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03 11:11:0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分數除法課件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2013年4月,我校舉行了45歲以下教師的同課異構教學活動,結合課題,我們五年級數學教研組開展了《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同課異構研究,此案例是我在本次活動中研究磨礪的結晶。
《分數的基本性質》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下冊的內容。這節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商不變的性質及分數與除法關系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又是今后學習約分和通分的依據,而約分和通分又是分數四則運算的重要基礎。因此,分數的基本性質在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課前我查閱了很多教學案例,發現大部分都是以故事開頭引入新課,然后在活動操作中表示出幾個分子、分母各不相同而分數大小相同的分數。憑我多年從教的經驗,我認為故事開頭引子太長而且學生已經司空見慣并不對此感興趣。在這之前《分數的意義》一課的教學中,我已經解決了用不同的分數表示部分量與總量之間的關系,如果此時再選擇動手操作來解決這個問題,不但顯得多此一舉,而且又沖淡了本節課的主題,既費時又勞力?;谶@些思考,我決定大膽打破教材原有格局,利用12個蘋果作為本節課的教學素材,在變與不變中尋找變化規律。
【課堂寫真】
片段一:復習引入
師:同學們,最近這一段時間我們都在研究什么數?
生:分數。
師:那么,分數與我們所學的四則運算中的那種運算有著緊密的聯系,你知道嗎?
生:知道,與除法有著緊密的聯系。
師:你能具體說說分數與除法有著怎樣的聯系呢?
生:分子相當于被除數,分數線相當于除號,分母相當于除數(除數不等于0),分數值相當于商。
板書:被除數÷除數=(除數不等于0)。
師:能舉例說明分數與除法的這種關系嗎?
生:3÷4=
師:我們學了分數與除法的聯系之后,那么求商時就方便多了,很多時候再也用不著打草稿列豎式來求商,而是直截了當用分數來表示結果。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回顧了分數與除法的聯系。下面老師還有個問題請你們幫忙解決,好嗎?
師:你能說一道與3÷4的商相等的除法算式嗎?
生:6÷8,9÷12……
師:你根據什么知道這些算式的商與3÷4的商一樣?
生:商不變的性質。
師:什么叫商不變的性質呢?
生: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零除外),商不變(課件展示)。
師:你能以其中的兩道除法式子為例,說明前一個式子的被除數和除數發生怎樣變化得后一個式子嗎?
生:3÷4的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以2,得6÷8。
生:3÷4的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以3,得9÷12。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知道了除法和分數有著緊密的聯系,那么除法有著商不變的性質,分數有沒有像除法這樣類似的性質呢?
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片段思考:通過回顧、描述、舉例子等方法,激活學生已有潛在的知識,利用商不變的性質自然過渡到分子、分母變化規律的探究,以此開篇引入新課話題。既激發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更為后面規律的探究做好了數學方法的準備。
片段二:操作探究
出示:12個蘋果,其中4個紅色。
師:紅色蘋果占蘋果總數的幾分之幾?并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生:把12個蘋果看作單位“1”,平均分成12份,紅色蘋果占其中4份,所以紅色蘋果占12個蘋果的(課件展示,板書)
生:把12個蘋果看作單位“1”,平均分成6份,紅色蘋果占其中2份,所以紅色蘋果占12個蘋果的(課件展示,板書)。
生:把12個蘋果看作單位“1”,平均分成3份,紅色蘋果占其中1份,所以紅色蘋果占12個蘋果的(課件展示,板書)。
師:這三個分數的分子、分母分別相同嗎?
生:不相同。
師:但在剛才描述這三個分數的過程中,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這三個分數都表示4個紅蘋果占12個蘋果的幾分之幾。
師:還有嗎?
生:都表示4個紅色蘋果。
生:這三個分數大小相等。
師:這三個分數大小相等,你能說說這是為什么嗎?
生:都表示4個紅色蘋果占12個蘋果的幾分之幾。
師:通過上面的觀察與分析,我們發現這三個分數的分子、分母雖然變化了,但分數的大小卻沒變,這其中是不是隱藏著什么奧秘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三個分數,看看分子與分子、分母與分母之間有沒有什么變化規律,好不好?
