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7 22:33:3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表外融資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資產證券化會計制度的完善與否,雖然不能左右資產證券化交易的發展,但對其影響不可低估。因此,本文試就資產證券化業務涉及到的有關會計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資產證券化;會計要素定義;會計確認
一、資產證券化的概述
(一)資產證券化的定義
1977年,美國投資銀行家萊維思.瑞尼爾,在一次同《華爾街》雜志的記者討論抵押貸款轉手證券時,首次使用了“資產證券化”這個詞,以后資產證券化就在金融界開始流行起來了。
美國證券和交易委員會下的定義是:“資產證券是指主要由現金流支持的,這個現金流是由一組應收帳款或其他金融資產構成的資產池提供的,并通過條款確保資產在一個限定時問內轉換成現金以及擁有必要的權力,這種證券也可以是由那些能夠通過服務條款或者具有合適的分配程序給證券持有人提供收入的資產支持的證券?!?/p>
目前國內學者使用較廣泛的定義是:“資產證券化(as—set securitization),是指把缺乏流動性的,但能產生可預見的穩定的現金流量的資產,通過一定的結構安排,對資產中風險及收益要素進行分離和重組,進而轉換成在金融市場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證券的過程?!?/p>
(二)資產證券化的理論基礎
通過資產證券化過程使不流動資產能夠得以流動,主要依賴于三個機制:資產組合機制、破產隔離機制、信用增級機制。
1.資產組舍機制
資產證券化的核心問題是“對各種待資產化的資產(債權)中的風險和收益進行分解和重組,使其定價和重新配置更為有效,從而使參與各方均受益”。資產證券化的這個功能首先是通過資產組合機制實現的。對某項資產來說,其風險和收益往往難以把握,如提前償付或到期不還。而對于一組資產,情況就不同了,根據現代證券投資組合理論,整個資產組合中的風險收益變化會里現一定的規律性。因此,通過整個組合的現金流量的平均數做出可信的估計,可以有效地規避組合中資產的提前償付風險、信用風險等。
2.破產隔離機制
在構造資產證券化的交易結構時,證券化結構應能保證發起人的破產不會對特設機構的正常運營產生影響,碩士論文從而不會影響對資產擔保證券持有人的按時償付,這就是資產證券化的破產隔離機制。這一機制發揮作用的前提是證券化資產從發起人到特設機構的轉移必須是真實銷售。資產轉移可以被視為真實銷售和擔保融資。如果資產在發起人和特設機構之間的轉移被認定為豐日保融資,則發起人必須以自己的全部資產為償付擔保。當出售者遇到破產或清算時,已轉讓的資產就有遭受牽連的風險,影響本息的償付,投資者的利益就受到了發起人的破產風險的影響。但如果資產的轉移被認定為“真實銷售”,則發起人就能實現資產的表外處理。當發起人破產時,該資產不作為破產財產,從而使資產擔保證券的投資者利益不受發起人破產的影響。
資產證券化過程中,破產隔離機制進一步降低了投資者的風險被限定在證券化的資產中,而不受發起人破產的影響。
3,信用增級機制
信用增級機制是資產證券化交易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證。信用增級是用于確保發行人按時支付投資利息的各種有效手段和金融工具的總稱,信用增級就是使投資者不能獲得償付的可能性最小。
二。資產證券化有關會計要素定義
在進行會計確認之前必須保證某項經濟事項符合相關會計要素定義。資產證券化的操作對象是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舉例說明:甲出售一組應收賬款給spv,甲保留對資產服務的權利,spv要求附帶對應收賬款不能收回的擔保限額,即甲以這組應收賬款為基礎資產簽訂擔保合約,則甲在應收賬款表外化的同時,其資產負債表上會出現一筆服務資產和按合約確定的擔保負債,郎甲的資產負債表上產生了新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spv的資產負債表上相應產生有擔保合約確認的新金融資產。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頒發的《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中對金融工具、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給出了明確的定義:
1.金融工具。金融工具,指形成一個企業的金融資產并形成其他單位的金融負債或權益工具的合同。
2.金融資產。金融資產,指下列資產:(1)現金;(2)持有的其他單位的的權益工具(3)從其他單位收取現金或其它金融資產的合同權利;醫學論文(4)在潛在有利的條件下,與其他單位交換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的合同權利;(5)將來須用或可用企業自身權益工具進行結算的非衍生工具的合同權利,企業根據該合同將收到非固定數量的自身權益工具;(6)將來須用或可用企業自身權益工具進行結算的衍生工具的合同權利,但企業以固定金額的現金或其他金融資產換取固定數量的自身權益工具的衍生工具合同權利除外。權益工具,指能證明擁有某個企業在扣除所有負債后的資產中的剩余權益的合同。
3.金融負債。金融負債,指下列負債:(1)向其他單位交付現金或其他金融資產的合同義務;(2)在潛在不利的條件下,與其他單位交換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的合同義務;(3)將來須用或可用企業自身權益工具進行結算的非衍生工具的合同義務,企業根據該合同將交付非吲定數量的自身權益工具;(4)將來須用或可用企業自身權益工具進行結算的衍生工具的合同義務,但企業以固定金額的現金或其他金融資產換取固定數量的自身權益工具的衍生工具合同義務除外。其中,企業自身權益工具不包括本身就是在將來收取或支付企業自身權益工具的合同。
隨著金融創新的衍生工具的日益繁榮,傳統的資產概念變得越來越模糊,運用這一寬泛的概念不能做到真實公允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因此新會計準則將金融衍生工具表外業務表內化,改變了我國長期以來衍生金融工具僅在表外披露的做法。
三.資產證券化相關會計確認問題
從會計要素的確認方面看:所謂確認是“指在效益大于成本及重要性原則的前提下,將某一項目作為資產、負債、收入、費用等正式列入某一具體的財務報表的過程”。對證券化的資產的終止確認問題是資產證券化會計的核心問題,即資產證券化是“真實銷售”,還是有擔保的融資。這決定了證券化的資產作表外處理,還是表內處理,對發起人意義重大。
(一)“擔保融資”和“銷售”確認分別對會計報表帶來的影響
如果該項資產證券化交易被確認為融資,發起人在資產負債表上繼續將證券化的資產確認為一項資產,通過證券化募集的資金確認為負債,其交易成本作為資本性支出;如果該項交易被確認為銷售,轉讓的資產移出資產負債表,得到的現金及其它與轉讓資產無關的資產作為銷售收入,產生的新業務是銷售收入的減項,并同時確認相關損益。
(二)兩種會計確認模式:風險與報酬法與金融合成法
1.傳統的確認方法——風險與報酬分析法
風險與報酬分析法是典型的資產證券化業務會計確認方法。根據該方法,“金融工具及其所附屬的風險與報酬被視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因此,資產證券化的發起人只有轉讓了相關資產組合所有的風險和收益,證券化交易才能作為銷售處理,所獲得的資金作為資產轉讓收入,同時確認相關的損益;否則,如果發起人還保齠出售資產的部分風險和收益,則該資產不能做銷售處理,而繼續留在資產負債表上,同時將現金流入視為以此資產為擔保的負債”。該方法適用于資產證券化產生初期交易較為簡單時的會計處理隨著金融創新的層出不窮,證券化交易過程曰益復雜。
風險與報酬分析法暴露出本身的缺陷而不能正確反映經濟實質,具體表現在:
(1)證券化交易過程中,多項復雜的合約安排使得控制權與風險、收益相分離,并以各種相互獨立的衍生金融工具為載體,分散給各方。在風險與報酬分析法下,職稱論文交易就不能視為銷售,發起人就達不到改善資本結構降低資產負債率的目的。
(2)風險與報酬分析法導致人們對具有相似的經濟實質的財務活動做出了不同的會計處理。例如,發起人與證券持有人達成協議,承諾對證券化資產的信用損失,提供其面值10%的擔保。由于擔保合約的存在,使得發起人仍被認為保留有證券化資產的相當部分的風險與報酬,因而全部證券化資產仍繼續被確認在其資產負債表中。相反,如果發起人轉讓全部證券化資產,而向某一獨立第三方購買上述相同比例的信用擔保。則其確認證券化資產的出售業務,同時只需對面值的10%部分確認為擔保負債。
2.會計模式的改進與創新一—金融合成分析法
