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07 10:24:2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降水技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關鍵詞:工學結合,體育模塊,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課程改革
“工學結合”是現代職業教育的一項重大變革,是一種人才培養模式,高等職業院校“要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帶動專業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地處江南水鄉的湖州職業技術學院的體育課程教學改革面臨著“多雨天氣”,“工學交替”等新問題,如何在“工學結合”背景下構建體育模塊化課程體系,正成為高職院校體育教育的全新課題,值得我們研究。
1.湖州地區氣候特點及影響因素
1.1湖州地區氣候特點的分析
湖州市地處太湖南岸,是典型的江南水鄉體育論文,一年四季分明且雨水不斷,空氣濕潤,雨
熱同季,降水充沛;屬東亞季風氣候帶,夏半年盛行東南風,氣候濕熱,冬半年盛行西北風,氣候干冷。十一月下旬于次年三月中、下旬平均氣溫低于10℃,五月下旬于九月中、下旬平均氣溫低高于22℃論文提綱格式。初春三月仍受強冷空氣影響,四月到五月中旬,雨水明顯增多,常有陰雨天氣,持久低溫陰雨;五月下旬到六月上旬降水較少,天氣相對晴好;九月是初秋多雨期,降水量多,降水強度大,以臺風暴雨降水為主;十月由于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活動頻繁,氣溫下降,降水顯著減少,多晴朗天氣,白天溫度高;冷得早的年份體育論文,十月下旬至十一月初最低氣溫可降到4℃以下;12月初冬天氣干冷,雨雪較少;整個冬季天氣寒冷干燥,是一年中氣溫最低,降水量最少的季節,在強冷空氣影響下最低氣溫可降到零下5-6℃。
1.2氣候對體育教學的影響
影響體育教學正常開展的氣候因素有氣溫、陰雨、臺風、日照等多種,其中氣溫和雨天是最主要的因素。
湖州地區常年雨天統計圖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全年雨天最少的月份在11、12月份,而次年3、4月份2個月的雨天相對較多基本達到50%的比例,9月新生入學學期雨天要明顯少于次年第二學期。以一個自然學年(兩個學期)9個月的教學周期計算:平均雨天累計達108天,占到總上課總數270天的40 %。開展室外體育教學的天數僅僅只有162天,而雨天安排在室內開展體育教學的天數為108天,這就嚴重影響到了以室外實踐技能教學為主的體育教育的正常開展,對我院開展體育模塊化課程體系構建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2.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工學結合”課程設計特點及影響因素
2.1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工學結合”課程設計特點
湖州職業技術學院秉承“崇德尚能”的校訓,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職業能力為核心作為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準繩,充分體現湖州職業技術學院“文厚、技湛、商慧”育人理念和培養目標,全面實施“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培養模式進一步深化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構建“產學合作”、“三層對接”、“工學交替”實踐教學體系。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是以實踐和理論相結合,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相結合職業綜合能力貫穿教學全過程,教學以“應用”為導向,強化與實踐教學的整合體育論文,以職業崗位和專業方向范圍設置靈活多樣的崗位課程。
