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0 07:21:4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工模實訓總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隨著我國世界制造中心地位的確立,在制造業得到快速發展的基礎上,模具工業一直以15%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長,模具制造技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些已接近或達到國際水平。模具生產企業為了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和生產效率,不斷快速地更新模具設計、生產新技術、新設備,同時也在強化模具設計制造生產組織流程,逐步健全各崗位群。
一、我國模具企業生產組織流程及崗位群
企業調研顯示,我國模具生產企業生產組織流程主要有兩種,即FE+FP和FE+RP[1]。就目前而言,我國國內應用FE+FP路線較多,特別在北方的模具企業及南方的一些中小模具生產企業。在我國南方模具發達地區,一些模具生產企業也開始使用FE+RP路線,明顯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企業生產風險和企業運行成本,得到了明顯的經濟效益,FE+RP路線在今后幾年將得到迅速普及。一套模具的生產需要各個崗位群的工作人員密切協作,現在企業更多的采用項目組的方式進行組織生產,由項目經理組織協調各崗位群人員,組成團隊,完成從模具的設計到模具生產制造和試模成功的整個過程,降低了過程失誤幾率,大大提高了模具的制造效率。
二、我院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的課程體系及《模具鉗工模塊》課程作用
當今的模具已是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傳統的模具設計理論與制造工藝外,還需CAD/CAM/CAE一體化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各類先進制造技術及裝備的支撐。作為高職的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的學生既要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又要掌握各種加工機床操作技能,也就是說其所需學習的理論課程多,需掌握的技能也多[2]。這就需要高職院校對課程體系及課程內容進行優化,使之適應模具企業設備、技術及生產組織流程變革的需求。我院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的主干課程體系如圖2所示。課程體系按照先理論后實踐進行教學組織,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學?,F有的模具CAD/CAM實訓室、機加實訓基地、數控實訓基地等實訓條件與理論課程相結合,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使學生掌握理論知識與各種實踐技能。各模塊課程以模具企業工作過程(模具設計———模具各零件加工工藝編制———模具各零件的加工———模具裝配———試模)為導向組織實踐教學,使學生系統地掌握模具設計生產的過程及模具設計、制造的各種實踐技能。
《模具鉗工模塊》課程是我院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課程體系中最后的一門綜合實踐課程,是整個教學內容的綜合應用?!赌>咩Q工模塊》課程將先前學習的專業各理論知識、實踐操作技能有機結合,在原有學習的基礎上更加深化理解和掌握,系統的對模具設計、生產加工過程、各種加工工藝及方法、加工設備操作技能綜合應用及掌握?!赌>咩Q工模塊》課程在這里不再是簡單、狹義的模具鉗工基礎操作知識及技能,而是在“廣義的包含模具設計、模具加工、模具試模等整個模具生產過程”中學習模具鉗工基礎操作知識和技能?!赌>咩Q工模塊》課程合理有效地開設及組織教學,是保證學生系統了解模具企業組織生產流程、掌握模具生產各個崗位專業知識及操作技能、達到適應模具企業技術及生產組織流程變革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的核心課程。
三、《模具鉗工模塊》課程教學項目任務的確定
教學項目任務的確定是本課程教學成敗的關鍵。根據學?,F有加工條件及學生數量,及本課程的教學目標“要力爭讓所有的學生能夠參與模具的設計及加工過程;在學校有限的加工條件下,保證學生能夠真正地了解模具企業的加工組織流程,并系統地掌握模具設計與加工的各項理論知識及各項操作技能”,即教學項目的確定要保證“模具要有足夠的零件數量;各零件的加工工藝及加工過程要有一定的難度,并要用到各種加工設備;在模具的加工及裝配過程中,要包括模具鉗工的各項技能操作內容;模具各零件的配合要求較高,需要學生互相討論、互相配合、團結協作才能完成的模具”。
四、教學組織
《模具鉗工模塊》課程確定的三個教學內容中各個教學項目的教學過程依次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是按照模具企業生產模具的過程進行設置的,主要是使學生系統地了解模具企業模具生產組織流程,系統地掌握模具生產的各項理論知識及實踐操作技能,訓練學生組織生產的組織能力、各個生產崗位的相互協調能力、團隊協作的合作精神等。在教學過程中,始終都是將學生分組,要求其按計劃進行工作,每組都設項目負責人,項目負責人負責協調整個生產過程的調度,每組都設生產工具保管員,負責刀具、量具、風動工具等出入庫管理等。學生依次進行各教學項目的工作過程中,都是首先制定方案,然后集體對方案做報告演講,討論決定最佳方案,統一思想,詳細書寫工作計劃及過程注意事項、設備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等,小組討論豐富操作過程及注意事項,最后具體操作實施,完成各項目。例如在項目(二)的加工過程中,教師要經常召集各小組進行加工工藝編制、加工情況說明及討論會,各零件的加工方案只有通過討論決定才可以進行實際的加工操作,同時強化學生自我進行生產組織協調,要求各種機床的使用必須嚴格按照項目負責人的安排調度使用。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起引導和指導作用,學生才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學生通過制作方案、計劃和進行具體加工操作等逐步掌握各理論知識及操作技能,同時了解和掌握模具生產的組織流程及各個崗位的要求。
