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08 08:50:2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文言文教學法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在此,提供畢業時,參考文獻的范例一則,部分內容如下:
[1]吳普紅.高中文言文的文化功能[J].中國民族教育,2011(01)
[2]劉磊.“古文字教學法”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的運用[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1)
[3]代秀琴.高中文言文教學初探[J].成功(教育),2011(04)
[4]楊秀麗正視存在問題,尋求解決策略——簡要論述如何做好高中文言文教學[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03)
[5]張秋.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論高中文言文的情感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11(09)
[6]錢國利.高中文言文詞語歸納教學探討[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9(04)
[7]梁玉敏,杜剛.關注人文精神構建完滿人格——解析人教社新課標高中語文文言文教材的特色[J].語文學刊,2011(06)
[8]林玲.加強課外閱讀指導 提高學生語文素質[J].成才之路,2011(21)
[9]蔣紹愚.漢語詞義和詞匯系統的歷史演變初探——以“投”為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4)
[10]《2009 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遼寧卷)試題分析》[M].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0)
[11]王力.古代漢語[M].中華書局,1997 年第 3 版
[12]李緒坤.《學記》解讀[M].齊魯書社,2008 年 11 月
[13]杜萍,張道榮.教師參與課程改革的理性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05)[14]丁念金.論教師參與課程決策的保障體系[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05)
[15]包玉紅.新課程改革與教師自身發展[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03)[16]孫葉飛.大眾文化的人文關懷[J].理論導刊,2010(02)
[17]具春林.中學語文泛文學現象芻議[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1)
[18]薛凡平.淺談文言文教學[J].現代語文(理論研究版) ,2008(04)
[19]柯群英.有關文言文教學的一點想法[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02)
[20]齊世濤.文言文教學芻議[J].中國培訓,2010(06)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方法策略
如何進行初中語文的文言文教學呢?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一、誦讀法
即熟讀和背誦的方法。誦讀法是日漸被現代語文教育者注意的傳統教學法。大聲朗讀,口熟而成誦是文言文教學的特殊要求。通過朗讀,可以培養學生語感。而文言文比現代文講究韻律,帶有明顯的聲音美,學生也愿意讀。在朗讀中,教師要教給學生朗讀的方法,包括朗讀的節奏、語氣、語調、語速,能更好地朗讀課外作品,從而形成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誦讀需與會意密切結合,疏通文義;例如在背誦《出師表》時,要抓住諸葛亮由談論形勢到三條治國方針的提出,由敘述21年來的經歷到“出師”戰略目標的提出,由歸納各方面的責任到全篇主旨的點明這條行文線索,做到靈活記誦。
二、講解法
講解法的運用是靈活多變的,可以先有學生預習課文,參看注解,查工具書,同學之間互相討論,試著自行講解。也可以在預習之前,教師先把課文范讀一遍,并對難懂的詞語,句式作些解釋,然后再讓學生經過預習,逐句講解,如有錯誤,教師及時訂正。還可以先讓學生試著將課文譯出來,教師有重點地提問某些詞語的意義,對于難度較大,學生無法解答的,由教師講解。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又節約了時間。
三、講析法
即“用講述分析來加深對課文內容和寫法理解的教學方法。分析要從教學目的出發,抓住課文的特點和重點,緊棵扣課文的字詞句來進行??梢詡戎赜谡n文的某一方面,如人物分析,情節分析,結構分析,語言分析,邏輯分析,表現手法分析等,不必面面俱到?!崩绶治鑫难晕牡谋憩F手法,要因體裁的不同而重點不同。議論文著重在篇章結構,論點論據;人物傳記著重在選材,剪裁和人物描寫;寫景抒情的散文,著重于景物描寫和意境。對同一體裁的課文,重點也有所不同。
四、評點法
即對古詩文的譴詞造句,布局謀篇以及思想藝術等方面進行品評點示。評,主要用在層次段落間,對文章的內容和寫法作簡明扼要的評析;點,主要用在字詞句間,就其精妙與疑難之處作出啟發和提示。要評得中肯,點得準確。
