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04 07:36:5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企業內部控制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研究假設
1.股權結構因素。(1)管理層持股比例。上市公司管理層包括首席執行官、監事、執行董事及其他高層管理人員。對管理層實施股權激勵,可以縮小人與委托人之間的利益沖突,降低成本。公司管理層持股比例越大,越能促使人站在委托人的立場上盡可能詳細地披露公司財務、內部控制等相關信息,從而達到公司價值最大化目標,故提出假設3:中小板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與管理層持股比例正相關。(2)第一大股東性質。我國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對大型國有上市企業有其特殊要求,人們會更加關注國有企業的問題以及道德風險問題,信息披露越充分,存在的問題就會越小,因此國有公司更有動力和壓力向公眾披露其內部控制信息,故提出假設4:中小板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與第一大股東性質為國有的正相關。(3)股權集中度。股權集中度是衡量上市公司股本結構中股權集中程度的指標。若股權集中度較高,則大股東便有足夠的動機和能力收集相關信息以監督管理層行為來降低成本,公司管理層也就沒有足夠的動力和壓力去披露更多的信息。此外,對于股權集中度高的公司,控股股東和小股東之間經常會出現利益不一致,在缺乏外部監督的情況下,控股股東可能為了自身的利益會采取犧牲小股東利益的行為,因此當公司股權集中度高時,公司披露的信息會減少。若公司股權集中度較低,股東對管理層的監管就比較薄弱,便會要求管理層充分披露公司內部控制等相關信息,故提出假設5:中小板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與股權集中度負相關。2.公司運營因素。(1)資產負債率。資產負債率是衡量公司償債能力的重要指標,該比率低的公司具有較好的償債能力,企業陷入財務困境的可能性較小,因此資產負債率低的公司就有較強的意愿進行內部控制信息披露,以反映公司良好的經營情況,而那些資產負債率高的公司勢必會較少地披露信息以掩蓋其財務困境,故提出假設6:中小板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與負債比例負相關。(2)銷售收現率。銷售收現率是指銷售收現金收入與營業收入的比值。銷售收到的現金越多,說明經營活動越順利,因此企業愿意披露的信息也越多,所以提出假設7:中小板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與銷售收到的現金正相關。(3)每股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每股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是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與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數的比率,簡稱為每股現金余額。企業置存的流動資金多,給公司帶來的投資機會也越多,其財務作假的可能性就越小,因此,企業越傾向于披露更多的公開信息。故提出假設8:中小板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與每股現金余額正相關。3.審計機構因素——審計意見類型。上市公司的年報必須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并出具審計意見,審計意見類型包括標準無保留意見和非標準審計意見兩大類。一旦公司年度報告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說明注冊會計師認為這家公司的年度財務報告出現了問題,低質量的會計信息間接反映出該公司內部控制存在不足。一般情況下,上市公司不會主動披露對公司不利的信息,因此審計報告類型是影響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的重要因素,由此提出假設9:中小板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與審計意見的類型正相關。4.其他影響因素——上市時間。從信息披露的需求來看,新上市的企業由于在公開信息披露方面經驗較少,而上市之初需要面對較高的監管和披露要求,同時作為資本市場的初入者需要積極主動地向市場傳遞信號,因而傾向于披露更多的內部控制信息,因此提出假設10:中小板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與上市時間負相關。
(二)樣本選擇及數據來源
本文選擇中小企業板披露2013年財務報告的653個公司,利用國泰安數據庫以及中國注冊會計師、巨潮咨詢網、深圳交易所等相關網站收集數據,首先運用Excel進行初步匯總計算,然后利用SPSS19.0軟件進行進一步統計分析,在實證中采用了描述性統計、相關性分析以及多元線性回歸等方法來檢驗相關假設。
二、研究設計實證分析
(一)變量設計與模型的構建
1.變量設計。綜合以上假設,所選取的中小板企業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影響因素的變量如表1所示。2.實證模型構建。本模型中被解釋變量為定類變量,不滿足傳統的多元回歸的條件,在實證模型的構建方面,本文借鑒國內外學者在研究定類變量時所采用的Logistic回歸模型。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1.描述性分析。(1)回歸模型中所涉及的二分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分析數據見表2。從表2可以看到:653家公司中有536家披露了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占總樣本的82.08%,其中404家公司詳細披露了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占總樣本的61.87%,說明具備內部控制自我評價條件且愿意進行內部控制自我評價的公司的數量還是比較多的。在披露年度財務報告的653家公司中,出具標準審計意見的有646家,比例為98.93%。第一大股東屬于國家股的公司數量是53家,占整個樣本的8.12%,而91.88%為非國有上市公司,表明在中小板市場國有企業并不多。此外,653家公司中有285家公司設置了審計委員會,占總樣本的43.65%,超過半數的企業未設置審計委員會,表明中小板上市公司對內部控制的重視度還不夠。