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20 04:21:5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一化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化學與現代社會 教學方法改革 體會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Experience of Undergraduate Course Chemistry and
Modern Society Teaching Method Reform
TANG Ke, ZHANG Qijian, WANG Liqing, ZHOU Yingchun, ZHOU Yanjun, GUO Yu
(School of Chemical &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Jinzhou, Liaoning 121001)
Abstract Combined with my school of Chemic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hemistry and Modern Society" course of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courses related to the cre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and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courses reforms are summarized.
Key words Chemistry and Modern Society; teaching methods reform; experience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化學家徐光憲先生定義化學是一門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能、應用以及物質相互之間轉化規律的科學。①化學不同于基礎的數學和物理學科,它是介于這些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如環境、生物學等學科)之間的一門科學,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由此可見,化學在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存在和作用。②化學與現代社會是一門反映化學學科與人類、社會、自然環境密切關系的課程,化學與現代社會課程的開設是為了適應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發展,其目的在于拓展化學教學視野,反映當代化學前沿,體現多學科間的滲透與融合,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學生透過這個窗口,了解本專業的基本課程體系,了解化學與其他學科的相互交叉與滲透,了解化學在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的作用和地位,體會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互依存的關系。③
1 開設化學與現代社會選修課的必要性
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化學已經滲透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社會發展的各種需要都與化學息息相關,從衣食住行到高科技太空探險,從紙筆墨硯到迅即發展的計算機等等,無一不和化學有著密切的關系。能源、環境、材料、生命和信息等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其產生、發展乃至最終解決,都離不開化學。沒有化學,人類現代社會的面貌是無法想象的。然而,近年來,化學的成就被那些以化學為基礎的領域所產生的成就掩蓋了,甚至在個別地方化學被妖魔化了。全世界莫名其妙地滋生了一種淡化化學的思潮。因此,使公眾客觀、準確、全面地了解化學以及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是化學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尤其是使化學化工及其相關專業的大學生了解自己所學專業的現狀及其用途更是刻不容緩的事情,加強這方面的工作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2 化學與現代社會教學方式的改革
