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22 23:31:3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設計藝術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Abstract: The college design art education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in this situation,teaching reforms of the design art are imperative . The article focuses on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highlighting the advantages and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through the reform of design art courses.
關鍵詞:設計藝術;教學改革;課程設置;實踐能力
Key words: design art;teaching reform;curriculum arrange;practice ability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33-0226-01
1設計藝術教育現狀
我國設計藝術教育起步較晚,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才引入“設計概念”,設計藝術教育水平與發達國家地區相比存在較大差距。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高等教育也快速的發展著,現今全國各類高校有近二千三百多少所,其中有一千多所院校設立了藝術設計及相關專業。然而,從表面上看設計藝術為市場、設計藝術教育培養人是一片繁榮。但從實質上去研究它,卻存在著諸多問題,所以,在尊重學科特點的前提下,去決解設計教育問題,是教育者的使命,也是對社會的一份責任。
2設計藝術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是培養目標含混,課程內容相近雷同的問題??v觀全國各類高校的設計藝術課程內容沒有本質的區別,多是類似、相近或是相同的,即使專業的藝術院校和綜合院校的設計藝術專業也沒有什么區別。二是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實踐是設計藝術教育的質量保證,也是該學科的特點。所以,沒離開了實踐性,也就脫離了它的專業性。我國高校設計藝術專業普遍存在著封閉的教學方式,以課本理論為主導,進行脫離實際的教學方式。三是所學知識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①知識更新快于教材的更新;②缺少對學科特點的認識與研究。
3改革的途徑及解決問題的辦法
第一,明確培養目標,按學科特點建立合理的課程結構。教學的培養目標是決定培養什么人的問題。它決定教學的目標,因而也決定著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成的結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所以培養目標的明確與否,直接關系到教學的總體的發展及教學的整體的水平和質量。我國的設計藝術教育培養目標在各類院校中多是含混的。藝術院校、文科院校、理工科院校及高職高專等,相互之間沒有實質的區別,近似或相同是普遍的現象,從長遠角度看對設計藝術的健康發展是極為不利的,與經濟發展也是不協調的。所以各院校在制定培養目標與計劃時,即不能盲從沿襲西方的設計藝術教育體系,又不能照搬照抄其它老牌院校的目標和計劃。一定要客觀、科學、理性的根據實際的情況、地域的特點,要制定行之有效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以培養什么樣的人為終極目標。在明確培養目標的前提下,要建立科學完整課程體系,為課程內容的科學合理設置明確清晰的方向,從學科和專業特點出發。筆者認為,從學科總的特點進行課程結構設置:基礎教學必修,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并加設材料、結構、力學、工藝、管理、經營等課程,以擴大知識結構,適應專業的應用需求。專業課實行開放式、選修學分制的教學方式,避免專業方向的專一化、狹窄化的模式,可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點進行課程選修,讓學生在專業領域有更廣泛的了解和認識,使得各類知識是相互滲透、互為補充的。
第二,把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作為教學的重要手段。柳冠中(是我國工業設計教育界著名的學者,也是現階段國內最有影響力的學術帶頭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責任教授、博士導師、政府津貼學者。)說:“全世界唯獨咱們大陸是上課來學設計。國外講課很少,就是做,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個問題到底是什么,你提出解決方案來,你不是劃標記,你給他做出來。而我們把繪圖當作基本功,我們畫得很好,但是很多做不了?!睆牧壬捏w現和國外情況看。我們的設計藝術教育上是紙上談兵的,缺少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
實踐性教學環節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思維能力及全面素質的提高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這一形式是其它教學手段無法代替的。實踐教學是把理論教學的抽象性、虛擬性、單一性、封閉性等過程,加以驗證、充實、理解與消化,也是課程整體的延續與深入。實踐性教學是設計藝術學科的支撐點,也是平衡點,如果失去它,學科整體就會失去均衡關系,也就失去學科的方向與特色。實踐性教學打破傳統的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它更能突出學科特色、凸現專業特點,發揮出專業的優勢,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思維的擴展能力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了解決教學實踐問題:一是在課程的總體安排上加大實踐課的學時量,合理進行總體的比例分配和比重,以確保實踐課質量;二是在校內建立實踐與實驗并重教學中心,投入必要的設備和實踐教學環境,配備有實踐經驗的教師、常態聘請有實戰能力的設計師及有豐富工作經驗工程師,作為實踐教學的主干教師,以確保實踐教學能良性的進行;三是建立廣泛的校外實踐基地,進行校企聯合??筛鶕n程內容的不同和地域性的企業實力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實踐性學習,以鍛煉學生對實際項目的操作經驗,掌握實際項目的過程。關鍵是在實踐中鍛煉了學生們在市場中對實際項目的工作經驗,磨練檢驗他們的心理承受力、應變力、判斷力、思辨力,進而鍛煉他們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走向社會與就業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關鍵詞】設計藝術教育 文化自覺 培養
