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8 09:38:3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計算機網絡實驗總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現在教材很多內容都跟不上新技術的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將比較前尚的知識引用到教學中來,并刪除一些過時的知識,特別是一些很抽象的內容而在實際應用中跟本不會用到的知識,不宜多講,而實際使用中經常應用的知識應作為教學重點。比如集線器、x.25這些內容就應該刪除,而物聯網、云計算作為前沿的知識可以引用進來。另外在進行實驗教學時教師不僅要將幾個傳統的實驗項目作為教學重點,而且還應增加一些新的實驗項目。傳統的實驗項目如:對等網、交換機的基本配置、路由器的使用和配置、局域網子網的劃分等,這些實驗主要側重于硬件的學習和鍛煉,作為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更應當加深對網絡底層協議的了解,所以教學中可以增加以下實驗:數據鏈路層滑動窗口協議的設計與實現,協議數據的捕獲和解析。另外服務器的配置如WEB服務器、FTP服務器、DNS服務器、WWW服務器、Sabma服務器等實用的服務器也應作為教學重點,因為這是計算機網絡最前沿的知識。
二、職業院校計算機教學方法的革新
1、案例教學。案例教學方法就是運用成功的案例完成教學活動的一種方法。采用這種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比如講計算機網絡的連接時,可以以學校機房或網巴的網絡實例進行講解,學生對這類網絡都比較熟悉,接受起來就比較容易。作為教師在教學中就應該從網絡上多收集些實例,然后在課堂上圍繞實例進行講解,實踐課上教師盡量為學生制造實驗條件,讓學生參與其中,這樣就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應用PacketTracer模擬器進行教學。在進行計算機網絡教學的時候,網絡互聯技術、路由器和交換機的使用是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重要的教學內容。但在實踐操作時,很多學校由于條件的限制,沒有過多的網絡實驗設備,這給教學也帶來一大難題。因此我們可以利用PacketTracer模擬器進行教學,PacketTracer軟件是Cisco公司開發的網絡仿真工職業院校計算機網絡技術教學改革初探王偉明衡陽技師學院【摘要】計算機網絡技術這門課程,理論性很強,但更注重實驗,如何進行計算機網絡技術這門課的教學,使學生產生興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本文就是從這個思路出發,對計算機網絡課程現有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實踐方法等進行全方位的教學改革。
3、使用任務驅動化進行教學。任務驅動的教與學的方式,能為學生提供體驗實踐的情境和感悟問題的情境,圍繞任務展開學習,以任務的完成結果檢驗和總結學習過程等,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使學生主動構建探究、實踐、思考、運用、解決、高智慧的學習體系。當前學校傳統的實驗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由教師進行實驗的講解后,學生再進行實驗的驗證,學生實驗時按部就班,缺乏思考,在學習中缺少主動性和創新意識。通過我多年的教學總結,計算機網絡技術作為一門實踐性強的科目,應用任務驅動化進行教學其教學效果尤其顯著。例如在講WWW服務器的架設與配置時,教師布置實驗任務和實驗目的,然后將四到五個學生分成一組,互相協作完成這一實驗任務。在完成這一實驗任務時,學生作為主體,教師只起輔助作用。
三、職業院校計算機實驗的改革
1.首先,要加強計算機網絡實驗室的建設。完成計算機網絡實驗不能僅僅為了驗證理論內容的正確性,更重要的是要達到學以致用和擴展學生的視角的目的。要達到這個目的必須以完善的實驗設備及實驗方案為前提。幾臺PC機加幾臺網絡設備遠不能滿足計算機網絡的實驗要求,因此需要投入一定的資金,加大計算機網絡實驗室的建設力度,滿足網絡工程中牽涉到的各種網絡設備的實踐訓練。有條件的話最好能實現遠程實驗,學校的計算機網絡實驗室可以安裝一套銳捷RG-LIMP實驗室管理系統,通過合理配置,可以將實驗室虛擬到網絡上,盡可能提高學生實踐的機會。
一、計算機網絡實驗室進行實訓的重要意義
(一)提高計算機網絡課程的教學質量目前許多高校或者職業教育學校開設的計算機網絡課程由于缺乏必要的實驗室練習與操作,使學生的知識掌握與動手能力不能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影響了教學水平,教學評估的結果與理想目標相差甚遠。因此建設計算機網絡實驗室,指導學生進行實訓,對提高計算機網絡課程的教學質量具有很大的幫助。此外,網絡實驗室實訓教學是對教師教學水平的考驗,使教師不再安于現狀。在實訓過程中,教師能夠接觸到比較先進的、位于科技前沿的網絡技術,也對網絡理論的革新有一定的把握,教師的學科素質得到了提高。通過網絡實驗室的實訓教學,教師可以與網絡設備的廠商進行技術上的溝通與交流,以此為紐帶,了解更多的計算機網絡技術方面的新的科研成果,與時俱進,使教授的課程內容緊跟時代步伐,使教學更加適應社會需要。
(二)網絡實驗室實訓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強,有利于就業開設計算機網絡課程的目的就是培養這方面的專門人才,現代社會需要的人才不僅有扎實的知識基本功,還要有動手實踐的能力,紙上談兵的不是人才。因此,通過計算機網絡實驗室實訓,學生掌握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得到了驗證,鞏固了知識,動手能力也提高了。學生與學校都明白用人單位更加看重學生的實踐經驗和實踐操作能力,但是目前學校教育中的弊端之一就是“重理論、輕實踐”,而計算機網絡實驗室實訓就能夠很好地改善這一現象。計算機網絡實驗室中的網絡環境是模擬真實的,學生們能夠在這里親手進行網絡的搭建、網絡的設計以及網絡的調試和網絡的配置,體會理論應用于實踐的這個過程,使學生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經驗、實戰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是課堂教學不能比擬的。通過實訓,學生在實際操作運用中了解了所學知識的原理,又積累了經驗,在將來的就業中會占有一定的優勢。
二、計算機網絡實驗室的標準
現代計算機網絡教學所需要的實驗室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計算機實驗室了,傳統計算機實驗室往往只具備演示功能和驗證功能,沒有研究開發的功能,顯然已經不能滿足現代企業對于人才的需要。現代計算機網絡實驗室應當具備以下標準才能夠培養現代所需要的專門人才。
