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26 21:27:4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社會調查研究報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王小云、王輝等學者認為,社會調查是指運用特定的方法和手段,從社會現實中收集有關社會事實的信息資料,并對其做出描述和解釋的一種自覺的社會認識活動。從廣義上來說,不管什么類型的社會實踐,只要有運用社會調查的相關方法,如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個案分析法及典型調查法等,并最終形成、提交完整的調查報告的,都屬于本研究的范圍。按開展階段和任務的不同,社會調查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前期準備階段、中期實施階段和后期總結階段。準備階段的任務是確定調查的主題和對象,撰寫調查方案,籌備調查隊伍。準備階段是整個調查的基礎,好壞及充分與否,直接影響調查的開展和結果;實施階段是執行階段,主要是根據方案確定的調查方法,以及調查的具體要求,開展現場調查,并搜集各方面有益資料;總結階段就是對搜集的所有資料進行整理、統計和分析,開展理論研究,撰寫調查報告、總結調查工作??偨Y階段是社會調查的深化、提高和飛躍階段,整個社會調查最終是否有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階段。
二、社會調查評估體系構建原則
社會調查的評估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社會調查研究評估,是指對一項社會調查研究成果的評估和測定,包括學術價值、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狹義的社會調查研究評估只對研究報告的可靠性、合理性和有效性進行系統分析和評估。具體到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調查,主要參考整個社會實踐的環境和過程,以及社會實踐效果的主要表現形式,進行比較全面且有側重、符合大學生社會實踐現實的評估。
(一)針對性原則
社會調查評估指標體系是否合理、科學,直接關系到評估活動能否順利進行;能否做出科學、準確的價值判斷,直接關系到社會調查評估工作的成敗。問卷是在進行了詳細、科學的考察與訪談的基礎上,針對本研究的主題而設計的。
(二)導向性原則
開展社會調查的評估,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評估指標不僅要成為判斷社會調查效果好壞的標準,更重要的是成為大學生社會調查活動中要努力或提高的方向。
(三)可行性原則
即強調指標設計的客觀、實踐性的原則,社會實踐效果評估要切合實際,要以大學生社會實踐效果的影響因素為依據,采取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式。
三、社會調查評估體系問卷調查設計與實施
在掌握、分析有關資料的基礎上開展有針對性的調查,通過對高等教育專家、帶隊教師和參與過社會調查活動的學生進行抽樣問卷調查,了解大家對社會調查評估體系的各影響因素重要度的意見?;谟绊懸蛩氐目闪炕约霸u價指標體系的可操作性考慮,在掌握、分析有關資料的基礎上,剔除無關因素,確定相關因素,完成調查問卷設置,開展有針對性的調查,在此基礎上明確各個影響因素對實效評估的實際意義以及重要程度。問卷共設置4個一級指標和20個二級指標,每個指標后都設置有從5到1不同分值的選項,分值越高,表示影響越大。在調查學校的選取上,調查內容的特殊性要求選取能夠隨時關注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進展的高校,這樣才能參與其中、隨時翻閱社會實踐的成果及隨時隨地對學生和教師進行訪談,而筆者所在工作單位可以滿足這個條件;在調查對象的選取上,以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2009-2012年參與社會調查的學生為主要調研對象;同時向部分教育專家發放問卷,搜集專家意見;并對各二級學院參加過社會調查的帶隊教師發放問卷,征求帶隊教師的看法,保證數據的科學性和可信度。調查方法采取抽樣調查和個別訪問等形式,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975份,回收率97.5%。其中學生問卷930份,回收911份,回收率為97.9%;教育專家問卷20份,回收18份,回收率為90%;帶隊教師問卷50份,回收46份,回收率為92%。所有數據分析和統計均采用OfficeExcel2007進行。
四、社會調查評估體系的內容框架構建
大學生社會調查評估體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反映社會調查效果的統計指標所構成的有機整體。以大學生社會實踐效果提高和大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為目標,把上述篩選出的影響因素作為評估指標,建立層次結構模型,構建社會調查實際效果的評估體系。
(一)進一步明確選題的價值性(R11)
確定選題的創新性(R12)和針對性(R14),要緊密結合社會關注的熱點,以及社會存在的問題開展有效的討論并付諸實踐,以期對所形成的調研報告對政府相關職能提供可供參考的數據和意見。
(二)不斷注重實施過程的科學性
一是針對調查的問題,要不斷完善問卷設計(R21),問卷設計的縝密性和科學性直接關系到調查成果的說服力和影響力;二是進行任務分配、職責權利、時間安排、突發事件處理、財務報銷等知識培訓(R22),以保證活動有條不紊的開展;三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實踐經費(R24)直接影響實踐活動的最終效果,除了盡可能爭取學校的經費外,更應整合社會力量,多渠道籌措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活動經費。
(三)不斷提高調研報告的含金量
即充分發揮指導教師的作用(R27),全程跟進。實施過程中,要積極協調團隊成員的行為偏差、安全問題,總結階段要核實調查數據的真實性(R32),并積極指導學生高質量的完成調研報告的撰寫工作(R31);最后以圖片集、隨筆集、論文集以至活動簡報、主題報告會等形式進行大力宣傳,擴大社會實踐的影響力和實效性。
(四)不斷提高個人專業水平(R42)
>> 水電站課程建設教學改革實踐方法的調查研究 基于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調查研究 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教學改革探析 《組織與工作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改革調查研究 對大學學分制教學改革的調查研究 青少年業余訓練與中小學體育教學改革的調查研究 我國大學教學改革的利益生態調查研究 關于日語二外教學改革的調查研究 高校自然地理學系列課程實踐教學改革現狀調查研究 “工學結合模式下醫護英語閱讀教學改革的對策研究”――課題調查研究報告 高職院?!妒袌稣{查》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中專院校武術教學與改革的調查研究 大學管理學教學的課程調查研究 通過教學改革提高獨立學院就業競爭力調查研究 高職課程的教學改革研究 基于程序性知識的《市場調查與預測》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基于大數據背景的《市場調查與預測》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林病研究法》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淺談農業高校環境研究法課程教學改革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引用日期:2015-12-15.
