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25 16:51:2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國際貨幣制度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金融創新對金融業及其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金融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雖然金融創新也有它的負面作用,但是從整體來看,它的積極的正面的對金融業影響遠遠大于負面影響。本文主要從金融機構、金融市場以及金融制度三方面探討了金融創新對金融業的正面影響,供大家參考。
早在20世紀60年代,麥金榮等經濟學家就提出了金融抑制對經濟增長的抑制作用,并提出了金融創新促進經濟增長的建議,它對金融業及其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金融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雖然金融創新也有它的負面作用,但是從整體來看,它的積極的正面的對金融業影響遠遠大于負面影響。本文主要從金融機構、金融市場以及金融制度三方面探討了金融創新對金融業的正面影響,供大家參考。
一、金融創新對金融機構的影響
1.金融創新提升了金融業發展能力。金融創新不僅僅是在業務發展、機構放大、就業增長和素質提高方面對金融業的發展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還由于金融機構盈利能力增強,把金融機構的資本擴張能力和現代化的設備水平的提高帶動起來。也許更值得一提的是,金融創新還推動了金融產值的快速增長,促使一個國家的第三產業和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迅速上升,為第三產業和GDP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
2.金融創新能力提高了金融機構的競爭力。金融組織創新促使金融機構紛紛有新的成員加入,促成了多種金融機構并存的模式;金融工具創新、金融業務創新使傳統的金融措施對顧客的吸引力降低,造成利潤逐漸下降。所有這些,都強化了金融機構的競爭。
3.金融創新提高了金融機構對經營風險的抵御能力。金融創新的這種影響,主要通過金融機構對具有風險轉移功能金融工具的使用體現出來。例如,浮動利率債券或浮動利率的票據,這種建立在傳統金融工具的特點的基礎上的金融創新工具,能促使金融機構降低籌資利率風險。
二、金融創新對金融市場的影響
1.金融創新提高了金融市場的深度和廣度。金融工具的創新豐富了金融市場的交易品種,導致金融市場接納的金融資產的品種不斷增加。各種類型的債券陸續出現,特別是金融衍生產品的序列已經延長,種類繁多、各具特色,技術也越來越強。從衍生產品的組合設計來看,也可以看作是花樣翻新,不但有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的嫁接,如外匯期貨,債券期貨、股票期貨等;還有衍生工具之間的搭配,例如期貨期權,換期權等兩種金融衍生品組合而成的“再衍生工具”。此外, 還有對基礎衍生工具的參數和性質進行重新設計后產生的創新衍生產品。
2.金融創新促使國際金融市場融資證券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證券發行融資方式的重要程度大大超過了銀行貸款,具體表現為銀行貸款的數量急劇下降、循環國際證券急劇上升。二是商業銀行作為重要的微觀金融主體,資產和負債越來越證券化。商業銀行的總資產中有相當多證券資產的形式存在,商業銀行成為重要的國際證券市場的投資者。此外,商業銀行貸款資產也實現了證券化。至于負債債務證券化,是指銀行更注重通過發行浮動利率債券和長期債券基金,而傳統的依靠吸收存款的融資方式的比例下降。三是商業銀行不僅作為國際證券市場的發行者,還參與國際證券業務的經營,成為新發證券承銷機構。
3.金融創新促進金融市場一體化。金融創新對金融市場一體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加快金融創新國際資本的流動,促進國際資本市場規模迅速擴大、促使一體化程度加深。一些創新的金融工具在國內金融市場或國際金融市場問世以后,交易規模迅速擴大并且快速向全球金融市場發展,而這又在客觀上要求這些金融工具的交易慣例、市場交易價格和投資回報在不同的金融市場上基本一致,從而促進了不同的金融市場之間的關聯度改善。二是金融衍生工具不僅為金融主體規避風險和套期保值提供了有效手段,因為相同的貨幣的浮動利率和固定利率之間、不同貨幣的利率之間存在差異,并對金融主體套利投機收益和套匯收益提供了可能。三是一些創新金融工具或衍生工具的交易, 本身就要以多個金融市場做依托,是一種跨市場的國際性金融交易。
三、金融創新對金融制度的影響
1.金融創新模糊了融資邊界。金融創新使得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從而導致融資體制發生了深刻的結構性變化。按照一般的金融學原理,間接融資是指以銀行作為信貸中介的資金融通資行為,而直接融資則是籌資人和投資人沒有必要借助金融中介機構直接融資。至于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融資期限的分類則作為主要的客觀標準。融資期限不超過十二個月期限的市場為貨幣市場,反之為資本市場。這樣來解釋這種融資制度相關的四個基本概念,在不同類型的金融文件和金融教科書中似乎已經成為規則得到了一致的認可。然而,金融創新將使這些劃分標準遇到了很大的挑戰。
2.金融創新促進國際貨幣制度的變遷。金融創新促進國際貨幣一體化的進程。歐元的開始使用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歐元貨幣制度創新推出的意義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歐元制度是一種不與國家權力相聯系的創新的貨幣制度。在人類的歷史上的貨幣統一,基本都是以統一主權作為前提和條件。而歐元作為一個超國家組織的產物,是在國家主權分立的情況下實現的貨幣整合,也就是歐元體現的貨幣的統一,是超越國家主權的限制,與國家主權統一相分離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歐元的開始使用不僅推動了貨幣制度創新,還對傳統的金融學的貨幣制度理論提出了挑戰。其次,歐元是符合經濟和金融全球化和貨幣形式出現的一種創新。貨幣制度創新,不僅包括深化金融體制演化和貨幣形式的發展演變,也包括總體貨幣制度不變下的貨幣一體化。
四、結論
總之,金融創新對金融市場和金融制度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作為金融業的工作人員,只有認真研究、趨利避害,才能極大限度地發揮它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柯健.金融創新的風險及其控制策略分析[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06) .
