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13 16:04: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地理教學反思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貽”。這句話用在我們的日常教學工作中其實也有深刻的借鑒意義。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經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寫隨筆和記錄。這些記錄是思考及創造的源泉,是無價之寶,是你搞教科研的豐富材料及實踐基礎。
我認為,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學反思不僅僅是對地理教學活動一般性的回顧或重復,而應該是教師置身于整體的地理教學情境中,從更寬廣的社會、倫理及教育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種面向未來的教學活動。進行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學反思,我覺得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對教學觀念的反思
長期以來,教師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動條件下形成的,沒有教師主體的自我實踐反思意識和能力的增強,往往只是簡單的重復或沿襲,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教師應進行新課程理念的系統學習,積極對自身的教學觀念進行反思,在較深層次上促進教育觀念的更新與轉變,并以此指導教學實踐。
例如在學習“以某種自然資源為例,說明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的相關內容時,我就以礦產資源為例,一方面用相關例證向學生說明,礦產資源的分布、數量、質量和組合狀況是影響工業布局的重要條件,一些工業基地往往是建在礦產地附近(這種教學旨在滲透“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外部條件”的觀點);但有些工業基地,如我國的上海寶山鋼鐵工業基地,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鋼鐵工業基地,周圍并無大型鐵礦、煤礦,但卻是著名的工業區,原因是借助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發達的海運,擺脫了礦產資源的地域限制(這種教學可以滲透“自然環境并非是決定性條件”的觀點)。通過上述這種辨證的分析,學生一方面明確了自然環境可以影響人類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明確了這種影響不起決定性作用,就使學生形成了正確的、辨證的人地觀。
地理新課標不僅對地理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提出了具體的、符合實際的要求,同時也對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力和方法的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提出了具體、可操作的目標?!芭囵B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是高中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課程標準中有大量的與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可持續發展觀有聯系的教學內容。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必須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地理觀。
2、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在進行地理教學實踐時,有時會發覺地理教學效果或目的與預期的設計有較大差異,課后細細分析一下,原因在于進行教學設計時忽視了對教學設計的實踐反思,因而也就難以使教學設計在實際應用時發揮出所預想的作用。因此,教師應積極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是否合適,及時看到實踐過程中出現的誤差,不斷探求教學目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改進,從而優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大氣環境是個難點,而其中的有關天氣、氣候、季風等內容更是難中之難。如何將這些內容由抽象的理論和圖象轉化為學生通俗易懂的知識,便對地理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是我在教學設計時做了精心準備,試著編寫了這樣一個案例,通過案例教學法來突破難點,案例如下:
赤壁之戰前夕,曹營在江北,東吳在江南,周瑜調兵遣將打黃蓋,獻連環計,為火燒曹營精心準備。突然間,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來。諸葛亮借探病之際,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東風”,并允許借東風相助。其實諸葛亮只是預測到了過一段時間天氣會反常,故弄玄虛而已。
問題:
(1)赤壁位于我國哪一個???試分析當地的氣候條件。
(2)周瑜為什么會因為“欠東風”而急出病來?