1996年6月,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頒布了第125號準則:《金融汝產轉讓與服務以及債務解除的會計處理》,該準則采用金融合成分析法。金融合成分析法承認以合約形式存在的金融資產具有可分割性,各組成部分在理論上都可以作為獨立的項目進行確認。按照這種方法,金融資產轉讓過程中,應該將已確認過的金融資產的再確認和終止確認的問題與資產轉讓合約所產生的新的金融資產的確認問題嚴格區分開來。具體來說,已確認過的金融資產的再確認和終止確認能否視作銷售來處理要看其控制權是否已由轉讓方轉移給受讓方,而非看其交易形式,轉讓方保留的風險和報酬可視作轉移合約的產物,可按新金融資產和負債加以確認,這樣就能與移出資產的終止確認區分開來分別處理。財政部新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第23號——金融資產轉移》借鑒了國際會計準則ias39,也采用金融合成分析法對金融資產的轉讓加以確認。一項轉讓者失去控制權的金融資產轉讓(全部或部分)應確認為銷售。
新準則對資產證券化的確認采用金融合成分析法更能體現會計的實質終于形式原則。
3.風險與報酬分析法與金融合成分析法的比較
當交易的結果導致發起人的金融資產發生轉移時,兩種方法的確認結果不同。仍沿用前述的甲出售應收賬款給spv的例子,甲保留對資產服務的權利,spv要求附帶對應收賬款不能收回的擔保限額,即承擔了壞賬損失的相應風險。按照金融合成分析法,甲應終止確認這組應收賬款,同時按照合約確認相應的壞賬損失擔保負債;另一方面,spv由于獲得了應收賬款的控制權,直在資產負債表上確認這筆資產,將甲提供的擔保合約確認為一筆金融資產。但按照風險與報酬分析法,由于甲仍保留了應收賬款的壞賬損失風險,應在其資產負債表上繼續確認這筆資產,而把得到的現金時作一筆擔保負債。在金融合成分析法下,更偏向
于把證券化資產作表外處理,同時對由此產生的新金融資產和負債及時加以確認和計量。
由此可見,金融合成分析法更能反映資產證券化交易的實質,更能適應金融創新的發展,是證券化會計處理的發展方向。但金融合成分析法也有一些不足:表外處理時,會計報表可能不能全面、充分地反映發起人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且容易成為其操縱利潤的工具。掩蓋債務,虛增利潤,這將不利于企業的正常、持續的經營,且會損害投資者的利益?!鞍踩弧惫敬笏潦褂觅Y產證券化等金融創新工具從事表外融資,高估利潤,低估負債,是其破產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新會計準則已經填補了在指導、規范資產證券化交易方面存在的空白。我國通過借鑒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相關規定,并結合我國關于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的有關設想,順應我國金融市場蓬勃發展和新的金融工具不斷出現的形勢已將金融衍生工具會計所需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則制定出來,將基本框架建立了起來。這是我國會計理論和實務發展的一大進步,在與國際接軌方面也更加完善。相信當操作指南出臺之后,資產證券化的會計處理將正式進入實務界。
參考文獻:
[1]張超熒,瞿祥輝.資產證券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2]john henderson ing barings:asset securitization:cur—rent techniques and emerging market applications, published by euromoney books。1997.
[3]于風坤.資產證券化:理論與實務[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4]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的確認和計量[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5]企業會計準則第23號——金融資產轉移[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o6.
[6]楊瓊.銀行資產證券化及其相關會計問題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中央財經大學。2003.
[7]王宏偉,蘇洪亮.資產證券化的會計處理[j].湖北財稅.2002.
[8]凌云.關于制定我國資產證券化會計準則的思考[eb/ol].會計理論,中華財會網www.e521.oom。2005—3—22.
[9]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國際會計準則第32號[s].2001.
[10]喬煒.資產證券化及其會計問題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中央財經大學,2003.
寫作畢業論文是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的重要實踐環節之一,是實施財務管理專業教學計劃,實現培養目標的必不可少的實踐環節;是對學生學業水平和研究、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綜合檢驗;也是學生在校期間,運用所學的知識和獲得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最后一次重要的訓練。這對于保證教學質量和保證合格畢業生的培養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畢業生必須十分重視畢業論文(設計)的寫作,確保畢業論文寫作任務的完成。
二、畢業論文(設計)可選擇三種類型:
1、畢業論文:結合專業特點和實際工作內容選擇適當題目,進行研究、分析,提出自己的觀點,得出結論或形成解決問題的思路、建議。
2、方案設計:對實際工作中的具體某一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提出較完善解決方案或制度設計。
3、調研報告:對與本專業相關的某一社會狀況,進行調查研究,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說明。
注意:無論哪種類型,都必須結合自己所學專業知識和實習工作崗位,最后成果要求對本單位工作具有一定的實際應用價值或對某一領域工作具有一定理論指導作用。
三、可選擇的指導老師信息
教師姓名
聯系電話
五、提醒
1、項目、提綱和文稿完成后及時以電子文檔發給指導教師,接受指導教師的指導并在指導教師要求的時間內補充、完善。畢業論文(設計)(字數在3000字以上),要求結合實習單位和實習工作實際,主題突出,思路清晰,觀點明確,語言流暢,結構嚴謹,分析現象探索實質,發現問題找出原因,總結經驗教訓,并提出改進措施。
2、學生與指導老師雙向選擇;
3、論文題目僅供參考,具體請與指導老師商量溝通后定題;題目選定后,報經系上同意后最多可以改動一次。
4、選定指導老師后,非報經系上同意,不得隨意變動;
5、請每位同學積極按時完成各階段任務,凡有未及時完成的,警告一次,相應成績降低一個等級,但仍需在15日內補齊;出現第二次,取消成績。
6、如果不按規定時間完成論文寫作步驟,或者在論文寫作中不認真寫作、敷衍了事,指導老師可以拒絕繼續指導論文寫作。
7、超過論文定稿時間一周,仍未定稿者,視為論文未通過,畢業論文(設計)成績為不及格。
六、參考題目
(一)畢業論文參考題目:
接合工作實際與指導老師共同確定,也可參考以下題:
會計部分
1、 會計假設的歷史演變及其未來發展
2、 談談會計國際化問題
3、 略論我國會計模式的構建
4、 論知識經濟時代會計重心的轉移
5、 淺談人力資源的計量方法
6、 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會計職能的轉變
7、 淺談市場經濟與會計的服務職能
8、 人力資源會計理論的特殊性
9、 從虛擬公司的興起談會計主體假設
10、 論環境會計主體的內涵及表現形式
11、 從會計環境的變化看我國實證會計范式的發展
12、 淺析實證會計理論
13、 論知識經濟下無形資產的本質特征及管理
14、 淺論人力資源會計
15、 論21世紀經濟環境的變化會計面臨新的挑戰
16、 論會計控制對象──受托責任的完成過程和結果
17、 人力資源會計的理論基礎及其確認與計量
18、 試論會計方法的選擇和應用
19、 構建宏觀會計與戰略會計的初步設想
20、 論穩健性原則在會計中的運用
21、 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
22、 淺談會計政策變更的會計核算方法
23、 切實加快傳統會計教學模式改革
24、 中國傳統會計文化的若干特征
25、 淺析公允價值在債務重組中的確定
