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9 11:17:3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護理病例討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方法,目前被認為是一種能較好地促進學生評判性思維能力的教學方法,此種教學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自學能力,培養創造性思維,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1]。我們自2010年6月起把PBL模式引入重癥護理病例討論中,收到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為2010年6月-2011年6月參加過12次重癥護理病例討論10名護理人員,年齡23-36歲,平均27歲;學歷中專3名,大專4名,本科3名;職稱主管護師2名,護師4名,護士4名。
1.2 方法 2010年6月-2011年6月每月組織一次病例討論,討論后通過問卷的形式進行效果評價。
1.2.1 PBL病例討論 ①選擇問題:組織者選取病房中疑難、重癥作為討論對象,提前2天將討論的重點問題告知護理人員;②收集資料:護理人員按職稱結構分3組,根據病例進行資料的搜集,可查閱有關文獻資料或網上檢索有關內容的最新護理動態;③以問題為基礎的討論:采取小組共同討論的形式,每組根據收集的資料結合患者的信息分析問題,提出可能采取的措施、建議或解決方案;④相互交流、形成解決護理問題的方案;⑤匯報病例討論的結果。
1.2.2 評價內容 使用自編問卷調查,問卷共5個條目:包括護士對患者病情觀察能力、護理措施的落實、及時發現分析問題能力提高、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主動學習熱情。每個條目為3個級別:顯著、一般、無。
1.2.3 評價方法 由專人發放問卷,共發放60份,收回55份,有效收回率91.7%。
1.2.4 統計學方法。2 結 果
實施護理業務查房后護士綜合素質的自我評價情況,見表1。
表1 實施護理業務查房后護士綜合素質的自我評價情況(n=55) 例(%)
項目 顯著 一般 無
對患者病情病情觀察能力提高 42(76.3) 5(9.1) 8(14.5)
患者護理措施落實的程度 38(69.1) 18(32.7) 4(7.2)
及時發現分析問題能力提高 35(63.6) 12(21.8) 2(3.6)
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提高 29(52.7) 20(36.4) 6(10.9)
主動學習熱情提高 42(76.3) 10(18.2) 3(5.5)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多數護士認PBL教學法進行護理病例討論能提高護士的學習興趣,能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患者病情病情觀察能力、對患者護理措施落實的程度提高。3 討 論
3.1 PBL的目標[2]
3.1.1 逐步培養理解問題、調查問題、探究問學會以全面而系統的方式解決類似的問題。
3.1.2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自主學習是元認知的一種形式,主意識到:要解決所面臨的問題,需要哪些條件,如何制定策略去跨越其間的鴻溝等。
3.1.3 掌握靈活的概念和知識
3.2 PBL教學法的病例討論優勢
3.2.1 激發護理人員學習積極性 護士在實施護理的同時鍛煉護理評估的基本技能、思考問題的方式,踐行護理措施,觀察實施的效果。這個過程利用護士在護理個案的過程中形成基本的臨床思維。在一個典型的病例討論中,護士或者主查者提出問題,問題緊緊圍繞病人的病因、臨床表現、輔助檢查及護理展開。臨床案例結合PBL教學法目的在于提高護士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臨床思維的過程[3]。
3.2.2 鍛煉了護理人員的臨床應變能力 PBL教學法采用“先問題、后學習”、多種教學途徑相結合的教學策略[4],討論和實踐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對問題的理解和自學,啟發全體人員參與,人人開動腦筋,各抒己見,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變被動參與討論為積極主動地參與發言,提高病例討論的效果。
3.2.3 培養了護理人員之間的協作精神 在討論過程中,每位成員都要承擔一定的責任,要發揮各自的作用,通過這種方法,讓每位護理人員理解集體的力量大于個人力量,以加強團隊協作精神。4 小 結
護理病例討論模式需要不斷探索、逐步完善。在護理臨床工作中學習是永無止境的。臨床案例討論結合PBL教學法,可提高護理人員全面掌握知識及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能提高臨床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 張紅霞,成守珍,伍淑文,等.PBL護理查房對護士評判性思維能力影響[J].中國護理管理,2009,9(4):59-60.
[2] 董歡.網絡環境下PBL的教學輔導策略及其行動研究[D].西南大學,2008,(4):7.