[2]劉志海,王睿.淺論金融創新和金融風險的關系[J].金融經濟,2006,(02).
關鍵詞:美元;霸權;多元貨幣體系;歐元
美元作為核心的單邊霸權主義貨幣體系在形成時刻便注定了它的瓦解。美利堅在實行的貨幣霸權統治過程,同時也是美元走向反面轉化的過程。
美國主導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在二戰后一定時期內為其成員國發展營造了較有利的發展環境,促進了成員國的戰后恢復,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時國際貨幣體系的混亂。第一,世界黃金的供應在二戰后開始停滯,美元利用其國際儲備的地位取代黃金,彌補了國際清償,同時緩解了國際儲備供應的短缺程度。第二,實行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貨幣與美元掛鉤的貨幣制度,削減了各國外匯市場的動蕩程度。第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通過加強主要成員國之間的貨幣金融合作,尤其是為成員國提供短期和中期貸款便利,緩解了他們的國際收支問題,從而也增加了世界經濟的穩定性。
但是,美元霸權主義下的國際貨幣合作也存在諸多缺陷。首先,由于美國在同其他國家國際金融合作時,美元依賴于其特權地位,必定會在分配利益和承擔責任之間同其他國家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其次,作為主要國際儲備貨幣的美元,內在不穩定性很難克服。比如美國若想保持國際收支平衡,美元幣值穩定,則引發國際清償不足;但若世界其他國家的美元儲備不斷增長,則會造成美國國際收支長期逆差,從而釀成美元危機。最后,雖說其他貨幣與美元掛鉤必要時可以進行調整,但根本上來說幾乎沒有彈性,其他各國利用匯率政策調整國際收支和經濟活動的行為受到制約,而且在某些經濟脆弱結構的國家固定匯率政策引得國際熱錢流動造成金融危機,東南亞危機就是例證。所以,以美元霸權主義為主的國際貨幣體系是不具有穩定性的,只是特殊時期相對的且短暫的穩定而已。
滿足三個條件,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才能正常運作:首先美國維持國際收支平衡,美元幣值穩定:其次,美國黃金儲備充足,保證美元對黃金的可兌換性;最后,黃金價格能夠穩定在官方價格。顯然這三個條件在日益變化的經濟環境下都能滿足是不可能的,不可避免的使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從而使美元霸權的基礎也開始消失,“美元荒”到“美元災”,最后變成美元危機。二戰后,隨著美國對外擴張的腳步加快,資本外流的速度也在加快,美國開始從國際貨幣收支順差變成逆差,且逆差額越來越大,國際收支失衡越來越嚴重。1960年美國的國際收支逆差達215.83億美元,黃金儲備縮減27.5%,跌至178.04億美元。美國國際收支巨額逆差中伴隨著美元的外流,美元在國際金融市場中大量存在,也為美元一輪危機埋下伏筆。
1960年10月,美元的首次危機爆發。美聯儲為保衛美元在國內外開展了大量活動,在國內采取經濟政策,在國際上積極尋求合作,如創建“十國集團”,“黃金總庫”和和相關國家簽署“互惠信貸協定”,“貸款總安排”等。但這些活動在嚴重的美元危機來臨時顯得有些無能為力。在1968年爆發了第二次美元危機時,美國再也無法支撐美元對黃金的自由兌換的承諾,使自由市場的黃金與官方黃金的交割脫鉤,故而黃金產生了兩個市場以及兩個價格,間接表明了美元的貶值。
五次美元危機爆發于1968-1971年間。尼克松政府由于形勢所迫于1971年實施“新經濟政策”,即美元與黃金不再掛鉤,且美元兌黃金一次性大幅貶值。這也表明了以美元為核心布雷頓森林體系體系已經瓦解。
然而在新經濟政策實施后的兩年內美國的國際收支逆差并未因為美元的貶值而得到改善。并且由于短期國際外債的增加,美國的黃金儲備以及國家信用接連受到打擊,又爆發了數次危機。1973年3月,一些大國宣布其貨幣與美元脫鉤,實行貨幣單獨浮動或聯合浮動的匯率制度。至此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基礎――美元和黃金掛鉤以及其他國家貨幣和美元掛鉤以均不存在,標志著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崩潰。
美國在軍事方面的海外投入和資本方面的對外支出不斷擴大以及國際貿易的順差轉逆差均造成了美國巨額的國際收支逆差,而國際收支逆差不斷惡化的結果就是美元危機的頻繁爆發以及美元的持續貶值。由于二戰后美國為了侵略和擴張,從1946年到1972年美國軍費支出達770億美元,和此期間美國國際收支逆差的累積和880億美元相差不遠。美國對外資本輸出在50和60年代中間也不斷增長,但其他國家資本的流入遠遠不能抵消美元流出的數量并且這段時間內美國經常賬戶由順差變為逆差,國際收支狀況進一步惡化。
1992年,歐共體成員國在德法的領銜下簽署了關于建立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的《馬赫條約》,在條約中確立了發行統一貨幣是他們的終極目標。統一貨幣首先需要使貨幣在歐盟間完全自由流動,其次是設立能夠擔任歐洲央行角色的―歐洲貨幣局。從此歐元的出現經歷階段可以劃分為:1999年1月1日正式啟動―2002年1月1日歐元紙幣和硬幣投入使用―同年2月28日,歐元區12國貨幣退出流通。這些標志著從未出現過的區域超貨幣正式出現并投入使用??梢哉f,歐元是迄今為止唯一的一種超越國家的貨幣,它促進了以美元霸權主義為領導的單極國際貨幣體系的演變,為其他區域內的超區域貨幣提供了重要參考。
