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3 01:14:2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中地理所有知識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287-02
初中地理的傳統教學模式單一,強調記憶與背誦,學生學習的目的僅僅是為了考試成績,學習情感體驗較差,沒有體現對學生地理思維的培養。長期處于這種學習狀態,會導致厭惡地理學習。思維導圖又叫腦圖,是一種利用圖像促進思考的思維輔助工具。思維具有發散性,能將大信息量、結構復雜的內容用圖形表示出來。思維導圖的應用特點與初中地理知識內容總體特征相切合,在初中地理學習中運用思維導圖,有利于學生從繁多的知識點中找到它們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構建完整的知識網絡體系,培養學生地理學習思維,幫助理解記憶,提高學習效。
1.思維導圖的創造與發展
思維導圖由英國著名教育家東尼?伯贊提出,又稱腦圖、靈感觸發圖、樹枝圖或思維地圖,是一種高效的思維輔助工具,廣泛應用于思考、記憶、學習等領域。思維導圖是利用一個中關鍵詞以輻射的形式鏈接所有相關的文字、任務或想法,各級主體以相互隸屬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思維導圖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傳入我國,最初的教學應用目的是幫助學困生進行轉化的,經過三十余年的本土化發展,思維導圖由原來"圖像記憶"與"自由發散聯想"轉化為"理解性記憶"與"結構化思考",融入結構化思考、邏輯化思考、辯證思考、拓展思考等思考方式,使其更加適合學科教學。
2.思維導圖的應用原則
2.1 注重學習情感體驗。思維導圖需要制作者具有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與良好的從屬關系概念,學生在剛剛接觸思維導圖是難免出現從屬關系顛倒、關鍵詞漏落或錯誤、記憶混亂等問題。教師要耐心指導,不斷對學生進行正面暗示,告誡學生不能急躁,對學生的錯誤給予糾正與鼓勵,讓學生始終在愉悅、輕松、自信的心理環境中運用思維導圖學習,避免情緒造成思維干擾。
2.2 強調知識體系的完整。思維導圖的運用目的是通過層級圖,讓學生認識到知識點之間的緊密內在聯系,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知識網絡。例如在學習《天氣與氣候》一章節,以氣候為中心關鍵詞構建思維導圖,天氣及各種詳細氣候是次級關鍵詞,詳細天氣及各種氣候特點、主要分布地區是三級關鍵詞,以此類推,保證所有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表示在同一張思維導圖上,體現知識的整體性。
2.3 尊重個性,因材施教。受家庭教育、成長環境、性別差異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每個人的思維都不完全相同。同一知識體系可以用不同中央關鍵詞的思維導圖表示,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選擇,尊重學生思維上的差異,在教學態度上對所有同學一視同仁,在教學手段上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特點與發展需求調整教學方式。
3.思維導圖的運用方式
3.1 利用思維導圖優化教學結構。傳統地理課堂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看重知識要點分析,忽略了知識的結構性與整體性。初中地理有著大量的抽象知識點與需要記憶的內容,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關鍵詞的形式,將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用不同顏色、符號組合表現出來,將知識點整理歸類。通過展示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思考,活躍學生思維,讓學生掌握高效地地理學習的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3.2 利用思維導圖構建完整知識體系。學生在構建思維導圖時需要考慮所有與中央關鍵詞有關的知識內容或要點,并且要進一步完善次級關鍵詞,學生在繪制思維導圖時通過分析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有助于學生進行知識梳理,構建完整知識體系。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利用好思維導圖,可在新課開始前給出一個中央關鍵詞,讓學生通過學習完善思維導圖,以結構化、邏輯化的圖形代替筆記,最后通過回顧自己繪制的思維導圖建立完整知識體系。
