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02 05:09:4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西消費觀差異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商標跨學科翻譯文化
一、引言
商標翻譯的學術研究呈現出空前繁榮的局面,涌現出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尤其是國外商標的漢譯更是成就喜人。研究的視野逐漸拓寬,已經不再局限于就商標翻譯論商標翻譯,而是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跨學科的角度研究商標翻譯的問題,從而把商標翻譯研究一步一步引向深入。而商標翻譯研究的進展又促進了商標實踐,推動了我國國際貿易的持續、健康地高速發展。因此,本文擬從跨學科視野的角度探討我國商標翻譯取得的成績,同時也實事求是地指出存在的不足,希望以此引起學界和產業界對商標翻譯的高度重視。
二、商標翻譯的跨學科視野
商標翻譯實際上指商標詞的翻譯。從表面看,商標翻譯是應用一定的翻譯策略實現商標詞的語言轉換,而實質卻是文化的傳播,因為商標詞的選擇和使用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商標翻譯還是跨學科知識的綜合應用,涉及到語言學、翻譯學、心理語言學、經濟學、營銷學、品牌理論、廣告傳播學、消費心理學和審美學、跨文化交際學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等多種學科和領域。如果商標翻譯僅停留在語言層面或局限于翻譯層面,就會作繭自縛,限制學術研究視野,影響商標翻譯質量。只有引入相關學科進行跨學科研究,才能從不同的層面和角度研究馳名商標英譯的特點、本質和規律,提高商標翻譯質量。
1.文化與商標翻譯
商標,特別是馳名商標,從命名到翻譯的各個環節都與文化有密切關系。人們在商標上傾注了滿腔的心血,寄托了無數美好的愿望。眾所周知,在中華文化里非常講究“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商標命名與翻譯與其說是經濟活動,倒不如說是文化活動。因此,商標翻譯決不是簡單的文字之間的轉化,更是文化之間的交融。商標翻譯必須從單純的文字翻譯提升到文化翻譯,實現文字翻譯與文化翻譯的完美結合。為此我們首先要重視的就是對兩種異質文化的研究(朱耀先,2003),力爭使翻譯出的商標詞成功實現文化再現,既再現源語的文字美,又再現源語的文化美,在促進商品銷售的同時促進跨文化交際。
(1)跨文化交際與商標翻譯??缥幕浑H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個人之間的交際,或者說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商標詞是一定文化的產物,商標詞的翻譯就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商標翻譯要求譯者挖掘其負載的深層文化, 以準確有效傳達商標所蘊含的豐富信息。
但文化又具有鮮明的個性,不同的文化之間自然會產生差異。文化差異主要體現在文化意象、思維模式、社會習俗、和社會關系等方面。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信息的發出者和接受者來自不同的文化環境,分別受到其所在文化背景和生活經歷的影響,總是傾向于根據自己的文化背景去理解對方和判斷對方,這就可能造成交際障礙,影響跨文化交際的效率和結果。產生交際障礙的根本原因是交際雙方沒有取得文化認同。在跨文化交際中只有相互之間實現文化認同才能超越文化交流的重重障礙。商標翻譯時忽視或無視兩種文化的差異,輕者造成交際障礙,導致銷路下降甚至失去市場,重者導致不同文化間的沖突,主要表現在世界觀、價值取向、文化傳統、心理因素、行為規范(包括法律法規)、社會地位、角色關系和交際場合等方面的沖突。如果不重視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就很容易造成文化失語現象,這在漢語商標英譯中尤為普遍。因此商標翻譯必須認真重視、研究和解決文化之間的差異,充分考慮譯入語民族文化的可接受性、禁忌、民俗風情、習慣等,在兼顧源語文化和譯語文化的基礎上得體、準確地傳達原商標的商品信息、文化信息和審美信息,消除文化失語現象,盡力避免文化沖突,防止語用翻譯失誤(蔣磊,2002),在差異的基礎上實現異質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和相互融合。
(2)消費文化與商標翻譯。傳統消費理念正在發生變化,消費的目的不僅僅是(有的時候甚至根本不是)為生存而進行的物品消費,不僅是一種經濟行為,而是從物品消費發展到符號消費即文化消費――以物品消費為載體的心理和文化需求的滿足,是一種社會行為和文化形態,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孔明安,2002)。在西方世界,尤其在美國,消費文化熱正在興起,人們的消費觀念正在發生轉變,變得注重欲望、張揚和享樂。消費文化來勢兇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影響人們的思想、生活方式和消費理念(蔣道超,2004)。國內在解決了溫飽問題以后消費觀念也在發生普遍而深刻的變化,已經開始從物品消費發展到欲望消費、符號消費、品牌消費和偶像消費為基本特征的文化消費,影響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消費文化在現代社會中已成為“地位符號”,對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和進行認真研究,探討對策(郭景萍,2004)。
2.美學與商標翻譯
美學中的翻譯問題和翻譯中的美學問題的統一構成翻譯美學。它運用美學和語言學、文化學的基本原理來探討翻譯中的語際轉換中的美學問題。從翻譯美學的角度看,接受者的地位和作用是譯者主要考慮的問題,以便確定其從原文到譯文的轉換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和可能采取的對策,使譯文具備與原文同等的審美效果,實現譯文與原著、讀者之間的和諧統一(毛榮貴,2005)。譯者必須充分運用多種創意手段以吸引消費者,所譯出的商標詞應做到通俗精煉、新穎獨特、形神兼備和富有文化蘊涵,譯語消費者與源語消費者獲得相同或近似的審美感受。
3.功能對等或等效翻譯理論與商標翻譯
按照等效原則, 商標翻譯強調譯文的效果。商標的譯名應同原名一樣在語言功能、營銷功能和文化功能上等效,目的是使譯文讀者(外國消費者)產生與原文讀者(本國消費者)相同的感受,進而產生購買的強烈沖動,并將購買沖動迅速轉化為購買行動。
4.翻譯目的論與商標翻譯
翻譯目的論認為,翻譯是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際行為,首先要考慮的是譯文的預期目的。就商標翻譯而言,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吸引國外消費者的注意并產生強烈興趣,能達到商品銷售目的,實現商品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只要有助于這些價值的實現,譯者完全可以別出心裁,創造性地運用各種翻譯方法。從這個意義上講,商標翻譯具有開放性,商標翻譯的過程也是譯者重新定義、闡釋和命名的過程。因此,商標翻譯是一個再創作的過程,譯者不必拘泥于刻板的翻譯標準,采取大膽創新的翻譯策略(劉法公,2002)。要成功實現商標漢英翻譯的再創作,既需要譯者的語言、文化、藝術的綜合能力,更需要譯者的創造性和想象力(劉法公,2003)。
5.語言學與商標翻譯
(1)符號學與商標翻譯。符號學的翻譯原則是“意義相符,功能相似”。依照該原則,商標翻譯不但涉及指稱意義的對應轉換,而且還包括聯想意義的轉換,以便譯名商標與原名商標具有同等效力(李淑琴、馬會娟,2004)。
(2)詞匯學與商標翻譯。詞匯的聯想是詞匯學中的重要概念,主要有語音聯想、形式聯想和意象聯想。相當多的詞匯與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有的詞匯本身就是文化詞匯,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在跨文化交際中,語義貌似相同的詞匯在不同的文化中聯想意義可能有所不同,甚至大相徑庭,造成事與愿違。由于譯者對異質語言文化掌握的局限性,在商標名稱翻譯中非常有必要加強對詞匯聯想意義的分析研究,特別是對文化詞匯的文化內涵的研究。
詞匯的理據是詞匯學中的另一個重要概念??梢詮牟煌姆矫娣治錾虡嗽~的寓意心理、聽覺心理和形象心理。
(3)詞源學與商標翻譯。很多商標詞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其中不少直接取名于圣經、經典文學作品、神話故事、寓言、傳說、童話等,如果不清楚其來歷,就難以從文化角度去把握商標詞的精髓,達不到商標翻譯的目的,甚至還有可能鬧出大笑話。我們應注意研究商標詞的來源和歷史背景,研究在不同語境中的翻譯策略和方法,使商標翻譯做到有的放矢。
6.接受理論與商標詞翻譯
商標譯詞的讀者同時也是潛在的消費者。譯者可以借鑒接受理論,從不同層面探討商標的翻譯問題。
7.心理學與商標翻譯
在國內外貿易中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同一種商標的商品在一個國家或地區飽受青睞,而在另一個國家或地區倍受冷落。更有甚者,即使在同一個國家或地區,不同民族、不同階層、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文化水平、甚至不同性別的消費者對同一種商標的商品也大相徑庭。其原因在于同一名稱在不同的語言中由于文化差異導致民族心理差異,即不同民族、不同階層、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文化水平乃至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消費者的心理差異和認知差異。要做好商標翻譯,就必須重視民族心理以及不同民族的心理差異方面的研究。
