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8 03:46:0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宏觀調控政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完善和落實宏觀調控政策,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好勢頭。要把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作為當前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按照控總量、穩物價、調結構、促平衡的基調做好宏觀調控工作。2008年要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
國家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張永軍認為,2008年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是“兩個防止”,這凸顯出了我國發展任務的新變化。要完成宏觀調控的這兩個首要任務,控總量、穩物價、調結構、促平衡四項基調統一協調是重要保證。
張永軍認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出的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等宏觀調控措施,是基于已取得的宏觀調控成果作出的科學決策,將成為進一步抑制經濟從偏快走向過熱的重要調控手段。
雖然2007年下半年CPI增長較快,但目前的價格上漲仍屬于結構性上漲,食品類價格上漲快,并未傳導到其他商品,物價沒有出現全面上漲。張永軍說,將防止全面通脹的問題作為下階段經濟工作的重點之一,體現出國家對人民生活質量的關注,同時也體現出國家在宏觀調控上的前瞻性和預見性。
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首席經濟學家莊健認為,提出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而不是“適度從緊”,這在中國近年來比較少見,把“適度”兩個字去掉說明政策分量加重。
莊健說,雖然中國經濟增長形勢總體比較平穩,當前的物價上漲也只停留在結構性的層面,但是中國經濟仍然存在投資增長過快、信貸投放過多、外貿順差過大等問題。現在要做的是采取調控措施來控制信貸增長和投資反彈。
2007年以來,宏觀調控的主基調是雙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央行多次調高利率,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同時發行特別國債回收流動性。莊健說,雖然央行稱之為“穩中趨緊的貨幣政策”,但總的來說,宏觀調控溫和而且有預期。
莊健說,從緊的貨幣政策一方面是對此前政策的延續,另一方面表明調控力度會加大,貨幣政策組合拳的力度可能會更大。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易憲容在其撰文中明確指出,中央采取這樣的宏觀政策,是在對當前經濟形勢判斷的基礎上形成的。2007年以來,為防止固定資產增長過快,緩解貿易順差過大矛盾,控制物價過快上漲,抑制信貸過快增長,緩解流動性過剩等,國家各個部門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觀政策,包括多次調高存貸款利率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發行特別國債回收流動性,大幅降低利息稅率以及相應的土地政策和稅收政策等。
關鍵詞:土地政策; 國民經濟; 宏觀調控
中圖分類號:F30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13)04-0013-03
一、引言
土地與資本、勞動等要素都是發展經濟不可或缺的投入要素,配第曾用“土地是財富之母,勞動是財富之父和能動的要素”來概括土地對于經濟發展的基礎作用。土地作為重要的生產投入要素,不僅具有像資本、勞動等要素的一般屬性,也具有其獨特的屬性。資本、勞動都具有極大的流動性和可再生性,而土地則是固定、缺少流動性,并且具有很強的空間屬性,尤其是可適宜經濟社會發展的土地幾乎是不可再生的,這些特點使土地與其他要素不同,也為土地政策成為宏觀調控工具增加了難度。眾所周知,我國傳統的宏觀調控工具是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土地政策還未曾從真正意義上成為國家的宏觀調控工具。雖然自2003年我國經濟進入新的增長周期擴展階段,我國政府曾明確提出土地政策參與宏觀調控,并與傳統的信貸政策并列作為宏觀調控的主要工具,但由于土地的特殊性,國家一直不能像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那樣在全國范圍內進行靈活運用,因而土地政策參與宏觀調控是我國經濟發展新形勢下新的研究課題。筆者認為,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作為宏觀調控工具是由國家調節控制貨幣(財政收入)的供應量和需求量,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圍繞供給量和需求量制定相關的經濟政策調整經濟運行中的貨幣量,使其能夠促進經濟發展;而與此類似,土地作為宏觀調控工具也應由國家控制土地的供給量和需求量,根據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對土地資源的總量和結構進行干預和調節。黨的“十七大”報告中也明確要求“在2020年初步完成主體功能區布局”。而主體功能區的理論創新,其實質是將空間維度重新納入理論分析。主體功能區的不斷發展及其變化,必然是土地政策在“空間維度”上的一種屬性表現。因此,進一步探尋土地政策參與宏觀調控必然是深入主體功能區理論基礎建設的客觀要求。
二、土地政策參與宏觀調控工具:基于我國土地政策實踐視角
最先把土地作為重要生產要素的學者是認為“土地是財富之母”的配第,以及認為“土地是所有財富由以產生的源泉或資料”的坎蒂隆。此后,生產要素理論不斷發展,直至今天的“生產要素六元論”(人力、財力、物力、運力、自然力和時力,其中土地屬于自然力)學說在理論界幾乎達成共識。事實上,土地要素是勞動要素和資本要素運行的空間載體,如果能夠引導和調節土地要素的投入方向和投入量,就能通過不同的土地政策產生的不同經濟效果來調節宏觀經濟,所以生產要素理論成為土地政策參與宏觀調控的重要理論依據。根據我國土地政策實踐,土地政策是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參與宏觀調控。在供給方面,雖然我國用于社會經濟發展的土地總面積是固定的,但由于土地公有制使我國政府對土地擁有絕對的控制權,因而從供給方面能夠進行效果很好的調控,可以從土地供給方式、供給結構、供給價格三方面制定土地政策對經濟進行調節。在土地需求方面,包括農業用地需求、工業和建筑用地需求以及服務業和居民住房用地需求構成了土地的總需求,而土地需求的調節主要在于房地產市場對住房需求的調節。由于我國農業用地實行,具有穩定性,不符合宏觀調控政策所需要的靈活性,而工業和建筑用地以及服務業的用地需求應從土地整體規劃的大方向來考慮并與產業政策等相關政策綜合考慮對需求的調節,因而只有房地產市場適合調控手段的靈活多變。
土地政策的主要調控工具包括土地供應與市場規則工具、土地價格與收益政策工具、土地收購儲備工具以及“道義勸告”工具等。其中,土地供應與市場規則工具包括土地規劃、城市規劃、土地供應計劃、建設用地審批、土地出讓轉讓政策等;土地價格與收益政策工具包括基準地價、工業用地和經營性用地出讓最低價格、土地稅費政策、征地補償政策等;“道義勸告”工具指中央土地調控部門通過發表正式聲明、導向性政策和指導意見或私下談話,表明對當前國土資源經濟形勢的判斷和對地方政府的希望,以達到影響地方政府、用地企業和個人用地行為使其符合中央政策目標要求。結合我國土地政策實踐,我們可以對我國土地政策參與宏觀調控的效果進行分析。例如在土地供應方面。過去的十年間我國建設用地供應總體趨勢為上升中略有波動。如2012年第一季度,我國建設用地供應總量同比增長超過30%,全國建設用地供應11.44萬公頃,同比增長33.6%。我們可以看出建設用地供應量與GDP之間呈正相關的關系,尤其是2007和2008年,建設用地供應量明顯下降,GDP也明顯下降,表明建設用地供應量對國內生產總值有重要影響,國家通過控制建設用地的數量對經濟進行有效調節。
而在土地供應結構方面,我國2010年土地供應結構中比例最大的是工礦倉儲用地,占36.6%,其次是住宅用地,占26.7%。這說明對我國房地產市場的調節已經成為我國土地政策參與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而從整體上看2012年我國供地結構也出現了較為明顯的調整趨勢,其中基礎設施用地增長幅度最大,占我國土地供應總量的45.2%;房地產用地增長幅度次之,占我國土地供應總量的23.6%。這表明土地審批、土地結構制約了我國各項產業的發展,國家通過土地政策同產業政策相聯系,有效地實施了對支持產業的扶持。此外,在土地價格方面。從整體上看,土地出讓價呈上升趨勢,尤其是2008年以后土地出讓價格大幅度攀升。土地出讓面積和土地出讓價格幾乎是同向變動。由于土地出讓價格是影響房地產市場房價的重要因素,因此也成為國家調控經濟的重要手段。
三、土地政策參與宏觀調控的政策建議
土地若能夠解決自身的難題,即空間性和不可再生性,則土地政策可以像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一樣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主流調控手段。對于不可再生性,可通過技術的進步向空間和地下兩個方向發展、增強利用率等方法解決;而對于空間屬性問題,則應該通過資本和勞動等要素的自由靈活流動與不可流動的土地要素相結合,需要土地政策與其他政策的配合,同時處理好部分和整體的關系。因此,結合上述分析,土地政策參與宏觀調控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 國家應有一個統一的土地調度機構,構建由中央和地方不同級別但同一系統的機構體系。在我國宏觀經濟實踐中,財政政策的總機構為國家財政部,下有各級財政部門相呼應;貨幣政策的總機構為中央銀行,下設不同級別的各級銀行;土地政策的總機構包括國土資源部、建設部、國務院等部門,由于沒有統一專門的政策制定機構,往往會導致多部門由于未能提前溝通而使各項政策之間出現矛盾,最終不能達到政策制定的初衷。
2. 土地政策應與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等政策手段相互配合使用,如國家在使用土地政策調節房地產市場,抑制對住房的過度需求時可與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相配合:如上文所說使用貨幣政策提高利率、使用財政政策征收房產稅等措施配合遠比單獨使用土地政策效果要好;又如使用土地政策的工具(土地規劃)時要與產業政策相配合,在土地審批時對于支持的產業放寬限制等。
3. 土地政策參與宏觀調控,運用土地政策對經濟進行調節時不僅要從供給方面進行,還要從需求方面同時調節,雙管齊下,綜合運用才能達到既定的效果。這同樣需要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以及利率政策等制度配合。
四、結論與啟示
土地政策參與宏觀調控對經濟進行調節的原因在于市場調節經濟存在失靈現象,而主流經濟學推崇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并不能完全滿足調節市場失靈所造成的經濟波動,需要新的宏觀調控手段加入對經濟進行調節。土地是各種生產經營活動所必須的載體,離開土地任何經濟活動都不可能進行,這就使得土地政策參與宏觀調控成為可能。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調節經濟時要求市場主體有靈敏的反應度,如國家上調利率期望市場主體能夠較少地使用資金,而在經濟運行中市場主體很有可能不計成本的進行投資,從而使調控達不到目的,而與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相比,土地政策成為宏觀調控手段的優勢在于離開土地任何經濟活動都無法進行,市場主體對土地供應政策完全具有彈性,政府可以通過土地政策調整以取得良好的調控效果。
參考文獻:
[1]郝大江.區域經濟增長機制研究[M].北京:中國物質出版社,2011:53-55.
