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6 13:32:4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供應鏈體系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電商環境;供應鏈;績效評價;研究進展
基金項目: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201311845024):基于電商環境下供應鏈協管績效評價研究。
引言
近幾年來,企業不僅關注自身的資源優化,也開始關注與合作伙伴的整體協同優勢。全球著名的供應鏈管理專家David Anderson和Hau Lee于1999年4月發表了題為“協同供應鏈:新的前沿”的文章,明確指出新一代的供應鏈戰略就是協同供應鏈。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形成的供應鏈協同的概念,被認為是更容易理解和最現實的供應鏈實踐,特別是電子商務的發展帶來了方便的信息共享,協同運作更是被寄予厚望(Sabath,2002)。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供應鏈協同管理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是對供應鏈協同管理的績效評價卻缺乏系統性的研究,尤其是電子商務環境下的供應鏈協同管理。供應鏈協同管理績效評價通過一系列指標的測量來監管和控制供應鏈的流程活動和協同程度。良好的供應鏈績效評價是推動組織活動、幫助管理者進行決策的重要動因。協同績效評價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供應鏈的戰略協同目標并贏得供應鏈的長期競爭優勢。為了達到供應鏈實現協同管理后不僅整體效益提高,而且各個節點企業的效益也能得到提高這一目標,對供應鏈協同管理的績效評價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績效評價作為供應鏈協同管理的一部分,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其現實的意義:
第一,要實施供應鏈協同管理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和財力,在國內和國外應用成功率都不高,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有效的衡量供應鏈協同管理績效的評價體系。有一套科學合理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作為供應鏈協同的評價標準,能夠準確及時地描述供應鏈協同運作的狀況,為供應鏈管理體系的優化提供科學的依據;第二,對供應鏈協同績效評價的研究可以對供應鏈管理理論進行補充和完善,是供應鏈管理理論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第三,通過協同績效評價可以使供應鏈各節點企業減少矛盾沖突和內耗,加強企業間的溝通和理解,發揮整個供應鏈的優勢以獲得最大效益;第四,供應鏈協同績效評價屬于多層次、多指標復雜系統的綜合評價問題,這類問題廣泛的存在于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具有較強的普遍性,供應鏈協同績效評價體系的評價方法和手段可以應用到這些方面中去解決實際中的復雜問題。
1 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對供應鏈績效評價方面的研究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在此之前大部分企業以財務指標作為唯一的績效評價指標,隨著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和競爭的加劇,財務指標暴露出只鼓勵短期行為、缺乏戰略性考慮等弱點。
1.1評價指標的選取
Lummus R.R等人(1998)從4個方面列舉了供應鏈績效的主要考核指標。在供應方面,有供應的可靠性、提前期;在過程管理方面,有過程的可靠性、所需時間以及計劃完成情況;在交貨運送方面,有完好訂單完成率、補充提前期、運輸天數;在需求管理方面,有供應鏈總庫存成本、總周轉時間。Beamon(1998)認為供應鏈績效評估指標可以分為定性和定量兩類。定性指標包括顧客滿意度、柔性、信息流和物流整合度等,定量指標又分為基于成本和基于顧客響應的指標;Roger(1999)認為客戶服務質量是評價供應鏈整體績效的最重要手段,應從有形的外在績效、可靠性、響應速度、能力、服務態度等10個方面進行評價。供應鏈研究的權威機構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PRTM和AMR(2002)在供應鏈參考模型(SCOR)中,提出了度量供應鏈績效的11項指標,包括交貨情況、訂貨滿足情況、供應鏈響應時間、生產柔性、擔保成本等。Gunasekaran(2004)認為,要更好地理解和改善供應鏈的績效,應從戰略、戰術和運作三個層次上分析,并將計劃、資源、制造和交貨這幾個供應鏈活動在這三個層次上進行探討。Bradley Hull(2005)從供應鏈的供求彈性角度,實證分析了供應鏈績效評價問題,建立了4個評價指標:供應鏈對市場變化的響應、供應鏈容量利用率、供應鏈分配問題、價格折扣或成本增加對供應鏈產生的數量影響。
1.2評價模型和方法
Robert S.Kaplan和David P.Norton(1992)在《均衡計分卡―良好績效的測評》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均衡計分卡(簡稱BSC)模型,該模型提出了一套系統評價和激勵企業績效的方法。供應鏈研究的權威機構PRTM(1995)提出了SCOR(Supply 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模型,即供應鏈運作參考模型,它提供了通用的供應鏈結構、標準的術語定義、與評價有關的通用標準和最佳實施分析,可用于評價、定位和實施供應鏈應用軟件的公共模型。Beamon(1998)提出了一種由三個一級指標(資源測度、輸出測度、柔性測度)構成的供應鏈績效評價模型,作者稱之為ROF模型。此模型是從供應鏈的戰略目標出發,以影響戰略目標的幾個關鍵因素為基礎建立供應鏈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數據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是一個對具有多投入多產出及多個決策單元問題的效率評價方法。它在1986年由運籌學家Charnes和Cooper創建,并廣泛使用于績效評價;Narasimhan、Talluri和Mendez(2001)將數據包絡法應用于對供應商的評價。
在我國學者提出模糊綜合評價法之后,F.T.S Chan和H.J.Qi(2002)將模糊評價法和層次分析法結合構造出模糊層次分析法(Fuzzy AHP),并將之應用到供應鏈績效評價。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是在20世紀70年代由美國運籌學家T.L.Saaty教授提出的一種簡單實用的多準則決策方法,適用于多目標、多準則、無結構特性或難以完全定量分析的問題,該方法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能有效分析目標準則體系層次間的非序列關系,有效地綜合測度評價決策者的判斷和比較。F.T.S.Chan(2003)在研究供應商選擇問題時應用了層次分析法并涉及到績效評價問題。
2 國內研究現狀
2.1評價指標的選取
馬士華等(2000)提出了供應鏈績效評價的一般性統計指標,包括客戶服務、生產與質量、資產管理和成本4個方面。在每一個方面又提出具體的7項指標,他還認為供應鏈的績效應輔以一些綜合性的指標,如供應鏈生產效率等。學者霍佳震等(2002)以用戶滿意度的角度從產品質量、服務水平、承諾水平、產品價格這四個二級指標建立了供應鏈整體績效評價體系。
楊金海等(2005)指出從供應鏈的財務業績、客戶滿意、業務流程、節點協調、革新發展及社會責任6個角度構建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首次將社會責任納入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王傳民等(2009)建立了三層框架結構的供應商評價指標體系,其指標體系能對供應商做出全面、具體和客觀的評價。張天平等(2010)提出和建立了基于供應鏈總體效益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把整個供應鏈的績效評價指標分為三個層次:戰略層、戰術層和運作層績效指標。
2.2評價模型和方法
馬士華等(2002)在一般平衡記分法的基礎上,提出了平衡供應鏈記分法,從客戶角度、供應鏈內部流程角度、未來發展性角度和財務價值角度研究了供應鏈績效評價的問題,并提出了相關參考指標。中國電子商務協會供應鏈管理委員會(Supply Chain Council of CECA,簡稱CSCC)(2003)結合中國供應鏈管理模式和企業現實需求,推出了“中國企業供應鏈管理績效水平評價參考模型”(簡稱SCPR)。方承武等(2005)以層次分析法和顧客滿意度為基礎,運用層次分析法建立了供應鏈績效評價模型,為供應鏈績效評價提供了一種定量化方法,且提出了相應的整改措施,對供應鏈管理有一定的借鑒意義。BP(Back Propagation)網絡是20世紀80年代由Rumelhart和McCelland為首的科學家小組提出的,林麗紅和李錦飛(2005)利用平衡記分卡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建立了一個基于BP神經網絡的供應鏈績效評價模型;史東成、陳菊紅和郭福利(2007)利用粗糙集和BP神經網絡的理論和方法,建立了基于粗糙集和BP神經網絡相結合的供應鏈績效評價體系模型。
模糊綜合評價作為模糊數學的一種具體應用方法,最早由我國學者汪培莊提出,該方法特點在于:評判逐對進行,對被評對象有唯一的評價值,不受被評對象所處對象集合的影響。此模型應用廣泛,在許多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姜方桃(2009)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方從定量的角度對集成化供應鏈企業進行績效評價。顧小林(2009)應用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務架構)的績效評價體系從面向客戶內部、管理過程、面向客戶外部的績效三方面以及量化測評方法來解決存在的問題。史文利等(2010)利用未知集理論對供應鏈績效進行分析與評價。
結語
通過對上述大量文獻的閱讀、分析與歸納,可以看出供應鏈協同方面的研究非常豐富,總體上包括組織關系、面向流程(包括物流、信息流及信息技術)以及協同知識創新這幾個方面。但在供應鏈協同影響因素的研究方面,國外做的實證研究較多,而國內相對理論推導多;另外國內較為注重理論機制的探討,缺乏我國文化和社會背景下對供應鏈協同實際運作過程方面的研究,因此需要在特定環境下對供應鏈協同的實際運作情況進行具體研究?!?/p>
參考文獻
[1] Anderson D, Lee H. Synchronized supply chains: the new Frontier[J]. ASCET, 1999,6(1). http:// Ascet com.
