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1 20:58:3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秦兵馬俑教學反思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例語意,強化詞語意思理解
【案例】《鮮花和星星》:我最喜歡,夏天魅力的鮮花,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天上的星星還多……
師:“滿”字是生字,注意是前鼻音,第三聲,要讀得飽滿。(教師示范讀后,學生跟讀)
師:它怎么寫呢?能理解它的意思嗎?
生1:它由三點水、草字頭和“兩”字組成,有很多意思。
師:真棒!水多了就“滿”到外面了,所以是三點水旁,可不能寫成草字頭哦!
師:滿地的鮮花讓你們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2:地上全都睡著花,一朵連著一朵,把整個大地都擋住了。
師:哦,課文的語言都讀到心里去了。你能用“滿”字說一句話嗎?
生3:滿地的小草、滿桌的好菜、滿樹的蘋果、滿車的人……
【反思】
在這個案例的教學中,教師首先尋找出最具有價值的關鍵字“滿”作為例子,通過解構的方式進行音形的教學,讓學生從字面本意入手,引導學生想象“鮮花滿地”的情景,激活學生的認知思維,將僵硬的文字轉化為鮮活的畫面,成為學生內心的影像。最后,以此為基點,開啟學生的表達思維,讓學生用“滿”字進行說話練習,在遷移運用中強化對這個關鍵字的語意理解。
運用例子進行語意教學,首先要求教師能夠在文本語言中獨具慧眼,開掘出最富表現力的關鍵字詞和語段,確保語意教學在最適切的資源下進行;其次,教師要運用聚焦比照的方式引導學生對關鍵字詞進行體悟玩味、揣摩對比,領悟例子的表達魅力;最后,依據例子的表達技巧,引發學生模仿表達的欲望,從而實現語意教學由學到用的遷移。
二、例語境,豐富積累言語表達
【案例】《九色鹿》:落水人名叫調達,得救后(連連)向九色鹿叩頭,感激地說:“謝謝你的救命之恩。我愿(永遠)做你的奴仆,(終身)受你的驅使……”
1.依托例子,引導感悟。引導學生細細體會括號中的詞語在文本中的表達效果,接著教師去掉這些詞語,讓學生再次朗讀課文,在朗讀涵詠中對比去掉這些關鍵字詞之后的表達效果落差。
2.發揮例子,強化訓練。文中的省略號表示調達似乎還有更多誓言沒有說出來,如果不被九色鹿打斷,調達還會有什么驚人之語?請你代為想象,補充文中的未盡之言。
【反思】
相同的語言在不同的語境中會有著不同的意思。同理,相同的語言在不同的語境中也有著迥異的表達效果。在不同的語境下選擇不同的語言才是語文表達的至高境界。在案例中,教者首先選出文中調達話語里的關鍵語言,引導學生在細細揣摩中走進語言所形成的特殊語境中,繼而在現有的語境浸潤下激活學生內在的語言儲備和生活經驗,傾吐出這個特殊語境下的言語體系,形成對文本留白的想象補充,真正做到了“批文以入情,情動而辭發”。
由此不難看出,語境教學需要教師在整體關照和文本解讀的層面上對文本進行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并在此基礎上探尋出文本所隱藏的語境價值,引導學生在揣摩品讀、想象體驗中還原語境的存在,并在語境的促發下創生出富有當下語境的語言體系。
三、例語體,關注強化文體規律
【案例】《秦兵馬俑》以說明的方式展現了秦兵馬俑宏大的氣勢。在教學中以關注文體的視角進行教學。
1.找出描寫秦兵馬俑規模宏大的語言,圈畫出兵馬俑氣勢恢弘大的關鍵詞,在自我朗讀品味的基礎上,將語言中有關數字的內容刪去,借此體會沒有鮮明的數字做依托,文本語言在表達上的差異。
2.扣住“真像是秦始皇當年統帥的一支南征北戰、所向披靡的大軍”一句,引導學生想象:好像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借此,讓學生感知說明文中適當的想象對所要介紹的事物起到的作用。
3.創設具體的語言環境,遷移運用,以說明文固有的列數字和適當聯想的方式進行表達訓練,強化對這兩種方法的運用。
【反思】
不同的文體有著不同的創作規律和語言特色。語體教學要求針對不同的文體把握不同的語言表達特點,感悟不同文體下的語言表達風格。
案例中,教師僅僅扣住文本語言以列數字的方式和適當聯想的技巧展現了秦兵馬俑的盛大與恢弘。在學生對其文本語言的風格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礎上,教師又創設了鮮明的生活情境,在文體語言規律的召喚下進行表達方法的運用,培養了學生在該文體下的語言創生能力。
