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23 09:26: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端午節的詩句古詩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端午節的詩句:午日觀競渡 明 邊貢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云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同樣是競渡,在不同人的眼里,卻有著不同的熱鬧與郁憤。
端午節的詩句: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 李隆基五月符天數,五音調夏鈞。
舊來傳五日,無事不稱神。
穴枕通靈氣,長絲續命人。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方殿臨華節,圓宮宴雅臣。
進對一言重,遒文六義陳。
股肱良足詠,鳳化可還淳。
端午節的詩句:端午遍游諸寺得禪字 宋 蘇軾肩輿任所適,遇勝輒留連。
焚香引幽步,酌茗開靜筵。
微雨止還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見日,草木自蒼然。
忽登最高塔,眼界窮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澤浮云天。
深沉既可喜,曠蕩亦所便。
幽尋未云畢,墟落生晚煙。
歸來記所歷,耿耿清不眠。
道人亦未寢,孤燈同夜禪。
端午節的詩句:競渡曲 唐 劉禹錫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楊桴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
刺史臨流褰翠幃,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鳴馀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
百勝本自有前期,一飛由來無定所。風俗如狂重此時,縱觀云委江之湄。
彩旗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東注。
端午節的詩句:端午游真如遲適遠従子由在酒局 宋 蘇軾一與子由別,卻數七端午。身隨彩絲系,心與昌歜苦。
今年匹馬來,佳節日夜數。兒童喜我至,典衣具雞黍。
水餅既懷鄉,飯筒仍愍楚。謂言必一醉,快作西川語。
摘要:中華文明綿延五千年。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先人們留下了無數燦爛的文化精髓。先秦散文,諸子百家,唐詩宋詞……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子孫,民族精神也在傳統文化的積淀中不斷傳承鞏固,中國傳統文化是華夏民族精神文明的結晶和體現。
關鍵詞:初中語文 傳統文化 語言訓練
一、重視傳統文化教育
愛國主義情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為濃郁,最為強烈的部分。隨著外來文化的滲透,越來越多的中國孩子慢慢也熱衷于外來文化,他們吃起了洋快餐,看起了一些外國影視,越來越遠離自己的傳統文化,甚至的傳統文化產生了冷漠感。天天唱著意境淺顯的流行歌曲,卻背不出字字珠璣的古詩文;學生們捧著卡通漫畫看得津津有味,卻對古典名著敬而遠之;傳統節日,不知意義何在:民族英雄,不知朝代事跡······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社會,社會道德的缺失、精神底蘊的淡薄無一不和傳統文化的逐漸失落有關。站在時代的講臺,如何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特別是在語文教學中更好地向學生實施傳統文化的教育,這是我們初中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二、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因素
初中語文教材既是各種語文知識的載體,也是各種文化知識的載體,他的本身就蘊涵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如諸葛亮的《出師表》是古代表疏奏章等政府公文的名篇佳作;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是五言古詩的典范;詞與曲,是中國特有的詩歌形式,初中語文教材中也選入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是氣勢磅礴的豪放之作。“記”、“說”、“序”、“論”“銘”等也是古代運用非常廣泛的一種文體,如袁宏道的《滿井游記》是風格清新的寫景小品;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以贈序的形式告誡后生。教材選錄了一定數量的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片斷:如《水滸傳》中的精采片斷《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儒林外史》中的《范進中舉》等。這些選錄的作品代表了我國古典小說的最高成就,不僅顯示出中國氣派和中國作風,而且充分反映出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小說審美意識和審美特征。語文教師只需在原有教材的基礎上稍微進行課外拓展,傳統文化知識就自然而然透滲進學生的腦海里。