(2)回歸模型中所涉及的連續性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分析數據見表3。表3數據表明:管理層持股比例最小值是0,最大值是72.94%,平均值是6.25%,可見在中小板管理層持股的比例不是很高;股權集中度最小值是1,最大值是93.58,平均值是5.79,表明在中小板股權集中的比例不是很大;監事會規模最小值是2,最大值是12,平均值約是3.5,監事會的規模在3人左右;上市時間最小值是0,最大值是7.52,平均值是2.79,表明中小板企業上市時間都不是很長;資產負債率最小值是0.01,最大值是0.93,平均值是0.32,說明中小板企業中資產負債率差異較大;銷售收到的現金最小值是40.08,最大值是170.98,平均值是97.18,說明中小板企業銷售收到的現金差異較大;每股現金余額最小值是0.02,最大值是16.17,平均值是2.45,說明中小板企業每股現金余額也不是很多。2.變量間相關性分析。通過變量間的person相關系數分析可知:內部控制披露信息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下與資產負債率、上市時間負相關,與每股現金余額正相關,與假設相同。資產負債率較高的公司一般財務狀況不是很好,因而不愿多披露與內部控制有關的信息;上市時間較短的公司因為有較高的監管和披露要求,因而披露信息的質量要高一些;每股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越多,說明經營狀況越好,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越高。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與管理層持股比例、監事會規模呈負相關,與假設相反,可能是管理層持股的比例越大,其在公司的股權結構中的作用就越大,就越不愿意披露較多的關于公司內部的信息;而在我國的公司中,雖然設置了監事會,但是由于企業的治理往往由董事長說了算,監事會并沒有起到相應的作用。3.回歸分析。依據統計學原理,只要各自變量間的相關系數不超過0.8,則這些自變量就不會對多元回歸方程產生多重共線性的影響。從表中的相關矩陣可以看出,各自變量間相關系數的絕對值為0.00~0.399,其絕對值都沒有超過0.8,表明各自變量不存在多重共線關系,不影響多元回歸分析結果,因此上述自變量均可同時納入回歸模型。本文利用的是logistic回歸中的線性回歸來進行檢驗,得到的數據如表5。在該多元回歸方程中,在SPSS19.0中利用前向逐步回歸法對該多元方程進行分析,最終進入模型的有4個變量,它們分別是監事會規模、銷售收現率、每股現金余額以及上市時間。監事會規模、銷售收現率、每股現金余額、上市時間在0.01水平上顯著,相關系數分別為-0.221,-0.022、0.223、-0.253,資產負債率、股權集中度、審計意見類型、董事會規模、是否設置審計委員會、管理層持股比例沒有進入模型,與預期不同。
三、研究結論
集團化企業都建立了宏偉的戰略目標,而實現這些戰略目標,最終需要強有力的風險控制能力。在發展路徑方面,通過推進金融產業發展方式轉變和推進控股集團管控模式轉變,構建以銀行、保險、證券、資產管理四大業務為支柱的核心業務體系,進行“集團化運作、市場化經營、國際化發展、品牌化建設”的四化建設。通過內部控制建設,可以理順集團化企業與成員單位之間的管控模式與工作界面,實現集團管控與企業理念、職位授權、規章制度和控制流程有機的結合。通過風險評估與預警、信息共享、流程監控、有效評價、缺漏改進等控制活動,加強集團化企業的風險管理能力,為市場化經營、國際化發展、品牌化建設形成有力的支持。
二、國家有關部委及監管機構對金融機構的內部控制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
2008至2010年,財政部等五部委相繼聯合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及配套指引,明確了我國集團化企業建立內部控制體系的基本原則和要求。2012年5月,國資委又下發了《關于加快構建中央企業內部控制體系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中央企業在2013年底前建成規范的內部控制體系,并從2014年起每年向國資委報送內部控制評價報告。針對金融企業內部控制建設,銀監會、保監會和證監會分別出臺了《商業銀行內部控制指引》(適用于財務公司)、《信托投資公司內部控制指引》、《保險公司內部控制基本準則》、《保險中介機構內部控制指引(試行)》、《證券公司內部控制指引》。同時,一行三會的各項相關監管文件也對金融機構的各項業務流程提出了具體的內部控制要求。
三、建設集團內部控制體系的原則
1.全面建設原則集團化內部控制建設實施包括集團化企業以及各成員單位及分支機構,全面覆蓋集團化企業及各成員單位的內部環境、管理流程以及業務流程。
2.突出重點原則集團內部控制建設根據金融集團的管控重點與金融企業的業務重點,逐步實現各業務板塊內流程的標準化與風險控制措施的優化升級。
3.業務融合原則將內部控制有關要求嵌入企業業務流程,明確關鍵控制點、控制措施、控制職責,推進內部控制與經營業務有機融合。
四、集團化企業內部控制的推進階段
內部控制建設實施要有序推進,一般分為現狀診斷與框架搭建、梳理流程并優化方案、完善評價并建立規范、具體實施與評價驗收、最終提升與持續發展五個階段。
1.現狀診斷與框架搭建階段通過對集團化企業對各成員單位開展業務調研,初步分析成員單位管理現狀,歸納總結業務類型,明確內部控制建設范圍及主要內容。結合調研和診斷分析情況,明確內部控制建設思路、建設內容、工作步驟、時間安排和組織分工,編制內部控制建設實施細化方案。圍繞內部控制要求確定實施內部控制的重點業務,依據《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及其配套指引,以及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的內控相關指引,參考集團化企業工作成果,結合金融業務特點,確立業務流程框架。
2.流程梳理與優化階段首先,制定集團統一的風險分類框架,形成集團化企業風險信息庫,建立風險信息庫模板。其次,編制并審核內部控制矩陣、流程圖,依據集團化企業風險信息庫,結合業務層面的風險點和關鍵控制點,分析業務內容、權限范圍、審批程序和工作職責,繪制集團化企業內部控制矩陣、流程圖。再次,編制并審核內部控制崗位授權規范。依據內部控制業務流程、關鍵控制點、控制要求和控制措施,梳理集團化企業組織架構,編制內部控制崗位授權規范。最后,完善制度(標準)規范,整合內部控制標準,整合各類規范標準。
3.具體實施與評價驗收階段通過開展集團內部控制規范實施應用培訓,推進內部控制規范在業務信息系統固化工作。建設統一的內部控制信息化工作平臺,滿足在線集中開展風險管理工作需求,建立健全相關的工作機制。完善內部控制信息溝通機制、內部控制執行責任機制、內部控制評價改進機制和協同監督機制,確保內部控制有效執行。最后開展內部控制建設驗收。