針對以上目的,為了以一種嶄新的方式和面貌向“零起點”(具備高中化學基礎知識)的學生展現化學“思想者”的形象、化學廣泛的涉獵技能以及化學在生命、生活,乃至社會中的魅力。我院從2010年開始,在第一學期開始時就為大一新生開設了化學與現代社會這門課程。該課程從介紹本專業的基本課程體系到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能源、材料、生命與生活及環境幾個方面來闡述化學與它們的淵源、聯系;然后嘗試著用基本的化學原理來解釋這些聯系的原理及作用效果;同時,達到灌輸一定的化學思想和化學學科方法論,包括可以應用化學作為武器來與人們千百年來利用化學造福人類過程中形成的“魔鬼”――各種污染作斗爭的目的。最初的授課內容主要有:化學與人類文明;專業培養與課程體系的關系;基礎化學;化工單元;專業課五大專題。由學院五位經驗豐富的教師分別授課,其中重點對化學工程與工藝及應用化學專業培養方案、教學計劃、主干課程設置、研究方法、主要實踐環節及課程之間的聯系作了較詳細的說明。但經過三年的實踐教學后發現這樣的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比較枯燥,學生并不太感興趣,教學效果一般;經過幾位任課教師多次詳細研討后,對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了一定的調整,首先,將任課教師增加到了六位,并且從2013級學生開始將化學與現代社會原有授課內容改為兩大板塊,分別為(一):化學化工發展史;(二)化學與社會。在第一板塊中包括化學的歷史、硫酸、純堿、合成氨、甲醇、石油化工、單元操作以及綠色化學八個專題。第二板塊包括化學與化妝品、化學與食品、化學與生命以及化學與材料四個專題。
各個專題選擇的內容都盡量貼近生活實際以及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課堂上與學生形成互動。如化學的歷史專題從人們對化學變化的“物質基礎”與“推動力”兩方面,講述了化學自“古代-近代-現代”的發展脈絡,使學生了解了化學發展過程中人們認識的變化,從而激發起學習化學的興趣。再如講述生命中的化學元素時,缺乏各種元素會引起各種疾病,如缺碘、缺鉀、缺鐵、缺氟等所引發的疾病,都由學生回答;講到人類基因組計劃時,介紹克隆和轉基因食品;講解金屬材料時,向學生介紹首飾金屬材料的相關知識……這些教學內容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課堂氣氛良好。同時在上課過程中與學生充分溝通互動,讓學生對各種化學行業有了充分認識和了解。而且,把以后所涉及到的課程融合到了各專題的講課內容中,使學生知道所學課程的主要內容、相互關系以及每門課程的重要性。
3 化學與現代社會考核方法的改革
化學與現代社會的考核也采取了新方法。首先,在全部專題講授結束后,學生自愿任選四位教師的四個專題撰寫四份報告,由相應的教師評分后得報告總分,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查閱中外文文獻和各種書籍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學生的自學及獨立思考能力,這部分成績占總成績的40%;其次,將選擇相近專題的學生分成4~5人的研究小組,對相關專題展開專題研究,撰寫研究論文,最后將研究內容做成PPT,并由組長在課堂上做專題報告。由六位任課教師組成的答辯委員會對該組同學的工作進行評分,然后由組長根據小組中各位同學的工作情況分配得分。這不但能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有助于培養他們從事基本科學研究的能力,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評價與自我評價的能力,而且鍛煉了他們的獨立思考及語言表達能力,這部分成績占總成績的50%;另外,再加上10%的平時成績即為該門課程的最終成績。
4 結語
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及改革,化學與現代社會課程教學效果逐步提高,克服了其他課程教學內容枯燥、脫離生活實際的弊端,將專業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及生產實踐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學生由不愿意學、被動地學到想學、愛學。最終到積極主動地學習相關知識,不但使學生們學到了知識,而且鍛煉了獨立思考、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實踐動手能力。使大一化工相關專業的新生了解了本專業的基本課程體系、化學學科的基本內涵、化學各相關領域的科學思想和基礎內容、國內外相關行業生產現狀和發展前景,激發了他們進一步學習專業課程的興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化學素養,使學生從大學剛入學階段就能夠樹立正確的專業觀念,進而使大一新生明白自己為什么學、怎樣學!為其今后的課程學習和專業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并最終能夠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有了初步的規劃。
基金項目:遼寧省高等學校優秀人才支持計劃資助,項目編號:LJQ2012057;遼寧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813;遼寧工業大學2014年教改立項(2014024)
注釋
① 唐有祺,王夔.化學與社會.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Z文 綜合性學習 誤區
1.誤區:在教學中不作為或作為不夠,隨意性強,缺乏計劃性性,合性學習本身就是中職語文教學的常規內容,是每一個學生必修的課程內容,而不是為中職語文教學作“裝飾”用的花瓶,更不是可有可無的“添頭”。綜合性學習在中職語文教學形式上有著其獨特性,在知識與能力方面也是有序的、系統的,教材對綜合性學習這一塊的編寫仍然遵循著“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教師與學生在共同完成綜合性學習的任務時不得隨意打亂,必須經歷準備――項目設計、體驗一過程實施與表達交流――成果展示幾個階段,不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