三、體會作者的情感
“位卑不敢忘憂國”是南宋詩人陸游一生愛國憂民的真實寫照,自己雖然年邁力衰獨處孤村,但對祖國并不悲哀絕望,還想著替國家出征防守邊關,表達了詩人堅定不移的報國之志和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念。文天祥的《過零丁洋》、王昌齡的《出塞》、龔自珍的《己亥雜詩》等都抒寫出了詩人的愛國之情。教學時,我們要讓學生在理解詩句意思和時代背景的基礎上,深入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感。教育學生學習古人熱愛自己的祖國,長大后做祖國的接班人和建設者,為自己的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賀知章《回鄉偶書》等作者表現自己對家鄉強烈的熱愛和思戀之情。宋代詞人蘇軾的《水調歌頭》中,對親人的關愛思念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動至極。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等詩都是為朋友而作,表達了朋友間的深厚情誼。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深入感知,領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對他們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親情教育、友情教育等,使之受到感染,進而對學生進行中華文化傳統教育。
四、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室是學生生活的主要場所,如果學生每天生活在一個充滿文化氛圍的環境里,耳濡目染,勢必更能提高學生的素養。這樣就需要我們初中語文教師做一個有心人,教室里的墻壁上布置那些帶有傳統文化的名人名言,黑板角每日一言,學生課桌右上方可張貼勵志語。在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同時,還可以配合學校、班主任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和愛好。如學唱國粹京劇,彈拉各種民族樂器,播放古樂、古曲,或利用早讀舉行古詩文朗誦等一系列形式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熏陶。農村學生也許相對于城市學生來說稍顯慢一些,但只要我們持之以恒,營造成一種氛圍,就會越做越好。
五、加強語言實踐
民族文化蘊涵于民族的語言文字之中,任何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字都是其深厚的民族精神的積淀。它直接與民族感情相聯系,構成了維系民族成員的心理紐帶,是民族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訓練是語言學習的手段,也是文化傳承的手段,尤其是那些富有情趣的訓練內容,能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國語言的美妙。
據說紀昀編纂《四庫全書》時,皇上曾命他在紙扇上題字,紀昀寫了王之渙的《涼州詞》,乾隆一看,沉著臉問:“怎么丟了一個‘間’字?”紀昀接過扇子,看了看,鎮定地說:“沒有丟字,皇上,這是一首詞?!闭f完,就讀了起來——請想一想,《涼州詞》少了個“間”字,怎么通過改變停頓變成一首詞?通過討論,學生會發現這樣讀來別有趣味:“黃河遠上,白云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边@項訓練使學生了解了語言表達的靈活性、語言訓練的趣味性以及詩與詞之間的區別。
我們還可以利用語文研究性學習或綜合性學習、寫作的形式,以某個傳統節日為契機進行語言實踐。在端午節來臨之際,引導學生查詢和端午節相關的一些信息,如端午節有哪些別名?端午節的來歷及與哪些著名的人物有關?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跡嗎?端午節有哪些傳統習俗?在查詢的基礎上整理資料、撰寫報告,以網頁、演示文稿等形式進行交流。還可以看《屈原》、唱《橘頌》、吟詩詞、賽龍舟、選艾葉、佩香囊、吃粽子······一個傳統節日,從查詢資料到實踐體驗,可以安排一個較長的周期,讓學生在實踐中學語文,在營造節日氛圍的過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風情。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如果這些重要的傳統節日讓我們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有計劃地去探究、去實踐體驗,把地域文化與傳統文化結合起來,這樣的文化傳承更是意義深遠的。
當前,我們的語文課程尤其需要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也就是需要大力加強對民族優秀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創造和發展。作為語文教師,責無旁貸地應當擔起這一份神圣的使命,把民族文化的精髓有層次、有系統、有廣度、有深度地滲透在語文教學中,內化在學生的精神中,讓優秀的傳統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依然綻放著精神之花,民族之魂。
參考文獻:
關鍵詞:煉字;空字;高考詩歌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5-296-01
“空”字在詠史懷古詩、思鄉懷人詩、送別詩、山水田園詩這幾大常見的詩歌題材中多被詩人援引。在不同題材的詩歌中,擔任了不同的抒情角色。較好地掌握古人對“空”字的靈活運用,是有助于我們把握詩歌的主題的。
一、“空”字所寄寓的情感
1、抒發對社會人生盛衰無常而自然宇宙永恒的慨嘆
這本身就是一種強有力的對比。例如王勃的《滕王閣詩》:“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备唛w之中的滕王李元嬰現在在什么地方?此地只看見欄桿外的長江水波濤洶涌,不舍晝夜地永恒流淌。人生的短暫與江水的永恒使得詩人生發慨嘆。李白《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兵P凰來寓意著朝廷的興盛,鳳凰去象征著朝廷的衰落。社會人生是盛衰無常的,唯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2、借古諷今,抒發昔盛今衰的感慨
這種“今衰”是由統治者的昏庸腐朽造成的,所以也蘊含著規勸統治者吸取歷史教訓,不要重蹈歷史覆轍的思想。這一點在詠史懷古詩中較為常見。例如姜夔《揚州慢》,昔日的揚州是“淮左名都,竹西佳處”,繁華之極。而今卻是“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蕭條冷落。韋莊《臺城》:“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绷倌甑臍v史恰如一場夢,“鳥空啼”暗含著詩人對歷史興衰的感慨。同樣地主題還有歐陽炯《江城子》“空有姑蘇臺上月,如西子鏡照江城”。詩人憑吊六朝古跡,懷古而傷今。這也是在警告當朝者該如何治國理政,才能避免政權的傾覆。
3、寄寓著羈旅漂泊的愁思、思念家鄉的惆悵、孤獨寂寞的哀怨、壯志未酬的憤懣
這一點在思鄉懷人詩、送別詩中多有體現。柳中庸《聽箏》:“誰家獨夜愁燈影?何處空樓思月明?”只能與燈影為伴,是何等的寂寞!“空”更增添哀傷的氛圍,離愁別恨之意呈現紙面。同樣地,如王維的《秋夜獨坐》:“獨坐悲雙鬢,空堂欲二更?!薄翱仗谩北磉_的是詩人孤獨寂寞的哀怨。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薄翱铡碧N含了綿綿無盡的不舍之情。陸游的《訴衷情》:“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眻髧镜貌坏缴鞆?,空有一腔愛國熱忱。一個“空”字將詩人壯志未酬的憤懣傾瀉而出。
4、熱愛山水、渴望歸隱、淡泊名利、超然脫俗
這在山水田園詩中多有體現。例如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边@里的“空”就是一種閑適、一種寧靜?!堵共瘛罚骸翱丈讲灰娙耍勅苏Z響?!贝笊接撵o,不聞人語?!哆^香積寺》:“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泵鑼懥怂肚逵??!渡骄忧镪浴罚骸翱丈叫掠旰?,天氣晚來秋?!杯h境的清潔空明,也是詩人淡泊名利心態的有效折射。再如常建的《破山寺后禪院》:“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贝笞匀坏纳剿軌蛉コ齼刃牡碾s念、純潔心靈,超然脫俗。
二、答題技巧與示例
釋含義,點手法+描景象,摹情態(結合特定詩句翻譯)+談感情,明作用(藝術效果)
例如:《湘中》
猿愁魚踴水翻波,自古流傳是汨羅。
萍藻滿盤無處奠,空聞漁父扣舷歌。
注:該詩寫于貞元末年(804)韓愈無端被貶連州陰山(廣東縣名)的赴任途中。相傳屈原貶逐,遇一漁父到:“舉世混濁,和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說罷,“鼓而去”。
問題:請簡要分析最后一句中“空”字的妙用。
分析:有效理解詩歌,我們需要從宏觀與微觀處著眼。從宏觀處著眼,即抓住詩歌的題目、作者、詩句以及背景介紹等環節。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是詩人無端被貶,那么這種情感或者是樂觀豁達的或者是壯志未酬的。需要我們再做進一步的確認。從微觀處著眼,就是抓住詩歌的典型意象。中國古代文人都有“漁父”情結,其背后蘊含著兩種情感:一是渴望歸隱、淡泊名利;一是壯志未酬,被迫歸隱的無奈。下一步就是抓住詩歌的整體去分析,第一句出現了“愁”的心緒,第三句描寫的是寂寥的情境。綜合以上分析,詩人想要表達的是壯志未酬的情懷。而一個“空”字將那種悵然若失的心理展露得淋漓盡致。
本題參考答案:“空”字是“只”的意思,“空”字所在的詩句為用典藝術手法。一個“空”字形象地寫出了空闊的汨羅江畔只留下漁父扣弦而歌的寂寥情狀。這里用“空”字寫出詩人面對茫茫水天的悵然若失,含蓄地抒發了那種無端遭貶、壯志難酬的悲憤心情。
三、高考真題匯編
(2009年安徽卷)
《小重山?端午》[元]舒頡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空惆悵,誰復吊沅湘。
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
注:五色臂絲:荊楚風俗,端午節以五彩絲系臂。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淚羅江。
問題:從全詞看,“空惆悵”和“無人解”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004年全國卷)
《江城子》五代?歐陽炯
晚日金陵異草平,落霞明,水無情。六代繁華,暗逐逝波聲??沼惺继K臺上月,如西子鏡照江城。
那么,詩詞歌賦如何同語文教學結合,又怎樣發揮其作用呢?