[2] 胡祖慶,趙惠燕,胡想順,劉德廣. 《昆蟲研究技術》課程開放性實驗教學改革實踐[J]. 中國科技信息,2013, (3): 133.
[3] 高素紅,吉志新,田景文,趙春明,雷小慶,齊惠霞,梁文君.《昆蟲研究法》課程教學現狀及改革方向調查報告[J]. 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 11(16): 158-161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EB/OL]. http:///view/3550515.htm. 引用日期:2015-12-15.
[5] 鄭霞林,賢振華,王國全,吳海燕,張君成,蒙姣榮,李俊,楊娟,陸溫. 昆蟲專業“能力型”人才培養的教學改革與探索――以“森林昆蟲學”為例[J]. 廣西農學報,2015, 30(4): 64-67.
關鍵詞:生物學;研究性學習;思考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12)06-032-1
筆者通過近幾年對研究性學習的實踐,積累了一些關于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經驗,現總結歸納如下,以期與同行切磋。
一、對生物學研究性學習的認識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課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有許多教師對“探究式教學”與“研究性學習”不能正確區分,常常把兩者混為一談?!把芯啃詫W習”是一種以學生自主選題,重在體驗中學習的學習過程;“探究式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以課程內容為基礎的,重在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學過程。生物學研究性學習是新的課程標準新的教學大綱要求的,研究性學習要充分體現新課標要求。
二、研究性學習特點
研究性學習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學生自主地發現和提出問題(通過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地發現和提出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第二,學生自主地收集資料。(收集和分析資料,調查研究)第三,學生自主地進行分析研究并得出結論。
三、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過程
1.生物研究性課題的選擇。
課題選擇好壞是研究性學習的一個關鍵,教師指導選擇、確定課題,選擇研究角度,確定切入口。課題選擇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①可操作性;②應與學生實際能力和教學內容相結合;③應與學生生活實際與社會實踐相結合;④應與當地的經濟建設和當代科技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2.生物研究性學習的方法的選擇。
應根據課題內容選擇恰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①文獻研究式,一般指學術理論較強或對中學生來說難于進行實驗和觀察而只能通過查閱文獻資料來進行的研究,這類課題常偏重于增長知識和收集信息的訓練,如關于細胞衰老、癌變的機理的探索。②調查研究式,在研究廣泛的社會調查的資料分析基礎上再進行深入研究,社會問題、人文科學的課題常屬于此類,如調查人群中的遺傳病。③實驗觀測式,通過科學實驗或觀察來獲取數據進行研究的課題。這類課題的關鍵是控制好有關條件,真實地記錄變量,確保提取一定量的正確數據,運用科學的方法分析數據,得出客觀結論。如光照對種子萌發的影響。④建模應用式,將生物學原理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并概括為以實物模型或數據模型為目的而進行,如設計小生態瓶。⑤學術思辨式,主要是指就某一中心議題建立幾種不同的觀點或論點,分頭收集論據素材,再組織相互辯論來進行。經過思辨后還需做出總結,使其成為研究性學習的成果。如基因技術能造福于人類嗎?⑥假設論證式,先就某一未知問題進行分析,根據所學原理和知識提出可能一種或多種假設,再用現有理論或實驗加以驗證的研究課題。
3.生物學研究性學習開題時間安排。
盡量安排在非正常上課時間,(課題內容必須在特定時間除外),如寒暑假返校,五一、國慶放假,并在每次放假前一個星期發動,這樣既考慮了學生正常學習,節約了上課時間,既豐富了學生的假期生活又增強了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實踐能力,還解決家庭和社會實際問題。
4.活動前動員。
活動前動員的目的,主要是做好背景知識的鋪墊,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存,激發學生對該題的研究興趣,因此活動前動員不僅不可少,而且還要大幅度鼓動學生積極性。
5.實施形式。
根據課題內容及能力培養目標選擇恰當組織形式。①集體講座,通過集體講座使學生明確研究性學習的目的,了解課題選擇、研究方法、研究報告的撰寫等。在講座中舉一些研究過程的實例,鼓勵學生使其相信自己也具有像成人一樣的研究能力和獨立動手能力。②個人獨立研究式。③小組合作研究式,一般由3―6名學生組成研究性學習小組,聘請有一定專長的成人為指導教師。在研究過程中,成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長。④個人獨立研究結合全班集體討論式,采用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的方式,全班同學往往需要圍繞一個研究專題,各自收集信息資料,開展研究活動,取得結論或研究成果,由此推動學生在各自基礎上深化研究。
6.資料整理。
研究性活動完成后,學生回校應及時整理有關材料,并開放學校圖書館給學生查閱資料,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研究性學習報告,要保證報告的時效性。這樣使學生對所做研究上升到理性知識,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7.撰寫報告。
實驗類型的報告內容應包括實驗目的、實驗材料用具、實驗過程、實驗數據和現象的記錄、數據的處理和現象的分析、總結得出結論等。社會調查類型的報告應有調查目的、調查方法、調查時間及地點、調查的具體內容、調查的結果分析等。
8.成果匯報展示。
將各組的創新匯集起來,利用班會課或輔導課時間,在班上進行演講,或利用實物投影儀或幻燈片展示學生的探究成果,組與組之間進行點評,學生互評和師生共同討論。
四、生物研究性學習的總結
