時間:2022-12-09 01:39: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建筑基礎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高層建筑物在施工過程中的質量保證依賴于高品質的原材料。受原材料市場信息的限制,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建筑物施工材料都是施工單位自行購買,施工單位在購買原材料的過程中,由于自身對原材料的認識水平有限或受經濟利益的驅使,在采購原材料的過程中會出現購買劣質原材料的現象,劣質原材料用于高層建筑物的施工會造成建筑物出現崩裂或坍塌的隱患,嚴重影響建筑物的質量和人們的生命安全。
2建筑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通病的防治措施
2.1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鋼材焊縫的檢測檢測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鋼材焊縫的質量,是從源頭上杜絕危害建筑物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問題的有效措施。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現階段我國用于檢測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鋼材焊縫質量問題的技術有激光檢測技術和紅外熱像檢測技術,下文針對這兩種技術做出具體的介紹。(1)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鋼材焊縫的激光檢測使用激光對鋼筋混凝土結構進行鋼材的焊縫與焊接檢測的過程中,需要使用到的儀器設備為線激光器和CCD相機。線激光器主要用于向鋼筋混凝土結構發射激光束,CCD相機主要用于接收激光束反饋的質量信息。這兩種設備的聯合使用,可以將激光檢測的整個過程有理有力的反映出來,能較好地說明鋼結構的檢測質量。在實際的焊接焊縫檢測過程中,將激光束固定于不等厚度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上方二十厘米左右,使激光束與鋼筋混凝土面板呈六十度夾角,而后將CCD相機以同樣的方法固定在能接收到激光反饋信息的位置。待二者的相對位置固定完畢后,將激光束在等待檢測的鋼板焊縫部位來回慢速移動,使鋼板的質量信息通過CCD相機的作用充分地反映給檢測人員。技術人員根據該鋼板的成像反應,判斷鋼板焊接的質量。通常情況下,焊縫截面直線擬合值為0.9,鋼材截面直線擬合值高于或等于0.9時,鋼材焊接質量有保證,若鋼材截面直線的擬合值低于0.9,則鋼材焊接的質量有待進行一步完善。(2)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鋼材焊縫的紅外熱像技術檢測紅外熱像技術是一種新興的無損傷的鋼材焊縫檢測技術,該技術能適應不同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檢測,且檢測的可靠性較高。紅外熱像檢測儀以超聲波作為熱激勵源,通過攜帶能量的超聲脈沖對鋼結構進行照射,超聲波對鋼結構進行穿透的過程中,由于受鋼材焊縫質量的影響,超聲波會與鋼結構分子產生摩擦,質地均勻的鋼結構焊縫處利于超聲波的通行,其產生的摩擦力小,質地非均勻的鋼結構不利于超聲波的通行,其產生的摩擦力大。摩擦力大的區域會在紅外熱像檢測儀上形成顏色較暗的區域,該區域代表的位置即為焊縫質量不合格的位置。經過激光檢測和紅外熱像技術檢測后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其質量比檢測前有較大的保證。在運用這兩種技術進行檢測的過程中,一旦發現質量不過關的鋼材焊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作出改進,避免鋼筋混泥土結構投入使用后造成更大的安全問題。
2.2保證施工過程中的原材料質量保證高層建筑物在施工過程中的原材料的質量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改進:第一,檢測水泥的各項指標。用于高層建筑物施工的水泥必須符合相應的國家標準,有具體的生產單位和生產日期以及水泥成分說明。水泥成分不達標或是超過了使用日期,都會影響建筑物墻體或地基的質量,影響建筑物的使用壽命。因此,對不達標的水泥應不予使用;第二,在選擇墻體或地基填充材料的過程中,應選擇質地堅硬且大小適中的粗砂料。質地堅硬的填充材料具有耐磨性和耐腐蝕性,不會因為建筑物日積月累的使用而出現崩裂或垮塌的情況,大小適中且形狀規則的填充材料有使建筑物美觀的效果。第三,在驗收階段應嚴格按照國家的相應標準對建筑物各項環節的質量情況作出測試。對進入工地的水泥和鋼筋進行驗收時要查看水泥和鋼筋的質量證明書,認真填寫驗收報告單,驗收任務應具體到責任人,若驗收過程中出現問題,視情節的輕重作出相應的懲罰。
3結束語
關鍵詞:隔震裝置 橢球體
中圖分類號:TU3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745(2012)08-0228-01