一、造成氣氛,激發興趣
講課前,利用三五分鐘指導學生抄錄背誦有關的詩詞,不僅利用點滴時間傳授了知識,且書聲瑯瑯,情緒昂揚,造成了課堂上應有的文學氣氛,使學生從心理上把語文課同其他課區別開來,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上好語文課。同時,多次這樣訓練,潛移默化、熏陶感染,可激發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例如,學習《雨中登泰山》,抄錄杜甫的《望岳》一詩或李白的《游泰山》,指導朗誦,領會意境,引起學習欲望。學習《勸學》,抄錄背誦漢樂府詩《長歌行》,體味詩中“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純真感情和所包含的哲理,使學生產生對課文的喜愛之情。學習《〈指南錄〉后序》,背誦《過零丁洋》或岳飛的詞《滿江紅》,激發師生對祖國的摯愛情感,造成濃厚的學習氣氛。
二、補充課文,加深理解
利用詩詞歌賦同課文在內容上的聯系,適時引入教學環節,作為課文的補充,以利于加深理解課文內容。
學習《南州六月荔枝丹》,將白居易的《荔枝圖序》抄錄給學生,引導學生深入認識比喻說明法的特點及由整體到局部的說明順序,還可使學生了解:古人早已對荔枝不耐貯藏有真切的認識、生動的記載,體會課文引用古詩文的準確、精妙。學習《秋色賦》,把歐陽修的《秋聲賦》印發給學生。通過閱讀,引導學生將峻青筆下絢麗多彩的秋色同古人筆下肅殺悲涼的秋景加以對比,從而體會出課文作者寫秋色的時代特征,有利于領會文章主旨。
上述兩例,前者可在課文講讀后抄錄補充,以印證體會;后者在講課前印發補充,以對比認識。有些詩詞歌賦,根據需要,亦可在講課過程中補充。
三、追根溯源,領悟題旨
有些課文,涉及作者的思想淵源或人物的精神品德。這時,有必要借用詩詞歌賦追根溯源,使學生從思想本質上認識作者的人格、情操、愛憎,以更準確地領悟課文的主題,體會文章的感情。
例如,學習陶淵明的詩《歸園田居》《飲酒》,可同時學習作者的《五柳先生傳》,使學生了解作者的處世態度,以盡快地把握詩的主題。唐弢的《瑣憶》以魯迅的詩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弊鳛樨灤┤牡募t線,故教師可將全詩《自嘲》介紹給學生,使其認識魯迅先生鮮明愛憎的思想根源,幫助學生領悟作品主旨。
四、聯系體會,借鑒練筆
在寫作教學中也可提供有關詩詞為寫作引用材料,使之聯系所寫內容,體會意境、感情,達到借鑒、練筆目的。
如布置學生寫《我愛校園的綠樹》,練習用比喻寫景狀物,描寫校園里的白楊、垂柳、果樹等,可提供賀知章的《柳枝詞》,使學生回憶、觀察垂柳的情景,體會“萬條垂下綠絲絳”的意境,借以描寫垂柳的情態。寫《春蠶賦》,練習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寫法,可提供李商隱的詩《無題》,使學生在吟誦過程中體味“春蠶到死絲方盡”的品格,將物的生物特征與人的精神品德聯系在一起,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寫法和主題。
五、了解民俗,開闊視野
許多詩詞歌賦反映了我國民俗節日的來歷及有關情景。適逢民俗節日,可向學生介紹有關的詩詞,吟詠背誦,借以了解民俗節日的情況,以增長知識,開闊視野。
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向學生介紹重陽節的來歷及有關習俗:登高、賞菊、飲酒、插茱萸等;吟誦的詞《采桑子·重陽》和王維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清明之前,可向學生介紹清明的來歷;講述丙辰清明天安門廣場悼念的情景;抄錄杜牧的詩《清明》。
一、 讀寫結合,領悟表達方法
習作能力的根在閱讀能力。閱讀是習作的基礎。我們要加強和改進閱讀教學,重視讀中悟寫,讀中學寫,體現讀寫結合,有要加強課外閱讀,開闊眼界,豐富語言積累。
(一) 精讀仿寫
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質優美的文章,在學生充分朗讀之后了解文章的結構,領悟語言特色后引導學生仿寫,如在進行學習了寫人的文章,及時引導學生運用觀察方法和描寫技巧對熟悉的人進行具有個性特征的描繪。再如學習了寫景的文章,我們把學生帶出去,要求抓住特點,有條理、有重點的觀察事物,在描寫時通過語言文字表達出內心的感受。具體可以從多方面進行寫作訓練,如:(1)抓重點詞語聯想練習;(2)學習課文句式仿寫。
(二) 品讀改寫
學生在學習古詩后,反復吟誦,體會意境品味詩的情感,讓學生根據詩意改成記敘文,學生在愿意基礎上通過想象加工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是一個語言再創造的過程。這樣既加深了對詩文的理解又有助于學生作文的提高。
(三) 略讀略寫、補寫、續寫
對一些略讀課文學生在了解大意之后,掌握縮寫方法,抓住主要內容縮寫,還可以聯系閱讀文章讓學生,可以讓學生補寫文中省略部分,可以是省略號省去的部分,也可以對文章的內容進行補充。
二、 加大閱讀量,豐富積累
(一 )語文課內誦讀積累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組成閱讀和作為的熟練技巧 ……”據此,我校教師以教材為切入點,依據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學會誦讀積累。
