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1 16:31:5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歷史遺址考察報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這里背靠峰巒起伏的太行山脈,面臨著廣闊的華北平原,山前一條小河潺潺流過,自然資源豐富,氣候溫暖宜人。在這里,科學家們陸續發現了“北京猿人”、“新洞人”、“田園洞人”和“山頂洞人”等不同時期的古人類遺存,這些人類遺存跨越了幾十萬年的時間,涵蓋了人類演化史中三個非常重要的階段。是集地質變遷、生物演變、人類進化三位一體的珍貴遺存,是人類文明發祥地之一,是聞名中外的史前人類遺存寶庫。
周口店鎮的龍骨山和太平山等處,從1929年發現震驚世界的第一個比較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后,經幾次發掘先后出土了距今50萬年至1萬年前的古人類的遺骨、遺物、遺跡和古動物化石,其中包括近200件人類骨骼(代表40個男女幼個體)、上萬件石器、數層灰燼和200種動物化石。遺址有龍骨山50萬年前的“北京人”、10-20萬年前的“新洞人”、1.8萬年前的“山頂洞人”。遺址點共計27個,總面積約4km?。這是迄今世界同時代遺址中出土材料最豐富、最全面、最具代表性的舊石器時代人類遺址,也是世界人類祖先頭蓋骨化石發現地。在科學研究、人類遠古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于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1988年聯合國文化遺產保護考察團在考察報告中稱其“具有世界意義”,表明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不僅屬于中國也屬于全世界,它是人類共有的文化遺產。如今,猿人洞、山頂洞、田園洞等古人類生活過的洞穴仍保存完好??茖W家們發掘出的各類化石展出在猿人展覽館中。探訪周口店,看到這些古人類生活留下的痕跡,就能幫助我們勾勒出人類祖先的生存場景。
新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于2011年7月開工,歷經三年多的建設,已于2014年5月18日對外開放。新館建筑面積8093平方米,限高9米,是老館的8倍。建筑層次分為地上二層,地下一層。其中,地上面積4813平方米,地下面積3280 平方米。新館創意源于“北京人”制作和使用的勞動工具――石器。建筑線條簡約、粗礪、剛毅,多折面的面與面之間形成鋒利的石器“刃口”結構。建筑由南向北逐漸降低,與周邊山脈天際線及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新館是集科學研究、藏品保護、科普教育、文化交流、展覽展示于一體的國家一級博物館,是收藏、保護和研究周口店遺址歷年來考古發掘實物,宣傳、弘揚中國古人類悠久歷史的遺址博物館。新館采取基本陳列、臨時陳列和遺址展示相結合的展陳體系,使用“實物展陳與互動體驗相結合、文物展示與場景再現相結合、傳統展陳與數字技術相結合”的表現手段,從“發現、研究、保護”三個層面對周口店遺址進行全面、系統的展示。新館設有序廳、臨時展廳、4個常規展廳和4D影院,涵蓋了基本陳列、臨時展覽、互動展項、模擬場景、紀念品銷售、公共服務等內容。
關鍵詞:福建三明市、漳州市;重點文物保護;萬壽巖遺址;漳浦文廟大成殿;漳州林氏宗祠;考察報告
中圖分類號:G268.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580(2013)08—0001—03
福建省三明市與漳州市境內各包含有前六批由國務院頒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公布日期依次是:1961年,1982年,1988年,1996年,2001年和2006年)簡稱“國?!眴挝?處和14處(見[1],[2]),漳州還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見[3]222頁)。筆者一行3人,老中青結合,于2012年11月6日至12日對其中的5處和11處進行了實地考察。本文就這次考察所見到的現狀,著重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4處“國?!眴挝蛔魅缦聢蟾?。
一、 三明市的萬壽巖遺址(5批)得到整體保護,令人歡欣
萬壽巖遺址位于三明市巖前鎮巖前村前村西北的那座石炭巖孤峰。1999年以前,人們并不知道那里有文物,更不知道那里的文物會把古人類在福建生活的歷史提前了十幾萬年,填補了福建省考古學年代上的一段空白。由于石灰石是煉鋼需要的一種不可或缺的輔料,好多年前三明鋼鐵廠就已購買這座孤峰,作為生產石灰石的基地,成年累月的挖掘,山已掏空過半。1999年,有人發現其中混雜著一些似乎像化石之類的物品,引起當地文物部門的重視,經逐級上報和考古人員的搶救性發掘,初步判斷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文化遺址。當年11月15日,中國科學院賈蘭坡院士等專家學者對萬壽巖遺址的出土文物進行了鑒定,一致認為該遺址是我國華東地區迄今發現最早的洞穴類型的舊石器時代的早期文化,原來福建省只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比這要晚十多萬年,賈院士還親筆題詞:“這個遺址很重要,必須保護”。
時任福建省省長的同志,于2000年1月1日對省文化廳關于萬壽巖遺址的保護建議,果斷地作出批示,批文中的第一點是:“保護歷史文物是國家賦予每個人的責任,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萬壽巖舊石器時代文化洞穴遺址作為不可再現的珍貴文物資源,不僅屬于我們,也屬于后代子孫,任何個人和單位都不能為了謀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爆破,保證配合省文化廳做好洞穴遺址的保護和考古發掘工作”。
2001年萬壽巖遺址成為第5批“國?!薄T趪?、省、市三級政府部門調撥資金,大力支持下,使得該遺址得到了整體保護,并且建成設施完善,館藏豐富的“萬壽巖遺址博物館”。
經三明學院友人朱同志與遺址博物館的事先溝通,博物館吳館長親切接待了來自遠方近八旬的同宗長者,熱情介紹了鎮館之寶,國家一級文物砍砸器與刮削器等石制品及巨貘與中國犀等動物化石,他還親自引領我們前往參觀通常并不開放的萬壽巖遺址的主要洞穴船帆洞,在該洞內有距今約兩萬年的人工石鋪地面,露出來的面積約120平方米,屬國內首次發現,世界罕見,大開眼界!各級政府和領導如此重視萬壽巖遺址的整體保護,令人歡欣!
二、三明市的博物館遷出正順廟(6批),令人鼓舞
正順廟地處沙溪河畔西岸,三明市列東大橋北側的鯉園中,坐北朝南,始建于700多年前的南宋紹定6年,即公元1233年,是為祭祀謝佑將軍而建。元明期間屢次重建,清代以來也幾經修葺,它是三明地區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木結構建筑,建筑面積500多平方米。主殿7米開間,寬約21米,進深約25米。1984年三明市設正順廟文物保管所,負責保護管理,199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第4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成為“國?!薄iL期以來,正順廟作為三明市博物館供市民參觀游覽,當我們在博物館開放時間到達時,大門緊閉,詢問門衛,方知博物館正在搬遷中,現在不開放了,等以后搬到新館才能開放。又經三明學院小朱入內,向博物館某負責人說明來意,該負責人當即表示歡迎,并招呼旁邊一位工作人員去打開廟門,請我們進去察看,此時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主殿已空無一物。該工作人員則稱:“博物館展品已全部遷出,廟宇原貌將逐步恢復”。
三明市文化部門采取“廟”、“館”分離的措施無疑是對重點文物單位的一種更深層次的保護。國內不少地方,常將古廟宇、古民居作為博物館或展覽館,實現對它的管理與保護。這固然不失為一種有效或暫時的方式,但古廟宇與古民居兩者的性質完全不同。古廟宇有其獨特不可替代的功能,它與博物館或展覽館有本質差異。因之,三明市將博物館遷出正順廟的舉措十分正確,大有助于實現文化上的和諧,令人鼓舞!