例如,在講《登鸛雀樓》一詩時,對其中的“依”,“窮”二字要點,對整首詩所表現出來的雄渾開闊,激越昂揚的格調要評。以此幫助學生理解和領會全詩的意境。
五、自學練習法
(1)查注自讀。這種方法主要用于預習階段和較淺顯的課文的學習。
(2)試講回講。試講是學生在老師講解之前,嘗性地講解課文。
(3)文意猜讀。文意猜讀法是學生在文言文的自學過程中,運用已有的知識,根據上下文的關系,對新知識作出的合乎邏輯的推測從而明確文意的一種方法。例如從詞的結構去猜: “暮而果大亡其財”(《寓言三則智子疑鄰》)“果”,“大”,“財”的詞義與現代漢語一致,可運用猜讀法猜出:“果”――果然,“大”――極大,“財”――財物。
六、比較法
要比較古今字義異同、語法異同、詞性變化活用、一字多義、多字一義。如“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句中“箕畚”要譯成“用箕畚”,要比較,使學生明用法。又如多字一義現象,“曩與吾祖居者”、“向吾不為斯役”(《捕蛇者說》)兩句中“曩”與“向”均是“從前”之意。還可比較思想感情和寫作特點。如《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兩位作者雖然都受貶,兩篇文體基本相同,但抒發的感情卻有區別,《岳陽樓記》表達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曠達胸襟,很難見到受貶后的抑郁之情;而《醉翁亭記》卻流露出作者受貶后娛情山水以排譴抑郁的復雜感情。
七、歸納法
即貫講時能上連下掛,歸納總結,使知識系統化。例如教《馬說》、《愛蓮說》、《捕蛇者說》之后,要歸納說明,“說”是古代文體名,跟現在的雜文大體近似,是議論文的一個分支。其內容大多是一事一議,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種現象來表述作者對某些事物或問題的見解,常具有由小見大的特點;形式上則表現為敘議結合,敘為議設,議由敘生,議是核心,大都是卒章見志??傊?,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逐步做好文言知識的歸納整理工作,促使學生掌握的文言知識條理化和系統化,并由此產生領悟和聯想,內化和遷移,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提高自學能力。
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在熱忱的教育工作者積極參與下被演繹得風生水起,而在眾多的新課改理念中,引導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從而最終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是本次課改的主導精神。《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關于文言文教學的要求很簡單:“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雹俚珜τ谥袑W生來說文言文深奧難懂,望而生畏;而對于文言文的拓展閱讀,他們更是不敢涉足,不愿涉足。
近年來,不少學校把課外淺易的文言文閱讀列入考查內容。這一變化,更準確地體現了新課標精神。學生淺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是否得到提高,通過課內文的檢測往往會有偏差,因為它考查的是已學知識,更多反映的是學生的識記水平。與之相比,課外文言文的考察則更有說服力,因為它考查的是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錢夢龍先生在《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一文中說:“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死角’,即使在語文教學改革很紅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學這塊‘世襲領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荒涼景象?!雹?/p>
一直以來,文言文教學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始終是一個難題,現今的初中文言文教學中有許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其一是對文言基礎知識的教學,重積累,輕運用。在課內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普遍注重文言詞匯、語法的識記與積累,這種灌輸式的教學,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形成,也與課改精神相悖;其二是學生要求生動地學,而教師往往只能枯燥地教。作為初中生,他們正處于少年時期,希望能快樂輕松的學習,而文言文的講解又是抽象而枯燥的,因此學生的閱讀興趣也極易喪失。
對于文言文的學習,大多學生是抱著畏難或排斥的心理,而這一點在基礎薄弱的初中生身上表現得尤其明顯。現今初中生文言文學習面臨的不利現狀是:
1.相當一部分初中生的家長,對于古典詩文一般都了解不多,學生來自家庭的熏陶幾乎處于缺失狀態。
2.初中的文言文教學主要針對教材上的文言文,學生文言文接觸少,文言積累少,導致了他們文言閱讀能力不高。