思考:中職語文目前正面臨邊緣化,出現這樣的尷尬現象,主要原因還是對中職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重要性認識不夠。過去,我們總是認為中職語文教育就是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就是把它作為一個工具?,F在要突破過去的工具觀點,中文系學生要在中學的基礎上提高文學作品欣賞能力和各種作品的寫作能力,著力于傳統文化的教育、人文精神的教育、民族精神的教育和陶冶情操、塑造人文的教育。就是要把它看成終身的教育,這樣認識的話,中職語文教育就是貫穿終身教育全過程中的一個環節。
2.誤區:過分依賴于課本,唯教材是從,把綜合性學習當作課堂作業來完成。在傳統的中職語文教學中,中職語文教材作為知識的絕對權威而被絕大多數中職語文教師奉為“圣經”。在課程改革到來之后,中職語文教材僅僅作為一種資源而存在,但中職語文教師的教育觀念并沒有發生改變,無法用新理念去從事綜合性學習的教學,完全依賴教材,甚至把綜合性學習中的問題當作課堂作業來要求學生完成。
思考:真正善于教學的中職語文教師,一定要走出中職語文教材這個圈子,引導學生從引子找到中職語文學習的鑰匙,并最終成為學習的主人。課文是例子,它是“成品”;綜合性學習材料不是例子,因為它不是“成品”,僅僅是一種資源――可供參閱的項目引子,更不是作業。
3.誤區:把綜合性學習當作訓練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的一種形式和手段,將綜合性學習課上成閱讀課,只做些收集資料、積累素材之類的工作。我們不能否認中職語文教材中絕大多數單元的閱讀課文與綜合性學習在內容上是互相聯系的。比如,語文第一單元選編了《湖涌浦東》、《繼續為祖國語言的純潔健康而斗爭》、《向中國人脫帽致敬》三篇閱讀課文,對學生進行“愛我中華”、“自信獨立”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熏陶??梢娋C合性學習不但在內容上與閱讀部分有著緊密的聯系,而且它還是閱讀課文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染的一種延伸和拓展。
思考:我們應十分清醒地看到,綜合性學習教學雖然與閱讀教學有聯系,但又是相對獨立的,它有著自己相對獨立的教學任務。綜合性學習并不是完全依附于閱讀部分而存在的,它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并自成體系。有些綜合性學習的形式相對一致,它們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為主要目標,倡導學生發揮自主精神,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搜集、篩選、整理資料的能力。這些與閱讀教學有著根本的不同,我們更不能因綜合性學習成果展示中有通過寫作(比如小報告和調研論文)來展示綜合性學習成果這一形式就將綜合性學習當作寫作課來教,這也是不對的。
4.誤區:把綜合性學習當作科學知識課來上,滿足于講課文。學生的親身參與和實踐體驗,是綜合性學習的關鍵所在。有些教師上課照本宣科,或是自我陶醉,至于學生I聽沒聽,學沒學,似乎與他毫不相干。很多中職語文教師上課的方法,就是呆板的三段論結構法,首先講大一二三四點,然后講小一二三四點,最后總結歸納。這樣上課的結果是,老師很辛苦地講了,學生沒學到什么東西。殊不知,綜合性學習是由師生共同合作完成的,中職語文課尤其如此,那種上成傳統的語文課的綜合性學習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綜合性學習。中職語文綜合性學習課的目的就是心靈溝通,心領神會,產生共鳴,而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
思考:中職語文的課堂教學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教師與學生圍繞文本進行有針對性的解讀,在解讀的過程中實現語言經驗的傳遞、語感的遷移、語文知識的積累,形成并發展自身的語文素養。而以項目為話題的聚會則不同,它僅僅是給教學確定了一個主題,教材為這種聚會的開展提供了一些可供參考的資料,甚至為如何開展這些活動提出了較為合理化的建議,這些是對學習行為和目標起導引作用的課程資源,并不是課文文本,所以綜合性學習材料與課文文本有著本質的區別,不應當作課文來講,
5.誤區:過分語文化,缺乏整合特色。語文教學不再只是語言文學的教學,而應是各種文化素養的積淀與升華。語文課堂內知識層面不能單一化,人文、地理、歷史、法律、計算機、數學、化學、物理、英語等其他素養是對語文知識的有益的補充,單純的一種素養已經不能滿足當今學生的需求。
一、引言
藝術類高校學生的思想相對比較活躍,他們受到更多社會上多元化價值觀的影響,需要高校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不斷改造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然而目前的藝術類高校思政教育屬于公共課程,由于教師等教育資源的限制,只能進行大班教學,這樣一來,藝術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不強,他們難以通過思政課更好地提升人生觀、價值觀,需要思政教師進一步融入互動式的教學模式,在大班教學中,提升學生參與教學的主動性、積極性。
二、大班教學條件下藝術高校思政教學的問題