一、《功夫熊貓》對中國元素運用引發的思考
好萊塢影片《功夫熊貓》的情節非常簡單,主要講一個無名小輩熊貓阿波癡迷于功夫,夢想成為功夫高手,其意志堅定,雖然笨拙、懶惰、好吃,但最終演繹了“草包變英雄”的傳奇。影片大量運用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導演斯蒂文森把這部電影稱作是“寫給中國的一封情書”。在思想設計上,《功夫熊貓》采用了中國佛學及道家文化思想,功夫秘籍和湯料秘方的異曲同工之妙體現了禪宗“悟”和道家“大音希聲”的美學價值;在武打設計上,比武大會、師徒關系、飛檐走壁、點穴神功、以動物動作來展開的武術套路等體現了十足的中國文化氣息;在場景設計上,運用了太極、面館、廟會、鞭炮、針灸等中國元素,飛檐斗拱、紅墻碧瓦、古味十足的建筑風格也比較到位;在道具設計上,影片中有無處不在的漢字、傳統手推車、四人轎、筷子、碗、裝點用的山水畫、瓷器以及墻壁、柱子、桌椅繪制等;服裝設計上,熊貓、兔子、鴨子等的服裝都具有中國古代服裝的風格。在人物設計上,5個“師兄、師姐”的生活習慣也符合中國古代特點(手拿筷子吃面或包子,就連螳螂也愛喝面條湯);外景設計上,有中國南方的美景,云霧繚繞、山水秀麗,一一呈現在中國觀眾面前,引人注目的“面條插筷子”的帽子、丹頂鶴寫毛筆字、阿波坐轎子,還有“師傅”“烏龜”“豆腐”“冰棒”的中文發音,不僅具有視覺沖擊,而且讓人感到好萊塢動畫片的東方韻味的親切感人。雖然《功夫熊貓》有很多不足之處,但影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關注,讓很多外國人第一次領略了中國傳統文化被激活后在世界范圍內煥發出來的奪目光彩和巨大力量,它以億計的票房收入也讓很多人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經濟價值”。
反觀國內,對西方文化模仿和追逐,漠視本國傳統文化的短視行為還大量存在。在此意義上,《功夫熊貓》以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細微體察和深入挖掘,應該說給國人上了一堂加強文化自覺、自信意識的生動課程。
二、我國大學設計藝術教育中文化自覺意識的缺失
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是高校設計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文化中體現出的文化精神、文化元素是激發靈感、進行藝術創作和感受文化魅力的動力和源泉。設計藝術教育要調動對傳統文化的興奮點,最主要的是要培養學生樹立文化自覺意識,對世界各民族文化藝術的了解和學習,是拓寬學生藝術視野、提升藝術境界的必修課。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西方發達國家是文化輸出的主體,后現代主義、快餐文化等影響著我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高校設計藝術教育領域,也有一些片面追逐“拿來主義”的弊病,對西方藝術理論和學術概念空洞追逐,盲目而膚淺的模仿代替真正的獨立和沉思,使設計藝術教育模式出現某種“水土不服”和“學術泡沫”現象,并有愈演愈烈之勢。
1.思想上短視造成的對傳統藝術教育理念重視不夠
中國有著內容豐富、博大精深的傳統藝術教育思想,國學大師馬一浮曾提到,“六藝不唯統攝中土一切學術,亦可統攝現在西來一切學術。舉其大概言之,如自然科學可統于《易》,社會科學或人文科學可統于《春秋》,文學、藝術統于《詩》《樂》”。①當前我國高校設計藝術教育高度重視西方設計藝術教育思想,對傳統設計藝術教育在思想上重視不夠。因此,要使藝術設計教育理論更加完備、深廣并達到更高、更新的層面,我們必須依托中國傳統文化,依托其精神內核、修學方式、教育理念等,能給予當代設計藝術教育極大的啟示。
2.行為上的忽視,表現為藝術實踐對傳統文化的挖掘不足
藝術實踐是本體論與認識論、價值論的合一,藝術實踐不純粹是藝術家對某一技巧的運用或激情的宣泄,它也是一種審美認知和向真、善、美境界邁進的人生活動。在設計藝術教育的影響下,藝術實踐對傳統文化元素的挖掘仍很欠缺。“熊貓”和“功夫”這兩個最能體現中國特色的文化元素,為什么我們自己沒有挖掘出來?實際上,敦煌莫高窟藝術、畫像石藝術、民間藝術等體現出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仍是我們進行藝術創作和藝術設計的天然寶藏。
3.傳統文化藝術因素的信息化和創新應用不夠
影片《功夫熊貓》中的場景設計:云霧繚繞的晨風、暮靄都展現得淋漓盡致,色彩搭配、細節刻畫表現得栩栩如生,讓人感受到電子媒介擅長于圖像的生產和傳播,其令人震驚的效果、視覺性和多項闡釋性形成了比現實還真實的超現實,不禁讓人驚嘆好萊塢3D渲染技術的強大。
高校設計藝術教育對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以科學方法提高院校師生藝術鑒賞力、感受力,激發其創新能力,是未來設計藝術教育的發展方向。當前,我國設計藝術教育課程基于傳統文化和傳統元素的創新能力仍很薄弱,很多教材的創新精神不足,學生藝術創造性思維的素養較低,傳統的設計藝術教育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新的時代要求,如何立足于中國傳統藝術教育思想,改革當前的設計藝術教育教學模式,提出高校設計藝術教育創新策略,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三、把培養文化自覺意識作為大學設計藝術教育的重要任務
1.文化認同感:文化自覺意識培養的根本
愈來愈多的事實證明,文化已成為一個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也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所以,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作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的戰略是高校藝術教育創新的契機。傳統是現代化和未來的開端,認識傳統、保護傳統就是為現代化打下更好的基礎。時代需要我們在設計藝術教育中重視人與物結合的人文思想,培養文化認同感,對傳統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發展趨向”;“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對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②只有這樣,我們才有條件在這個多元文化的世界里找準自己的位置,也才能真正實現高校設計藝術教育的功能目標。