3.學生一方面閱讀能力不高,讀起來覺得困難,難以理解,另一方面又對于課本所選的有些篇目興趣不大,如《觀潮》《滿井游記》《魚我所欲也》等,這就加重了他們對文言文的畏難情緒和厭學情緒。若這一現象得不到重視與扭轉,不單是語文教學的效果大打折扣,“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落實亦舉步維艱。
總而言之,面對文言文教學的現狀和新課程的要求,以及學生今后自身學習的需要,如何有效地拓展文言文教學這個課題就變得十分緊迫。如何激發興趣,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是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
二、“課外淺易文言文”拓展閱讀是有效策略
讀書做學問要靠長期積累,學習文言文更要豐富積累――積累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識,積累豐富的閱讀感悟等等。同時還要處理好積累與運用的關系,探索一條在積累中運用、在運用中積累的有效途徑,這對現今初中文言文教學有重要意義。拓展閱讀所選的“淺易文言文”因其“淺易”和“豐富”的特性,可以促使二者有效統一?!罢n外淺易文言文”閱讀,為學生提供了一片廣闊的閱讀天地,是學生進行積累的有效途徑。
具體設想是,在初中語文學習的不同階段,根據內容、思想情感、文體、趣味性、難易程度等要素各有側重地甄選淺顯文言文,在積累與運用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甄選拓展資料時按積累程度分層推進:初一寫人敘事類趣聞,初二寫景抒情類小品文,初三注重生活感悟類。我們在拓展時側重于課后拓展:依托課本,由節選向原著拓展、向同類主題拓展、向名家其它作品拓展。
這里借我們“課外淺易文言文拓展閱讀研究”課題組的操作過程和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漸變做一次展示和探討。
初一上完《詠雪》、《陳太丘與友期》后,老師做了個推薦閱讀《世說新語》活動,期待以《世說新語》中有趣的故事,鮮活的人物形象來激發學生的文言閱讀興趣,同時在連蒙帶猜的閱讀中積累一定的實詞。
在初二上完《小石潭記》、《醉翁亭記》、《記承天寺夜游》、《岳陽樓記》后,給學生拓展了一個專題:貶謫文學。同樣是貶謫,柳宗元的永州是寒山瘦水,柳宗元的情懷是“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悲涼,是“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冷寂悲愴;歐陽修的滁州是“蔚然而深秀”,歐陽修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寄情山水和沉醉;范仲淹的巴陵是“政通人和,百廢俱興”,范仲淹則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曠達和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在比較與拓展中學生不僅鮮明見識到了四位大家的山水情意和政治情懷,也在比較拓展中加以分析和評價,在評價中吸收古代士人的優秀傳統:個人價值與國家命運,以天下為己任的豁達與樂觀。這時候學生逐漸開始看到了文言經典的價值。
在做了兩次淺易文言課后拓展專題后,看到一部分學生文言閱讀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了,我們“課外淺易文言文拓展閱讀研究”課題組又趁熱打鐵做了一個研究性專題活動:我眼中的蘇軾。學生自己分組分工合作去搜集材料、整理材料、展示成果、自評互評等。學生展示的成果超乎了老師的意料和期待:視頻、手抄報、論文等,內容詳實、資料全面,一個真實又鮮活的蘇軾出現在同學們面前。在學生搜集材料的過程中,不僅感受到了蘇軾的穿透儒、道、釋三家的人文情懷,而且在文言資料、文言字詞的認知、整理、積累、運用上也有了很大的突破。
到了初三,由于學生在文言文方面有了一定的積累,課外拓展上也有了一定的鋪墊,所以在拓展內容上注重生活感悟類,拓展點上由積累轉向在積累中運用上。上完《出師表》后圍繞諸葛亮的“賞罰嚴明”的建議,學生做了一次關于古代典律制度的拓展嘗試,如“樂工羅程者”等淺易的課外文言拓展,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興趣,對文言文的學習也由積累轉向了運用。
三、關于課外淺易文言文有效拓展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1.選擇拓展材料時應避免不著邊際。哪一類文言文是適合初中生課外閱讀的,根據其內容、思想情感、文體、趣味性、難易程度等細部特征進行選擇,并嘗試結合學生所處學年實際理解水平,探究并總結適合初中生閱讀的課外淺易文言文的一般特征,為以后的閱讀研究奠定基礎。
2.在學生拓展閱讀時給予方法指導。在拓展活動中,學生需要教師進行合理指導,使學生懂得怎樣去延伸,向哪個方向延伸,從而能自覺地、饒有興趣地不斷拓展,變被動為主動尋覓。
3.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在拓展中,要看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注意分層設標,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所收獲,有所進步。尤其要關注后進生,對他們要多鼓勵和輔導,讓他們有機會、有信心表達自己的見解。