關鍵詞:兒科護理學;病例分析式;教學
病例在兒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對改革兒科護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增強兒科護理教學效果,提高兒科護理教學質量,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實用性護理人才具有重要意義。病例分析方法教學是以臨床典型病例為主體,模擬臨床實際工作的場景,對整個病例進行分析、判斷、討論,給出臨床典型病例讓學生自己思考、診斷是何疾病。教師和學生圍繞病例提出問題,結合理論知識,得出護理診斷、護理目標及護理措施。筆者在兒科護理學教學中采用病例分析式模擬護理程序的教學法,經過幾年的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兒科護理學中采用病例分析式學的重要性
1.1 病例分析式教學是改革兒科護理教學方法的需要
護理專業的兒科護理課,是實踐性很強的教程,兒科護理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相關的護理知識,具備相應的兒科護理能力,然而缺乏兒科護理實踐經驗的教師,照本宣科,重視論理教學,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記不住、用不上,將病例應用于兒科護理教學中,則是對教學方法的重要改革。
1.2 病例應用于兒科護理教學中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橋梁
在兒科護理教學中,圍繞課堂教學內容,教師結合典型病例提出問題,展開教學活動可將課堂理論教學與兒科護理實踐有機結合使學生逐漸形成臨床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3 對深化目標教學具有重要作用
護理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兒科護理學是臨床護理課程之一,兒科某些疾病發生的季節性,長時間、多人次反復等因素,對護生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師的單一講授亦不能促進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并且按照傳統的“純理論”兒科護理教學,目標教學中對知識目標的記憶、理解、應用、分析、綜合和技能目標的模仿和熟練均難以達到,依據課堂教學內容,結合典型病例組織教學,其課堂氣氛活躍,教學內容實用,參與學生多,信息反饋及時,有利于目標教學的深化和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
二、兒科護理學中采用病例分析式教學方法
首先,讓學生理解病例分析式教學的基本目的。案例教學法是教師把案例呈現給學生,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自己掌握的理論知識,對案例進行分析、思考、討論,找出案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及其原因,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病例分析教學法是教師在傳授知識之前、之中或之后適當舉出相關案例加以啟發、說明和論證,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及注意力,達到加深印象、深刻理解之目的,通過病例分析教學,可以使抽象的科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其次,由教師選擇典型常見的兒科臨床病例,讓學生先自學,以了解該病例需作哪些護理估計、護理診斷、護理計劃(預期目標、制定護理步驟),并將課時教學目標融人該病例的護理程序的各環節中;再者,讓學生自學相關課本內容,自己解答問題,最后由教師引導歸納總結。最后,合理的選擇教學評估方法,選擇分課時評估、期中評估、期未評估,可將學生在課堂對兒科病例分析問題的解答作為一次課時評估,期中、期未評估采用以選擇題病例分析為主的考試卷。
三、兒科護理學中病例分析式模擬護理程序教學應把握好幾個問題
3.1甄選合適案例,促進教學目標達成
兒科護理學中病例分析式教學關鍵在于病案選取是否合適,教學中所采用的病案盡可能來自自于臨床醫學專業編寫的兒科典型病案,病案相對較為復雜,而兒科護理教學的重點是如何對患兒進行護理,對臨床其他方面的要求相對較低,因此,在選取病案時注意結合兒科護理學教材,選取兒科常見病、多發病的典型病案,盡量不選取那些病程太過復雜、少見、癥狀不典型的病例,這樣學生才能對病例作出正確而恰當的分析,才能有效提高兒科護理教學質量。
3.2引導學生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
兒科護理學中病例分析式教學法,由于在授課前學生已主動查找資料,按討論思考題的方式進行病例分析,對所給病例疾病有了通過自己主動學習,消化,分析而得出理性知識的過程,有助于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把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放在首位,有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因此,此教學法增強了教學感染力,趣味性及新穎性,提高學習者主動性。以病例為中心的教學法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病例是一個綜合的資料,學生得到病例后,首先要查閱有關理論知識,然后進行分析綜合,比較,這對發展和提高學生思維,思考及分析綜合能力是很重要的。通過病例考查,還有利于教師了解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思維啟迪的程度。
3.3重點培養護生綜合思維能力
教學中不僅要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還應注重思維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分析病案時,以臨床真實病案為基礎,注意病案的實踐性、科學性和邏輯性,提出容易混淆、忽視的問題供護生分析、辨別,討論時提倡質疑并注意引導護生主動思考,提高護生面對復雜臨床情境的決策能力。一個典型病案往往涉及多門課程知識,因此需引導護生利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從而達到提高綜合思維能力的目的。
3.4注重教師由講演者向導演角色的轉換
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貧乏,教師是講演者;病例分析式教學法是學生一起討論、分析,發表見解,教師是導演。教師主要的職責是引導和評判,讓學生積極投入討論并自由發表意見,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中心。所以,在兒科護理學實際教學中,主要安排一名學生發言,小組其他學生補充,全班學生就相關內容展開討論。教師在學生討論過程中少插言,只有在學生離題過遠或者出現原則性問題時才發表言論,將討論引向正題。只有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才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梅國建.兒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2]韓彤妍等. 病例導入式教學作為一種 PBL 教學形式應用于八年制醫學生兒科見習[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23(8).