:宏觀調控房地產企業策略
目前房地產業過熱跡象逐漸顯露,為了房地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政府宏觀調控的兩記“重拳”——控制土地和控制信貸,正擊中了整個房地產業的關鍵,房地產企業必將在調控中不斷地進行自身調整。正確看待宏觀調控,便成為房地產企業應對宏觀調控的關鍵。
正確對待宏觀調控的市場背景
目前房地產市場基本呈持續健康發展態勢,但也出現了局部房價上漲過快、投資過熱等問題,已引發了新一輪的房地產過熱。主要表現在:
房地產投資增長過猛
近年來房價連年上漲,吸引大量資本的涌入,導致房地產業的投資幾乎是以大爆炸的方式急劇增長。1998~2003年每年投資增長的環比分別為13.7%、13.5%、21.5%、27.3%、21.9%和32.5%,平均年增幅為21.7%。2004年第一季度固定投資增長過快,尤其是房地產項目的開發投資增長高達41%。
房地產供求結構嚴重失衡
目前我國各地高收入家庭只占極小的部分(約占10%),而中低收入家庭才是社會的主要組成部分。在房地產開發建設過程中,各地應該多開發建設低價位的經濟適用住房才能滿足廣大中低收入家庭的需要。但是現實情況是供給結構暫時性失衡,集中表現在高檔房、花園別墅過多,中低價住房、非凡是動遷用房短缺,導致住房平均價格上漲過快。
房地產價格上漲過快
商品住房價格與家庭收入的比例,是居民支付能力的標志。房價收入的比值越小,居民買房能力越強。上海2001-2003年商品房價格平均漲幅分別為1.8%、
8.2%、24.2%,呈一路上升態勢,三年漲幅累計達到34.2%,成為房價增長最快的省市,這一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上海居民的收入增長幅度。
房地產貸款比重過高
房地產融資渠道單一,對銀行依靠度過高。銀行由于有實物抵押認為房地產抵押貸款是非常安全的,從而增加貸款額度。在這種機制作用下,銀行貸款余額中30%以上的貸款都流向了房地產領域。隨著房地產價格的上漲,金融風險會相應增加,甚至會引起巨大的金融危機。
房地產企業盲目圈地
自2001年以來,各路開發商對房地產業的發展布滿著預期希望,于是一股規模巨大、聲勢不小的征地運動正在全國各大中城市掀起。
房地產投資客增多
近年來城市居民的收入大幅增長,而投資渠道卻十分狹窄。為了降低投資風險,提高收益,許多投資者紛紛將目光投向房地產市場,導致虛假的需求現象。由于開發投資量和竣工面積的增長速度明顯高于同期商品房銷售的增長,使我國商品房空置面積大幅度增加,空置面積增長幅度為9.2%。至2004年9月全國空置房面積增加到1.25億平方米,空置率估計為26%,已遠遠超過國際公認的10%~15%的警戒線。
理性看待目前的宏觀調控
理性看待調控的力度
回顧這些年房地產業發展的歷程,我國房地產業經歷了兩次房地產過熱的調控,其中,1993年大規模的對局部地區“過熱”的宏觀調控。90年代房地產增長是在一個房地產投資與消費的低潮期起步的,過高的投資沒有消費市場的支撐,而現在的房地產投資增長是在連續多年的高速增長水平上,有較高的住房需求的基礎;90年代房地產投資增長是以國有資產,非凡是財政資金與銀行貸款投資為主的增長和以國有資金為主的消費,而現在的房地產市場是以非國有投資為主和以個人消費為主的市場。所以,當前宏觀調控的市場背景與以前的調控有著根本的不同,不會采用一刀切的行政干預辦法,企業不必對市場發展喪失信心。
我國政府宏觀調控能力不斷增強,調控手段日趨成熟,經濟運行趨于平穩。宏觀調控的手段堅持市場化的方向,沒有采取緊急剎車政策,而是從土地、金融政策上加以調控。從已經出臺的政策看,絕大部分的政策還是采用經濟的手段、市場的手段,不會對中國的經濟和中國的房地產造成致命的傷害,只會使它健康發展。
理性看待調控政策的效應
2003年至今調控政策不斷出臺。2003年2月央行《貨幣政策執行報告》,3月治理整頓土地市場秩序,5月公布《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6月121號文件和8月18號文件,9月實行第一部《物業治理條例》。2004年4月25日實行差別預備金率,并上調存款預備金率0.5個百分點,4月底,國務院下發通知,將房地產業開發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資本金比例從20%提高到35%以上。同時地方政府從加大土地市場調控、優化住房供給結構、完善市場交易法規、建立預警預告機制、健全住房保障體系等五大配套措施調控房地產市場。
土地政策的效應分析國土資源部的11號令、國務院的45號文,是清理整頓土地市場的一個武器。經營型土地的招標、拍賣和掛牌方式供給使得土地的實際供給者變成了市或者縣單一主體,這樣政府可主動介入市場,控制總量與供給結構,能夠避免開發商盲目儲備土地,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從而提升對土地的調控能力。土地市場的供求關系更加穩定,波動會更小。同時,開發商獲得土地的方式以及過程都更為簡單明了,獲得土地的環節也減少了,有利于土地獲得的價格的穩定或者穩中有升。土地供給的市場化程度會有比較大的提高,各路開發商能夠以公平競爭方式獲得土地,偶然性的暴利機會減少,有利于促進整個行業平均利潤的形成和防止盲目追求效益的投資過度。
金融政策的效應分析從2003年121號文件到國務院出臺提高資本金政策的一系列金融調控措施,首先有利于通過利率、貸款期限、貸款投放時間和規模等信貸政策,使房地產信用規模保持合理水平和內部結構。其次有利于規范銀行對房地產的信貸業務,對防范金融風險有積極的影響;同時大幅度提高開發商自有資金比率,有利于降低房地產市場的供給風險。再次,央行房貸政策要求嚴格控制土地儲備貸款的發放,就是通過金融杠桿作用平衡土地的需求量,同時,又是在理順金融業與房地產業的關系。最后,央行緊縮銀根政策,避免資金過量涌入,避免企業超負債能力超計劃規模的開發項目,避免借用信貸資金進行商品房投機買賣行為的大量出現。這些都更加有利于整個市場的調整,使市場更加規范,更加穩定。
調控政策對房地產企業的影響政府土地、金融調控措施必將對房地產業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這些影響主要有:調控政策規范市場,有助于為房地產企業創造一個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調控措施將帶來的資金壓力,非凡是中小開發企業瀕臨困境,將迫使一些開發企業轉變開發方向和開發計劃。同時,調控勢必有可能把更多的投機性開發商逐出市場,企業將回歸理性和本分。調控措施將有助于促進企業的優勝劣汰,在此過程中實力較弱、企圖投機的開發商將會面臨較大壓力甚至被淘汰出局。經過優勝劣汰后生存下來的,必將是優質企業,其抗風險能力也將大為提高。調控措施在限制高檔住房和商業用房消費的同時,中低價住房消費由于事實上的提高預售門檻,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部分消費者可能從原來的持幣購房變為對價格下降產生預期,持幣觀望、延遲購房,削弱市場的活力和動力,必將影響房地產企業市場發展的信心。
房地產企業應對宏觀調控政策的策略
正確看待房地產業的發展前景
正確看待房地產市場需求目前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是由實實在在的需求所支撐的。從今后的發展來看,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要求,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翻,即每年平均增長7%以上。經濟的快速增長必然帶來對房地產的大量需求。房地產需求將保持穩定、旺盛的狀態,主要包括提高居住水平需求、城市化需求、舊區改造拆遷需求、外來購房需求四個方面。例如,根據上海的需求分析,每年商品住宅的需求達到2000萬平方米。按此要求,房地產業在這20年里必須持續地以高于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向前發展。
正確看待房地產企業利潤房地產市場處于均衡狀態時,房地產資金利潤率水平,一般應當為社會平均利潤率。雖然房地產企業資金投入量大、周期長、環節多、風險也較高,在正常操作情況下,房地產利潤率稍高一些,也應視為正常。但它歸根到底會受到社會平均利潤率的制約。隨著土地供給的市場化程度的提高和房地產市場公平競爭環境的形成,房地產開發獲得暴利的時代總體上已過去,平均利潤的時代已經到來。
房地產企業應對調控政策的策略
