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0 03:30:0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學習觀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 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與專業承諾 大學生專業承諾、學業自我效能感與學習適應性的關系 大學生網癮程度與自我效能感的相關研究 大學生自我效能感與自尊的相關性研究 大學生職業興趣與自我效能感的相關研究 大學生體育運動與自我效能感的相關研究 大學生自我效能感和網絡依賴程度的相關研究及應用 大學生學業自我效能感、成就動機與職業興趣之間的相關研究 大學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與應對方式的相關研究 大學生生活滿意度與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關研究 大學生人格特質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的相關研究 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效能感與勤工助學的相關研究 大學生堅韌性人格與自我效能感關系的研究 大學生學業自我效能感與學習倦怠的研究述評 大學生心理壓力與擇業自我效能感之間的關系研究 大學生學習倦怠、自我效能感及其相關研究 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及與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關系研究 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研究 大學生創業自我效能感結構研究 地方院校大學生自我效能感與主觀幸福感及其關系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Bandura A,Barbaranelli C,Vittorio GC,Pastorelli C.Self-efficacy beliefs as shapers of children’S aspirations and career trajectories.Child development.2001,72(1):1 87-206;
[3]肖志玲.大學生學業自我效能感與成就動機關系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2;
[4]王云鵬.大學生學業自我效能感、成就動機與職業興趣之間的關系研究:[碩士學位論文].長春:吉林大學,2006;
[5]連榕,楊麗嫻,吳蘭花.大學生專業承諾、學習倦怠的狀況及其關系.心理科學.2006.29(1):47―51.上海:《心理科學》編輯部;
[6]胡桂英.中學生學習歸因、學習自我效能感、學習策略和學業成就關系的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杭州:浙江大學,2004;
[7]董斐蓉,何金彩,劉文等.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學習自我效能感相關性研究.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全國第13屆學術年會暨重慶市心身與行為醫學專委會第2屆學術年會論文匯編:141―143.重慶.2007;
[8]馬勇.大學生學習倦怠現狀及其與學習自我效能感的關系:[碩士論文].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09;
[9]Smith M,Duda J,emporary measures of approach and avoidance goal orientations: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2,72:156.175;
[10]龐麗娟,洪秀敏.教師自我效能感:教師自主發展的重要內在動力機制.教師教育研究,2005.17(4):43―46.北京:教師教育研究雜志社;
[11]魏源.大學生學習自我效能感的測量與干預研究.心理科學.2004.27(4):905--908.上海:《心理科學》編輯部;
[12]連榕,楊麗嫻.大學生專業承諾、學習倦怠的關系與量表編制田.心理學報,2005,37(5);
[13]趙錦山.大學生就業壓力與專業承諾一一個理性選擇理論的視角.科技和產業.2007.7(6):4-6.北京:科技和產業雜志社;
【關鍵詞】學習拖延;大學生;拖延成因
一、引言
拖延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幾乎每個人在生活、工作或者學習中都或多或少的有過拖延行為。在越來越強調效率的今天拖延行為受到了人們的貶低和指責。因此,有必要對拖延進行研究。據已有資料表明,學習拖延在大學生中普遍存在,有近70%的學生在學習中有拖延行為。它也給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來各種影響[1]。
二、定義與分類
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給學習拖延下定義。大部分研究者對學習拖延采取了一種間接定義的方式,即學習拖延是學習活動中的拖延行為。也有少數研究者借鑒拖延的定義,將學習拖延直接定義為:學習者有意而無必要的推遲啟動或推遲完成學習任務的行為[1]。學習拖延的類型劃分也基本上參照拖延的劃分方式。第一種劃分方式是按照拖延發生在行為上還是意識上分為行為性拖延和決策性拖延;第二種劃分方式是按照學習拖延的經常性水平可分為長期拖延與短期拖延,其中長期拖延又分為逃避型拖延和喚起型拖延。逃避型拖延是指學習者在能夠放映出個人能力水平的任務上的拖延;喚起型拖延是指人們在沖刺完成任務時,通過暫時性的拖延,自己的各方面狀態都達到最佳或最高[2]。對學習拖延進行分類,有助于我們認清學習拖延的心理機制及其成因,能更好的進行學習拖延的理論研究和矯治工作。