古詩文承載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華,流傳至今,雖歷經時間磨洗卻魅力依然。一代代莘莘學子從中汲取豐厚的人文養料,充實自身的文化底蘊,不僅大大拓展了審美視野,獲得了精美語言所帶來的美的享受和寫作啟迪,而且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健全了自身的人格素質??鞓返墓旁娢膶W習,將引領學生步入文言文的閱讀的殿堂,從而有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興趣導航,快樂積累,有效拓展運用,初步解決學生的畏難情緒、厭學情緒,希望在“淺顯文言文”的拓展閱讀中逐步提高初中學生文言閱讀能力。
――――――――
注釋:
①國家教育部制訂:《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2月版。
②錢夢龍:《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中學語文教學》,1997年第4期。
③王松泉:《閱讀教材論》,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年5月版。
我曾上過一次規模較大的公開課,從《庖丁解牛》入手研究文言文課外自讀篇目的教學法,課后反映較好。下面是這堂課的教學設計及有關問題。
一、教學設計:
1.要求學生在課外自讀《庖丁解?!?,必須做到:對照注釋,利用工具書通讀課文,達到可以較流暢的誦讀要求;勾出“自讀提示”及課文中有關文學文化常識、主旨、好句好段等內容;記下疑難問題。
2.通過課堂(45分鐘)檢查學生自讀情況,并指導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其具體步驟為:①誦讀正音。指定一個大組聽其他三個大組誦讀課文,指出錯誤,教師同時也給予誦讀指導,然后再讀。②教師提問抽查自讀勾書的情況,對認識混淆、理解錯誤的問題給予分析指導,發動全班學生討論,從中尋找正確答案。③質疑辨析。要求學生把自己在閱讀中記下的問題提出來讓全體同學思考討論,盡量聯系以前所學的相關知識,尋求其中的聯系,教師參與討論,適當點撥、總結。④寫作訓練。要求學生針對文中“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一句,以“‘道’與‘技’”為正標題,對副標題“談……”進行補充,設計議論文的開頭。
二、指導思想:
長期以來,不少教師習慣于包辦代替,進行文言文教學硬是要逐字逐句地串講,學生也習慣于依賴老師,不敢也不能夠自己閱讀文言文,教材所編配的文言自讀篇目常常不能發揮“自讀”的作用。因此,在接到公開課任務后,我選擇了課外自讀篇目《庖丁解牛》,力圖體現出教材的編排意圖。我在布置自讀任務時沒有提出特別高的要求,也沒有要求學生寫讀書筆記,做書面作業等,只要求他們根據注釋,利用工具書通讀課文,同時適當地勾畫,記下問題。與讀懂大意比較起來,“達到較流暢的誦讀”這個要求可能相應要高一些,因為讀一遍二遍是絕對不行的。提出這個要求,是為了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知課文,領略其神韻。我始終相信適當的勾畫圈點和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必要途徑。
學生課外自讀老師是看不見的,要掌握學生自讀的情況,解決其疑難問題,則必須通過課堂教學的形式。既然是檢查自讀,當然就必須體現自讀,不能搞成“講讀”,因此我采取了學生討論與教師引導相結合,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方式。這個方式給了學生充分的學習自,同時也對教師備課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為你很難預測學生會提出一些什么樣的問題??梢哉f,這樣的處理的確把“自讀”二字落到了實處,同時也讓學生掌握了自讀的一般方法。
三、這堂課的特點:
1.活而不亂。這堂課自始至終都以學生活動為主,由于任務明確、程序清楚、引導恰當,一直進行得活躍而有序,雖然有37人次發言(有關領導統計),但一點也不凌亂。
2.時有。由于學生有極強的求知欲,始終主動參與,個別學生提出的問題有一定的深度和難度,例如,“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中的“三年”是不是正好三年?又如,“臣之所好者,道也”中的“道”與同一個單元《荷丈人》中“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中的“道”、《五蠹》中“然則今有美堯舜、鯀禹、湯武之道于當今之世者”中的“道”一樣嗎?這些問題激起更多的學生參與爭論,氣氛熱烈,不時形成。
一、學生狀況及成績分析
本學期我擔任高三(5)、高三(10)兩個班的語文科教學工作,高三(5)班為普通班級,有學生53人,高三(10)班為實驗班。學生36人。
從上學期成績情況來看,高三(5)班的學生仍然存在水平相對較低,參差不齊的狀況。人均分93.9分,但優生少,差生多。高三(10)班學生從中考成績上來說是好的,人均分98.4,但對那些基礎知識還需要多細心些。
思想狀況方面,高三(1)班有1/3的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比較認真刻苦,他們的學習情緒比較穩定,有的盡管基礎較差,也能堅持不懈,較能井然有序地安排自己的學習,不會受到環境和其他不利因素的干擾,能夠及時與教師進行溝通,幫助老師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高三(10)班學生,大部分學生心理素質較好,絕大部分學生有很強的積極進取精神,有取得良好成績的強烈愿望,有個別怕吃苦,只想得到不愿付出,加上年少無知,自控能力比較弱,所以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學習還不是十分自覺,有時不能完成老師的要求。
