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03 19:46: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數學教育信息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小學數學教師;專業素養發展
中圖分類號:G65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3)09-096-03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領域全面深入地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來促進教育改革和教育發展的過程”。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這一規模龐大的教師群體,憑著多年前掌握的知識和一支粉筆、一本書包打天下的時代已經結束。小學數學教師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必須順勢而變。本文就教育信息化對小學數學教師專業素養提出的要求以及現階段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并提出相應的策略。
一、教育信息化對小學數學教師專業素養提出的要求
1.具有面向教育信息化的先進教育理念。教育信息化不僅是對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更是對傳統教育理念的更新與變革?!安煌慕逃砟睿瑫聿煌慕虒W設計,取得不同的學習效果。教師的教育觀念決定著教師的行為,教師教育觀念轉變是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的關鍵”。面對教育信息化的大環境,小學數學教師應該不斷學習新課程的知識觀、人才觀、教學觀、學生觀、師生觀、資源觀、評價觀,研讀《數學課程標準》,把握其精髓,樹立相應的教育理念。
2.具有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有效整合的能力。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要具有有效整合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能力。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將時代活水與小學數學學科的教學內容相結合。信息技術集圖、文、聲、像于一體的特點,使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使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貼近生活,更具有時代氣息,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
3.具有協作研究的能力。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的教育活動和科研活動的聯系更緊密。“教師即行動者”已為廣大教師所認同,教學與研究已成為信息化教育中小學數學教師的重要職責。在教學和研究中,來自不同地區的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相互交流專業知識和教學經驗,共同討論教學中的得與失,廣泛吸收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師放棄’以往那種小農經濟式的“單打獨斗”,建立一個善于合作、樂于合作的教師共同體,共同進步,共同提高。
4.具有設計組織資源的能力?!敖逃畔⒒瘜虒W方式、教學效果和效率等方面不斷提出新要求,教學資源的設計組織已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基本功,也是教師日常教學的基礎工作”L3 J。因此,小學數學教師不僅要深入透徹地了解和把握自己所教學科內容,而且要熟練掌握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學會制作多媒體課件,學會WebQuest、Blog等基于網絡的教學設計和組織管理技術,能夠熟練運用這些技術;高效組織教學。
5.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必須隨著新技術的使用與信息的擴展而有所改變。教師作為知識的權威者和代言者的身份被質疑,“一桶水”的小學數學教師已經不再適應信息時展的要求。教師只有不斷學習知識,才能成為源源不斷的“長流水”。小學數學教師要意識到,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和意識,養成不斷追蹤學科動態的良好習慣。
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專業素養發展存在的問題
1.不能正確處理好技術與人之間的關系。研究表明;部分小學數學教師對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的使用與教師主體之間的關系存在一些誤解。“第一,過分依賴于信息技術,感覺不使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數學教學就不是新時代的數學教學.。在教學過程中不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對多媒體加以科學合理的選擇而盲目使用技術,這種理念認識支配下的技術使用僅為數學教學的形式服務,忽視了數學教學的本質”?!暗诙?,忽視現代信息技術zest學教學的作用及價值而過分夸大了數學教師人為的作用”。在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下,一些小學數學教師不同程度地存在抵制信息技術的思想。他們認為,不用信息技術那玩意兒照樣能培養出數學優秀人才,何必要多此一舉呢。還有一些教師認為,信息技術只是輔助教學的一種手段,僅僅是輔助而已。這些小學數學教師輕視或者忽視信息技術對數學教學的巨大作用。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這樣的數學教師必將為時代所淘汰。
2.信息技術能力低下。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術技能已成為小學數學教師的一種基本素質。許多教師意識到信息技術在教學和科研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由于種種主客觀原因,我國大部分小學數學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仍比較低下。這樣的教師開展數學教學,不僅達不到預期效果,而且是對信息技術設備的嚴重浪費。小學數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低下主要表現在;“對計算機、多媒體、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操作與應用不夠熟練;部分數學教師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設計的能力還相當薄弱,設計、開發、利用、評價和管理教學資源的能力相當有限等。”
