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7 07:34:3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科普信息化工作計劃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做好科技進步考核和科技發展規劃工作
從年初開始,我局按照國家科技進步考核的有關要求做好各項準備工作,積極創造有利條件,從年初開始,我局即參照上一年度國家科技進步考核的有關標準著手準備參加考核的有關材料,并主動與市科技局和思明區等全國科技示范區聯系、咨詢,提前開展參加考核的各項準備工作,對*-*年度工作與考核指標有差距部分及時進行查遺補漏。
3月下旬召開“創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區科技工作領導小組會議,把*-*年海滄區科技進步考核指標填報工作的部分任務分解到各個部門,明確職責,動員力量,抓好任務落實。在全區各部門的積極支持下,區科技局相關人員的加班加點,按時按要求完成了“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區”考核材料的呈報工作。匯編了包含科技進步考核31項指標、300多頁的科技工作說明說(證)明材料??己松陥蟛牧弦阉瓦_省科學技術廳。
做好迎接實地考查的準備工作,在8月17日接受了省科技進步工作考核組到我區實地考核科技工作。此項工作為在五年內爭創“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奠定良好基礎。
積極開展海滄區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多次到生產性企業開展實地調研,組織專家、區政協委員座談,總結匯總意見,組織制定科教興區戰略和“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在化工、機械和電子三大支柱產業、新材料和生物制藥等新興產業、港口物流技術、觀光農業技術等重點技術領域內有所突破和提高。根據省市領導到海滄調研的講話精神和區委一屆六次會議精神,對規劃草稿內容進行調整充實,重點體現如何充分發揮海滄區的區位優勢、國家級臺商投資區的政策優勢、港口優勢,建立和完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和科技基礎設施,增強科技自主能力,優化科技創新環境,全面提升綜合科技實力。
二、不斷提高“科技三項費用”的使用效益,優化科技投入機制
今年區財政撥款1314元作為科技三項費用經費。我局認真開展*年度科技項目立項工作,上半年共受理了18項科技計劃項目,為切實抓好項目的甄選工作,區科技局多次派人專門走訪申報單位,深入了解項目申報單位的基本情況、管理情況;并組織專家對申報的項目和項目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進行論證、評審。在項目的評審上做到精挑細選,發揮“科技三項費用”政府投入的引導作用,重點突出產業科技及科技創新,以科創中心、醫藥化工、農業生態及社會發展為重點項目,扶持一批對促進海滄產業科技進步有重要作用的科技項目??萍纪怀霰緟^科技工作特色,管好用好“科技三項費用”。
9月份下達了今年第一批13個項目,共計科技三項經費891.5萬元,其中無償資助411.5萬元,貸款貼息480萬元。第二批計劃項目將以支柱和新興產業為主,擬在12月中旬前完成。
在去年債權債務清理的基礎上,我局繼續追討逾期未回收的科技三項費用。經過積極追討,今年共回收科技三項費用110萬元。其余應收款項,目前正由法院督促債務人還款。
三、推進海投科技創業中心的建設,建立健全科創中心管理機制,構筑技術創新平臺,為科技發展創造條件
積極支持該項目的建設,為保證項目進度,在*年區科技三項經費中安排無償資助400萬元給予扶持。目前1#、2#廠房6月份已投入使用。3#、4#廠房已全面封頂。5#、6#廠房正進行前期準備工作,預計*年12月投入使用。
積極與市科技局、知識產權局、招商中心、留學生創業園等單位取得聯系,通報科創中心建設情況,協調解決有關建設及運作方面的問題,并以上述單位為橋梁,拓寬科創中心的招商渠道。在我局的牽頭下,目前已有凱弗?。◤B門)科技有限公司、迪爾康科技有限公司等7家企業進駐,另有兩家簽訂入駐協議,共完成廠房租賃面積約21587㎡,預計年產值達6.15億元人民幣。至此,海投科技創業中心自投入使用以來已基本完成第一期招商目標。
結合廈門市知識產權轉化基地暨海投科創中心管理機制,我局牽頭發改局、經貿局、新陽公司認真研究和提出海投科創中心的管理辦法,積極推動政府出臺科創中心管理暫行辦法,加強科創中心的管理。同時以優惠政策吸引科技型企業進駐科創中心,將擬安排區科技三項費用對經評定批準入駐科創中心的企業的科技項目給予不同程度的扶持,為中小企業提供一個較好的創業環境。
四、建立健全科技工作網絡,優化科技發展環境
成立了海滄區科普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海滄區科普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和《科普工作聯席會議各成員單位的職責分工》,加強了對科普工作的領導;組建了區級50多人的科普志愿者隊伍,組織各種科普宣講團,面向社會各階層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在社區開展了科普工作,充分發揮廣大科技工作者聰明才智,加快我區經濟社會發展。
我區成立了海滄區人民政府科技顧問團,聘請首批11位專家為我區人民政府科技顧問,發揮專家在制定我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計劃、重大高新技術項目投資活動方面的評估、論證、咨詢作用,為我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及扶持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五、做好科技管理工作,做好高新技術企業的服務工作
積極推薦、組織企業參加各級、各類認定。經專家考核及評審,我區廈門通士達照明有限公司及廈門尚明達機電工業有限公司兩家企業被認定為*度第一批16家廈門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產業化基地骨干企業,其中通士達照明有限公司是廈門半導體照明產業領域的龍頭企業。另邁克制藥有限公司研發生產的新型抗抑郁藥物“邁克偉”(西酞普蘭片)的產業化項目計劃生產的藥物于*年2月正式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頒發的新藥證書與生產批件,目前我國僅有兩家企業獲得該產品的新藥證書與生產批件。
在我區科技局的協助下,經專家評審,我區英科新創(廈門)科技有限公司與廈門另外兩家單位聯合研制的SARS病毒熒光PCR核酸檢測試劑盒項目獲*年廈門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海投房地產有限公司的高品質健康住宅浪琴灣工程開發項目獲市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走訪我區生物制藥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了解企業發展需求,并形成調研報告。組織了高新技術企業之間的交流活動,建立政府與企業溝通互動平臺,促進企業之間的科技信息和技術設備的互利共享。為加強我區制藥行業企業間的交流與合作,探討解決企業在科技創新、人才培育、技術成果轉化等方面的共性問題,推動行業內技術力量的互利共享,幫助政府更好地為企業服務,我局組織召開了“海滄區制藥企業科技交流研討會”。制藥企業共有80多人參加了研討會,他們都感謝我們為他們搭建的交流平臺,通過研討獲得很多同行的相關經驗,效果較好。
六、加大科普工作力度,提高群眾科學文化素質
科普工作是一項基礎性、公益性的工作,是科技工作的重點之一。我局靈活多樣地開展各種群眾性科普活動,提高民眾的科學文化素質。大力支持科普教育工作,營造科普工作良好社會氛圍。我局撥出部分資金支持各有關單位,今年共下達了*年度青少年科普活動項目補助經費共計萬余元支持7所中、小學的項目。我局和教育局聯合舉辦了第一屆海滄區中小學生信息競賽、海滄區科技創新大賽等大賽,組織學校參加*年廈門市青少年機器人大賽,獲得2個項目第三名的好成績。這系列競賽有效地加強了對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的管理,推動了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深入開展。
大力開展面向農村、社區的科普培訓工作。農村科普培訓方面,為了提升我區農村勞動力的農業應用技術水平,我局認真組織《*年度星火培訓計劃項目》的申報工作,由兩鎮科委組織開展農村實用技術推廣培訓工作。并與區婦聯合作開展面向農村婦女“家庭網上行”的勞動技能培訓,培訓達200多人次。
積極開展面向村、居的科技下鄉活動和經常性的科普宣傳工作。我局先后到石塘、青礁、蓮花、海發社區等村、居開展科技下鄉活動,展出科普掛圖50多幅,共分發了1200多冊養殖,蔬果培育、用電知識、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等題材的科普材料,前來科技咨詢600多人次??萍贾芑顒悠陂g在東嶼村開展了以農業、科技、衛生為主的宣傳咨詢活動,贈送科普書籍1000多份,前來咨詢的人數達到200多人,并組織區疾控中心醫生為社區居民作腫瘤防治知識的講座及衛生下鄉便民義診,共有300多人參加講座及義診,發放宣傳材料1000多份;9.17科普日期間,區科協組織科普志愿者在公眾相對集中的地方散發“科學發展觀——資源節約與可持續利用”為主題的科普資料2000多冊。在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期間,向全區發放“依靠科學,依法防治阻擊高致病性禽流感”宣傳材料5000份。
加強科普基礎設施建設,撥款在東孚鎮修建了10米標準科普畫廊一個;在霞陽村文化活動中心設科普書架,贈書300余冊,豐富了村民和居住在該村的外來務工人員的文化、科學生活。在六一期間,區科技局與區婦聯聯合舉辦“海滄區慶六一‘陽光灑滿童心’科普教育活動”,區科技局組織了64名區里品學兼優學生參觀科普教育基地。
七、進一步完善內部管理,積極推行政務公開,提升科技部門的整體形象
加強機關自身建設,為進一步規范機關管理,提高機關效能,轉變工作作風,建設廉潔、勤政、務實、高效的行政機關,區科技局制定了海滄區科技局機關效能建設實施方案、科技局機關效能建設的九項制度、科技局績效評估方案及政務公開方案、機關工作人員績效考評實施方案。促進全體干部在履行職責、服務質量和辦事效率上有所提高。結合實際,組織學習《關于進一步增強機關干部工作責任意識的意見》,要求全局干部增強工作責任感,切實提高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