(一)設備必須先進。理應根據當代計算機發展的最先進水平來配置設備,比如硬件和軟件的配置,應當選擇穩定而新近的產品,并且應該根據計算機網絡發展的形勢進行相關設備的更新。因此,在設備配置之前,就應該事先考慮到將來的升級管理。
(二)計算機網絡通訊協議以及接口要向國際標準看齊。計算機網絡實驗室的設備必須與國際通用的網絡協議相匹配,這樣做是為了和其他網絡之間實現平滑連接互通。
(三)設備具有實用價值。計算機網絡實驗室的設備配置考慮的首要原則就是要滿足實訓的需求。在此基礎上,網絡實訓過程應該本著簡易化的原則,即容易安裝和操作,管理方面力求不繁瑣;要購置性價比較高的設備,以便充分利用其多種功能,快要淘汰的設備堅決不要選購,這樣會浪費資金。
三、計算機網絡實驗室的功能
(一)網絡實驗的功能。為了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動手實踐的能力,學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論知識后,理應進行網絡實驗,比如網絡組建和網絡應用。因此計算機網絡實驗室必須具備網絡實驗的功能,才能夠進行實訓練習。
(二)一般實驗室的功能。計算機網絡實驗室是在一般計算機實驗室的基礎上建立的,除了重視其網絡實驗功能外,也應該包含一般實驗室的功能,比如數據庫建設的實驗、編程實驗等。
(三)多媒體教學功能。網絡實驗室需要配備多媒體設備,教學用的電腦以及投影設備等,方便教師講解設備選型、組建網絡的知識,以及任務引入和任務拓撲等。計算機網絡實驗室完全可以承載教學的整個過程,講課以及實訓都可以在此完整進行。
(四)計算機網絡實驗室的科研功能?,F代計算機網絡實驗室都配備了先進的設備,除了教學和實訓的功能,還可以為科研提供必要的環境和所需的條件。科研的成果可以輔助實訓,使實訓更有價值和意義。
四、充分發揮計算機實驗室的實訓功能
現代計算機網絡實驗室除了具備以往實驗室的演示功能和驗證功能外,還應具備研究開發功能,這也是當代企業對人才的基本要求。學校本著對學生負責的態度,培養人才的標準應當和社會需求相統一,因此,應當充分發揮計算機網絡實驗室的實訓功能,基于此,可以選用在實訓中模擬某個企業的計算機網絡的管理流程及方式。在實訓過程中,教師可以充當企業的管理者,根據管理的要求,教師應當擔負起組織、協調、控制和評價的工作。在實訓前,教師組織學生團隊依據當今企業的實際情況設計實訓方案,然后進行細致的分工,每個成員都掌握一項具體的任務,彼此分工協作。學生是實訓的主體,因此實訓應當圍繞提高學生的能力素質展開,為此教師應該嚴格要求,要求每個成員獨立完成任務,并規定時間期限。經過這樣的實訓,使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培養了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學會合作,不懂的問題可以大家進行討論解決。這種實踐使學生了解了企業的計算機網絡管理的流程和原理,通過這樣的網絡設計可以達到那些目標,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進行哪些技術的改造等問題。通過實訓,學生掌握的計算機網絡知識和社會具體運用的環節實現了有效的銜接,大大提高了學生將知識轉化成能力的效率。教師應當做的是,及時進行評估和總結,將發現的問題記錄下來師生討論解決,解決不了的,尋求他人以及組織的幫助。
五、計算機網絡實驗室的具體實訓項目
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學生,除了應該會應用網絡調試方面的工作外,還應該練習承擔網絡系統的整體設計與維護任務,下面從綜合布線、交換機和路由器的相關任務,無線網絡的配置和服務器的配置等方面來介紹具體的實訓項目。
(一)綜合布線展示。綜合布線系統聯系起數據、信息管理系統,而且和外部的通信網絡連接,是一個建筑物的基本通信設施。在實訓中,首先,由老師講解,然后老師進行現場的演示;其次,學生要了解展示臺上的綜合布線產品,比如各種類型的通信電纜和必須的安裝工具等;第三,進行管槽安裝練習,可以參照展示的模型;第四,綜合布線中的鏈路安裝練習;第五,進行故障測試;最后,進行實訓的驗收工作。
(二)網絡交換技術的實訓。為了實現信息交換和網絡資源共享,連接幾個計算機網絡或者通信網絡的技術被稱作網絡互連技術;而在高速網絡中,這一技術就被稱作“網絡交換技術”。平時所說的網絡交換機就是進行網絡交換的設備。在對這一模塊的實訓中,學生小組應該先設計繪制拓撲圖,教師再對圖進行點評,學生再去改進,然后就是組裝;在交換機、路由器和防火墻等布局上,應該考率其合理性,并按照需要添置零件,盡量使用節約資源且優質的方案。
(三)配置無線網絡的實訓。無線網絡的應用越來越普遍,在實訓中應該加強練習,了解無線網絡的配置原理,在此基礎上掌握技能。
(四)配置網絡服務。計算機網絡實驗室都有服務器區域,可以加以利用,進行訪問權限設置等實驗。
(五)拓展功能實訓??梢院托畔踩珜嶒炇医⑾嗷ミB接,利用信息安全的相關設備,拓展網絡實驗室的功能,使實訓更加切合實際。
關鍵詞:課程體系;計算機網絡;分層次教學;課程建設;人才培養
信息社會,計算機網絡已經深入到人們生活、工作和學習的方方面面。計算機網絡課程已經成為計算機類專業的核心課程[1]、非計算機類專業的必修課程。不同專業對計算機網絡知識的學習有不同的側重和要求,需要通過計算機網絡課程體系改革尋找出路。針對不同專業的特點,研究和設計與各專業計算機網絡知識要求相適應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已是當務之急。
以計算機網絡課程為核心的計算機網絡課程體系建設應充分考慮到各專業對計算機網絡知識教學的需求。改革和探索主要圍繞分層次的計算機網絡課程體系知識領域框架設計、實踐課程設計、課程體系教學大綱、教材和實驗指導書編寫等方面展開。
1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1.1分層次的課程體系設計
不同專業的計算機網絡課程的教學內容和需求要有所差異,需要針對不同專業網絡知識需求,設計由一般要求、基本要求、較高要求和專業要求組成的分層次課程體系。對網絡工程專業的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應有專業要求。對計算機類專業,如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和數字媒體等專業應有較高要求。對理工類專業,如通信工程、信息安全、電子信息工程、自動化、信息與計算科學等應有基本要求。對理工類專業,如會計學、電子商務、金融學等應有一般要求。分層次的計算機網絡課程體系如圖1所示。
按網絡工程專業、計算機類專業、理工類專業和經管類專業劃分層次,設計不同層次滿足對計算機網絡知識需求的課程。不同層次計算機網絡教學中,與計算機網絡課程體系相關的課程如表1所示。
計算機網絡作為課程體系的核心課程,針對不同專業特點和能力需求,以及講述內容的不同,設計有3門課程:“計算機網絡(甲)”適用網絡工程專業和計算機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數字媒體)專業;“計算機網絡(乙)”適用學校其他理工類專業;“計算機網絡及應用”適用學校經管類專業。
1.2分層次的課程群
課程體系分為計算機網絡理論、計算機網絡技術、計算機網絡設計與應用3個課程群。計算機網絡課程體系中的課程群如表2所示。