一、引言
結合國情開發了一種新型建筑基底隔震裝置-"混凝土橢球體隔震裝置"。它具有土建化、自回位、雙向隔震、易于推廣應用等優點。利用試驗和數值分析方法,研究該裝置在豎向荷載和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性能、破壞機理、設計計算方法和構造措施,提出基底隔震結構地震作用的計算理論和設計方法。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
橢球體隔震裝置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減輕地震災害始終是工程界關注的重要問題。隔震、耗能減震與其他結構控制技術則為結構控制提供嶄新、可靠的抗震方法。
二、已有隔震裝置的特點
現有的具有復位功能的基礎隔震裝置主要有滑移摩擦隔震裝置、橡膠墊支座隔震裝置和滾動摩擦隔震裝置。
其中,滑移摩擦隔震裝置是在基礎或層間等部位設置低摩擦的滑移元件和限位件等,通過相對滑移運動和摩擦耗能而有效限制地震能量向上部傳遞和向下部反饋,通過在裝置上設置彈簧實現復位功能;但是滑移摩擦隔震裝置內產生的摩擦力較大,裝置內的滑移元件由于摩擦而易損壞。
橡膠墊支座隔震裝置一般為多層橡膠之間夾以薄鋼板,中央加鉛芯這種結構能加長房屋自振周期,使其遠離地震波特征周期,減小地震作用。并具有部分復位功能;但是裝置中的橡膠易老化,需要定期的更換,造成成本的提高。
滾動摩擦隔震裝置利用滾動摩擦力比滑移摩擦力小的原理實現復位功能,當滾球與底板接觸,且滾球與底板均完好時,上部結構的絕對加速度僅有0.005~0.05 m/s2,所以圓形滾軸結構的隔震效果很好;裝置中的自由圓形滾軸隔震裝置能夠把大部分的地震作用和上部結構隔離開來,但是該裝置沒有復位功能,會導致基底的滾動位移大到不可接受,而且還會產生殘余位移,影響建筑物的后期使用。
綜上所述,現有的隔震裝置存有結構復雜、施工不易操作、成本高和震后建筑物復位效果差的問題。
三、橢球體隔震裝置介紹
這種自動復位橢球體建筑基礎隔震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該底板上開設有若干個橢球形凹槽,各橢球形凹槽中放置有橢圓形球體,底板上放置有上蓋板,且該上蓋板的底面與各橢圓形球體相切,若干個橢球形凹槽在底板上陣列式分布。在底板上開設有工作槽,該工作槽的底面開設有若干個橢球形凹槽。在工作槽中填充有細沙。工作槽的深度和橢球形凹槽的深度均等于橢圓形球體的短半軸,如圖3.1。1為下蓋板、2為凹槽、3為橢球體、4為上蓋板、5為細沙、6為工作槽。
圖3.1
四、橢球體隔震裝置的優點
與現有技術相比,該裝置的優點如下:
(1)橢球體與底板凹槽之間是滾動摩擦,摩擦力較小,橢球體的磨損較小.(2)橢球體材料多樣,可以采用金屬材料也可以采用混凝土材料.(3)成本較低,操作簡單,施工方便。(4)裝置匯總的橢球體本身具有自回復能力,能使震后的建筑物回復到震前的狀態。
五、結束語
基礎隔震能夠有效地降低建筑物在地震中受到的破壞,在維持結構正常使用的同時保護人們的生命與財產安全。隔震裝置將建筑基礎和上部結構分開,減小了地震作用,改變了傳統結構依賴增加自身結構的強度和剛度來抵抗地震作用的抗震模式。自動復位橢球體隔震裝置能利用建筑物自身的重力完成復位的功能。又因為其成本低、操作簡單、材料多樣等特點,使其能有較好的推廣。
關鍵詞:極少主義 透明性 模糊 空間組合 空間等級
1.極少主義
極少主義又稱簡約主義,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其最早出現并流行于北美的二世紀五六十年代興起的現代雕塑運動,是對當時社會、文化壓力之下的一種反應,其特征是希望以最少的方式獲得最多的影響力。法國建筑師多米尼克?佩羅認為極少主義是“包豪斯的真正內涵”,曾擔任包豪斯第三任校長的密斯就曾經提出經典設計名言“less is more"(少就是多)。他主張形式簡單、高度功能化與理性化的設計理念,反對裝飾化的設計風格。在現代主義初期講究的純凈、均質、抽象的的概念正好和日本建筑傳統所擁有的輕盈、透明、簡潔的精致的構成、細部的精美處理相吻合,而妹島正屬于初期現代主義中年輕的一批建筑師,在她的建筑中表現出了充滿了傳統的日本建筑和現代主義建筑的影子。本文試圖通過將SANAA早期的建筑S住宅和密斯凡德羅極具代表性的范斯沃斯住宅進行比較,以尋找SANAA和密斯設計策略的區別。
2.設計策略
2.1 建筑基座
為了防止室外積水倒灌進建筑內部,建筑室內外常需要設置一定的高差形成建筑基座。在SANAA的S住宅的設計中, “基座”通過對建筑體量與地面連接的弱化處理,達到了表達建筑輕盈概念的目的,夜晚室內亮起燈時,整棟建筑就像漂浮在地面之上。
密斯把基座作作為對待場地的特殊策略,密斯首先引入基座來協調場地與建筑的關系,在范斯沃斯住宅中為了避免汛期的干擾基座被抽象成兩片抬高的水平面。
2.2 平面布局
SANAA的S住宅近乎于正方形的平面,最大限度地占據了基地的空間。方形平面里面又套了一個正方形的平面,作為具有實際功能的使用空間。二個方形之間形成了一圈灰空間―公共走廊。內部的正方形空間分兩層,一層平面呈“田”字形布置,四個主要房間分別為主人臥室、兒童臥室、和室和畫室,主要用房之間的“十”字分別是衛生間和樓梯等附屬空間。平面的最就是一圈二層通高的圍廊,內部房間通過圍廊和室外相連。與整個結構獨立內部的封閉方形盒子,就像是單獨一層皮膚,并使內外的空氣可以相互流通。
