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17 01:58:3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企業利潤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利潤的概念和意義
(一)利潤是銷售收入扣除成本費用后的余額,由于成本費用包括的內容和形式不同,利潤所包好的內容和形式也有區別,如果成本不包括利息和所得稅。則利潤表現為稅前利潤,如果成本包括了利息不包括所得稅,則利潤變現為利潤總額,如果成本費用包括了所得稅,則利潤表現為凈利潤。
(二)利潤的重要意義。1、利潤是反映企業的經營績效的核心指標。2、利潤是企業相關利益者進行利益分配的基礎。3、利潤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源泉。
(三)利潤分配的意義。利潤分配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通過利潤分配,國家財政能動員集中一部分利潤,有國家有計劃的進行分配使用,實現國家政治職能和經濟宏觀調控職能。發展高新技術、能源交通和原材料工業基礎工業,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條件。其次,通過利潤分配,企業由此而形成了一部分自行安排使用的積累性資金,增強企業生產經營的財力,有利于企業適應發展生產。改善職工生活福利。第三,通過利潤分配,投資者能實現預期的收益。從而提高企業的信譽程度,有利于增強企業繼續融資的能力,有利于生產經營發展的需要。
二、利潤分配的項目
根據我過《公司法》的規定,公司利潤分配的項目如下:
(一)盈余公積金。盈余公積金是從凈利潤中提取形成的,用于彌補公司虧損、擴大生產經營規?;蜣D贈公司資本金。盈余公積金氛圍法定盈余公積金和任意盈余公積金。根據《公司法》和財務制度的有關規定,企業應從當年稅后可分配利潤(稅后利潤扣除彌補虧損后的凈利潤)中按10%比例提取法定盈余公積金。當盈余公積金累計達到公司注冊資本的50%時,可不再繼續提取。任意盈余公積金的提取及其比例有股東大會根據需要決定。
(二)股利。公司當年實現的凈利潤在提取盈余公積金和公益金之后,將向股東支付股利。公司以股東持有總股份(資本總額)為依據,按照股東大會決定來分配股利,每個股東一期持有的股份數取得相應的股利,分得股利與其持有的股份數成正比。公司原則處于穩定投資者信心和防止股價波動幅度過大,經股東大會決定,可用彌補虧損后的盈余公積金來支付股利,但支付股利留存的法定盈余公積金不得地獄注冊資本的25%。
(三)未分配利潤。公司當年實現的凈利潤在提取盈余公積金和向投資者分配股利后的余額,就是為分配利潤。公司保留一定量的未分配利潤,是企業實行內部籌資的重要措施,其特點是籌資手續簡便。
三、利潤分配的順序
公司向股東(投資者)分派股利(分配利潤),根據《公司法》和《公司財務通則》的有關規定,企業繳納所得稅后的稅后凈利,一般按一下順序進行分配。
1.彌補被查沒收的財物損失,支付違反稅法規定的滯納金和罰款。企業因違反法律法規而被沒收的財物損失,因違反《稅收征管條例》而被稅務部門除以的滯納金和罰款。只能在企業的稅后利潤中列支,不能在稅前列支。
2.彌補企業以前年度虧損。企業以前的年度虧損,如果不能在5年內用稅前利潤彌補完,要用稅后利潤繼續彌補。以前年度虧損彌補前,企業不能提取盈余公積金,通常也不影響投資者分配利潤。
3.提取法定盈余公積金。企業的稅后利潤在扣除第-一、二項支出后,可按其余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積金。但積累提取的法定盈余公積金達到公司注冊資本的50%時,可不再提取。提取法定盈余公積金的目的在于保障企業的后續發揮能力。因此該項目資金提取后的用途主要用于彌補虧損和轉增股本,此外,在特殊情況下法定盈余公積金可用于股利的分配。該特殊情況為:股利有限公司的股利政策上應從稅后利潤中分配,無盈利不得分配股利,但是如果企業當年無利潤,或累計未分配利潤不足以派發股利,公司為了維護企業的市場信譽或穩定股票價格,經股東大會特別決議,也可以用盈余公積金派發股利,但最高限額不得超過股票面值的6%,而且派發完股利后的盈余公積金應不少于注冊資本的25%。
4.支付優先股利。
5.提取任意盈余公積金。任意盈余公積金使企業為了平衡利潤和滿足企業生產經營的需要,在提取了法定盈余公積金后,按照公司長成或股東大會決議提取的公積金,如果公司有優先股,則應在分派萬優先股股利后提取。任意盈余公積金的提取比例有股東大會確定。
6.向股東(投資者)致富普通股股利(未分配利潤)。投資者投資的最終目的是獲取收益,因此公司應當合理制定利潤分配方案。如果公司當年無利潤。一般不分配,但是前面第三項中提到的特殊情況例外。公司在進行了上述分配程序后的剩余利潤為公司的為分配利潤,可轉入以后年度中進行分配。
四、有關企業利潤分配的財務處理如下
(1)企業按規定從凈利潤中提取盈余公積和法定公益金時,應借記“利潤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積、提取法定公益金、提取任意盈余公積、提取儲備基金、提取企業發展基金”科目,貸記“盈余公積——法定盈余公積、法定公益金、任意盈余公積、儲備基金、企業發展基金”科目。對于企業應當分配給股東的現金股利或利潤,應借記“利潤分配——應付優先股股利、應付普通股股利”科目,貸記“應付股利”科目。企業經股東大會或類似機構批準分派股票股利的,應當于實際分派股票股利時,借記“利潤分配——轉作資本(或股本)的普通股股利”科目,貸記“實收資本”或“股本”科目。
(2)對于外商投資企業用利潤歸還的投資,應借記“利潤分配——利潤歸還投資”科目,貸記“盈余公積——利潤歸還投資”科目;外商投資企業從凈利潤中提取的職工獎勵及福利基金,則應借記“利潤分配——提取職工獎勵及福利基金”科目,貸記“應付福利費”科目。
(3)對于企業按規定允許用稅前利潤歸還的各種借款,應當在“利潤分配”科目下設置“歸還借款的利潤”明細科目進行核算。根據企業按規定用稅前利潤歸還的各種借款,借記“利潤分配——歸還借款的利潤”貸記“盈余公積——任意盈余公積”科目。
(4)對于企業按照規定治理“三廢”盈利凈額、技術轉讓凈收入以及國外來料加工裝配業務利潤等仍然可以單項留給企業的,則應在“利潤分配”科目下設置“單項留用的利潤”明細科目進行核算。企業按規定計算出單項留用的利潤,借記“利潤分配——單項留用的利潤”科目,貸記“盈余公積——任意盈余公積”科目。