三明市前六批“國保”除順昌“寶山寺大殿”(6批),此行還去過的其余3處:“泰守尚書第建筑群”(3批),“建寧紅一方面軍領導機關舊址” (6批)和永安“安貞堡”(5批)都保護得很好,足見三明市對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視程度。
三、漳浦文廟大成殿(6批)現狀令人擔憂
漳浦文廟大成殿位于漳州市漳浦縣綏安鎮文廟內,文廟建于明洪武2年(1369年)?,F僅存大成殿,建筑面積約460平方米(見[2]382頁)。從網上得知,該文廟在綏安鎮的后溝巷。
我們沿后溝巷往返數次,并未發現任何疑似文廟的房屋,遲疑間,一路過老婦稱:“汝身后,即孔廟也”。細察刻,見身后側旁有一對緊閉紅門,門內似隱約可見古建筑之屋頂,卻無足夠的門縫可窺及之,敲門又無人回應。這時看到門右側前方有一間尚未完工的小平房,很可能與院子相通,它有一扇朝向院外的窗戶還沒有玻璃,只有一根稍粗的橫桿將窗戶分成上下兩部分,桿離下面窗杠約半米,探頭往里看,仍瞧不見院內。遂決定從窗戶下半部分鉆人一探究竟,自然年青者先行,中老年者再魚貫而入,果不其然,室內有門通向院中,大成殿尚在,還算完整,與[2] 382頁的照片相比無明顯變化,殿內是什么都沒有了,殿外只有漳浦縣人民政府1979年8月12日立的漳浦縣文物保護單位“漳浦文廟”的石碑。離開時,一位女子突然來為我們開啟那緊閉的紅門,看來還是有人為“國?!笨炊训?。
漳浦文廟大成殿是2006年批準為“國?!钡模?、7年又過去了,現狀依然如此,甚至連一塊漳州“市?!钡谋疾辉⑦^,這怎么能不令人擔憂呢?
四、漳州林氏宗祠位于漳州市薌城區振成巷
漳州林氏宗祠系漳州縣林姓氏宗族合建的大宗祠,亦是接待本宗赴考來往生員之所,因供奉林氏始祖比干,又稱比干廟。始建年代不詳,現存為明代建筑,清末曾有修葺。原建長為三進院,規模宏大,現僅存二進院的四方殿(大殿)和東側的回廊(見[2] 381頁),據其他記載可知,前仍高掛多塊明清狀地、探花(如林士章等)的牌匾。林士章系明嘉靖探花,任南京禮部尚書,萬歷33年賜三間五樓十二柱式石牌坊一座,石牌匾兩面分別刻楷體字“尚書”與“探花”,矗立在宗祠附近。解放前宗祠還曾作為華南小學。
盡管漳州市地圖沒有標出振成巷,詢問一番就找到了,而林氏宗祠則無人知曉。環繞振成巷兩側小巷及與之平行的洋老巷一周,也未見任何與宗祠有關的標志物,只見一座掛有巨鎖的頂天鐵木柵欄門洞之二層樓房。從柵欄縫隙可看到其內雜亂的院落和移動破舊的古建筑。雖無法攀越,也拍不到建筑物的全貌,但仍可拍到有漳州市人民政府于1988年6月10日公布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林氏宗祠的石碑的清晰照片。此時隔壁一間小店的女店主好奇地出來看著我們這一行人,她說:“我也不知道這里面是什么所在,主人是誰,似乎有人在養狗。”昔日曾經輝煌過的林氏宗祠竟淪落到這般田地,實在令人憂慮!
然而,漳州市對“國?!辈⒎遣恢匾暎淝傲皣!?,除平和“南勝窯址”(6批),華安“南山宮”(6批)和南靖“德遠堂”(6批)外,所去過的另外9處:“東山關帝廟”(4批),“漳州石碑坊”(4批),漳州“江東橋”(5批),漳浦“趙家堡—華安堡”(5批),“漳州府文廟大成殿”(5批),“福建土樓”(5批),龍?!傲质狭x莊”(6批),龍?!疤煲豢偩謿w址”(6批)與漳州“中國工農東路軍領導機關舊址”(6批)都保護得不錯。存在某些問題,特別是“林氏宗祠”,應該只是個案,它可能具有諸如“產權”之類的復雜背景。相信依靠國家文物保護法等予以因應,任何困難都是可以妥善處理和解決的。
根據實地考察,可以判定“林氏宗祠”有關介紹那一段中所提到萬歷賜給林士章的石碑坊恰好就是位于薌域區香港路雙門頂的“國?!?;漳州石碑坊(4批)包括的兩座石碑坊中主要的一座與另一座之相距28.5米,則是14年后萬歷賜予另一位官員——石碑坊與其臨近修文西路2號的“國?!?;漳州府文廟大成殿(5批)共設一個文物管理所并與漳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均在文廟內且大門朝向馬路,十分醒目。這里也可看到由薌域區人民政府和漳州市旅游局監制的“唐宋古城歷史街區”的中英文介紹,內容中只指出街區內有“國保”2處(明代石碑坊兩座,漳州文廟)。因此,一旦2006年新增的“國?!迸R時宗祠得以整修開放,必將更加凸顯這個歷史街區以及漳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原貌與風采,其社會效益及對旅游業的推動不言自明。
[參考文獻]
[1]《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輯委員會 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至第五批)第Ⅰ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關鍵詞:校本課程;體驗式;活動周
課程改革的大潮中,不斷涌現出新穎的體系架構和靈活的課程實施形式。我們學校經過調研,決定在“齊魯文化課程”上另辟蹊徑。既然突出地方文化,為什么不可以走出書本,走進富有文化氣息的山水名勝呢?古人尚且重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們何不也讓學生去親近故鄉的山水田園、名勝古跡、文化場館,去身臨其境地感受、體驗呢?據調查,學生甚至家長,對家鄉的政治經濟了解不全,對于歷史文化更是一知半解,只有不到50%的家長到過全市所轄的五區三縣。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我們才做出了走出校園,走遍淄博的社會實踐課程的設想,并在實施中逐步完善。
根據課程方案的設置要求,校本課程一般都是每周安排一節課,一學年為36~40課時,我們創造性地打破了這一限制,集中一周時間參與課程實踐活動,既保證了課程課時總量,同時又能極好地協調各種教育教學資源,保證課程效果。這種集中的活動,便于組織,教師和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也很高,家長也因為學生能四處走走看看,增長見識而十分滿意。在確定了以“走遍淄博,探尋齊魯文化”為內容,以“實踐活動周”為形式的活動模式之后,我們著手制訂具體的實施方案。
一、初步感知階段
我們以班級為單位,提前一周布置自主探究學習任務,作為實踐活動的開端,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對家鄉各區縣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名勝古跡、民風民俗等內容進行收集整理。通過查閱相關資料、民間采風、傾聽家長或村居長者的講述等形式,以小組為單位,對各自收集的資料進行整合,制作成諸如粘貼報、報告集等文字書面材料,更鼓勵制作成PPT等形式進行直觀地展示。與此同時,任課教師也要進行積極準備,每人詳細地梳理一個區縣的資料,制作成圖文并茂的PPT課件。周一的課程表按照區縣名稱命名,分別安排張店區、臨淄區、淄川區、博山區、周村區、沂源縣和高青縣、文昌湖度假區和高新區等七個板塊,教師這時儼然成為各區縣的“代言人”。課堂分三步完成,首先集中學習學校整理印發的材料;其次是由教師集中展示自己負責的某一區縣的相關資料,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學生展示自己搜集并制作的相關素材,并進行開放式的交流。在我們的實踐中,教師都對學生收集的相關資料感到吃驚,因為很多甚至連教師也未曾聽說,同時也為學生那種探究的熱情、資料整理的細致而感到由衷的高興。