生:好!
片段思考:通過用不同分數表示4個蘋果與12個蘋果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在描述中刻畫分數的內涵,在感受中領悟這三個分數的內在聯系。既有利于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分數的理解,又能迅速聚集到本課的焦點問題上。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與操作,探索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會用分數表示兩個整數
相除的商。
2.能運用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用分數表示有關單位換算的結果,能列式解決
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實際問題。
3.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數感,培養觀察、比
較、分析、推理等能力;使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體現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點:歸納并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系。
教學難點:3/4既表示1的3/4,又表示3的1/4分數的兩種意義的理解
教學準備:(1)學生準備12個完全相同的圓和一把剪刀。
(2)教師準備若干個圓和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1.這一階段,新《西游記》正在熱播,同學們喜歡嗎?
現在有個關于他們師徒四人的數學問題,想請你們幫助他們解決,愿意嗎?解決好了,才能說明是真正的“西游迷”。
2.故事開始了:話說唐僧師徒4人前往西天取經,一路上風餐露宿,很是辛苦。一日,他們又趕了大半天的路,又累又餓。于是,唐僧命悟空和沙僧去找些吃的。不一會兒,他們回來了,還真找著食物了。有8個桃子,4個梨,1個大西瓜,還有3張餅??吹竭@么多食物,這可樂壞了八戒,剛想伸手去拿,唐僧“慢——”,八戒只好把手縮了回去。唐僧這時還沒有想好怎么分呢。同學們,你能幫他出出主意嗎?
【設計意圖】心理學家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就是對學習的材料的興趣?!睂氲?/p>
設計采用故事形式,結合當前熱點,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會使他們情緒高漲,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積極性,為有效深入的探究做好準備。
二、嘗試解決,溝通比較
(一)引導學生說出分配方案,一樣一樣公平分配。
(二)口答桃和梨的分配情況,板書:1.分桃:8÷4=2((個);2.分梨:4÷4=1(個)。
(三)現在重點是研究西瓜和餅的分配問題。
1.學生嘗試列式,板書:分西瓜:1÷4;分餅子:3÷4
2.為什么這樣列式?引導比較四道算式:得出數量關系式是一樣的,也就是用:分配總量÷總人數=平均每人分的個數。
3.每人分的桃,結果怎樣表示?每人分的餅子結果又怎樣表示呢?估計有(1)小數0.25;小數0.75;(2)還有別的表示方法嗎?大膽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1/4,3/4),這個結果是否正確呢,需要我們來自己驗證一下。
【設計意圖】課堂提供充裕的時間讓學生嘗試解決,自主探究,同時教師發揮引領作用,組織學生把分數除法的數量關系與整數除法的數量關系進行溝通,初步建立數學關系模型,從實質上理解平均分配的含義。
三、動手操作,驗證答案。
1.我們用圓片代表西瓜和餅。
2.師生很快地一起驗證每人所分的西瓜個數,把一個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分得其中的1份,可以用分數1/4來表示(把圓片對折再對折,取其中的一份)。
3.重點研究:3個餅的分配方案。(1)提出要求:同桌合作,說說自己的想法和做法。(2)學生合作操作(拿出課前準備的3個同樣大小的圓,同桌合作),教師巡視參與。
4.匯報分配方法:
(1)一塊一塊地分(請人上來演示)。出示課件演示分、取的過程(書上第44頁的圖1)。一塊一塊地分,每人每次分得1/4塊,這樣分3次,每人一共分得3個1/4塊。(板書:3個1/4塊)
(2)3塊一起分(請人上來演示)出示課件演示分、取的過程(書上第44頁的圖2),把3塊餅看做一個整體,疊在一起分,每人分得3塊的1/4。(板書:3塊的1/4)
【設計意圖】《數學課堂標準》明確指出:“小學數學教學目標不僅僅要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及技能,而且要讓學生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經歷、感受、體驗、探索,讓學生在探索學習中實現過程性目標,在探索過程中獲得充分發展?!痹谶@一理念指導下,課堂上讓學生充分操作、交流,以一種親身體驗的學習方式來主動建構數學知識。
四、概括提升,形成概念
1.若小龍馬也參加餅子的分配。也就是把3張餅子平均分配給5個人,平均每人分得多少塊?(用分數表示)
(1)和同桌說說自己的想法,并列算式解答。
(2)交流匯報想法和算式。(教師板書:3÷5=3/5張)
2.仔細觀察這幾道算式(指黑板上的1÷4=1/4,3÷4=3/4,3÷5=3/5),你發現分數與除法有什么關系?