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進行專題研究的興趣,以提高學生進行專題研究的積極性。在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問題:
教師要加強自身課題研究能力,只有教師自身具有較強研究能力,才有可能提高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
研究性學習應該少而精,以避免過多消耗學生的精力,影響學習成績;
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要放手讓學生去做,不能事事包辦代替,處處居高臨下,當然也不能只布置某個課題,無任何指導,放任自由;
研究性學習的評價不以考試成績、結果好壞論英雄,研究性學習重在學生學習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及學生在這一學習過程中的知識基礎、技能、價值態度、健康心理是否有了自我提升;
研究性學習過程中,要鼓勵學生要有堅強的意志,刻苦研究的精神,防止學生知難而退;
作為文化人類學的核心,田野研究既是一個人為的過程,也是一個科學的過程。因為文化人類學家不同于所謂“硬科學”的研究者,他們調查和研究的是人類群體。在某種程度上講,不同文化的人之間有很大的不同,同一文化的人之間也有差別。而且,機會、政治和歷史的情況都是因時因地而異,這些情況也就增加了田野調查的獨特性。田野研究是一個發展著的概念,最初的田野研究主要是指一種田野調查或是田野作業即fieldwork,是指人類學的研究者們到調查現場收集材料的過程,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研究范式,即field study,由此就給田野研究注入了新的內涵。
第一,田野研究是一種現場實地研究,田野――Field,從字面上解釋,就是田地和原野。田野研究就是到被研究對象所處的地域去研究人物、事件或文化。田野研究意味著田野中的研究,并且隨著田野的深入而同時得到推進,這就要求我們要帶著問題意識進入田野,同時還要在田野中發現問題,乃至問題的問題,并積極地就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而非僅僅針對業已設計完畢的“問卷”,或以“表格式”的預設框架為發現問題的禁錮。換言之,田野的目的不僅僅只是為了既定學術目標,或為了印證某種學術預設去調查、參與、觀察和搜集資料。要求研究者進入某一自然的研究場地(即田野),在盡量不干涉研究對象的前提下,通過各種方式收集資料,從而記錄,描述當時當地的所見,所聞及所想。即它體現了研究情景的自然性。
第二,田野研究在方法論的層面上含括著田野作業,并將之整合為田野研究中的基礎環節,同時提倡個案與專題。對田野研究者而言,其案頭準備工作和理論預設,就不僅包括了田野日程的計劃和步驟、資料搜集的手段和技術、記錄采訪的專題和內容,以及進入社區的角色和方式等等具體操作層次與技術路線,還應當包括對田野問題的有效視界,田野關系的主動建立,地方知識體系的深刻理解,乃至田野筆記與田野訪談的規范化,田野中的跨文化經歷與主動體驗,田野寫作中的文化發現等等更為豐富的理性思考。即它體現了研究視角的整體性。
第三,田野研究強調研究者主體在田野關系中對自身角色與功能的主動認知,對自身學術背景和可能形成的影像失真甚或倒置的敏銳體察,能夠在研究主體與研究對象之間找到一種恰當的觀察距離來切近對象,并適時地、主動地作出精細的調整。
第四,田野研究要求我們要從田野與文本兩個維度來高度關注民俗學的“證據提供”(documentation),也就是說要從田野研究的一系列環節,如田野作業(fieldwork)、訪談(interview)、田野筆記(fieldnotes)、田野記錄(transcribing)、田野報告(reporting)、田野翻譯(translating)、田野的文本化(textulizing)到最后形成一個系統的田野檔案(archiving,包括田野文獻識別、獲取、處理、存儲和傳播等),才能最終支撐起被闡釋的文本,而在史詩田野中,只有經過這一完整的、有步驟的、充滿細節的田野研究流程,才能最終提供并支撐一種能夠反映口頭史詩傳統本質的,以表演為中心的民俗學文本及其文本化制作流程。
第五,田野研究要自始至終地貫穿學術的思考、文化主題的發現和文化意義的揭示,最后都要落腳在理論概括的層面上。而任何形式的理論抽繹,都不過是從特定的角度入手、組織和梳理材料的結果。田野研究應該是一個走近對象到發現對象本質性規律的過程,而不是也不可能是一個窮盡研究對象的過程。因此,田野研究中對資料或文本的取舍和輕重,都深刻地浸透著研究者的“指紋”,也就是研究個性。
第六,在置身田野的過程中,理論和預想都要經受實踐的檢驗。換句話說,在實地表演的場域中,對材料的透徹理解與語境關聯的動態分析,會反過來對理論框架的搭建、分析模型的推演,乃至具體操作規程的調整產生深刻的影響。田野研究,一方面就意味著,它絕不僅僅是特定理論或學術預設的簡單驗證過程,而毋寧說是檢驗、修正,乃至顛覆預設理論的過程;另一方面,田野研究不是一種走向田野的姿態,而是一種學術主體能動性的激活裝置,能夠幫助我們去發現對象本質、去提煉出更切近對象、更符合對象本真,同時又能燭照其社會文化語境和史詩傳統規定性的學理性闡釋,因此,也為我們通過史詩田野的實際展開,而最終在史詩理論的思考中有所建樹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人類學中的田野研究對教育科研的啟示
當前我國教育研究的方式相當大一部分或者絕大部分是文獻和思辯式的書齋研究,這種研究是一種研究范式,但是它的弊端是容易脫離實際。由于我們一些教育理論研究者缺少長期深入基層的社會調查,缺少具體、實際而豐富的第一手資料,所以就教育統計來看,其結果的真實性往往就要大打折扣。例如涉及國內某一地區教育的一些基本數據,就只能夠依靠當地行政機構提供。一些基本概念和觀點,由此也會受到某些行政官員的影響,服務于一些行政長官的需要,從而失去學術性和普遍的理論指導意義。教育首先是一個實踐問題,它涉及到千家萬戶每個普通人的生活,涉及到國家、政府和社會的人才需求,目前的教育現實是要“普初”“普九”,發展的重點難點還在農村,所以我們現在的教育如果不研究大多數人口的教育,那么教育研究就將是一句空談。而且,一些在中小學進行的教育實驗,在相當程度上遠離基層民眾所處的文化環境、文化需求和教育的文化底蘊。一些教育專家常常只是站在指導的位置上,只求按照自己的思路展開研究或進行實驗,并最終驗證自己所設想的“教育理論體系”。在這類教育研究過程中,極少存在研究者以平等的身份較長時間實地親身參與并多處觀察社區及農村基層教育教學活動的研究方式。
因此,我們的教育研究必須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深入校園、課堂、社區與家庭。而人類學的田野研究方式恰恰要求研究者深入到被研究者的生活情境中去,這是一種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
三、田野研究的設計程序
1.田野調查的計劃
田野調查的計劃也稱為調查之前的準備。田野調查的對象也就是研究項目的選題,首先制定提綱。在選題確定后才能制定調查的內容和地方、時間以及方案。調查對象也就是研究的“田野”。在教育研究中,它可以是特定情況下的教育制度、過程和現象(人、事件、行為、過程和意義)等等作為對象來研究。