二、實踐體察階段
在接下來的四天時間,是學生真正的體驗活動時間。根據周邊區縣的地理方位分布,我們設計了三條不同的路線:A線向南以淄川、博山、沂源為一線,分別選定蒲松齡紀念館、淄川博物館,博山的趙執信紀念館、文姜祠廣場、沂源博物館、江北第一溶洞、齊長城遺址等景點,并在沂源縣進行采摘活動;B線向東北歷經臨淄的中國足球博物館、齊國歷史博物館、齊都古國遺址、桓臺的王漁洋紀念館、高青的引黃工程、黃河浮橋等景點;C線向西經過文昌湖度假區,到周村的古商城大街、淄博體育中心、高新區、山東理工大學、中國陶瓷館、淄博博物館等主要站點。在參觀學習的過程中,沿途經過的大型企業、重點國道省道、重要的地理地標性建筑、以及相關的地理歷史背景等都由隨車教師及時講解。周五上午集中安排學生參觀代表了齊魯文化精髓的山東省博物館。
整個活動過程,從中國最古老的頭蓋骨化石,到淄博現代的繁榮發展,從悠久的陶瓷文化到享譽世界的足球文化,從王漁洋到蒲松齡,從黃河岸邊到齊魯國界,走遍淄博,歷經古今。這樣的活動,對學生是全新的課程,豐富了閱歷,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感受了家鄉的秀美,領略了地域文化的魅力,那種以故鄉為榮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三、總結提升評價階段
外出探究活動于周五上午結束,周五下午返校后,學生進行總結交流,填寫實踐活動記錄表。利用周末把活動中的感悟整理成考察報告的形式,在自己的空間、博客上。接下來的一兩周時間,學生在網絡上交流心得,把自己拍攝的照片起上一個靚麗的標題,在班級宣傳欄辦起了小小的攝影展??偨Y中,學生有太多的感慨:終于見到“母親河”了;我們家鄉原來有這么多的歷史名人;這么多的中國第一、世界第一原來就在我們身邊……有的家長這樣說:我們四十多歲了,都沒有機會走遍淄博各地,感謝學校和老師們給了孩子這次機會,孩子們歸來的講述讓我們都知道了很多,學會了很多……在學校層面,組織了“探尋齊魯文化”的圖片展,優秀實踐活動報告展等活動。同時,我們對每個學生在活動過程的表現進行評價,對表現出色的學生進行表彰。有效的評價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成就感,讓他們認識到這項活動作為“課程”的重要意義,同時也提高了課程實施的力度和效度,落實了課程的育人效果。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這樣的實踐類課程是課程體系建設中的有益探索,豐富了課程內涵、創新了課程實施模式。適合的就是最好的,善于創新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這種“另類”校本課程,是符合教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的,在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上做出有益的嘗試。
參考文獻:
[1]魏書生,陶繼新.種好心田.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04.
古城的迷人魅力
城市的每一個細節都表現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耐人尋味。
眾所周知,歐洲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令全世界矚目的。我們在考察過程中發現,無論是歷史名城的羅馬、雅典、馬德里,還是風景迷人的西西里島、愛琴海諸島,甚至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米蘭,都堪稱建筑的博物館、藝術的宮殿,似乎每一座城市、每一幢建筑都是鐫刻在大地上的歷史。古典主義、文藝復興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拜占庭式等各個時期、各種風格的建筑同眾多著名的廣場和歷史街區交相輝映,構成了歐洲獨特的城市風貌。高品味的城市歷史文化景觀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使歐洲許多古城至今仍保持著迷人的魅力。
同時我們注意到,盡管歐洲的城市風格各異,特色鮮明,但都有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盡可能地將城市自身的歷史文化風貌完整地保存和展現出來,城市也因此而更顯神韻。例如羅馬是擁有豐富歷史文化遺產的名城,存留著大量的代表性宏偉建筑,因此城市體現出極為厚重的歷史文化神韻,使城市的每一個細節都耐人尋味;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雅典,城市風貌體現出現代氣息和歷史文化內涵交融的特點;具有鮮明民族文化傳統的西班牙古城馬德里,處處可以感受到現代科技、民族特色和歷史文化三者合一的獨特氣質,科學合理的綠化、交通系統,使現代城市規劃思想在歷史名城建設中得到合理詮釋;位于歐陸最西邊的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展現的是另一番海濱城市風情,雖然經過18世紀大地震后遺留下來的歷史文化古跡不算多,但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配上保存完好的文化古跡的點綴,足以使里斯本稱得上是風光迷人又不失典雅文化品味的魅力城市。歐洲國家對歷史文化遺產的珍惜和保護意識,實在令人佩服和驚嘆。
完善的保護體系
這個體系令幾乎所有人都有了一種保護歷史文化的責任。
歐洲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是在實踐中不斷擴展的,體系的關鍵就是立法。在保護體系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幾乎每確定一個保護概念,隨之便會有一系列相應的法規、條例、政令等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各個層面做出相應的規定。歐洲歷史文化保護的立法思路非常明確,它強調保護工作不是獨立進行而是多元的,將保護與資金、住宅建設、稅收、政府職能、公眾參與等聯系起來,目的是為保護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整個體系使得保護工作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政府和民間的力量都得到充分的發揮。保護體系涉及到的制度、環節,如保護內容的形成及確立、保護機構的職能、保護行政管理體系、資金保障體系、監督體系、公眾參與體系等,都以法律、法規的形式明確下來,從而為保護工作提供了重要基礎和保障。在歷史保護的行政管理體系方面,意大利、希臘、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的法律均規定,文化遺產部門管理遺產,其他相關部門在自身職責范圍內協助或監督其工作:城市規劃部門主管古城保護及城市景觀保全等內容;旅游部門只負責歷史文化遺產的促銷,不參與遺產的
