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7 17:43:0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音樂欣賞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基于音樂在人的教育領域里的多種功效,使得音樂美育越來越引起了人類的高度關注,而對于學生這一主要受教群體而言,由于其理解能力強,但音樂素養普遍偏低,又急需藝術教育的營養,所以如何能有效地對普通的學生施以音樂鑒賞方面的教育,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關注的課題,因為“對于一個不辨音律的耳朵,再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音樂美育也將隨之而不斷地進一步地深化,并將起到更為廣泛而有效的作用。
長期以來,音樂鑒賞作為普及藝術教育的主要內容和途徑,深受廣大美育工作者及在校生的普遍青睞,多年來在學生的美育方面一直起著積極而有效的推動作用。那么如何針對普通學生特點,更有效地滲透音樂鑒賞教育理念,使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和能夠更有效地提高呢?根據大學生的音樂欣賞層次和階段性的主要特征,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教會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感受、體會來進行音樂欣賞
就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所創作的鋼琴獨奏曲《獻給愛麗斯》而言,其創作源泉來自于貝多芬自身的一段戀情,音樂家貝多芬將他與自己的學生——美麗少女馬爾法之間純潔、美好的愛情。以及其間所發生的矛盾、沖突和最終和好的愛情歷程,寫在了五線譜上,并通過音樂這種特有的形式表現了出來,但恰恰是這種生活當中最真實、最普遍、最美好的感情,卻被音樂家變成了不朽的樂章:這就足以證明藝術來源于生活,一切藝術創作的源頭都是都來自于生活。每一部音樂作品的誕生往往是生活和情感的一種體現、高度升華和凝結。
對于普通的學生,他們當中絕大多數人處于青年時期,這一時期決定了他們具有思想敏銳、情感豐富等顯著特點,如果在教授音樂鑒賞課的過程中,能教會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感受、情感體會來欣賞音樂作品,將會使學生更容易領略和掌握音樂鑒賞的方法,并且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教會學生運用“通感”的方法進行音樂欣賞
“通感”是指性質和形式完全不同的兩種事物所給人的相同的感受。在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曾有過這樣的一段話:“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影子,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這里的“月光”與“影”同“梵婀玲”上奏著“名曲”看似毫無相似之處,可細細體味它們之間那種美妙、寧靜、輕靈、飄渺、諧和的感覺是相同的。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教會學生運用這種“通感”。結合音樂主題,再結合自身的一種感受,進行音樂鑒賞將更有益于音樂欣賞課的授課效果。這就是音樂鑒賞當中的“通感”。即視覺與聽覺之間的一種通感,如果將這種“通感”運用到音樂鑒賞的講解過程當中,會使學生很容易從作品當中體會一種來自于身邊的切身的感受,對于音樂欣賞課的講解是非常有幫助的。
對于普通學生而言,他們的理解能力強、知覺豐富,如果在音樂鑒賞課當中適當地將“通感”的方法運用到其中,將會提高音樂賞析課的授課效果。
另外,我們還應當告訴學生音樂語言不同于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所接觸的說話的語言,音樂語言所表達的喜怒哀樂,完全是利用音樂所特有的音的特征來表達的,當音樂所帶給人的感受和人類內心對某件事物的切身的感受產生共鳴時,我們認為我們所說的“通感”產生了,有了這樣的通感,我們就很容易與作曲家跨越時空產生共鳴,更好地理解到作曲家的創作意圖,音樂鑒賞課也自然會達到一定好的效果。
三、在音樂欣賞講授過程中應當運用的三個“過渡”
對于普通的學生,由于音樂基礎相對薄弱,但理解能力強所以在對他們講解音樂鑒賞課時,應力求做到深入淺出,由淺到深、逐步過渡,根據這一原則,筆者總結歸納出了三個過渡。在音樂欣賞過程中,最易于欣賞和接受的莫過于聲樂作品了。因為聲樂作品結構簡單,有歌詞,并且歌詞的內容,與旋律所要表達的情緒,基本上是相一致的,所以在教授音樂欣賞課時,應當首先由講解聲樂作品入手。不僅是因為聲樂作品易于欣賞,更主要的是要讓學生通過對有歌詞的音樂的欣賞,了解音樂的表現、發展、和欣賞的規律,更準確地理解音樂所要表達的含義,從而逐步過渡到器樂作品的欣賞。在講解聲樂作品時,首先應讓學生了解作品詞、曲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歌詞的含義。通過舉例和講解。讓學生了解和掌握音樂旋律發展的特征,并鍛煉學生在脫離掉歌詞的基礎上,依然能夠欣賞歌曲的旋律,通過旋律進一步理解音樂。這樣的過渡會使學生在進入到器樂作品欣賞部分時不致感到不知所云或無所適從。