26、 知識經濟與會計創新--人力資源、無形資產會計理論的探討
27、 芻議權責發生制
28、 試論會計信息的失真
29、 論商譽及其會計處理
30、 初探會計與財務管理的平行、互動關系
31、 淺談我國會計服務面臨的挑戰及應對措施
32、 虛擬公司對傳統會計的挑戰
33、 會計學與法學的邊緣學科探析
34、 知識經濟對會計報告模式的挑戰
35、 虛假財務會計報告的識別與防范
36、 虛假會計信息探源與對策
37、 衍生金融工具對會計理論的挑戰
38、 會計國際化的新格局及我們的對策
39、 淺談經濟業務對會計等式的影響
40、 論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41、 會計在防范金融風險中的作用
42、 淺議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
43、 會計信息本身的局限性及其對策
44、 證券市場發展對會計的影響
45、 我國會計現代化的哲學思考
46、 關于借款費用資本化的探討
47、 試論我國的會計準則體系
48、 試論我國注冊會計師制度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49、 非貨幣交易會計問題研究
50、 現代企業治理機制下的內部控制制度
51、 資產減值會計問題研究
52、 關于無形資產會計問題研究
53、 會計報表附注與表外信息問題研究
54、 機構投資者與委托投票權競爭研究
55、 現代企業制度下的公司治理問題
56、 我國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研究
財務管理部分
57、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實證研究
58、 股權結構與公司治理問題研究
59、 上市公司財務治理問題研究
60、 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問題研究
61、 企業集團財務管理體制研究
62、 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
63、 企業重組與并購財務問題研究
64、 財務風險評價體系構建研究
65、 企業營運能力分析體系
66、 企業獲利能力評價體系
67、 企業財務危機預警體系
68、 企業/企業集團財務戰略研究
69、 企業/企業集團財務政策研究
70、 企業/企業集團投資政策研究
71、 試論企業價值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72、 企業并購與重組的風險研究
73、 企業投資決策結構體系研究
74、 關于金融互換與資本結構問題的探討
75、 企業集團股利政策研究
76、 關于投資財務標準研究
77、 關于企業價值研究
78、 預算管理與預算機制的環境保障體系
79、 企業并購財務問題研究(題目宜具體化)
80、 企業集團存量資產重組研究
81、 國有企業集團財務總監委派制研究
82、 企業集團財務控制體系研究
83、 對企業理財務目標再認識
84、 企業投資結構研究
85、 關于財務的分層管理思想研究
86、 企業表外融資的財務問題
87、 企業集團業績評價體系研究
88、 對自由現金流量與企業價值評估問題的探討
89、 企業收益質量及其評價體系
90、 企業信用政策研究
91、 企業稅收籌劃
92、 關于財務決策、執行、監督”三權”分立研究
93、 上市公司關聯交易分析
94、 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
95、 上市公司財務信息質量基礎分析(題目宜具體化)
96、 財務學科課程體系探討
97、 非盈利組織財務問題研究
98、 跨國公司內部控制制度研究
99、 跨國公司業績評價體系研究
100、 試論資本市場與信息控制
101、 企業財務本質研究
102、 財務管理與管理會計的融合
103、 負債經營風險的防范和對策(企業負債經營問題的探索
104、 股票期權的激勵作用
105、 家族式企業經營方式的優勢
106、 中小企業激勵機制的探索
107、 債券融資對我國公司治理影響研究
管理會計與成本會計部分
108、 管理會計方法的創新
109、 作業成本法在企業中的應用
110、 變動成本法的應用研究
111、 論管理會計的假設前提與原則
112、 投資決策分析方法比較研究
113、 關于管理會計師及其職業道德研究
114、 預算管理研究,業績評價體系與方法研究
115、 論成本的經濟實質
116、 關于ABC法的研究
117、 責任會計的研究
118、 關于投資項目決策的研究
119、 標準成本的研究
120、 戰略管理會計研究
121、 關于內部轉移價格的研究
122、 關于成本差異分析的研究
123、 關于敏感性分析方法的探討
124、 關于成本控制方法研究
125、 現代工業的特點及成本計算方法的選擇
126、 成本信息失真的原因及財務危害
127、 關于內部轉移價格的研究
128、 試論成本效益原則
129、 淺議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關系
審計與會計制度設計部分
130、 關于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問題的探討
131、 論市場經濟下審計的職能與作用
132、 論審計在宏觀經濟調控中的地位與作用
133、 論審計目標與審計證據的獲取
134、 論審計與經濟監督系統
135、 論我國審計組織體系的健全與發展
136、 論我國審計體制的改革與完善
137、 論審計的法制化、規范化建設
138、 論審計執法與處罰力度的強化
139、 論審計風險及其防范
140、 企業對外擔保內部會計制度研究
141、 論經濟效益審計
142、 論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審計
143、 論現代企業制度下的內部審計
144、 論會計報表及附注的設計
145、 獨立審計風險問題探討
146、 對資產評估中有關問題的探討
147、 審計工作策略探討
148、 論內部控制系統審計(制度基礎審計探討)
149、 論審計方式方法體系的完善
150、 論企業集團內部審計制度的構建
151、 論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
152、 論審計工作質量的控制與考核
153、 論我國注冊會計師審計制度的發展與完善
154、 論企業內部審計建設
155、 獨立審計準則研究(可選一個準則進行研究)
156、 注冊會計師誠信建設研究
157、 論會計估計變更的審計
五、會計電算化部分
158、 會計電算化系統的安全性分析與設計
159、 會計電算化系統的容錯性及可操作性問題
160、 會計電算化核算系統的子系統劃分研究
161、 會計電算化工作可能出現的問題及對策
162、 會計電算化對會計工作方法的影響探討
163、 會計電算化對傳統會計職能的影響研究
164、 會計電算化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165、 網絡會計研究
166、 論網絡經濟對會計理論的影響
167、 論網絡時代會計目標下的會計業務流程重組
168、 網絡財務風險及其防范
169、 網絡時代的會計發展
170、 電子商務時代會計信息的地位和作用
171、 網絡經濟條件下企業財務管理的模式
不良資產證券化是將能夠在未來取得現金流的不良資產打包重組形成資產池,并且以資產池所產生的資金流為基礎發行證券,然后以未來的現金流來償付證券。
不良資產證券化的作用體現在三個方面:
(1)將流動性低的不良資產證券化獲得融資,增加流動性。
(2)將資產負債表上的不良資產從表內移至表外,降低風險水平,提高資本充足率。
(3)剝離不良資產,避免不良債權的再生。
二、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中所存在的風險
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風險是指在不良資產證券化交易中,各種不確定因素給各交易主體帶來損失或無收益以及喪失取得額外收益機會的可能性。證券化雖然能夠轉移、分散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提高資產的流動性,但也帶來了其他新風險,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定價風險
由于不良資產證券化是以發行證券的方式出售不良資產,并主要以資產未來的收益支付證券的本息;因此,不良資產支持證券的價格主要受資產未來收益的影響。而不良資產能否以證券化方式交易的關鍵,在于資產賣方是否滿意以證券化方式出售不良資產所取得的收入或回報率,投資者是否愿意在承擔一定風險的情況下為獲得既定的收益而購買證券。如果證券定價過低,銀行資產流失嚴重,有可能造成銀行得不償失,同時,低價帶來相對較低的收益會減弱其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導致證券無法足額認購;但定價過高,又意味著大量風險的累積,過高的風險超過了部分投資者所能承受的上限,同樣可能導致證券無法足額認購。