摘要:內部控制評價方法的定性與定量分析都是當前研究的熱點問題,旨在對當前關于內部控制評價理論與方法相關文章進行綜述。
關鍵詞:內部控制評價;內部控制評價理論;內部控制評價方法
1內部控制評價的發展
從內部控制評價的發展來看,早在1939年10月美國會計師協會的《審計程序公告》里就增加了對內部控制審查評價的規定,但是早期內部控制評價是作為一種審計程序進行發展和研究的。一直到1979年4月30日,SEC的《管理層對內部會計控制的公告》征求意見稿中提議管理層要在年度報告中對內部控制做出評價,才開始涉及到企業自身內部控制評價的規定。在1988年7月19日SEC才正式頒布了《報告管理層的責任》要求管理層對內部控制負責并評估有效性,只是由于成本巨大沒有得以執行(張龍平,陳作習,2008)。之后內部控制制度日臻完善,2002年07月25日美國國會通過的《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SOX)的出臺推動了內部控制評價的發展,在SOX法案的強制執行內部控制評價下,SEC,AICPA,事務所和上市公司各方都積極的針對內部控制評價做出了進一步的探索。
同時,其他國家也開始關注企業內部控制問題,紛紛出臺了相關政策法規。我國于2008年6月28日由財政部、審計署等5部委聯合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對內部控制的概念框架,內部控制有效性及評價問題都做出了相關的規定。
2內部控制評價評述
2.1內部控制評價理論文獻綜述
內部控制評價方法的定性與定量分析都是當前研究的熱點問題,在理論基礎上內部控制評價得到了不斷的完善,在內部控制評價方法上也在不斷的探索中。早期內部控制評價的研究都集中在內部控制鑒證領域,對企業內部控制評價關注不多。吳水澎,邵賢弟,陳漢文(2000)從控制論原理出發,較早研究了COSO報告對構建我國企業內部控制綜合框架的啟發和借鑒意義,其中提到國外企業內部控制評價的新趨勢是“控制自我評估”(CSA,Contolselfapraisal)并進行了簡要介紹。
朱榮恩,應唯,袁敏(2003)引用了McGladrey&Pullen會計師事務所和KPMG會計師事務所的兩份報告中新的觀點,美國內部控制的評價研究對我國內部控制評價研究有很大的啟示和借鑒,我國應明確內部控制評價的內容,建立統一科學的評價標準。
王立勇,張秋生(2004)認為目前忽視了面向管理由內部審計實施的評價,這種評價在我國現階段意義尤為重大,并以此為立足點對管理方面評價中主體定位問題加以研究,指出內部審計是內部控制評價主體,并受審計委員會委托保持獨立性和權威性。不過目前普遍認為內部控制是由企業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和全體員工實施的、皆在實現控制目標的過程。
文勝澤(2007)從管理學、經濟學角度論述了構建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理論,有信息經濟學與委托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制度變遷理論、科斯理論、控制理論等十種理論,使得內部控制評價的基礎理論不僅僅局限于審計和公司治理領域,而擴展到了整個經濟學和管理學領域,對內部控制評價的性質做了更深入的詮釋。另外,劉明輝,張宜霞(2002)借鑒了契約理論和經典經濟學理論,對企業內部控制的性質和內涵作了一定的探討,認為內部控制測評后仍存在很大的風險。鄧春華(2003)從新制度經濟學、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等角度出發,探討了經濟學對企業內部控制理論的影響和借鑒作用。
朱榮恩,應唯,吳承剛,鄧福賢(2004)討論了健全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對財務報告信息失真的預防作用,并采用問卷調查方法,對八個內部會計控制方法在我國企業實務中的應用效果進行了初步研究。發現目前我國內部會計控制沒有得到有效執行,并提出了完善建議。
張宜霞(2007)認為由于需求的差異以及自身專業領域的限制,人們賦予了“企業內部控制”不同的范圍和性質,這既導致了理論上的混亂和實務上的偏差,又忽略了內部控制系統整體內在的聯系和一致性。應該從企業整體效率的角度重新界定企業內部控制的范圍和性質,根據企業規模的大小分別制定評價標準,為我國內部控制評價標準的建立指明了方向。
2.2內部控制評價方法文獻綜述
隨著內部控制評價理論的發展,內部控制評價的方法也越來越多,較早的方法有運用專題討論會、內部控制調查表、內部控制流程圖進行初步分析,進一步發展后開始引入數量統計分析的層次分析法、德爾菲法等,并在此基礎上對定性指標進行定量化處理,開始運用數學模型進行定量分析。
關于構建內部控制指標體系并運用層次分析法(AHP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的研究有:張諫忠,吳軼倫(2005)以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在寶鋼的運用為案例,詳細說明了寶鋼運用調查問卷,作業層級評價標準分析風險控制點,制作“風險控制矩陣”并實施整改的過程。戴彥(2006)通過對A省電網公司的研究,設定目標,流程分析和風險評估,圍繞“資金流”構建評價體系,并依據德爾菲法、層次分析法等方法設計權重指標實施評價。重點提出在企業龐大的體系運作下,要找準切入點進行評價。于增彪,王競達,瞿衛菁(2007)以亞新科工業技術有限公司為案例,采用實地研究的方法,建立流程圖與指標體系詳細說明了內部控制的設計與評價。
模糊綜合評判方法較適用于評價定性指標,它可以將評價中用模糊語言描述的定性屬性定量化,較好地克服信息的模糊性,減少不確定性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主觀因素對權重設定的影響,使評判結果更為準確客觀。因此該方法成為目前研究較多的方法,如周春喜(2002)利用層次分析法(AHP)建立了內部會計控制的多層次評價指標體系,討論了模糊綜合評價數學模型,對定性指標進行了定量化處理。在對企業內部會計控制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建立一套能從總體上反映內部會計控制的評價指標體系。