板書課題:分數與除法的關系
3.引導歸納得出:
(1)除法里的被除數相當于分數里的分子,除數相當于分數里的分母。那么,除號相當于分數里的什么呢?分數線。
板書:被除數÷除數=被除數/除數
如果用a表示被除數,b表示除數,那么分數與除法的關系還可以怎樣表示?
板書:a÷b=a/b
想一想:這里的b能為0嗎?為什么?啟發學生說出在整數除法里,除數不能是零,在分數中分母也不能是零,所以這里
b≠0。板書:(b≠0)
(2)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可以用表格簡潔地表示出來:
聯系 區別
除法 被除數 除號 除數 商
分數
【設計意圖】要真正建立概念,教師要提供豐富的素材,使學生充分感知,豐富其表象,并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比較、分析、歸納、抽象等方法,讓學生弄清分數與除法的關系。
五、加強鞏固,形成技能
1.學習了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可以運用這一知識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完成書上第45頁的試一試和練一練,學生解答后說說怎樣想的?
2.完成書上第46頁的第1、2、3題,一條一條地完成,然后校對糾錯,重點評講有錯誤的題目。
3.完成書上第46頁第5題。
4.完成書上第46頁第4題。
學生完成后,提問:這兩個問題,有什么不同?
重點評講:每人分得這袋糖果的幾分之幾?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5份,每人拿其中的一份,每人分得多少千克?是把總量2千克,平均分給5個人。
5.把第4題中的2千克改成3千克。平均每人分得這袋糖果的幾分之幾?變化嗎?平均每人分得幾分之幾千克?變化嗎?改為4千克呢?你有什么想法?
>> 談小學數學分數與除法教學設計 小學數學分數乘除法應用題教學策略初探 小學數學分數乘除法應用題教學淺析 芻議小學數學分數乘除法應用題教學 例談小學分數除法的計算教學 淺析小學數學“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教學體會 小學數學分數乘除法應用題之淺見 小學數學分數除法與實際問題間的障礙祛除 小學數學分數乘除法應用題解題策略 淺談小學數學分數的教學 小學數學分數教學初探 小學數學分數教學措施研究 例談引導法在小學分數乘除法教學中的應用 一節香港“分數除法”教學分享 “畫數學”在小學分數教學中的應用探討 關于小學數學分數應用題教學問題的探討 小學數學《分數的意義》教學分析 淺談小學數學分數應用題教學 小學數學分數應用題的教學思考 談小學數學分數教學之策略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教育 > 小學數學分數除法教學探討 小學數學分數除法教學探討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請告知我們")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分數以及除法均是其主要教學內容,同時也是教學過程中的難點所在,為了能夠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進行提高,必須要對分數以及除法的教學有效性進行提高。下面本文就對小學數學分數除法的教學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分數除法教學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分數以及除法均是其主要教學內容,同時也是教學過程中的難點所在。在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中,不少小學生對分數除法的實質及運用理解不透,導致數學學習困難,拉大了數學成績的差距[1]。如何通過教學工作讓學生們真正理解并掌握分數除法的知識呢?下面本文就以分月餅為例對小學數學分數除法的教學進行探討。一、對小學數學分數除法的教學內容和目標進行明確
