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0 05:39:3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小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德育途徑問題策略
進行德育,不僅要有正確的內容,而且要有恰當的途徑。常有這種情況,教師對學生所講的內容是正確的、有針對性的,但實際上卻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其原因就與德育途徑選擇不當或不暢通有關。為此,必須針對中小學德育途徑存在的問題,采取優化策略,以確保德育途徑暢通,順利實現德育目標。
一、中小學德育途徑的重點
德育途徑是指學校為了向青少年學生施加德育影響而組織進行的各個不同方面的活動和工作。它是德育工作在教育對象那里取得效果的基本渠道,是實現德育目標的橋梁。德育途徑規定了實現德育目標、落實德育內容所必須經過的基本通道或路徑。
根據我國現行中小學德育大綱的規定,并結合中小學的實際情況來看,當前我國中小學應重點抓好以下德育途徑:第一,教學途徑。包括專門的德育課教學(如思想品德課、政治課等)與其他各學科的教學。第二,活動途徑。包括課外與校外活動(含勞動與社會實踐),共青團、少先隊所組織的各種活動。第三,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教學途徑統一要求缺陷的彌補者,是活動途徑的主要組織或指導者,是學校德育向家庭、社會德育延伸的搭橋者。第四,家庭、社會等校外環境。家庭是學生成長的第一空間,父母是學生發展的第一任教師。社會是學生成長的廣闊空間,社會的各種事件、變化等是影響學生發展的全方位途徑。
上述四個途徑在實踐運行過程中,存在著程度不同的問題,需要我們加以關注并尋求優化的策略。
二、中小學德育途徑存在的問題
1.教學途徑不暢通,發揮不了主渠道的作用
教學途徑不暢通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專門的德育課教學在中小學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往往成為其他所謂“主課”的犧牲品,教學時間得不到保障、教學內容陳舊僵化、教學方法單調死板、教學評價重知輕行。二是其他各科教學未能做到寓教育于教學之中,有的教師在課堂上只顧教書,忘了育人,認為那是德育課老師和其他德育工作者的事;有的教師則游離于教材之外生硬添加或簡單聯系學生實際,使學生反感。這些均導致教學途徑發揮不了主渠道的作用,讓學校德育的實施喪失了主陣地。
2.活動途徑走過場,形式大于內容
由于活動途徑有著特殊的外顯魅力,所以活動被很多學校、老師所青睞,但實踐中許多活動途徑只是走過場并未取得預期的實效,形式大于內容。有些學校的德育工作,搞起計劃來相當正規和龐大,似乎很受重視。諸如:搞多少次主題班會、主題隊會,請名人做多少次報告,搞多少次參觀、訪問、調查等等。當然這些活動本身是好的,但若只追求形式和數量,就會使這些活動徒有虛表,而學生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質、言談舉止中存在的很多具體、實際的問題則不一定能解決。
3.班主任工作急功近利,智育重于德育
面對升學的壓力和外在歪曲的評價、物質的誘惑,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往往落在短期內能夠抓出成效的智育上來,而不大鐘情于吃力不討好的德育。其實促進學生的學業成績進步并不是班主任的主要職責(說極端點它都不是班主任的職責),而是班主任工作的副產品。“班主任的具體任務和職責很多,其中的一項主要任務和職責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因此,班主任的主要職責應是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質、學習態度、學習目的等較為深層的有關思想認識領域的規范與引導。學生學業成績的進步是各科教師優秀教學的結果,是學生求知欲強烈、學習態度端正的必然結果,這并不能成為班主任工作的根本追求,更不能成為評價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指標。
4.學校、家庭、社會德育相分離,未能形成有效合力
有人曾形容我國當前的學校德育是強調奉獻的教育,強調學生高尚品格的形成;家庭德育是實惠教育,強調自家的孩子在與外界交往時不吃虧;社會德育是利己教育,突出自我發展,有點“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痕跡。這些說法也許是不恰當的,但卻也說明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即學校、家庭、社會在教育未成年人方面,尤其是在德育方面相互分離,各自為政,未能形成一股有效的合力共同地作用到未成年人身上。學校是高處不勝寒,孤掌難鳴;家庭鐘情于孩子能否在學業上繼續深造,將來出人頭地;社會不太能夠自覺控制自己的不良影響,“社會教育對我們所說的,把父親和師長所教育的思想全部。”這種分散的、甚至有點相悖的德育影響阻礙了學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質的健康成長。
三、優化中小學德育途徑的策略
1.恢復教學途徑的主渠道地位
(1)必須恢復德育課在學校教學中應有的地位,同時改革德育課的教學與評價,真正發揮德育課專門的教育、養成作用。第一,確保專門德育課的教學時間,不能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第二,及時更新并不斷吸收新的德育素材,讓學校德育素材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實際、貼近社會現實。第三,改革德育課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學校其他各科的教學都在探索教學組織形式與教學方法的變革,而作為專門培養人思想品德的德育課本應該是這場變革的先導,更不能落伍了。小組討論與合作、采訪或追尋身邊先進人物、參觀、辯論、社會實踐、主題演講、情感體驗等都可以成為德育課教學的策略。第四,打破以試卷、筆試、背誦有關道德條款等以考查德育知識為主的德育課評價體系,構建融面試、道德實踐活動、義務勞動、愛心體驗等為一體的,以考查知行統一為主的德育課教學評價體系。
(2)必須明確德育“工作”不僅是德育工作者的專門工作,也是學校全體員工的工作,只是科任教師在學校里承擔的教學任務不同,所施加德育影響的方式有別罷了?!叭魏稳藳]有權利剝奪任何教師參與學校德育工作的權利,任何教師也沒有權利放棄對學生進行德育的義務,德育是教師的天職,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p>
2.還活動以育人的本真面目