[3]楊小青等.案例教學法在兒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07,25(21).
關鍵詞:內科護理學;考核方式;行動導向教學法
內科護理學是一門知識豐富、系統性和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它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以及綜合應用能力,在護理學課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傳統考核方式一般以一次性閉卷理論考核為主,考核的主要內容是專業理論知識。這與現行的“以能力為本”的教育觀不符[1],也不能全面檢測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及水平。為提高護理專業學生的職業素質和專業技能,為臨床培養實用型、技能型護理人才,我們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采用行動導向教學法。行動導向教學理論認為學習是個體的行動,學生是學習的行動者,而教師是學生學習行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咨詢者,最終使學生較快地掌握專業技能和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應用了行動導向教學法中的任務驅動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學方法。在實施行動導向教學方法的前提下,我們進行了內科護理學考核方式的改革,在傳統筆試的基礎上增設了內科護理學操作考試。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仿真的工作場景中進行職業態度、專業技能的全方位演練并進行考核,教師以一定的評判標準來衡量學生的操作情況和綜合能力。本文即探討新的內科護理學考核方式在內科護理學中的應用情況,并對新的考核方式進行效果評價。
1內科護理學操作考試的實施
在實施內科護理學操作考試前,必須改革教學方法。傳統的內科護理學教學多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教師在課堂中以講授為主,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課堂互動較少。同時,理論授課與實踐練習不同步,一般是教師先講完理論知識,再組織學生到內科實訓室進行相關技能操作的實踐練習,往往是到實踐練習時,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已遺忘,理論與實踐不能完美結合。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知識掌握不牢固、護理技能操作不熟練、綜合職業能力較差、進入臨床實習或工作后適應能力較差、不能快速完成由學生到護士角色的轉變。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重新審視傳統的教學模式,積極探索適合中職護理人才培養的教學方法。行動導向教學法以職業實踐活動為導向,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統一,以職業活動為導向,以培養學生能力為核心,通過行動來學習,以使學生較快地掌握專業技能和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采用行動導向教學法,主要利用任務驅動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課堂中完成教師所布置的典型病例討論、健康教育角色扮演、對模擬人實施搶救等任務,任務設計與典型的護理職業行為相結合,并將護理工作程序融入課堂教學中。在實施行動導向教學的前提下,進行內科護理學考核方式的改革。
1.1實施內科護理學操作考試的過程
內科護理學操作考試以角色扮演的形式來完成,教師扮演患者,學生扮演護士,以典型病例討論為中心,對學生進行分組,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4~5人,每組選出一名學生作為組長。小組在操作考試前一天進行抽簽,對所抽到的病例進行討論分析、查找資料、列出護理用物、制訂護理方案。每個病例都有相對應的醫囑單,在操作考試過程中,每個小組作為一個護理小團隊,小組成員進行分工,對病例中的患者進行護理。護理操作包括執行醫囑、一般護理、對癥護理、病情觀察、用藥護理、健康指導等。教師在考核中扮演病例中的患者,學生在操作過程中與教師扮演的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學生實施操作的對象為模擬人。下面以慢性阻塞性肺氣腫為例,介紹整個操作考試的過程。小組抽到該病例后,針對病例中的問題進行討論并分配任務。在操作考試過程中,小組進行角色扮演,實施對該患者的護理。針對該患者,學生需要實施安置臥位、病情觀察、執行醫囑(霧化吸入、靜脈滴注抗生素)、拍背排痰、指導患者進行呼吸功能鍛煉等護理措施。小組操作考核完成后,教師進行提問,提問方式為教師隨機選擇小組內的兩名成員進行提問,提問的內容與病例中患者的病情及疾病知識有關。教師根據小組完成護理的情況給予一個平均分數,再根據小組的分工任務,給進行不同操作的學生打分,操作較好的學生在本組平均分數的基礎上給予適當加分,操作較差的學生在本組平均分數的基礎上給予適當減分。
1.2注意事項
1.2.1收集各系統典型病例
教師在操作考試前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最重要的一項就是需要到臨床中收集各系統的典型病例。由于每個病例的信息量、復雜程度、難易程度不一,而操作考試所用的病例復雜難易程度要大體一致,所以教師要對所收集的病例進行分析討論,刪除不必要的信息,并對病例的復雜難易程度進行調整。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們對每次內科操作訓練和考試所用的病例都進行了討論和調整,所選擇的病例均為內科各系統常見的典型病例,所選的病例復雜難易程度也基本一致。
1.2.2分步進行操作訓練