在教學過程要中經常組織學生進行檢查評估和交流。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學生難免會發生工件加工報廢的現象,這時教師要及時組織學生進行交流總結和失誤分析,查找失誤原因,尋找解決辦法。例如凹模型面在數控銑削過程中過切后,進行補焊,再銑削型面??傊?,每項項目的檢查評估和交流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發展、促進學生的成就感、促進學生更快地適應社會和企業需求。由于學院存在現有加工設備數量有限及教學班級眾多的情況,在合理安排項目(一)、項目(二)、項目(三)、項目(四)的教學過程中,合理地穿插項目(五)、項目(六)的教學,達到加工設備不停,教學過程不停,學生時刻在學習的狀態,達到加工設備的最大利用率,教學的最大效率。項目(七)是本課程最后進行的教學項目,也可穿插于各教學項目之間。例如,可以在項目(四)未完成前,應用企業報廢模具進行模具試模,分析模具損壞情況等。同樣在模具各零件實際加工的過程中,按照生產設備的調度情況,鉗工實踐教師組織無加工任務的同學學習模具鉗工的各理論知識及操作實踐技能、鉗工工具使用方法、模具裝配等,例如劃線、鉆孔、拋光、電動工具的使用等操作。按照加工設備的調度情況合理地安排項目(三)、項目(四)的教學內容。#p#分頁標題#e#
五、教學條件及教學方法
(一)教學條件
上課地點在數控實訓基地,教學環境為一體化教學環境,多媒體教室一間可容納45人。課程可選用設備有:數控銑床一臺、數控車床一臺、電火花機床一臺、線切割機床一臺、普銑一臺、磨床一臺、搖臂鉆一臺、臺鉆兩臺、風動工具三臺、角磨機一臺、電動拋光機一臺、鉗工工作臺三臺、企業報廢模具6套。實訓耗材主要有標準模架一套、400×300×50的45#板料3塊、400×300×20的45#板料3塊、準80的45#圓鋼1500長、準60銅棒200長、鉬絲2卷、150#—180#油石、砂紙、180#—800#砂帶、準20×30砂輪、準8—準10砂輪、準20—準10×30錐度砂輪、準6—準25×30拋光輪、準6—準25×30砂布圈、數控銑刀等若干。本課程配備指導教師兩名,一名學校專任教師、一名外聘企業高級鉗工,兩名機床操作指導教師。課程配備各種教學資源,《模具鉗工模塊》指導書、網絡視頻資源、模具結構圖冊、模具鉗工基礎教程及其他參考書籍。
(二)教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主要以項目教學法組織教學,同時兼用其它教學方法保證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工作意識。
1.案例分析法:本課程項目教學中廣泛使用案例分析法。選用球模典型的成型零件結構作為教學案例,制作豐富的多媒體教學資料,將模具鉗工相關的理論知識介紹給學生,同時教師對各類工具儀器的使用進行演示及講解。在案例分析課上,教師始終扮演的是經驗豐富的“引導者”的角色,而不是純粹的“教師”角色。案例分析法給學生提供一種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實戰演習的機會,每一位同學都成為課堂的主人。
2.小組討論法:在實施每項教學項目過程中,以組為單位組織項目教學,在教師引導學生做完每項教學項目后,以組為單位進行總結討論,形成方法總結報告,并按組進行匯報,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和總結學習能力,逐步提高自學能力。
3.動態教學現場講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實時講解,對于普遍性的問題,會采用現場臨時集中討論等方法。這種靈活的教學方法,使得教學針對性更強,效果更好,做到有的放矢,但對教師的綜合能力要求很高。
4.頭腦風暴法:在項目教學過程中,教師廣泛使用頭腦風暴法,進行小組討論。針對某項任務或某項具體操作,以小組為單位,選取記錄員,要求每個組員進行意見性發言,教師應避免立刻對學生的意見進行評價,應盡可能地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鼓勵求異、創新,全部發言完畢,教師最后總結。這種教學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有利于同學們互相學習借鑒,形成團隊意識。
六、教學實施效果
通過對本課程的實施,主要有以下效果:
(一)較真實的工作崗位體驗。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所有學生體驗了模具生產過程的各個崗位的職能要求,了解了模具企業生產的組織流程。
(二)學以致用。在實施每個項目時,通過制作方案、計劃,討論方案和計劃以及實際實施過程,綜合應用了所學的專業知識及技能,且都圍繞著一個具體項目,這為零距離的上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強。學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通過方案、計劃的制定,對方案和計劃的討論及實際實施過程,會發現自身知識和操作技能的不足,通過不斷向別人學習、翻閱資料來提高自身能力,最終完成項目工作任務。這樣的“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過程,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大大提高,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也大大提高。
(四)學生成就感的體驗。從模具的設計方案確定開始,到模具設計完成,再到模具零件加工完成、模具裝配完畢、最后到模具試模成功的整個過程中,學生也都在努力追求完美,他們不斷修改設計方案、修改零件圖紙、修改零件的加工工藝,重復的打磨拋光模具零件型面,一直到模具裝配完成乃至模具試模成功,學生們看著自己制作的每一步成果,都非常高興,有成就感。
關鍵詞:模具制造專業;實習教學改革;現狀
模具制造專業實習教學是銜接模具制造專業學生與企業一線生產的重要橋梁。推動實習教學改革有利于完善模具制造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也有利于為市場提供更加實用的專業型人才。因此,我們應該全面分析現有的實習教學,從學生的受教育需求與市場的發展趨勢出發,著手推動實習教學改革。
1.模具制造專業實習教學現狀
1.1教學理念落實不到位
在各大院校,模具制造專業實習教學的新理念已經開始出現,逐漸意識到傳統教學的諸多弊端,并對模具制造專業進行不同程度的實習教學改革。但是,諸多教育者只在頭腦中轉變了教學理念,卻沒有將這一整套新理念運用于具體的實習教學過程中,以致于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關系仍然沒有發生本質的改變。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主要有三個:第一,各院校在理解國家的教育改革方針政策時,沒有真正做到心領神會,以致于頭腦中一套教學方案,而實際行動中又是另一套教學方案;第二,教師長期形成的教學風格影響了實習教學改革新理念的推廣;第三,傳統教學理念根深蒂固,容易在現有教育體制下死灰復燃,從而影響新理念的貫徹與落實。
1.2教學目標不完善
根據教學新理念,模具制造專業實習教學的主要目標應該包括三個方面,即模具制造知識、模具制造技能與學習態度?,F階段,許多實習指導教師都開始重視學生的模具制造技能上,將實習教學的重點集中在塑料模具設計、沖壓模具設計、模具CAD技術與模具制造工藝上。但是,因教師的雙師化程度較低,對模具企業的具體流程不熟悉,以致于實習教學很難起到提高學生模具設計與制造能力的作用。另外,許多教師忽視了將模具設計與制造理論同實踐的結合,以致于學生模具設計與制造技能無法獲得長遠發展。
1.3教學內容全面