(1)開展活動之前必須明確活動的育人目的,并依此來檢驗活動的成敗。有的時候也可能需要活動來“做做秀”,但更多的時候則是應該通過活動達到其他途徑所不能達到的最佳德育效果。
(2)活動目的的實現離不開活動過程中每個細節的認真處理,所以對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突發事件、對學生在活動中的言談舉止等都要加以認真對待。正所謂成功的活動必須考慮到所有方面,但失敗的活動只要有一個細節沒有考慮到則足以導致。
(3)活動的數量、類型應因德育的目標和內容而定,不是數量越多越好,不是活動越熱鬧越好。如對于激發學生的同情、友愛之心來說,一個貧家子弟發奮成材的現身說法,可能比聲勢浩大的向災區人民捐款要來得更為直接和有效。
3.讓班主任成為學生成長為“人”的引導者
“‘教育’最本源的意義就是‘引導’,教育者在本真的意義上就是一個‘引導者’?!北仨毭鞔_班主任工作的主要職責,讓班主任將主要精力投入到不能立竿見影的,需長期抓、抓長期的德育工作中去,促進學生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習慣的養成,促進學生濃厚學習興趣和踏實學習態度的形成?!耙靶娜巳烁鞑幌嗤?,同一個事件或對象也不會滿足兩個人的野心;但人道人人相同,同一個對象觸動所有人的這種激情?!卑嘀魅尉褪且粩嗉て饘W生這種充滿人性的激情,成為學生成長為“人”的引導者。
作者:王成宇
資金欠缺,市場尚未形成對于游戲開發,若沒有足夠的資金作為后盾,是難以持續和深入下去的。況且國內眾多的游戲研發團隊都是通過投資贊助的形式獲得資金,目前國內教育類游戲的需求還尚未形成市場,研發團隊沒有動力投入精力和財力到教育游戲中。造成該現狀的原因有三:其一,教育類游戲盡管被教育界認同,但從整個社會角度來說,其還不被人們理解。在學校教育中,學校也沒有把教育類游戲融入日常教學這樣的主動意識,所以導致該類型游戲沒有明確的市場需求,開發顯得乏力,難以為繼。其二,不少家長對電子游戲仍存在傳統的觀念,擔心孩子沉迷游戲而耽誤學業,所以在沒有家長支持的情況下,學生接觸電子游戲的機會很少。其三,中小學課程內容繁多,要把課本知識整合到教育游戲中,其開發的難度很大,沒有雄厚的資金也是無法持續下去的。上述原因導致教育類游戲融入中小學課堂教學的現實道路顯得異常崎嶇。游戲類型單一,創意較少在現有的教育類游戲中,針對少兒的游戲較多,而面向廣大中小學生的教育類游戲卻不多,即使個別教育網站有類似的教育游戲,也只是填字、猜字等較為簡單的游戲。這些諸如組詞、讀拼音等簡單游戲相較于商業市場中各類豐富的游戲來說顯得過于簡單、枯燥,缺乏創意,無法吸引學生,所以目前盡管教育類游戲不少,但無太多人關注。
內容、形式架構要符合不同年齡學生的需求在各類信息的沖擊下,時下的青少年較過去的同齡青少年顯得早熟和視野開闊,但許多教育者還存在陳舊的觀念,有著把青少年教育幼稚化和低齡化的傾向,這就導致了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不同步,這種思想波及教育類游戲的設計定位,導致所設計的教育類游戲呈現低齡化、幼稚化、淺顯問題復雜化、缺乏智慧等傾向,不受學生歡迎,無人問津。在研發教育類游戲時,研發者應針對不同年級段的學生喜好確定游戲的內容和形式,尤其在游戲背景故事的架構上不能停留在幼稚的思維上,應把當下的思想與觀念融入游戲,讓學生感覺游戲既有可玩性,又有知識含量,從而吸引學生自發參與到游戲中,而不是單純地依靠教師、以完成課堂學習任務的形式學習。教育類游戲應該提高可玩性和思想成熟性,將學生真正吸引進來,而不是讓其為了完成學習任務而為之。所謂可玩性,就是在內容的構建上改變死板的知識表述方式,將這些知識融入有趣的事物或故事情節,在設計形式上注重視覺的審美性。如今的青少年自我獨立意識覺醒較早,對于事物有自己獨立的審美意識。國產游戲《夢幻西游》之所以能夠吸引眾多的學生參與其中,其精美的、夢幻般的游戲場面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教育類游戲對這方面的重視還不夠,因而提高形式的表現張力是激發學生興趣的策略之一。教育類游戲類型多元化,知識結構綜合化當前國內中小學科目繁多,教育類游戲研發者如果把每堂課的內容作為單一的游戲來開發,則費時也不討好。筆者建議設計者把課本知識按照難易標準進行劃分,然后綜合同等程度的知識內容綜合地研發出一款游戲,其中包括這個年齡段學生應該掌握的歷史、文學、數學、天文、地理以及語言等方面的內容,把這些知識內容融入有趣的故事情節,以整體的形態將這些知識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游戲、習得知識,這樣學生會學到很多書本里所沒有的知識,包括行為教育、禮儀教育、風俗文化教育和性知識教育等。這類游戲可以角色扮演類、策略類、競技類等多種形式呈現。
該游戲在1991年就被投入市場,其借鑒了人類優秀的歷史文化,不僅將世界各古文明歷史與相關的情節對應,同時在視覺元素上忠實地展示了各個歷史時期的典型建筑和風土人情,并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讓玩家親身經歷神秘的古老文明。該游戲讓玩家體驗到的文明內涵遠遠超越了游戲本身,不少從事教育的人士把該游戲作為歷史文化的教材。這種集娛樂和知識為一體的精品游戲,讓人不得不被深深吸引,主動參與其中,其所體現的教育價值不言而喻。研發教育類游戲開源應用模塊如今中小學課堂知識變化較大,研發游戲的周期又相對較長,要讓游戲實時地與課堂教學接軌,單靠開發一款游戲猶如杯水車薪,對課堂教育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要調整好這樣的時間維度的差異性,開發教育類游戲應用模塊不失為一種折中的選擇,就像其他軟件研發一樣,游戲研發者可以構建數款不同風格的教育類游戲模式。授課教師可以在這樣的教育類游戲模式中,自主添加課堂知識,改變死板的課堂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中完成課堂學習任務。這樣的游戲模式是采用開源的方式,教師只需要簡單利用圖片和文字內容,就可以實現課堂的游戲環節。結語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的學習空間得到更大的拓展,如何在有效的時間內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開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潛力,必將是教育發展之趨。教師如能有效利用教育類游戲,則有望實現該方面的愿景。促進教育類游戲的發展是適應教學全面革新之需,教師要轉變觀念,盡早把教育類游戲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有效地促進我國教學事業在信息時代快步發展。