(一)難以調動所有學生學習積極性
高校開展思政公共課程教學時,學生的數量一般在100人以上,由于學生數量較多,學生距離教師較遠,難以聽清楚教師教授的內容,也難以有效記錄教師的板書。這樣一來,后排的學生參與思政教學的有效性不強,教師不能有效調動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質量有待提升。
(二)學生難以養成主動的思政自學習慣
由于采取大班教學方式,思政課程難以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主動性。在大班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常常處在被動的學習狀態之中,只是單純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沒有充分掌握思政理論的自學方法,沒有養成自學習慣。
(三)統一化的考核使得學生積極性不足
在大班教學的客觀條件下,很多藝術類高校思政教師一般都是通過一張試卷或是一份論文來考核,這樣的考核方式使得很多藝術生對思政學習產生一定的抵觸情緒,因為他們面對這種單一的考核方式時,復習相關思政知識點的情緒比較消極,一旦成績不佳,會大大挫傷他們在思政學習中的自信心。
三、多元化互動教學模式融入思政課程的具體措施
(一)應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現代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已經被全面應用到高校教學之中,有如下具體的現代化教學手段需要思政教師進一步學習、研究、掌握,拓展這些教學手段在思政課堂上的應用。
第一,多媒體教學。利用課件將相關的歷史事件、藝術資源融入教學中,在案例式教學過程中,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達到了有效教學的目的。
第二,網絡教學。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教學資源更加豐富,利用網絡課程平臺,得以構建第二課堂。網絡教學可以進行教學互動,學生在對某一社會熱點問題有不同的看法時,可以通過網絡形式提出,教師給予有效解答,這種網絡的匿名性可以保護學生的隱私。
第三,翻轉課堂。翻轉課堂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課堂上學生能夠更專注于主動的基于項目的學習,共同研究與解決本地化或全球化的挑戰以及其他現實世界面臨的問題,從而獲得更深層次的理解。教師不再占用課堂的時間來講授信息,這些信息需要學生在課后完成自主學習,他們可以看視頻講座和博客、閱讀功能強大的電子書,還能在網絡上與別的同學討論,能隨時查閱需要的材料。教師也能有更多的時間與學生交流。在課后,學生自主規劃學習內容、學習節奏、風格和呈現知識的方式,教師則采用講授法和協作法來滿足學生的需要和促成他們的個性化學習,其目標是讓學生通過實踐獲得更真實的學習體驗。因此,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前,讓學生觀看一些藝術類的影片、研究時事熱點問題,讓學生進一步領悟其中的哲學含義,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然后教師再進行有效分析與總結,以提升學生的覺悟。
第四,微課教學。利用“微課程”進行思政課程教學。思政課程的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心理規律和教育邏輯有充分的認識和了解,利用“微課程”的實效性特點。通過教學流程的設計,設計不同的專題課程,把“微課程”串聯整理形成一個知識鏈。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情況、時間安排、接受程度等進行觀看、反復播放等操作,鞏固關鍵的知識難點,促進具有個人特色的結構化知識體系形成。
(二)融入多元化的教學形式
高校的思政教學屬于公共課程,為了讓學生將相關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學習與生活之中,教師在開展思政教學的過程中,需要融入更多的生活案例,這樣可以更加形象地講授相關的思政理論知識,改造學生的人生價值觀。
第一,設置生活化的案例。互動學習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承擔引導者的角色,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設置相關的問題和任務,讓學生去解決與完成。因此,應用這一教學方法的第一步就是構建符合課程安排要求的教學案例,讓學生自主學習,完成相關任務。由于思想政治的應用能力培養主要涉及提升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構建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設置的教學問題和任務可以主要圍繞這兩個方面展開。具體來說,可以就社會上目前比較熱門的話題進行討論,例如,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提出的“不忘初心”,延伸出很多思想政治方面的話題;《非誠勿擾》節目中再次出現拜金女,節目對其進行及時封殺;聾啞少年運用自己的幽默方式在《笑傲江湖》節目中展示他面對缺陷人生的樂觀精神等,這些都可以成為我們思政教學的重要討論話題,這些案例需要具備的統一特征就是生活化,可以提升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
