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1 11:58: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白鷺課文教材解讀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自主閱讀。體昧人文內涵
從這個意義上說,閱讀教學與語文素養培養關系十分密切,它對于培養和發展學生語文素養的價值和功能日益突顯。閱讀教學實質揭示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只有結合自己的經歷和生活經驗,以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參與到文本對話中,才能感悟到作者的感受、情感,感悟到整個作品的風格和情調,感悟到文本的豐富性和多義性,從而達到移情啟智的目的。語文教材每篇文章中,不僅包含了豐富多彩的文化科學知識,還滲透了生動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情操,它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影響必然是廣泛而深刻的。學生在閱讀文本中獲得一個個讓人情感激蕩的形象的意境,品味一幅幅讓人賞心悅目的風景和畫面,把握作品的底蘊,其人文素養也就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閱讀中得到培養和發展。學生在閱讀活動中可借助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運用閱讀策略以及個體所具有的獨特情感體驗、價值觀和獨創性思維,獲得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的發展。
二、走進文章。體驗作者情感世界
閱讀的本質是要從文章外部表現世界的“物質符號”上理解其精神內核,即以作品為媒介,借此體驗、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意味雋永的作品都充滿了生命的玄妙和機智,是靈與肉、形與神的有機融合。只有讓學生的靈魂鉆進作品的懷抱,才能品嘗它的滋味、呼吸它的氣息,才能得以把握它的內在價值。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調動起學生全部的情感,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閱讀活動中,以身體之,以心驗之,使客體的生活變成主體的生活,客體的存在變成主體自身的存在。閱讀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緣文會友的交往行為,是書面文化的精神消費,是人類素質的生產過程。任何作品都負載著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是創造性靈魂的表現形式。但由于人類情意的豐富性,并不是一切都能實現意到筆隨。對于這種語言的缺失,在口頭交往中還可以借助神態、體態的變化,或當面詢問而得到適當緩解,在書面交往中作者或只能留出些許誘導空間,或只留下一串延伸的概念符號,這就為讀者提供了解讀的契機。每當此處,教師要在吃透作品的基礎上,模擬作者、充當作者,接受學生的咨詢。這里有~個重要前提,就是教師要教學生反復閱讀作品,從作品中獲得啟示,產生悟性。
三、尊重學生。注重文本解讀體驗
關鍵詞:有效閱讀 策略 立足 超越 回歸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3-0044-01
近年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領域異?;钴S,流派眾多,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良好發展態勢,但小學閱讀教學費時低效的情況仍普遍存在。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教師對文本的解讀與把握不夠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有效的閱讀教學必須做到既立足文本,又超越文本,最后再回歸文本。
一、立足文本,抓住閱讀教學的根。
語文閱讀教學首先要解決“閱讀什么的問題”,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當然應該以閱讀文本(主要是教材中的課文)為主。只有首先立足文本,用好文本,讀好文本,才能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立足文本,就是引導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感受語言內涵,揣摩語言規律,習得語言技巧,提升語言質量。
王崧舟老師在教學《荷花》一課時,有學生提出“冒”字特別美,但到底美在哪,說不清,老師這樣引導學生感悟:
師:你們覺得這個“冒”字還可以換成別的什么字?
生紛紛舉手:露、鉆、長、頂、穿、伸……
師:你們覺得挨挨擠擠的荷葉之間怎樣長出來,才可以叫作冒出來。
生1:我覺得比較快的長出來。
生2:悄悄地鉆出來。
生3:爭先恐后地長出來。
師:我們從中體會到了荷花的一種怎樣的心情呢?
生4:急切的心情。
生5:迫不及待的心情。
生6:非常激動的心情。
生7:歡天喜地心情。
王老師沒有按照慣常的做法,讓孩子們直截了當地比較“冒”和“長”的高下優劣,咀嚼的不是“冒”和“長”在言語意味上的差異,而是在另一個更為感性,更為具體的平臺上尋求兩者之間的意義聯系。之后,“一種怎樣的心情”,輕輕一拔,將學生的精神觸角由對荷花的外形揣摩深入到荷花內心的體驗。此時,荷花正在不知不覺地成為學生心中的一個精神伙伴,是自己精神的影子。
這就是基于文本,立足文本的解讀。這就是基于文本,立足文本的有效閱讀。
二、超越文本,繁茂閱讀教學的葉。
立足文本僅僅是語文閱讀教學的基礎而不是全部,因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語文能力的提高和發展必須在立足文本的基礎上“超越文本”,才能最終完成。超越文本從狹義上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教師找準文本的空白點,引導學生創造想象,有時還把它寫下來。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天鵝的故事》一文,引導學生感悟全文后,鼓勵學生個性地表達?!疤禊Z們結束了工作——不時發出陣陣勝利的歡呼聲。”它們會歡呼些什么呢?學生的回答豐富多彩:有的說它們歡呼“大功告成,我們勝利了”; 有的說它們歡呼“我們的破冰勇士”……教師及時給予肯定與鼓勵,并引導學生進一步感悟求生的艱難和團結的力量。這樣,學生的思維便向縱深拓展,感悟也得以提升:天鵝們不禁歡呼“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團結力量大,生存誠可貴!”