【關鍵詞】學生;評價;和諧課堂;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在多年的教學工作中,我一直擔任八年級的地理教學工作。通過十幾年時間的教學,我感到一些八年級的學生文化基礎差,這給教學造成了很大的困難?;A好的學生有些知識不用講,基礎差的學生沒有興趣,我很著急,不知顧哪些學生好。而新課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改革,新課改倡導全人教育,強調課程要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新課改倡導建設性學習,注重科學探究的學習,關注體驗性學習,提倡交流與合作、自主創新學習,課程改革的成敗關鍵在于教師,教師是課程改革的實施者,作為教師的我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學習新課程改革理論,更新教學觀念,迎接新課改的挑戰。下面我將簡單地反思一下多少年來在地理教學上的體會。
一、以學生發展為主體
(一)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讓他們明白離開地圖的地理課,就不叫地理課。在教學中,每上一節課都要用地圖給學生復習七年級地理知識,為了能提高課堂效果,我從中國輪廓圖上入手,在課堂上用圖講解各類知識,使他們在掌握最基本的知識的同時,更進一步提高了學習興趣,鞏固了知識,拓寬了知識面。如:我在講《國土遼闊》一課時,就先在黑板上畫出我國的輪廓圖,標出四個方向位置,再用紅色線段標出四個方位的最頂端,在講解知識后,為了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抽調四個學生到黑板前進行我國四至的填寫。這樣既鞏固了知識,又達到了填圖練的目的,并在直觀上達到了繪圖能力的培養。
(二)在課堂上要給學生留夠充分的自學和交流的機會,讓學生發揮自我表現的空間,滿足他們幼小的心靈,更好地提高地理課的學習興趣,同時鍛煉了他們的知識整合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我在教學中常鼓勵學生要養成善于觀察、實踐、思考、和分析,以提高綜合能力。如:在講《降水的形成》一課時,在講到水蒸汽來自河流、湖泊、海洋、植物和土壤時,有些學生就會問植物里面為什么有水蒸汽呢?我就問學生,清早下地干活時,有沒有發現自已的鞋子和褲腿濕呢?學生齊聲回答有。于是,我運用生物知識和物理知識給學生講解了該知識,是植物的根把水和無機鹽吸收到莖葉的導管中,供植物養分的需要,把多余的水份從葉子排水孔排出后,然后經過陽光的照射形成水蒸汽上升到空中,水蒸汽越上升氣溫越低,漸漸形成云,達到飽和時就形成了降水。
(四)讓學生能夠探究身邊的一些問題,加強對知識的鞏固和運用。如:為什么我國農業分布為南稻北麥、南甘北甜和南磷北煤等等。這些都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合理性運用,更進一步加強師生的互動。
二、注重學生情感,構建和諧課堂
(一)在課堂教學中,尊重每個學生,鼓勵他們在學習中進行嘗試,讓他們在學習中體會到知識的樂趣,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積極性。在課堂教學中,我常提問題,讓學生思考后回答,讓其他學生進行補充,最后我再進行點評,使學生知道知識的所在。不要當面否定學生,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減少。
(二)將地理教學與情感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各種合作學習的活動,促進學生互相學習,體會成就感,發揮創造性思維。我充分利用農村的有利條件,讓學生實地體會《農業的分布》,我簡單地把土地分為耕地和非耕地,然后提問學生耕地應發展哪種農業生產,非耕地應發展哪種農業生產,讓學生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再回到課本知識上來,我國農業為什么這樣分布,都要考慮哪些自然因素,學生對知識了解就一目了然了。
(三)要關心學困生和思想不穩定的學生的學習,盡可能為他們創造更多的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努力讓他們在學習上能安心、順心。
(四)在課后,我建立師生交流渠道,經常和學生一起總結本節課學習效果、進行反思,互相查漏補缺,做到教與學的有力結合。
(五)上完每節課后,我都會準備一份練考題,讓學生能及時消化和吸收本節課的知識,讓學困生知道今天學習了哪些內容,學這些知識有什么用,從而提高其學習地理的興趣。
(六)練考和講題相結合。死記硬背根本不是最好的學習方法,通過多年的地理教學,我覺得強化訓練效果較好,在每節課后給學生印發一份練習題,章節測試題,讓學生在家完成,周一到校后上交批閱,我在輔導課上對大部分存在的問題進行講評,這樣才能對所學知識進一步鞏固,才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
三、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積極地為優等生創造難度較高的學習條件,讓學困生參與到簡單的基礎性學習上來,實現教學目標的合理化和多樣化。
促進學生識圖能力的提高,在練考題上主要做識圖題的練習和引導。在批閱練考題后,看大部分學生識圖題錯在哪方面,重點講評,從而達到知識百分之百的理解和掌握。
四、有效評價學生
