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1 20:54:4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現代網絡技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 統計說明
本文以cnki中的《中文期刊數據庫》為統計源,以篇名和關鍵詞分別作為檢索入口,以“網絡信息資源管理”作為檢索式,以精確檢索的方式,共檢索到文獻152篇,去除不符主題和重復的文獻,得到相關文獻119篇,并根據結果從論文年代分布、論文期刊分布、地區分布和作者分布等方面結進行統計分析。
二、 統計結果分析
1、 的數量及年代分析
論文的發表數量反映了該學科的研究水平和發展程度。而某一時期論文數量的多少, 在一定意義上說明了該領域學術研究的理論水平發展速度。表1是有關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研究論文的年代分布情況。
表1 論文年代分布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總計
論文數
3
1
8
9
8
13
10
18
16
20
13
119
比例%
2.52
0.84
6.72
7.56
6.72
10.92
8.40
15.13
13.45
16.81
10.93
100
從表1中可以看出,我國關于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的研究最早是1998年,20世紀以前的數量很少,僅占總數的3.36%。但是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文獻數量總體呈逐漸上升趨勢,并在2007年達到高峰,說明我國關于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的研究經歷了到由關注、到認識了解、再到探討、實踐、及經驗總結的研究過程。另外,從表1中還可以看出,2008年關于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的相關文獻比前幾年略少,這一點值得注意。
2、 論文的發表期刊分析
研究論文的來源期刊不僅是了解該領域的空間分布特點,掌握該領域的核心期刊群的最有效的方法,而且還能為文獻搜集和管理提供依據,為讀者提供指導,還可以了解各刊物的辦刊特點,有利于對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的研究資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 進一步促進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的研究的發展。
本文所統計的119篇文獻,分別發表在72種期刊上,總體比較分散,但是論文的分布又具有相對集中性。從表2中可以看出,圖書情報類專業期刊發表的論文數所占比例最大,達到了57.14%,說明圖書情報專業期刊是網絡信息資源管理文獻的主要來源。表3列出了最多的前20種期刊,共發表了論文69篇,占論文總數的57.98%,是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研究的重要情報源。根據布德拉福定律,核心期刊區所載論文量要占總論文量的1 /3,可以將前8種期刊認為是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研究的核心期刊。
表2 期刊類別分布情況
期刊類別
期刊種數/種
論文數/篇
論文所占比例%
圖書情報專業期刊
27
68
57.14
學報
15
16
13.45
其他
30
35
29.41
總計
73
119
100
表3 期刊分布
期刊名稱
數/篇
所占比例%
情報科學
8
6.72
圖書情報工作
6
5.04
圖書館學研究
5
4.20
現代情報
5
4.20
中國圖書館學報
5
4.20
情報雜志
4
3.36
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
4
3.36
大學圖書情報學刊
3
2.52
圖書館論壇
3
2.52
現代圖書情報技術
3
2.52
高校圖書館工作
2
1.68
圖書館雜志
2
1.68
情報學報
2
1.68
河南圖書館學刊
2
1.68
農業圖書情報學刊
2
1.68
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
2
1.68
科技資訊
2
1.68
電腦知識與技術
2
1.68
甘肅科技縱橫
2
1.68
中國科技信息
2
1.68
3、 論文被引情況分析
在統計的119篇文獻中,被引的論文共有篇76篇,被引用次數最多的前十篇文獻如下:
表4 論文被引情況分布
論文題目
著者
刊名
年份
被引次數
面向高速信息網絡的網絡信息資源
管理(一)——從技術角度的分析
馬費成,陳銳
中國圖書館學報
1998-1-15
122
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的標準化體系研究
吳慰慈,張久珍
情報科學
2001-1-25
69
面向高速信息網絡的網絡信息資源
管理(三)——從人文角度的分析
馬費成,陳銳
中國圖書館學報
1998-5-15
33
面向高速信息網絡的網絡信息資源
管理(二)——從經濟角度的分析
馬費成,陳銳
中國圖書館學報
1998-3-15
32
基于個性化信息服務的網絡信息資源管理
黃明杰,張萍
圖書情報工作
2002-6-18
27
試析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的特點
李瑩
情報科學
2000-4-25
27
網絡信息資源的知識產權管理研究(3)
——數字圖書館版權保護技術及其規避行為的法律對策
邱均平,陳敬全
圖書館建設
2003-5-25
27
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研究論綱
靖繼鵬
中國圖書館學報
2000-5-15
26
網絡信息資源的組織與管理研究
王海波,湯珊紅
現代圖書情報技術
2003-5-25
25
網絡信息資源管理初探
皮介鄭
現代圖書情報技術
2001-3-25
24
從表4中可以看出,以上十幾位作者撰寫的網絡信息資源管理論文被引次數都很高,說明其論文影響力大,可以看作是網絡信息資源管理領域重量級的論文,尤其是武漢大學的馬費成等人寫的“面向高速信息網絡的網絡信息資源管理”一文被引頻率最高,無人能及。
4、 論文作者分析
(1) 作者合著情況分析
研究論文的合著現象, 一方面可以反映研究論文的深度和廣度, 以及該研究領域的學科性質和研究方法等;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弄清合作的特點以及影響合作的主要因素, 有助于組織合作研究。合著度是指某一時期內刊物載文的篇均著者數, 合著率則為刊物合著論文篇數與論文總數之比。我國關于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研究論文的作者合著情況見表5。