以計算機網絡課程為核心,設計出計算機網絡理論、技術和應用相融合的計算機網絡課程體系,可以很好地使各課程內容前后銜接、融會貫通、知識結構循序漸進、易學易懂。3個課程群分別體現計算機網絡理論、技術和應用知識的基本要求,覆蓋了計算機網絡知識結構組成的全部內容,可以滿足不同專業對計算機網絡教學內容的選取,培養了學生應用計算機網絡的動手能力,可以為學生掌握計算機網絡核心技術提供很好的幫助,提高學生學習和應用計算機網絡的興趣。
1.3理論、技術和應用相融合的教學方法
設計計算機網絡理論、技術和應用相融合的教學方法,目的是讓學生知道計算機網絡理論、技術發展的來龍去脈,使學生知道所學、掌握所用,明白所學知識將來如何用,為今后工作就業打下堅實的計算機網絡知識基礎,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分層次的計算機網絡課程體系設計立足讓學生通過身邊和所用的網絡,結合各專業培養方案,設計優化的計算機網絡課程體系各課程的教學大綱;結合身邊的網絡應用學習計算機網絡知識;采用類比人類社會中的通信活動過程來學習網絡知識。針對各專業的特點和學生對學習計算機網絡知識的需求,把計算機網絡理論、技術和應用融合到每一門課程的教學內容中,努力做到“學思結合、融會貫通、知行統一”。
例如,在計算機網絡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對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和網絡協議理論的闡述,說明計算機網絡涉及到的各種技術,例如交換、復用、協議分析、尋址、路由等,結合因特網應用,例如域名系統、Web應用、電子郵件、局域網等應用,使學生容易理解網絡的理論基礎知識、掌握組建網絡所需要的技術、熟悉管理和應用計算機網絡的方法。
1.4設計針對不同專業需求的計算機網絡組合實驗
設計出適用不同專業學生特點和能力要求的組合實驗[2],這些組合實驗有:因特網應用、網絡工具與命令、基本組網、路由交換、網絡設計與工程、Linux網絡、網絡編程、網絡仿真與模擬、IPv6網絡等。各個組合實驗又包括多個相關的實驗。
不同專業可以根據專業網絡課程內容選用相應的實驗組合進行實驗教學。例如,經管類專業可以選用因特網應用、網絡工具與命令等實驗組合。
通過設計一系列適用不同專業學生特點和能力要求的組合實驗,使學生具有扎實的網絡基礎知識和較強的網絡應用操作能力。
2課程體系實施和研究內容
2.1提出分層次的課程體系框架
采用“分層次”的課程體系研究方法,針對不同層次對學習計算機網絡知識的不同需求,我們提出了網絡工程專業注重網絡設計、分析和研究,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類專業側重網絡基本理論和組網技術,全校其他專業又分為理工類和經管類,分別側重于Internet程序設計和因特網操作使用的課程體系。
研究的思路是以網絡工程本科專業的計算機網絡課程體系建設為主線,結合計算機類專業的計算機網絡相關課程,以及理工類和經管類專業計算機網絡通識課及相關課程的實施方案,設計出計算機網絡理論、技術、應用課程群。各層次和各專業計算機網絡教學可以依據各自的培養方案,選擇適用的計算機網絡教學課程,體現了該課程體系框架的靈活性和可擴充性。
課程體系把課程分為計算機網絡理論、計算機網絡技術、計算機網絡設計與應用3個課程群,采用理論、技術和應用融合的教學方法。課程體系框架設計立足讓學生通過身邊和所用的網絡,類比人類社會中的通信活動學習網絡知識,讓學生知道所學、明白所用,激發和幫助學生逐步形成對網絡理論、技術、應用學習的興趣,從而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2.2優化教學內容和修訂教學大綱
在修訂各專業培養方案中有關計算機網絡課程內容的基礎上,制定并不斷調整各門相關課程教學大綱,刪除過時的或與相應層次要求不適應的教學內容,及時將網絡新理論、新技術納入教學大綱。例如,增加的新課程包括:Linux網絡環境、網絡仿真與模擬、移動網絡、IPv6技術、網絡理論與技術新進展等。
2.3編寫適用不同層次教學需求的教材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感到,一本好的教材對教和學會有很大的幫助,由于計算機網絡理論和技術發展很快,需要研究不同層次計算機網絡教學的特點,我們編寫出適用不同層次計算機網絡教學的教材。例如,由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的《計算機網絡――原理、技術與應用》[3],把計算機網絡的理論、技術與應用融合到一本書中,給出對不同層次網絡教學對教學內容和教學課時選擇的建議,對教學內容靈活取舍,可以很好地滿足不同專業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的需求。
2.4設計適用不同層次的網絡實驗內容
研究和設計適用不同專業學生特點和能力要求的組合實驗,依據對計算機網絡知識的專業要求、較高要求、基本要求和一般要求設計組合實驗的實驗內容。例如:對一般要求,可以開設因特網應用、網絡工具與命令等實驗組合,進行一般因特網應用、網頁設計、常用網絡命令使用、網站設計等方面的實驗;對于專業要求,可以開設基本組網、路由交換、網絡設計與工程、Linux網絡、網絡編程、網絡仿真與模擬、IPv6網絡等組合實驗。
結合組合實驗設計,編著相應的實驗教材和指導書,包括《組網技術與配置》、《計算機網絡實驗》、《計算機網絡常用命令》等。目的是提高不同專業學生設計網絡、組建網絡、使用網絡、管理和維護網絡的動手能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達到知行統一。
3分層次教學的應用和示范作用
3.1應用情況
分層次的計算機網絡課程體系建設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團隊合作精神,充分調動有關教師的積極性,需要踏踏實實做的教學工作有很多。經過一段時間建設,目前我們已經形成了較好的分層次課程體系,各課程之間知識結構互為支持,在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中較早地構成計算機網絡課程群。不斷追蹤計算機網絡理論與技術的新進展,逐步開設出一系列新課程,如IPv6技術、Linux網絡環境等。
分層次的計算機網絡課程體系以及部分課程教學大綱,已經應用于2004級至2008級5屆的網絡工程專業、計算機類各專業和學校其他理工類、經管類專業。例如,每年計算機類各專業有800余名學生學習計算機網絡課程體系中的課程;又如,嵌入式系統等課程,提供了計算機網絡協議、網絡編程、網絡工具與實踐等理論和技術知識。每年學校的電子信息工程、信息安全、編輯出版學等專業有1 000余名學生學習計算機網絡課程體系中的課程。為學生在數學建模、電子設計、財會信息化和機器人大賽取得優異成績打下扎實的計算機網絡知識基礎。
3.2示范作用
分層次的計算機網絡課程體系建設需要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發現新的問題、研究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繼續完善分層次計算機網絡課程體系的理論研究,在總結前階段工作的基礎上,積極吸收其他高校適應不同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經驗,取長補短。