2.2停課實踐對體育教學的影響
湖州職業技術學院職業崗位群人才培養方案中公共體育課開設情況:前三學期為必修課(含分班選項教學),第四學期為公選課。這樣因新生入學以停課軍訓為主的國防教育和以停課進企業實施“工學交替”對體育教學的正常開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論文提綱格式。
湖州職業技術學院職業崗位群停課實踐概況
專業名稱 第一學期 第二學期 第三學期 第四學期
(含軍訓2周)
文管類 3 1 2 6
土建類 3 2 3 3
經濟類 2 2 2 2
設計類 3 3 3 3
工管類 6 2 2 5
論文關鍵詞:我國蘋果生產中推廣最成功的十項技術
一、紅富士蘋果品種的普及與更新,縮小了我國蘋果與國際發展的差距。紅富士蘋果因品質優良、耐貯性好,在短短的20多年時間里,完全替代了我國栽培將近一個世紀的國光,成為生產的主栽品種,這在我國蘋果栽培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這種品種的替代對我國蘋果所產生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縮小了我國蘋果栽培品種與國際流行品種的差距,提高了我國蘋果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同時,立足我國實際,選擇適應我國不同地域氣候特點的品種,選優工作在不停的進行著。我國先后選擇出了煙富系列、昌紅富士、紅錦富、禮泉短富、天富1號、寒富等大批優良品種,極大的豐富了我國蘋果品種組成,加快了品種更新,紅富士蘋果優系的發展正成為生產的主流,這為我國蘋果產業效益的提升打好了基礎,促使了蘋果產業實現了質的飛躍。
二、單果管理全套袋栽培技術,使得蘋果品質大幅度提升。套袋栽培是提高果實品質的有效措施,特別是對于改善果品外觀質量,提高對果實病蟲的防控,改善果品食用安全都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由于套袋栽培具有較好的市場銷售空間,高額的利潤回報,因而推廣快而面廣,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推廣到目前已經普及,套袋栽培占到了我國蘋果栽培比例的80%以上,成為最主要的栽培模式。
套袋栽培在改進果實品質的同時,加速了我國蘋果生產管理精細化措施的落實農業論文,疏花疏果、單果管理普及率達95%以上。這項措施的實施,有效的提高了果實品質,克服了果樹大小年結果現象,實現了蘋果豐產、優質、穩產,使生產效益得以大幅提升。
三、紡錘形整形,有效的解決了幼樹期進入結果期遲的生產難題。紡錘形整形,主枝保持單軸延伸,枝條以長放為主,很少應用短截,對樹體的刺激作用小,符合樹體生長特性,樹勢易穩定,有利成花結果。紡錘形樹形的推廣,成功的解決了紅富士進入結果期遲的生產難題,促進了紅富士蘋果在我國的大面積推廣應用。同時,紡錘形整枝時,樹體級次少,結構簡單,有效結果枝充足,有利產量的提高,因而紡錘形成為蘋果栽培的主流樹形。
四、以拉枝為主的簡化修剪,加快了蘋果生產的普及。隨著拉枝技術的普及,使蘋果管理不再神秘,生產管理大為簡化,以往只有少數人員掌握的技術,隨著簡單化而普及。拉枝技術,廣大果農一看就會,一用就靈,得到迅速傳播,成為目前蘋果生產中修剪的最基本方法,顛覆了傳統的修剪方法。一般對于樹體萌生的有空間的枝條,采取長放長放再長放的方法,待枝長度超過1米后實行拉枝處理,通過“一揉二壓三拉四固定”,保持基角成90度,枝成水平或下垂,就可有效地緩和枝的長勢,促進形成花芽而結果。大量的生產實踐證明,下垂枝不但成花容易,而且所結果實果個大、果型端正,促進下垂枝結果成為修剪的主要環節。一般一個枝條從芽抽出后,要經一年長條、兩年成花、三年掛果、可持續多年結果,但枝齡過長,則結果能力下降,所結果實品質很難提高,一般枝齡在三至五年內,結果能力最強,因而在修剪時要對枝齡過長的枝實行回縮處理,以保持壯枝結果,提高結果能力,促進產量品質的提高,這是在蘋果進入盛果期后應抓的關鍵環節。以長放、拉枝、回縮等為基本方法的簡化修剪已成為樹體調節的關鍵站。