2、由民間音樂欣賞過渡到西方音樂欣賞
每一個民族都有本民族自己的語言。雖然人們常說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但每一個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審美習性,音樂作為一種民族特有文化。有時會像血液一樣融入到人的身體里,它甚至是根深蒂固,與生俱來的。比如說每每播放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民族器樂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等,對于很多學生而言,都是耳熟能詳的民族樂曲,如果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我們能首先將這些作品按照一定的順序依次介紹給學生,會使學生感覺親切、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音樂作品欣賞,尤其是在講解作品結構時。學生較之就更容易理解,在此基礎上再逐步過渡到西方音樂,比如說《命運交響曲》、《藍色多瑙河》、《仲夏月之夢》等等,這樣會使學生對于音樂語言有一個逐步適應的過程,從而能夠進一步吸引學生的鑒賞興趣。
3、由器樂獨奏曲逐步過渡到交響音樂
關鍵詞:音樂欣賞課;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學方法
高校音樂欣賞課是一門容量較大、知識面較廣的課程。除了讓學生欣賞音樂之外,還需要講解音樂作品所產生的時代背景、作者生平、作品的風格、樂隊組成以及作品的曲式分析,展示樂曲譜例及相關圖片等。然而,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很難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這些教學內容。
多媒體技術在音樂教學領域中的廣泛應用,極大地擴展了音樂課的教學容量,豐富了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提高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尤其是為音樂欣賞教學帶來了嶄新的局面,極大地緩解了課時少而教學內容多的矛盾,有效地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多媒體輔助教學具有許多優于傳統教學的優點,因此越來越受到老師和學生的喜愛,逐漸成為各高校音樂欣賞教學的主流輔助手段。
1音樂文件播放快捷方便
音樂欣賞課需要播放大量的音像資料。傳統存儲媒體是錄音磁帶和錄像帶。由于我們每一堂課所需的音頻或視頻素材不可能恰好在一盤磁帶上,即使是,所需播放的順序也不可能就是磁帶上存儲資料的順序。上課時,要找到我們所需的音樂作品或重復播放某一音樂作品,就不可避免地要對磁帶進行快進或快倒,這往往會因為不能及時找到所需的素材而浪費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另外,影碟機和光盤的使用已經非常普遍,雖然可以快速找到所需播放的音樂素材,但音樂欣賞課分析音樂作品往往需要播放音樂作品中的某一片段,使用影碟機仍然會明顯感覺到不便。
利用計算機多媒體系統以上問題就可迎刃而解。通過利用計算機播放器的數字計時和播放進度條可輕松、快速地對任意一個文件進行快進、快倒、片段播放等操作,可以根據教學需要無限次地重復播放,還可以利用一些軟件對音頻和視頻文件進行編輯、剪裁,自己制作出所需的音樂片段。多媒體輔助教學系統能夠方便、快捷地播放和處理音樂文件是傳統媒體所不可比擬的。
2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以往的傳統教學模式下,一節音樂欣賞課往往會同時用到錄音磁帶、錄像帶和光盤,在上課之前不得不派學生將錄音機、錄像機、影碟機、電視機和音響等設備搬到教室,下課后又得將這些設備搬走。而使用多媒體教學,教師只需帶上教案和存儲課件的光盤或移動硬盤等即可。
在課堂教學中,往往需要展示大量的文字內容,傳統的教學手段只能通過板書和教師口頭講授,但由于板書的容量有限,且書寫比較費時費力,有很多內容不得不忍痛割愛。這種尷尬局面在多媒體教學中不會存在,多媒體教學的信息量較大,節省了教師的板書時間,授課速度相對較快,能夠利用有限的時間讓學生得到更多的文字信息,有效地擴大了教學信息量,使課堂教學效率大大提高。與此同時,由于教師在課堂上的勞動強度大大減輕,從而能夠有精力更為集中地把握住每一個教學細節。