層次分析法、德爾菲法等層次分析法對設定評價框架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層次分析法作為評價方法,在最低層評價中仍存在較大的問題,在對權重的設計中仍含有較多的個體因素與主觀判斷,盡管一些研究引入了新的方法來彌補缺陷,如姚靠華,蔣玲玲(2007)重點分析了如何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內部控制評價影響因素的權重,并把案例推理運用其中,推理過程通常分為案例描述、案例檢索、案例采用與方案生成三個主要步驟。王海林(2006)對價值鏈內部控制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價值鏈內部控制、價值鏈內部控制系統及其相關概念,并從價值鏈內部控制的特點出發構建了新的價值鏈內部控制模型,同時詳細分析了價值鏈內部控制的機理和過程。李小燕,田也壯(2008)試圖在組織循環理論的分析框架下,吸收國外內部控制先進理念,將內部財務控制制度建設和內部財務控制有效性評估標準的確立有機結合起來,以創建持續改進的企業內部財務控制有效性評估標準。但定性指標的權重設定仍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這時,對內部控制評價的定量研究尤為重要,繼而產生了在數學模型的建立與運用基礎上的內部控制評價方法。
戴毅,吳群,諶飛龍(2007)認為內部控制系統是個復雜的系統,需要考慮的因素較多,每個因素的權重都很小,如果經過算子綜合評判,就可能會出現沒有價值的結果,針對這種情況需要采用多級模糊綜合評判的方法,建立內部控制評價體系。
駱良彬,王河流(2008)把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整體框架分解為三級指標體系,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各指標權重,建立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實現對內部控制質量評價指標從定性評價到量化評價的模糊映射。
一、企業集團財務控制研究邊界及理論支持
(一)企業集團財務控制研究邊界 有人類就有組織,有組織就有管理,有管理就有控制。企業集團財務控制是指集團母公司基于出資人所有權,利用各種控制手段和方法,對集團內的各種財務資源及各成員企業的經濟活動進行調節、引導、控制和監督,以保證集團總體發展戰略與整體價值最大化目標的實現(耿云江,2006)。企業集團財務控制融合了企業集團和財務控制的概念特征,具有控制鏈條長且多層次化、控制客體綜合化、控制手段多元化等特點。該概念可從以下方面來理解:(1)企業集團財務控制主體。企業集團是以產權關系為紐帶,由眾多企業法人共同組成的聯合體。這一資本紐帶決定了集團公司通過子公司董事會等控制子公司資本運動,子公司通過孫公司董事會控制孫公司資本運動等等。企業集團財務控制主體鏈為“母公司(董事會總經理財務經理一般財務人員)子公司(董事會總經理財務經理一般財務人員)孫公司……”。(2)企業集團財務控制的客體。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取決它能夠有效地處理與各種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財務泛指財務活動和財務關系。企業集團財務控制首先是對集團利益相關組織、人員行為的控制,即對集團內部各子公司經營者、財務人員的控制,以及對集團子公司內外部財務關系的控制。另外,法人財產的保值增值是通過資金的價值流轉實現的,因而資金、技術、信息等財務資源是集團財務控制必不可少的另一客體。(3)企業集團財務控制目標。企業集團公司作為終極股東,其目標是集團公司整體價值最大化。在具體落實“集團公司價值最大化”這一整體目標時,借鑒內部控制的觀點,將這一目標分為合法合規、資產安全、報告真實、經營目標和戰略目標等五個子目標。(4)企業集團財務控制手段。在出資人所有權、企業法人財產權及經營權相互分離的情況下,集團董事會和母公司不直接參與成員企業的經營管理,因而對其實施控制需要借助一系列、多樣化控制手段,包括組織控制、人員控制、信息控制、制度控制、預算控制、績效控制等。在此過程中,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良好的企業文化、基本的企業能力等,都是保證控制系統效率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框架 包括:(1)內部控制理論演進與內部控制體系。與財務控制相關的概念有管理控制、治理控制與內部控制。理清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有助于深刻理解財務控制內涵。關于內部控制與治理控制的相互關系,從現有研究結論來看,可以歸納為四種觀點:一是環境觀,公司治理作為內部控制的環境因素;二是基礎觀,公司治理是內部控制的源頭和基礎;三是嵌合觀,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兩個管理系統在主體、目標和內容上有很多重合點,具有內在結構上的對應性與一致性;四是整體觀,公司治理屬于企業內部控制的組成部分,治理控制是內部控制的第一個層次,是整個企業內部控制的上層建筑。本文持第四種觀點,同時將管理控制納入內部控制體系內,財務控制則作為管理控制的核心組成部分。這種觀點既可以與企業控制權的層次結構相互吻合,同時更符合內部控制理論的內涵和發展趨勢。企業的共同治理理論表明:企業是“生產”和“規制”兩重屬性的統一。Q=Q(L,K)表明從“生產”屬性上看企業組織是一個生產性知識集合;PMAX=P(Q)-C(Q)表明從“規制”屬性上看企業是以股東利潤最大化為目的的契約組織。對企業內部控制權的劃分,也必須體現企業的這兩個本質。與“生產”的屬性相對應的是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相關的管理控制權;與“規制”的屬性相對應的是與企業治理層面相關的治理控制權;管理控制權與合約收入相關,而治理控制權則與剩余收入相關。從管理活動中可以分離出與財務活動有關的控制權就是財務控制權。內部控制理論的發展是一個逐步演變的過程,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20世紀40年代前的內部牽制制度階段,20世紀40年代末至70年代的內部控制制度階段,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的內部控制結構階段,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內部控制整體框架階段。內部控制理論原先的研究主要是圍繞審計人員為了提高審計效率、明確注冊會計師審計時評價內部控制的責任而展開的。隨著經濟環境、企業組織、管理理論、管理思想以及管理要求的不斷變化,內部控制理論也與時俱進,不斷演化。內部控制發展史上的重大改進有:1958 年AICPA 所屬的審計程序委員會頒布了《審計程序公告29 號》,將內部控制按其特點分為會計控制和管理控制兩個要素;1988年美國頒布《審計準則說明書第55號》,明確了內部控制結構由控制環境、會計系統、控制程序三要素組成;1992年由COSO委員會提出并于1994年修改的《內部控制———整體框架》中,包括了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和溝通和監督五個要素;2004年COSO的《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報告,對1994年制定的內部控制整體框架進行了擴展,更有力地關注于企業風險管理這一更加寬泛的領域,同時還增加了“戰略目標”,內部控制已成為風險管理的主要內容,企業風險管理框架包括內部環境、目標制定、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和監控要素。