3.不具備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專業知識。“美國學者PunyaMishra與Matthew J.Koehler提出了基于信息社會教師專業發展的新型專業知識: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法知識(TPCK)。它是學科知識、技術知識和教學法知識三者之間動態整合的產物,是關于教師在具體情景中如何利用技術進行教學的一種高度綜合的復雜知識”。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TPCK知識對教師專業素養發展的影響不言而喻,但部分小學數學教師并沒有認識到TPCK知識對自身專業發展的重要性。有些教師說:“如果我不懂數學知識要完成數學教學是絕對不可能的,若不懂教學法知識可能在教學效果上受到一些影響,而若不懂信息技術知識至多在形式上不時髦罷了。這種認識支配下的數學教學,要么忽視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要么把信息技術作為傳統黑板與粉筆的替代品,把信息技術與數學內容生搬硬套在一起,表面上貫徹了TPCK的理念,實際上是對TPCK的一種誤解。
4.教師培訓未能達到預期效果。我國現階段對小學數學教師進行培訓通常采用“培訓班式”,和“專家講座式”兩種形式。“培訓班式”主要強調小學數學教師對信息技術及現代教學設備的技術操作,而不強調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有效整合,培訓的內容和具體的數學教學情境脫節,不能給數學教學帶來重大改變。有人尖銳地指出,該模式只是造就了一些“有技術沒有思想”的教師?!皩<抑v座式’一般由外請的專家講授信息技術應用在教學中的理念和方法,從理論上總結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問題與經驗”。這樣的培訓有利于教師快捷、準確、系統地掌握有關信息技術運用于小學數學教學的理念和方法,但是“專家講座式”也存在不可忽視的局限性:一方面,不能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教師往往感慨“聽起來蠻有道理,可就是不知道到底該怎么做”;另一方面,校外專家離開后,缺乏后續的實踐指導。
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專業素養發展的對策研究
1.正確認識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師主體性之間和諧共生的平衡關系。關于小學數學教師主體作用與信息技術的關系,筆者認為,兩者都非常重要,不能忽視任何一方的作用,它們是一種和諧共生的平衡關系。一方面,“數學學科所具有的很強的抽象性和邏輯性的特點,決定了必須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作為基礎教育的小學數學,主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這一培養通過數學教師引導學生共同參與“數學算式推理”、“數學命題論證”、“數學幾何作圖”等活動實現的。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主導性的發揮應適時、適度,恰到好處,點到為止,避免代替學生思維,走上教師獨舞的不歸路。另一方面,小學生的特點決定了在發揮教師主體性的基礎上,還必須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小學生正處于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抽象的數學知識對于小學生來說是枯燥的。因此,數學教師可以利用計算機創設一定的學習問題情境,使數學知識以一種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呈現出來。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地思考’、學習。
2.創造條件提高小學數學教師的信息素養。首先,營造有利于小學數學教師信息素養提高的良好氛圍。硬件的配備和軟件資源的開發是提高小學數學教師信息素養的前提,學校應加大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投入。學校應建立完善的評價和激勵機制。良好的評價和激勵機制,可以形成小學數學教師相互激勵、相互促進、相互競爭的學習氛圍,從而促進小學數學教師信息素養的提高。其次,開展有計劃、有針對性的“信息技術校本培訓”,如計算機基礎、信息檢索技術、知識管理技術、表達展示技術、教學評價技術、思維組織技術、敘事反思技術等培訓。需要加強對小學數學教師TPCK的培訓,培訓采用以下步驟:第一,專家結合優秀案例,向小學數學教師傳授TPCK的相關專業知識。第二,將參與培訓的小學數學教師分成小組,每組選擇一個小學數學方面的專題,進行教學設計,并且每一組選一個代表就選擇的專題進行講課,其他的旁聽,并做好觀察和記錄。第三,就教師在講課過程中運用TPCK的優點和缺點進行討論,其他教師提出建議,專家進行恰當的點評,同時,講課教師進行必要的反思。第四,經過討論和反思后,重新講授前面講過的內容,進行再討論再反思。這種培訓模式讓小學數學教師將所學到的TPCK知識進行實踐,并且能得到同行和專家的幫助和指導,有利于小學數學教師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有關TPCK的專業知識。
3.實現小學數學教師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自我建構。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自我建構的途徑:一是數學教師通過網絡搭建數學教師知識共享的信息空間,促進TPCK知識的交流。同時,學??山M織數學教師到比較好的兄弟學校舉行學術交流活動,學習開展TPCK用于數學教學的成功經驗,通過交流,可以借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二是學校自己組織數學教師開展TPCK用于數學教學的講課比賽,并請校外專家擔當評委。通過這樣的活動,讓數學教師將從別人那兒學來的經驗及相關TPCK理論知識付諸實踐,并且可以得到專家的現場指導,從而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
>> 未來的小學教室 未來教室的選擇 基于STEM教育的中小學未來教室展望 未來教室的構建及應用探討 教室歷史變遷與影響未來教室發展的因素 智能教室研究現狀與未來展望 “未來教室”的設計與布局 構建智慧型的未來教室 未來教室的發展方向探討 談“未來教室”的互動教學 對“未來教室”的初步探索 未來教室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未來教室”:小學數學教學的新時空 淺談未來教室對小學英語教學的影響 構建未來教室:裝備技術應用的探討 一堂在“未來教室”的歷史課 生物教學如何實現從傳統教室到未來教室的轉變 基于信息技術的未來教室三大特征 VR沉浸教室:教育未來的無限可能 “未來教室”中提升教學的課堂時效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2012.
[3]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EB/OL].,2012.
[4]李繼業.蘇州教育信息化“十一五”發展展望[J].網絡科技時代,2007(8):8-9.
[5]“智慧教育”奠基“智慧蘇州” 蘇州開啟教育信息化建設新征程[J].蘇州教育信息化,2013(4).
[6]我市出臺教育信息化五年行動計劃[J].蘇州教育信息化,2013(4).
[7]Disrupting Class’ Highly Recommend [EB/OL].
#links,2009-9-27.
[8]陳德懷,林玉佩.啟動學習革命――全球第一個網絡教育城市亞卓市[M].臺北:遠流出版社,2002:171-181.