3有利于學生展開豐富的聽覺聯想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多重感官同時感知的學習效果要比單一感官感知好。音樂欣賞多媒體輔助教學可實現視聽結合,多種感官的積極參與能更好地引發同學們的音樂想象,把握音樂形象,激起情緒反應和情感體驗。
音樂藝術以聲音為其物質材料基礎,音樂中的任何一個聲音都不會有確定的含義,不可能對某一客觀實體或它的運動過程做出規定性的、明確的、不容誤解的描述。音樂藝術的不確定性給予人們無限的想象空間,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體驗和理解。因此,語言不可能代替音樂,傳統的音樂欣賞課中,教師對音樂的解釋只能有限地定向引導學生的想象,很難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如果將音樂與非音樂的因素相結合,就可以實現通過音樂來描述外部世界的目的,它們帶給人的認識功能便會大大增強。如:與文字標題、詩歌結合的歌曲,與人體動作結合的舞蹈音樂,與戲劇相結合的歌劇,與電影畫面相結合的電影音樂。因此,如果我們利用編輯軟件給音樂配上生動的畫面、圖片或字幕,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給學生,單一的聽覺感受變為了視聽結合,有利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來感受和理解音樂作品,提高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能力。這有助于學生思路的拓寬與創造力的培養,容易使學生對音樂作品產生濃厚的興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效提高了教學效果。
4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
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固然是一項比較繁瑣的工作,尤其是音頻、視頻素材的采集整理需要花費很大的精力。但課件一旦制作完成就可以重復使用,下一輪上課前不必再整理眾多文字資料和音像資料,只需打開課件即可快速熟悉講課內容、完成教案編寫,進而輕松地完成備課。這就極大地提高了教師的工作效率,真可謂“一勞永逸”。
教學課件的設計制作難免會存在一些缺陷,這往往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才會被發現。任課教師只需在課后根據課上學生的反饋情況對課件進行調整或修正,還可適當增強課件的智能化、互動性,使課件設計越來越完善。由此看來,使用多媒體課件上音樂欣賞課可以使我們獲得越來越理想的課堂效果。
5有利于教師之間相互交流和學生的學習
一些復雜的音樂欣賞多媒體課件往往涉及圖形、圖像制作軟件(如Photoshop),音頻、視頻編輯軟件(如CoolEdit,AdobePremierePro,UleadVideoStudio等),動畫制作軟件(AnimatorPro,3DMAX,Flash等)和課件制作軟件(如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幾何畫板,方正奧思等)的操作,單獨完成困難較大。這就需要多位老師相互配合、分工合作來共同完成,使教師們在課件制作中得以相互交流,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由于一些積件式課件信息量大,教師只能選擇部分內容應用于教學。對于擁有校園網絡系統的學校而言,可以將這些課件放到網絡上供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學習其他內容,使課堂教學得到了延伸,有利于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
6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第一,我們提倡老師們自己動手制作課件,否則很難體現出自己的意圖和教學特點,只能充當“課件放映員”。
第二,多媒體輔助教學終究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主要是用來解決一些傳統教學中不易解決的問題,突破重點和難點,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多媒體輔助教學并非能完全代替傳統的教學方式及內容,我們應該根據音樂欣賞教學的目標和媒體的特性把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二者互相補充。
第三,由于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使課堂信息量大大增加,所以教師一定要準確把握授課進度,突出重點和難點,否則即使是精心制作、功能全面的優秀課件,也容易使學生造成嚴重的“消化不良”。