投資決策理性化投資規模理性化,不可盲目做大。根據企業自身的資金實力,認真進行市場調研,正確進行目標市場定位,合理安排投資規模。投資結構理性化。認真接受政府指導,吃準市場趨向,適應中低收入者需求,多開發中低價位住房。投資領域理性化,積極參與城市建設用地的拓展和全面整理。土地開發、土地拓展、土地整理,在地產業上是一個非常值得探索的領域。投資區域多樣化,不要盲目集中城區。城市化進程中小城鎮建設,對于房地產企業是一個可開拓的新市場。
經營治理科學化治理出效率,要求開發商練好內功,做好自己的產品。練內功主要著重大力提高治理人員素質,努力提高資金經營效率,合理安排建設周期。
注重品牌戰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市場行為往往成為決定企業命運的關鍵因素。企業應當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對消費者負責,遵紀守法,照章納稅,以規范的市場行為建立良好的公眾形象,從而贏得市場。房地產業已進入品牌競爭的時代。在品牌創業階段,競爭的重心以從單個樓盤間的較量,變成企業間實力的比拼。品牌是一種無形資產,更是一個整體概念,除有形產品外,還包括附加產品,即消費者購房所得到的附加服務和附加利益。只有那些具有品牌優勢并且經驗豐富的房地產企業,才會贏得更大的發展機遇。
多元化融資渠道銀根收緊和房地產企業的資金門檻提高,無疑對中小型房地產企業的打擊和影響最大。房地產開發企業可以轉向尋求其它融資途徑,運用兼并重組、聯合、股東置換、利用民間資本或外資參股等形式資本運作,盤活現有資產,做大做強房地產開發企業,為新一輪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不斷創新產品與服務單位和家庭由于經濟實力的不同而對房地產包括住宅具有不同層次的需求,同時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人們消費需求也在發生變化。因此適應不同層次人的要求,適應不同層次人水平提高了以后對住房的需求,就要求房地產企業不斷推出的新產品、新形態、新種類,以滿足市場的需求。只要有變化就是新的賣點,就可以推動房地產開發向一個新層次、新的高度發展。
參考資料:
1.張建華.理性看待我國房地產業的發展.上海房地,2003(1)
2.張永岳,陳伯庚.略論當前房地產市場形勢.上海房地,2003(8)
3.張元端.促進房地產開發持續健康發展.中國房地產,2003(9)
4.王克忠.房地產周期和房地產業健康發展.上海房地,2003(12)
1土地政策宏觀調控的目標
1.1宏觀調控經濟政策的一般目標
遵循一般經濟理論,宏觀調控經濟政策的一般目標主要為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國際收支平衡等。經濟增長指的是國民經濟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避免經濟停滯或下降。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快速增長是宏觀調控經濟政策中的核心問題,也是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物價穩定是指保持物價總水平的相對穩定,避免物價大幅度波動。物價穩定并不排斥個別商品價格的劇烈波動,也并非是物價總水平的固定不變。只要在一定時期內,價格總水平的上升或下降在社會可接受范圍內,即可視為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并不是指每個人都有工作,而是指保障有勞動能力的公民享有就業機會。在政府制定的目標中,維持充分就業占有重要地位。在經濟體制轉軌和增長方式轉型的過程中,失業問題不僅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經濟問題,也是一個關系改革、穩定與發展的政治問題。國際收支平衡是指保持國際收入與國際支出的相對平衡,尤其是保持經常項目與資本項目的基本平衡,避免出現大幅度、持續性的國際收支逆差或順差。
1.2土地政策宏觀調控的中間目標
要實現宏觀調控的一般目標,土地政策必須結合自身特點,確定其中間目標。具體而言,應包括以下3個方面。1.2.1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
土地是重要的生產資源,影響著其他資源的利用效率,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與國民經濟總量的變化趨勢密切相關。因此,制定土地政策時,必須考慮目前土地利用中的低效、浪費等現象,采取有效措施,約束相關經濟主體(如,土地使用者、土地市場交易者、集體土地所有者、地方政府等)的行為,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同時,由于土地是社會生產活動的載體,故土地的有效利用還必須包括其承載的其他要素的有效利用,如促進要素所組成的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這是作為宏觀調控手段的土地政策與解決土地利用問題的傳統措施之間的重要區別。
1.2.2維護土地利用的社會公平性
由于土地的稀缺性、位置固定性和質量差異性,故在制定土地政策時,必須要注意土地利用的社會公平性。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兩點,即人與人之間的公平和人與自然間的公平。其中,前者主要是指人們在居住方面的生活公平性,要尊重每個人都享有居住的基本權利,這在土地政策中有所體現,如針對中低收入者建立的廉租房體系中對土地的利用;后者主要表現為土地政策必須約束人們利用土地過程中的行為,以保護環境,避免在市場利益驅動下,人們給環境帶來的巨大破壞,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1.2.3保持土地市場價格穩定
保持土地市場價格的穩定是土地政策實現保持社會物價穩定的重要渠道之一,這是因為土地價格與通貨膨脹率之間存在較顯著的相關性。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土地政策宏觀調控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土地政策可通過土地供應工具(總量和結構供應、土地規劃)、土地與財政金融的交叉工具(如土地稅收、土地價格、土地出讓金)等,并利用相關的中介指標來達到經濟增長、穩定物價和充分就業這3個終極的目標。
關鍵詞:土地政策;房地產價格;主體功能區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13)03-0022-03
一、引言
隨著福利分房制度的終止,房地產業開始蓬勃發展起來。近年來,房地產業已成為許多城市的支柱產業。然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房地產市場漸漸出現了房價上漲過快,空置率過高等嚴重影響其健康發展的問題。2003年,國內部分地區的房地產市場開始出現過熱現象。同年,土地政策被正式納入為宏觀調控政策來調控國民經濟。幾年間國家出臺了大量土地政策對房地產市場進行了針對性的調控。各種政策的出臺對于房地產市場特別是房價究竟產生怎樣的影響,這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而與此同時,我國“十一五”規劃綱要首次提出“重點開發、優化開放、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種類型主體功能區建設,并要求各地區據此“規范開發秩序,完善開發政策”。黨的“十七大”報告中也明確要求“在2020年初步完成主體功能區布局”。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主體功能區理論是我國首次提出,其基礎理論建設仍相對滯后。一般認為,主體功能區的理論創新,其實質是將空間維度重新納入理論分析。主體功能區的不斷發展及其變化,必然是土地政策在“空間維度”上的一種屬性表現。因此,進一步探尋土地政策參與宏觀調控必然是深入主體功能區理論基礎建設的客觀要求。
二、土地政策參與宏觀調控研究的簡要述評