一方面,許多學校將實習教學定義為將學生帶入實訓室,讓學生熟悉模具設備,從而完全脫離教材,并了解企業的相關工藝流程。這種做法不僅曲解了實習教學的真正內涵,將實習教學等同于體驗學習,而且還壓抑了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以致于其模具設計與制造技能難以達到企業水準。另一方面,在實訓室,大部分教師只將前人的研究過程與研究成果演示一遍,讓學生觀看,這種做法沒有真正發揮實習教學的優勢,只將實習教學作為課堂理論教學的局部延伸。
1.4教學方法不靈活
大部分教師在模具制造實習教學過程中,仍然采用“教師演示、學生觀摩”的模式,而且教師每年做的演示都是一模一樣,完全沒有根據最新工藝做出調整和改變。同時,學生分組練習也往往處于失控狀態,完全沒有教師的引導,以致于學生的學習與教師的教存在嚴重脫節。另外,學校的教學評價機制不健全,雖然開始意識到總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的重要性,也開始將實踐評估納入到學生的發展體系中,但是,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教師很難用一個標準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進行合理評定,以致于教學評估還處于無序狀態。
2.模具制造專業實習教學改革策略
2.1確立全面的培養目標
我們應該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完善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實習教學體系。具體說來,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第一,組成以專業教師、模具專家與模具廠家為主的專業實習指導委員會,使其參與學生的專業指導,提高實訓水平;第二,組織專業教師學習兄弟院校的優秀經驗,并深入模具制造工廠參與考察與實踐,從而全面了解社會對模具制造專業學生的市場需求及能力要求,為實習教學奠定基礎;第三,深入理解模具制造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認清社會形勢,加強模具設計與制造的一體化人才培養,從而為企業與社會提供專業扎實、技能過硬、職業道德健全的應用型人才。
3.強化實踐教學
一方面,加大實習課程的比重,突出模具制造專業的實用性與專業性,將理論學習與實踐實習有機融合起來,將實習內容劃分為普通機械加工模塊、數控編程加工模塊、模具特種加工模塊、模具裝配調整模塊等,推動模塊化教學。另一方面,發揮模具實訓中心、實驗室的作用,將基本技能訓練、專業技能訓練、綜合能力訓練結合起來,既注重理論知識的把握與理解,有突出實踐技能的提高。例如,教師可以將普通機械加工的銑、磨、鉆、車、刨分解開來,也可以將模具特種加工的線切割、電火花分割出來,讓學生充分了解模具零件的具體制作與模具產品的具體組成,從而實現學生學習與企業工作“零距離”。
4.加強教師雙師型隊伍建設
教師的綜合素質直接決定著模具制造專業實習教學改革的成敗,良好的教師隊伍往往具備較高的理論素養、模具專業能力及企業實踐能力,能對學生的專業學習進行有效指導。因此,各院校應該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讓專業教師參與企業建設,使其在一線得到鍛煉,從而更好地看待模具專業的發展與人才培養模式。
4.1建立健全教學評估機制
良好的教學評估機制是診斷教學的重要方式。在實習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既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又重視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還突出對學生原有知識水平與實踐技能進行診斷。因此,我們應該建立健全良性的教學評估機制,以全新的視角看待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實習教學,在演示教學、現場教學的過程中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模具制造專業實習教學改革是一個不斷演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轉變陳舊的教學理念,明確教育教學目標,豐富模具制造的實習內容,促使實習教學方法更加人性化和實踐化,進而推動整個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火壽平,韓紹才,孔德璀.課程理實一體化教學改革研究――以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為例[J].云南電大學報,2012(12):78-79.
[2]李震.模具實習教學改革分析[J].職業,2014(4):36-37.
[3]涂承剛.中職模具制造專業實習教學改革方案初探[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3):47-48.
[4]趙俊德.如何提高模具專業實習教學質量[J],2012(9):33-34.
關鍵詞:工程圖學;課程群;教學研究;實踐
中圖分類號:TB 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7-0120-02
工程圖學是高等工科院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門主干技術基礎課,被稱為工程技術界的語言,其教學是以圖形為主,研究由空間抽象到平面,再由平面想象到空間的復雜轉化過程,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對三維空間幾何形體的想象和二維工程圖樣的繪制與閱讀能力,為空間構思課程設計畢業設計乃至畢業后的職業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由于教學計劃的修訂和調整,新開課程的不斷增加,本課程學時數減少很多,因此,建立新的教學內容體系勢在必行[1]。
一、工程圖學課程在學生培養體系中的功能分析
工程圖學課程教學的核心功能是培養學生繪制和閱讀工程圖樣的能力。工程圖樣的成圖方式有徒手成圖、儀器成圖、計算機成圖[2],其核心課程是“畫法幾何及工程制圖”,它是學生接受工科高等教育以來接觸的第一門與工程有關的課程。其主要功能是培養工程設計表達能力,即讓學生通過課程學習,掌握工程界表達、交流技術思想的語言。用圖形語言描述工程設計,該功能是顯而易見的,也是圖學教育和工程界普遍認可和重視的,姑且稱其為顯;它還具備培養學生空間思維能力、設計創新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工程綜合素質等功能,這些常常被忽略的,被稱為隱[3]。
其中空間思維能力培養是本課程特有的,它極大地影響著設計創新能力。我們把課程功能歸納為“兩種能力、一種素質”的課程培養功能,即“工程設計表達能力(顯)、工程思維創新實踐能力(隱)和工程綜合素質(隱)”。
隱不但影響著顯的發揮,而且影響著學生的整體素質和思維水平的提升,在學生培養中的作用和意義重大而深遠。
二、工程圖學課程群改革與實踐
以保證課程對學生“兩種能力、一種素質”培養強化為目的,對課程內容體系、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實驗實踐項目及課程考核評價進行了研究、建設與實踐。
