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3 06:04:0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國經濟問題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為經濟學理論創新提供了豐富的現實素材,西方經濟學理論和方法的引入為經濟學研究注入了新的動力,中國經濟學研究進入空前繁榮時期。經濟學教育和研究的國際化和本土化結合推進了中國經濟學理論的創新性發展,在這一進程中學術規范和研究方法的論爭始終伴隨著中國經濟學教育和研究的發展,并提出了一些挑戰性的問題(周立群和黃衛平,2002)。目前,經濟學界對經濟學研究脫離中國經濟現實而照搬西方經濟學研究理論和方法以及重方法、輕思想、重數據、輕結論的擔憂不絕于耳(曾國安,2005;靳衛東,2013)。如何判斷中國經濟學研究現狀?是否已經出現過度數學化傾向?中國經濟學研究未來取向又將如何?這是需要和研究的重要議題。為了準確、客觀地把握近些年中國經濟學研究現狀和趨勢,為中國經濟學研究提供參考,本文選取 20092011 年經濟學領域權威期刊論文,對論文的研究領域、應用研究方法和研究隊伍構成等信息進行梳理,并對經濟學研究的新特點和新取向進行分析。
對已發表期刊論文信息進行挖掘和分析,是了解經濟學研究全貌或某一學科或領域研究現狀和趨勢的基本方法。我國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從未停止過。比如在研究領域方面,黃泰巖和張培麗(2008、2014)通過對 CSSCI 來源期刊經濟類排名前 20左右期刊的專題性分類統計,對歷年中國經濟研究熱點問題進行追蹤和分析。儲鳳玲(2013)通過對 20062012 年《經濟研究》發表的 963 篇論文的 JEL 編碼分析,對經濟學研究熱點領域進行研究。姜春林和杜維濱(2010)利用 19982007 年 SSCI 影響因子排名前十位的期刊,對國際經濟學界的主要研究領域進行了分析。研究方法方面,成九雁和秦建華(2005)對 19792004 年間《經濟研究》刊載的 3902 篇論文中計量經濟學方法的應用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肖金川等(2014)基于 20012012 年五大英文頂級經濟學期刊,對國際頂級英文期刊應用的計量方法進行了更為細致的統計分析。此外,劉俊婉等(2004)對 19982002 年間經濟學領域重要期刊、機構、論著和作者的影響力等方面信息進行了綜合分析。從研究方法來看,現有研究方法大致分為兩種:第一是采用詞頻分析法、共線分析法、內容分析法等文獻計量學方法對年載文量、著者、研究領域、文獻來源、文獻被引頻次等特征進行統計分析(李穎,2005);第二是選定特定數量的相關領域期刊或權威期刊,對研究領域、研究方法、作者以及引文等信息進行統計分析,這種方法問題針對性較強,但是樣本信息匯總的工作量較大。
以上研究現狀可以看出,現有研究存在三個不足:首先,大多是針對研究領域或研究方法等單一信息的分析,而綜合信息研究文獻較少,尤其是對近期文獻成果的研究更為少見。其次,在樣本選擇上,選擇單一期刊或多種期刊,選擇方法缺乏統一的標準,沒有考慮單一期刊發文導向對樣本質量的影響以及不同期刊樣本的可比性問題。最后,研究領域的確定上也較為隨意,不具備系統性和可比性。本文采用統計分析方法對經濟學研究現狀進行分析,并從以下方面出發對上述三個問題進行突破:首先在樣本選取上,選擇國內公認的經濟學領域權威期刊,增加樣本容量的同時,增強樣本的可比性。其次,在經濟學研究領域分類上,采用國際上通用的 JEL 文獻分類方法對研究領域進行統計分析。最后,對研究領域、應用研究方法和研究隊伍構成三個方面信息進行統計分析,基本涵蓋了現有研究中關注的基本問題。
二、樣本選擇
目前,人文社科類期刊被普遍認可的標準主要有兩個:一個是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系統(簡稱 CSSCI),二是北京大學的人文社科期刊排名。一般認為,《經濟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管理世界》分別作為兩大系統中經濟學、管理學和綜合性社科期刊中排名第一的期刊,具有極高的權威性?!督洕鷮W(季刊)》作為綜合性經濟學科中除《經濟研究》以外排名最高的期刊,也是大多數重點高校和研究機構的 A 類或重點期刊。因此,本文選取《經濟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管理世界》、《經濟學(季刊)》組成四大期刊進行統計研究。
分析顯示,這四大刊物是孫冶方經濟科學獎、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獎、張培剛發展經濟學研究優秀成果獎、浦山世界經濟學優秀論文獎等國內經濟學類學術獎獲獎論文的重要來源期刊。國內經濟學領域的長江學者、杰出人才、優秀博士論文得主、新世紀優秀人才等幾乎都在此四刊上發表過論文。2012 年,這四刊全部入選《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印證報告(2012)》(簡稱 CAJ-IJCR)2012 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人文社科期刊),其中,《經濟研究》復合影響因子 11.555,是人文社科期刊中復合影響因子最高的期刊,《經濟學(季刊)》國際他引影響因子 0.253,是人文社科期刊中國際他是影響作用最高的期刊。因此,這四刊的選題取向、研究方法和學術規范對中國經濟學研究起著重要的導向或引領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中國經濟學發展取向。
三、研究隊伍結構和布局
對四大刊物的作者信息匯總分析凸顯了經濟研究的方式和隊伍構成的一些新的取向和特點。首先,多人或多機構合作研究已成為應對重大問題的重要科研方式。本文的作者信息按發表文章的作者人次和機構計算,對于跨領域的研究成果,本文按照其所屬學校或機構的原則進行計算。統計結果為,作者人次總數為 2640 人次,平均每篇文章作者為 2.35 人次。其中 2012 年每篇文章作者為四人次及以上的數目為36 篇,占當年總數 9.8%,;2013 年 40 篇,占當年總數 10.5%,;2014 年 47 篇,占當年文章總數 12.4%,。這表明,經濟學領域的合作研究和團隊化研究正在不斷增強。
多作者完成同一論文成因有四:其一,多人合作開展某項研究日益成為應對重大問題的重要科研方式,同時合作研究也成為各類學術團隊中以老帶新的重要方式;其二,大樣本量的數據或較大規模的案例調研需多人以團隊方式來完成;其三,以問題為導向的綜合性問題研究往往需要跨學科、跨領域、跨機構的合作,包括研究機構與實際工作部門的合作與協同;其四,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和自然科學基金等設立的重大攻關項目助推了這類成果的形成。其次,從海外學者信息看,國內期刊正在成為國內外研究中國經濟問題的重要陣地。
論文摘要:中國的經濟改革是前無古人的波瀾壯闊的社會經濟實踐,于是中國經濟學向何處去就成為經濟學界關心的重要課題。通過梳理中國經濟學在內容、體系、方法論上的研究成果,明確中國經濟學的目標,分析中國經濟學面臨的主要困境,并結合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耦合研究成果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學,探討中國經濟學的發展趨勢。
1中國經濟學的目標
中國雖然已經初步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還存在兩個方面的缺陷:一方面,計劃經濟體制的核心部分尚未徹底觸動,深層問題沒有完全解決;另一方面,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仍是框架性的,尚不穩固,在具體實施中還有不少漏洞。因此,建設一門能反映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特點和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特色的中國經濟學是有必要的。這也是中國經濟學的根本目標所在,而中國經濟學的具體目標可分為體制結構、經濟運行和經濟發展三個部分。