三、研究現狀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之前,關于學習拖延的研究多半只停留在對其進行理論探討或者哲學解釋層面,而沒有上升到科學研究的高度。直到20世紀七十年代,西方一些國家的心理學家才開始對學習拖延進行較為系統的研究。
國外對學習拖延的研究以對大學生的學習拖延的研究為主,一方面可能是因為研究者是大學或研究機構的學者,以大學生為被試進行研究具有選取被試方便、易于觀察、測量、跟蹤、控制等優點;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大學生的學習拖延是最嚴重、最突出的。我國是最近幾年才開始對學習拖延進行系統研究的,還處于起步階段。不僅研究數量較少,而且在內容上多以介紹國外研究成果為主,缺乏對學習拖延的系統探討[2]。
四、本研究的意義和目標假設
學習拖延對學業的損害,是學習拖延對學生的最直接的影響;同時學習拖延也會對學生情緒、情感及身心健康產生損害。本研究旨在對大學生的學習拖延現狀和原因作調查,并對學習拖延的種類和原因的關系作初步分析。
由此提出本研究的假設:學習拖延在大學生中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大學生學習拖延的原因既有學習動機、興趣等主管方面的原因,也有學習任務特征、教師、同學、家長等方面的客觀原因;不同類型的學習拖延的影響因素不同。
五、問卷調查與結果
本文選用華東師大韓寧貴碩士的《大學生學習拖延問卷》和《大學生學習拖延成因問卷》[3],據相關資料表明,該問卷以中國大學生為樣本,而且具有較為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我們認為它能更好的體現我國大學生的拖延現狀。
1、問卷一 《大學生學習拖延問卷》
據初步統計分析顯示,該問卷的信度指標Alpha=0.749,α>0.7,說明問卷的信度較高,,該問卷對于測量大學生拖延現狀的衡量具有高信度。由于一些題目同質性較低,所以又對該問卷進行了進一步修正,其信度指標提升到了Alpha=0.885。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對效度進行檢驗,得到的結果為:KMO=0.888,p<0.05,達到顯著水平,說明可以做因素分析。
綜合旋轉成分矩陣和碎石圖,抽取5個因子,我們將這5個因子分別命名為內省型拖延、長期型拖延、行為型拖延、逃避型拖延、分心型拖延。
2、問卷二 《大學生學習拖延成因問卷》
依據已有的資料,我們刪除了其中一些題目,而這些題目所代表的原因對學習拖延沒有顯著的影響。據初步統計分析顯示,該問卷的信度指標Alpha=0.85,α>0.7,表明該問卷的信度高,能較好的衡量大學生學習拖延的原因。
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對效度進行檢驗,得到的結果KMO=0.821,p<0.05,達到顯著水平,說明可以做因素分析。根據旋轉成分矩陣和碎石圖,抽取8個因子。這8個因子分別是任務價值、師生能力、內部要求、外部監控、情緒、任務價值、時間管理、動機。
3、拖延類型與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
通過相關分析來檢驗兩個變量之間的相關程度。先檢驗相關分析的假設是否滿足,即檢驗各因子是否滿足正態分布的假設。根據分析結果可知,“內省型拖延”的顯著性水平為0.044,“長期型拖延”的顯著性水平為0.087,“行為型拖延”的顯著性水平為0.066,“逃避型拖延”的顯著性水平為0.066,“分心型拖延”的顯著性水平為0.000,拖延成因因子中,“任務價值”的顯著性水平為0.04,“師生能力”的顯著性水平為0.062,“內部要求”的顯著性水平為0.035,“外部監控”的顯著性水平為0.010,“情緒”的顯著性水平為0.002,“任務趣味”的顯著性水平為0.000,“時間管理”的顯著性水平為0.000,“懶惰”的顯著性水平為0.001,只有長期型拖延、行為型拖延、逃避型拖延和師生能力的顯著性水平大于95%置信度下0.05的臨界值。根據相關分析得知,5個拖延類型因子和8個拖延成因因子之間,兩兩之間存在顯著相關。其中,長期型延、行為型拖延和逃避型拖延分別和師生能力因子呈線性相關,其他因子則呈非線性相關。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進行相關分析,,師生能力與長期型拖延、行為型拖延、逃避型拖延之間的相關均顯著(p<0.01)。
六、討論與總結
大學生普遍存在學習拖延現象。通過因子分析,我們將學習拖延初步分為內省型拖延、長期型拖延、行為型拖延、逃避型拖延和分心型拖延五種類型,將學習拖延的影響因素分為任務價值、師生能力、內部要求、外部監控、情緒、任務趣味、時間管理和懶惰。對于因子的命名有很大的主觀性,該分類僅代表本研究觀點;鑒于已有資料,我們并沒有將人口學變量加入到數據分析中;我們直接選用現有的學習拖延問卷,盡管資料表明其信度效度較高,但實際數據分析時,并沒有出現預期的結果;我們只應用已掌握的數據分析手段,可能會在數據分析的過程中丟失一些信息等等,這還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統計方法與手段;學習拖延成因因子中大部分因子都與學習拖延類型因子呈非線性相關,這樣的現象是事實還是因為誤差導致,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更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參考文獻:
[1]陳保華.大學生學習拖延初探.華東師范大學心理系碩士論文,2006.