心理學研究表明,沒有語言就不會有人的理性思維。讓學生用口頭語言表達自己對數學概念和法規的理解,用準確的數學語言與同學進行交流,有助于加深他們對數學概念的深層次認識。教師在讓學生描述數學概念的時候,一定要規范學生的用語,引導他們用準確、簡潔的數學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比如,在教授“0的認識”這一課時,我先創設情境,向學生出示了五幅圖。第一幅圖,在河里面有4只鴨子;第二幅圖有3只鴨子;第三幅圖有2只鴨子;第四幅圖有1只鴨子;而第五幅圖里面,河里并沒有鴨子。我讓學生看圖說話,由于“畫面”為學生的口頭表達提供了依據,學生依次描述4只鴨子、3只鴨子……最后學生也都能認識到里面沒有鴨子。因為在前面學生對數字概念已有了基本的認識,所以,這時教師就可以告訴學生沒有就要用“0”來表示。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又讓學生領悟到了“0”所表示的含義。在教授周長的概念時,我對學生提出了下列問題:“先思考一下,什么是周長?看到這個詞,你想到了什么?還有學習周長有什么用?”我提醒大家要知道周長的含義,就要先弄懂什么是“周”,我鼓勵學生通過查字典來研究這個問題。學生通過查字典,發現“周”共有7個意思:(1)周圍,圈子。如四周。(2)環繞,繞圈。如周而復始。(3)普遍,全。如眾所周知。此外還有“周到”之義。我讓學生辨析出“周長”之“周”是什么意思,說出各自所認為的含義,并舉出幾個例子。學生經過表述,對“周長”這個概念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在頭腦中形成了比較清晰的圖形輪廓。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閱讀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閱讀指的是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識圖能力。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對于數學題意的理解,對于他們能否正確解題起著重要的作用。數學學習中的閱讀能力培養雖然與語文學習中的閱讀能力培養有著一定的區別,但二者之間是非常相近的,可以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往往側重培養的是學生的識圖能力,而對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的閱讀能力培養卻很少有人關注。不能很好地閱讀,就不能準確理解題意,相應地,學生的識圖效果也會受到影響。事實上,學生只有在理解了題意的基礎上才會識圖。那么,怎樣準確理解題意呢?這就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語文閱讀能力。反過來,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有條理的敘述,對學生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提升,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比如我們熟知的烏鴉喝水的故事,烏鴉開始是喝不到瓶子里的水的,然后烏鴉把石子投入到瓶子中,瓶子里的水位開始上升,隨著石子的逐漸增多,瓶子里的水位也不斷上升,到最后,瓶子里的水滿溢了出來,烏鴉也就喝到水了。這樣一個傳統的經典故事就涉及到了一個數學概念:為什么烏鴉能喝到水,是因為瓶中的水位不斷上升,那么為什么水位會上升,是因為石頭占據了瓶子里的一部分空間。這個故事可以被引入到體積的教學中,教師借用烏鴉喝水的故事來進行教學,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使學生對體積的含義有更為形象的認識和充分的理解,能夠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小學數學教師還可以把所學的數學知識用語言文字的形式寫成短文,讓學生通過閱讀短文深入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
三、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書寫
學生對事物好奇,才能對其產生興趣??茖W教學中強調從學生的興趣入手,而利用實物教具進行教學是有效的教學手段。特別是使用一些學生沒有見過的實物進行教學能夠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學生能在愉悅的氛圍中獲取新知。在講授“感知聲音”時,可以利用音叉發出的聲音,讓學生體會聲音的不同,并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聲音。學生通過聽不同音叉發出的聲音,感到很好奇,而且伴隨音叉發出的不同聲音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學習當中,使學生能用高、低、強、弱等詞語來描述聽到的聲音,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離講臺較近的學生還發現了音叉上有數字和字母,便問這代表什么意思。老師就可以告訴他們,數字代表音是音調,字母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鐘振動的次數。學生在總結本節收獲的時候講到“不僅明白了聲音有高低強弱之分,同時也可以根據不同的音叉調試不同的聲音或調試自己想聽的聲音,音叉的功能強大”。從學生的收獲當中我們不難看出,實物教具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深入地研究學習,不僅活躍了課堂氛圍,同時也豐富了學生的科學知識。
2提高操作能力
科學教學中提倡動手實踐,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和掌握技能。實物教具可以滿足學生動手的欲望。在老師任務布置后,可以借助操作實物教具完場教學任務。特別是教學中的難點,利用教具讓學生自己動手解決教學中的難度,比教師講解或直接告訴學生要好,從而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到的知識更加牢固。在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時,準備的教具有鼓、鋼尺、橡皮筋等??梢宰寣W生按照以下方式動手操作,操作鼓:①用力按鼓;②用木棒擊鼓。操作鋼尺:①用力彎曲鋼尺;②輕輕撥動鋼尺。操作橡皮筋:①用力拉橡皮筋;②輕輕撥動橡皮筋。問題:①這些操作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是什么?②結果又有什么不同?然后,學生進行分小組活動。最后學生得出的操作相同點是都用了力,不同點是第一種操作手都沒有離開,第二種操作手用力后離開實物教具。結果是第二種操作實物教具發出了聲音,第一種操作沒有。然后再設問:你認為聲音的產生與什么有關?這也是教學的重點。很多學生回答與用力有關,這時教師反問:“還有嗎?”細心的學生回答與手沒有離開有關。教師再布置任務并按剛才的要求進行操作,觀察物體有什么變化。最后學生發現第二種操作是實物教具在振動,進而得出了物體發出聲音與物體振動有關。學生利用教具通過不斷地動手操作,認真觀察,反復思辨,最終突破教學難點,完成了學習任務。