直接管理。在資金保障體系方面,資金補助的規定是保護法律的重要內容之一,立法中明確規定保護對象的資金補助額度和數量,為保護資金來源的長期穩定提供了法律依據。國家和地方政府的財政撥款通常是保護資金最主要的來源,款項數額巨大;同時以國家投資帶動地方政府、社會團體、慈善機構及個人的多方合作投資的方式也存在;各類相關政策的制定也為文化保護提供了多渠道、多層次的資金籌措方式,如減免稅收、貸款、公用事業撥款、發行獎券等,使資金得到有效保障。據統計,近年意大利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投入平均每年在50億歐元以上??梢哉f,歐洲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之所以走在世界的前列,這是同其連貫嚴格的法律、健全的保護機制、高效的管理機構、充足的資金保障所分不開的。
嚴肅的保護手段
為了一座文化古跡,不惜付出大代價。
與完善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相對應的是嚴格的法律措施和保護手段。意大利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歷史名城相當多。古城建設,政府不以破壞歷史文物為代價,而是要完整地保留了文物的遺跡原狀。對城內遺跡的保護,修舊如舊,即使有翻新,也要求有截然不同的區別,讓人能夠分辨。意大利政府將48%的國土規劃為景觀保護區,只有經過文化遺產管理部門認可,保護區內才能開發建設新項目。50年以上的建筑受到國家法律保護,其建筑物外部結構屬于政府,任何房屋開發商和商店經營者、居民,所購買的只是房子內部的使用權,但不擁有對建筑物整體改造的權力。房子的維修按國家制訂的法律進行,不能自作主張,任何未經同意而進行對登錄建筑的特殊建筑藝術或歷史特征的拆毀、改建或擴建均屬刑事犯罪,任何未經同意的行動都將受到處罰。
希臘的雅典雖然沒有能夠像羅馬一樣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但希臘政府為了保護雅典衛城的環境風貌,拆除了衛城周圍的所有現代建筑,雅典的重要歷史地區,任何建筑活動必須事先報文化部批準。為減少汽車尾氣排放,雅典1991年建立了先進的城市地鐵交通系統,并且限制汽車進入衛城。此外,據說在希臘薩洛尼卡市有一座長1000多米的陸地旱橋,建橋的原因只是因為橋下有一大片古羅馬征服時代的遺跡。為了保護古代遺址的原貌,又不破壞城市規劃,希臘建筑師在這里建起一座奇怪的旱地大橋,讓大道從古跡上方凌空而過。大橋的造價雖然大大超過公路的造價,但是它保護下來的卻是無價的歷史古跡。
西班牙和葡萄牙同樣有著嚴格的保護手段,體現出政府和社會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高度重視。馬德里市中心區劃定了5個歷史街區,政府明文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對市中心的古建筑進行任何改動,并且每隔20年必須按照原來模樣重新進行維修和粉刷,否則將課以重罰。馬德里對歷史街區的維修改善制定了長期的實施計劃,不急于求成,僅第一期(34.5公頃,756幢樓,11878戶居民)計劃的時間就長達4年。
得到的啟示
歐洲國家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中,我們看到了幾種趨勢:
1.保護內容:從對歷史建筑保護到歷史環境保護;
2、保護體系:從以立法為核心到公眾參與;
3、保護方法:從單一保護到整體保護;
4、保護目標:從歷史留存到價值重現。
廣東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雖然取得了不少成果,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6個,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6個以及2個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村,但形勢仍然十分嚴峻。主要體現在:一些古城的歷史格局和風貌被破壞;較多歷史保護區被擠占;一些歷史街區內的人口密度過大,基礎設施落后,居民居住條件得不到改善;普遍缺乏對文物古跡周圍歷史環境的保護,大拆大建,毀壞了大量尚未列入保護等級的遺跡和一般性歷史建筑群;“旅游開發性破壞”和“建設性破壞”較嚴重,人為隨意改變歷史文化遺產的原貌,使其逐漸喪失歷史原真性;管理機制不健全,政出多門,部門協同配合不夠;公眾歷史保護意識淡薄,歷史文化保護缺乏廣泛的社會基礎。
通過考察,結合我省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可以從幾個方面進一步推進廣東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一、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
我們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加強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領導和宣傳以及對有關人員的培訓。通過宣傳和培訓,提高有關領導及專業人員對名城保護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強化保護意識,掌握歷史文化保護的正確方法,樹立整體保護的觀念。同時,還要合理引導社會公眾樹立對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正確的價值觀,使民間自發的保護意愿能夠通過有效的途徑轉化為具體的保護行動。特別是那些反映傳統風貌,體現地方特色的歷史街區、建筑群,以及有紀念價值的遺址等,已經構成了當地群眾生活環境的組成部分,涉及到當地民眾的民情、民風和歷史文脈,要積極鼓勵公眾參與保護。
二、以立法為核心,健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