分層次計算機網絡課程體系要擴大實踐范圍,分層次計算機網絡課程體系建設中的經驗可以推廣到其他課程體系的教學改革中,應有一個較長的時間進行實踐檢驗,需要在更大范圍內對教學大綱作更深入的研究和實踐。召開由學生、教師參加的座談會,認真傾聽他們對教學改革和課程體系建設的意見。
我們積極倡導與國內、外高校就分層次計算機網絡課程體系建設進行合作研究,對中、外高校計算機網絡課程體系進行比較研究,并對國外計算機網絡課程體系教材進行分析,找出值得借鑒的地方,為進一步搞好分層次課程體系研究和教學實踐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 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暨專業規范(試行)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4-40.
[2] 中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教程2002研究組. 中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教程2002[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199-207.
[3] 王相林. 計算機網絡:原理、技術與應用[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389-390.
Construction of Hierarchical Computer Network Curriculum System
WANG Xianglin
(College of Computer,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China)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 彈性教學模式 應用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0-0141-02
“計算機網絡”是計算機及其相關專業的一門必修課,該課程對實驗和實踐的要求較高,需要合理規劃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傳統的“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方式方法注重按照課本結構向學生傳授生澀抽象的理論知識和相關概念,這種教育模式下學生很難對計算機網絡相關知識形成完整的、深刻的認識,加之實驗和實踐環節所占的比重較低,實現方式較為簡單等原因,這就使得“計算機網絡”課程的教學無法獲得預期的教學效果。
彈性教學模式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以學生為核心,將授課、實踐以及考核等多個環節彈性化處理,可以有效改變現有教學模式的弊端。
1.彈性教學模式分析
計算機網絡課程包含較為廣泛的知識體系,不僅涉及計算機相關部分內容,還涉及通信相關部分內容,是當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的產物。鑒于計算機及通信相關技術領域的發展速度十分迅速,計算機網絡課程需要隨著這些關鍵技術的發展而變化,這就使得其知識體系具有了彈性這一特性。為配合該特性,在實際教學中更適合使用彈性教學模式。
2.課程教學的彈性定制
2.1彈性教學內容制定
在計算機網絡的教學中,不需要拘泥于課本結構按部就班的進行教學規劃,反而可以根據互聯網的特性進行彈性調節,將多種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和條理,更加系統和全面的向學生開展教學活動。
如實際的Internet網絡包含兩個主要結構,一個是實現,另一個是應用。而在Internet的實現中又分為物理實現和邏輯實現兩部分;應用則存在多種成熟應用方式以及多種新興應用方式。每一種實現和應用中又包含了諸多的內容,這些內容就是計算機網絡課程的教學內容。通過這種教學模式的改變可以將教學內容整理成一個清晰的、層次分明的樹,這樣學生不僅會對計算機網絡形成更加深刻的認識,還會多每一部分教學內容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2.2 彈性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如果僅僅依靠課堂時間讓學生學習和理解教學內容是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的,這就要求在課堂教學方面也應該進行彈性化改革。一方面,學生應該對課程做一定的預習和準備,無論是整理不同教學內容的邏輯關系還是總結歸納問題,對提高教學效果都是有積極的幫助的。另一方面,教師應該對課堂時間進行規劃和分配,改變傳統的“你教我聽”的模式,讓學生參與到教學討論中,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增強學生的學習深度和學習廣度,掌握計算機網絡課程的內涵。
3.課程實踐的彈性定制
課程實踐對于“計算機網絡”這門課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是最核心的教學主體,因此在這門課程中實施彈性教學時必須將實驗、課程設計以及實習等實踐方式進行有效結合,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動手實踐環境,幫助學生真正掌握和引用計算機網絡學習中學到的知識。
首先,隨著教育資源投入的不斷加大,大部分高校都具有能夠滿足教學實驗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條件。但是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陷在于:實驗題目落后。計算機網絡課程中涉及的教學內容及相關技術發展速度非常快,只有與社會需求相符的實驗內容才能夠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在實驗環節中可以依照彈性教學的內涵選取或引入CCNA、CCNP中與社會關聯較為密切的實驗題目,或鼓勵學生進行創新性實驗。
其次,課程設計是體現學生綜合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傳統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對其并沒有產生足夠的重視度,只是按部就班的制定和完成一些較為容易實現,與課本教學內容沒有較大差別的課程設計內容。課程設計的本質在于激勵學生對已經學習和掌握的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通過與老師溝通,在自己最大能力范圍內,將多個相關內容進行串聯和綜合應用,構成一個完整的課程設計方案,結果是失敗還是成功并不是非常重要。這就要求教師利用自己的科研積淀以及對學生的個人能力進行分析,通過與學生討論,擴大課程設計的內容,增強課程設計的彈性。