五、覆蓋栽培,有效的緩解了干旱對蘋果生產的影響。干旱缺水是我國蘋果生產的主要制約因素。近年來農業論文,氣候反常,降水少,干旱出現的頻率高,危害的范圍大,促使了覆蓋栽培的大面積推廣,以地膜、雜草、沙石等為主的覆蓋栽培有效的改善了蘋果生產中水分供給狀態,極大的提高了天然降水的利用率,促使了蘋果產量、質量和效益的提高,特別是黑色地膜的應用,不但起到了很好的保墑效果,而且對雜草的生長具有很強的抑制作用。覆蓋黑膜后,果園除草用工量減少,覆蓋栽培已成為我國蘋果主產區的主要栽培方式。
六、配方施肥的推廣,使施肥的科學化程度提高。長期以來,我國蘋果生產中施肥管理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特別是氮肥的大量施用,導致樹體虛旺,出現適齡不果現象。近年來,隨著國家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推廣,這一現象有很大的改觀,氮肥的施用得到有效控制,配方施肥、均衡施肥已成為蘋果園肥料管理的主要方向。
七、沼肥的應用,促進了果品的有機生產進程。沼肥是將畜糞和鮮草等送進沼氣池,經厭氧發酵,充分腐熟后的有機肥,在果樹生產中應用,對產量和品質的提高非常有利。近年來,隨著國家綠色能源項目的實施,沼氣的普及,使得沼肥的應用越來越普遍,沼肥的應用加速了我國蘋果產業無公害、綠色、有機生產進程,對于提高我國蘋果品質,提高我國蘋果國際競爭力,增加出口都是非常有益的。
八、機械作業的推廣,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勞動效率。隨著微型旋耕機、農用三輪車、機制噴霧器等小型農機的成功研發,由于很適宜我國蘋果以家庭經營為單位的生產現狀,加之售價相當,大多果農能負擔得起,以上農機成為果農的生產必備。小型農機的推廣,大大地提高了果園的勞動率,減輕了勞動強度,果園管理的機械化水平大大提高。
九、食心蟲的危害得到有效控制,果實的商品率大幅提升。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食心蟲對蘋果生產危害嚴重,危害較重的果園,蟲果率達60―70%,嚴重制約著蘋果生產的發展,自1993年我國實行套袋栽培后,這一現狀得到明顯改善,加之近年來地膜覆蓋栽培的大面積推廣,使得食心蟲結繭及出土均受到抑制。全套袋栽培,使得果實得到有效保護農業論文,食心蟲的危害已由主要蟲害降到次要蟲害,對生產的危害已大大減輕,有的已不再有蟲果出現,使得果實的商品率大幅提升。
十、栽植技術不斷完善,新建園成活率高、保存好。蘋果栽植后成活率低、保存差、園貌不整齊是以往蘋果生產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常導致樹體進入結果期晚,前期產量的提升緩慢,這主要是由于我國北方春旱現象發生普遍,土壤墑情差所致。近年來,隨著栽培時間的前移,地面覆蓋保墑、枝干套育苗袋等系列措施的完善,大大的提高了新植果樹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促使了幼樹健壯生長,為早果豐產打好了基礎。
一般在我國北方,秋季降水多,土壤墑情好,栽植果樹后成活率高,于是我國蘋果產區在沒有澆水條件的地方,多改春栽為秋栽,充分利用秋季土壤墑情好的優勢,以提高成活率。
地面覆蓋后有效的控制了土壤水分的蒸發損失,使天然降水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對促進樹體成活效果非常好。
枝干套袋后,枝芽生長的微環境得到改善,枝干水分蒸發散失減少,有效的防止了抽干現象的發生,促進了萌芽,提高了成活率。
論文關鍵詞:陜北,不同品種,紅棗,抗裂性比較
紅棗是黃土高原的特色產品,營養價值、藥用價值極高,栽培意義重大,特別是1999年以來我國退耕還林后形成了大面積山地紅棗林,僅陜西榆林地區的紅棗面積就達到160萬畝以上,紅棗已成為陜北地區的農業支柱產業。但由于每年自然降雨多集中在8~9月份,特別是9月份連陰雨對棗樹果實裂果影響極大,每年因多雨造成棗樹裂果自然災害減產達15-30%,2007年多雨自然災害造成陜北紅棗絕收,給榆林棗樹生產帶來數億元的經濟損失,所以紅棗裂果已經成為當地政府和棗農及科技人員的重大難題。研究防治紅棗裂果的技術,尋找防治紅棗裂果的途徑無疑對紅棗產業的發展和當地生態建設都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l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區概況