關鍵詞:中職;信息技術;數學課程;整合
中職教育信息化的推進落實,把關注點放在了課程改革層面,其核心內容在于實現信息化教學,讓課程教學和信息技術高度整合,優化日益發展變化的全新教育環境,滿足學生的多元化學習需要。過去的成就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已經阻礙了中職教育的進步,給學生的數學學習和數學核心素養培育帶來了不利影響,于是教師要抓住信息技術應用的機會,將信息技術和數學教學進行密切整合,給數學教育注入活力,增加教學趣味性,重新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突出信息技術在輔助數學教育中的獨特優勢。
一、運用信息技術優化數學導入,培養學習興趣
良好的課堂導入是獲得理想數學教學效果的基礎和關鍵,在對數學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全面變革的進程中,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改進課堂導入環節,成為了教師必須要著力探究的問題。過去中學數學教師在導入環節的設置方面,沒有耗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要么開門見山直接步入到新課的學習,要么是讓學生閱讀數學教材,并利用教材當中的習題進入到新知識的學習當中。這樣的課堂導入雖然簡單直接,但是卻會影響到學生的數學課堂體驗,也不能夠讓學生主動積極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中,給新課教學和課程導入的優化帶來了不良影響。在積極改革課堂導入環節設置的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教師可根據要導入的內容,選擇不同的導入方法,突出信息技術的課堂導入優勢。例如,在教學計數原理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播放音樂,并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彩票搖獎的畫面,把學生帶入到特定的學習情境中,讓學生思考要從1~33號乒乓球當中取出6個,總共有多少種可能,讓學生在探索彩票奧秘的過程中步入到計數原理的學習當中。在導入環節,信息技術應用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為了讓導入和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教師在導入情境,例題的選擇上選用的是學生比較熟悉的雙色球彩票案例,這樣的探索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導入事半功倍。
二、運用信息技術突破重點難點,提高學習質量
中職數學教學當中涉及到不少的重難點問題,也有很多學生不容易理解的部分,這些問題的存在都會讓學生在數學學習當中遇到困難,甚至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課堂參與。再加上中職學生數學基礎薄弱,數學思維不夠完善,在思考和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往往比較片面,這又進一步增加了教學重點和難點問題突破的難度。信息技術的應用則能夠改變不良的教學局面,因為教師可以通過發揮信息技術生動直觀、具體形象等優勢,把原本抽象的內容具體化,把復雜的理論簡單化,然后用直觀形象展現在學生面前,優化對學生的指導。比如在嗯,對指數函數的圖像以及性質這一重點內容進行講解時,為了增加學生對指數函數的理解和掌握水平,就可以用幾何畫板為學生展示底數a取不同數值時圖像的變化情況,從而得到01,a=1,a1時不同圖像的形狀,讓學生在教師的直觀展示當中感知指數函數圖像是如何根據底數量變而出現質變的。再如,在教學復雜的數學應用題時,為幫助學生突破難點教師可以用交互式電子白板進行操作和演示,增強學生對數學問題的理解和解決能力。例如,小王一家在國慶節時自助旅游,想要從北京到廣西,一日中火車車次有兩個,飛機航班有三個,那么一天之中,小王一家乘坐這些交通工具從北京到廣西總共有多種不同的走法。對于這個問題的解答,教師就可以用電子白板平臺操作演示,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總結方案并積累解題規律。
關鍵詞:貧困地區;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現狀;調查研究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454(2014)17-0067-03
一、研究緣起
21世紀,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并引發了教育的深刻變革。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與教學過程中,開發并運用信息技術以及資源,建立信息社會需要的教育環境。在技術發展層次方面,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點是數字化、網絡化及多媒體化;在教育領域層次方面,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點是教材多媒體化、資源全球化、教學個性化、環境虛擬化、學習自主化、管理自動化、活動合作化及系統開放化。[1]我國不同地區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不一。貧困地區農村學校教育信息化起步較晚,在當前大力推進教育現代化的背景下,研究貧困地區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發展現狀、中小學信息技術硬件設施及其利用情況、信息技術課的開設及教師的信息技術素質等情況,可為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相應政策與措施、提高貧困地區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水平提供科學依據,從而有助于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實現教育公平,切實提高農村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
二、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同時輔以訪談法。編制了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發展現狀的調查問卷,問卷內容涉及中小學校信息技術硬件設施、信息技術課的開設、教師信息化教學的意識和態度、教師信息化知識的掌握、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應用、教師信息化教育培訓等方面。選取了國家級貧困縣――山西吉縣,對該縣中小學校進行了隨機抽樣調查,共調查了6所小學、4所中學(在下文表中以代號表示),共發放教師問卷180份,回收156份,問卷回收率為86.7%,其中有效問卷148份,有效率為94.9%,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分析。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1.所調查學校的硬件設施等情況
從表1可知,每所中學均有信息技術教師,但數量極少,生師比分別為:600:1、1500:1、1296:1、200:1,全校僅有的一兩位信息技術教師要負責全校信息技術課的教學和設備維護。每所被調查的學校均有機房,但是電腦臺數少,不能滿足學生上課需要,只有一所學校聯網。在普通教室里都沒有幻燈機,幾乎一半的教室沒有投影儀。只有一所學校的教師辦公室配備有辦公電腦,只有一所學校有自己的網站。由于硬件條件所限,只有兩所學校平時開設信息技術課,而另外兩所學校只是在教育部門檢查時才開課應付一下,此外,網絡課程不是很樂觀,3/4的學校沒有網絡課程。
從表2可知,6所被調查的小學中5所小學都沒有信息技術教師,只有1所小學有1位信息技術教師,生師比達到700:1。硬件設施配備情況堪憂,只有兩所小學各有1個機房,但是電腦臺數非常少,分別為10臺和4臺。而且只有其中1所小學校能聯網。在普通教室里幾乎都沒有投影儀和幻燈機。辦公室都不配備辦公電腦,2M3的學校都沒有自己的網站。所有小學都沒有網絡課程,平時幾乎都不開設信息技術課。