范斯沃斯住宅呈現出辛克爾回旋式平面的簡化狀態, 幾何原則對平面的控制表現出明顯的理性主義精神,暗示了對古典主義的回歸室內家具及房間的布局是為了不妨礙能看到四面玻璃幕墻外的風景而設計的,人在其中,吃、穿、住、睡等日?;顒佣季窒拊诜块g中心一個有限的范圍內,而這個有限范圍周邊任一角度都在暗示著屋主,欣賞透明玻璃幕墻外的景色.。
2.3 透明性
在當代建筑學的領域中,對透明性的概念的界定,通常并沒有這么清晰,隨著現代美學為基礎對透明性的研究,對透明性概念不斷的拓展。在1968年出版的有柯林?羅和羅伯特?斯拉茨基撰寫的《透明性》一書中,將建筑的透明性分為物理層面的透明和現象層面的透明兩類。如果說物理層面的透明性強調的是空間結構的顯性展現,那么現象層的透明性強調的是空間層次的隱性表達。隨著信息傳媒、數字技術發展的影響,建筑形態就不僅僅是通過建筑體量和建筑構件來組織,對于建筑視覺特性的表達,就不僅限于透明和不透明兩種情況,建筑表皮所呈現的半透明這種“模糊”的情況就出現在設計中成為常見的追求。
在SANAA的S住宅的設計中,上下兩層的盒子相加組成了建筑的內部空間結構。外部的半透明膜狀肌理的盒子再次和內部的盒子相套,生成了一圈圍廊,也形成了建筑特有的雙表皮系統,其中外表皮為木骨架雙層半透明有機波形板,內側為木質板材。它們共同圍合著圍廊空間。因此,在正立面的洞口后,還有第二個層次的立方體,它強調了空間的深度、并向外展示了內部建筑空間的復雜性。一個幾何體附加在另一個上,實際上是一個包含了另外一個,暗示在不同形態之間存在聯系的空間和產生的張力。
木骨架雙層半透明有機波形板與玻璃等真正的透明物質不同,它存在有角度和質感的關系,不同的角度和質感會帶來不同的透視效果,在一定角度,透明完全消失,另一個角度又會達到一定程度的透明。走廊空間看似是完全圍合的界面但實際成為了視線可以緩緩伸展的、有 透視感的“深度空間”。首層各房間分別向走廊開門,二層的條形木板沿縱向呈百葉狀可以完全打開,起居空間與周圍走廊融為一體。這是一種巧妙的構筑方式,它 可以使任何不透明的材料變成透明,也可以根據需要改變透明的狀態,它比材料本身的透明更加具有變化和感染力。建筑表現不在是體量之間的組合,而是造成強烈對比的光影效果并且通過材料通透性和輕質性形成了建筑的消隱。
范斯沃斯住宅就像被支撐起來的鳥籠子,沒有窗簾遮擋的室內可以從外面一欄無余,并使視線延伸至遠處,建筑的通透性可以消解紀念性,消弱體積感,并且使物質的實在感大為降低,從而達到消解物質的作用,他用分離的白色鋼結構與透明的玻璃幕墻使整個建筑幾乎消 失在人們的視線中,他將通透性做到了極致,使建筑與自然完全融為一體,創作出與自然和諧的氛圍,相對于建筑的實用性,范斯沃斯住宅顯然更具有藝術性,雖然備受爭議,實用性方面略有不足,但并不會影響它原有的光彩。
3 結論
SANAA和密斯作品都具有極少主義的特點,他們的建筑都是簡單的形體構成,材質通透,具有輕盈的外觀,都通過都極可能的簡化結構,簡化節點,從而形成空間的流動性和完整性,同時他們對于空間策略也有不同的地方,密斯是模糊了功能的界限(不打斷建筑中的空間的連續),在建筑中形成通用空間和開放空間,SANAA的建筑中功能的分隔是明確的,但是她用了一系列特殊的材料讓人在視覺上能貫穿這種分隔,從而形成了另一種特殊的流動性,密斯的空間很開放,但是有非常強烈的理性與秩序性,有個明晰的空間序列;SANAA則是利用了透明的材料在建筑中形成了“霧”的空間。在密斯的建筑之中,人的視線是發散的穿透的,充滿了不確定性設計是為了尋找一種可以發揮新的建筑材料特性的建筑形式,所以出現了工字鋼,玻璃幕墻等一系列新構件,而SANNA的時代則處于媒體爆炸時期,她的建筑反映了時代的特征,她的根本就是尋找建筑的“不確定性”。
參考文獻:
[1] 妹島和世+西澤立衛的作品與思想.中國電力出版社.2005
[2] 陳治國.極少主義建筑形態研究.天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3] 李婷. SANAA作品圖析與“方盒子”設計策略.同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4] 吳倩. 密斯設計語言再探----四個案例的解析.建筑師.2009/10總
[5]王鑫星.SANAA作品特征的建構解析[D]南京.南京大學.2013
[6]大師編輯部.密斯凡德羅.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
1建筑施工中巖土工程勘察現狀
基于巖土工程勘察工作對建筑項目發展的重要性,如何有效實現巖土工程勘察工作的健康發展是當前建筑行業關注的主要問題之一。由于工作人員等原因造成巖土工程勘察工作出現問題的情況頻繁出現,嚴重影響了建筑項目的質量水平。
1.1準備工作不足
在正式進行建筑施工之前,工作人員需要提前展開巖土工程勘察工作,制定工作計劃。在巖土工程勘察的過程中,有關人員需要注意基坑支護、地下水滲透以及電纜的電阻率等問題。工作人員應有效地綜合以上幾點注意項目,制定完善的巖土工程勘察設計方案,這樣有利于勘察結果與實際情況相吻合。但是,一些建筑項目的工作人員常在勘察過程中出現差錯,例如,未在方案設計前期進行科學預測。除此之外,有較大部分的施工企業未進行實地勘察工作,所得到的數據信息均來自部分業主的口述,不具備科學性。在一些技術細節方面,負責勘察工作的人員未及時進行完善的準備工作,促使后期巖土工程勘察遭遇阻礙,最終導致勘察質量較低,影響整個項目的質量。