2.多學科教育:文化自覺意識培養的核心
文化自覺是當今時代的要求。面對市場經濟對文化的自發調節,面對外來文化的大量涌入,我們要有爭取文化主動的意識,敏銳地認識到文化自覺的重要性。但是,傳統文化“僅僅被發掘、被披露出來,還遠遠不夠。因為并不能確定它在未來不被‘規劃掉’,不被消逝掉” ③。因此,教育的作用就顯得十分關鍵,只有更多的人認識到文化自覺的重要性,才可能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不斷得以繼承和發揚。要多學科協作推進文化自覺意識教育,正確處理其中各種教育要素的關系,發揮多學科協同推進的教育效益。設計藝術教育和多學科教育的聯姻,不僅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效果,而且也是設計藝術教育發展的趨勢。
3.多渠道合力:文化自覺意識培養的關鍵
在文化的經濟化、經濟的去物質化的宏觀背景下,文化自覺是一種深刻的文化思考,是一種廣闊的文化境界,是一種執著的文化追求,是一種具有高度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的文化理念?!敖洕呌谌蚧?,科學技術也將趨于全球化,同時必須保持民族文化的獨立性,這才是中國新文化建設的道路”。④對傳統文化的宣傳、教育、挖掘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管齊下。為了宣傳、推介民族文化,韓國首都首爾已建立起“韓流發祥園地”,在中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已建成了“韓流體驗館”,韓國文化振興院也在這些城市設立辦事處,被業內稱為在文化出口戰略地區設立“前沿據點”。筆者認為,文化自覺意識的樹立不僅僅是高校設計藝術教育的事情,要創造條件,多渠道、多途徑、多形式地加大教育力度,營造教育氛圍,形成教育合力。
4.多實踐感悟:文化自覺意識培養的源泉
在設計藝術教育中,培養受教育者文化自覺意識,首先應認識到傳統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概念,在繼承中它會發生變異,會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一代代的后來者不斷為既存的傳統增添新的內容和新的典范,傳統才更充實、更有價值,才有可能不著痕跡地融入現在,成為活著的傳統。因此,在設計藝術教育過程中,加大實踐環節教育,引導受教育者到博物館、藝術宮、文化遺產地和各種民間節會中,去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就會大大促進文化自覺意識的樹立?!叭绻覀兡軌蜃龅?,不是只把傳統視作時髦的‘懷舊情緒’,而是當作‘生存的必要’,傳統就能夠活在我們中間”。⑤只有具備了市場經濟意義下系統的文化自覺能力,從民族傳統中得到某種切實的文化助力,并表現對母體文化的親近和記憶,而不是在貌似文化表象下對其他文化加深記憶。那么,我們創作的作品在文化傳播上,對傳統文化貢獻就非常大,我們就會創作出屬于自己的、更加精彩的《功夫熊貓》等
作品。
文化自覺是我國在社會轉型期所面臨的重大問題,高校設計藝術教育對于文化自覺意識的培養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中國傳統文化中蘊涵著具有永恒生命力的思想,高校設計藝術教育對其精神的解讀、挖掘和傳播,將是培養文化自覺意識的時代課題。
注釋:
①馬一浮.論西來學術亦統于六藝[M].復性書院木刻本,1940;中國臺灣廣文書局影印本,1964.
②.對文化的歷史性和社會性的思考[J].思想戰線,2004(2).
③劉道廣.保護與發展的矛盾[C].旅游學研究(第二輯)――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6.
④張岱年.經濟全球化與中國文化發展道路[N].光明日報,2000―10―17.
從歷史上看,我國傳統的工藝美術是藝術與手工業生產的結合產物,設計與生產制作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的。隨著科技的進步,機器大生產的發展,導致產品制作生產的流程有了嚴密的分工,設計的預見性和工藝性也就占據了重要的位置。建國后許多高等藝術院校和工科院校雖然都設立了工藝美術專業,在一定的歷史時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與經濟的發展仍顯得有些不相適應的地方,對工藝美術的設計觀念仍然顯得淡薄。當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從招生考試到學校的課程設置,設計思想和職業特點以及實踐環節都存在著重藝輕技的問題,從畫素描、畫色彩到畫圖案、畫裝飾、畫設計,對設計意識和設計制作實踐能力的重視仍顯不足。教學結構中條塊分割的現象依然存在,基礎與專業的銜接、專業之間的銜接與滲透、課程設置與理論教育的結構,對實踐能力、職業特點的培養等方面顯然缺乏。其中對于“畫”的課程既顯繁多又顯龐雜,當然筆者并不是說繪畫的基礎要淡化,而從某此專業方向應強化這種基礎,但它不是本學科的目的。而屬于技術的、工藝的、工程的、經濟的,乃至深入生產、制作的實踐課程卻是少之又少,可見設計觀念淡薄與生產環節脫鉤的現象自在情理之中,關鍵仍是教育觀念與教學的方法存在一些問題。
無論是以傳統稱謂的工藝美術,還是以藝術設計相稱的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特點與純藝術專業相比其實踐性是十分突出的。它不僅是在教學中穿插大量的實踐或實際操作的比重,更重要的是對產品和商品性質的實踐因素及其社會因素缺少足夠的認識。這種實踐不是理論與實踐層面的實踐,而是與社會生活與生產加工對應的實踐體驗,是設計藝術產品的直接載體,是設計實踐中的產品流向的要求所導致的,也就是設計藝術的基本屬性。也就是說,設計藝術的職業特點決定了它的實踐性要求。我們知道。工科教育注重工廠實習,醫學教育重視臨床實踐,那么工學院設實習工廠,醫學院設附屬醫院是情理中的事,而工藝美術或設計藝術的教育紙上談兵難道不是一種欠缺嗎,事實證明這種欠缺是巨而易見的。在高校即使是畢業設計的寥寥無幾的實物作品也只是一廂情愿,很少考慮市場行情或社會需要的前提,至于生產環節和消費環節則更是無從檢驗。高校設計藝術類的工作室、實習設施、實習場地不僅少得可憐,即使有所準備也常常形同虛設,在紙上、電腦上、教室里仍然是老師與學生表現的場所和媒介,這種環境下培養的人才怎樣才能做到不脫離實踐、不脫離生產、不脫離社會呢?這不僅是對“設計”一種誤解,也是對職業特點的漠視,且不說我們的設計與現代高科技的給合差得太遠,即使是一件輕工產品、服裝飾品、廣告招貼、產品包裝和生活日用品的設計,也沒能實現設計藝術所要達到的自的。