國內外許多學者都對土地政策與房地產的關系進行了研究。Pollakowski(1990)通過對美國華盛頓地區蒙哥馬利郡的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發現土地供給政策可以影響一個地區的土地價格和房地產價格。當土地限制供應政策越嚴格,地價和房價的上漲速度就越快;Peng.R和Wheaton.W.C(1994)對香港1965-1990年相關數據進行了計量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土地供給的下降會減少房屋供給總量,這樣一來消費者會產生未來可利用土地資源更加稀缺的預期,于是其對房屋的需求上升最終會導致地價和房價的上漲。Raymond(1998)運用Granger因果分析對香港地區的房地產價格與土地價格關系進行了實證檢驗,結果證明房價與地價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而我國學者對于該問題的研究基本持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土地價格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房地產價格;另一種則認為,房屋供求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房價的變化。例如,婁文龍和朱青(2004)認為,造成我國房地產市場產品供給量不足、供給結構不合理的原因主要是土地供應方式存在問題,并對該問題提出了合理的政策建議;周江(2005)認為,造成房地產價格過高的原因有很多,房地產市場結構不合理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高麗坤、李淑杰等學者(2006)從價格和供應量的角度,分析了土地市場與房地產市場之間的關系;張慶佳、林依標(2008)認為,房價上漲的原因是由土地的有效供應量不足以及供應結構不合理引起的,解決這兩方面的問題就可以使房價回到合理價位。
三、土地政策對房地產價格形成的影響分析
土地供應政策參與宏觀調控,并對房地產價格產生影響,主要有三方面:土地供應量、土地供應方式和土地供應結構,進而影響房地產市場價格。
(一)土地供應量角度
房屋建設離不開土地,土地供給量的數量會直接影響到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土地供給分為增量土地和存量土地。城市擴大建設主要通過兩方面途徑:一方面,是向周邊城鎮擴張,通過占用農用耕地來提高增量土地的數量;另一方面,則是對已有土地進行深度開發和利用,提高存量土地的利用率。
隨著城鎮化步伐加快,部分城鎮規模過度擴張,我國土地資源利用粗放,浪費現象凸顯。一些開發區和新區違反規劃設置,盲目擴大規模,造成了北京、天津、上海等多城市“城中村”問題嚴重。2004年,國務院辦公廳頒布了《關于深入開展土地市場治理整頓嚴格土地管理的緊急通知》集中對土地市場進行整頓。該通知對之前土地供給過程中存在的土地占用違規、不合理現象,以及土地審批過程中違反國家產業政策、超規劃超計劃等現象提出了整頓要求,加大了對房地產市場的整頓力度,對土地供應實行了從緊的政策。此外,我國也正在面臨逐年增加的人口壓力。據測算,我國基本農田保護面積應穩定在15.6億畝以上。為保障糧食供應、保護現有耕地,2005年由國土資源部頒布的《關于進一步做好農田保護有關工作的意見》。該《意見》加強了城市規劃中對農田的保護力度,也對征地活動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從近年來我國土地年征地面積的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出,隨著相關政策的落實,全國年征地面積基本呈下降趨勢。這意味著,城市的土地供應不能單靠對外擴張來滿足,而是要對已有土地進行深度開發。對于房地產企業來說,可供使用的土地不會通過城市對外擴張來無限供應,終究是要在一定范圍內進行。
僅僅調節增量土地的供給遠遠不夠,存量土地調整也是調節土地供給量的重要方式。例如,為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2007年國土資源部、財政部和中國人民銀行聯合頒布了《土地儲備管理辦法》,明確要求“各地應根據土地市場需求,合理確定土地儲備規模”。土地儲備中心通過明確土地產權將土地開發的法律障礙掃除干凈,并通過對納入儲備的土地進行必要的前期開發,使其盡快達到具備開發條件的土地標準,從而縮短了土地開發周期。對于房地產企業來講,該辦法從某種程度上加快了土地供應的速度,對于企業自身投資項目的擴大起到了一定幫助作用。同時也讓開發商意識到,對城市中已有的存量土地進行更加合理的開發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才是在當今土地政策背景下的一個明智選擇。
(二)土地供應方式角度
土地供應方式也對我國房地產市場產生著重要影響。2004年,國土資源部、監察部聯合下發了《關于繼續開展經營性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掛牌出讓情況執法監察工作的通知》,要求從2004年8月31日起,所有經營性土地一律公開競價出讓。以招標拍賣掛牌形式出讓土地使用權的方式將競爭機制引入了土地一級市場,規避了協議出讓方式的不公開、人為影響因素較多等缺點。同時,該文件還規定2004年8月31日起,開發商必須及時繳納土地出讓金,如果在兩年內不開發,政府就有權將土地收回。
由此,我國的土地供給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從政府與開發商協議商定土地價格變為通過招拍掛形式確定土地使用者。一塊具有最佳區位、升值空間大的地皮無疑會成為開發商爭先搶奪的目標。由于土地所有權拍賣市場化、透明化等特點,開發商不能再利用政府某些尋租行為和自己的人脈關系低價獲得土地。隨著土地市場競爭程度不斷增加,開發商只好不斷提高自己的出價來獲得中意的地皮。但是,這部分高出的成本自然就會轉嫁到房屋售價上,于是房價被逐漸推成了天價。
(三)土地供給結構角度
2005年起,我國部分地區存在嚴重的地產開發規模過快,地產價格大幅上漲,供應結構不合理現象。針對房地產市場出現的這些新問題,國家出臺了相應的土地政策來調整房地產市場的土地供給結構。200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頒布了《關于切實穩定住房價格的通知》,要求“加大住房供應結構調整的力度,著力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和廉租住房供給,提高其在市場供應中的比例”。為進一步加強房地產市場的引導和調控,及時解決商品住房市場運行中的矛盾和問題,努力實現商品住房供求基本平衡,2005年4月,建設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等部門聯合頒布了《關于做好穩定住房價格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強化規劃調控,改善住房供應結構”。
為滿足我國大量低收入群體的住房需求,國家出臺的相應土地政策已經將房地產市場結構進行了重大調整。經濟適用房等保障性住房面積正在逐年增加,但對于開發商來講,出售這部分房屋所得利潤極低,很少有開發商愿意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保障性住房的開發建設中去,但是出于政策的要求考慮,保障性住房的建設比例正在逐年增加。而我國對保障性住房購買資格有嚴格的限制,并非所有人都滿足,絕大部分消費者仍然是普通商品住宅的購買者。因此,對于普通消費者龐大的住房需求來講,如果普通住宅的有效供給不能滿足的話,普通住宅的土地價格就會繼續上漲。
四、結論
本文研究表明,土地政策會對房地產價格產生重大影響,其作用途徑主要有三方面,即土地供給政策通過調整土地供應量、供應方式和供應結構,對土地價格起到了大幅拉升的作用,從而影響了房地產價格的增長。而對土地政策參與宏觀調控的影響路徑研究,也為我國主體功能區建設提供了理論基礎,為我國不同功能區的宏觀調控提供了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Pollakowski.H.O,S.M.Wachter.The Effect of Land-Use Constraints on Housing Prices[J].Land Economics,1990,66(3):315-324.