1.2工作設置不科學
工作設置問題主要體現在勘察地點和取樣方面。由于我國對于巖土工程勘察工作的重視度相對較低,直接致使一些技術人員在培訓的過程中采取敷衍了事的態度,在專業技術和理論知識方面均難以達到崗位標準。另外,一些工作人員在勘察的過程中難以掌握其中的基本結構和形式,勘察點設置不夠科學。勘察人員不能靈活根據當地的地質及地形等實際情況對勘察位置進行科學調整,且未及時進行相關信息的更新,導致勘察工作和實際情況不相符。
1.3勘察質量有待提高
一些建筑項目在施工過程中急于提升巖土勘察工作的效率,而勘察質量未達到標準,這個問題在建筑行業內較為常見,同時也是很多企業暴露出來的問題。很多施工企業選擇直接縮短勘察工作時間的方式進行趕工,這種方式直接造成勘察工作流于形式,不僅不能加速施工進度,還可能隱藏大量安全隱患。導致巖土工程勘察工作質量較低的原因較多,縮短勘察環節的工作時間是其中一個部分。除此之外,一些項目勘察工作人員的技術水平不夠,且未進行詳細而完善的分析工作,導致整個工程的勘察工作質量降低。
2巖土工程勘察實踐分析
鑒于建筑基礎施工中巖土工程勘察工作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如何有效完善勘察工作成為目前建筑行業關注的主要問題之一。以下以某工程為例對巖土工程勘察實踐進行分析。某工程屬于高層建筑類型,涉及商業辦公樓和商鋪,共為30層,地下室設置為3層,地上部分商鋪有4層。該項目的結構設計是框架剪刀墻,地坪標高約33.8m。
2.1項目地質條件
該施工地點處于河流沖積的一級階地,場內主要地層涉及粉質黏土、粉土等。該項目施工地點的野外特征較為明顯,由上而下形成一定特點。(1)人工性填土層。該層次屬于填土層,呈現灰褐色及褐黃色,稍微偏濕潤且土質較為松散,有粉土和砂巖碎塊等,一些鉆孔的頂端部分有混凝土,伴有少量建筑類垃圾,如磚渣等。該工程地質情況相對較差,且強度低,存在高壓縮性質,如果未經妥善處理難以作為基礎部分的持力層。(2)第四系的沖洪積層。該層中有粉質黏土及粉土等。粉質黏土幾乎分布在整個場地內,屬于中壓縮性,能夠作為較輕荷載建筑物的一些基礎性持力層。地質鉆孔處,粉土層種類分布不均,強度處于一般程度,屬于中壓縮性,其承載力能夠有效作為較輕荷載的建筑基礎持力層。除此之外,工作人員在勘察過程中發現鉆孔處出現地下水,地下水的類型一般是上層滯水以及基巖裂隙水。上層滯水一般存在于人工填土、粉質黏土層中。粉質黏土中的地下水一般直接來自于大氣降水以及地表水的有效補給,其水量相對較小,水位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改變。潛水一般存在于圓礫層中,具有一定的承壓能力,受到地表水以及大氣降水的有效補給,水量相對較為豐富。而基巖的裂隙水存在于下伏基巖中,其中補給徑流的條件和涌水量都與地質構造及節理性裂縫有著密切關系,正常情況下水量相對較小。
2.2基坑支護
該工程的地下部分有3層地下車庫,其開挖實際深度約9.50m?;娱_挖的實際深度范圍內土層涉及人工填土、粉質黏土等。工作人員在開挖時需要針對基坑展開專業設計及支護過程?;又ёo操作過程中,工作人員可有效運用噴錨支護等結構方式,主要目的是有效保證開挖基坑的實際穩定性以及周邊建筑物的安全性。除此之外,基坑支護設計工作需要按照相關巖石工程具備的特性指標進行,具體如表1所示。該場地的上層滯水位埋藏相對較淺,且沒有有效形成統一性水位,導致工作人員在進行基坑施工的工程中出現上層滯水水量不夠大等問題,這時可運用集水井實現明排。
2.3基礎選型
以當地巖土工程的地質情況和擬建筑物實際結構荷載特性為基礎,專業人員經過綜合分析認為適合運用樁基礎進行操作。如果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樁基礎,可將風化的泥質粉砂巖作為樁端部分的持力層,并將樁端進入到持力層1m處。
2.4注意點
為避免出現不必要損失,工作人員在施工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項目:(1)工作人員應在擬建建筑物地下車庫標高的基礎上展開基坑支護的設計工作,并在開挖過程中對基坑運用恰當的支護措施;(2)在基坑形成后,工作人員應完善對基坑及相關性建筑物在變形等方面的監測工作,便于盡早發現并解決問題;(3)基坑開挖的時候,工作人員可運用帷幕止水,接著進行基坑開挖操作,有利于施工的順利進行。
3結語
勘察工作在任何建筑項目施工前都是一項必經環節,居于主要地位。目前,隨著越來越多的建筑項目的出現,出現了一系列的施工質量問題,這成為衡量項目整體價值的重要標準之一。因此,質量勘察工作在建筑項目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論文先闡述當前建筑行業內巖土工程勘察工作的現狀,接著以實例分析建筑基礎施工中巖土工程勘察工作的實踐過程,希望為促進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王忠群.關于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巖土工程地質勘察探析[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4(15):112.