二、教學目標和要求:
思想品德目標: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培養學生社會主義的思想品質,努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注重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健康高深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發展健康個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知識目標:全面了解課文中出現的有關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識,了解描寫方法和修辭方法和詞類的有關知識,小說的有關知識,熟記文言文。
掌握和運用知識能力的目標:進一步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使他們具有閱讀聽話說話的能力,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讀文言文課文,要了解內容,背誦一些基本篇目。
三、主要教學內容及教具
第五冊語習文化內涵比較豐富的現代論文,科技說明文的文學名家名作,著重培養研討、評價論文的文學作品的能力。在培養閱讀能力的過程中,努力使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除此而外,還要從10月份開始進行語文基礎知識的系統復習。
教具:多媒體課件。
四、教材重難點
高三語著重培養研討、評價論文的文學作品的能力。在培養閱讀能力的過程中,努力使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著重培養學生理解文章的能力的閱讀文言文的能力。繼續欣賞中國現當代詩歌、散文和外國詩歌、散文,重點是分析理解文章的主題結構;鑒賞中國現當代詩歌、散文、演講詞、序言的語言;欣賞詩歌散文、演講詞、序言的藝術手法;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古代文學作品的內容的思想。
五、教研課題
本學期在教學中仍沿用“目標教學法”開展教學,要教學過程中,注意因材施教,做好“前提測評”“認定目標”“導學達標”“達標測評”四個步驟,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指導學生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發展他們的觀察、記憶、思考、聯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要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啟發式和討論式,鼓勵運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要避免繁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
六、教改措施
根據學生的情況和我校的實際,本學期擬采用以下教改措施:
1、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終身教育、繼續教育已逐漸成為國際公認的教育理念。作為跨世紀的新一代公民,不會自學,就不可能具有自我發展和創造的潛力?;谶@一認識,新教材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著眼點不是教師的“教”,而是學生的“學”,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自學習慣,為日后的繼續自學和自我發展打下基礎,使學生終生受益。
2、注意發揮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這一點主要體現在教師教學用書的編寫上。現行教材的教學參考書,比較注重對課文的分析與解說,而不大注重提供研讀的思路和備課資料。本來是供教師備課時參考用的,由于受應試的影響,實際上卻成了對這些課文分析的“惟一”或“標準”答案。特別是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本來就可以見仁見智,不能定于一尊,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教學參考書提供了“標準”,不免失之偏頗。與新教材相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則吸取了過去教學參考書編寫中的經驗教訓,以教學大綱為指導,以教材為依據,重在說明教材的編寫意圖。在課文的點評和鑒賞指導中,注意吸收語文教學和語言學、文學研究中已有定評的新成果。從當前大多數高中語文教師的實際出發,既注意幫助教師解決備課中的實際困難,又注意給教師留有余地,盡量不提供結論性的東西,以利于發揮教師鉆研教材的積極性和教學實際中的創造性。
七、業務自修內容
1、多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
2、多閱讀、查找資料,訂閱專業報刊;
3、多與家長聯系,協助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
八、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
l.課外輔導,利用晚修、文體課時間,組織學生加以輔導訓練。