整個教學過程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讓學生先對內科護理學操作考試有一定的認識,再進行相應訓練,最后才能進行考核。首先,教師在課堂上要針對操作考試中涉及的內容進行示教,讓學生熟悉考試的步驟和程序。其次,安排相應的內科護理操作考試模擬訓練,每次操作考核之前安排操作實踐課。在訓練過程中,學生一方面熟悉了操作的環境及各種物品的放置位置,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學生的內科護理操作及基礎護理操作能力。最后才是實施內科護理學操作考核,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對患者的護理。
1.2.3評分標準的制訂
由于操作考試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所以在制訂評分標準時,不僅要考慮學生個人的操作水平,還要考慮小組的分工及合作情況。另外,在評分標準中還要體現護士的綜合素質。整個評分標準分為四大部分,分別是護理素質12分(包括衣帽整潔、洗手、戴口罩2分;進行自我介紹2分;注意保護患者隱私2分;操作中注意關心體貼患者2分;操作過程中注意和患者溝通交流2分;有一定的應變能力2分)、護理措施73分(包括用物準備齊全并放置合理5分、操作過程正確合理60分、護理方案合理安全5分、操作后能夠正確處理用物并交代注意事項3分)、小組團結協作以及小組成員分工合理5分、提問10分。其中護理措施中的操作過程評判較為復雜,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考核,每位學生完成的操作內容都不同,教師針對不同的病例制訂相對標準的護理措施,每項護理措施都有相應的分值,教師針對學生完成情況給予評定。
2內科護理學操作考試對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影響
在整個教學和考核過程中,我們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為自行設計,并經專家評定,主要調查學生自身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情況,包括臨床處置能力(內科護理操作能力、基礎護理操作能力、制訂護理方案能力、配合搶救能力、實施心理護理能力、用藥指導能力)、溝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應變能力、職業價值觀(職業價值認識能力、關愛患者的意識)。
3討論
3.1臨床處置能力的提高
我們在教學和考核過程中注意模擬真實的護理工作場景,圍繞一些典型病例進行討論和考核,注意鍛煉學生的臨床處置能力。學生抽到病例后首先對病例進行分析判斷,針對患者的護理問題進行討論,制訂合理的護理方案。操作考試時對患者進行護理的過程鍛煉了學生的內科護理操作能力及基礎護理操作能力。有些病例中的患者需要馬上搶救,例如急性肺水腫患者,在搶救過程中學生要執行醫囑,觀察藥物的不良反應,這使學生的配合搶救能力及用藥指導能力得到了提高。問卷調查的結果也恰好說明了我們實施的新舉措能夠提高學生的臨床處置能力,對學生今后的實習和臨床護理工作都有所幫助。
3.2溝通能力的提高
學生接到病例后,首先要對病例中患者的問題進行討論,共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操作訓練過程中,學生要相互扮演患者,不斷練習,討論的過程需要小組成員之間相互溝通。學生在內科護理學操作考試中注意與患者進行交流和溝通,操作中能夠關心體貼患者、保護患者的隱私,通過每一次的訓練和考試,學生在和患者進行溝通和交流方面都有很大的進步。
3.3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
護士在臨床護理過程中要扮演很多角色,健康教育者的角色就是其中之一。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的疾病譜發生了很大變化。原來對人類威脅最大的傳染病、寄生蟲病和營養不良等已得到有效控制,而與生活方式和環境因素密切相關的一些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糖尿病等呈逐年上升趨勢,成為影響人類健康的主要因素[4]。護士作為一名健康教育者的角色越來越得到強化。學生在訓練和考試中,利用各種方式查找資料,自行制作宣教海報、PPT、模型、道具,運用各種健康教育手段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認真細致地為患者進行講解。訓練和考試的過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健康教育能力,還發揮了學生的創造力,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現自我的舞臺。
3.4應變能力和職業價值觀的提高
在操作考試過程中,教師所扮演的患者對“護士”提出了各種問題和要求,學生要利用學過的知識進行解答,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應變能力也得到了相應提高。我們在操作考核評分標準別對學生操作過程中是否體現了護士的綜合素質及職業價值觀進行了評價。另外,學生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訓練和考試的,小組內成員分工合作體現了團隊精神,這對提高學生的職業價值觀有所幫助。
4結語
在實施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前提下,我們進行了內科護理學操作考試改革。改革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我們邊改革邊完善。此種考試方法比單一的筆試更能檢測出學生的綜合學習水平,通過內科護理學操作考試及訓練,學生的護理核心技能、綜合職業素質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為學生進行臨床實習和今后的臨床護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為從學生到護士的順利過渡搭建了橋梁。通過模擬情景練習和考核,強化了學生的護理操作技能,使學生熟悉了臨床工作環境和工作流程,盡早適應了護士角色,縮短了與實習崗位的距離,進而順利完成了實習任務。
參考文獻:
[1]鐘衍匯.中等護理專業開展行動導向教學法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衛生職業教育,2012,30(12):92.