完善歷史保護的法制體制工作,做到有法、有政策可依。歐洲大多采用國家與地方立法充分結合的方式,使完善的歷史文化保護體系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政府和民間的力量都得到充分的發揮。相比之下,我國的保護體系顯得單薄的多。在廣東,更是缺乏較系統的地方管理體系,因此保護起來顯得較生硬和空泛。建設部已于去年2月頒布實施了《城市紫線管理辦法》,并且正在修改完善《歷史文化名城和歷史文化街區、村鎮保護條例》(草案)。根據這一形勢,廣東積極醞釀出臺有關條例、配套政策和有關指導性文件也勢在必行。通過制訂政策法規,盡快填補歷史文化保護工作體系中缺少的環節,真正建構起一個健全的保護體系。
要結合廣東的實際情況和嶺南歷史文化的特點,進一步明確保護的基本原則,有關歷史文化名城、歷史街區和歷史名鎮(村)保護的主要內容,完善保護規劃和建設的管理規定,積極建立專項資金保障機制和保護工作的監督檢查機制,強化管理機構職能,規范政府行為,鼓勵公眾參與。地方市、縣在遵守國家和省有關法規的前提下,也應該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積極制訂相關規定和政策措施,特別是要加強對土地出讓、房地產開發建設、基礎設施改善、資金籌措等相關政策的研究,針對不同的保護對象,采取不同的保護措施和政策。
三、以整體保護理念指導歷史文化保護規劃和實踐
廣東歷史文化遺產十分豐富,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僑鄉文化、少數民族文化中的城鎮風貌、歷史文物古跡、民居建筑、民俗文化和民間藝術等資源,都值得我們給予高度的關注并進行有效的保護。但是,目前在我們的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實際工作中,效果往往不盡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方面是我們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部門沒有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樹立整體保護理念,正確處理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城鄉建設的關系。歷史文化遺產作為稀缺的不可再生資源,離開對其保護進行城鄉規劃和大規模開發建設,最終必將以犧牲歷史文化遺產為代價;只有充分考慮到影響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各種因素,并合理地對歷史文化遺產再利用,賦予新的內涵,才能使歷史文化遺產獲得更好的生機和活力。我們認為,在整體保護理念的指導下,應該特別注意把握好以下“四性”原則:一是原真性。在進行文物建筑保護時,要堅持“整舊如故,以存其真”,真實保護所遺存的本來的真實的歷史原物和全部歷史信息;在保護歷史文化地區和名城(鎮、村)時,不得破壞歷史文脈和肌理的連續性和邏輯性;二是可讀性。在整治和改造時要在歷史遺存上真實承認不同時期留下的痕跡,加建和改建部分要與原貌有所區分,要做到“可識別”;三是整體性。不僅保護遺存本身,還要保護其周圍環境,特別對于城市、街區、地段、景區、景點,要保護其整體的環境,珍惜不可再生的歷史風貌;四是可持續性。要通過歷史保護激活歷史環境價值,實現歷史文化資源的活力再生,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利用中保護,將保護與利用有機結合。
四、引入歷史文化遺產經營理念,廣泛拓展保護的籌資渠道
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梁思成組織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大規模搶救中國古建筑的普查工作。曾對正定縣城的古建筑進行多次探訪和考察。他對正定的許多古建筑做了很高又十分科學的評價,確定了一些建筑的建造年代和歷史價值,為后來大批文物的『修舊如舊提供了詳實資料和科學依據。
二一二年初,在梁思成考察時所居住的隆興寺方丈院內,河北省文物局正在打造一個關于他的紀念場館,如何更好地銘記、追思、傳承、弘揚?省文物局局長張立方說,希望能集思廣益,有更多的人參與到這個場館的策劃中
1933年的四月,本是草長鶯飛、萬物復蘇的時節,但因為日本發動大規模,此起彼伏的槍炮硝煙掩抑了春日明媚。
這個四月,32歲的梁思成帶著繪圖生莫宗江,第一次從北京出發,坐著滿載“武裝同志”的火車前往正定,如今只有二三個小時車程的路,他們用了近一天。
這個四月,對于正定來說,注定有著不尋常的意義。梁思成用一個禮拜的時間調查和記錄了正定古城的文物,確定了其非凡的價值,并為其留下了寶貴的資料。
一路追尋、一路傳承,梁思成在全國考察古建筑的足跡就是一條建筑文脈,而正定城,以其時間跨度大、種類繁多的古建曾經令他先后三次駐足、細細調研。
近80年后的今天,當我們徜徉在正定,目光投向那些古老的遺存,仿佛看到梁思成一次次凝神注視它們的眼神。很難想象,如果沒有這一次次凝視,這些珍貴的遺存會是什么樣的命運。
一個學者的風骨
上世紀30年代,三十幾歲的梁思成雄心勃勃,要撰寫一部完整的中國建筑史,建立中國建筑的學術體系。
肩負尋找歷史的重任,為攀登中國建筑史的學術高峰,這個學貫中西的學者,在中國最困難的時期,行走在中國大地,遍地荊棘,卻堅持向前。
中國古代建筑過去處于混沌狀態,經過梁思成等這一代學者的科學整理,終于拂去身上的塵埃,重現光彩于世界文化之林。
1925年,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筑的梁思成收到父親梁啟超寄去的一本書――《營造法式》重印本。此書為公元1100年宋徽宗時期將作官李誡所著,是北宋官式建筑的營造手冊。梁啟超在寄給兒子前,曾仔細閱讀過此書,他在信中評論道:“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為吾族文化之光寵也?!本褪沁@本書,日后伴隨了梁思成一生,為他打開了一扇研究中國建筑史的大門。
1928年,梁思成在回國之前,曾到歐洲參觀了各地著名古建筑。他親眼看到國外的古建筑受到妥善保護,許多學者在對它們進行專門的研究。對比自己的國家,一個有著幾千年文化傳統的中華民族,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如此豐富的古建筑遺產,如今卻是滿目蒼涼,大批古建筑危立在風雨飄搖之中,只有少數外國學者對它們進行過一些考察,國內學者卻無力從事研究。
“我們自己的文化,有可能被別人拿走。”梁思成認識到研究本國歷史文化的迫切。回國后的他,在命運抉擇的時刻,把學術研究轉到幾乎空白的中國建筑史。
想要梳理出中國古代建筑發展的脈絡,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摸清“家底兒”,弄清楚中國到底還有多少古代建筑遺存,以及它們都是什么朝代的什么建筑。只有在調查的基礎上回答了這些問題,才能通過實例分析不同時代建筑的特征,從而建立起中國建筑史的完整序列。
1930年,在北平東城區朱啟鈐家的四合院里,中國營造學社正式成立了,旨在系統整理中國建筑史資料,追溯中國古代建筑發展沿革。這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研究古建筑的學術團體。梁思成的加入為中國營造學社新增了一位真正意義的建筑學家,帶來了現代建筑研究的理念與科學方法。