3.3 利用思維導圖提高復習效率。思維導圖的一大作用就是幫助記憶,學生可以通過回顧關鍵詞之間的聯系進行分析,串聯記憶,提高復習效率。例如在復習《北方地區》一章節,書本知識點較為分散,不利于集中復習,在繪制思維導圖時以北方地區為中央關鍵詞,以自然特征及農業、政治經濟與文化、區域建設的及未來發展三個方面為次級關鍵詞進行展開。先自己盡可能地回憶更多知識點,再查看教材或筆記進行完善、補充與細化,最后補充復習要點與拓展內容,最終完成思維導圖的繪制。思維導圖的繪制過程即復習過程,學生通過關鍵詞記憶代替長篇知識要點記憶,實現高效復習的目的。
3.4 運用思維導圖拓展學生思維。思維導圖是一種將放射性思考具體化的思考方式,具有發散性,將思維導圖運用到教學中有利于拓展學生思維。在新課講授完畢后,教師可給出一個中央關鍵詞,讓學生自由思考與中央關鍵詞的地理知識,以頭腦風暴式教學激發學生思維。同時思維導圖本身具有豐富圖形、顏色及鏈接,學生能通過鏈接迅速思考關鍵詞之間的聯系,這種思維是跳躍性的,長期運用思維導圖進行學習能有效開發學生思維潛力,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與邏輯思維能力。
結語:思維導圖的本質是通過一定規則引導學生思考,提高學習效率,因此教師在運用思維導圖進行教學時要著重強調知識內在的固定邏輯結構。將思維導圖應用到初中地理教學中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水平,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思維導圖在教學領域還不完全成熟,但其廣泛應用前景是可以預見的,教師在實際應用中要不斷探索,揚長避短,最大程度地其在教學中的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關鍵詞:好奇心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
地理課作為中學階段的基礎課程之一,在實際教學中也應高度重視,它對學生的知識、技能、態度、情感、價值觀和行為導向的發展,承擔著具有學科特點的作用。社會生活中地理知識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從現實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和地理事物入手來創設地理教學情境,既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地理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學生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地理問題。結合自己近年來的教學工作,談以下幾點看法。
一、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
初中生相對來說年齡都比較小,他們對各種事物充滿了好奇心,且具有極強的求知欲。作為一名地理老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種積極的心理因素,根據課程內容設計出能夠引發學生好奇心與學習興趣的課堂情景。
例如,講八年級上冊地理“多種多樣的地形”一課時,考慮到學生對各種地形基本因素的了解情況,可以通過中國地形分布圖來找出自己老家所在的地理位置,并根據自己的生活感受歸納總結出高原、盆地、山地、平原、丘陵的一些基本特點。這樣結合實際的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參與到課堂,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
二、采取嚴厲民主的教學方法
隨著課改的實施,教學理念的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環境都有了極大的變動,地理知識的獲取并不一定是從地理課本中得到,還可以是網絡、媒體和野外等其他渠道中獲得。因此,作為一名地理教師應該轉變“教師角色”,改變過去教師單向講授為主的習慣性教學方法,將師生關系微妙的調整,保留以往教師的威嚴和嚴厲,同時要對學生的見解合理的采納,民主與學生交流、探討。在必要時還可以采取師生互換角色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能動性,這樣既為課堂增添了活力與氛圍,又讓學生體會到了知識的結構性與整體性。
三、圖文并茂與讀圖識圖相結合
地理這門課程是研究地理事物在空間分布的學科,往大的方面說,我們研究學習的這個空間是整個宇宙,往小了說,我們可以研究自己生活的環境氣候和溫度變化。在實際教學中,光有課本是不行的,還要老師做一份精美直觀的課件,這樣圖文結合才會事半功倍。地理課的學習,一定要讀圖、識圖,地圖對于同學們有很大都在幫助,因為地圖可以容納十分重要的地理知識,地圖之中可以包含這塊土地的氣候類型,經度緯度以及人們生活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學會使用地圖,會讓同學們枯燥乏味的地理學習變得更加輕松,而且地理考試當中有大量的讀圖識圖題,所以讓同學們掌握好地圖的使用是地理老師在教學中的一項艱巨任務。