分數與除法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同時也是較難為學生所理解的一個教學難點,這部分內容承接了之前有關分數的意義,分數單位等知識,進一步要求學生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內涵,并能夠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掌握如何計算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實際問題。學生在真正掌握了這部分內容后,能夠進一步了解分數的意義,也能夠為今后學習分數與小數的互化等知識做好鋪墊。根據具體教學內容,我們可以確定以下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理解并掌握分數與除法的關系,了解一個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法則,學會用分數表示兩個數相除的商[2]。(2)通過實際教學道具操作,使學生理解”3”的1/4就3/4。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教學重點和難點:“3”的“1/4”與“1”的“3/4”的含義。另外,還要準備相應的教學道具,如圓形紙板和繩子等,具體直觀的為學生演示除法計算的具體過程。二、重點對教學過程中的難點進行分析
(1)從簡入難的引入問題:利用課件出示一塊餅,提問:把這一個月餅平均分給四個人,每個人能分到多少?引導學生說出每份是四分之一塊,板書出“1÷4“和“1/4”,并讓學生重點了解除法算式和分數表示的區別。繼續提問:這里的“1/4”是把誰看做了那個整體“1”?小組討論,分析,回答問題。讓大家觀察板書,概括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分數的分子相當于除法中的被除數,分母相當于除法中的除數。明白除法是一種運算,分數則是具體的數量。
(2)提出進一步的問題:如果如果把3個月餅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這些月餅的四分之一,每一份是多少塊?提問,板書出算式:“3÷4”。拿出圓形紙板,以小組為單位,每組四張,讓學生親自剪一剪,再拼到一起看一看,看看結果到底是什么?小組合作,交流,提問,幾種分法,每個人能分多少?學生回答并用紙板演示過程:第一種分法:按照3個月餅,均分4份,每人一份,把每個圓形紙板各分為4等份,然后每個紙板拿其中的一份,三份拼到一起,再與完整的紙板對比,是完整紙板的3/4。第二種分法:把三張圓形紙板疊放到一起,同時剪成4等份,拿出其中重疊的一份,拼到一起,再與完整的紙板對比,占完整紙板的3/4。對兩種方法做出比較,將兩種方法下的紙板拼接好,放到一起進行對比,發現是一樣大的,都是整塊紙板的3/4,也就是說,每人能分到3/4個餅。
(3)帶領學生一起歸納總結兩種分法的區別與聯系,概括分數與除法的關系。讓學生們明白,按照兩種不同的分法,3個月餅的1/4就是3/4個餅,而1個月餅的3/4也是3/4個餅,即:“3”的“1/4”與“1”的“3/4”相等。使學生體會到分數的表示具體數量的含義。
(4)提出問題,如:小明3/5小時走了1千米,計算他1小時走了多少千米?板書算式“1÷3/5”討論計算方法,總結計算法則。即:一個數除以分數,等于這個數乘以分數的倒數。
(5)課堂內容結束時進行總結,鞏固練習,課后拓展和延伸:利用實際生活中的各種分數和除法問題,帶領學生進行多個具體問題的分析計算,例如,可以利用班上的學生人數進行分組,讓大家自由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內容結束后,為學生布置適量的課后鞏固練習,并鼓勵大家思考一個數除以分數,如果這個數是分數而不是整數怎樣計算[3]。三、小學數學分數除法的教學總結
1 教學的方式方法方面:(1)從事教學工作的教師要具備足夠的耐心和責任心,認真進行備課及課堂教學。(2)在教學設計時盡可能多的增加直觀演示,利用各種教學道具,課件,圖片等直觀的對教學內容進行演示。(3)在進行新知識內容的講解時,要合理的提出疑問,巧妙的進行引導,結束講解時要及時全面的對所有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帶領學生梳理知識脈絡[4]。
一、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
【案例1】“三角形的內角和”教學片段。
師:(課件出示正方形)在數學中,我們將正方形的四個角叫做它的內角,正方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呢?(板書:內角和)
師:現在老師將這個正方形沿著對角線剪開(課件演示),變成了兩個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
師:三角形有幾個角?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三角形的內角和。(板書課題)
師:(課件出示一個直角三角形)這個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呢?