1931年,日本占領東北,侵略的魔爪,開始伸向華北。營造社骨干成員梁思成意識到,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把華北的古建筑全部調查完。否則來不及了!
1932年起,梁思成和他的同事們開始了在全國各地的古建筑調查?;慕家巴?、密林深處,他們驚奇地發現了一座又一座精美絕倫的古代建筑。測量、拍照、繪圖,年輕的身影在這些古老建筑的映襯下,顯得活力十足。
天津薊縣、河北正定、山西大同……兵來匪往的荒野中,非常不和諧地行走著這些背著測量儀器考察古建筑的學者。半數時間,他們穿行在中國大地;半數時間,在流亡中將學術成果涓滴匯集。
一次又一次的意外、驚喜、驕傲,散落在中國各地的古建筑,被梁思成這位執著的學者一一發現、拍攝、測量,并記錄在他的考察報告中。他以精辟的論述喚醒了國人對古建筑的保護意識,否則有可能中國近二十處最早的建筑物,都將遭到損壞,不復存在。
在正定,追尋梁思成的目光
歷史上曾與北京、保定并稱“北方三雄鎮”的正定,自晉代至清末,一直是郡、州、府、縣治所。悠久的歷史為古城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遺產,而第一個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發現這些遺產寶貴價值的就是梁思成。
梁思成在正定考察的過程其實是對正定古建重新發現重新認識的過程,在梁思成考察后,正定古建的價值才真正得到確認和重視。
正定能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8處文物成為國保單位,梁思成功不可沒。
1933年4月16日,梁思成第一次考察正定,原定兩周時間,由于戰亂,縮短為7天。對于這次考察,梁思成在《正定古建筑調查紀略》中寫道:“今春四月正定之游,雖在兵荒馬亂之中,時間匆匆,但收獲卻意外的圓滿?!?/p>
1933年11月,梁思成偕夫人林徽因再次來到正定,“留定旬日,得詳細檢正舊時圖稿,并從新測繪當日所割愛而未細量的諸建筑物”。這次考察“成圖盈篋”,滿載而歸。
1963年,梁思成已是世界頂級建筑學家,他不顧年事已高,又一次興致勃勃地考察了正定的古建筑。此次考察,他提出很多權威性的寶貴意見,為正定的文物保護指明了方向。
“摩尼殿至少也是北宋原構”
三月初,空氣中已經有了些許早春味道,這使得隆興寺在莊嚴、靜穆之余,多了幾分生機和靈動。
穿過天王殿、大覺六師殿遺址,就是當年梁思成寄予高度評價的摩尼殿了。同行的正定縣文保所的程亞玲介紹,摩尼殿布局奇特,立體結構重疊雄偉,富于變化,在我國現存古代早期建筑中實屬罕見。
當年,梁思成被這座古樸、精致的建筑所深深吸引,在這里繪圖幾大本。
梁思成對摩尼殿評價甚高:“寺中現存古構中,以摩尼殿為最大、最完整、最重要,它在寺中所占的位置極為重要?!?/p>
他如此描繪摩尼殿的結構:“十字形的平面,每面有歇山向前,略似北平紫禁城角樓,這式樣是我們在宋畫里所常見,而在遺建中尚未曾得到者?!?/p>
他也談到對這種結構布局的感受:“那種畫意的瀟灑,古勁的莊嚴,的確令人起一種不可言喻的感覺,尤其是在立體布局的觀點上,這摩尼殿重疊雄偉,可以算是藝臻極品,而在中國建筑物里也是別開生面。”
手捧《正定調查紀略》的復印本,看著梁思成當時拍的一幅幅圖片,根據那些描述,一一望向摩尼殿的抱廈、檐柱、斗拱、塑像、壁畫,粗獷的梁頭、碩大的斗拱、平穩地前伸的屋檐,連我這個外行人,也能感受到這座古建筑的不同凡響。
想象著79年前,梁思成邊凝視這些珍貴文物,邊對照和揣摩那個曾經被他稱作“天書”的宋代《營造法式》,在那一個個碰撞的瞬間,應該是有著比我多得多的驚喜。
關于摩尼殿的建筑年代,1933年梁思成考察時,縣志中竟無只字提到,但他根據摩尼殿的建筑形制判斷:“摩尼殿至少也是北宋原構”。1978年摩尼殿大修時,于內槽闌額及斗拱構件上,多處發現墨書題記,記載摩尼殿建于北宋皇 四年(公元1052年),梁思成的判斷與此正相吻合。
在隆興寺內的西側,有一座單檐歇山頂的樓閣,那就是轉輪藏閣。閣樓內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大的可以轉動的藏經書架,為北宋遺物。當梁思成第一次登上轉輪藏閣二層時,便“發現藏殿上部的結構,有精巧的構架?!彼Q贊“轉輪藏殿之結構,尤為精巧,是木構建筑之杰作”,“轉輪藏殿梁架的結構,可以說是建筑中罕有的珍品”。
開元寺鐘樓:“金元以前鐘樓的獨一遺例。”
走進開元寺,一眼望見的便是寺院西北側高高的須彌塔。這是一座磚石結構的密檐式方塔,形式古樸,穩重端莊。
須彌塔的東側是一座兩層的單檐歇山式樓閣,這就是具有極高文物價值的鐘樓。進得鐘樓,沿著陡峭的樓梯上到二樓,即可看到一口懸掛的巨大銅鐘。這口銅鐘高2.9米,口徑1.56米,造型古樸,是唐代遺物。
忍不住用手拍打銅鐘,銅鐘發出雄渾、悅耳的聲音。仔細觀察,銅鐘面朝游人的一側光滑明亮,估計有不少游人同我一樣 ,一邊想象著唐代工匠鑄鐘、懸鐘時的高超技藝,一邊小心地去撫摸這個歷史的珍貴遺物。
這座鐘樓是梁思成第一次考察時一個“意外的收獲”。他稱贊鐘樓結構“其風格與我已見到諸建筑迥然不同,古簡粗壯無過于是?!币虼藬喽ā斑@個建筑物乃是金元以前鐘樓的獨一遺例?!薄罢f它是唐構,我也不能否認?!?/p>
正定城內有四座塔,都始建于唐代。梁思成從“形制”上分析,對這四座塔都有評價。稱開元寺須彌塔是“正定的塔中之最古者”;稱臨濟寺澄靈塔“清晰秀麗,可算塔中上品”;稱廣惠寺多寶塔“也許是海內孤例”;對天寧寺凌霄塔則分析了磚木混構,下疏上密的特點。
陽和樓:“全部的結構就像一座縮小的天安門”
正定古建筑素有“九樓四塔寺”之說。這九樓中第一便是陽和樓。
我們站在正定歷史文化一條街上,在程亞玲的指認下,試圖找到被梁思成盛贊“全部的結構就像一座縮小的天安門”的陽和樓當年的位置,想象它曾經的威儀。
筆直寬敞的歷史文化一條街兩側一律是青磚灰瓦的仿傳統建筑。路西側有一個敞開式的建筑――陽和樓戲臺,當年就是在這個位置,陽和樓跨街而立。如今除了“陽和樓”這一稱呼外,已絲毫看不出當年的影子。
陽和樓是正定城池中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正定全城的一處標志性建筑物。梁思成描述陽和樓“其布局略似北平的天安門端門”,待梁思成詳細觀察了殿身的梁枋和斗拱后,“我們心花怒放,知道這木構是宋式與明清式間緊要的過渡作品”。于是他推斷,無明確記載始建年代的陽和樓雖多次重修,但其當“是金元間的作品,殆無可疑?!?/p>
令人十分痛惜的是,陽和樓拆毀于“”時期,和其相連的關帝廟和樓址磚臺也在“”時期被拆毀。據說,梁思成驚聞此事后痛心地說:“如果有機會,別忘了重新修復?!?/p>
如今,正定已經有了修復陽和樓的規劃,不遠的將來,這一歷史名樓將重現于正定古城的歷史中軸線上。而讓它能夠重現的科學依據,主要來自梁思成考察時所拍的照片和精心繪制的圖紙。
文廟大成殿:“不要擅改,以存原形”
正定縣文廟坐落在一條小小的街巷,門口懸掛著“正定縣中小學德育基地”的牌子。
大成殿是文廟的主建筑,建于五代時期,結構簡潔疏朗,用材奇大,為我國現存文廟大成殿中時代最早的一座。自1996年正定縣文廟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這里即進行了搶險加固和保養修復,1998年6月1日,這座儒學建筑正式向游人開放。