超越文本狹義上講的另一層意思就是為更好地解讀文本,教師有機地引入一些課外補充資源。如:賈志敏在教學《掌聲》一文,引導學生感悟課文后,插入了這么一個故事: 5月12日汶川地震。經過一百多個小時艱難營救,一個5歲小男孩獲救了,他睜開眼睛說的第一句話是:“謝謝叔叔?!爆F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這掌聲有幾種含義?
生1:鼓勵他要勇敢。
生2:贊揚他樂觀地對待生活。
生3:人們都很感動。
生4:表達了對消防人員的敬佩。
師:是啊,人人都需要掌聲。讓我們珍惜別人的掌聲,同時,也不要忘記把自己的掌聲獻給別人。
這一資源的引入,使學生對掌聲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是對文本在廣度和深度上的超越。可謂是水到渠成,及時有效的超越。
超越文本從廣義上講也包含兩層意思:一是突破文本的限制,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確立“生活語文”的觀念。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即語文。語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們要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善于觀察生活,思考生活中的種種現象、事件,關注社會生活中的熱點新聞,這樣學起語文來,才有源源不斷的活水。二是讓學生大量閱讀文本外的文章,增加積累。這項工作起步要早,從故事入手,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有了興趣,他們就會千方百計地找書看。其次,就是要有長遠計劃,并持之以恒地落到實處,如組織班級讀書會,家庭親子讀書活動,吟誦詩文等。
三、回歸文本,追溯閱讀教學的源。
語文閱讀教學固然需要超越文本,但如果操作不當,很容易導致“一行白鷺上青天”式的“離題萬里”的現象。造成“散亂的活躍”式局面。因此,有必要“回歸文本”。語文閱讀教學適度回歸文本,既有利于加深學生們對文本中字詞句的理解,在不知不覺中獲得積累,從而更具有語文意味,又能進行必要的“價值引導”,體現語文的人文性和“文道統一”回歸文本通常有如下形式:
1.尋佐證式回歸。如王崧舟老師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文時,引導學生感悟了圓明園宏偉建筑中的八個“有”后,學生認為還要用上無數個“有”。王老師要對學生這深刻的感悟,及時引導學生尋找估證。
師:無數個“有”?你們的依據是什么?從書中找依據。
生1:我從課文中的省略號看出,要無數個“有”。
生2:我從“蘇州獅子林等”的這個“等”字看出,要無數個“有”。
生3:我從“宛如漫游在天南海北”中的“天南海北”看出,說明很多很多。
生4:我從“中外風景名勝”看出,要無數個“有”。
師:真是沒完沒了的依據啊。是的,圓明園的景觀怎能寫得盡呀?圓明園的建筑又怎能說得完???
從八個“有”到無數個“有”,只是個別語感敏銳學生無意發現,從無數個“有”到找尋依據,則把個別學生的獨特感悟,變成了全部學生的共同感受。這是回歸文本細細耙梳,是回歸文本細細找尋的結果。
2.思主旨式回歸。一位老師在教學《江雪》之后,引導學生質疑。一生站起來:“老師,我有個問題。雪那么大,干嗎還去釣魚?”
師輕輕地向學生反問:“同學們,你們覺得那位老人真的是在釣魚嗎?”
學生對這一反問都陷入了沉思。老人順手發下介紹枊宗元生平的資料,看完資料,一只只小手舉起來了。
生1:“老師,我明白了,他在鍛煉自己的意志!”
生2:“我覺得他是在欣賞美麗的北國風光?!进B飛絕,萬徑人蹤滅’,老人陶醉在這美景中了。”
生3:“我發現這個老人非常孤獨。您看,這幾句詩的開頭一個字連起來是‘千萬孤獨’!”