因此,為證券制定一個能使賣方和投資者雙方利益達到平衡的價格,是不良資產證券化的前提。
(二)流動性風險
這是指商業銀行無力為負債的減少或資產的增加提供融資而造成損失或破產的風險。雖然,證券化能通過將流動性較差的資產變現來增加流動性,但也會帶來一些新的流動性風險:
(1)當預期的現金流入沒有發生,證券化資產池出現現金流缺口,銀行可能無法按時支付到期證券的本息。
(2)多個證券的到期日的集中,將增加銀行的流動性需求。
(3)銀行過度依賴于使用證券化增加流動性,并用于進一步放貸,過度擴大貸款規模。
銀行進行不良資產證券化,將流動性較差的不良資產變現來增加流動性,并進一步放貸,使銀行只需有限資本,通過利用證券化杠桿,就能“撬動”不斷擴大并證券化的資產。一旦銀行無法再通過證券化獲得融資而不得不持有這些資產,就將面臨資本金不足和流動性風險,甚至信用風險。
(三)信用風險
這類風險是指在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業務中,由于各參與者的信用評級變動和履約能力變化而引起損失的可能性。根據證券化過程中的參與者,可將信用風險分為借款人信用風險、發起行信用風險和第三方信用風險三類。借款人信用風險是指借款人因履約能力變化而引起損失的可能性,這可能是由于借款人財務狀況惡化導致。發起行信用風險是指出售資產的商業銀行因其信用評級變動,而導致證券化失敗的可能性。作為發起方,商業銀行可能故意隱瞞資產的真實狀況,以次充好,使資產池整體質量下降,導致證券化失敗。第三方信用風險是指除借款人和發起行以外的參與者因其信用評級變動,而引起損失的可能性。第三方主要包括信用評級機構、信用增級機構、特設載體(SPV)、服務人、其他中介機構等。由于缺乏對基礎資產的了解,投資者需要根據發起行和借款人的信用評級及資產質量的鑒定結果對證券的收益與風險進行判斷,一旦任意一個機構對評鑒結果作假都將引發信用風險。
(四)管理風險
這類風險的產生主要是受表外業務監管不力、銀行對其內在資產的管理不到位等因素影響,其與基礎資產本身和證券化的合理性并沒有直接聯系。由于表外業務缺乏監管,表內業務不斷地進入表外,次級貸款被不斷賣出、拆分、重組成不同的金融衍生產品,多次加工后其所含有的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被隱藏起來,為08年的金融危機埋下伏筆。
而由于資產證券化具有轉移風險、增加流動性的作用,因此,銀行可能過度使用證券化,不斷進行放貸——證券化——再放貸的過程,進而降低了借款人的信用門檻,放松了對不良資產質量的監管,放任其規模過度擴大,導致證券化資產池整體質量下降。
此外,不良資產證券化中還存在諸如政策風險、信譽風險、交易風險等其他風險。
三、總結
不良資產證券化雖然可以轉移、分散風險,但由于不良資產始終存在,其所帶來的風險也就不可能消失,盡管使用證券化將風險轉移了,但是從整個經濟體系來看,風險仍舊存在。通過對證券化中的風險分析得出,商業銀行在進行不良資產證券化時,應綜合考慮定價、流動性、信用、信譽和管理等多方面風險,加強銀行資本管理和風險控制,以提高不良資產整體質量、增強不良資產流動性、降低流動性風險和降低信用風險,同時,完善銀行內部管理制度,以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務質量;最終,提升銀行整體信譽度,提高銀行業整體水平。
參考文獻
[1] 李勇.關于我國不良資產證券化的初步探討[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
[2] 閻慶民,蔡紅艷.中國銀行業不良資產證券化信用風險評價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5(8).
[3] 董琦. 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的難點及風險研究[J].經濟界,2006(1).
論文摘要:商業銀行資產證券化,可提高銀行資產的流動性,有效地改善資產負債結構,協調銀行流動性和安全性之間的矛質,分散貨款非系統性風險,有利于商業銀行資本管理,改善資本充足率,降低不良貨款率。提出了若干具有創新意義的對策與建議。
一、資產證券化與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
1.加快銀行資產證券化。銀行的資產證券化能使資產和負債保持流動性狀態,當流動性需求增加時,通過變賣短期債券或從市場上借人短期資金以增加流動性供給;當流動性需求減少、出現多余頭寸時,又可投資短期金融工具,獲取盈利。
2.建立銀行風險管理監督機制。商業銀行應加強風險管理意識,在經營中力求穩健,正確處理好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的關系。銀行應設立專門的流動性管理部門,其行為指導準則為:(1)隨時與銀行高層管理者聯系,確保流動性管理優先性目標;(2)必須跟蹤銀行內所有資金使用部門的活動,并協調這些部門與流動性管理部門的活動;(3)必須連續分析銀行的流動性需要和流動性供給,以避免流動性頭寸過量或不足。
二、資產證券化對商業銀行風險經營的啟示
1.優化資產負債結構,緩解流動性壓力。國內商業銀行的負債以短期存款為主,而貸款資產呈現長期化傾向。在中國,企業通過資本市場融資僅占5%左右,商業銀行長期承擔了本應由資本市場承擔的功能,中長期貸款比重逐年上升;另一方面,隨著加息周期來臨以及金融投資產品的興起,儲蓄存款出現增勢減緩的勢頭,貸款長期化與存款短期化、貸款流動性降低與存款流動性增強的矛盾并存,銀行資產負債結構明顯不合理,“短借長用”的矛盾突顯。通過證券化的真實出售和破產隔離功能,可將不具有流動性的中長期貸款置于資產負債表之外,及時獲取高流動性的現金資產,從而有效緩解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壓力。
2.有利于商業銀行改善資本充足率。如何在有限的資本條件下實現收益與風險的匹配,是商業銀行面臨的重大課題,資產證券化就是解決矛盾的有效方式。根據銀監會頒布的《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要求商業銀行在充分計提各項損失準備基礎之上計算資本充足率。近年隨著金融資產的快速擴張,各銀行普遍面臨資本金不足的難題,紛紛采用配股、可轉債或發行次級債等方式充實資本金。銀行的這種大規模融資容易引發市場和招致投資者的抵制,且發行次級債不能改變銀行資產規模及風險權重,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金不足的問題。
3.有利于降低不良貸款率。在處理大批非流動性資產,特別是不良資產時,銀行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且只能在未來不定期地收到現金,這種資金變現方式顯得效率低。資產證券化在處理大量非流動性資產時采用歷史數據估計資產回收率,然后將資產按照一定比例實現證券化。這種處理方式避免了逐筆審核資產,節省了資產價值評估的成本和時間,快速回籠現金,融資成本較低,同時又保留了資產所有者對剩余資產的收益權。解決銀行系統巨額不良資產是金融界的重大課題。
4.有利于改善商業銀行收人結構。目前國內金融市場,特別是固定收益債券市場不發達,國內商業銀行仍然以利差收人為其收益的主要來源,中間業務收入大約只占6%一17%運用資產證券化,能給商業銀行擴大收益、調整收人結構提供了機會。
三、商業銀行資產證券化的對策建議
1.先試點,后推廣,降低風險。中國在推進銀行資產證券化的過程中,應遵循“先試點,后推廣;先實踐探索,后立法規范”原則,選擇有政府信用支持的專門運作機構。國際經驗表明,在資產證券化的初級階段,政府的作用至關重要,借助政府和國家信用吸引投資者是證券化成功的秘訣之一。
論文摘要:我國并購成功案例非常少,這引起了我國企業并購界的廣泛關注。本文試圖通過對財務風險類型,形成原因的研究,探討控制企業并購財務風險的方法,以期降低并購財務風險,提高我國并購成功率。全球第五次并購浪潮還在持續,我國企業并購也逐漸進入新的階段。我國企業并購的實踐證明,并購是實現產權重組,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和積極方式,是企業迅速擴張的有效途徑。
有收益相應的就會有風險,風險貫穿于并購的整個過程中,而每一種風險都可能置并購于死地,尤其是財務風險,從對目標企業價值評估到選擇融資方式、支付方式都在企業并購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企業并購泛指在市場機制作用下企業為了獲得其他企業的控制權而進行的產權交易活動。企業進行并購的動因是多種多樣的,一項收購的最直接目的是收購公司的資產、擴大銷售和市場份額,其根本目標是增加股東的財富但由于種種原因使得并購偏離股東財富最大化的目標,產生了風險。