[2] Lummus R R, Vokurka R J, Alber K L. Strategic Supply Chain Planning.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Management Journal,1998,(3): 49-58
[3] Beamon BM. Supply Chain Design and Analysis: Models and Metho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1998,(55):281-294
[4] PRTM. SCOR-Model. SCOR Overview Booklet,2002:1-10
[5] A. Gunasekaranan, C.Patel, Ronald E. Mc Gaughey. A framework for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measure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4, (87):333-347
[6] Bradley Hull. The role of elasticity in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J].Production Economics,2005,(98):301-314
[7] Robert S. Kaplan, David P. Norton. The Balanced Scorecard: Measures that drive Performanc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2(2):71-79
[8] PRTM, Soor model[EB/OL], http:///html/soor-overview,cfn
[9] Lummus R R, Vokurka R J. Defin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Industrial Management&Data Systems,1999,(1):
[10] 11-17
[11] Kaplan RS, DP Norton.The Balanced Scorecard. Translating Strategy into Acti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6:12-15
[12] 葛亮,張翠華.供應鏈協同技術與方法的發展[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2005, (6):151-154
[13] 張翠華,周紅,趙森,常廣庶.供應鏈協同績效評價及其應用[J]. 東北大學學報,2006, (6):706-708
[14] 方承武,雷勛平.基于顧客滿意度的供應鏈績效評價.安徽工業大學學報,2005,22,(4):412-415
[15] 霍佳震,隋明剛,劉仲英.集成化供應鏈整體績效評價體系構建[J].同濟大學學報,
[16] 2002,(4):495-499
[17] 殷梅英,王夢光,劉士新.供應鏈分銷階段運作績效評價[J].系統工程理論方法應用,2004,(10): 400- 403
[18] 史文利,高天寶.供應鏈績效評價的未知測度模型.系統工程與電子技術,2010,32,(5):983-987
[19] 楊金海,劉純陽,夏雷.關于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思考,商場現代化,2005,(12):153-155
[20] 周淑華.基于協調的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科技與管理,2005,(2):38-41
[21] 羅明,馬衛,周葉.供應鏈生命周期下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物流技術,2007,26(10):81-84,104
[22] 馬士華,李華焰,林勇.平衡記分法在供應鏈績效評價中的應用研究[J].工業工程與管理,2002,(4):5-10
[23] 葉春明,馬慧民,李丹,柳毅.BP神經網絡在供應鏈管理績效指標評價中的應用研究[J].業工程與管理,2005,(5):35-38,43
[24] 陳坤,洪艷.主成分分析法在供應鏈績效評價中的應用探析[J].學術交流,2006,(8):107-109
[25] 鄒輝霞.供應鏈協同管理:理論與方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6] 陸杉,高陽.敏捷供應鏈協同績效評價[J].2009,26(2):26-29
[27] 吳金南,仲偉俊.電子商務能力影響供應鏈績效的機理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11,19(1):142-149
[28] 郭緒魁,董毅明,袁明.基于電子商務的供應鏈績效分析[J].昆明冶金高等??茖W校學報,2008,24(5):16-19
[29] 馬曉鋒,駱溫平.供應鏈績效評估指標分析與應用研究[J].物流科技,2011,(1):26-29
[30] 陳冬冬.一種供應鏈績效評價新方法及其應用[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9,45(31):200-202,210
[31] 劉丹,周葉.供應鏈績效構成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以航空武器裝備制造為例[J].物流技術,2010,(218):16-19
[32] 蘇勇.供應鏈合作伙伴關系管理及其與供應鏈績效關系的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
[33] 史文利.供應鏈績效的多維評價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34] 陳娟娟.電子商務環境下供應鏈績效評價體系設計與仿真研究[D].四川: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35] 彭志忠.供應鏈協同績效評價體系實證效應分析[J].中國流通經濟,2008,(9):30-33
[36] 余潔.基于電子商務的供應鏈協同管理[J].物流技術,2008,27(2):82-84
[37] 段堯清.政府信息公開滿意度研究(Ⅰ)――基于結構方程的公眾滿意度影響因素分析[J].情報科學,2010,(12):1871-1875
[38] 陳學濤,張萍,李初民等.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市場細分方法應用研究[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0,40(2):40-45
[39] 凌一葦.基于供應鏈協同的供應鏈滿意度管理及其評價體系研究[D].山東: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40] 王紅梅,史成東.供應鏈協同管理的績效評估[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9,45(1):234-237
[41] 賈瑞霞,李云.供應鏈協同管理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J].北方經濟,2010,(1):28-29
[42] 任繼如,張世新.淺析顧客價值導向的供應鏈協同[J].商業時代,2009,(6):18
[43] 王寧.電子化供應鏈管理協同機制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D],2006
[44] 馬士華,徐賢浩.供應鏈業務流程的績效評價指標的研究[J].中南民族學院院報,2000,19(2):58-61
[45] 王傳民,彭志忠.供應鏈環境下的供應商評價應用研究,企業管理,2009,(16):164-165
[46] 張天平,蔣景海.三層次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求索,2010,(6):38-39
[47] 史成東,陳菊紅,郭福利.基于粗糙集的供應鏈績效改進決策研究.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7,43(32):185-188
關鍵詞:供應鏈融資 信用風險 評價體系 AHP方法 PROMETHEE方法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08-031-03
供應鏈融資是近年來炒的比較熱的一個概念,是金融機構以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為切入點,通過對供應鏈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的有效控制或對有實力的關聯方進行責任捆綁,為供應鏈中相關成員企業提供服務的一種融資方式。自2007年的金融危機以來,供應鏈融資越發體現出其優勢,國外諸多銀行和大型物流公司爭相開展此類業務,以拓展其盈利渠道。隨著國外此類業務的蓬勃發展,國內以深發展為代表的幾家銀行以及像金銀島網交所、阿里巴巴等第三方平臺也已經開展類似業務。在供應鏈的整體大環境下,融資企業的信用風險水平會產生深刻的變化,因此金融機構在開展此類業務時若用以往度量單個企業信用水平的方式是不能準確反映企業的真實水平。因此,在決定是否為企業提供資金時,需要從新的角度來評價融資企業的信用水平。
一、相關研究