大型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其利潤代表著企業一定期間內獲得的經營成果,是國家經濟實力的體現。我國大型企業大多處于生命周期的成熟期,由于資本和勞動的邊際收益遞減規律,成熟期大型企業大多已實現“邊際收益=邊際成本”的均衡狀態,已達到規模經濟(勞動L與資本K的利潤率接近零),企業利潤的增長主要來源于技術進步[1],這一階段企業工作的重點是改變靠大規模投入資金、資源和勞動力,不惜犧牲環境換取有限經濟增長的狀況,利用積累的資源進行包括原始創新在內的技術創新活動,實現可持續發展,延緩衰退期的到來或開創企業新的成長期[2]。原始創新是企業獲得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突破成熟期發展瓶頸、轉變利潤增長方式的重要途徑,是大型企業利潤新的增長點,發明專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業原始創新的狀況,探究發明專利與大型企業利潤的關系對于正確認識和規劃企業原始創新活動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國內外對專利的研究比較多,專利指標在科技發展戰略及政策研究中得到廣泛運用[3~8],已成為研究R&D活動與我國經濟關系的重要指標[9~12],但是發明專利與大型企業經濟關系的研究才剛剛起步:2010年,作者所在課題組進行了一項關于發明專利與大型企業利潤相關性的研究,運用格蘭杰檢驗證明了大型企業利潤與發明專利之間存在著十分明顯的單向因果關系,并應用Eviews軟件,得出了發明專利與企業利潤之間的線性回歸模型[13]。雖然該研究在發明專利與大型企業利潤的關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建立的線性回歸模型表明發明專利對企業利潤存在影響,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首先,與發明專利、R&D投入等指標統計的客觀性相比,利潤受到多種因素(其中包括一些主觀因素)的影響,如何消除利潤指標統計過程的主觀誤差是關系研究的前提;其次,運用線性模型表達的關系沒有反映發明專利對利潤影響的時間滯后性,需要結合時間因素進行滯后性的進一步說明,是否存在更精確的模型能直接表達出這種滯后性,反映發明專利對利潤的作用過程?針對這些問題,本文將灰色理論模型與計量經濟學模型相結合,進一步深入研究發明專利對大型企業利潤的影響。
二、研究方法灰色系統理論是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初的一種新型理論[14]。我國的統計數據十分有限,而且由于多種原因,許多數據出現幾次大起大落,沒有典型的分布規律,用數理統計的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方法直接進行研究,往往會出現量化結果和定性分析結果不符的現象。GM(1,1)為一階一元灰色模型,用于消除數據統計過程中的人為誤差,矯正數據的分布規律,適用于統計過程受主觀因素影響的情況,具有較強指數規律的序列[15];三次曲線模型可用于反映變量之間的關系及變動趨勢[16]。本文將GM(1,1)與三次曲線模型相結合,先對數據進行灰色處理,再建立模型。
(一)數據的GM(1,1)處理發明專利的授權由國家專利局統一管理,其統計過程受主觀因素影響較少,且不存在企業間標準不同的問題,是客觀統計指標。利潤是公司收入與支出的差額,其表達式為:利潤=收入-成本-費用(管理、銷售、財務)+(-)投資收益+(-)公允值變動-營業外支出+營業外收入-所得稅費用。企業利潤是多種因素綜合計算的結果,而且由于利潤代表了企業的成長速度和升值空間,與企業股票價值直接相關,其統計過程易受主觀因素影響;同時由于企業財務制度不同,統計標準也不一致,這些將影響利潤指標的精確度,造成數據規律的偏差,需要運用灰色理論模型對其統計誤差和分布規律進行矯正。1998~2009年大型企業利潤變化趨勢如圖1。圖1反映出1998~2009年大型企業利潤呈現比較規律的指數增長趨勢,用GM(1,1)對其進行處理。為方便起見,將當量利潤用X(0)表示,由當量利潤序列,可以計算出利潤的一次累加生成(1-平均誤差為0.1,計算值與實際值的關聯度ε=0.9775,計算結果為關聯度合格模型精度檢驗的一級。
(二)三次曲線模型運用格蘭杰檢驗探究發明專利與大型企業利潤之間的因果關系,檢驗結果表明:“發明專利不是引起大型企業利潤變化原因”這一原假設的統計值F=17.62,達到足夠大,且伴隨概率Pro.=0.05≤0.05成立,通過了顯著性檢驗,有理由拒絕這一假設,即發明專利是引起大型企業利潤變化的原因;“大型企業利潤不是引起發明專利變化的原因”這一原假設的統計值F=0.9、Pro.=0.53不滿足F足夠大且Pro.≤0.05的要求,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沒有理由拒絕原假設,即大型企業利潤的變化不是引起發明專利變化的原因[13]。因此,發明專利對大型企業利潤存在單向的正向影響,以發明專利數為因變量,大型企業利潤為自變量建立模型。通過比較各種曲線預測模型的擬合優度確定模型。將1998~2009年的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消除量綱的影響后,運用SPSS軟件進行曲線估計,發明專利與大型企業利潤關系模型的擬合優度見表3。表3所有模型的擬合優度函數冪函數邏表3反映出三次高(0.992),說明三次曲線效果最好,且方差分析的顯著性水平為0,因此選擇三次曲線模型。設經GM(1,1)處理后的大型企業利潤為y,擁有發明專利數為x,y與x的三次曲線模型為:為三次項系數,三次曲線模型表明:僅用發明專利一次項無法完全表達其對企業利潤的影響規律,加上二次項和三次項才能更好地實現擬合效果。
三、研究結果的檢驗與分析運用SPSS16.0建立y與x的模型,根據回歸系數表得出發明專利對大型企業利潤影響的關系模型為:
(一)研究方法的有效性檢驗1.GM(1,1)的有效性運用SPSS16.0建立發明專利x與利潤實際值y1的三次曲線計量經濟學模型:GM(1,1)三次曲線模型與三次曲線計量經濟學模型估計結果比較見表4。表4GM(1,1)三次曲線模型與三次曲線計量經濟學模型估計結果比較估計結果變量GM(1,1)三次曲線模型三次曲線計量經濟學模型統計概率檢驗,各個變量均通過了t統計量和t統計概率檢驗。但是,從標準誤差、估計值標準差、殘差平方和三項可以看出,GM(1,1)三次曲線模型明顯小于三•8•次曲線計量經濟學模型,表明GM(1,1)三次曲線模型更精確;GM(1,1)三次曲線模型的可決系數和調整后的可決系數明顯大于三次曲線計量經濟學模型,說明前者的回歸擬合更完美,從F統計量和F統計概率上看,GM(1,1)三次曲線模型也優于計量經濟學模型。GM(1,1)模型可以很好地消除數據隨機波動或誤差的影響,將其融入傳統計量經濟學模型后建立的GM(1,1)計量經濟學模型更能確切地反映系統變量之間的關系,是對傳統計量經濟學模型的改進[17]。2.三次曲線模型的有效性根據軟件運行結果可知:b響關系,符合經濟學意義。方程通過了F檢驗,各參數均通過了t檢驗,根據擬合優度表,模型的相關系數R=0.992、R2=0.985,經校驗后R2=0.979。模型擬合情況見圖2。綜合擬合優度表和擬合情況圖可知,發明專利數與大型企業利潤之間的灰色三次曲線關系很顯著,模型擬合效果非常好。根據方差分析表,相伴概率Sig.=0.000,說明模型具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 利潤 內涵 關系
一、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
(一)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 onsibility,簡稱CSR)的概念已經廣被接受,但國際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世界銀行定義企業社會責任為:企業與關鍵利益相關者的關系、價值觀、遵紀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區和環境有關的政策和實踐的集合。 它是企業為改善利益相關者的生活質量而貢獻于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承諾。