2.采用一優生帶一差生的一幫一行動,請優生介紹學習經驗,差生加以學習。課堂上創造機會,用優生學習思維、方法來影響差生。
3.對學生實施多做多練措施。學生適當增加題目難度,并安排課外作品閱讀,不斷提高做題和寫作能力。
論文摘要:作為和語文教育一起誕生的傳統教學方式,誦讀一直是古詩文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但因為其概念從古至今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內涵及外延的不清晰讓很多教師在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本文試著從現代情境教學的相關理論的角度來論述誦讀這一傳統方法對于語文教學特別是古詩文教學的重要意義,同時總結出教師范讀與配樂誦讀這兩種具體的營造情境的誦讀方法,期許為教學實踐帶來些許的啟示。
中華五千年文明源遠流長,熔鑄了無數膾炙人口的優秀詩篇。怎樣將這些濃縮著民族文化精神的古詩文更好地發揚和繼承,歷來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頭戲”。但是,縱觀我們現在的古詩文教學,卻處于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教師奉行“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原則,把古詩文進行拆解,過于注重單個字詞的解釋,卻輕視對整篇文章的感悟和欣賞;學生也只是被動接受教師的灌輸,缺乏學習應有的興趣和動力,不僅學習效率低下而且與最初的教育目標相背離。于是,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在如何有效開展古詩文教學這一問題上開始把目光投向了“誦讀”這種傳統的語文教育方法上。
但是,目前大部分學者只是指出“誦讀是立足于‘讀’而致力于‘悟’教學方法”,但具體還沒有一個統一、確切的定義。以筆者的觀點,誦讀雖然作為傳統中國語文教育的方法,卻體現了現代情境教學的教育理念——它以“讀”為途徑,營造一種氛圍,以次來縮短學生由于所處環境和知識背景的差異對古詩文產生的隔閡感,并且通過自我積極地聯想和想象,構建一種情感體驗,以達到理解文本意義和體會作者情感的目的。至于誦讀具體是怎么創設情境促進教學的,有必要先從情景教學的相關理論談起。
一、情景教學的定義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情境即情況、環境,是由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關系等因素構成的某種具體的境地。這種境地既含有時間因素,又包括空間因素;既囊括客觀因素,又暗含主觀因素。
情境教學來源于建構主義相關教學理論。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一種意義建構的過程,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解釋、假設或者假說,而不是問題最終的答案。盡管現在很多的知識經過人們的整理變得系統,客觀,可描述,其一定的外在形式也得到了較為普遍的認同,但不同的學習者還是會基于不同的經驗背景來建構起自己對該知識的理解,這種理解取決于特定情境下的學習活動過程。于是,基于知識具有情境化、個體化特點的這種觀點,1989年,布朗(J. S. Brown)等人提出并界定了“情境性學習”(situated learning)的概念,他們認為“情境通過活動來合成知識”,即知識是情境化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它所被應用于其中的活動、背景和文化的產物。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盡量創設真實的或接近真實的具有豐富學習資源的學習情境,提供的直觀的、生動的形象激發學生有效的聯想,以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
二、誦讀——一種有效的情境創設方式
為什么古詩文教學要提倡誦讀?古人說的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薄皶x百遍,其意自現”等詞句深刻反映了誦讀在培養語感、積累語言材料和整體感知理解文本內涵三方面的重要意義,從情境說的角度來看,誦讀能通過聲音的方式讓學生置身在一定的語言情境里,借助語言本身的形象性和語言環境的生動性來受到感染和陶冶, 從而獲得語言體驗, 激發語言情感, 體悟語言的美學意義。而這正切合“新課標”中“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的要求。
(一)就語言的學習規律而言,誦讀能通過制造情境來培養語感
根據我們兒童時期的母語習得經驗,學習一種語言的最好方法就是在這種環境中,通過不斷地聽說熏陶,自然而然地學會。即學習語言要從聽、說入手創造情境培養語感,古詩文也同樣如此。
我們這里所說的古詩文包括文言文和詩詞曲兩大部分。文言,是以先秦漢語為基經過加工的書面語體。但由于在近兩千年歷史中,它一直處于與各個時代的口頭語言相脫離的狀態,不光現代人沒有學習文言的環境,就是秦漢以后的各時代古人所面臨的問題與難度都跟我們沒有實質性差別。正如王力先生說的那樣:“咱們現在模仿清代以前的古文,恰象羅貫中模仿漢末或三國時代的古文一樣困難?!倍喿x心理的角度研究表明,書面語的閱讀理解有兩條通道——視覺通道和聽覺通道。視覺通道,以文字的視覺表征為中介達到詞義,即文字——詞義;聽覺通道,通過語音轉錄到達詞義,即文字——語音——詞義。選擇哪條道路往往與閱讀材料、閱讀水平和任務要求有關。較難的閱讀材料、閱讀水平較低、需要記憶的材料等因素都會使讀者選擇語音通路,即聽覺通道。所以郭紹虞先生才說:“學習這種超方言的文學語言(指“文言”引者),等于學習另一種語言,所以要求能夠應用于寫作,只有像鸚鵡學舌般的從誦讀入手。…… 離口語愈遠,那么學習的方法也就愈需要誦讀?!边@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營造一種文言的語言交際環境,通過讀的方式多接觸文言材料,強化聽說兩方面的訓練,增加對于文言的感性認識。