2.教師使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態度
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的能力是教師專業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對優化教學十分重要。據調查可知,64.2%的教師認同上述觀點,33.8%的教師認為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的能力并不重要,僅2%的教師否認這一能力是教師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可見,多于1M3的教師對信息技術對于教學的重要作用認識不夠,培訓時需提高這部分教師的認識水平。75.7%的教師認為信息技術的應用豐富了教學內容,60.8%的教師認為有助于組織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60%的教師認為節省了教學時間,約56%的教師認為運用信息技術能拓展教學資源,有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調查結果表明,多數教師能夠正確認識到信息技術對優化教學的作用。研究表明,33%的教師認為最應該具備的是常用的計算機知識,24.3%的教師選擇“將信息技術與教學有效整合的能力”,23%教師選擇“課件制作的能力”,21.6%的教師選擇“了解和搜集信息的能力”。調查結果在更加有效地開展信息技術培訓方面提供了方向,同時也反映了教師信息技術培訓需要分層次進行,一鍋粥式的培訓是導致培訓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3.教師對信息技術知識的掌握情況
調查表明,在對課件的制作和使用方面,比較熟練的占57%、非常熟練的占15.5%,而不熟練和一點都不會用的分別占15.5%、12%,可見,近1M3的教師需加強課件制作技術的培訓。在對教育資源網的了解程度方面,非常了解、比較了解、一般了解的分別占6.8%、33.8%和35.8%,不太了解和一點也不了解的占23.6%。這樣的結果與部分學校的硬件設施較薄弱有關,多數學校沒有實現互聯網絡的聯通。
4.教師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的情況
據調查所知,有14.9%和34%的教師經常或有時使用課件,但有27.7%和21.6%的教師卻從未或很少使用課件。35.8%的教師從來沒有用過學校多媒體教室,21.6%的教師很少使用。對于影響教師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的原因,52.4%的教師認為“缺少多媒體設備”,38.5%的教師選擇“缺乏編制教學軟件的知識和教學設計經驗”,可見,硬件設備和相關知識經驗的缺乏,影響了教師的教育信息化水平。
5.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情況
據調查可知,52.7%教師認為影響自身信息技術素質提高的因素是缺乏培訓,20.9%的教師選擇“缺乏設備”,認為“學習吃力”和“時間不夠”的比例均為12.8%。另外,對應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所遭遇最大困難的調查,選擇最多的是“投資太少,設備條件不好”和“教育技術理論和技能不夠”,分別占42.6%和27%,而有17%的教師選擇了“領導不重視”,其余的選擇“教師思想上不重視”??梢?,學校信息技術硬件設施的配置和相關教育技術能力的培訓對教師提高教育信息化技能與水平非常重要。從表3可看出大多數教師參加過信息技術培訓,其中主要是縣級和校級的培訓分別占48%和43.2%,參加過國家級、省級、市級信息技術培訓的教師較少。
調查發現,如果教師有機會得到信息技術的相關培訓,35.1%的教師最希望得到課件制作技術的指導,選擇“網絡應用技術”和“多媒體設備操作技術”的比例分別為25%和16.9%,23%的教師最希望得到計算機基本操作的指導,可見這部分教師不具備最基本的教育信息化技能。在調查過程中教師反映“培訓形式化”、“應加大對信息技術的投資力度,多給教師提供編制教學軟件和教學設計方面的知識與經驗”、“每年多舉行幾次培訓學習,分批次學習以便提高”、“領導應重視,多組織培訓”、“培訓課程的設置應豐富多樣”等,這些均反映了貧困地區中小學校教育信息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四、結論與建議
近幾年吉縣中小學的信息技術硬件設施有了一些改善,但仍存在著不少問題。具體情況如下:
1.中小學校信息技術硬件設施相對薄弱
中學配備有一定量的信息技術硬件設施,但部分學校信息技術設備陳舊落后,年久失修,很多已無法使用,而小學幾乎沒有多媒體教學設備。機房能夠聯網,教師辦公室配備有電腦,有網絡課程的學校更是少之又少。信息技術硬件設施的缺少和落后,直接影響了教師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的積極性和相關能力的提高,嚴重影響了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與城市學校的差距依然很大,這阻礙了貧困地區農村中小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這種情況從一方面反映了教育部門相關領導對教育信息化的認識不到位,思想上不夠重視。因此,應提高認識,加大對貧困地區中小學校教育信息化的投資,購置相應的設備,滿足中小學校教學的需求。實現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進而提高貧困地區中小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教育公平的實現。
2.信息技術課的開設情況不樂觀
由于學校領導思想上不重視和學校條件所限,幾乎所有的小學都不開設信息技術課,部分初中學校只是在檢查時才開此課,高中學校平常就開設。但是開設此課的學校往往將其視為選修課,教師和學生都不重視,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3.學校普遍缺乏信息技術專業的教師
幾乎所有的小學都沒有信息技術教師,中學雖有信息技術教師,但數量極少,且大多是兼職的。絕大多數學校應加強信息技術師資的配備,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專業教師的作用,這對提高整個學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很重要。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的能力是教師專業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對優化教學十分重要。根據上文所述的調查結果,有必要提高部分教師對教育信息化的認識,切實提高全體教師的信息技術素質,如信息技術設備的基本操作、對課件的制作和使用、對教育資源網的了解和使用等;努力建設校園網絡課程,在此基礎上,進而提高教師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能力。
4.信息技術相關培訓少且流于形式,成效低
為了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教育主管部門組織了一些培訓,但是這些培訓往往內容簡單,而且很少進行分層次培訓,培訓的效率低,受訓教師感到收獲不大。另外培訓所用的設備陳舊、培訓教師的水平有限,這大大影響了培訓的質量。因此,從提高培訓效率的角度,應挑選比較精通信息技術的人員,讓他們分批、分層次地培訓中小學教師。每次培訓過后要有階段性的培訓檢測,促使受訓教師真正掌握信息技術,從而才能將其運用于教學中,提高教學效益。另外開展一些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講課比賽,進一步激發教師學習教育技術的興趣,促進教師相關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張亞蘭.蘇州農民工子弟小學教育信息化水平調查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1 (4):8-10.
[2]何克抗.學習“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 對“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解讀[J].中國電化教育, 2012(12):19-23.