8.命名學與商標翻譯
商標設計者在命名商標時除了從本國語言和本國文化角度考慮外,還應將命名學引入商標翻譯,結合對方的語言和文化,充分考慮譯出的商標詞的語言特點、會意功能、消費心理、跨文化傳播和美學原則以及不同地域目標市場消費群體的文化差異,如價值觀念、語言環境、民族習俗與民族性格、宗教禁忌、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和政治歷史傳統等,兼顧中西語言和文化的特點,使商標譯名中西合璧(孔令翠,2005)。為了搞好商標在國內外的定名(翻譯)工作,有必要參照國際上的做法,如美國等西方國家就有專門的商標命名機構,為企業提供包括商標命名和商標翻譯在內的多種服務,成立專業的商標命名與翻譯機構,走國際化、專業化的發展道路。
9.法律和語言規范與商標翻譯
譯名要成功在別國取得注冊商標資格,就必須符合該國相關法律法規和語言規范的要求。
10.思維科學與商標翻譯
思維與語言和文化都有密切關系。在商標翻譯中,形象思維和靈感思維起很大作用??梢赃\用形象思維通過多種翻譯方法可以轉達原商標的形象美,發揮靈感思維的作用轉達原商標的意境美。
三、跨學科視野下的商標翻譯方法
隨著經濟和文化活動的日趨全球化,商標翻譯要重視兩種異質文化的研究和理解,既要突出本土文化,又要兼顧異質文化。要妥善處理好二者的關系,就應該在注意不同文化的差異的基礎上采取“異化”與“歸法”的翻譯方法,做到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同異結合,相得益彰,中西合璧,珠聯璧合。
為了實現中西合璧、珠聯璧合的目標,譯者主要采取單純音譯法、單純意譯法、音譯附加詞綴法、寓義音譯法、寓義半音譯法、諧音雙關法、文化補償或超額譯法、縮略詞法、杜撰詞法、諧音附義法、創意法、約定俗成法、仿詞法、移譯法、改譯法、轉譯法、重新命名法等。
但是譯無定法。不管哪種翻譯方法,譯者都應該根據不同的產品類型和不同的消費者群體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傊彩悄苋〉昧己玫慕洕б婧痛龠M文化溝通的譯法就是好的譯法。
四、跨學科視野下的中國馳名商標英譯研究:一個亟待加強的研究領域
經過搜索有關的論文數據庫和查找相關資料,筆者發現討論商標翻譯的成果非常豐碩。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很少有專門討論商標英譯的論文,而專門討論中國馳名商標英譯的研究成果更是鳳毛麟角。很顯然,對商標英譯的研究特別是對中國馳名商標英譯的研究已經遠遠落在商標的漢譯研究的后面,成了被人遺忘或忽視的角落。這與我國GDP已經躍居世界第四名、進出口總值居世界第三名的地位很不相稱。與學術界的“不作為”似乎早有“默契”,產業界不少擁有中國馳名商標的企業也非常不重視商標的英譯問題。很多企業采取拼音翻譯,有的企業連拼音翻譯都沒有,還有部分企業甚至連網站都不能連接,更談不上建立英文或(和)其他外文網站。馳名商標翻譯中的問題隨處可見,觸目驚心。這些問題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這些商品的出口和國際形象(作者將專文討論)。
筆者認為,應高度重視中國馳名商標英譯研究,改變該研究領域的落后狀況,促使商標的漢英互譯協調發展。馳名商標英譯研究仍然應該在跨學科的視野下進行,從不同的層面和角度研究馳名商標英譯的特點、本質和規律,總結成功的經驗,吸取失敗的教訓,并將成功的經驗提煉為馳名商標英譯理論,以指導我國的商標翻譯,為知名企業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為馳名商標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促進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和經濟文化交流,同時為非馳名商標的英譯闖出一條可資借鑒的道路。我們向全世界輸出 “中國造”商標的同時又輸出中國文化,從而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播。
五、跨學科視野下的商標翻譯研究:任重而道遠
關鍵詞: 洋節;傳統節日;全球化;融合
中圖分類號: G123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9-055X(2014)01-0108-05
一、引言與問題提出
近年來,西方節日在青少年群體中日益流行,特別是在大學校園,豐富多彩的西方節日越來越受到大學生們的歡迎和重視。查閱期刊網(wwwcnkinet),截止到2013年11月25日以“大學生節日消費調查”為主題的論文共有67篇。特別是2002-2012年猛增為54篇,其中2010年數量飛速增長,2010—2012年僅一年發表的“大學生節日消費調查”主題學術論文便超越了以前的若干年的總和。
實際上,在很多大學校園里,真正讓人感覺到有過節氣氛的往往不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而恰恰是某些西方節日,譬如圣誕節和情人節。[1]有許多專家學者以及對中國傳統節日比較重視的老一代對于大學生過洋節的現象表示難以理解,當然也有一部分能夠接受西方文化、相對而言比較“潮流”的人表示支持。那么大學生們對待中西方節日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態度?西方節日與中國節日是否真的產生了沖突?這些都是值得探討的學術問題。中華傳統節日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態,其對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傳承中華美德產生了重要作用。[2]2007年,國家也將法定節假日時間安排進行了微小調整:元旦不變,放假1天,春節不變,放假3天,“十一” 國慶節不變放假3天,“五一”國際勞動節減少2天(由3天調整為1天),增設傳統節日(清明、端午、中秋)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各放假1天。[3-4]這樣形成十大法定節日:新年(西歷1月1日)、春節、國際勞動婦女節(3月8日)、植樹節(3月12日)、國際勞動節(5月1日)、五四青年節(5月4日)、國際兒童節(6月1日)、中國人民建軍節(8月1日)、教師節(9月10日)、國慶節(10月1日)。毫無疑問,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三大具有民族特色的節日休假是國家鼓勵弘揚傳統文化的表現,是國家主流意志對傳統文化的回歸和認同。國務院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日”,5年之后于2011年批準《徐霞客游記》開篇之日5月19日為中國旅游日(非法定節假日)。那么,我們試問:①國家提倡傳統節日而洋節不放假的這一舉措,是否與大學生更加積極于洋節的習慣產生矛盾?②在大學里為何大學生對西方節日的認知和參與度遠遠高于傳統節日?
為此,筆者所在課題組就高校大學生節日問題進行問卷調查,2013年3月在××大學隨機抽取3個班級120份樣本,回收率92%。深入挖掘當今大學生過節的行為習慣,探索根本原因,將大學生過洋節與過傳統節日行為進行對比。通過搜集大量資料并做出詳細分析,了解當代大學生對于過節的一些真實想法。
二、大學生節日調查:
中西方節日的對比
(一)大學生對中西方節日的了解和重視程度
第1期張祖群:在全球化進程中融合:基于高校大學生洋節與中華傳統節日的對比
從上面兩個表格可看出:①大學生普遍喜歡過傳統節日,大學生對傳統文化還是比較重視的,但是有的學生對西方節日還是情有獨鐘的。總體而言,大學生對于春節、元宵節和中秋節三大傳統節日和圣誕節、情人節這兩個西方節日的關注程度較高;②高校大學生對于傳統節日和西方節日的了解程度還是較高的,其了解程度和參與程度是成正比的(表1, 表2)。
(二)大學生節日消費狀況
在本次問卷調查中,我們除了可以在各高校進行調查,研究大學生的節日偏好以外,還可以通過大學生在節日中的消費類型、規模等看出哪些節日最“火”,最受大學生歡迎。現在越來越多的節假日變成了消費日,消費者總是會在節假日中不由自主地多消費以應節日氣氛。那么,對于即將步入社會的青年團體,他們在各大節日的消費狀況又是怎樣的呢?若如西方經濟學家所說,貨幣是一張選票,那么大學生們又會將這些選票投入哪個節日箱里呢?在此,筆者想以中國春節和西方圣誕節為代表作為對比,看看大學生們更崇尚何者。
圖1對春節受訪者男女比例圖2大學生春節實際消費比例圖3大學生春節主要消費支出方向圖4對圣誕節受訪者男女比例
圖5大學生圣誕節的消費意愿
圖6大學生圣誕節的消費方式
通過對比可以發現,有39%的大學生在春節的花費超出了自己的預算,同時有35%與預算相若,只有少部分學生(13%)花費了比預算要少的錢。同時通過圖4可以發現,接受調查的大學生平均月消費都在1000元左右,相當于每天有約33元的零花錢。在這種消費水平之下,仍有不少大學生愿意拿出100元甚至更多的錢在圣誕節消費。由此看出只要每逢重要節日的確就會讓大學生們“破費”不少(圖2)。
再來比較圖3和圖6,大學生在春節的花費主要在必要的節日消費上,比如回鄉探親和送禮等。然而在圣誕節,大學生的花費基本都在個人的娛樂上,比如KTV、聚餐或參加團體活動。圣誕節顯然跟春節不太一樣,春節是我們必須跟著父母到處拜訪親朋好友,個人活動的機會較少,一般是為了守傳統;而圣誕節卻是我們年輕一代的專屬權利,一般和朋友們一起過,一起聚會、開Party,因此春節與圣誕節的消費類型就會顯得十分不一樣。
三、問題分析與結論
(一)對大學生而言,我國節日文化的教育和傳承情況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糟糕,但是有一定問題存在
