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9 18:30: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的出路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近日,華南師范大學副教授王學風就女大學生婚戀觀等問題,通過問卷調查了華南師范大學、暨南大學等廣州主要高校的1700名學生。調查顯示,由于近幾年就業壓力驟增,女大學生的婚戀觀更為現實,不少人受“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心態影響,臨近畢業時沒有努力去謀職,而是選擇去征婚。而這部分大學生的征婚標準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物欲化、功利性,有征婚廣告這樣要求男方:“有房有車無貸,還要包工作”;二是回歸傳統意向明顯,“當家庭主婦”“做全職太太”等婚戀觀占比重大;三是呈蔓延態勢,以廣東為例,在校女大學生征婚并不是個別行為,已上升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四是征婚的路徑多樣,或找婚介所,或在報紙刊登征婚廣告,或建立征婚網站。以此觀之,與其說女大學生急于征婚是就業難“惹的禍”,毋寧說是現代社會這一群體中某種婚戀觀的表現。
探究這一婚戀觀的成因,至少有以下四點:一是商品經濟大潮沖蝕了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社會上物欲橫流、燈紅酒綠的現象浸染了女大學生的婚戀觀,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一些女大學生萌生出登上社會金字塔頂的強烈渴望。二是一些父母從小就給女孩反復灌輸“現實”“背景”“檔次”等世俗關鍵詞,親戚朋友、同窗之間紛紛流傳身邊與財富、權勢掛鉤的婚事,渲染物欲化的功利婚戀氛圍;三是在就業市場的擠壓之下,女大學生由于受到自身的性別角色帶來的種種現實困擾,就業信心進一步下降;四是在社會保障體制不健全、市場競爭公平性有待提高的當下,個人獨自拼搏的周期長、見效慢。客觀上講,由社會底層向上層攀越的通道偏狹,機遇少,阻力大,加上自身虛榮、浮躁、追求享受的心態驅動,使不少女大學生舍棄了獨立奮斗之路,開始尋找能夠一勞永逸的“終南捷徑”。
對此現象,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咨詢師張亞指出:“大學生通過自己的奮斗尋找幸福更好。如果一開始就看重物質生活,感情基礎也會比較薄弱,真有什么婚外情、感情破裂的話,只會傷害到自己?!彼寡圆恢嚕瑳]有感情的婚戀是易碎品,難以持久。一些女大學生雖然可能找到功利靠山或“飯票”,但這樣的“名利”丈夫不知你對其稟性了解多少?他與你能否性情相合?很難想象,這種不考慮感情基礎的婚姻究竟有多高的幸福指數。一旦女方今日的靚麗不再,人老珠黃,是否還有“抗風險”的能力?更令人深思的是這種征婚的導向性,如今大學中“急嫁族”出現了年輕化的傾向,從大四女生“急嫁”已發展到如今的大一、大二女生也開始期待“婚姻改變命運”,長此以往,大學豈不是成了“家政學?!?