但這一局面正在慢慢被打破,隨著歐元的誕生,原來的德國馬克、法國法郎等國際儲備貨幣逐步轉化為歐元。據統計,到2009年在已知分配的外匯儲備資產中,歐元占比達27%。歐元在國際金融交易中成為最重要的貨幣。從國際債務市場看,以歐元計值的貨幣市場工具和債券的規模均最大截至2010年9月,以歐元計值的國際貨幣市場工具發行規模達4364億美元,占全部國際市場發行規模的47.9%。在全球外匯交易和全球場外衍生品交易中,歐元作為交易貨幣的規模均僅次于美元。同時歐元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地位也占很大比重。50多個國家貨幣在確定匯率制度時與歐元建立了聯系匯率制。此外,歐元在計價貨幣方面發揮了較大作用,占據特別提款權的重要地位。2014年,在特別提款權的4種貨幣權中,美元為41.9%,歐元37.4%,英鎊11.3%,日元9.4%。國際貿易中,歐元區與區外貿易的50%-60%使用歐元結算。上述數據說明了歐元的地位重要性。
但在仍未走出歐元危機以及剛剛過去的英國脫歐風波未平的背景下,有人對歐元前景表示擔憂。擔心歐盟會不會以英國脫歐為導火索,點燃歐盟國家的脫歐浪潮,促使歐盟解體,從而歐元也隨之失去地位。從目前來看,情況沒有那么悲觀,以德法兩國為首的歐盟國家,積極采取一系列措施,維護歐盟及歐元穩定。
當下在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呼聲日益高漲,國際貨幣多元化的共識越來越得人心。在目前人民幣尚未真正上位,歐元作為美元的一支重要制衡力量更是其存在的重要意義。人民幣國際化也在穩步有序前進中,未來一旦人民幣國際化地位成立,也將開創人民幣、歐元、美元的“三足鼎立”局面,取代以往美元的獨霸對維護國際金融的穩定發揮重要作用。
(作者單位:天津工業大學研究生院)
參考文獻:
[1] 美元霸權的歷史考察,魯世巍,國際問題研究[J]2004.07
摘要:當前我國國際經濟學教學存在教學質量不高的問題,本文通過分析國際經濟學課程的特點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著重從提高教師素質、理論聯系實際、創新教學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教學改革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國際經濟學;教學方法;教學質量
隨著國際經濟關系的飛速發展,國際經濟學在經濟學中的地位也在日益提高,目前已成為經濟學類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在研究方法上,國際經濟學主要運用微、宏觀經濟分析中的一些分析工具和模型,因此,國際經濟學是一門理論性強,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的課程。教學方法是否科學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的好壞,也關系教學目的的實現,目前我國高校《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大多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學質量普遍不高。因此,探索與國際經濟學內容和體系相聯系的、行之有效的、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技巧,對提高國際經濟學教學質量,增強學生分析國際經濟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1.國際經濟學課程的特點
1.1課程理論體系龐大,眾多理論派別林立
從國際經濟學的研究內容來看,主要包括微觀部分和宏觀部分,微觀部分主要研究貿易純理論、貿易政策、貿易與經濟增長、要素國際流動等問題,說明國際貿易的起因以及國際貿易政策的影響及依據。宏觀部分主要研究外匯理論與政策、國際收支調整理論與政策、國際貨幣制度等。微觀部分涉及到絕對優勢理論、比較優勢理論、要素稟賦理論、重疊需求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規模經濟理論等諸多理論內容,宏觀部分中的貨幣模型、資產組合平衡模型、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等內容更是涉及到眾多經濟學流派。
1.2國際經濟學對數學要求較高
國際經濟學所涉及的經濟數量關系聯系緊密,是一門由各經濟變量關系聯結在一起的具有很強邏輯關系的學科。數學具有兩個最基本的特點: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邏輯的嚴密性,這兩個特點使得數學在應用到國際經濟學中去的時候,能夠抽象地表述經濟變量,進而建立經濟模型,形成一個環環相扣、相互關聯、相互支持的理論體系。正因為如此,國際經濟學中大量采用了數學模型的論述方式,這自然要求學生具有較熟練的高等數學知識。
1.3國際經濟學與其他專業課程互為依托
國際經濟學和經濟類專業的其他專業課程,如西方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等學科相輔相成,互為依托。在本科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國際經濟學常常安排在其他專業課程之前或同時開設,這就使得國際經濟學教學中需要涉及的一些財政、金融等學科的基礎知識,學生暫時并不熟悉,由此也給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
2.當前國際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難以提高教學質量當前很多高校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中普遍采用這種教學方式,而這種方式難以提高教學質量?!皾M堂灌”式的教學方法把講授知識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忽視教學過程同時也是教會學生學習方法的過程。