換句話說,企業社會責任就是指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利益負責的同時,還要承擔起對員工、消費者、社區、自然環境等企業利益相關者的責任,保護其權益,以獲得在經濟、社會、環境等多個領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
企業社會責任涉及企業經營運作活動的各個方面,總起來說,可分為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公益責任和環境責任五個方面。
1.經濟責任。就經濟責任來說,企業主要生產提供物質和精神產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為社會創造財富,促進國家的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
2.法律責任。就法律責任來說,包括守法經營、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為員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環境,在同業競爭中遵守公平競爭原則,在用工、招聘中提供平等機會,不從事賄賂、腐敗等行為,等。
3.倫理責任。在企業倫理責任的各項中,比較重要的有: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產品(服務),營造健康和諧的企業文化,為員工進一步的成長和發展提供機會、維護員工權益。
4.公益責任。企業公益責任是指企業對社會的一種無償回報,如救助社會弱勢群體、參與社會社區公益活動、捐助慈善事業、為社會提供就業機會,等等。
5.環境責任。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應注意保護環境,盡量減少對大氣、水等自然環境的污染,對企業可能造成的污染要進行治理和補償;使用清潔能源,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節約使用資源。
二、企業社會責任與利潤的關系
在某些情況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可能會減少企業短期利潤的獲得。但從長遠來看,企業社會責任與利潤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
(一)企業社會責任和利潤一樣同屬企業的內在屬性。
首先,社會是企業的生存環境,一切企業的經濟活動不僅是社會生活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它本身所需要的人、物質資源都取自社會,企業的生存發展離不開社會的資源輸入;其二,企業能否生存發展決定于能否提供滿足人民群眾需要的產品和服務,得到社會的認可和接納,社會的認可和接納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從這兩個角度看,企業的社會責任與企業的生死存亡密切相關,既然社會責任與企業有如此不可替代的關系,那它就不是其他社會個體強加給企業的,而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所內在具有的本質屬性之一。
盈利是企業的最終目標,創造利潤是企業的本質屬性。既然企業社會責任與利潤同屬企業的內在屬性,那么企業在規劃利潤空間和發展計劃時,要把如何履行社會責任納入到企業發展大計中去,共同驅動企業的長遠發展。
(二)履行社會責任是實現利潤的保障
我們知道,企業社會責任關乎企業的生死存亡。企業若不履行社會責任,一旦被廣大公眾得知,其招致巨大的損失,甚至可能帶來滅頂之災。大家眾所周知的三鹿奶粉事件是一個典型案例,三鹿奶粉由于存在質量問題,嚴重威脅食用該奶粉的兒童的生命健康安全,一經曝光查處,一個響當當的品牌頃刻間土崩瓦解。因此,企業認真履行社會責任能起到保障企業獲得正常利潤的作用。
(三)承擔社會責任能為企業帶來更多利潤
邁克爾認為,當一個企業去承擔社會責任的時候,一定是有戰略性的承擔社會責任,這樣才能給社會產生最大的效應,同時也能夠給企業帶來最大的利潤。
主動積極地承擔社會責任,可以為企業贏得良好的社會信譽,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提高市場競爭力,擴大銷售,有助于企業吸引顧客、投資者、潛在員工和商業伙伴,從而擴大促進企業利潤增長的發展空間。例如,王老吉在汶川地震中捐款一億元的突出表現讓各大網站和社區力挺國貨王老吉,從中我們意識到,企業對社會對人民投之以愛心,消費者會回報之以更大的愛心和信任。
(四)履行社會責任有利于企業的持續發展和長久獲利
一方面,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有助于保護資源和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通過技術革新可首先減少生產活動各個環節對環境可能造成的污染,同時也可以降低能耗,節約資源,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從而使產品價格更具競爭力,獲得持續發展的良好客觀環境。
另一方面,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有助于提升企業品牌形象,獲得持續競爭力。企業可通過慈善公益行為達到無與倫比的廣告效應,提升企業的形象和消費者的認可程度,提高市場占有率。“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資源環境問題日趨突出的大背景下,企業社會責任運動已逐漸成為一種發展潮流。良好的企業社會形象,是現代企業獨特的無形資源和獲得持續競爭力的源泉?!?/p>
(五)利潤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提供物質支持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絕大多數活動都得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比如員工的培訓費,企業捐贈給慈善公益事業的資金等等。一個企業如果本身沒有足夠利潤的話,是不可能負擔得起這些耗費在履行社會責任上的開支的。因此不僅履行社會責任能保障利潤的實現,反過來,利潤也支撐著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六)利潤的增加能推動企業承擔社會責任
古語有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边@句話不僅適合于個人,同樣也適合于企業。一個企業當自身利潤不斷增長,企業實力不斷雄厚時,就會把注意力轉向于如何維持和進一步提升企業品牌形象和持續競爭力,這時企業就能更強烈地認識到社會責任在這方面的重大作用,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履行其社會責任。利潤的增加意味著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能力大大提高了,這也能一定程度地推動企業承擔社會責任。