通過調查發現,青年群體對我們的傳統節日的認識并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糟糕,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還是比較高的,筆者認為這源于以下幾點原因:第一,高校文化教育活動出色,宣傳傳統節日文化到位。傳統節日對塑造民族性格、凝聚民族情感有很重要的作用,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大學生正是即將步入社會對祖國做出貢獻的新青年團體,如果大學校園能夠對學生開展有趣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正確引導大學生參與到傳統的節慶活動中來,將使大學生受到熏陶,這對大學生了解本國歷史文化、深得民族文化精髓、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民族認同感起到了重大作用。[8]如果某一類文化遺產增強了地方的場所感和可識別性,它們不僅能被認同,而且能被分享,獲得愉悅的體驗,改善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居住質量,那么這種文化遺產無疑就存在進一步維系、經營、延續鄉土節日場所等基礎條件。[9]高校應積極引導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營造他們對地方情感的文化認同。第二,家庭對于孩子潛移默化的文化傳承教育。家庭教育是孩子第二個知識學堂,父母的教育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可以發現在父母較為傳統的家庭里,孩子懂得的傳統文化知識會比較多。[10]所以家長濃厚的傳統意識也是大學生認知傳統文化的重要來源。第三,社會節日氛圍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大學生。青少年接受能力強,特別容易受社會氛圍的感染,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過節越來越講究,到了節假日就會出現人潮洶涌的現象,網絡購物和大商場購物現象也很普遍。比如春節,各家各戶張燈結彩,挨家挨戶大放鞭炮,相信大學生們也能到處感受到節日的氣氛。
(二)西方節日雖在我國大學生中有著普遍高的認知和參與程度,但是未與傳統節日文化產生沖突
雖然我國并不重視西方節日,但是西方節日卻在青年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席位。河南工業大學的學生曾在校園里就 “洋節與中國傳統節日” 這一主題被作調查訪問,有 200 名大學生接受了采訪。其中,在選擇“更喜歡過洋節還是中國傳統節日”時,大約六成大學生選擇了“喜歡過洋節”。對于他們而言,過圣誕等洋節的生活方式從中學就已經形成習慣了。[11]我國青年人群對過西方節日有著較高認同感(圖4-圖6),特別是全球化的深入和網絡信息時代的驅動,使得我國眾多青少年能夠從網絡等新媒體上全新地認識和接觸西方文化,同時,也能在網絡上傳播西方節日文化。比如網絡上流行萬圣節、圣誕節青年人聚會,開party。普遍地說,西方節日是年輕人的“開心節日”,年輕人過西方節,很大部分原因來自于追求一個放松、宣泄、狂歡的場所。[12]因此,西方節日給大學生帶來了新的活力體驗,它的存在并沒有取代傳統節日,相反更應是與傳統節日相輔相成。
全球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不可逆轉的潮流,并且以更快的速度影響著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同樣地,文化全球化作為人類文化發展的一種新態勢,己經成為一種事實性的必然存在。[13-14]文化全球化的過程包括了文化融合與文化沖突,此兩者是文化發展中的兩種趨勢,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統一。人類依靠科技征服自然過程中,自然界以生態失衡反過來“征服”著人類。在從農耕時代向工業時代、后工業時代飛躍的過程中,需要思考文化的定位、民族文化的出路;在全球化浪潮中,需要擺脫西方現代主義價值觀并且維系多樣性與本土化的民族文化。[15]295-296西方節日剛進入中國的時候,我們更多的是持一種不接受的態度,由于西方與東方文化的巨大差異,我們將西方文化定義為“奇異”。尤其是傳統的老一輩中國人至今仍對西方文化、西方節日有所抗拒。但是近年來,隨著東西方國家的不斷交流、學習中,我們更深入了解了西方文化的精粹與內在文化內涵美,使得西方文化于東方文化而言成為了一種補充,為我們的節日氣氛帶來了活力。而從小就學習西方語言的年輕一代更加是倍受全球化的感染,對西方節日文化表現得尤為熱衷。這是東西方文化從沖突走向融合的結果,在人類文明進程中,以更開放的姿態容納了更多的文化,這不僅僅是我們文化自覺的體現,而且是我們的體現。以圣誕節為例,在中國過圣誕節的有3種人:純粹的基督教或天主教徒;信眾、有西方生活背景的準信眾;少男少女(特別是大學生)。前兩種人是真的過節,受眾小,后一種人則是追求新潮、娛樂發泄,受眾多。這樣圣誕節在中國大陸逐漸失去原本宗教神圣意義,隨著商家炒作,已經演變為一個年輕人社交、狂歡的社會性娛樂節日。君不見:2013年12月24日“平安夜”商店里蘋果脫銷,少男少女集體狂歡,高校里開圣誕party至深夜。我們認為,對此現象沒有必要上升到異國精神文化價值的入侵、本國商人唯利是圖的高度,大肆批評。年青一代對自己傳統節日興趣不大,無法形成潮流和時尚,而對西方洋節卻表現出時尚的熱愛。到底是拋棄傳統節日完全按照青年人的從眾心理接受洋節,還是摒棄洋節回歸本民族的文化傳統,這兩者形成一個互斥性的詭異邏輯。筆者試問,洋節與傳統節日在年青一代是否有整合的可能?
(三)正確引導大學生培養節儉樸實節日消費觀,不要奢侈浪費,要重視節日文化傳承意義
大學生是未來文化消費的主要群體,因此我們要對當代大學生文化消費心理及現狀進行研究,引導他們做出科學的消費決策。[16]我們知道,每逢節日(比如國慶、中秋、圣誕等)淘寶、京東等大型網購網站都會大打折扣,吸引更多的消費者來購買,而大學生正是具有強大購買力的群體之一。我對網購的風行程度實在深有體會,每當遇上隨意一個節日,身邊的同學都會在網上訂許多商品,而在校門外的物流運輸車都會堵得不可開交,滿地一堆又一堆快遞,摞得三層還不夠……2013年情人節那天晚上9點,××大學女士宿舍樓下先是某男人給某女士送99朵玫瑰,鮮紅的一大片,全樓剩下的女生都集體起哄;接著,另外一個男人送來999朵玫瑰,雇來樂隊,唱起徹夜情歌。這樣的神奇經歷相信各大高校大學生都深有體會,其實這些都是商家的營銷手段,聰明的商家正是抓緊每一個機會,鋪天蓋地的廣告,想方設法地營造節日氣氛,對自己的產品進行宣傳促銷,特別是情人節和圣誕節,網絡商城的關注度會異常地高漲。[17]大學生作為年輕人,追求新奇、好玩、刺激是很正常的,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理性消費,追求節日氣氛很重要,同時控制盲目消費也很重要。
(四)面對新潮的西方節日,我們也不應一味抵制,應該正確引導,順勢引導,培養大學生正確的節日觀念,讓洋節成為傳統節日的一種有效補充
在持續性的傳統農耕社會里產生的傳統節日代表著某種傳統文化現實,人們在傳統節日里獲得情感價值、行動方式、社會關系、人倫關系、家庭結構、審美情趣等文化原型。在特定條件下,傳統節日能夠在歷史長河傳承中斷之后“蛹變”為嶄新的樣態,并重新回歸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為民眾所遵循、操演和踐行[18];多元文化相對于本土傳統文化而言是沖突、競爭和矛盾,同時也有可能成為激活本土文化使之融合新生的鑰匙,并成為本土文化復興過程中動力源、變革催化劑。在從舊的世界觀斷裂、正向新世界觀轉變過程中,節日習俗面對科學或現代化、全球化的大潮,只有在自覺的條件下理性地大膽地吸收借鑒任何其他優秀文化,在自我設想和建構新的文化空間中才能更多地保留民族文化傳統。[19]這是一種以退為進,在前衛中保存自我的必然選擇,否則,傳統文化節日必定在排斥強勢的西方文化面前被打敗,被消融。只有秉承文化的多樣性,包容中西,才能營造有益人類長久生存發展的文化生態,實現文化多樣、和諧相處,共同實現人類進步和長遠發展。面對傳統節日,我們要繼續傳承,不斷從舊中創新,推陳出新,不斷賦予傳統節日新的青春、新的活力。面對新潮的西方節日,我們也不應一味抵制,其實抵制也是無效的,應該正確引導,順勢引導,培養大學生正確的節日觀念,讓洋節成為傳統節日的一種有效補充,與傳統節日相輔相成。面對洋節熱,我們并不應該抵制它,而是應該反省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要怎么樣重獲百姓的關注。某專家對春節就感嘆道:“要找回漸漸失去的年味兒,問題在于如何使傳統節日的形式變得更加活潑,尤其是能吸引年輕人更多的參與?!盵20]其實,洋節和傳統節日不需要非此即彼的取舍,兩者并非完全對立的矛盾,是全球化進程中一種必然的碰撞和融合現象,而應該相輔相成,保持新舊平衡和文化多樣性,讓大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愉快地“過節”。
參考文獻:
[1]李朗.關于西方節日對大學生影響的調查分析——以清華大學為例[J]. 中國青年研究,2005(5):60-63.
[2]張曉華.傳統節日文化研究與精神家園建設[J].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8(1):30-33.
[3]張麗.旅游黃金周景區擁擠度與游客體驗影響因素研究——以桂林七星景區和象山景區為例[D]. 廣西師范大學旅游管理專業學位論文,2008.
[4]焦中國.JIT采購在A公司的應用研究[D]. 華中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專業學位論文,2008.
[5]孫體楠.大學生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現狀與對策——以河南省部分高校為例[J]. 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9(6):111-114.
[6]孫體楠.大學生繼承我國傳統節日文化與吸收西方節日文化的思考[J]. 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1):42-45.