四、引導學生善于歸納總結
課堂地理教學中有好多知識點,知識點一多,不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容易混淆,容易出問題。所以不管是在教學當中還是課堂練習過程中都要注意知識點的歸納和總結,讓知識形成系統的結構體系,要有舉一反三的思維導向。例如在做選擇題時,不只是要選出正確的答案,還要知道錯誤的答案是怎么來的,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才會有這樣的答案,要對錯誤的原因進行分析。
五、懂得取舍,抓重難點做好應戰的準備
一、地理教學不能離開地圖而教學
“沒有地圖就有沒地理學”,教地理,離不開地圖,教師必須準備相應的掛圖,不僅有助于教師講清知識點,更能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有助于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初中地理學科的特點決定,學生要學的知識點不是特別多,死記硬背的少,這樣借助地圖就基本上能幫助他們掌握大部分相關知識。地圖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通過讀圖使學生獲得相關知識點,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幫助學生建立空間地域概念。所以地圖既是學生的學習對象,又是學生學習的工具。因此,學好地圖,用好地圖對學生來說非常關鍵。對教師來說,用好地圖是強化地理教學效果的重要方法。教師要重視地圖教學,重視利用地圖進行地理教學,課堂上不能沒有地圖,不能離開地圖教學。我們要經常指導學生運用地圖,使學生學會閱讀和運用常見地圖,培養學生觀察、記憶、想象能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并使學生初步具有學地理、讀地圖的能力。在十多年的地理教學中,如果必要我一定會帶地圖進行教學,或是做一些簡單的教學掛圖,以提高學生的興趣,強化教學效果。
二、通過地圖的特點提高學習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主動學習的最大動力。俄國著名的教育家烏申斯基曾把注意比喻為通向心靈的“一個唯一的門戶”,知識的陽光只有通過它才能照射進來??梢姡⒁庠趯W習中具有重要作用?,F在地圖所負載的信息容量非常大,而且具有多樣化、動態變化、主題突出等特點。這些特點都有助于吸引學生注意,在教學中多引導學生讀圖,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從地圖上獲得想要的信息,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地圖冊、教學掛圖、課本插圖、地理景觀圖、地理模型、黑板略圖等,讓學生通過各種各樣的彩圖,一幅幅精美流暢的板圖板畫,一件件生動逼真的地理教具模型,產生歡愉的情緒和濃厚的興趣。如對于喜馬拉雅山的成因,我們要引導學生看地圖,讓學生知道喜馬拉雅山的形成跟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相互碰撞有直接關系,并且現在的喜馬拉雅山還在“長高”,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它們相互碰撞的直觀過程,給學生視覺上的沖擊。相信這種獲取信息的快捷性和直觀性正是提高學生興趣的重要因素。
三、通過文字和地圖的有機結合,提高學生記憶的能力
地圖的直觀和形象是文字所不能取代的,但沒有文字說明的地圖也缺乏知識的系統性,在進行地理教學時,要培養學生學會把抽象的文字和形象的地圖聯系起來,這樣所學地理知識才能按一定的規律表達出來,有助于學生準確地記憶知識點,提高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進行一定的強化訓練后,以后只要地理教學以這種形式出現,學生的頭腦中立即反映該地理事物,從而能迅速和準確地表達出來。比如在講述七大洲和四大洋時,我不僅要求學生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大小順序,還要求在讀的時候用手指出所對應的位置,用手指畫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大致輪廓,這樣不僅能記住名稱,還能記住它們之間的位置關系,有助于強化學生的記憶效果。
四、加強讀圖訓練,通過強化讀圖能力提高學習效率