就我國目前設計藝術各學科的發展現狀來講,培養的內容和目標與社會各行業的需求脫節太嚴重,學科或專業概念與社會行業要求不明確。多年來重視藝術表現,輕視專業理論、技能操作和專業實踐,基礎課與專業課不銜接,專業課與社會所需要的專業不銜接,缺少實際的項日課程。雖有虛擬的項目設計,但大多不遵循市場化、商業化和工業技術的要求和規律,學校所學的專業知識與社會的應用專業脫離太遠。所以我們近二十年培養工藝美術專業的大學生究竟在多少從事相關的職業,又有多少畢業生具備適應社會會的能力呢,這是從事設計藝術教育的同仁們認真地思考的問題。
從事設計藝術的工作者,有具備扎實的藝術功底和務實的設計觀念是十分必要的,這顯然也是由其職業性質所決定的。設計藝術并非僅僅是有樣稿設計就能解決問題的專業,它需要設計者熟悉相應的工藝和材料,熟悉生產的流程和環節,了解市場和消費,并且符合生產和消費等方面的要求。對于設計藝術來講,繪畫性的效果圖和制作圖僅僅完成了其中的一道工序,設計觀念的形成也是基于日常生活和生產的需要建立起來的,如果設計人員不接觸或很少接觸實際生產,很少了解人們的生活力式,不熟悉市場和消費信息,那么其設計只是一種繪畫式的理想方案而己。這種不接觸實際,不接觸生活一生產的觀念,其實還是繪畫藝術占據了主導思想所致,反映出唯美主義的傾向是根深蒂固的,缺乏對藝術與技術并重的專業性認同。如果我們把本科教育確立為培養設計藝術家,那么高職教學則培養社會需求的設計藝術帥和相關的專業技術人員,這種定位似乎更適合中國的現實。如果培養的專門人才不能適應從事相應的設計工作,我們就應及時檢查或調整專業目錄,根據學科和社會的需求及時調整專業布局,在發展普通高等教育的同時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近幾年一些大學都在力爭多上學位點,擴大專業分布,其實有些專業需要基礎研究層次的人才,有些專業則適合應用性專業人才和技能性較強的專門人才,不要片面追求上層次,要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對所培養的對象與社會人才需求相適應。設計藝術的相關專業大部分是在應用性的層面上發展,當然有的專業方向需要更高一些,總之要有一個合理的人才培養布局。教育的層次劃分是根據專業的屬性而定的,若盲目求高,應用性的專業誰辦,社會所需要的專業技術人員誰來培養呢,如果都在追求所謂的高層次發展,就會顧此失彼,其實仍缺乏對人才培養與需求的總體把握。設計藝術院校與普通美術院校在培養目標的差別在于,美術院校是培養藝術家、畫家或是普及美術工作者的搖籃,而工藝美術、設計藝術院校應培養藝術與技術升學的專業設計人才,既培養他們的審美創造能力,同時還培養他們對科學技術的掌握與運用能力。但我們幾十年形成的教育模式,使美術教學、師范美術教學與工藝美術、設計藝術教育拉不開距離,人們已習慣沿用美術教學的路子,或單一的美術教學模式發展,長此以往不可能培養具有全面素質和社會所需的設計術的專門人才。
設計藝術的教育應劃分的層次發展,普通教育應注重專業理論、專業表現和專業實踐為主體的綜合能力的培養,職業技術教育更注重專業實踐能力和技術能力的培養,兩者在培養目標上各有側重,但設計藝術專業的職業性特點個容忽視。目前我國設計藝術的普通教育大多重視“專業表現”,缺乏“專業理論”和“專業實踐”,而剛剛起步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又大多是普通教育的翻版,缺乏職業技能的培養內容,如果僅僅是改變一下名稱,而不是從社會需求的相關職業考慮職業技術教育的特點的話,職業技術教育的性質只能成為普通大學教育的補充,失去了高職教育的實質意義,更起不到培養社會急需的一線技術人才的作用。其實,我國的工藝美術或設計藝術教育一直帶有職業技術教育的特點,只不過在教學內容上多年沿用美術教學的路子發展,形成一種自以為是設計藝術教學的模式,但對藝術與技術的結合方面顯然是欠缺的。而近二十年來工藝美術或設計藝術教育的發展表明,有些注重藝術表現的傾向,而對設計理論與技能有所忽視。在技能、技術的培養應該說是專業的核心內容,如培養陶藝師不讓學生體驗泥的性質和陶的火候,其再好的設計也是紙上談兵;廣告設計的學生在學習創意方法和表現形式的同時若不了解市場消費知識,廣告表現的材料與工藝,軟件的知識與與應用,甚至印刷工藝等相關技術知識,其設計的廣告只是脫離實際和唯美自賞的方案而已。設計是作品又是產品的方案,既是藝術的表現又是技術的載體,如果在現代設計上對此問題仍沒有清醒的認識,那么我們就不可能培養社會真正需求的設計家和設計師。也就是說,我們培養人才的用意是好的,但培養的結果很可能把目標定錯了位,從這些方面應該總結一些經驗才有利于下步的定位與發展。另一方面,對于理論修養的培養并非僅僅指專業方面的理論,即使是專業理論也有層次之分。原理性的理論盡管晦澀難懂,但它是學科與專業發展的前沿和指導,正如恩格斯所言“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倍鳛閷嵺`性的或技法性的理論一般能為學生所理解,但有時顯得缺乏深度,如果僅僅局限于此,有可能陷入技巧表現而缺少創造性。除了專業理論,對于藝術或設計藝術院校師生來講,對人文學科的教育也往往缺乏,包括歷史、哲學、文學、心理學、法學等相關的學科和專業知識。人文科學的素養不僅對于培養一個人健康的人格心理素質和塑造學生的美好心靈等具有重要義,而且也是設計藝術專業必修的基礎。
盡管我們的設計藝術理論還比較薄弱,但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也不容忽視,從另一方面來講更需要有系統性、完整性較強的設計藝術理論作指導。在市場經濟和條件下,按市場需求規律,學校的招生對象與教學培養日標如何定位,其實踐性與技能性的原則應該是培養人才的主要標準之一。西方的一種職業教育模式是企業加學校的形式,這是社會市場經濟的要求,它強調競爭,強調社會平等。在德國、奧地利、丹麥等國家較為典型。德國的職業教育以“雙元制”教育模式為主,是德國戰后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它解決了普教到就業之間的兩道高門檻。德國“雙元制”的學習只有60%-70%在企業,包括生產崗位、培訓中心、跨企業中心而只有30%在學校進行。這種教育模式是教育針對性原則在職業教育中的體現,它是一種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的教育方式,其專業設置以職業分析為基礎,課程設置以職業活動為核心,考試考核也以職業資格為標準,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了以受教育者為中心的原則。相比之下在我國的設計藝術院校中,即使是職業教育等機構對于職業技能的培訓和教育也遠遠不夠,而設計藝術教育則更是如此。表面看來院校的學生好像在設計藝術實踐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熱衷于技法、技巧的訓練和設計藝術的表現,但這些實踐都是虛設的,不僅缺乏針對性,而且缺少真正的實踐環節,也就導致了學生在就業時的“專業不對口”。設計藝術類的高職教育應注重寬基礎,包括藝術的、技術的兩個方面,同時應該認識到,設計藝術教育又帶有鮮明的時尚性,它需要個斷地補充教授內容,把現代科學技術的知識融入其中,并與時代文化的、藝術的、社會的知識同步發展。而且在我國雖然重視科研的投入,重視對科研的力量聚集,但在先進技術轉化為個產力的過程中卻是薄弱的,我國科技進步對生產力的貢獻率僅在30%左右,而在西方卻高達70%-80%左右。這不僅需要科研院所和高校教師轉變觀念,對于學生的教育也應鼓勵社會參與,其目的不僅在于使學生的設計極早開發轉化,而在于教育與社會的真正接軌,以減少、縮短中間環節,從而使學生畢業后能盡快進入角色,這也是對學生職業素質、職業技能教育的不可忽視的內容。