體制結構目標主要從中國的漸進式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來分析,所有制結構和個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保障體系較為完善。經濟運行目標主要包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經濟運行目標和宏觀經濟運行目標。微觀經濟運行目標主要包括企業和企業制度的完善及國企改革的推進、社會主義市場機制、市場體系、社會主義市場秩序和規則較為完善。宏觀經濟運行目標是實現總供給與總需求及其相互關系的平衡、宏觀經濟調控目標順利實現、政府職能得到完善等。經濟發展的目標就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增長目標(包括經濟增長的目標和經濟增長方式等)和經濟發展目標(包括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發展與經濟結構、中國二元經濟結構、對外開放和經濟全球化的關系、科學發展觀及經濟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等)。
2中國經濟學面臨的困境
2.1經濟學被邊緣化,研究成果和研究團隊萎縮
在中國經濟學被邊緣化,甚至已無立身之地。目前,高校馬思主義經濟理論課程已被嚴重壓縮,中國經濟學界研究成果,主要是有關西方經濟學的內容,有關經濟學內容的不到十分之一;有的雖然打著經濟學的招牌如《勞動價值論》,卻在宣揚資產階級要素價值論的觀點。
其次,經濟學專業的研究生對經濟學的學習不感興趣,更談不上研究。在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十七年招收的330名博士生中,他們在學期間發表的經濟學論文一千多篇,其中真正研究經濟學的不到10篇。經濟學專業的教學隊伍中從事經濟學的教學與研究者也日益縮小。
2.2中國經濟學傳統教學體系與教學方式嚴重滯后于國際化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學教學體系與教學方式改革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教學體系與教學方式仍嚴重滯后于國際上經濟學專業的新發展。首先,教學內容重復。以經濟學專業學生為例,大學本科階段學習的政治經濟學內容在高中就曾經完整的學習過,研究生階段則開設專題性課程,但在體系性、知識抽象性程度上基本沒有差異。其次,理論體系被人為割裂。一是將政治經濟學從體系中分割出來。二是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和社會主義部分在范疇與原理上沒有科學銜接,尚未建立整體的政治經濟學體系。再就是,教學方式的“封閉性”。當前中國經濟學教學缺少足夠的教學參觀或社會調查等課外活動。
2.3經濟理論脫離經濟現實,教學方式扼殺學生的創新精神
首先,理論脫離經濟現實,難以滿足本土化的要求。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理論來源于實踐,目前,中國經濟學的教學方法基本上都是教師選定一本教材,以教材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國內經濟學教材出版周期一般較長,教材內容與現實經濟問題極易產生距離與脫節;再者,由于國內教材大多直接照搬西方理論,西方理論與中國經濟現實本身也有距離。其次,“滿堂灌式”教學,忽視教學過程,扼殺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在課堂教學中,老師不可能講清楚全部的經濟學理論,這就要求老師主要傳授學生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和解決分析問題的能力;而偏重于死記硬背和機械化訓練,則缺乏課堂交流和學習能力的培養。
2.4理論研究缺乏規范性,對兩個范式關系的認識上存在偏差
在過去幾十年間經濟學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相當數量的重大基礎理論問題還認識模糊。這一點在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認識問題上表現得尤為突出。例如:以什么作為切入點開始經濟學分析?用什么作為主線將這種理論體系貫穿起來?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特征究竟有哪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市場經濟怎樣才能真正與社會主義、與公有制有機結合起來?對這些根本問題的認識尚缺乏基本規范,認識相當混亂。
在研究過程中,明顯地存在著對兩個范式關系的認識上的偏差問題。學術界存在兩種片面傾向:一是排斥和輕視西方經濟學理論,對于現代西方的經濟學理論采取一種簡單否定的態度;一是把西方經濟學特別是主流經濟學當作唯一科學的經濟學理論,忽視它所具有的意識形態的成分,否定經濟學的科學意義和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作用??偲饋砜?,后一種傾向在當前呼聲甚高。此外,中國經濟學研究中也存在諸如選題過于寬泛、研究結論草率等其它問題。
3中國經濟學的構建
在這種背景下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將西方經濟學中意識形態理論與市場經濟理論相分離,將市場經濟理論的科學成份嵌入經濟學的分析框架之中,實現兩種經濟學說的整合不僅必要而且可行。
3.1整合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和西方經濟學均衡分析理論
勞動價值論更多關注的是市場經濟運行的本源性問題,為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及其運動規律提供了理論依據。均衡分析理論更多描述的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外在表現,為揭示價格與供求的內在關系及其資源優化配置規律提供了分析工具。中國經濟學研究對象和任務已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資源優化配置,將均衡分析工具嵌入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可以克服馬克思經濟學說價格變動分析的不足,賦予勞動價值論以新的時代內涵。
3.2整合馬克思關于未來社會勞動者行為動機假設和西方經濟學經濟人假設
馬克思關于未來社會勞動者行為動機假設注重全社會成員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并認為勞動僅僅是謀生手段,這種分析框架揭示了社會主義勞動者之間生產關系及其行為動機的本質特征,但難免帶有計劃經濟的局限。西方經濟學中關于經濟人“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假設,反映了市場經濟主體行為動機的某些重要特征,但卻“往往具有非社會性和非歷史性的傾向”。將兩種行為動機理論整合為在全社會各階級各階層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經濟人“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假設。
3.3整合馬克思廣義政治經濟學思想和西方發展經濟學