地圖具有形象、直觀、信息量大、空間性突出等特點,閱讀地圖不僅要認識地圖上有什么東西,更要善于發現藏在地圖語言中的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不僅要認識地理事物的位置和特點,更要學會在地圖語言中分析地理事物在時空的變化規律。只有通過這樣的訓練,我們才能幫學生充分理解地圖所概括的豐富內涵。當然要讓學生學會這種水平較高的讀圖能力,我們平常就要通過教學常態化地對學生進行讀圖能力訓練,有意識地培養學生使用地圖、運用地圖獲取知識點的能力,讓他們學會如何把地理知識和讀圖能力有機結合起來,遠離機械式背誦的誤區,以更靈活的方式進行有效學習。如講《中國行政區劃》時,我先展示《中國行政區》的掛圖,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先認識和理解,再掛出空白圖,讓學生回答各省區的名稱或簡稱,甚至是位置,然后讓學生在地圖填充冊上,通過勾畫省區界線,填寫名稱,同桌之間互相指圖提問,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通過這種方法,學生避免了死記硬背,這種練中學、學中練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基本上一節課的時間就能記住大部分。
五、認真設計地理略圖,強化地理教學效果
學習的關鍵在于對知識的理解,而理解的本質是建立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將新知納入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之中。圖式就是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與將要學習的內有密切聯系的已有知識結構。它是新知識學習的認知前提,也是新知的生長點和附著點,是學習的起點,也決定了教學設計的起點。學生的需求和認知特征的差異導致學習起點線和終點線均呈非直線狀(如下圖表)。
因此,“學習”不是簡單的信息積累,而是新舊知識、生活經驗的相互作用而引發的認識結構的重組。學習是學生的經驗體系在一定環境中自內而外的“生長”。所以找準學生的學習起點尤為重要,因為只有找準學習起點才能更好進行教學,才是有效的教學。學生的學習起點有邏輯起點和現實起點之分。邏輯起點是指學生按照教材學習應具有的知識基礎;現實起點則指學生在多種學習資源上已具有的知識基礎、理解能力、計算和實驗能力等。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使所有的學生都能站在各自的“起跳點”上,運用自己的跳躍方式“跳一跳”,實現知識的有效建構。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在教學過程中把握學生學習起點的方法:
1.根據認知內容的知識鏈,確定學習邏輯起點。
在教學開始前的預設階段,我們要鉆研整套教材和內容標準,理清學生知識握學生的邏輯學習起點。內容標準解讀的一般方法:首先是構建目標鏈,按照課程總目標―課程目標―模塊目標―單元目標―課時教學目的順序構建目標鏈;然后是根據課程內容標準的“認知內容”分析知識鏈―確定不同層次要求的目標;最后是依據內容標準的“行為動詞”分析能力鏈―確定不同層次要求的能力。教師每教一個知識點,都要搞清楚學生在此之前學過哪些相關的知識,以后還有哪些知識與此相關。如在必修一第二章第一節“地殼的物質組成和物質循環”的教學中,其內容標準是“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它的認知內容是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的知識鏈:“巖石形成――巖石相互轉化――地質循環”。學生在初中科學中已學過地殼變動、組成地殼的物質元素等內容,學生已經能“認識巖石”,“比較”巖石特點,“觀察”巖石形成過程,這樣教師在教學時就可以采用以舊帶新的方法了。那么怎樣以舊帶新呢?就是要想辦法激活學生的以有知識經驗,密切聯系舊知,精心設計復習題,找準新知識的生長點和舊知聯系的連接點,讓學生的學習建立在以有的認知結構上。通過新舊知識分析異同,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使之“豎成線”“橫成片”,組織成系統的知識結構。溝通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探究規律,拓展提高。
2.針對學生認知差異,確定學習現實起點。
《地理課程標準》和《地理學科教學基本要求》中都提到,高中階段課程目標是:(1)了解地球宇宙環境的基礎知識,認識地理環境演變、發展的基本規律,理解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環境的主要特征,掌握人類發展和地理環境之間關系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了解有關的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及地理科學的新進展。(2)學會運用地圖和地理圖表的方法,學會收集、處理、運用地理信息的方法,學會進行地理觀察和觀測、地理實驗和地理調查方法,具備一定的地理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地理的能力。(3)認識地理學科的價值,形成地理審美情趣;養成觀察、思考、質疑和交流世界與中國本土地區地理問題的習慣;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增強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二、上學年高二地理教學與考試經驗總結