一、企業并購財務風險的類型
1、目標企業估值風險
目標企業估值評估中的財務風險也稱目標企業估值風險,也是定價風險,是指由于并購方對目標企業的估值與目標企業實際價值出現差異,從而引起并購方出現財務損失的可能性。
目前對企業價值的評估方法有很多,包括凈資產法(賬面價值法)、市盈率法、現金流量法、清算價值估計法等。目前比較常用的定價方法是凈資產法和現金流量法,但這兩個方法在估值時對貼現率選擇和對未來現金流量的估計存在很強的主觀性偏差,如對于盈利能力具有較大不確定性的企業,例如金融機構對于盈利能力不確定的企業進行估值時,往往存在偏差,這樣就會造成估值與實際價值存在很大的偏差,不可避免的給并購產生支付風險。
2、融資風險企業并購需要大量的資金的支持,然而企業很難完全利用自由資金來完成并購過程,主要還是以融資為主。但單一的融資方式難以解決融資所需要的大量資金,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選擇了多種融資方式結合,在多種籌資方式進行并購的情況下,企業就面臨著融資結構風險。企業融資方式主要有內部融資和外部融資。內部融資是指收購企業利用留存盈余進行并購支付,其對應的支付方式主要是現金支付方式。外部融資渠道主要是股票融資,債券融資,杠桿收購。企業并購的融資決策會影響企業原有的資本結構,引起企業并購所需的長期資金與短期資金、自有資金與債務資金的差異。企業并購的融資問題由不同融資方式產生,如債務融資下,財務杠桿過高就會增加企業的債務,并購后利息負擔過重可能影響正常的生產經營,無法達到預期的經營效益,產生足夠的現金流,企業將面臨嚴重的財務危機。
3償債風險
融資風險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償債風險。償債風險是指由于并購后企業的未來現金流量的不確定性,缺乏足夠的資金還債使得資本結構惡化,負債比例過高而導致破產倒閉的可能性。并購方在選擇支付方式時,一般有現金支付、股權支付與杠桿支付等方式,償債風險在采用現金支付方式的收購行為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如果并購方融資能力較差,會降低企業的流動比率,進而影響其短期償債能力。如果收購方將短期貸款用于并購,一旦外部融資條件發生變化,將會出現償付危機。償債風險是因為收購方在收購中所付代價過高,舉債過于沉重,就會導致其收購成功后付不出本息而破產倒閉。
4、財務整合風險
并購方取得目標公司的經營控制權還只是完成了并購的第一個階段,接下來還必須對并購后的公司進行整合發展,而財務上的整合是極為重要的一環,財務整合是企業并購整合的核心內容,是發揮企業并購所具有的財務協同效應的保證。從某種意義上說,它關系到并購的目的的實現。
財務整合風險指并購后并購方無法使整個企業實現財務協同,具體表現在:一是不能妥善解決并購中諸如股價、融資等引起的潛在風險問題;二是不能盡快處理目標企業的不良資產問題,從而不能達到預期并購效果,而使自身業績遭到嚴重影響的風險。
5、不規范的中介機構帶來的風險
我國的投資銀行等服務于企業并購業務的中介機構信息內容較滯后,往往不能為主并企業提供準確有效的信息及咨詢服務,從而加大了主并企業由于信息產生的財務風險。
二、財務風險的成因
并購財務風險的成因是未來結果的不確定性,財務風險的成因有很多,但主要的成因是市場信息不對稱和整合不力。信息不對稱是影響企業并購財務風險的基本因素,整合不力是產生財務風險的重要因素。
1、市場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對稱性
并購價格的制定是比較復雜的,制定并購價格的基礎是對目標企業資產負債等財務狀況的深入了解。然而在現在的市場,各類信息不可能完全共享,目標公司與并購方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目標公司擁有完全的信息,而并購方很難獲取到足夠的信息,特別是一些非公開的信息,對于目標公司估價可能很重要,但并購方可能難以獲得。目標企業對會計信息的人為操縱可能會誤導信息使用者。在企業對外形成其財務報表之前,信息提供者往往對信息使用者所關注的財務狀況等進行仔細分析與研究,并盡力滿足信息使用者對企業財務狀況的期望。
2、并購后財務整合不力
財務整合關系并購的成敗,企業并購整合的成功與失敗對應著財務整合的成功與失敗。當并購方將目標企業接管過來后,最主要面臨的就是整合問題。
企業財務整合不力也是并購產生財務風險的重要原因。如果在后期的財務整合不力,由于并購企業在并購時存在估價偏高問題,并購方將面對因高負債而引起的資本結構變化等問題都將出現。從前面分析可以知道,任何一例并購活動均不可避免地涉及大量資金的運用,而任何一種資金的來源渠道都存在潛在的財務風險。當企業采用某種或某幾種融資方式實現并購后,將分別面對不同的問題,如果處理不當,將會導致財務整合的失敗,并引致并購的失敗。
三、風險規避
1、目標企業估值風險的防范
(1)改善信息不對稱狀況
合理確定目標企業的價值,必須改善信息不對稱狀況。產生目標企業價值評估風險的根本原因是并購雙方信息不對稱狀況。企業在并購前應該對被并購企業進行詳盡的審查和評價,并且并購企業應盡量避免惡意收購。有些目標公司會刻意的隱瞞自己的財務狀況,造成其披露的財務狀況失真,這種情況下,并購方極易跌入并購的財務陷阱。并購方在收集目標企業的信息時,要十分謹慎的分析和審查目標公司的財務狀況。
(2)關注表外資源
不要過分的看重財務報表,要關注表外資源。并購中的財務陷阱很多來源于在并購過程中對企業財務報表的過分相信對于財務報表,企業應對目標企業利潤表進行詳盡的分析,分析其是否存在虛增收入,負債,是否存在關聯交易。
財務報表固然重要,但是表外資源也不容忽視。通過仔細的調查分析,我們才能發現許多公開信息之外的信息,他們對企業經營有著重大潛在影響,比如售后回租、應收賬款的抵借以及集團內部相互抵押擔保融資、債務轉移等等我們應重點調查。
(3)審慎評估目標企業的價值
采用合適的方法,審慎評估目標企業的價值。企業價值評估的方法目前主要有相對價值法、貼現現金流量法、賬面價值法等,每一種方法所依賴的會計信息不相同,都帶有人為主觀因素的判斷,因此,并購方應結合所掌握的會計信息選擇合理的價值評估方法,使目標企業價值評估接近其實際價值,提高并購的成功率。所以建立嚴密的信息收集和傳遞系統對于正確評估目標企業的價值尤為的重要。
2、融資風險和償債風險的防范
由于融資風險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償債風險,所以這里將這兩個風險一起討論。合理安排融資方式,科學決策資本結構合理搭配不同融資渠道,保證資本結構合理化。企業在制定融資決策時,積極開拓不同的融資渠道。并購融資結構中的自有資本、債務資本和權益資本要保持適當的比例。通過將不同的融資渠道相結合,做到內外兼顧,以確保目標企業一經評估確定即可實施并購行為,順利推進重組和整合對于可能出現的資金超支風險,并購企業可采取以下措施加以防范:企業可以對并購需要的資金進行大概預算,做到在保證企業現有經營活動正常進行的前提下,確保企業進行并購活動所需資金的有效供給這就需要企業對企業并購資金支出時間和支出數量做較為準確的估計,保證到資金支出時間時有足夠的資金支出。
償債日的固定和未來現金流量的不確定性的沖突,要求資產流動性必須增強但資產的流動性增強又意味著收益性下降。解決這一矛盾的方法之一是建立流動性資產組合,將一部分資金運用到信用度高,流動性好的有價證券資產組合中。
3、財務整合風險的防范
(1)妥善處置目標公司資產
保持現金流動性對于并購是很重要的,由于企業并購速度不符合自身經濟實力,大量借用借人資金,而企業又無法產生足夠多的現金應付還本付息的需要,導致資金鏈斷裂,這是并購戰略失誤表現出來的財務問題。
解決現金不足可以通過資產債務的整合:并購后的企業要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必須剝離低效率資產,提高資產效率和資產質量,提高核心競爭力和投資回報率。對流動資產、遞延資產及其他資產的整合則主要通過財務處理進行。對固定資產的整合,進行剝離和吸收,一是處置與核心業務能力不相關的資產,二是整合與核心業務相關的資產。并購方在完成并購后,應妥善處理被并購企業財產,根據流動性不同,分別對待長、短期資產。實際工作中可以變現與核心業務不相關的資產,將不符合經營戰略的資產出售,用以償還融資所引起的債務,也可采取各種方式將不良資產轉讓出去,以降低財務風險。
(2)進行多元化經營分散風險
企業采取多元化經營、多方投資、多方籌資,吸引多方供應商、爭取多方客戶以分散風險的方式。把所有的雞蛋分散在各個籃子里,形象地說明了進行多元化投資與經營對分散財務風險的作用。多元化投資與經營作為分散財務風險的一種重要手段,可以減少企業的風險損失。但是它也不是萬能的,如果不切實際地搞多元化投資與經營,涉及過多產品或項目,主業不突出,不僅不能分散風險,反而會使企業遭受滅頂之災,巨人集團就是例子。
(3)設立并購基金,有效的防范財務風險
按照穩健性原則,平時在企業內部分期建立起各種風險基金,當特定的財務風險發生并由此造成損失時,就用這些風基金予以補償。在并購活動中,可以為并購活動可能產生的風險設立一定的風險基金,以應付并購活動遇到的不確定性。該策略主要用于并購整合階段。