電腦作為信息時代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已滲入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領域,成為各個環節中一個必不可少的運作手段。而在現代設計行業對電腦輔助設計的應用,已基本取代了傳統的手工繪制工具,為設計師提供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藝術表現空間,更為設計師提供了實現創意的極大潛能。隨著電腦輔助設計的廣泛應用,也為設計教育帶來了全新的發展契機,電腦數碼多媒體技術逐漸成為了設計表現的主流,它使學生有了多元化的視覺表現方法,使設計過程變得更迅速和便捷,設計創意能更輕松地得到展現,學生也由此獲得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來進行新的構思和創意的嘗試。這彌補了傳統繪畫工具的不足,用鼠標和屏幕代替了筆和畫紙,使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直接面對高科技帶來的無限多樣性和可能性。為此,很多設計院校都在近幾年開設了多媒體設計的必修課程,通過課程的教學,使學生實現設計草圖、圖形輸入、虛擬環境模擬、圖形設計等環節的電腦電腦數碼化處理,快速而準確地表達設計創意。
一 電腦數碼藝術與傳統文化——傳承
文化藝術與科學技術結合的產物是設計,而藝術與科技,又同屬于廣義的文化范疇。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和,具有不可逆的傳承性。雖然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與設計師,總是企圖擺脫傳統文化的陰影,創造屬于他們自己的藝術里程碑,但傳統文化還是如影隨形,到處可見。因此,我們可以說,任何傳統文化,都必然對藝術與科技的發展,產生非常深刻的影響,并且通過藝術與科技,或者直接,或者間接,都對現代設計產生連帶的巨大影響。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出現,都要依賴于當時社會和科技的發展。電腦數碼設計這一藝術形式便是隨著計算機的發展和普及,電腦電本文由收集整理腦數碼化時代的到來而誕生的。著名藝術家羅伯特·勞申伯(robert rauschenberg)和設計大師喬治·開普斯(george capps)在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成立了專門機構研究電腦數碼圖形與電腦數碼藝術,從上世紀80年代美國蘋果電腦公司推出macintosh電腦形成“桌面排版系統”(簡稱dtp)開始,電腦數碼技術在設計領域應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電腦數碼圖形技術的成熟帶動了cad/cam(電腦輔助設計/電腦輔助制造)的普及和發展,設計藝術與電腦數碼技術才得以真正結合。隨著現代的電腦數碼技術在藝術表現領域中開始形成自身獨特的視覺表現語言,體現出更高的藝術價值,電腦數碼設計開始進入到藝術的古老殿堂。但是當電腦數碼藝術創作給藝術家帶來興奮和視覺的新奇的同時,卻發現因文化科技等諸多因素,產生了電腦數碼藝術與傳統繪畫藝術美的情感差異和電腦數碼藝術表現的不足,同時還存在一些對電腦數碼藝術的模糊認識。通過對傳統藝術形式和電腦數碼藝術創作文化淵源的發掘,探討電腦數碼設計創作的視覺表現和美學趨向,及其藝術創作最基本的圖形、色彩、民族文化、電腦數碼技術等方面的要素,有助于學生正確認識電腦數碼藝術。用傳統藝術,尤其是民族的文化藝術來豐富電腦數碼藝術創作,以彌補電腦數碼藝術創作中藝術文化內涵的不足,解決在現代電腦數碼藝術創作中存在的視覺表現,以及認識和發展方向的問題,是正確表現電腦數碼藝術創作中傳統繪畫藝術美的關鍵。
二 電腦數碼藝術與傳統文化——審美情感差異
形成傳統藝術形式和電腦數碼藝術創作審美情感的差異,首先是文化傳統淵源的不同。傳統繪畫藝術創作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淵源之上的,蘊藏著眾多的地域風情和民族文化。傳統的藝術精粹形式豐富,包涵著深刻的文化積淀、民族的心理情感、風俗習慣、審美觀念及審美情趣。傳統繪畫藝術所體現出深遠的歷史傳統,眾多的風格流派和博大的地域民族文化,以及傳統繪畫的筆墨造型和傳統藝術的文化淵源,都在人們的心理情感交流上造成親和力,產生心靈的共鳴。而新生的電腦數碼藝術創作是在科技和工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美學情感上缺乏傳統文化基礎,在表現形式和內容上有較大的局限,使人產生在文化遺傳上的陌生和疏遠。其次是因為現代科技的含量導致創作和表現的差異。延續了幾個世紀的傳統繪畫,尤其是傳統的工藝美術,除了在技法和材料上的創新外,還沒有受到過像現代電腦電腦數碼化所帶來的這樣巨大的沖擊。
三 電腦數碼藝術與傳統文化——完美結合
在電腦數碼設計表現過程中,吸收不同文化、各學科領域的相互補充、借鑒是電腦數碼藝術發展的根本。結合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藝術形式是不斷充實電腦數碼設計的魅力和生命力所在。電腦數碼藝術創作也具有很多自身的魅力,她為傳統繪畫創作的表達和反映藝術家的創作構思提供了形象化的手段,最大限度地發揮藝術家的思維和想象力。
在近50年來久負盛名的設計師中,諾曼·塞斯
轉貼于
(一)內容比較。近年來,我國設計藝術人才人文素質教育有了長足發展,尤其是在教育內容方面,有著本質性的改革,轉變了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體的人文素質教育的形態。當前,我國設計藝術人才人文素質教育以實時政策、思想政治教育、道德與法制教育為核心,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我國人文素質教育的總基調。在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上相比日本而言,缺點主要體現在:1.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設置雖有,但缺乏一定量的精品課程;2.人文素質教育的開設熱情雖高,但開設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隨意而為的現象比較普遍,在實際的組織開展中缺乏良好的主觀能動性;3.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設置雖多,但仍不夠成熟,仍需要不斷地優化教育內容。例如,在四川美術學院,設計藝術人才人文素質教育內容仍以“文史哲”為主體模式。即,將人文素質教育氛圍“文”“史”“哲”,并作為核心課程與必修課程。這雖然強化人文素質教育的廣度,但缺乏設計藝術人才人文素質教育的顯著氣息,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設計藝術人才人文素質教育。與日本相比,雖然我國設計藝術人才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比較單一,但兩者的立足點與出發點是一致的,即依托完備的人文素質教育內容,實現對設計藝術人才的全面培養,以更好的切合專業教育的需求。