第二,組織分組合作學習。因為藝術類的學生具有更為豐富的表現力,在思政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這一特點,實現學生有效的合作學習,提高思政教學的實效性。
首先,情境延伸。近年來,社會上出現一個新現象――“碰瓷”,使得人們在遇到老人摔倒不敢扶,或者需要先錄下視頻才能進行救助,可見人與人之間已經缺失了對彼此的信任??梢宰寣W生合作演繹關于這一社會現象的小品,從而引發學生對這一問題的思考,教師需要通過分析“碰瓷”現象,進一步闡述建立彼此信任的重要性以及構建誠信社會的必要性。
其次,將思政教育融入藝術鑒賞之中。藝術類的學生在繪畫、影視作品的鑒賞上有著專業的眼光,可以在專業鑒賞時,對學生進行思政方面的有效教育。另外,藝術學生具有一定的文學歷史知識,歷史中存在大量的典故,可以將其當作思政教學的重要案例,以進一步提升他們參與思政教育的主動性。
再次,辯論會。思政教學屬于思想改造,需要進一步入腦入心,開展辯論會讓截然不同的觀點碰撞,這樣可以更為有效地改造學生的人生價值觀。在辯論前,學生需要準備充分的案例和數據,作為他們闡述自己觀點的有力論據,這就需要他們真正地參與到思政教學之中,實現更為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論學習。
最后,演講。這是開展思想政治教學的有效形式之一,很多大一新生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他們缺少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思政課程可以給予他們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這樣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到思政教學之中。
(三)豐富的社會實踐教學
思想政治理論需要應用到社會實踐之中,在思政教學中需要融入更多的社會實踐活動,這樣可以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學校可以組織學生進入社區、孤兒院、軍營等地方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具體的社會實踐活動有以下幾種形式。
首先,邀請先進人物做報告。現在各地的中國好人、全國勞模都比較多,在思政實踐教學活動中可以邀請當地的先進人物來校做報告,讓他們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不斷促進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其次,參觀博物館。結合藝術高校的特征,學生對博物館中的珍貴藝術品有著深厚的興趣。這些物品不僅僅是一件件藝術品,它們還承載著歷史的印記,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民族教育的重要載體。思政實踐教育可以選擇這些具有一定文化底蘊的歷史博物館讓學生參觀。在參觀這些歷史博物館的時候,教師需要將這些文物涉及的一些感人故事講給學生聽,讓學生進一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從而提升學生的思想覺悟。
最后,幫助弱勢群體。組織學生進入孤兒院、養老院,為那些弱勢群體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例如學生的表演能力相對較強,可以表演一些小品、舞蹈等文藝節目。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學生可以進一步認識到給予身邊的人更多的信任和關愛,才能構建更為和諧的氛圍,才能有效改善人與人的關系。
(四)靈活多變的評價方式
靈活多變的評價方式可以幫助提升學生參與思政教學的積極性與興趣。具體的評價方式如下。
首先,學生的自我評價。學生自我約束是開展思政學習的有效手段,在思政學習過程中,學生自我評價學習質量是效果最佳的方法之一。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進一步進行過程化的自我學習質量評價,進行有效自檢。
其次,學生之間的互相監督。學生之間的相互監督是構建多元化思政評價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學習思政課程的積極性是存在差異性的,需要學生之間相互幫助,讓成績優秀的學生成為監督別人的主要力量,變成老師的好幫手。
再次,過程化的評價。過程化的評價方式具有一定的實效性,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參與教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具體來說,這種過程化的評價方式要設計出相關的評價要素,在實施教學過程中,實現有針對性的評價。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在思政課堂上的學習積極性、完成相關教學任務的效果、回答教師問題的準確性等作為過程化評價方式的考核因素。最后,最終評價監控。思政學習的最終效果不一定需要通過試卷反映??梢宰寣W生自由組合,以小品的形式反映社會上的某種現象,以達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諷刺社會不良現象的目的。這種結合學生特征的評價方式,使得學生在一種和諧的氛圍中實現最終的評價考核。
四、結語
一、 新課程背景下語文學科帶頭人的角色定位