在上個學年,我校地理組全力以赴,最終整個高二年級學生地理結業水平考試全部合格,達到A級的學生占總人數的20%,A級、B級通過率達50%以上,基本實現預定目標。
1.學生學習狀況
學生對于地理學科不夠重視,對地理學科水平考試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很多學生將初中時期對地理學科的不端正態度延續到了高中階段,出現了諸如上課不認真聽講、回家不做作業、不及時解答疑惑等問題,造成學習成績一直落后;另外,由于學生家長也沒有足夠的認識,認為地理學科無關緊要,所以對學生的約束力不夠。
2.經驗方面
(1)要充分發揮團隊精神。去年在最后的備考沖刺階段,整個高二備課組,以及任教高二的教師都全力投入到高二水平結業考試的復習中。全組上下團結一心,為考出好成績而努力。
(2)夯實基礎,抓好基本功的落實。對于基本知識點,教師要反復提醒,反復操練;對于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由任教教師負責,逐個過關。
3.不足方面
(1)課時比較緊張。由于二期課改教材內容比較多,并且要提前一個月左右結束所有的課程,進行全面的復習。所以,在5月中旬就應該結束所有的新課進入到復習階段。由于學生的知識基礎、理解能力、思維方法等的不足,為了把握好一些重點、難點的內容,教師往往需要更多課時來幫助學生消化,因此,去年留給高二全面復習的時間只有兩星期左右。因而學生習題訓練不夠,很多知識點不夠熟練,把握不好基礎內容。
(2)分層復習教學經驗不足,沒有形成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教學策略。雖然在復習沖刺階段,我們對高二四次考試成績排名前100名的學生和后30名的學生進行了分層復習,但是沒有形成一套貫穿整個學年的針對不同層次學生進行教學、復習的策略,更沒有一些有效的方法幫助那些中等成績的學生更上一層樓,因而最終達到A級的學生并不多。
三、有效地教學和復習,提高學生地理學業水平考試成績
在總結去年高二水平考試的經驗教訓下,通過全體高二地理備課組的討論和研究,本學年我們準備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業水平考試進行教學和復習。
1.利用學案教學,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針對課時緊張的問題,我們決定充分設計好學案,利用學案提高課堂效率。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利用學案做好預習工作。把一些淺見易懂的內容,設計成預習作業,上課時由教師通過提問或默寫等方法進行檢測,而不必再上課時花費時間進行講解。(2)精心設計問題。對于教學重點和難點,在學案的設計過程中,精心設計相關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由問題呈現出整個思維推理的過程,當學生能夠回答出這些問題的時候,這些難點也迎刃而解了。(3)精選習題。在學案的編寫過程中,應選擇典型的例題進行講解或練習。這些例題往往是針對某個難點的不同提問角度,或是變式訓練等。(4)以問題的形式對知識點進行梳理。對于每個章節的內容,學案中都有知識點梳理。在設計的時候,這些知識點梳理是通過問題的形式呈現的,學生只要回答出這些問題,就能掌握整個章節的內容。
2.培養學生地理思維能力,掌握答題技巧,用科學的地理語言回答問題
對于基本知識點,只要進行反復的默寫或訓練就能夠達到記憶要求。但是,綜觀去年高二水平考試的考卷,我們發現:很多題目不只是簡單機械的記憶,而是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地理思維能力的,有些題目甚至達到了高考的要求。所以,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應注重對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尤其是一些難點內容,用問題引導,強調思維的過程。對于重要的地理圖表的閱讀,要求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而不是就事論事來讀圖表。
[關鍵詞]內涵;外延;初中歷史;主題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5)22-0120-02[ZW(N]
[作者簡介]張瑩瑩(1988―),女,安徽天長人,本科,江蘇省南京市南化第二中學教師,二級教師。