誦讀就是高聲朗讀,配合相應的頭部、胸部肢體語言,這個過程是對文章的體味、欣賞,更是享受。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老師先要做出示范:腔調或長或短,聲音或高或低,或搖頭晃腦,或氣定神閑,悠然自得,口齒生津,傲游于經典之中,漫步于圣賢之間,讀書之樂,無與倫比!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如此美讀必然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此時教師及時地領讀講解引導學生學會誦讀的方法,然后放手讓學生自己反復練習,享受誦讀的樂趣,最后教師嚴格地一句一句檢查,一遍一遍過關。這樣學生在 內就學會了準確的誦讀方法,并養成了準確的誦讀習慣,完成了積累的第一步——準確誦讀。
(二)語文課外誦讀積累
博覽,能給大腦皮層形成多側面的語言刺激,而在閱讀過程中,能再次強化大腦皮層已有的語言信息,使大腦中業已形成的聯系系統更為完整、嚴密。實驗班級每周設置一節閱讀課,閱讀課上除了安排充裕的時間讓學生閱讀喜歡的圖書外,教師要引導學生集體閱讀事宜實用的圖書,低年級的學生閱讀《好孩子畫報》、《小學生報》、《小學生報.拼音版》,高年級的學生閱讀《新少年》、《下學生報.低年版》、《小學生作文報.拼音版》、《童話大王》等。讓學生交流讀書感悟、讀書方法,即使做好讀書筆記,以此點燃學生的讀書熱情,使學生從大量的課外閱讀中汲取養料、積累語言。
每天早自習為晨讀晨誦時間,朗讀的內容主要為《積累伴我成長》。低年級的學生還要讀《小學生必背古詩詞》、《三字經》、《弟子規》、《笠翁對韻》等;高年級的學生還要讀《論語》、《朱子家訓》、《增廣賢文》和唐詩宋詞、老莊名言等。
(三)校外誦讀積累
通過召開家長會、致家長的一封信等形式,引導學生在家長的陪同下進行“親子閱讀”。鼓勵學生在雙休日和寒暑假制定閱讀計劃和閱讀時間表,確保每天自主閱讀時間不少于半小時。低年級的學生看圖畫版的《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等?!队嗲镉辍?、《三毛散文集》、《易中天品三國》、于丹的《論語心得》等都在高年級學生的閱讀之列,閱讀范圍之廣,閱讀難度之大出乎教師們的預料,也因此更加堅定了我們做好課題研究的決心。
一、重視課前活櫻讓學生親近國學經典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幾千年積淀下來的精美華章,涵蓋方方面面。怎樣讓學生感知而又不花費大量的課堂教學時間呢?首先,為學生創造朗誦的氛圍。學校為了提升校園文化氛圍,精心組織了國學經典特色活動。校園內利用文化墻、宣傳欄、黑板報等形式讓學生隨處可欣賞到古詩文佳句,如關于學習方面的會學“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勤學“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善學“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博學“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讓學生在有意無意之間感受經典文化魅力,端正學習態度,樂于學習。班級內更是利用大課間活動讓學生朗讀經典佳作,如孟母的“三遷擇鄰”、“斷機教子”體會天下父母的良苦用心。其次,抓住課前幾分鐘的演講。學生可以講些經典故事、人文歷史、古典詩詞等等。例如,一名男生對地方文化大禹治水的歷史非常感興趣,課前積極查閱書籍資料,準備的相當充分,課上的演講也贏得了全班同學熱烈的掌聲。學生們突然間覺得原來涂山上的系馬石、臥仙石、望夫石等竟如此充滿詩意與文化。內心頓時對涂山的歷史文化底蘊產生濃厚的興趣,更為我們懷遠歷史上有這樣的英雄而感到自豪。這樣一來,既可以節約課堂時間,又能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了解到更多的國學經典。第三、優秀的國學經典文章意存高遠,讓學生經常閱讀,書寫經典,能培養學生的古典文學、美學底蘊。我校師生每天堅持誦讀,并在每天的午讀課中安排了十分鐘的書寫經典時間,讓學生在親近母語的過程中,語文素養得到提升,思維能力、審美意識、人格品質等方面都得到豐富和完善,人也變得更有活力和創造力。一系列的活動長期堅持下來,學生定會在掌握大量優秀國學經典作品的同時,接受祖國經典傳統文化的熏陶,進而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這樣必能極大地提高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提高語文課的教學效率,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注重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國學經典的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利用學生熟知的國學經典導入課堂教學不失為一個好方法。學生既豐富了知識,又會對教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比如教朱自清的《春》這課時,我用圖片展示春季美景,讓學生回想有關春的詩詞。學生們侃侃而談,“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這樣的詩句讓學生對春的特點一目了然,更利于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再如《端午日》的教學,學生可能知道這個節日會有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對于節日的由來就可能不是特別清楚,那么在導入時我采用講屈原的愛國故事開始。