為了有目的、有內容地去實地考察而達到預期收獲,研究者必須首先選擇研究的題目,比如在選題時要盡力去選擇研究領域中的空白題材,事先還要收集了解信息,要避免重復“撞車”。選擇有研究意義、有價值的項目。然后確定調查對象,制定出調查的提綱和調查的手段(文字記錄、拍照、攝像、繪圖、測量等幾種),最后寫出具體的內容,制定調查計劃、日程、路線。根據不同的地方準備不同的必要物質工具。還應準備查閱資料的工作,即從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查閱與之相關的文字記載資料,對被研究對象有一概念上的了解,再開始實地調查工作。根據調查對象內容而定。
其次是準備記錄的、拍照片的、攝像收集的設備,經費等準備。如果準備工作不充分,匆忙奔赴到目的地,無法記錄下現狀、實況,得不到全面的采樣就會影響調查的質量。
2.田野調查的技術方法
田野調查技術或稱手段。比如:以最基本的文字記錄為必不可少,文字記錄要尊重原人、原事、原意的真實,記錄中不得添加調查者的主觀的分析結論,只能是原始記錄,其次是用拍照或攝像、繪圖、測量等,記錄下原始證據。
3.田野調查的方法類型
調查: 不能去的地方,信函調查。
問卷式調查:設計需要提出的問題。
填表式調查:設計表格填寫調查內容。
觀察式調查:直接觀察、居住體驗法。
數據式調查:統計分析法。
群體訪問式調查:“會議提問”實驗法。
個別訪問式調查:個案調查(以個人為對象)。
抽樣式調查:幾百人以上的百分比。
相對比較法式:非主觀意識的比較,而是以原始材料比較法。
綜合調查法:宏觀調查法。
4.田野調查的成果形式
田野調查報告:在整理收集記錄資料、數據、表格后,綜合地分析實地調查資料。這是很重要的后期工作,編寫調查報告的重點是尊重原意。如實編寫記錄,不得隨意加入調查者個人的理解,不加作者個人的分析觀點,解釋和結論??陀^地反映現象、歷史和存在的問題。作為歷史檔案存檔的重要依據。
對所調查的資料按歷史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進行文字規范整理。如實地記載調查原始資料。應尊重人物、事件、對象的原文、原件和原意的原始記錄。如實寫出報道、調查報告。并注明調查地點、調查時間、報告人。
研究報告:在以上整理、編寫調查報告的基礎上,對當前存在的問題提出看法、分析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措施和研究的對策,這就是研究報告。即在對所調查對象的歷史、發展、現狀、存在問題的依據上,提出研究綜合分析建議和對策,作為學術論證報告。給相關部門提供決策的參考依據,也就是綜合分析田野調查中所獲得的資料,這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編寫調研報告的目的并非簡單地描述調查的見聞,而是對調查資料的解釋,分析出可靠性結論。
5.田野調查的四點要求
求實的作風。在選定研究的項目以后,深入調查,多方調查,一定要嚴格尊重原始的記錄,不得參與個人的分析、猜測以及個人的結論。原始記錄應該是實事求是地記下原始的原話、原事、原人。
嚴謹的學風。在調查中有口頭了解的,有文字史籍記載的,有各種來源。但一定要加以多次反復核實,去偽存真。多次考證取得共性,統一的觀點和論據。一定要做到有充分的論據來證實自己的論點,也就是法律上講的,有根有據,有據可證。
平等地位的態度。調查研究者對不同文化和不同民族的調查研究時,切忌不可以我為主的居高臨下態度,要以誠相待,這樣才能獲得對方的信任與幫助。
敏銳的觀察、分析能力。良好的理論修養是調查研究的基礎,社會調查的深入需要人生閱歷和經驗的積累,總之,田野調查是一種社會實踐,也是經驗積累的過程。
6.衡量田野調查的質量標準
第一,做田野工作時,往往用文獻法了解歷史背景和現狀,用問卷法大面積地抽樣了解宏觀背景,用個案法實地觀察體驗,深入挖掘,做小的case study(個案研究),也就是說,做田野工作是把幾種方法綜合起來使用,力圖了解真實情況,獲得第一手真實的東西。田野工作質量的標準就是利用各種方法和技術去獲得真實的東西,真實性代表你的田野工作質量的高低,這些資料要經得起推敲和驗證。
第二,所作調查是否全面,是否盡量不帶強烈的主觀意向,不預設傾向性。但是往往一個人有他自己的文化背景,這種文化預設是不可避免的。作為一個訓練有素的田野工作者要時時意識到這個問題,要時時提醒自己注意避免掉入由預設導致的文化困境當中去。
【關鍵詞】鄉土實踐;核心素養;課程資源開發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62-0010-03
【作者簡介】駱殿兵,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實驗中學(江蘇洪澤,223100)副校長,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當下,“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已成為人們的共識。教育不僅僅要關注書本和過去,更要著眼當下與未來,重視學生精神世界的建構。《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是最重要的道德學習方式,教師要引導和幫助學生通過親身經歷與感悟,在獲得情感體驗的同時,深化思想認識?!睘榇耍覀儼涯抗馔渡溆诒就霖S富的地域文化,開發和利用鮮活的鄉土課程資源,以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經歷和感悟,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一、設計探究活動:培育“看得見”的“家國情懷”
教育的目的是立德樹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培養青少年天下興亡、我有責任的家國情懷,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強的中國人,引導學生仁愛共濟、立己達人,負責任、講文明、有愛心。基于此,思想品德課的教學要以培養學生敢于擔當的家國情懷為重要目標,不斷提升學生思想道德境界,為學生成長樹立應有的責任境界和人生高度,在人生成長關鍵處指引學生,于知行合一中凝聚責任共識,激蕩責任勇氣。
例如,某教師在教學蘇人版九年級全冊第7課第三框“學會行使監督權”一課時,事先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實踐探究活動。
在該縣工業園區內有幾家農藥廠,經常利用陰雨天氣偷偷地排放廢氣、廢水,有時學生坐在教室里上課也會聞到刺鼻的氣味。在教師、家長的指導幫助下,九年級某班學生懷著對居住環境的深深憂慮,分成小組利用雙休日的時間,走出校門,深入企業做了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獲得如下信息:這些企業進行廢氣、廢水處理的技術比較落后,經費投入不夠……而且相關部門的檢查人員來了,企業就立刻停止排放,檢查人員一走,則是一切照舊。