閆俊宏(2007)針對性地從三個方面行業風險因素、中小企業綜合實力和供應鏈運營狀況)物流金融的信用風險影響因素進行分析,運用多層次灰色綜合評價法對物流金融業務風險進行了評價。卞寧(2008)也用灰色評價法對供應鏈融資的信用風險進行了研究。馬佳(2008)認為對供應鏈融資業務信用評價的關鍵是把主體評級和債項評級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建立“主體評級+債項評級”的指標,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logistic回歸方法,對供應鏈融資業務信用評價進行了實證研究。通過對諸多文獻和供應鏈融資信用風險評價體系應用現狀的研究可知國內現階段對供應鏈融資的信用風險的識別、評價體系、評估方式等尚且沒有公論。因此,本文在此以建立信用風險的指標評價體系為研究重點,并對其進行應用研究。
二、供應鏈融資信用風險評價方法介紹
目前企業信用評價的方法主要有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以及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分析方法。單純的定性分析受主觀影響太大,而且同時要考慮到企業數據信息獲取的不便性。因此,本文評價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主觀和客觀相結合的方法, 綜合運用專家評判法和決策模型對供應鏈融資的企業信用進行評價。在模型構建過程中,首先使用專家評判法,設計評分表并由專家打分,進行指標的初選、篩選,并選用層次分析(AHP)法確定各指標權重,最后用PROMETHEE方法進行方案排序。
1.層次分析法求權重。本文在確定指標權重時采用層次分析法。層次分析法的優點在于提出了層次本身,適用于存在不確定性和主觀信息的情況,并且這與基于供應鏈融資的信用風險評價指標體系相符合,能夠認真的衡量指標的相對重要性。在基于供應鏈融資的企業用風險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各指標權重的基本步驟為:
(1)構造問題的遞階矩陣,由于在本文中只使用AHP方法確定權重,因此遞階結構中沒有方案層。
(2)在遞階結構內,則對目標層和方案層以外的各層使用專家打分法分別建立兩兩比較判斷矩陣。構造判斷矩陣的關鍵是標度,在這里使用Saaty教授的1-9標度法。比較第i個元素與第j個元素相對上一層某個因素的重要性時,使用量化的相對權重aij來描述。設共有n個元素參與比較,則A=(aij)n×n為判斷矩陣。
(3)通過計算,檢驗成對比較矩陣的一致性,必要時對成對比較矩陣進行修改,以達到可以接受的一致性。一致性檢驗步驟如下:
計算一致性指標CI,CI=λmax-n/n-1,其中λmax是矩陣A的最大特征值。
查找相應的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RI。對n=1~9,Satty給出了RI 的值。
計算一致性比例CR,CR=CI/RI。當CR
2.PROMETHEE方法進行方案排序。Brans提出了PROMETHEE I的方法,這種方法克服了ELECTRE方法中忽略屬性值差距大小信息和主觀設置參數過多的特點。PROMETHEEII是PROMETHEEI方法的進一步擴展。PROMETHEEI/II方法是決策者根據自己的偏好為每一準則選擇或定義偏好函數,利用偏好函數和準則權系數,定義兩方案的偏好的優序指數,進而求出每一方案的優序級別的正方向和負方向(主要是使用流入量、流出量和凈流量的概念),利用優序關系確定方案的一個部分或整體排序。
三、供應鏈融資信用風險指標體系的建立
1.影響因素分析。影響企業供應鏈融資信用風險水平的因素是十分復雜的。從企業的角度來看,供應鏈融資企業自身情況是影響其信用風險的最重要原因。從供應鏈的視角來看,供應鏈融資企業所在的供應鏈對企業的信用風險水平也有很重要的影響,從整體角度來看,企業的外部環境是影響這些供應鏈融資企業信用風險必須要考慮的因素,企業的外部環境主要包括行業環境、政治環境等。因此,根據本文的研究內容和目的,主要從這三個方面對供應鏈融資企業信用風險進行詳細的分析。
2.指標體系的建立。根據前文的因素分析及指標體系建立應遵循的原則,并且結合學者們的研究成果和文章的研究目的,同時分別向20位對供應鏈融資信用風險評價有深入研究的專家和銀行融資從業人員致電或信函咨詢,得到數量相當龐大的初選指標,為了對評價體系進行簡化,本文繼續向20位金融行業中從事相關供應鏈融資人士分發調查問卷,問卷的主要內容是對各指標重要性進行打分,最后將這些評分使用統計方法進行統計計算,然后對使用各指標的相對重要性的幾何平均值進行排序以確定評價指標體系。最后形成供應鏈融資信用風險評價體系,詳細內容見表4。
3.權重的確定。為了使權重確定更準確,得到比較滿意的判斷矩陣,本文在這里繼續使用專家打分法,向專業人士分發調查問卷對各指標的相對重要性進行打分,使用各專家對各指標的相對重要性的幾何平均值組成各個判斷矩陣。
根據專家打分法,得到一級準則層的判斷矩陣,在這里使用Matlab對矩陣最大特征值以及權重向量進行計算,并進行一致性檢驗,求得λmax=3.0005,CI=0.0002RI=0.58CR=0.0004
二級準則層和三級指標層的判斷矩陣與一級規則層類似,并且判斷矩陣都通過一致性檢驗,由于篇幅限制,就不一一列出,只是將各指標的權重、組合權重計算結果列出如下表:
四、算例分析
假設有處于供應鏈中的4個中小企業A、B、C、D向某銀行提出融資申請,銀行需要對這四個企業進行信用風險評估而決定是否為其提供融資。結合上文中運用AHP方法確定的供應鏈融資信用風險評價體系的指標權重,使用PROMETHEE方法對這四個企業的信用風險水平進行排序。下表是四個企業與評價體系相關的各指標的數據以及通過專家打分法對這項評價指標所屬的偏好函數類型和其對應的參數進行取值。
然后,根據供應鏈融資企業的各項數據并結合AHP確定的權重和選擇的偏好函數,運用公式進行計算,得出每個企業的有序指數。
流出量(Φ+)排序:D,C,B,A;流入量(Φ-)排序:B,A,D,C;最后根據Φ=Φ+-Φ-公式計算每個供應商的凈流量。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在計算的時候,評價體系的底層指標均為正向指標,而評價體系的頂層目標層是供應鏈融資企業信用風險水平。因此,凈流量最大的融資企業信用水平最高,信用風險最低。因此,根據上表中的計算的凈流量對各融資企業信用進行排序:C,D,A,B,越排在前面,信用越高,而對各融資企業的信用風險進行排序:B,A,D,C,越排在前面風險越高,與按信用排序的順序剛好相反,銀行可以根據排序考慮融資。
五、結論
對融資企業而言,以往的風險評價普遍采用孤立點方法,也就是說把信貸企業作為評估點進行孤立地分析和評價。然而,在當今的市場競爭中,以供應鏈為市場競爭主體相對于單個企業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從融資企業所處的環境出發,把影響風險的重要因素納入到評價體系中,綜合評價企業的信用風險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結合供應鏈融資業務運作特性、影響融資企業信用風險的影響因素以及多篇相關文獻,建立了供應鏈融資企業信用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并且根據該指標體系,運用AHP法和PROMETHEE法對算例中的供應鏈融資企業信用風險進行評價并且排序,為銀行等金融機構對供應鏈融資企業風險管理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參考文獻:
1.閆俊宏.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及信用風險管理研究.碩士論文,2007
2.卞寧.中小企業供應鏈融資模式及其信用風險評價研究.碩士論文,2007
3.馬佳.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分析及風險控制.2008
4.汪守國,徐莉.供應鏈融資模型及其風險分析[J].商業時代,2009(22)
5.范柏乃,朱文斌.中小企業信用評價指標的理論遴選與實證分析[J].科研管理,2003(6)
6.邱巍,梁超杰.供應鏈融資風險管理的六大要素[J].社會觀察,2009(1)
關鍵詞:企業并購 協同效應 供應鏈整合 實現機制
供應鏈整合研究綜述
關于供應鏈整合的理論研究主要體現兩方面:一是不同并購動因背景下供應鏈整合目標研究。企業并購的動因復雜多樣,所產生的供應鏈整合目標差異萬千。基于什么樣的動因、并購動因與整合目標之間存在著怎樣匹配關系、不同并購動因中供應鏈的關鍵要素是什么。二是并購后供應鏈整合策略的理論研究。合理的策略選擇是實現并購后整合目標的必要支持,盡管這方面有比較全面的研究,但因供應鏈系統的復雜性和龐大性,相關研究還是有很大的局限性?;谑裁礃拥沫h境變量、選擇什么樣的整合模式、不同整合模式的實現機制是什么,是供應鏈整合策略研究的重點。莊玉梅、曹文琴等對供應鏈整合中節點、流程、信息等影響供應鏈價值的要素進行了一定的研究。供應鏈整合的核心就是從以顧客為導向,以需求為核心,強調以集成整合的手段來實現供應鏈協同效率的提高,通過職能、效率、信息的集成與整合來優化供應鏈,把供應鏈上的企業為達到客戶價值最大化而相互聯系,以提高整個供應鏈的長期績效和個體組織績效為目的,通過對供應鏈三大流的有效控制和合理高效運行,供應鏈內外的資源和信息合理的整合,使供應鏈成為提高企業并購成功率的重要保障。
企業并購后的供應鏈整合及其模式
供應鏈整合是指在企業并購交易完成后,為了實現提高供應鏈的整合協同效率,從并購企業的實際需求出發,將供應商、制造商、內外部管理、客戶、售后服務等雙方供應鏈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使之與并購戰略相匹配,從而有利于企業競爭力的提升,是供應鏈資源整合的一種組織管理方法和形式。
(一)并購后的供應鏈整合
在企業并購的角度看,企業是由許多不同的相關職能部門和支撐職能部門的員工所構成的一個利益集團,又可以看作是供應鏈網絡中的構成節點,包括客戶、員工、股東、供應商和合作伙伴的利益相關方關聯。所以,對供應鏈整合進行研究,必須對內部供應鏈整合的各職能部門和外部供應鏈整合的利益相關方在企業里發揮的不同作用和行為進行研究和分析。要同時對供應鏈整合包含的維度進行的考察和了解,才能從根本上發現和了解供應鏈整合對完成企業并購成功的重要機制。供應鏈整合一般包含二個維度:內部整合和外部整合。外部整合又分為客戶整合和供應商整合。