馬克思晚年時期未能構建起以發展中國家為研究對象的廣義政治經濟學。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西方興起發展經濟學,先后經歷了從結構主義到新古典學派,再到以人為本的發展經濟理論;從宏觀模式的經濟增長理論到微觀分析的人類發展理論。這些理論均從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經濟落后國家擺脫貧窮落后、實現工業化、經濟市場化、社會化、現代化的發展規律。將西方發展經濟學的科學因素嵌入馬克思廣義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建立中國特色的發展經濟理論,是中國選擇適合國情的科學發展戰略的需要。
3.4整合馬克思階級分析理論和西方新制度經濟學
在馬克思的分析模型中,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遺漏的所有因素:制度、產權、國家和意識形態。然而他未能深入分析未來生產方式技術持久進步、經濟充滿活力的動力源及各勞動者階級之間以及階級成員內部潛在的利益矛盾對其的影響。而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制度經濟學則從供求關系、均衡價格的技術分析轉向了產權關系、交易費用的制度分析,從而揭示了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在私人成本和收益與社會成本和收益不一致條件下,產權界定、國家干預以及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制度創新和制度安排對技術持久進步、經濟充滿活力的重要作用。盡管新制度經濟學自身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但不妨礙我們將該學說中的科學因素嵌入經濟學階級分析理論框架中。
4中國經濟學的發展趨勢
4.1走向規范和實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學的研究視野不斷開闊,方法不斷創新,比較成功地實現了傳統經濟學研究范式向現代經濟學研究范式的轉型,越來越走向規范化。但是,中國經濟學從總體上看還是不成熟的?;A理論還比較薄弱,研究方法還比較落后,學科規范還不夠嚴格,中國經濟學作為一種科學體系還在形成,中國經濟學必須堅持走向規范。建立學術規范,發展學術評價,是中國經濟學進一步發展和提高的重要條件和必由之路。
多年來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中國經濟學理論仍然落后于實踐,中國經濟學理論的發展仍受著傳統思維方式的束縛。為此,中國經濟學必須堅持走向實際。對于中國經濟學來說,當務之急是要從實際出發,搞清楚中國所面臨的究竟是什么樣的經濟問題,仔細分析問題背后的原因,找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和途徑并且揭示出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
4.2走向開放和世界
經濟學的開放是不可避免的。既勇于肯定,又勇于否定,一切取決于是否經得住實踐的檢驗,而不論源于何時,出于何人,來自何方。經濟學走向開放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堅持引進來,將外來的理論綜合到中國經濟學理論和中國實踐中去;二是堅持走出去,要加強交流和不同學科間的聯系,進行多學科理論、多元研究方法與手段的綜合運用。
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學也正在逐步走向世界。但中國經濟學走向世界,必須首先立足本土,其次必須立足經濟,關注技術,立足當代,面向未來,使中國經濟學的研究始終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參考文獻
[1]祝茂.轉型期中國經濟問題探索——第四屆中國經濟學年會觀點綜述[J].南開經濟研究,2005,(1):100-103.
[2]趙凌云.中國經濟學研究與教學存在的基本問題與解決思路[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6,(4):6-7.
[3]嚴飛.《西方經濟學》教學方式改革與實踐探討[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181.
孫大權博士的近著《中國經濟學的成長》一掃學界陳見,以“中國經濟學社”的活動為主線,揭示了那一代學人引介和鉆研西方經濟學的努力工作。孫博士受四川樸實學風熏陶,史學功力深厚,竟被他找到大量關于中國經濟學社的資料和檔案,匯集成書。在此基礎上,他有理有據地論證說,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即國內所謂“社會主義論戰”之后,經濟學并沒有壓倒西方經濟學。中國經濟學社在學界、商界以及媒體上擁有更大的影響,他們所傳播的西方經濟學思想才是當時的主流。
劉大鈞是中國經濟學社的主要發起者和組織者。他曾經留美,時任清華教授,后被譽為民國四大經濟學家之一。1923年,劉大鈞聯合、戴樂仁、陳達等有西方教育背景的經濟學家,發起建立了中國經濟學社。
1927年以后,隨著留美經濟學生陸續歸國,中國經濟學社規模迅速擴大,加上工商界很多企業家、銀行家的鼎力資助,研究活動日益豐富。從1927年到1936年,中國經濟學社每年都舉行年會,邀請學、政、工商各界人士參與討論中國經濟問題。學社還主持出版了多份學術刊物,如《經濟學季刊》,并統一了自嚴復以降一直處于混亂境地的經濟學名詞翻譯。
同時,學社很多成員在學術上也取得不錯的成就,方顯廷、何廉、唐慶增等都有重要論文在國外著名期刊上發表??上Э箲鸨l后,學社活動漸入低谷,專門從事理論研究的學者不得不轉而研究特殊的戰時經濟。
解放以后,中國經濟學社的很多成員更遠走他鄉,劉大鈞、何廉、方顯廷、劉大中、蔣碩杰等都是如此;一部分學者留在國內,但治學方法和方向發生極大改變,如、吳景超、巫寶三、趙乃摶等,都棄理論而研究思想史。一部分學者和實踐者掌握了話語權力,創造出全新意識形態的經濟學、社會學和政治學,從而抑制了西方經濟學和社會科學在中國的繼續發展。
[摘要]北京2008年奧運其中蘊藏著巨大的商機,它可以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增長點,成為新一輪經濟增長的推動力。京舉辦奧運會將大力拉動北京地區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給服務業造成巨大的發展空間。舉辦奧運會所建的城市基礎設施、商業環境、環保措施等將使首都北京受益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由奧運會帶來的交通、通訊、娛樂、餐飲、文化等各行各業的發展,必將涉及北京的周邊地區乃至全國。
[關鍵詞]北京奧運經濟
在2008年奧運會的主辦城市——北京,正以“新北京、新奧運”為目標,本著“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理念,全力籌辦奧運會。有研究表明現代奧運對主辦國,尤其是主辦城市的經濟增長有明顯的拉動作用,并且大型體育賽事地區經濟持續發展和經濟問題解決的很好途徑。大型體育競賽既是一個體育盛會,也是一個文化盛會和旅游大節。這其中蘊藏著巨大的商機,奧運經濟已成為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形式。
一、奧運經濟的概念
奧運經濟是奧運會舉辦城市在籌備和舉辦奧運會期間,乃至奧運會后的一段時期內,利用奧運會的資源優勢和奧運會所創造的無限商機,所開展的一系列經濟活動,來發展和拉動本地區經濟,給舉辦城市和國家帶來一種階段性加速發展經濟的現象。
二、舉辦奧運會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1.在奧運會主辦期間,外部有效需求增加將帶動經濟增長。