開通“海滄區科技信息網”,逐步完善我區科技工作的信息化建設,實現科技信息的交流與共享。建設的網站除進行科技管理和科技法規宣傳外,突出招商和服務功能。重點結合科創中心的宣傳和我區高新技術產業的宣傳,加大科技招商力度,同時更好地服務于本區的大量科技企業的項目申報、科技政策信息查詢、交流。使海滄科技網成為海滄區對外的一個窗口,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構建科技成果產業化平臺。
八、不斷加強與各部門的合作與聯系,努力拓展工作領域
與人防辦共同組織人防演習工作,組織海發社區志愿者32人,成立防災害志愿者隊伍,邀請專家開展培訓,4月下旬,成功進行了一次人防和抗自然災害演習。
為高標準完成我區戰時經濟動員物資保障任務,保障戰時各項科技裝備、信息通信的正常運行,由區科技局牽頭組建海滄區建信息通信保障大隊(包括電子通訊技術保障隊及計算機網絡保障隊),我們積極組建了由三家通訊公司20人參加的通訊技術保障隊和55位電腦教師組成的計算機網絡保障隊,做好區科技動員辦公室工作。
配合司法司法局做好“四五”依法、普法科普工作,配合計生局做好科技計生工作,配合教育局做好“雙高普九”科技教育工作。
*年工作計劃
*年,我們將繼續按照投資區黨工委、管委會、海滄區委、區政府的工作部署,圍繞推動海滄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目標,不斷加強技術創新,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創建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全面提升海滄區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科技應用水平。主要工作思路如下:
一、培育企業技術中心,逐步完善技術創新體系,推動高新技術產業跨越式發展
積極開拓高新技術領域,發揮科技專項帶動作用,培育具有區域優勢和國際競爭力新的產業群體。在繼續發展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精細化工等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培植生物與新醫藥等產業,擬引進一家生物與新醫藥的龍頭企業,帶動我區生物醫藥行業的發展。
加快利用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和第三產業,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繼續實施制造業信息化工程,在部分高新技術企業開展信息化示范工作。
培育企業技術中心,逐步完善技術創新體系。大力推進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逐步推進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中介機構為依托,科技開發、產學研一體化的基本運作方式,應用開發為重點的技術創新體系。扶持培育一批經濟實力雄厚、科研開發能力強的企業創辦技術中心,切實增強行業內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產業技術應用水平和綜合競爭力。
二、建立和完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優化科技創業環境
積極推進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優化科技創業環境。以政府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加強與高校、研究單位的緊密聯系。引導中小企業與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產學研合作,每年安排部分科技經費支持產學研發展。加快廈門知識產權轉化中心產業化基地建設,吸引各類高新技術成果在基地內轉化。
抓緊落實建設海滄區生產力促進中心的工作,鼓勵建立科技咨詢、科技孵化、科技信息、科技創業投資、知識產權服務等功能的各類科技中介機構,將適合市場化運作的行政職能委托給規范的科技中介機構,營造創業環境,為中小企業提供一個軟硬件設施配套齊全的創業基地。
制定、落實科技發展優惠政策。積極探索更加富有吸引力和親和力的人才機制,積極引進各類人才,通過產學研合作,積極引進學術技術帶頭人、高層次經營管理人才等我區急需緊缺人才;通過多種形式獎勵科技人才,制定區級科技貢獻獎勵方法,考慮在科技成果轉化取得的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對在技術創新、科技成果商品化產業化過程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的人才。逐步制形成有利于科技進步的社會環境。
三、逐步完善多元化科技投入,拓展科技融資渠道,做好科技項目的招商工作
加快建立科技創新投融資機制,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導、企業為主的投資體制。一是抓好科技三項費用的管理,做好科技項目的申報、評審工作,鼓勵和支持企業科技創新,擇優立項,有效發揮資金引導作用。實施積極的財政科技制度,完善財政科技撥款體制,圍繞“制高點”和“增長點”,實施能發揮重大經濟效益的科技項目。二是積極組織企業申報各級科技計劃項目和福建省、廈門市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資金,爭取各級資金扶持。三是積極探索與金融機構和擔保機構的合作,為中小企業組織和科技項目開通資金渠道。
積極探索把科技三項經費與高新技術產業的招商引資相結合的辦法,通過項目資金,鼓勵、吸引和促成科技型企業落戶海滄科創中心;促進孵化中心與國內外的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建立廣泛的聯系,吸引各類高新技術成果在基地內轉化,培育具有自的民營科技型企業;圍繞支柱產業的發展,扶植和培育配套的中小型科技企業,延伸產業鏈,形成產業集群,培育戰略性產業。
四、做好高新技術企業的服務工作,完善創新服務體系
積極組織企業參加高校、科研院所在我市進行的高新技術項目推介會和省級項目對接會,與企業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加速科技成果和高新技術在我區企業中的推廣應用。
繼續走訪我區電子、化工、生物制藥、新材料等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了解企業發展需求,主動介入幫助解決問題。引導中小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開展合作。嘗試組織高新技術企業之間的交流活動,建立政府與企業溝通互動平臺,促進企業之間的科技信息和技術設備的互利共享。
充分發揮“海滄區科技信息網”的服務平臺作用。已經建成的區科技信息網是是我區綜合性科技信息服務平臺,它向全社會提供全天候、網絡化科技信息服務。通過區科技網絡這一宣傳平臺,將科技信息資源對社會開放,為人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務。
一、2009年度工作總結2009年按照楊浦區黨委、政府提出的全年工作要求,及市文廣影視局、體育局的工作要求,圍繞生態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迎世博等重點工作,推進文化廣播電視體育工作。(一)文化工作1、配合區有關部門做好村級文化設施配套建設工作,各村的數字電影、信息共享等設備基本到位、安裝。2、配合區文化部門、文藝團體做好文化下鄉活動,在草棚楊浦區區及有關村組織群眾,為市區專業文藝團體送戲下鄉做好服務、配合工作。3、按照“迎世博文化活動進社區”的要求,編排了一臺世博進社區專題文娛節目,受到了群眾的歡迎。4、配合有關部門在科普早市、迎世博倒計時300天、200天等活動中,組織文藝演出。5、在慶祝國慶60周年期間,編排專題文藝節目下鄉巡演。6、對基層群眾文化活動,進行了調研,在可能的范圍內,給予鼓勵和支持。分別對永安、北平、海中、大平、新安等文化健身活動點給予不同程度的支持。7、積極參與區有關部門組織的群眾文化活動,選送了少兒書畫作品參賽。8、按照區局要求開展電影放映工作。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把工作重點放到數字電影的放映,組織人員下村具體指導和督促村級數字電影的播放工作,目前10個有數字電影放映條件的村,每月至少放映4場,多的7—8場。(二)廣電工作
1、做好有線廣播網絡的整修根據有線電視施工對廣播線路損害嚴重的情況,在政府的支持下,進行了全面整頓,整修楊浦區級廣播線路8000條公里,村級廣播線路整修率達到80%。3、圍繞楊浦區黨委、政府中心工作開展廣播宣傳工作。開設《xx一周要聞》、《迎世博系列》、《農村科技》、《衛生與健康》等定期與不定期的專題或專欄節目。4、抓好廣播、電視的安全播出和傳輸,嚴格執行各項安全制度,與楊浦區綜治部門、派出所、安保隊配合,切實巡查好廣電線路,確保敏感時期、重要安全保證期未出事故。(三)體育工作積極提高全民健身參與率,在建立體育指導站的基礎上,在各村相繼建立健全了社區體育指導員隊伍,全楊浦區相繼建立起了器材健身、群眾扇子舞、健身舞等健身團隊共24支,積極開展乒乓球、廣播操、籃球、農民自行車等項目的群眾體育活動。做好各健身苑點器材的管理、更新及安全開放工作,同相關單位簽訂了安全管理責任書,辦理了相關的保險手續。積極參與8月8日全民健身日、11月全民健身月活動,組建團隊參加了氣功健身展示、群體表演展示、農民自行車賽、領導干部乒乓球賽等活動。二、2012年工作計劃。
2012年的工作,繼續圍繞楊浦區黨委、政府提出的工作目標,推進文化、廣播、電視、體育方面的各項工作。1、按照楊浦區黨委、政府確定的時間節點,做好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建設和各項推進工作。2、積極推進群眾文化活動。 在可能的條件下,加大扶持社區群眾文體團隊的力度,指導和幫助社區文體團隊開展各項活動,堅持文化陣地的經常性、制度化開放。完成電影放映任務,力爭全部完成膠片電影向數字電影的轉換工作,全面完成農村信息化村級服務點的建設,并切實管理、有效運行已建成的村級服務點,充分發揮其功能。3、繼續加強有線廣播的維護管理,建立長效管理機制。4、按照區業務部門的要求,組建好有線電視維運隊伍,做好用戶服務工作,建立、健全網絡的維運管理機制。5、做好廣播、電視安全播出和傳輸,確保萬無一失,辦好自辦廣播節目。6、開展好全民健身運動,鼓勵、扶持農村健身團隊開展小型多樣的健身體育活動。