關鍵詞:建筑工程;地基基礎施工;噴錨支護
中圖分類號:TU47文獻標識碼:A
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帶動建筑業迅速崛起。城市建筑的密集度越來越大,使建筑施工的作業面不斷地縮小,建筑結構中地基施工的安全性越來越重要。為了提高建筑工程基礎施工的安全性,就要確保地下室的施工設計符合建筑設計標準,不斷地提高基坑支護施工技術。由于基坑的支護結構對于建筑基礎設施而言,僅僅施工階段起到臨時性作用,因此在工程竣工之后,支護就失去了價值。按照傳統的支護技術設計標準,當建筑工程完工之后,支護會保留在地下永久保存,并成為建筑結構中的一部分。噴錨支護結構運用于地下室支護,可以提高抗變形能力,因此而被廣泛應用。
一、工程概述
工程項目為22層的商住兩用樓,地下一層為車庫。建筑物的總建筑面積超過5萬平方米,為框剪結構。地下基坑的開挖深度為5.6米,成矩形,總面積超過2千平方米。在建筑物的西側為小區人工水池。鑒于建筑物距離水池比較近,為了避免基坑的邊坡出現沉降變形,在放坡系數上可以定為0.4。根據基坑支護技術規程,將基坑側壁安全等級確定為3級。在基坑施工技術上,選擇使用噴錨支護技術。
從工程的地質條件上來看,工程基坑的地貌較為單一,地面原有的建筑物已經徹底拆遷。整個基坑的場地平坦,地層的成分以風化的基巖和小塊的卵石為主。場地的底層從上而下分別為1.3米至1.6米的雜填土,其中包括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等。卵石以土黃色為主,其中夾雜著少量的漂石。基坑開挖范圍內沒有發現有地下水。噴錨支護的土層設計參數見下表:
二、噴錨支護施工技術
噴錨支護技術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了受拉錨桿與土體之間所產生的摩擦力,不但可以使土體的強度增強,而且對于土體具有穩定的作用,因此而與周圍的土體構成堅固的整體。在支護基坑邊壁的時候,采用混凝土噴射與錨桿以及鋼筋網聯合的方法開展施工。
在建筑地基的基礎施工中,做好防水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施工工程。雖然在施工場地沒有發現有地下水,但是在建筑物附近有人工水池,所以要做好外墻防水工作。噴射的混凝土在配制和攪拌上要嚴格按照工程施工設計的要求,特別要保證科學性的水灰配比,以噴射不會出現流淌為標準。注意被噴射到墻面的混凝土不可以有下墜,要均勻噴射,不能有開裂的現象出現。噴射混凝土完工后,為了確保噴射質量,還要采取必要的混凝土養護措施。
在進行基坑修邊的時候,混凝土的噴射厚度要符合設計標準,并且要逐層噴射,保證每一層都要噴射均勻,并達到的一定的光滑度。要確保噴射的平整性,要控制好噴射的速度,以確保錨樁板厚度勻稱。
在進行錨桿灌漿的時候,要控制好灌漿的密度,以使灌漿的過程中有拉應力產生,促進噴射鋼筋混凝土板與土體之間形成一個堅固的土體。通常而言,灌漿要在穩壓狀態下進行,在灌漿超過20秒之后,漿體溢出即灌注停止。
在地下室的設計結構中,要將鋼筋板的支護作用充分地發揮出來,就要充分地發揮支護的臨時性作用,以有效地抵抗土體所施加的側壓力,并發揮其永久性的作用。那么在鋼筋制作的過程中,要使鋼筋能夠處于合理的位置,并且厚度要符合設計要求,以使鋼筋板充分地發揮支護作用。
三、噴錨支護地下室外墻施工技術
要保持地下室外墻的永久性,噴錨支護要相應地增大厚度。通常情況下,噴錨支護會噴射大約90毫米厚度的混凝土,而地下室的外壁噴護,需要選擇C20混凝土,噴射厚度達到200毫米。為了使噴射混凝土板中的加強筋能夠起到暗梁的作用,要參考水壓力、土壓力以及地面所施加的荷載進行連續板設計,將加強筋焊接在錨桿之上,肋筋設置上為垂直狀態。
在本次工程施工中,錨桿的抗拔力設計為100KN,灌漿過程中所呈現的壓力為0.4MPa。由于場地的地質環境較差,水平錨桿的夾角設定在25°。原理上而言,錨桿的夾角水平界定在20°~45°,夾角越大,水平分力就會相對降低,反之,隨著夾角的縮小,水平的分力越大,可見錨桿設計是噴錨支護技術中的重要部分。噴錨支護的設計參數上,首先是根據施工條件,分析支護的整體穩定性,然后對于錨桿進行抗拉性計算,根據所得出的結論對于初選參數進行必要的調整和完善。
設置噴錨支護參數的時候,土壓力和施工荷載是需要重點考慮的,同時還要在進行土壓力計算時,將地基基坑的動荷載和靜荷載加以考慮,以實現地下室外壁的永久性。計算時,可以選擇使用朗肯主動土壓力公式,即:
其中,:是土的重度。
h: 是基坑的高度。
:是土的內摩擦角。
錨桿的安全系數:K=1.7。
但砂漿的錨固段接觸到周圍的土層的時候,會形成抗剪力,其對于灌漿錨桿的極限抗拔力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錨桿的極限抗拔力計算公式為:
其中:: 是土層錨桿的極限抗拔力,單位為“KN”。
D: 是錨桿鉆孔的直徑。
Le: 是錨桿有效錨固長度,單位為“m”。
: 是錨固段周邊所形成的抗剪強度,單位為“”。
在設計上,基于土層地質環境的特殊性,對于抗剪強度的取值也要有所選擇。
第一層錨桿的抗剪強度:=30;
第二層錨桿的抗剪強度:=45;