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主題學習應運而生,這與歷史學科素材豐富、生動活潑的特點相適應。主題學習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更需要教師清晰把握歷史的內涵和外延。把握歷史內涵是指能夠知道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的基本情況,把握其內容,能描述其過程及基本線索。把握歷史外延是指能與已有知識建立聯系,把握史實之間的關系,能進行解釋、推斷和區分,并可以在新情境中遷移和運用。本文以七年級下冊《宋元科技成就》為例,對基于內涵與外延的初中歷史主題學習進行了有效嘗試。
一、確立學習主題,理清教學思路
教材是教學的基本資源,課標則是教學的重要依據。初中歷史的學習要依據課標與教材確立主題,這樣才能對教學內容有精準的把握。2011版課標對本課的要求是:“通過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以及指南針、火藥的應用和外傳,認識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睋耍菊n教學的重點是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及火藥的應用和外傳,難點是認識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從教材上看,本課題為“燦爛的宋元文化(一)”,主要通過講述三大發明讓學生體會到“宋元是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高峰時期”。作為一節文化課,其內容就是這一歷史時期政治、經濟、民族關系及對外交往的反映,與本單元的其他知識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通過對課標和教材的理性分析,采用主題學習的方式更符合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更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合作與探究性學習。在教學中,我們創設“小小解說員”環節,要求小組合作在卡片上寫下解說詞并進行展示,重點介紹活字印刷術的發明過程和進步性、指南針及火藥在宋元時期的應用,最后探討對世界的影響,活動以活潑的競答形式進行學生的反饋評價。所有的設計都圍繞著主題進行,從知識和能力上對重難點知識進行全面理解,從過程與方法上讓學生進行合作、分享交流,從情感、態度、價值觀上讓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感受創新精神的重要性。
二、把握關鍵內涵,進行情境渲染
在主題學習過程中,要把握關鍵知識點的內涵,知識點內涵的處理方式要多樣化、情境化,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在課上保持旺盛精力,學習興趣、效率得到提高。
在本主題的學習中,有兩個關鍵知識點的內涵需要把握。一是“宋元是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高峰時期”。這句話起到了總領作用,本課的宋元科技成就主要指活字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有學生學完后會問:“并不是所有的三大發明都是在宋元時期發明的,為什么說宋元時期是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高峰時期?”這就需要教師進行情境的渲染和有效的引導。如活字印刷術,它是對雕版印刷術的技術改進,可以以“宋版書”佐證其歷史價值;戰國時期雖然已有司南,但是北宋的指南針、南宋的羅盤技術更成熟,攜帶更方便,定位更精準;火藥雖然在唐末就已經用于軍事,但是火藥武器廣泛應用于戰爭是在宋元時期。在這樣的情境下學生就會明白,宋元是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高峰時期主要是指三大發明得到了改進,技術已經成熟,運用更加廣泛。另一個關鍵知識點是“燦爛的宋元文化”。如何理解“燦爛”一詞?三大發明固然重要,但其他科技成就也同樣耀眼。教師可通過引導學生了解沈括和郭守敬的成就來增進學生對“燦爛”一詞內涵的理解。這樣,歷史概念才能豐滿起來,才能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一個立體多維的宋元科技形象。
三、呈現點線結合,升華知識外延
主題學習要兼顧歷史發展的時序性和學生思維的邏輯性,要在每一個板塊的講解上采用“點―線”的呈現方式,“點”是具體、生動的歷史事實,“線”是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通過“點”與“點”之間的聯系來理解“線”,就是在掌握歷史內涵的基礎上理解歷史發展的外延。針對指南針和火藥的應用問題,有學生提出:“指南針為什么在宋代廣泛用于航海事業?火藥武器的廣泛使用為什么在宋元時期?”這是很典型的知識點的背景外延問題,教師可引導學生回憶:宋代造船業和海外貿易發達,指南針很快就被發明出來并應用在航海事業上;宋代各政權并立,和其他少數民族政權之間常有戰爭,元朝也在不斷擴張領土,火藥武器自然被廣泛應用。因此,主題學習要注意知識點的前后聯系,它是歷史外延最基本的呈現形式。