*年是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扎實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一年,也是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的關鍵一年。按照“維護省城穩定、發展省會經濟、建設美麗泉城”的總體思路,我市切實加強土地宏觀調控,加快推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利用工作取得新的成績。
(一)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工作扎實推進
以改善環境質量、保護群眾健康為出發點,緊緊圍繞污染減排這一中心任務,積極倡導循環經濟、生態文明、綠色GDP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促進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環保工作成效顯著。
1、污染物減排工作進展順利。一是全面落實污染物總量削減目標責任。在《*市“十一五”主要污染物總量削減目標責任書考核標準》的基礎上,制定了分年度總量減排計劃,明確了各年度目標任務、應采取的具體措施及各減排項目責任人。二是積極推進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加快推進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步伐。目前光大水務(*)有限公司一廠、二廠經初步改造,污水處理量從*年的27萬噸/日增加到37萬噸/日。章丘市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工商河中水站、東濼河中水站已開始試運行,高新區中心區污水處理廠基本完成。三是加大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清理力度。對轄區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所有新建項目和涉及鋼鐵、水泥、電力、焦炭、造紙、燒堿等6個行業的88家企業達標排放情況進行逐一清查、核實,檢查項目環評和“三同時”執行情況99個。對全市省級以上開發區、工業企業集中區內所有項目及國家、省重點監管的企業進行拉網檢查,并及時對違法項目進行處理。四是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繼續把清潔生產標準納入環境影響評價,健全環保準入制度,從源頭上防止新污染源產生。預計*年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9.25萬噸,同比下降2.5%;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5.53萬噸,同比下降4.2%,完成全年計劃目標。
2、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建立了空氣質量月通報制度。針對全市揚塵污染防治的嚴峻形勢,深入細致清查源頭,加大整治和監督力度。對市內河道綜合整治、垃圾無害化處理、污水集中處理、飲用水源地保護、集中供熱等采取重點督辦或不定期調度等方式,協調解決一批關系民生的環境綜合整治問題,消除創模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全市環境質量有所好轉。全年空氣良好率可達到85.2%。地下水水質良好,地表飲用水源地水質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大明湖、小清河、徒駭河水質較上年同期有所好轉。聲環境質量總體狀況良好。
3、生態保護建設取得新進展。利用生態系列創建平臺,積極開展以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為重點的生態保護工作。濟陽、商河完成了生態示范區驗收準備工作,建成2個國家級和12個省級環境優美鄉鎮,組織2個村申報國家級文明生態村。開展了國家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創建工作,組織申報了2個國家有機食品基地。開展了山東省生態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上報歷城區紅葉谷生態文化旅游區。對全市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污染防治情況進行檢查。認真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工作。完成夏季秸稈禁燒執法監察工作。
4、環境安全工作初顯成效。一是認真開展環境安全隱患排查整改工作,對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段沿線化工、造紙、釀造等重點行業排污情況進行復核,部署加強汛期污染防治,嚴防突發環境事件的發生。二是加強輻射環境管理工作。嚴格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輻射事故分級處理和報告制度,全面排查電磁輻射污染源并進行申報登記,每季度對19家市管涉源使用單位的169枚在用放射源和66枚閑置廢放射源進行安全大檢查。三是嚴格危險廢物管理工作。督促拓寬鉻渣處置利用途徑,鉻渣濕法還原項目和濟鋼第4條燒結處置線分別投入試運行。開展感光材料廢物申報登記,完成全市402家單位固體廢物申報登記工作。
(二)水資源管理和保護力度不斷加大
從加大水環境整治、加強水資源節約利用和綜合整治、健全水環境整治法制體系、完善水環境建設信息化管理系統等四個方面入手,采取得力措施,積極推動水資源管理和保護等各項工作的落實,全市水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
1、水土保持工作進展順利。大力實施“生態水保”工程,加強地下水涵養。按照“南控”戰略規劃的要求,進一步加大南部山區水土保持工作力度,以大流域為骨干,小流域為單元,扎實推進泉域補給區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作。*年重點進行了歷城老泉、長清龍泉官莊、市中區石匣、章丘九頂山、平陰錦水河等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全市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0平方公里。
2、水資源管理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嚴格實行了取水許可制度,對全市取水單位全面實施取水許可、計劃用水;新上項目嚴格實施水資源、水保論證,不具條件的項目不得立項。加大泉域地下水的保護力度,對二環路內具備條件的單位實施了自備井封閉,可減少地下水開采8000萬立方米,折合每日減少地下水開采21.9萬立方米。不斷完善水環境建設的信息化管理,新建了18個自動遙測點、120多個人工觀測點,形成了覆蓋全市的地下水位監測網絡,提高了泉域地下水的即時監測和動態管理水平,逐步實現了數據采集信息化。按照省里的部署,初步完成了全市地表水功能區劃工作,為我市地表水開發、利用、保護提供了基礎性技術決策依據。啟動了地下水資源綜合評價工作,對全市地下水資源進行一次全面、深入、系統的調查評價,為水資源的優化配置提供技術支持。
3、節水型社會建設成效顯著。在城市節水工作中,通過節水宣傳進社區,促進了全民的節水意識。在工業節水工作中,積極提供節水技術、信息咨詢,推廣使用先進節水工藝和設施,完成了電力、化工、造紙、紡織四個行業用水定額編制,建立健全了節水控制指標體系,萬元GDP耗水量減少到64.56立方米,節水降耗指標達到全省領先水平。
(三)土地礦山管理進一步深化
1、土地開發整理取得新的成效。加強耕地保護,嚴格實施市、縣、鄉、村四級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制,層層簽訂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書,加強占補平衡、補劃備案、動態監管、目標考核等各項制度措施,開展了基本農田保護示范區建設,全市543萬畝耕地、482萬畝基本農田得到了嚴格保護。加大對基本農田的綜合整治力度,規劃建設了3.9萬畝基本農田保護示范區。繼續加大土地開發整理力度,今年共完成國家、省、市、縣四級土地開發整理項目62個,總規模60000畝,新增耕地31700畝,超額完成省里下達我市新增耕地計劃27000畝任務的17.4%。
2、土地調控力度不斷加強。圍繞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計劃目標和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全力抓好用地保障和服務。在土地指標安排使用上,按照國家土地調控政策的要求和統籌謀劃、有保有壓的原則,優先保證重點工程和投資效益高、技術水平高的項目用地。在土地供應上,實行“五優先、三禁止、一嚴格”管理,把好產業政策、規劃計劃、節約集約、補償安置、占補平衡“五個關口”,確保建設項目依法科學合理用地。今年省里下達我市新增用地計劃指標2.1萬畝,扣除*年億元項目使用指標2330畝,實際可用指標18670畝,其中已上報國務院批準了6000畝,其余用地已集中報省政府審批。*年全市供應建設用地36250畝,其中劃撥供地10160畝,出讓供地26090畝,積極保障了重點工程、重點項目建設和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
3、土地利用效益進一步顯化。加強市場運作,建立健全了土地收購儲備制度,地價管理、監控和定期更新制度,土地招拍掛出讓制度,規范了土地交易行為,積極引導各行各業依法用地、集約用地。改革工業用地供應方式,全面推行經營性用地和工業用地招拍掛出讓,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土地資源的作用,公平競爭,陽光操作,進一步提升了土地市場的活力和競爭力,土地市場秩序進一步規范。