大學教育以照亮人性之美和探究真理為己任。女大學生要抓住人生這一重要的階段,磨礪自我,扎實地掌握專業技能,汲取知識,全面提高自己的科學文化、思想道德修養,成為一個通過自身奮斗創造幸福的知識女性。這不僅是為個人謀求充實人生和幸福生活的正當途徑,也是為她們日后孕育和培養高素質的下一代而做的必要準備。家長、學校、社會應結合實際,調整女大學生的婚戀觀。譬如,凈化社會風氣,多給女大學生提供參與政治生活和生產勞動的平臺,使她們在社會生活中找到事業發展方向;摒棄性別歧視的用人機制,公平地向女大學生打開就業之門;學校要向女大學生強化女性主體意識教育,培養她們自主、獨立的婚戀觀。
不找工作先嫁人的現象不僅是女大學生的尷尬,而且暴露了我國婚戀教育的空白。有社會學家曾說:“失去事業的女性就會成為月亮而非太陽,是寄生的藤蔓而非堅挺的大樹。”家長、學校、社會更應主動地做好婚戀教育,讓女大學生在智慧和見識中找到比年輕、美貌更久遠的魅力。
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由此可見,就業的形式不容樂觀,因此,創業這一出路就出現在越來越多的畢業生的眼中。在調查中有57.22%的人表示,在畢業后有創業的打算。
主題:
創業其實是以新的生產力導入的方式開展一段事業。創業和以前的謀生不太一樣,所以對大學生能力要求比較高。第一,要有一定的工作技能,也就是說你要能夠協調一些人際關系,能夠有一些基本的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第二,要有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比如在對內有員工團結問題,對外涉及到和工商、稅務以及各個社會組織打交道的能力。
《全球創業觀察中國報告》顯示,半數大學生認為自己具備創業技能,但是專家稱還沒有創業,別高估了自身的能力,學生除了有點子以外,還有哪一些扎實的基本功
有45.88%大學生認為在大學期間學習如何自主創業非常有必要,但是,僅有極少的一部分人在平時積極地去了解創業的信息。對此我不知道該如何去解釋這個現象。我們認為現在很大一部分大學生對創業的理解很空洞。
有關創業的具體資料對大學生來說事很難接觸到的。所以大學生創業一般開始的時候都是比較生澀的。最重要的是對于項目或者是事業的定位以及戰略方向的把控能力。如果在一開始的時候方向選錯了,后面所有的努力可能就是南轅北轍。所以大概就這三個方面:一是工作的能力,包括基本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二是良好的人際溝通;三是關于戰略方向的把控。這三方面的素質和能力不具備的話大學生開展創業實際上就是摸著石頭過河就比較艱難了。
一、“五條出路”的大學生村官分流機制
為了實現大學生村官的有效分流,并為相關地區爭取更多的人才,通常來說,我國各個地區在大學生村官分流時的具體做法如下:第一,定向招錄鄉鎮公務員。在這樣的形式下,相應地區會對大學生個體進行跟蹤培養。一般情況下,會將當年公務員計劃招考人數的10%作為大學生村官的定向招錄名額。此時,相應地區的區委組織部會對進入公務員體系的大學生村官提供跟蹤培養的支持,并會選取部分優秀的代表繼續深入農村擔任要職,逐步提升大學生村官的管理能力。第二,優先錄取為事業單位員工。在這一分流模式中,會對在村任職滿兩年及以上、年度考核成績優秀的大學生村官提供當地事業單位優先錄取的資格。第三,繼續留村任職。當大學生村官的任期已滿、且工作考核合格、群眾認可的情況下,可以結合本人的申請、鄉鎮黨委以及區委組織部的審批,實現繼續留村任職。第四,支持自主創業。對于大學生村官來說,相應地區會整合資源,積極鼓勵其展開自主創業,并為其提供政策、資金、人力等方面的支持。第五,其他。包括考研、進入其他企業工作等。
就當前的分流情況來看,更多的大學生村官在實際的分流中選擇了進入公務員體系或是事業單位;進入“村兩委”、其他企業、繼續深造的大學生村官人數相對較低。[1]可以看出,大學生村官分流為相應地區提供了較多的黨政人才,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我國部分地區招人困難的問題。
二、完善大學生村官有序分流機制的措施
1、強化配套措施
為了進一步提升大學生村官有序分流機制建設的有效性,筆者認為,相關地區要對我國提出的“五條出路”政策支持的配套措施進行完善,具體方式如下:
(1)干部培養計劃。對于一些具有較高素養、業績突出且有想法的大學生村官,可以安排其加入干部培養計劃。在設定有序的培養流程的條件下,要提升培養的力度,將大學生村官安排在實職崗位上,為其提供更多的發展平臺。同時,還要對加入干部培養計劃的大學生村官建立起個人培養檔案,并進一步優化農村基層干部隊伍的結構,構建起“深入基層培養人才、站在一線選拔干部”的干部人才培養鏈。