國內外旅客在主辦奧運會前和奧運會主辦期間,以奧運為目的前往主辦城市和國家,并由此引發了各項經濟活動,增加了額外的消費需求,這些消費需求將集中在交通運輸業、郵電業、衛生體育業、社會服務業、商業、餐飲業、教育文化藝術廣播電影電視事業等領域,經濟發展生機勃勃。由于建設項目、相關產業發展和奧運會商業化籌資方式形成的巨大商機,會吸引眾多投資者前來尋求合作機會,形成巨大投資市場。為了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中國投巨資興建體育設施、加強通訊系統建設、擴建機場、建設高速公路和地鐵、建設環境保護工程、危房舊房改造等。奧運會的成功申辦,北京之外流進的資金高達1500億元左右。新增的巨額資金主要用于購買北京地區的產品和服務,它對諸多行業的產品消費形成強烈刺激,尤其對建筑、交通、通訊、旅游、食宿等行業的消費拉動作用會更明顯。一般認為,整個奧運會對經濟的影響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奧運會籌備建設期、奧運會主辦期和后奧運會時期。從成功申辦到正式主辦以至奧運會后經濟、政治、文化等各種效應的延伸,形成一個完整的奧運經濟周期。
2.舉辦奧運會的直接收入
舉辦奧運會的直接收入主要來自電視轉播權、全球贊助商贊助收入的分成、組委會贊助商、特許經銷商、奧林匹克紀念幣和郵票、門票、捐贈資產處置、體育彩票等的收入。奧運會作為規模最大、最引人注目的國際文化活動,同時游客成為企業進行全球性宣傳的最佳載體,因此國內外各大財團和實力雄厚的知名企業慷慨解囊,以顯示實力,提高企業和產品的知名度。在北京奧運會的前期和比賽期間,廣告業、旅游業、體育產業、零售商業、交通運輸業、通訊業、建筑業、房地產業等都將得到高速發展機會。舉辦奧運會將推動北京市乃至更多地區的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北京市大量的高能耗、污染重的企業要從第二產業中退出去,是必然的、不可動搖的選擇。同時,京舉辦奧運會將大力拉動北京地區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給服務業造成巨大的發展空間。舉辦奧運會所建的城市基礎設施、商業環境、環保措施等將使首都北京受益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由奧運會帶來的交通、通訊、娛樂、餐飲、文化等各行各業的發展,必將涉及北京的周邊地區乃至全國。
3.北京奧運會的舉辦,給我國經濟帶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
全國每年GDP額外增長0.3%~0.5%;申奧成功后新增180萬就業機會;社會消費品總量超15000億元。據測算,由于新增奧運投資乘數效應及奧運相關消費因素的共同作用,將帶動2002年至2007年GDP年均多增長1.67個百分點。這樣,如果國內生產總值按照每年10%遞增,經濟總量2010年將突破7000億元,比2000年增加近1.9倍;如果國內生產總值按照11%遞增,經濟總量2010年將突破7500億元,比2000年增加2倍以上。
4.奧運會將推動環境治理和城市改造步
北京市的污染問題是嚴重的,治理環境不但極其必要,而且十分緊迫,舉辦奧運則為之提供了最佳的契機。環境的治理必然推動城市的改造,而城市的改造又貫穿環境治理的原則,“綠色奧運、人文奧運、科技奧運”是二者必須選擇的理念。城市的改造、體育場館的建設為舉辦奧運會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也有益于奧運會自身的創收。
三、后奧運時期的經濟走勢
在奧運會主辦后期,由于奧運會提升了主辦城市和國家的知名度,使主辦城市的經濟規模和基礎設施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這將為奧運主辦城市和國家的對外經濟交往和后續旅游的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但可能會出現投資下滑、體育場館和基礎設施利用不足等需求不足的風險,使經濟衰退,步入低谷,即發生“奧運低谷效應”。奧運會結束后,對旅游、購物、住宿、餐飲的需求將要回落,這些方面可能發生就業人數減少的現象。但只要中國的經濟持續增長,北京將繼續成為旅游熱點,那么對旅游、購物、住宿、餐飲的需求不會長期低落,從事這些服務的人員仍會有合適的工作。
四、結束語
奧運會的主辦可以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轉折點,成為新一輪經濟增長的推動力。盡管前文論述了奧運會結束后中國不會出現經濟滑坡,而會繼續保持高速增長,但是在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道路上還存在著障礙。政府要對后奧運時期的經濟走勢展開積極應對,提出科學、合理、可行的經濟政策,降低后奧運風險,使中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繼續保持經濟的高速增長。
參考文獻:
[1]陶于2008年北京奧運會投入關系問題的理性思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5(4)28~31
關鍵詞:回族;經濟思想;意義;構想
中圖分類號:F092. 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6959(2008)02-0143-05
在中國,不同的自然環境、生產和生活方式以及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孕育了不同的民族,長久以來在統一的漢文化的大環境下,各個民族以其不同的習俗傳承和意識形態而成為異彩紛呈的少數民族大家庭的一員,他們的經濟文化既是中華民族經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有各自不同的形成和演變規律,時代性與民族性的有機結合是少數民族經濟文化的重要特征,非常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著名經濟學者葉坦教授曾經說:“研究民族經濟必須重視文化因素的作用,應當結合民族文化、傳統習俗、習慣心理,重視由民族文化特征所賦予其的價值觀念、道德意識、行為偏好等?!保ā睹褡逖芯俊罚?005,4)經濟思想史的學科特點恰好符合上述要求,是經濟與文化有機結合的載體,所以我們有必要加強少數民族經濟思想的研究,闡釋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非經濟因素”,為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提供可行性建議。
回族是我國民族大家庭中人口比較多的一個少數民族,總數僅次于漢族、壯族和滿族,居第四位,他是在不同歷史時期,由來自不同國度、不同語種的信仰伊斯蘭教的外來民族成員和中國本土各族居民,經過融合而形成的一個具有獨特形成發展歷史和文化表征的人們共同體。獨特的形成背景造就了回族具備兩大文化體系的優勢――既有中國深厚的文化傳統,又有與生俱備的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基因。二元文化的影響在回族民族性格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從而深刻影響著回族經濟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鼗孛褡逍纬?、發展的歷史是不斷借取和吸收漢文化的過程,如果從唐宋時期回族的先民時代算起,這個過程已經持續了1300余年。那么回族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是什么?這些思想在哪些方面體現了世界兩大文明的交匯?他們的內在邏輯是如何演繹的?這些問題都非常值得研究和思考。
一、回族經濟思想研究的回顧
從研究視角來看,國內目前還沒有對回族經濟思想進行過專門研究,但是從回族的歷史、語言、經濟、宗教,文化的研究成果中,我們可以發現其中蘊藏著豐富的經濟思想內容。
(一)從回族經濟史角度展開的研究