關鍵詞:學生質量;高等教育;評價
1 高等學校學生質量內涵
學生質量是個人的主體需求在學校教育及家庭、社會等因素影響下而形成的能力素質的程度或表現方式。因此,對于大學生質量的特點,我們可以有這樣的理解:
第一,以大學生的主體需求為依據,以大學生的發展為目的。大學生質量是基于學生的需要,是以大學生的需要為前提,如果大學生不需要,也就沒有教育活動的實質發生,更談不上學生質量。第二,以國家的教育方針、教育目的為指導。大學生質量是按照教育目的結合高等學校的培養目標實現的,國家教育方針、教育目的是大學生質量的指導因素。第三,以社會的需要和社會的評價為標準。教育所培養的人歸根結底要服務于社會,社會對大學生質量有著較高的需求,對大學生質量提出具體要求,這些要求也是對大學生質量的評價標準。第四,以大學生的遺傳素質、家庭環境為基礎。大學生質量是基于學生的遺傳素質和家庭環境的基礎上探討的,離開這個因素去探討大學生質量的高低都是不可能的,因為教育不是萬能的。第五,以高等學校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過程及教育資源為主要媒介。高等學校始終是學生成長的媒介,大學生在其成長過程中,在高等學校接受教育的時間總是有限的,絕大部分時間要在社會進行磨礪,從而成為人才。
2 高等學校學生質量結構
2.1 學業成就
第一,學習成績。大學生的學習成績是大學生質量評價的核心內容,大學生的學習成績是大學生各學科的學習效果的表現形式,也是大學生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綜合表現,更是獲得知識培養能力的重要指標。
第二,學習能力。大學生學習能力是大學生學習知識的關鍵因素,也是大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全面把握能力,包括大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效果等。大學生學習能力的水平直接決定大學生在校期間的整體素質的發展情況。
第三,學習創新。學習創新是大學生必備的能力和素質,大學生在校期間養成良好的創新思維及突出的創新研究能力則是大學生畢業后工作所必需,包括大學生的發明創造、撰寫科研論文的數量和質量及獲得的各種獎勵等。
2.2 社會適應
第一,環境適應。大學生離家在校生活,其對校園環境的適應及對社會環境的適應都是其質量的表現,只有具備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才能在畢業后的工作中獨立地完成各種工作任務。
第二,人際關系適應。大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需要獨立的處理同學之間的關系、師生之間的關系及與社會各種人之間的關系,人際關系處理的好壞直接影響其學習和生活,也影響大學生個性的發展。
第三,未來生活適應。大學生應當訓練其生活準備能力,對畢業后的如何生活應當做好規劃,設立生活目標,并為了實現自己的生活目標而努力做好各種準備。
2.3 自我完善
大學生的各種目標的實現都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也要耐住寂寞、承受孤獨,這需要大學生具備良好的自我監控能力,自我監控能力又是大學生良好行為的最強有力的保證。同時,大學生應當具備對社會的各種問題和各種現象的正確評價能力,也應當具有對不同事物進行客觀的評價能力,這樣大學生在接觸社會及與人交往時,才能運用正確的方法,以良好的方式交往人和處理事。
3 對高校學生質量評價的幾點建議
第一,加強大學生質量評價的研究。當前關于大學生質量評價的研究嚴重不足,教育質量評價的深入研究已經多年,關于教育質量方面的論文10年來達4000多篇論文和專著,而關于學生質量評價研究卻寥寥無幾,學生質量是教育的落腳點,也是評價學校教育質量的核心,但目前的研究卻沒有真正體現這一點。如果不知道我們培養的人才質量到底如何,就無法正確、有效地使用人才,更不能做到人盡其才。
第二,加強大學生質量評價的實踐。當前關于教育質量評價的實踐已經引起了各高等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的廣泛關注。教育部進行的每五年一次的“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各省教育廳進行每兩年一次的“高等學?;緺顟B的教學水平評估”及學校自己組織的各種教學評價,極大限度地推動了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水平的發展和質量的提高。但從這些評估的體系、內容和方案看,對學生質量評價的內容還尚顯不足,沒有對學生的綜合質量進行全面的評價,試想辦學思想、師資隊伍、教學條件、專業建設、教學設施、教學管理、教學效果都是學生發展的外在因素和客觀因素,如果離開了學生這個主觀因素,這些評價很難達到效果。
第三,加強學生質量評價的行動研究。學生質量評價是一個比較復雜而又長期的工作,無論采用何種評價方法,無論從哪些方面對大學生質量進行評價,都應當深入研究和實踐,并不能期望馬上就建立一個大家公認的學生質量評價體系,也不可能立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生質量評價體系,只要是能通過長期的研究和實踐建立一套對學生質量評價確實能起到作用的評價體系就應當是重要突破,也是為教學改革提供了最有意義的借鑒。
[參考文獻]
[關鍵詞]互聯網;共享平臺;思維方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161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02-0-01
0 引 言
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指出:“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ヂ摼W資源共享平臺的出現,更多的學生在進行畢業論文寫作時,其主動思維能力、創新思維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論文規范化程度得到了提高,選題出現了多樣化的趨勢,大學生主動思維、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已成為時代潮流。