[7]李朗.關于西方節日對大學生影響的調查分析——以清華大學為例[J]. 中國青年研究,2005(5):60-63.
[8]薛峰,常愉,唐飛.傳統節日文化:大學生文化活動教育的新視角[J].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5):56-57.
[9]朱曉明,高增元,何巍.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合作研究——以浙中三個節日場所為立足點[J]. 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2(1):35-43.
[10]容中逵.家庭教育:你在傳統文化傳承中都做了些什么——論當前我國家庭教育中的傳統文化傳承問題[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16):54-57.
[11]侯愛敏等.“洋節”更有吸引力[N]. 鄭州日報,2005-12-26(6).
[12]量之間,鄭軼楠.誰在過洋節[J]. 新財經,2000(8):16-17.
[13]潘海英.文化全球化語境下的中西文化沖突與融合[J]. 長白學刊,2009(5):158.
[14]王巍.全球化語境下的中西深層文化的拒斥與融合[J]. 學術交流,2008(12):37-39.
[15]向云駒.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博士課程錄[M]. 北京:中華書局,2013.
[16]宋振文.文化消費背景下的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A]. 2011年教育科學與管理工程學術會議[C]. 2011:2200-2204.
[17]陶柳清,陳淦添.當代大學生對西方節日的調查分析[J]. 科技創新導報,2009(4):220-222.
[18]張勃.從乞巧節到情人節——“七夕”在當代的蛻變[N]. 中國文化報,2013-08-12(7).
論文關鍵詞:外來詞;領域;文化內蘊;文化心理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都會在語言中最活躍的成份——詞匯上體現出來。詞匯是一個動態的開放性系統,它一方面通過內部創造,變得日益豐富起來,同時又不斷地吸收他民族的語言詞匯,即引進外來詞來擴充自己。外來詞也稱借詞,指本民族語言中從其它民族語言中吸收過來的詞。它是豐富詞匯的重要手段,也是一種普遍語言現象,漢語也不例外,因為“語言像文化一樣,很少是自給自足的”?!S著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加快,與西方各國文化交流的el益加深,語言的融合也在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越來越多的外來詞尤其是源自英語的大量外來詞進入漢語,并不知不覺地進入我們的生活。本文從源自英語的外來詞進入漢語的方式、領域及其所折射出的民族文化心理幾個方面進行探討,以期對英語學習者有一定的幫助。
一、漢語吸收英語外來詞的方法
(一)音譯法。音譯法就是按照英文詞的讀音直接譯成漢語借詞,如朋克(punk)、克隆(clone)、舍賓(shaping)、瓦斯(gas)、艾滋病(aids)、粉絲(fans)等。wWw.133229.cOm英語中許多人名、地名及商品名稱通過音譯被借人漢語,如克林頓(clinton)、華盛頓(washington)、p&g(寶潔)等。用音譯法吸收外來詞既可保留原詞的音韻美,又保持了其異國情調。
(二)意譯法。意譯法是一種歸化法,指用漢語里固有的詞匯改變外來詞匯,其目的是為了“解釋原英文詞語的功能與特點,也可以說是按原詞的語義創造一個新詞”。意譯法主要用于漢語吸收關于科技、意識形態、思想觀念和表示新事物、新現象等方面的英語詞匯,如(dancingoutreach)、千年蟲(millenniumbug)、知識產權(intellectualprop—erty)、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superhighway)、還巢兒(boomerangbaby)、牛市(bullmarket)、熊市(bearmraket)、軟件(softwrae)、穿梭外交(shuttlediplomacy)等。意譯法是漢語吸收英語外來詞的一種主要方式。
(三)音意兼譯法。音意兼譯指兼顧外來詞的讀音和詞義,使之既在語音上與原詞貼近,又能體現原詞特點但又非原詞詞義的詞義,即做到音意合壁。如家居超市百安居(b&q)、玫琳凱(marykay)、奔騰(pentium)、歐元(euro)、奔馳(benz)、席夢思(simmons)等,采用音意兼譯法比單純的諧音或意譯能更好地傳情達意。
(四)半音半意譯法。即把外來詞的一部分取其音、另一部分取其義翻譯成漢語,這樣將原詞一分為二,相得益彰。如網吧(internetbar)、劍橋(cam—bridge)、呼啦圈(hula—hoop)、唐寧街(downingstreet)、南斯拉夫(yugoslavia)等。
(五)音譯加表意語素法。為了使外來詞更清楚地表達其含義,通常把外來詞音譯后加上表示類名的詞素來說明其類別。如泰晤士河(thames)、帝豪表(deidrodeluxe)、太妃糖(ta)、恰恰舞(cha—cha)、燕尾服(swallowtail)等。有些類似的英語外來詞被人們所熟悉后,在使用的過程中常常省略了詞尾的語素,如坦克(tank)、雪茄(cigar)等。
(六)原文移植法。在新聞和科技語體中運用大量縮略語和簡稱,是現代英語的特點之一。漢語在吸收這些外來詞時采取了最直接的原文移植法,以避免音譯或意譯繁瑣的不足。如xo(extraold)特陳酒、ip(intearctprotoco1)網際協議、vcd(videocompactdisk)、gdp(國民生產總值)、eq(情商)、ct(computeirzedtomography)意為“計算機x線體層照相術”、voa(美國之音)、oa(辦公自動化)、yahoo(雅虎)等。近2o年來,許多新的科技術語紛紛進人漢語,作為新生事物,漢語中暫時無法找到與之相對應的概念,我們只有直接引入使用,如fox—pro,dos,autoware,windowsxp,windows98等。原文移植法還包括近年來漢語里吸收的一些以漢英混寫方式構成的外來詞,如k金、bb機、bp機、pc機、sos兒童村、ac米蘭、atm機、txt文體、basic語言、aa制、t型臺、ic卡、維生素a、v26減肥沙琪等。
由以上舉例可以看出,當代漢語吸收外來詞的方式更多、更靈活,極大地豐富了漢語詞匯,并使其跟上了時代的步伐,滿足了表達和交際的需要。
二、漢語中英語外來詞所涉及的范圍
英語作為世界上使用國家最多的語言,它對各國語言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它將新思想、新觀念、新事物、新科技文化內容以詞匯的形式通過大眾媒體、商品、書籍等渠道融人到各國民眾的社會生活中。新時期漢語中的英語外來詞覆蓋面極廣,不再局限于以前的自然科學、政治制度等領域,而是已擴大到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一)網絡通訊外來詞
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互聯網在中國普及以來網絡方面的外來詞迅速增加,并向現實社會滲透,如聊天室(chatroom)、電子公告欄(bbs)、網絡信息中心(nic)、綜合數字服務網(isdn)、pc機、pop協議、usb接口、登錄(1_~gin)、貓(modem)、下線(offline)、下載(down—load)、密碼(password)、網蟲(newoiti!)、寬帶(broadband)等等。年輕人是網絡語言的主要使用者,在他們的推動下,網絡外來詞不斷推新除舊,發展迅猛。3此外,當今電訊技術得到長足發展,電子產品層出不窮,這方面的外來詞已走進我們大眾的生活,如cal機、移動電話(cellularphone或mobilephone)、波導(bidr)、愛立信(ericson)、摩托羅拉(motorola)、諾基亞(nokia)、cd、vcd、dvd(數字影音光碟)、vtr(磁帶錄像機)、vcr(盒式磁帶錄像機)、家庭影院(familyvideo)等。
(二)商標外來詞
中國改革開放的深人加劇了中國市場格局的變化,價格、質量已不再是人們消費心理的全部,而是越來越多地注重品牌。于是,在日常生活中出現了一群特殊的外來詞,即外來商業品牌名稱詞。商標外來詞主要包括以下幾類:(1)飲食方面,如保維爾(bovril)、三明治(sandwich)、曲奇(cokie)、德芙(dove)(巧克力)、益達(extra)口香糖、和露雪(walls)(冰淇淋)、芬達(fanta)、樂口福(lactov)樂百氏(robust)、雀巢(nescafe)、力多精(lactogin)、百事可樂(pepsicola)、七喜(7一up)、奶昔(milkshake)、麥氏(咖啡)(maxwel1)、百威啤酒(budweiser)、藍帶(啤酒)(blue—ribbonbeer)、扎啤(ajarofbeer)、雞尾酒(cocktail)、白蘭地(brandy)、威士忌(whisky);(2)日用品方面,如奧妙(omo)、寶潔(p&g)、汰漬(tides)、金紡(comfort)等洗衣(粉)劑;佳潔士(crest)、潔諾(signa1)、高露潔(colgate)等牙膏品牌;納愛斯(nice)、舒膚佳(safeguard)、嘉蓮娜(carina)、力士(lux)等香皂品牌;夏士蓮(hazeline)、柏麗絲(bolisi)、飄柔(rejoice)、潘婷(pantene)、海飛絲(heads&shoulders)mousse(摩絲)等洗發、護發產品;膚美靈(skinice)玉蘭油(oilofulma)、夢思(香水)(mans)、雅倩(arche)、可伶可俐(clena&clera)、強生(johnsons)、露華濃(revlon)、雅芳(avon)、旁氏(ponds)雅詩蘭黛(est6elauder)等化妝、護膚品;(3)服飾方面,如媚登峰(內衣)(maidenform)、戴安芬(內衣)(tirumph)、奧黛莉(內衣)(audrey)、耐克(nike)、銳步(reeobk)、茵寶(umbro)、雅戈爾(youngor)、匹克(peak)、金利來(goldlion)、寶獅龍(bossini)等品牌服飾。(4)藥品類,如康泰克(contac)、可立治(coldrex)、克痛(corta1)、息斯敏(hismana1)利肝靈(legalon)、偉哥(viagra)等。(5)交通工具類,如奧迪(audi)、奔馳(benz)、皇冠(crown)、寶馬(bmw)、別克(buick)、馬自達(mazda)及美國著名輪胎商標固特異(goodyear)等。(6)建材家俱類,如馬賽克(mosaic)、華帝(vantage)、美標(潔具)(americanstandard)等。由此可見,所有這些商品名稱外來詞都已走進人們的消費觀念里,與現代生活密切相關。
(三)科教外來詞
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中國在大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自然要引進代表新技術、新發現的外來詞。尤其是近20年來,一大批新的科技術語紛至沓來,如硅谷(siliconvalley)、高科技園(hi—techpark),可視電話(videophone)、dna(脫氧核糖核酸)、試管嬰兒(test—tubebaby)、克隆(clone)、b超、ct機等外來詞,反映了新的科學理論及工藝技術的突飛猛進。同時,由于教育事業的發展,學子們的海外求學,使得mba(工商管理學碩士)、tofel(托福)、gre(美國研究生入學英語考試)、ielts(雅思或國際英語測試制度)、aptel(英語能力考試)等外來詞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
(四)社會生活方面的外來詞
中國在與西方各國的交流中,有關藝術、娛樂、文體等社會生活方面的外來詞也在迅速增加,如影視圈中的好菜塢、大制作、肥皂劇(soapopera)、卡通片(cartoon)、mtv等;歌舞圈中的“貓王”音樂、迷幻搖滾樂(acidrock)、爵士搖滾樂(jazzrock)、鄉村搖滾(rockabiuy)、霹靂舞(breakingdance)、桑巴舞(samba)、辣妹組合(thespicegids)等;休閑娛樂方面的桑拿浴(sauna)、迪斯尼樂園(disneyland)、蹦迪、吧、秀、蹦極(bungee)等外來詞;體育方面的nba、pk(playerkiuer)一對一單挑、拉力賽(rally)、局點(gamepoint)、賽點(matchpoint)等。