至于中學教材中的詩詞曲,它們大都來源于遠古歌謠,雖然后來脫離了音樂成為獨立的文學樣式,但歌唱賦予的句式整齊、合于音律的言語形式卻被保留了下來,一般講究用詞凝練、聲韻和諧,因此讀起來朗朗上口。這種特殊的語言組合以及它與詩人情感相結合的特征,決定了讀者只有通過誦讀才能領略其音樂美,進而體會到詩人的情感韻味和精神實質。
(二)就古詩文的特點而言,誦讀能通過聲音深入理解文本內涵
漢語具有獨特的詞音形式,它用類似于事物的自然聲音的聽覺符號為能指形式來指稱對象,使得特定的聲、韻、調與相應的情感色彩在特定的語境中具有一定的對應性。由于漢語詞音的這種直接表意的功能,人們在誦讀漢語文本的過程中,僅憑這些語詞在誦讀時的音韻特征,不僅能對全文或個別語句的情感韻味的總體把握,而且這種體驗的深刻與真實,對讀者情感的震撼,更是一般單純的教學無法企及的。
因此古人講究“循聲以求義”的方法正,就是要以感知話語聲音形態的方式,盡量還原作者創作時的真實情境,通過親身體驗實現文本的感悟理解。文本是無聲的話語,但當它以文字的形式獨立存在的同時就失去了它賴以生存的語境,“也必然減損了言語生成之時的具象與鮮活,漏失了聲音,也意味漏失了一部分的情味。這就為讀者的創造提供了空間”誦讀類似一種話語的還原過程,主要通過對語調高低的調整,節奏快慢的掌握,不斷地猜測、預期和選擇,與文本進行對話。在這個過程中,讀出來的文本除了原始意義已經包含讀者自我的情感態度與認知了。
(三)就閱讀的目的而言,誦讀能通過整體感知積累言語材料
西方的“格式塔心理學”(也稱為“完形心理學”)主張整體大于部分之和,他們認為人對事物的認識具有整體性,心理、意識不等于感覺元素的機械總和。文學作品同樣具有“格式塔質”,雖然是由各個部分構成,但作品整體的意蘊超過各個部分的綜合,這也正是作品的張力所在。因此在教學中,不能一味的將其割裂為背景簡介、文言知識、句子翻譯、背誦課文等幾個單獨的教學模塊,這樣不僅破壞了文章的整體美感,而且不符合心理學的認知常規。
古詩文的美存在于它外部言語和內部蘊涵的思想內容中。因此,誦讀古詩文其實通過鑒賞主體對言語形式的把握去感受其中的意境,是一種由內而外的審美活動。在這個過程中眼、口、耳、腦等感覺器官共同參與協同活動,包含了感覺、知覺、記憶、聯想、思維等多種復雜的心理因素,體現了整體的觀點。語言現象都是通過“整體”發揮作用的。誦讀以其極強的整體記憶功能而成為積累語言材料的最有效手段。同時,語文教材中所選的古詩文,都是歷經千百年仍然傳誦至今的名篇,其文質兼美的特點讓我們不僅能通過學習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當中蘊涵的道德情感、思維方式和審美價值更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教育的最佳載體。
三、誦讀教學中的情境設置
任何文本都有其特定的語境,對文本的閱讀過程就是讀者根據自身情感經歷去感知作者沉淀在作品中的情感的過程,讀者的經歷不同,對文本的解讀就可能存在差異。古詩文由于其特定的創作情境,文本與學生之間不僅存在著時代的隔閡,還有人格和情感的隔閡。這就要求教師要創設這些條件性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們克服感受和理解文本的困難,使學生在文本的創作語境中,體驗、理解作者,由誦讀“讀”出“滋味”。具體到實踐中應該怎樣設置這種情境呢?教師范讀和配樂誦讀是一線教師經常采用的兩種方法。
在誦讀教學活動中適時地范讀是需要的。范讀的作用不是使范讀成為學生簡單模仿的范本,而主要在于讓學生整體感知富有意味感的聲音形態,引導學生走向文本所表現的意義情調,為自己的感知表現找到準確的路徑,從而以他自己的方式讀出來。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往往喜歡使用專家的范讀錄音,認為專家的誦讀比自身完美。但是其恰恰忽略了范讀的作用就是營造一種情感上的共鳴,以拉進學生與古詩文的距離,只有身在現場才能切身體會,專家即使讀的再好都會有一種無法企及的隔閡感,無論從感染力還是氣氛的營造上,都不如教師親自示范效果好。
誦讀時也可以找一些意境接近的曲子來配合。音樂其實是一種情緒,其感召力是靠情緒的渲染。中學生誦讀古詩文困難,很多時候不是因為字句難懂,而是不能進入帶著感情進入作者營造的意境,這時候就需要音樂這個媒介?!兜歉摺返亩?,《雨霖鈴》的排簫聲,《孔雀東南飛》時梁祝交響樂…… 這些在音樂配合下的古詩文,能大大擴展學生們的想象力,很容易將讀者帶入“角色”,不僅激發了“讀”的興趣,還加深了“品”的深度。但在應用的時候要注意圍繞課堂主題,有針對性的引入,切不可無目的的亂用濫用,那樣表面看上去熱熱鬧鬧的課堂會因為偏離教學目標而本末倒置。
四、小結
普遍認為的情景教學法有四個特征:形式上的真實,情感上的真切,所含意境的深遠,圍繞學習內容的中心或主題展開。誦讀就是這樣一種立足于圍繞教學目標,通過用語音的“讀”營造形式上真實的情境,在這種情境中能引感上的共鳴,以達到體會作品中深遠的意境的目的。但這只是一種理想狀態的“應然”,怎樣將“應然”轉化為“實然”達到誦讀的目的,還需要教師們的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與完善。
參考文獻:
[1]高晶.正解誦讀法[J].中學語文,2008(9).
[2]李泓. 談語文情境教學中的語感特征及其培養途徑[J]. 教育與職業,2006(10).