[2]陳啟琛.淺談行動導向教學法[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12):32-33.
[3]周國忠“.行動導向”理念下的高職景區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7(7):18-20.
內科護理學是護理專業臨床課中重要的一門課程,是其他臨床學科的基礎,學生學好內科護理學對于今后的臨床實習、工作都是至關重要的。但內科護理學涉及疾病種類復雜多樣,相關醫學基礎知識較多,內容瑣碎難懂,學生學習時難度較大?,F代護理觀念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已發生了重大改變,由過去的以疾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轉為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模式。整體護理模式是一種科學的、現代的護理模式,對病人實施身體的、心理的、社會的及認為的多方位護理,是一種身心護理模式。為了使大中專護理專業的學生在以后的臨床實習、工作中盡快適應整體護理模式,也便于學生理解內科護理學的相關知識,筆者在教學工作中,將案例教學法貫穿其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案例教學法是將臨床護理病例應用于課堂教學,通過教師講授、學生參與討論以及教師總結歸納實現臨床護理學課程的教學目的的教學方法,是現代護理教學的重要方法之一。案例教學法能將枯燥的內科護理學理論轉化為具體形象的病例,閆蕊的研究表現,案例教學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鞏固所學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利于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助于理論聯系實際。但由于中專生和大專生自身特點的不同,案例教學法在中專內課護理學教學和大專內科護理學教學應用中既有共同點,又有不同點,結合筆者近兩年講授這兩類群體內科護理學的體會,現對比分析如下:
一、兩者的實施過程是類似的
1.教師提前選好具有針對性、適用于所學內容的案例,并展示給學生。案例選擇應符合以下標準。(1)典型性,案例來自臨床實踐,不可太復雜。(2)知識性,必須將課堂教學的知識點融合在護理案例中。
2.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學生基礎水平設置難度各異的問題,問題的設計注意啟發性,誘導性和可爭辯性,使之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3.學生分析探討病例并回答問題。
4.老師詳細分析總結病例,并點評學生的回答。
5.學生書寫病例報告。
二、兩者具體步驟中學生分析探討病例的主要方法是不同的。
根據中專生和大專生共同要求掌握的知識內容,給予其同一病例,提出相同問題,結果發現中專生更適合于小組討論法,尤其是要求各小組先給自己命名一個代號,中專生的課堂氛圍頓時就活躍起來,小組成員積極地尋找能代表小組特色的代號。代號環節完成后,教師鼓勵小組之間就分析病例是否正確全面、回答問題是否正確全面進行比賽,實行獎懲制度。小組成員就會積極查閱資料,展開激勵的討論。
大專生則更適合隨機發言,任意補充,沒有小組的概念,大家暢所欲言,不斷地分析、探討,查找相關資料,使病例材料逐漸清晰明了。
三、兩者具體步驟中學生分析病例,討論問題的結果是不同的
相同的病例,針對提出來的護理診斷、護理措施等相關問題,中專生討論的結果偏重以教材為主,照搬教材相關知識點,整體護理觀念淡薄,不考慮患者的實際情況。大專生則以教材相關知識點為參考,以患者為中心,運用整體護理的理念分析患者各項體檢指標,查閱相關資料,提出較完整又貼合患者實際病情的護理診斷和護理措施。
四、兩者實施的最終效果是不同的
第二次課反饋上一次課案例分析涉及的相關知識點,中專生明顯沒有大專生掌握得牢固、全面。期末考試中涉及利用案例分析法學習的知識點,中專生的正確率沒有大專生的高。
通過以上的對比分析可知,案例教學法在中專內科護理和大專內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是有一定的差別的。劉博、馬艷玲指出,當前中專生學習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學習基礎差,學習興趣低,自制力差,學習目標、動力不明確,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使用案例教學時,要先提高他們參與小組討論的興趣,調動他們參與案例分析的積極性。同時,教師應加強巡視,給予適當的提示和引導。大專生相較于中專生,學習的自主性較高,學習的基礎較好,邏輯推理能力較強,有一定的學習方法。在使用案例教學法時,不拘泥于小組形式,鼓勵個人隨機發言,教師適時引導,提高課堂效率。