1 互聯網資源共享平臺和大學生主動思維能力概述
1.1 互聯網資源共享平臺
互聯網資源共享平臺是以互網為依托,以各類數據資源庫為載體的數字圖書館,為廣大網友提供了資源共享與傳播的平臺。其是指網上各種高等教育教學資源,以在線資源網站、大中型數據庫、云盤等為代表的可進行檢索、采集、獲取所需資源的平臺。
1.2 大學生主動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綜合力、比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論證力和判斷力等能力。在不經意間,人們發現網絡改變了自己的主動思維能力和做事方法。主動思維能力是指人進行有目的的信息收集、采集、儲存和信息交換的活動,主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創新性、思維性、科學性及研究性。
2 互聯網資源共享平臺對主動思維能力的影響分析
筆者從論文撰寫的6個階段進行問卷設計,并通過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從而得出互聯網資源共享平臺在各個階段對畢業論文寫作的影響程度及對主動思維能力的影響體現。
(1)選擇研究課題階段:選題時獲取資訊的途徑、研究課題的偏向性,涉及學習能力中的知識更新、發現問題與標新立異等能力。
(2)論文研究設計階段:如何進行論文設計、研究方法和內容等,涉及基礎知識、專業知識、交叉知識與邏輯思維等能力。
(3)論文資料收集階段:收集資料的途徑、對待收集材料的態度等,涉及信息檢索的能力。
(4)論文資料研究階段:遇見困難的做法、他人論點是否正確、是否會比較論證的不同觀點,涉及直覺思維與批判思維的能力。
(5)論點明確、材料選定階段:明確論點使用的方法、支撐材料的選擇,涉及創新知識水平與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6)論文執筆撰寫階段:撰寫的文字來源、互聯網資源共享平臺對主動思維能力的影響程度。
3 互聯網資源共享平臺對主動思維能力的影響
通過一系列的問卷調查,在結合統計軟件分析的基礎上,筆者總結、歸納出了其對主動思維能力的正面積極影響與負面消極影響。
3.1 積極影響
對比了研究學術資料,激發了研究思路,有助于形成系統的思維框架;對海量信息數據進行了深入挖掘,有助于增強分析概括能力的發展;對資料的真實性與準確性進行了處理,有助于批判性、辯證性思維的形成;信息資源的共享性和互換性,使思維趨向綜合化、整體化、開放化。
3.2 消極影響
只借鑒,不思考,對互聯網資源共享平臺產生依賴性、盲從性;提取他人觀點,不做自我創新,束縛思維,不利于發展;期刊論文良莠不齊,信息輸入碎片化、信息輸出片面化。
4 在提高大學生主動思維能力方面的建議
4.1 對大學生撰寫畢業論文的建議
注重對學科前沿資料的閱讀和積累,保持完整性、系統性,避免片面化;論文框架設計時“先己后人”,自己設計在前,參考他人補充在后;理論聯系實際,辯證性地看待所獲得的資料,注重論點、論據的新穎性、創新性、原創性;互聯網資源共享平臺是一種工具,內容可以參考,但不能盲從,可借鑒,但不能全盤照搬。
4.2 對學校及導師的建議
適度調整課程的結構,保證基本的研究條件,鼓勵學生參與研究,并逐漸養成研究的素質;充分發揮導師制的教學,指導學生樹立學術研究意識、邏輯思維,提高能力;重視實踐型教學,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主要參考文獻
[1]李志奎.互聯網免費學習資源的收集與共享平臺研究[J].現代計算機:專業版,2010(11).
[2]張淑田.網絡傳播對大學生思維方式及價值觀念的影響分析[J].圖書館學研究,2004(6).
論文關鍵詞:國際化人才;大學英語;語言技能;跨文化交際
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的加快,培養國際化人才已經越來越成為世界各國大學教育的主要目標。作為國際性的交流工具,英語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社會對于大學生英語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如何適應這種教育發展的新形勢,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給“大學英語”教學重新定位,已成為目前大學英語教育界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一、“大學英語”教育的重新定位
由于我國的英語教育政策缺乏明確性、一貫性和系統性,近半個世紀以來,“大學英語”教學目標一直定位在基礎英語,教學重點放在基本語言技能的培養上。盡管也進行過“大學英語”分級和分課型(視聽說和讀寫譯)的教學改革,使學生們的聽說能力得到了加強,同時照顧到了英語基礎不同的學生的具體英語學習需求。但是,“大學英語”教學隱藏的致命弱點沒有得到克服。“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單一(只有“大學英語”視聽說和讀寫譯兩門課程),教師的教學觀念陳舊,依然在關于聽、說、讀、寫、譯究竟哪個更重要的爭論中糾纏,人為地割裂了語言的整體性。
這種一成不變的基礎英語定位使大學英語教育和中學沒有太大的區別,低水平的重復勞動在教材建設、課程設置、教育過程等各個層面都存在,教育資源浪費嚴重。在這種定位的基礎上,學生學習的目的只是為了應付各種級別的英語考試,考試過后就沒有了進一步學習的動力。教師的教學方法依然是傳統的語法、翻譯法,課堂上仍然以教師講解為主,內容主要是對語法、詞匯等的仔細分析,很少注重語用教學,大學生在校時英語口語和寫作成績都相當好,但因為不具備專業英文的閱讀和寫作能力而無法滿足具體的工作需求。在2009年大連的國家IT人才招聘大會上,戴爾、惠普、華為等200多家企業提供了5000多個需求職位,但是在2萬余人的應聘者中,有60%的人因尚未具備專業英文的閱讀和寫作能力而落選,其英語水平與職位所需要的英語能力相差甚遠。這種英語語言能力培養和社會需求的脫節成為制約國際化人才發展的瓶頸。