3拓展發散性思維
激活學生的舊知識和經驗,在老師的引導下對新知進行感知、思考和分析,進而拓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集中精力投入到學習當中,是科學教學中提升教學效率,培養學生技能的有效途徑。同一個問題有不同的解法,同樣,同一種教具有不同的操作方法,也有不同的結果。在研究“聲音的變化”時,我們使用的實物教具還是鋼尺。首先提問學生,你們有什么辦法能使鋼尺發出不同的聲音。一部分學生認為可以把鋼尺放在桌子上,桌子上的那一部分用手按住,另一部分用不同的力彈能發出聲音。然后鼓勵學生“你們還有其他的玩法嗎?你們先試試,然后再回答”。結果有一位學生發現了,可以把鋼尺伸出桌面不同長短,用同樣的力彈尺子。在進行科學教學中不要急于讓學生回答問題。有些問題需要學生動手操作以后再回答,或交流討論再得出結論。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情和教學中的實際情況,特別是需要動手實踐的課,要激發在動手中思考,集中精力去研究,而不是沒有根據的憑空想象。實物教具易于準備、操作簡單,學生邊動腦邊動手去探究學習中問題的效率是很高的。學生在這里用了這兩種方法,得出了第一種方法隨著用力由大到小,聲音由強到弱;第二種方法隨著尺子伸出桌面的越長,聲音越低。這時應該鼓勵學生再去操作,思考尺子有什么變化嗎?學生帶著問題認真操作,細心的學生發現第一種方法尺子振動的幅度不一樣,用力大振動幅度大,聲音強,用力小振動幅度小,聲音弱;第二種方法得出尺子振動速度不同,尺子伸出桌面短則振動快、聲音高,伸出桌面長則振動慢、聲音低。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和拓展后,持續有意觀察實物教具操作時發生的現象,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學效果顯著。
4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學生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究的過程。學生利用教具進行探究,在動手操作中發現、研究問題,從而獲取知識和掌握技能,并由此提升了教學效率,讓學生體驗到了探究樂趣。在利用教具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對實物教具進行近距離的觀察,分析教具的特點,還可以動手操作教具,掌握課堂教學的知識。在教師及時、合理的指導下,放手讓學生利用實物教具進行學習,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在探究“簡單機械”時,利用自行車進行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先找到了自行車上簡單機械,研究這些簡單機械的作用。基于這一內容的重要性和復雜性,可以采取騎自行車親自體驗、小組合作學習、匯報交流、教師指導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接下來各小組對簡單機械的零部件進行再次觀察,或騎在車上體驗。
①車把的作用。
車把是一個輪軸,究竟有什么作用呢?學生用手握住車把進行體驗。學生發現,車把上部手捏的兩端構成一個無形大輪子的直徑,下部是小輪,中間是一個軸。手轉動車把,就改變了前車輪的方向。學生體驗到改變方向時很省力,利于控制,并且能夠控制自行車的平衡。
②自行車的剎車系統用到了杠桿原理。
為了體驗剎車系統,學生把小車推到教室的空地騎行體驗,分別找到杠桿的用力點、支點和受力點。剎車系統以車把上的剎車柄的轉折關節為支點,起到了省力的作用。剎車部件的前閘和后閘都是杠桿。學生發現用力點到支點距離長于阻力閘皮力到固定點的距離,所以輕輕地捏住閘就能使車閘以較大的壓力壓到車輪的鋼圈上,使車停止行駛。剎車非常省力,是一個省力杠桿。
③中軸上的腳蹬和花盤齒輪組成省力輪軸,腳蹬半徑大于花盤齒輪半徑。
學生找輪軸時遇到了困難,花盤一看就知道是個輪軸,另外腳蹬的輪在哪里?提示學生尋找腳蹬連在哪里,學生才發現是在中軸上。中軸連接腳蹬是一個大輪子,大輪子帶動花盤小輪就是一個輪軸,而且是省力的。
④后軸上的齒輪和后輪組成費力輪軸(齒輪半徑小于后輪半徑)。
學生對這個輪軸掌握得最好,因為飛輪帶動車后輪比較直觀,容易發現。小輪帶動大輪子是費力輪軸,但是加快了速度。因此簡單機械的作用不僅省力,還可以改變力的方向和物體運動的速度,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
⑤不太容易發現自行車的踏腳用到了杠桿原理。
我對學校一年級120名學生進行抽樣調查后了解到:學生自己整理書包的占58.2%,早晨自己穿衣服的占2.2%,自己疊被子的占1.6%,用餐時自己盛飯的占14.1%,自己每天步行到校的占5%。
由此引發我的思考:而今中國一大批小皇帝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活自理能力普遍低下,如此進入充滿競爭的21世紀,將會慘遭淘汰。尤其是當今農村小學生的勞技教育已成了一個被遺忘的角落。如何針對農村實際,對小學生加強勞技教育呢?
1.學習討論,明確意義,形成共識
我們組織全體教師認真學習有關文件及《勞動課教學大綱》,并進行討論,在討論中廣大教師深刻地認識到:第一,不愛勞動的學生并不是天生懶惰,而是“日久成習”,要培養學生真正愛勞動的習慣,要給予熱情地引導、及時地鼓勵、不懈地督促。第二,廣大教師要以身作則,不要讓學生為自己做事,如打掃辦公室、批改作業等。有時還要帶頭勞動,實踐證明教師親自參與學生一起勞動,能空前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第三,切忌將勞動當作一種懲罰手段用在學生的身上,如犯錯之后罰擦黑板、擺桌子、掃地等,因為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情感。
勞技教育缺少了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因為一方面家長可以在生活中隨時隨地指導學生進行勞技訓練,另一方面家長還可以督促孩子們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培養學生愛勞動的感情。我們通過家長學校舉行家長教育講座等,讓學校和家長形成共識:學生參與勞動,不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熱愛勞動、尊重勞動人民、愛惜勞動果實的品質,而且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智力,在勞動中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創造力,使雙手更加靈巧;不僅有助于鍛煉身體,增強體質,而且有助于學生形成健康的品質,懂得尊重老人、孝敬父母、關心他人、幫助別人。