經濟是一個民族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只有在研究一個民族經濟問題的基礎上,才能對該民族上層領域的許多現象進行唯物主義說明。由于回族向來以善于經商著稱,所以商業經濟的研究就成為回族經濟史研究中最早開拓的領域。比如賴存理的《回族商業史》(中國商業出版社,1988)和《中國回族社會經濟》(寧夏人民出版社,1992)、楊志玖的 《元史三論》(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和《元代回族史稿》(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以及20世紀80年代以來相繼出版的一批介紹各地回族史的研究成果,這些論著都或多或少述及回族經濟問題,而有關經濟思想的內容也散見其中。如楊兆鈞主編的《云南回族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馬亮生主編的《湖南回族》(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答振益主編的《湖北回族》(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3)、馬鴻超、田志和主編的《吉林回族》(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馬通的《甘肅回族史》(甘肅民族出版社,1994)、馮福寬的《陜西回族史》(陜西人民出版社,1997)、馬明龍的《廣西回族歷史與文化》(廣西民族出版社,1998)等?;刈褰洕鷨栴}的通史性著作中,一般都辟專章對歷史上的回族經濟進行系統整理和研究,如邱樹森主編的《中國回族史》(寧夏人民出版社,1996),白壽彝主編的《中國回回民族史》(中華書局,2003)等。
(二)有關中國回族伊斯蘭教派、門宦制度和寺院經濟的研究
宗教經濟生活是回族伊斯蘭教研究方面中一個不容忽視的領域,眾多學者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探索性研究。馬通先生的《中國伊斯蘭教派與門宦制度史略》(寧夏人民出版社,1983),此外馬通先生還出版了相關著作《中國伊斯蘭教派門宦溯源》(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和《中國西北伊斯蘭教基本特征》(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勉維霖主編的《寧夏伊斯蘭教派概要》(寧夏人民出版社,1981)《中國回族伊斯蘭宗教制度概論》(寧夏人民出版社,1997)為我們研究阿拉伯伊斯蘭國家教派的歷史和現狀,了解寧夏地區教派的歷史提供了許多重要資料。
探討教派、門宦制度方面的論文較有代表性和學術影響的有王懷德的《蘇非派的演變與門宦制度形成的特點》(《世界宗教研究》,1984,1)、勉維霖《回族伊斯蘭教蘇非派學術思想淵源》(《甘肅民族研究》,1985,2)、穆寶修的《論回族伊斯蘭教門宦制度的產生》(《民族學與現代化》,1985,2)、馬平的《試析中國伊斯蘭教宗教經濟問題》(《寧夏社會科學》,1991,4)以及《中國伊斯蘭教寺院經濟結構分析》(《回族研究》,1992,1)、羅莉的《中國伊斯蘭教清真寺經濟的現實分析》(《青海社會科學》,2005,3)側重于對歷史上清真寺經濟產生的歷史背景、收入來源和經營形式進行考察,并分析這種經濟的局限性和影響。
(三)從伊斯蘭教與回族經濟的角度展開的研究
千百年來,伊斯蘭教作為一種世界觀和意識形態,已經滲透到回族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生活的各個領域和層面,在回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許多回族學的研究學者從的角度探討回族經濟問題。張永慶等人的《伊斯蘭教與經濟研究文集》(寧夏人民出版社,1991)、《伊斯蘭教與經濟》(寧夏人民出版社,1994)、劉天明的《伊斯蘭經濟思想》(寧夏人民出版社,2001)是我國第一部較為系統地探討伊斯蘭經濟思想的學術著作,束錫紅的《西北回族社區現代化實踐的新探索》(商務印書館,2004)一書關注的是寧夏區域文化中占重要地位并獨具特色的回族文化,以回族社區為視角展開的民族社會學研究,通過對不同類型回族社區的個案研究和結構分析,為回族社區及回族社會在席卷全球的現代化浪潮中,適應與發展提供了理論思考與實踐范式。
研究伊斯蘭教與回族經濟問題方面的論文相對較多,如張永慶的《伊斯蘭教與經濟發展》(《世界宗教研究》,1988,2)李松茂的《關于回族經濟史的研究》(《民族研究》,1990,2)馬平的《伊斯蘭教對“均貧富”觀對中國穆斯林社會的影響》(《伊斯蘭教與經濟研究文集》,1991)肖芒的《伊斯蘭文化對回族商業活動的影響》(《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12)和王伏平的《伊斯蘭教對回族商業活動的影響》(《濟南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2,1)等。
縱觀以往的文獻,從總體來看,絕大多數研究側重于經濟史的分析,缺乏對經濟行為背后思想動因的揭示,特別是從經濟思想史角度,結合文化交融的背景,對回族經濟思想的形成、演變進行得到系統研究和分析,尚屬空白?;刈褰洕枷氲难芯窟€是片斷的、粗淺的,亟待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界對之進行系統、深入的探討。
二、回族經濟思想研究的意義
(一)回族具有特殊的文化背景,回族的經濟思想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領域
公元8世紀當伊斯蘭文化伴隨著蕃客經商的腳步來到中國時,在他面前的是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面對強大而成熟的意識形態,伊斯蘭文化體現出獨特的包容性和堅韌性,他逐漸進行吸收和改造,但是這一歷程絕不是伊斯蘭的“儒家化”,它始終以伊斯蘭文化為前提,是兩種文化適應下的再造,所以這些被吸收的優秀成分不再具有獨立存在的意義和價值,而成為中國回族伊斯蘭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與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演變和發展軌跡不同,回族經濟思想的形成獨具特色,是在已有的較高的經濟條件和文化背景條件下產生的,并且在內容和形式上體現出伊斯蘭文化與以儒家為主的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的顯著特征。他既是對本民族傳統經濟實踐經驗的總結、承繼和發展,具有本民族思想文化的固有特質,又吸取了其他民族和外來思想的有益成份,呈現出共同發展的時代性,由此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經濟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既是回族文化的寶貴財富,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
(二)學術界對回族學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從經濟思想角度進行的研究相對薄弱
回族學是以研究回族為對象,研究回族發展規律的科學,它以回族現實社會諸方面的發展為主,研究范圍包含回族的族源、形成和發展過程、地理分布、社會生活、民族關系、文化特征、生活方式,心理素質等民族特點及特殊的發展規律。自20世紀初回族學創立以來,眾多專家和學者從人類學、哲學、經濟史的角度展開研究,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績,但是,從經濟思想的角度展開研究還比較鮮見,結合文化背景來探討回族經濟思想的更是鳳毛麟角,雖然有的文章冠以“回族經濟思想”之名,但是究其內容都是伊斯蘭教經濟思想的范疇,那么是否這代表回族沒有自己的經濟思想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在人類的經濟生活中,每一種經濟行為實際上都貫穿著支配行為的思想要素,只是,有的明確表達,有的約定俗稱,回族經濟思想正是屬于后一種類型,所以我們有必要對回族經濟思想進行挖掘、整理,將零散的思想資料有機地串聯起來,進行抽象和概括,并在綜合回族學相關領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剖析回族經濟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分析他的文化內涵,從而理清世界兩大文明碰撞下思想文化的獨特性。