對學生評價是讓學生認識自我,反思以及調整學習方法的過程。評價方法有很多,我經常對學生學習中的表現和每次測驗成績的變化及思想動態等各方面進行及時的評價,通常用口頭評價和獎勵評價等方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自我調整,自我提高,通過評價,讓學生學會分析自己的不足和學習效果,明確方向,制定目標,提高自我。
五、重視問題的存在
(一)教學是一項長期的育人工程,不能拿一兩次成績來衡量學生的好壞,關鍵要看他們對基礎知識掌握情況如何,要對癥下藥,加強輔導。
[困惑一]:時間緊,任務重
這幾年教學下來,總的一個感覺就是“時間緊,任務重”,年年如此,高一更甚。新課程改革后,整個高中階段所有的必修內容都要在高一一年內完成,很多學生在進入高中的第一年就被地理狠狠地蒙了一棍,往往高一地理沒有學好的學生,整個高中階段的地理成績都很難提高。盡管新課程的理念常常會在耳邊響起,但有時候由于形勢所迫,老的一套“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仍會悄然登場。如此的教學方式,如此的課程氛圍,怎么會被“90后”、甚至“00后”的年輕學子所接受,他們對于地理學習的興趣都流失殆盡了。
[反思]
有位前輩老師曾多次提出,高一年級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甚至地理知識的教學任務都可以是次要的。先賢早就提出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p>
怎樣吸引學生學習地理,培養其興趣和愛好已成為當前地理教師最值得探討的重要課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但需要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花時間好好準備,更需要平時的細心觀察和廣泛積累。
例如,在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講解“常見的天氣系統”時,我嘗試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關于“常見的天氣系統”這部分內容既是本節的概括和總結,又是聯系實際、指導實踐的重點內容,通過學習要使得學生能夠閱讀和簡單地分析天氣圖,并解釋天氣變化的現象,這也是學生作為一名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在新課一開始,我讓學生嘗試說一些關于“雨”的詩句、俗語,學生的興致很高,紛紛說出了“清明時節雨紛紛”“黃梅時節家家雨”“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等等,接著再提問這些雨形成的原因引出新課的內容。
在講到鋒面氣旋系統時,我給大家講了《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公元208年的冬天,曹操率50萬大軍南下,與孫、劉聯軍在赤壁對壘。曹軍在北岸,聯軍在南岸,水戰一觸即發,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想到了用火攻,但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于是,諸葛亮設壇祭神“借東風”,結果一把火燒了曹軍水寨,挽救了東吳的命運,曹操在敗走華容道的時候又遇到了一場大雨。課件展示了一張赤壁之戰的軍事地圖,最終用一張軍事地圖分析了鋒面氣旋系統,解釋了各種天氣變化現象。那時正值《赤壁》熱播,學生的反響更加熱烈。
[困惑二]:活動多,實施難
“活動”是湘教版地理教材的最大特色,必修一一冊書就有70個活動,讓人眼花繚亂,如何處理這些活動成了我的一大困惑,由于各種原因,我在教學的過程中將不少活動都舍去了。在我舍去的活動里,可以簡單歸為幾大類:一類是野外考察類、一類是內容寬泛類、一類是難度太大類、還有一類是難以操作類。給予學生的蘋果最好是能讓學生跳起來得著的,如果難度太大,學生根本無法企及,那樣,學生夠蘋果的興趣也將消失。這也類似于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
例如,必修一第一章第一節中的活動“觀察月相”,活動實施起來難度較大,過程繁瑣,于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就舍去了。再比如,活動“動手演示晝夜更替”:將一盞臺燈放在桌子中央代表太陽,在離電燈大約1米的桌邊,放一只地球儀代表地球,在黑暗的房間中,把臺燈打開,觀察晝夜。這個實驗如果在課堂上實施也會有不少問題產生,臺燈的放射狀光線有別于太陽的平行光線,地球儀上產生的晝夜現象也會與現實產生差別,容易造成學生的誤解。
[反思]
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和條件的限制,我們舍去了很多的活動,雖然活動本身可以舍去,但是探究的精神和新課程的理念我們還是要好好學習和實踐的,我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重新修改和設計探究活動。
例如,在課堂上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地理的演示實驗,在必修一的前幾章中,我用到了多個地理演示實驗:太陽日和恒心日的比較、地殼的物質循環、熱力環流的形成原理等,地理學科特別強調空間概念,而空間加上運動造成了學生學習地理的困惑,現在有了信息技術的幫助,結合多媒體的圖文和影像呈現地理情景及教學內容,達到了吸引學生興趣、便于學生理解、提升學習成效的目的,這是過去傳統的地理教學方式所無法比擬的。