不少學者指出,在“穩增長、調結構、抑通脹”等三件事中,當前的重點在于“抑通脹”。調控當局接受了這一觀點,因而在公布5月份CPI的當天,便由中央銀行宣布再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這是去年11月以來的第9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進而使得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達到了21.5%的空前高度;在公布6月CPI的前夕則宣布上調基準利率,這是去年11月以來的第3次上調利率,但是幅度遠小于CPI升幅。去年冬天以來的調控操作表明,調控當局認為“流動性過?!笔钱斍巴洶l展的主要原因,其應對措施便是主要通過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來抑制“流動性”。9次上調,共凍結了3.22萬億元左右的存款。然而,現實效果并不理想,副作用卻不少。物價漲勢依舊,各類食品價格實際上漲15%―25%甚至更多,統計數據也顯示,6月份豬肉價格上漲57.1%;居住類價格的漲幅也遠高于6.4%,不少地方政府的房價調控目標都是漲幅10%。隨著物價的快速上漲,利率上調的幅度遠遠不夠,存款負利率依然在急劇擴大。目前,定活期儲蓄存款合計,一年下來,儲戶至少要虧損1萬5千億元左右,這就使廣大中、低收入者受到嚴重“剝奪”。
一、當前的宏觀調控存在缺陷
現行的貨幣政策還加劇了中小企業“貸款難”,抬高了民間借貸利率,使得許多民營中小企業陷入困境;造成金融風險明顯上升,金融秩序發生一定混亂。顯然,當前的宏觀調控存在明顯缺陷,綜合起來,主要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
首先是“食洋不化”。經濟學是一門具有強烈實踐性的科學,其價值主要在于應用。從當前的實際情況看,似乎調控當局對現代經濟學理論并未真正理解,更不能結合實際國情正確地應用。比如,關于通貨膨脹的原因。經濟學教科書上說,通脹總是貨幣現象,這沒有錯,但是這不等于說通脹僅僅是貨幣現象,不存在非貨幣因素。即使在市場經濟完備、發達的國家里,都有可能同時存在非貨幣因素,何況是尚未完全擺脫計劃經濟框架的我國,造成通脹的非貨幣因素更多、更重要。比如,目前的貨幣政策究竟是松的還是緊的,很不清晰。從存款準備金率來看,明顯是緊的,甚至是很緊的,而從利率來看,存款利率有很大的負值,并且還在擴大,這又表明貨幣政策是很寬松的。這里,存在著嚴重矛盾與“不對稱”。實踐中,對于銀行信貸市場中的“優勢者”,貨幣政策始終是寬松的,而對于銀行信貸市場中的“劣勢者”,則是很緊很緊的,許多不良后果便由此引發。再如,“三大法寶”的運用。在“緊縮”時,首先應當采用的是利率杠桿,而不是存款準備金率;只有當利率調整已經“到位”,尚不敷解決問題時,才會調整存款準備金率。而我國調控當局“別出心裁”,有悖常理地偏好存款準備金率。這是一種“創新”,可惜是失敗的“創新”、無視客觀規律的“創新”。
其次是“歪打歪著”。應對措施沒有切中“要害”,不良后果嚴重。這次通脹的根源主要在于投資膨脹,并且“膨脹”主要由于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擴張沖動引致。近幾年來,我國的固定資產投資持續高速增長,如2006―2010年,增速分別為23.9%、24.8%、25.9%、30.0%和23.8%,均大大超過GDP現價增長率。進而,投資率在高位連續上攀,2006―2010年分別為50.8%、51.5%、55.0%、65.5%和69.9%。在2006年和2007年時,我國的投資率已經明顯偏高,投資已經處于膨脹狀態。從2008年下半年起,我國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政府又進一步擴張投資,并配之以寬松的財政政策與寬松的貨幣政策。其中,中央政府的投資計劃為4萬億元,而地方政府則乘機擴張,數量還要大得多(據當時媒體報道,各地計劃的項目總金額高達20萬億元)。地方政府的猛烈擴張,從地方融資平臺貸款余額的激增中就可見一斑。據銀監會的口徑,2008年初,全國地方融資平臺貸款余額為1.7萬億元,2009年末達到7.38萬億元,是兩年前的4.34倍,平均每年翻一番還多。2010年6月末達到7.66萬億元,11月末達到9.09萬億元,占全國各項人民幣貸款的19.16%,目前已肯定超過10萬億元。若按人民銀行口徑,則數量更為巨大,2010年末已達14萬億元。2008年下半年開始的投資擴張,在當時是有積極意義的,它填補了由于出口劇減及消費者信心不足而產生的總需求不足,促進了經濟的平穩運行。但是,到了2010年,出口回升、消費者信心恢復,加上底層勞動者工資大幅度上升,再繼續擴張固定資產投資,那么,便勢必引發通脹。尤其要注意的是,這一波政府擴張中有很大一批項目屬于超前的基礎設施和非生產設施,經濟效益甚差、投資難以及時收回。如中央政府投資的高鐵等等。在地方政府項目中,這種項目就更多了。也因此,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的質量很成問題。根據銀監會調查,2010年6月末的7.66萬億元貸款中,40%屬于“可疑”類貸款,23%存在明顯的還款困難。顯然,稍有不慎就會引發系統性風險。綜上,當前為治理通脹,重點應當放在抑制投資膨脹上。然而,目前調控當局沒有這樣做,加上“十二五”的“頭年效應”,上半年的投資增速仍處在25.6%的高位上,投資還在繼續擴張。目前,因上調存款準備金率而抽緊的銀行資金缺口,幾乎全部由民營中小企業來承擔,以致“貸款難”大大加劇。他們被迫更多地求助于民間借貸,從而造成民間借貸利率急劇上升,目前年利率已達到30%左右,這是一般企業難以長時間承受的。銀行借貸市場利率與民間借貸市場利率的巨大差異,又使得相當部分銀行信貸資金以各種方式流入民間借貸市場。這既造成一定程度的金融秩序混亂,也增大了金融風險。當前的“電荒”情況也與此有些雷同,基本成因是投資膨脹、經濟過熱、結構不良;在“電荒”中,“有保有壓”政策使得民營中小企業雪上加霜。目前,廣大民營中小企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據媒體報道,溫州市已有三成民營中小企業陷入困境;連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的民營中小企業都面臨融資困境。
再次是前景堪憂。上述格局若不能及時糾正,便有可能造成更為嚴重的后果:一是發生“滯脹”的危險在增加?!皽洝钡谋举|是,在需求過旺的同時,實體經濟卻增長乏力;二是“調結構”將可能落空。目前投資膨脹還在繼續,投資率還難以下降,投資與消費的比例難以趨向合理。在現有的宏觀調控措施下,實體經濟中擁有資源分配“優先權”的那部分企業面臨的壓力過小。而其他部分企業,尤其民營中小企業則面臨的壓力過大,甚至不得不為“活命”而掙扎。兩者均難以有效實現“升級換代”。同時,通貨膨脹、嚴重的存款負利率、中小企業陷入困境等等,都會使社會貧富差距擴大。這樣,“調結構”就會在很大程度上變成空話;三是可能危及社會穩定。容易理解,“調結構”落空、社會貧富差距擴大,都會增加社會不穩定因素。如果形勢繼續向負面發展,又出現了“滯脹”,那么,社會矛盾將會進一步激化,社會穩定勢必受到嚴重威脅。
二、改進宏觀調控的指導原則及措施
當前,調控當局應當認真總結、反思,對“宏觀調控”作出重大調整、改進。首先,需要確立下述指導原則:一是要盡最大努力去完成“穩增長、調結構、抑通脹”的任務,使得“十二五”有一個說得過去的開局。目前的國民經濟運行狀況是與“十二五”的“轉方式、調結構”要求相悖的,必須扭轉。目前,“十二五”頭年已經過半,爭取“良好開局”不現實了,只能求其次,爭取“說得過去的”開局;二是考慮問題時,首先應當想到廣大弱勢群體的利益。我國目前不是“橄欖形”社會,而是“金字塔形”社會,甚至“倒丁字形”社會,底層弱勢群體占了全國人民中的絕大多數,離開他們的利益,勢必背離廣大人民的利益。而切實考慮并維護他們的利益,使社會結構慢慢地向“橄欖形”轉變,正是“十二五”的基本目標,也正是使我國真正走向“現代化”的正確道路;三是基于我國現存體制和當前宏觀經濟問題的“復雜性”,宏觀調控必須采用多種手段“綜合治理”,要根據實際情況、行為主體性質,科學地、合理地、針對性地使用行政、經濟、法律、甚至“組織”等等手段,并且輔之以必要、有力的改革措施。
其次,在上述三個原則指導下,主要采取下列措施。
第一,堅決抑制投資膨脹。調控當局必須堅定地認識到,由政府擴張沖動引致的投資膨脹是當前通脹的主要根源,只有針對這一根源“下猛藥”,才會有良好效果。進而,須把投資速度和投資率降下來。要爭取今年12月份的投資增速降到15%以內,全年合計不超過20%,明年控制在15%以內。要堅決壓縮投資,緩建停建一批超前的基礎設施項目和非生產性項目,以及產能過剩行業項目,等等。一些產能過剩行業項目和對生態環境有明顯不利的項目必須大力壓縮。要把壓縮投資項目、投資增速的計劃分解落實到各?。ㄊ小^)當局,并且,從政治高度,以“是否與中央保持一致”來進行考核。
第二,實行穩健、“對稱”的貨幣政策。這里強調了“對稱”,是指要盡可能造就對于各類經濟主體都較為“公平”的貨幣政策環境。要把存款準備金率降下來,把利率調上去,并且努力縮小銀行借貸市場利率與民間借貸市場利率的差距。關于存款準備金率。1994年,通脹率達到25%左右時,存款準備金率也只有13.5%,因而目前沒有必要超過15%,也就是在這次通脹中,其實并無必要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因此,應當將存款準備金率逐步降下來,希望今年內降到18%以下,明年再進一步降低到15%左右或者更低一點。與此同時,要切實調高利率,消除存款的負利率。應當定個規則:在通脹率不超過6%時,要確保一年期儲蓄存款有不少于1%的正利率:在通脹率為6%―10%時,確保一年期儲蓄存款不出現負利率;活期儲蓄存款利率與一年期儲蓄存款利率的差距不超過3個百分點。按此規則,當前的儲蓄存款利率,一年期應為7%左右,活期應為4%左右。調控當局必須看到,負利率的負面影響嚴重,不但嚴重不利于資金流向邊際生產率高的領域,而且是在“劫貧濟富”(我國目前是“窮人存款、富人貸款”)。與此同時,貸款的基準利率則不需要上調很多,只要不低于一年期儲蓄存款利率就可以了。因為,一則,商業銀行的資金成本不是一年期儲蓄存款利率,而是活期存款利率加上1%左右;二則,目前貸款利率可以上浮,并且不封頂。在現階段,中央銀行應當把銀行借貸市場利率與民間借貸市場利率的差距作為重要的調控目標之一,后者應當控制在前者(實際利率,不是基準利率)的1.5倍以內。
良好,但不容忽視嚴峻的一面,做好經濟工作要把握和處理好幾個帶有全局和戰略意義
的關系,同時要抓住重點,加大實施宏觀調控政策的力度。
「關鍵詞經濟形勢經濟環境實施宏觀調控改革和發展
2000年是全面完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的最后一年,是改革、發展、
穩定的關鍵一年,是世紀交替之年。這一年經濟工作做得如何,對全局影響重大。最近
中央召開了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了形勢,提出了奮斗目標,部署了2000年經濟工
作的主要任務,需要我們認真把握,狠抓落實,繼續奮發努力,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
健康發展,為新世紀的經濟騰飛創造良好的開端。
一、當前經濟形勢的總體判斷
(一)當前經濟形勢總體上是好的
1999年以來,在中央采取擴大內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國民經濟繼續保持
較快增長的態勢,頭9個月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4%.1~10月,工業增加值增長9.1%,增
長速度比較平穩;農業收成穩定,糧食總產量大體接近上年的水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
平緩,全國國有及其他經濟類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城鄉集體和個體投資)增長7%,其
中基本建設投資增長6.6%,更新改造投資增長下降0.9%,房地產投資增長17.4%;隨著
居民收入增加和消費領域的擴大,10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2%,增幅比上月提
高1.6個百分點;外貿出口出現回升態勢,9月份出口增長20.2%,10月份出口增長23.8%.