師:把一個長方形沿對角線剪開,會怎樣?(課件演示)這個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
師:通過剛才的研究,同學們有什么發現?
生: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其內角和都是180度?
(師生交流。)
小結:所有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都可以看做長方形的一半,是180度。
師:通過剛才的研究,同學們還能提出和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內容有關的數學問題嗎?
生: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
師:(揭示課題)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三角形的內角和。(板書課題)
這里,教師巧妙地創設出一個特殊的數學情境: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以此引發學生深度思考。通過交流,學生發現和提出了新的有價值的數學問題,也就是本課要研究的重點問題。教學中教師營造了良好的、寬松的課堂氛圍,讓每個學生都敢于提問,為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善用引導啟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案例2】“解決問題的策略——轉化”教學片段。
提問:(出示圖形,如圖1)這兩個圖形的面積相等嗎?
引導:這兩個圖形規則嗎?能不能想辦法“變”成我們熟悉的圖形呢?
操作:請同學們在練習紙上分一分、畫一畫。
提問:先看第一幅圖,誰來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多媒體動態演示圖形的平移和轉化過程。)
引導:這兩幅圖原來怪怪的。經過平移或旋轉,都轉化成了什么圖形?
交流:現在能比較它們的面積相等嗎?
生:相等。
引導:這里的相等,是我們借助了一種很重要的策略得到的,是什么策略呢?
生:轉化。
提問:轉化以后,圖形的什么沒有變?
生:面積。
引導:面積沒變,干嗎還要轉化?
學生自由說:原來圖形不規則,不容易比較……
小結:轉化后,我們就把復雜的不規則的圖形轉化成了簡單的規則圖形。
這里,教師通過問題情境,啟發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讓學生意識到用轉化的策略將復雜的不規則的圖形轉化成簡單的規則圖形,體會轉化策略的優點,把握了問題的本質。學生自主意識得到增強,獨立思考的能力得到提升,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巧抓課堂生成資源,培養學生想象力和好奇心
【案例3】“長方形的周長”教學片段。
出示一道習題:“王爺爺家用籬笆圍一個長10米、寬6米的長方形雞圈,需要籬笆多少米?”
生1:(10+6)×2=32(米)。
師:還有不同的方法嗎?
生2:10×2+6×2=32(米)。
生3:如果雞圈有一面靠墻,就不需要這么多籬笆了。
師:能夠聯系實踐思考問題,很好。
生4:也有可能兩面靠墻。
師:同學們考慮得很全面。一面靠墻或者兩面靠墻需要籬笆多少米呢?我們可以借助什么思考?
生5:畫圖。
師:下面請同學們小組合作,畫出示意圖,列出相應的算式解答。
就這道習題而言,面對課堂教學中學生這種突然出現的回答,教師沒有打斷學生的思考,及時有效地利用這一生成資源,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使學生在新知學習中不斷提高認識,有效構建新的知識體系,領悟方法,發展思維,實現創新。
四、經歷猜想、驗證,體驗知識的再創造過程
【案例4】“比的基本性質”教學片段。
1.問題引入。
問題1:回憶除法的商不變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
問題2:說說比同除法、分數的關系。
問題3:求出3∶4、6∶8、9∶12三個比的比值,得出3∶4=6∶8=9∶12。
提問:觀察、分析“3∶4=6∶8=9∶12”前項、后項的變化,有什么發現?
生:比的前項、后項同時乘2或3,比值不變。
2.引發猜想。
引導學生思考:根據剛才的發現,聯系分數的基本性質和除法商不變的性質,想一想:兩個比值相等的比之間有怎樣的性質和規律?
學生交流匯報,形成猜想: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或除以一個相同的數,比值不變。
3.驗證規律。
提問:是不是所有的比都有這樣的變化規律?你能想辦法驗證嗎?