(2)創業扶持。對于大學生村官來說,雖然其能夠為新農村建設帶來較大的動力,但是由于其本質依舊屬于剛畢業的大學生,所以其并不具備較高的社會經驗。在實際的創業活動中,除了缺乏資金之外,還存在經驗不足等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相關地區要加大對大學生村官的創業支持,除了要出臺并細化相應的資金扶持政策之外,還可以組織自主創業培訓班,為其提供更好的自主創業指導。
(3)重點發揮“兩新”組織的作用。大學生村官具有適應能力強、文化水平高、政治覺悟高的特點,在實際的工作中,可以重點培養一些能夠勝任農村基層黨務工作的村官。基于這樣的條件,可以在分流中重點發揮出“兩新”組織的作用,立足于地方實際,為其提供更多的從事黨務工作的機會。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相關地區可以在大學生村官在崗期間,定期組織其輪流到“兩新”組織中進行工作實踐,實現對大學生村官的培養與就業渠道的拓展。
2、開放企業崗位對口適配
在大學生村官有序分流的過程中,地方政府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為大學生村官與地方企業提供聯系的“橋梁”。筆者認為,可以在前期對大學生村官展開就業意向的調查,并結合專業與調查結果,展開針對性的就業培訓與招聘會。近幾年來,中國人壽、中國電信等企業在招聘大學生村官的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也逐漸推動參與企業工作成為大學生村官分流的重要出路。
在這一環節中,可以重點展開以下幾項工作:第一,推薦大學生村官進入企業工作。相關政府部門要結合大學生村官的基層工作經驗,實現合適崗位的分析,并推薦其進入相應企業工作;第二,推薦大學生村官參與城市社區工作。對于城市社區工作來說,其與大學生村官在農村基層的工作形式具有較高的相似性,所以可以通過合同制的方式推薦大學生村官參與城市社區工作;[2]第三,鼓勵大學生村官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工作。對于了解農業技術或是具有經營專業知識的大學生村官,可以鼓勵其進行對口就職,緩解農業生產經營企業人才不足的情況。
3、構建大學生村官工作崗位的交流平臺
為了消除大學生村官在分流階段中面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可以通過構建大學生村官工作崗位交流平臺的方式完成解決,提升大學生村官分流的效果。大學生村官工作崗位交流平臺的構建需要重點展開以下幾項內容:
(1)大學生村官二次擇業信息平臺。在該平臺中,要結合“五條出路”的內容,在關鍵時間節點相關信息,包括研究生的報考信息、各省市公務員的報考信息、事業單位報名信息、大學生創業項目政策與資金扶持的相關信息、各個鄉鎮面向大學生村官的內部招聘信息、合作企業的大學生村官專場招聘信息等等。通過該平臺,大學生村官能夠及時了解相關信息,完成分流規劃。
(2)大學生村官工作經驗與信息交流平臺。由于大學生村官普遍為剛畢業的大學生,所以具有的工作經驗與社會經驗相對較少。為了進一步提升大學生村官的能力、加強大學生村官之間的信息與經驗交流,必須要建立起相應的工作經驗與信息交流平臺,包括微信群、QQ群、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賬號、貼吧等等。同時,還可以結合“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交流方式,通過不定期舉行的座談會、講座等等,完成大學生村官之間等的工作經驗與信息交流。
(3)大學生村官需求調研與培訓平臺。為了最大程度保障大學生村官分流的效果,必須要對其實際需求與個人能力進行重點的了解。通過大學生村官需求調研與培訓平臺,不僅能夠跟蹤了解到大學生村官的實際需求,還能為其提供針對性的專業培訓,提升了其職業素養。
4、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在開展大學生村官分流工作之前,基層政府部門可以利用座談會、問卷調查或者面對面訪談等方式,掌握大學生村官的實際狀況,如大學生村官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發展意愿和職業規劃等內容,根據大學生村官對未來發展的想法,為其提供個性化職業生涯規劃方案。同時,基層政府部門可以結合當地的實際狀況,邀請上級領導為大學生村官做分流預案的思想工作,向大學生村官講解相關的轉崗分流政策文件內容,引導大學生村官正確認識轉崗分流,并在期滿之前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在保障分流工作有序開展的同時,促進自身的良好發展。