財政收入增長較快,1~10月比去年同期增長19.4%,增收1300多億元,財政收入占國
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進一步提高。金融形勢比較平穩,到10月末,M1、M2分別增長15.1%、
14.5%,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國家外匯儲備已超過1500億美元。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
加,生活水平繼續提高,10月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59270億元,同比增長13.4%.
從前三個季度的經濟運行情況來看,經濟形勢總體上是好的,預計全年經濟增長可望達
到7%甚至略高一些。這樣的增長速度在世界上也是相當高的。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經濟形勢出現了一些好轉跡象:(1)工業經濟效益水平提高。
1~9月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比去年同期提高7個百分點,其中成本費用利潤率
提高1個百分點,總資產社會經濟發展貢獻率提高0.2個百分點,產品銷售率提高0.8
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下降1.7個百分點。1~9月工業企業盈虧相抵后實現利潤總額
1200多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71%,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盈虧相抵后實現利潤
480多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5倍。(2)外貿出口進一步回升。隨著亞洲周邊國家
的經濟復蘇、需求增加,我國對日本、韓國、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國的出口增長加快
;同時國家加大了出口退稅力度,有力地促進了出口的增長。從7月份開始,出口增長
開始回升。7月、8月、9月、10月出口增長分別為7.5%、17.8%、20.2%、23.8%.預
計全年出口增長可達5%左右。(3)物價下降出現減緩的跡象。8月份,受季節性因素
和肉禽價格進一步回升的影響,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月上漲1%,比去年同月下
降1.7%;商品零售價格總水平比上月上漲0.6%,比去年同月下降2.6%.9月份,因部分地
區調整學雜費、房租、水電費價格以及部分食品價格上漲,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
上月上漲2%,比去年同月下降0.8%;商品零售價格總水平比上月上漲0.7%,比去年同月
下降2.8%.10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比去年同月下降0.6%,商品零售價格下降2.6%,降幅均
比上月縮小0.2個百分點。此外,隨著工業生產穩步增長,工業品市場回暖,工業品價
格降勢也在趨緩。7月、8月、9月,工業品出廠價格分別下降2.5%、2.3%、2.1%,工業品原材料購進價格分別下降3.4%、3.3%、1.8%.
(二)經濟環境日趨嚴峻的一面不容忽視
以上三種跡象表明,經濟增長出現一些好轉的跡象,但還沒有形成好轉的趨勢,目
前還不能作出經濟增長出現止跌回升、走出谷底的判斷。對今后面臨的國內外經濟環境
是逐步好轉還是比較嚴峻?還有待觀察。
從國際經濟環境來看,美國經濟可望保持一定的增長,但由于美國股市出現一定的
泡沫成分,美元對歐元、日元出現一定的貶值趨勢,不排除出現股市動蕩、外資抽逃、
消費萎縮、使經濟增長發生逆轉的可能性。日本經濟開始緩慢復蘇,但由于日本內需市
場容量有限,日元升值不利于增加出口,所以日本經濟復蘇的基礎還不穩固。美、日GDP
占世界GDP的40%,美、日經濟走向如何,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比較大。歐盟經濟正在穩
步增長,但由于歐元的實施,歐元區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不斷加強。亞洲周邊國家和地
區的經濟開始復蘇,即使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出現好轉,對我外貿出口和利用外資也
將形成一種競爭關系。綜合以上一些情況,2000年世界經濟增長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
即使經濟增長快于1999年,對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有利因素也不是很多,相反,對我國
經濟形成競爭的不利因素在增加。從總體上看,2000年我國外需壓力還是很大,外貿順
差有可能進一步減少,利用外資也有可能會下降,外貿外資的減少,需要通過進一步擴
大內需來彌補。
從國內經濟環境來看,2000年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仍很突出。目前市場需求依然疲
軟,大多數工農業產品生產過剩,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居民消費意愿不強,民間投資不
振,銀行貸款行為趨于謹慎,資金供應趨緊,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加,社會就業壓力加
大,等等。當前經濟問題,集中到一點,就是通貨緊縮趨勢仍在發展和蔓延。到1999年
9月份為止,全國社會商品零售價格指數連續24個月負增長,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連續18
個月負增長,生產資料價格指數連續42個月負增長。按照巴塞爾國際清算銀行的定義,
一國消費品價格連續兩年負增長,就可視為通貨緊縮。我國實際上已經達到這一標準。
造成通貨緊縮的原因,從短期因素看,是有效需求不足;從中長期因素看,多年來的重
復建設導致經濟結構嚴重失衡。這次通貨緊縮,實際上是短期的有效需求不足與中長期
的結構不合理因素交織并發,從而使我國面臨前所未有的通貨緊縮壓力。我國這一輪經
濟增長下滑的周期最長,從1992年算起,至今已長達7年,目前下滑的趨勢仍在發展。
特別是這兩年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對拉動經濟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仍未從根本上
遏制住經濟增長下滑的趨勢。2000年國內經濟環境依然比較嚴峻。
二、2000年經濟工作需要把握好的幾個關系
2000年經濟面臨的國內外經濟環境不容樂觀,綜合各方面的情況分析,預計這年經
濟增長的社會經濟發展貢獻率提高0.2個百分點,產品銷售率提高0.8個百分點,資產
負債率下降1.7個百分點。1~9月工業企業盈虧相抵后實現利潤總額1200多億元,比
去年同期增長71%,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盈虧相抵后實現利潤480多億元,比
去年同期增長1.5倍。(2)外貿出口進一步回升。隨著亞洲周邊國家的經濟復蘇、需
求增加,我國對日本、韓國、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國的出口增長加快;同時國家加大
了出口退稅力度,有力地促進了出口的增長。從7月份開始,出口增長開始回升。7月、
8月、9月、10月出口增長分別為7.5%、17.8%、20.2%、23.8%.預計全年出口增長可
達5%左右。(3)物價下降出現減緩的跡象。8月份,受季節性因素和肉禽價格進一步
回升的影響,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月上漲1%,比去年同月下降1.7%;商品零售
價格總水平比上月上漲0.6%,比去年同月下降2.6%.9月份,因部分地區調整學雜費、房
租、水電費價格以及部分食品價格上漲,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月上漲2%,比去
年同月下降0.8%;商品零售價格總水平比上月上漲0.7%,比去年同月下降2.8%.10月份
居民消費價格比去年同月下降0.6%,商品零售價格下降2.6%,降幅均比上月縮小0.2個
百分點。此外,隨著工業生產穩步增長,工業品市場回暖,工業品價格降勢也在趨緩。
7月、8月、9月,工業品出廠價格分別下降2.5%、2.3%、2.1%,工業品原材料購進價
格分別下降3.4%、3.3%、1.8%.(二)經濟環境日趨嚴峻的一面不容忽視
以上三種跡象表明,經濟增長出現一些好轉的跡象,但還沒有形成好轉的趨勢,目
前還不能作出經濟增長出現止跌回升、走出谷底的判斷。對今后面臨的國內外經濟環境
是逐步好轉還是比較嚴峻?還有待觀察。
從國際經濟環境來看,美國經濟可望保持一定的增長,但由于美國股市出現一定的
泡沫成分,美元對歐元、日元出現一定的貶值趨勢,不排除出現股市動蕩、外資抽逃、
消費萎縮、使經濟增長發生逆轉的可能性。日本經濟開始緩慢復蘇,但由于日本內需市
場容量有限,日元升值不利于增加出口,所以日本經濟復蘇的基礎還不穩固。美、日GDP
占世界GDP的40%,美、日經濟走向如何,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比較大。歐盟經濟正在穩