綜上,在內科護理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法時,教師應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有的放矢,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關鍵詞:急性闌尾炎 護理 說課 設計
中圖分類號:R4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3)01(c)-0173-01
說課就是教師口頭表述具體課題的教學設想及其理論依據,既教師在備課的基礎上,面對同行或教學研究人員,系統的講述課程的教學設計,然后由聽者評析,達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是一種教學研究和師資培訓活動。下面筆者就急性闌尾炎病人的護理說課設計進行介紹,與大家共同探討。
1 教材分析
1.1 本課程在教材中的地位和與相關知識的聯系
急性闌尾炎是外科護理學各論中消化系統的一種常見病,之前學生學過的人體解剖學,病理學等醫學基礎課和護理學基礎及外科總論都為本次課的學習打下了一定的基礎,通過本次課學生能夠學會如何對急幽嗣尾炎的病人進行護理,同時也復習腹部外科的一般護理常規。
1.2 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和素質教育的要求,結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理解能力,我將教學目標分為知識、能力、情感和價值觀目標。
1.2.1 知識目標:(1)掌握護理評估和護理措施。(2)熟悉護理診斷。(3)了解概述和預期目標。
1.2.2 能力目標: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2.3 情感和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理解并關愛病人的崇高的職業道德。
1.3 教學重點和難點
1.3.1 教學重點:急性闌尾炎的護理評估和護理措施。
1.3.2 教學難點:急性闌尾炎的輔助體征、術后并發癥的護理。
2 教學方法
在教學手段上我采用傳統教學和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手段,在教學方法上采用角色扮演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病例教學法、演示教學法、小組討論教學法等多種方法相結合,提高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性,通過提問、回答和討論交流等方式形成師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3 學法指導
3.1 學情分析
本次課的授課對象是2010級中專護理二年級的學生,通過之前對醫學基礎課和護理學基礎等課程的學習,具備了一定學習基礎,但中職的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較差,習慣于死記硬背,缺乏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2 學法指導
指導學生采用預習法、角色扮演法、討論法、總結法進行學習,學生在好奇探究的心理中,進行主動的分析思考、討論交流,可以獲得更深刻的學習體驗。
4 教學過程
4.1 組織教學,復習舊課
略。
4.2 角色扮演,導入新課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一上來就能吸引學生,我提前找了2名同學秘密排練,現場模擬了一名急性闌尾炎病人的看病經過,同學們惟妙惟肖的表演牢牢的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緊接著提出問題,病人到底得了什么???闌尾在哪兒?為什么會發生闌尾炎?為什么闌尾炎病人的腹痛先在上腹部而后才轉移到右下腹?讓學生在好奇和探究的心理中進入這一課的學習。
4.3 復習闌尾解剖知識
在問題引導下,通過多媒體圖片來復習闌尾解剖知識。
4.4 啟發引導,推進新課
4.4.1 護理評估中健康史的評估:主要通過啟發式教學進行,我們為什么會得急性闌尾炎?在問題的引導下,首先復習外科感染發生的兩個條件,再對照闌尾解剖圖片來啟發學生,闌尾與盲腸想通,闌尾腔內有大量細菌存在,但只要食物殘渣能自由出入闌尾,就不會發生闌尾炎,那什么情況下容易發生闌尾炎呢?學生受啟發后就容易答出當闌尾官腔堵塞時,抵抗力會下降,細菌就會趁機入侵而導致闌尾炎的發生,從而得出結論闌尾管腔堵塞是最重要的病因,我再引導學生將知識延伸一下,像膽囊炎、乳腺炎等疾病的發病原理都同此道理。
4.4.2 身體狀況評估:是教學重點,采用啟發式教學和病例教學法,首先回顧角色扮演的病例,提出問題,如:急性闌尾炎有哪些表現?最典型的癥狀是什么?為什么闌尾炎病人的腹痛先在上腹部而后才轉移到右下腹?是不是所有的闌尾炎都有轉移性右下腹痛的特點?是不是具有轉移性右下腹痛的病人都是急性闌尾炎?然后再進行分析講解,要重點強調急性闌尾炎的典型癥狀和主要體征,講清轉移性右下腹痛的特點和機制,在講解過程中我會舉兩個臨床病例,一個是闌尾炎誤診為胃腸炎的病例,另一個是潰瘍穿孔誤診為闌尾炎的病例,來進一步說明轉移性右下腹痛的意義同時將知識延伸。輔助體征是本節課的難點,為了更形象、直觀,我采用演示教學法,先通過模型人邊演示邊講解,再找2名學生現場模擬操作,來加深學生的印象。