1.供應鏈內部的整合。供應鏈內部整合是為了滿足客戶需求,企業將組織戰略、過程管理、客戶和市場、內部分析改進等聯結成一個協調的、標準化的、可視化的流程。并購企業首先對并購供應鏈上三大流進行調研和考察,再進行相互間有效的整合。并購后企業通過對供應鏈組織的改善,過程的重新選擇,對企業間可能存在的差異性進行協調和統一。
2.供應鏈外部的整合。外部整合內容是指在供應鏈上跨越企業界限,對供應商、分銷商和消費群體等供應鏈上成員企業的整合,將所有供應鏈上的職能,以及產品和服務送至客戶的整個流程作為一個整體來管理和整合。整合完成后供應鏈伙伴關系會發生新的變化,相對應的企業的能力也隨之而變化。
供應鏈整合的完成意味著供應鏈趨向于追求協同效益的最大化,有利于建立基于顧客個性化需求的差異性優勢和低成本優勢,并根據協同和戰略發展要求,將產業上下游企業或其他資源提供機構視為經營合作者,基于協同合作模式的重建能夠更好的實現供應鏈的整合,該合作模式是創建新的利益分配機制的制度保障,如圖1所示。
(二)并購后的供應鏈整合模式分析
并購雙方用來衡量依賴程度的兩個維度是由組織獨立性和戰略依賴性相組成的。組織獨立性是指并購雙方企業在領導、戰略、顧客與市場的關聯程度;戰略依賴性是目標企業在生產管理、信息和資源或銷售方面增進或補充并購企業戰略的程度。根據并購雙方企業在二個維度的不同,將供應鏈整合分為不同的整合模式?;谶@二維條件變量,建立相應的供應鏈整合條件矩陣如圖2所示,包括重組式整合模式、吸收式整合模式、共生式整合模式和保護式整合模式。
1.吸收式整合模式。是指并購企業采用“揚棄”的方式,選擇性吸收被并購企業部分供應鏈中某些環節或關鍵要素。當雙方的組織獨立性需求低,戰略依賴性需求高時,可采用吸收式整合模式。
2.共生式整合模式。共生式整合是指允許被并購企業與并購企業供應鏈某些環節或關鍵要素相互獨立、同時存在,共同服務于其并購后的戰略。約束條件是當組織獨立性需求高,戰略依賴性需求也高時,可采用共生式整合模式。
3.保護式整合模式。組織獨立性需求很好,但并購方對目標企業的戰略依賴性不強,可采用保護性措施,來培養和增強企業的能力。保護式整合模式,對一些重要的某些環節或關鍵要素可通過有限的保護性干預,避免在整合過程中流失。
4.重組式整合模式。目標企業的組織獨立性需求很低,而且并購雙方的戰略依賴性也不強。重組式整合是將供應鏈某些環節或關鍵要素采用變革式重組,以便更能挖掘該環節中的要素價值。
供應鏈整合的實現機制
協同效應使得并購后企業供應鏈整合后所產生的效益要大于原有企業供應鏈所創造的效益總和。從這個概念延伸出去,通過企業并購供應鏈的整合成果理解為并購后供應鏈成員企業的收益超過并購前供應鏈企業的收益。
定義Pni為并購前供應鏈成員企業i的收益,kn為并購前供應鏈成員企業的總數,Pmi為并購整合后供應鏈成員企業i的收益,km為并購整合后供應鏈成員企業的總數,則供應鏈的協同效應可以表示為:
(1)
并購后要通過供應鏈整合獲得協同效應,這就需要企業把整合成本控制在最小范圍內,消除浪費,提高供應鏈整體運營的節奏和效率,共享信息資源平臺,盡最大努力降低供應鏈整合成本。延伸公式(1)的概念,供應鏈成員通過供應鏈整合,提高協同效益產生更多供應鏈剩余價值,可表示為:
maxPmi-Ci
s.t.minPmi-Ci>maxPni (2)
式中,Ci為并購后供應鏈整合和協同所需的成本,包括責任部門落實和更換、供應商的更新、流水線設備的投資、信息化平臺的建設、企業間文化的融合等產生的相關成本。通過對供應鏈整合成本的討論,通過對公式(1)和公式(2)中的約束條件對并購中的供應鏈整合實現機制進行分析:
(一)落實內外部供應鏈整合的責任部門
內部供應鏈整合是外部供應鏈內部化的過程,是兩個企業在資源、業務、信息方面的內部融合的過程。而外部供應鏈整合是有原屬兩條供應鏈的兩個方向的對接,因此內、外供應鏈的整合的任務是不同的,進而整合的計劃和速度也是不同的。整合過程中要建立相關責任部門負責各自任務的實施和問題的解決。
(二)信息化平臺的建設和統一
提高供應鏈協同需要企業信息資源的共享來保障。各企業間不斷的傳遞和交換時時變化的銷售數據,采購數據,出入庫和庫存的數量,庫存產品保質期,客戶訂單等各種資源和信息。通過平臺的建立,減少和消除錯誤信息的產生,加快企業間信息的傳遞,可以增強合作企業之間的融合性,增進核心企業與上下游供應商的互信。并購企業對供應鏈整合的目的之一是加快信息在企業間的及時傳遞和流動,避免信息失真,進而增強合作伙伴之間的融合性和競爭力。
(三)改良供應鏈物流缺陷
當成員企業各自擁有運輸與配送等一整套系統時,就會成為供應鏈物流瓶頸,制約和阻礙彼此間物流的流通,產生不合理的浪費。通過對供應鏈物流系統的改良,實施物流整體改善方案,優化商品在供應鏈流動過程中的在途時間,通過信息平臺的共享改善庫存和其他薄弱環節,優化供應鏈物流系統,努力降低物流成本。
(四)建立和完善供應鏈成員績效評價體系
供應鏈整合中包括了供應鏈伙伴的優勝劣汰問題,原先處于兩條平衡的供應鏈成員之間因合并而產生了競爭,即新的供應鏈可能并不保留原有的全部供應鏈而選擇其中最具有競爭力的若干個,這個問題也成為并購后供應鏈整合的一個核心問題。這就要求有對供應鏈成員建立和完善一個公平公正的供應鏈成員績效評價體系。
(五)加強文化融合并注重風險防范
供應鏈的整合是業務和資源的整合,業務流程開展的順利與否與企業的文化背景有重要的聯系。供應鏈內部的默契程度、合作態度及行為風格是在長期協作中逐步積累起來的。因而供應鏈的整合既需要不同的供應鏈文化的磨合和引導,并且可以相互借鑒和碰撞,為企業創造新的財富和價值。通過供應鏈合作關系擴大企業規模的同時,也要考慮企業供應鏈整合所帶來的風險。應通過適當的防范措施和手段來加以規避和控制風險,完善雙方之間的監督制約機制,增進企業間的信任,合理分配共同利益,保障企業供應鏈的穩定性。
綜上所述,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場競爭已上升為供應鏈之間的集群競爭。當現有的供應鏈難以為并購企業提供所需要的資源和協同效率時,整合就成為實現企業并購戰略的一種重要辦法。并購企業根據并購前的設定目標和對整合后的協同效應的期待,對供應鏈采取合適的模式進行整合。因此,實現并購企業擴大規模和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是進行并購后供應鏈的有效整合,提高企業并購的協同效應。
參考文獻:
1.陳靜.企業橫向并購中的供應鏈協同與整合[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
2.張潔梅.并購企業供應鏈整合的知識管理研究[J].經濟經緯,2009(4)
3.曾敏剛,張貴萍等.企業橫向供應鏈整合的建模與優化[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
4.勵凌峰,黃培清.企業橫向并購中的供應鏈整合模型[J].工業工程與管理,2005(4)
5.崔永梅,陸桂芬等.我國企業并購后整合的難點與對策[J].統計與決策,2011(21)
6.黃青紫.企業橫向并購中的供應鏈整合[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碩士論文,2007
7.劉莉.供應鏈整合對制造企業競爭優勢及績效的影響研究[D].東南大學博士論文,2008
“供應鏈管理”是物流管理專業核心課程之一,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為了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應該設計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通過強化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以模擬游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生動案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視頻開闊學生眼界,并采用一些輔助教學手段(如參觀企業、計算機仿真、布置課程論文)來深化學生對供應鏈管理的理解。
[關鍵詞]
供應鏈管理;多元化教學方法;實驗教學;案例教學
“供應鏈管理”是物流管理專業核心課程之一,是一門多學科交叉融合的邊緣學科,它涉及面廣且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是一門既難教也難學的課程。如何才能使學生對供應鏈管理課程產生興趣,并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如在供應鏈管理課程的課堂教學中,可以引入多媒體、視頻教學和企業參觀等多樣化的教學形式,也可以選擇有代表性的物流和供應鏈管理經典案例進行講解,實施案例教學;可通過加強實驗教學或仿真模擬實訓來提升學生的動手和創新能力,還可在課堂教學的空余時間適時安排一些有趣的游戲,讓學生分別擔任不同的角色,體驗在具體實踐操作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同時結合供應鏈管理理論來加深對有關知識點的有效記憶,從而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供應鏈管理各個環節如何進行運作。通過多元化教學方法的設計,以達到學生樂于學習、主動學習的目的。下面以筆者所在的高校為例,就“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過程采用的多元化教學方法進行探析。
1強化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對《供應鏈管理》安排了8個學時的實驗課。其中4個學時安排學生對學院購置的物流綜合模擬實訓軟件進行實操訓練。該軟件可以模擬真實的企業物流運作流程,并將軟件各個子模塊的物流運作活動劃分為不同的崗位,并給不同崗位設置不同的任務和職責。在具體的實操過程中,將學生分成10個小組,每組4~5個人,由學生分別扮演供應商、第三物流企業、客戶等不同角色。通過一個周期的運作,看每個小組的物流運作績效,強化學生對供應鏈物流運作流程與管理的認知。另外4個學時則進行ERP沙盤模擬對抗實驗,ERP沙盤模擬對抗實驗相對更加復雜,費時會更多,因此上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事先將學生分好組,并明確每個小組成員擔任公司的什么職位(如總經理、財務主管、營銷主管、生產主管等);同時假設每組經營一家擁有充裕注冊資金且運營狀況良好的公司,連續從事2~4個會計年度的生產運營活動(視上課時間進度而定,進度快可以安排4個會計年度,進度慢則安排2~3個會計年度)。ERP沙盤模擬對抗實驗涉及產品的設計和研發、廠房和生產線等固定資產設備的租賃或購置、產能計劃設計與排程、原材料和資金需求計劃的擬定、市場行情分析、財務決策分析、團隊的溝通與協作等復雜的企業運營與管理問題[1],其一方面有助于學生形成運用供應鏈管理的戰略思維模式,另一方面可以進一步強化學生對公司整體運營流程的認識和了解,提升其探索問題、開拓視野、創新協作的能力。