(五)社會組織機構、意識形態等領域的外來詞
各國自然環境的差異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社會組織結構、生活方式的差異導致了中國與西方國家在文化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等方面有很大的差異。有關這方面的外來詞也不斷地涌入漢文化,如單親家庭、丁克夫婦(dinks)、單身母親(bachelormother)、嬉皮士(hippies)、雅皮士(yuppies)、垮掉的一代(beatgeneration)等。由于社會分工的越來越細,在繼白領階層(whitecollar)、藍領階層(bluecollar)之后,又出現了灰領階層(graycollar)、粉領階層(pinkcollar)、鐵領階層(ironcollar)。
從以上舉例可以看出,當代漢語中源自英語的外來詞所涉及的內容已由專業領域向社會領域擴展,尤以日常生活中與人們衣食住行有關的最為活躍,商品名稱和商標用語方面的外來詞也占相當的比例,同時科技借詞數量大。當然,漢語中源自英語的外來詞絕不僅僅限于上述我們所提到的部分,還有許多外來詞涉及到經濟、軍事、醫學等領域。這些外來詞不僅豐富了漢民族語言和文化生活,而且極大地推動了我國對外交流合作的進程。
三、漢語借詞蘊含的民族文化心理
漢語中源自英語的外來詞在譯介和使用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特點,折射出漢民族的語言文化心理。
這些民族文化心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追新求異心理
大量新概念、新產品連同表述它們的外來詞涌入漢語,表明了漢民族的文化心理在異文化移植的沖擊下由封閉性、半封閉性轉向開放性,從而強烈地刺激著人們的追新求異心理。在這種心理作用的支配下,人們對語言的使用總是不滿足于舊的模式,而是追求語言表達的陌生化效應,即新詞帶來的新鮮感和吸引力。尤其是青年,他們善于追求新事物、接納并積極使用帶有異國風情的新潮詞語,如泊車、小case、泡吧、蹦的、aa制、發燒友等。
近年來,音譯詞的增多、外來詞的語素化無不與人們追求新潮、標新立異的心理有關。如“秀”源自英語show,漢語吸收后,更多地把它用作詞素,從而產生了時裝秀、舞蹈秀、內衣秀、婚紗秀、數碼秀、生活秀、做秀、仿秀、秀服、秀場、秀的等時尚詞匯。而盲目地模仿、機械地套用外來詞是追新求異心理的極致表現,許多商家抓住了人們的這種心理,在品牌上有意引進外來詞,如西門子、沙宣、飛利浦、沃爾瑪、吉列、波斯登等。這些商標詞創意新穎,融合了漢民族的價值取向。同時,由于港澳臺強勢經濟對國內流行潮流的影響,當前流行的許多外來詞都源自港澳臺,再在內地流傳開來。正是由于人們追新求異的社會文化心理,越來越多的英語外來新詞得以進入漢語詞匯系統。
(二)追求語言經濟的心理
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的社會,用簡練的信息符號準確地傳遞盡可能多的信息內容已成為信息時代的一大特點。這一特點使得人們追求語言經濟的文化心理表現得較為突出,有時甚至經濟到了容忍其沖擊漢字的程度。新時期許多外來詞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漢語對一些事物、概念冗長的表達方式,顯得更簡潔、活潑。外來詞對語言經濟化心理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大量字母外來詞的直接借用,如ctgdp、apec(亞太經合會)、ibm(國際商用機器公司)等。直接借用英語外來詞或縮略語,可以跨越疆界,在傳達信息中具有高度簡捷的特點。如dna一詞,人們寧愿直接借用,而不愿使用將其意譯成的專業術語譯名“脫氧核糖核酸”。再如“t型人才”既指在橫向上有廣博的知識,又指在縱向上對某一領域有深入研究的專家,前者更經濟,更便于記憶。
(三)求關心理
漢語在吸收外來詞的過程中深刻地體現了人的美學追求,頑強地表現了人將語言符號變為審美對象的努力探索。外來詞中所蘊含的美,不僅體現為表達得體、表述優美,而且還可以創造美的形象、美的意境,使人產生美的聯想,給人以美的享受。漢語中許多源自英語的外來詞符合漢民族的審美觀念,既在譯音上力求相近,又在意義上與原詞相符,做到了“音到意隨”。例如hacker一詞,常指“闖入計算機系統進行竊密甚至破壞活動的人”,引入漢語后被譯為“黑客”,意指不速之客,形象生動,與漢語不謀而合。在引進的許多女性用品類詞匯時,為了突出其柔性美,大都帶有“芳”、“玉”、“蘭”、“婷”、“絲”、“蓮”、“寶”等字眼,如雅芳(avon)、潘婷(pantene)、丹碧絲(tampax)、玉蘭油(oilofulan)、美寶蓮(maybelline)、護舒寶(whisper)等;大多數藥品類外來詞帶有“命”、“靈”、“寧”、“定”等字眼,如維他命、可安寧、膽特靈等,這些譯名不僅利用漢語詞匯的文化內涵表達產品的優良品質,還體現出了漢民族追求吉祥、福佑、祈求富裕的審美觀念。再如英文唇膏商標“kissme”,在英美人看來是自然親切,幽默詼諧,卻不乏浪漫色彩,十分符合他們的生活習俗和審美情趣。在借詞過程中,若將其直譯為“吻我”,則有悖于中國的傳統習俗,而譯文“奇士美”既諧音又意蘊豐富,使人產生美的聯想,讓人得到心理上的極大愉悅,體現出漢民族的求美心理。
【論文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們閑暇時間的不斷增多,“休閑”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經濟現象而日益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隨之衍生的休閑產業也在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發展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我國的休閑產業蓬勃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宏觀環境的制約。因此,運用PEST分析方法,通過對我國休閑產業所處的政治法律環境、經濟環境、社會文化環境和技術環境等一般環境進行分析,從而客觀評價我國休鬧產業的發展現狀與政策需求,為我國休閑產業的發展提供現實的研究范式和路徑選擇。
休閑與休閑產業是現代社會發展的產物。近十幾年來,發達國家的休閑產業進入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并成為驅動消費、繁榮經濟的重要因素。據美國著名的休閑研究專家杰弗瑞·戈比預測.在稍后的幾年,經濟產業結構中休閑產業的從業人員將占整個社會勞動力的80%~85%.休閑產業的中心地位將會進一步得到加強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休閑產業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還面臨著政治法律、經濟、社會文化、技術等一般環境的制約,因此,客觀分析我國休閑產業所處的宏觀環境,了解我國休閑產業發展的政策需求,尋求我國休閑產業發展的相對路徑,是發展我國休閑產業亟須解決的現實問題。
一、休閑與休閑產業的界定
自從人類進入T業社會以來。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生活觀念的更新變化,使休閑開始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經濟現象并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那么,究竟何為休閑?首先,我們從休閑的詞源角度進行考察?!靶蓍e”一詞.我國常用詞典的解釋是:休息,閑暇休閑的英文是“Leisure”,主要是指必要勞動之余的自我發展。在希臘語中“休閑”為“Skole”,拉‘r語為“so1a”,意為休閑和教育,即休閑是建立在教育的基礎。其次國外對“休閑”的界定。亞里士多德認為休閑是一切事物環繞的中心。馬克思認為“休閑”是指“用于娛樂和休息的余暇時間”;“發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由的時間”;是“非勞動時間”和“不被生產勞動所吸收的時間”。托馬斯·古德爾、杰弗瑞·戈比認為休閑一般被定義為空閑時間,即除了T作和其他責任之外的時問。約翰·凱利認為休閑普遍地是一種自由狀態。忮普爾認為休閑是人的一種思想和精神的態度。在我國,就“休閑”概念的界定而青,馬惠娣認為:“休閑是指已完成社會必要勞動之外的時間,它以縮短勞動工時為前提,勞動的縮短會使勞動時間更緊湊,勞動條件更好,休閑活動更豐富,對勞動產生更有益的影響?!睒羌诬娬J為:“所謂休閑是個人閑暇時問的總稱,也是人們對可自由支配時間的一種科學和合理的使用?!痹S斗斗說:“休閑作為人類的一種現代社會現象,在本質上是人們社會生活的一種方式?!奔局艺J為:“休閑是現代人的一種生存方式和存在狀態”、“是主體自由自在活動的過程”。f綜合國內外學者對休閑的定義,休閑的內涵大致包括:一是“休閑”相對應的載體是“時間”,是必要勞動時間之外的時間;二是休閑是人類生活的一種方式、狀態和過程;三是休閑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人們體悟人生與領略自我、自我發展與自我完善、實現自由三個需要之中。
“休閑產業”是體閑的衍生品,是與人類休閑密切相關的物質和精神的生產集合體。近年來我國學者對于“休閑產業”的界定在一些基本問題上已經形成初步共識,但仍存在一定的分歧。于光遠認為,休閑產業是指為滿足人們的休閑需要而組織起來的產業,它是休閑得以實現的條件。馬惠娣認為,休閑產業是指與人的休閑生活、休閑行為、休閑需求(物質的與精神的)密切相關的產業領域,它不僅包括物質產品的生產,而且也為人的文化精神生活的追求提供保障。李再永認為,所謂休閑產業是指當人們的收入達到一定水平后,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和休閑時間的增加而興起的產業,它主要為人們的精神享受提供服務,以滿足人們的“美、感、游、創等心理需求為主,主要包括旅游業、美容業、文化娛樂業、居民服務業、體育產業、教育產業等?!淝褒埌研蓍e產業定義為:由消費者的休閑消費需求引發的、國民經濟中那些生產休閑物品和休閑服務的行業總稱.它廣泛存在于國民經濟i大產業之中。我們將存在于三三大產業中的休閑產業部分別稱為休閑第一產業、休閑第二產業和休閑第三產業,分別簡稱為休閑農業(廣義)、休閑工業和建筑業、休閑服務業。在現代社會中,休閑服務業是休閑產業的主體產業部門。由此可以看,這些界定主要集中在:一是休閑產業是與休閑、休閑活動、休閑行為、休閑心理等密切相關的產業領域;二是休閑產業延伸的范圍以及產業劃分;三是休閑產業在國民經濟以及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
二、休閑產業的PEST模型及其內涵
休閑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宏觀環境的影響,并且宏觀環境在休閑產業的發展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宏觀環境又稱一般環境,它是影響一切行業和組織機構發展的外部性因素,主要包括政治法律環境、經濟環境、社會文化環境和技術環境四個方面。PEST分析是一種分析宏觀環境的方法,休閑產業的PEST分析就是對休閑產業所處的政治法律環境(P)、經濟環境(E)、社會文化環境(s)和技術環境(T)等一般環境進行分析,它與一般環境的關系用函數關系表示即LI=f(P,E,S,T……)。休閑產業的PEST模型。政治法律環境主要指影響休閑產業發展的政治法律因素。影響休閑產業的政治法律變量主要包括國家的社會制度,政治經濟體制,政府的方針、政策,國家的法律法規及社會的參與等。它是休閑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經濟環境主要指影響休閑產業發展的經濟因素。影響休閑產業發展的重要經濟變量包括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的內容。宏觀經濟環境主要指一個國家的人口數量及其增長趨勢,國民收入、國民生產總值及其變化情況以及通過這些指標能夠反映的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微觀經濟環境主要指與休閑產業發展相關的消費者收入水平、消費偏好、就業程度等因素。經濟環境是休閑產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社會文化環境主要指影響休閑產業發展的社會文化因素。影響休閑產業發展的社會文化因素包括居民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社會生活方式的變化、、風俗習慣、審美觀點、價值觀念等。它是影響休閑產業的主要因素。技術環境主要指影響休閑產業發展的技術因素。技術環境是降低休閑產業發展成本,提高休閑產業發展質量和水平的輔因素。影響休閑產業發展的技術變量主要包括科技發展的現狀與趨勢、科技發展的重點領域、原材料的供應能力以及科技利用效率等。對我國的休閑產業進行PEST分析,不僅可以客觀了解目前我國休閑產業的實際現狀,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對我國休閑產業所面臨的宏觀環境的分析,提取有利于我國休閑產業發展的政策需求和相對路徑。