(一)內容體系改革
以強化機械類人才能力培養為指導思想,重理論、強基礎,創建了“三基”(基本投影理論知識、基本圖示方法、基本繪圖技術)為主線、兼顧設計思維和創新能力培養及工程綜合素質提高的畫法幾何及工程制圖課程內容體系。
為了培養學生的設計表達能力,優化課程傳統內容,適當降低畫法幾何部分的知識深度,加強圖樣表達方案的教學與訓練;為了啟迪學生的設計思維,培養綜合素質,課程中增設構型設計的內容。對于重視嚴謹訓練的工科學生來講,注入思維結果為多解式的教學內容是非常必要的;在“零件圖”前增加“機械工程圖概述”內容,介紹零件、機器、機械工程圖樣以及機械工程圖樣在機械產品中的作用,使得學生在學習零件圖、裝配圖時從整體上有一個了解,更容易學習和掌握工程圖樣;為強化徒手繪圖技術,分別在制圖的基本知識與技能、軸測投影、零件測繪、部件測繪多處設有徒手草圖內容。
(二)教學方法研究
1.教學方法創新研究:以強化“兩種能力、一種素質”培養為目的,教學中開展形式多樣化的創新活動,重點在于引導和啟發學生積極參與創新活動,增強學生對創新活動的興趣。要為學生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依據個人興趣,發揮和挖掘他們的潛能。如開展模型設計制作、三維設計大賽等活動。
2.思維訓練方法研究:例如畫法幾何綜合問題,都是綜合約束或多條件約束題目,分別可采取分解約束或逐個滿足約束的分析方法、軌跡法、逆推法,分析找出最多量解題思路,再比較分析優選解題方法,培養梳理解決紛亂復雜問題的能力、優選習慣與思維方法;利用組合體形體分析,培養學生把復雜問題分解為簡單問題的思維方法――“化整為零,積零為整”的分析解決問題方法;構型設計給出“單面視圖”約束或多形體約束并重視答案的多量和特異,以激發想象,培養多向思維,啟發功能聯想,訓練培養工程創新思維等。再引申反證工程圖表達形體必須唯一確定,使學生高度認識工程圖樣100%絕對正確的重要性以培養工程素質。
3.實驗實踐方法研究:以強化“兩種能力、一種素質”培養為目的,針對中學時為應試而學習的學生,在大學第一門與技術相關的課程中設計并設置實驗項目,可起到循序漸進地培養工程實踐能力的目的。在原來的測繪基礎上,設計了以“模?壙圖”多重循環為標志的實驗項目,包括模型速畫、模型制作、創新構型設計與模型制作、機械拆裝、零件測繪、實戰CAD等。
(三)教學手段建設
以強化“兩種能力、一種素質”培養為目的,結合課程內容體系改革,將現代多媒體技術以及網絡運用到教學中,實現教學手段的提升。
1.CAI課件系統研發:以體現教育思想,使“空間?壙平面”思維過程可視化,實現教學經驗的廣義積累與疊加為設計要求,設計了助教型、助學型、創新與工程能力培養型、測評型課件構成的CAI輔助教學系統,并進行了研發。
2.網絡資源建設:作為信息交換巨大寶庫的互聯網,正日益成為人們學習新知識、獲取新技術和了解新情況的途徑。網絡具有信息量大、知識面廣、操作敏捷、資源共享等特點。目前課程建設的研究成果全部上傳畫法幾何及工程制圖國家精品網站,已經實現學生網上訪問電子教案,重現教學過程,按個人需要靈活選學教學內容。學生可以跟著教師在網上邊學邊進行同步操作,也可實現網上答疑和提供教學信息。網絡化教學將極大地提高學習的效率和效果。
(四)實驗實踐教學研究
1.實驗實踐項目設計:通過實踐獲得的知識是學生真正通過自己的體驗、思索獲得的,它具有更好的效果和持久性。但是,目前學生普遍缺乏實踐經驗。解決方法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根據由實踐到理論的認知規律,新增加了如下實踐教學環節:“機械及產品認知”實驗、組合體徒手速畫訓練、“立體模型制作”實驗等。(2)把計算機繪圖的理論講授與上機實踐結合在一起進行。教師講完一部分內容,學生接著進行練習,遇到問題及時解決,見效很快。最后進行零件圖和裝配圖的綜合上機實驗。(3)一周的集中測繪是學生所學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綜合運用。此過程分小組進行,每位教師指導10~15名學生,教師經常檢查學生的測繪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討論解決。學生們可以互相討論,培養了協同工作能力和團隊精神。這個環節中,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是一個讓學生收獲很大的教學環節。
2.實驗實踐教學實施手段建設:通過教學實踐總結形成一套針對各實踐性教學項目的具體實施方法。實驗實踐手段建設采用自建和共享。(1)自建有計算機房、手工模型制作室(陶泥、泡沫)、機制模型實驗室(微型機床)。根據課程自身條件實施實驗項目:自備小型工具、微型機床完成手工模型制作;自備模型完成測繪實踐;專用機房完成計算機二維繪圖、三維建模。(2)共享有機械原理零件實驗室、學校實訓中心(機械廠)。充分利用學校教育資源,通過參觀零件實驗室、實習工廠完成機械認知實驗;借助實訓中心完成機制模型實驗和三維數字建模輸出。
(五)考核評價方法改革
課程傳統考核方式沿用初高中的考核方式,沒有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對學生知識掌握和運用能力的評價。存在的弊端主要表現為考試方式的單一和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4]。本著以正確的導向來指導教師教學以及學生學習和發展的思想,對考試方式、方法進行了改革研究,設計實踐了課程考核評價方案。該方案改多年一貫的“一次性”考試評價為“過程性、結果性、能力性”三合一的評價。(1)過程性評價:針對專業圖部分的機械工程圖樣繪圖,采用開卷方式,隨學習過程進行,側重于對零件、機器或部件工作圖的全面認識、對國家標準的貫徹執行及二維表達能力和繪圖技能的提高。(2)結果性學習評價:針對畫法幾何部分、專業圖部分的國家標準、繪圖和看圖基本方法,采用閉卷考試方式,盡量讓每題包含綜合、分析、比較、理解的過程,側重于對基本知識的掌握和運用,讓學生明白知識只有在運用中才能內化為能力。(3)能力性評價:針對由裝配圖拆畫零件圖,采用開卷考試方式,側重于包含與工程實際相結合的意識與能力在內的工程圖學知識、能力、素質的培養。設計開放式的、靈活的實踐評價軟試題,如一面視圖構型設計、變位設計、仿型構型設計、形體設想歸謬、模型創新設計、三維建模與實體造型設計等,以競賽形式組織,側重于圖學創新能力、綜合素質評價,成績優秀者可給予加分。
三、教學應用情況與效果
在開展上述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在教學中運用這些研究成果,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多方面、多渠道的訓練,通過對每一個教學環節,每一個教學細節的研究,最終達到了提高能力、培養綜合素質的目的。據后繼課程的調查顯示,學生的讀圖能力、設計能力較往屆生大有提高;獲全國創新設計大賽等獎項較往屆生增多;求職面試中繪圖能力強,用人單位喜歡接收;四屆學生已獲得UG―CAD認證工程師3000多人,直接授聘UG―CAD認證培訓師3人。在每年一次的教學評價中,學生評價教師的優秀率達100%,尤其對青年教師來說,這個比例在以前是不可能達到的。
參考文獻:
[1]馬亞麗.機械類本科專業“工程圖學”課程內容體系與教學方法探討[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3,29(1):66-67.