《語文新課程標準》對于略讀課文的要求非常簡單:“略讀課文重在略讀方法的指導,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培養學生的略讀能力?!蔽覀兺荒芎芎玫匕盐账奶攸c,因此縱觀我們的略讀課文教學,存在著以下幾種現象。現象一:置之法度外、任其自在流。有的老師將“略讀”理解為“簡單的讀”,略知大意即可,走馬觀花就行。如有的老師在教《雅魯藏布大峽谷》時,任由學生自己去讀,不安排理解里面的“列數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也不思考“植物類型博物館”和“動物王國”的美譽究竟指什么。只是在最后帶領學生再讀一遍“資料袋”就草草了事,教與不教從表面上看不出任何痕跡。現象二:春風未拂面、蜻蜓點水來。人教版實驗教材參考用書中指出:略讀課文要“粗知課文大意”。于是又的老師就任由學生天馬行空,方法上則更加放手,主要靠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課堂上,讓學生隨隨便便讀幾次,任由他們天花亂墜地交流,而自己卻退讓一邊,不加指導,不予總結、反思。表面上看,課堂似乎成了學生的天下,教學也似乎更加民主與開放,似乎體現了略讀課文的教學特色。其實學生只把讀書停留在初讀階段,讀到的東西也如過眼云煙,春風未拂面,蜻蜓略點水?,F象三:難以割舍之、精雕仔細磨。人教版實驗教材中的略讀課文無論從內容,還是語言上看,每篇都文質兼美,深受學生的喜歡,作為教師的我們也難以割舍。于是略讀課變成了精讀課。如一師在《幸福是什么》一課中,從歌曲《如果你要幸福你就拍拍手》開始,接著是詞句品析、朗讀感悟、積累運用、人文熏陶,最后以“我的幸福觀”小練筆收尾,面面俱到,精雕細琢,整整兩個半課時才結束,將略讀課上成了精讀課。
二、冷靜思考——紙上得來終覺淺
1.沒有真正理解“略讀課文”。我們現行的人教版教材是“單元統整”下的專題文章。每個單元的精讀、略讀體裁、內容、特色都相類似,且有著共同的學習要求與目標。而這個整體中,略讀課文是精讀課文的補充與延伸,是學生通過閱讀實踐,主動將“知”向“行”轉化的最好訓練場。
2.沒有真正理解“課文略讀”。略讀課文在教學時,教師要更加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強化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強調學生自讀自悟。課文略讀是學生唱主角,教師已由幕前轉到幕后。
3.沒有真正理解“略讀不略”。略讀課文的教學應該成為聯系課內外閱讀的橋梁,要根據課文特點,適當向課外拓展、延伸。略讀不略,正是語文教學的終極Et標實現的舟楫或橋梁。
關鍵詞:教學模式;本色課堂;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5)03-0064-01
1.課前預習(自主預習, 有效內化)
預習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是課堂學習環節的準備,更是學習新知識的嘗試。所以,良好的預習習慣會給學生帶來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更有著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
1.1設計預習內容。閱讀文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讀是理解文章內容的主要手段。因此,我在布置預習任務時先設置問題,如:想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課文哪些地方,深深打動了你?說出理由等。這有助于他們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也能提高他們的閱讀水平。
積累字詞:讀準生字字音,口頭組詞。用各種方法記住生字字形。不理解的詞語聯系上下文、查工具書解決。
搜集資料:我注重布置學生收集有利于理解課文的拓展性資料。如:作者的有關情況、寫作背景、同類作品等。學生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既能發揮他們的主體性,拓展他們的閱讀面,又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1.2引導學生預習。首先,我安排在課內進行,傳授預習方法,細致安排預習步驟,帶領學生完成預習內容。這樣兩三個星期一過,學生基本掌握了預習的方法。然后讓學生課內自主完成預習,出現問題,老師及時指出,做必要輔導。一個月以后,我就放手讓學生課外完成預習。
2.創設情境(導入課題,激趣誘思)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中,學生參與的熱情與程度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好的情境教學能讓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好地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同時良好的教學情境能密切師生關系,使教與學更加協調,能有效消除學生學習中緊張心理,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教學效果。
我主要采取以下幾種導入新課的方法:故事導入法、問題導入法、猜謎激趣法、懸念導入法、利用多媒體課件再現情境導入。當然,導入新課的方法,還不止這些。我會在今后教學中認真總結,精心設計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3.自主探究(檢測預習,發現問題)