總之,從戰略眼光來看,企業責任和利潤之間是不沖突的,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不管是從經濟學、法理學還是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都要求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強化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正確對待社會責任和利潤之間的關系,努力尋找兩者的最佳平衡點,共同服務于企業整體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寧向東、吳曉玲,企業為什么要有社會責任[J]《財經界·管理學家》
[2]社會責任:現代企業不可忽視的競爭力[N]《民營經濟報》
摘 要 會計是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會計信息越來越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政府主管部門、企業管理者、投資人、債權人及社會公眾等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在評價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進行投資決策、加強宏觀調控等方面對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大大提高。企業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利潤操縱問題也隨之而來。那么,利潤操縱行為是怎樣產生的?常見的利潤操縱手段有哪些?本文就以上問題作簡單的闡述。
關鍵詞 利潤操縱 原因 手段
企業會計報表是綜合反映一定時期財務狀況、經營成果以及現金流量的書面文件。因此,投資者、債權人、政府等都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報表能夠真實、公允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但現實生活中,企業管理層為了達到獲取非法利益的目的而蓄意粉飾會計報表進行利潤操縱。本文試圖就企業利潤操縱現象的成因、手段作一番剖析,從而對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有一個更加清醒、正確的認識。
一、利潤操縱現象產生的原因
(一)企業領導為追求政績而提高企業利潤
由于企業經營業績的考核一般以一定的財務指標為基礎,如投資回報率、銷售利潤率等均是經營業績的重要考核指標。經營業績的考核涉及到企業廠長經理管理業績的評定、職位晉升、獎金福利等。因此,為了業績,企業難免要對利潤進行操縱。
(二)企業為追求良好外在形象而虛增利潤
銀行等金融機構出于減少風險的需要,多數情況下不愿貸款給虧損和信譽不好的企業。而資金是企業的血脈,決定著企業能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為了獲得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和維護其在商業經營中的信用,一些企業便存在著虛增利潤的現象。
(三)上市企業為了自身利潤或大股東利益而夸大甚至編造虛假盈利
在我國,上市指標一直是一種稀缺資源,其殼資源價值連城,受利益驅動,便產生了利潤操縱現象,其動機不外乎以下幾種:1.為獲得股票發行資格。2.為了提高發行和配股價格。3.避免股票被摘牌。
(四)市場預期
通過改變會計處理來調節賬面利潤、違規提前或延后確認利潤、提高流動性而進行交易安排。這些手段的一個直接目的就是要達到或超過證券分析師的盈利預測以及公司內部制定的盈利目標,使公司股價保持較好走勢。
(五)為規避所得稅而隱瞞利潤
所得稅是在會計利潤的基礎上,通過納稅調整,將會計利潤調整為應納稅所得額,乘以適當稅率得出。一些企業為了偷稅、漏稅,便會隱瞞利潤。
二、利潤操縱的具體手段:
(一)利用會計政策的可選擇性操縱會計利潤
會計政策是指企業在會計核算時所遵循的具體原則以及企業所采用的具體會計處理方法,以下是會計利潤調節最常用的會計政策:
1.存貨的計價方法。
2.借款費用的處理方法。
3.長期股權投資收益的會計處理方法。
4.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
5.外幣折算方法。
6.所得稅的會計處理方法
7.合并報表原則。
(二)利用掛賬處理進行利潤操縱
按新會計制度規定,企業所發生的該處理的費用,應在當期立即處理并計入損益。但有些企業為了達到利潤操縱的目的尤其是為了使當期盈利,通過掛賬等方式降低當期費用,獲得虛增利潤之目的。
1.應收賬款尤其是三年以上的應收賬款長期掛帳。
2.待處理財產損失長期掛賬。
3.該攤費用不攤。
4.在建工程長期掛帳。
(三)利用計提資產減值準備操縱會計利潤
資產減值,是指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于其賬面價值。當前世界各國有關資產減值的會計準則中,對于資產減值損失的確認,主要有三種標準,永久性標準、可能性標準和經濟標準。在經濟標準下,企業應對資產作不間斷的評估,只要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于其賬面價值,就應確認減值損失。但是,“作不間斷的評估,只要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于其賬面價值”,就給會計師們操縱會計利潤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采用哪種方法計提則是由企業預計各項資產可能發生的損失、通過職業判斷來確定。如果企業不恰當地運用謹慎性原則,也會增加人為操縱利潤的機會。
(四)利用關聯交易操縱利潤
1.通過關聯方購銷活動增加收入。
2.通過關聯企業分攤費用、向上市公司轉移利潤。
3.上市公司通過與母公司的資產轉讓置換來操縱利潤。
4.計收資金占用費。
5.受托經營。
6.利用技術服務調增服務費收入。
(五)通過非經常性收入進行利潤操縱
1.其他業務利潤。
2.投資收益。
3.調整以前年度損益。
4.補貼收入。
(六)利用會計估計的不確定性操縱會計利
會計估計是指企業對其結果不確定的交易或事項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為基礎所作的判斷。操縱會計利潤最常用的會計估計方法有:
1.估計壞賬。
2.估計固定資產預計使用年限與凈殘值。
3.長期待攤費用和攤銷期限。
4.存貨估計。
5.無形資產受益期限估計。
(七)利用會計賬目操縱會計利潤
1.應付工資。
2.應收賬款。
3.生產成本。
4.銷售成本。
(八)其他方法的利潤操縱
1.費用任意遞延。
2.對外負債的不當計算。
3.利用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會計差錯更正調高利潤。
4.操縱各項準備金和不按規定時間確認各種利得。
5.未披露應收賬款貼現業務。
6.任意提高出租設備余值和提前確認出租資產組合收益合約的收入。
7.利用未達賬款、銷毀對賬單操縱企業利潤。
參考文獻:
[1]馬永義.對遏制利潤操縱行為的一些思考.中國注冊會計師.2001.