[2]郭幼丹.機械創新能力培養的工程圖學培養模式構建[J].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14,12(3):302-306.
關鍵詞:會計信息化 崗位職業能力 學習領域 課程體系
一、會計信息化對會計人才培養的挑戰
(一)會計職業崗位對信息化人才的需求體現層次性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當代,隨著企業管理與信息技術關系的日益密切,會計信息化進程不斷加速和深入,會計工作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面向大型企業及企業集團與面向中小型企業的會計職業崗位對會計人才的知識和能力要求呈現出明顯的差異。大型企業及企業集團業務規模大,組織機構龐雜,具有海量會計數據,數據處理體現跨區域、多元、快捷、個性化特征。為了滿足報告使用者深度分析的需求,隨著大型數據庫技術及高級語言的發展,企業已從單純使用財務系統轉變為在整個企業范圍內使用面向供需鏈管理的ERP系統,會計信息化與經營管理信息化日趨融合。同時,隨著國家會計信息化法規體系和會計信息化標準體系的建立健全,可擴展商業報告語言(XBRL)作為一種在互聯網環境下披露企業信息的標準化語言將在大型企業全面采用,財務報告的內容將大為擴展,并實現資源共享與實時披露,會計崗位也將以面向財務業務一體化過程的復雜多變的復合型工作為主。反觀相當一部分中小型企業,尤其是小型企業卻由于管理觀念陳舊、資源有限、管理基礎薄弱、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決策過程隨意,加上本身業務規模小、會計數據量少、實時性要求不高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會計信息化建設投入不足,信息化步伐依然緩慢,會計信息化應用水平僅僅停留在手工模擬的EDP階段。有些小型企業甚至剛剛實現由手工會計向電算化會計的轉變,會計崗位仍以簡單重復的技能型工作為主。正是由于大型企業與中小型企業在會計信息化技術平臺、會計信息系統的開發與應用、會計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以及制度建設等方面存在的較大差距,對會計人才的知識和能力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要求。大型企業ERP系統功能結構的集成化需要復合型會計信息化人才,該類人員必須要熟悉各業務部門具體的運作流程,要能從傳統的對數據進行輸入、分類、報告提升到從海量會計信息中快速選擇與向財務報告使用者動態性與多元化披露。因此,這種復合型會計人才需要充實更多的軟件操作知識,除應具備傳統會計人員和一般電算化會計人員的職業能力外,還應具備會計信息化的專項工作技能,還要增加必要的電子商務、物流管理、貿易往來等相關領域知識,從而完成使會計信息資源創造價值的重任。而中小型企業需要的則是中高級會計電算化應用型人才,該類人員需要具備基本的職業素養、嫻熟的會計業務操作技能、較為熟練的電子會計檔案維護與管理能力、一定的職業判斷力,以及熟練的office辦公系統處理能力。
(二)層次性的信息化人才需求對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標準 財政部《關于全面推進我國會計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力爭通過5年至10年左右的努力,建立健全會計信息化法規體系和會計信息化標準體系〔包括XBRL分類標準〕,全力打造會計信息化人才隊伍。高職院校作為培養高級應用型會計人才的基地,要順應企業信息化建設的要求,大力開展會計信息化教育。目前,高職會計專業幾乎都開設了《會計電算化》課程,建立了會計電算化實訓室作為工學結合的教學場所。該課程既是會計從業資格準入的必備課程,也體現了社會對信息化會計人才的需求。但取得了會計從業資格證、財政部會計電算化證,甚至初級會計職稱證的學生進入企業會計信息化崗位后,其勝任能力并不理想,根本原因在于會計專業信息化人才培養目標僅定位于對初級會計電算化人才的培養,側重于對財務軟件操作技能的傳授,教學做過程中主要講授對會計數據進行電算處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不能更好地服務于信息化下會計職業崗位的變化性需求。高職會計教育并非只是讓學生成為具有相應專業能力的會計專門人才,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依據主要是社會的現實需求。企業會計電算化工作軟硬件環境的變化要求高職會計專業減少教學與實務的差距,在人才培養中體現不同類型企業對信息化人才需求的層次性,除注重對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還應加強對學生崗位復合和職業轉換的方法能力培養,以及對學生職業素養、自主學習意識、往來應對的社會能力培養。信息化社會對會計崗位人才需求狀況的這種變化帶來了人才培養目標的調整,而這種調整勢必對高職院校原有會計專業課程體系提出新的挑戰。如何培養適應信息化社會要求的會計信息化人才,不僅是直接影響到學生將來職業發展,也是關系到高職會計專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以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專業為例(以下簡稱“我院”),在分析信息化環境下會計人才必備的知識與能力的基礎上,提出學習領域課程體系的拓展性設計思路。
二、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現狀及問題分析