試驗在米脂縣銀州鎮孟岔村山地微灌棗樹示范基地進行,該區域屬中溫帶半干旱性氣候區,全年雨量不足,氣候干燥,冬長夏短,四季分明,春季多風,晝夜溫差大,日照豐富,適宜棗樹生長,年平均氣溫8.5℃,極端最高氣溫38.2℃,極端最低氣溫-25.5℃,無霜期162d。年平均降水量451.6mm,主要集中在7~9月。最大年降水量704.8mm,最小年降水量186.1mm。
1.2試驗材料
試驗供試材料取自米脂縣銀州鎮孟岔村山地微灌棗樹示范基地。以具有不同抗裂能力的;靈寶棗、灘棗、晉棗、贊皇大棗、駿棗、梨棗、馬牙棗、長棗、狗頭棗、小木棗、米棗(為審定暫定名)共11個品種為試材。
1.3試驗方法
自然條件下紅棗裂果調查:從2009年8月28日到2009年9月29日通過對田間10個紅棗品種進行調查。在此期間降雨達13天,最大日降水量19.2m(見表1)。
浸泡條件下紅棗裂果調查:取自本地脆熟期的10個品種,從每品種同一植株上摘取成熟度、果個大小均一的果實30個,棗果保留果柄,帶回實驗室。將每個品種的30個果裝入尼龍網帶中,把口扎緊,浸沒于自來水中,冷水浸泡共172h,記錄浸水0h、12h、24h、48h、72h、96h、120h、148h、172h的果實裂果個數、果實重量、計算果實的裂果率、裂果指數、吸水率來比較裂果程度。
吸水率=(浸水后重量-浸水前重量)/浸水前重量×100%
裂果率=裂果數/浸泡果數×100%
施肥條件下紅棗裂果調查:梨棗在施用N、PK和未施肥處理后裂果率的比較。
品質測定:主要分析不同品種成熟期的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測定,包括對還原糖、總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測定。采用DNS法(3,5-二硝基水楊酸比色法)測定還原糖和總糖含量,折光計法測定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
2結果與分析
2.1自然條件下紅棗裂果性比較
降水日期
8-28
8-29
9-3
9-4
9-5
9-6
9-7
9-8
9-9
9-10
9-18
9-19
9-30
降水總量(mm)
降水量(mm)
3.2
3.3
4.7
2.9
6.3
19.2
12.3
14.9
1.3
5.1
1.8
5
論文關鍵詞:長裙竹蓀、玉米、絲瓜、萵筍間作套種栽培技術
長裙竹蓀是一種名貴食用菌,其形態亮麗,清香沁人,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和抗腫瘤多糖,具有很高的食用、藥用價值,國內市場價每千克干品售價80—200元。實行長裙竹蓀、玉米、絲瓜、萵筍四種四收套種栽培技術,全年平均每667平方米收入可達10000多元?,F將主要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春栽竹蓀
⑴選種 北方平原大田栽培,適宜春播秋收。應選用中高溫型品種,如長裙竹蓀DL—01。該菌株菌絲體生長溫度為5℃—35℃溫度,可在25℃—35℃溫度條件下正常形成菌球和子實體,且生長快、抗逆性強、品質好、產量高。
⑵栽培料 農作物秸稈如黃豆秸稈、玉米秸稈、玉米芯、麥秸、棉花稈、棉子殼、花生秧、花生殼等均是栽培竹蓀的好原料,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1種或幾種。原料要新鮮無霉變,充分曬干,加工成5—10厘米長的碎段。栽培料在輔料前充分浸透水,含水量65%左右。
⑶做畦與菌種種植 選擇地勢平坦、背風向陽、土壤疏松肥沃、微酸、給排水方便的農田為栽培場地。按南北走向做2.4米寬的栽培帶。栽培帶中間平行筑2個竹蓀栽培畦,畦寬50厘米、深10厘米。2畦之間留30厘米寬的人行道,畦邊留55厘米寬的空地種玉米和絲瓜。先鋪1層5厘米厚的黃豆秸稈,均勻撒播1層菌種(占總用量的1/3)。接著鋪1層厚約10厘米的玉米秸稈,把其余菌種均勻撒在上面。再覆蓋1層玉米芯和木屑的混合料農業論文,厚3—5厘米,上部拍成龜背形。每平方米鋪干料約10千克,用菌種1千克。鋪料時也可將幾種原料混合使用。