摘要:在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背景下, 如何運用好“三通兩平臺”等信息技術手段, 讓農村學校的學生能夠適應信息化條件下的學習, 逐步縮小城鄉之間教育差距, 是值得探討的問題。信息技術能夠為學生在學習方式、學習空間、學習容量上帶來很大改變, 能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學習環境。教師不但要充分利用這一點來更好地呈現課堂教學內容, 也要重視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深度融合, 通過信息技術的運用, 讓數學教學更豐富多彩。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術; 三通兩平臺; 小學數學; 翻轉課堂; 班班通; 微課程;
1 前言
隨著教育體系的不斷改革, 信息技術的運用已經成為新時代教育教學的一大潮流, 成為現代化教學的重要標志。而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融合, 也讓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產生變化。同時, “三通兩平臺”的建設也將學生、家長以及教師更緊密地聯系到一起, 形成一個以學生為中心的新的教育模式, 從而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深度整合。
2 農村小學教育信息化的現狀分析
基礎設施落后這些年來, 隨著信息化教育時代的到來, 許多學校在教學上都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并購置大批先進的教學媒體設備, 甚至有些學校還設立了微機室。然而, “一支粉筆一張嘴, 一塊黑板講一天”的情況仍然是要面對的現實。當農村的學生還在努力認真學習電腦的基礎知識, 教師還在學習如何制作教學課件時, 城市里的學生早已習慣了這樣的教學模式, 每天都面對大屏幕中生動有趣的教學課件進行學習;當農村實現班班通時, 城市里的學生已經可以利用各種移動設備, 和教師以及同學在線進行交流和討論?,F在, 農村學校雖然已經擁有實驗室、音樂室、圖書館等六大功能室, 但是在教育信息化的道路上始終處于跟進狀態。
資金投入不足雖然政府部門每年都會撥給學校一定資金用來購買教育技術裝備, 然而事實上很多學校購置教育技術設備的經費仍是杯水車薪, 很難滿足實際需求。這些年來, 許多大城市已經在大力推廣翻轉課堂、微課等依托網絡平臺的新的教學模式, 人手一部移動終端設備, 而對于農村學校的學生來說, 這些都是無法想象的。另外, 由于一部分領導沒能意識到信息技術對課堂教學的重要性, 沒有深入到教學第一線, 對學校的技術設備配備情況不了解, 也不夠重視, 即使知道一些情況, 也不理會, 不制訂解決方案。
資源存在浪費問題部分教師對現代化信息技術設備及軟件掌握不夠好, 操作不熟練, 資源利用率普遍較低, 再加上課上操作不熟練, 不但嚴重浪費時間, 還讓學生產生反感;學生課下不能更好地利用現有資源來完成預習、鞏固和拓展, 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
教師教學理念相對落后由于受到長期的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 很多教師在觀念上無法及時改變, 無法預知信息化教學對未來教育的影響。許多教師認為, 提升課堂教學品質的唯一辦法就是時間加汗水, 致使教育思想觀念以及教學方式明顯落后;習慣了傳統的黑板課堂教學方式, 在課堂上, 無法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只能在課后給學生布置大量作業;學生的學業負擔太重, 課堂內容枯燥乏味, 以至于學生越來越厭倦學習。另外, 還有一部分教師認為這些都是花架子, 沒有什么實用價值, 根本不適用于農村教育, 反倒會浪費時間, 導致信息化教學的應用及推廣受到很大阻力。
針對信息化課程教學缺乏完善的考核機制, 很難調動學校師生的信息技術應用積極性由于信息技術不是小學教育中的主要科目, 在進行考評過程中也未將其列為主要考核項目, 考試結果更不會影響績效評價, 因此在農村小學教育中失去對信息技術應用教學的發力點, 從而使信息化教學難以滿足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3 農村小學教育信息化的“三通兩平臺”建設
“三通兩平臺”中, 三通指寬帶網絡校校通、教學資源班班通以及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 而兩平臺指的是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教育管理服務平臺。
全面落實三通校園網建設根據上級指示, 并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 學校全面建設校園網絡系統以及網絡教學系統, 同時實現寬帶網絡校校通、教學資源班班通, 以及網絡教學空間人人通, 解決了聯網最后一公里問題。每一位教師都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個人空間和名師工作室, 其中包含教學理念、學科思想以及教案和學案, 同時包含特色課程和課題研究, 還有教育案例和論文園地等具有特色的內容, 不但成為提升教師教學水平的平臺, 也開辟了和學生進行交流的路徑。而對于學生來說, 可以隨時進入校園信息平臺, 建立自己或班級的學習空間, 讓學生能夠做到自主學習。
建立高效服務的兩平臺兩平臺所指的是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教育管理服務平臺, 這兩個平臺的建立對于教育信息化建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首先, 使資源配備及服務形成集約化, 做到信息共享;其次, 通過開發的應用系統, 使數據變得更精準且具有動態性, 從而為地方教育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進行多種學習方式創新信息化教學的重點就在于學習方式的創新以及教學模式的改革, 讓教育教學不再只局限于課堂上, 而是要讓它延伸到日常生活中, 探索出全新的教學模式。
1) 情景化學習:合理運用信息技術, 利用其獨有的優勢創設形象而又生動的教學情境, 讓學生可以從中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教學內容。
2) 自主學習:學生充分運用網上的教學資源進行自主學習。