第四,在多媒體課件的使用中,教師既是課件的操作者和使用者,還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課件能非常清晰地體現教師的整體思路,但由于所有的內容和走向都是事先設定好的,所以它在教學中顯得比較被動,難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一味的播放會使學生變成看客,多媒體教學也就成了講稿演示。所以,教師在課堂上一定要注意課件以外自身主導性的發揮以及與學生雙向互動的調節。
音樂欣賞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點很多,但難免存在一些缺點和不足。畢竟多媒體輔助教學還處于一個發展階段,許多方面還不盡如人意,直至成熟運用還需一個過程。多媒體輔助教學是教育發展的大勢所趨。我們應該明確其優勢,并在此基礎上根據高校音樂欣賞多媒體輔助教學使用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設計出揚長避短的對策,探索出一條高效音樂欣賞課現代教學手段的發展更新之路。
參考文獻
音樂欣賞教學,是幼兒園音樂教育中比較困難的研究課題。我們對這一課題的關注和研究,是從1985年開始的。由于主要是圍繞四個問題展開的,所以也可分為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反映了我們十年來的思考軌跡,現略述如下。
研究的最初階段(1985~1987),我們主要關注和力圖研究解決的問題是:改變教師不愿進行音樂欣賞活動和幼兒欣賞不起來的現象。
在這一階段的研究中,心理學領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給我們提供了十分有用的理論知識。學習心理學告訴我們:個體在認識過程中開放的感知通道越多,個體對認識對象的體驗就越細致、越豐富,理解也就越全面、越深刻。我們知道,一些成人已經有了較多的唱歌、跳舞或奏樂的經驗,在上述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了感知、欣賞音樂的能力,因此有可能進行僅僅只有聽覺參與的音樂欣賞活動。而幼兒只能更多地依靠外部可見的音樂操作活動來感知、欣賞音樂,特別是跟隨音樂做動作的方式,更是幼小兒童感知、理解音樂的最自然、最重要的方式。
據此,我們針對不同年齡、不同水平的兒童和不同的音樂作品,努力優化組合各種音樂的(傾聽、歌唱、舞蹈、奏樂)和非音樂的(文學、美術、游戲)活動經驗,以深化和豐富兒童對音樂的聽覺經驗。我們把這種教學思路稱之為“多通道參與模式”。“參與”是讓兒童盡可能多地在操弄音樂的過程中欣賞音樂;“多通道”即幫助兒童打開盡可能多的感知通道,不是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僅僅使用聽覺,而是同時調動多種感官來豐富、強化所聽到的音樂內容。
“多通道參與模式”在部分幼兒園進行了推廣后,課題組又以實驗研究的方法,對實際效果進行了驗證,結果是令人鼓舞的:教師、幼兒對音樂欣賞活動的積極態度初步形成,并有效地提高了教師和幼兒感知、理解音樂作品的能力。
第二階段(1988~1990),我們就“如何確立音樂欣賞的教學目標”進行了研討。如果說在這以前,我們對目標的關注還僅僅停留在音樂感發展諸方面的話,那么在這一階段,我們對音樂欣賞活動目標的思考已經涉及到了智力(包括音樂與非音樂方面的智力)、情感(包括音樂情感與一般的社會性情感)、個性(包括自信心、自我認知能力、自我調控能力、獨立性等)及社會性(包括守紀、責任感、交往合作意識及能力、公平競爭意識及能力……)等幼兒心理發展的全部領域。
在這一階段的研究中,我們吸收了教育學領域中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首先,教育哲學中“整體的觀念”和“系統的觀念”給我們的啟示是:兒童是一個整體,兒童的發展是一個整體,兒童在實踐活動過程中獲得的經驗也是一個整體。雖然在學術研究中,可以把審美經驗與非審美經驗、音樂經驗與美術、文學經驗等分開進行研究。但是,在兒童的實際生活中,這些經驗是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的。因此,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絕不是人為地強加給各個學科教育的任務,而是教育向兒童提供的一切實踐活動能夠完成、而且應該完成的任務。
其次,教育目標分類學及課程目標建構研究也告訴我們:在教育的實踐活動中,只有具體的目標才是教師可能把握住的,可能追求達成的和可能被檢驗證實的。
以上述理論為指南,我們對音樂欣賞教學目標的確立,提出了以下具體要求:
1.樹立全面發展的目標觀。設置目標應從音樂感、一般智慧能力、情感、社會性等諸方面來綜合考慮,以保證兒童發展的整體性。
2.目標必須圍繞活動的具體內容、程序和方法提出,使其能與之相匹配。
3.目標必須針對教育對象的現有狀況及發展需要提出,避免過高、過全;過低、過偏。
4.目標必須用可觀察的行為化的語言進行表達,教師應該隨時觀察、判斷兒童的實際行為是否與目標相趨近,并及時正確地調控自己與兒童的行為,使活動朝既定目標的方向發展。