由表5中可以看出,我國關于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研究的論文主要以個人獨著為主,共82篇,占所有論文的68.91%,但從整體上看,每年的獨著論文數時高時低,在2005年達到高峰,總體呈現出很不穩定的狀態。另外,從表5中還可以看出,每年的論文合著率也很不穩定。這充分說明, 隨著現代化科學技術的相互滲透和綜合發展, 合作研究將會成為當今科學研究的一大趨勢。
表5 論文作者合著情況
形式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合計
比例%
獨著論文數/篇
1
7
6
4
9
10
17
11
8
9
82
68.91
2人合著論文數/篇
3
1
1
3
3
1
3
9
3
27
22.69
3人以上合著論文數
2
1
1
2
3
1
10
8.4
合著度
2
1
1.13
1.56
1.63
1.46
1
1.06
1.44
1.75
1.38
—
—
合著率%
100
12.5
33.33
50.00
30.77
5.56
31.25
60.00
30.77
—
—
(2) 作者地區分布情況分析
分析研究作者的地域分布,可以了解各地區圖書情報學項目研究的基本情況,揭示各地區科研創新能力的大小,為國家統一協調項目研究力量和項目分布提供參考數據。在統計的過程中可以看到關于我國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的論文遍及了全國的28個省市自治區。表6表明發文最多的前10個省市分別為湖北、北京、湖南、黑龍江、吉林、廣東、山東、遼寧、浙江、河南和甘肅。這10個省市共計發文87篇,占論文總數的73.11%。這一方面說明這些地區是我國數字圖書館研究水平最高、最普及的地區。其中,尤其是湖北省,數最多,遠遠領先于其他省市地區,此外,湖北省的論文中絕大多數都是武漢地區發表的,特別是武漢大學,說明在研究我國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的方面湖北武漢地區有很強的一批專家和學者,對該領域有著自己比較獨到的見解,為該領域的發展作出了很多努力。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國關于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的研究地區分布非常不平衡,地區差異很大,其他地區也應該積極努力,投入力量,緊跟上全國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研究的腳步,使我國關于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的研究更上一層樓。
表6 論文作者地區分布
地區
數/篇
所占比例%
湖北
20
16.81
北京
9
7.56
湖南
9
7.56
黑龍江
9
7.56
吉林
7
5.88
廣東
7
5.88
山東
6
5.04
遼寧
6
5.04
浙江
5
4.21
河南
5
4.21
甘肅
4
3.36
5、 論文的內容主題分布情況分析
從統計分析可知,我國數字圖書館研究論文內容分布極不平衡。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1) 基本理論研究 這類論文一般都是對網絡信息資源及其管理的概念、構成要素、類型、特征的研究,論述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現存問題或必要性的。在調查中,共有33篇論文探討了這方面的內容。調查顯示,國內學者對“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的認識多傾向于:其是“信息管理學”中新近產生的一個分支,并沒有達到能成為相對獨立學科的程度。在調查的論文中,并沒有專門對“網絡信息資源管理學”及其的研究對象、研究內容、體系結構、學科性質、相關學科、研究方法、學科史及未來發展、學科理論基礎和技術基礎等的論述,而多是在對“圖書館學”、“情報學”及“信息研究”等學科,進行學科研究總結與展望時,提到“網絡信息資源管理”方向的研究進展。而論述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的模式,基本上都是引用泰宏教授提出的信息資源管理是三種基本信息管理模式的集約化,即信息資源的技管理、信息資源的經濟管理和信息資源的人文管理,它們分別對應不同的背景,即信技術、信息經濟和信息文化,三者的集成構成信息資源管理的三維構架。
馬費成、陳銳的《面向高速信息網絡的信息資源管理》系列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其分別從技術、人文和經濟的角度討論了面向高速網絡的信息資源管理、組織和利用的問題。而靖繼鵬的《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研究論綱》在分析比較網絡信息資源管理與傳統信息資源管理差異的基礎上, 概論了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的主要研究內容。其主要研究內容則為信息資源管理的主要業務環節, 其模式是信息技術、信息經濟和信息文化三維構架。賈春華的《論網絡信息資源管理值得關注的幾個基本問題》,較專注地分析了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研究中重點領域、最新進展和未來展望。他認為網絡信息資源管理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幾個重點問題是網絡信息資源分布特點與規律的研究、網絡信息資源組織研究、網絡信息資源檢索和網絡信息服務等方面。另外,尹艾藍、李曙光的《網絡信息資源管理及其管理探討》則創造性地把書簽式管理模式、搜索引擎管理模式、書目控制管理模式列為網絡信息資源管理模式, 把人文管理、技術管理列為管理手段。
(2)企業與圖書館網絡信息管理
主要是企業與圖書館如何開展網絡信息資源的管理、收集與構建工作。本次調查中,涉及圖書館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的論文共有18篇。劉海燕等在《網絡環境下圖書館信息資源的管理》中立足于網絡環境下圖書館信息資源,全面分析了信息時代網絡環境下,圖書館信息資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了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的對策建議。曹秋霞的《高校圖書館網絡信息資源管理探析》通過對高校圖書館利用網絡信息資源所進行的一系列活動的剖析,提出了高校圖書館在加強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的過程中應當改進的幾個問題。張麗輝的《淺談高校圖書館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的改進》分析了高校圖書館網絡信息資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高校圖書館網絡信息資源數據庫建設及網絡信息資源服務的改進策略。冷伏海、孫揚民的《面向我國中小企業的網絡信息資源管理》在分析中小企業的信息需求與管理的基礎上, 結合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的特點, 給出了面向中小企業的網絡信息資源管理模式及針對這種模式的實施過程。