學生就會被故事情節所吸引,對端午節的由來將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對文章的分析,學生有時可能會因為知識的局限難以深入探究,久而久之就會產生一種厭學情緒。這時教師如果能夠及時在課堂上補充資料,幫助學生拓展視野,學生肯定覺得眼前一亮,既會對文本產生濃厚的興趣,又能很好的把握文章的主旨,這樣教學效果將會事半功倍。比如教學《始終眷戀著祖國》時,涉及愛國情懷的表達方式,因為學生生活在優越的條件下,理解起來有點困難。這時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可以參考的人或一件事來幫助他們理解,道理不言而喻,學生自然而然就會明白道理,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如岳飛一生精忠報國,千古傳誦的經典《滿江紅》“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表達了岳飛的衛國之情,他恨不得把敵軍個個殲滅,吃他們的肉,喝他們的血,對祖國失去大好河山而感到惋惜。學生在誦讀中,深深體會到:我們作為祖國的新一代,做事應當像岳飛一樣從大角度來思考,努力為祖國發展做出貢獻。在教學摯愛親情單元時,我們可以舉一些歷史上經典的文章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感受父母對孩子濃濃的愛。例如竇燕山積善行德,以身作則,對孩子要求非常嚴格,培養出五子成才的故事;戰國時候,偉大的大學問家孟子母親為了他能受到好的教育,三次搬家的故事;還有千古名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此類的經典故事和詩詞教育效果絕非普通的說教可比,而且更容易觸動到學生的心靈深處,深深體會到父母對子女無私的愛。
三、利用專題活動,深入了解國學經典
平時的教學,國學經典涉及的還是比較少的,要想讓學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可以通過專題活動來系統的學習。由于課本沒有提供素材,這就需要師生精心準備專題活動的資料。為此學生自發組建了國學興趣小組,課下更是積極從校圖書館、互聯網等渠道來收集專題資料?;顒娱_展時,我要求學生踴躍參與,發揚創新精神?!豆诺湓娫~》專題活動,我采用指定內容背誦、接龍賽、搶答等形式來進行,學生情緒高漲,課堂氣氛活躍?!督浀涔适隆钒鎵K,學生們主要采用表演的方式來演繹。如傳統經典《三顧茅廬》由于課前師生共同收集資料,對人物形象進行深入研究,并進行了討論交流。演出相當成功,仿佛把我們帶回了三國時代,重溫了一遍歷史?!秾β撌澜纭穼n}時,可以讓學生觀看這方面的視頻,直觀形象,使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下獲得新知。不管怎樣,設計不同的專題活動,我力求出新,改變傳統枯燥無味的講解,讓其為語文課堂教學服務,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從整個教學效果來看,文化傳播功能明顯,學生也樂于接受。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深化推廣國學經典
清明之夜,靜室獨思、把玩回味古人關于清明節的一些詩詞和記載,突然感覺很奇妙。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之一,也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特殊的一個。首先,傳統節日都是以太陰歷(夏歷)的某個固定日子為準,如正月初一春節、五月初五端午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初九重陽節等,唯有清明節是以太陽歷為準,在每年公歷的4月4日至6日之間,與太陰歷基本無關,卻與農時有著莫大的關系。其次,其他節日大多以喜慶為主基調,只有清明節,祭祖、寒食、踏春、插柳、飲樂五大主題,把悲傷、喜悅、勞作、游樂融為一體,既有追舊、又有撫今、形成了一種奇妙的矛盾組合,把五大主題重新排序一下,一天之中,似乎濃縮了某種人生的意味。第三、其他節日,人們大都不在意天氣情況,陰晴雨雪都不會太影響節日氣氛,唯有清明節,詩人們的情緒似乎總是被天氣左右著,無論是風和日麗、還是雨霏霏,無論是早晨正午還是黃昏黑夜,都給人以無限意味、生出不同的感慨來。忍不住翻閱一些書籍資料,想整理、考據出一些頭緒來。
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夢梁錄》記載:在古代,清明節這一天,“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墳?!奔雷妗⑸蠅?、掃墓,表示對先人的敬意和孝思。據《舊唐書》記載:“寒食上墓,禮往無文,近代相沿,寖以成俗,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為五禮,永為例程?!睘槭裁匆谇迕鲯吣鼓??這大概是因為冬去春來,草木生發的緣故。而草木萌生,總是從根上開始萌動,而祖塋,正是人們心目中的自己的“根”,所以要去親臨察看。一方面給墳墓添土除草;同時供上酒食果品等祭品,填新土、壓墳頭、燒些紙錢,或在樹枝上掛紙條,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這樣的祭祀無疑是悲傷凝重的,若是孤獨一人,又趕上陰雨霏霏,更會平添無限的悲戚哀傷,唐代杜牧那首著名的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的就是清明節的這種特殊氣氛。