2.重視勞動課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小學勞動課是對學生進行勞技教育的主陣地,在每學期初,學校就要求教師根據大綱要求制訂教學計劃,并認真組織落實,保證做到:勞技課,課表上有位置,行動上不被占擠。另外還要求廣大教師根據教材的知識點和編排特點,組織實施教學,提高每堂課的教學質量。首先,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好奇心理和興趣的不穩定性,挖掘每課內容和思想內涵,創設勞動教育的愉快氛圍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思想感情,樹立勞動觀念。如在手工制作時,播放一支精選的音樂,營造一個和諧的音樂氛圍,讓學生隨著優美的旋律進行實踐操作。其次,加強先進導向,進行技能指導。教師在課前先制作幾個精致的手工制作,讓學生進行觀賞,激發學生渾厚的興趣和強烈的動手愿望,然后,指導其手工方法,讓學生自己操練。再次,展示勞動成果,讓學生體會勞動所帶來的快樂,從而樹立勞動最光榮的思想。
3.開發課外勞技教育的渠道
結合農村的實際,努力開辟課外勞技教育的渠道,讓學生到廣闊的天地里去體驗生活,從學習體驗中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樹立艱苦奮斗、熱愛勞動的思想。在實踐中,我們力爭做到勞技教育的五個結合:
與自我服務勞動相結合要求學生自己照料自己的生活,保持自己學習環境、生活環境的整潔和美觀,培養學生獨立生活的能力和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勞動技能,如教育學生自己削鉛筆、包書面、整理書包、洗手洗臉、剪指甲、訂鈕扣、系鞋帶、穿衣服、鋪床疊被等。
與學校服務勞動相結合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熱愛集體的思想。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學校的值日勞動、大掃除勞動,讓學生為美化校園、美化班級出力。如擦窗掃地、布置教室、植樹澆花、沖洗廁所等。
與家庭服務勞動相結合讓學生幫助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讓其感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個成員,應該關心家中的事,做好父母的小幫手,培養孝敬父母長輩的美德。如:洗衣做飯、掃地洗碗、買菜購物等。
[關鍵詞]中小學;教師;薪酬
如何提高教育的質量是當前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面臨的重大課題。教師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教師薪酬制度設計將直接影響到教師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發揮,從而對教育質量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教師薪酬制度對教師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在宏觀上影響著教師的供給和流動,另一方面,在微觀上影響教師的努力程度。
然而,長期以來,學校的低效率卻一直受到廣泛的批評和極大的關注。要想提升學校的效率和競爭力,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學校的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策略,而學校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核心之一就是教師的激勵機制建設??茖W合理的教師薪酬設計可以吸引優秀教師并激勵教師高效率的工作,從而發揮其提高教育質量的作用。教師薪酬管理系統是整個學校激勵機制的核心,是學校吸引、激勵、發展與留住優秀教師的最有力的工具,通過設計具有內部一致性、外部競爭性和激勵性的薪酬體系,為學校實現其戰略目標提供支撐。教師薪酬制度作為重要的激勵制度已成為教育人力資源管理領域所研究的重要課題,而且變得越來越有價值。本文對美國中小學教師薪酬研究進行了綜述,以期對我國中小學教師薪酬研究和實踐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美國關于教師薪酬的研究在早期主要側重于理論研究,具體包括從薪酬理論和激勵理論的視角探討教師薪酬制度、薪酬與教師激勵類型,從經濟學的視角來研究教師工資水平的決定機制等。而最近幾年來,隨著教師薪酬改革的大范圍展開,研究者則愈來愈多地從薪酬管理的角度,運用實證的方法來研究教師薪酬,關注教師薪酬領域較為微觀和具體的問題,具體包括教師薪酬方案的開發研究、教師薪酬改革原則的研究。
一、中小學教師薪酬制度的類型
從美國教師薪酬演變的歷史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薪酬制度,研究者分別對它們的特征和優缺點進行了研究。
1.單一薪酬制度
在這種薪酬制度下,薪酬水平主要由教師的教齡、崗位和學歷來決定,而與教師的性別、種族、所教年級或者家庭地位無關。單一薪酬制度滿足了教師的兩個重要需求:平等和客觀。它給所有的教師提供了一個平等的機會在同樣的規則下去獲取其薪酬的增加。單一薪酬制度成功地鼓勵了教師去提高自己的學歷,并且,由于教師薪水的增長不再部分地基于管理者對他們業績的主觀評價,因此,管理者對教師工作的控制大大減弱,教師在教學上有了更大的自。它也消除了教師之間為了爭取更多薪水的競爭,從而使教師之間有良好的合作,并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單一薪酬制度便于管理,具有可預測性,因為其決定教師薪酬的因素是中立的、客觀的、可理解的。
總之,單一薪酬制的內在特性使它適合于實施這種制度的學校,并且也很好地解釋了在整個20世紀它被作為主要的教師薪酬制度的原因。
盡管單一薪酬制度有其可預測性和便于管理的優點,但是它也遭受到一些學者的批評。他們提出單一薪酬制度是不公平的,因為盡管具有相同學歷和教齡的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的努力水平、技能、專業勝任力或者學生的成績處于不同的水平,但他們卻被給予相等的薪酬。美國的國家優質教育委員會在1983年《國家在危機中》的報告中提出,教師薪酬應該是“職業競爭性的、敏感于市場的、基于績效的”。全美各州和學區紛紛開始為教師建立績效工資、職業階梯和其他的激勵工資方案。
2.績效薪酬制度