從一般意義上說,語文學科帶頭人理當是在本學科學術積累、教學智慧與實施技能諸方面有特長者。他對本學科教學深有研究,但不僅僅是學科教學的純研究者;他擅長本學科教學,但不僅僅是狹隘意義上的教學能手。在新課程實施的背景下,語文學科帶頭人應當是新課程教學的實踐者和示范者,是教學研究的建樹者和有作為者,是課程資源的自覺開發者和引進者。正是在這樣多重意義上,語文學科帶頭人才毫無愧色地在一定范圍內給本學科同行作出表率,并有資格憑自己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去真正推進新課程向縱深方向發展。
語文學科帶頭人是新課程的堅定實踐者和有效示范者。這意味著他完整地領悟《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精神,領悟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一方面,作為新舊課程范式轉化時期的課程實踐者,語文學科帶頭人要具備躬身踐行、不畏困難的人格魅力,應具有敢為人先、抗阻耐挫的剛毅精神。由于長期形成的指令型課程范式所產生的教學慣性對普通一線教師從內在人格精神到外部課堂行為的“硬殺傷”和“軟束縛”,更兼考試制度改革滯后于課程改革而給教師造成的兩難困境,使得當前不少教師的心態是觀望、應付甚至消極敷衍,不愿意承擔新課程實踐造成的沉重壓力。這樣,課改的口號轟轟烈烈、應試的行為扎扎實實就成為一種可以理解的新課程磨合期所特有的教學現象。在此背景下,語文學科帶頭人作為實際意義上的新課程先行者,其承擔瓶頸期課改風險的膽識和甘愿付出顯性或隱性代價的抱負就具有非常特殊的價值。他應具備超越性的精神特質,諸如透視新課程內在生命力的教育智慧,把握新課程發展前景的教育信仰,大膽探究、敢為人先的教育意志,細心周密、善于“經營課堂”的教育作風。這些寶貴的實踐品格,不但是語文學科帶頭人踐行新課程所必需的,而且本身將對周圍同行靜靜地釋放出心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自然形成新課程實施的強勁合力。另一方面,作為新課程的有效示范者,語文學科帶頭人的先進教學理念,突出地表現為其課堂教學價值重心從教到學的革命性變化。即不是為教而教,而是為學而教。這樣,他就真正確立了課堂教學的新目標,即優化學生的言語品質和思維能力,養成學生質疑批判、獨立自主探究而又樂于與人合作交流的求知習慣,豐富其學科領域知識、拓寬其歷史文化視野。在教學過程中,語文學科帶頭人摒棄僵化的教條和機械的預設,關注每位學生靈性思維的生成和個性化的表達就成為其課堂上的亮麗風景,尤其對異質思維與同質思維的一視同仁,凸顯出他開放的教學襟懷和現代教育文明。在教學方式上,適度的點撥和多樣化的學法兩者之間和諧互補、相得益彰,新課標高度強調的自主、合作與探究式學法就自然推行了,課堂生態的和諧活躍與學生智慧的盛開、知識的生長相映成趣。每雙自信的目光、每顆高昂的頭顱與每顆奮飛的心靈,構成課堂上的嶄新境界。在教學評價上,他放棄對學生認知記憶能力的過度偏重,著眼于激勵學生發現問題、不斷探究的熱情;不以統一化的標準去斫削學生的思維個性和創造能力,而以前瞻性的目光真切關注學生潛蘊的別才、別趣、別長。在課堂結構上,語文學科帶頭人也不必再片面追求所謂結構的和諧性和流程的可觀賞性,只要順應學生心理走勢、撥亮其智慧光焰,即使踩時不夠準確、教學節奏不夠流暢、甚至課堂結構有所殘缺……這些并不能從本質上降低他實施新課程的審美品位。正因如此,語文學科帶頭人不僅僅是新課程的實踐者,更是富于原生態的示范者。這樣的語文學科帶頭人很容易在該地、該校、該學科中產生同化作用的“場效應”,激發起眾多同行緊跟新課程的熱情與智慧。
語文學科帶頭人是新課堂、新教學的切實研究者。他憑借這種教研上的建樹和作為而對同行產生引領作用。傳統意義上的中小學語文學科帶頭人,往往在觀念上、在實踐中均被窄化為“教學帶頭人”,久之,致使其視野被封閉在技術主義的課堂教學中而不自覺。這與高校的學科帶頭人之間形成一種鮮明的落差。而今,新課程要求構建新穎的“教師文化”,倡導教師在積淀教養和學養的基礎上“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和反思”①。因此,語文學科帶頭人不僅要具備豐富的本學科陳述性知識體系,更要具備善于將這種知識系統內化為學生文化生命力的程序性教學理論和技巧。他應當置身課程與教學理論研究的最前沿,縱覽教研風云,更新教學思維,擁有專業化的個性話語。作為徜徉于課堂現場、非純粹理論的研究者,語文學科帶頭人在教研內容、教研方式乃至成果表達形式諸方面均有自己的特色。教學問題來源于實踐,研究問題依托于實踐,解決問題服務于實踐。從這個意義上說,其專業成長過程就是“教學問題意識”不斷強化和優化的過程,其日常教學內容就是不斷發現問題、探究個中意義。在教研方式上,雖不排斥理性思辨與演繹,但更注重具有“草根”特征和“田野”特征的行動研究,更注重具有行為價值取向的反思型研究。在成果表達形式上,與上述研究范式的實踐取向和行為取向一致,努力趨向“以自己的形式傾泄自己的智慧”這種新境界,即其話語表達可根據個人特長和研究對象自主選擇。除了邏輯縝密的論文以外,教育隨筆、教學評論等自由度大、長短皆宜的文體均可以是他信手駕馭的表達形式。
語文學科帶頭人還應是新課程資源的深度開發者和引進者。由于語文課程資源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決定了教師開發課程資源的創造性和開放空間。而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因一線教師課程資源觀的相對滯后(將課程資源定位于教科書和教參、教輔資料)而導致開發對象的缺失。因其課程資源開發素養的薄弱而造成運作狀態的欠佳,這已經成為新課程磨合期的頑癥之一,尤其是對校本課程資源的自覺和系統的開發,幾乎成為新課程健康發展的一大盲點。在此背景下,語文學科帶頭人如何深度開發課程資源,如何引進課外資源,無疑是有效突破新課程“瓶頸制約”的重要使命。換言之,從“教教科書”到“用教科書教”,語文學科帶頭人在樹立強烈的自覺意識的前提下,更應做出表率。在突破課堂邊界,追求本學科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自然和社會之間的深入交融方面,在依據課程目標將后者作出深度開發、精心設計、有機引入等一系列環節上均應有所作為,從而帶動一線教師逐步適應新課程的本質要求。如是,語文學科帶頭人將不但實現自身從單一的行動者到兼為思想者的深刻轉型,也啟發和引領廣大一線教師開始這種職業角色的空前變革。