《課程標準》指出:"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是學生合作交流的基礎。此環節能有效地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為課堂教學做好鋪墊,同時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蘇霍姆林斯基說: "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首先,對于學生比較容易掌握的知識,依據學校六步教學法的要求,我會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的平臺,讓他們觀察、思考,去說、去做,在展示中享受成功的快樂。如,在教學《秦兵馬俑》時,我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充分展示的空間:"通過預習你知道了些什么?請趕快告訴大家吧!"同學們爭先恐后地說:我知道了《兵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我通過圖片欣賞了眾多的兵馬俑,我知道了兵馬俑是怎樣發現的等。其次,抓住學生的興趣點、疑點展開自主探究,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敢于質疑問難,發表不同意見。當學生的見解出現錯誤或偏頗時,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我矯正,將機會留給學生。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把有價值的問題提煉出來,結合自己擬定的思考題,整體呈現,讓學生明白本節課要思考解決的問題,做到有針對性的學習與探究,保證學生學習的高效率。
4.合作交流(合作探究,分層提高)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所以,教師應盡可能地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些探究的機會,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主活動和探索的天地。在語文教學中,我會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對重點語段進行品讀、探究,這一過程也是對語言文字的涵詠、品味過程。
本環節是整個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本著"互助共進"的原則,我首先將學生按照學習能力、性格特點男女性別等因素均衡分組, 4-5人一組,各組有小組長,在組長組織下,組內學生相互檢查,相互講解,相互補充,相互糾錯,對有爭議或沒有解決的問題進行討論。得出小組結論或提出小組疑難問題匯報。這樣將學習任務分解,更好地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和效果。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向全班展示小組學習成果:交流,匯報、補充、質疑,其他小組學生可以補充解答并質疑形成全班討論。教師鼓勵學生大膽闡述自己的看法,并及時進行點評、表揚或鼓勵。
合作學習的問題的設計以促進和加深學生對語段的研讀為宜。問題的設計我一般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4.1誦讀是整個閱讀教學的重中之重,特別是文章的美點,教師更應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讓學生在讀中品味、感悟、積累。如,教學《搭石》一文,我出示了這樣的合作學習要求:"課文中許多地方都使我們感受到美,找出相關語句,想象畫面,朗讀中感悟美"。 學生通過同桌互讀,接讀,引讀,把語段變成小詩讀 ,學生的閱讀興趣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學生反復誦讀后,對文意的理解也加深了,感悟到了課文中的"美"。
4.2問題的設計應切入主題、升華主題。這樣學生在賞析的過程中,就能發揮他們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如,教學《搭石》時,我是這樣設計的:"默讀2-4自然段,用波浪線劃出有關"美"的語句,抓住重點詞用心感受那是怎樣的美。然后在小組交流自己的感受。"
5.總結評價(總結全文,升華情感)
引導學生根據課堂學習的內容和活動情況,以靈活多樣的方式對所學知識進行全面的回顧、歸納、總結、整理和反思,在評價中對文章主旨有進一步的認識,達到系統掌握知識的目的。
5.1引導學生暢談自己的收獲。
一、理解養育之心,感恩父母――感恩教育的基礎
蘇教版(三上)第10課“父母的疼愛”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請你們計算一下,這么多年來,爸爸媽媽為你們做過的飯菜有多少斤?請你們計算一下,這么多年來,爸爸媽媽每天接送你們上學,走了多少路?
……
師:我發現,這么多問題,大家都無法回答,為什么呢?
生1:因為父母給予我們的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生2:父母的愛無法計算。
……
師:父母的愛到底有多少斤?你們說呢?