(二)方法比較。不可否認,中日在設計藝術人才人文素質教育的方法方面,存在較大共性。但兩國之間又表現在各自特有的優勢。在日本,設計藝術人才人文素質教育方法多樣化,強調開放式的教育方法下人文素質教育的新發展。我國設計藝術人才人文素質教育缺點明顯:1.人文素質教育強制性納入課程體系,并缺乏相應的機制與措施,確保人文素質教育納入課程體系之后的有效開展;2.人文素質教育方法單一,與實際的教學需求脫節。尤其是設計藝術人文素質教育的課程設置,與學生的個性發展及知識結構不吻合,進而難以實現有效的人文素質教育。所以,我國設計藝術人文素質教育的發展,首要任務就是逐步優化人文素質教育的方法,在構建有效專業教育的同時,基于多元化的人文素質教育,提高人文素質教育的有效性。
二、借鑒經驗,大力推進我國設計藝術人才人文素質教育
通過中日設計藝術人才人文素質教育在教育地位、內容及方法上的比較分析,可以客觀地說,我國設計藝術人才人文素質教育在近幾年的改革發展中,優劣并存、喜憂參半。因此,我國應借鑒日本的優良做法,大力推進我國設計藝術人才人文素質教育的新發展。筆者認為,我國需要轉變思想觀念,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優化設計藝術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結構、教育方法等,從本質上推動我國設計藝術人才人文素質教育的發展,實現對設計藝術人才的綜合培養。
(一)轉變人文素質教育的思想觀念,夯實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地位。首先,我國應認識到人文素質教育在設計藝術人才培養方面的重要性,并做好宣傳工作,讓師生真切的認識到人文素質教育所具有的價值;其次,人文素質教育不僅需要在設計人才培養目標有所體現,而且需要在國家教育的政策方針中有所體現。以法律法規的方式將人文素質教育上升到國家意志層面,更有助于人文素質教育的有效落實;再次,在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貫徹落實人文素質教育。高校應設置完善的課程體系、編制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將人文素質教育滲透在專業教育教學活動旨在,并夯實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優先地位;最后,引導師生正確認識人文素質教育與設計藝術專業的內在聯系,在思想行為上認可人文素質教育的價值與內涵,進而提高師生在人文素質教育中的主觀能動性。
(二)優化設計藝術人才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結構,提高人文素質教育的有效性。在日本,設計藝術人才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結構更加科學合理,并表現出顯著的國家特色。對此,我國設計藝術人才人文素質教育內容結構的優化,應切實做好:1.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意志的同時,對已有的課程內容結構進行合理的編排,如近現代史綱要、思修、毛概四門基礎課程;2.立足于自身的辦學特色,整合設計藝術的專業設置需求,提高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設置的合理性,加強綜合人文科學的教學。首先,強化哲學、美學、心理學等多種知識的人文素質教育,并納入考核體系之中;其次,加強設計藝術基礎性課程教學;再次,拓展實踐教學內容,加強社會實踐教學;3.規范并壓縮已有的課程體系,尤其是對于一些課程內容,應進行精簡以提高人文素質教育的價值。并且,教育內容結構以大學生的個性特點及專業發展規律,建立科學的課程體系。
(三)改革設計藝術人才人文素質教育方法,構建有效教學。首先,我國人文素質教育在納入課程體系的過程中,缺乏科學合理性。這就強調,我國應進一步研究設計藝術人才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性質及特點,提高其在納入課程體系過程中的科學性;其次,著力提高設計藝術人才人文素質教育方法的科學性;1.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尤其是灌輸式教學方法,不利于人文素質教育的有效開展;2.依托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形成現代化的新型教學方法;3.基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與手段,構建有效的人文素質教育。
三、結語
關鍵詞:高職高專;設計藝術;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作者簡介:劉偉(1969-),男,四川瀘州人,四川商務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藝術設計教育。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1年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高等職業教育研究中心立項科學研究課題“高職設計藝術教學質量體系研究與實施”(編號:GZY11B23)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2)26-0051-03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職高專院校教育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其中,設計藝術專業質量與規模也在不斷地發展壯大。而任何一個專業和學科的發展都需要兼顧規模與質量,而當前,很多高等院校的教學評價體系尤其是在設計藝術這類專業方面的評價體系,有許多的突出問題有待解決。所以,要實現高職高專設計藝術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就應該重視教學質量的提升,加快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改革和構建。通過科學有效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推動高職高專院校教學系統的高效運行,獲取最佳的教學質量。