南宋詩人高翥有《清明》詩云:“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月落狐貍眠冢上,夜來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更直接寫出了對人生、生死的感悟。(明)高啟《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后還鄉亦可哀。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寫盡了動亂年代清明墳墓無人祭祀的荒涼與冷清。清明節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每年清明,都有大批的海外華僑華人專程回歸故鄉,祭掃祖先陵墓、追懷先人功德、拜會親友、尋根問祖。即使遠在異域、無法在清明節期間返回故鄉,人們也要焚化一些紙錢、或寫下一些文字,稱之為“遙祭”、“心祭”。祭祀,似乎奠定了清明節沉重傷感的主基調。
清明節又名寒食節、踏青節。寒食節的起源,應為遠古時期人類的火崇拜,古人認為火有神靈,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鉆燧取火,燃起新火,稱為“換火”。換火之后,負責“鉆燧取火”的祭司或部落首領,要派人將新火種傳送給下屬各部,稱為“傳火”,“換火”之前要禁火三天,稱為禁火節。禁火節人們只能吃冷食,后來又轉化為寒食節。(唐)韓翃有《寒食》詩:“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薄皞飨灎T”指的就是“換火、傳火”的習俗。換火時,舊火熄滅、新火重生,猶如奧運火炬般次第相傳、綿延不絕,傳達了新舊更迭、生生不息的生命信息,至今還留有一句成語“薪火相傳”。
關于寒食節的來歷,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公子重耳為躲避禍害流亡期間,因饑餓暈倒,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烤熟了送給重耳吃,救了重耳的性命。后來,重耳回國做了君主,介子推不愿為官。便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讓軍士上山搜索,沒有找到。乃下令舉火燒山,想把介子推逼出來,孰料燒了三天三夜的大火,終究不見介子推下山。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留下遺書勸晉文公愛惜百姓“勤政清明”,晉文公把介子推母子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又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祭祀。 晉國百姓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稱為寒食節。此后,寒食節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宋】黃庭堅清明有詩:“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候。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笆扛史偎啦还颉敝傅木褪墙樽油频牡涔?。寒食,反映了一種傳統的美德、操守和氣節。
上巳節也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 上巳,是指以干支紀日的歷法中的夏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吨芏Y·春官·女巫》有:“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编嵭ⅲ骸皻q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水上之類?!薄俄n詩注》解釋說:“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續魄,祓除歲穢?!遍_始日期在農歷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晉以后改為三月三日。故又稱三月三。從先秦到漢代,上巳節的習俗活動有三種:一是到水邊舉行祭祀儀式,并結伴到水中洗浴,以祓除過去一年中的污漬與穢氣,稱為“祓”或“禊”(祓禊fu2xi4)祓,為祓除病氣,禊,是修潔凈身。祓禊,即除去兇疾的祭祀儀式。《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本褪菍懙漠敃r的情形。二是招魂續魄,在野外或水邊招喚親人亡魂,也召喚自己的魂魄蘇醒、回歸。三是春嬉,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嬉戲,并自由擇偶或交合。
據古老傳說,上巳節這一天是伏羲、女媧交合造人的日子,直到今天在一些地方還有“三月三”祭祀伏羲女媧的習俗。這一天也是青年男女相互交往,談情說愛和眾人游樂的日子?!吨芏Y·地官·媒氏》中說:“仲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每年這一天,上至天子諸侯,下至庶民百姓,人們都穿上新縫制的春裝,傾城邀約而出,或到江河之濱嬉戲沐浴,或到深山幽谷采摘蘭草,或到郊野陌上宴飲行樂,認為這樣可以祓除不祥。而未婚嫁的青年男女更是節日的主角,他們載歌載舞,自由尋找或約會情人,談情說愛、私奔野合?!对娊洝む嶏L·溱洧》中描寫了水邊人群聚集、青年男女交游示愛的場景: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蘭兮。女曰:“觀乎?”士曰:“既徂?!?、“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本S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從此,“令會男女、奔者不禁”成為“三月三”節日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內容。