與此同時,基層政府部門需要為大學生村官流動提供政策傾斜,制定完善的后備干部培養制度,向大學生村官開展集“調研走訪”“專家指導”“提升學習”以及“掛職鍛煉”于一體的技能培養,將業績優秀和群眾滿意的大學生村官推選到相應的領導崗位,鼓勵大學生村官通過努力轉為正職。在此基礎上,基層政府部門還可以從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角度入手,有針對性地開展大學生村官的培養工作,為大學生村官的分流奠定良好的基礎。以江蘇省大學生村官為例,政府部門在開展機關事業單位的人員招聘時,會選擇若干個崗位作為大學生村官的申請崗,為大學生村官的有序分流提供幫助。比如,江蘇省的沿海開發集團以及農村商業銀行在2018年共選擇28個崗位面向大學生村官招聘,實現了大學生村官有序分流的計劃傾斜,促進了大學生村官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 現狀 問題 解決方案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10(b)-0176-02
近些年來,隨著全國各高校的擴招,畢業生數量急劇上升。然而,就業崗位有限,崗位與專業不相匹配等一系列問題,致使剛畢業的大學生們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工作,高校擴招政策的實行無疑加大了社會就業壓力,那么大學生的出路在哪里。創業便走進了人們的視野,各大高校也高度重視創業教育,旨在引導學生有一個好的出路。
1 當前大學生創業的現狀
1.1 創業積極性高,但大學生實際創業比例低
在現在的就業形勢下,有許多大學生覺得寧可創業,也不愿意在就業中繼續處處碰壁,看盡他人眼色。許多人都想以創業來搏一搏命運,說不定就能成功。創業的大學生中抱有這種想法的人肯定不在少數。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產生了創業的想法,最后,嘗試自主創業的大學生其實非常少。大多數大學生在創業問題上也只是叫得響,做得少。
1.2 科技含量低
目前來看,大學生畢業后自主創業的成功案例也有,但是通過統計可以發現,大多數的創業都是基于家族提供的資金、人脈等支持,都是一些現實已有的產業。比如:賓館、臺球廳、飯店等,這些都缺乏創新,而且幾乎和大學所學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沒有聯系,科技含量低。即使有以專業技術、知識為基礎,也會盡量避免開發、研發等技術含量較高的程序,或由專業人員承辦。
2 當代大學生創業遇到的問題
2.1 當代學生創新意識薄弱
大學生創業首先要具有創新意識,而就目前來看,我國的大學生創新意識相對缺乏。主要是因為中國的傳統教育理念忽視了對子女創新意識的培養,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一心致力于培養聽話的“乖孩子”。看到如今的90后、00后表現出的求新求變意識,筆者覺得中國在這方面在未來大有希望。所以,如何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需要每個教育工作者認真思考。
2.2 大學生創業能力不足
創業能力包含社交溝通能力、經營管理能力、專業技術能力、創新求變能力、風險承受能力等,具有非常強的綜合性特點。然而大學教育中,對于這些能力的培養相對較少。即便是開設就業指導與創業教育的課程,主要是起到啟發、引導大學生創業的作用。具體如何創業,大學生還是一頭霧水。
2.3 很少能得到社會和家庭的支持和幫助
大學生要創業首先要得到家庭的支持,不僅是經濟支持,更重要的是精神支持。雄厚的經濟支持是創業的前提和基礎,再好的創業藍圖如果沒有資金支持也只是一張白紙,不能付諸實踐。精神支持更加重要,一個年輕人經過努力論證,反復思考,最終下定決心創業。當他和家人說出自己的設想時,所承受的壓力是巨大的。此時此刻,他最需要的是鼓勵和支持,以此來增強自信心。可是,無論是經濟支持還是精神支持,對于中國家庭來說都存在阻力。首先,中國的家長一貫愿意為孩子謀劃將來,對于孩子的想法感覺不成熟,從而采取不理睬的態度。大學生剛剛畢業,沒有經濟實力又得不到家長的資金支持,那些好的想法只能付之流水。另外,有的家長精神上支持孩子的想法,可是經濟上實在無能為力,這也無法實現大學生自主創業。社會支持方面,雖然有大學生創業的扶持政策,但鑒于目前政策要求高等原因,大多數創業是得不到實際扶持的。企業對大學生創業的扶持也是很少見的。主要是因為大學生創業經驗不足,以及企業以盈利為目的的性質,致使企業不敢冒險嘗試大學生的創業計劃。
3 解決方案
3.1 從擇業到創業,做觀念上的轉變
走自我創業之路,從長遠看這也是將來大學畢業生的一種重要選擇。在全國就業壓力嚴峻的形勢下,許多高校工作者都鼓勵學生先就業,后擇業。但是,不是必須先擇業,后創業。二者之間沒有先后順序,也不存在必然聯系。問題的關鍵所在就是一個觀念的轉變,中國人相對保守,認為創業之前首先要選擇一個職業積累經驗,等到時機成熟自己跳出來單干。殊不知,這種意義上的創業知識一種效仿,并無創新之處。在一些經濟發達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很多大學畢業生從學校畢業后就直接走上獨立創業之路。例如:美國有“硅谷之父”之稱的威廉?休萊特,在他母校斯坦福大學工學院的恩師特曼教授的鼓勵下,一畢業就向銀行貸款1 000美元成立了惠普公司。由此可見,并非每個人都非得先在別人的公司里打上十年八年的工,然后才能出來創業。只要有好的想法,并具備運行的條件,就可以大膽嘗試。尤其是在當今的知識經濟時代和市場經濟時代,直接將“智本”轉化為“資本”的可能性更是大大增加。