再次,對于有能力的學校,教師應該有計劃的組織學生進行實習或邀請與本課程關系密切的從業人員對其工作內容或他眼中的計算機網絡進行講解,幫助學生建立更為生動、更為真實的計算機網絡認識。
4.課程考核的彈性定制
實行彈性考核方式更能夠體現學生的綜合能力,消除學生只為應試而學習的心態。
常規的課程考核方式主要由學生平時成績和理論考試成績兩部分內容組成,但是這兩部分內容并不能夠真正體現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應用水平。對于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缺乏客觀性。若改變現有的課程考核方式和教學評價方式,將其做彈性化處理,按照不同教學內容對學生的作用調整考核比重,增大課程設計、實驗等實踐內容所占比例,甚至加入現場實際操作考核等,讓考核成績更加客觀、公平、真實。
5.總結
總之,彈性教學模式的應用對于增強學生學習的深度、廣度以及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等都具有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是一種得到了廣泛認可和極具操作性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劉杰民,馬玉春,程紹輝.計算機專業“計算機網絡”課程的彈性教學模式[J].計算機教育,2006(10)
1計算機網絡教學現狀分析
1.1計算機網絡理論教學
當前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在學生和教師兩方面都有反映。一些學生在學過多門計算機網絡課程(如計算機網絡、組網技術、網絡編程等)之后,似乎才弄懂計算機網絡;而一些學生則認為“計算機網絡就是些概念,太簡單”,但一接觸實際,很多概念又不大清楚,動手能力極差[2]。教師則深感在有限時間(例如48學時)講清楚計算機網絡的概念、原理,同時還要兼顧動手實踐,并非易事。
1.2計算機網絡實踐教學
在教學實踐中,計算機網絡教學的最大誤區是將其教學降低到單純網絡產品的介紹和配置、使用以及操作的應用培訓課程。此外,網絡實驗設置和實驗辦學條件(實驗室),也是目前阻礙學生計算機網絡應用能力提高的一大瓶頸。
2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2.1 精選教學內容,構建完善的課程體系
2.1.1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全英文電子課件
在教材方面,自2003年開始,我們使用國外著名大學普遍米用的全英文教材《ComputerNetworking一ATop-DownApproachFeaturingtheInternet》,教學內容的組織由“自底向上”改為“自頂向下”,采用全英文電子課件。在教學形式上要求采用啟發式講課,使學生能夠參與到教學中來,課堂互動氣氛活躍,教學的信息量大大增加,教學質量明顯提高。期中期末考試試卷均為全英文試卷,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英語水平,提高學生獲取和理解英文網絡科技文獻的能力,使學生具備跟蹤網絡新技術前沿發展的能力。
2.1.2教學內容緊隨網絡前沿,引入最新科研成果
由于計算機網絡技術發展的最大特點是速度快,而且計算機網絡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因此,課程的內容必須與網絡技術的發展同步且與實際應用相結合。課程講授內容如表1所示。此外,在教學過程中引入主講教師最新的教學及科研成果,以確保教學內容先進,能及時反映計算機網絡領域的最新科技成果。
2.2實驗教學體系構建
2.2.1 建設計算機網絡與信息安全實驗室,搭建實驗教學平臺
2007年,我們利用中央與地方共建實驗室的方式建設了“網絡與信息安全實驗室”,配備80臺套網絡實驗設備,有課程專用服務器、路由器、交換機、工作站等硬件設備,能夠滿足80名學生同時實驗教學需要。軟件方面,選擇合適的模擬實驗軟件、網絡管理軟件及不同的操作系統軟件。
2.2.2 獨立開設實驗課
原來的計算機網絡是由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部分組成??倢W時56學時,其中理論教學44學時,實驗教學12學時(只包含表2中的2,4,14三個實驗)。顯然,這樣的課程設置并沒有突顯實踐教學在網絡課程體系中的真正地位。在多方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我們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分離,對網絡實驗獨立設課,使學生認識到實驗課程的重要性,改變過去重理論、輕實驗的思想;大大深化了學生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理論知識和參與實驗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2.2.3 在原有實驗基礎上,引進課程同步原版實驗為配合理論教學內容,引進與教材相符外原版課程同步實驗,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如表2中的實驗3所示。
2.2.4 實驗教學形式方法、實驗內容
在實驗課上,教師首先講授該實驗相關的理論知識點、實驗目的、實驗內容、實驗重點和操作難點,再以小組為單位,安排學生進行實驗,布置實驗進度。每次實驗后,要求各小組做小組小結,再由教師作整體總結,使學生從實驗中不斷積累經驗,獲得更多的實驗技能。
分組時,教師要注意學生之間搭配的合理性,實驗過程中鼓勵能力差的同學積極參與。對于實驗能力強的學生,可以指定他們擔任一些實驗輔導工作,負責所在小組的實驗,并協助教師開展工作。這種變教師指導實驗為學生協助指導實驗的教學方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參加實驗教學的積極性,發揮了學生的實驗特長,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協調能力和合作精神。
2.2.5實驗內容設計
實驗有必修和選修兩種類型。其中必修實驗為32學時,要求在實驗課內完成,選修實驗在課下自主完成,如表2所示。