(3)描述與組織研究
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的中心環節就是:如何準確、全面揭示每個網絡信息資源的內外特征,并通過有序組織,來調整網絡信息資源的無序狀態??梢姡瑢W絡信息資源揭示與組織,是提高其利用效率的前提,也是業內人士探索研究的重點之一。在本次調查中,共有14篇論文涉及到這一領域。
袁紅梅在《網絡信息資源管理模式——元數據》中提出了元數據的3 種格式,4 種類型,討論了元數據在網絡信息資源組織中的應用。丁曉紅的《網絡信息資源的組織管理芻議》針對網絡信息資源的特點,介紹了對網絡信息資源進行組織管理的原則和幾種方式, 進一步提出網絡信息資源對圖書館工作的影響及圖書館應采取的對策。王海波、湯珊紅的《網絡信息資源的組織與管理研究》論述了網絡環境下信息資源的組織方法以及目前存在的問題, 并對如何更好地組織與揭示網絡信息資源提出了一些看法。對未來網絡信息資源的組織方式,學者們提出的設想是:“從組織者角度,網絡信息組織要簡便,擴充性、專業性、及處理能力都要強;從用戶角度,網絡信息組織要易于查詢,滿足個性化需求;從技術角度,網絡信息組織應向自動化、集成化、智能化、知識組織的方向發展,并逐步實現知識挖掘?!?。
(4)信息開發研究
信息資源的開發是開展信息服務的基礎與前提,信息服務在信息資源的充分開發和合理組織的基礎上才可能有高效率。網絡信息服務更是以信息資源的網絡化開發為前提。在本次統計中,共有7篇論文涉及了這一領域。
王懷惠的《網絡信息資源的管理與開發》概述了網絡信息資源的概念、特點及分類, 網絡信息資源的開發概念及其重要性, 分析了網絡環境下信息資源開發利用中值得重視的技術, 提出了網絡信息資源開發的建議。辛春華在《論我國信息資源網絡化的開發與管理》在分析我國網絡信息資源建設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信息資源網絡化開發的戰略目標與利用原則, 探討了網絡信息資源管理、配置及其優化。
(5)系統管理的研究
主要涉及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的總體過程、策略、方案及有序運行的條件、機制與障礙等微觀環境的研究。網絡信息資源管理是由一系列工作程序構成的,調查中有7篇論文是將其作為一個總體來進行討論的。如:《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系統的基本要素及其運作機理探討》中,作者鄧克武提出“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系統的運作機理包括:網絡信息的采集和網絡信息的組織。建立一個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系統,對特定的網絡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和有序化并經常剔舊納新,是非常必要的。”馬惠君在《談構建安全的網絡信息環境》中則針對網絡信息的特點,分別從技術角度、法律角度以及人文社會角度對網絡信息安全問題進行探討,從而創造綠色、安全的網絡信息環境。
(6)信息服務研究
網絡信息服務是信息工作者直接面向用戶的“前沿”,網絡的應用、信息特征的轉變等因素,都使信息咨詢工作產生新的方式和突破。本次調查中關于信息資源服務研究的論文有4篇。
譚兆民的《試論網絡信息資源的管理與服務》提出了開展網絡信息資源服務的6種方法:網上導航服務、公共網上查詢服務、館際互借和文件傳送服務、系統開發服務、聯機檢索服務和因特網網絡資源服務等。朱淑蕓、朱鉅鋒的《網絡信息資源管理與服務》就網絡環境下的信息資源管理與服務工作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丁立萍在《現代圖書館信息服務的發展趨勢與對策》中提出目前圖書館信息服務存在著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無序、信息開發膚淺, 館員素質低, 信息人才缺乏等問題。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是圖書館工作的戰略重點, 應對網絡信息資源加強管理, 開展多層次的文獻信息服務, 加強特色館藏建設, 提高讀者服務的信息質量, 加強文獻信息隊伍建設, 使圖書館信息服務具有資源共享、特色化和社會化的發展趨勢。
(7)信息政策研究
主要是用國家機器的手段進行的控制與引導、制定相應法規的研究。有5篇文章論及國家信息資源政策,如《網絡信息資源建設的政策調控與實施機制研究》、《淺論我國信息網絡環境的政策體系》等。還有就是對網絡信息資源的知識產權法律研究。
查先進的《面向高速信息網絡的國家信息政策》闡述了高速信息網絡環境下的國家信息政策需求、面向高速信息網絡的國家信息政策目標和面向高速信息網絡的國家信息政策內容框架。彭晨曦, 尹鋒的《國外網絡信息資源管理政策法規建設及其啟示》通過國內外網絡信息資源管理政策的對比,在分析了國外網絡信息資源管理政策法規建設的重要特點與趨勢的基礎上,對我國信息政策法規的建設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
(8)信息檢索研究
探討網絡信息資源的檢索策略、檢索工具改進、及新的支持技術的研究論文,在這次調查中有3篇。范超英、曹蕓的《網絡信息資源管理與檢索的工具——全文檢索系統》介紹了網絡信息資源管理與檢索的工具—全文檢索系統的功能特點、構成及在圖書館的具體應用。
王純的《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的重要工具——www 搜索引擎》認為搜索引擎是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的重要工具。搜索引擎眾多, 各具特色, 分析常用搜索引擎的類型與功能是非常必要的, 用戶可依此選擇合適自己的檢索工具。
(9)其他方面的研究
除了以上幾個內容外,還有許多涉及了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的很多內容, 如管理的標準化體系、網站資源管理、知識管理對其影響、人文因素、管理安全、人員的思維結構、人才培養研究、目錄學及計量學的應用等。