2.2學生對數學在國際經濟學中的應用普遍感到理解困難國際經濟學理論體系龐大,并且大量運用抽象分析方法,通過建立假設前提條件,排除干擾因素,創造一個純粹的理論分析框架,其中數學模型和邏輯分析較多。經濟類專業學生數學基礎相對薄弱,大多對邏輯推導、圖標、公式、數學證明不習慣接受,尤其是難以將這些模型公式和其經濟學涵義相聯系,從而難以理解理論模型的經濟意義,產生難學、厭學的情緒。
2.3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現象較嚴重目前國內高校通常由教師選取相應的教材并以教材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這種方式固然有助于教師完成備課、講授等教學環節,也有助于學生對成熟理論體系的掌握,但也使得教師和學生過分依賴教材,而忽視了國際經濟理論與國際經濟現實之間的關系。事實上,理論來源于實踐并要接受實踐的檢驗,即使是被認為完善的理論也需要國際經濟現實的驗證,因此,過分強調教材建設,以教材為中心開展教學可能會束縛教學雙方的思維,導致教師難以引導學生批判性學習,也難以增強學生用理論分析國際經濟問題的能力。21寫作秘書網
3.國際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幾點設想
【關鍵詞】 國際金融 教學改革 國際貿易專業
《國際金融》是教育部確定的高等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和專業基礎課,是一門涉及面廣、綜合性強的應用理論學科。在全球經濟金融一體化的新形勢下,國際金融課程提供了認識和理解當今世界貨幣金融現象的一種重要工具,其研究的內容隨著國際金融實踐廣度和深度的發展而不斷得到充實和更新,該課程的教學必須緊密聯系當今世界金融發展中的現實問題和金融發展趨勢而不斷改革,從而擴大教學的視角和提高學生的知識素養。本文從教學內容體系、教學方法、考核方式三個方面探討了國際貿易專業《國際金融》課程的教學改革。
一、明確教學目標和內容體系
中國入世已進入了“后過渡期”,所面臨的對外貿易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對國際貿易專業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要積極探索融理論知識培養、實踐能力培養、職業素質養成與創業素質訓練于一體的全方位、全覆蓋、全過程的國際經濟與貿易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而且要把這樣的人才培養體系貫穿于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中。國際貿易專業的國際金融課程的教學要達到以下目標:一是使學生系統了解國際金融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論;二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引導學生積極關注國際金融市場和政策動態、國際金融理論前沿以及中國金融改革和開放進程,從而能夠運用基本原理分析、解釋、論證那些已經發生、正在發生甚至未來可能發生的重大國際金融事件;三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安排一定的國際金融實踐環節,增強學生的金融經濟意識和操作能力,理解國內外金融市場的規則、政策。為此,國際金融的教學內容要隨著經濟形勢和培養目標的變化而不斷調整。
1、夯實理論基礎
國際金融是一門涉及面廣、綜合性強的應用理論學科,內容上既有宏觀理論,又有微觀實務。理論的講授和介紹是每一門學科教學的前提和基礎,國際金融學也不例外。應當主要圍繞開放經濟下的國際資金流動問題,重點研究在不同歷史條件下的國際收支調節理論、國際儲備管理理論、匯率理論、國際資本流動理論、國際金融危機理論、國際經濟政策協調等,從而揭示一國經濟開放條件下的金融活動的規律。在對國際金融理論分析介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關注我國的金融制度和政策,使得國際金融理論能更好地與我國的實際相結合,以利于對中國現實經濟問題的分析和研究。
2、加大外匯交易實務和外匯風險管理的比重
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企業需要掌握一定理論知識和技術,能熟練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型人才,今后國際金融的教學內容必須理論與技能并重,使學生在掌握國際金融基本理論框架的同時,加強對其應用能力的培養。要加強學生在企業涉外經營中國際金融實務和技巧方面的訓練,特別是在國際結算、國際融資、國際資本運營、外匯風險管理等方面強化指導,使國際金融的教學更好地與國際貿易學科的發展趨勢和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為學生將來從事外貿進出口報價核算業務、外貿企業的風險防范及投融資安排等提供業務上的指導。
3、根據形勢變化,及時補充新知識
國際金融的理論和實踐都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教科書的更新速度已很難跟上這些前沿問題演進的速度。需要我們專業教師密切關注當今世界金融發展中的現實問題和金融發展趨勢,在教學過程中適時調整教學內容,及時補充新的理論和知識,從而擴大教學的視角和提高學生的知識素養。美國次貸危機已對貨幣金融危機理論、國際貨幣體系、國際金融市場等國際金融教學內容形成沖擊。危機后國際金融的教學內容需要進行修正,新的案例要添加至教學內容之中。而且這場危機使得世界上大部分經濟體都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在教學中要吸取此次經濟危機的教訓,強調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的緊密性,客觀地分析評價那些遠遠脫離實體經濟的金融衍生工具。