4.4.3 護理診斷、預期目標、護理措施:采用小組討論的方法來進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先由教師在多媒體屏幕上給出臨床病例,再把學生6人一組分成10個大組進行討論,討論的內容是根據病例提出病人現有的護理診斷,預期目標及護理措施,討論的時間是10min,每組由一名同學將討論結果記錄下來,以便總結發言,討論過程中教師深入到學生中,及時了解討論進度,并給以必要的引導和幫助,討論結束后由教師組織,每個組派一名學生陳述一個護理診斷、預期目標及其相應的護理措施,其他小組進行補充,最后教師在黑板總結各組回答情況及正確答案。
4.4.4 術后并發癥的護理:既是教學重點也是難點,我采用邊啟發邊復習的方式,結合多媒體,先把每個并發癥講按照發生時間、原因、預防、表現和處理等幾個方面進行講解,再各出一道病例分析題,讓學生來判斷是哪個并發癥,并對所提問題作出選擇,這樣既加深了學生的印象,又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及做題的能力。
4.5 課堂小結,當堂檢測
以護士資格考試模擬題的形式檢測當堂掌握情況,題目以A1型題為主,主要考察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
4.6 布置作業
略。
4.7 板書設計
左邊是多媒體投影,中間板書重點內容,右邊總結小組討論的結果。
高職護理教育屬于職業教育范疇,培養面向醫療衛生服務第一線的技術性應用型專門人才,與普通高等醫學教育相比更強調實踐性,著眼于實際應用[1]。近幾年來,構建了以培養臨床護理能力和基本素質為主線、以臨床護理能力為本位的人才培養模式。然而,本應與高職高專教育教學改革同步配套推進的考試改革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考試改革明顯滯后于整體改革進程,現行考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知識本位”模式,與能力培養的目標存在著諸多不適應,在很多方面嚴重掣肘了教學改革的深化和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本研究針對高職護理專業的重點專業課程――基護,進行理論和技能考試模式研究。
本文以我院2013級高職護生12-13班、14-15班共220例為研究對象,12-13班110人為實驗組,14-15班110人為非實驗組。學生年齡范圍為17~19歲,全部為高考統招生,他們在入學條件、教學環境以及授課教師方面均沒有差異。我們針對其2014~2015學年第一學期的基護考試進行改革和探索,14-15班非實驗組沿用傳統的期末閉卷考試方式,并且期末考試成績即為最終成績,而12-13班實驗組則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考試內容和形式的改革。
一、 實驗組平時成績占考試總成績的一定比例
對于實驗組來說,把學生的平時成績也記入總成績中,占該課程總成績的20%。其中,表現優秀為18~20分,表現良好為15~17分,表現一般為10~15分,表現極差為10分以下,此成績在學期末由任課教師評出。平時成績主要有兩部分構成:①學習態度占10分, 主要通過學生在課堂的聽課表現、紀律情況、回答問題等給予綜合評價。②實驗報告書寫和開放實訓課到課率占10分。實驗報告由任課教師批改,根據報告書寫情況打分。實訓課到課率通過實訓老師考勤登記。
二、理論考試改革
實驗組的理論考試由原來單一的期末考試,改為病例討論、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三項共同組成理論考試的成績,該成績占課程最終總成績的60%。其中,(1)病例討論分析占10%,主要采用2種討論形式:一種是課堂病例討論,教師針對課堂內容設計病例,讓學生在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所學知識分析病例,解決問題;另一種是課后的病例討論,教師給學生下病例分析任務,讓學生在課下利用網絡、圖書館等資源查閱信息,匯總分析病例,等上課時每小組匯報病例分析結果。病例分析討論內容包括對病人的病情評估、護理目標、護理措施的實施等,最后由教師根據匯報情況總結評分。其中分析的科學準確占40%,邏輯性占40%,語言表達占20%。另外,根據小組合作情況可適當加分和扣分。(2)期中考試占20%,考核內容偏重于對基護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題型為傳統題型,包括名詞解釋、填空、選擇和問答題,從點到面考查學生的學習效果。(3)期末考試占30%,護理教研室建立試題庫,期末考試時從試題庫中抽取試題,由學院教務處統一組織考試、讀卡器統一閱卷。試題均為選擇題,包括單選和多選,考查內容多且瑣碎,對學生的要求較高。結合三項的成績即為理論考試成績,綜合考量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技能考試的改革