3.2 根據自身特點來創業,提高自身創業能力
從教育的層面來講,要特別注重大學生創業實踐性的培B,不能紙上談兵。另外,雖然創業市場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而對于資金、經驗、人脈等都比較匱乏的大學生來說,并不能很好地把握并創造機會。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必須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培養自己的創業新思維,增強創業實踐能力。同時,根據自身特點,找準“立錐之地”,努力闖出一片真正適合自己的新天地。
3.3 社會、學校以及家庭加強對大學生創業的重視和幫助
首先,需要建立健全和諧的社會環境,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良好的人文和社會環境,政府和社會應該重視、鼓勵、支持大學生創業。大學生創業不僅緩解了社會就業難的壓力,也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現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的舞臺,其發展方向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理應得到重視和鼓勵。其次,大學生創業需要得到高校的重視,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適當增加關于大學生創業的課程,高??梢赃m當為大學生提供一個展現自己的舞臺,如,開辦大學生創業設計競賽等活動。最后,家庭要認真考慮并重視孩子的想法,幫助他們分析創業方案,對于不妥之處給予糾正,和孩子共同研究完善。在方案可行的前提下,給孩子提供一定的物質和精神支持,為孩子的創業道路掃清障礙。
參考文獻
近幾年來,高校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之一。大學生就業難已不是一個新話題了,昔日的天之驕子,今天面臨著沉重的就業壓力。每年伴隨著六月大學的畢業季的到來,都將有一批又一批學子邁入社會。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既有來自于政府、社會、高校的客觀的外部原因,也有大學生自己的內部原因。如何針對目前大學生就業難的現實困境,轉變大學生就業觀念,不斷尋求就業出路,增加就業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高校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和原因分析
(一)大學擴招的現實影響分析
據統計,2013年江蘇的高校畢業生數目總數高達53.2萬人,創歷史新高。在2012年尚有4萬多名畢業生未就業的情況下,2013屆畢業生就業形勢更為嚴峻。2012年江蘇省高校畢業生總數52.6萬人,截至2012年11月6日,江蘇高校畢業生總就業率達到91.76%,實現就業總人數達48.27萬,出現學歷越高,就業率越低的倒掛現象。
(二)大學畢業生的擇業意向分析
據教育部對部分高校畢業生擇業行為的調查,期望在沿海開放城市就業的學生高達66.67%,只有6.37%和2.59%的人選擇內地省會和中小城市,至于鄉鎮、農村及邊遠地區幾乎沒有人愿意去。可見畢業生就業難、人才過剩只是相對過剩,相對人才集中的大城市、大企業和大公司而已,在廣大農村地區和西部地區,則是絕對不足。
(三)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心態分析
事實上就業難的原因還有大學生心態的問題,認為大學畢業就是精英。有些學生認為到了大學里不用學習,大學四年過去了,等到找工作時,發現自己除了有一張畢業證外,什么都沒有。還有一些大學生認為只要大學畢業,就意味著就是“精英”,一定得有一個體面的工作。過分在意單位的規模性質、地理位置、起點待遇,往往失去了一些好的就業機會。
(四)金融危機的后續影響分析
金融危機也是近年來就業難的原因之一。2008年的金融危機已經過去,但是其后續影響仍然存在,這給本來就不多的就業崗位增加了嚴重的負擔,剛畢業的大學生在面對就業競爭的嚴峻情況下又缺乏經驗,更容易被淘汰。所以我們廣大的大學生暑假應該到與自己專業相符合的單位去實踐,以增長自己的實際生產能力。
(五)大學人才培養定位脫節分析