通過論文調查,筆者發現,國內對于用戶的分析研究,用戶利用網上信息資源的研究:如用戶網絡信息需求的決定因素、表現形式與滿足方式,用戶利用網絡信息資源的行為與心理,用戶潛在信息資源的開發、用戶的教育等很少??赡芘c我國網絡信息資源建設起步晚、條件落后的情況以及用戶的信息意識薄弱有關。但是,隨著我國信息資源建設的發展,相信有關這方面的論文會越來越豐富,相關理論與方法會越來越成熟。
三、結語
1 前言
近幾年來,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不斷更新辦學理念,緊跟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適時調整專業結構,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各方面都有長足進步。不過,目前學?!暗录茧p馨的仲景學子”培養過程中,幾乎沒有文獻檢索、資料查詢技能培養,另外信息素養教育內容缺失也引起校內專業人士高度關注。因此,如何通過設置醫學文獻信息檢索課程,來培養仲景學子的文獻檢索、資料查詢、寫作技能,也成了比較有價值的課題。
2 南陽醫專仲景學子培養的現狀
2.1 基于仲景學子培養的課程設置現狀
自從開始打造仲景學子培養品牌以來,盡管醫藥護技等各專業人才培養水平不斷提升,但由于高職高專學制只有三年,還有一年時間到醫院臨床實習,實際在校學習時間只有四個學期,各專業在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盡可能的壓縮非專業課比重。而醫學文獻信息檢索課自學校開展本??平逃詠恚恢睕]有面向所有學生開設。
2.2 仲景學子培養過程中課程設置的問題
由于課程設計上醫學文獻信息檢索課是空白,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系統教育的缺失,學生普遍沒有利用圖書館豐富館藏資源的意識。暴露出利用信息資源的能力、自我提升和研究能力不足等問題。
3 開設醫學文獻信息檢索課的必要性
3.1 開設醫學文獻信息檢索課有政策依據
一方面,教育部三次下文要求開設文獻檢索課。①教育部教高一字(84)004號 關于印發《關于在高等學校開設〈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的意見》的通知。②教高一司字(85)065號《關于改進和發展文獻課教學的幾點意見》。③教高司[1992]44號《文獻檢索課教學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教育部1998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醫學專業的“業務培養要求”均包含“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這一培養要求。
3.2 開設醫學文獻信息檢索課是大勢所趨
一方面,全國各高校已普遍開設本課程,文獻檢索課教學經多年發展,“到1998年已經成高校信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周邊其他高校已開設本課程,學時16-32學時,學分1-2分。
3.3 開設醫學文獻信息檢索課是仲景學子培養的需要
醫學文獻信息檢索課是提高仲景學子信息意識和資源利用能力的重要途徑,本課程融圖書館學、情報學、計算機知識等為一體。旨在培養學生獲取、利用、評價信息知識的能力,從而能為學生將來自學、研究和實際工作等奠定基礎。
4 基于仲景學子培養的醫學文獻信息檢索課程設置原則
4.1 把握好應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導向
教高[2000]2號《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指出高職高專的人才培養是: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學生應重點掌握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4.2 要結合專業特點增強課程針對性
課程開設要仔細研究醫藥護技等各專業的需求差異,能在有限的時間里,除了完成共同的知識技能模塊教學,按專業有針對性的在內容選擇、實踐環節設計等方面進行有效區分。
5 基于仲景學子培養的醫學文獻信息檢索課程設置
5.1 醫學文獻信息檢索課程的知識模塊設計
結合我校實際,醫學文獻信息檢索課程主要由以下6個知識模塊組成:第一模塊回答“如何利用現代圖書館”這個問題;第二模塊回答“如何獲取圖書雜志等紙本資料”這個問題;第三模塊回答“如何進行醫學文獻信息檢索”這個問題;第四模塊回答“如何通過計算機網絡檢索中外文數據庫”,主要內容包括搜索引擎、網絡開放數據檢索、萬方數據庫、同方知網、重慶維普全文數據庫、泉方PUBMED數據庫、超星移動圖書館等;第五模塊回答“如何進行醫學論文寫作”這個問題,主要內容包括信息收集、文獻閱讀、文獻積累與整理、醫學論文寫作等。第六模塊回答“如何進一步學習本課程”這個問題,主要內容包括特種文獻、其他中外文檢索工具、其他中外文全文數據庫等。
5.2 醫學文獻信息檢索課程的教學條件
良好的教學條件是課程開設的基礎,為此應做好以下5點:一是做好師資隊伍建設,圖書館就有職稱、學歷層次和年齡結構等都比較合理的師資隊伍;二是要對已制訂的“課程大綱”進行再修訂,要突出實用性和針對性;三是做好教材建設,根據學校實際編著校本教材;四是做好實訓基地建設,要充分利用電子閱覽室、工具書庫等做好實踐教學,并不斷改善實踐教學條件。五是做好課程網站建設,豐富網絡學習資源,建立網上學習、評價機制等。
5.3 醫學文獻信息檢索課程的反饋與評價
應能及時與學生溝通交流,通過學生的興趣所在,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在掌握學生學習情況的基礎上,動態把握教學進度。應能客觀評價學生對醫學文獻信息檢索課的掌握情況,多次考核綜合評定,避免使本課程的學習變成理論應試式學習。
【論文摘要】計算機的應用為中職計算機專業學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同時也對我們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職學校的計算機教學既要適應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又要顧及現階段中職生自身的素質。因此,中職計算機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其改革的主要思路是:以“加強實踐,力求創新”為培養原則和最終目標,揚棄傳統的學科式的教學模式,逐步建立“掌握基礎,實踐為主,重點突破,開拓創新”的教學模式,在教學的目標、計劃、課程、模式、考核等諸方面均應“改版”。
一、教學目標的改革
當前,計算機及其應用正朝著網絡化、多功能化、行業化方向發展。從就業市場看,計算機網絡管理員、計算機圖形圖像、計算機廣告設計制作、計算機輔助設計操作等中級計算機技術人才十分被看好。因此,中高職計算機專業教育教學應適應社會需求,在打好專業基礎的前提下,更應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教學目標可確定以下幾個培養方向:
1.辦公自動化:培養力、公自動化管理和操作技術人員。
2.網頁制作:設置以dreamweaver, flash, javascript, access為主的課程,培養能從事網頁設計的人才。
3.計算機網絡:以學習網絡操作系統為主,培養計算機網絡管理員。
4.多媒體技術:培養能從事計算機文字、圖形圖像、聲音、動畫、電影電視等多媒體制作的人才。
5.平面圖像處理:培養能從事金}算機圖形圖像處理、廣一告設計的人才。
二、教學計劃的改革
新的教學計劃應以技能培養為主。對于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應用能力以培養“一技之長”為主導思想,求“?!倍磺蟆皬V”,但一定要突出專業特色。
以三年制為例,在前兩學年,每學期用3至4周時間在機房進行某個發展方向的專門化訓練,最后一個學期根據學生特長及愛好,分方向進行專長提高訓練,使每個學生在自己喜愛的方向上有自己的特長。具體安排為:
第一學期,進行中英文打字的強化訓練,使其打字速度達到每分鐘80字以上。
第二學期,進行辦公軟件 office的加強提高,使其能適應各種辦公自動化的需求。
第三學期,進行網頁制作的重點突破,使其能設計滿足用戶要求的各種網頁。
第四學期,用兩周時間進行計算機平面圖像設計,使其能從事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廣告的創意和設計。再用兩周時間進行網絡的安裝和維護,培養計算機網絡管理員,使其能掌握internet網的接人技術及局域網的安裝和維護。最后用四周的時間,進行提高訓練,最終使每個學生有一技之長。
三、課程的改革
隨著社會對中職生尤其是計算機等專業的中職生的培養要求越來越講求實用和應用,必須對原有課程體系進行改革。應大膽開設《網頁設計》、《 photoshop 》,《多媒體制作》、《 flash動畫設計》、《電子商務》等面向市場、以實踐操作為主的實戰型課程。這樣學生畢業后可立即適應市場的需求。
四、教學模式的改革
1.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時代的發展,正在促使教育改革從傳統的以教師傳授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強調“學”重于“教”,目的在于體現“教育應滿足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之需求”,體現‘順應市場、服務社會、服務學生”的價值取向。
2.以實驗室、視頻室為主戰場的教學模式。計算機課程具有操作性強、適于視頻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特點。應采用以實驗室、視頻室為主戰場的教學模式。
3.以多媒體技術為教學環境的教學模式。多媒體技術為教學提供交互式的教學環境。首先,教師通過制作教學課件實現模擬環境,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計算機硬件水平不能完全滿足教學需要的問題。其次,教學內容中用文字和語言難以表述清楚的部分,用教學課件可以直觀地呈現出來,既明了,又生動形象。其只,多媒體技術能為學生創造一個能聽、能看、能動手操作以及進行討論、交流的環境,可提供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有利于知識的獲取與保持。其四,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的內容和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有利于激發學習興趣,形成學習動機。
4.以網絡為教學系統的教學模式。應有效利用網絡教學資源,充分發揮虛擬教室、遠程教學、分布式教學等現代化教學技術的作用。學生每修完一科,可在指定時間到網上參加考試,如果通過則取得相應的學分。
五、考核方法的改革
由于中職生的文化基礎、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在整體上處于弱勢,按照現有的考核辦法,必定會出現大面積不及格。這勢必沖擊整個教學計劃的完成,進一步打擊中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之計算機課程的實踐性很強,筆試考核方式無法反映學生的真正水平。因此,考核方法要進行重新設計。
1.采用學分制。學分制的實施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在學校指定的選修課范圍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基礎、特長和興趣進行選修。
2.允許部分課程不及格,各科學分可互相彌補,平均達到及格即可。
3.凡是與實踐有關的課程,均以實踐(如上機)考試作為評定成績。
4.每學期的實訓項目達到“良好”以上的成績,則本學期的其他課程可以不及格。
【摘要】科學技術對倫理教育提出了新的風險,通過系統的倫理教育,形成對他人和社會所要承擔的責任。激活倫理教育的功能,形成對后代及至整個自然界承擔責任的倫理世界觀。科技視野與倫理教育視野亟待對接,倫理教育既要應對現代科技風險帶來的倫理難題,也要及時的調整教育向度以適應科技社會的發展。
【關鍵詞】科技風險;倫理教育;科技道德
新科技革命日新月異,科學技術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并對人類生產生活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巨大財富與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科技知識本身的不確定性所導致的風險;科技開發活動中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風險;“科技成果運用的不確定性所導致的風險”[1],由此出現了種種反科技思潮。倫理學向來是倫理教育實施的理論基礎和前提,倫理學領域發生了重大轉向,倫理教育也要實現整體的轉型。倫理教育需要到科技倫理那里挖掘資源,并以積極的姿態去主動攝取。今天,有必要加強科技倫理的研究與教育,樹立科學的倫理教育觀??萍硷L險語境下的倫理教育是有別于科學知識的教育和科學精神的培養,應突出地運用倫理感化和道德輿論的手段,使人們學會關心,懂得尊重,對人、自然、社會充滿正義感和責任感,做到追求真理和實現價值的統一。
1科技風險語境下的倫理教育目標是形成正確的科技觀
科技倫理要求形成學生正確的科技觀。當代社會,科技的迅速發展及其影響的日益深刻,科學技術的負效應,科技與社會的矛盾日益突出??茖W倫理教育要培養學生認識科學的倫理本質,并以懷疑、批判、理性和實證的精神去探索未知的客觀世界,揭示客觀規律,以達到對人、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在這個過程中,要使學生對科學技術有正確的理解。