課堂上,該教師根據學生的實踐探究,提出如下問題:(1)我們可以對哪些部門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議?(2)可以通過什么途徑向相關部門提交該建議書?(3)參加這一社會實踐活動對我們的成長有哪些啟迪?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敝袑W生行使監督權,重在公民意識覺悟基礎上的自覺踐行,做到知行合一。從這個角度來說,該教師能夠引導學生注重與社會實踐的聯系,既讀“圣賢書”,更聞窗外事,體現了思想品德課程的實踐情懷。通過這樣探究活動的開展,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獲得情感體驗,深化對家鄉和社會的責任擔當,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內心的善與實踐的行,從而推動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動選擇,提升了思想品德教學的境界深度和德育功效,踐行了思想品德課程“幫助學生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做負責任的公民”的核心理念。整個探究過程中,學生不僅熟練掌握了行使監督權的相關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能積極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殷殷的“家國情懷”充溢其中。
二、引發認知沖突:培育“說得清”的“理性精神”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版)》在“教學建議”部分強調,思想品德課教學的組織與實施應強調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善于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所關注的話題組織教學。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嘗試選取真實的社會熱點事件和焦點人物、自身的生活經歷等將鮮活的生活事件、生活情景、生活現象、生活經歷植入課堂,巧妙制造認知沖突,讓學生結合生活,在沖突中質疑爭辯,激發興趣,進而生發感悟,培養能力,提升情感。
例如,某教師在復習蘇人版九年級全冊第1課“成長在社會”時,引入了本地一則備受關注熱議的新聞:該校七年級高同學途經縣城北京路與總渠路立交大橋下的坡道時,看到便道上頭朝下躺著一位滿頭白發的老人,老人的左胳膊不住地朝外滲著血。高同學立即上前將其扶起并護送回家。這本是一次普通的善舉,卻沒想到事件一度陷入“羅生門”――摔倒老人稱是高同學導致其摔倒受傷的,要求其擔責并賠償。倍感委屈的高同學最終在家人的幫助下向公安部門報了警。經過近半個月的調查后警方確認,老人系自行摔倒,高同學并未與其碰撞。最終,受助老人承認自己一時糊涂,并登門致歉。老人摔倒,扶不扶?這本應是一個極簡單的道德問題,卻在短時間內引發輿論的強烈回響,主要形成了兩種觀念――有人認為“不能扶,傷不起”;也有人認為“還是要扶,自己家里也有老人”。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出問題,你支持上述哪一個觀點呢?請說說你的理由。選擇“不能扶,傷不起”觀點的學生列出的理由有:從個人成長的角度看,受教育者最主要、最基本的義務,是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從個人與他人的關系看,初中生身心發育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傷害,不多管閑事,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未成年人的自我保護意識;從國家與個人社會的關系看,政府有關部門要體現在社會公益方面的擔當,引領道德風尚,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友善。選擇“還是要扶,自己家里也有老人”觀點的學生列出的理由:從個人成長的角度看,樂于助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中學生應該在學習和生活中學會幫助別人、關心他人;從個人與他人的關系看,中學生勇扶跌倒老人,有利于喚醒更多人的道德良知,構建和諧社會;從個人與國家社會的關系看,中學生應自覺親近社會,服務社會,共同為建設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前進的美好社會貢獻力量。
俗話說:“話不說不知,理不辯不明?!闭n堂上,教師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創設辯論情境,引發思維碰撞,激發智慧,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體驗,培養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讓他們在錯綜復雜的社會生活面前做出正確的判斷與選擇。這樣學習就真正成為學生提高自我認識、主動發展的過程。
三、舉辦模擬法庭:培育“記得住”的“法治意識”
法治意識,是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基礎和集體體現,它要求思維主體崇尚法治、知曉法律、尊重法律,自覺將法律付諸實踐,善于運用法律解決問題,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建設的參與者、遵守者和捍衛者。通過開展模擬法庭活動,開拓學生交流、學習的平臺,實現學生、家長和教師的互動,廣泛傳播預防及應對青少年違法的信息,做到及時預防、及時應對、及時處理。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受法律的尊嚴,生成學法、守法、護法的正能量。與學生共同經歷的實踐活動,真正讓我們體驗到如何將知識內化為見識,讓感悟轉變為思想,為人生成長插上正能量的翅膀。
例如,某教師在教學蘇人版七年級下冊“筑起‘防火墻’”一課時,為進一步提高學生懂法、守法意識,提升《未成年人保護法》在校園的實施力度,增強法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聯合所在地區人民法院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未成年人犯罪審判模擬法庭”活動。法院法官、學校領導、全體初一學生和部分學生家長全程觀摩了這次活動。
故事取材于該縣發生的真實案例:兩名在校初中生因在食堂打飯插隊問題大打出手,其中一名學生更是糾約同學及校外無業人員對他人實施報復,導致同學嚴重受傷,最終該學生因觸犯法律成為階下囚。在模擬庭審過程中,“審判長”有條不紊、鎮定自若地主持庭審,“控辯雙方”舉證、質證、激烈辯論,“被告人”幡然悔悟……