⑷出菇管理 竹筍生長離不開土壤,覆土可促進菌絲扭結,誘導菌球形成。選用含腐殖質豐富的疏松土壤,粉碎成黃豆至蠶豆大小的顆粒,充分暴曬,驅蟲滅菌。使用時用凈水調和,使土粒含水量達65%左右。播種結束后,立即蓋在料面上,厚3—5厘米。竹蓀菌絲生長適宜溫度為15℃—28℃,最適溫度為23℃。培養料含水量65%左右。發菌前期,因自然溫度較低,應蓋膜保溫保濕。竹蓀屬好養真菌,從播種后第三天開始,每天中午要揭膜通風30—60分鐘。5月上中旬,當氣溫達到25℃時,可揭去地膜,覆蓋濕麥秸,以保濕避光怎么寫論文。覆土層表面發白時應及時噴水。土壤含水量過高,透氣性降低,影響菌絲的正常呼吸,嚴重時會使菌絲死亡。因此,在雨季應架弓形棚架,上覆草簾。降水較大時,應及時挖溝排澇。播種后40—50天,菌絲長滿土面,可停水6—7天,改善土層透氣狀況,促進菌絲扭結,然后澆大水催蕾。隨著菌球的生長,應加大噴水量,使基質含水量達70%—75%,空氣相對濕度85%以上。
⑸采收 菌球成熟時,頂端逐漸凸起,一般在清晨5—8時破口。從菌球破口到菌柄停止伸長、菌裙完全張開、子實體形成僅需3—4小時。此期早晚各噴水1次,空氣相對濕度維持在95%左右。子實體形成要及時采收,烘干包裝。每采完1潮菇,及時刮去覆土層,在料堆上加蓋1層新鮮原料、厚2—3厘米農業論文,再蓋上1層新鮮土壤。一般播種1次可收獲2—3潮菇,每平方米收干品150—250克。
2點播玉米 選擇優質高產春玉米品種。4月上中旬在竹蓀栽培畦外55厘米空地種2行玉米,行距50厘米,株距16.5厘米。玉米長高后,可為竹蓀生長營造一個遮蔭保濕的生態環境。玉米收獲后,不砍秸稈,留作絲瓜支架。
3套種絲瓜 選擇優質高產絲瓜品種。4月下旬育苗。5月中旬定植于2行玉米之間,株距30厘米。在竹蓀畦上方,順畦走向栽竹竿或水泥柱,拉3道高2米的鐵絲,以利絲瓜爬架。爬架后的絲瓜秧,為竹筍后期生長提供良好的遮蔭保濕環境。
4冬栽萵筍 9月中下旬,竹筍采收結束,絲瓜拉秧,砍掉玉米稈。把栽過竹筍的廢料撒于田間作基肥,整地后栽萵筍。選擇高產優質萵筍品種。9月下旬育苗。11月中旬定植,筑30厘米寬小埂,栽1行萵筍,株距30厘米。2埂鋪1幅地膜,翌年2月中旬蓋小拱棚,3月下旬收獲。
山東曹縣農業局
王成業 趙國棟 盧西魁
關鍵詞:水文資料 斷面 水位流量面積關系 轉換
1.河道基本情況
1.1概況:
灞河屬渭河南岸一級支流,發源于藍田縣灞源鄉麻家坡以北,秦嶺北坡。灞河古稱滋水,春秋時期由于秦穆公不斷向外擴張,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他為了表彰霸功把滋水改為灞河。灞河全長 92.6km,流域總面積2577km2 ,河流平均坡降5.8‰。灞河是一條典型不對稱水系,它的左岸支流少而長,大部分集中在藍田縣縣城以南的上游,大致作東南-西北流向,主要支流有,有清河,輞峪河,河等。它的右岸支流多而短小,均集中在藍田縣縣城以下的下游源出驪山西南側,大致作東北-西南流向,特別是紅河泥沙特別大。
形狀類似扇形。馬渡王站 系灞河下游一控制站,控制集水面積 1601平方公里 位于西安市以東約20公里,在距本站以下30公里處匯入渭河,本站為西安市工業,農業,交通等可提供重要的水文資料,尤其對西安地區的防汛工作更為重要。
灞河干流除馬渡王站外,以上24公里處有羅李村站,控制集水面積754平方公里 ,雨量站有,灞源,穆家堰,牧護關,厚子鎮,金山鎮,輞川河系灞河一主要支流,原設有黃土貶站,控制面積478平方公里 有56,57兩年水位流量資料。雨量站有葛牌鎮,龍王廟,蘭橋,1977年設。
馬渡王站以上分兩個不同自然特征的流域區,右邊系黃土高原,以羅李村站為代表,左邊呈土石山區,以輞川河流域為代表。灞河流域屬暖溫帶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降雨適中,但產流快。流域內設有15個雨量站,馬渡王和羅李村兩個水文站,黃土砭水位站,修有6座水庫。河入灞河口,有西安市的灞柳生態園和西安世界園藝博覽園,西安陸港等。灞河年降水量由河源向河口呈逐漸趨減,多年平均降水量河源900毫米左右 ,河口約600毫米,5―9月 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約70%左右。最大月降水量常出顯在7月,約占全年降水量的20%―42%左右,從多年資料看,暴雨中心多集中在灞河以北,及灞河中上游的灞源,穆家堰,牧護關,厚子鎮 ,葛牌鎮,龍王廟 地帶,流域平均降雨歷時在30小時左右,少數達60多小時,個別還有100小時。