生1:很重很重。
生2:不能用數字來計算。
……
師:父母的愛無所不在,無處不在,比山高,比海深,實在無法計算。同學們,你們可曾發現……(課件出示一首小詩《父母的愛》。師生齊誦。)
師:同學們,我們就在這愛的包圍中,一天天長大。此時此刻,大家想對自己的父母說些什么嗎?(背景音樂《感謝你》響起。)
生1:我想說,爸爸媽媽,謝謝你們!
生2:(哽咽地說)媽媽,我愛你!
……
師:同學們,讓我們閉上眼睛,在心中默默地說出自己心中最想說的話,好嗎?
(所有的學生都點點頭,慢慢地閉上眼睛。)
師:愛需要行動!你們準備用什么行動來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愛呢?
生1:爸爸工作累了,我給爸爸捶捶背。
生2:媽媽生病時,我給媽媽端茶送藥。
……
師:是的,我們并不需要做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這平常的一點一滴,恰恰可以表達最真摯動人的愛。我為你們感到高興,感到驕傲,因為你們已經懂得感恩父母了。
兒童教育專家郭建國教授說:“感恩之心是一種美好的感情,沒有一顆感恩的心,孩子們永遠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和幫助他們的人,更不會主動地幫助別人?!睂o予自己關懷和幫助的人抱有感激之心,是一種美德,這對目前普遍嬌生慣養的中國孩子尤為重要。讓我們行動起來,通過我們的品德課堂改變“娘想兒路樣長,兒疼娘只有扁擔長”的現狀。
陶行知說:“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睂W生把感恩之心化為感恩之行,讓他們關心父母的喜好,了解父母的心愿,記住父母的生日,變成一個心中裝著父母的人,他們就會變得有愛心。
二、領會教誨之情,感恩師長――感恩教育的提升
蘇教版(六下)第13課“我的這6年”教學片段――
師:6年里大家有喜有憂,有笑有淚,真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老師祝賀你們,因為你們長大了。你們在體會成功的同時,還能反思自己的不足,品位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這是你們這6年的最大進步與收獲。能說說你們有什么感悟嗎?
生1:我們每取得的一點進步都是老師教育的結果。老師教會了我寫一手漂亮的字,我要感謝她。
生2:我們的進步浸透了老師的辛勤勞動。
生3:這6年,離不開教過我們的每一位老師,是他們的辛勤付出,才有了我們今天的成績。
生4:這6年,除了老師的教導,同學的幫助,還有父母的辛勤付出。
師:說得真好!那你想對他們說些什么呢?
生1:感謝老師對我們的辛勤付出!
生2:爸爸媽媽,感謝你們為我付出的一切!
生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6年師生情!
……
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情感,道德教育就會成為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偽君子。”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我用真情喚醒真情、點燃真情、感染真情、生華真情,努力營造品德課堂的和諧美。引導學生回憶6年的學習生活,從中體會成長的快樂,能正確認識自己,學會反思,養成反思的習慣。在今后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懂得感恩,學會報恩,使他們的道德情感、態度、價值觀層層提高,步步升華。通過學生們的一句句真情告白,從而喚醒了他們心靈深處對老師的感激和尊重之情,讓這份美好的記憶以及感恩的情懷在孩子們的腦海中定格,深入孩子們幼小的心靈!
三、明白幫助之誼,感恩朋友――感恩教育的遷移
蘇教版(三下)第2課“鄰居家的小伙伴”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俗話說得好,鄰居好賽金寶!能和我們分享一下,你和鄰居家小伙伴之間友好相處的事情嗎?
生1:“六一”兒童節那天,我的鄰居好朋友送給我一個漂亮的文具盒。
生2:有一次,晚上天黑了,我上樓梯時看不見,我家對門的小林正好開門,看見我了,急忙幫我按下了樓梯過道的燈。
生3:上個星期六,我在家里做作業,有一道數學題不會做,我上樓請教鄰居上六年級的姐姐,她很熱情地幫助了我。
……
師:是啊,鄰居間這樣友好相處的事情,我們用三天三夜也說不完。我想知道,此時此刻,你們最想對鄰居家的小伙伴說些什么呢?課件播放《感恩的心》。
生1:蓓蓓,感謝你在“六一”兒童節那天送我禮物,我非常喜歡!