生4:“他不是在釣魚,他是在釣春。你想,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一、增加閱讀積累――“活”的基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教學實踐表明,開展充滿活力的個性化閱讀教學需要以增加學生閱讀積累為基礎,在教學時通過喚起學生的閱讀積累,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文本,甚至超越文本。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著力培養學生讀書看報的習慣,要求學生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不管是童話故事,還是寓言故事;不管是兒童文學,還是古典名著;不管是教材中的,還是課外的,都可成為學生閱讀的內容。同時,要求學生養成堅持做讀書筆記的習慣,讓學生將自己在閱讀中所發現的優美的詞語、精彩的段落,以及自己所喜歡的名言、警句、格言、諺語等有條理地摘抄下來。為了能夠進一步促進學生閱讀積累活動的開展,班級還可定期開展讀書交流活動。
二、創設民主氛圍――“活”的平臺
閱讀教學是一個和諧共生的過程。教者只有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環境,搭建自由閱讀的平臺,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的、平等的、和諧的教學氛圍,才能使學生在閱讀課堂中心靈舒展、個性張揚,從而讓學生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去讀書、去思考,感悟語言文字的美感,最終實現閱讀教學的最優化。
1.轉變自身角色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者應放下教學的權威與自身的架子,要
把自己當作一名普通參與者與組織者,平等地和學生一起投入到共同研究探討各種學習問題的活動中去。
2.關注學習方式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兒童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課標理念下的語文閱讀教學倡導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平時的閱讀課堂教學中,教者應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挑戰課本、挑戰教師、挑戰權威的勇氣,著力形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合作交流、交互活動的學習格局,讓學生在感受、體驗、交流中提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最終實現“個性生命的超越”。
三、尊重獨特體驗――“活”的展現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薄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教學應提倡標新立異,允許學生見仁見智地解讀作品,對作品進行創造性地思考,進而達到個性化的感悟。”眾所周知,學生是一個獨特發展的個體,每個學生在知識背景、生活經歷、情感氣質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精神世界和內在感受,都有著不同于他人的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由此,必然造成對文本語言體驗感悟的不同。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此,在平時的閱讀課堂教學中,教者應著力為每個學生創造富有個性的發展空間,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學生獨特的自主閱讀體驗。如此才能讓閱讀課堂充滿活力,彰顯學生個性閱讀的風采。
如,一位老師教學《白鷺》一文,緊扣首句“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引導學生深入閱讀課文,感受“白鷺實在是一首詩,一首韻味無窮的詩”。具體交流時,雖然學生感受的語言不盡相同,但只要符合課文內容,教者都給予了肯定與尊重。對于那些理解不夠到位的學生,教者也能積極地加以啟發誘導,幫助學生理解,促進了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
四、多元發展評價――“活”源泉
新課程改革突出了對閱讀的評價,倡導教育評價應以人為出發點,要使評價過程成為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發展與提高的過程。其評價的著眼點主要在學生能否在活動中主動地發現問題和探索問題,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采取的思路和方法。然而,在當前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個別教師對學生進行閱讀評價時,常用一把尺子、統一的標準來衡量學生的閱讀水平。如朗讀課文要做到“準確、流利、有感情”等。如此評價標準并無過錯,但如果統一劃定用于不同朗讀水平的學生,則不利于學生自信朗讀水平的提升。例:筆者曾教過一位叫小A的女生,說起話來聲音非常小。從她膽怯委屈的眼神中,我看出了朗讀自信的缺失。《田園詩情》一文中有許多描寫牧場夜晚寧靜景色的語句,如“車船過后,一切又歸于平靜。最后一抹晚霞也漸漸消失了。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不再發出哞哞聲,馬也忘記了踢馬房的擋板。沉睡的牲畜,無聲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遠處的幾座燈塔閃爍著微弱的光芒?!碑斪x到這些文字時,我靈機一動,巧妙地抓住其聲音“輕柔”的特點,讓她進行有感情地朗讀。沒想到的是,她那特有的輕緩低微的語調更好地渲染了牧場夜晚的寧靜。當她讀完時,我激動地對全班同學說:“剛才小A同學朗讀得很有感情,語調也把握得不錯,如果能把聲音再提高一點,效果一定會更好。”在激活的課堂中,響起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看到了小A自信眼神的流露。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睂嵤﹤€性化的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所應追求的真諦。智慧點燃人生,活力引領課堂,在今后的教學中,每一位老師都應加強這方面的思考力度。
參考文獻:
[1]王光平.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挖掘[N].延安日報,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