此外還可以積極參加社會保險,建立健全企業風險轉移機制;實行一業為主多種經營建立健全企業風險分散機制,及時分散和化解企業財務風險;建立健全企業的積累分配機制,及時足額的增補企業的自有資金,壯大企業的經濟實力,提高企業抗擊財務風險的能力。
論文摘要:近年來,中國的銀行業監管取得了較大進展,在防范銀行業風險、促進銀行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應注意的是,中國當前的銀行業風險仍然十分突出,銀行業的監管也存在諸多問題,特別是隨著中國加入wto后,銀行業市場日益開放,如何通過健全銀行業法規體系,改進監管理念、方式和手段來提高銀行監管的有效性,對于促進金融發展和保持金融穩定具有重大意義。
0 引言
經過20年的發展,我國的銀行監管基本完成了從單純的合規性稽核監督到以防范金融風險為核心的審慎性監管,從單純的行政監管到依法監管的轉變,監管組織體系、指標體系、法律體系框架已具雛形。但也應看到,我國現代意義上的銀行監管只有短短幾年的時間,銀行監管有效性還較低,有效的金融風險監測、評價、預警和防范體系尚未形成,非現場監管和現場監管檢查尚未得到有效結合,監管信息沒有得到較好利用,實現銀行監管規范化、系統化和科學化的任務還相當艱巨。
1 強化信息披露,健全市場約束機制
我國應借鑒巴塞爾新資本協議中對信息披露的相關規范,盡快出臺商業銀行信息披露條例,尤其要重視對防范風險的信息披露,以增進市場約束。具體改進方向如下:
1.1 銀行會計體系和會計財務信息披露。非上市商業銀行的會計準則向上市商業銀行的會計準則靠攏,上市商業銀行的會計準則向國際標準靠攏,最終實現會計報告國際化。出臺專門的衍生金融交易會計準則,解決衍生金融交易業務的會計處理和信息披露的問題。盡快出臺銀行基本業務會計準則,強化會計財務方面的信息披露。
1.2 強化表外信息披露。①我國商業銀行應當在《巴塞爾新資本協議》所確定的框架原則基礎上,建立統一的表外業務風險衡量標準和風險檢測體系。這樣金融監管機構可以對不同商業銀行的各種表外業務的風險進行量化比較,同時又能夠將中間業務的經營納入金融宏觀調控的范圍予以監督。②完善表外業務的信息披露方法。要求表外業務項目應以資產負債表附注形式或附表形式反映出來。對表外業務會計核算,無論是已經確認還是未經確認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金融企業均應揭示有關其公允價值的信息。③強化信息披露真實性要求。對在銀行表外業務披露中的重大虛假披露事件的當事人應制定嚴格的懲罰制度,適當的時候可以引進社會權威信用中介機構,對所披露的會計信息加以審計。
2 建立多層次的監管方式,提高監管效率
2.1 健全銀行內部控制機制。
①完善商業銀行的公司治理結構。股權結構是公司治理結構的基礎,對公司治理結構的運作有重大影響。針對目前我國商業銀行股權過分集中的問題,應適當分散股權,將政府的絕對控股變為相對控股。在股份改造的基礎上,國有商業銀行應盡快建立規范的董事會,完善董事會結構,確保董事會履行其受托責任,保證其有足夠的獨立性。明確各管理部門的權責,建立權力制衡機制。建立董事會、監事會、信貸管理委員會、內控管理委員會、行長等與現代商業銀行制度相適應的法人治理結構。②建立對內部控制科學有效的綜合評價體系。開展內部控制制度評價稽核,確定被稽核單位內部控制的缺陷和薄弱環節,評估擬稽核單位的內部控制的可靠性,確定現場稽核的范圍和重點。開展內部控制評價工作可以分三步進行:首先對內部控制建設狀況進行調查;其次,開展內部控制的符合性測試;最后,進行內部控制制度的評價。
2.2 建立金融同業自律機制。應當根據金融機構的不同類型、不同地區建立不同的金融同業公會,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全國金融同業公會的聯系機制,并賦予金融業同業公會行業保護、行業協調、行業監管、行業合作與交流等職能。
2.3 由指令式監管模式向激勵相容式監管模式轉變。在激勵相容的監管模式下,監管部門將本應由市場、銀行的相關利益者承擔的職責還給了市場和銀行的相關利益者,可以克服監管中的越位、錯位,極大地減少了監管者的工作量,使監管者將有限地資源集中于本應承擔的職責,從而有助于監管效率的提高。
3 建立商業銀行動態的風險評估系統,制訂合理的風險監管措施
3.1 建立商業銀行動態的風險評估系統。隨著金融創新步伐進一步加快,銀行面臨的風險也必將增加。為了適應這種市場環境的變化,我國商業銀行應按照現代商業銀行的要求盡快建立一個能夠實時監控風險的動態風險評估系統。
3.2 制訂合理的風險監管措施①確定監管周期,實施動態、持續監管。監管部門應根據資產規模、業務特征和風險管理等因素,確定銀行監管周期,在每一周期結束后對銀行進行綜合評級和風險評估,并做出下一周期的監管計劃和具體安排;同時,跟蹤監控上個周期發現的問題,檢查其改進情況,實施動態、持續的監管。②制定明確、嚴謹的現場檢查制度和程序。要建立具體的現場檢查計劃制度,計劃主要以非現場監管所預警的銀行風險狀況為依據,檢查方式為專項檢查和綜合檢查相結合,檢查頻率依據銀行風險狀況而定;要制定明確的現場檢查程序與步驟,并通過電腦網絡系統指導每一次檢查,加強信息交流。③建立統一、規范的非現場監管機制。首先要統一商業銀行非現場監管評價體系,各式報表實現標準化,原始數據統計口徑規范化,實施并表監管。其次要加快非現場監管電子化、信息化進程,逐步建立非現場監控中心數據庫,開發統一的計算機非現場監管軟件系統,實現非現場監管的信息化、自動化。第三要針對風險傳遞、控制問題,加快建立完善的金融安全預警系統。④實行監管特派員制。經過授權,監管特派員有權代表監管當局列席商業銀行的高層決策會議,并有對銀行內控制度的制定和執行進行否決的權利,把監管的“關口”前移,從源頭上抑制違規和風險問題的產生。
4 提高我國金融監管人員素質
4.1 完善培訓機制,對現有監管人員加強培訓。風險監管要求監管人員熟悉金融法規、商業銀行業務及經濟金融形勢,能夠結合區域金融特點對銀行經營情況進行科學的分析和評價,提出切實可行的風險化解措施及建議。可以采取到國外監管機構考察、調研、進修或到被監管機構實際操作等形式,對現有監管人員進行現代國際金融知識、法律、計算機及網絡技術、外語和專業技能的培訓,優化現有監管人員的知識結構,造就一批適應新形勢需要的高素質、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提高監管工作水平。
4.2 建立科學的用人機制和考核機制。
4.3 加強對監管人員的監督,使其盡量做到監管行為的客觀、公正和盡職盡責。
4.4 在利益分配上,對監管人員實行等級管理和晉升制,根據監管人員的學識水平和工作業績進行評聘,并享受相應的待遇,提高監管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實現責、權、利相統一。
5 建立、完善金融監管協調合作機制
5.1 明確各部門職責,并指定牽頭部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監管協調合作機制,必須明確各部門職責,并指定牽頭部門,牽頭部門的職責主要是起召集、協調的作用。結合我國分業監管的實際,人民銀行應當發揮牽頭作用。
關鍵詞:保稅物流園區;港航物流金融;舟山群島新區
中圖分類號:F275.6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Following the operation of Zhoushan port free trade zone and the port-shipping logistics system, shipping logistics has become the highligh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Zhoushan district. And the financial suppor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during its development. At present, China port-shipping logistics financial development is in initial stage, there are still many imperfections in Zhoushan port-shipping logistics financial syste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roblems in Zhoushan port-shipping logistics financi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points out some affordable financing support sugges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Zhoushan port-shipping logistics finance.