學生一個個正襟危坐,表情嚴肅。經過半個多小時的法庭調查、法庭辯論、被告人陳述等環節,法庭最終宣判審理結果。整個庭審程序環環相扣,嚴格規范,庭審現場秩序井然。此次活動開展得十分精彩,從學生的發言中可以看出,他們事前準備充分,參與度高。為了這次活動,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利用課余時間到圖書館查閱了《憲法》《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治安管理處罰法》《民法通則》以及《刑法》等相關法律知識,能從該案的一個個行為去分析、討論,去研究行為背后的法律和責任,能從未成年心理、教育程度、法律約束等多角度去評價該事件。通過此次活動,學生知道了自己應該享有的權利和應履行的義務,明確了出現問題該如何正確處理,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用暴力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傷害自己和他人。
實踐活動,是課內議題活動的延伸、拓展和深化,其實質是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即引導學生開展學科內的探究性學習。通過模擬法庭活動,學生所學到的不僅是法律知識,還感受到了法律的權威和保障每個人權益的重要性,從而在每個人心中刻上了一個個遵紀守法的感嘆號。事后,大家也紛紛表示,在今后的個人成長歷程中,愿意與法制站在一起,學法用法守法,為創建文明、平安、和諧社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四、開展社會調查:培育“用得上”的“公共參與”
實踐之于人的品德發展,恰如知識之于人的智慧生成。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開展社會調查活動,能夠讓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接觸社會,增加感性認識,加深對課堂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從而真正明白“知識源于生活,知識用于生活”的道理。同時,在開展社會調查的過程中,既潛移默化地增強了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很好地培育了“公共參與”的素養。
例如,某教師在教學完蘇人版八年級下冊“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一課后,適逢所在縣正在深入開展“四城同創”(國家生態縣、國家衛生城市、省級文明城市、省級園林城市)活動,于是,該教師結合這一地方資源,對本課作了拓展和延伸,組織指導學生開展了“關于居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現狀”的社會調查活動。(以下是學生整理的活動步驟)
步驟一:展開調查、收集資料。
活動1:走上街道、走進社區。課題確定后,全班分成10個小組到達事先確定的地點開始行動。
活動2:走訪專家、走進相關部門。小組一:采訪環保局領導,了解相關法規政策,收集分類資料。小組二:采訪環衛處領導,了解目前垃圾處理現狀及設施等。小組三:采訪街道辦事處相關領導,了解地方相關法規政策,已采取的措施,以及近期規劃等。
活動3:深入學校問卷調查。調查在本校及實驗小學進行,共發出問卷100份,回收93份。問卷內容及統計情況(略)。
步驟二:分別整理,形成報告。人員分工及研究報告(略)。
步驟三:制作展板,召開聽證會。(略)
步驟四:總結反思。(略)
這樣的社會調查活動,學生的參與熱情相當高。他們走進社會大課堂,走向生活大舞臺,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用自己的雙手去觸摸,用自己的雙腳去丈量,他們在全員、全程、全面的參與體驗中真正還原了自我,得以在廣闊的時空中施展才能,演繹精彩。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學生從已有生活經驗出發,以社會人的眼光觀察身邊與社區存在的問題,通過集體討論、問卷調查、實地走訪、電話采訪等活動,對垃圾分類處理問題提出了很好的建議,最后還制作了展板,接受了聽證,體現了良好的“公共參與”的素養。整個過程,學生學會了協商、服從,并且敢于表達、質疑,積極呼吁,親身實踐,自始至終,他們儼然就是行走在大街小巷的環保使者,這些對于他們無疑都是收獲,都是成長。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中政治;生活實踐;有效策略
高中政治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對學生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啟發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世界觀。然而,實際的高中政治教學跟學生的生活相脫離,所以不能夠使得教學效率提高,較難實現教學的目的,從而就較難體現高中政治這門學科的價值。注重實際生活和教學之間的聯系是新課改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因此,探析高中政治的生活化教學具有理論和實際的雙重意義。
一、通過生活實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在高中時期的一系列學科當中,政治這門學科不具有吸引力,大部分的學生都認為政治這門學科比較單調和枯燥,太過于理論性,因而較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無可厚非,這是實際存在的情況。為此,對于廣大的高中政治教師而言,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學策略和課堂教學氣氛。筆者感覺,要想調動學生的學習學習興趣,將我們的實際生活和教材的理論知識有效地統一起來是最為有效的教學策略,這樣能夠使得學生學以致用,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教師在講解關于國家宏觀調控知識的時候,針對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的情況,教師應立足于銀行調控儲蓄的利息率,為學生分析銀行實施調控的原因,很明顯這體現了國家的宏觀調控,教師根據目前的國內和國際形勢,以及全面地思考外匯和人民幣的升值情況,就比較容易地使學生理解國家的宏觀調控,從而有效調動學生學習高中政治知識的興趣。與此同時,也使得學生加深了對我國實行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具有顯著優勢的理解,從而使學生提高了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二、努力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在新課改的影響下,更加注重的是學生在進行學習時對實際生活的感受,這反映了現代化教學思想的一個顯著特點。