關鍵詞:利潤分配 分配順序 財務處理
利潤分配是公司財務管理活動的核心內容之一,它與公司的融資行為,公司的后續發展,以及股東財富最大化的財務管理目標有著密切的關系。一方面,由于留存利潤是公司內部融資的主要來源,而公司的利潤分配政策直接決定了公司利潤的留存狀況,進而決定了公司的發揮后勁;另一方,公司的收益水平和利潤分配方案決定著投資人的實際收益狀況,如果公司的利潤狀況和股利分配政策不能使投資人滿意,那么對公司價值的體現和公司的再融資都有著重大影響。因此,公司應當對其利潤分配予以高度的重視。
一、利潤的概念和意義
(一)利潤是銷售收入扣除成本費用后的余額,由于成本費用包括的內容和形式不同,利潤所包好的內容和形式也有區別,如果成本不包括利息和所得稅。則利潤表現為稅前利潤,如果成本包括了利息不包括所得稅,則利潤變現為利潤總額,如果成本費用包括了所得稅,則利潤表現為凈利潤。
(二)利潤的重要意義。1、利潤是反映企業的經營績效的核心指標。2、利潤是企業相關利益者進行利益分配的基礎。3、利潤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源泉。
(三)利潤分配的意義。利潤分配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通過利潤分配,國家財政能動員集中一部分利潤,有國家有計劃的進行分配使用,實現國家政治職能和經濟宏觀調控職能。發展高新技術、能源交通和原材料工業基礎工業,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條件。其次,通過利潤分配,企業由此而形成了一部分自行安排使用的積累性資金,增強企業生產經營的財力,有利于企業適應發展生產。改善職工生活福利。第三,通過利潤分配,投資者能實現預期的收益。從而提高企業的信譽程度,有利于增強企業繼續融資的能力,有利于生產經營發展的需要。
二、利潤分配的項目
根據我過《公司法》的規定,公司利潤分配的項目如下:
(一)盈余公積金。盈余公積金是從凈利潤中提取形成的,用于彌補公司虧損、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或轉贈公司資本金。盈余公積金氛圍法定盈余公積金和任意盈余公積金。根據《公司法》和財務制度的有關規定,企業應從當年稅后可分配利潤(稅后利潤扣除彌補虧損后的凈利潤)中按10%比例提取法定盈余公積金。當盈余公積金累計達到公司注冊資本的50%時,可不再繼續提取。任意盈余公積金的提取及其比例有股東大會根據需要決定。
(二)股利。公司當年實現的凈利潤在提取盈余公積金和公益金之后,將向股東支付股利。公司以股東持有總股份(資本總額)為依據,按照股東大會決定來分配股利,每個股東一期持有的股份數取得相應的股利,分得股利與其持有的股份數成正比。公司原則處于穩定投資者信心和防止股價波動幅度過大,經股東大會決定,可用彌補虧損后的盈余公積金來支付股利,但支付股利留存的法定盈余公積金不得地獄注冊資本的25%。
(三)未分配利潤。公司當年實現的凈利潤在提取盈余公積金和向投資者分配股利后的余額,就是為分配利潤。公司保留一定量的未分配利潤,是企業實行內部籌資的重要措施,其特點是籌資手續簡便。
三、利潤分配的順序
公司向股東(投資者)分派股利(分配利潤),根據《公司法》和《公司財務通則》的有關規定,企業繳納所得稅后的稅后凈利,一般按一下順序進行分配。
1.彌補被查沒收的財物損失,支付違反稅法規定的滯納金和罰款。企業因違反法律法規而被沒收的財物損失,因違反《稅收征管條例》而被稅務部門除以的滯納金和罰款。只能在企業的稅后利潤中列支,不能在稅前列支。
2.彌補企業以前年度虧損。企業以前的年度虧損,如果不能在5年內用稅前利潤彌補完,要用稅后利潤繼續彌補。以前年度虧損彌補前,企業不能提取盈余公積金,通常也不影響投資者分配利潤。
3.提取法定盈余公積金。企業的稅后利潤在扣除第一、二項支出后,可按其余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積金。但積累提取的法定盈余公積金達到公司注冊資本的50%時,可不再提取。提取法定盈余公積金的目的在于保障企業的后續發揮能力。因此該項目資金提取后的用途主要用于彌補虧損和轉增股本,此外,在特殊情況下法定盈余公積金可用于股利的分配。該特殊情況為:股利有限公司的股利政策上應從稅后利潤中分配,無盈利不得分配股利,但是如果企業當年無利潤,或累計未分配利潤不足以派發股利,公司為了維護企業的市場信譽或穩定股票價格,經股東大會特別決議,也可以用盈余公積金派發股利,但最高限額不得超過股票面值的6%,而且派發完股利后的盈余公積金應不少于注冊資本的25%。
4.支付優先股利。
5.提取任意盈余公積金。任意盈余公積金使企業為了平衡利潤和滿足企業生產經營的需要,在提取了法定盈余公積金后,按照公司長成或股東大會決議提取的公積金,如果公司有優先股,則應在分派萬優先股股利后提取。任意盈余公積金的提取比例有股東大會確定。
6.向股東(投資者)致富普通股股利(未分配利潤)。投資者投資的最終目的是獲取收益,因此公司應當合理制定利潤分配方案。如果公司當年無利潤。一般不分配,但是前面第三項中提到的特殊情況例外。公司在進行了上述分配程序后的剩余利潤為公司的為分配利潤,可轉入以后年度中進行分配。
四、有關企業利潤分配的財務處理如下
(1)企業按規定從凈利潤中提取盈余公積和法定公益金時,應借記“利潤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積、提取法定公益金、提取任意盈余公積、提取儲備基金、提取企業發展基金”科目,貸記“盈余公積――法定盈余公積、法定公益金、任意盈余公積、儲備基金、企業發展基金”科目。對于企業應當分配給股東的現金股利或利潤,應借記“利潤分配――應付優先股股利、應付普通股股利”科目,貸記“應付股利”科目。企業經股東大會或類似機構批準分派股票股利的,應當于實際分派股票股利時,借記“利潤分配――轉作資本(或股本)的普通股股利”科目,貸記“實收資本”或“股本”科目。
(2)對于外商投資企業用利潤歸還的投資,應借記“利潤分配――利潤歸還投資”科目,貸記“盈余公積――利潤歸還投資”科目;外商投資企業從凈利潤中提取的職工獎勵及福利基金,則應借記“利潤分配――提取職工獎勵及福利基金”科目,貸記“應付福利費”科目。
(3)對于企業按規定允許用稅前利潤歸還的各種借款,應當在“利潤分配”科目下設置“歸還借款的利潤”明細科目進行核算。根據企業按規定用稅前利潤歸還的各種借款,借記“利潤分配――歸還借款的利潤”貸記“盈余公積――任意盈余公積”科目。
(4)對于企業按照規定治理“三廢”盈利凈額、技術轉讓凈收入以及國外來料加工裝配業務利潤等仍然可以單項留給企業的,則應在“利潤分配”科目下設置“單項留用的利潤”明細科目進行核算。企業按規定計算出單項留用的利潤,借記“利潤分配――單項留用的利潤”科目,貸記“盈余公積――任意盈余公積”科目。
(5)對于按規定實行補充流動資本的國有工業企業,則應在“利潤分配”科目下設置“補充流動資本”明細科目進行核算。企業按稅后利潤的一定比例計提用于補充流動資本的部分,借記“利潤分配――補充流動資本”科目,貸記“盈余公積――補充流動資本”科目。當企業用盈余公積彌補虧損時,則應借記“盈余公積”科目,貸記“利潤分配――其他轉入”科目。