光會看是遠遠不夠的,學生還要動手參與,真正融入課堂,成為課堂的主體。在地理課堂上,我們經常會進行繪圖的活動和比賽,地圖是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掌握一定的繪圖能力,能更好地幫助我們理解和記憶。例如,在講“水循環和洋流”這一節內容時,給出不同的情景,讓學生畫出對應的水循環示意圖。在之前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知識基礎上,嘗試畫出理想的洋流模式圖,這樣,學生既鞏固了之前的舊知識,又參與了新知識的演繹過程,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識,真正做到溫故而知新。
一、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復習計劃
我所教班級是普通班和藝術班,普通班基礎比較差,再加上高二每周只開2節,課時少,所以上課的進度比較慢。藝術班高二課時與其它普通班相同,在高三第一個學期的第二個月就去南寧學術科了,直到第二個學期才回到學校重新學文化科。根據以上的情況,如何在短時間內做好高三地理學科的復習,特別是藝術生的高考地理復習工作,是關系到學生高考成敗的關鍵。想要在高三復習一輪后再復輪,在時間上是來不及的。因此,我的做法是在一輪復習時重視課本知識點,把考綱上要求的知識點一一落實,一節一節地過,一章一章地過,打好基礎,再把相關的專題進行適當的引導、講解。
二、用豐富知識、高亢的激情,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無論如何課程改革怎樣創新,只要學校教育、班級教學的制度存在,課堂講授仍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那么在課堂上,要有好的效果,教師首先要有豐富知識,其次則需要激情。知識淵博就能駕輕就熟,有激情就能產生共鳴。做到這些必須潛心鉆研,研究歷年高考題型,隨時快速準確解答學生問題。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教師要善于把握學生心理特點、認知規律,以教學內容為載體,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精湛的教學藝術,融合教師的人格魅力,把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貫穿于教學的始終,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形成內驅力,對地理產生濃厚的興趣。如在臺風、沙塵暴、地震、火山等自然災害時,要結合時事,用詳實的資料、清晰的圖像、優美的語言、氣勢磅礴的激情以及對人類的無限的憐惜之情,讓學生的心靈產生深深的震撼。
三、夯實基礎,突出能力訓練和培養,以適應以“能力立意”為主的高考要求
無論高考題型如何變化,都是考基本的地理概念、地理規律和地理原理的掌握和運用,學生應建立自然地理知識、人文地理知識和區域地理知識等主干知識體系,建立地理知識網絡。知識體系和知識網絡能使學生在考試時迅速提煉試題中的重要地理信息,了解信息所反映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規律,從而實現對地理信息的整合,整合題目提供的有效信息,調動和篩選已有的知識儲備,整合和遷移知識,得出新結論或做出新判斷,再通過綜合歸納,準確找出其中的本質規律,然后按題目的要求進行簡潔、明了的闡述。高考目標是選拔人才,考察的是學生學習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因此在平時上課要引導學生重視對地理事實的發生、發展、變化教程進行思考,而不要只注意結論的背誦;要引導學生重視地圖知識的復習,養成經??磮D和分析圖表的習慣,而不要只注意課本的復習;還要注意把高、初中地理以及自然、人文地理有機結合起來。分專題將相關內容相對集中起來進行系統復習,而不要各自為陣。
四、教學中要緊密結合生產、生活實際,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近幾年高考在題目創設和對素材進行選擇處理時,注意提供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材料,以引導學生將知識重組、整合構成有機的社會科學知識。引導學生關注時事、關注熱點。關注國家經濟發展動向,平時注意收集的信息和材料的質和量,必須是與國家經濟建設的大方向相吻合,必須與世界的發展主流相一致,必須能與教材內容有機的結合為一體;還應在提供信息資料時,幫助學生會整理、分析資料的方法,明確信息資料與教材內容的關系,以及解答此類問題的方法。這樣有助于加強知識的應用性和實踐性,幫助他們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真正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2008年高考卷I 39題材料就是電視劇“東歸英雄”就是充分體現人們關注生活,平時稍稍留意,答題就應當很順利。
五、加強課堂限時訓練,重視階段考試