這一演變脈絡表明內部控制的目標由小到大,控制層次由低到高,控制范圍不斷擴大,控制內涵不斷外延。COSO報告下內部控制框架已經跳出了審計和會計視野,將影響企業經營效率、效果和風險的諸多因素,如組織特征、企業文化、法人治理、員工素質和能力匹配、人力資源政策和實施、管理者誠信和道德觀、管理風格與哲學、風險意識等內部環境因素納入內部控制系統中。內部控制不僅是面向過去實際過程的反饋型控制,也包括面向未來的前饋控制和過程控制,是貫穿于戰略控制、管理控制和作業控制中的全面控制。COSO報告下的內部控制理論,完美地揉合了控制論、系統論和權變論等理論的思想。控制論要求對控制對象實施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過程控制,并注重信息傳遞和反饋的及時性以及信息溝通的質量,強調對過程實施動態控制;系統論認為系統內各要素之間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并強調目標導向在對系統設計和運行的引導作用;權變論則認為組織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在組織與其環境之間以及各子系統之間應相互匹配,保持一致性。管理控制系統模式演變與控制環境變化緊密相關;不同的控制環境影響著管理控制系統的模式與內容(張先治,2004)。一個能使控制系統和組織內外環境權變變量相互匹配的模式能夠導致個體和組織績效的提高;內部控制模式的選擇及其實現程度,將受到內部控制環境各要素的影響。相對于以前的內部控制研究成果而言,COSO報告更加強調“軟控制”的作用。注重軟硬結合,以軟控制為主,前者的影響范圍往往大于后者,能作用到后者所不能到達的區域,且制約者硬控制的效率。內部控制體系是一種目標導向的控制體系,始終圍繞著提高控制目標的實現程度而設計和運行。內部控制的發展與經濟組織不斷追求業務的安全性以及效率的提高是密切相關的(矯立新等,2008)。追求效率的內生變量是內部控制演進的根本原因(程新生,2004)。內部控制理論已進入成熟階段。(2)研究框架。內部控制理論的觀點和方法, 為研究組織特征、控制環境及控制方法選擇之間的關系, 提供了理論依據和關鍵支撐。財務控制屬于內部控制體系中主要組成部分之一。財務控制理論與內部控制理論同出一轍,兩者思想上具有同源性,因而,財務控制體系與內部控制體系也應該有類似之處:財務控制績效(財務控制目標的實現程度)不僅受財務控制方式影響,還會受到財務控制環境的影響,且財務控制環境的作用范圍和作用力度要強于財務控制方式;財務控制環境還會對財務控制方式產生影響,財務控制方式與財務控制環境越匹配,財務控制績效就越高;財務控制體系同樣是一種目標導向的控制體系,追求效率的內生變量應是財務控制體系演進的內在動力。財務控制環境、控制方式、控制目標是集團財務控制的三要素。據此,提出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圖1所示。
二、企業集團財務控制系統研究
(一)系統整體設計 企業集團的財務控制環境包括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外部環境包括政治、文化、經濟、行業和產業政策、法律制度體系、金融市場環境、匯率及利率、技術、競爭對手情況和市場上下游情況等。內部環境則包括企業發展戰略、企業組織結構、公司治理結構、競爭實力、市場地位、員工能力、企業文化和企業信譽情況等。在構建企業集團財務控制體系時,首先需要考慮的是集團財務控制模式(即母子公司集分權程度)的選擇問題。根據以往研究成果,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對控制模式產生影響;內部環境中,母公司因素特征、子公司因素特征和母子公司組合因素特征會對控制模式產生影響。其中,母公司因素特征包括母公司組織特征(規模屬性、戰略型態、多元化程度)、母公司領導者風格;子公司因素特征包括子公司發展階段、子公司管理者能力、子公司外部環境不確定性;母子公司組合因素特征包括子公司對母公司的重要性程度、母子公司整合程度和母子公司文化差異等因素。各因素對控制模式的影響情況如表1所示。
財務控制效率是構建集團財務控制體系的指導思想??刂品绞胶蛢炔凯h境中的企業文化、管理者誠信和道德觀、法人治理有效程度、企業能力等變量都會對財務控制績效產生影響;同時,后者還會對前者產生影響;從控制機制角度來說,前者是“硬控制”、“正式控制”、“直接控制”,后者是“軟控制”、“非正式控制”、“間接控制”。結合本文對“財務控制”概念的界定,企業集團財務控制系統也因此相應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運行系統,另一部分是支持系統。運行系統由財務控制主體、控制客體、控制目標和控制方法(手段)組成;其中由控制方法所構成的體系是運行系統的核心部分,控制主體通過控制方法體系對控制客體實施控制,以實現控制目標。支撐系統由內部環境中的相關變量組成,包括企業文化、管理者誠信和道德觀、人力資源政策、法人治理、企業能力等變量。支持系統不僅對運行系統產生影響,還和運行系統一起共同決定財務控制績效。
企業集團財務控制系統如圖2所示,最里面的圓圈部分是企業集團財務控制運行系統;運行系統之外是集團財務控制支持系統;變量之間的虛線表示相互影響。運行系統之外是集團內外部環境等因素,這些因素對集團財務控制模式產生影響。從企業外部環境到內部環境再到運行系統之間,產生信息交換,并產生影響。這一系統的特點是:(1)該系統是目標導向的。集團戰略決定這集團財務戰略、預算目標和財務控制目標;財務戰略和財務控制目標影響著組織結構的構建、控制手段的選擇和績效考核的設計。明確企業愿景、使命及價值觀;通過持之以恒的企業文化建設凝聚共識,打造企業認同感;通過不斷強化的能力建設以使得企業能到可持續發展是這一系統的總體特點。(2)該體系是開放的、動態的。集團戰略受內外環境影響;財務控制體系的構建要考慮內外環境因素,并與之相匹配;外部環境與內部系統之間不斷地進行信息交換,且對內部系統的運行產生干擾;內外環境不斷的演變,使得內部控制體系也需要動態發生調整,以適應內環環境的變化。同樣,集團財務控制戰略也是多層次的,應該根據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制定相應的財務控制戰略這一特點體現了系統論和權變論的思想。(3)該體系是閉環的,從目標、過程到結果,結果得到反饋后,再進行調整、然后到過程、結果……,最后到考核,然后進入下一個循環。周而復始、循環往復,不斷調整,自動優化。這一特點體現了控制論和權變論的思想。