摘要:本文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標,探討了新形勢下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改革的思路,提出了“邊學邊干”的教學理念,闡述了在課程設置與教材建設、多元化教學手段、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的探索與實踐。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基礎;網絡實驗;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近十年來,網絡的應用越來越普及,根據網絡建設的需要,各種網絡設備隨時可能用到。因此,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的教學就需要理論聯系實際,結合最新技術發展及各種常用產品、網絡需求來講解,以此加強理論學習的效果。以目前常用的一些網絡仿真軟件、協議分析工具、結合網絡實驗室中各種網絡設備的配置、調試已經成為大學生尤其是研究型大學學生學習、研究計算機基礎網絡基礎課程的首選。這為大學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教學提供了更好的實驗平臺,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將主要討論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1課程的培養目標
圍繞著浙江大學以“知識、能力、素質”(KAQ模式)為目標的辦學理念,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在專業培養目標中的定位與課程目標是:
(1) 以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為宗旨,走“邊學邊干”的教學路線;
(2) 針對本學院學生理論基礎扎實、英文功底強的優勢,采用國外優秀的原版教材,旨在培養學生掌握最先進的計算機網絡原理、協議及技術;
(3) 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興趣與能力,在要求學生完成基本實驗的基礎上,鼓勵、吸引學生積極參與與計算機網絡相關的科研項目,激發他們的研究創新能力。
2課程內容與教材建設
2.1課程內容
在確定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授課內容時,我們積極跟蹤國外最新的計算機網絡相關教材,摒棄了傳統網絡課程中那些過時的知識,取而代之的是現代網絡技術中越來越廣泛使用的網絡協議與實現技術。譬如,我們摒棄了傳統網絡課程中的IEEE802.4,IEEE802.5和ATM等內容,加強了IEEE802.11系列協議、MPLS、IPv6、網絡安全等內容的介紹。這樣,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授課課時,向學生介紹最新的計算機網絡原理與技術,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為了充分貫徹“邊學邊干”的教學理念,我們圍繞網絡基礎課程中的重要概念、協議與相關技術,在基礎課程中,設計了基于仿真環境為主的9個主題實驗,內容基礎實驗主要涵蓋:Windows和Linux環境下的網絡命令的使用和分析、基于協議分析軟件Ethereal進行數據幀(Ethernet)的獲取與分析、路由器/交換機各種網絡接口的配置、交換機和VLAN的設置、靜態路由設置、動態路由協議RIP設置、動態路由協議OSPF設置、使用SOCKET編程實現mini FTP client/Server或聊天程序等的網絡編程、使用協議分析軟件Ethereal分析網絡高層協議等實驗。要求學生至少選擇其中5個實驗,完成實驗報告。實驗時,學生可以完成,也可以分小組進行,每個小組人數一般不超過3人,實驗后要求學生安組提交實驗報告及相應的代碼。如果時間允許,還可以有選擇性地安排部分小組在課堂上進行實踐經驗交流。
這些實驗內容涵蓋了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中的主要知識點。通過實驗,一方面激發了學生學習網絡技術的興趣和主動性,另一方面又訓練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為了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我們在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中將實驗重點放在基于Windows、Linux和各種網絡仿真軟件上進行實驗。在學生們熟悉了網絡技術的基本原理和各種使用方法后,另外又開設了兩門網絡專業選修課:網絡系統設計與工程、網絡程序設計,分別為2.5學分和2學分。“網絡系統設計與工程”課程注重學生在網絡硬件設備(交換機、路由器、防火墻、無線設備等)上的動手能力培養,學院網絡實驗室配置了8組Cisco設備、8組華為3Com(現H3C)設備,每組實驗配置4臺路由器,2臺交換機(其中1臺3層交換機)、1臺防火墻、1個無線AP及2塊無線網卡。要求學生能掌握2種主流品牌網絡設備的配置及組網技術。實驗內容主要涵蓋了Cisco CCNA和CCNP相關內容?!熬W絡程序設計”注重培養學生網絡編程的能力。課程主要講解了網絡程序設計的標準、實現和技術,重點介紹套接字接口,包括TCP、UDP和其他有關內容,通過實例使學生知道如何建立健壯的、高性能的網絡系統。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網絡程序設計的標準、實現和技術,能夠使用套接字接口獨立編寫完成網絡應用程序。
為了讓學生真正能“邊學邊干”,在課程安排上,我們將“計算機網絡基礎”安排在春、夏兩學期(浙江大學已對全校本科生、研究生全面實行四學期制),將“網絡系統設計與工程” 安排在夏學期,“網絡程序設計”安排在秋學期。這樣,學生在春夏學期有充裕的時間系統地學習計算機網絡基礎的基本原理,而在夏學期和秋學期,就可以根據個人愛好“邊學邊干”了,很好地貫徹了“理論知道實踐,實踐強化理論”的教學思想。
為了提高學生對上述課程的掌握程度,計算機網絡基礎課和網絡系統設計與工程課全部實行雙語教學。教材、課件、試卷、答卷全部要求用英語。
2.2教材建設
我們在不斷跟蹤國內外優秀計算機網絡相關教材的基礎上,確定了采用國外的影印版教材的思路。目前,本科生采用的是Andrew S. Tanenbaum的《Computer Networks》4th Edition (英文影印版)。我們認為,這是一套非常優秀的計算機網絡基礎教材,較好地跟蹤了網絡技術的發展現狀。同時,我們也根據最新網絡技術的現狀,不斷補充講解相關新技術,以適應飛速發展的計算機網絡及通信技術的演變。
由于目前國內尚缺乏適合我院教學特點的實驗教材,本組教師在總結多年教學實驗經驗的基礎上,編寫了《計算機網絡基礎實踐教程》、《計算機網絡工程實踐教程》、《網絡實驗指南》和《計算機網絡實用教程》等多部教材,并把它們介紹給學生,作為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的參考書,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并使學生對網絡實驗的重要性有更深的認識。以此豐富了課程內容,達到了很好的教學和實驗效果。
3多元化的教學手段
圍繞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的教學目的,我們開展了教學方式的大膽嘗試,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
3.1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教學中強調個性化教學,開放式課堂。將師生的交流,從傳統的課堂,拓展到課堂、網絡討論、電子郵件、實驗室、機房。注重討論式教學、啟發式教學。在研究生(高級計算機網絡)課程中,安排超過三分之一的課時組織討論班。