Key words: bonded logistics park; port-shipping logistics finance; Zhoushan port free trade zone
1 港航物流金融相關綜述
物流金融由于可以有效解決供應鏈中各企業的融資困難問題,并且能夠通過物流企業對貨物的監控有效降低銀行的貸款風險,從而迅速發展,成為了廣受關注的一個新的學科。Poe[1](1998)指出存貨和應收賬款都應是融資業務所主要考慮的擔保物,批發商、零售商等都是融資應考慮的對象。Fenmore[2](2004)對物流金融中新興訂單業務進行了研究,認為物流金融可以有效地幫助一些信譽處于中等水平的公司在出現不規律的資金需求時獲得相應的資金支持。Gonzalo[3](2006)通過對短期供應鏈管理的研究,明確提出了短期供應鏈通過其合理完善的管理模式提高了企業的運作和融資水平,最終使企業收益得到提升。在國內,羅齊和朱道立[4](2002)提出了一個綜合性的第三方物流服務平臺――融通倉模式,它不僅使銀行與企業間建立有效合作,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而且能有效融入中小企業供應鏈體系中,為其提供高效的第三方物流服務。隨后,陳祥鋒、石代倫等發表一系列研究文章,對融通倉的概念、機構、運行模式等進行了闡述。2007年,楊宇[5]提出了物流金融在制造企業和物流業共生關系中的介質作用。指出物流金融可以對物流、資金流以及信息流進行整合,為兩者相互交流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紐帶作用。同時,浦徐進和唐建榮[6](2007)提出在VIM系統中運用物流金融服務,認為VIM系統中不少中上游供應企業會面對資金壓力,而物流金融可以有效地緩解這一難題,系統運行也會更加高效。
對于港口航運業與金融支持方面的問題,早在1997年,K. C. Fraser[7]就研究發現,港口航運業是一個技術與資本都高度密集的產業,其發展離不開一國的金融資本支持。一旦缺少本國金融政策和資金的長期穩定支撐,港航業高度周期性波動的特點會使得港航企業很難獲得長期持續性的發展。2000年,學者Khan[8](2000)進一步指出,國際港航金融在加強硬件設施建設的同時,要為港航物流業提供相應的貿易、金融服務、信息等。而在國內,港航金融融資渠道多元化理論逐漸被認可。戴勇[9](2010)指出目前我國港航融資渠道匱乏、程序較為復雜,且銀行承擔了大部分的港航物流融資功能,認為應努力提升政府在港航物流金融服務中的職能,加大政策性投資,從而增強港航物流金融領域的吸引力。陳馨[10](2013)提出,形成一個多元化有效的港航物流融資系統,對港航物流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港航建設中應積極打造金融服務平臺,引入有實力的金融服務公司以及保險公司、信托公司、經紀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彌補企業融資過程中的困難,不斷豐富和完善港航物流金融服務體系。國內部分學者還對港航物流金融服務中融資主體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喬華峰[11](2013)撰文指出,單一的融資渠道會增大融資難度,增加融資成本,港航物流金融的發展不能僅簡單的依靠銀行獲取融資,應推進港航金融多元化發展,形成多種融資方式并存的科學合理的港航物流金融結構模式。
對于港航物流金融中銀行與物流企業所面臨的風險控制問題,國內外學者也進行了細致的研究。部分專家認為提供內部擔保物,如應收賬款、企業存貨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避風險。Buzacott[12](2004)認為內部擔保物能夠使企業價值增加,而且相對于非擔保貸款更能夠解決投資不足的現象。同時他還注意到利率和貸款額度等重要指標會對物流金融業務風險產生一定的影響,并分析研究了如何確定這些重要指標以及這些指標如何影響業務風險。Dan[13](2004)通過實例分析,證明了實現金融供應鏈的風險管理需要建立電子支付手段來獲得物流和資金流的支持,同時必須以全面掌握供應鏈過程和特征為前提。于洋和馮耕中[14](2003)分別以權利質押和流動貨物質押這兩種模式為基礎,介紹分析了物流金融業務的運作風險以及如何有效的控制此風險。李漢江[15](2005)研究了存貨質押融資中質押品種選擇問題,認為可以按照法律屬性、價值屬性、流通屬性以及物流屬性對質押品種進行歸類,指出合適的質押品有助于控制物流金融業務的風險。巫鋼和姚伊娜[16](2007)首次把期權理論運用到物流金融中,提出如果在物流金融中引進期權,可以有效地降低物流金融運作中遇到的風險,同時促進期貨市場的發展。
2 舟山港保稅物流園區
舟山港港域地處長江三角洲經濟發展帶,背靠上海、杭州、寧波等大中城市,與釜山、新加坡、香港等亞洲主要航運中心都相距500海里,是國際貿易重要的中轉站,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目前舟山港域吞吐量達到2.61億噸,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40個,25萬噸級以上的大型深水泊位5個,已經確立了我國東部沿海原油、礦砂、煤炭和糧油等大宗戰略物資儲運、中轉的龍頭地位。舟山港物流產業以大項目、大平臺導向的物流業態為主,資金密集、投資回報周期較長,這為開展港航物流金融提供了可能性。
2012年,國務院批準設立舟山港綜合保稅區。舟山港綜合保稅區內,將涉及保稅加工業、保稅物流業、大宗商品倉儲物流貿易產業、航運服務業和保險金融業等主要產業,重點培育船舶和海洋工程交易租賃、國際進口商品展示交易和大宗商品保稅交易三大市場。綜合保稅區是目前開放層次最高、優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齊全、手續最簡化的特殊開放區域,將口岸、商檢、稅務、外匯結算等功能結合起來,除了擁有所有保稅區的優惠政策外,還增加了三條優惠政策:一是給予園區內所有企業在稅費政策和市場準入機制上的國民待遇。二是對進入保稅物流園區的國內貨物實行進區退稅。這個政策顛覆了貨物只有出口離港后才能享受出口退稅的這一傳統觀念。三是適度放寬外匯管理。取消了貨物在保稅物流園區與境外之間流動的進出口核銷手續。有了這些特殊政策,物流金融業可以借助保稅貿易這樣的平臺,發展保稅物流金融。
3 舟山港綜合保稅區港航物流金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截至2015年末,舟山群島新區金融機構對港口物流業發放的貸款總額達183億人民幣,其中海運業貸款98.86億,港口碼頭開發建設貸款17.18億,倉儲及其它物流貸款66.97億。表外融資42.61億,其中海運業表外融資21.77億,倉儲及其它物流也表外融資20.84億。全市港口物流業貸款余額占全市貸款余額比重達15.55%。雖然金融機構對港航物流業發展的支持力度持續增強,但有限的金融機構數量和種類,仍然制約了舟山群島新區港航物流業的發展。舟山群島新區目前共有金融服務機構61家,其中各類商業銀行25家(包括5家農村信用合作社和村鎮銀行),保險業機構22家,證券業機構5家,小額貸款公司9家,外資銀行處于空白。相較于國內外知名港區(如上海有各類商業銀行100余家,其中外資銀行就有60多家),金融服務機構欠缺。金融服務機構的欠缺導致了港航物流金融服務的質量與效率較低。而且為港航物流發展提供服務的金融機構以商業銀行為主,目前尚無專業的港航金融機構。2012年成立的定海海洋農商銀行,雖冠名海洋農商銀行,但其是在原舟山農村合作信用社基礎上改建而成,主要是為增強“三農”服務能力,與通常所說的專業海洋銀行存在較大差距。而傳統商業銀行沒有獨立的專業性具有海洋特色的分支機構或部門,處理和經營海洋特色業務能力十分薄弱。并且港航物流金融結構單一,主要還是以抵押模式(庫存抵押或廠房抵押等)向商業銀行取得貸款,物流金融等個性化特色金融產品較少。這使得大部分貸款資金都流向國有或大型港航物流企業,而中小企業由于缺乏融資,發展受到極大限制,從而造成港航物流企業發展不平衡。
目前絕大多數港口物流企業都沒有實現物流經營網絡化,銀行和相關企業對接合作平臺建設滯后,距離實現物流金融所要求的物流與金融高效配合相差甚遠。信息管理手段的落后,銀行和企業間的信息不對稱,使得舟山群島新區信用評級機制不健全,導致舟山港航物流企業可供選擇的融資方式狹窄,放緩了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和創新的步伐。
港航物流業的順利發展, 以及發展過程中所必需的融資行為等同樣離不開保險機構的支持。舟山群島新區有22家保險機構,但由于港航物流業的相關保險業務完全不同于傳統保險業務,因而目前為港航物流金融提供服務的保險公司數量少,產品匱乏,港航保險業發展滯后,保險業機構承接的各類相關海上保險業務所占全球市場比重不足1%,不能充分發揮保險業為國際物流島建設提供的風險保障作用。