技能測試占總成績的20%。其中,階段技能測試占10%,主要通過設置病例進行考核,例如:靜脈注射技術的操作考核、無菌操作技術的考核等。考核由基護教研室組織完成,基護技能操作學習1項測試1次,考核成績匯總取平均分為該項得分。另10%為期末綜合技能考核,把多個技能操作串連在一起演繹成小的情景劇,從而考核學生的綜合操作技能。在所有的技能操作評分標準中應加入人文關懷、病例分析判斷和操作熟練程度的分數。
實驗組經過一學期的考試改革,基護成績平均分比對照組高1.2分,雖然差距不大,但效果還是有的,除此之外,實驗組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態度較對照組有明顯提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努力程度和自學能力的提高
考試改革前實驗組大部分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課前不預習,課堂聽課興頭不足,課后不復習,平時不努力,期末考試打突擊挑燈夜戰。自考試改革后,學生的學習狀態發生較大變化,開始有部分學生課前預習,大部分學生上課遵守課堂紀律,注意聽講,能夠正確回答老師的問題,學習努力程度明顯提高。同樣,考試改革后臨時抱佛腳的情況大大減少,絕大多數學生能夠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去圖書館查閱資料、擴充課堂知識,還有部分同學去開放實訓室練習護理技能操作。這都有效的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同時也發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2]。
2.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的提高
高職護理教育主要面向社會培養實用型、技能型人才,需要學生具備最基本的交流與溝通能力??荚嚫母锴皩W生的學習是屬于被動接受的填鴨式教學,遇到不會的、較難的問題就跳過,很少有自己翻書查資料的情況,和別人進行溝通交流討論的情況更是少之又少;另外,護理技能操作考核更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嚴重忽略了護生在與患者溝通交流方面能力的培養,這些都不能全面的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而考試改革后高職護生的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均有了很大提高。教師在課堂中有意識的增加與學生的互動環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多的表現機會。另外,教師需要根據考試內容,把人際交往深入課堂、融入實踐。在病例分析討論環節,要求各小組討論組織好語言發表自己的觀點才能有這部分成績;實驗實訓課各小組利用現有條件模擬臨床環境[3],學生可根據不同的情景進行護患之間的交流,護士和護士之間的合作,護士和家屬之間對話等,讓學生在日常的護理學習過程中語言表達和溝通交流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和提高。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同期在我院骨科實習的80名護理本科學生,男8名,女72名。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40名,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兩組護生由固定教師帶教,參考骨科護理部大綱要求,教師認真書寫教案,每周進行相關理論和操作教學。對照組實施傳統教學,即每周按教學大綱要求系統講授。實驗組采用CBL教學法,即帶教老師將教學內容分成若干病例作為討論提綱,采用“病案-討論-總結”3段式教學法。①準備CBL病例:首先確定講課內容后選擇病例,初期選擇臨床常見的骨科病例,遵循由簡到難的原則,病例可由帶教老師指定或從實習護生管床患者中選取。②匯報病案內容,并提出學習問題:經篩選后的患者即作為教學病例,由帶教老師或實習護生采用幻燈或書面的形式介紹病情,帶教老師組織護生詢問患者病情并具體負責患者的護理工作,然后根據病例提出3~5個問題。③組織查閱資料:帶教老師根據提供的臨床資料及學習問題組織護生查閱資料,課后護生利用網絡、專業期刊數據庫等查閱資料,積極準備發言內容。④組織討論學習:通過查閱的文獻資料,小組每位護生根據自己的問題并結合病案進行10~15min的發言,如此討論學習2~3次。⑤帶教老*通訊作者師每周總結:總結時一方面針對討論病例作出點評,指出護生講解的不足和需進一步閱讀的專業書籍;另一方面對病例中應用到的護理技術進行專題講授作為補充。帶教老師出科時對他們進行理論和操作測試,同時出科時發放滿意度調查表。
1.3統計學方法
數據應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出科理論和操作考試成績比較見表1。
2.2兩組滿意度調查比較見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