(一)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設置 我院會計專業提出了以職業通用能力、專業核心能力、關鍵能力為本位,結合對學生的身心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道德素質等方面素質培養的課程體系。該課程體系共有2個平臺,即職業素質課程平臺、專業學習領域課程平臺。前一個平臺由包括計算機應用基礎、財經職業入門、管理學基礎等在內的13門通識課程構成,后一個平臺由包括會計基礎操作、初級會計實務、財務軟件應用、稅收基礎操作等在內的12門專業通識課程、包括財務會計實務、成本會計實務、審計實務、稅務會計實務等在內的15門專業核心能力課程,以及包括畢業設計(校內)、畢業實習(校外)等在內的5項綜合實踐訓練三大模塊構成。該課程體系中涉及會計信息化應用能力培養的課程見(表1)所示。我院會計專業這種以會計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設置目標和方向是正確的?,F行課程設置主要有三個創新點。一是,增設《財經職業入門》課程(第一學期,2節/周),向剛入校門的學生介紹財會專業性質、財務崗位設置、財務工作所面臨的環境、技術發展及就業前景,幫助會計專業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設計,使學生能盡早感受職業氛圍,及時把握會計職業崗位發展動態。二是,將階段性實訓調整為同步式訓練課程。例如:在《會計基礎操作》課程(第一學期,4節/周)的同期增設了《會計基礎操作實訓》(第一學期,2節/周),在《成本會計實務》課程(第三學期,3節/周)的同期增設了《成本會計實訓》(第三學期,2節/周),改變了傳統的將實訓單獨安排在課程結束后、學期結束前最后2周進行的階段性實踐教學模式,實現了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的協同一致,有助于學生及時理解并消化理論知識,擺脫了因提早求職、扎堆考證使實踐教學流于形式的窘境。三是,針對信息技術在會計實務工作中的廣泛應用,增強了會計與審計、稅務等相關領域的銜接。在開設會計電算化課程的基礎上,在《稅法實務》課程的同期增設了《納稅申報軟件實訓》(第四學期,2節/周),以網上納稅申報系統為背景,模擬企業包括流轉稅在內的各稅種的稅費計算和完成申報資料的全過程;在《審計實務》課程的同期增設了《審計軟件實訓》(第五學期,2節/周),運用相關知識對軟件中的案例進行全面分析,并形成審計工作報告。這些調整反映出專業教育對信息化認識的提高,既體現了會計電算化基本業務流程的訓練,也考慮到了相關復雜業務的崗位實訓。
(二)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1)課程體系中沒有充分體現會計信息化人才分層次職業能力的培養。圍繞信息化會計職業崗位,我院會計專業只開設了《財務軟件應用》、《財務軟件技能實訓》兩門課程,以某一個特定版本的主流財務軟件為藍本讓學生進行功能認識和操作流程學習,教具基本是單機式,教學內容基本上定位于對系統初始化以及賬務、報表等常用財務模塊的應用,缺乏對網絡財務軟件、ERP集成管理系統的深入闡述和實戰演練;未能充分實現會計信息化課程與其他會計專業課程的有機結合,信息化教學側重于圍繞出納崗位、基本會計業務崗位,還沒有有效地滲透到成本會計、財務管理、管理會計、其他執行或管理等崗位中去;也缺乏針對復合型會計信息化人才培養的能力拓展課程,無法體現實現財務與業務的事前預測、事中監督、事后評價的全面信息化特征。然而,隨著會計信息化的發展,企業對專門的會計軟件操作員崗位需求已經逐步減少甚至消失,對會計電算化初級人才的培養已經失去了專門化的必要性。此外,信息技術類基礎課開設較少,只開設了一門《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學生對于網絡、數據庫系統,以及Word、Excel等常用辦公軟件應用能力明顯不足,也沒有開設資料查詢與信息檢索等方面的課程以加強對學生會計資訊能力的培養。(2)缺乏與其他經濟管理類專業領域課程體系的整合。我院會計專業雖然已經意識到需要加強對學生職業轉換能力和崗位復合性的培養,但缺乏與電子商務、工商管理、金融管理、投資與理財等專業學習領域課程體系的有機結合。在現行課程體系中沒有設置適當的課程或者實踐訓練項目,以實現對學生基本的管理操作實務能力,制定銷售、成本計劃和現金流量計劃的能力,利用電子商務平成在線款項結算、商品銷售及客戶管理的能力,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業務操作能力等方面的培養。上述問題的存在歸根到底在于將會計信息化教學簡單地等同于會計電算化教學,粗淺地將會計信息化理解為財務軟件操作。
三、高職會計專業學習領域課程體系基本框架
(一)主要就業崗位和服務面向對應的職業能力分析 我院會計專業應將會計信息化能力納入人才培養目標之中,結合信息化社會對會計崗位人才的現實需求、會計信息化工作任務及學生的就業去向,將培養適應會計信息化要求的,系統掌握現代會計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能從事第一線工作所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素質、高技能專門人才作為人才培養目標。在人才培養目標重新定位的基礎上,確定了會計信息化職業崗位的能力要求,具體包括三個方面:(1)專業能力。即主要就業崗位應有的信息化職業操作的專業能力,達到相應的參加會計從業資格和會計職稱考試所要求的能力。(2)方法能力。即應有的計算機與網絡的基本操作、管理和維護能力,在海量數據中收集、歸納、整理關鍵數據和有用數據的能力,經濟統計與分析的能力,安排工作過程和評價工作結果的能力,系統化思考、獨立學習和自主學習等方法能力。(2)社會能力。即具備責任、團隊、法律、探索等社會能力,并明確了與能力要求相匹配的包含通用知識、專業知識以及相關知識的知識要求。
(二)學習領域課程體系的設計理念與目標 我院會計專業應以“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為設計理念,從會計信息化工作崗位入手,以就業崗位所必需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為課程體系總體目標,遵循“工作過程系統化”和“典型工作任務項目化”設計方法,對現行的課程體系進行重構,將達到會計信息化職業崗位所需要的知識與能力整合形成學習領域課程體系,建立起與上述方面能力相匹配的課程體系。由通識課程、專業通識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發展課程構成,見(圖1)所示。
(三)會計信息化課程體系的拓展性設計方案解析 (1)對部分現有課程進行調整。將《財務軟件應用》和《財務軟件技能實訓》重新整合為《財務軟件應用Ⅰ》和《財務軟件應用Ⅱ》,分設在連續的兩個學期,分別以不同軟件公司的財務軟件為藍本,使學生發現并掌握不同財務軟件相同的操作流程和設計原理,旨在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主動思考能力。將《計算機應用基礎》改為《計算機與網絡應用基礎》,增加有關計算機及網絡常見故障解決、網絡互聯、網絡資源共享、網絡管理與維護、網絡應用等基本知識和技術。在《計算機與網絡應用基礎》之后增設《職業格式文檔處理》課程,以常用商務文檔的電子化處理為主線,主要涉及office應用能力培訓內容,培養學生熟練使用office套件制作、編輯會計、商務、貿易、工商行業中相關文檔和表格;掌握數據操作和圖表制作技巧,以及函數應用的綜合能力,訓練學生掌握更多快捷而實用的辦公軟件應用技能和方法。(2)增設適應層次性崗位需求的課程。