習題訓練時,要注意在精選試題的基礎上限定答題時間,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即學科重點、主干內容、薄弱環節和現實問題,把知識點串聯起來,做到重點突出,前后呼應。課堂上及時反饋,協助學生回顧解題過程,從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從中找到規律性、原理性、基礎性的知識,總結出二級結論,以不變應萬變,只有這樣才能將知識轉化為能力進而達到訓練目標。練習的目的是進一步熟悉地圖,鞏固主干知識,掌握解題技巧。讓學生學會讀懂各種圖表資料,如今年高考題從坐標圖、柱狀圖、圖表、區域地圖等類型較多。都需要平時課堂精講精練,從中準確提取有用信息,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高三考試較多,試題一定要精選,既要檢測成績,又要考出學生自信。
六、重視審題和解題技巧的訓練
關鍵詞: 新課程標準 高中地理 教學反思
“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最有效的途徑。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在新課程全面實施的今天,面對紛繁復雜的新問題,教師更需要及時“反思”。地理新課程用圖文并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貼進學生生活的課堂活動,創設了充滿時代氣息的地理教學情境。面對這樣的教材,教師該如何使用?又該怎樣上課?怎樣發揮教師的作用?怎樣挖掘學生的潛能?
一、反思自己是否已經更新了觀念、轉變了角色
傳統的地理應試教育主要偏重于對地理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在創新意識和個性健康方面的發展,特別是在能力運用和生產實踐方面關注不足。時代要求我們以新的社會價值觀來衡量教育效益,就是要把地理應試教育機制轉化為地理素質教育機制。這就要求我們及時變革傳統的“知識本位”、“學科中心”的地理教學理念,努力創設貼近現實生活,切合學生實際,注重人文關懷的全新地理教學方式。即在教學中要著眼于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思維。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要求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引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的“學”上,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為此,課改后我在課堂教學中很注意創設民主、平等、自由、和諧的教學氣氛,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處于一種輕松愉快的心理狀態,來積極思維與想象。
二、反思自己是否已經學會欣賞學生、賞識學生
“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在尊重學生的同時,還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
1.贊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專長。
2.贊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
3.尤其要注意贊賞那些智力一般,成績一般,性格內向,膽怯的學生。這樣做,會有不少驚喜的發現。
比如:班里有個女同學,性格內向,膽小,從來不舉手發言,每當我眼睛注視她時,她就低下頭,生怕我提名,緊鎖著眉頭。有次我試著讓她回答問題,可她說話時聲音很小,鄰座都聽不清。課后我在想,這樣的孩子今后怎么去適應社會……一天上課時,同學們都在繪制冷暖鋒示意圖,我輕輕地走過去,看見她的圖畫得挺不錯,就笑著說:“你的圖畫得很好!”然后舉起她的圖向全班同學展示,夸她的圖畫得準確、美觀。她的眼睛立刻露出喜悅的神色。幾天后,她主動舉手發言了,而且聲音響亮,我又表揚了她。一句簡單的鼓勵、贊賞都可以使一顆脆弱敏感的心為此雀躍,激昂。
三、反思自己是否已經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傳統的地理教學中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依賴性很強,造成記憶的負擔。這就需要教師調動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習的熱情,有了興趣,才會不斷地深入探究學習,才會使記憶變得簡單。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獲得知識,體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有一定的成就感,激發學習興趣。
四、反思自己是否已經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創新意識,具有獨特的優勢。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等多方面的知識,更能激起學生質疑、想象和創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學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就不僅能發展學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養成學生勇于創新的品格。