3) 合作學習:學生通過網絡平臺, 與教師進行在線交流和溝通, 也可以與同學之間交流學習, 還能夠與專家進行交流談話, 從而有效地解決遇到的難題。
4) 探究性學習:學生根據實際生活經驗自主選擇課題, 通過上網預覽, 對問題形成基本認知和了解, 然后通過分析加以論證, 從而決定最終的課題。
5) 創新性學習:通過創建創客教育團隊, 對課堂教學進行深入改革, 并強化教研及科研工作, 分別建立學生、教師以及家長的個人創客教育空間, 將教學成果分享到空間中, 在做到教學成果共享的同時, 還能推動學校數字化教學的發展進程。
6) 微課程學習:通過媒體設備制作微視頻, 利用網絡將錄制好的視頻按照學科類別分別共享到網絡平臺, 讓學生能夠隨時隨地觀看、重復觀看, 以此來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還可以將教師的微課教案分享給學生, 使學生能夠通過課外自學結合課內指導的教學方式, 加強自主學習的能力;此外, 利用翻轉課堂這種新的教學方式, 可以加強學生協作探究的能力。
4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的優化措施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的整合人們對數學產生枯燥無味、神秘莫測的想法, 是因為它脫離了實際。數學新課程標準中也提到數學要盡量做到“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 根據生活經驗和已經具備的知識出發”, 也就是說, 數學應該接近生活, 數學問題要更加生活化。所以, 要選取實際生活中蘊含的數學問題對數學教學資源進行整合, 注重數學與學生實際生活的關聯, 重視其對教育的實際效果。
在小學數學教材中, 幾何圖形一直都是教學的重點內容。為了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幾何圖形的特點, 可以利用媒體設備制作課件, 通過實際物體抽出其形態以及位置, 并對點和線以及面和體進行突出顯示, 讓學生能夠在腦海中想象出幾何圖形的形態, 凸顯其本質的特點, 實現從形象到抽象的思想轉化過程。如在“方位與圖形”的教學過程中, 可以先向學生展示出一些大家都比較熟悉的物品的圖案, 之后將這些圖案的顏色等與數學無關的全部抹去, 讓圖形更加清晰, 以此來引發對圖形的思考和研究。通過這樣的學習過程, 不但能使學生在認識圖形的形狀大小以及位置關系的過程中集中注意力, 還能啟發他們的思維, 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形式的整合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有的教學需求, 因此需要將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進行整合, 形成全新的教學模式。目前, 教學重點在于如何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以及處理信息的能力, 所以要在這一方面加強指導, 將教學內容從課堂延伸到生活, 培育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以及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如“相遇問題應用題”這一部分, 它既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點內容, 也是教學中的難點,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會遇到很大的困難。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 教師通常是通過畫圖的方式讓學生了解相遇以及相向, 然而這種方式無法準確描述同時出發和運動速度等問題, 學生也很難理解, 沒有辦法掌握知識要點。而教師通過媒體設備的運用, 并結合生活實際, 以動態的方式向學生直觀地展示這一過程, 讓學生可以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加強對事物的理解分析能力。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空間的整合利用教師空間、學生空間及班級圈進行交流分析, 方便知識點的共享和難點問題的解決, 讓學生通過網絡和空間及班級圈, 尋找自己需要的信息。教師可以把每節課的知識點和重點內容上傳到個人空間及班級圈, 把作業發到班級圈讓家長監督學生完成家庭作業, 還可以通過班級圈和學生家長進行交流溝通;學生如果有課堂沒掌握或掌握不清楚的, 可以在課余時間通過查看教師空間或班級圈進行查閱學習, 或者和教師及同學進行在線互動和探討, 有重點地解決遺留問題、拓展問題;家長可以通過關注班級圈監督自己孩子的學習情況, 可以和課任教師及其他家長共同交流、溝通, 達到及時了解、監督和管理。
SITES是IEA即教育成就評估國家協會所支持的有關信息技術在基礎教育中應用比較研究項目,SITES2006是該項目開展的第三階段,關注信息技術在數學和自然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該階段項目主要有3個任務:①調查分析被認為有助于發展21世紀技能的教育實踐相比傳統重要教育活動的發展情況;②調查分析教師和學生如何應用信息技術,以及信息技術是否應用對21世紀技能發展相關的學習活動的影響;③從不同教育實踐活動和在教育實踐活動中不同信息技術應用方式兩方面出發,研究分析如何從體制、學校、教師三個層面上促進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即為了促進教育信息化發展,體制、學校和教師三個層面上應具備什么條件。該研究所構建的教育信息化應用系統模型如圖3所示。Lawetal.等人對此架構做如下解釋:對教師來說,他們在課堂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方式取決于他們基本的教育觀念和能力。當然,教師的教學實踐不單由教師自身因素(學科能力和信息技術能力)所決定,還受學校和教育系統內的各種因素的影響。當我們希望學生學習結果由于他們所經歷的教育實踐活動而發生改變時,需要認識到學生的學習結果同時也在影響著教師系列教學策略的選擇,這就是教師層面、學校層面以及體制層面的要素經常主動或被動發生變化的原因。通過圖3可知,該系統可劃分為5個層面:體制,學校管理層次、教師與學生、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實踐活動、學習結果。有關各層次要素間的關系,該研究做了如下闡述。