高校人才培養的定位是關系到大學生就業的根本原因。大學生所學的知識與時代脫節。大學教育主要偏重于理論研究能力的培養、思維能力的訓練,傳統的教科書總具有一定的滯后性,所學課程與現實需要有一定差距,學生就業需要很長時間的適應期; 學生動手能力差。由于與現實脫節,現實工作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應用,學生都不一定會,整體職業素養欠缺。
二、高校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及思路
(一)高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是就業率提高的關鍵動因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就業與擇業的認知和理解也在不斷的變化,我們必須與時俱進,不斷調整自己的就業觀和擇業觀。有些家長對現在的時勢不太了解,停留在傳統的就業觀念里,認為就業就是要追尋大城市的大單位還有政府部門的工作。而事實上,人生價值的實現可以體現在不同的職位、不同的工作種類。在校大學生應該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重視人生價值實現,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更能發揮自身實力的工作崗位。大學畢業生不應該僅是社會現有崗位的競爭者,擠占就業機會,而更應該是新崗位的開拓者,為社會帶來就業的機會。
(二)政府為大學生就業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是就業率提高的現實動因
人才的流動也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必然選擇,因此,各級政府必須加快人力資源市場建設,進一步完善大學生的就業體制,提高勞動力市場的流動性,為大學生就業創造良好的人力資源環境。同時,各級政府應提供優惠政策,設立大學生創業基金,并為創業大學生提供專業指導、法律咨詢、市場分析等服務,鼓勵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和西部地區就業,鼓勵自主創業。從政府層面上對大學生就業政策、就業機會、創業支持提供充分的支持與保障。
(三)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重新定位是大學生就業率提高的根本動因
人才的培養必須適應社會的需求。高校必須不斷轉變思路,調整人才培養的目標,注重理論學習與實踐鍛煉相結合,培養通識型社會人才?,F階段,高??梢試L試增設職業培訓機構或增加職業素質教育課程,包括商務禮儀、心理健康、與人溝通、融入團隊等內容,實行校企聯合,增加職業培訓部門,將職業素質培訓與實習結合起來,真正使畢業實習起到縮小、彌合學校教育與市場需求之縫的作用,提升大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
調查發現,對于貧困大學生來說,他們面對的主要心理壓力來自兩個方面:即回報父母高期望造成的焦慮感以及未來就業困惑造成的抑郁感。
貧困大學生,在我國屬于極其特殊的一個群體,也是我國當代社會結構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之所以特殊,是因為他們來自農村、邊遠山區等貧困家庭。他們有著與生俱來的自卑感,但正是這種特殊的自卑心理積蓄了他們的精神勢能,從而激勵他們通過自身的努力進入“大學”這一圣殿。
從默默無聞甚至被人歧視,到被人尊重和重視的“天之驕子”。雖然他們頭戴閃亮的光環,但仍然一直背負著一個重重的殼――一個等待著他們去“救援”的貧困家庭。他們就是以這樣一種特殊的蝸牛姿態,擔負著家庭的重任,肩負著國家未來的使命,行走在當代社會。他們有著來自多方面心理壓力是必然的。
由于貧困大學生家長,一生均奮斗在農村、山區等相對落后的環境下,深知其中之苦,所以不希望自身的悲劇在孩子身上重演。于是,他們從小就叨念著要孩子努力學習,爭取出人頭地,潛意識地把孩子當成了家庭的希望之星??墒?當貧困大學生即將畢業時,發現在經濟危機的大環境下,很難找到理想工作。不但“拯救”不了貧困的家庭,而且自身難保。因此,產生焦慮心理是必然的。
另外,由于家庭條件的限制,決定了他們只能占有極少量的社會資源。大學校園為他們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享受這一特殊社會資源的同時,也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和“城里人”或者富人家孩子共同生活的機會??粗约旱耐瑢W享受富足的物質生活,通過關系安排工作,而自己只能憑著機遇到社會上闖蕩,難免造成心理上的落差,也也容易產生自卑感?!?/p>
如果有效釋放這些心理壓力,必然要先找到造成這些心理壓力的根源。俗話說要“治本”,就得先“清源”。