(6)企業在年度終了實施利潤分配并作相應的賬務處理后,應將“利潤分配”科目下的各有關明細科目的余額轉入“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科目的借方,這樣結轉后,除“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明細科目外,“利潤分配”科目的其他明細科目在年末應當無余額。
參考文獻:
關鍵詞:企業 利潤表分析 目的
企業利潤是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收入減去費用后的凈額以及直接計入當期的利得和損失,也稱為財務成果或經營成果。利潤表是反映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經營成果的會計報表。利潤表是動態報表,表中的數據是時期累計數,反映了企業在某一時期內的累計經營成果。利潤表是根據“收入-費用=利潤”的會計等式進行設計,其內容可以分為收入和費用兩大類。利潤表既反映了企業凈利潤的形成過程,也體現了利潤的計算過程,所以也稱為損益計算書。
一、利潤表分析目的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以企業價值最大化或股東權益最大化為根本目標,而無論企業價值最大化還是股東權益最大化,其基礎都是企業利潤。利潤是現代企業經營與發展的基礎,企業各項工作的開展最終都與企業利潤的多少有關,如企業供、產、銷各環節以及人、財、物等各因素的變動均影響著利潤的增減變動。企業各個環節和各個因素的狀況較好,利潤就高;反之,某一環節或因素出現問題,就會影響利潤的增長。利潤表分析的目的就在于了解企業經營業績的主要來源和構成,及時發現企業在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以幫助信息使用者判斷凈利潤的質量及其風險,有助于使用者預測企業凈利潤的連續性,從而做出正確決策。
二、營業收入的確認分析
收入的確認主要解決收入在何時入賬,并利潤表上反映的問題。收入準則規定了各類收入的確認標準。企業在運用收入的確認標準時,應根據交易的實質進行判斷。
(一)銷售商品收入
按照我國《企業會計準則一一收入》的規定,銷售商品收入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才能予以確認。
1.企業已將商品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轉移給購貨方;
2.企業既沒有保留通常與所有權相聯系的繼續管理權,也沒有對已售出的商品實施有效控制;
3.收入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
4.相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
5.相關的已發生或將發生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
(二)提供勞務收入
勞務可以分為跨年度勞務和不跨年度勞務。對于在同一會計年度內開始并完成的勞務, 應在勞務完成時確認收入;對于開始和完成分屬于不同會計年度的勞務,應在資產負債表日,視提供勞務的結果能夠可靠估計,釆用完工百分比法確認收入。提供勞務的結果能夠可靠地估計,是指同時滿足以下條件:
1.收入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
2.相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
3.交易的完工進度能夠可靠地確定;
4.交易中已發生和將發生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
企業在資產負債表日提供勞務交易結果不能夠可靠估計的,應當分別按下列情況處理:
1.已經發生的勞務成本預計能夠補償,應按照已經發生的勞務成本金額確認提供勞務收入,并按相同金額結轉勞務成本;
2.已經發生的勞務成本預計不能補償,則應將已經發生的勞務成本確認當期損益,不確認提供勞務收入。
(三)讓渡資產使用權形成的收入
讓渡資產使用權形成的收入主要包括利息收入(不含債券利息收入)以及因他人使用 本企業的無形資產等而收取的使用費收入。讓渡資產使用權形成的收入,只有符合下列兩項基本條件時才可確認。
1.相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
2.收入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
在具體進行收入確認分析時,應在明確收入內涵的基礎上,著重注意以下幾點。
1.收入確認時間合法性分析。即分析本期收入與前期收入或后期收入的界限是否清晰。
2.特殊情況下企業收入的確認分析;例如,商品需要安裝或檢驗時收入的確認、附有銷售退回條件的銷售商品收入的確認等;
3.收入確認方法合理性分析。例如,對完工百分比法的條件與估計方法是否合理等的分析。
三、營業成本的分析
營業成本是指與營業收入相關的,己經確定了歸屬期和歸屬對象的成本。在不同類型的企業里,營業成本又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在制造業,營業成本表現為已銷售產品的生產成本;在商品流通企業,營業成本表現為已銷商品成本。在進行營業成本質量分析時,要關注以下要點:
(一)分析影響企業營業成本髙低的成本項目
影響營業成本高低的因素既有企業不可控的因素,如受市場因素的影響而引起的價格波動,也有企業可以控制的因素,如制造業產品成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費用三項內容組成,在分析成本升降的基礎上,應進一步分析單位成本組成項目的增減變動,查明變動原因,了解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以便挖掘潛力,從而為進一步降低成本提供依據。
關鍵詞:EVA 業績評價 價值相關性 實證研究
如何科學有效地評價企業的經營業績、建立相關激勵機制一直是理論界和實務界所共同關注的問題。以會計利潤為核心的傳統業績評價指標,由于缺失股權資本成本的考慮,考核指標僅限于銷售規模、會計利潤、資產收益等財務指標,從而造成了會計利潤與企業實際創造價值之間的差異。企業財務目標,根本上說是最大程度地增加股東財富,因此建立基于EVA的業績評價指標體系,充分考慮全部資本的資本成本因素,以更加客觀真實地評價企業經濟效益,這對我國企業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有著重大的意義。
一、文獻綜述