2寓教于樂,通過模擬游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講述“需求信息放大效應”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信息放大(Bullwhip)的基本原理,了解供應鏈運作的基本流程,以及信息放大效應對整個供應鏈庫存管理的影響,可以引進國外經典的“啤酒分銷游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啤酒分銷游戲是一款類似“大富翁”的策略游戲,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斯隆(Sloan)管理學院于20世紀60年代開發出來。它將學生分成各個小組,小組成員來源多元化,不同年齡、不同國籍、不同行業背景都有,分別扮演零售商、批發商、制造商、供應商等不同角色。然而,每次玩這個游戲,都會得到幾乎一樣的“悲慘”結果:盡管消費者的需求變動只有一次,處于供應鏈終端環節的零售商、中間環節的批發商、前端的制造商和最初的供應商在游戲開始之初都較少缺貨,但到最后大部分節點企業的商品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積壓。在做這個實驗之前,要先準備好游戲道具(最方便的就是用撲克牌當作啤酒),打印好訂單、記錄單及客戶訂單預測與實際對比圖等相關資料,并將學生分成6組,每組8~10個人,分別承擔不同的企業角色(其中3組不允許供應鏈上的企業互通信息,各自作出訂貨決策,另外3組供應鏈上的企業可以且鼓勵共享信息,共同作出訂貨決策),從事各自的經營活動。處于供應鏈上游的企業只接收其緊臨下游企業客戶的訂單,然后綜合考慮自身現有的庫存水平、安全庫存量、訂貨提前期等因素制訂自己的訂單,再向與其相鄰的供應商發出訂貨,最后通過對整條供應鏈上的存貨成本進行分析,并對各小組內部和小組之間的供應鏈存貨成本進行比較,使學生更加清楚地了解信息共享和信息不共享所帶來的截然不同的結果,并學會思考和分析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在商業實踐中如何才能避免此種情況的發生。學生親自動手操作供應鏈的每個環節,而且帶有一定的對抗性質,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引經據典,通過生動案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案例教學是一種通過模擬或者再現企業運營的一些真實場景,讓學生將自己置入案例場景中,通過討論或者研討來進行學習的一種互動式教學模式[2]。教學案例最早于20世紀20年代由美國哈佛商學院倡導,當時采用的案例都是來自于企業或公司管理的真實事件或情境。對這些業界案例的分析有助于培養和帶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討論,教學成效顯著。由于各種原因,此種教學方式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逐漸受到教育界的重視,之后開始風靡全球。供應鏈管理教學也不例外,在教學過程中引入生動案例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企業界有大量經典的供應鏈管理案例,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運用靈活多樣的方式進行案例教學。首先,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穿插講解一些小案例,使學生通過案例來加深對基本理論問題的理解。如在講授“物流外包”這一內容時,可穿插“阿迪達斯公司將物流運作環節委托給聯合包裹”的案例,來說明物流外包給雙方帶來的諸多益處。在講授“應用服務外包”時,可以引入了“摩根大通銀行與IBM公司達成的價值50億美元的信息技術外包協議”和“美洲銀行與EDS公司簽訂的為期10年價值45億美元的信息技術服務外包合同”的案例,使學生明白了外包既可以降低摩根大通銀行和美洲銀行在信息技術處理上的成本,也使得兩家銀行能夠集中精力發展金融業務,大大提升了其業務處理能力和盈利水平。教師進而提出一個問題:“這種外包有沒有風險?”供學生思考,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其次,綜合案例的分組討論。將學生分成8個小組,每組5~6個人,主要是針對教材每個章節后面的經典案例進行分析,事先給每個小組布置1個案例,等到講完相應的章節后,由相應的小組對事先給定的案例根據所學的內容進行分析,要求以PPT的形式進行匯報,時間控制在10分鐘左右。其它組的同學可以提問,發言小組進行回答,問答時間控制在5分鐘左右,最后由授課老師進行總結和評價。學生去對案例中涉及的問題及相關知識點的講評,這對學生掌握供應鏈管理有關內容無疑具有重要作用。
4穿插視頻,通過視頻開闊學生眼界
“供應鏈管理”是一門實踐性強的課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一味地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這樣容易使整個教學過程太過于枯燥,學生也提不起興趣。可以適當地穿插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視頻,這樣做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好處:首先,借助于生動、精美的視頻影像,使學生更直觀地掌握和領悟供應鏈管理中抽象理論的深刻內涵,將知識點化難為易;其次,給學生強烈的真實感,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感知,從而巧妙地解決學習中的疑難點;最后,拓展學生視野,優化教學過程,提高學習興趣[3]。視頻雖然可以帶來諸多好處,但要達到提升教學效果的目的,必須注意一些問題:第一,視頻資料的選取一定要切合主題,如在講業務外包時,筆者選用的是有關國外某品牌奢侈品的業務外包視頻,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眼球;第二,視頻不能太長,太長的話會給學生一種拖時間的感覺,造成不好的影響,而且也會影響到后續課程的學習;第三,圍繞所播視頻精心設置一些與上課內容相關的討論題,需要注意的是討論題的設置應該是開放式、引導式和綜合性的,而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解答的;然后組織和引導學生運用已學過的或者之前就已掌握的物流和供應鏈管理等理論知識,結合自身的經驗進行討論、交流;最后,教師針對視頻資料中設置的各個討論題及相關教學內容進行總結性評述,將零散的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形成較為完整的供應鏈管理理論知識體系。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夠做到靈活運用視頻資料并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而學生是帶著疑問看視頻,這樣更有針對性,有利于效激發學生的潛能,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5采用輔助教學手段,深化對供應鏈管理的理解
首先,可帶領學生參觀一些物流企業、生產企業,深入企業一線,邊參觀邊講解與課題有關的內容,這樣做可以使學生對企業供應鏈管理有更深的認識和理解,但在操作上可能面臨一些困難,如時間安排、與企業的銜接等。筆者利用學期末1周的認知實習時間,安排學生去學院與企業建立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參觀,并請企業的主管領導進行現場解說,來提升學生對供應鏈某個環節的感性認識。具體參觀流程如下:第1天去中石化某運輸公司參觀了解石化物質運輸車輛的調配及石化物流運作流程;第2天去某乙烯產品生產公司參觀生產流程,使學生對乙烯產品的產業鏈有一個較清晰的認識;第3天去某港口航運公司參觀港口物流作業,以更好地了解港口物流的運作。參觀之后;要求學生將自己這3天來了解的關于企業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方面的內容進行提煉總結,形成實驗報告交老師評閱。通過上述認知實習環節,學生對企業的物流和供應鏈管理的認識得到進一步加深。其次,布置課程論文。這里可以采用3種論文形式,一是根據課程內容預先設計好讓學生選擇的感興趣的課程論文題目,在課程快要結束時布置給學生,由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大概2周)完成;二是列出一系列論文題目和期刊目錄,由學生在課余時間到圖書館或者中國知網、維普等期刊網去收集20篇以上資料,然后寫出文獻綜述;三是寫調研報告。當課程快要結束時,要求學生(按之前分好的組進行組隊)利用課余去調研一個或多個企業(包括超市、酒店、醫院等),首先設計好與供應鏈及管理有關的主題,然后進行實地調研,收集第一手資料并進行分析,最后分別從現狀、問題、對策及結論等方面撰寫調研論文。以上環節充分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從而能夠讓學生對供應鏈管理思想的認識和理解得到進一步的深化。由于供應鏈管理中的許多問題是無法做真實實驗的,因此,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采用計算機仿真模擬來輔助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如蒙特卡洛模擬仿真、系統動力學仿真兩種模擬仿真實訓就具有學生易于掌握、仿真結果直觀形象且在可課堂上進行即時演示等優點,特別適用于課堂教學,可以用于仿真供應鏈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供應鏈庫存優化設計等教學內容[4]。