三、我國休閑產業發展的PEST分析
(一)政治法律環境
政治法律環境是影響休閑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休閑產業的發展不僅需要體制保證,而且需要法律保障。目前盡管我國休閑產業的發展只是初現端倪,但傳統意義上的以旅游業和服務業為支撐的第三產業卻具有了相當的規模和效應,在政府體制、產業政策、戰略規劃和法律保障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也為我國休閑產業的發展作出了良好的鋪墊。如1998年國務院將旅游業確定為國民經濟的新的增長點,全國有24個省級政府把旅游業作為發展經濟的一個支柱,或者是作為一個重點支持、優先發展的產業,并分別出臺了相應的鼓勵政策。為此,國務院相繼出臺了《旅行社管理條例》和《導游人員管理條例》等一系列的行政法規。1996年文化部頒發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完善文化經濟政策的若干規定》,并于2000年頒發《國務院關于支持文化事業發展若干經濟政策的通知》等一系列法規性文件。國家體委頒布了《關于開放公共體育場館的通知》,推出了“綠色健身工程”等,為人們的健身活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而在地方,各種與休閑產業發展相關的產業領域,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總體規劃,并給予了一定的財稅、融資和扶持政策,積極影響到我國休閑產業的發展。
從目前我國所處的國際國內宏觀環境來看,休閑產業的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但在微觀環境層面還存在著一系列制約因素,尤其在政治法律環境上。具體而言:(1)我國政治經濟體制還處于轉型期,在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過程中,原有的計劃式的政治經濟體制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休閑產業的發展,這需要進一步轉換政府職能,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加強對休閑產業的信息引導、疏通與管理。(2)日前我國已形成門類齊全的行業分類標準,在具體的與休閑產業相關的領域也制定了一系列的總體規劃,但缺乏對休閑產業的行業分類標準和戰略性規劃。(3)政府在對休閑產業的扶持政策、財稅政策、融資政策等產業政策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強化。(4)我國目前的產業法還需進一步完善,休閑產業立法更為缺失,這就需要進一步完善產業法以及為休閑產業立法,為我國休閑產業的發展提供法律保障。(5)我國的休閑產業發展過程中,政府部¨是主導因素,缺乏中介機構以及公民的有效參與。
(二)經濟環境
改革開放3O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與完善,我國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0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46619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到11759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140元,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增長到約9997元,農村人均生活消費支達到約3224元,我國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也分別由1978年的約58%和68%下降到約37%和46%。
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了旅游業、文化產業、娛樂業、服務業和體育業等休閑產業的發展,并為我閏休閑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據全國假日辦的2008年“十一”黃金周旅游統計報告,“十一”黃金周期問,全國共接待旅游者1.78億人次,比2007年“十一”黃金周增長22.1%;實現旅游收入796億元,比2007年同期增長24.2%;旅游者人均花費支出448冗。2006年我國文化產業從業人員1132萬人,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比2005年提高17.1%,實現增加值5123億元。2002年公布的中國群眾體育現狀第二次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城鄉居民以家庭為單位全年體育消費平均為397.42元。據推算,2010年中國的體育產業增加值至少可達281.2億元。
雖然目前的經濟環境有利于休閑產業的發展,但還存在不利于我國休閑產業發展的經濟變量因素,具體表現在:(1)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相對于休閑產業發達的國家而言,人均GDP偏低,恩格爾系數偏高,休閑消費還處于初級階段,休閑消費動力不足。(2)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東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區、城市和鄉村之問差距較大。同樣,由于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居民的實際消費水平也存在較大的差異。(3)休閑產業的產業結構不合理、資源利用率和市場化程度低。我國休閑產業主要集中于服務業.還沒有形成與休閑產業互動的整個休閑產業鏈。資源開發的盲目性大、利用率低,休閑產業的發展主要依靠政府和民營經濟.市場化程度較低。(4)休閑產業對經濟的貢獻率低。在美國.休閑產業已處于國民生產總值第一的位置,其就業人口占全部勞動力的1/4。在西班牙,休閑產業已是國家經濟中的第四大產業部門,其收入占GDP的4.5%。在El本,休閑產業產值達7160億美元,約占GDP的7.4%。在韓國,休閑產業產值也達到了21.2萬億韓元。而我國的休閑產業占GDP的比重還比較低,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與發達國家之間還存在較大的差距。
(三J社會文化環境
充足的閑暇時間是休閑產業發展的前提。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使我國在保障公民合法休息權利、完善職工休假制度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職工工作時間方面.根據《國務院關于修改(國務院關于職_T工作時間的規定)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組織的職工每日工作8小時,每周T作40小時。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實行統一的工作時間,星期六和星期日為周休息口。在國家法定假lE方面,根據《全國年節及紀念Et放假辦法》可以分為全體公民放假的節日、部分公民放假的節lE及紀念日和少數民族習慣的節日,在帶薪休假制度方面,國務院根據勞動法和公務員法制訂T《職1二帶薪年休假條例》,條例規定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民辦非氽業單位、有雇工的個體工商戶等單位的職’連續作1年以上的,享受帶薪年休假。此外我國職工可以享受的其他休假還有:寒暑假、探親假、病假、事假等。閑暇時間的逐漸增多,休假制度的不斷完善以及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為我圍休閑產業提供了潛在的巨大市場。據初步統計,我國休閑產業形成后,將提供億個1二作崗位,實現上萬億元經濟收益.休閑產業面臨巨大的發展契機。
人們受教育機會增多,知識水平普遍提高,直接影響到我國休閑產業的發展。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2007年研究生教育招生42萬人,在校研究生120萬人,畢業生31萬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566萬人,在校生l885萬人,畢業生448萬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招生800萬人,在校生2000萬人,畢業生530萬人。全圈普通高中招生840萬人,在校生2522萬人,畢業生788萬人,全國初中招生1869萬人,在校生5736萬人,畢業生l964萬人。近年來,我國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公民素質的普遍提升,帶動了休閑產業及相關產業的不斷發展。
物質產品極大豐富的同時,人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也發生r巨大的變化。人們的消費觀念和審美能力不僅僅停留在物質需求層次上.開始重視精神需求層次、自身健康和自我實現的價值,并把更多的時間和物質用于休閑產業的消費上。休閑也日益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和精神狀態。:
論文摘要: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高校時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已經面臨著新的形勢,傳統的工作方式也已經不能適應新時期大學生擇業的要求。高校應該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做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并將其貫穿于學生學習和就業的全過程,作為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關健工作,以提升學生就業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隨著1999年以來高校的不斷“擴招”,我國的大學教育業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同時,隨著國家勞動就業體制的不斷改革,大學畢業生也不再享受“統包統分”的政策。這使得過去“天之驕子”們的從容和優越已經逐漸被嚴峻的就業現實帶來的焦慮和壓力所取代。加之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才消費觀念也在逐漸由“人才高消費”向合理化轉變,更使得大學畢業生求職難成為了不爭的事實。這種局面對于社會未來的發展而言,或許是一種進步。但是,對于新一代的大學生來說,則無疑是一種挑戰。在洶涌的就業大潮和激烈的競爭壓力下,如何迅速找到適合自己的理想工作,以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并走向成功,已是擺在大家面前的共同課題。因此,作為培養大學生的組織—高校理應擔負起對大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的責任。