(一)國外文獻 1890年英國學者艾爾費雷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在其《經濟學原理》一書中提出:只有在凈利潤基礎上減掉投入資本以現行利率計算的利息,才能獲得實際意義上的利潤。20世紀90年代,美國思騰思特(Stern-Stewart)管理咨詢公司注冊了EVA業績評價指標,并一直從事EVA的推廣、應用和咨詢工作。陳(Chen,1997)、多德(Dodd,1997)研究了會計指標(每股收益、資產收益率、權益收益率)、剩余收益以及各種不同的且與EVA相關的指標在解釋股票收益方面的能力,結果表明EVA指標在解釋股票收益方面比其他會計指標有更好的表現。Stem Stewart公司(1998)調查了EVA應用超過5年的66家客戶企業,并對每個EVA企業選取了一個規模相似的同行業非EVA企業,對這樣兩個樣本組(EVA企業組和非EVA企業組)的比較分析表明,應用EVA的企業在5年內比同行業競爭者多創造了49%的股票市值財富。
(二)國內文獻 國內在EVA方面的實證研究不多,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劉力、宋志毅(1999)選取了1993年以前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30家公司,近似計算了它們的EVA和REVA,通過這兩個指標和凈資產收益率指標同超額收益的相關性來考察它們的價值相關性,研究結果未能證實EVA和REVA指標比凈資產收益率這一傳統指標更具價值相關性。王化成、程小可、佟巖(2004)構建價值相關性模型,選取1998―2001年上市公司的EVA數據,進行了相對關聯研究與增量關聯研究?;谒脚c變化模型的實證檢驗結果顯示:在相對信息含量方面,EVA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優于傳統收益指標(凈利潤)的特性;在增量信息含量方面,EVA顯示了一定的增量價值相關性,但這種增量效應不是十分顯著。李洪、張德明、曹秀英、張學岷(2006)選取454家滬市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表明,EVA與傳統績效指標及其主成分指標的相對排序顯著相關,并且可互為因果構建統計模型,這說明用EVA衡量公司績效,是科學有效的。EVA正式引入中國是在2001年,Stem-Stewart公司在上海設立了分公司。2001年9月,Stem-Stewart中國分公司在國內《財經》雜志上了基于EVA評價的中國上市公司價值創造排行榜,引起了相當的轟動。其后,青島啤酒、中化國際、上海寶鋼、東風汽車等一些知名企業先后成為Stem-Stewart公司的客戶,率先啟動EVA的價值管理模式,更有一批勇敢的中國企業在完全沒有Stem-Stewart公司提供咨詢的背景下開始了EVA激勵模式的實踐,如TCL集團、許繼集團、華為技術公司、中國移動、中興通訊、春蘭集團等。隨著EVA管理模式在企業滲透,資金成本意識的加強,大多實踐企業的EVA都得到了提高。2007年北京首次進行EVA考核試點,北京市屬國企老總的責任書引入了一個新的考核指標:經濟增加值。這標志著EVA價值管理模式在我國發展又上了一個新臺階。
本文通過EVA本土化計量模型的設計,以房地產行業上市公司為樣本,計算得出EVA數據,從實證角度出發,分析EVA、會計我國上市公司業績的解釋力,考察我國企業價值創造的現實情況,并為我國企業建立合適的業績評價指標提出對策和建議。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假設 在國外已經有大量實證研究證明EVA和MVA是高度相關的,而在我國,研究EVA的結果卻不盡相同。因此要在我國推行EVA業績評價模式,檢驗EVA指標是否與企業價值相關,對MVA的解釋能力是否會優于傳統的會計業績評價指標就顯得至關重要。本研究的所做的假設是:
假設1:EVA與企業價值(MVA)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EVA考慮了權益資本的成本,并進行了相應的會計調整,消除了現行會計制度下存在的會計扭曲,從而EVA體現了企業在某個時期創造或損壞了的財富價值量,真正成為股東所定義的利潤。所以,本研究假設EVA與企業價值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假設2:EVA對于企業價值(MVA)的解釋能力要優于會計利潤
傳統的業績評價指標往往以會計利潤為基礎,而會計利潤只考慮債務成本而不考慮權益資本的成本。因此基于會計利潤計算出來的一系列相關的業績評價指標也不能體現股權資本成本,從而不能真實反映企業價值。從理論上說EVA比傳統業績評價指標更能解釋企業價值。因此假設EVA對于企業價值的解釋能力要優于傳統的業績評價指標。
(二)模型構建 本文以市場增加值(MVA)替代企業價值,通過比較各自變量對企業價值的影響程度確定其價值相關性,從而檢驗EVA在實際應用中的有效性。我們構建以下以下線形模型:MVA=a1+β1xi+εi;
其中,xi分別是EVA和會計利潤NP。對此模型的參數,采用的統計分析軟件SPSS進行估計與檢驗。
(三)指標選擇 傳統業績評價指標都是建立在會計利潤基礎之上,會計利潤容易受會計政策選擇影響,可能會導致人為的會計操縱。EVA雖然也以會計利潤作基礎數據來源,但在計算時針對會計利潤會進行一系列必要的調整,以消除會計政策選擇造成的扭曲性影響,也就是說EVA首先必須進行本土化調整,以此來評價企業,才能真實反映企業創造價值的能力。一般意義上的EVA是稅后凈營業利潤(NOPAT)減去該企業所占用的資產資本成本后的余額,用公式可表示為:
EVA=NOPAT-Kw×WACC
EVA的定義公式很簡單,EVA的計算結果取決于三個基本變量:稅后凈營業利潤(NOPAT)、資本占用(WACC)和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率(KW)。Stern-Stewart公司提出的針對GAAP的調整事項高達160余項,所有這些調整都有利于EVA的改進,使之更準確地反映公司創造價值的情況。但過多的調整會使EVA的計算變得非常復雜,不利于經營者理解和掌握。在計算EVA時,盡可能的顧及簡單易行并綜合考慮成本和收益來進行相關指標的調整。本文在計算EVA時主要的調整項目如下:財務費用項目、營業外收支項目和補貼
收入項目、會計準備項目、遞延稅金項目、商譽攤銷項目。按照上述EVA的計算原理和調整項目,本文構建的EVA計量公式如下:
稅后凈營業利潤=稅后凈利潤+少數股東損益+{財務費用+(營業外支出-營業外收入)-補貼收入+各項會計準備金增加額之和+商譽攤銷額+(已攤銷的研發費用-應攤銷的研發費用)}×(1-稅率)+遞延所得稅負債增加額-遞延所得稅資產增加額
資本占用=平均資產總額-平均無息流動負債-平均在建工程+平均各項會計準備金余額之和+平均商譽攤銷額+平均遞延所得稅負債余額-平均遞延所得稅資產余額+(累計營業外支出-累計營業外收入-累計補貼收入)×(1-稅率)+未攤銷研發費