除了點線結合的呈現方式外,從“大歷史”的角度看待歷史知識也是一種外延的升華。如講述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時,不僅要采用培根的史料,還要結合學生理解能力有限且沒有接觸世界史的實際情況,補充相應的資料,如《圣經》、地理大發現的圖片等,學生了解了世界史的相關知識,就能理解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歷程的推動作用了。
最后,在總結本課時,筆者出示“()的宋元科技成就”,利用留白給學生以想象的空間,很多學生都會用“燦爛”“鼎盛”等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宋元科技成就在中國科技史上和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兩個維度來分析:宋元的科技在中國科技史上處于巔峰,在同時期的世界文明中處于領先地位?!邦I先世界”這個詞會給學生眼前一亮的感覺,能夠升華學生對宋元科技成就的認識。
基于內涵和外延的初中歷史主題學習,讓學生心中有清晰的歷史事件,有完整的歷史線索,有獨特的歷史視角,彌補了教材的不足,形成了內涵豐富、外延完整的校本課程資源,能夠促使歷史課堂向縱深發展,推動課程改革掀起新一輪浪潮。
參考文獻:
關鍵詞:提問策略;初中語文;語文教學
一、語文教學提問策略概述
初中語文教學提問策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學習注意、把握住語文的教學重點、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以及實現學與教的雙向交流。課堂中的問題提出可以給學生帶來外部刺激,有效阻止了學生的注意力分散,并且問題的提出還讓學生長時間保持注意力來進行問題的分析;當學生對于學習有需要才能激發他們進行學習,所以,老師需要在課堂上巧妙地進行提問,讓新信息與原有經驗、原有知識產生矛盾,從而讓學生對解決問題產生一種需要,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的提出是通過教學的難點以及重點來進行設計的,所以,老師需要始終圍繞難點以及重點來設計出問題,并在問題提出后從旁指引學生進行思考、分析;課堂的提問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讓學生在面對同學和老師的時候能夠組織語言來進行看法、意見的表達,這不僅鍛煉了學生表達能力的靈活性和準確性,還鍛煉了學生的膽量;課堂的提問可以指導學生了解某個問題或者某個知識點的程度,還可以培養學生運用某個知識點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語文教學提問策略有效性的措施
1.提出的問題要難易適中
問題的提出直接決定著語文課堂整體的成敗,當提出的問題適當時,就可以營造一個良好的語文課堂氣氛,積極調動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從而真正意義上對語文課堂進行學習質量的提升;當提出的問題不適當時,會造成一種老師自問自答的狀況,所以,老師在課堂中提出的問題必須要難易適中。例如,老師在進行《最后一課》的教學時,先讓學生對課文中所有人物、人物形象、整體內容做一個初步認識,完成之后老師需要對結尾描寫進行詳細的探討,而問題的提出可以問:“文章采取這種方式的結尾是為什么?”或者“寫粉筆字應該是一件比較輕松的事情,但是為什么本文的作者要使出全身的力氣來寫?”等。雖然這些問題有一定的深度,讓學生不易回答出來,但是這樣可以更好地對學生來進行思考的引導,還可以讓學生對課文進行更好的理解,對思維進行更好的訓練。
2.提出問題的曲線性
在我國課堂提問中,一般都是采取直接方式進行的,這種方式的缺點是不能長時間進行,因為時間一長學生會對提問比較輕視,甚至會產生一種阻礙作用,嚴重地影響了學生的思維發散,這就需要老師改變提問的方式,采取曲線式。例如,老師在進行《小桔燈》的教學時,問題這樣可以提出:“小姑娘一開始就知道爸爸到了那里,但是卻沒有說出來,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小姑娘的性格特點是什么?”這樣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對于小姑娘機智、樂觀的特點更好地理解,此外還可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發散思維,從而提升語文教學的效率以及質量。
3.采取鼓勵的教學方式
老師提出問題時,學生的回答總會不夠全面,如果出現這種狀況老師不可以馬上對學生的答案進行更正,需要老師深入思考,引導學生進行全面的考慮,并和教材內容聯系在一起。在實際課堂中,因為語文的開放性,老師提出的問題會有多種答案,所
以,老師不可以讓唯一的答案來固定學生,而是需要老師通過鼓勵方式來對學生進行啟發,從多方面對一個問題進行引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