由此可見,教師在進行高中政治教學的時候,需要努力地為學生創設一種愉快和諧的生活化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生活與反省自我,以使學生仿佛置身其中,實現自我感受,升華自己的情感,拓展自己的思維,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發散性思維能力。比如,教師在講解有關影響價格因素知識的時候,可通過實際生活當中一些案例:一是我國在2011年的時候,華南地區受到了嚴重的暴風雪災害,市場上的蔬菜價格顯著地上漲;二是在每一年情人節的時候,幾乎所有花店玫瑰價格都上漲了一個比較大的幅度。這樣,學生在教師所創設的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影響下,明白了間接因素對價格的影響作用。
三、回歸社會生活實踐
實踐和生活是學生學習的活水。高中政治教學需要回歸到實際生活當中去,注重社會實踐和教學的相互統一,只有如此,才能使得學生應用和鞏固自身所學習到的政治知識。為此,教師在高中政治教學的過程中,應當跟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通過撰寫小論文、實地參觀、模擬生活的情境表演、社會調查,以及研究性的學習等新式尋找實際生活當中的活水,倡導啟發學生切實地走出校園和教學課堂,走向社會和家庭,以使學生跟多姿多彩的實際生活相融合,啟發他們通過自身在教學課堂上學習到的政治知識有效地應用到社會實踐當中去,進而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拓展視野,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這不但讓學生在實踐當中培養了學有所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也使得學生所學習的政治知識得以鞏固。比如,教師在講解“新時代的勞動者”這一部分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實施社會調查的方式:首先要求學生對本地區的失業和就業情況進行調查,明確下崗工人和失業人員不能夠再就業的原因,且在這個前提條件下進行統計與分析,撰寫調查研究報告,還需要為下崗、失業人員和地方的政府部門提出合理化的建議或者意見。教師通過這樣的形式,不但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也使得學生鞏固了我國就業形勢嚴峻的原因和解決我國就業問題的策略等的內容。如此的實踐活動不但能夠讓學生走出校園,感受到社會和生活,而且也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增長了學生的才干和知識,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了他們關注社會和生活的責任意識,這也表明了政治學科的本質特征就是實踐性,使得學生明確了政治學科的最終歸宿就是參與社會實踐。
總之,高中政治生活化的教學能夠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和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高中政治教師一定要實施有效的生活化教學策略,以真正地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胡曉麗.高中政治課堂有效開展生活化教學的策略與方法探析[J].文理導航:上旬,2013(8).
關鍵詞:高中生物;合作;興趣;思維
近年來我們學校多次舉行“研究性課題”的討論和實施方案,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高一高二年級各學科都確定了研究性課題,學生都踴躍參與到這一行動中。本人就此談談生物“研究性課題”的實施和一些想法,僅供各位同仁參考。
生物必修本中有“實驗設計,觀察生長素或生長素類似物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選修本中有“調查生物工程制品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情況”等10個課題。新大綱要求“教師要在課題研究活動中著重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和實踐能力,包括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一定的社會活動能力,尤其要鼓勵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和“這些課題要求學生以獨立或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有些課題要在教師的適當指導下完成”。由于學?;A條件較差,又是剛開始使用新教材,因而每個課題的研究活動均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
我校在開展“研究性課題”教學中,要求教師制訂幾個課題以供學生選擇,教師提供給學生的課題大多只有一個課題名稱,而學生的課業負擔已經偏重,實施研究性學習時間不能得到充分保證。為此在研究性課題――“實驗設計,觀察生長素或生長素類似物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教學中要把握以下幾點:
一、細化、確定研究題目
新教材中的研究性課題,涉及面較廣,應首先根據題目的具體情況,聯系當時、當地的實際條件,引導學生盡量地細化題目,選擇確定一個較小的適合自己的子課題具體進行研究。例如,“實驗設計,觀察生長素或生長素類似物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可引導學生先將其細化為“萘乙酸(NAA)對蘋果(梨、楊、柳等)插條生根的影響”等若干個子課題,然后再指導學生結合具體實際(材料的選取、器材的準備、藥品的配制、時間場地、方式方法等)選定具體的研究方向,突出各自的特點。但在實際實施過程中應注意協調學生活動的全面性,即有盡量多的研究方向、盡量多的子課題。
二、制訂詳細的實施方案
題目確定后,成功與否的關鍵是是否有一個科學、詳細的實施方案。一般應包括以下內容:題目,即所確定的較小范圍的有具體方向的研究課題;目的,即通過活動要明確的問題,掌握的方法和提高的能力;理論依據,包括實驗原理、假設、預期結果等;材料,包括時間、范圍、內容、場地、儀器、藥品等;方法、步驟,指采用的具體方法,活動的具體步驟,研究的主要方面,記錄的主要素材(現象、數據)等等;結果結論,根據對素材的整理分析、推斷而形成的科學、系統、確切、理性的結果結論。