由于人們的以及看問題角度的不同,對倫理與科技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的看法和認識也不同,但有一點是一致的,即:人類社會的有序運作有賴于倫理,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但必須明確:科技不是一切。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對科技進行全面、理性地判斷已成為時代的要求。
在科技發展背景下,學生既需要辯證的思維方法,而且也需要正確的科技觀的指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科技觀,也是他們學習科學知識的基礎與前提。學生作為科學技術各學科領域的未來的潛在人才,應該具有思想道德和文化科學的雙重素質,需要建立合理的科學與人文的知識結構,而這些素質的形成與知識的獲得需要正確的科技觀的支配。“學校德育的影響納入整個社會的大環境之中,強調社會氛圍的凈化,注重社會制度層面和精神層面的建設,給學校德育以更多的發展空間。”[2]現代科技觀實際上已成為一種文化影響、支配著學生,科技觀教育要與高速發展的科技結合,科技觀的培育要與專業教育相結合。作為社會未來建設者與接班人,學生必須樹立起人與自然協調的新科技觀,把分離出的科技重新放回到整體中,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一方面,將科技觀教育的內容補充到相應的課程內容中;另一方面,在專業教學中體現科技觀的教育目標,引導學生從倫理的視角看待不同的科技活動。
2科技風險語境下的倫理教育的重點是科技道德教育
科技道德源于對世界的科技認知,體現了一種價值的觀念,表現為科技界應該共同承擔的社會責任和格守的行為規范,它的主要內容包括人生觀、價值觀、自然觀、社會觀及科技觀。道德規范是從實踐中產生的,逐漸形成同行認可的和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科技道德規范已成為社會倫理的重要內容。
科技道德具有調節功能、教育功能、認識功能等多重功能。調節功能表明倫理結構不僅調節科技工作者個人的道德活動和倫理關系,也調節著科學共同體內各成員間的倫理關系和道德活動,使科技工作者逐漸達到道德的完善。教育功能說明科技工作者不但從自己的前輩那兒學習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而且學會如何做一名真正的科技工作者。認識功能表征道德的認識功能并不是指對具體科學知識的認識,而是指在價值中反映出來的或者能闡明道理選擇條件的那種知識。
在當今的大科技時代,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個人品格、倫理意識結構顯得尤為重要。因為科技活動的特點和科技的本質決定了在科技社會中,不可能是法本位,它只能是倫理本位,而且這種倫理本位可能要一直延續下去。與此同時“教師在組織教學時,承擔著發展學生身心素質的責任”[3],因為大學生是未來的科技工作者,他們具有的科技道德才是未來科學技術事業得以發展的保證。學生只有具有科技道德,才可能有對真理的追求,才可能有造福人類的寬廣胸懷,也才有人格的升華。
3科技風險語境下的倫理教育要及時應對科技發展的倫理問題
中國期刊投稿熱線,歡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論文我們會在2個工作日之內給予辦理審稿,并通過電子信箱通知您具體的論文審稿及發表情況,來信咨詢者當天回信,敬請查收。本站提供專業的服務和論文寫作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快速發表。
【摘要】高素質勞動者的培養主要由初中等職業教育承擔; 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主要由普通高等教育來完成; 而高等職業教育主要是培養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由此可知, 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定位應定位于在高中階段教育的基礎上培養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人才。
【關鍵詞】高素質勞動者的培養、由初中等職業教育承擔
【本頁關鍵詞】職稱、省級國家級期刊快速發表
【正文】
( 一) 目標定位: 我們知道, 人才隊伍可分為三大類: 一類是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 一類是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 一類是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高素質勞動者的培養主要由初中等職業教育承擔; 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主要由普通高等教育來完成; 而高等職業教育主要是培養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由此可知, 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定位應定位于在高中階段教育的基礎上培養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人才。要實現培養目標的準確定位, 高等職業院校必須克服辦學的浮躁心理和攀比心理, 不能過多地考慮“高等教育”而忽視“職業教育”, 不能沿用普通高等學校的辦學模式, 誤把高等職業教育辦成“本科的壓縮餅干”。我國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定位是面向生產和服務第一線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高職畢業生不但懂得某一專業的基礎理論與基本知識, 更重要的是他們具有某一崗位群所需要的生產操作和組織能力。由于高職教育培養的學生是為生產第一線服務的, 因此高職學生的畢業去向具有很強的基層性。例如, 經濟類高職的畢業生主要去財經部門或企業部門從事財經管理工作等。高職畢業生去向的基層性是高職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 二) 方向定位: 高等職業教育在辦學方向上應把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作為辦學前提, 不能以普通高校傳統的學科型來組織教學, 而應突破傳統辦學模式, 按就業需要來設置專業, 組織教學。堅持面向市場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向。在課程體系構建上變縱向為橫向“即把縱向的按學科、分門類的課程變為橫向的以崗位能力為前提, 按照勞動過程需要而將各種課程重新組織成綜合化課程。在辦學模式上, 要以“訂單”為紐帶, 要與行業和企業緊密結合, 這是根本方向。要充分利用企業的設備優勢、資金優勢、人才優勢和技術優勢”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的良性發展。