學生驗證后,交流各自的想法。
生1:根據比與除法、分數的關系,認為比應該有類似的性質。
生2:把比寫成分數的形式,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發現比確實有這一規律。
生3:應用剛才的猜想舉例,然后求出兩個比的比值,發現猜想是正確的。
生4:將比寫成除法的形式,根據除法商不變的性質推導出比確實有這樣的性質。
4.總結提升。
師:誰能用一句話概括比的基本性質?“相同的數”是不是什么數都可以?為什么?
總結: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比值不變。
在整個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來探索,經歷“先猜想,后驗證”,將觀察、分析、假設、驗證交織在一起,體驗知識的再創造過程,不斷提高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能根據條件合理作出猜想,培養思維的創造性。在這樣的數學活動中,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與技能,而且創新意識和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本次磨課活動中,我選擇了《分數的基本性質》為授課內容?!斗謹档幕拘再|》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商不變的性質以及學習了分數與除法的關系之后,并在已有應用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斗謹档幕拘再|》在分數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約分,通分的依據,對于以后學習比的基本性質也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分數的基本性質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之一。我在設計這節課時,大膽利用“猜想和驗證”方法,留給學生足夠的探索時間和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得到不僅是數學知識,更主要的是數學學習的方法,從而激勵學生進一步地主動學習,產生我會學的成就感。對這部分內容我是這樣設計教學的:
一、遷移引入,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
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可以利用商不變的性質進行正遷移,所以我在開課伊始出示課件:120÷30的商是多少? 被除數和除數都擴大3倍,商是多少? 被除數和除數都縮小10倍呢?學生紛紛回答商是4,我故作神秘地說“這幾個算式都不相同,為什么它們的商是一樣的呢?大家回憶一下,這是我們以前學過的一個什么性質?”學生很快就答出“商不變的性質”。接著復習前幾節課學習的“分數與除法的關系” 幫助學生意識到商不變規律和分數與除法的關系與新知識的學習具有定的聯系,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經歷由“猜測——動手操作驗證——得出規律”的探究過程。
在本課的學習中,為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之經歷學習探究的全過程。我創設了探索場景,讓學生首先猜測分數是否也有與除法同樣的性質。接著充分利用直觀手段,設計了“猴王分餅”的操作活動,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來發現三個分數之間的相等關系,接著引導學生一起探索這三個分數之間存在的規律,從而把具體的知識條理化,使學生獲得具體真切的感受,幫助學生在活動中感悟分數大小相等的算理。歸納得出分數的基本性質,讓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在掌握所學知識的同時獲得成功的體驗。在教學中我還注意關注學生的多種思維方式,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敘述解決問題的過程,體現了對學生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培養。
三、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先進行基本練習,深化對分數的基本性質認識,通過應用拓展,使學生加深對分數的基本性質的理解,如游戲:你能幫助小羊和小熊找到與它相等的分數嗎?并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拓展題一個 分數,分母比分子大14,它與三分之一相等,這個分數是多少?
在《分數混合運算(一)》這節研討課上,授課教師緊緊圍繞教學目標(1、體會分數混合運算的順序與整數是一樣的,能正確進行計算。2、使學生掌握分數乘、除法的數量關系,能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把握教學重點(理解掌握兩步計算的分數綜合計算的應用題的結構類型;體會分數綜合運算的順序和整數是一樣的。),突破教學難點(對分數應用題的分析理解)。在課堂上,執教者創設與自己有關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所帶的五年級開展興趣小組,腰鼓小組有12人,象棋小組的人數是腰鼓小組的 ,書法小組的人數是象棋小組的 ”);又充分利用情境圖,運用流暢幽默的語言指導學生分析情境中的數學信息,明確所要解決的問題,再引導學生明確要解決這個問題最好借助線段圖來分析;然后課件出示線段圖,指導學生找單位“1”分析數量關系,明確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什么樣的條件,進而引導學生列出算式(課件展示算式),指名學生上講臺板演;再對問題的解決加以交流歸納出分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再通過課件演示混合運算的“跳躍式”約分,提出簡便運算的思想;最后課件出示練一練的練習題,引導學生完成這些題目的運算,鞏固所學的知識。整堂課上,教師的語言生動形象,運用大量的格言、歇后語貫穿于教學的始終,語言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學生,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我也被深深地感動了。