舉例來說,讓小班兒童欣賞一首段落上有明顯強弱對比的樂曲,若將活動內容定為讓兒童想象、創造性地模仿各種動物的動作,并隨著音樂表演和欣賞。這時活動目標中一般不應出現“發展兒童的想象力、創造力,培養兒童對音樂活動的興趣”這類空洞的提法,而應代之為:“引導幼兒根據音樂的強弱變化,想象自己是某種笨重的大動物或輕巧的小動物,用自己想出的動作跟隨音樂的強弱變化進行表演,并力爭使所做的動作與他人不同”。“初步培養和同伴一起面對面進行表演的習慣,初步學習看著對方的眼睛與對方交流表情,并體驗其中的愉覺?!?/p>
第三階段(1990~1993),我們主要關注和力圖解決的是:音樂欣賞教學活動中的情感教育問題。
1990年,我們受“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情感表現的適度性”爭論的啟發,開始研究教師自身的情感素質及其對兒童參與活動的影響。有關心理學的研究認為:教學活動是教師與學生共同的人生實踐活動,它充滿著人的活生生的情感。只有在師生之間建立起雙向的情感溝通渠道,才能使教育活動不僅具有傳遞知識、培養個性的教育功能,而且具有使師生雙方共同獲得人生意義的積極體驗,促進精神享受、精神發展和自我實現的功能。
情感教育方面的研究證明:教師個人的情感素質,是教育過程中情感教育水平高低的關鍵。教師個人的情感表露,能使學生受之熏陶,為之感動;被學生活生生地感受到、體驗到,吸收消化,成為學生個體知識、信念體系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教師個人的情感能力與技巧,也是區分“效率高”和“效率低”的教師的最重要指標。(參見朱子蔓《情感教育論綱》南京出版社1993年版)
據此,對教師提出了下列要求:
1.不只把教學當作一項任務來認真完成:同時也把它當作一件樂事來細細品味、享受。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投入真情實感。也只有真情實感的付出,才可能得到真情實感的回報。
情感體驗在音樂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許多專家學者都從理論上論述了音樂教育中情感體驗的重要性。這對于中學教師如何上好音樂課有很好的指導意義。但具體結合中學音樂欣賞教學并介紹教學方法的內容卻不是很多。本篇論文的主要內容是結合中學音樂欣賞實踐中的1些問題,具體舉出在中學音樂欣賞教學中能夠使學生更好的獲得情感體驗的1些教學手段和方法。并強調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有針對性的實施這些教學手段和方法。論文還論述在中學音樂欣賞教學中以情感體驗為突破口,通過情感體驗使學生更透徹、更容易理解音樂作品,達到音樂審美教育的目的,提高學生的音樂修養。
關鍵詞:中學;音樂欣賞課;情感體驗
ABSTRACT
關鍵詞 音樂欣賞 小學音樂教育 音樂教學
目前,音樂欣賞已成為小學音樂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在開發學生智力、陶冶學生情操和培養學生氣質修養等方面起著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然而,當前小學音樂欣賞課教學效率低,音樂欣賞僅僅是放放磁帶、聽聽歌而已,教師教學方法陳腐,模式單調,學生呈現出沒興趣、不想學的狀態。怎樣改變這種呆板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我們有必要深入思考小學音樂欣賞課的相關教學方法,提高教師教學效率,讓學生參與到音樂之中,愉快、主動地學習。
一、我國小學音樂欣賞課現狀
長期以來,在小學音樂欣賞課中以老師的講、學生聽為主,師生互動的機會則很少,學生的注意力很難集中,
(一)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教師過分強調音樂的背景知識和歷史意義,將音樂放在次要地位。音樂欣賞課形成了一種標準模式:介紹作者及生平、介紹作品的背景、介紹作品的結構、完整的欣賞全曲。教師過多的將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和主觀映像灌輸給學生,但不作有意義的引導和拓展,忽視學生主動參的過程。另外,教學過程中缺乏有趣、高效的教學方法,按照傳統的欣賞教學的程序上課,一節課下來感覺枯燥,課堂氣氛呆板。導致學生對音樂的感知還是一無所知,沒達到上欣賞課的目的。
(二)學生對音樂課的重視不夠,學生在課堂上不認真聆聽音樂,有的交頭接耳,有的昏昏欲睡,有的做其它學科的作業,有的偷偷聽流行音樂,根本談不上靜下心來感受、欣賞與理解音樂。出現了學生喜歡聽音樂,但不愿認真上音樂欣賞課的現象。
二、我國小學音樂欣賞課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童年期,是兒童長身體、學知識的重要時期