(二)運行系統方法體系設計 對企業集團財務控制方式的劃分, 理論界并未形成共識。 在西方已有文獻中,對管理控制方式的研究較多;而財務控制分類方式則受管理控制分類方式影響較大。 管理控制方式按照不同的角度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類型。 總體來說, 可以從控制機制、控制內容和母公司集權程度三種角度進行劃分。 Ouchi(1979)將管理控制的方式分為官僚式控制(bureaucratic
control)、市場式控制(market control)和團隊式控制(clan control)三類,安東尼(1989)將管理控制分為正式控制與非正式控制,Merchant
(1982)根據管理控制的內容,將管理控制方式分為結果控制、活動控制和人事控制三類。Goold等人(1986)根據母公司集權程度和總部價值創造的方式,將管理風格劃分為戰略規劃型、財務控制型和戰略控制型三種。上述觀點中,Merchant的觀點當前較為為流行。Efferin和Hopper(2007)認為,Merchant 的歸納包含了廣泛的正式和社會化控制機制,對以前的研究也有較好的兼容性,同時并沒有限定為大型組織。Merchant的分類觀點對財務控制方式分類產生了重大影響,姚頤、劉志遠(2007)在Merchant研究的基礎之上,做了相應的改進,認為在過程控制中蘊含了對行為、文化和制度的控制,是三者合力的結果,故將行為控制和文化控制并入到過程控制中,從而將財務控制系統劃分為人員控制、過程控制和結果控制。巫升柱(2003)提出企業集團母子公司財控制系統是由財務人員控制、財務制度控制、財務目標控制和財務信息控制等系統構成的有機整體。竺素娥(2002)研究提出在母子公司管理中建立一個完整體系,主要由財務組織控制、財務人員控制、財務制度控制、財務預算控制以及一定的控制環境條件等方面構成。高勇強、田志龍(2002)從人員控制、制度控制、技術控制三方面提出了母子公司財務控制的理念。王麗敏,李凱,譚旭紅(2010)將財務控制分為制度控制、行為控制、結果控制和信息控制四個方面。此外,王全喜(1998)亦針對企業集團的財務特征,指出為了實現有效的財務控制,實踐中應該采取財務總監制、統一會計制度,健全財務信息系統、健全內部審計制度,完善財務監控體系等措施。湯谷良(2000)提出財務控制體系,包括以社會化和專業化為基本特征的董事會制度、授權書控制、預算管理、財務結算中心、財務總監委派制和業績評價體系等。王月欣(2004)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出了不同的企業集團控制方式,根據糾偏與預期的關系,分為反饋財務控制、現時財務控制和前饋財務控制;按照集中程度,分為集中財務控制與分散財務控制;根據控制的用途不同,分為預防性財務控制和偵察性財務控制。按照控制時間特點,分為事前財務控制和事中財務控制等。姚頤、劉志遠等人的分類方式揭示了驅動財務控制系統運作的本質要素,較好地刻畫了財務控制系統的內在聯系。但其分類方式仍舊有所欠缺,內容也有所重疊交叉,不能系統地完整地描述財務控制要素和各環節間的關系。綜合上述觀點,結合多年從事企業集團財務控制的實踐經驗及課題問卷訪談情況,將集團財務控制系統劃分目標控制、過程控制和結果控制三個緯度, 如圖3所示。
其中,目標控制包括財務戰略控制和預算目標控制。過程控制可從控制要素和控制環節兩個角度進行刻畫,要素控制包括組織控制、人員控制、信息控制、制度控制和資金控制;要素是一切財務活動的基礎,不管是目標的實現,還是對各種財務活動及結果的控制,都離不開要素的支持。環節控制包括資產處置控制、投資控制、融資控制、擔??刂啤⒍悇湛刂?、財務風險控制和審計控制。過程控制涵蓋了經營活動和財務活動的方方面面,每一項業務活動都會和財務產生關聯;過程控制既涵蓋了縱向層面的業務活動(投資、融資和經營),也包括橫向層面的財務活動(資金、信息、稅務和風險等)。結果控制和目標控制相對應,結果控制包括績效考核控制和審計考核控制。由該控制方式所組成的控制體系是一個目標導向的閉環系統:企業戰略決定了財務戰略和預算目標,財務戰略決定了財務要素構建方式,預算目標控制引導過程控制,結果控制則為控制系統增加動力機制,使該控制系統能夠有序自動運轉。預算控制能實現企業戰略和績效考核的結合,整合企業資源,并將這一體系有機銜接在一起,從而對該體系的運行實施整體控制。可以看出,該控制體系是一個交互縱橫,相互作用的系統??蓪瘓F財務控制體系進行全面、完整地刻畫。這一財務控制方法體系符合集團財務控制的發展趨勢。對該控制方法體系中的主要構成內容簡要說明如下:(1)目標控制。目標控制包括財務戰略控制和預算目標控制。企業集團必須從戰略層面對成員公司進行控制,以控制成員公司未來發展的方向。戰略是要實現組織發展與環境匹配,以及組織成員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協調一致。集團戰略決定了集團財務戰略和集團年度預算目標。集團戰略決定了集團未來投資方向、融資方式、利潤分配方案和財務人才需求及培養計劃等有關財務戰略方面的內容;而集團年度預算目標是集團戰略在某年度內的具體計劃。集團財務戰略控制可采取PDCA方法進行,PDCA是Plan(計劃)、Do(執行)、Check(檢查)和Action(處理)四個單詞的簡寫。表示的意思分別是計劃、行動、檢查和處理。任何戰略都會經歷PDCA四個環節,采用這種方法可以使得戰略制定和實施能夠得到不斷的完善和優化。(2)過程控制。過程控制可從控制要素和控制環節兩個角度進行刻畫。一是戰略決定組織,組織影響行為,行為影響戰略。戰略和組織的互動關系說明了組織的重要性。組織是企業集團行駛控制權的載體。企業集團財務控制組織層次,要與公司委托關系相對應。在多級利益主體的企業集團公司中,母公司、各成員企業、各級管理人員及員工,都要有十分清晰的責權利關系,這樣才能保證集團各項規章制度及政策、措施的貫徹執行。在組織結構設置上,母公司一般在董事會層次成立財務管理委員會,在總部設置財務部門和建立集團財務結算中心或財務公司,子公司則設置財務部,母公司對子公司財務部的控制既可通過子公司董事會來進行,也可由母公司財務部直接進行,這種控制方式是一種混合控制,融合了直接控制和間接控制的優點。二是財務人員是企業集團財務控制活動的主要實施者。對企業集團財務人員的控制是否有效,直接影響到企業集團財務控制的效果。企業集團財務人員控制的方式有很多種,一般采取財務人員委派制和財務總監委派制兩種方式。三是財務制度是集團總部規范成員企業財務控制權限、責任劃分和利益分配關系的基本方法,是正確處理企業集團各成員企業間各種財務關系的基礎。一般來說,財務制度包括財務管理制度和會計核算制度。一個完善的財務制度控制循環包括制度的制定、執行、檢查和完善四個環節,同樣可采取PDCA方法進行控制。四是集團財務信息實施集中控制是一個趨勢,它可大幅度降各委托層面信息不對稱程度,有效防止“逆向選擇” 和“道德風險”的發生。實現集團財務信息系統集中化管理后,集團財務部門可對所屬成員公司的財務信息實時動態查詢,既可為經營決策提供及時可靠的財務信息,也有利于監控子公司經理人員的行為。而將財務信息和業務信息集成化處理后,財務信息系統作為企業信息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可與其他系統如物流系統、生產系統、銷售系統、人力資源系統等實現信息共享,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還可使得使得業務信息能及時、準確地轉化為財務信息,還可以經濟業務進行實時監控,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動態控制。