4、破損山體治理取得了突出進展。加強礦業整頓,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集中力量開展了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工作,在剎風治亂、整合治散、探索治本三個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得到了國家和省的充分肯定。煤炭資源整合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大力開展破損山體治理工作,對城區及主要交通沿線重點區域的58座破損山體,逐一制定了治理方案,已開工整治52座。堅持全面布防、重點監控,全面加強地質災害監測和防治,保障了全市汛期地質安全。
5、土地利用秩序進一步好轉。按照國家和省部署要求,加強執法監察,深入開展了第七次衛片土地執法檢查、查處土地違法違規案件專項行動和土地執法百日行動等重點工作,通過開展一系列的土地執法行動,嚴厲查處違法違規案件,全市違法違規用地數量明顯減少,科學用地、依法用地、合理用地的觀念日益深入。進一步加強了工作“一崗雙責”和“兩個聯動”,*年全市共受理國土資源事項294件,處結282件,處結率達到96%,有力地維護了群眾合法權益和社會和諧穩定。
(四)防震減災能力不斷提升
認真貫徹國家、省防震減災工作方針、政策,緊緊圍繞*年防震減災工作計劃,進一步完善防震減災三大體系,防震減災綜合能力不斷提高。
1、地震監測基礎工作不斷完善。啟動地震監測臺網建設,歷城地震臺選址、評估、設計方案編制等工作基本完成,濟陽地震臺已完成基建工作,長清地震臺確定了建設地址。加強地震監測臺站維護、管理工作,安裝了商河地震臺深井擺設備,改裝了杜廟井、明水井、郭店井等地震數據采集器,完成了珍珠泉井監測設備遷移,更換了魯09井數據傳輸模式,同時對臺網中心VPN設備進行了維護、保養,實現了與省地震局36個臺站的數據共享。加強對地震監測設施和觀測環境的保護,完成了地震監測設施和觀測環境的備案工作。定期開展震情會商,密切監視震情,按時收集、整理監測數據,分析研究地震趨勢,震情會商水平進一步提高。積極開展地震科學研究,完成《*市主要隱伏斷裂研究》、《地震波分形特征及其在地震模式識別和地震預測中的研究與應用》、《*市地震監測技術服務平臺研究與應用》等多項研究成果。
2、震災預防措施進一步強化。將地震安全性評價和抗震設防要求納入我市基本建設審批程序,對重要設施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嚴格把關,同時加大執法監察力度,提高我市建設工程的防震抗震能力。繼續推進地震安全農居試點工程建設,組織各縣(市)區把農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與小城鎮建設、舊村改造、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有機結合起來,歷城區車川村作為省級試點已基本完成了地震安全農居建設;章丘市20個鄉(鎮)街道辦事處和60個村把農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納入到建設規劃中,確定了“十個示范村”和“百個建設村”為重點,對不符合抗震保安標準的農居進行了新建、修繕;平陰縣確定東阿鎮蘇橋等四村莊黃河灘區整體搬遷工程作為民居防震保安示范區。
3、地震應急反應能力不斷提高。按照省地震應急協作聯動區劃分,組織召開首次魯西地區地震應急協作聯動區會議,加快整合魯西各市地震應急資源,建立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統一指揮、分工協作的區域地震應急協作聯動工作機制。啟動實施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建設完成了泉城廣場和泉城公園、槐蔭廣場3處應急避難場所試點工程。認真做好應急基礎信息收集工作,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縣(市)區防震減災工作信息和基礎數據。組織開展了全市地震系統應急模擬實戰演練,進一步提高隊伍的應急反應能力。
4、防震減災宣傳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知識宣傳“五進”活動深入開展,選取*煉油廠作為示范企業、槐蔭區青年公園社區作為示范社區,進行重點宣傳。繼續推廣地震科普示范學?;顒?,我市又有9所學校被評為省級地震科普示范學校,15所學校被評為市級地震科普示范學校。利用三下鄉、科技宣傳周等重要節假日期間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面向全社會宣傳防震減災法律法規及地震科普知識,增強公眾防震減災意識。
(五)基礎測繪取得新進展
為滿足城市規劃、建設發展,建設“數字*”,提高城市經營管理水平的需要,積極開展建設*市連續運行衛星定位服務系統。該系統共建設基準點7個,數據中心子系統1個,數據通信子系統1套。為滿足規劃放驗線、竣工測量和其他城市建設的需要,進一步完善高程測量控制系統,在已有二、三等水準網點間布設四等水準線路,在西部新城、臘山新區、黨家片區布設四等水準線路300公里。為盡快實現中心城1:500地形圖全覆蓋和滿足東部地區規劃、建設的需要,填補*市東部地區1:500地形圖空白,在孫村、新火車東站地區,采用野外地形圖數據采集成圖法測繪1:500比例尺地形圖77平方公里。完成對孫村、濟鋼、漢峪測區系1:2000地形圖300平方公里修測工作。
二、*年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利用工作安排
*年是“十一五”規劃實施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了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節能減排工作責任制;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護土地和水資源;加大節能環保投入,重點加強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鄉人居環境。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利用工作面臨著新的機遇,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同時,我們還應看到我市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工作還面臨許多制約因素:一是受地形地貌的影響,我市的環境容量較小。經濟發展與人口增加,給環境帶來的壓力加大。二是重化工業為主的工業結構短時間內不會改變,高消耗、高排放的問題仍較嚴重。三是我市污染物排放總量基數小,環境基礎設施有待進一步完善,減排任務十分艱巨。四是環境空氣質量處于較低水平。按照國家環保模范城市考核要求,良好以上天數屬于低水平達標。五是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約化水平不高。
*年,我市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利用工作的總體思路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省、市九次黨代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承辦十一屆全運會為契機,緊緊圍繞“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這一目標,認真落實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和土地保護三大國策,加大資金投入,突出重點領域,抓好污染防治、節能降耗和土地集約利用,推動我市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利用工作邁出新的步伐,促進我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主要指標安排:
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目標:二氧化硫排放總量計劃控制在9.03萬噸之內,同比下降2.38%;COD排放總量計劃控制在5.33萬噸之內,同比下降3.62%。
環境質量目標:環境空氣質量,市區環境空氣質量良好以上天數的比例達到85%以上;聲環境質量,交通干線噪聲平均值低于70dB(A);區域環境噪聲晝間平均值低于60dB(A);水環境質量,地下水水質達到地下水環境質量三類標準;地表水其它水體分別達到或接近相應的環境功能標準,市區無劣五類水體;地表水飲用水源地臥虎山水庫、錦繡川水庫、狼貓山水庫、垛莊水庫、黃河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98%以上。
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指標:耕地542.6萬畝、基本農田482.1萬畝。
水資源節約利用和保護指標:萬元生產總值水耗61噸,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0平方公里。
三、*年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利用工作重點
(一)環境保護
1、完成主要污染物削減任務。為確保年度主要污染物削減目標的完成,要認真實施產業結構減排、工程治理減排、監督管理減排“三大減排體系”方案。一是不斷深化產業結構調整。通過調整現有產業結構,淘汰關停一批高污染、高耗能的企業、設備,改造提升落后工藝,實現結構減排。二是加快推進環保項目建設。全面實施面源治理,加快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和污水處理(中水)站工程,進一步完善城市污水處理配套管網,提高污水收集接納能力;深入開展點源治理,加快推進一批重點排污企業污水治理、循環水改造、廢水處理及回用等工程項目的實施。積極推進華電章丘發電有限公司等火電廠(熱電廠)和*鋼鐵集團總公司等企業煙氣脫硫治理工程建設。三是加強減排監督管理力度。加強自動監控系統的建設,完善自動監測網絡,不斷提升以科技手段為支撐的環境監控能力。嚴格執行我省新頒布執行的主要污染物地方排放標準;從嚴查處超標超總量排污和各類偷排偷放等違法行為,確保污染防治設施的正常運行,各類污染源穩定達標排放率達98%以上。