績效獎金通常為個體的高績效提供額外的工資。它被追加到基本工資中或者作為獎金單獨發放。其中,獎金為個體持續地提高績效提供了更有力的激勵??冃匠甑某晒εc否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學校的校長和教師識別和定義“好的績效”的能力,也就是說,績效評價是其中的關鍵問題。眾多學者對績效工資的研究都得出以下同樣的結論(EducationalResearchService,1978;Hatry,Greiner&Ashford,1994;Jacobson,1987;Johnson,1986;Murnane&Cohen,1986):
第一,絕大多數的績效計劃都通過確定一小部分“最好”或“優秀”教師的百分比來使教師產生競爭,而這與絕大多數的有效學校所倡導的合作文化是不一致的(Rosenholtz,1989),因此它破壞而不是增強學校的績效。
第二,增值法和分析技術可以用于評價個體教師對于學生在某段時間內的學習促進的影響(Jordan,Mendro,&Weerasinghe,1997;Wright,Horn,&Sanders,1997)。然而,問題在于并不是所有的學科都有測驗分數,這就要求要有多重的績效工資計劃?!皟炐愕摹被蛘摺白詈玫摹钡臉藴什荒軌虮磺宄亟缍?,因此,績效工資不能達到激勵的目標,本質上變成一種無用的組織要素。
第三,對于“最好的”的定義和之后的選擇滿足于這個標準的教師的程序通常是有缺陷的。
第四,學區和州幾乎不能為這樣的方案提供穩定的撥款,這種財政上的限制決定了績效方案不能作為州或學區教育方案的關鍵性要素。
Murnane和Cohen(1986)的研究發現,績效薪酬方案在那些有著持續撥款支持的學校依然被實施,并發現長期的績效薪酬方案的實施往往獎勵了大部分教師,而且,獎金經常被給那些做了額外工作的教師,而不是獎給那些教學優秀的教師。還有一些研究者從人事經濟學的角度對績效工資進行了研究,結論表明,由于績效工資的牽引效應,會導致員工關注于薪酬體系中所界定的付酬要素,會盡量多做那些激勵制度規定會付酬的事情,而對于薪酬要素中沒有包括或不能明確界定的方面則做得較少,但這些方面往往對于組織的成功比較重要(如團隊合作)。NickAdnett(2003)拓展了這一研究,并重點對教師績效工資進行了分析,他認為,在教師中實行績效工資是否值得不僅依賴于績效工資方案的設計細節和實施效果的可測性,而且也依賴于與教學相關的特定的工作環境。一些研究者把人事經濟學的研究方法運用到對專業勞動市場和非營利組織的分析中來,其中重點分析教師契約的不完全性以及對績效工資的影響。
研究者對績效工資的最佳激勵強度的爭論,涉及到績效工資在教師中推廣的評價問題。Richardson(1999)認為,績效工資要想在學校領域成功實行,必須具備以下條件:教師接受它的基本原則和合理性;目標設定是明確清晰的、可實現的并且具有挑戰性;教師接受對他們的工作業績的評價??傊?,如何改進測量指標,克服評價過程的主觀性,進一步完善教師合約,從而提高績效工資的激勵強度與效果,有待進一步研究。
研究者針對一些學校實施績效工資的案例,歸納了以下幾個方面實施績效工資的經驗:第一,獎勵的對象是一個團體,可能是整個學校,而不是個體;第二,績效是非常清晰且最有價值的;第三,績效標準的制定應基于以往的基礎;第四,提供完整的資金保障;第五,提供教師所估計的獎金數目;第六,如果提供薪水獎勵,那么以獎金的形式提供,而不是追加在基本工資中。
3.基于知識和技能的工資
美國目前的以知識和技能為基礎的工資有四種模式:一是在當前的單一薪酬制中增加以知識和技能為基礎的工資;二是在達到要求的勝任力的標準上以能力來增加薪酬;三是以知識和技能為基礎的薪酬,只有在獲取國家委員會認證資格后才能以教齡來增加薪酬;四是完全地以知識和技能為基礎的教師薪酬制度。在這四種模式中,前兩種模式能夠較快地被采納,因為其與目前的單一薪酬制度有著密切的聯系,在這種制度的基礎上增加以知識和技能為基礎的工資即可;而后兩種模式則更多地用于高標準和高績效學校。
基于知識和技能的工資被用于激勵教師在新的和更有效的教育形式下繼續發展他們的知識、技能、勝任力以及在有效的校本管理和決策中所需要的領導和管理技能。它為那些想提高專業技能從而使自己的教學和學校教員的集體教學更為有效的教師提供了一條更加清晰的職業發展路徑。在教育中實施基于知識和技能的工資,不僅是教師薪酬的一種新方式,也是為了實現教育目標和實施標準化改革策略的一個組成部分。
二、中小學教師薪酬與激勵的關系
研究者普遍認為,以往的教師薪酬改革之所以沒有激勵教師產生更高的績效,原因是絕大多數的改革計劃是在沒有充分運用心理學的激勵理論和了解學校組織的背景情況下實施的。
學者對教師激勵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兩方面:第一,激勵的一般理論在學校的應用;第二,影響教師激勵和行為的關鍵經濟變量。
學者們從激勵理論的視角研究校本績效獎金計劃。他們的研究認為,根據目標設置理論和期望理論的觀點,教師主要被兩個因素所激勵:第一,幫助學生成功;第二,在教學上與同事協作,協作能夠幫助教師發展一系列有效的教學策略。這些策略能夠積極地影響學生成績。當這些聯系發生的時候,教師產生一種專業自信感,隨之又激勵教師有更高的績效。這些關于教師激勵的結論與目標設置理論和期望理論相一致。大量關于校本績效獎金計劃的研究發現,期望理論和目標設置理論是在校本績效獎金計劃下去解釋教師激勵的有用的框架。
校本績效獎金計劃可以讓教師直接地被薪水獎金所激勵。內在激勵——對學生成績改進和實現學校目標的滿意,以及和其他教師在課程和教學上的合作機會,也是實施校本績效獎金計劃最有可能的結果(Kelly,1998)。
其他學者在對科羅拉多州的道格拉斯縣的研究中也發現了相似的結果(Hall&Caffarella,1997),研究表明,團體績效獎金計劃可以通過提供教師工作的清晰的目標把外在獎勵與內在獎勵聯系起來,既為教師協作提供獎金,又給教師增加有意義的、更加相關的專業發展機會,以及因學生成績改進而獲得的滿足感。
三、中小學教師薪酬水平
教育經濟學領域對教師薪酬水平的研究頗多。Ferris和Winkler(1986)回顧了以往關于教師薪酬水平的實證研究,發現更高的起始薪酬水平吸引更高質量的個體從事教學工作,更高的平均薪水減少了教師的離職率。同樣,Spuck(1974)發現,外在的獎勵對于吸引和留用教師是重要的,幾乎所有最近關于教師離職的調查都把低薪酬作為關鍵要素。
四、中小學教師薪酬方案的開發
綜合以往研究者關于制定和開發新的薪酬方案所應考慮的問題的研究,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1.制定和開發新的教師薪酬方案
所應考慮的一般問題主要包括:誰將參與這個開發過程?如何給計劃提供資金支持?如何評價計劃?
2.制定和開發基于知識和技能的工資
所應考慮的問題主要包括:哪些知識和技能將被獎勵或者什么教學標準將被采納?所有的教師都能從獲得的知識和技能中得到獎勵嗎?如何發展和決定勝任力?新的、特定的知識技能如何增加?知識和技能薪酬制度與績效評價如何與專業發展活動相聯系?學?;驅W區將提供所期望的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嗎?應該作為獎金還是作為基本工資的一部分來發放?誰來評價教師的績效,如何評價?對每個教師的評價的周期是多少?綜合了學校的、學區的或者州決定的專業水平的知識和技能是什么?