舟山群島新區是集合了鐵礦砂中轉貿易、國際糧油產業園區等六大基地的大型國際化物流基地,隨著舟山港綜合保稅區的運行和“三位一體”港航物流體系的建立,會涉及大量的國際貿易和外匯結算業務。同時港航物流業務遍布世界各地,運費結算次數頻繁,因而對相關企業而言,運費是否可以集中結算,大量的資金匯兌、支付、結算是否可以順利安全的完成就顯得尤為重要。目前舟山群島新區港航物流金融業務中國際航運結算水平較低,各商業銀行在技術層面上還無法完全適應企業資金集中結算和管理的需要。而且新型電子支付工具的應用、創新,以及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業務都有待進一步改進。
4 舟山港綜合保稅區發展港航物流金融建議
4.1 建立港航金融外包體系
由于港航保險業務實力不足,相關航運結算業務發展滯后,同時港航業融資規模小,市場份額低,使得發展金融外包服務業有了可能性與必要性。港航金融外包是指,銀行、保險和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將自己所從事的航運金融服務的部分內容委托給本機構以外的第三方進行處理的經營方式。它可以有效解決由于人才,技術等原因帶來的港航金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也有利于壓縮企業成本,簡化企業管理,降低企業風險,從而保證企業集中力量發展優勢產業,提高核心競爭力。可以大力引進境內外在港航發展方面具備較強專業能力的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租賃公司、信托公司、資金結算公司等各類金融機構,尤其是在國際港航物流金融方面理念先進、優勢明顯的外資銀行,為海洋經濟引入新的金融服務模式,促進多元化金融機構集聚,為港航金融提供專業外包服務,為港口物流業發展提供多層次的金融服務。
4.2 利用保稅物流園區優勢創新金融服務
舟山港綜合保稅區的運行,勢必會吸引大批高水準的國際或國內的物流公司進入其物流園區,這些公司可以利用自身高水平的內部管理和安全可靠的信息系統,以及企業自身良好的信譽,和銀行等金融機構攜手,進行各類具有海洋經濟特色的金融業務的創新,推動涉海金融市場專業化、特色化發展。各金融機構可以創新涉海金融業務,探索大宗商品、航運等領域的金融產品,開辦船舶融資業務和港口物流金融業務,在港口物流金融業務方面,可以開辦授信融資、訂單融資、應收賬款融資、買方信貸、倉單質押、保兌倉等業務,對港航物流金融重點領域、項目、企業提供必要的融資支持。例如對于中小企業可以采用倉單質押的物流金融模式,中小企業只要提交倉單就可以先從相關金融機構獲得貨款,從而大大提高了資金的周轉速度,減輕了企業的壓力。而對于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則可以采用買方信貸的物流金融模式,結合保稅貿易,解決手冊核銷,收付外匯等一系列加工貿易的問題,幫助企業及采購方解決在生產流通過程中資金積壓的問題。
同時,結合保稅物流園區特有的政策優勢,由金融機構審核第三方物流公司的資質以及根據交納保證金的情況,給予一定比例的融資授信額度給第三方物流企業,它縮短了企業獲得融資的時間,提高了資金的運作效率,有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舟山港還可以建立和傳統的授信標準完全不同的自償性融資服務。通過分析企業自身的經營規律、交易情況,如行業、商品以及交易對手等,在提交有效的質押產品的基礎上,各金融機構可以作出富有針對性的信貸決策,從而實現對企業的風險控制。
4.3 建立良好信用體系
由于目前舟山沒有建立完善的信用體系,適應港航金融發展的專業信用擔保和評估機構發展緩慢,使得銀行惜貸,中小企業融資難矛盾較為突出。在港航物流發展過程中,為了有效地轉移和降低商業銀行的融資風險,有利于中小企業解決融資方面的困難,可以引進資質良好的擔保企業和信用評估公司,鼓勵專業化評級機構的發展,并加強對此類評估機構的監管,保證其評定結果的公正合理。這樣,企業可以不直接通過銀行,而先由擔保公司和信用評估機構對相關企業進行評估,并由擔保公司作保在銀行獲得貸款,由此有效地降低銀行的貸款風險。同時,物流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提供相應的物流全程監控服務。這不僅提升了貸款方所提供的質押商品的信用水平,滿足了物流產業鏈企業的融資需求,提升了企業自身的盈利能力。而且從某種程度上解決了銀行質押物的存放處理問題,降低了銀行自身的監管成本。與此同時由政府牽頭,進一步擴大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使用范圍,健全違約信息通報和失信懲罰制度,完善政府監管機制,優化社會信用環境。
參考文獻:
[1] Poe T R. Subjective judgments and the asset-based lender[J]. Commercial Lending Review, 1998,13(2):67-70.
[2] Fenmore E. Making purchase-order financing work for you[J]. The Secured Lender, 2004,60(2):20-24.
[3] Gonzalo Guillen, Mariana Badell. A holistic framework for short-term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tegrating production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planning[J].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6(7):25-27.
[4] 羅齊,朱道立. 第三方物流服務創新:融通倉及其運作模式初探[J]. 中國流通經濟,2002(2):11-14.
[5] 楊宇,聶娜. 基于共生理論的物流金融價值增值作用分析[J]. 東南大學學報,2007(11):249-252.
[6] 浦徐進,唐建榮. 物流金融服務創新與系統中的風險防范[J]. 物流技術,2007(11):34-36.
[7] K. C. Fraser. Reed's Dictionary of Shipping and Marine Finance[M]. America: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 1997.
[8] Khan, A. The finance and growth nexus[J]. Business Review―Federal Reserve Bank of Philadelphia, 2000,26(1):3-14.
[9] 戴勇. 我國航運產業基金的運行模式研究[J]. 上海金融,2010(4):31-34.
[10] 陳馨. 港口物流金融支持港口經濟發展的機制與策略研究[J]. 物流工程與管理,2013(3):66-68.
[11] 喬華峰. 港口融資多元化探討[J]. 投資理財,2013(2):37-39.
[12] Buzacott J.A., R. Q. Zhang. Inventory management with asset-based financing[J]. Management Science, 2004(24):1274-1292.
[13] Dan S. Ironing out the kinds in the financial supply chain[M]. Asian Trade Finance Yearbook, 2004.
[14] 于洋,馮耕中. 物資銀行業務運作模式及風險控制研究[J]. 管理評論,2003(9):45-50.
[15] 李漢江. 庫存商品融資業務的質押品種選擇研究[D]. 西安:西安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16] 巫剛,姚伊娜. 物流金融與期貨交割相結合的價值創造[J]. 物流科技,2007(2):22-24.
[17] 顏宏亮. 舟山群島新區港口物流業發展與金融支持模式研究[J]. 浙江金融,2013(2):36-41.
[18] 富鵬飛,汪長江. 舟山港口物流金融的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15(11)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