這個時期的學生在音樂學習中能夠逐漸形成自己見解,對喜歡的、有趣的音樂學習內容可以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但是,童年期的孩子情緒不穩定,情感帶有短促和爆發性的特點。他們的自控能力較弱,隨意性較強,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容易受外界干擾而分散注意力,有一定的逆反心理,音樂興趣還不穩定。加之有些學生存在功利思想,對音樂學習重視不夠,在欣賞不熟悉的音樂作品時,會覺得迷茫,對音樂產生厭倦。
(二)在傳統教育的模式下,教師的角色表現為是理性的塑造者,還沒有真正由傳統的知識壟斷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在音樂教學當中,教師強調傳授書本知識、重視技能訓練,表現為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教唱,學生跟唱。在這種傳統的口傳心授式、講解式、模仿式的教學方式影響下,音樂課堂缺失了音樂所特有的聆聽、體驗、表現與創造的特質。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使得使學生喪失了學習的主體性,制約著學生音樂審美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的鍛煉和培養。
三、小學音樂欣賞課教學策略
(一)以聽為主,創設情境,強調情感體驗
音樂欣賞教學的中心點是“聽”,而圍繞“聽”開展的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則是欣賞者情感體驗的過程。在欣賞時泛聽和精聽、細聽相結合,讓學生分析音樂的特點,分享自身的感受。同時,教師要通過巧妙的教學設計,創設以情育人的課堂情境,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積極地感受音樂的特點和情緒,體驗和把握了音樂的基本內涵。
(二)恰當采用直觀教學,結合經驗欣賞音樂,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僅僅用聽覺是不夠的,還必須恰當地采用直觀的教學方法。例如,借用影視畫面的感覺,發揮聽覺與視覺的聯覺作用,有助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體會音樂。同時,在欣賞教學是還要結合音樂的各種要素,采用唱歌、演奏、律動等方式,引導學生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全身心地參與到音樂當中。
(三)適當的講解和分析,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音樂欣賞中的邏輯思維主要表現在對作品的理解認識與分析方面,它不僅包括音樂內容在通過形象思維感受后的理性定位,而且要從各種音樂表現手段(如旋律、節奏、調式、調性、和聲、曲式等)方面進行分析。一直以來,教師對于音樂作品的分析都只是講解某一部作品反映了什么,并沒有教會學生怎樣去欣賞音樂。所以,老師的講解要力求精煉、生動、多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和主動表達,并注意講解的時機,多采用簡要提示后傾聽音樂,引導學生進行探索,經過討論、思考、探索后教師作出必要的講解和提示。
(四)引發學生想象和聯想,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
音樂欣賞教學應啟發學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通過開展多種多樣的音樂實踐活動來培養和提高學生感知音樂創造能力。例如利用生動形象的圖畫、故事、詩歌等啟發學生進行豐富的聯想,表達自己對音樂的感受。也可以結合音樂進行律動創造表演,隨音樂拍手、跺腳、捻指、做即興音樂表演或誤舞蹈動作。這些活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自覺地把學到的音樂知識和技能技巧運用到表演創作等時間活動中去。
有效的音樂欣賞教學,不僅影響著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還將影響其潛在素質和能力的發揮,使學生在音樂藝術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只有充分考慮其學科特點、深入挖掘教材并和學生實際情況相結合,巧妙設計教學方法,才能提高音樂欣賞課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陳主丹.音樂教學論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2]沈睿.議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現狀與對策 [J].在線學科教學,2008(5).
[3]張素格.淺談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M].教育實踐與研究,2010(11).