灞河洪水一般陡漲緩落,洪水歷時1―3天左右,紅河來水漲落較快,同時攜帶泥沙較大。
1.2.過水斷面被分成高程不同的兩個斷面
在2012年河道施工在靠近北岸開鑿了一條導流渠,平常小水時,河槽水經過導流渠,在洪水期間導流渠和河道都通過洪水,但導流渠和河道不在同一高程,只是在同一橫斷面線上如圖1,只能在導流渠和河槽分兩個斷面施測,形成兩個獨立的資料系列,這給資料整編和資料的應用上帶來不便,, 由于河道施工在河道開鑿導流渠 從上游改變水道,小水時在斷面起點距155----170米處全部通過導流渠,但導流渠斷面的高程比河道斷面的高程高,使斷面分成兩個獨立的斷面,小水時水流全部通過導流渠,洪水期導流渠和河道都通過水流。
2.根據大斷面圖建立斷面水位面積流量關系圖2,圖3
2.1建立斷面水位面積關系圖
2.2合并渠道斷面積和河道斷面積,用它們的和面積通過已建立的斷面水位面積關系推求斷面水位,斷面選取2012年8月31日23:47至9月4日4:00馬渡王站渠道和河道同時刻的水位流量面積資料進行合并演算。
2.3由渠道斷面面積和河道斷面面積的和面積作為斷面面積推求的斷面水位,與渠道斷面流量和河道斷面流量合的和作為斷面流量,建立斷面水位流量關系。
3.結論
通過以上轉換處理,兩個斷面的水位流量關系就變換成一個斷面的水位流量關系,便于資料整編,便于資料系列的統一和應用。
參考資料:1國家技術監督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 河流流量測驗規范〔s〕 北京計劃出版社 200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 水文資料整編規范〔s〕 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2000。
水文資料整編規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SL247-1999
施行日期 2000年01月01日
陜西省水文資料整編補充規定。
1.本著“互利互惠,友好合作,共同為社會更好地服務”為原則,與烏魯木齊晚報社合作,在烏魯木齊晚報上策劃并組織實施了氣象服務專版,此舉增強了市氣象局對社會的服務功能,向廣大市民宣傳了氣象事業,依據與烏魯木齊晚報社金粒廣告公司簽訂的合同,自2003年4月18日起,金粒廣告公司每年應支付市局6萬8千5百75元廣告費。截至2003年11月5日,到帳資金4萬元,預計年底前還應到帳1萬3千5百75元,目前已刊出31期。
2.從3月14日至5月12日,在王巖副局長的帶領下,與本科室成員以及自治區氣象局裝備中心有關技術人員一起,從事并參與負責烏魯木齊市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的安裝、調試等工作。期間,克服了各種困難,齊心協力積極配合雷達廠家順利地完成了新一代天氣雷達安裝任務。
3.與沙漠氣象研究所及兵團五家渠雷達站有關技術人員合作,對五家渠3830多普勒天氣雷達夏季資料作了研究,并撰寫論文《盛夏強降水的多普勒雷達回波特征的初步分析》。這是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對烏魯木齊及其鄰近地區降水過程的首次監測應用,在《新疆氣象》雜志今年第二期上發表。
1材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選取呼倫湖濕地區域所在地區的呼倫貝爾市新右旗、新左旗和滿洲里市1961-2010年的逐月平均氣溫、降水、蒸發量、風速、大風日數、沙塵暴日數、界限積溫等觀測資料,并以3個氣象站點算術平均值代表呼倫湖濕地區域的氣候資料序列;呼倫湖區域1959-2008年的各月徑流量、水位資料來源于阿拉坦額莫勒水文站、坤都冷水文站和甘珠花水文站(1961-1967年)及呼倫湖水產環保研究所和中國水利水電設計院觀測資料;地上生物量資料來源于新右旗、新左旗、呼倫溝、烏蘭諾爾、嘎拉達白辛和拴馬樁6站2004-2009年觀測資料,濕地的貝爾湖核心區、雙山子核心區、緩沖區、實驗區2009-2011年抽樣監測資料和調查資料及呼倫湖國家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定位觀測資料。