[3]陳琦、張建偉. 建構主義與教學改革[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8(1).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方法
一、了解初中語文教學方法的重要性
教好任何一門課,方法都是很重要的。而語文作為基礎工具學科,其教學方法尤為重要。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既要從理論上掌握教學方法,又應在實踐中靈活地運用,善于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也教會學生如何獲得知識的方法。所以要探討語文教學方法問題,必需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著手,作綜合研究。這是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的需要,也是當前開展素質教育的需要。
二、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語文課作為我們的母語課,作為最重要的一門工具課,作為一門最具人性和感染力的人文學科,在學生的心目中究竟處于怎樣的位置呢?我發現,相當一部分學生抱著一種無所謂的甚至是超然的態度,覺得語文課可聽可不聽,可學可不學,學好學壞無所謂。在大多數學生的心目中,語文課下再大的工夫也不一定能得高分,少花點精力也未必吃多大虧。根據平時的觀察和實踐,盡管這幾年中考命題的指導思想和題型發生了重大變化,把考查的重點放在了閱讀和寫作上,題型也由過去以客觀題為主改為以主觀題、問答題為主,作文也改為以話題作文為主,目的都是為了配合新課程的改革,引導學生多讀、多想、多寫、多練,提高語文素養。
三、掌握語文教學方法的多樣性
教學方法,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傳授知識、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和開發學生智力以及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由于語文教材的多樣性,從而使語文教學方法呈現出多樣化。巴班斯基說過:“每種教學方法就其本質來說,都是相對辯證的,它們都既有優點又有缺點?!币虼私處熢谶M行教學時,必須針對不同對象,不同特點和要求,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以便高效率地實現預期教學目標。
四、立足教學方法不勝枚舉
第一,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環節的重心。所以,圍繞課堂教學環節的設置至關重要,教師必須帶領學生充分占領這塊45分鐘的“陣地”,才能提高課堂效率。課前一定要預習。有的課文篇幅較長,如若學生連教材內容都不熟悉,那么學習能力的培養就架空了,整個教學過程是難以上檔次的。其內容可以是有關的字、詞、語法等語文知識,為閱讀新課掃清障礙;還可要求他們弄清相關文章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的相關資料等;再就是對教材內容的略讀和整體感知等。了解這些內容是分析、深入學習文章的前提。通過彼此之間的交流和協作,學習小組成員之間不僅提高了語文素養,而且加深了彼此之間的友誼,一舉多得。
語文課文可謂兼容并蓄,包羅萬象,所以教師首先得對教學內容恰當取舍,精要設置?!叭f山磅礴,必有主峰”,也就是把握精講點,進行局部突破。精講側重的知識點一般體現在教的重點、學的難點、答的疑點上。為此,決不能面面俱到,盡量不搞重復勞動,要加快教學的節奏。比如教議論文,往往注意論證方法和結構方式;記敘文應先理出記敘的線索;說明文則要掌握說明的方法和特點;文言文可以采取熟讀----翻譯----背誦----默寫的模式進行,如此不一而足。長此以往使學生當堂領會教材中最重要的知識,并能自覺結合教師講解,充分利用課本鞏固所學知識,得到省時高效的教學效果。
語文教學方法千變萬化,種類繁多,教師要從學生和教材的實際出發,在課堂上精當選擇。(一)啟發式,它是教學方法中最基本的。通過巧妙啟發,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思考,活躍課堂氣氛,發展學生智能。在這個過程中,既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培養了他們求知、探索的精神。(二)串講法。即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及時對要點加以概括,抓住重點,理清思路,有助于保持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學會學習的方法。(三)情境教學,就是引導學生適時進入作品所描繪的氣象萬千的境界,感受文章的“人情物理”,領略作者“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钡那閼选_@樣容易使學生產生共鳴,并獲得美的感受,思維水平也不斷提升。(四)多媒體教學法。它可以提供聲畫并茂、視聽結合的直觀效果,使學生與客觀事物聯系起來容易理解。如在講授馮驥才的散文《珍珠鳥》時,根據佳作的意境,將小鳥嬌巧可愛的姿態與清脆宛轉的鳴叫展現在課堂上,很快能使作家愛鳥的情思變得真切動人,從而正確地把握了文章的主題,在短時間里實現了教學目標,提高了教學效率。當然,諸如講授法、提問法、討論法、實驗法、研究法、觀察法、欣賞教學法、愉快教學法等等,都要靈活穿插,起到相輔相成的效果,推動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共同提高課堂效率。課后復習不可遺漏,溫故知新。這就是說,通過一兩道重點習題的演練,使學生對文章在更高的層次上進行再度概括、歸納和梳理,使重點更明確,知識更精要,印象更深刻,達到短時間內落實必備的語文知識、積累文化底蘊的目的。
第二,始終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這顯然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思想方法。因為無論是預習、復習,還是施問、回答等等一系列教學活動,都可貫穿這一原則。由于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所以教學既要面向全體,又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目的是為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掘其潛在能力,為實施素質教育服務。我們在組織教學中要把分層教學與個別教學結合起來,力求量體裁衣,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語文,是一座百花盛開的園地,語文課文大都是藝術精品,有感情激越的詩歌,有文辭優美的散文,有條分縷析的說明文,有邏輯嚴密的議論文,豐富多彩,千姿百態,美不勝收。語文教師應不斷積累,豐富閱歷,拓寬視野,把語文課教“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