教學方法和手段不拘形式,只要有利于教學目的,全部充分利用。目前采用的教學手段包括:多媒體教室、多媒體課件、網絡課件、Internet、電子郵件、原版英文教材、雙語教學、網上作業、網上答疑、BBS論壇、計算機網絡資源網站等。另外,學生利用自備電腦查資料、做實驗。推薦學生去公司實習、參加網絡相關產品會、技術培訓等,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網絡教學環境方面,我們開發了適合網上學習的網絡課件,已在校園網內部運行數年,提供課程資料、網絡分析和仿真實驗工具、學習資料下載、通知等服務。通過網絡教學這一先進手段,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營造了教師與學生之間良好的溝通氛圍。
3.2教學中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強調教研結合
主講老師都是學院的科研骨干。在完成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教學和實驗的同時,帶領學生參加到相關科研項目中去。這些項目包括網絡編程、網絡工程、嵌入式系統、集群計算等的研究和開發工作。這些學以致用的實踐活動,不僅為學生學習網絡技術創造了難得的機會,而且也提高了浙大計算機專業學生在研發能力方面的競爭力。
4教師隊伍的建設
在保持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方面,我們采取的重要舉措包括:
4.1“邊教邊研”,提高教師業務水平
擔任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教學的教師是學院的科研一線隊伍,基本上都承擔了網絡研究與應用、嵌入式系統、網絡與集群計算、應用服務器等方向的科研項目。這些科研項目與網絡技術緊密相關。通過這些項目的開發與研究,教師“邊教邊研”,在網絡技術方面始終站在技術的前沿。
4.2加強教學經驗交流,提高教學水平
課程組經常派教師參加全國高校計算機網絡課程相關的研討會、Cisco、華為等網絡公司的技術研討會等各類教學研討會,學習、吸收同行的先進教學方法。
4.3競爭機制的引入
早在1996年,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教師就進行了較大的變動,以目前的課程負責人為主,通過公開試講并由教學委員會表決的方式,成立了由充滿活力、業務能力強的中青年骨干教師組成的課程教師隊伍。10 多年來,教師隊伍的建設始終堅持這樣的競爭機制,適時地吸收在計算機網絡領域業務能力強、學歷高、教學認真負責的青年教師。
近幾年,又引入了學生自由選擇任課教師的機制,選課人數少的教師將暫停開課,這給任課教師帶來了直接的壓力。任課教師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每個學期所在教學班上的學生和學院督導組將對教師進行打分,以評定教師的教學質量。
5結束語
經過十多年的探索與實踐,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已成為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的特色專業課。然而,計算機網絡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課程,掌握最新計算機網絡原理、提高對各種網絡技術的實踐能力,依賴于教、學雙方的不懈努力和教學方法的不斷創新。為適應新形式下我國信息技術加速發展的需要,計算機科學中的核心課程的教學必須大膽創新、敢于實踐,開創創新性人才培養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 陸魁軍. 計算機網絡基礎實踐教程[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2] 陸魁軍. 計算機網絡工程實踐教程―基于華為路由器和交換機[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教學模式;任務驅動;反饋模式
中圖分類號:TP393-4 文獻標識碼:A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不斷發展,計算機網絡已成為了我國各大中職學校最熱門的學科之一,了解和掌握相關的計算機網絡知識和技術是當代大學生的一項基本技能,通過學習計算機網絡知識,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計算機網絡的認識,而且對學生自身的發展也有重要作用。目前,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中仍然存在許多的問題,包括教學內容與實際不符、教學方式單一和教學環節薄弱等,這些問題勢必會影響到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并且降低學生對計算機網絡課程學習的興趣,不利于人才的培養。因此,學校有必要對計算機網絡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從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入手,尋找一種適合于老師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教學方式,以確保計算機網絡課程的教學效果。
1 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教學內容與生活生產實際脫離
長期的教學研究表明,在傳統的計算機網絡課程活動中,基本上都是以OSI參考模型為基礎去組織編寫的,以OSI參考模型為基礎開展的例如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網絡協議、信息傳送等一些原理。而實際生活中則是以TCP/IP網絡協議作為工業標準的,人們生活中所用到的也是TCP/IP協議標準,這樣就出現了理論與實際之間的脫離,無疑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脫離實際的空洞感,嚴重了甚至會導致學習興趣的缺失。
1.2 教學手段單一,教學模式不科學
在當今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里,傳統單一的教學手段已經顯得落后,學生需要的是更大的信息量,更全面的感官刺激和更直接的知識呈現,尤其是對于計算機網絡這樣一門特殊的課程來說,想方設法讓學生去感知網絡、了解網絡、組建網絡、配置網絡和管理網絡才是符合時代特點的教學。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手段,對學生形成全方位地刺激,將課堂巧妙地變成網絡體驗中心,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1.3 實驗教學環節薄弱