五是資產處置控制、投資控制、融資控制、對外擔??刂仆ㄟ^母子公司對該事項決策權限的劃分來進行。六是財務風險控制可通過構建全面風險管理體系來進行。七是內部審計控制是加強企業集團財務控制效率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的主要手段之一。獨立性是審計的“靈魂”,是確保審計有效性的根本保證。合理安排內部審計領導模式,增強內部審計獨立性是內部審計成效的關鍵。一般將審計部獨立于財務部,歸屬于審計委員會和總經理雙重管理。(3)結果控制。結果控制和目標控制相對應,結果控制包括績效考核控制和審計控制??冃Э己私Y果一般和預算目標完成情況掛鉤,績效考核包括經濟增加值(EVA)和平衡計分卡(BSC)兩種模式。審計控制是指被審計人員薪酬、任免等與內部審計結果相掛鉤,以強化審計控制的權威性和嚴肅性。
(三)支持系統分析 支撐系統對控制系統的運行起著支撐、輔助、補充和輻射作用;現對企業集團財務控制支持系統的幾個關鍵變量進行分析說明。(1)集團企業文化。企業集團文化是企業集團的意識形態,是企業集團的靈魂,是企業集團運行的軟件。企業集團文化同一般文化一樣,具有很強的慣性。因而長期影響著企業集團的方方面面,也長期影響著企業集團財務控制系統的運行。如果把企業集團的財務控制運行系統看成一個硬件控制系統的話,企業集團文化則是一個軟件控制系統,兩個控制系統相結合,才能更好地實現企業集團的控制目標。企業集團應重視文化建設,企業集團領導者要高度重視并率先垂范。要培育共同的企業集團價值觀念,倡導包容、共享、以人為本、創新發展的企業文化,建立學習型組織。企業集團內部的核心企業要發揮文化標桿作用。(2)管理者誠信和道德觀。諾貝爾獎經濟學得主諾思說過:“自由市場經濟制度本身不能保證效率,一個有效率的自由市場制度,除了需要有效的產權和法律制度相配合外,還需要在誠實、正直、公正、正義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這個市場”。在很多國企集團中,管理者和員工的工作態度和行為并不是制度所規定或者倡導的那種態度和行為,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制度執行不到位所造成的,而制度執行不到位又往往是由于領導者以及各級管理者不能首先做到以身作則、言行一致,做好垂范作用。企業集團首先要牢固樹立“誠實守信”的經營理念,并把這一企業精神的核心內容貫穿于企業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中去,以誠信打造品牌,形成誠信為本,操守為重,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商業倫理道德,不斷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努力實現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和諧統一。其次,要加強企業領導和員工的職業道德建設,自覺堅持依法經營、依法治企,牢固確立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的思想,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不斷發展企業信用文化。(3)集團法人治理。公司治理與財務控制存在密切的互動關系,良好的公司治理是財務控制有效運行的基礎,公司治理目標的實現又離不開財務控制系統的科學設計與有效實施。企業集團應應以建立開放式的決策機制為核心,改善內、外部公司治理環境,建立激勵機制和監督機制,構建完善的企業集團內部治理結構,完善集團公司的信息披露和責任追究制度。(4)企業能力。企業的成長需要企業能力的支撐,有什么樣的企業能力,就有什么樣的企業成長。企業能力不僅決定了企業成長的速度、方式和界限,同時還決定了控制的效率。能力是根本,資源不具有持久性,且有可能被復制,但能力可持久,且不容易被復制,具有相對優勢。企業集團要保持可持續發展,必須有相應的企業能力做保證。要提高企業集團控制效率,必須不斷的提高和培養企業能力。企業集團完善企業能力的培養機制和制度,建立學習型組織。打造優秀的企業文化,推行文化創新。
[本文系廣東省2012年度會計科研立項課題“企業集團財務控制系統及母子公司財務控制實證研究”(20111091)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吳水澎、陳漢文、邵賢弟:《企業內部控制理論的發展與啟示》,《會計研究》2000年第5期。
[2]程新生:《公司治理、內部控制、組織結構互動關系研究》,《會計研究》2004年第4期。
[3]姚頤、劉志遠、李冠眾:《我國企業集團財務控制現狀的問卷調查與分析》,《會計研究》2007年第8期。
[4]湯谷良:《財務控制新論兼論現代企業財務控制的再造》,《會計研究》2000年第3期。
[5]高勇強、田志龍:《母公司對子公司的管理和控制模式研究》,《南開管理評論》2002年第4期。
[6]王全喜:《企業集團的財務特性與財務控制》,《南開管理評論》1998年第2期。
[7]王麗敏、李凱、譚旭紅:《國有大型總分公司式企業集團財務控制評價及實證分析——基于省級分公司問卷調研的研究》,《財務通訊》(綜合·下)2010年第5期。
[8]巫升柱:《企業集團母子公司財務控制系統構建研究》,《當代經濟科學》2003年第5期。
[9]張先治:《控制環境與管理控制系統演變》,《求是學刊》2004年第3期。
[10]矯立新、白文娟、王琳:《從企業組織的歷史變遷看內部控制演進》,《商業時代》2008年第12期。
[11]耿云江:《企業集團財務控制研究——基于財務戰略視角》,東北財經大學2006年博士學位論文。
[12]王月欣著:《現代企業集團財務控制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13]Ouchi,W.G.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design of organization control mechanisms[J]. Management Science,1979,25(9):833-849
[14]Merchant,K.A. The Control Function of Management[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82,(summer): 43-55
[15]Goold,M., Campbell,A., Alexander,M..Strategy and Styles:The Role of the Center in Diversified Corporations. Basil Blackwell, Oxford, 1986.