2、持續推進創模工作深入開展。*年度,我市將繼續實施“六大工程”中污染治理“四大工程”。一是繼續實施以節水保泉、飲用水源地保護和水環境綜合治理為主要內容的“碧水工程”。建設南部山區重要生態功能區,提高水源涵養補給功能,加快東湖引黃水庫的建設,提高城市供水調節能力。加強水源保護區監督管理,強化飲用水源水質的污染監控,確保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保持在98%以上。加大對污染源穩定達標排放的監管力度。全面做好南水北調沿線水質保證工作。加快城市污水處理廠、市區污水配套管網及新建小區配套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提高城市生活污水處理能力。積極開展以小清河為重點的小流域治理工程,實施市區河道和大明湖綜合整治工作。二是繼續實施以清潔能源行動、全面治理各類污染源、改善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為主要內容的“藍天保護工程”。推廣清潔燃燒技術和節能降耗技術,淘汰落后生產技術、工藝和設備,逐步提高清潔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完成年度重點大氣污染源限期治理工作,做好年度煙控區和市內五區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創建與復查驗收工作。進一步加強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監督管理,加大對車用油品的環境管理,從源頭控制尾氣污染。三是實施以控制擾民噪聲源和創建噪聲達標區、安靜居住小區為重點的“安靜工程”。依法強化對交通噪聲、社會生活噪聲和建筑施工噪聲的監督管理,區域環境噪聲保持在60分貝以下,交通干線噪聲平均值控制在70分貝以下;繼續開展環境噪聲達標區和安靜居住小區創建工作,對超標固定噪聲源實施限期治理。四是實施以固體廢物和生活垃圾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處理為重點的“固廢治理工程”。初步建立全市固體廢物信息交換協作體系,籌建廢物綜合利用中心和危險廢物交換中心。實現全市醫療廢物規范化管理,力爭全市一級以上醫院、門診部和部分小診所參加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全市醫療廢物集中處置率達到100%。將重點種類危險廢物納入日常環境管理,對重點企業產生的危險廢物進行全過程監督管理。逐步規范實驗室類危險廢物的分類收集。開展全市危險化學品專項整治工作,對危險化學品進行安全處置。
3、全面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實施以綠化美化和生態建設為重點的“生態建設工程”。加強南部山區水源涵養生態功能保護區的保護;加快生態示范區建設,濟陽、商河縣全面開展生態示范區創建工作。做好章丘市國家級生態監察試點工作。組織環境優美鄉鎮達標單位做好驗收準備工作。協調做好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積極推行秸稈還田、秸稈氣化,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強化監督,嚴禁在主要交通干線和機場周圍焚燒秸稈。做好“兩區一園”創建工作,加強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生態功能保護區的環境管理。
4、著力解決環境安全問題。組織完成全市污染源普查,建立健全各類重點污染源檔案和各級污染源信息數據庫,全面掌握我市環境安全隱患;將存在安全隱患的污染源納入日常管理,確保環境安全。尤其要加強危險廢物和放射源的環境監管,全面開展放射源及射線裝置單位的現場安全檢查,加強放射源使用單位的安全監管,防止發生放射源丟失、被盜事件。
(二)水資源保護
1、繼續抓好“生態水?!惫こ?。以大流域為骨干,小流域為單元,按照每年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0平方公里的要求,進一步加大小流域綜合治理,重點治理歷城西南峪、八里峪,章丘黒峪、圣水圈,長清浪山、劉峪,市中澇坡等8條小流域治理工程。同時,大力實施南部山區小水庫除險加固工程,重點抓好興隆水庫、漿水泉水庫的除險加固,進一步提高南部山區水源涵養能力。
2、進一步加強水資源管理。積極抓好全市水資源綜合規劃編制工作。根據全省水資源綜合規劃的要求,在前期我市地表水功能區劃、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水資源管理系統建設的基礎上,編制*市水資源綜合規劃,為我市水資源合理開發、科學保護和優化配置提供技術支撐。進一步健全完善法制體系,加大執法力度,切實加強水源地保護,維護良好的水事秩序。
3、不斷完善水利基礎設施。一是積極推進“灌區提升”工程。積極爭取國家對我市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的支持,抓好邢家渡灌區、胡家岸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抓好節水灌溉示范項目的實施工作,充分發揮示范項目示范和帶動效應,推動我市高標準節水灌溉工程建設,確保節水灌溉面積增加10萬畝。二是大力實施“水源保障”工程。大力推進東聯供水一期工程建設。積極抓好城市供水水源地工程維修改造和商河縣清源湖平原水庫建設。
(三)土地和礦山
1、強化土地調控管理。認真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進一步嚴格土地規劃計劃管理,強化對農用地轉用的控制和引導,嚴把用地審批的“五個關口”,優先保證重點建設項目以及加強經濟和社會發展薄弱環節建設項目用地。繼續深化征地制度改革,逐步完善征地統一補償、農民集中安置、土地集約利用、區域持續發展的補償安置綜合機制,切實維護好被征地農民的根本利益。高標準做好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開展好縣、鄉級規劃修編準備工作。按照國務院要求,積極開展好第二次土地調查。改革調整住房用地供應規模與結構,加大對普通商品房、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用地的供應量。
2、加強耕地保護。嚴格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制和目標責任考核辦法,建立健全耕地保護和土地管理問責制。大力推進基本農田保護示范區建設,嚴格執行基本農田質量保護、用途管制、監督檢查和占用審批等制度,確保全市基本農田總量不減、質量不降、用途不變。嚴格落實耕地“占一補一”政策,確保全市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加大土地開發整理復墾工作力度,努力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
3、深化土地市場建設。繼續深化土地市場制度建設,全面引導各行各業依法規范合理用地。完善工業用地招標拍賣掛牌出讓的具體操作辦法,嚴格實施國家核定的工業用地出讓最低價標準。圍繞重點片區綜合改造,加大城區土地前期熟化、收購儲備、策劃運作、市場配置的工作力度。推進節約集約用地,加大對閑置土地和低效利用土地的處置力度,切實盤活存量土地,促進土地資源有效利用,緩解土地資源供求矛盾。
4、建立礦政管理新機制。按照國家和省要求,全面完成礦業秩序整頓規范的各項任務。對礦業權按照風險程度實施分級分類管理,積極推進礦業權招拍掛出讓,逐步完善科學合理、競爭有序的礦業權市場。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繼續推進礦產資源整合工作,突出抓好重點礦種和重點礦區的整合,提高規?;?、集約化開采利用水平。認真開展新一輪礦產資源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年底前完成市級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和縣級礦產資源總體規劃。認真落實地質環境保護責任,積極推行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和治理保證金制度,建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和生態補償的多元化機制。積極開展城區及主要交通沿線58座破損山體治理工作,確保*年年底前全部完成治理工程任務。加強地質災害防范和治理,建立健全群專結合的地質災害預警體系,落實好汛期巡查和災情報告制度,確保全市地質安全。
(四)地震
1、不斷完善地震監測工作體系。根據我市地震臺網建設總體規劃,加快地震臺(站)建設,年內要完成歷城綜合地震臺基建任務,完成濟陽地震臺監測用房裝修及設備安裝工作,啟動長清地震臺建設。建立起基于信息技術、現代網絡與通訊技術的地震災害預警平臺,提高對監測數據的處理速度和分析能力。加強前兆監測臺站管理,完成部分臺站和觀測點的數字化改造,實現前兆監測站點的監測技術的全面提升。健全震情跟蹤會商體系,落實短臨跟蹤措施,努力提高震情分析處理能力。不斷完善市、縣群測群防網絡體系,積極推進地震宏觀測報網、地震災情速報網、地震科普宣傳網和鄉鎮(街道)防震減災助理員“三網一員”建設。加強地震科學研究,提供科學技術支撐。
2、進一步強化震災預防措施。加強行政審批工作,從源頭上對建設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和抗震設防把好關;進一步強化抗震設防管理工作,加大地震行政執法工作力度,重大項目檢查率達到100%,努力提高安全評價率。積極推進農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的開展,建立農村防震抗震技術服務體系,在每個縣市(區)及高新區建設1處示范點,帶動農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的開展。在城市規劃布局、城市建設中推廣活斷層探測與地震小區劃研究成果;加強縣(市)區地震小區劃工作。
3、認真落實各項地震應急措施。進一步完善地震應急預案體系,盡快完成全市地震應急預案的匯編;加強應急檢查,發現問題,督促整改;適時開展地震應急演練,提高應急反應能力。全面啟動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和疏散通道建設,在泉城廣場、泉城公園、槐蔭廣場3處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基礎上,選擇符合條件的廣場、綠地、公園、大型居住小區,在各縣(市)區及高新區都建設1處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和疏散通道。加快地震應急救援隊及地震應急救援志愿者隊建設,實現平戰結合、整體聯動、社會參與、有效對接、合力應對危機的地震應急救援協作機制,每個縣市(區)及高新區都要建立一支地震應急救援隊及一支地震應急志愿者隊。積極做好十一屆全運會地震安全保障工作,完善地震安保方案,將全運會地震安保列入會議日程。