平均無息流動負債=平均流動負債-平均短期借款-平均一年內到期的長期負債
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率=(債務資本成本率×債務占總資本比例)×(1-所得稅稅率)+(股權資本成本率×股權占總資本比例)
債務資本=平均短期借款+平均一年內到期的長期負債+平均長期負債
股權資本=資本占用-債務資本
由于資本成本率反映了投資者對投入資本的最低回報要求,本文在確定EVA計量模型時所用資本成本率具體考慮如下:第一,債務資本成本率。我國上市公司的負債主要是銀行貸款,因此可以以銀行貸款利率作為債務資本成本。我國上市公司的短期債務占總債務的90%以上,由于我國的銀行貸款利率尚未放開,不同公司貸款利率基本相同。因此,可用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一年期流動資金貸款利率作為稅前債務資本成本,并根據央行每年調息情況加權平均。本文實證分析所用數據,2004年取值為5.36%,2005年取值為5.58%,2006年取值為5.88%。第二,股權資本成本率。本文建議采用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計算股權資本成本率,公式如:Re=Rf+Bem×MRP。其中:Rf為零風險回報率,一般可以當年發行的記賬式國債的平均票面利率為參照,以發行額為權數計算得出,2004年取值為4.36%,2005年取值為2.91%,2006年取值為2.62%;Beta表示的是一個較長時間段的系統風險指數,是企業的單體運營風險相對于整個市場風險的一個風險系數。通常整個市場上的Beta值定義為1.0,大于1.0的Beta值表示公司的股價要比股市整體的波動更為劇烈,因此風險也較大。反之,Beta值定義小于1.0的公司,說明波動要弱于股市整體,風險也相應較小。在計算股權資本成本時。Beta值可以不用建模型計算得到,可以直接通過有關數據庫獲得,如《銳思數據庫》(http://wwwl.省略);MPR為資本市場整體預期回報率溢值(稱為市場風險溢價),股票市場的預期回報和零風險回報率之差。美國最常用的風險溢價平均為6%,但清華大學杜勝利認為,由于我國金融市場中可供選擇的投資品種比較少,投資者對股票投資的風險溢價要求比美國低,因此目前考慮將我國的市場風險溢價定為4%。同時他也認為這個數值也含有主觀判斷的成分,但不管選取什么數值,對研究,如經濟附加值指標對股價變化的反映能力,上市公司、行業之間的對比等均無影響。所以,本文選擇4%的風險溢價來計算股權資本成本率。
(四)樣本選取 本研究以選取了2004年、2005年、2006年三年的滬深兩地房地產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在樣本選取中剔除了數據不全的樣本。經過篩選,2004年選擇了102家(其中滬市58家,深市44家)、2005年選擇了101家(其中滬市58家,深市43家)、2006年選擇了106家(其中滬市62家,深市44家)。依據所設計的EVA計量模型得到EVA數據,通過建立統計模型進行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對我國上市公司EVA指標與企業價值的相關性進行實證研究,以檢驗EVA指標在我國應用的有效性。
(五)數據來源 本文基礎數據來源于上市公司年度報告,總市值是指2004年、2005年、2006年年末總股數與當年年末收盤價格的乘積,實證分析中涉及的EVA數據,通過前面所建立EVA計量模型,利用上市公司對外披露的年報及其他相關數據,進行分析整理后計算得到。
三、實證結果分析
(一)統計性分析 從(表1)、(表2)可知,在績效性質的反映上,會計利潤與EVA存在差異。2004年、2005年和2006年的會計利潤的結果顯示,80%以上的的樣本公司是“盈利”的,但EVA結果則顯示,在考慮股權資本成本的情況下,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別只有30%左右的公司在創造價值,公司整體創造價值的能力較差。2004年盈利樣本公司為88家,占總樣本公司86%,實現凈利潤總額為41.9214億元;但創造的EVA為負的41.589億元,創造價值的樣本公司只有24家,占總樣本公司24%。2005年盈利樣本公司為84家,占總樣本公司83%,實現凈利潤總額為44.6085億元;但創造的EVA為負的45.111億元,創造價值的樣本公司只有29家,占總樣本公司29%。2006年盈利樣本公司為97家,占總樣本公司91%,實現凈利潤總額為104.01億元;但創造的EVA為26.6317億元,創造價值的樣本公司只有40家,占總樣本公司38%。2006年創造價值的樣本公司較有明顯增加,與2005年相比,EVA總額凈增加71.7427元。在績效水平的反映上,兩者也存差別。用會計利潤計算的資本利潤率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分別為1.6509%、1.6414%、3.0343%,而用EVA反映的資本EVA率為-1.6379%、-1.6598%和0.7768%,兩者反映的資本效率偏差較大。
(二)相關性分析 EVA、會計利潤與企業價值相關性分析可從以下方面進行:
(1)指標的選取。在實證研究中,大多數學者都用股票收益或者市場增加值作為企業價值的變量。如:喬華、張雙全(2001)和郭家虎、崔文娟(2004)等研究者以市場增加值(MVA)替代企業價值;胡繼之、呂一凡(2000)等研究者以股票收益替代企業價值。本文用市場價格(總市值)與賬面價值(總投入資本)的差額――市場增加值(MVA)作為企業價值的變量,用EVA作為反映公司經營業績的的變量指標,用會計利潤(NP)作為反映公司經營傳統業績評價指標。變量定義與計算方法如下:
EVA=稅后凈營業利潤-資本成本=稅后凈營業利潤-資本總額×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MVA=總市值-總投入資本
總市值=年度12月31日每股收盤價×總股數
總投入資本=資本占用
(三)回歸分析 本文建立價值相關模型,利用2004年、2005年、2006年樣本公司數據進行回歸分析變量與MVA的相關性,回歸結果見(表3)。2004年、2005年、2006年EVA、NP與MVA的相關性都通過T檢驗,NP與MVA存在正相性關,相關系數分別為43.5%、45.1%、88.7%,相關很高;EVA與MVA存在正相性關,相關系數分別為31%、45.8%、77.8%,相關性也很高,假設1成立。EVA對MVA的解釋程度分別為9.6%、21%、和60.8%,NP對MVA的解釋程度分別為18.9%、20.3%和78.7%,這說明EVA、NP對MVA指標的解釋程度都很大,但NP比EVA對MVA的解釋程度要略高點,否定假設2。
四、建議與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