筆者認為,如果說前二者是暫時或階段性的。那么最致命的應該是第二個問題,即未來就業壓力導致的心理恐慌感。假如能為貧困大學生解決就業問題,使他們獲得長期穩定的經濟來源,那么以上兩大心理壓力便可迎刃而解。
近年來,針對大學生就業問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但仍然是杯水車薪。筆者認為,國家除了制定相應的政策支持外,還要對“貧困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實行傾斜政策。因為“貧困大學生”一旦失業,就標志著失去了生活來源。這個特殊的的群體增加了社會的不穩定性。例如我的一位校友,畢業后到深圳兩個多月未找到工作,花去了帶去的所有盤纏。最后受老鄉慫恿合伙盜竊摩托車被抓判刑。
應該教育“貧困大學生”,在建立自立自強信念的前提下,轉變就業觀念。許多大學生仍然停留在“專業對口”、“寧要東部一張床,不要西部一棟房”的就業觀念。實際上,“謀生就業”也就一條出路,另外也不一定專業對口。先安身立命,解決生存問題,然后再慢慢積累經驗,以便再“擇業”。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 大學生 創業教育
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生就業難經成為困擾我國社會的一個突出問題。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正在把“創業”看做與“就業”和“出國”兩大出路并行的第三條出路。這符合經濟發展要求之路。當前,社會對高等人才的要求正向多元化發展,迫切需要越來越多的有創新創業能力的人才。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首要問題,也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所面臨的重要課題[1]。創業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有效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不僅能夠緩解我國當前巨大的就業壓力、促進經濟增長,更利于高校培養出創新型人才[2],特別是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應用型本科就是立足于地方經濟,大力培養和發展服務于地方性經濟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隨著高校教育大眾化步伐的加快,就業壓力隨之增大。通過開展創業教育和培養具有創業精神的人才,恰恰可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服務于地方經濟,緩解就業壓力,激發創業意識,培養創業能力,提升個性化發展空間。因此,應用型本科創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大學生就業。
一、應用型本科創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對應用型本科創業教育的目標定位不夠清晰。盡管《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中對有關就業的內涵闡述的非常清楚,但具體實踐中各高校及大學生往往認識不夠到位。學校方面,對于應用型本科創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不能夠很好的處理。在組織開展創業教育的實踐活動過程中,往往只是將其作為一種任務或是形式主義,片面的追求創業教育的實踐形式。學生方面,沒有明確的創業目標引導,接受創業的能動性不強,大多數學生被動地參加一些創業實踐活動,缺乏自主創新的觀念,帶有一定的盲目性。
(2)支持環境和扶持體系不夠健全。創業教育是知識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但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環境和扶持體系還有許多值得完善和優化的地方。目前,各地已經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大學生創業的政策和措施,涉及小額貸款、稅收優惠、創業培訓、創業指導等諸多方面。各高校也對大學生創業進行扶持。但這些措施缺少系統性,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創業扶持體系。其次,創業教育缺乏系統性設計,受教主觀性強,針對性不強,創業實踐內容單一,實踐單位數量有限。