我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國際化”應該是今后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決定高校投入與績效評估的一個重要指標。這一規劃也為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和定位確立了方向?!按髮W英語”不再只是一門普通課程,作為跨文化交流工具的特殊本質特征使它應該與一個國家的發展戰略、高等教育國際化、高校本身的定位以及人才培養目標緊密結合在一起。大學英語教育應該從基礎英語技能培養逐漸轉到專業英語技能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上來,不僅要培養大學生一般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還要培養與專業崗位有關的外語工作能力。要幫助學生學習相關專業的基礎知識,閱讀英文原版的專業書籍、用英語撰寫專業論文、用英語與國際同行進行口頭和書面交流,提高專業英語應用能力,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通曉國際規則的國際化人才服務。
二、“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構建
1.教學理念
新世紀以來,世界已進入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在這個大環境下,大學英語教育要“以面向國際和跨文化的理念為中心”,著力拓寬學習者的國際視野,增強其跨文化溝通能力。英語不能只單純作為一種思想交流工具,而且要作為“文化的載體,它有承載、傳承、建構特定文化的功能”與機制,語言學習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一種文化學習的過程。學習一種語言必然要學習這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具有跨文化的意識和行為。正如胡文仲所指出的:“學習外語不僅僅是掌握語言的過程,也是接觸和認識另一種文化的過程?!?/p>
國際化人才應具備以下素質:具有寬廣的國際化視野和強烈的創新意識;熟悉掌握本專業的國際化知識和多語種表達能力;熟悉掌握國際慣例,對國際法、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知識產權等都有較深的領會;較強的跨文化溝通和整合能力;在國際舞臺上獨立活動的能力;較強的運用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具備較高的政治思想素質和健康的心理素質,能經受多元文化的沖擊,在做國際人的同時不至于喪失中華民族的人格和國格。因此在英語教育過程中必須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接受式教育為啟發式教育,專才教育為通才教育。由于語言與文化和思維不可分割,英語課不能只作為一門純語言知識技能課,而且是一門學生學習文化知識、開發思維能力、培養人格個性包括人文精神的通識課程。教學理念應以知識為主,通過知識學語言,熟悉異域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專業知識,使語言學習更加接近自然習得狀態。要強調“文以載道”,在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同時,還要培養他們的文化鑒別能力和思辨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取向,這樣才不至于在國際化的大環境中迷失方向,做出有損國格和人格的行為。
2.教學方法
“根據相關教育學與心理學理論,如皮亞杰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奧蘇貝爾的認知同化學習理論、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等,以及Krashen的輸入論、Oxford的語言學習策略論、Reid的知覺學習風格論、Vygosky 的最近發展區、Swain的輸出論等,外語教學中可以采取協作探究式、互動反饋式、意義學習式、學習風格/學習策略調整式等具體教學模式?!?/p>
因此,英語課堂教學應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輸入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切實做到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重視培養學生的知識輸出能力。教師應盡量減少講課時間,增加學生自學、討論、研究時間,教學內容要融入各種課堂活動中,靈活運用討論、案例、問題、活動、游戲等教學法,調動學生學習和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有獨立思考和發揮創造才能的機會。在教學過程中,要采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鼓勵學生勇敢大膽地提出對于問題的獨到見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教材方面,教師不僅要認真挖掘教材的文化內容,還要通過其他渠道開發與語言對象國有關的文化知識,要注意開發與語言對象國的生活習慣、行為準則、思維方式、語言習慣、價值觀念等有關的交際文化。教學中可以給學生提供來源廣泛的各種信息,具體包括所需國家的政治、經濟、國際關系等跨學科性內容,以紙質資源、音像材料、網絡平臺、語料庫等形式呈現,這樣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還可以結合教材的內容,給學生布置某一專題,讓學生充分利用多方資源獨自探索、研究,教師只是在適當的時間予以指導,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聯想創造能力、持續鉆研和終身學習能力。