論文摘要:科學的審計理論對審計實踐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審計理論的發展也應該建立在一定的基礎之上,應該與其他學科一起蓬勃發展,該文分析了審計理論基礎的界定和應該具備的條件,提出了審計理論的建立和發展所依據的理論基礎。
理論知識是一種社會戰略資源,科學研究在世界各國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審計學大約產生于1930年前后,經過多年來的發展,審計理論日益完善,科學的審計理論對審計實踐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科學的審計理論不是空中樓閣,它應該建立在一定的基礎之上,審計理論基礎是審計學科理論大廈的根基,只有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的理論才能蓬勃發展。本文對審計的理論基礎問題做一初步探討。
1.審計理論基礎的界定
研究審計理論基礎,必須弄清楚審計與其理論基礎存在什么樣的關系,以及審計理論基礎和審計基礎理論的區別。所謂基礎是指事物發展的根本和起點,形象講就是事物從哪里開始產生與成長,“基礎”中蘊涵著事物最初萌芽與發展所需的相關因素,是事物發展的“源頭”。那么審計理論基礎運用基礎的語言學定義,可以理解為:審計的理論基礎應該是其產生與成長的源頭,審計學只是科學這個體系中的一個分支,那么它的理論基礎是位于科學母體中的生長點,即與其他科學共同的關節點處。
2.審計理論基礎所應該具備的條件
并不是所有與審計學有聯系的學科都可以成為審計學的理論基礎,它應該具備一定的條件:1)作為審計學理論基礎的理論必須能夠體現審計的本質和特征。基礎是理論產生與成長的源頭,作為審計學的理論基礎必須能夠體現審計的本質和特征。2)從審計學包括其理論基礎的意義上看,理論基礎應當構成整個審計體系的自然的邏輯起點,是審計學與其他學科相互滲透的交叉點,只有這樣,才能把審計和其他學科緊密聯系,構成整個的科學體系,孤立的理論是不能成為審計的理論基礎的。3)作為審計理論基礎的理論必須要早于審計理論體系產生的時間。審計學大約產生于1930年左右,所以,作為基礎的理論必須早于1930年,這樣才能符合時間序列順序,這樣才能對審計的發展具有極大的指導作用,促成審計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3.審計理論基礎的內容
3.1哲學基礎
哲學是科學的科學,是對從實驗科學、合理學問、普遍經驗或其他事物中獲得的所有知識的批判吸收、系統化和組織化,它構成某一學問的基礎原則體系和實務規范體系,因而哲學可作為所有學科理論的基礎,將哲學的方法、觀念運用于審計理論,就是審計理論的哲學基礎。
審計本質是決定審計區別于其他客觀事物的根本屬性,審計作為應社會需求出現的一種經濟管理活動,它最基本的職能就是監督。因此,從審計職能抽象出來的審計本質蘊涵了深刻的監督思想,監督思想最深的根源來自于哲學中關于人性的認識。“性本惡”論認為由于人的內在動力不足以使其自覺地履行義務、遵守規則,因此主張通過法制等外力來約束人的行為,而監督恰是一種有效的對人進行約束和管制的手段。西方的監控制度正是基于對人性惡的認識,才得到了今天的發展。此外,哲學作為反映事物普遍發展規律的科學,其對各學科都具有普遍的理論指導意義,也為審計理論提供了辨證的、唯物的思維方法。
3.2法學基礎
法是階級社會中維護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的工具,法國著名法學家孟德斯鳩在他的代表作《論法的精神》中,提出法是由事物性質所產生的必然關系,因而一切事物都和法有一定的關系。法對審計理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審計范圍和審計責任等基礎理論的構建上,審計過程本身就是執法過程,在整個社會經濟生活中,審計表現為間接控制,以對經濟活動的監視為宏觀經濟協調輸送信息;以對經濟活動的監督實現宏觀控制。審計的范圍和審計人員的責任通過法庭對一系列劃時代事件的判決而得到了明確。法學作為審計理論基礎的內涵,為建立協調審計主體、委托人與被審計單位三者關系的審計理論提供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3.3經濟學基礎
西方經濟學中的精髓也可以為我所用,以豐富和完善我們的審計理論,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尤其是勞動價值學說,是我們認識經濟活動的過程和本質、定量和定性分析有關概念和范疇、總結有關經濟規律的重要依據,它應該是審計理論基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根據經濟學中的“理性人”假設,委托人和人都是最大效用的追求者,而各自利益目標的不一致,導致了行為上的偏差。委托人為了使人朝著自身利益的方向努力需付出成本,監督則是能夠降低成本、維系關系的有效手段。此外,監督也體現了審計最根本的思想,成為審計最基本的職能。另外,產權經濟學、制度經濟學等,都極大豐富了審計理論基礎的內容,為審計理論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4管理科學理論基礎
管理科學理論成為審計理論基礎的組成部分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制度基礎審計是以測試和評價內部控制制度為主要內容的,而內部控制制度是控制論在經濟管理中的具體運用,是企業管理現代化的產物;其次,管理審計近幾十年來的悄然興起,說明了企業管理活動的日益重要,管理審計迫切需要現代管理理論的指導以客觀地評價企業的經營管理,為企業改進經營管理提出富于建設性的意見;管理科學理論中分權管理的思想為國家審計實行分級管理、審計機關獨立設置、建立機構內部的責任制、進行部門間和上下級之間的溝通協調以及職能約束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
3.5數學理論基礎
數學中的概率論和數理統計都是先于審計理論而單獨存在的兩種理論,具體而言,概率論為抽樣審計的建立提供了理論依據,數理統計為它提供科學化和具體化的方法論基礎。審計中的統計抽樣是依據數理統計原理從被審單位資料中抽出一部分進行審查,以推斷全部被審資料的審計結論的方法。概率論中的大數定律也為審計工作提供了一種方法,審計工作所面對的是繁雜的會計記錄和其他資料,從表面上看是雜亂無章的,所以我們可以視其為大量的相互獨立的隨機因素,利用大數定律,我們可以抽取樣本資料進行審計,對其特征進行歸納和總結,歸納總結得出的結果會使這些個別資料的影響相互抵消,能夠顯現出被審對象的總體特征。所以概率論也是審計理論發展的基礎之一。
3.6倫理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