(3)應用型本科創業教育缺乏權威的教材體系。在國外,創業教育已經開發出了一些特受歡迎的教材,形成了比較科學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評估標準。我國雖然創業教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科學、統一、權威的應用型本科創業教育教材仍是空白。2001年,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創業教育一書》,但影響較小。、全國青聯與國際勞工組織磋商,引進KAB(Know About Business)項目,于2005年底完成了《大學生KAB創業基礎》教材的翻譯與改編并于2006年在全國六所高校試點。但所有這些努力,并沒有改變應用型本科創業教育教材的短缺。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院長王義軍所說:“中國大學生的創業教育幾乎是空白,還沒有符合國情的本土素材”。
(4)缺乏專業的應用型本科創業教育師資隊伍。應用型本科創業教育的主講教師多為缺乏創業經歷,主要來自于教學崗位,這些教師大多缺乏創業實戰經驗,甚至沒有企業的就業和創業經歷,有的教師進修機會少,教學技能相對欠缺,這對學生的創業思維的培養缺乏指導意義,同時也很難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
二、應用型本科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
(1)構建明確的應用型本科創業教育的目標體系。創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以創業帶動就業”,即要培養出立足于市場經濟中有所作為的人才。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來說,主要目的是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目標應是提高大學生對專業技術和基礎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的能力,提高對社會環境資源的利用能力及社會實踐中的自控能力。具體目標應是以所在學校、所學專業的層次為基礎,立足于地方經濟,擴大大學生的就業層次和就業范圍,提高其在工作崗位上的適應能力、進取能力、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
(2)構建完善的支持環境和健全的扶持體系。政府要制定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制定適用應用型本科畢業生創業的相關優惠政策,降低創業成本和風險,為大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創業環境。在創業基地、創業貸款等方面提供盡可能多的便利條件,特別是對應用型本科院校,政府可以與其共同設立創業擔保資金,為大學生創業貸款提供擔保,解決創業資金短缺的問題。
(3)構建符合應用型本科創業教育的教學體系。培養面向經濟社會生產建設一線的應用型人才是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因此,地方高校應將創業教育貫穿于專業課程、就業目的之中,即遵循兩個“一體化”:創業教育與專業課程一體化,創業教育與就業目的一體化。創業教育與就業目的一體化就是充分利用專業課程相對完備的體系,將創業教育和就業目的密切聯系在一起,秉承“創業是就業的升華,就業是創業的基礎”理念,充分培養能夠有所擔當,有所創新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
(4)構建完整的應用型本科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創業教育學是教育中學科跨越最多、最具綜合性的學科,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對師資要求很高:具備扎實、全面、深厚的管理基礎知識,一定的實踐經驗。因此,要樹立全面的創業教育觀,投入資金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一要鼓勵教師到創業一線兼職或計劃性的選配有潛質的教師直接參與創業實踐,二要適當的聘請企業家、成功的創業者擔任學校兼職教師,擴大應用型本科創業教育師資隊伍,促使創業教育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經濟。在我國,高校的創業教育剛剛起步,但前景廣闊。十報告明確指出“就業是民生之本”,“鼓勵多渠道多形式就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它一定能夠在帶動社會經濟發展緩解社會就業壓力邁出新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