一、高職高專院校設計藝術專業教學現狀
(一)設計藝術專業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
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各行各業都在迅猛的發展,對人才類型的需求也更加地寬泛。尤其是在設計藝術行業發展勢頭強勁的今天,社會對設計藝術型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斷地擴大。于是,各地高校都開設了設計藝術專業以適應發展需求,在幾年的發展中,設計藝術專業不斷地擴招,規模迅速擴大。至今,設計藝術專業的招生人數已經達到了全國各專業招生人數的前5位。迅猛發展的大趨勢驅動下,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開設此專業,有些高校甚至并不具備開設的條件。尤其是很多高職高專院校的設計藝術教育教學上存在著很多突出的問題,如:缺乏設備、師資力量不足、缺乏學科教學經驗以及生源質量低等等。
我國很多的高等院校在招收藝術型學生的時候,強調的是藝術專業的特長,而忽視了對文化素質的要求。所以很多藝術系的學生在中學學習階段都是緊緊抓住藝術專業的學習而幾乎放棄了對文化專業的學習,因此這類學生的人文素養都不高。而藝術與文化是不可分離的,設計藝術的理論掌握也離不開較高的文化素養。還有很多考生都是原本文化成績不理想,因為設計藝術專業文化課的錄取分數線要低很多,所以這類學生為了考上大學,很多都選擇可能并不適合自己的藝術專業學習。而這類學生也是問題最突出的,他們不僅文化課成績不理想,而且在藝術特長上也沒有大好基礎,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強攻??梢?,在設計藝術教育蓬勃發展的勢頭背后,還存在各種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設計藝術專業教學質量現狀
學校的職責是教育,主要服務對象就是學生。學校的各項工作終極目的就是為學生創造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務,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教學質量是重中之重,質量的提升要落實到全體教職工,只有做好每一部分工作,才能充分發揮團隊的凝聚力。具體地說就要注重教學內容、方式方法以及教學理念的建設和完善,高效地進行人才培養。作為設計藝術專業,其教學應遵循專業固有的特點,不是簡單地按照教學大綱進行。很多藝術系的教師為了方便教學,就機械地遵循學校整體教學大綱,按照規定課時授課,教案一成不變,更有老師并不設計教案,教學隨意性強。這種按照教師自身特點喜好教學而不依靠教案的教學方式存在極大的不規范性。
隨著設計藝術專業的發展和擴招,生源越來越多,面對龐大的學生軍隊,尤其是很多都是文化素質偏低的學生,教師的負擔和壓力越來越重,學校師資力量不足,教師只能超負荷地工作,這樣的教學狀態,極大地影響了教學效率。
(三)目前教學評價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我國的高職高專院校設計藝術專業教學普遍是運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習成績的及教師工作效率的評定都缺乏規范性,相比其他專業而言,設計藝術專業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幾乎是一個盲區。普遍的觀點都認為藝術專業與文化專業不同,不應該套用文化專業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而又不知道應該以怎樣的標準去衡量和評價教學成效。現實的情況是,大多數學校對設計藝術專業的教學質量評價工作都不夠重視,雖然會進行相關評價工作,但也只是走形式,例行常規罷了。所以整個評價過程都缺乏規范性和科學性。評價的方式方法也不能及時地得到更新,實施起來,效果不大。例行公事的評價往往是評價多,但卻缺乏作為評價基礎的有效監控。監控的不到位使得信息的收集難度增大,信息的處理和反饋時間拉長,最終導致評價工作變得繁瑣、雜亂。
除了教學質量評價觀念的落后,具體的評價機制和目標也不明確。以評價為主的評價體系中,各部門各行其是,沒有協調統一好。對教師的評價也常常忽略教師的主體地位,一味的考察學生的意見。這種偏見的不科學的評價方式必然影響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原本以促進教學為目的的評價工作卻取得適得其反的效果。教學評價機制并沒有很好的規范起來,實施過程中存在著很大的隨意性和主觀性,過多的主觀因素嚴重地影響了評價結構的公正性。比如:對某個教師的教學工作進行評價,就通過選擇一兩節課聽課來判定,這種判定難免存在片面性。
就目前各高職高專設計藝術教學評價體系看,其評價則取的標準范圍都過于狹隘。范圍的不廣一是由于學校教學條件及教學設備有限,二是評價往往采取隨堂聽課、考試成績和學生對教師的評價來確定結果。這種力求簡單的操作過程遺漏了很多重要的考察因素,也必然影響評價的全面、深入和科學性。
關鍵詞:現代設計藝術;教學模式;現存問題;解決策略
現代設計藝術是推動現代社會文明不斷發展的動力。設計藝術類專業旨在培養專業技能強且具有創造性思維的優秀人才。然而,目前我國現代設計藝術教學尤其高職院校教學中卻存在教學觀念落后、教學方法單一、教學體系不完善、師資隊伍不合理等諸多問題,因此,必須進行現代設計藝術教學改革,切實提高學生藝術素養,掌握現代設計藝術技能的應用型藝術人才。
1 現代設計藝術的教學模式分析
(一)美育教學模式。設計藝術主要指基于藝術形式的設計活動。藝術氣質及修養,并非與生俱來的個體素質,而是經過一定的培養教育逐漸形成的能力。藝術基于美而形成,藝術素養需要美育。因此,藝術專業設計教學中,美育教學尤為重要。就思維形式而言,美育主要注重形象思維能力的提升。我國數學家及教育家徐利治先生研究指出,人類的創造力主要來源于發散性思維、自身知識儲備、抽象分析能力以及審美能力等幾部分,其中審美能力是藝術創造的關鍵,同時也是形象思維能力的具體表現。所以說現代設計藝術必須注重美育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分層教學模式。分層教學模式主要指按照學生知識儲備、知識內化能力、理解能力、自身素質的差異,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并凸顯培優原則基礎上實施的差異化教學。分層教學模式中,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凸顯,學生潛能得以有效挖掘。總之,設計藝術專業中實施分層教學能夠提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切實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學生良好的藝術素養。