實驗教學環節薄弱環節主要有兩個方面:(1)對計算機網絡實驗的認識不足。一直以來,傳統觀念中的計算機網絡實驗主要是驗證性實驗,實驗課依附于理論教學,實驗內容不系統,隨意性大,形式松散,結果使學生普遍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2)計算機網絡實驗教學環境的局限性。目前高等院校中,網絡實驗平臺基本上有兩種:一種是將數十臺計算機通過網絡連接設備連接的小型局域網;另一種是只提供簡單的網絡設備(如交換機、路由器等)和計算機。學生無法通過自己動手組建網絡,達到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計算機網絡基本原理、網絡通信技術,鍛煉網絡工程應用能力的目的。
2 教學創新進方法
經過多年在教學一線上的實踐,筆者設計并總結了計算機網絡課堂教學的一種新方法,即“四步教學法”,這四步分別是:提出問題,引發思考;運用多模式、多手段組織教學;把理論和實際緊密地結合起來;采用新型教學反饋方式。這四個步驟看似是順序結構實際是一個聯動的整體,其結構如圖1所示。
四個步驟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靈活運用這四步法有效地解決了教學問題,收效明顯,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反應良好。
2.1 提出問題,引發思考
在教學中我發現,提出問題是一個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因為問題往往伴隨著思考。學生在上課伊始如果被問及一個既與課堂內容相關又和生活實際聯系的問題就會迅速調動他們的大腦,引發他們思考,學生在頭腦中搜尋與本課程有關的信息儲備時就自動地進入了學習的狀態,并且還會帶著疑惑去聽講,從而實現更高效地吸收課堂教學內容的目的。
2.2 運用多手段、多模式組織教學
2.2.1 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所學
計算機網絡這門課程本身就比較抽象,理論和概念較多,從學生角度來說是比較難掌握的一門課程,要聽懂都不是很容易,更不要說學精并且融會貫通了,學習過后往往是略知一二,更深入的知識內容就不是很清楚了。針對這樣的情況,在教學手段的選擇上一定要注意多樣化。多樣的學習形式既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避免習慣性疲勞,又能將計算機網絡這門課程中許許多多的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它。
2.2.2 科學高效的教學模式使得教學事半功倍
豐富的手段固然可以對教學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還必須配合有科學的高效的教學模式。
(1)專題驅動法
所謂專題,就是指對書本知識進行整理、更新和補充后所形成的新的“章節”。專題驅動的優點就在于不拘泥于章節的限制,而是將相關內容融合為一個專題,經過知識的重組、更新和補充,配合上多樣的教學手段,令學生耳目一新。例如:網絡的組建、網絡安全與防范、網絡應用現狀與未來等專題緊密結合實際應用,內容豐富新穎,授課形式多樣,極大程度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在實際的授課中,有的學生在學習過這些專題后甚至主動自學感興趣的部分,許多學生還自發地展開了討論,以點帶面,催化了整個教學班良好學習風氣的形成,使教學進入了良性循環。
(2)任務驅動法
所謂“任務驅動”就是在學習信息技術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并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產生一種學習實踐活動。“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要求“任務”的目標性和教學情境的創建,使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在探索中學習。
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學會了計算機網絡的相關知識,更獲得了成就感,這種積極的自我肯定可以進一步激發求知欲,逐漸地形成“認識——求解——驗證”的感知良性循環,從而培養學生敢于探索、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
2.3 把理論和實際緊密地結合起來
實驗環節是計算機網絡課最重要的一環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一環,因為實驗即意味著學生動手實踐是考查學生掌握知識程度和動手能力的綜合性環節,而實驗又會涉及到財力和物力的投入以及教學課時的占據,所以許多高職教師都對實驗課是又愛又恨,于是實驗課逐漸走向一個尷尬的境地。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創新出了一套“以虛帶實”的實踐課流程,目的是既要給學生充分實踐的機會,又盡可能的將財物投入和時間投入降到最低。
2.4 采用新型教學反饋方式
教學相長,教與學本來就是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不能脫離一方面單獨強調另一方面的作用。及時與學生溝通互動,獲得教學反饋是有效組織教學、提升教學雙方效率的好方法。在獲取反饋時我們采取的往往是較為傳統的手段,比如:作業和考試,這些手段都存在一個通病,那就是教師占絕對的主導地位,學生只能占次要地位,往往是教師牽著學生走,也就沒有良好有效的反饋,針對這樣的問題我創新并總結了一些新型的反饋和方式
(1)用“問卷”補充“試卷”
設計合理科學的學科問卷,及時掌握學生學習的動態、疑惑和建議。問卷作為一種輔助手段,補充了試卷和作業在反饋環節上所欠缺的互動性。
(2)用“調研報告”補充“日常作業”
作為教學重要一環的作業,已經成為學生學習的必備,但是作業的效果和作用恐怕并沒有那么明顯。原因大致總結為兩點:①作業題目缺少創新和實用性,往往是書本知識的重復,只能起到加深印象的作用。②作業題目缺少趣味性,學生做作業只是機械化地完成任務,沒有融入個人的情感。對于作業的尷尬處境,需要變通才會有收效。組織學生做調研,完成調研報告是我實踐得來的經驗。
(3)通過即時聊天軟件或者論壇網站,加強師生溝通
這一創意正是“用網絡學網絡”的具體實現,通過使用學生熟悉的即時聊天軟件和網絡論壇等形式,消除隔閡,進一步拉近師生距離,將課堂有限的時間和空間無限延伸。
結語
綜上所述,計算機網絡課程是中職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門學科,對學生的發展和能力提升都有促進作用。因此,在學校課程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進一步加深他們對計算機網絡課程的興趣和理解,并且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以此為學校進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