1.2分析方法近年來,國內外研究生態系統氣候生產潛力的方法較多,眾多的方法大致分為4類:實際測量法、數學相關法、生理生態學法、半理論半經驗法[11-13]。經文獻比較和試驗研究[14-16]認為邁阿密模型以及建立在邁阿密模型基礎上的TharnthwaiteMemorial模型和筑后數學模型應用廣泛。因此,本文采用邁阿密模型和TharnthwaiteMemorial模型相結合的方法計算呼倫湖濕地區域植物氣候生產潛力,分析其變化特征及氣候變化對其產生的影響。式中,T為年平均氣溫(℃),R為年降水量(mm),V為年平均實際蒸散量(mm),e取2.7183;MT、MR、MV分別表示由年平均氣溫、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平均實際蒸散量決定的干物質的產量,單位:kg•hm-2•a-1。在邁阿密模型(1)~(3)式中V可用式V=1.05R/[1+(1.05R/L)2]1/2計算,L為年平均最大蒸散量,可用L=300+25T+0.05T3計算。采用(1)~(3)式同時估算某地植物氣候生產力時,需用Liebig定律取三者中較低值做標準值(M)。M為濕地區域植物氣候生產潛力。
2結果與分析
2.1呼倫湖濕地區域植物氣候生產潛力及變化分析根據邁阿密模型(1)~(3)式,分別計算濕地區域植物氣候資源生產潛力,得到由多年平均氣溫、降水量、蒸散量所確定的濕地區域植物氣候生產潛力(圖2)。從圖2可知,50年來呼倫湖濕地區域植物氣候生產潛力變化趨勢總體為下降趨勢,有一個峰值時段和兩個谷值時段,分別為1970-1990年和1961-1969年、1991-2010年,減少的氣候傾向率為每10年157.7kg•km-2。50年來呼倫湖濕地區域植物氣候生產潛力平均值為4866.2kg•km-2;最大值為7415.9kg•km-2,出現在1998年;最小值為2670.4kg•km-2,出現在2001年,而1998年和2001年也是該區域降水量50年來出現的最多值和最少值,可以看出,呼倫湖濕地區域植物氣候生產潛力對降水量變化非常敏感,進而體現了該區域暖干化是制約氣候生產潛力的真正原因[17-20]。為了分析濕地區域氣候資源的利用狀況,可以用呼倫湖濕地區域植物的實際生產力(地上生物量多年平均值)與呼倫湖濕地區域植物氣候生產潛力的百分比(B)表示氣候資源生產潛力的利用率,公式為:B=(實際生產力/氣候生產潛力)×100%,地上生物量實際生產力用新右旗、新左旗、呼倫溝、烏蘭諾爾、嘎拉達白辛和拴馬樁6站2004-2009年觀測資料,濕地區域4個核心區2009-2011年植物抽樣監測資料和調查資料及呼倫湖國家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定位監測資料計算。利用率(B)為40.3%(1962kg•km-2/4866kg•km-2),表明現實的生產力遠未達到氣候生產潛力,約有近60%的潛力可以開發。利用率(B)較小主要是受到兩方面的限制:一是現有的生態保護資金,修復技術投入及管理水平還比較落后,二是降水的季節分配不均且變率大,該區約70%~86%的降水集中在7、8月份,干旱災害頻繁,植被退化迅速。因此,提高氣候資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徑是:加大對該區生態保護利用的物資、科技投入,改善生態環境條件,積極實施人工增雨、節水灌溉工程,降低干旱災害發生的頻率。
2.2濕地區域植物氣候生產潛力對氣象水文因子的響應
2.2.1濕地區域植物氣候生產潛力與氣象水文因子的關系選取呼倫湖流域降水量、氣溫、大風和沙塵暴等12個氣象資料序列及徑流量、水域面積和水位3個水文資料序列,與呼倫湖濕地區域植物氣候生產潛力做相關統計分析(表1)。在15個氣象水文因子中有年蒸散量、年降水量、生長季徑流量、春季大風日數、水位、春季平均風速、年大風日數、水域面積8個因子達到顯著性檢驗(P<0.150~0.001),上述8個因子的排序也是與濕地區域植物氣候生產潛力相關程度由大到小的排序。綜上分析可知,限制呼倫湖濕地區域植物氣候生產潛力重要因子是水分,說明該區域干旱比較嚴重;濕地區域植物氣候生產潛力與春季大風日數、春季平均風速、年大風日數呈密切的正相關,意義在于呼倫湖濕地區域處于大興安嶺西北部,東南暖濕氣流受大興安嶺阻擋越山困難,導致呼倫湖濕地區域降水量較少,所以只有風速大、大風日數多該區的降雨量才隨之增加,對于該區來說,這一點比風速大、大風日數多導致的蒸發量加大重要的多;而表征熱量的氣候因子對濕地區域植物氣候生產潛力影響不大,該區植被為草原植被,生長季較短,且該區域氣溫呈明顯的上升趨勢,熱量可以完全滿足其生長發育的需求??傮w證明了該區域暖干化是制約植物氣候生產潛力的重要原因。