二、創新教學手段和方法
傳統的《國際金融》教學大都以課堂講授為主,老師將知識灌輸給學生,這種方式導致大部分學生興趣不濃厚,知識掌握不牢固。教學手段是推動教學方法改進的有效途徑,應重視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如:課程講義全部制作成powerpoint幻燈片,進行多媒體教學;將教案、習題、案例資料制作成網頁,供學生登錄學習;鼓勵學生登錄國內外商業銀行網站或財經網站,查閱相關信息。在教學方法方面,教師可以運用“四位一體”的理論教學、案例教學、課堂討論、模擬教學等多種方法和技巧,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1、“四位一體”的理論教學法
所謂“四位一體”方法主要是針對國際金融理論的教學規范,通過購買力平價理論的教學具體闡述“四位一體”法的四個方面。一是講清楚理論的各種假定條件或約束條件,向學生闡明一價定律和兩國之間沒有貿易障礙是購買力平價理論成立的假設條件,因此該理論與現實的經濟生活有一定的差距。二是理論的邏輯推導或數學推導,老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根據一價定律推導出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的數學表達式。三是分析理論所隱含的政策含義和啟示,通過課堂提問的方式向學生說明一國貨幣購買力的大小與該國通貨膨脹率和物價的變動有關,二者呈負相關關系,購買力平價的匯率確定了兩國貨幣的均衡匯率,現行的市場實際匯率乃是以此均衡匯率為中心而上下波動的,因此,以購買力平價匯率為尺度去與現行實際匯率進行比較,便可發現后者偏離正常均衡匯率的程度,從而采取相應的對策。四是運用理論來分析現實問題,通過對案例“巨無霸”指數的分析,進一步說明各國貨幣匯率與購買力平價匯率偏離的原因,增強學生對該理論的認識,使學生能融會貫通,運用該理論分析現實的匯率問題。
2、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的最大優點是從歸納的角度而不是從演繹的角度展開學習,教師充當導演角色,通過有效控制討論過程,提示思考線索,提供分析方法;學生充當思考者、決策者的角色,在教師的引導下,身臨其位、身臨其境地分析并解決問題,做出決策。將國際金融的原理與當前國際金融領域的熱點問題和具體實例結合,能使學生通過典型案例的分析與討論,加深對基本理論和知識的理解,同時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例如,在講解“外匯和匯率”一章時,可加入2006―2007年美元貶值的原因分析;在講解“衍生金融工具”一章時,可加入中海油博弈海外市場和巴林銀行事件的案例;而在講解“外匯風險”時,可加入漢莎航空公司外匯風險管理的實例;在講解“國際資本流動和貨幣危機”時,可加入亞洲金融危機和美國次貸危機的案例。好的國際金融案例必須具有真實性、典型性和時效性等特征,案例內容應包括題目、背景材料、具體內容、適當的提示分析、相關的思考題等方面。
3、課堂討論法
除了案例分析外,師生互動的課堂討論也能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和對知識的運用。在教學活動中,選擇適當的討論選題成為課堂討論的關鍵。首先,選題應能充分運用《國際金融》課程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即應涉及國際收支、國際儲備、匯率、國際資本流動、國際貨幣制度等基本理論內容。其次,討論的選題要緊扣現實,將金融領域的新問題、新趨勢有機引入課堂,保持教學的開放性與靈活性,引導學生關注現實,學以致用。例如,在學完國際收支調節理論及國際儲備后,就可以討論近年來我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及特點及可供選擇的調節手段,并就我國目前外匯儲備的管理及巨額外匯儲備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有全面、系統的了解。最后,選題要面廣、點多,能分割為多個部分,以便于學生劃分相應的專門學習小組,集中針對所分配的選題進行準備達到全面參與討論的良好效果。
4、模擬和實踐教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開設外匯交易模擬、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模擬及國際結算模擬等金融交易,提高學生對金融市場和金融交易的感性認識和領悟能力,讓學生在現代化的教學環境中感受國際金融業務的實戰氛圍,進行實際操作能力的培訓,使其在走向工作崗位時,能夠很快適應環境,有效縮短理論與現實的距離。此外,有條件的學校應多開展社會實踐教學,其形式可多元化,與銀行、證券公司、期貨交易所等金融機構及有進出口經營權的企業建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聘請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金融主管擔任兼職教師或開展講座;鼓勵學生利用假期進行社會調研,了解當今金融環境和政策對企業經營的影響。
三、優化考核方式