一、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省屆四次人大會議確定的“建設食品藥品產業強省和食品藥品安全大省”目標,開展食品藥品安全先進縣(市)建設活動,以保障全市人民群眾飲食用藥安全為根本,樹立科學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理念,創新食品藥品安全管理新體制新機制,推進全市食品藥品產業經濟科學發展。
二、創建目標
(一)打造南水北調庫區移民(內安)食品藥品安全示范區。
(二)培植壯大一批食品藥品生產和經營企業,建立一批食品藥品安全示范工程,為食品藥品安全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三)建設一支保障食品藥品安全的高素質人才隊伍,著力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能力建設。
(四)食品藥品質量檢驗檢測合格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糧油質量檢驗合格率達到99%以上;
蔬菜、水果、茶葉中農藥殘留檢驗合格率分別達到98%、99%、99%以上;
畜產品、水產品質量檢驗合格率達到99%以上;
乳制品三聚氰胺檢驗合格率達到100%;
豆制品、熟食、糕點、飲品中添加劑和衛生指標檢驗合格率分別達到100%和98%以上;
餐飲食品、餐飲具衛生檢驗指標合格率達到98%以上;
藥品評價性檢驗合格率達到99%以上;
保健品、化妝品質量檢驗合格率達到99%以上。
(五)食品藥品生產經營規范,轄區內無無證經營行為,無制售假藥行為,食品藥品安全監管覆蓋面達到100%,舉報投訴查處率達到100%。
(六)食品藥品廣告市場規范,無嚴重違法藥品廣告。
(七)重大食品、藥品安全責任事故發生率為0,一般食品藥品安全事故逐年下降,事故妥善處置率達到100%。
(八)公眾食品藥品安全知識普及率達到80%以上,對食品藥品安全先進縣(市)創建知曉率達到80%以上;公眾對食品藥品舉報投訴渠道知曉率達到80%以上。
(九)公眾食品安全滿意率達到80%以上,藥品安全滿意率達到95%以上。
三、創建任務
(一)建立和健全食品藥品安全管理體制
1、管理體制。建立并完善符合我市市情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督管理組織體系,進一步健全分工明確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責任體系,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領導負責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工作委員會,形成統一、高效、權威的食品藥品安全工作協調機制。
2、法規政策。進一步完善保障食品藥品安全的財政、稅收、金融、國土等方面的支持政策。
3、考核機制。建立和健全食品藥品安全考核機制,把食品藥品安全工作納入政府目標考核范圍,嚴格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實行重大食品藥品安全責任事故一票否決。
4、技術支撐。進一步完善食品藥品監督檢驗檢測體系,建立食用農產品基地檢驗檢測網絡,建立健全食品生產、流通、餐飲服務環節和藥品、保健食品、化妝品縣(市)、鄉(鎮)兩級檢驗檢測網絡,為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5、預警應急機制。建立和健全食品藥品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和風險防范體系,加強食品藥品輿情監測、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建立健全應急組織管理體系,制定和完善食品藥品安全應急預案,開展應急知識和技能培訓,組織應急演練,提高應急處置能力。
6、信息管理。加強食品藥品安全信息管理,制定《市食品藥品安全信息管理辦法》,構建食品藥品安全信息溝通報送網絡,規范信息的收集、報送、披露和行為,及時、客觀、準確地向社會權威信息。
7、中介機構管理。規范中介市場秩序,充分發揮中介組織在食品醫藥經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加強行業自律,引導企業依法生產、經營食品藥品,推動行業誠信建設,宣傳、普及食品藥品安全知識,提供科學的食品藥品信息和咨詢等服務。
(二)培植一批保障食品藥品安全的市場主體
1、規劃引導,形成十百千億產業布局。要將食品醫藥經濟作為地方經濟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納入全市經濟發展整體規劃之中,制定食品醫藥經濟發展中、長期規劃。
2、扶持生物醫藥產業園區建設。加強政策和技術幫扶力度,發揮園區產業集群的聚集效應,支持以園區產業集群為載體整合醫藥資源。
3、大力發展食品藥品現代物流。將資源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打造食品藥品現代物流體系,引進2家以上省級食品藥品物流連鎖配送企業。
4、強化企業“第一責任人”責任。全面落實規范企業生產經營管理責任,加強產品研發創新,強化產品質量責任,及時準確公開食品藥品質量信息,自覺規范食品藥品廣告行為,嚴格推行問題產品召回制度,切實履行事故損害賠償責任,建立應對食品藥品安全公共危機辦法,營造食品藥品安全和諧的消費環境。
5、建立安全誠信制度。要進一步加強行業自律,公開產品質量安全承諾,建立企業誠信檔案,推行中介評價制度,全面發揮誠信體系對食品藥品安全的規范、引導和整合功能,營造食品藥品安全誠信環境。
6、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引導企業注重塑造企業核心價值觀,重點打造以主業為核心并得到消費者長期認可的企業品牌。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在企業內部形成同心協力、共謀發展的良好氛圍。
(三)建設一批保障食品藥品安全的民生示范工程
1、食用農產品示范基地工程。因地制宜地,開展無公害蔬菜基地、無公害畜禽養殖基地、無公害水產養殖基地建設,全市重點建設規?;療o公害蔬菜生產基地2個,無公害畜禽養殖基地2個,無公害水產養殖基地2個。
2、市場示范工程。制定萬村千鄉工程、農改超工程建設規劃,建成100家以上的標準化農家店、2家以上生鮮超市。
3、肉品雙百工程。全市各超市、農貿市場上架豬肉100%來自生豬定點屠宰場,城區屠宰場100%實現機械化。
4、餐飲服務十百千工程。制定餐飲服務十百千工程規劃,創建有1條餐飲服務示范街,建有1家學校食堂主要原材料配送中心,創建10家餐飲服務示范單位,10家規范化“農家樂”。
5、餐廚垃圾處理工程。制定《市餐廚垃圾處理管理辦法》,以全市左岸老城區為主分步實施餐廚垃圾統一收集、運輸、無害化處理和回收利用。
6、無公害飼料工程。制定無公害飼料工程建設規劃,建設1家無公害飼料生產企業。
7、道地藥材建設工程。按照中藥材標準化、規范化、產業化、道地化要求,按GAP認證標準,因地制宜,大力發展道地藥材建設,建設1個中藥材種植基地。
8、技術檢驗檢測工程。制定監測檢驗技術支撐發展規劃,建立食品藥品檢驗檢測機構,配置相關技術裝備,全面開展評價和監督抽驗。同時,整合發揮現有食品藥品檢測機構的作用。
9、示范藥店規范藥房工程。按照《湖北省示范藥店創建標準》和《湖北省規范藥房建設標準》,創建5家示范藥店,80%以上醫療機構藥房達到規范標準。
10、食品藥品安全信息化工程。建立全市統一的食品藥品對外信息查詢系統、辦公自動化和電子監管系統。構建全市行政、技術監管業務協同辦公和資源共享網絡信息平臺。
11、食品藥品精品名牌工程。制定品牌創建規劃,實施精品名牌戰略,認證中國名牌和中國馳名商標各1個以上,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10個,有機食品1個。
12、食品藥品安全知識教育工程。制定食品藥品安全宣傳教育綱要,充分利用相關網絡平臺,開展食品藥品法律法規及科普知識的宣傳。加強中小學生食品藥品安全教育,食品藥品安全知識納入中小學《社會與科學》課程教學內容。充分發揮各類媒體傳播功能,在全社會普及宣傳食品藥品安全知識。
(四)建設保障食品藥品安全的高素質隊伍
1、制定人才發展規劃。制定《市食品藥品安全管理人才發展規劃》,通過培養、引進、交流等形式,打造一支保障全市食品藥品安全所需人才隊伍。
2、培養企業各類人才隊伍。培育造就一批具有管理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優秀企業家和一支高水平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成一支門類齊全、技術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隊伍。
3、培養行政執法和技術監督人才隊伍。打造一支愛崗敬業,結構合理的高素質的執法隊伍和技術監督隊伍。
(五)切實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
1、建立食品藥品安全相關標準與安全評估制度。制訂具有可操作性的食品地方標準或過渡、分級標準。建立和完善食品藥品安全風險評估評價制度,有針對性對農獸藥殘留、食品添加劑、保健食品、新資源食品、藥物不良反應等開展安全風險評估。
2、強化食品藥品安全規范化管理。嚴格實行食品藥品生產、經營、使用和餐飲服務準入制度;嚴格農業投入品、飼料、添加劑等使用管理,對禁用農藥、激素、添加劑等經營使用實行實名登記備案制,建立完善的可溯源體系。積極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認證工作,建立健全“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的統一的食品認證體系。藥品生產、經營企業按照GMP、GSP管理,認真開展跟蹤檢查工作。
3、加強食品藥品安全日常監管。落實部門依法監管責任,開展食品藥品監管聯合執法試點,食品藥品日常監督檢查覆蓋面達到100%。加強對高風險重點企業的實時監管,重點檢查涉及面廣、影響大、公眾反應強烈的食品藥品品種。
4、加大食品藥品打假治劣力度。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食品藥品違法行為,對制售假冒偽劣、經銷過期霉變、有毒有害食品和生產、經營、使用假劣藥品的違法行為查處率達到100%。對構成犯罪的,及時移交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案件移送率達到100%。