第三層錨桿的抗剪強度:=60。
錨桿受拉荷載公式:
其中::是荷載折減系數,=0.86。
Eak:是在錨桿處的最大主動土壓力的情況下取值。
SH: 是錨桿的水平間距,SH=1.0米
SV: 是錨桿的垂直間距,SV=1.1米。
θ: 是錨桿和水平面之間所存在的夾角。
可見,在簡述工程地基基礎施工中,采用噴錨支護進行施工,就是充分地運用噴錨支護的作用原理,將受拉錨桿和具有相對穩定性的土體之間所形成的摩擦力充分地利用起來,以維持基坑周圍土體的穩定性。當支護與土體之間形成具有較高強度的共同作用體的時候,就構成了具有足夠堅固性的基坑壁。
結論:
綜上所述,在建筑工程項目中,地基基礎施工中所采用的噴錨支護技術對于保持地下室外墻的永久性具有非常很重要的作用。從技術的角度而言,噴錨支護是主動加固措施,其采用了錨桿、噴射混凝土的加固機理,對于巖土體的強度加強,并實現抗滑能力。基于其在對于基礎施工的重要作用,在應用領域中控制好噴錨支護技術的質量控制是非常必要的。
參考文獻:
[1]吳章國 .噴錨支護技術在建筑工程地基基礎施工中的應用, 2013(36).
[2]程明, 董家豐, 華正飛,盧莎.淺談地基基礎施工中的噴錨支護技術應用[J].華章,2013(18).
[3]王靜玉.噴錨支護技術在建筑地基基礎施工中的運用[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 2010(12).
[4]王靜玉.噴錨支護技術在建筑地基基礎施工中的運用[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 2010(12).
關鍵詞:建筑設計;基礎結構;耐久性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國際上對可重復使用基礎設計的新思想
英國學者Tim Chapman,S. Anderson, Jan Windle在其著作“可重復使用基礎” ( London 2007) 中有這樣的論述: “對于淺基礎來說,原有基礎一般較容易拆除,對于新基礎的施工并不存在太大困難,因此目前對于原有基礎再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原有樁基的再利用上,尤其是對于原有樁基較為密集的區域。但出于可持續發展和最大程度的降低工程造價考慮,除深基礎外,淺基礎的重復使用也將是一種發展趨勢?!?,“當前情況下,對于絕大多數擬建建筑,采用新的基礎都是常規的作法,然而對于空間開發利用價值較高及新舊建筑更替頻繁的城市中心區域來說,隨著時間發展,新建建筑基礎可利用空間將越來越少,隨著新基礎的不斷增加,城市地下空間的利用問題將日益惡化。原有基礎的再利用尤其是樁基礎的再利用將會逐漸成為一種趨勢,主要在于: 充分利用原有基礎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原有基礎對新建建筑的施工的阻礙,而且對于新建建筑來說也將會節省成本和時間; 對于老城區來說,出于文物保護的要求,盡量減少基礎施工也是一種必要的保護措施,隨著人們這種工程理念的提高,原有基礎的再利用也將顯得愈加重要; 原有基礎的再利用也符合可持續發展及最大限度減少浪費、建設綠色建筑的發展趨勢?!保半S著城市內新老建筑的不斷更替,地下空間也逐漸被更多的基礎而填充,遺留在土體中的原有基礎也將逐漸成為城市地下空間可持續發展的障礙。因此,原有基礎的再利用理念也同樣存在于現在建筑物基礎的設計施工中,即在建筑物基礎的設計中,不僅要考慮到應滿足擬建建筑的需求,同時還要考慮到所設計的基礎在若干年后的再利用問題,這也就要求設計者與施工者要對基礎的施工做出詳細準確的資料,并有效的保存下來,以為該部分基礎將來的再利用設計提供可靠的依據。”,“相對于獨立的樁基,原有基坑支護結構將會對新建建筑造成更大的施工困難和成本的大幅提高。當前常用的方法是保留原有的支護結構不進行拆除,或者是將其作為擬建建筑臨時支護結構的一部分,如果可能的話也可以將其作為擬建建筑永久結構的一部分,或者干脆棄之不用。如果工程進行更深的基坑開挖,需要設置新的支護結構,則新的支護結構也往往是設置在原有支護結構范圍內,這將導致地下空間的可利用范圍逐漸縮小,對于城市地下空間的利用來說,這也將是再利用設計的重要方面?!?。
這些論述的中心含義是: 出于可持續發展的考慮,對于空間開發利用價值較高及新舊建筑更替頻繁的城市中心區域來說,既有建筑基礎,特別是樁基礎,對于今后地下空間開發、文物保護或是新建建筑本身的設計施工,都可能形成人為的地下障礙。在現在的基礎設計中應考慮其可再使用功能。這里不僅有經濟和工期的因素,更重要的還有安全性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在近年的基礎工程國際會議上均有類似的論文,主要來自英國、日本、巴西等。不僅僅是提高基礎設計施工的耐久性問題,還有基礎規劃設計的理念問題。