步增長,但由于歐元的實施,歐元區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不斷加強。亞洲周邊國家和地
區的經濟開始復蘇,即使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出現好轉,對我外貿出口和利用外資也
將形成一種競爭關系。綜合以上一些情況,2000年世界經濟增長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
即使經濟增長快于1999年,對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有利因素也不是很多,相反,對我國
經濟形成競爭的不利因素在增加。從總體上看,2000年我國外需壓力還是很大,外貿順
差有可能進一步減少,利用外資也有可能會下降,外貿外資的減少,需要通過進一步擴
大內需來彌補。
從國內經濟環境來看,2000年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仍很突出。目前市場需求依然疲
軟,大多數工農業產品生產過剩,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居民消費意愿不強,民間投資不
振,銀行貸款行為趨于謹慎,資金供應趨緊,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加,社會就業壓力加
大,等等。當前經濟問題,集中到一點,就是通貨緊縮趨勢仍在發展和蔓延。到1999年
9月份為止,全國社會商品零售價格指數連續24個月負增長,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連續18
個月負增長,生產資料價格指數連續42個月負增長。按照巴塞爾國際清算銀行的定義,
一國消費品價格連續兩年負增長,就可視為通貨緊縮。我國實際上已經達到這一標準。
造成通貨緊縮的原因,從短期因素看,是有效需求不足;從中長期因素看,多年來的重
復建設導致經濟結構嚴重失衡。這次通貨緊縮,實際上是短期的有效需求不足與中長期
的結構不合理因素交織并發,從而使我國面臨前所未有的通貨緊縮壓力。我國這一輪經
濟增長下滑的周期最長,從1992年算起,至今已長達7年,目前下滑的趨勢仍在發展。
特別是這兩年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對拉動經濟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仍未從根本上
遏制住經濟增長下滑的趨勢。2000年國內經濟環境依然比較嚴峻。
二、2000年經濟工作需要把握好的幾個關系2000年經濟面臨的國內外經濟環境不容樂觀,綜合各方面的情況分析,預計這年經
濟增長的社會經濟發展預期目標為7%左右,繼續保持較快的增長,但仍然要付出艱巨的
努力。對此,2000年經濟工作需要著重把握和處理好幾個帶有全局和戰略意義的關系。
(一)既要堅持擴大內需,又要加大結構調整和科技進步的力度
擴大內需的核心是促進經濟增長,擴大經濟總量。但是,由于目前我國的經濟增長
越來越受到結構不合理因素的制約,如果不調整結構,經濟增長就不可能上去。調整結
構,不能是短期的、局部性的調整,而必須是中長期的、戰略性的調整;不僅要調整產
業結構、產品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而且要調整地區結構,加快西部大開發,這是關系
經濟長遠發展的重大舉措。結構調整要取得成效,必須以技術創新為動力,不能再走低
水平建設的老路。應在技術進步的基礎上,堅決淘汰落后的、重復的生產能力,發展高
新技術產業和有發展前景的行業和企業,對傳統產業進行較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和固定資
產更新,不斷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處理好擴大內需和結構調整的關系,實際上
是處理好經濟總量與結構的關系,二者是不矛盾的。擴大內需的一個重要拉動力,就是
擴大投資需求。這兩年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以國債投資為主導,重
點投向基礎設施等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和領域,不斷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擴大內需是
為了促進發展,增加經濟總量,但同時也是調整結構的過程,是科技進步的過程。我們
要以技術創新為動力,在擴大內需、促進發展的同時不斷調整結構,在結構調整的基礎
上求得更好的發展。
(二)既要堅持政府投入,又要努力擴大社會投資和居民消費
堅持政府投入,是在當前經濟不太景氣、社會投資和居民消費未完全啟動以前的必
然選擇。但是,政府投入數量是有限的,要受制于國家財力的制約,而近幾年國家財政
狀況總體上比較困難,這兩年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國家增加發行2100億元國債,專項
用于基礎設施等項建設。政府的這筆投入,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相比,數量要少
得多。啟動經濟增長的真正動力,要靠社會投資和居民消費的正?;厣?,不能只靠政府
投入來支撐經濟增長,否則國家財政難以承受,經濟增長也不能持久。所以,政府投入
的著力點,是要努力引導和擴大社會投資和居民消費,使政府投入起到“四兩撥千斤”
的作用。具體來說,就是要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貼息、參股、合資、補貼、擔保等方式,
帶動更多的社會投資。例如:1999年下半年國家增發600億元國債,其中150億元用于
企業技改項目的貼息和補充相應的資本金,以此帶動銀行貸款1500多億元,使社會投資
規模迅速擴大。與此同時,2000年要繼續落實已經出臺的增加城鎮中低收入居民收入的
政策,要通過實施農村稅費制度改革、完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等措施,努力增加農民收
入,并結合出臺一系列鼓勵消費的政策,努力擴大城鄉居民消費。
(3)既要積極推進改革和發展,又要高度重視保持社會穩定
2000年要擴大內需、調整結構和實現科技進步,立足點是要保持經濟又快又好的發
展。解決當前中國經濟所有問題的關鍵,是要堅持發展。發展是硬道理,這一點是不能
動搖的。但是,要取得又快又好的發展,必須以改革為動力。2000年各項改革已處于攻
堅階段。特別是國有企業改革,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將使大多數國有大中型企業實現三
年改革脫困和基本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目標。只有國有企業搞好了,效益上來了,才能
為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加快改革和發展,使社會穩定問題顯得更加重要。改革和發展,
最終是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取利益的,因而是有利于社會穩定的。但在改革和發展的進程
中,因結構調整、企業改革、機構改革的深化,使下崗、失業現象增加;因社會環境的
不斷變化,競爭加劇,一些人的習俗、觀念適應不了環境變化的需要;等等,如果處理
不慎,極易引發社會不安定因素。社會不穩定,改革和發展將一事無成。一個穩定的社
會環境,是順利推進改革和發展的基本保障。因此,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
系,使三者相互協調和統一。
三、抓住重點,加大實施宏觀調控政策的力度
2000年經濟工作任務涉及方方面面,非常艱巨而又重要。但基本著眼點是擴大內需、
促進經濟增長,并在貫徹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精神的基礎社會經濟發展上,以國有企業
改革為中心全面推進各項改革,同時注意保持社會穩定。從這個基點出發,2000年經濟
工作要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繼續加大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力度
連續兩年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其拉動經濟增長的效果是顯著的。由于2000年有效
需求不足和通貨緊縮趨勢尚未有效遏制的矛盾仍很突出,在社會投資和居民消費未完全
啟動以前,為了保持經濟的較快增長,必須堅持實施行之有效的積極財政政策,并加大
其力度?,F在銀行資金充裕、存貸差達1.2萬億元,生產能力充足、近1/3的生產潛力
未能發揮出來,勞動力豐富,面對錢多、物多、人多的因素,應是加快發展的好時機。
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這些資源就會白白浪費掉。實踐證明,財政政策對資源利
用具有見效快、導向作用大、宏觀配置合理的特點,通過財政向商業銀行發行長期國債,
動用部分社會儲蓄資金,將相對過剩的人、財、物資源利用起來,有利于促進社會生產
力的發展。
2000年繼續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仍以擴大財政支出為主要形式,雙管齊下,
通過發行長期國債進一步擴大投資和繼續落實增加居民收入的政策來擴大消費支出;同
時要運用好稅收政策,包括實行必要的減免稅政策,通過適當減少財政收入的形式,進
一步刺激投資、消費和出口。這樣,中央財政赤字和債務規模將進一步擴大。有人擔心,