( 三) 層次定位: 職業教育有高等、中等、初等三個層次。不同層次的職業教育在辦學目標和方向上有所不同。高等職業教育屬職業教育的高層次, 它與中等職業教育相比, 在培養目標、培養模式上既有共同性, 又有層次上的差異。中等職業教育強調的是一技之長, 主要培養實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而高等職業教育強調培養應用型、管理型和高級技術型人才。高等職業教育是中等職業教育的延伸, 前者比后者的層次要高。從目前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情況來看,高等職業教育應主要定位在??茖哟?。高等職業院校決不能兩眼向上, 盲目指望升格。
【文章來源】/article/66/4386.Html
【本站說明】中國期刊投稿熱線:專業致力于期刊論文寫作和發表服務。提供畢業論文、學術論文的寫作發表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以及寫作輔導。 “以信譽求生存 以效率求發展”。愿本站真誠、快捷、優質的服務,為您的學習、工作提供便利條件!自05年建立以來已經為上千客戶提供了、論文寫作方面的服務,同時建立了自己的網絡信譽體系,我們將會繼續把信譽、效率、發展放在首位,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務。
聯系電話: 13081601539
客服編輯QQ:860280178
論文投稿電子郵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郵件標題格式:投稿刊物名 論文題目
如:《現代商業》 論我國金融改革及其未來發展
聲明:
本站期刊絕對正規合法
并帶雙刊號(CN,ISSN),保證讓您輕松晉升
原文
電子商務的概念
電子商務雖然正在以難以置信的速度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但是至今也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世人眾說紛紜,各國政府、學者、企業界人士根擾自己所處的地位和對電子商務的參與程度,給出了許多不同的表述,下面是幾個比較有代表性和權威性的定義:
國際商會于1997年11月在巴黎興行了世界電子商務會議。與會專家和代表對電子商務的概念進行了最有權威的闡述:電子商務(ElectronicCommerce),是指實現整個貿易過程中各階段貿易活動的電子化。從涵蓋范圍方面可以定義為:交易各方以電子交易方式而不是通過當面交換或直接面談方式包括交換數據(如電子數據交換、電子郵件)、獲得數據(共享數據庫,電子公告牌)以及自動捕獲數據(條形碼)等。電子商務涵蓋的業務包括:信息交換;售前售后服務(提品和服務的細節、產品使用技術指南、回答顧客意見);銷售;電子支付(使用電子資金轉帳,信用卡,電子支票,電子現金);運輸(包括商品的發送管理和運輸跟蹤,有駐可以電子化傳送的產品的實際發送);組建虛擬企業(組建一個物理上不存在的企業,集中一批獨立的中小公司的權限,提供比任何單獨公司多得多的產品和服務);公司和貿易伙伴可以共同擁有和運營共享的商業方法等。
美國學者現維•卡拉克和安德魯•B•惠斯頓在《電子商務的前沿》一書中提出:“廣義地講,電子商務是一種現代商業方法。這種方法通過改善產品和服務質量,提高服務傳遞速度,滿足政府組織,廠商和消費者的成本的需求。這一概念也用于通過計算機網絡尋找信息以支持決策。一般地講,今天的電子商務通過計算機網絡將買方和賣方的信息,產品和服務聯系起來,而未來的電子商務則通過構成信息高速公路的無數計算機網絡中的一條線將買方和賣方聯系起來。
1.2電子商務的發展史
電子商務始于網絡計算。網絡計算是電子商務的基礎。沒有網絡計算,就沒有電子商務。
......
目錄
第一章技術背景
第二章關鍵技術介紹
第三章系統環境框架的搭建
第四章總結和展望
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1.沈建男.EnterpriseJavaBean設計實務.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2.屈曉暉.EnterpriseJavaBean編程實戰.北京:科學出版社
3.WutkaMark.Java編程技巧.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4.BrogdenBill.Java開發技南――Servlets和JSP篇.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
簡單介紹
摘要:
隨著網絡技術迅猛發展,網絡技術不斷地推陳出新,網絡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從最早的信息傳播、數據交換到現在的網絡交易等,網絡的應用已經不止是單純的用來傳送或顯現靜態的信息了。
不管是Java的面向對像分布式結構,或是Microsoft公司的.NET技術都在解決日趨復雜而龐大網絡工作。在電子商務的應用上,網絡交易講求的是安全性(security)、可靠性(reliability)和它的執行效率(performance)。由Sun公司發展出來的J2EE三層式網絡程序結構,不僅能確保這些基本需求,更能降低許多程序編寫上的難度,加快了系統開發速度。EnterpriseJavaBean是一種完全面向對象的網絡交易組件,除了具備J2EE的優點以外,在重復使用、便攜性、擴充性以及移植性上也有相當大的優勢。
本文詳細論述了我在論文寫作期間,在基于Java平臺的三層式網絡交易工程里所做的研究和實踐,主要是圍繞實現基于Java平臺搭建服務器環境和前端頁面,以及利用此實現“VOD系統用戶管理模塊設計”所需要的幾個方面展開的。本文首先闡述了EnterpriseJavaBean的概念,介紹了EnterpriseJavaBean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的發展趨勢,整個系統平臺的架構原理和在應用中的工具;緊接著,詳細介紹了在實現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及其解決方法;最后介紹了所實現系統的整體框架和各部分功能。講述具體實現部分時,主要是圍繞在實現在針對用戶需求結合EJB技術提出的商業邏輯的解決方法,在介紹的同時,說明它們在系統中的應用情況。最后,針對現在的實現狀況,指出不足之處,提出了進一步的開發展望。
關鍵詞:現代測繪技木 土地測繪 土地調查 遙感技木 應用