筆者認為,有必要對我國建筑地基基礎的耐久性設計、施工技術加深認識,滿足未來發展的要求。針對我國的具體情況,80 年代以前的建筑物,建造期間沒有耐久性設計要求,使用的材料要求較低,使用功能也未考慮未來的發展,雖然基礎的耐久性在完全土、水環境下能保證建筑物50 年的使用年限,但對于再使用的鑒定、評價方法和再設計方法均有待研究。而對于新建建筑基礎,應全面考慮未來可重復使用問題,進行相關技術研究。考慮未來可重復使用基礎的重要問題應包括地基基礎設計的耐久性使用年限應大于上部結構的耐久性使用年限以及考慮未來地下空間開發需求的地下結構平面、豎向設計等。
2 國內外對鋼筋混凝土基礎結構耐久性設計要求的比較分析
針對影響鋼筋混凝土基礎結構耐久性設計的幾個因素,對目前國內外基礎設計耐久性的要求進行比較分析,確定考慮可持續發展要求的基礎結構耐久性設計要求。
2. 1 國內有關規范混凝土在腐蝕性環境下的設計規定對比
《巖土工程勘察規范》對不同環境類型的土、水對混凝土結構的腐蝕性評價做出了規定,《工業建筑防腐蝕設計規范》對地下水、土環境對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防腐蝕設計提出了要求。除工業生產的過程及產品環境對結構的腐蝕影響除外,原場地地下水、土腐蝕環境對混凝土結構的設計要求,對民用建筑應具有指導意義。我國大量存在的海相、河相、湖相沉積的土地,包括鹽漬土、淤泥、淤泥質土等,以及近年填海、填溝造地形成的建設用地,大多存在地下水、土的腐蝕性,工程設計中應重視防腐設計的要求,提高地基基礎的耐久性設計水平。
《工業建筑防腐蝕設計規范》中對地基基礎的耐久性設計的有關要求如下:
(1) 鋼筋混凝土構件的裂縫控制等級和最大裂縫寬度允許值( 見表1)。
(2) 基礎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最小厚度,不應小于50mm。
表1 裂縫控制等級和最大裂縫寬度允許值
(3) 混凝土樁基礎的結構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
①預制鋼筋混凝土樁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40,水灰比不應大于0. 4; 腐蝕性等級為中、弱時,抗滲等級不應低于S8; 腐蝕性等級為強時,抗滲等級不應低于S10; 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45mm。
②預應力混凝土管樁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60,抗滲等級不應低于S10; 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35mm; 樁尖宜采用閉口型。
③混凝土灌注樁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35,水灰比不宜大于0. 45,抗滲等級不應低于S8;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55mm。
規范同時對已污染或可能污染場地的地基處理方法選擇,腐蝕環境中基礎的防護措施等也進行了規定。
通過對比分析可知,目前《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的規定相當于《工業建筑防腐蝕設計規范》中中等腐蝕環境的要求。
3 提高基礎耐久性使用的若干研究課題
通過對基礎結構混凝土耐久性設計的國內外規范規定的比較,以及國際上對可持續重復使用基礎設計的新理念的認識,可以認為地基基礎的耐久性設計不僅應滿足上部結構設計使用年限的要求,而應有更高的耐久性設計要求。從這個認識出發,筆者提出應進行如下研究課題。
(1) 地基基礎受力條件與工作環境對耐久性影響的試驗研究;
(2) 基礎混凝土保護層、裂縫寬度對耐久性影響的試驗研究;
(3) 控制混凝土抗滲等級與混凝土含氣量對混凝土耐久性影響的試驗研究;
(4) 強腐蝕環境提高混凝土使用耐久性的工程措施研究;
(5) 保證基礎混凝土耐久性設計指標的工程檢驗方法的研究。
論文摘要:為了給剛接觸建筑設計或施工人員了解認識地基基礎在建筑設計施工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本文主要對各種基礎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做個詳細闡述。
在建筑工程上,把建筑物與土壤直接接觸的部分稱為基礎,把直接支承建筑物重量的土層叫地基?;A是連接上部結構(例如房屋的墻和柱,橋梁的墩和臺等)與地基之間的過度結構,起承上啟下作用。基礎把建筑物豎向體系傳來的荷載傳給地基。從平面上可見,豎向結構體系將荷載集中于點,或分布成線形,但作為最終支承機構的地基,提供的是一種分布的承載能力。
1.注意地基基礎設計的基本原則同一建筑結構單元,宜設置在承載力和變形性能基本相同的地基土上,不宜設置在承載力和變形性能截然不同的地基土上(如部分為老土,部分為新土;部分為一般土或硬土,部分為軟土)。同一建筑結構單元,一般宜采用相同類型的地基,不宜采用不同類型的地基(如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剛性樁基;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復合地基;部分采用復合地基,部分采用剛性樁基)。同一建筑結構單元,宜采用相同類型的基礎,不宜采用不同類型的基礎(如部分采用箱基、筏基,部分采用條形基礎;部分采用條形基礎部分采用單獨樁基;內框架磚房、底層框架磚房,一般外墻宜采用條形基礎,內柱宜采用十字交叉條形基礎)。