會不會引發財政風險?據初步測算,1998年,我國中央財政赤字(按國際通行口徑,包
括為彌補債務利息支出而形成的赤字,下同)和債務余額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分
別為2.15%和9.9%;1999年約為2.80%和12.0%;預計2000年中央財政赤字占GDP的比
重與上年大體持平,仍控制在3%的警戒線以內,債務余額占GDP的比重約為14.0%,仍
明顯低于60%的警戒線。我國發行國債尚有一定的空間。積極財政政策是否有風險,關
鍵在于能否管好用好國債資金。只要國債資金能夠發揮好的效益,促進經濟較快的發展,
就能夠為償還債務創造有利條件,不會引發財政風險,也不會給后人留下債務包袱。近
一兩年,財政稅收每年增收超過1000億元,其中就包含了積極財政政策帶來的增收效應,
國債投入已經出現良性循環的效果。
(二)進一步發揮貨幣政策的作用
在當前經濟偏冷的情況下,要采取相應擴張的宏觀調控政策,使社會資金得以充分
利用。如果僅僅財政政策是擴張的,而沒有貨幣政策的相應配合,就難以充分調動社會
資金來支持經濟發展,進而會減弱整個宏觀調控的效果。例如:將國債資金投入具有一
定經濟效益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采取貼息方式投入企業的技術改造等,都需要大量的
銀行貸款與之相配套,如果銀行配套貸款跟不上,就會影響整個國債投入的效果。因此,
必須進一步發揮貨幣政策的作用。一是要保證國債資金配套貸款的及時投入;二是要滿
足企業流動資金貸款的需要;三是要支持廣大中小企業的發展;四是要適當降低存款準
備金率,促進商業銀行擴大貸款,同時對有困難但需要扶持的中小金融機構,給予再貸
款支持;五是要大力開展住房、教育、汽車以及大件耐用消費品等方面的消費信貸業務
;六是要發展資本市場,積極開拓直接融資渠道??傊3重泿殴康谋匾鲩L。
只要積極財政政策不出現風險,實行相應的貨幣政策也不會有風險。金融業要正確處理
支持經濟增長與防范金融風險的關系,在改善金融服務的同時,要繼續深化金融改革,
健全銀行內控機制和銀行監管機制,完善金融法制。
(三)大力推進國有企業的改革和發展
黨的十五大和十五屆一中全會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時間,通過改革、改組、改造和
加強管理,使大多數國有大中型虧損企業擺脫困境,使大多數國有大中型骨干企業初步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2000年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后一年,是搞好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的
關鍵。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首先要盡最大努力
實現這一目標。要從不同行業和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不平衡發展的客觀進程,著
力抓好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和老工業基地,把解決當前的突出問題與長遠發展結合起來,
為國有企業跨世紀發展創造條件?!?/p>
2000年要重點做好以下一些工作:(1)推進社會經濟發展工業結構調整。繼續壓
縮紡織、煤炭、冶金、石化、建材、機電、輕工等行業的過剩生產能力,堅決淘汰那些
技術落后、資源浪費、產品質量低劣和污染嚴重的企業。不斷優化工業結構,緩解重復
建設壓力,增強企業活力。(2)加大技術改造力度。繼續撥出一部分國債資金用于企
業技術改造的貼息貸款。對于技術改造所需先進設備的進口,國家可適當提供外匯、免
稅等優惠政策。對國家鼓勵的高新技術產業、新興行業等項目的國產設備投資,實行按
40%的比例抵免企業所得稅。(3)實行債權轉股權。對一些有特別困難、但有一定發
展前景的國有企業,實行債權轉股權。逐步解決企業資本金不足、資產負債率高的問題,
同時盤活銀行的不良資產。(4)拓寬直接融資
渠道。完善股票發行、上市制度,使更
多的經濟效益較好、符合條件的國有企業上市,增加企業的資本金。選擇一批信譽好、
發展潛力大的國有控股上市公司,配售部分國有股來籌集資金。一些資信好、實力雄厚
的特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可在境內外發行企業債券,進行滾動發展。(5)實施規范
化的公司制改革。除少數關系國計民生的企業實行國有獨資有限公司外,積極發展具有
多元投資主體的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處理好“老三會”(黨委
會、工會、職代會)和“新三會”(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的關系,加強企業領導
班子建設,強化內部管理,實行企業會計外派制度,完善企業在經營、用人、分配等方
面的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四)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這是加快國有企業改革、保持社會穩定的重要條件。要繼續做好國有企業下崗職工
再就業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但是,成立再就業服務中心,按“三家抬”(財政、企業、
社會負擔)的辦法來保障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只是一種過渡性措施。要從根本上解決
國有企業人員多等方面的問題,最終要靠建立健全全國統一的、覆蓋所有企事業及行政
機關單位職工的、由政府承擔并強制執行的社會保障制度。我國原有的社會保障制度,
是實行由政府通過企事業單位從當期收入中償付各項社會保障費用的現收現付制,近期
社會保障改革的方向是由現收現付制轉向通過個人帳戶實現的基金積累制,即職工在領
取工資后向社會保障基金繳付社會保障繳款,這筆繳款連同企業繳付的部分社會保障繳
款都進入職工的個人帳戶,以后就從職工的個人帳戶中支付他們的社會保障開支。實行
基金積累制,對新參加工作的職工來說是沒有問題的,他們有足夠的工作時間在個人帳
戶中積累足夠的養老金。成問題的是,已退休的職工和在實施個人帳戶制度以前較早參
加工作的在職職工(統稱老職工),由于在過去的工作年限里沒有直接為自己積累養老
金、醫療保障基金、住房基金等,而是通過預先扣除把保障費用轉化為政府收入并凝固
在國有資產中。轉入基金積累制以后,老職工新建的個人帳戶中的資金很少,已退休職
工的個人帳戶則完全是空的。因此,在實施從現收現付制向基金積累制轉軌時,政府應
對老職工過去對養老金基金的貢獻作出補償,這就需要由政府出面來籌集和建立社會保
障基金,這是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條件。要擴大社會保障覆蓋范圍,對所有不
同經濟成分的企業和職工依法收繳社會保險費,提高收繳率,籌集社會保障基金;同時
也要考慮,在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和國有企業戰略性改組過程中,對國有股權變現
所得,中小企業的拍賣、租賃所得,國有房地產的出售、租賃所得,以及財政預算支出
的安排,要按照一定比例劃入社會保障基金。條件成熟時要著手建立統一的社會保障制
度。
(五)加強科技與經濟的結合
科技進步是加快結構調整和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要加強科技與經濟的結合,
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充分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國
最薄弱的環節,不是科技水平低,而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環節滯后,這與現行科
技體制和生產體制密切相關?,F行科技力量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與生產相脫節。企業
的科技力量非常薄弱,許多優秀科技人才都集中在科研院所。這種體制,大大阻礙了將
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進程,使先進的科學技術無法得到及時的應用和推廣。為此,
要深入進行科技體制和生產體制的改革,將應用科技的基本力量從原來的科研院所下放
到企業中去,使企業成為應用科技研究的載體和主要力量。這也是當今發達國家的通行
做法??萍剂α颗c企業合二為一,既可以使科研經費得到保障,使科技人員有了用武之
地,又可以使企業生產有技術創新力量的支撐,增強企業的競爭力。2000年要基本完成
科研機構管理體制的改革工作,使應用科研機構轉制為企業,或納入企業的科研體系中
去。對于高校中的應用科技力量,也要逐步分離出來,按照科研機構改革的方向進行運
作。
此外,要加強知識產權的立法和執法力度,保護技術創新者的利益。盡快制定反壟
斷法和嚴格執行反不正當競爭法,規范技術市場及其他市場,維護多種所有制經濟平等
競爭的市場秩序。建立鼓勵技術投入的稅收制度。政府除了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和對市場
前景好的共用性產業技術的研究開發提供資助外,應制定鼓勵企業進行技術投入的政策。
如:對技術轉讓收入、設備投資等扣減所得稅;改進現行的增值稅制度,明確企業研究
開發、科技人才工資等支出劃入無形資產的辦法,等等。倡導推廣以保護知識產權為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