生2:小林,謝謝你為我按下樓道的燈,當時看到燈光,我很感動,我一下就不怕了。
生3:燕子姐姐,謝謝你幫我解答了那道數學題。課堂上,我按照你講解的方法回答了老師的問題,老師還表揚了我呢!
……
人生的杠桿是精神,精神的支點是感恩,懂得感恩,人才能煥發無窮的精神力量,學會感恩就等于架起了做人的支點。作為一名品德課教師,我們需要利用我們的課堂,及時捕捉課堂上生成的“感恩因子”,“潤物細無聲”地對我們的孩子進行感恩教育,在他們的心里及時種下一粒粒感恩的種子,讓他們逐漸長成一棵棵枝繁葉茂的“感恩樹”。《感恩的心》唱出了億萬人的心聲,讓我們的孩子在“感恩樹”下齊唱這首歌:“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有勇氣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謝命運,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
四、領悟饋贈之愛,感恩自然――感恩教育的升華
蘇教版(五上)第14課“大好河山任我游”教學片段――
師:小導游們,請拿出課前準備好的資料,將你們最想去的一處景點介紹給我們大家。哪組先來?
六個小組各自介紹。
(第一組:日月潭組――詩歌組)師總結:是啊,一個充滿希望的地方――日月潭,值得我們前往!
(第二組:秦兵馬俑組――繪畫組)師總結:秦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這些兵馬俑雕刻得形態各異、惟妙惟肖,這在古今中外雕塑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它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第三組:九寨溝組――圖片組)師總結:九寨溝,你獨特的美令人神往,你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當之無愧啊!
(第四組:莫高窟組――朗誦組)師總結:是啊,正是有了我國古代這些偉大的、智慧的勞動人民的辛勤付出,才有了莫高窟這顆璀璨的明珠的誕生,偉大的祖國,我為您自豪!
(第五組:五彩中國組――歌唱組)師總結:從你們好聽的歌聲中,我仿佛看到了長江、黃河,她們正用母親那博大的胸懷,張開雙臂歡迎我們呢!
(第六組:黃山組――視頻組)師總結:感謝你們組的精彩匯報!
師:聽了你們的介紹,這六處我都想去游覽。下次你們去的時候一定要帶上我哦!你們有什么想要說的嗎?
生1:我們的祖國地域遼闊,山清水秀,我愛我的祖國。
生2:我們的祖國有這么多的名勝古跡供我們游覽,感謝大自然對我們人類的眷顧,我們要好好保護好它們。
生3:偉大的祖國,感謝您的養育,長大了我要報答您的養育之恩。
生4:感謝大自然對我們人類的饋贈,我們一定要做文明的小游客,讓祖國媽媽永遠年輕、美麗!
……
師:孩子們,你們說得太好了,老師很感動!是啊,是大自然媽媽的巧手,為我們繪就了一幅幅絢麗的圖畫;是這位美麗的媽媽,為我們描述了高山的偉岸、流水的溫婉;是這位善良的媽媽,為我們描畫了綠樹的蔥郁、鮮花的芬芳;是這位深情的媽媽,帶給我們高遠的藍天、飄飛的白云、和煦的陽光、淡淡的清風,帶給我們春夏秋冬、四季輪回的五彩畫卷。
關鍵詞:優化課堂教學 多媒體教學 提高教學效率 動態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12(b)-0151-02
傳統教學方法無法對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信息同時進行處理,在語文教學中,利用計算機對上述信息進行處理,能形成聲、像、圖、文并茂的教學系統進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因此運用多媒體是適應未來小學語文教學發展趨勢的必然要求,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因此,多媒體作為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在未來小學語文教學中必將成為一種趨勢。筆者根據這幾年的實踐談幾點感受。
(1)運用多媒體教學能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我國《論語》中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對于學習有重要的意義。興趣是學習的直接動力,有了學習興趣,便能產生積極的情感和學習的主動性,學習效率就高,反之,學習效率就低。人的情感又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興趣對情感的產生具有一種的積極作用。多媒體手段創設的情境具有直觀、形象、生動等特點,特別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由于小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集中,無意注意占主導,穩定性和持久性比較差。因此“學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好動力。有了興趣作伴,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就會無限高漲,學習激情就會被充分點燃,學生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享受學習的過程,享受學習的快樂。有興趣作伴的學習,學生的情感始終是愉悅的、精神始終是飽滿的、成效自然是高效的。
(2)運用多媒體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運用多媒體上語文課,它的生動直觀性和強大的交互性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而且借助于多種感官系統能化繁為簡,無需長篇大論有些內容學生已胸有成竹,能夠使學生樂學、善學、會學,創設生活情境。“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見生活實踐是語文課的源頭和根本。獲取知識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讓學生到生活情境中學習語文知識。而課堂教學只能在教室進行,因此計算機創設虛擬的生活情境的功能就尤為重要了,如教授《南京長江大橋》時,為了讓學生正確理解南京長江大橋雄偉與科學性,利用多媒體課件放映南京長江大橋的圖片資料,讓學生們親身經歷這些場面。讓學生在具體形象的感知中,拉近了語文與生活實際的距離。