6結語
供應鏈管理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較強的課程。要想教好“供應鏈管理”這門課程,授課教師必須認真研究教材,設計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如通過強化實驗教學來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通過設計模擬游戲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生動的案例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上課的過程中通過穿插視頻來活躍課堂氣氛和開闊學生視野,以及采用一些輔的教學手段(如計算機仿真、參觀企業、進行實地調研、撰寫研究報告或文獻綜述等)來深化學生對供應鏈管理的理解。
[參考文獻]
[1]羅永華.高校經管類專業實驗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研究———以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為例[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2,28(4):62-64.
[2]秦小輝.案例教學在采購管理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市場,2009(10):137-138.
[3]范湘香.視頻資料在《供應鏈管理》教學中的運用[J].物流科技,2012(6):113-115.
供應鏈管理課程,理論性與實踐性較強,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學生面對枯燥的概念理論,容易失去學習熱情和主動性
近些年來,我院緊緊圍繞新形勢下強軍目標,著眼信息化條件下人才培養的新要求,準確把握新型軍事人才質量標準的時代內涵和本質特征,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促進辦學育人水平不斷提升。在我院開展的新一輪教學模式轉型中,進一步突出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由單純注重知識傳授,向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并重轉變;由灌輸、講授為主,向講授、研討、自主學習、創新提高、個人發展等多種形式相結合轉變,緊緊圍繞新形勢下人才培養目標要求,推動教學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在此背景下,供應鏈管理課程也進行了教學模式的改革,注重和強調學生能力素質的培養,突出“案例驅動式”教學。圍繞“案例驅動”教學,我們在課程標準、教材、教學手段及教學資源等方面進行了配套規劃與建設。經過這些年建設和教學實踐檢驗,供應鏈管理課程“案例驅動式”教學模式取得了顯著成效,教學效果大大提高,該課程也深受學生好評。
供應鏈管理課程基本情況
供應鏈管理是我院系統工程專業方向專業基礎選修課程,在完善系統工程專業方向學生知識結構、拓寬知識面等方面起重要作用。該課程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的綜合性學科,系統講授供應鏈管理思想、理論與方法,強調運用系統觀點分析和解決問題,是學生在培養系統思維能力、樹立科學的系統觀等方面的知識補充和拓展,對學生培養全局意識、協作意識和創新意識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意義。
“案例驅動式”教學模式
案例教學模式起源于1908年建院的美國哈佛商學院,最初用于工商管理課程,現已廣泛應用于各學科領域的專業課程教學之中,成為現代教學的重要方法和模式。 “案例驅動式”教學模式,是以實踐中的經典案例為課程前導,給學生一個特定的經典案例,將學生置身于案例情景之中,引導學生對隱藏于其中的特定疑難問題進行研討、交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
供應鏈管理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綜合性新興學科,其理論體系綜合了管理學、經濟學、系統工程等多門學科。由此,供應鏈管理課程理論性與實踐性并重,不僅強調理論素養,而且突出學生應用供應鏈管理理論與思想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鑒于此, “案例驅動式”教學模式在該課程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 “案例驅動式”教學模式有助于提高課程教學的可感性,使課堂生動形象、直觀易學;其次, “案例驅動式”教學模式能夠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流互動;再次,案例驅動式”教學模式還能夠使學生拓展知識、拓寬視野,給學生深刻的啟發。同時,通過案例驅動式”教學模式,也增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供應鏈管理課程“案例驅動式”教學設計
供應鏈管理課程,理論性與實踐性較強,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學生面對枯燥的概念理論,容易失去學習熱情和主動性,也很難全面而準確的把握和理解課程的思想內涵,教學效果難以保證。由此,圍繞供應鏈管理課程,我們采用了“案例驅動式”教學模式,逐步探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教學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供應鏈管理課程“案例驅動式”教學,以供應鏈經典案例為主線貫穿課程知識體系,通過經典案例研讀分析,驅動引導學生對課程知識體系的全面準確把握。通過“案例驅動式”教學模式,進一步突出“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由單純注重知識傳授,向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并重轉變;由灌輸、講授為主,向案例研討、自主學習、創新提高、個人發展等多種形式相結合轉變,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教學效果,強化學生能力素質的培養。
教材編寫上精編細選經典案例。供應鏈管理是我院特色課程,也是我院重點建設的本科課程。為適應“案例驅動式”教學模式需要,我們重新編寫和修訂了供應鏈管理教材。新修訂的教材,教材主要內容、專題和章節設計等方面都作了較大調整。依據課程標準和教學設計,在每個專題和章節后面,都增加了經典案例,這些案例都是針對本教學專題和課程內容的,經過精心選取與編輯,便于學生提前預習、課堂研討和課后自主學習。同時,針對這些案例,增加了拓展與思考、專題小結等內容。這樣,新修訂的供應鏈管理教材,在教學上很好地支撐了“案例驅動式”教學模式的開展。
課程教學案例庫建設。為進一步推動“案例驅動式”教學模式的有效實施,我們還專門編寫了供應鏈管理教學案例庫,案例選取和編輯以課程知識點為主線,以供應鏈實踐中的典型情境或事件為素材,經過研究加工,通過情景模擬、現場體驗、角色扮演、交流討論、歸納總結等手段,引導學生對隱藏于其中的特定疑難問題進行研討,從而培養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創新性思維,達到拓展和深化相關知識的目的,使之滿足“案例驅動式”教學需要。案例庫建設主要采取動態建設的思路,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進行更新調整,以達到為教學服務的目的。在案例庫中,每一個案例包括案例名稱、摘要、正文和附錄等內容,案例的使用說明部分包括教學目的、教學用途、思考討論題、分析思路、教學建議、
參考文獻和編寫說明等內容。這樣,非常便于學生課后的自主學習。
突出案例研討教學環節。在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環節設計上,采用“案例驅動式”模式,突出案例研討教學環節。即每一專題教學內容,都是以經典案例作為課程前導,通過經典案例的研討分析,引導出本次課程的教學問題和疑難點。同時,將這一案例貫穿于整個教學專題始終,將教學內容轉化為案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討論,加強課堂研討和相互交流,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理解和把握課堂內容。
例如,我們在進行“供應鏈構建”專題教學時,就以“戴爾品牌超級供應鏈”作為案例,引導課程講授,并貫穿于該專題教學始終。針對“供應鏈構建”專題教學內容抽象性、實踐性較強,我們通過戴爾品牌供應鏈構建案例,在“案例驅動式”教學模式中,我們將學生分組,分別處于案例中的各自場景,或扮演案例中的不同角色,讓學生身處案例之中,從不同角度分析戴爾品牌成熟高效的供應鏈物流體系,了解戴爾品牌供應鏈管理方法流程,分析戴爾提高供應鏈運行速度和降低成本的做法。然后在教師和學生交流互動中,得出案例分析研討結論:戴爾品牌成功的秘密在于構建了簡潔高效的超級供應鏈網絡,使戴爾品牌的運營、成本、服務等更優,競爭力大大增強。在上述案例分析研討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和把握供應鏈構建相關知識點。同時,對于供應鏈構建的條件、流程和方法等教學難點內容,也是從戴爾品牌供應鏈典型案例出發,通過對戴爾品牌供應鏈構建及實際運作過程進行梳理,得出案例研討結論,深化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把握。