論文摘要:近些年來,隨著對高校學生的音樂教育步伐的快速推進,社會各界逐漸重視提高其人文素質。音樂教育和科學有著密切關聯的觀點也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同。音樂教育當中的教學內容,對于提高高校音樂賞析教學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目前,高校音樂欣賞教學缺乏系統性、規劃性、創新性和制度性,應該重視對高校音樂欣賞教學內容的更新改進研究,以有助于高校音樂教育事業不斷發展完善。
高校音樂欣賞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進行審美觀與情感層次的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精神檔次、綜合素質以及人文素養。高校音樂欣賞教學內容的更新改進思考,是以高校音樂欣賞的教學內容構建探究作為切入點的,并且對高校音樂欣賞教學內容的更新改進提出科學的設想,有助于進一步解放教師的教學思路,有助于進行相應的教學內容改革,有助于大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針對性的音樂欣賞學習,有助于高校音樂欣賞教學取得更大的進步。
一、當前,我國高校音樂欣賞教學內容存在的問題
一是中西音樂欣賞內容的比重失衡。我國高校的音樂欣賞教學內容,從整體以及單門的欣賞課程看,歐洲音樂為基礎的西方音樂占據了其中的較大比例。
二是缺乏課堂外的實踐內容。音樂欣賞教學內容以課堂為媒介進行傳遞,倘若沒有開展與音樂欣賞教學內
容相關聯的實踐活動,教學將呈直線形狀的發展??稍趯嶋H上,音樂教學最佳模式并非為直線形狀的過程,而是呈發散性的形狀存在。課堂實踐的補充學習將彌補音樂課堂教學中的缺陷,使得學生能夠從多個角度接觸和理解音樂知識。
三是音樂欣賞教學的內容因教師而選定。高校教師多為專業音樂學院畢業,他們有的專注鋼琴演奏、有的擅長于音樂歷史知識、有的則偏好聲樂的表演,等等。由于教師的自身特長,導致其在課堂的設置多是根據本身的情況而定。但是,音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最終目的應當是學生的音樂素養的發展,因師而定的音樂教材忽略了學生這個最主要的主體,無法起到促進教學質量發展的作用。
四是音樂教學內容存在滯后性。高校音樂欣賞教材內容已經有著三十多年的歷史,可基本內容的框架一直沒有實質性的突破,仍舊是中國音樂和西方音樂兩部分,而且多為至今延續幾千年、幾百年的音樂知識。
二、高校音樂欣賞教學內容的更新改進
1.注重中國文化,加強民族特色的高校音樂欣賞教學內容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孕育了光輝燦爛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間音樂,成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同時也是東方古老音樂的主要代表之一。我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由于其文化、語言、歷史以及風俗等不同,導致各個民族的音樂具有各自的異彩。目前,我國高校的音樂欣賞教學仍然受到西方音樂教育的較大影響。因此,開辟有中國文化特征的高校音樂欣賞教學之路,構建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欣賞教學內容顯得極其重要。
2.編寫科學、合適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高校音樂欣賞教材
教材是教學的基礎,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有力保證,是教師實施有效教學的根據,是學生獲取理論知識和使用技能的途徑。構建具有中國文化和民族特色的音樂欣賞教學內容,就應當編寫出一整套內容具有整體性、科學性與結構性等特點的高校音樂欣賞教材,它是音樂欣賞教學質量的有力保證,是發展和完善高校音樂欣賞教學的基礎。編寫適用于高校具有中國文化、民族特色的音樂欣賞教材,應當具備以下幾點特征:
(1)音樂欣賞內容具有時代性。我國是一個擁有數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擁有輝煌、多樣化的音樂戲劇文化與民間音樂文化,高校音樂教育應當對其進行珍惜并且善加利用。但是,對于我國優秀的民族音樂、戲曲與樂器的介紹、賞析和傳播時,應當更加注重音樂教學教材的時代性,注重融入當代的流行和時尚,更加密切結合現實的生活經歷。高校音樂欣賞內容的選擇與編寫應當處理好傳統和現代兩者之間的關系,既要弘揚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又必須滲透入現代流行、經典的音樂作品,從而開拓學生的眼界與思路;
(2)音樂欣賞內容具有開放性。高校音樂欣賞具有民族特色的內容,決定了編寫應當具備一定的開放性。因為教材編寫的時間因素,使其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因此,它只能是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需加以延伸的課程資源,不應按部就班地利用教材進行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應當超越教材,依據實際情況的差異,對教材進行適當的更改、添加,才能夠收到卓越的教學效果。因此,應當根據各個地區情況與要求的不同,在教材編寫過程當中保留一定的余地,允許、鼓勵教師在教材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研究情況進行調整和改善;