魏晉以后,該節日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等內容。于是后來的“三月三”不僅就有了東晉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等四十余人于蘭亭集會,曲水流觴,歡飲之間寫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雅事;更有了杜甫《麗人行》詩中“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曖昧、香景。還有了崔護“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的相思之情。宋代詩人吳惟信“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蘇堤清明即事》)其中“半出城”一語道破了清明期間男女游人蜂擁出城、踏春郊游的盛況。而“萬株楊柳屬流鶯”更隱含了踏春男女之間難以言表的情懷。此節在中國流傳時間甚長,不少地區至今尚有余韻可尋,現在南方許多少數民族中盛行的各種以三月初三為期的節日活動,也與古代的上巳節有淵源關系。即使到了現代,人們依然把青年異性之間的艷慕吸引叫做“春情”、思春、懷春。上巳踏春的歡快清新、浪漫旖旎成了清明節的另一基調。
戴柳的風俗,據說起源于晉文公,而插柳的風俗,據說最初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绷鴹l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處處成陰,隱含著生命繁盛、生生不息的主題。柳樹是古時人們做棺木的上好材料,故有“清明不插柳,死后變黃狗”亦即死后會遭人遺棄的民間俗語。清明前后,春風和煦、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使得人與大自然實現和諧與溝通,為清明節增添了一股清新之氣,增添了更多的春天的希冀與夢想。踏春之時,仕女簪花、士子別柳,更有一種敞開心扉、返璞歸真的天然野性,民間諺語亦有“清明不戴柳,紅顏變白首”的說法?!皩せ▎柫?,也就成了一種順應天時人性、自然而然的事。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清明節是祭祀之日,那些得不到祭祀的孤魂野鬼,便會趁機作祟。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南北朝時期,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菩薩以柳枝沾甘露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鼻迕骷仁枪砉潱荡肆鴹l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最初的“贈柳”,也只發生在戀人、夫妻或異性朋友之間,男子遠行,女子折柳相贈,《詩經
?偊b小雅
?偊b采薇》里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柳”與“留”諧音,以表示依依惜別、款款挽留之意。后發展到同性朋友之間折柳贈別。李白有詞云:“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主人送客至此橋,離別贈柳以表示不忍相別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志,長長的楊柳枝條,在春風中披拂搖曳,似飄曳的長發、似揮舞的手臂、似纏綿的柔情,總給人以無盡的遐想。加之柳枝寓意著家鄉、兼有生命力強、驅邪平安之意,“折柳贈別”就蘊含了多重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舊侶乘籃送”,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清明折柳,與濃濃的親情、友情之中,又帶出了濃濃的離愁別緒。
清明更是我國農民一年辛勤勞作的開始,南方桑蠶初孵、黃淮小麥返青、華北土地解凍,唐王維詩《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描寫了清明期間雨后鄉間的景色,一派清新之氣,以及雨后農家全家去下田的忙碌充實,表達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和農家歡快放松的心情。我國古代還有清明節聽蛙鳴預測年景的習俗,宋范成大春田園絕句:“湔裙水滿綠蘋洲,上巳微寒懶出游。薄暮蛙聲連曉鬧,今年田稻十分秋?!毙蜗蟮貙懗隽宿r人“聽蛙計年”的喜悅之情;“高田二麥接山青,傍水低田綠未耕;桃奇滿村春似錦,踏歌椎鼓過清明。”清明節過后,就該是緊張忙碌的農活了。民間更有“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種田、雨打清明后、高田可種豆”“清明有霧,夏秋有雨、清明起塵,黃土埋人(沙塵暴)”等農事、天氣諺語。一年之計在于春,清明節激人奮進,促使人們為了新的生活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