5、加快食品藥品電子信息平臺建設。全面實施食品藥品監管數據庫管理,建立企業監管電子檔案,全面推行電子監管。對重點企業和高風險品種實行電子實時監控。建立食品藥品監督檢驗與行政監督信息數據交換系統,實施技術監督與行政監督互聯互通。逐步推行行政許可受理、傳遞、審批的網上辦理。建立食品藥品安全信息平臺,提高對企業和公眾服務水平。
6、認真開展食品藥品抽樣檢驗工作。嚴格抽樣檢驗工作程序。積極引導和督促食品藥品經營者建立食品藥品自檢體系,嚴格防范不合格食品藥品進入市場。強化對抽樣檢驗結果的綜合分析和運用,依法報告和抽樣檢驗信息。認真開展快速檢測工作,依法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7、開展食品藥品安全專項行動。重點進行校園周邊環境、建筑工地食堂、加工小作坊和大排檔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加強對種植養殖業農獸藥殘留、畜禽產品違禁藥物濫用、水產品藥物殘留和濫用食品添加劑的專項檢查。重點開展非藥品冒充藥品、疫苗類生物制品、終止妊娠藥品、注射劑類高風險藥品、品、藥品類易制毒化學品等專項整治活動。
8、加強食品藥品廣告監管。建立食品藥品廣告審查備案制度,按照標準審查廣告內容。建立廣告監測網絡,加大監測力度,重點打擊食品藥品嚴重虛假廣告的違法違規行為。
四、實施步驟
食品藥品安全先進縣(市)創建工作時間為2012年。共分為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動員部署階段(2012年4月—5月)。召開食品藥品安全先進縣(市)創建工作動員會,部署創建工作并制定實施方案。市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和各鄉鎮辦要結合本實際,召開專題會議,并制定實施方案,廣泛發動廣大干部群眾共同參與創建工作。
第二階段,全面實施階段(2012年6月—10月)。全面開展食品藥品安全先進縣(市)創建。市創建工作指揮部辦公室要做好創建的組織協調工作,對各項創建任務的落實進行指導和督查。各鄉鎮辦要按照創建工作要求,全面實施創建方案,扎實推進創建工作。各有關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分工,將創建工作目標任務進行分解,制定階段性創建工作計劃,把責任落實到人。
第三階段,驗收總結階段(2012年11月—12月)。向上申請食品藥品安全先進縣(市)考核驗收,總結創建的成功經驗。
五、組織領導
市政府成立“市創建全省食品藥品安全先進縣(市)工作指揮部”。由市政府主要領導任指揮長,分管領導任常務副指揮長,成員單位由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市農業局、市畜牧局、市水產局、市質監局、市工商局、市衛生局、市商務局、市教育局、市住建局、市經信局、市農辦、市經濟開發區、市委宣傳部、市廣播電影電視局、市監察局等部門組成。
指揮部下設辦公室,辦公地點在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吳高波同志兼任辦公室主任,負責日常工作。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負責創建工作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督查工作,及時協調解決工作中的問題。各鄉鎮辦、市政府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切實加強對創建工作的組織領導,成立相應領導小組、工作專班,迅速召開轄區和監管行業創建工作會議,層層分解責任,層層建立目標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確保任務明確,措施到位,創建工作順利推進。
一、我市四大產業集群的發展現狀
(一)太陽能產業。
我市的太陽能產業萌芽于10年前,近些年不斷發展壯大,以年均20%的速度遞增,形成了以太陽能熱水器為主,真空集熱管、太陽能電池組件、光伏發電系統、太陽能照明系統、太陽能交通燈、溫屏節能玻璃、太陽能一體化建筑等綜合開發的較為完善的產業鏈。產業主要分布在德城區和開發區,現擁有太陽能及相關企業幾十家,規模以上企業10家,總資產12億元;年太陽能熱水器生產能力280萬平方米,2006年產量210萬平方米,完成銷售收入15.6億元,實現利潤0.78億元,稅金0.73億元;預計2007年完成銷售收入21億元,實現利潤1.3億元,稅金0.86億元。作為產業集群龍頭企業的皇明集團承擔和參與4項國家“863”項目、1項國家“火炬計劃”項目、1項國家“雙高一優”項目,擁有專利400多項,集“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國家免檢產品”于一身;億家能集團產品被評為“中國名牌”、“國家免檢產品”,太博太陽能公司光電產品獲得“中國名牌”稱號。2005年9月16日,*被授牌“中國太陽城”。
(二)中央空調產業。
我市中央空調制造業是在玻璃鋼產業的基礎上,經過技術開發、技術引進而形成的一大特色產業,現有相關規模以上生產企業114家,其中主機生產企業6家,帶動空調安裝、個體加工業戶1200余家,從業人員6萬多人。目前已初步形成包括中央空調主機、中央空調末端產品和中央空調零配件生產的鏈式產業。2006年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銷售收入60億元,實現利稅12.3億元,利潤11億元,出口創匯1100萬美元;中央空調產量達到4.56萬臺套,國內市場占有率約10%。預計2007年實現銷售收入71億元,實現利稅20億元,利潤14億元,出口創匯1500萬美元。代表企業有亞太、中大貝萊特、格瑞德、奇威特、金光、中南、貝州等,產業集群主要分布在市經濟開發區、德城區、武城縣三大區域。亞太、中大貝萊特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格瑞德的玻璃鋼纏繞管道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中南集團于2006年5月在新加坡上市。中國制冷工業協會2006年5月正式命名*市為“中國中央空調城”。
(三)功能糖產業。
我市1992年建成首家低聚糖工業化生產企業以來,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以禹城保齡寶、福田、龍力、綠健、百龍創園五家龍頭企業為代表的產業群體,已聚集功能糖生產企業10家,其中有8家在禹城,另兩家分別在樂陵和臨邑。規模以上的功能糖企業9家,現有3家產值過5億元。產品涉及低聚異麥芽糖(醇)、低聚木糖、赤蘚糖醇、結晶葡萄糖、果葡糖漿、無糖糖漿、木糖(醇)、結晶麥芽糖醇8大系列60多個品種,2006年綜合生產能力達到46萬噸,占全國產能70%,年總產值37億元。禹城保齡寶、福田、龍力3家功能糖企業被認定為國家級重點高新技術企業,綠健等5家企業屬省級高新技術企業。企業與中國科學院、中國農科院等40多家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建立了緊密的科技合作關系,承擔了國家863計劃等多項重大科技攻關項目,保齡寶公司發酵法生產谷氨酰胺屬國內首創,國內首家實現赤蘚糖醇工業化生產,綠健公司結晶麥芽糖醇技術屬世界首創?!氨}g寶”低聚糖、“福甜”木糖醇被評為山東省名牌產品,“保齡寶”、“龍力”被認定為山東省著名商標。禹城已成為目前全國規模最大、品種最多、市場占有率最高、品牌知名度最好的功能糖制造基地,被授予“中國功能糖城”稱號。
(四)汽車零配件產業。
我市汽車零部件產業分布主要在武城、樂陵、寧津等縣市區。全市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及相關企業75家,資產53億元,從業人員2.3萬人,2006年實現銷售收入141億元,利潤25億元,稅金3.4億元,其中銷售收入過億元的16家,稅金過千萬元企業11家,年創匯7900萬美元。預計2007年實現銷售收入188億元,利潤33億元,稅金5.2億元,出口創匯1.6億美元。全市汽車零部件行業現有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3家,其中金麒麟集團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省級企業技術中心3家,分別是金麒麟集團、武城縣北方玻璃鋼工程有限公司、三陽汽車配件(禹城)有限公司企業技術中心。金麒麟剎車片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產品。武城縣是汽車零部件企業集聚的縣市之一,規模以上企業達43家,年實現銷售收入108億元,古貝虎、漳南、龍祥、武巖等榮獲山東省著名商標。2005年該縣被命名為“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縣”。
二、四大產業集群發展的優勢和存在的問題
(一)四大產業集群發展的優勢。
1、產業政策支持力度大,發展前景廣闊。2006年國家開始實施《可再生能源法》,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制訂了《2010~2020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對太陽能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指導和推動;禹城功能糖產業被山東省政府列入“十一五”規劃重點扶持的十大高新技術產業之一,屬國家生物產業規劃重點發展的六大領域之一,具有“低能耗、低污染、高產出”的比較優勢,是引領新一輪經濟發展的“朝陽產業”;隨著“中央空調*造”城市品牌建設的深入開展,空調產業逐步成為全國重要的空調制造業加工、銷售基地;預計“十一五”期間我國的汽車零部件市場年增長率將會達到35%,前景十分廣闊。
2、四大產業形成了產業規模和推廣利用規模。全市太陽能熱水器累計產量達到1400多萬平方米,占全省的60%、全國的16%,市區住宅太陽能熱水器普及率達到70%以上,我市已被國家財政部、建設部列為國家可再生能源應用示范城市;中央空調國內市場占有率約10%,建立了全國性的銷售、市場信息網絡;功能糖企業與可口可樂、雀巢、伊利、娃哈哈、樂百氏等多家跨國公司和知名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產品銷往美國、日本、英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產品市場占有率在國內市場達80%,國際市場占有率達25%;汽車零部件產品覆蓋了全國60%的汽車生產廠家,橡塑零部件約占全國總量的四分之一,玻璃鋼零部件約占全國總量的三分之一。