(三)研究回族經濟思想具有重要的社會現實意義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使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狀況越來越得到大家的普遍關注,以往談不平衡多指城鄉、區域之間的差別,但是民族經濟的差距也是制約中國發展的瓶頸,中國的貧困人口絕大多數分布在少數民族聚居集中的中西部區域(依據《民族區域自治法》,我國目前已經建立了14個不同級別的回族自治地方,都分布在中西部地區),十五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對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但不容忽視的是部分民族聚居地區的經濟仍然十分落后。(2001―2010年)《中國農村扶貧綱要》顯示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共592個,其中民族地區就有267個,占總數的45.1%。目前剩下未解決溫飽的2365萬人(2005年底數),少數民族地區有1016萬人,占43%,而少數民族的總人口還不足全國總人口的十分之一。盡管對這些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有硬件和軟件方面的支持以及政策上的傾斜,但是我國的區域經濟是以行政區劃為基礎,在制定經濟發展政策時往往忽視民族特征,特別是忽略了區域民族經濟發展與民族的歷史文化傳承及民族特性積淀的聯系,這直接影響國家民族經濟發展政策的制定與發展模式的選擇。研究任何民族的發展問題都必須從其傳統文化中找到這個民族特有的文化優勢,將現展與其傳統知識和文化價值體系有機結合起來,才能真正的找到這個民族的發展根基。對少數民族的經濟扶持、扶貧要考慮文化傳統等非物質因素,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地區的經濟滯后現狀。開展回族經濟思想的研究,無疑對人們全面了解和把握回民的經濟、宗教和文化等歷史傳承,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這一研究對于政府部門制定更加切合民族文化傳承和現實客觀條件的區域經濟發展政策及規劃,具有一定的歷史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三、研究回族經濟思想的構想
如何加強和深化對回族經濟思想的研究,在此,筆者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構想。
(一)研究方法
1. 歷史分析與比較分析相結合。即通過對特定歷史條件的分析以及對史實情況的了解,研究回族經濟思想產生的原因、過程和社會效果,以及該思想的本質和特征;比較分析也是本課題的研究方法之一,通過比較研究突出回族思想的特色性?;刈褰洕枷刖哂歇毺氐男纬砂l展歷程,受伊斯蘭文化和儒家文化的雙重影響,它的思想在形成中具有紛繁復雜的史料,所以我們必須借助比較分析的方法,將回族經濟思想與伊斯蘭經典經濟思想和儒家經濟思想進行對比分析,找出異同,從而分析回族經濟思想發展、演變的條件、脈絡以及思想淵源。
2. 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相結合。這兩種方法是思想史研究中常用的分析方法,運用此方法研究本課題,從事實現象的描述和分析中揭示回族經濟思想發展的脈絡和規律。側重于回族特色經濟思想文化的形成與演變的研究,而這些思想的形成受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因素的綜合作用,因此,研究回族經濟思想應該結合背景環境進行描述和解釋,注重對事物現象的概括和歸納。然后從已有的經濟學原理出發,對所產生的社會效果進行闡述和解釋。
3. 經濟學和民族學、社會學、宗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刈褰洕鷨栴}涉及多種學科領域,不僅僅是經濟學的研究范疇,從已有文化回顧中我們可以發現也納入了民族學、社會學、宗教學的研究視野,這些學科對回族經濟問題均有大量的關注,因此,把他們結合在一起研究十分必要,這種多學科、多角度的研究有助于開闊視野,使我們的研究更具有客觀性和科學性。
(二)研究難點
1. 資料分散性強,搜集難度大
開始于20世紀初的回族研究迄今為止經歷了近百年的發展,早期的研究成果散見于各種專業學術、雜志、期刊和報紙當中,特別是20世紀20年代后,隨著回族自身主體意識的增強,研究隊伍不斷擴大,組織了一批頗具影響的研究團體,各種研究刊物大量涌現,但是對經濟問題的研究多著重于經濟史的考證,其中可見經濟思想的火花零散于各種學術刊物當中,所以研究成果的搜集有相當大的困難,如有些早期刊物已經無從查找,僅存條目看不到原文,還有的受時代限制,存在扭曲事實的現象。
2. 回族經濟思想的研究還不成熟
回族經濟思想的研究尚不成熟,其基本原理還未擺脫對其他學科的依賴性,運用的理論和方法涉及眾多學科領域,比如社會學、歷史學、經濟學、宗教學等多學科和領域,這對研究者的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研究者需要在整理歸納文獻資料的基礎上以自身的理論功底進行評述。
(三)研究內容
我們認為,回族經濟思想不能按照傳統的以時間為序進行的研究,而應該突出回族的民族特色,分專題的形式對最具有二元文化特色的思想內容進行專題研究,分析這些思想哪些是伊斯蘭教文化的傳承,哪些部分體現了與儒家思想的融合,這樣或許可以比較全面的把握回族經濟思想中兩種文明的融合。根據這一思路,可以將回族經濟思想分為農商并重思想、課施濟貧思想、消費思想和宗教經濟思想等內容,依次考察他們的思想淵源,從理論到實踐,堅持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橫向分析與縱向分析相結合,以回族經濟思想形成及其特點為分析起點,同時與伊斯蘭經典思想及儒家傳統思想進行對比分析,剖析回族經濟思想的獨特性以及受伊斯蘭文化與儒家文化影響的程度,力圖合理展現其思想傳承的線索。闡明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和儒家文化在形成回族經濟思想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時對于一些時代性代表人物的經濟思想的實質、特點、發展脈絡方面,進行必要的分析和論述,力求反映時代面貌和各種思想的邏輯關系,爭取有所發現,有所創新,以推進回族經濟思想的研究。
(四)史料問題
關鍵詞:世界經濟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現狀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5-0297-02
引言
世界經濟專業屬于理論經濟學的分支,最早由中國人民大學設立,1978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以及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中國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為更好的了解世界經濟形勢,國內很多院校都開設了世界經濟專業,近年來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大量在世界經濟領域有所專長的人才。但對國內七所重點大學世界經濟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的調研結果顯示,世界經濟碩士培養中還存在專學不分、實踐不足、課程設置趨同等方面的問題。因此,如何更加合理地對世界經濟專業碩士研究生進行培養,使之更加符合教育規律,就成為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課題。