關鍵詞:農產品供應鏈;優化;評述
一、引言
隨著我國加入WTO后農業對外開放的速度加快,在當前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我國農產品產業的壯大與發展來自其整個產業鏈的整體素質和綜合實力,已不單純是某個農產品生產環節的單一競爭。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成為了這一環境下有效的競爭武器。目前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研究較國外發達國家差距很大,農產品供應鏈整體水平較低,題有待全面的、系統的、深入的研究,國內的一些相關法規政策也不夠完善,有許多關鍵性的問題有待深入研究。本文在梳理國內外相關農產品供應鏈的研究和實踐基礎上,針對相關學者對農產品供應鏈的問題進行了相關梳理和探究,對農產品供應鏈及其優化進行歸納梳理,并提出評述與展望,為其他學者的研究提供思路。
二、農產品供應鏈理論研究的評述
1.供應鏈與供應鏈管理
供應鏈是在美國哈佛商學院邁克爾?波特教授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提出的。目前沒有統一定義,各國相關研究機構和學者對供應鏈的表述也都大相徑庭。美國的斯蒂文認為“通過增值過程和分銷渠道控制從供應商的供應商到用戶的用戶的流就是供應鏈,它開始于供應的源點,結束于消費的終點”。英國的馬?。?010)認為供應鏈是由相互關聯的企業通過上下游的連接,以各種方式聯系在一起,最終讓消費者享有產品或服務。艾倫(2008)認為供應鏈是由鏈上合作的成員構成的整體網絡系統,把基礎商品加工轉化為客戶需要的商品,且管理各階段的利潤。我國對供應鏈管理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研究從1999年開始,利用CNKI檢索表明,國內首篇關于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文獻刊發于2000年。馬士華(2006)認為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等相關環節的控制,從原材料的采購開始,制成各類中間產品乃至最終成品,最后由各種銷售網絡把成品送到消費者手中,這種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網鏈結構就是供應鏈。李季芳(2011)還認為供應鏈網絡具有整體功能。
通過上述對國內外學者對供應鏈的定義,可以概括出供應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供應鏈的核心是企業。鏈的起點是從產品的原材料開始。通過對中間環節的控制,制成半產品以及成品。最后利用各種銷售通道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這種將原料供應商,產品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連接到終端消費者形成的一個整體功能網絡和模式貫穿起來,就形成了供應鏈。而供應鏈的管理,就是通過各種方式對鏈條中各個節點加以控制,以便更好的滿足顧客的需求和滿足企業的利益,以實現整個鏈條收益的最大化。
2.農產品供應鏈
金廷芳(2011)認為農產品供應鏈是在農產品生產和流通過程中,涉及的所有原材料供應商、產品生產者、中間商以及消費者等構成的網絡體系。周靜(2011)農產品供應鏈上所有的生產及銷售環節都與農產品有密切的關系。農產品供應鏈與其他供應鏈相比還有較大的差別是基于農產品的特殊屬性,首先,農產品種類繁多,如蔬菜、水果等果蔬,禽、蛋、水產品、肉等生鮮類,這部分農產品可以無需加工直接進入市場,也可以加工后再進入市場;而小麥、棉花等則必須通過加工這一環節,才能最終進入市場。其次是生鮮類農產品不易儲藏,且受天氣、病蟲等自然災害的影響較大。最后是目前我國農業產業的主要是以分散經營為主,不便于管理。劉秀玲(2006)認為,農產品供應鏈使農戶和企業形成網絡結構。游軍(2009)認為:農產品供應鏈是以農產品加工企業為核心,控制各節點,將各環節連成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通過對上述學者的研究梳理,筆者得到以下結論:農產品供應鏈是一條以農產品為主體,從原材料的收購、加工、運輸、分銷直至最終送到消費者手中的鏈,主體是農產品,而核心仍然是加工企業。
三、農產品供應鏈優化的評述
當前國內外關于農產品供應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相關理論分析等方面,研究其形成的原因、發展的過程、現存的組織模式、合作的機理模型及各環節上的利益分配機制為主。
1.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優化評述
生鮮農產品因其品種繁多,且易腐壞、不耐儲藏等特性,其消費受地域、氣候、文化習俗、消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很大,加上運輸成本巨大,一直備受各國政府和相關學者的關注。湯鵬(2013)利用Stackelberg主從對策理論的優化模型,分析得出鮮活農產品供應鏈的穩定性特性決定了它具有很強的隨機性。蔣侃(2006)以主要研究生鮮農產品的生產、流通和消費,在對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優化中提出從服務水平、核心企業組織資源、信息共享機制、協調利益一體的供應鏈合作伙伴關系等方面進行了詳細闡述。趙辛(2013)指出管理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就有風險管理,需要依靠政府來制定科學的政策去進行宏觀調控,保障鮮活農產品供應鏈的有效運行。謝若琪(2015)提出建立生鮮配送中心,加大生鮮農產品生產的建設、提升組織成員的素質,提高農民參與率等方式優化農產品供應鏈。李嬌嬌(2015)則通過引入實證案例,證明生鮮超市進軍生鮮電商不失為農產品供應鏈優化一個好的機遇。
2.農產品供應鏈物流體系優化評述
物流是供應鏈管理的重要部分,精簡供應鏈中物品從供應商到消費者之間的過程,通過控制物流服務、物流信息等合理化管理,盡可能的降低供應鏈成本,并且高效率的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曾德強(2013)提出了以農產品物流中心為核心企業的農產品供應鏈流通模式。邱忠權(2010)則構建了可選的供應鏈物流網絡優化模型,并在常溫、冷鏈的此基礎上擴展構建了有包裝、存儲條件可以選擇的供應鏈物流網絡優化模型。王蕾(2014)認為區域農產品物流系統優化需要綜合考察,其主要從農產品物流體系主體優化、功能優化、平臺優化三個方面對農產品物流體系優化進行了構建。李建偉(2011)認為應用物聯網技術,能使供應鏈管理實現高度敏捷性和完全的集成化。
3.農產品供應鏈信息管理優化評述
對于農產品供應鏈上的任何節點企業,從產地到銷地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對各環節進行管控,無疑是為農產品供應鏈上信息傳遞實現了優化。陳永平(2014)指出在農產品供應鏈優化過程中,信息資源優化成為農產品價值創造能力提升的重點。李夢蝶(2014)分析指出目前消費者對于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終端供應鏈供應商品并不滿意,仍需提高我國農業整體競爭力。孫煒(2004)認為電子商務作為推進和實現農產品流通模式高級化和成熟化的重要手段,可以更好地進行農產品價值創造與轉移,并通過不同的方式提出了農產品供應鏈利用網絡信息實現優化。劉助忠(2015)研究指出,“互聯網+”致力于“線上線下”優勢流程的融合,希望通過集成優化不同地區、不同企業、不同環節的供應鏈流程,加以融合“互聯網+”,是解決農產品供應鏈流程優化的關鍵。孫開釗(2015)認為應順應當前“互聯網+”的發展大勢,利用當前以電子商務、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型技術創新供應鏈發展模式,切實際的給農民、涉農生產企業以及涉農零售企業帶來實際的經濟效益,才是真正的實現整條供應鏈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價值增值。
四、結語
目前我國農產品供應鏈優化研究成果相對豐碩。近年來,農產品供應鏈在核心期刊、博碩論文等研究成果大量涌現,研究數量越來越豐富,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研究雖然起步晚,但研究成果頗豐。但也有一些局限:第一,研究成果多表現在定性分析,而定量分析少,大多停留在對農產品供應鏈的定性描述現狀和問題、分析過程與機理、設計框架和模式等方面,結論一般為策略和政策建議,對農產品供應鏈的定量分析的數據和結論相對較少。第二,農產品供應鏈的理論研究較多,實證研究相對較少。第三,對于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優化多為理論模型或頂層設計,研究成果有待落實,在底層細節設計、實現系統實施的方面研究較少。第四,對農產品供應鏈信息管理的研究文獻較少。
總之,農業產業是我國經濟發展重要的組成部分,加強其農產品供應鏈優化研究具有廣闊的空間和較大的研究價值?;谀壳把芯砍晒?,順應當前“互聯網+”的發展大勢,后續研究要立足于數據,對“互聯網+”背景下的農產品供應鏈優化進行實證分析。
參考文獻:
[1]孫國華.物流與供應鏈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
[2]Martin Christopher.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M].American:Prentice Hall,4th Edition,2010.