二、把引領作為語文學科帶頭人的重要使命
第一,樹立以引領為使命的自覺意識。語文學科帶頭人應當主動積極、堅定地承擔起自己的歷史使命:不僅自身要與新課程同行,而且要引領廣大的一線教師與新課程結伴而行,以自己的堅定信念和切實行動感召身邊的教學伙伴,在對新課堂的日?;俺两敝袑⒆约旱氖姑修D化為同伴的責任感。一方面,作為語文學科帶頭人,要清醒地意識到:自身的價值是在實施新課程、創造課堂教學新境界的過程中逐漸實現的。固然,語文學科帶頭人(尤其是資深者)教研業績和教研聲望的形成是一個歷史的積淀過程,其中也包括在舊課程中的積累和獲取;但是,更重要的是在創造性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實現自身的創新價值。他與高校純粹的學科專家之區別是:他不僅是新課程的設計者,更是新課程的實施者;他與身邊一線教師的區別是:他不僅是新課程的實施者,更是新課程的創造者。因此,語文學科帶頭人應有這樣的理想目標:一個具體的、個性化的“我”與一種具體的、個性化的“新課程”同步創生。另一方面,從新課程實施幾年的現狀看,一線教師中的消極角色為數不少,諸如聽之任之、冷漠旁觀的局外人角色;守舊思穩、拒絕更新的保守派角色;止于應付、但求形式的無奈者角色;瞻前思后、患得患失的彷徨者角色;貪圖浮名、游離實際的功利者角色;甚至也有明為課改、暗中設梗的抵制者角色,等等。面對如此斑駁陸離的現狀,如果一味求諸浮離于新課程現場的專家學者,無異于奢望以遠水救近火?,F實的辦法是要求置身其中的語文學科帶頭人能以自己強烈的信念、切實的行動去消解種種可能的負面現象。他要善于化消極因素為推進新課程的積極力量,巧借我們這個時代的價值趨勢,形成同化消極角色的強大合力。確立有胸懷、講策略的自覺意識,是語文學科帶頭人引領新課程走向深入的必要前提。
第二,構建以引領為導向的合作關系。依托于基層學校的學科教研組,是集教學、研究和學習諸功能為一體的專業組織。在新課程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它應當成為本學科全體教師共同實踐、互補研究的成長平臺。在這個平臺上,語文學科帶頭人要與同行建立一種教研與學習的合作伙伴關系。換言之,以這種新穎的合作伙伴關系來逐漸取代所謂領導與被領導那種傳統行政隸屬關系。語文學科帶頭人既不是上情下達的執行者,也不是發號施令的管理者,其恰當的角色定位是學科教學和研究的引領者。正如一個默契配合、節奏和諧、步伐協調的長跑方陣,語文學科帶頭人就是置身其中的領跑人。一方面,在學科教學的系統內,語文學科帶頭人的這種引領作用體現為整體規劃和以身示范。所謂整體規劃,就是要在關注學科內部每位教師教學和教研個性的基礎上,幫助同行以強烈的自覺意識來有計劃地積淀個體的專業素養;就是要在尊重教師個人特長的前提下,將其凝聚成學科內部的合力,謀求學科共同體的全方位發展;就是要在“近看”和“遠慮”的結合中謀求整個學科的開拓性和獨創性建設,徹底擺脫今日復制昨日、明日復制今日的惡性循環,徹底擺脫在復制循環中迷茫、困惑、消弭才情的平庸教學生涯。由此可見,語文學科帶頭人是憑借強烈的進取心和專業慧眼而成為學科發展的核心并發揮不可為他人所取代的引領作用的。所謂以身示范,即語文學科帶頭人不僅以“言說”、更以“行動”來昭示同行如何愛生敬業、走向專業成熟。作為教師的“身邊人”,語文學科帶頭人的人格和思想最易形成日常化、生活化的獨特感染作用――所謂“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另一方面,作為教研共同體,語文學科帶頭人與其他教師之間理當形成互補分享式的合作關系。學科內部,包括語文學科帶頭人在內,每位成員均擁有平等的專業自,即應當尊重每位教師獨特的思維個性和教學個性,更應當通過特定課例或專題研討來謀求共同進步。學科內部要自覺營造寬松、開放、自享的“學科文化氛圍”,使每個教師在同一精神家園里共享專業成長。這里,我們提倡營造“學科文化”,是因它對教師個體的漸進性成長發揮持續、隱性的重要熏陶功能?!皩W科文化”,強調專業特長和和專業建樹在學科成員之間的凝聚作用和主導功能。既祛除傳統的以教齡和資歷給教師論功行賞的“資本位”庸俗風氣,也祛除以行政級別給學科成員排序擺位的“官本位”惡習。這樣才能與基于市場經濟的課程改革和諧。這樣的“學科文化”,需要語文學科帶頭人與學科成員以謙和的人格、虔誠的敬業精神,在互補、分享中逐漸釀成。
第三,開辟以師本為特點的多元教研途徑。所謂師本教研,它是以教師個體獨特的教研價值取向而有別于泛泛而談的校本教研。它提倡每位教師從自身的教學實踐出發展開個性化的研究,確立富于教師個體特色的教研內容和教研形式(包括寫作形式)。因此,師本教研雖然源于教師自身的教學資源、教研潛力及特點,而最終融合的成長性力量是為了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語文學科帶頭人較之于校外專家的一個天然優勢是:他最熟悉本學科內部成員的教研背景、學養根基、獨特追求和成長可能。因此,最適宜因勢造形地促進每位成員的個性化發展,是落實師本教研的最佳導航人。這樣的專業引領因其本色而最富魅力。語文學科帶頭人在這個過程中可以使專業引領功能的釋放達到最大化。這些本色化的師本教研形式包括教研沙龍、課堂診斷、讀書報告、學科論壇等。