一、當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現狀
1.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含義
所謂職業生涯規劃(簡稱生涯規劃,又稱職業生涯設計),就是指個人與組織相結合,在對一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的基礎上,客觀地對自己的個性、興趣、愛好、能力、特點和價值觀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并結合時代特點,深人了解各種職業的需求趨勢以及成功的關鍵因素;再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其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且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發展完整而適當的職業自我觀念,培養有效提升職業發展所需的應變和決策技能。生涯規劃的目的絕不僅是幫助個人按照自己的資歷條件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達到與實現個人目標,更重要的是幫助個人真正了解自己,為自己定下事業發展的長遠大計,籌劃未來,擬定一生的發展方向,根據主客觀條件設計出合理且可行的職業生涯發展方向。簡言之,職業生涯規劃指的是一個人對其一生中所承擔職務相繼歷程的預期和計劃,包括一個人的學習,對一項職業或組織的生產性貢獻和最終退休。個體職業生涯規劃并不是一個單純的概念,它和個體所處的家庭,以及社會存在密切的關系。每個人要想使自己的一生過得有意義,都應該有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特別是對于大學生而言,正處在對個體職業生涯的探索’階段,這一階段的職業選擇將對大學生今后職業生涯的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在大學生畢業、就業之前,高校相關職能部門就有必要對其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以減少或避免大學生在鄰近畢業的擇業階段盲目上陣。
2.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現狀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外資的進入、現代管理理念的沖擊和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化,近年來,職業規劃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元素,以越來越多的頻率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與口中。于是,在服務業中也出現了專門從事職業生涯規劃的有償咨詢服務機構,但是由于起步晚,缺乏經驗,因此,這些機構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從內容到形式基本上都是教條式的照搬照抄了歐美職業生涯規劃系統,本土化的程度低,再加上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較大,在翻譯和使用過程中,也往往會出現一些不適應的現象;此外,從手段上來看,西方人所使用的計算機軟件測試的可信度還比較低,甚至有關字跡、血型以及聲音測試分析的科學性還沒有得到可靠證明。作為一個新興的行業,在我國具有專業資質的職業規劃指導的機構和人員還比較少,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并且這些機構的收費標準也比較高。因此,我國現有的專業咨詢機構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完善創新體系;政府相應部門也要加強引導,完善規范制度,以便于促進這一新興行業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目前,國內大多數大學對所培養的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從形式上來看,還處在“無的放矢”或畢業前臨時性的“突擊”指導階段,根本談不上“量體定做”、系統規劃,也沒有專業的指導教師和工作人員,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為了應急,從其他部門臨時抽調一些行政人員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和培訓,好一些的學校還會請一些成功人士或專業人士來做幾場報告;從內容上來看,主要集中在解答畢業生有關就業合同(協議書)簽訂問題和就業政策的咨詢上,即使開設就業指導課,其內容也是常見問題的分析和針對所有專業都適應的融通性很強的空洞理論,缺乏實用性,信息量小,內容陳舊,而無法對學生的就業起到指導作用。有些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還僅停留在協議發放、回收、簽字、蓋章和罰款(違約處理)等行政任務的完成上,根本就談不上就業指導。還有些學校的就業指導中心根本就不關心學生的就業問題,甚至有些學校還想盡千方百計從即將畢業的學生身上“撈錢”。盡管近年來許多高校開始重視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逐步探索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但畢竟還處在起步階段,需要各高校在就業指導工作中努力貫徹職業生涯規劃的觀念,并使之成為大學生教育的必備內容。
據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和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公布的一項大范圍的畢業生就業調查顯示:我國有73%左右的大學生已經把未來職業發展作為就業首要考慮條件,只有12%的大學生把就業薪酬作為首要考慮條件。為了讓自己在就業方面更受用人單位的青睞,69%的大學生不同程度的受過就業方面的輔導和學習。從現實來看,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應該在大學時完成,但是,在我國高校中,就業輔導工作目前做得還很不到位。尚有63.8%的學生填報大學志愿時,沒有考慮將來從事的職業,50%的學生職業理想是在大學期間形成的,20%的大學生畢業時仍未形成比較明確的職業理想。導致有三分之二的大學生感到職業迷茫、看不到未來,成為迷茫一族。
為了搞清楚當前我國大學生的職業規劃現狀以及大學畢業生對就業中心提供的職業發展服務的滿意度,北森測評、新浪與《中國大學生就業》雜志于2004年6月28日一7月7日共同實施了一次大型調查。他們采用在線調查問卷的形式,共收集有效問卷2627份。參與調查人群包括在校非應屆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應屆畢業生及畢業超過一年的人等典型人群。
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對于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滿意度整體水平不高。各項調查指標的滿意度最高沒有超過3.6分(5分表示非常滿意),其中對“職業生涯規劃現狀”和“求職方法和技巧”的滿意度最低,對“清楚了解自己個性”的滿意度最高。其中有40%的大學生在調查中表示,不愿意從事與自己專業相一致的工作。從職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放棄自己的專業需要承擔非常大的機會成本,同時也會帶來心理、家庭等諸多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融合需要專業職業發展人員系統的服務。在我國,高校就業指導中心一直是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獲得外界工作信息及職業規劃指導的一個主要機構。但是,對就業指導中心的各項情況和服務,表示出滿意或比較滿意的調查者不到總數的巧%,而選擇“一般”的調查者占總調查人數的30%,另有30%的學生根本不了解就業中心的情況和服務。在現實生活中,當大學生面臨映業選擇或職業困惑時,他們最主要的解決途徑是自.己思考解決,占到了44 %;其次是與父母和同學商量,分別為12%和15%;選擇由專業機構對自己進行指導的學生僅占一成;曾經接受過系統職業生涯規劃服務的人只占到所有被訪者的5%。調查結果還顯示,雖然現實生活中大學生較少使用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服務,但是面對未來的發展,超過80%的人還是認為職業生涯規劃在心目中的地位重要或非常重要。70%以上的人表示需要或者非常需要職業生涯規劃服務的指導。這一方面說明無論是學校就業指導中心還是社會層面相應服務機構提供服務的體系并不完善;另一方面也說明職業生涯規劃服務的市場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但是,對于是接受專業咨詢機構收費的職業生涯規劃服務,還是就業中心免費的職業規劃服務?調查結果顯示:就業中心獲得了82%的大學生認同,而表示會選擇專業咨詢機構的只有54% 。
從對調查結果的分析來看,目前我國高校就業指導工作還是當代大學畢業生職業生涯規劃的主戰場和第一站。但是,由于目前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并不具備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專業資質和水平,還僅停留在原始的低水平的服務階段。.這就說明高校就業指導工作還不能提供科學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的服務。同時,由于社會上專門從事職業生涯規劃服務的機構較少,收費較高,對于主要靠父母生活的大學生而言,也只能敬而遠之。這就使得職業生涯規劃服務的市場前景非常廣闊,作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第一站高校就業指導機構應該捷足先登,盡早占領這一廣闊市場,為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提供免費(或廉價)、優質、高效的職業生涯規劃服務。
二、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重心應轉向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