語言的學習不能只局限于課內,還要注重課外活動的開發,作為課堂教學的實踐和知識的延伸,活動可以在校內和校際之間進行,目的是促進學生能夠大面積參與,為學生提供更多使用英語的環境,實踐和拓展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技巧。如開展英語角,組織學生觀看英語電視新聞,創辦英語廣播電臺、英文期刊,組織英語專項比賽(詞匯、聽力、演講、寫作、小品等)和大學生英語競賽等?;顒舆€可以跨越國界,讓中外學生共同組織夏令營,在系列特色運動中體驗異國文化特點,鍛煉跨文化交際能力。還可以利用互聯網的便利,開展國際合作教學、國際教室,網絡虛擬社區,定期組織不同國度的學生進行交流,為大學生提供國際化經驗,同時提高他們的語言應用能力,增進對不同文化之間差異的關注和理解,便于更好地與國際人士溝通和交流。
3.課程設置
2001年,教育部發文提出“本科教育要創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力爭三年內,外語教學課程達到所開課程的5%~10%”。為適應教育國際化的進程,爭取國際留學生資源,教育部從2009年起開始在我國高校大力推行全英語課程。復旦大學在2009~2010學年的第二學期就開設了101門全英授課的專業課程。為了應對這種全英語專業課程,學生需要一門銜接性的課程。這一項任務完全可以由“大學英語”課程來承擔。而且,隨著高中新課改在全國20多個省的施行,我國有相當一部分中學畢業生已經具有相當于大學英語四級的水平。因此,“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如果還是以基礎的語言技能培訓為中心的話,就不能適應現代大學生的英語水平和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需求。根據這種教育的新形勢,“大學英語”應該構建技能本位課程和內容依托課程相融合的多層次、立體化的課程體系。
(1)開設語言技能課程,包括“高級聽力”、“高級口語”、“高級閱讀”、“高級寫作”和“高級翻譯”。高級聽力課以BBC、VOA、CNN、CCTV-9和西方電影作為素材,使學生接觸到最真實的語言材料,以培養高超的聽力技能;高級口語課培養學生公共演講、商務演講、學術演講、演說與辯論的能力,為學生以后從事國際性的學術和商業活動奠定基礎;高級閱讀課程培養學生閱讀英文原版小說和報刊的能力,鍛煉學生的快速閱讀能力,培養學生高效獲取英語信息的能力;高級寫作課程培養學生的應用文寫作、論文寫作、創意寫作能力;高級翻譯課程包括科技英語或專業英語翻譯。
(2)開設內容依托課程,包括“科技英語”、“工程英語”、“商貿英語”、“軟件英語”、“法律英語”等課程。幫助學生熟悉相關專業的詞匯特點、句法結構和篇章特征,為學生進一步學習相關專業的全英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
(3)開設人文社科基礎課程和系列講座。通過中西文化的比較學習,使學生了解西方國家的自然及人文地理、社會、歷史和文化,具有國際思維和世界眼光,通過學習“中華文化”課程,讓學生學習中華文化的英語表達,使中國學生能用外語向世界講述中國的本土文化,在廣采博收各國優秀文化的同時,傳承發展中國先進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聽到來自中國的聲音。
一、英語專業學士論文寫作的現狀
關于我國外語專業學位論文寫作現狀的文獻非常有限,側重點不同,但有兩個基本共識:一是學位論文寫作與指導的目的和意義在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正確的治學態度和科學的研究方法;二是強調創新意識,鼓勵學生表達獨立見解,大膽嘗試,過程重于結果。(孫文抗,2004)
穆鳳英(2001)采用問卷形式,調查了五所高等院校部分英語專業四年級學生,幾項主要結果表明:(1)調查對象中選文學方向的占半數以上,影響選題的主要因素是興趣、占有資料和所學課程;(2)大多數人對做論文的認識不足,只是為了學做論文或完成任務;(3)半數以上得益于開過的課程及教師的指導;(4)多數人缺乏主動查找資料的意識。這份調查報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前學生的選題傾向、做論文的認識以及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目前已經做出的關于學位論文的研究多是針對老牌的本科院校的學生,其他學校(如新升本的院校)畢業生的論文寫作的研究較少。筆者所在的學校是專升本的院校之一,筆者結合自己輔導的論文寫作實際,以及從其他老師處了解到的信息,對學士論文寫作與大學生能力培養之間的聯系進行探討。
選題范圍是論文寫作中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在我院兩屆學生中,選文學題材的半數以上,影響他們選題的因素包括個人興趣、占有資料和所學課程。其他學生選了語言學、教學法和翻譯方向,極少數人選的是商貿方向。由此可見,多數英語專業的高年級課程中,文學類課程的影響力占較大優勢,這與開設時間較長(至少兩個學期)、相關資料也較豐富和容易獲得有著密切的關系。而語言學、翻譯和教學法則處于相對弱勢。即使教師想盡辦法去調動學生學習語言學的積極性,絕大多數學生仍普遍覺得語言學的知識比較廣泛艱深,對所學的知識或是一知半解,或是學過即忘,或是根本放棄了該門課程的學習,所以這類選題難以引起更多人的興趣。另外,語言學和教學類的參考資料多數專業性太強,抽象難懂,有的研究涉及大量數據的收集和統計,甚至需要教學實際來驗證,這些都使學生忘而卻步,只有去選稍顯容易的方向。