記得上“我們需要潔凈的空氣”一課時,我不僅僅局限于教材,而是讓學生結合身邊發生的一些現象思考,我們為什么需要潔凈的空氣?現在我市尤其是大街上空氣如何?你有什么感受?我們能有什么好的建議來改變這一現狀?經過一番熱烈的討論,“高招”出來了:大家一致認為應該使用無鉛汽油,并大力提倡騎自行車,盡量少用汽車和摩托車來減少空氣的污染;有的同學建議最好騎電動自行車,速度快,又沒有污染;有的同學建議應該在汽車尾氣排放管上面安裝個過濾器,把有害物質都過濾掉……學生的建議頗有創造性,這讓我感到教師作為學生唯一知識源的地位已被動搖了。
關鍵詞:高中地理;海陸變遷;探究式教學
一、探究式課程教學簡述
作為一種驗證真理的標準,探究活動也是對一個知識點進行研究、調查與探索的過程。由此可知,探究式課程教學指的是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讓學生結合自身的認識與生活實際,對現行教材進行自主學習與探究,并給予學生充分的質疑、表達、討論、探究問題的機會,進而提高學生理論知識實際應用能力的一種教學形式。通過采用探究式學習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開發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實施探究式課程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首先,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提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以便學生能夠獨立探索。應注意的是,在整個探究活動中,學生是活動的真正主體,教師只在其中起引導輔助作用。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注意培養學生獨立探索的意識,使學生能夠自覺主動地對事物現象的屬性、原因、結果等進行探究與解決,在這一過程中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內容的掌握。
其次,嚴格來說,正確的教學步驟有助于引導學生沿著探究式軌道有序進行。具體來說,探究式教學步驟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教師應注意教學情境的有效創設,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觀察對象;(2)教師應適當提出具有引導性的問題,并作出假設或合理預測;(3)學生應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收集相關的信息,并自主制定設計與研究計劃;(4)學生可通過小組討論設計數據測試假說;
(5)學生應通過對自己所收集的數據資料進行分析,以判斷假說是否成立;(6)對所得結果進行概括總結;(7)記錄整個探究過程與結果;(8)通過總結反思和與他人的討論,進一步深化所學知識。
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拓展學生的思維方式,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為有效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教師應注意對相關地理信息進行加工整理,使學生在探究地理現象中獲得全方位的提高。
三、高中系統探究式地理教學反思
1.合理引導,使學生能夠自主發現
就目前來講,傳統的教學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依然占有很大的市場,部分教師依然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然而,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沒有減輕教師的教學壓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也沒有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甚至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高中地理教師應對自己進行合理定位。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與引導者,教師應確保學生擁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自主學習,并在學生探究式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引導輔助作用,及時糾正學生在探索性學習過程中的偏失,以實現地理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全面發展。比如,在講解“海陸變遷”這一課時,教師應使學生明白陸地和海洋是不斷運動變化的,通過大陸漂移、板塊構造學說的科學發展史,幫助學生樹立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探究精神,并通過火山、地震等一些自然現象的科學解釋培養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首先,教師可以列舉在喜馬拉雅山上發現海洋生物化石、歐洲荷蘭有的陸地低于海平面、在我國東部海域發現古河流和水井等人類活動的遺跡等地理現象,引導學生感悟地球上的海陸變遷,并讓學生通過想象提出自己對海洋和陸地的看法。