對于突出實踐性的企業管理的教育而言,哈佛商學院無疑是全世界的典范,國際金融課程的考核也應借鑒哈佛商學院的成功經驗,優化考核方式,使學生通過考試能在綜合素質、創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培養和提高。首先,在學業考核上應改變過去書面閉卷考試的單一考核方式,不僅依據試卷和論文來考核學生的知識水平,而且通過課堂參與度來直接評價學生的學業,促使學生非常重視上課前的預習和課堂上的發言,以保證學生能力培養過程的扎實性,嚴防學習上的機會主義行為,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其次,實行嚴格的考勤制度,將學生的出勤情況與所得成績直接掛鉤,以充分體現出按時上課對于高等教育的嚴肅性,同時也是對學生時間觀念和綜合素質的鍛煉。再次,對學業成績實行強行分級的制度,按一定比例將學生成績劃為優良中差,一方面給學生以壓力,激勵學生不斷嚴格要求自己;另一方面間接地要求教師必須認真對待學生的成績考核,能夠拿出有說服力的評價標準,將教學工作搞得更加細化。這樣,避免一次考核定論的作法,既能反映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能體現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自我學習和獲取知識的能力。
由于國際金融理論與實踐的創新層出不窮,國際金融教學改革必將是一個長期系統工程。作為一名授課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該課程的特點,把具有新意的教學思想應用于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創新能力,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李金玲: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應用型人才模式的探討[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09(6).
[2] 王愛儉:關于優化國際金融學科體系的思考[J].金融教學與研究,2005(1).
[3] 王偉:國際貿易專業國際金融課程教學的探討[J].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08(12).
論文摘要: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決定其培養學生素質高低的關健因素。作為高職院校,應該形成適合自身特點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即更加突出其應用性,實踐性。但是,當前國際貿易專業的教學模式還存在諸多問題,導致培養結果與國際貿易人才需求相背離。因此,應針對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對如何確定科學的國際貿易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索,從而找出適應其教學目的的科學培養模式。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都開設了國際貿易專業,以滿足經濟全球化形勢下國家對經貿人才的迫切需要。國際貿易人才培養模式是高職院校為學生構建的國際貿易理論知識框架與實際操作能力和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它從根本上明確了國際貿易人才特征并集中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因此,采用“邊改革、邊實踐、邊總結”的方法進行教學改革研究,對于滿足社會對國際經貿類人才的總體要求,逐步構建起注重素質教育的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指導意義。
一、國際貿易專業的特點及人才培養模式
(一)國際貿易專業的特點
國際貿易專業從學科性質上來講,主要具有兩個特點:跨學科性和實踐性??鐚W科性是指國際貿易專業從學科上涵蓋了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等多種學科,綜合性較強。從這個角度出發,高職院校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必須提出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國際貿易專業還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學生不僅要掌握好基本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在實踐環節中得到鍛煉。通過讓學生到企業實地考察實習,建立學校與企業的戰略聯盟等方式,或直接采用案例分析訓練等方式都可以實現這一實踐教學環節目標。
(二)現沂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我國現行國際貿易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理論型”培養模式,另一種是“崗位技能型”培養模式。這兩種培養模式都不能很好地體現出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科特點,培養的人才也很難達到國際貿易專業人才應具備的素質。
1,“理論型”培養模式表現形式