體制層面要素與基于信息技術教學實踐活動間的關系:信息技術應用深度不僅依賴國家或區域層面的信息化政策和學校層面的因素,還深受國家課程建設政策的影響;學校層面要素與教育實踐活動層的關系:學校所提供的服務支持(技術和管理)與教師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始終具有正相關關系;專業合作中所共享的決策與教師在教育中應用信息技術間具有正向相關關系;校長關于信息技術支持終身學習的愿景和校長領導力的發展會影響教師在教學中(特別是促進學生21世紀技能發展的教學實踐中)的信息技術應用行為。教師特征與其教學實踐活動間的關系:性別和年齡對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教學的行為沒有明顯影響;教師教育理念、專業技能、教育技術能力和參與信息技術相關專業培訓的次數對其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具有明顯的影響(正相關關系)。教學實踐活動與學習結果間的關系:信息技術應用對學生的影響(21世紀技能)主要取決于其所接受的信息技術干預下的教學方式,另外,研究發現,在傳統教學中的信息技術應用與學生的學習結果間沒有顯著的相關性。
2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數據統計中心的《GuideToICTinEducation》研究
該研究指出,從可操作性角度來看,教育信息化影響要素框架由政策/策略———投入———過程———產出/結果幾個環節組成,如圖4所示。通過圖4可知,教育信息化系統是一個非線性的循環系統:學生行為績效影響教育信息化政策、目的和激勵機制;各類信息化政策和目標直接對信息化硬件設施產生影響;各類硬件設施是教師培訓和相關基于信息技術活動開展的基礎;通過開展教師培訓、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教育活動,和課程和數字內容建設,以及在教與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等一系列活動提升學生的行為績效;行為績效又反作用于教育信息化政策,依次循環。
3結語
一、愛爾蘭的基礎教育信息化現狀
愛爾蘭政府對基礎教育中信息通信技術的融合與應用一直保持著高度的重視,并在該領域中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支持。在2017年1月教育與技能發展部的《2016~2017學年ICT基礎設施撥款計劃》中明確了政府將在2015~2020基礎教育數字戰略項目中投入2.1億歐元的財政撥款,充分顯示了政府對于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重視和支持。在這樣強有力的支持下,基礎教育信息化的硬件、軟件設施的基礎建設都取得了顯著成效,根據愛爾蘭國家教育研究中心2014年的中小學ICT調查報告中的數據顯示,愛爾蘭的基礎教育信息化現狀如下。
1.中小學校的生機比
生機比,即學生與教用配置的計算機的比率,一直是衡量一所學校教育信息化硬件設施建設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2013年愛爾蘭全國中小學的生機比相較2005年有明顯的提高:小學階段生機比由9.8:1升為4.6:1;中學階段由8.2:1增至3.7:1;在特殊教育學校的比率從3.2:1提高到1.7:1。
截止2013年,愛爾蘭幾乎所有的小學(99% )都設有專用的計算機教室。在中小學及特殊學校中,除配備充足的臺式計算機外,筆記本電腦和平板電腦的配置也占據了一定的比例,這些便攜可移動的計算機設備更便于學生使用。在小學階段,筆記本電腦和平板電腦的配比有逐漸與臺式電腦的配置比例持平的趨勢。
2.W校聯網率與網站平臺建設
自愛爾蘭國家教育部先后在1997年和2001年了《學校I.T 2000報告》《愛爾蘭學校信息通信技術未來發展藍圖》兩部文件后,政府持續提供對中小學信息通信技術設施建設上的資金撥款。在2009年教育與技能部《智能學校=智能經濟》的報告后,教育部為中小學提供了信息技術設備建設的專項撥款9200萬歐元。2013年,在通信能源與自然資源部和教育與技能部的聯合倡議下,政府又向小學提供了5100萬歐元的專項款用于提供100Mbps的高速互聯網寬帶建設。自此,教育與技能部仍在對互聯網寬帶項目的持續成本提供不間斷的財政支持,使得愛爾蘭中小學的聯網率在全球處于遙遙領先的位置。
截止2013年,97%的小學、71%的中學和65%的特殊教育學校擁有本校專屬的網站或博客,81%的小學、90%的中學和57%的特殊教育學校網站保持著及時更新網站信息和內容的活躍狀態。大部分學校設有專職的信息技術課程負責教師或信息技術專業人員:三成學校擁有專職信息技術課程負責教師,半數學校雇傭了校外專業I.T公司或承包商,半數學校雇傭了兼職或全職的信息技術專業人員。
3.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
在愛爾蘭國家基礎教育信息化的規劃中,除了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外,學校管理者和主要授課教師積極地將信息技術整體應用于課程規劃和課堂教學中也是極為重要的一個部分。在對學校管理者的調研數據中顯示95%的小學校長、96%的中學校長和97%的特殊學校校長表示,學校始終致力于促進教師群體對于信息通信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效益與效率;大多數校長(75%~83%)表示學校有關于信息通信技術應用于教學中的整體規劃和策略措施;58%的小學校長、74%的中學校長和35%的特殊學校校長表示學校有信息通信技術教育的專項負責教師。
超過半數的中學和三成的小學及特殊學校經常使用學校本地服務器上的內容和資源支持日常教學;約占四分之一的小學、五分之一的中學和百分之十二的特殊學校除使用本地服務器內容外,還經常使用外部虛擬學習環境上的資源支持教學。在普通中小學校中,最普遍使用的信息技術輔助工具為識字學習軟件、算數學習軟件和專門為支持殘障學生學習的軟件應用程序;在特殊教育學校中使用的輔助工具則更為廣泛,如電子設備的開關軟件和計算機控制裝置軟件等。
中小學及特殊教育學校中承擔主要教學任務的教師基本上都對信息通信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持積極態度;91%的小學校長和89%的中學與特殊學校校長也表示在學校廣泛使用信息通信技術于教學中后,能明顯觀察到學生在學習中的趣味性和參與度有著顯著提高;在備課中使用了信息通信技術的教師,在教學內容上有著明顯的在廣度和深度上的延伸,在課堂和學生的互動更為有效,在教學評估中學生的讀寫能力和計算能力也有明顯的提高。
4.教師信息通信技術的專業培訓