下面是一個生長素類似物對植物生長發育影響的實驗設計案例:
實驗題目:2,4-D對花芽分化的影響。
實驗原理:2,4-D對花芽分化有抑制作用(假設),能延遲的開花時間(預期結果)。
目的要求:學會設計實驗的一般方法,學會觀察、記錄、分析實驗現象的方法,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鞏固理論知識。
實驗器材:盆栽(5組,每組2盆~3盆)、2,4-D母液、小噴霧器、移液管、燒杯等。
實驗步驟:
a.配制濃度分別為0.01mg?L-1、0.1mg?L-1、1mg?L-1、5mg?L-1的2,4-D溶液。
b.選取5組盆栽(每組2盆~3盆)編號,放置在光照、通風、水分、溫度等條件適宜的相同環境下管理。
c.分別用配制好的4種不同濃度的2,4-D溶液噴灑編號1組~4組的植株(第5組作為對照組)
d.實驗記錄:定期觀察、測量、記錄的發育情況。
e.實驗結果:分析實驗現象的可靠性(出現誤差的原因);繪出濃度與時間的函數圖表;分析2,4-D濃度與花芽分化時間的關系,得出相應的結論,寫出實驗報告。
思考題:用2,4-D處理植株對花蕾大小、植株的大小是否有影響。
注意,在指導學生制訂方案的實施過程中應提醒學生:科學性,即嚴密的理論依據,嚴格的操作過程、步驟;可行性,即切合自己實際,簡單可行,效果明顯;創新性,即突出自己的特點,有創新意識。
三、總結、交流研究成果
本階段是整個活動過程的高峰和重點,也是我們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可分兩步走:一是歸類整理,即把每位學生或小組的活動成果、報告按一定的順序整理、歸類。二是總結交流,對本次活動中有創新意識的、方法科學、可行性強的、預期效果顯著的、環節齊全、步驟嚴格等代表性的題目,單獨整理撰寫出詳細的研究報告,形成典型材料或案例,采取展示會、答辯會、報告會等各種方式在全體同學中交流,也借此激發學生參與研究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研究性學習,是以獨立或小組合作的組織形式,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直接體驗和研究探索為基本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為歸宿的活動課程。從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實踐看,它具有如下優點:
1.研究性學習實現了知識、能力、態度的三位一體
參加任何一個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活動,都需要綜合各學科的知識,運用和發展多種能力,包括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實驗設計能力、合作能力、社會活動能力。在研究性學習的體驗中,給學生的情感和態度的影響是深刻而長遠的。
2.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研究
法國科學家笛卡爾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痹趯嵤┭芯啃詫W習的過程中,只有方法對頭,才有可能順利完成任務。從收集信息到信息收集后的處理和分析,從調查研究到研究報告的撰寫,從設計實驗到實驗實施和實驗結果的分析,都離不開科學方法的指導。研究性學習強調的是過程和方法,是學生在自主學習和親身體驗中,逐步掌握學習和研究的方法。
3.研究性學習為學生個性化發展提供了臺階
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學生獨立性、積極性、創造性的形成,還能讓學生學會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不怕困難、積極進取、勇于創新,讓自己的個性得到充分和全面的發展。
四、在“研究性課題”實施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難
1.認識不到位
在現行教育管理體制下,社會評價學校、學校評價教師、教師評價學生,都以學生學習的結果――考試分數作為主要依據。這種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影響了研究性學習的實施。
2.時間得不到保證
研究性學習從課題的選擇,到調查研究、制訂方案、實施方案、總結交流,周期較長。而現行的教學內容偏多,教師的工作量和學生的課業負擔偏重,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時間得不到保證。即使實施,也往往流于形式,或有始無終。
3.能力差距大
受教育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制約,學生在以往的學習中,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機會少,以致于學生形成的能力不能適應研究性學習的需要。
五、研究性學習,作為新課程計劃中的必修內容,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它
在實施研究性學習的起步階段,我們應做到以下幾點。
1.轉變觀念形成研究性學習的合力
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是教育無限發展的空間。從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出發,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明確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意義,做好組織和具體的指導工作。
2.掌握方法為研究性學習鋪路架橋
在研究性學習實施之前,要進行方法論的指導,降低操作的難度。教師可就處理信息的方法、實驗設計程序、如何開展社會調查、撰寫課題研究報告的格式等,開設專題講座,增強可操作性。
3.理順關系,使研究性學發展
首先,要定位好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師生角色。教師是組織者、指導者、評價者,是配角。學生是策劃者、操作者、自我評價者,是主角。要突出自我,探索研究,呼喚創新。其次,協調好主、客觀因素。
4.總結經驗,讓研究性學習螺旋式上升
在每次研究性學習實施后,師生要及時總結。總結是評價的基礎,總結是為了開拓未來。學生在自主學習和直接體驗后,總結出的成功的做法和經驗并轉化為終身學習和發展的技能,一些不成熟的做法也將成為學生今后學習中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教參.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5(1):2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