“理論型”培養模式主要強調理論知識,同時拓寬專業口徑,注重專業素質教育。若按“理論型”培養模式培養高職高專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在國際貿易人才培養過程中勢必存在三方面偏差:一是在講課過程中過于細化部分貿易理論。比如說,在國際經濟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如果把貿易的關稅效應、國際技術轉移模型、國際貨幣制度,尤其是購買力平價理論以及一些難度較大的貿易理論向學生做詳細講解,這容易使學生學習難度加大,更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教學模式既違背了高職院校教學中實用的原則,又不符合高等職業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的和用人單位就業崗位的實際需求。二是忽略了國際貿易是一門集應用性知識、新興知識以及動態發展知識為一體的課程。例如,對于跨國公司的新發展、國際直接投資的基本運作方式、WTO運行規則、反補貼與反傾銷對策等內容講解得不夠深人,有的甚至省略不講。這樣不能將最前沿的知識傳授給學生,造成學生所學的知識比較陳舊。三是忽略了國際貿易專業是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具備實際操作技能的人才。例如,對于滿足外貿業務崗位所需要的有關貨物運輸與保險、報關實務、商品檢驗檢疫、外貿單證、函電等具有操作實務的重要課程,既不進行系統詳細講解,也不進行仿真模擬實訓和技能實踐,更談不上校外實踐和頂崗實習,從而造成學生實踐技能的欠缺,畢業后不能滿足工作崗位的實際需求。
2,“崗位技能型”培養模式表現形式
該模式以特定崗位實際需要的專門技能為中心,以該技能所需的基本知識為基礎,注重崗位操作技能和勞動態度的培養。按照該模式進行國際貿易專業人才的培養,學生雖然掌握了一定的外貿操作技能,但由于理論基礎的欠缺和知識面的狹窄,限制了學生未來職業的發展空間。從總體上來說,這種模式的缺點主要表現為:一是過分強調外貿業務的實際操作技能的培養,忽略了基本理論知識的支撐作用,因此不能很好地開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能力。二是過分強調單一知識技能的學習,忽略了相關知識技能的培養,難免導致高職院校學生的知識技能過于狹窄,不能適應社會對多種技能的需要。三是過分強調培養外貿業務員單一崗位所需的實際操作能力,忽略了行業崗位所需其他知識技能的培養,勢必影響受教育者綜合能力的培養。四是過分強調對知識的記憶,忽略了高職院校學生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高職院校國際貿易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的問題與原因分析
(一)重理論.輕實踐
1、學校和專業建設的定位不科學
高校定位對于一個學校的發展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高職院校的定位應該是培養能夠從事具體工作的專門人才。然而有些高職院校不切實際過度重視了教師以及學生理論素質的培養,卻忽視了在人才培養中最重要的實踐環節;有些高校非常注重理論教學,認為具體貿易實踐操作屬于低層次的要求,一般中等專業院校的畢業生經過培訓就能做,所以未能對實踐能力的培養給予足夠重視;有些高校甚至把國際貿易實務課程作為國際貿易專業學生的專業選修課來對待,加上師資方面的因素,很多教師根本不具有國際貿易實際操作經驗,只能照本宣科。這些教學方法對國際貿易專業人才的培養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2、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的不含理
過多地設置了理論性的課程,如國際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等,但像國際結算、國際貿易單證制作、外貿函電、報關實務等實踐性課程卻相對涉及較少。這種課程設置的狀況主要由兩個方面的原因所導致:首先,在國際貿易課程理論與實務的比重上,多數教師由于個人的習慣和興趣,也可能由于課堂與社會脫節,往往喜歡多講理論少講實務,尤其是多講純理論性的知識,使實際授課的內容與計劃不符;其次,由于教學計劃制定得不合理,沒有從宏觀上協調國際貿易專業各門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導致一些知識的重復講解;再次,在國際貿易課程的總體教學上,過分強調理論和基礎知識的講解,卻沒能給學生提供一個仿真的模擬環境,并進行出口業務的模擬操作,結果陷人紙上談兵,無法學以致用。
3、教學實驗室建設相對落后,實習基地缺乏
目前,我國高校實驗室建設還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要。重點高校有國家配套資金支持,情況要好于一般非重點院校和民辦院校。大部分院校沒有建立起專門的國際貿易實驗中心來滿足學生實踐學習的需要。到目前為止,很多高校的國際貿易專業就根本沒有配套的實驗室,這不符合現代的教學發展的需要。另外,很多高校國際貿易專業學生的企業認知實習和畢業實習一般建立在部分教師過往人際關系等個人感情基礎之上,沒有上升到學院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層次。實習單位與學校和學生屬于單向不均衡關系,沒有對價支出,因此,缺乏持續合作的基礎和動力,不能保證學生實習實踐需求的穩定性要求。
4、外經貿人才現實要求與培養目標之間的矛盾
對于外貿公司來說,更多期待的是畢業生成為來了就能發揮作用的人才,也就是說他們期待具備較強實踐和操作能力的人才,而現有高等院校的畢業生離這一要求相去甚遠。由于受到較好學術氛圍的熏陶,通常具有較深厚的理論功底,具備良好的分析和研究能力的畢業生,往往在企業高薪聘請一段時間后,發現畢業生要么眼高手低,不愿做具體工作和業務,要么不能勝任具體的貿易實際操作工作。這從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企業缺人、學生失業的結構性問題。
(二)過分強調老師主導作用.扭視學生主體地位
雖然已有很多人意識到了我國傳統國際貿易專業教育的弊端,但“倉庫理論”依然盛行。該理論認為:“大腦是儲存知識的倉庫”,教育就是用知識去填充“倉庫”,把記憶知識的的量的多少作為評價教學效果的標準。