[3]艾倫?哈里森.物流管理與戰略:通過供應鏈競爭[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4]馬士華,林勇.供應鏈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李季芳.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
[6]金廷芳.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創新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1,4:97-98.
[7]周靜.物聯網對農產品供應鏈競爭力提升的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1:1-94.
[8]劉秀玲,戴蓬軍.農業產業化經營中供應鏈物流管理研究[J].商業研究,2006,5:183-187.
[9]游軍.農產品供應鏈研究進展[J].湖南農業科學,2009,10:99-102.
[10]湯鵬.鮮活農產品供應鏈優化研究[J].農業網絡信息,2013,5:5-9.
[11]蔣侃.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分析及其優化[J].沿海企業與科技,2006,01:57-58.
[12]趙辛.鮮活農產品供應鏈價格風險生成機理與管理機制研究[D].西南大學,2013.
[13]謝若琪.山西省生鮮農產品“農超對接”供應鏈優化[D].太原理工大學,2015.
[14]李嬌嬌.農超對接模式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優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
[15]曾德強.農產品供應鏈物流系統優化仿真[D].內蒙古科技大學,2013.
[16]邱忠權.綠色農產品封閉供應鏈物流網絡優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0.
[17]王蕾.基于供應鏈的新疆北疆農產品物流體系優化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4.
[18]李建偉.物聯網背景下農產品供應鏈的優化[J].河南農業科學,2011.
[19]陳永平.供應鏈信息資源優化及其價值創造能力提升[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4.
[20]李夢蝶.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供應鏈的優化策略研究[D].武漢科技大學,2014.
[21]孫煒.電子商務環境下我國農產品供應鏈體系的結構優化[J].工業工程與管理,2004.
[22]劉助忠.“互聯網+”概念下的“O2O”型農產品供應鏈流程集成優化[J].求索,2015.
【關鍵詞】農業供應鏈 金融 模式設計
一、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設計前提條件及思路
(一) 前提條件
農業供應鏈的主體主要包括農業生產資料公司、農產品加工企業、農產品購銷貿易公司和農戶,這些涉農企業和農戶產生了大量的資金流和物流。涉農產業的供應鏈主要可以分類為四個環節,包括農業生產資料的產銷、農作物種植畜禽水產養殖、農產品的收購及加工和農產品的銷售。農業供應鏈各參與主體將自己的產品提供給下游客戶構建了農業供應鏈條同時也建立了農業供應鏈的基礎。
(二) 設計思路
以往傳統的涉農企業和農戶貸款銀行采用的是單獨個體調查、審查,對單筆貸款進行授信的模式。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的產生和發展改變了這種傳統的模式,而是從農業供應鏈整體出發,將農業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作為平臺,發展當地優勢的和有競爭力的涉農產業,將農業供應鏈的上下游企業以及農戶和消費者緊密地連接起來,為農業供應鏈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整體的、全面的金融解決思路和方法。通過這種運行方案,實現了農業供應鏈的轉移支付作用,將信貸資金注入到農業供應鏈中,從整體上支持了農業供應鏈上的各個環節和各個節點企業及農戶。
二、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指標體系設計
(一)財務指標體系設計
在財務分析的技術中,財務指標的種類和計算方法很多,不同指標代表了不同的含義,反映不同的問題。在農業供應鏈金融實踐中,根據某一目標客戶的采購合同、銷售合同可以確定其上下游企業,同時,通過分析目標企業在整個供應鏈的采購額或銷售額的比重,也可以判斷該企業與供應鏈的依存度。一般我們認為一家企業或農戶的采購量或銷售量的30%或以上在供應鏈中完成,那么可以視為其與農業供應鏈有較高的依存度,這也將成為我們的目標客戶。在供應鏈的上下游企業中,我們通過訪談、現場和非現場的貸前調查,來具體了解某一企業在供應鏈中起到的作用。如果一家企業在供應鏈的上下游企業中起到了核心的控制作用,就可以稱其為核心企業。在評價核心企業及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時采用的核心財務指標有銷售毛利率、經營性現金流量凈額、流動比率、資產負債率、利息保障倍數等。
(二)非財務指標體系設計
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以及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評價,除了財務指標的定量分析外,還應該有非財務指標的定性分析。首先,企業經營的品種是否有較為集中的上下游企業,這些上下游企業是否能經常保持溝通和信息共享。其運作模式是否能夠或者適合農業供應鏈金融;其次,是否能夠找到符合準入標準的核心企業,這種準入標準除了以上所說的財務指標體系外,還要看核心企業的軟實力方面是否能夠真正在供應鏈中起到核心控制作用;再次,農業供應鏈金融業務是否能夠實現資金流、物流、信息流的控制和封閉運行,這是商業銀行評估和防范風險的關鍵。
三、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選擇
(一)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類型
根據農業種植、畜牧及漁業養殖、農作物加工、農產品原料供應和農產品銷售各個環節不同的金融需求,LJ銀行自行研究和創新了農業供應鏈金融的五種基本業務模式和六大產品。五種基本業務模式有:“公司+農戶”、“協會+農戶”、“合作社+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合作社+信托”。這五種基本業務模式與農業供應鏈的農業生產資料生產及銷售、農作物的種植及畜牧漁業養殖、農產品收儲及加工、食品的生產及銷售等幾個環節相互聯系,促進了農業供應鏈各環節運行的協調性。LJ銀行根據涉農貸款借款人的實際情況,采用了靈活多樣的擔保方式,既有抵押、質押、聯保等擔保方式的應用,對于特殊情況還通過信用證、保理、買方信貸等金融產品進行了滿足。多元化的涉農金融產品一方面滿足了農業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和農戶的金融需求,另一方面也提升了LJ銀行的品牌形象和市場開拓能力。
(二)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推廣及產融結合情況
LJ銀行通過對省內大米加工企業提供資金支持,促進企業與ZL集團大米事業部、糧食加工企業與農戶之間建立起穩定的合作關系,發揮了ZL集團的核心企業作用,以企業間的收儲協議帶動訂單式農業的發展,降低了LJ銀行的信貸風險。通過與ZL信托的合作,LJ銀行開發了融信通產品,利用信托的功能解決合作社缺少合規抵押、貸款難的問題,同時又鞏固了ZL集團成員企業的原料基地。對ZL集團下屬的ZL生化公司提供資金支持,以黑龍江省為主要原料收購地,構建了省內玉米外銷渠道,提升了省內糧食貿易企業和玉米種植農戶的盈利空間,為穩定產業鏈中的原料供應環節起到促進作用。
產融結合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通過進一步研究ZL集團全產業鏈上的優質客戶資源,LJ銀行將目標鎖定在生化能源事業板塊旗下的玉米深加工企業在黑龍江省內的玉米代收代儲戰略客戶群。在代收代儲客戶自有資金有限的前提下,有了銀行專項的信貸資金支持,可以減少加工企業的資金壓力,提高在黑龍江省的糧食采購數量,特別是在收糧高峰時期能夠保證按采購計劃收好糧、收足糧。LJ銀行正在積極研發和設計“糧食代收代儲循環貸款模式”,依托ZL集團對產業鏈上游客戶的控制能力和信息對稱優勢,能夠確保實現信貸資金的閉環運行,參與各方可以實現風險共擔和利益共享。
參考文獻:
[1]王帥.龍江銀行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研究[D].哈爾濱: 哈爾濱工業大學碩士論文, 2012,6.
[2]王歡.供應鏈金融主要融資模式探析[J].商場現代化, 2010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