中圖分類號:P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6(a)-0036-01
我國傳統的測繪技術已經難以滿足土地資源利用的需求,而現代測繪技術可以很好的提高測繪的精度與效率,可以極大的提升土地資源的利用率,對土地資源的保護和開發有很大的作用。論文結合現代測繪技術的內容和土地資源的應用,為我國的土地利用開發做出貢獻。
1 現代測繪技術對土地測繪的意義
現代測繪技術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尤其是與先進技術的結合,對土地測繪起到了重要的作用?,F代測繪技術有全球定位、遙感技術和3S集成技術等,并且在現代測繪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現代測繪技術的應用幾乎涵蓋了土地測繪的各個領域,當今的土地資源非常匱乏,在土地調查、規劃和管理方面都有待進一步提高,現代測繪技術可以滿足土地測繪的各種現代化要求,有效提升土地資源的利用,提高工作效率,節省土地資源,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2 土地測繪的調查
2.1 土地現狀的勘察
土地現狀的勘察包含了多個環節,其技術流程有現場的調查、測量、修正測量參數、編輯圖片、土地信息的管理與完善等,任何一個環節都對土地測繪造成很大的影響,之間的工作需要準確銜接。土地勘察選取1∶1000的比例,經過對土地變化的信息進行修正,在草圖上標明出來,測繪方式為全站儀解析法,并將測點的詳細參數輸入到計算機,通過繪圖軟件編輯圖像信息。
2.2 土地現狀分析
通過對土地調查的信息進行分析歸納,通過繪圖軟件編輯圖像信息,從土里利用的空間分布、數據信息、土地結構、利用效率等方面進行評估,從這些指標對即將開發的土地資源進行評價。土地評價的結果用來和已有的相關區域進行比較,比較的方面主要是綜合空間與時間的應用效果,能否在以后的建設使用中發揮更大的效益。尤其是當今土地資源的逐漸稀缺,土地的浪費造成的直接和間接的經濟損失非常大,因而,土地現狀的分析要從經濟、環境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以其綜合利用的效能最大化為出發點,推動土地資源的優化。
2.3 土地資源的潛力
土地資源在為進行實際的開發之前,要準確評估其蘊藏的潛力,以便能夠充分挖掘其中存在的效能。土地資源的潛力評估在經過土地調查和土地現狀分析兩個步驟之后,其潛力的評估可以用兩種方法進行,分別包含單指標和綜合指標,盡量提高測繪技術的精度,對已有的土地資源進行細化分析,從土地利用的多種角度進行考量,以發揮土地資源的最大潛力為目標。此外,土地潛力的挖掘還包括為以后的升級改造留出余地。
3 現代測繪技術的應用
3.1 3S集成技術
3S集成技術是一項整體技術的綜合,由全球定位技術、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技術結合而來,實現土地的監測、應用分析和管理等內容。隨著定位技術、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技術的日漸完善,其在土地調查的應用逐步得到拓展,所包含的功能有數據采集、分析和產品的利用等,實現土地資源信息的高精度調查和動態監測,達到實時化、全方位、精確化的監測模擬。傳統的監測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測量的精度低、工作效率低、工作流程繁雜等,嚴重影響了測量的效能。而利用遙感技術、定位技術和地理信息技術等,可以獲得精確的影像數據,對數據信息進行分類、歸納、疊加等操作,通過專業的軟件分析,得到優質的地理信息。
3.2 全球定位
全球定位技術發源于軍事領域,由于其具有高精度的特點,在實際應用中具有較大的優勢,可以滿足土地資源的各種利用要求,全球定位技術的應用已經在土地測繪中得到推廣,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全球定位技術的基礎是通過全球定位的24顆衛星,通過衛星數據接收裝置獲取信號,接收的信號具有全天候、無障礙的特點,可以實現對土地信息的精確測量。我國幅員遼闊,土地信息非常復雜多樣,尤其是針對偏遠地區的土地測繪具有很大的難度,受氣候、地形等因素的影響,獲得詳細、精確的土地信息比較困難,并且會耗費較大的人力、財力、物力。而全球定位技術由衛星測繪為基礎,無論是普通地段,還是復雜偏遠的地區,都不會形成阻礙。
3.3 地理信息技術
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基礎是計算機設備,通過專業軟件對土地信息進行采集、分類、歸總和利用。地理信息技術分析的影響因素比較廣泛,如土地的環境因素、地形因素、土地的風土人情、土地的區域地段等因素,通過對這些因素的綜合處理,可以加快信息獲取的速度,經過軟件的處理以數字和圖形的形式呈現出來。而隨著地理信息技術的改進,根據實際應用中出現的沖突和障礙,針對性的增強部分功能,應用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而當今的地理信息技術的規范化和標準化的進程加快,地理信息的融合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極大的提升了土地資源信息管理的效率和精確度。計算機的存儲功能與信息網絡技術的結合,可以實現地理信息的共享,極大的節省了工作成本,簡化了工作流程。此外,不同的管理部門彌補了以往地理信息的融合性問題,實現無縫銜接,便于工作的團結協作。
3.4 遙感技術
遙感技術對土地的勘測工作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城市土地規劃,還是農村耕地的測量,通過航空、航天的正向影像資料的傳輸,經過分析和原有的地形圖進行對比,進行圖像更新和存儲,以便其后的管理或開發工作。
4 結語
我國的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較低,并隨著土地資源的匱乏,其開發和利用的壓力越來越大,并且成本不斷提高,而通過現代測繪在土地測繪中的應用,可以有效的提升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管理成本,實現土地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利益,而這也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 李翔,丘小春,葉科峰.淺談全州泥石流災害中的應急測繪技術[C]//.第十三屆中國科協年會第12分會場-測繪服務災害與應急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1.
[2] 劉萬利,張偉.淺談GPS技術在地籍測繪中的應用[C]//.第十三屆華東六省一市測繪學會學術交流會論文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