對論文長度的要求也會對寫作質量產生相當的影響。《高等學校英語專業高年級英語教學大綱》(2000)要求論文長度為3-5千個單詞。依據筆者的教學經驗,這個要求是比較合理和可行的。不管規定的字數多少,在實際的論文寫作中,仍然有學生為了湊夠字數大量變相抄襲的現象。所以,大綱建議的論文長度,不僅是個量的問題,也體現了對質的要求。就目前本科畢業生的一般水平而言,能用3-5千個英文詞寫出大綱要求的“文字通順、思路清晰、內容充實、有一定的獨立見解”的論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孫文抗,2004)
學生做論文的過程中仍然會遇到種種困難,諸如找不到參考資料,不清楚論文的具體要求,論文的格式,英語表達能力有限,甚至文字的排版問題等。
學生不清楚論文的具體要求,與學術論文課的開設與否有直接關系。根據03級學生論文寫作的實際,我院為04級學生在大四上學期開設了20個學時的學術論文寫作課,講授如何選題、查資料,如何確定具體的研究問題和論證步驟,如何使用規范的語言表述,如何正確合理的引用文獻等各方面的方法和技巧。即便如此,不少學生仍反映不清楚論文寫作各個環節的步驟和要求。這固然與該課程開設時間有限有關,與理論的講解和學生的寫作的實踐和體驗脫節有關,但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學生不重視該課程的學習,才出現了寫作中的種種問題。
在查找資料方面感到困難的學生也比較多。近年來開設英語本科專業的院校數和入學人數的急劇增加,英語專業所需的圖書資料的嚴重不足是可想而知的?;ヂ摼W的迅速發展和計算機使用的普及為學生提供了部分資源,但這方面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一方面,學生查找資料的意識、能力和技巧急需提高。一些學生甚至不知道怎么查資料,需要查什么資料,如何利用查到的資料。另一方面,互聯網為人們獲取信息提高了極大的便捷性,但其負面效應在所難免,部分學生有抄襲現象。所以,教師一定要堅持誠信教育,還要加強從選題、資料收集到終稿、答辯的全程指導,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英語表達能力不足是論文寫作中又一突出的問題。學術論文要用正式的書面文體,從布局謀篇到段落、句子之間的銜接,從提煉主題句到每個句子的結構、用詞乃至標點符號的使用都有嚴格的規范,都需要學生有較扎實的語言功底。教師指導不可能替代學生遣詞造句,學生英語表達能力低下是寫好畢業論文的一大障礙,也是產生抄襲動機的一大根源。盡管我院一再強調不能一字一句地批改論文,但面對如此多的語言方面的錯誤,教師很多時候不得不忙于糾正論文中的語言問題。所以,如何加強書面表達能力的培養,是英語專業整個教學體系中面臨的一個嚴峻的問題,決不是通過批改畢業論文就能做到的。
二、大學生能力的培養
做學士論文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和檢驗學生的科學態度,觀察、思考和動手能力,以及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所以,對畢業論文寫作的現狀的分析有助于反思高等教育的各個環節,更好地促進大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1.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大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由于“所有真正的學習都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它需要運用頭腦,不僅僅要靠記憶。它是一個發現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承擔主要的角色,而不是教師”。(續潤華,李建強,2000)盡管不斷進行教學改革,我國高等學校的教學在不同程度上還是采用灌輸式或填鴨式的方法進行教學,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更不利于學生獨立的思考能力的培養。所以高等學校的教師要采取有效措施,改進教學方法,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身于學習活動,這是保證課程講授成功的關鍵,也是提高大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前提。
2.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思辨能力和言語表達能力。對于授課過程中出現的重點和難點,教師可將其設計成討論課,要求學生在課前查閱有關資料,為上好討論課做好充分準備。為此,學生不得不投入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來準備,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討論,可以充分發揮其積極主動性。課堂討論既能鞏固所學過的知識,又能在查閱資料、進行討論和形成結論的過程中培養自己的閱讀能力、思辨能力和言語能力。
3.加強寫作訓練,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學生從平時寫2-3百詞的比較隨意的短文到3-5千詞的學術論文,跨度較大,單靠一門學術論文寫作課顯然不夠,英文寫作功夫更是需要長期積累。提高學生論文寫作水平的一個有效途徑是無論基礎技能課還是高年級的專業知識課,每學期教師都指導學生做一些小型的研究課題,要求學生收集資料,寫出報告,畢業論文的寫作就水到渠成了。為了加快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從學生一進入高等學校,可以讓他們在教師指導下從事一些科研活動,有目的有計劃地對他們進行系統的科研訓練,使他們盡早熟悉科學研究的程序和方法,不斷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4.授課與指導結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無論專業基礎課還是專業理論課,教師都應該授課結合指導,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以學術寫作課程為例,該課程在《大綱》中與文學和語言學并列為高年級的專業必修課,有其相當的地位,一定要充分發揮其作用。教師除了講授常規的研究方法和行文規范外,還應該結合論文寫作的實際,通過分析和講解一些往屆學生的論文,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學生也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理論聯系實際,從而更好地領會論文寫作的規范和具體要求。