針對大型企業及企業集團設置職業能力拓展課程,建議增設ERP系統相關的課程。第一,增設《ERP系統應用》課程,重點填補學生面向Web的,在財務管理及分析、全面預算、資金運作、成本控制、審計及內控,購銷存管理、項目管理以及ERP軟件全方位應用等方面的能力缺口;第二,增設《企業ERP沙盤模擬實訓與競賽》課程,通過角色分派和職能定位、模擬企業基本情況描述、對抗規則約定、沙盤初始狀態設定、企業經營競爭模擬、模擬企業剖析與總結等環節,讓學生了解在企業資源有限條件下企業的經營運作,培養學生用戰略眼光解決問題及做出有效的資源規劃及決策的方法,分析不同決策方案對企業整體績效的影響。同時將XBRL技術應用到信息化教學環節中,可以增設《網絡財務報告XBRL化》課程,作為專業選修課或者采用講座的形式,通過XBRL的技術基礎、規范、分類標準、財務報告解決方案等內容,培養學生對XBRL的基本認知,以及利用XBRL技術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參與企業經營管理的基礎能力。針對中小型企業對財務人員的技能要求,應當設置Excel應用能力系列課程?,F有的諸如《成本會計實訓》、《財務管理實訓》等實訓課程在從事手工訓練的同時增加Excel建模與應用項目。但不是只設置一門Excel財務應用的課程,而是要將Excel與統計學、成本會計、管理會計、財務管理甚至納稅實務與籌劃等多門課程中的實際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將《成本會計實訓》改為《Excel成本會計建模與應用》,增設《Excel財務管理建模與應用》、《Excel管理會計建模與應用》,使學生能夠利用Excel建立財務比率分析、投資決策、流動資金管理、籌資分析與決策、財務計劃等各種分析與決策模型,更好地滿足中小企業用人單位靈活、實用的需求,彌補通用的財務軟件難以滿足不同企業具體或特殊要求的缺陷。(3)加強與其他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體系的融合。在《計算機與網絡應用基礎》之后增設《電子商務實務》課程,主要使學生能夠建立起電子商務的基本概念框架,掌握基本業務處理流程和操作技能,應用互聯網完成基本的網絡信息收集、、推廣,網店開設、商品銷售、安全支付結算及客戶管理等工作。在《銀行會計實務》同期增設《銀行綜合柜臺業務》課程,主要介紹銀行柜臺業務組織和管理、銀行柜臺業務規范,讓學生模擬銀行柜臺儲蓄、對公等業務操作,并傳授點鈔、小鍵盤等銀行柜臺基礎業務技能。在《管理學基礎》之后增設《企業運作仿真(中小企業管理方向)》課程,讓學生模擬企業創建時風險計劃制定、經營場所和設備選擇、資金需求確定和籌集,企業運行時如何進行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存貨管理和財務管理等。重構后的學習領域課程體系的學習安排見(表2)所示。課程體系的合理與否,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目標能否實現。重構后的學習領域課程體系打破了專業之間、課程之間的傳統界限,把會計信息化教育融入到其他專業課程的教學中去,并貫穿于整個教學周期,強調專業核心課程深度,職業拓展課程適度,為學生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也為高職“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推行和落實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四、結論
高職會計專業為了適應并滿足市場對會計人才信息化能力的要求,應當在了解ERP環境下會計的工作模式以及會計人才必備的知識與能力的基礎上,及時更新會計人才培養目標,重塑工學結合新課程,積極主動順應會計信息化的發展趨勢。當然,優化的教學項目體系還需要通過科學合理的課程標準、復合型師資隊伍、實用配套的教學資源,規范化的教育管理,以及校內、校外兩大實訓基地的堅實保障相互配合,才能把人才培養規格落到實處。
*本文系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立項課題“信息化環境下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的創新研究(項目編號:JSJM2010069)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吳小蕾:《基于耗散結構理論的高職教育課程開發研究――以會計專業為例》,《職教論壇》2009年第6期。
【關鍵詞】預算會計 教學問題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2-0048-02
預算會計是獨立學院財會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較強的學科。預算會計是指以預算管理為中心的宏觀管理信息系統和管理手段,是核算、反映和監督中央與地方預算以及行政事業單位收支預算執行情況的會計。其目的是培養具有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專業知識的專門人才。預算會計作為與企業會計相對應的一個會計學分支,隨著財會專業學生就業面的擴大,尤其是近年來參加公務員考試學生的增加,今后學生就業不僅局限于企業中的會計崗位,還有可能到行政事業單位從事會計工作。然而預算會計課程在教學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因此有必要對其教學方法進行探討,并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
一 預算會計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開課時間不合理,課時量不足
在甌江學院,預算會計被列為專業選修課,開課時間安排在大三,共36學時。結合2007~2010級財務管理專業學生的學習情況,一方面,學生已經在大二學習過財務會計學,在大三再開始學習預算會計,學生往往會混淆企業會計的理論和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的理論,從而導致分不清會計科目、會計分錄胡亂編的狀態。另一方面,預算會計包括財政總預算、行政單位、事業單位會計,每種會計都有獨立的會計科目,要記住100多個會計科目并熟練掌握相關業務的會計處理,在課時量有限的情況下,并不是一件易事。
2.課堂教學缺乏靈活性,學生學習興趣不濃