(1)教研沙龍:由語文學科帶頭人預備并拋出某個專業話題,這個話題是針對課改現實的新話題。圍繞該話題學科成員各抒己見、暢所欲言,重在讓各種觀念在現場碰撞、交融,激發更多具有原生態的靈性思維,但未必要強求達成共識。語文學科帶頭人要營造自由表達的開放氛圍,激發人人“思維亮相”,鼓勵個人無、無前提、無后患表達。這樣,既砥礪同行的思維能力,又能收到相互啟發、合作共享之效。這類似于國外教師培訓中的所謂“頭腦風暴法”。②(2)課堂診斷:語文學科帶頭人最好養成勤聽“推門課”的好習慣,在持續不斷、日?;说目凑n與聽課中,為本學科同行把脈、診斷。正如醫生為了作出準確的診斷,必先把握病人生命的本真態那樣。同理,語文學科帶頭人為了對學科教師作出真實評判,同樣要多聽去掉粉飾的本色課,通過現場觀察、過程紀錄、課后交流等環節,與學科教師零距離親密接觸,并憑借常規化了的氛圍與同行取得深度共鳴。其間,他向同行所提出的相關建議、改進措施和他所彰顯的對話者亮點可以與教師共同切磋,并可提高教學效率。(3)讀書報告:由語文學科帶頭人與學科成員制定學年或學期的讀書規劃,在個人深讀、思考和筆記的基礎上,開展周期性讀書報告會。報告會上,本學科教師輪流主講,匯報讀書的獨家感悟,并接受同學科成員的咨詢、質疑,形成坦陳己見的讀書氛圍。語文學科帶頭人既要審時度勢地選好閱讀書目,也要主持報告會,引導同學科成員守望書香世界、品味讀思樂趣。(4)學科論壇:由語文學科帶頭人與本學科成員根據每人的潛力、旨趣和特長,制定中長期的研究計劃,定人落實,到期在學科論壇上宣讀研究心得,接受必要的答辯。論壇內容,既可以是具有一定理論色彩的專題研究,也可以是以案例為載體的教學反思,從而切實拓展教師學術視野、養成研究習慣??梢钥紤]將語文本學科論壇擴展到跨學科論壇乃至校際教師論壇,使其內容更廣、影響更大,產生連鎖性正面效應。這方面,各學科、各層面的語文學科帶頭人經過協商、并在省市教研部門統領下,學術論壇可以形成突破圍墻、更具覆蓋面的跨地區科研聯誼活動,使之納入到教師正常的業務范圍內。走在課改前列的深圳教師已經作出了很好的示范。③總之,通過上述基于師本發展理念的多元教研途徑,語文學科帶頭人能夠切實發揮其引領作用、實現師本發展這一課改時代的新理念。
三、釀造語文學科帶頭人成長的綠色生態
我們清醒地意識到,課改時代不但呼喚語文學科帶頭人釋放教育智慧、施展生命才華,而且要求同步優化語文學科帶頭人向教育家成長的生態環境。新課程是一種課程制度,也是一種多元開放、怡養個性的課程文化。《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曾明確指出:“學習從習以為常的事實和過程中發現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對未知世界始終懷有強烈的興趣和激情,敢于探異求新,走進新的學習領域,嘗試新的方法,追求思維的創新、表達的創新。”④以發現、探究、創新為主旨的新課程,為師生創設了平等、民主、開放的文化意趣和文化氛圍,同時改變了對作為語文教師群體代表的學科帶頭人的評價理念和評價標準。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管理者應該順勢拓寬評價視野,以發展性眼光來玉成語文學科帶頭人的超越性成長。詳言之,第一,強化學科意識,淡化指令色彩。教育管理者要著眼于該地、該校、該學科的中長期發展來看待語文學科帶頭人的統領作用,凸顯其無法為他人所取代的專業引領地位,最大限度地避免傳統式的以行政指令來“規范”語文學科帶頭人和學科專業的發展。不切合該地、該校、該學科實際的長官意志,難免會使學校專業發展誤入唯上、失真、務虛的歧途(如跟風走的所謂教育科研及其泡沫化)。管理者只有確立了“學校發展源于學科發展”這種堅定信念,才能將自己卓越的領導力轉化為語文學科帶頭人橫放杰出的教學和教研創造力。第二,光大個性特長,摒棄量化指標。語文學科帶頭人既有類似于普通教師的這一面,更有高于普通教師的另一面。這“另一面”即是語文學科帶頭人的個性所在,即其教學風格和教研個性所在,是其作為專家型教師的生命力所在。教育管理者絕不能以某些常規的指標如周課時數、作業批改量、教案詳略度、數等去束縛語文學科帶頭人,甚至也不能純粹以學生評價、考試成績、升學比例、公開課成敗等去“斫平”語文學科帶頭人。如果管理者對語文學科帶頭人作“波段化”評價、定量式規范,往往得不償失。立志成為教育家的優秀的語文學科帶頭人,本應具有超越狹隘時空、超越當下功利的遠大追求,以局部、短暫的“失去”來贏得理性而高邁的“選擇”。教育管理者不妨以“不管”之從容而贏得管理藝術的境界。第三,創設培養機制,完善優化舉措。教育管理者不妨考慮如何為語文學科帶頭人架設進出裕如、伸展自由的“綠色通道”,打破封閉的校園常規機制,讓特殊人才能憑借特殊通道去高校訪學、異地觀摩、與同行合作科研乃至赴境外考察交流等等。自由的時空將釀造新穎的思維,開放的環境能成就創造性人才。
新課程的逐漸推廣并向縱深發展,是21世紀初葉中國教育界的歷史性事件,也是百年以來中國教育現代化進程中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轉折。我們有充分的理由期待,作為準教育家的高層次語文學科帶頭人,憑借得天獨厚的時代背景和鍥而不舍的意志品格,完全有希望完成從學科帶頭人到教育家的飛躍。如是,則是課改時代的歷史碩果,也是中國教育發展之大幸。
――――――――
注釋:
①鐘啟泉等主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版,第10頁。
②陳向明編著:《在參與中學習與行動》(上冊),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年4月版,第60頁-66頁。
③李景林:《個性化的教研最有魅力》,《中國教育報》,2005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