(3)運用多媒體教學對于培養小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是能培B小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它可直觀形象地顯示出文字、聲音、圖像,教師可根據教學要求把圖中的事物進行處理,指導小學生從小到大、從遠到近、從整體到部分、從表面到本質進行反復觀察,從而使小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做到有序而細致。
(4)合理使用媒體,優化課堂教學。合理使用媒體進行教學,會使學生在愉悅的心境中,進入學習佳境,使學生樂學、主動學習,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秦兵馬俑》這一課時,內容涉及了很多俑的樣子。大多數同學對其沒有直觀的認識。為了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兵馬俑,筆者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播放了相關圖片,并加以解說。再讓學生進行交流,學生積極性高,語言也組織得很完整、流暢。
(5)緊扣教材重點、難點,選擇媒體教學。運用多媒體時,一定要緊扣教材重點、難點。在實際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能夠通過動畫圖片等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直觀地呈現出被感知的對象,在有興趣的基礎上更牢固地掌握所學知識,既發展形象思維,也發展抽象思維,把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無法用語言表達的事物用多媒體顯示出來,創造出良好氛圍。比如,在教學《蟋蟀的住宅》一文時,筆者利用多媒體,播放了視頻資料,學生們看得聚精會神,看完之后再理解,就容易多了。同時,教學重點、難點,就這樣輕而易舉被攻破了。
(6)小學語文多媒體教學的幾點反思。①過多依賴多媒體手段,偏離教學的主要目標。在語文課中,文字是內容的載體,離開了漢字,聲音和圖像信息過多讓學生不能用心去體味揣摩文字的內在涵義,將極大地削弱學生對文字閱讀的興趣和對文字含義的探究。只有讓學生認真深入地閱讀、體味文字和揣摩語言,才能領悟到文字的真正魅力,才能真正汲取到藝術營養。因此應用多媒體課件應當以優化教學過程為目的,根據自己的教學設計,適當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增強教學的生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性質、規律有較深刻的理解,但一定要讓學生思考、交流、質疑,這樣才能使學生通過合作交流,激發創新。在給課堂教學帶來樂趣的同時又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課文的結構,因為形象化的圖片和視頻,直觀地、適時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對學生多種感官造成刺激進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②課件設計要簡潔明了,具有可選擇性、可控制性。作為教學的輔助工具,多媒體課件在設計時,要充分考慮教學操作的需要,簡化界面,教學資源調用、呈現要具有可選擇性、可控制性,這是實際教學所必不可少的。有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在播放教學資源的程序設計上缺乏可選擇性、可控制性,播放影片、視頻程序時,不能隨意停止、不可重復,這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多媒體課件制作水平,才能根據自己的設想制作出符合自己教學需要的多媒體課件。
(7)鞏固和反饋知識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常常采用機械的筆頭練習或讓學生死記硬背來完成任務,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壓力大、效果差。為改變這種狀況,充分發揮學生在鞏固知識中的主動性,提高學生鞏固知識的效果,筆者在課堂上采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來創設意境,吸引學生自覺地去記憶所學知識,學生學得輕松愉快、鞏固效果好。如《趵突泉》一課,景物描寫很有特色,為了讓學生記住這篇課文,筆者播放了配有輕音樂的《趵突泉》錄像,要求學生一邊看錄像一邊試著用課文中的語句解說,激勵他們:誰講解得好,就把他的話錄下來,帶回去給爸爸媽媽聽。同學們個個躍躍欲試,當錄像放到第三遍時,幾乎全班同學都能背出來了。又如教了“有的……有的……有的……”這一句式后,要求低年級學生用這一句式練習說話,學生由于受到生活經驗的限制,許多人想不出造什么句,即使幾個人說出來了,也是大同小異,老師便出示一幅幅投影:猴山上千姿百態的猴子、公園、溪流等,提示學生如何造句。
合理設計、開發,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還需進一步探索研究。只有巧妙地借助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善于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優勢,有機結合語文教學的特征,多媒體優化小學語文教學目標才能更好地實現,課堂教學效率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劉輝,田進龍.小學語文“讀”與“寫”能力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4(16):78.