2.適時提問,使學生能夠自主探索
在講解“大陸漂移學說和板塊構造學說”知識點時,教師應首先講解魏格納“大陸漂移說”的基本理論,使學生對大陸漂移說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接著可以適時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魏格納‘大陸漂移說’是假想還是科學?請同學們用剪下的七大洲的輪廓圖進行演示?!痹趩栴}提出后,所有學生都開始操作演示。有學生提出非洲與南美洲的古老地層可以拼合,有學生在探索中發現大西洋是古大陸分離形成的,有學生發現太平洋是古大陸慢慢靠近形成的。并且根據收集的資料可知,海牛和鴕鳥在南美洲和非洲的分布十分契合,而且在非洲與南美洲地層中發現了相同的古生物化石。最后通過演示總結,得出的結論是:“大陸漂移說”是科學的。
3.科學分組,使學生能夠合作探究
作為一種適用于群體合作學習的模式,探究式教學需要學生分工合作來完成探究式活動,確保學生具有充分的自。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是學生開展合作探究式活動的引導者與輔助者,而不是旁觀者。具體來講,在分組時,為使學生能夠實現共同努力與發展,教師應充分考慮每個學生的性別、智力水平和性格等;在設計探究主題時,應考慮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在小組討論結束后,教師應進行科學的總結性概括與評價。
綜上所述,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探究式教學方法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因此,為有效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應在充分理解和掌握探究式教學的基礎上,將其教學理念貫穿于整個高中地理系統教學中。我們應有這樣的信念:通過采取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必將可以引導學生探索地理的真諦,并在探索過程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一、豐富語言,調動熱情
要想營造一個濃烈、富有激情的課堂氛圍,首先教師自己要有激情。如果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帶著呆板、沉悶的氣息,那一定會影響學生的聽課情緒,課堂氛圍無論如何都不會輕松、歡快起來。筆者認為,教師如果想給營造一個好的課堂氛圍,可以在授課過程中“動起來”,用充滿熱情的語調、富有激情的肢體語言,來調動學生的熱情。
筆者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前,偶爾會來一次“人來瘋”。筆者會提前幾分鐘進入教室,搖頭晃腦、四肢并用地大聲演唱歌曲。如,教材八年級上冊開始系統講中國各個地域的相關知識,筆者就為學生演唱了《彩色的中國》這首歌:“輕輕打開地圖冊,我第一眼就看到了彩色的中國。碧綠的是平原,金黃的是沙漠,長長的是長江,彎彎的是黃河。寶島臺灣像小船在東海上漂,神州處處好,神州處處好,我愛你啊彩色的中國……”由于學生初一年級音樂課上已經學過這首歌,便紛紛跟著筆者哼唱起來。就這樣,還沒正式進行課堂教學,學生的情緒便被筆者帶進來。
二、引入生活,情景構建
筆者在和其他教師同仁的交流中,發現了一個不小的問題: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多媒體的次數很少,也很少開展課堂活動,甚至不少教師仍在采用傳統、單一的按照教材逐字逐句講解的方法,這似乎在教育教學不斷改革、不斷進步的今天有些落后了。筆者認為,一名好的地理教師,要懂得如何將地理知識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或者說如何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因此,在實際教學中,筆者十分重視地理與當今時事的結合,選擇恰當的時機、采用適當的方式將國內外的焦點、熱點問題引入課堂,和學生共同探討。例如,在八年級上冊第四章《中國的經濟發展》教學中,提出經濟發展中的不當行為造成了環境污染,引入霧霾問題,然后與學生探討自己的哪些行為會加重空氣污染,帶來負擔。并結合國家做出的戰略調整,引發學生思考哪些企業要做出整改,如何整改,有污染的企業所設地址的風向、風口的選擇,以及對人們生活、身體的危害等。偶爾還會設置諸如“防霧霾口罩真的管用嗎”這種小型辯論賽讓學生自主思考,閃耀智慧。如此,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愛上地理。
三、聯系實際,運用知識
學生接受學校教育,在課堂上學習知識,是為了老師和爸爸媽媽?是為了考出好成績?當然不是。學生學習知識是為了生活實際中有所幫助。因此筆者認為,能讓學生信手拈來,隨時隨地拿來運用的知識,才是“活”的知識;不能應用的知識只是死道理,這樣學習的學生也只是個“書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