不過,在聽課的過程中,結合這位老師的教學流程,我也反復思索著一個問題:新課程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該如何定位?新課程教師究竟該如何教?學生該有怎樣的學習方式?這節觀摩課讓我有了一些困惑。
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更新觀念,轉變角色的同時,也要改變教學行為:在對待教學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教的職責在于“幫助”,幫助學生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等;教的本質在于“引導”,引導的特點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新課程更致力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強調發現學習、探究學習、研究學習,特別強調問題意識,通過學習來生成問題,學習過程即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而言,在過程與方法的這一目標中,學生應達到的目標是:經歷分析數量關系,嘗試畫示意圖(或線段圖)、說等量關系等數學活動過程,學會建立解決問題模式;借助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學會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在探索、分析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我個人認為這堂觀摩研討課沒有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這二者的關系處理好:第一、在解決“情境問題”這一環節時,教師可以把自主探究學習的權利交給學生,而不是利用課件來一步一的牽著學生去分析。教師可充分利用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然后在小組及全班進行交流,對自己或他人的解題思路、結果進行評價反思。教師針對學生探究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再加以疏通。第二,在學生交流匯報時,根據學生各自的解題思路和途徑加以引導歸納,使學生掌握兩步計算的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同時強調借助線段圖來理解題意的必要性,嘗試讓學生在已有的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畫出相應的線段圖,根據題意自己列式來解答。雖然畫線段圖對學生來說有一點難度,但是學生有了開始的自主探究的過程,對題意有了一定的理解,對題里的數量關系有了一定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嘗試畫線段圖對后續的學習內容有一定的幫助。第三、由于兩步計算的分數應用題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學生對列綜合算式的方法也不熟悉,所以學生列出分步算式后讓學生觀察算式,發現他們之間的聯系,再列出綜合算式,有助于知識模型的構建,這一環節執教者也是只強調了列綜合算式卻忽視了讓學生體會綜合算式的生成過程。第四,對于分數乘除混合運算中的簡算(即跳躍式約分、先約分再計算等),可讓學生先自主探究解決。學生在三單元的學習中已有這樣的基礎,自己研究解決的問題更有成就感,教師只需要對學生的研究學習成果加以歸納,對出現的問題加以處理,還課堂給學生,讓學生去探索、經歷知識的構建過程要比用課件演示簡算方法要好得多。
2008年八月全國和諧教學法研究會理事長、天津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所所長王敏勤教授來寧強給中小學教師進行《怎樣實施高效課堂》講座時提到了洋思中學的“十不”教學策略,便是新課程環境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最佳體現。當然,因為學生來源不同,地域差異及教育環境的差異我們目前無法實施洋思中學的“十不”教學策略,但是,我們完全可以還課堂給學生,因為高效的課堂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的課堂,是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的課堂,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是學生對所學內容主動實現意義建構的課堂。
在新課程環境中,教師應相信學生,放手讓他們自主學習探索,只有充分地給予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創造的時間與空間,這樣才能有利于發揮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關鍵詞】課堂教學 生命的張力
【中圖分類號】G62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4-0108-01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教師的教學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課程的理念已越來越被教師理解和接受。本文謹以校級觀摩課《分數的基本性質》為例,來談談課堂教學中一個熟悉而重要的話題--如何給課堂以生命的張力。
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入
1.出示故事:地主給三個兒子分田,三個兒子分別得到了1/3 2/6 3/9的田,三兄弟認為父親分地不公平為此爭吵不休,此事被阿凡提看見,大笑起來,他跟三兄弟說了一句話,結果他們就不吵了。
2.指名學生讀故事
3.教師提問:阿凡提為什么會笑?他跟三兄弟說了什么話?(生:其實這三個分數是相等的。)師讓學生坐下去。
4.復習商不變的性質……
5.教師提問:除法與分數有什么聯系?教師提示說:"除法中的被除數相當于分數中的……(生:分子,除數相當于分母,除號相當于分數線)
6.師:你能把1÷2改成分數嗎?(生:1÷2=1/2)
7.教師小結:除法有商不變的性質,分數是不是也有類似的性質呢?(生:有。)師:到底是什么性質,我們一起學習新的內容。
二、新授
1.出示三幅單位1相同的圖請學生用分數表示出涂色部分。
生:3/4 6/8 9/12
師:這三個分數有什么關系?生:大小相等。
課件出示:3/4=6/8=9/12
師:它們的分子分母到底怎樣變化?從3到6、從6到 9,4到8,8到12,分子分母怎樣變化?