[2] 鄭成軍.小學語文多媒體教學淺析[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 2014(6):103-104.
[3] 程貴盤.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讓課堂充滿魅力[J].神州,2014(2):69.
[4] 尹艷宏.以精閱讀引領小學語文的進步[J].新課程(下),2014(5):114.
(一)傳統語文教育重視人文素養
從儒家的“仁義”來看,儒家構建的是一種積極的人生哲學。它在培養人的道德自覺的基礎上,讓人積極地處身于社會生活,借以確定和顯現人生價值。近代教育家也提出道德教育為中心的理論,陶行知力奉“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宗旨。中國歷史上的教育家無一不是道德教育的專家,中國歷史上的仁人志士,民族精英無一例外地受過儒家學說的影響。歷史告訴我們,語文教育必須高揚人文性的主旋律,承擔起傳播中華文化的歷史責任,讓學生繼承中華文化傳統,做一個能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的中國人。
(二)現行語文教材蘊含豐富的人文因素
就小學語文的識字教學來說,一個人能夠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是熱愛祖國的表現,是維護民族尊嚴、民族感情的表現。教育學生熱愛祖國,就從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做起,激發學生的自豪感,為學好母語發憤努力。
如果說識字教學中的人文性不可低估,那么閱讀教學的人文性就更比比皆是了。翻開蘇教版小學語文課本,濃郁的人文氣息撲面而來,既有對《天游峰掃路人》的尊敬,又有對《第一次抱母親》的孝敬;既有《輪椅上的霍金》的關心,又有《船長》的忠誠和壯舉以及《長江之歌》的自信和豪情;還有瞬息萬變,千姿百態的《廬山的云霧》,姿態獨特、耐人尋味的《黃山奇松》,雪峰插云、古木參云的《九寨溝》,美好無比,充滿詩意的《三亞落日》等對祖國壯麗山河的描繪;還有《莫高窟》《秦兵馬俑》對祖國博大精深的文化藝術寶庫的敘述;還有《黃鶴樓送別》《師恩難忘》《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頌揚明理親情的美文……中華民族仁義、廉孝、勤、智、美、恒、勇的人文精神在教材中均得到體現。
總之,語文教材中無處不滲透人文性。具有豐富人文內涵的語文教材必然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二、人文教育中的教師必須具備豐富的人文素質
常言說:“欲善其事,先利其器。”為了切實走好語文的“人文化”教學之路,身為語文教師,應當對自己原有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從改變自身的觀念做起,使自己原有的經驗得以提升,特別要注意加強自身的人文修養。要實現“人文化”教學,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豐富的人文底蘊。為此,要想在語文教學中實施人文教育,我們語文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人文素養。
(一)由衷而又終極的關愛情懷。教師的愛,應該是一種由衷的,發自心靈深處的,指向終極的關系,這是一種情懷,一種更高的境界
這種關系,是建立在“人”之上的,是對“人”的尊重,是對“人”的珍視,對“人”的終極關懷。因此,是民主的、平等的、無私而不帶任何功利的、原動而又無比高尚的、自覺而又永恒持久的。
(二)廣博而又豐腴的文化底蘊
《新課標》中在“綜合性學習”中“環保調查”“探索母親河的奧妙”“走近”等內容的編排,無不讓我們感到新課標對語文教師文化底蘊的挑戰。因此,語文教師要博采眾長,廣泛涉獵,要“整合”,自成一家,要形成自己對生命,對生活,對歷史,對社會的獨特理解、感悟、態度和信念。
(三)和諧而又優雅的審美品位
和諧,讓學生感受到恬靜和陶然;優雅,讓學生崇敬、向往。以美激智,以美育德,以美立人。通過富有美感的教育過程,實現對學生情感與智慧的滋養和潤澤。
(四)積極而又多彩的生活情趣