3.制定和開發績效工資
所應考慮的問題主要包括:學生取得什么樣的成績,教師應受到獎勵?獎勵的對象是學校內部的團隊還是整個學校?計劃如何給教師提供有意義的和及時的反饋?使用什么樣的績效標準?對于學生來說計劃是高風險的嗎?如果不是,如何確保學生的合作?學校和學區在諸如學生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學生流動或者財政支持等方面的變化如何被考慮?
4.制定和開發新的薪酬方案
所應考慮的持續性問題主要包括:績效改進是基于群體或個體水平的數據嗎?錢如何分配?僅僅只給教師嗎?對每所學校所有的教師和教育專業人員是平等的嗎?給學校人事權嗎?這個計劃產生什么激勵和可能的后果?需要多少工資去激勵期待的行為?
五、中小學實施教師薪酬改革的實踐
研究者(Odden,2002)通過對已有的教師薪酬改革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后,認為應該在方法層面和技術層面遵守以下原則。
1.方法層面
第一,所有關鍵人物的參與,尤其是那些薪酬將會發生改變的人的參與,這是成功地改革教師薪酬的主要原則。教師和教師聯合會、管理者、學校董事會以及公眾都應該參與開發、設計和實施的過程。第二,相關人員對好的教學效果的標準達成一致。第三,全面的評價制度包含學生成就、家長滿意度、教室和管理者的技能、知識和績效的測量。第四,充分的財政支持。缺乏資金和缺乏長期的財政支持是以往的教育薪酬改革失敗的關鍵原因。第
五,持續的專業發展投資是以知識和技能為基礎的工資制度的關鍵。第六,沒有定額。第七,良好的教師工作環境。第八,成熟的管理。第九,成熟的員工。
2.技術層面
第一,公平性。第二,可理解性。第三,行為激勵的兼容性。
六、結語
綜合美國近幾年來關于中小學教師薪酬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其研究全面、系統,并且也是一個熱點問題。研究總體上都強調以知識和技能工資和績效獎金工資制度取代以往的以學歷、職稱、教齡為主要決定因素的工資制度。關于教師薪酬方面的研究既有理論研究,也有很豐富的實證性的研究。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教師薪酬制度的類型的探討,從理論層面研究各種教師薪酬制度類型的優缺點,從薪酬理論和激勵理論的視角對各種教師薪酬制度加以深層次的理論剖析,從經濟學的視角對教師工資的決定機制進行分析。從目前的研究看,績效工資制度是當前理論界所研究的熱點,但同時也頗有爭議。關于這方面的實證研究也很多,其研究的問題主要有:績效工資制度的有效性,對于獎勵工資制度的低效性的原因分析,教師對于績效工資制度的態度,績效工資制度對于教師情緒的影響,薪酬制度改革的實驗,以及與教師薪酬相關勞動力市場對于教師薪酬的影響等,并且其研究立足于當前的教師薪酬改革實踐問題,從而為實踐提供了很好的理論支持和相關建議。
參考文獻
[1]Ballou,D.Payforperformanceinpublicandprivateschools.EconomicsofEducationReview,2001,20,51-61.
[2]Chamberlin,R.,Wragg,T.,Haynes,G.&Wragg,C.Performance-relatedpayandtheteachingprofession:areviewoftheliterature.ResearchPapersinEducation,2002,17(1),31-49.
[3]Cless,W.Teacherincentiveprograms-Dotheymakebetterteachers?Education,2002,113(1),145-148.
[4]Farrell,C.&Morris,J.ResignedCompliance.EducationalManagementAdministration&Leadership,2004,32(1),81-104.
[5]Gratz,D.LessonsfromDenver:ThePayforPerformancePilot.PhiDeltaKappan,2005,86(4),569-581.
[6]Mahony,P.,Menter,I.&Hextall,I.Theemotionalimpactofperformance-relatedpayonteachersinEngland.BritishEducationalResearchJournal,2004,30(3),435-456.
[7]MoriceL.&MurrayJ.CompensationandTeacherRetention:ASuccessStory.EducationalLeadership,2003,62(5),40-43.
[8]Odden,A.&Kelley,C.Payingteachersforwhattheyknowanddo.California:CorwinPress,2002.
[9]Solmon,L.What’sfairaboutperformancepay?PhiDeltaKappan,2004,85(1),407-408.
1.1生源較差
就目前來看“生源差”幾乎是所有民辦學校發展的最大障礙。從根本來看,民辦學校產生的最根本出發點除了發展教育事業以外就是以贏利為目的。學校在開學以前就已經耗掉大量資金,開學后就要盡快獲得資金,這些資金主要來源于學生,學校創辦者為了獲得最大效益不得不招收最大限額的學生,以滿足學校的正常運轉,如:教學硬件的配備,生活開支,教師工資的發放等等。民辦學校最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招生,要招到盡可能多的學生,學校的學習、生活條件要求高于公辦學校,只有這樣,家長才能認可,因為有了學生就有了一切。于是學校策劃者只能顧及眼前,招收了一批良莠不齊的學生。當開學以后,才發現這里的大部分學生不能適應學校的發展,教學質量遲遲不能提高。于是學校的教學重點就落在了轉化差生上來,讓這些差生的學習有一定成都的提升,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家長的信任,這樣才能留得住學生。
1.2沒有穩定的師資隊伍