在200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教師ICT教學質量標準框架》中有這樣一段話:“在如今的課堂里,教師對信息通信技術的專業學習,不僅是要懂得如何使用現代科技進行教授,更需要知道如何使用這些來幫助學生進行學習?!痹诂F代科技迅猛發展的21世紀,上述內容已經成為了每個教師必備的專業技能。在使用信息通信技術時,從考慮如何教變為如何幫助學生學,是教師的一個重大角色轉換,這一角色轉換的需要也從根本上決定了在設計教師信息技術專業培訓時的根本方向。愛爾蘭教育部門在設計教師專業培訓時基本參考了教科文組織這一標準框架中對于教師信息通信技術掌握能力的三個維度,即對信息通信技術的基本了解;對信息通信技術的知識深化;基于信息通信技術的創造與創新。
在愛爾蘭,教師接受持續專業發展(CPD,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的機會甚多,多數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師接受過信息通信技術方面專門的CPD培訓。在小學,66%的教師接受過設備使用方面的培訓,56%的教師接受過在各類課程中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作為教學工具的專門培訓,54%的教師接受過如何使用信息通信技術幫助學生提高識字和算數能力的專項培訓;在中學,約半數的教師接受過信息通信技術設備使用和在教學中使用數字技術作為教學工具的專業培訓;在特殊學校中,接受過這兩項培訓的人數比例為60%和41%。在中小學及特殊學校中,有三成教師接受過更專業的技術培訓,如使用信息通信技術進行教學評估、教學規劃、實施電子學習,以及包括教學博客的編寫、網絡設計和計算機編程等更具專業性的技能培訓。
二、愛爾蘭2015~2020學校數字化發展策略
愛爾蘭國家教育與技能部在2015年10月的《愛爾蘭2015~2020 學校數字化發展戰略》是愛爾蘭基礎教育信息化的最新文件,文件強調了信息通信技術在教學與評估中的深入融合與應用。該戰略制定了一個明確的愿景,其重點是充分發掘數字技術在教學中的潛能,通過科技的深層運用幫助學生在學習體驗中成長為充分參與社會和經濟活動的有志思想家、積極學習者、知識建構者和全球公民。該發展戰略明確了愛爾蘭基礎教育信息化在2015~2010年階段的整體目標和發展方向,提出了當前工作的四大主題:信息通信技術在教學與評估中的應用與融合;教師專業技能培訓;領導、研發與政策制定;基礎設施的建設。
1.信息通信技術在教學與評估中的應用與融合
將數字學習目標嵌入未來的教育政策和課程改革舉措中;將教科文組織的教師ICT能力框架進行愛爾蘭本土化的吸收與融合;相關機構與組織竭能幫助學校將ICT融入學校的教學和評估中;確保學校在進行全盤規劃和自我評估時能有效地引入ICT;通過使用ICT更有效地支持個性化和差異化學習;為學生進入高中階段更深入的學習ICT提供機會和準備;促進以技術為支持的教學評估發展;促進小學、中學階段學生數字學習檔案的廣泛應用;確保學校能夠使用ICT作為包容性學習的工具;支持學校與家長(監護人)之間使用信息數字平臺達成更密切的互動和溝通;擴大學生學習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推動教學資源數字化和共享化;提供開放訪問權的教育資源平臺。
2.教師信息通信技術的專業技能培訓
將數字技術嵌入全面的教師教育培訓計劃和其他政府部門支持的相關教師延續教育培訓項目中;將ICT納入入職教師培養項目中;將ICT應用于所有教師的上崗培訓課程中;確保教師的ICT專業學習與教學委員會的國家CPD框架保持一致;為更好地支持在教學與評估中應用ICT,培訓部門將提供靈活的、有針對性的的CPD培訓模式;向教師提供如何在自己的教學中更積極地使用數字技術進行教學創新的相關信息;發展和推廣ICT在教學和評估中有效應用與融合的案例;為使用ICT滿足特殊教育需求學生的學校提供持續支持和服務;鼓勵和支持教師使用數字教學檔案;促進教師交流ICT專業實踐團體的發展。
3.教育機構在ICT應用方面的領導、研究和政策指定
在教育部內部提供強有力的領導,以確保定期監督和審查該戰略的執行;確保中小學階段的數字戰略與高等教育階段之間的連貫性和連續性;通過與信息產業界的密切合作,提高教育系統內ICT方面的整體水平和意識;鼓勵創新文化;提倡網絡道德與責任;綜合評估中小學ICT應用整合。
4.ICT基礎設施的建設
為學校ICT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持;進一步改善學校的互聯網連接;支持學校內Wi-Fi無線網絡的建設;為購置ICT設備和自攜電子產品提供專業建議;向學校提供云教育服務的專業建議和技術支持;為學校推薦技術支持的解決方案;確保向學校提供有關采購的簡明建議。
三、對愛爾蘭基礎教育信息化現狀的分析及其對我國的啟示
1.重視基礎設施的建設
愛爾蘭基礎教育信息化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重視基礎設施的建設,并把教育信息化的建設放在其教育發展的重要站略位置,政府從資金到人力都給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從而保證其基礎教育信息化的利開展。筆者在愛爾蘭從事教育工作五年多來,最大的切身感受是學校在基礎設施方面越來越多地增添了便攜可移動的計算機設備,許多中小學在課堂教學,尤其是STEM類課程中趨向于無紙化教學,更便于學生的學習和互動。這點在我國可以先從部分試點學校開始進行無紙化教學實驗,在小學階段的科學課和初中階段的物理、化學、生物等課程上都可利用電子設備進行更好的講演展示,有利于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課堂積極性與參與度。
2.重視教師信息技術的專門培訓
愛爾蘭的基礎教育信息化,不僅僅是設備與資源的信息化數字化,同時也是教育思想、理念和方法的數字化改革,這就涉及到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轉換問題。愛爾蘭基礎教育信息化的一個工作重點就是教師使用信息通信技術的專門培訓,使中小學及特殊學校教師群體能夠運用先進的教育理念,使用現代數字技術進行教學創新與教學改革。我國近些年來也開展了不少教師通信技術的相關培訓,但多數培訓的內容仍局限于如何使用電子設備和網絡資源等較為淺顯的課程。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們必須加強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方面的培訓,讓廣大教師群體能夠充分發掘數字技術的潛能,進行教學革新。
3.政策的制定、實施與調查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