經過逐年的“擴招”,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遇到了巨大的挑戰,解決大學業生就業問題,也成了社會輿論的熱點、高校及相關部門工作的焦點、家長的苦惱和學生的困惑。從近五年的就業情況來看,大學生的就業情況明顯是一年不如一年。據教育部網站公布:到200年9月初,2004年應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平均就業率僅為73 % , 2005年大學畢業生比2004年增加了58萬,2006年將達413萬人,比上年增加75萬人,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大。同時,高校畢業生依然面臨結構性就業難題。高校“擴招”以后,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又直接影響高校的招生狀況,也對社會秩序的穩定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因此,許多高校在學生畢業前夕,紛紛通過各種途徑,如:組織各種就業洽談會、見面會,建立就業網,開展了網上求職、對口溝通等多種新形式,試圖提高學生就業率。同時,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也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并不斷在政策扶持、信息服務、觀念引導、市場拓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現實的壓力之下,當代大學生的就業觀念也逐步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各種在以往觀念中被認為是“非正式”的就業崗位,也已經進入大學生求職的視野,自主創業、合作創業、投身西部、奔赴農村等也成為部分大學畢業生的選擇。盡管有政府的高度重視和一系列措施以及各方面的努力,但是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困難,依然是客觀存在的現實,各方的努力可以部分緩解矛盾,卻難以在短時間內予以根本解決??梢?,這些現象背后還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問題,那就是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同高校培養的大學生之間的矛盾。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培養的人才確實越來越多,而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本來可以良性循環發展的事情,卻成了讓人頭痛的問題。為什么人才的供需矛盾會這樣大,就業壓力這么大呢?究其根源就是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培養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高校應該對自己所辦專業的市場前景進行調查研究,各專業所開設的課程結構以及培養對象的未來職業生涯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而不應該把問題留在學生畢業的時候來解決。很顯然那種“臨時抱佛腳”的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現實的需求了。
既然從社會需求和學生未來的發展而言,都需要對當代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那么,誰應當首先擔負起責任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呢?這就是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中不可推卸的責任。社會各界,特別是高校就業指導機構不應只在大學生畢業前才大呼“狼來了”,而應當把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視為一個完整的系統工程,跳出單純從事就業指導服務的局限,應從培養社會主義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的高度出發,把職業生涯規劃貫穿于整個大學教育的始終,幫助大學生進行切合實際的職業生涯規劃,從而使學生能“水到渠成”式的面對市場,讓自己所培養的大學生成為“有準備的頭腦”以贏得更好更合適之就業機遇的“垂青”。
三、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應注意的問題
首先,對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應始終堅持“預則立,不預則廢”的原則。
職業生涯發展要有計劃、有目的,不可盲目地“撞大運”,很多時候我們的職業發展受挫就是由于生涯規劃沒有做好。好的計劃是成功的開始,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就是這個道理。面對社會的急劇變革和市場經濟快速發展,要想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并保持立于不敗之地,必須設計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這樣才能做到心中有數,不打無準備之仗。然而,絕大多數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當代大學畢業生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不是首先坐下來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而是拿著簡歷與求.職書到處亂跑,總想會撞到好運氣找到好工作。結果是浪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與資金、到頭來感嘆招聘單位是有眼無珠,不能“慧眼識英雄”,嘆息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這些大學畢業生認為找到理想的工作的是學識、證書、耐心、關系、口才等條件,認為職業生涯規劃純屬紙上談兵,浪費時間。這是一種錯誤的理念,實際上磨刀不誤砍柴工,先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有了清晰的認識與明確的目標之后再把求職活動付諸實踐,這樣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經濟、更科學。因此,高校應該糾正學生的錯誤觀念,做好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工作,讓自己學校培養的學生“贏在起點”。
其次,從時間上來講,職業生涯規劃宜早不宜遲。
有調查研究表明,選錯職業的人群中有so%是失敗者。種種社會現實也提醒高校就業指導機構對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應及早開始。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應該在入學時開始,大學生從大一起就應該思考個人所學專業未來的發展,需要掌握哪些知識和能力,掌握這門知識,能到哪些行業和企業去,自己是否喜歡未來的這個職業,并把學習計劃和未來的職業目標統一起來,而不是簡單地根據教學安排和教材開始自己的大學學習和生活。
事實上,有些大學已經意識到就業指導是大學生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項內容,并已經在有計劃地安排一些相關內容的講座。但這些講座缺乏系統性,不夠完整,受眾也不廣泛。有關專家認為,大學不能再忽視這個問題,大學應和社會共同承擔起大學生就業指導的責任,不能只是提供五花八門的就業崗位信息,或臨時舉辦一些就業指導講座。就業指導工作并非只是針對大學畢業生的,應該把大學生就業指導列人大學的教育教學計劃之中。大學需要成立專門的就業指導機構,建立一支專業的就業指導隊伍,充分利用大學的知識資源,在大學開設就業指導專業課程,開展大學生就業指導的理論研究,加強就業指導的學科建設。學校應該指導學生從人學之日起,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并使學生在校期間對生涯規劃進行完善和補充,進而使所學專業知識與社會發展、自身潛力與將來職業發展同頻共振。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讓學生在畢業時選擇到合適的工作崗位。
再次,從空間上來講,職業生涯規劃應持之以恒、貫穿始終。
其實對于每個人來講,職業生涯活動都將伴隨自己的大半生,擁有成功的職業生涯才能實現完美人生。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應該持之以恒,貫穿于整個大學教育的全過程之中。高校就業指導部門除了要建立了相應完善的就業指導體系和職能部門外,還應該從大學生人學開始,就對他們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指導,一直到學生畢業,并在大學生畢業后形成追蹤和反饋機制,甚至建立“召回”制度。當然,大學期間學生也在不斷的成長和成熟;因此,對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也應循序漸進,而不能采取一步到位的方式。根據學生在校的時間,一般可以將其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大學一年級主要使學生加深對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就業方向的認識,培養大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習慣.,使學生明確本專業的學習目標,讓學生初步了解將來所從事的職業;同時,要為每一位學生建立“人才庫”檔案,記錄學生的健康狀況、性格特點、氣質類型、興趣愛好、職業能力傾向等內容,為學生將來制定職業目標打下基礎。大學二年級主要讓學生明確應具備的各種素質和技能,鼓勵學生通過參加各項活動,鍛煉自己的各種能力,‘提高學生英語聽、說、讀、寫的能力和計算機的應用能力,并開始有選擇地輔修其他專業的知識以充實自己;同時檢驗自己的知識技能,并要根據個人興趣與能力修訂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大學三年級在指導學生加強和拓展大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要引導學生開始把目標鎖定在提高求職技能上,培養學生獨立創業的能力,具體可以通過大學生素質拓展活動來鍛煉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鼓勵學生參加與所學專業有關的比賽競賽、見習實習、暑期社會實踐等活動。大學四年級是一個分化期,大部分學生對自己的出路應該有了較為完整、確定的規劃,這時可指導學生對前三年的準備做一個總結:首先檢驗已確立的職業目標是否明確,前三年的準備是否已充分;其次,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擇業、適業、敬業等專項指導和訓練,指導學生充分利用現有條件,了解用人單位的信息、強化求職技巧、進行模擬面試等訓練,盡可能地讓學生在做出較為充分準備的情況下進行施展演練;最后,鼓勵學生勇敢走出校門,從容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以自信去迎接新的挑戰。
最后,應使大學生做到“知彼知己”,從容應對,榮辱不驚。
當代的大學畢業生經常抱怨就業困難,實際上他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相干什么,能干什么。就其原因竟是不了解自己,沒有找到人生的航向。從職業生涯規劃的角度來講,找到滿意工作的第一步得“知己”。“知己”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了解自己的專業特長、興趣愛好。另一方面是了解自己的個性特征、能力潛質。知己的核心是要找準優勢,起初自己能做什么,有那方面的潛力。第二步得“知彼”。所謂“知彼”就是對組織、社會需求的了解預測,以及自身在社會中所處位置的判斷。在現實生活中,“知己知彼”做得越好,職業目標就越容易確立,成功的可能也就越大。但是社會發展往往同預測不一致,所以就需要不斷預測,不斷修正,不斷調整。因此,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重點應放在幫助大學生認識自我,明確目標,了解社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