由于預算會計包括三大主體會計,內容繁瑣,而理論課時僅36課時,教師為了完成教學計劃中的內容,課堂上大部分時間是在講授,很少有學生思考參與的機會,導致了“填鴨式”的教學。雖然教學過程中全面實施了多媒體教學,增強了課堂內容的直觀性和動態性,但也加快了課堂節奏,加大了課堂容量,超負荷的信息輸入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思考和學習興趣。
3.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踐脫節,實務操作缺乏
預算會計是一門動手能力要求很強的課程,需要相應的實踐環節,以便于將理論更好地加以應用。而近年來我院僅停留在理論教學階段,缺乏實際操作教學環節,導致理論與實踐脫節。一方面,學生實踐環節安排缺位;另一方面,教師隊伍實踐經驗欠缺,這就造成了教學過程中的重理論輕實踐,影響了該課程的教學效果。
4.學生對財政及行政事業單位的資金流轉過程不熟悉,理解不到位
甌江學院每年都會安排學生進行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但學生去企業實踐的居多。由于學生接觸財政部門、行政事業單位的主動性和機會不大、不多,他們對財政及行政事業單位的資金流轉過程了解不多、體會較少,因而對相關知識理解起來也較為困難,導致對預算會計知識理解不到位。
二 改進建議
1.適當調整開課時間,補充課時量
在我國,習慣上將企業會計和預算會計并稱為兩大會計體系。預算會計與企業會計一樣,也是以會計學原理為基礎,也是以貨幣為主要的計量單位,對會計主體的經濟業務進行連續、系統、完整的反映和監督。為了避免受先入為主思想的影響,可考慮將兩大體系的課程平行設置,都開設在大二,在邊學習兩大會計體系的同時,邊進行區別比較及匯總,這樣可以適當減少概念上的模糊和會計處理上的混淆。在學完預算會計的每個科目時,可適當歸納總結,將預算會計的三套會計科目與企業的區別開,同時將這三套會計科目之間的異同整理清楚,便于使用。
在課時方面,由于預算會計有三套獨立的會計科目,涉及的業務各有不同,要想熟記100多個會計科目并加以熟練運用,第一,可適當補充課時量,“以講為主、講練結合”,將三大主體會計的理論知識落實到細節,同時安排適量的習題課,對所學知識加以鞏固;第二,如課時量難以擴充,可在制訂教學計劃時,適當考慮側重預算會計某方面內容的教學,如事業單位會計比較典型,理解了事業單位會計,對其他會計的了解也會相對輕松,在教學時可把精力集中于此,把知識點弄細、弄全、弄透,其他模塊只介紹基本思路、業務,這樣也可在有限的學時內學好該課程。
2.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結合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比較教學法、討論教學法都是比較實用的。
比較教學法,可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并加深記憶。一方面,將所涉及的知識與企業會計相比較。如企業會計包括資產、負債、股東權益及收入、費用、利潤六大會計要素,而預算會計區別于企業會計是不以盈利為目的的,所以會計要素中沒有利潤這一要素。另一方面,將總預算、行政、事業單位會計進行內部比較。因為三大主體會計既有相似點,也有不同點,極易混淆,教學時應在會計要素、核算方法、報表等方面進行對比,讓學生在對比區別中牢固掌握所學知識。
討論教學法,可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其學習興趣。教師在備課中根據教學大綱及培養目標,精心設計討論主題,然后將學生分組進行課堂討論,由組長將本組的結果匯報給教師,最后由教師給予講解與總結。這樣學生可以在自學、設疑、析疑、解疑中提高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既可提高其學習興趣,又可拓展其知識面,達到學生自學與教師精講的默契配合。
在靈活運用教學方法的同時,結合本人近幾年的教學實況及經驗,還可通過制作精美的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課件中附有動畫、插圖、視頻、音頻等,把知識點連成“小人書”,吸引學生眼球,開拓學生思路。
3.開展模擬實驗,提高學生的實務操作能力
預算會計是一門操作性較強的課程,學生只掌握理論方面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獨立學院的學生要想在畢業后適應社會的需要,不僅要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還要具有較強的實踐操作技能。加強實踐教學,完善實驗、實訓教學環節,不但有利于消化知識點,增強教學應用性,而且也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校可充分利用校內的財會實驗室進行預算會計的手工模擬記賬,如填制和審核原始憑證、編制記賬憑證、登記明細賬及總賬、編制報表等,讓學生分擔不同角色,輪流實習每個會計崗位,或分擔三大主體會計的核算工作,使學生能使用真實或近乎真實的資料進行模擬操作,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4.建立實習基地,幫助學生熟悉財政及行政事業單位的資金流轉過程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預算會計各主體的資金流轉過程,可以考慮以本校財務處為依托,建立事業單位會計的實習基地,也可在溫州市的各級財政部門和行政單位建立財政總預算會計和行政單位會計實習基地,開展校內校外的實習活動。也可組織學生到各級財政部門或行政事業單位參觀,請會計人員講解本單位發生的各項業務,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各單位的具體業務,也可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檢驗。在實習和檢驗的過程中積累實際經驗,為畢業后直接從事預算會計工作打下堅實基礎,克服因沒有工作經驗而造成的就業困難。
三 結束語
總之,獨立學院財會專業的預算會計課程只有將教、學、練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才能培養出具有扎實專業理論基礎、過硬實務操作技能的學生,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從而達到預算會計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姜東模.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教學的改進建議[J].財會教育,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