大學生在古代文學課程的學習中到底有哪些不良習慣,這些不良習慣對他們學習古代文學造成了哪些不良影響,這成為古代文學學科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作為古代文學教師,必須找到大學生形成這些不良習慣的根源,并對癥下藥,找到合理有效的教育對策,幫助引導學生走上合理的學習之路。
一 大學生在古代文學課程學習中的不良習慣
習慣并不是由遺傳得來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環境中習得的。針對習慣是后天形成的這一特點,應該及時找出不良習慣形成的原因并努力防止其發生。在目前的古代文學學習中,學生的不良習慣可見于以下四個方面:
1.缺乏學習目標,盲目跟風學習,導致對古代文學學科的冷落
一方面從高中進入大學之后,原有的學習方式已不能適應大學的學習,導致很多學生找不到正確的學習方法,進而對學習興趣減弱。很多學生在學習上表現得很被動,學習專業課往往只是為了考試和評獎學金。另一方面,由于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就業形式日益復雜,因此產生的“一張文憑、多種證書”效應使很多學生情緒躁動,因害怕自己落后他人而盲目跟風考證。在從眾效應的影響下,學生們終日忙于“英語四六級”“計算機操作技能”等各種資格考試,而對專業學習卻隨便應付。學習的動力只是為了獎學金或服務工作,學習明顯帶上了功利色彩。
由于功利性目的的存在,古代文學一類的傳統學科遭遇到冷落。學生既不知道為什么要學習古代文學,也不知道該怎樣去學。原本需要花大量時間閱讀和分析的文本被束之高閣,課堂學習中只是機械地應付教師,甚至連教師教授的內容也只是聽聽而已,這樣的學習成果自然收效甚微。
2.網絡成癮造成學生學習古代文學能力的低下
近年來,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及人們對網絡利用率的提高,網絡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大學生是網絡使用的最主要群體之一。但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不少大學生出現了過度依賴網絡的現象,這使得他們的注意力、觀察力、思考力、應用力、自覺力、記憶力、想象力、創造力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當學生沉迷網絡之后,學習的自主性變成了上網的自主性。情節嚴重的因為大量時間花在網絡上,導致學業荒廢,輕者則表現為學習過分依賴網絡,時下很多學生撰寫畢業論文時,沒有網絡,就無從下手。有調查表明,大學生上網收集資料的興趣多于他們對所學課程本身的興趣。
網絡成癮削弱了大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古代文學學科自然也受到了影響。大部分學生不愿意閱讀繁體字的文本,而愿意選擇網絡版的現代文本;在文本閱讀中遇到生字、生詞也不愿意查找相關的工具書和資料,而是單單靠瀏覽網頁獲取信息;教師布置的論文,寫作觀點幾乎全部來自網絡,全無自己的想法和評述。長此以往,學生學習能力越來越低。
3.在古代文學課程學習中因害怕困難而產生畏懼或消極的學習心態
進入大學之后,大學生要面對的是全新的學習方式和生活環境。大學四年里,他們既要學專業課、公共課,也要學習各學科的研究方法,因此學習方式已完全不同于中學。但大多數學生還是習慣于中學時跟著教師節奏走,教師“手把手”教的方法,所以對大學教師的講授,很多學生感覺難以適應。實際上,大學學習是提倡自主進行的,不僅要求學生自己安排學習時間,還要求學習模式從“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
古代文學課程對學生學習的要求是:課前積極做大量的閱讀準備;課上跟隨教師理解和消化講授內容;課后做相關知識的積累和研究。這也是古代文學自身的特點決定的。在講授時,教師往往只是速度較快地講重點、難點,一節課會涉及一章或幾章的內容,其中涵蓋的作家作品也很多,但課后布置的相關練習又相對較少。在這樣的情況下,有的學生不知從何下手;有的學生感到負擔過重,不知如何安排各科課程的學習時間;更有甚者干脆棄之不顧。在長期的古代文學學習中,不少學生一時跟不上,就時時都跟不上,造成惡性循環,學習效果很不理想,進而產生了逃避的想法。
4.因偏科而忽視對古代文學課程的學習
大學生學習偏科往往是由于興趣差異引起的,很多大學生學習課程僅僅憑對課程或任課教師的喜好。在實際學習中這部分偏科學生的表現是,對感興趣的學科認真對待,對不感興趣的則草草了事。
古代文學由于時間遙遠,文體復雜和字詞難以理解等緣故,常常不受學生“歡迎”,特別是先秦到漢魏時期的文學,這一情況更加突出。這種偏科傾向,實際上是由于學生缺乏對古代文學課程應有的了解和興趣所產生的,不少學生對古代文學懷有恐懼和排斥的心理,所以他們在學習古代文學時常常提不起精神,甚至上課做別的事情,顧此失彼的做法使他們難以達到課程的要求,也影響了他們自身的全面發展。
二 對大學生古代文學課程學習不良習慣的教育對策
針對以上大學生在古代文學學習中的不良習慣,作為高校的古代文學教師,必須找出有效的教育對策,以幫助學生走上合理的學習之路。在筆者看來,杜絕以上不良習慣的發生,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