由于在國際貿易專業的教學中采取單一的灌輸教育方式,片面強調知識的傳授,學生只能被動接受。這種非啟發式教育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學生一味地接受老師傳播的知識,缺乏思考,所以談不上真正吸收,更談不上創新。因此缺乏案例教學和實訓的鍛煉,貿易知識的學習會變成一個乏味的過程,導致很多學生不知所學何用。
(三)學歷教育與職業教育的沂業內部竟爭升級
當前存在的問題與傳統思維認識密不可分,高考學生選擇專業時,家長和社會的導向都存在不盡合理的傾向:如重學歷教育輕職業教育;重國有名校輕民辦院校;重熱門專業輕自身基礎。
國際經濟貿易專業是近些年學生熱捧專業,綜合院校、專業院校、民辦院校、職業院校都在宣傳自身優勢,在一定程度造成競爭升級,對專業和社會不負責任,人才質量遠遠不能滿足社會需要。學歷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應該有明確區別:學歷教育高校應該承擔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重任;職業教育則應該培養實用型專業人才,然而二者卻出現了倒置或混雜的不良傾向。
三、構建高職院校國際貿易人才培養新模式的路徑
(一)合理平衡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
1、堅持理論教學“必需、夠用”的原則
培養應用型人才不等于廢棄理論課教育。因此,我們堅持必要的基礎理論課教學必須到位,在教學計劃中保證必要的課時。例如,在教學計劃中,經濟學、管理學、國際貿易概論、貨幣銀行學等基礎理論課都保證了其必要的地位,以使學生打好理論基礎。
2、突出實踐教學
國際貿易專業的教學計劃應突出實踐教學環節。一是要求課堂理論教學要體現實踐性的要求。例如,國際貿易實務課程,要求突出案例教學并與國際貿易實際操作軟件如SIMTRADE教學軟件相結合進行教學;電子商務課程在理論課教學的同時,亦就部分內容實行課堂實驗模擬教學;會計學課程,要求教師課堂精選實例講解。二是圍繞國際貿易業務的流程專門開設多門實驗課,比如單證、通關實務等。
(二)貧沏突出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要求
1、強化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
為了加強學以致用,使學生在開始學習專業理論課時就進人應用環境或背景中加以理解,我們在理論課教學中也提倡案例教學,要求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各門課程根據課程內容和特點運用案例教學,強化課程內容的實踐性。如在國際貿易課程教學過程中,針對一些枯燥的理論,采用案例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對知識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并提高其分析問題的能力。
學生應用能力的提高需要學校為他們創造理論應用于實踐的條件,培養學生從實際出發。我們認為,強化實驗課教學是學生在校學習過程中加強應用能力訓練的最重要的一環。比如,國際貿易業務流程仿真、電子商務、進出口商品檢驗檢疫調研、國際貿易模擬實驗、金融投資模擬實驗。這些實驗課程均緊緊圍繞讓學生進人國際貿易業務環境和提高相關技能而開設。這些實驗課,一部分在實驗室完成,另一部分必須走向社會,實地訓練。如進出口商品檢驗檢疫調研,需要直接與有關單位零距離接觸.把書本上的知識與實踐操作緊密聯系,以期幫助學生從理性認識返回到實踐中的感性認識,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及其實用性。
2、大力推廣雙語教學
由于國際貿易專業學生將來就業崗位的特點,外語技能的掌握對學生的就業和適應工作的能力影響極大。為此,我們的培養方案強調了本專業對學生外語掌握程度的要求。在教學計劃的課程設置中,鼓勵部分課程進行雙語教學,促進雙語教學模式在國際貿易專業教學中的推廣。
(三)建立科學的實踐教學模式
在德國等西方發達國家,高等職業教育十分重視實踐教學。他們在教學上采取工學交替形式,一年分兩個學期,每學期24周,其中12周在學院學習,12周在企業培訓,目的是讓學生熟悉實際生產組織,掌握各種工作崗位的職責,需要時還可頂班工作。高等職業教育強調實踐教學,為學生提供理論聯系實際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和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對將來的工作崗位有大概的了解,同時也為企業選拔人才和學生選擇職業提供機會與條件。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首先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1、實習制度的實踐教學模式
我們可以借鑒美國的實習制度,美國高校采取的實習制,其種類有全職的、兼職的;長期的、短期的;不收酬勞的、收取酬勞的等等。它與今后的工作緊密聯系在一起。通常,學校都設有被稱為‘腳acement"的機構(相當于職業介紹所),該機構的職能就是幫助畢業生或實習生聯系工作單位。學生可以將簡歷述于該機構,再由機構提供參考意見并聯系企業以安排實習。
2、建立戰略聯盟,實現產學結合的教學模式
這種教學模式指的是學校與企業合作,其教學活動直接為企業經營管理服務,利用公司的某些資源,如豐富的實踐經驗、全球化的網絡等。特別是通過與一些跨國大企業的合作,使學校在全球化組織管理方面收益匪淺,獲得很多跨國公司經營管理經驗。
3、案例分析理論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