在軟弱地基和嚴重不均勻土層上,宜采取措施,加強基礎的整體性和豎向剛度。盡可能采用天然地基,如地基較差,通過經濟比較,天然地基造價較高時,可采用樁基或其他人工基礎。
2.地基基礎設計選型時應考慮的因素有以下幾點。工程地質水文條件;上部結構類型和荷載情況;建筑安全等級、體型和使用要求;建筑結構單元的劃分;鄰近建筑基礎和地下設施情況及其相對關系;地下室的設置及防水要求;材料供應和地方材料;施工水平和設備;工期及造價;抗震設防及其他特殊情況。
3.基礎的類型,在基礎工程中我們常見的建筑工程地基基礎設計中,通常按基礎所用的材料和受力特點分,有剛性基礎和非剛性基礎;依據構造形式分,有條形基礎、獨立基礎、筏形基礎、箱形基礎。
3.1由磚、毛石、混凝土或毛石混凝土、灰土和三合土等剛性材料組成的基礎稱為剛性基礎(也稱無筋擴展基礎)。從受力和和傳力角度考慮,由于土壤單位面積的承載能力小,上部結構通過基礎將其荷載傳給基礎時,只有將基礎底面積不斷擴大,才適應地基受力要求。上部結構(墻或柱)在基礎中傳遞壓力是沿壓力分布角(也稱剛性角)分布。由于剛性材料抗壓能力強,抗拉能力差,因此,壓力分布角只能在材料抗壓范圍內控制。若基礎底面寬度超過控制范圍,致使剛性角擴大,這時基礎會因受拉而破壞。在混凝土基礎底部配以鋼筋,利用鋼筋來承受拉力,使基礎底部能夠承受較大的彎矩。這時,基礎寬度的加大不受剛性角的限制。故有人稱墻下鋼筋混凝土條形基礎和柱下鋼筋混凝土獨立基礎為柔性基礎(鋼筋混凝土擴展基礎)?!督ㄖ鼗A設計規范》的第8.1.2條(P.55-56)規定,擴展基礎的構造要求應符合下列要求:(1)錐形基礎邊緣高度,不宜小于200mm,階梯形基礎的每階高度,宜為300-500mm;(2)墊層厚度不宜小于70mm;墊層混凝土強度等級應C10;(3)擴展基礎底板受力鋼筋的最小直徑不宜小于10mm;間距不宜大于200mm,也不宜小于100mm。墻下鋼筋混凝土基礎縱向分布鋼筋的直徑不小于8mm;間距不大于300mm;每延米分布鋼筋的面積不小于受力鋼筋面積的1/10。當有墊層時鋼筋保護層的厚度不小于40mm;無墊層時不小于70mm;(4)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20;(5)當柱下鋼筋混凝土獨立基礎的邊長和墻下鋼筋混凝土條形基礎的寬度大于或等于2.5m時,底板受力鋼筋的長度可取邊長或寬度的0.9,并宜交錯布置。 鋼筋條形基礎底板在T形及十字形交接處,底板橫向受力鋼筋僅沿一個主要受力方向通長布置,另一方向的橫向受力鋼筋可布置到主要受力方向底板寬度1/4處。在拐角處底板橫向受力鋼筋應沿兩個方向布置。3.2常見的幾種結構體系建筑物的地基基礎應用。1砌體結構建筑六層或六層以下的多層民用建筑和磚墻承重的輕型廠房可采用砌體條形基礎(毛石或磚);地下水位較低且具有施工經驗石,可采用剛性灰土基礎;地下水位較高或冬季施工時,宜采用鋼筋混凝土擴展基礎;在軟弱地基上,多層建筑可設置筏形或淺埋板式基礎。2框架結構建筑:(1)如無地下室、地基較好、荷載不大時,可選用混凝土單獨立基礎,柱機基之間可根據有關要求,考慮是否設置基礎系梁。(2)有地下室且有防水要求時,如地基較好,可選用混凝土單獨立基礎加防水板做法。防水板下宜鋪一定厚度的易壓縮材料,以減小柱基沉降的不利影響。(3)有地下室且有防水要求時,如地基較差,可選用筏形基礎(有梁或無梁)。(4)有地下室的單獨柱基礎,基礎的底面到地下室地面的距離,不宜小于1m,對于防水要求較高的地下室,宜在防水板下鋪延性較好的防水材料,或者在防水板上增設架空層。3框剪結構建筑:(1)如無地下室,地基條件較好且承載較均勻時,可選用單獨柱基加基礎系梁。如地基較差或荷載較大時,為加強基礎整體性和增加基礎底面積,可選用鋼筋混凝土十字交叉條形基礎,當條形基礎不能滿足地基承載力或變形要求時,可選用鋼筋混凝土筏形基礎。(2)有地下室,無防水要求時,也可選用單獨柱基或十字交叉形基礎。同時驗算地下室外墻的承載能力。有防水要求時,當地基較好時,可選用單獨柱基或條形基礎另加防水板做法,此時應考慮基礎沉降對防水板的不利影響而采取的相應措施(同框架結構建筑)。當地基較差或條形基礎不能滿足地基承載力或變形要求時,可選用鋼筋混凝土筏形或箱形基礎。4剪力墻結構建筑:無地下室或有地下室但無防水要求時,如地基較好,宜優先選用交叉條形基礎。有防水要求時,可選用箱形基礎或筏形基礎。當基礎埋置深度不小于3m時,如原無地下室,應建議甲方增設地下室,或與勘察單位研究改用樁基礎的可能性和經濟性,同時也研究設置架空層的可能性和經濟性。如地基土質較差,當采用上述各類基礎不能滿足設計要求,或經過經濟比較,天然地基造價較高時,可選用樁基礎或其他人工基礎。高層建筑的地下室,如需用做停車庫、機房等要求較大空間時,也可不一定設計成箱形基礎,應優先選用筏形基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