大成殿是梁思成第一次來正定最后一天下午抱著試試看的心理發現的。當他進入文廟后,“好一座大成殿,雄壯古勁的五間,赫然在眼前?!薄皬耐獗砜磥?,一望即令人驚喜。五間大殿都那樣翼翼的出檐,雄偉的斗拱,別處還未曾見過。”“建筑構架如此的簡潔了當,如此的合理化,真是少見?!标P于此殿的始建年代,梁思成經過考察,斷定說:“以此殿外表與敦煌壁畫中建筑物相比較,我很疑心它是唐末五代遺物?!?/p>
當時正定女子鄉村師范學校駐在文廟內,梁思成當即告訴引導他們參觀的校長,這大成殿也許是正定全城最古的一座建筑,請他保護,“不要擅改,以存原形”。
由于梁思成對正定古建筑的特別關愛和高度評價,大大提高了正定人對古建筑的熱愛和保護意識。如今,梁思成考察過的主要建筑都基本得到了保護和修繕。
1994年,正定被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這些曾經令梁思成“雀躍高興”的精美文物在吸引更多關注目光的同時,也成為正定人引以為傲的精神家園。
最好的紀念是傳承他的精神
2012年1月27日,北京“梁林故居”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被拆除一事,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網上有人惋惜悲嘆:梁思成保了京都奈良,卻保不了梁林故居。
而2012新年伊始,在正定隆興寺一側的方丈院里,一個有關梁思成的紀念展館正在被河北省文物局和正定縣文保所精心謀劃。
在這個梁思成三次考察正定入住的四合院里,人們將能夠近距離親近和感受梁思成等那些學者們的理想和精神,讀懂他們的追尋與傳承。
對于這個紀念展館,省文物局局長張立方說它最終傳遞給眾人的不應該僅僅是個人物展覽,更應該是重建文化歸屬感、弘揚民族精神的一個標志,是一份莊嚴的歷史責任。
言談中,建筑專業畢業的張立方流露出對梁思成這個先輩的深切景仰,他說:“在梁先生身上,體現最多的是兩個字:感情。對國家的感情,對民族文化的感情,對我們自己的歷史心存責任心和敬畏心。而這些,恰恰是當今時代最需要弘揚的東西?!?/p>
“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去追求物質的東西,有一天突然發現沒有自己的文化了,這會是國家和民族的悲哀。所以,對梁先生這些大師們,最好的紀念就是傳承他們的精神,守護好我們的精神家園。”
無疑,在正定,梁思成的精神正在得到很好的傳承。
建國之初,梁思成提出了建設新北京的設想:“在北京西郊建立新的行政中心,把舊城規劃為文化游覽區”。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如愿,這給他留下了永久的遺憾。今天,梁思成的建城設想將落地正定。
2012年, 正定古城搶救保護大幕正在開啟。河北已經邀請有關專家、教授對正定古城保護規劃和搶救工程進行論證,進一步明確了正定古城整體恢復歷史風貌的基本思路及2012年搶救保護工程任務。
2月15日,副省長宋恩華在正定古城搶救保護匯報座談會上強調:“一定要把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保護好、利用好,一定要把燦爛的歷史文化傳承下去、發揚光大?!?/p>
擁有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名城正定,將堅持“以古為韻、以文為脈、商旅互動、文旅共榮”的原則,嚴格限制新建筑,逐步修復古景觀,使古城成為文物保護、文化交流、旅游休閑圣地,重振“三關雄鎮”之風。
正定新區選擇在正定古城東側,滹沱河北岸。新區突出打造行政中心、會展中心、文化中心、體育中心等,構建科技含量較高的全新城區。
不久的將來,正定古城與新區文脈相通,優勢互補、相得益彰、和諧共生,這正是梁思成先生期待的建城藍圖。
左:梁思成手繪的隆興寺建筑圖稿。每次考察,他不僅要為建筑物留下影像,最為重要、最為繁重工作是為建筑物留下完整測繪稿。
右:梁思成拍攝的隆興寺慈氏閣東南轉角鋪作及角梁(上)和隆興寺轉輪藏鋪作(下)。梁思成評價:“轉輪藏殿之結構,尤為精巧,是木構建筑之杰作……轉輪藏殿梁架的結構,可以說是建筑中罕有的珍品?!?/p>
1933年4月16日,梁思成第一次考察正定,居住在隆興寺方丈院東廂房內。對于這次考察,他在《正定古建筑調查紀略》中寫道:“今春四月正定之游,雖在兵荒馬亂之中,時間匆匆,但收獲卻意外的圓滿?!?/p>
隆興寺大悲閣內矗立著的“千手千眼觀音”, 是隆興寺的象征。像高21.3米,立于2.2米高的須彌石臺上,周身有42臂,是我國現存古代最高大的立式銅鑄觀音菩薩像。始鑄于北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有3000名工匠參與鑄造。
隆興寺摩尼殿內的倒坐觀音高3.4米,秀麗恬靜、優雅端莊。根據碑文記載,此像是在明朝嘉靖年間重塑,距今近500年。
左:1933年梁思成在正定轉輪藏殿檐下測繪。盡管在赴美留學前因車禍使一條腿留下殘疾,卻絲毫沒有影響他在古建考察中“飛檐走壁”。
右:林徽因在正定開元寺鐘樓內檐上層斗拱上測繪。1933年11月,梁思成偕夫人林徽因再次來到正定,“留定旬日,得詳細檢正舊時圖稿,并從新測繪當日所割愛而未細量的諸建筑物”。這次考察“成圖盈篋”,滿載而歸。
內供“千手千眼觀音”的大悲閣在1933年梁思成考察期間,“大已破壞到不可收拾,而純三方丈已在須彌座上另建磚龕了?!?1999年,大悲閣經修繕恢復了宋代風貌,兩側的御書樓和集慶閣也一并恢復,如今,三閣并立,巍峨壯觀。
已被拆毀的陽和樓曾是正定的一處標志性建筑物。梁思成在《正定調查紀略》中形容:“在大街上橫跨著攔住去路,莊嚴尤過于羅馬君士坦丁的凱旋門”。如今,正定已經開始規劃重建陽和樓,梁思成考察時所拍的圖片和精心繪制的圖紙是重建它的主要依據。
1933年梁思成拍攝的正定隆興寺。隆興寺內建筑成群,主要建筑由南向北分布在一條中軸線上,體現著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優秀傳統和獨特風格,是現存宋代佛寺建筑總體布局的一個重要實例,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正定文廟大成殿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文廟大成殿。1933年梁思成考察時,將其定為唐末五代遺物。是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于北宋皇四年(公元1052年)的摩尼殿建筑獨特,為海內孤例。梁思成對摩尼殿的十字形結構驚嘆不已,稱“只在宋畫里見過”。
建筑手法保留著突出宋代特點的轉輪藏閣,采用了大彎梁和插柱造手法,有極高的科學價值。梁思成稱贊其為“建筑中罕有的珍品”。閣內置放著我國現存最早的轉輪藏。
被梁思成評價為“海內孤例”的廣惠寺華塔,當時“頹壞得可憐”。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于1999年完成修復。