生說幾倍,教師用課件分別演示幾倍。
師:從9到6、從6到3,從12到8、從8到4,分子分母又是怎樣變化的?(方法同上)
師:這三個分數有什么規律?你能用一句話說說這個規律嗎?(生:分數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數,分數的大小不變。)
2.猜想1/2和2/4相等嗎?(生:相等)師:你能用什么方法驗證?(生1:畫圖,生2:乘以2,生3:1÷2=0.5,2÷4=0.5,生4:分子分母都除以2……)
師:你能用折紙的方法驗證嗎?(課前已發給每位學生一張紙)你想怎么折?(生:將紙對折再對折)教師接過學生的話邊示范邊講解,大多數學生在下面模仿。
師:你還會折出其他的分數嗎?(教師邊示范邊講解)
通過剛才的折,你發現了什么?(生:這些分數都相等)
出示:1/2=2/4=4/8=6/12=……
師:從左往右看,從右往左看你發現了什么? (方法同前3/4=6/8=9/12)
3.再次總結規律并課件出示
讓學生讀一讀,師:說說哪個詞要注意?……
在整堂課中,師生彼此以"授""受"交互為主要方式,較為充分地參與到數學教學的過程中,透過本堂課的教學過程,我以為我們應該在以下四個方面深入思考與實踐。
一、強調"框架",為生成留足空間
框架結構是目前房子結構的主流。房產商給住戶留下了框架結構的房子,就等于給住戶留下了選擇喜好的自由與空間。其實我們的課也一樣。教師課前對一節課進行預設時,首先應該樹立一種框架意識,注重"粗""精"搭配,在教學中做到"心中有案,行中無案",隨著課堂的進程做隨機的調整,從而使整個預設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給生成留足空間。
二、捕捉生成,讓課堂放開手腳
作為教師,我們的任務不只是完成預設的方案,而應追求預設的目標。我們在教學中應隨機應變,大膽放開課堂的手腳,把各種蘊含無限精彩的非預設生成變成有價值的動態生成資源,在讓學生真實地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展現一個真實的課堂。
三、關注本真,讓學生主動探索
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應"著眼于整體,立足于個體,致力于主體",真正關注學生的發展,為師生創設一個開放而富有活力的數學課堂,為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創造性提供條件,促使課堂重多向、多種類型信息交流的產生和及時反饋,顯露人文生機。
四、重視磨練,讓教師游刃有余
新課改,新教材給我們帶來了驚喜與驚奇,新教育與新課堂給了孩子一個更大的展示舞臺,孩子們會提出形形的問題,課堂會變得難以控制,意外也會隨之而來。如果教師在平時練就了善于捕捉課堂信息的能力,具有及時調控學生的素質,那么,就會自然而靈活地去調控課堂。其實,說到底,任何一堂課的精彩,跟教師的教學素質是密不可分的。
我想,教師只有在日常教學工作中付以恒心,灑以汗水,用老農鋤禾的辛勤,用滴水穿石的執著,在寬廣的教學課堂中不斷反思,不斷追求,不斷鍛煉,才能讓自己在課堂教學中游刃有余。
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作為教師,應該徹底改變教學觀念,還學生以學習主人的地位,用動態生成的觀念營造真實、開放的課堂教學,相信,我們數學教學將會盡情綻放其生命的燦爛,呈現無限的生命的張力, 給課堂教學一個更輝煌的明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