與公辦學校不同的是,民辦學校的教師全是“招聘”來的。他們來自于全國各地,具有地域廣的特點。之所以來到民辦學校各自都有不同的原因,有的是因為工作問題,有的是因為生活問題,也有的是因為社會問題。在民辦學校工作一段時間以后,他們為什么又“流動”走了呢?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1)教師本身素質差,不能適應民辦學校的發展需要,具體表現在專業知識差,教學效果不明顯;工作能力差;工作態度不端正,拈輕怕重;推卸責任,不注重合作。2)學校辦學條件差,不能滿足教師發展的需要。表現在工作環境不如意;工資待遇不高;教師自己的才能不能在這里有效地發揮。3)家庭的原因:教師來自全國各地,他們拋家舍業,時間一久,就有思鄉之情。4)社會問題:全國各地政策不同,教師都要受到地方的制約,走來走去還是要回到老家。教師流動性大這一特點給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和班級管理帶來了很大的麻煩。特別是班主任老師顯得更為重要,老師帶領一個班級剛剛形成良好的班風,掌握了該班的學習、生活規律,突然換一個新老師,學生就會感到不適應,學生要花一段時間適應這位老師,在適應的過程中無形的會失去很多。新任老師也要花費很多時間去了解學生,掌握學生的學習規律,來適應自己的工作環境。如果長期頻繁調換老師勢必要造成學校人力、物力、財力的巨大浪費,給學校帶來不必要的損失。
1.3學校場所、教學設備不完整
這是民辦學校普遍存在的問題,一些民辦學校的決策者由于資金短缺,又急于開學,暫時租用教學場所。這些場所有的是由一些倒閉工廠的廠房改造而成的,教學、學習、生活環境惡劣,沒有體育活動場地,沒有寬敞明亮的教室,沒有舒適的休息房間,更談不上圖書館、先進的教學設施等等。這樣的學校怎么來教書育人、培養社會的棟梁呢。
1.4收費制度不夠規范、不夠統一
由于民辦學校是新生事物,所需辦學資金不需要國家支持,收費標準國家沒有具體的規定,所有的民辦學校都是根據自己學校的情況來收費,收費的標準不盡相同,多則幾十萬,少則千元,收費名目繁多,形式多樣。隨著民辦學校的增多,因錢的問題學生家長與校方發生糾紛也越來越多。學生所繳納費用與所收到的效益不能成正比,遠遠不能得到應得的回報。一些學校從學生那里收繳的費用,不及時投入到教學中來,致使教學環境不能改善。
1.5學校封閉式的管理不能與社會接軌
民辦學校學生家長大都工作繁忙,不能及時管理孩子,送到這類學校也出于一種輕松的解脫,把管理權讓給學校,由學校全權管理。于是,學校為了讓家長省心、放心,采用封閉式管理。把學生整天關在學校里,過著“教室—宿舍—餐廳”三點式單調乏味的生活。學生雖然遠離了社會不良風氣,與校外游戲廳、娛樂場所隔絕,便利了學校的管理,但這種看似理想的管理方式卻違背了教育規律,違背了青少年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與社會嚴重脫軌。
2加強民辦中小學的管理措施
2.1要堅持正確的、科學的辦學方向
在實踐中注重強化民辦學校的“育人”意識。實踐表明,市場經濟對教育的沖擊是不可低估的,當人們在對已往基礎教育傳統模式的審視中尋求通往成功的理想軌道時,竟然發現,強化民辦學校“育人”意識是不可忽視的問題之首。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現在有些民辦中小學校在辦教育方面,經濟意識增強,“育人”意識逐漸淡化。這種現象使基礎教育存在著潛在的危機,少數學校借辦學之名謀取暴利,被人們罵之為“學店”。如不強化“育人”意識,基礎教育改革就難以順利展開和收到良好的效果,國家提出的要“大力加強基礎教育”的任務就只能落空。因此,強化學校的“育人”意識,既是學校工作的必需,也是民辦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
2.2加強學校師資隊伍的建設
優秀教師是民辦學校的脊梁,是民辦學校發展的原動力,是其與公辦學校相抗衡的核心資源,是學校競爭力提升的根本依托。“名師出高徒”,從某種意義上講,民辦學校的成功和名氣靠的就是教師的水平和質量[2]。因此,要建立一支高質量、高水平的穩定的民辦學校教師隊伍,必須在素質結構上達到較高水平,在年齡結構上老、中、青比例適當,在學歷結構上達到較高程度。要達到此目的僅僅靠高工資、高待遇是乏力的,還應解決民辦學校教師的諸多問題,如開展教育科研、提供進修機會、解決住房、醫療保險、職稱評定、退休安置等等。政府應維護民辦學校教師的合法權益,盡快建立公民辦學校間的教師有序流動機制,制訂民辦學校流出教師的培訓費用補償政策,完善民辦學校教師的社會保障體系,盡力縮小公民辦學校教師間的待遇差距,積極構建公民辦學校教師一視同仁的評價、評優、賽教、培訓制度,幫助民辦學校建立安全、穩定的教師工作環境,全力為民辦中小學發展提供一種優質的管理服務。除此之外,還要加強對教師的福利待遇。這種福利可分為精神和物質兩方面。精神上,如對于工作突出的優秀教師,學校要盡量為其爭取職稱評定、先進報評等;物質上,如向校董會為教師爭取年終獎、教學獎、假期旅游,給帶家眷的教師分配家屬房等一些相應福利;盡量少給教師攤派負擔,周末盡量少搞活動影響教師的休息等。
2.3規范學校的收費制度
民辦學校的收費必須“依法依理依情、公正公平公開”,依法是首要的,主管部門沒有批準的一定不能收[3]。依理則是在法律允許或者沒有明確規定的領域內,不合理的也不能收。為提高辦事效率,給民辦中小學校收費提供方便,增加辦事透明度,體現政府的服務職能;根據《民辦教育促進法》的頒布實施對民辦學校的收費做了具體的規定,使收費制度更加規范化。民辦學校的收費趨勢開始向低收費、大眾化、家庭化方向發展,即民辦學校的教育對象開始普及到普通家庭,面向全體學生,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有望進入高檔的民辦學校。這是民心所向,也是招收更多好學生的有效保證。
2.4建立健全教育管理體制
健全民辦中小學教育內部管理體制,是規范和發展民辦中小學教育的重要舉措。一是學校要明確規定擔任董事的具體要求、董事的產生方式、董事會的議事規則等程序性事項,增強民辦學校內部管理體制的可操作性。二是“通過加強民辦學校信息公開化、透明化制度建設,讓民辦學校接受社會監督,從而促進民辦學校教育管理體制的規范化”。三是積極成立民辦教育協會,使其在規范民辦中小學教育的市場秩序、為民辦中小學教育提供信息服務以及加強行業自律等方面發揮作用,并積極與政府部門溝通協調,共同商議本地民辦中小學教育發展所存在的問題,尋求有效的解決途徑,促進當地民辦中小學教育的健康、持續、快速發展。
2.5構建充滿人文關懷的校園文化
針對民辦中小學的寄宿制管理特點和過于嚴格的管理制度所帶來的弊端,民辦中小學應努力創建充滿人文關懷的校園文化。學校應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開拓學生的視野,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學校在制定各項規章制度時,要以學生和教師的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多激勵,少懲罰,盡可能關心每一位教師和學生的情感,突顯人文關懷,激發教師和學生內在的動力,切忌濫用“量化管理”和用單一的分數衡量教師和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