3、龍頭企業技術水平高、名牌帶動作用大。太陽能產業的皇明集團掌控世界級的太陽能光熱利用干涉鍍膜核心技術,是中國太陽能第一品牌,行業的龍頭老大,《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的主要提案人,最先推出機械化模具化生產線,最先推出三高系列真空管,最先建立太陽能技術檢測中心;中央空調產業的亞太、中大貝萊特、格瑞德、金光、中南等企業在全國巨大的產業聚集優勢;禹城保齡寶公司是全國最大的功能性糖源生產廠家,福田藥業有限公司是中國最大的功能性糖醇生產基地,龍力公司在國內獨家實現低聚木糖工業化生產;汽車零部件產業的水星集團2005年躋身中國機械500強和化工500強,中南集團、新明公司、龍祥公司跨入“全國100家最具成長性汽車零部件企業”行列,金麒麟集團生產的陶瓷剎車片代表世界摩擦材料最高水平,并列入省政府重點扶持的8家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
4、具備良好的發展環境。今年以來,我市實施工業強市戰略,舉全市之力把四大新興產業作為優勢產業重點培植,出臺了優化產業發展環境的有效措施,明確了各級、各部門的責任和考核獎懲辦法,真正把工作重點和工作中心集中到扶持骨干企業和優勢產業的發展上來,為四大產業集群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二)產業集群發展存在的問題。
1、四大產業集群發展的優惠政策不足,企業發展資金存在一定的困難。政府支持是發展新興產業的關鍵,也是產業發展的初始動力。目前我市對四大產業尚需完善稅收減免、金融支持、貸款擔保等方面的具體優惠政策和激勵政策。政府投入力度不夠,企業融資難度較大,長遠規劃缺少資金支持是制約產業集群發展的主要因素。由于高技術產業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高收益的特性,而且產業內大部分企業規模偏小,可抵押性資產少,較難得到銀行的支持,影響了企業的進一步膨脹。
2、技術水平不高、產業鏈條較短、生產成本偏高的問題影響了產業集群的發展。目前我市太陽能產品仍主要是熱水器,市內從事太陽能光伏產業的主要是皇明集團一家,產品有待向深層次產業鏈邁進,尤其是光伏電池等關鍵原器件,大部分依靠進口,造成太陽能產品成本高,群眾購買力有限,阻礙了產品的大規模推廣應用;我市中央空調企業以生產末端產品為主,技術層次低,產品附加值低,尤其是缺乏核心技術,主機主要依靠進口,這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薄弱環節;汽車零部件產品主要集中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勞動密集型或材料密集型產品,這些產品行業進入門檻低,易受到市場沖擊。
3、缺乏行業協調組織,集群內部協作水平不高。由于新興產業國家標準相對滯后,集群內企業魚龍混雜,產品標準化、系列化、通用化程度較低,產業內易形成惡性競爭。目前,產業集群缺乏行業的協調組織,來協調企業間資源共享,產品、技術、生產合作以及市場拓展,避免無序競爭。在戰略發展上,還缺乏統一的全國戰略布局,僅是個別企業在謀劃自己的發展。
4、產業集群部分龍頭企業發展需政府協調的具體問題。如皇明集團太陽谷建設的土地及規劃問題,皇明集團上市及遺留問題,太陽能熱發電項目問題,建設太陽能利用示范點問題。
三、四大產業集群發展的目標和方向
(一)太陽能產業。
以建設“中國太陽城”為契機,依托皇明集團和億家能集團,充分發揮名牌帶動效應,集聚太陽能產業國內外知名科研機構和主要生產企業,在擴大太陽能熱水器生產規模的同時,積極開發光電產品、溫屏玻璃、太陽能建筑一體化等新產品。重點抓好皇明太陽谷建設,構建集科研、孵化、生產、示范一體的產業格局。將*建設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太陽城,無論產業規模、自由技術、品牌影響力,熱水器普及程度、示范和文化等都為世界之首。將2010年世界太陽城大會開成可再生能源世博會,形成100個以上市政代表團、2000多名外國專家和外賓、2萬名內賓的規模。建*成為世界可再生能源事業的五大中心,即制造物流中心,世界級科研中心,檢測中心,科普教育中心,觀光旅游中心。到2011年,銷售收入突破100億元,其中家用熱水器超過30個億,單位用熱水器超過30個億,燈具、節能玻璃、光伏產品超過30個億,實現利稅12億元。
(二)中央空調產業。
以中大、亞太、格瑞德、奇威特、金光、貝州、中南等企業為龍頭,帶動一批專業化協作企業快速發展,加快擴大中央空調生產能力,不斷提升產品科技含量,大力拓展產品市場領域。以招商引資求得關鍵件生產突破,集中力量解決企業缺乏核心技術的問題,籌備建設*中央空調研發中心、中央空調檢測中心,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抓好核心部件、主機及上下游產品的生產,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帶動專業化配套企業快速集聚發展。2011年,中央空調產業銷售收入達到200億元,國內市場占有率提高到15%以上。爭取“金光”、“格瑞德”、“中南”09年前進入“中國馳名商標”行列;3年內有4-5家龍頭骨干企業的主導產品力爭獲得“中國名牌產品”稱號;其他相關企業要逐漸形成與中央空調配套的拳頭產品,盡快創出品牌。
(三)功能糖產業。
以培育功能糖城市品牌為目標,以企業為主體,以機制創新和技術創新為動力,以產業化、規模化、市場化為重點,營造發展環境,全面提升產業水平,把禹城建設成為我國最大的功能糖產業基地。到“十一五”末,力爭功能糖產業規模以上企業發展到15家,年銷售收入過30億元、利稅過5億元的企業達到3家,產業化品種達到180種以上,產業年綜合生產能力達到140萬噸,銷售收入達到150億元、利稅30億元、出口創匯4.5億美元。重點培植保齡寶公司、龍力公司、福田公司、綠健、百龍創園五大骨干企業集團,到2011年保齡寶公司進入全國制造業100強,龍力公司、福田公司進入全國制造業200強。
2011年五家企業主要指標一覽表
企業名稱資金累計投入
(億元)年生產能力
(萬噸)年銷售收入
(億元)年利稅
(億元)
保齡寶12.1604510.8
龍力10.6640408.8
福田12605010
綠健48172.1
百龍創園5.515306
合計47.213514428
(四)汽車零配件產業。
按照新型工業化的發展要求,以市場為導向,加強政府引導、政策扶持,面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和汽車裝配、汽車維修兩個領域,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水平,強化骨干企業和知名品牌培植,突出打造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優勢,加快形成全省重要的汽車零部件生產基地;并以此為支撐,加快發展環保、節能、自主品牌汽車生產,實現汽車整車生產、汽車零部件生產整體互動,帶動相關產業快速發展,使汽車工業成為我市未來工業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努力做到:強化一批優勢產品,即玻璃鋼、橡塑、剎車片產品;培植一批潛力產品,主要包括方向機、輪轂及輪胎類產品、汽車玻璃、消聲器、汽車空調;開發引進一批高端產品,積極引導企業切入汽車電子產業,形成我市汽配產業新的增長點;加快發展汽車整車生產,重點支持中南集團利用齊魯客車廠,聯合國內外知名企業和資本,加快開發新車型,盡快形成經濟規模,做強齊魯客車品牌。到2011年,產業實現銷售收入達到300億元,具備國內外知名品牌2家,2015年前力爭形成一家銷售收入突破50億元、具備經濟規模的整車生產企業。
四、四大產業集群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一)完善優惠政策,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把壯大四大產業集群作為實施工業強戰略的重點工作抓緊抓好。盡快調整確定各產業推進委員會領導及成員,靠上工作,進一步研究制定扶持新興產業發展有關減免稅收、價格補貼和獎勵相結合的優惠政策和措施,優化發展環境,各部門積極主動地按照各自的職責,切實搞好服務,安排長期工作計劃,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優化產業布局,推動產業集群做大做強。
(二)建立多元投入體系,加大資金投入。一是努力爭取政策資金。充分利用上級的各項扶持政策,積極篩選提報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重大項目,爭取更多項目擠進國家和省項目盤子。二是推進企業上市融資。對有條件上市的企業,縮短公開上市輔導期,簡化核準程序,設立發行上市的“綠色通道”。支持企業到境外上市融資,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公司債券。三是積極爭取信貸支持。四是大力啟動民間資本。五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三)加大研發投入,實現技術創新。引導和鼓勵企業特別是產業龍頭企業建立國家級、省級技術中心以及面向行業和區域的技術服務中心,加快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以支持產業化為手段,推動產業形成消化創新與自主創新并重、多層次的技術開發體系,提高產業集群的核心競爭力。
(四)擴大交流,開展國際合作。多渠道、多形式地開展國際合作,爭取更多的國外資金和設備用于產業發展,充分利用當今國際有利形勢,建立信息化平臺,主動出擊,創造條件,進一步拓寬合作領域,加強聯合,促進國內外社團、企業家和個人投資,壯大本土企業實力,推動產業集群發展。
(五)繼續大力實施名牌帶動戰略。集中各種可利用的資源和要素向名牌企業傾斜,扶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市場競爭力的企業做大作強,帶動產業集群發展。
(六)規范產品市場,加強產業內部協作。加快有關產品行業標準的制定和修改,加強業內合作,打擊假冒偽劣產品,避免市場的無序競爭。通過利益引導等方式,促使龍頭企業重點研發核心技術和核心產品,一般產品和配件盡可能產業集群內協作生產,中小加工企業積極向龍頭骨干企業靠攏,逐步形成相對穩定、配套協作的專業化生產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