一、中國世界經濟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現狀
1.研究方向?;趯χ袊嗣翊髮W、廈門大學、武漢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等國內七所重點大學的研究生培養方案的調研,我們看到,世界經濟專業碩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按照世界經濟學科的知識結構大致分為:世界經濟理論、國際貿易、國際金融與投資、國際政治與經濟關系、世界經濟運行與國別經濟研究等;個別高校如南京大學基本按照地理區域將研究方向分為美國與歐盟經濟研究、東亞經濟研究、區域一體化研究。整體來看,研究方向的相似度較高,以宏觀經濟研究為主。另外,中國世界經濟專業碩士研究生采用導師負責制,授課模式以集體授課為主,學制一般為二至三年。
2.培養目標。七所高校世界經濟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雖然表述不一,但十分清晰明確,概括起來就是要培育了解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發展歷史和現狀的、能夠洞察國際經濟發展變化規律、具有較強的分析和研究中外現代經濟問題能力的專業人才。這些專業人才具體又包括兩類:一是對中國經濟運行、國家經濟政策和世界發展狀況十分熟悉,能夠運用各種經濟學原理解決各種現實問題的應用型人才;二是熟練把握國際貿易理論、國際金融理論等各種世界經濟理論基礎,能夠運用相關知識進行學術研究的學術型人才。
3.培養模式。培養模式是根據人才成長的規律和社會需要,為受教育者構建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素質結構以及實現其結構的總體運行方式,反映的是培養過程中各個環節的最優化設計以及諸因素的最佳組合。目前大多數高校普遍采取“學位課程+學位論文”的方式,學位課程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達到所要求的學分并經中期分流考核合格后,即可在導師指導下進入學位論文的撰寫階段。
二、當前中國世界經濟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1.研究方向不夠細化。從目前的世界經濟運行情況來看,沒有所謂“最優模式”,各個國家在不同的發展時期和發展階段,由于所面臨的全球經濟形勢不同,采取的發展戰略和方針也不同,因此我們在研究世界經濟領域問題時,應該既研究具有普遍規律的宏觀問題,又探討特定時期和特定國家的具體問題,中國現有世界經濟專業的培養方向大多比較寬泛且偏于宏觀,明顯不夠細化,因而針對性不強。
2.培養模式較為單一。雖然世界經濟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中的培養目標較為明確,分為“理論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兩類,但是在實際培養中,普遍存在著“重理論、輕應用”這樣一種傾向,因此這種單一的“學位課程+學位論文”的培養模式對多方面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形成了一定的制約。當然,很多高校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在培養過程中也比較注重校外實踐這個環節,包括聘請校外導師、開展學術研討會等形式,但是大部分由于各種資源的制約,在實際運用中并不理想,與預期目標尚存在一定差距。
3.課程設置理論聯系實際不足。課程設置是根據研究方向來制定的,由于中國高校世界經濟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的研究方向相對宏觀,所以從課程設置來看,都是比較傳統的西方經濟學體系。但是近年來世界經濟形勢瞬息萬變,世界經濟格局進入調整期,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又使得所有的經濟體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的西方經濟學課程體系在實踐面前顯得有些“滯后”,一些新的社會、政治、經濟現象需要通過更具有時效性的課程設置和更靈活的教學方式來進行研究。
三、完善中國世界經濟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幾點建議
1.增設研究子方向。在培養方案中,高??梢愿鶕约旱膸熧Y優勢及地緣特點增設研究的子方向。雖然研究的是世界經濟,但我們的最終立足點是通過學習世界經濟,為中國更好的融入世界、推進開放型經濟發展服務。因此,各個高校可以根據教師的研究方向、研究專長及學校所處的地區情況將研究方向細化,形成各自的特點和優勢,這樣培養出的人才既可以避免趨同性,同時又可以更好地為經濟研究和實務工作服務。
摘要:數學化成為經濟學發展的主流趨勢,實證化和專門化、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假定條件的多樣化、證偽主義的普遍化、案例使用的經典化、學科發展的邊緣化、古典的均衡分析和現實的非均衡分析相互補充、理性預期和不確定性問題等趨勢強化,博弈論的應用范圍擴大,以及政府作為經濟學研究對象和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的聯系得到共同重視。
關鍵詞:經濟學;數學化;實證化
作者簡介:周志太(1956-),男,淮北煤炭師范學院經管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
中圖分類號:F0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309(2008)10-0008-03
20世紀經濟學之所以產生諸多“革命”和理論創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巨大變化。從某種意義上講,研究方法的演變體現經濟學的發展脈絡。舉其要者,研究方法的變化可歸納為以下十大趨勢。
一、數學化成為經濟學發展的主流趨勢
經濟學應用數學研究的專門化、技術化、職業化甚至到登峰造極的程度,使經濟學更嚴密,表達更準確,思維更成熟。主要表現在以下三點:
第一,宏觀計量分析法是最大貢獻之一。諾貝爾獎獲得者克萊因從上世紀50年代最早提出宏觀經濟計量模型,為宏觀經濟研究開辟新的視野。此后,隨著大型計算機的誕生和使用,經濟結構的各種參數得以推算出來,為制定政策提供依據。第一代計量經濟學家的數理貢獻在經濟學方法論體系的整體性、嚴密性和形式化等方面發揮的巨大作用主要體現在宏觀經濟研究方面。中國經濟學深受其影響。經濟學理論與計量方法、計量模型,以及國民收入的核算體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得宏觀經濟理論從未像現在這樣更貼近現實、更具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對比中國《經濟研究》和《美國經濟評論》,可以看到,自2002年開始,《美國經濟評論》上刊登的應用計量經濟學論文比重下降,而自2003年開始,《經濟研究》上刊登的應用計量經濟學的論文比重上升,開始超過《美國經濟評論》。①
第二,計量經濟學長足發展并成為經濟學中一個極富魅力的分支,首先得益于統計學在經濟學中的廣泛使用,并最終成為構建計量經濟學體系的一個重要基礎?!?867-1960年美國貨幣史》是弗里德曼成功運用統計分析的一部經典性著作②,通過一系列的數據統計分析,得出貨幣數量的長期變化和實際收入的長期變化之間具有一種密切的相關性的結論,從而構建弗氏貨幣數量說。統計分析的運用不但支持計量經濟學的發展,還大大推動諸如發展經濟學、國際經濟學、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等新的理論分野和發展。