七十九年前,梁思成在正定考察期間,拍攝了大量反映文物建筑當時情況的照片。
七十九年后,我們沿著梁思成的足跡,在同樣的地點,重新按下相機快門。
七十九年間,正因為有梁思成多次探訪和考察所作的科學評價,才使得古城正定重現光彩,
大部分文物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修繕。
2012年,正定古城搶救保護大幕正式開啟,正定古城將重塑千年之美。
這應該是對梁思成其人其精神最好的紀念和傳承。
巴貝加耳磨坊是一處保存良好的古跡。它曾是一座真正的、古羅馬人用動力驅動、從事大規模生產的流水作業線工廠。該工廠的遺跡無須發掘,規模龐大,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然而,人們極大的注意力往往都放在像寺廟一類的藝術古跡上,而對像工廠這樣的技術遺跡往往完全忽視了。巴貝加耳磨坊遺跡的重要性只是在法國考古學家費爾南德·貝努瓦于1940年發表了對該遺跡的考察報告之后,才為人所認識。
巴貝加耳遺跡的意義重大,因為它對可稱為有關古羅馬帝國衰亡的技術論一說提出了質疑。該理論認為,由于利用了廉價的奴隸勞工,從而阻止了古羅馬人開發其他可利用的能源。而大規模的工業生產沒有這些能源是完全不可能的。
人們只要沿著馬車道向下行走100余米,就可以看到密密麻麻坐落在山坡上的這個大型工業結構的遺跡。巴貝加耳磨坊是一座大型面粉廠,其歷史也許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紀。它的規格很單一,驅動那些磨石的動力來自16臺水車。它們8臺為一排,平行安排在一起,每排水車依山勢而建,因此水流可從一級水車跌落到下一級水車,依次驅動各級水車,然后經過山腳的排水溝,最后排到500米遠處的一塊沼澤地。
這個工廠的設計十分巧妙,它們利用一個單一的屋頂連成一體,形成一個真正的工廠。水力分配也非常巧妙。因為皮帶傳動或任何其他形式的傳動產生的摩擦力都會使負荷太大,因此使用單臺水車來驅動那么多的機器根本是不可能的,多個石磨機只有當每個磨石都有自己的水車提供動力才有可能。
誰是巴貝加耳磨坊的偉大設計者呢?設計這座工廠的工程師應該享有偉大設計者的稱呼。在阿爾勒的阿利斯坎普墓地,至今仍然保留著一塊與該工廠建成時間大致吻合的墓志銘。這塊墓志銘贊美著當地一位著名的水利工程師——昆塔斯·C.貝尼格納斯,說他“聰明過人,在機器制造和修建水渠方面沒有任何人能超過他”。但是,沒有確實的證據表明就是他建造了巴貝加耳磨坊。但是,人們仍然一廂情愿地認定,巴貝加耳磨坊就是他建造的。
爬上山頂,人們就會看到,在山的另一邊有一條淺溝,溝上橫跨著一條由拱架結構支撐的典型古羅馬水渠,這條水渠給巴貝加耳磨坊供應水源。再往下看,另一條水渠與第一條水渠并排在一起,它的大部分都被第一條水渠遮擋住了。在山脊上,西邊的水渠拐了個直角,繼續向西延伸了17千米,給阿爾勒的古羅馬城阿萊拉特供應飲用水。東邊的水渠筆直向前延伸,穿過山脊中專門打通的隧道,到達整個磨坊綜合結構的上部終點,為它提供水源。
非常清楚的是,巴貝加耳磨坊有一條專門供它使用的水渠。盡管磨坊水渠與城市飲用水水渠之間的確切關系仍然是人們研究的專題,但最新的研究似乎表明,首先,水渠修建起來是給城市供水。經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后,它再也不能供水了,原因可能是水質變壞了或是水渠由于碳酸鈣的沉積而被堵塞(大多數類似的水渠都有這樣的問題)。因此,爭論仍在進行。有人認為,新的水渠修成之后,原來的水渠被專門用來給磨坊提供動力用水源。因此,巴貝加耳磨坊的修建可能是專門用來開發利用水力資源,因為那兒的水量、水質用于工業都非常適當。
從山脊隧道中穿過的水渠剛一露出地表,就在Y字形的分叉點分成兩個支流。曾經有人這樣認為,由Y字形分叉點環抱的三角地帶是一個源頭水庫(確保水流的均勻供給)。但現在,這種假設被認為不大可能。這個磨坊綜合結構(此時水流注入其中)本身順山的斜坡而建,形成一個約42米長、20米寬的長方形結構。該磨坊由兩排廠房構成,谷物實際上就在廠房內碾磨。兩排廠房中間有一條輔助通道,驢和騾子通過這條通道送進糧食,并運走一袋袋面粉。兩排水車分別安裝在兩排廠房的外墻,每臺水車又裝在一個用石頭壘起的長方形水車池內。水車池一個緊接一個,逐級順山勢呈序列而建。安裝在外墻外的水車與各廠房之間的間距很明顯,但并不完全統一,有些水車池比其他水車池要長。下側的墻壁并不完全平直,毫無疑問,這些差異是由于山坡坡度變化不均造成的。
出現的其他參差不齊的現象大部分是由于整個工程難以全面修復造成的。在整片遺址保存下來的廠房墻壁中,沒有哪一處的高度在1.5米以上。據考古研究,當時很多廠房的上部結構都是木制品,很久以前就不復存在了。因此,修復人員既要有鑒別能力,又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這種要求在修復古建筑時是常見的。然而,研究人員在此面臨著另外一個純技術性的問題,即從山頂到山腳的標準傾斜度使每一級地基的坡度為300,但要安裝那八臺水車,水流遞降的坡度要更陡一些才行。修復人員在修復過程中已經提出了各種權宜之計,如把磨坊上部修在足夠高處,把底部的水車修在底層等等,這樣才能有效降低磨坊底部的高度,增加水流的傾斜度。盡管最后三座廠房的布局明顯不同,而水車安裝中的這一差異可能會在這三座廠房的建筑中反映出來,但現在還沒有任何人能夠說明,古羅馬人是怎樣解決水流與地面傾斜度不一致的問題的。
每臺水車寬0.7米,直徑為2.1米,安裝在一根軸上,車軸從水車池穿過墻洞(現在還有一兩處仍可分辨出來)進入廠房。車軸在廠房內會通過一對齒輪與一個垂直車軸相連接。垂直車軸向上穿過頂板,在上面的地板上帶動玄武巖磨石(直徑為0.9米)進行碾磨。這種傳動裝置因其他古羅馬磨坊而廣為人知。在這里,我們唯一不知道的是,使用這種齒輪傳動裝置是否會增加旋轉的速度和提高碾磨的效率。
這一部分的空白更為巴貝加耳或許最捉弄人的謎投下了神秘的色彩:磨坊產生多大的動力?它能磨出多少面粉或磨出了多少面粉?最后這個問題沒有必要取得一致,因為我們并不知道磨坊是否晝夜都在工作。而且,磨石的大小是已知的,但它們的旋轉速度并不知道。不過,即使是一個假定的生產數字,也至少能提供一個有關其數量級的大致情況。
布里斯托爾大學的羅伯特·H.J.塞林在1983年根據水渠1米/秒的流速(每秒排放0.3立方米的水)以及水車每分鐘旋轉10次,效率為65%,做出了最新估計。塞林計算出,這種水平可以產生大約2000瓦的動力。正如英國學者約翰·蘭德尖酸刻薄的評論:“按現在的(還有點使人壓抑)比較,一輛小型摩托車的發動機(250立方厘米)就能產生大致相同的動力?!边@么大的動力,只要傳動裝置安裝適當,就可以帶動磨石使其達到每分鐘30轉。這樣,在1小時內完全能磨出大約24千克的面粉,而對整個巴貝加耳磨坊來說,一天就可以磨出9噸面粉。考慮到由于糧食運送遲緩耽誤了時間、維修、水力不足、機械發生故障、休息和其他的干擾等等因素,停工期為50%,根據塞林的計算,巴貝加耳磨坊仍然可以“每天生產4.5噸的面粉,這足以供給12500的人口,每人每天平均消費350克。這完全與有關公元4世紀阿爾勒人口規模的估計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