2.2.2氣象水文因子對濕地區域植物氣候生產潛力的影響年平均氣溫對呼倫湖濕地區域植物氣候生產潛力影響。分析圖3可知,50年來氣溫升高趨勢明顯,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氣溫升高幅度更大,氣候傾向率第10年為0.3℃。表1和圖3表明,氣溫與呼倫湖濕地區域植物氣候生產潛力存在反相關關系,相關系數為0.085,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該區的熱量可以完全滿足其植被生長發育的需求,但是,氣溫與呼倫湖濕地區域植物氣候生產潛力還存在著一定的定量關系,即年平均氣溫每升高1℃,氣候生產潛力減少87.6kg•hm-2。年降水量和年蒸散量對呼倫湖濕地區域植物氣候生產潛力影響。分析圖4-5可知,50年來降水量和年蒸散量減少趨勢明顯,進入20世紀以來,降水量和年蒸散量減少幅度更大,氣候傾向率每10年分別為10、3.4mm。隨著年降水量減少幅度加大,對呼倫湖濕地區域植物氣候生產潛力影響更加顯著,年降水量與呼倫湖濕地區域植物氣候生產潛力存在明顯的正相關,相關系數高達0.953(表1),達到極顯著水平(P<0.001),年降水量每增加10mm,氣候生產潛力增加112.3kg•hm-2。蒸散量與年降水量對呼倫湖濕地區域植物氣候生產潛力影響完全一致,蒸散量是指一個地區土壤蒸發和植物蒸騰的總耗水量,而本文的蒸散量是反映降水量和氣溫的匹配關系的計算量,同蒸發量有本質的區別,蒸散量大說明降水量多,可供土壤蒸發和植物蒸騰的水分充足,干旱地區這種關系更明顯。因此,蒸散量與呼倫湖濕地區域植物氣候生產潛力存在明顯的正相關,相關系數高達0.988(表1),達到極顯著水平(P<0.001),年蒸散量每增加10mm,氣候生產潛力增加285.6kg•hm-2。生長季徑流量和水位對呼倫湖濕地區域植物氣候生產潛力影響。分析圖6-7可知,50年來生長季徑流量和水位減少趨勢明顯,二者變化位向變化一致,變化幅度很大,氣候傾向率每年及每10年分別為2.7×10,進入20世紀以來,生長季徑流量和水位減少幅度更大,同時進入了降低通道之中。呼倫湖濕地區域植物氣候生產潛力隨著生長季徑流量和水位減少幅度加大,受到的影響更加顯著。表1和圖6、圖7表明,生長季徑流量與呼倫湖濕地區域植物氣候生產潛力存在明顯的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487,達到極顯著水平(P<0.001),生長季徑流量每增加1×10候生產潛力增加369.1kg•hm-2;水位與呼倫湖濕地區域植物氣候生產潛力存在明顯的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236,達到顯著水平(P<0.05),水位每增加1m,氣候生產潛力增加224.7kg•hm-2。這一點與蒸散量、年降水量對呼倫湖濕地區域植物氣候生產潛力影響完全一致,證明呼倫湖濕地區域植物水分是限制氣候生產潛力多少的重要因子,也印證了該地區干旱比較嚴重。
2.2.3氣象水文因子協同作用對濕地區域植物氣候生產潛力的影響上述分析是單因子對濕地區域植物氣候生產潛力的影響,而實際上影響濕地區域植物氣候生產潛力的主要因子是氣象水文因子的組合。以年降水量(x1)、年平均氣溫(x2)、年蒸散量(x3)、生長季徑流量(x4)和水位(x5)為自變量,以呼倫湖濕地區域植物氣候生產潛力為因變量(M),應用多元回歸擬合,結果復相關系數為-0.997,通過了極顯著的信度檢驗(P<0.001)?;卮鷶M合平均相對誤差為1.6%,預測模擬的平均相對誤差為2.1%,模擬效果很好。方程為:分析回歸方程的綜合關系為:年蒸散量與年平均氣溫、年降水量、生長季徑流量和水位對濕地區域植物氣候生產潛力的貢獻相反,隨其同時減少或增加,濕地區域植物氣候生產潛力變化率增加或減少149.7kg•hm-2??梢钥闯?,呼倫湖濕地區域植物氣象水文因子的匹配并不理想,暖干化趨勢依然是制約該區光能利用率低下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