但是,許多經濟學家都激烈抨擊濫用數學的現象。里昂惕夫在分析1972-1981年間發表在《美國經濟評論》上各種文章的類型之后,指出“專業經濟學雜志中數學公式連篇累牘,引導讀者從一系列多少有點道理但卻完全武斷的假設走向陳述精確而卻又不切實際的結論”。
二、越來越呈現出實證化和專門化趨勢
實證化,是經濟學研究和表述中,越來越注重對經濟現象的因果聯系進行客觀的、不帶有主觀選擇意味的研究。這是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迫切要求。這種趨勢注重具體經濟而非一般性經濟問題的研究,注重經濟政策而非經濟理論研究。表現為經濟學研究目的的實用性,也表現為現實經濟問題對經濟理論研究的實證要求。與這種趨勢相關,整個西方經濟學理論的發展過程也發生兩次轉換,即先是由重視對經濟波動、就業和經濟增長問題的研究轉換到重視對財政赤字、通貨膨脹、匯率變動和國際收支逆差問題的研究之后,又轉換到重視對經濟周期、經濟增長問題的研究。
專門化傾向,是實證化研究深入發展的結果,也是借助日益豐富的分析工具而產生的結果。專門化傾向,是指在現代經濟學的研究和表述方法方面,越來越多地使用一些特有的、非經濟學家一般不使用的方法、分析工具和專業術語,以至于出現只有受過專門訓練的人才能進行經濟學研究和分析、才能夠看懂經濟學論文。于是,由實證化傾向而來的專門化傾向,通過分析手段的發展和豐富,在加強實證研究技術化傾向的同時,又逐漸脫離實證化。這一特征從凱恩斯主義宏觀計量模型到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的動態模型,表現得越來越明顯。從長期來看,實證化和專門化的傾向仍然在加強,但二者之間的距離卻有加大的跡象。如非線性分析這類跨學科分析方法的引進,也許會引起經濟學的較大變化。
三、均衡分析方法與非均衡分析方法并存的趨勢
“新古典綜合派”在召回凱恩斯以前傳統的新古典微觀經濟學的同時,也在宏觀分析方面大膽地恢復均衡分析方法。因為“凱恩斯革命”打破的主要是自由放任經濟政策下市場自動均衡的實現和保持機制,而不是均衡分析方法本身。因此,新自由主義各派的經濟理論,始終堅持均衡分析的方法。在宏觀非均衡分析方面,成就最突出的是法國經濟學家讓-帕斯卡爾貝納西、馬林沃德,美國的霍瓦德和英國的波茨、溫特等人,他們不僅提出一套和凱恩斯理論體系完全相容的宏觀非均衡學說,而且運用這套理論對中央集權決策經濟的非均衡問題進行分析。正是這些人的努力,使得當代西方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盡管宏觀非均衡分析方法不如均衡分析方法的影響普遍,但它無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影響也在逐步擴大。
從廣義上看,均衡分析方法和非均衡分析方法并沒有本質上的差別,其不同點僅在于各自所涉及的均衡條件和水平的差異。值得注意的是,非均衡分析的研究對象更為現實一些,也更強調動態性。客觀上,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都是對經濟現象某些方面的適當反映,二者雖有差別,但不是根本性的相互排斥,而是相互統一、相互補充的關系。
四、假定條件的多樣化趨勢
經濟學家們不得不或放寬假設,或修改前提,或一反傳統逆向假定,以構建和拓寬其研究領域,為重建和發展他們的理論,以反對和解釋來自對方的理論。例如,經濟人假定是微觀經濟學的核心,也是經濟學的基石之一。在20世紀中,經濟人假定的條件被不斷地修改、拓展,甚至批評和攻擊。凱恩斯經濟學的誕生被一些學者認為是對經濟人個體研究方法的最大“克服”,因為凱恩斯主義的基礎和歸宿都是圍繞總供給與總需求等一系列“總量”關系而展開的。貝克爾拓展經濟人假設,認為個人效用函數中具有利他主義的因素,這才是人類行為的一般性。鮑莫爾主張用“最大銷售收益來代替最大利潤的目標函數”,因為實證經驗表明經理層的薪金與銷售收益的關系大于它與利潤的相關程度。公共選擇學派提出的挑戰是,經濟人在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時,并不能得出集體利益最大化的結論,“阿羅定理”即可說明個人福利的簡單加總不一定與社會福利一致。新制度主義認為經濟人假定過于“簡單化”,因為除物質經濟利益以外,人還有追求安全、自尊、情感、地位等社會性的需要。
五、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趨勢
經濟學研究領域與范圍開始逐漸超出傳統經濟學的范疇,分析的對象擴張到小至生育、婚姻、家庭、犯罪等,大至國家政治、投票選舉、制度分析等。研究領域的這種“侵略”與擴張,被稱之為“經濟學帝國主義”。這取決于時代主題和研究角度的變化、個人興趣和專業特長的不同。
六、強調理性、預期和不確定性問題的趨勢
理性預期學派從通貨膨脹問題入手,強調理性和預期的問題,并由此否定政府干預的有效性,這對凱恩斯主義形成較大沖擊,也引起凱恩斯主義各派對理性和預期問題的重視。盡管在理性問題上各派未能取得共識,但關于預期的思想和方法的確滲入宏觀經濟學各流派之中。
七、學科交叉的邊緣化趨勢
經濟學的大家族中又派生出許多交叉學科和邊緣學派,例如,混沌經濟學、不確定經濟學、行為經濟學、法律經濟學、實驗經濟學等,百家爭鳴,相得益彰。這取決于經濟學家認識領域的拓寬和方法論的多元化,經濟學與其他學科的交流和相互滲透得以大大加深,大量非經濟學概念的引入使得當今的經濟學與百年前相比已面目全非。
八、證偽主義的普遍化趨勢
證偽主義經濟學方法論是實證主義方法論的一種邏輯延續。據統計,20世紀70-80年代的20年間,經濟學界出版50多本經濟學方法論的著作,其中幾乎都和證偽主義有一定的聯系,在1991年總結的當代經濟學家達成的13點共識中,有7個和證偽主義有直接聯系。布勞格在《經濟學方法論》中將20世紀經濟學方法演變史歸納為一句話:“證偽主義者,整個20世紀的故事”。實證主義和證偽主義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新制度經濟學方法論既是證實的又是證偽的,在某種程度上還兼有歷史主義方法論的特點。
九、案例使用的經典化趨勢
經濟學中的“舉例”,不僅已經發展到“經典化”的地步,而且在有些定理中不舉例已不足以說明問題,甚至所舉的案例已具有不可替代性。這種案例的惟一性,既簡單明了、通俗易懂,又幾十年上百年一貫制,代代相傳。用案例闡明一個定理、寓意一個規律已經司空見慣,如“看不見的手”。
十、博弈論的應用范圍擴大趨勢
博弈論已延伸至政治、軍事、外交、國際關系和犯罪學等學科,但其在經濟學中的應用最為成功。博弈論研究的內容主要是決策主體的行為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時的決策以及該決策的均衡問題。借助于博弈論這一強有力的分析工具,“機制設計”、“委托―”、“契約理論”等已被推向當代經濟學的前沿。20世紀經濟學及其研究方法的深化,還表現在:
1、第一次把政府作為經濟活動的一個部門來對待。不僅將政府的經濟活動納入到宏觀經濟活動中,而且將政府的經濟行為和經濟政策作為能動的經濟力量加以運用,使之成為影響和調節宏觀經濟活動與狀況的重要機制之一。政府支出不斷膨脹、效率低下是的惡果,其原因是存在“政府失靈”,因此,市場是解決問題的惟一選擇。③
2、宏觀和微觀的聯系得到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共同重視。
注釋:
① 成九雁、秦建華.計量經濟學在中國的發展軌跡[J].經濟研究,2005(04):113-124.
② Mary S.Morgan,The History of Econometric Idea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③ 參見〔法〕亨利?勒帕日.美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118-150.
參考文獻:
[1] 〔英〕馬克?布勞格.經濟學方法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