(三)啟發式教學模式。啟發式教學模式本質上包括兩個層次,一是引導式教學,其宗旨是采取科學的教學方法,優化教學資源配置,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二是探究式教學,其立足于現代教學理論創造性人才培育方案,通過創新性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在學習中探究,在探究中完善自我??梢姡瑔l式教學模式對現代設計藝術教學也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2 現代設計藝術教學的現存問題
(一)教學觀念落后。一方面教學觀念陳舊落后。教學觀念支配著教學工作的開展,決定著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的實施,影響到教學質量的高低。盡管高校大都實施了教學改革,然而教學管理長期受傳統觀念制約,以學生為教學主體的思想觀念并未有效落實,并未真正調動起教師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也未被真正激發出來。另一方面,教學管理行政化嚴重。高校是教育教學創新的源頭,理應是創新管理的帶頭者,科學管理的踐行者,然而許多高校尤其高職院校教學管理仍然是經驗管理、行政化管理嚴重,具體表現在作為教學管理主體的教師和學生參與度不高、教學辦法落后、重行政而輕學術、重監督而輕激勵等諸多方面。
(二)教學方法單一。目前,我國高校尤其高職院校連年擴招,學生人數逐年增加,造成教師資源缺乏,許多教師尤其年輕教師連班較多,根本無心進行藝術教學模式的創新,教學方法單一影響教學效果。課堂教學是將眾多資源進行融合再充分利用的舞臺,是面對不同個性學生展示不同教學方式的場所,然而,目前設計藝術課堂教學中并未將現有資源進行個性化的充分利用,許多教師對藝術教學平臺利用較少,資源庫使用有限;此外,教學平臺智能化不足,程序化和技術化的平臺軟件制約著教學方式的選擇,嚴重阻礙了藝術教學方式的多元化發展;再有,藝術平臺建設不完善,管理不科學,仍然需要大量的人財物的投入,網絡平臺建設亟待完善。
(三)教學體系不完善。許多高職院校職業教育理念不完善。設計藝術教學應以實踐能力培養為主要教學目標,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然而部分院校對自身教育特點及類型缺乏科學認識,未能形成全面科學的職業教育觀念,還是借鑒本科藝術院校的教學方式,導致教學定位偏差等現象;此外,許多高職院校實踐教學亟待完善。高職院校以為社會培養應用型人才為教學目標,應注重實踐教學。然而部分高職院校對實踐教學認知不足,沒有做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并行發展,設計藝術應用型人才培養未能達到預期要求。
3 現代設計藝術教學問題的解決策略
(一)更新思想觀念。首先要要切實樹立“以人為本”理念。要充分考慮人的自身屬性,尊重人、發展人、一切為了人、一切依靠人。教學工作中要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通過不斷思考、探索,去發現和解決問題,構建自由、民主、和諧、人文的教學環境,以實現設計藝術教學管理的發展進步。其次,要通過創新管理激發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就是柔性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并非單純通過制度和紀律,更依靠人的內心心理和行為規律,對管理對象實施軟控制,使他們內心順暢,同時激發其內心潛力和創造精神。因此,要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建立人人相互尊重的氛圍,充分發揮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實施多元化教學。設計藝術教學中要實現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的開放,提高知識交流能力,課堂教學中促進理論、表達、文化素養的融合,利用課堂教學協同性、整體性促進教師、學生、教材的和諧發展;同時要實現教學手段和教學策略的開放,讓師生間能夠充分信任、尊重和理解;還要完善教學平臺建設。信息化社會的今天,必須加強信息平臺建設,把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相結合,促進師生交流,提高信息傳遞效率,使設計藝術教學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得以拓展。
(三)完善教學體系?,F代設計藝術教學要更加注重實踐性,要利用設計藝術綜合性與交叉性的特點,結合實際制定相應的人才培養模式。要加快設計藝術教學的課程體系改革,注重教學的專業性和應用性,讓學生走出課堂,進入相關行業領域感受、體驗和參與知識的應用。通過開展校內實訓和校企合作的方式加強學生實踐性認知,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使之成為符合現代人才市場需求的優秀設計藝術人才。
4 結束語
現代設計藝術教學應培養學生的應用素質。只有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具有實踐應用能力的設計藝術人才,才能符合市場需求,給學生提供更清晰的未來發展空間。面對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必須加強對設計藝術專業學生創新應用能力的培養,最終實現我國設計藝術領域的飛躍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嘯林,范振剛.藝術設計教學改革初探[J].科技風, 2009(14):17
[2]胡海曉,付皓宇.信息時代背景下的現代藝術設計教學改革初探[J].科技風, 2014(12):194-194
[3]嚴先琴,周元培.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改革初探[J].時代教育, 2015(7):204-204
[4]瀟瀟.基于素質教育的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改革初探[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版), 2012(14):203-204
[5]王俊祥.高校藝術設計專業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改革初探[J].美與時代?城市, 2013(5):8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