語文教師的生活情趣,應該積極而又多彩的。這是教師永葆青春活力的秘訣,是一種以前來被重視的,新的而又有效的課程資源,它將讓學生看到有血有肉的教師,它將熏陶和感染學生,讓他們形成對生命的理解,對生活的感悟,對人生的信念。
三、語文教育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途徑
(一)充分發揮課堂效益 培養人文精神
語文教育應該重視涵養學生的情趣和情操,培養學生的靈性與想象力、創造力,發展學生的個性,塑造完善的人格。完成這一目標,課堂教學有著不可替代的功效。
1.在朗讀中感悟
在富有感情的朗讀中,孩子們會有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無須多講解,他們會從文章的詞句、人物的形象中得到美的感受。如,《半截蠟燭》一文,學生在讀到“……燭焰搖曳,發出微弱的光,此時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東西”時,心揪得緊緊的,為伯諾德一家而焦急擔心。學生輕而急促的語調表明學生感受到了當時萬分危急的處境??墒?,當學生用鏗鏘的語調朗讀“在斗爭的最后時刻,他從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著”時,杰克堅強的意志和臨危不亂、從容就義的品質使學生產生一種震撼,感受壯烈之美。
2.在誦讀中理解
學生通過反復誦讀,不僅發展記憶能力,而且對文章的精義、脈絡、文采等能夠融會貫通,從整體上受到感染。如,《詹天佑》一文中“勘測線路”這一段是要求背誦的。學生在背誦這段課文時,背誦“兩邊都是高山峻嶺,懸崖峭壁,稍不小心,便有墜落深谷的危險”時,深深地體會到沿途地勢是多么險峻;當背誦到“詹天佑親自帶著工程技術人員在野外工作”,“遇到困難,他總是這樣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時,同學們的內心也激起了共鳴:是啊,這是一條“爭氣路”,即使困難再大,也要想方設法克服它,把鐵路修筑好,揚中國人的威風,給嘲笑咱們的帝國主義者一個有力的回擊。通過誦讀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得以升華。
3.在默讀中思考
默讀就是靜靜地讀,細細地想。有時還可以根據需要隨時停下來,重復看、反復想,因而對文章內容理解得更深入、更透徹。小學生往往對人們取得的輝煌成就非常羨慕,而對成就背后所付出的艱辛勞動以及所經歷的曲折和失敗卻很少注意。教學《司馬遷發憤寫〈史記〉》一文時,教師引導學生在默讀時思考:受刑后司馬遷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學生邊讀邊想邊畫,了解到司馬遷遭受酷刑以后,并沒有消沉,沒有氣餒,而是發憤寫作,用了整整18年時間才完成這部史無前例的輝煌巨著。這是何等頑強的毅力??!n題中的“發憤”一詞也就不講自明了。在默讀中思考,可讓學生深刻地領會文章的主旨,體會到成功來自于奮斗、來自于持之以恒的道理。
(二)注重課外積累 提升人文素養
人類優秀的文化和文明精神,大都積淀在優秀作品之中,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和感悟,可以吸收前人創造的結晶,從而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乃至人文素養。
為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的同時,必須引導學生注重課外積累。課文新課標第一次明確規定“小學階段背誦優秀詩文不少于150篇”“課外閱讀總量五年制不少于100萬字,六年制不少于150萬字”。閱讀量太少,語言積累太少,文化積淀不深厚,是以往語文教學質量不高,學生能力不強的一個重要原因。新大綱做如此修訂,重在引導教師放棄對課文內容的煩瑣分析,優化閱讀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效率。加強課外閱讀指導,以較大的閱讀量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如果學生的語言積累有了“量”的突破,語文能力就會有“質”的飛躍,那么提高學生的素質也就不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