(3)音樂欣賞內容的載體具有多樣性。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教材已經不再拘泥于單純的紙張形式,教材應擁有更多的變現載體。高校編寫具有中國文化和民族特色的音樂教材時,也應當對現代化的載體進行充分的利用,發展多樣化的教材變現形式。把文字教材(教科書、參考書、以及學生的指導書和補充書本等)、音像教材(幻燈片、錄像磁帶和音像光盤、電影片等)、視聽教材(教材影片、投影片等)以及計算機信息教材(音樂圖像資料以及電子書籍等)有機結合起來。
3.加強高校音樂欣賞教材當中的隱形內容傳播
在構建具有中國文化、民族音樂特色的教學內容時,除了確立以民族音樂為核心之外,還應當加強音樂欣賞教材中的隱形內容傳播。
(1)培養學生注重民族音樂的價值。我國民族音樂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不斷地更新、發展。逐漸在音樂創作、表演、體裁、形式以及理論知識等方面形成了鮮明的民族特征,這些特征均是我國民族的心理素質審美觀和文化傳統的反映。高校音樂教學不但藥傳授給學生一定的音樂知識,還應當成為音樂文化的傳播渠道;
(2)糾正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的錯誤思想。在長期的音樂教學過程中,由于多以西方音樂為主,導致在學生的認識往往以西方音樂為主流,從而忽略了我國優秀的民族音樂,甚至有可能導致我國民族音樂的衰退、滅亡。因此,在高校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當以傳播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為己任,在學生的心中樹立以本土音樂為主體的意向。
三、總結
高校音樂欣賞教學是教育活動中的門類之一,也有自身的規律。本文對我國當前高校音樂教學內容中的缺陷進行了闡述與研究,并且提出有針對性的音樂教學內容的更新改進思考。從加強中國文化元素、民族音樂特色的教學內容;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音樂教學內容應當具備時代性、開放性和傳播載體的多樣性特征,以及注重音樂教學中的隱形傳播等方面,進行內容的更新改進。使得我國的高校音樂教材內容更加合理、科學,使得學生學有所得,同時充實將繼承、傳播和發展我國優秀音樂融為一體的、更加符合時代要求的音樂教材內容。
參考文獻:
[1]張礁.對我國普通高校音樂欣賞課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6,(11).
論文摘要 基于音樂在人的教育領域里的多種功效,使得音樂美育越來越引起了人類的高度關注,而對于學生這一主要受教群體而言,由于其理解能力強,但音樂素養普遍偏低,又急需藝術教育的營養,所以如何能有效地對普通的學生施以音樂鑒賞方面的教育,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關注的課題,因為“對于一個不辨音律的耳朵,再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音樂美育也將隨之而不斷地進一步地深化,并將起到更為廣泛而有效的作用。
長期以來,音樂鑒賞作為普及藝術教育的主要內容和途徑,深受廣大美育工作者及在校生的普遍青睞,多年來在學生的美育方面一直起著積極而有效的推動作用。那么如何針對普通學生特點,更有效地滲透音樂鑒賞教育理念,使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和能夠更有效地提高呢?根據大學生的音樂欣賞層次和階段性的主要特征,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教會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感受、體會來進行音樂欣賞
就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所創作的鋼琴獨奏曲《獻給愛麗斯》而言,其創作源泉來自于貝多芬自身的一段戀情,音樂家貝多芬將他與自己的學生——美麗少女馬爾法之間純潔、美好的愛情。以及其間所發生的矛盾、沖突和最終和好的愛情歷程,寫在了五線譜上,并通過音樂這種特有的形式表現了出來,但恰恰是這種生活當中最真實、最普遍、最美好的感情,卻被音樂家變成了不朽的樂章:這就足以證明藝術來源于生活,一切藝術創作的源頭都是都來自于生活。每一部音樂作品的誕生往往是生活和情感的一種體現、高度升華和凝結。
對于普通的學生,他們當中絕大多數人處于青年時期,這一時期決定了他們具有思想敏銳、情感豐富等顯著特點,如果在教授音樂鑒賞課的過程中,能教會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感受、情感體會來欣賞音樂作品,將會使學生更容易領略和掌握音樂鑒賞的方法,并且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教會學生運用“通感”的方法進行音樂欣賞
“通感”是指性質和形式完全不同的兩種事物所給人的相同的感受。在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曾有過這樣的一段話:“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影子,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這里的“月光”與“影”同“梵婀玲”上奏著“名曲”看似毫無相似之處,可細細體味它們之間那種美妙、寧靜、輕靈、飄渺、諧和的感覺是相同的。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教會學生運用這種“通感”。結合音樂主題,再結合自身的一種感受,進行音樂鑒賞將更有益于音樂欣賞課的授課效果。這就是音樂鑒賞當中的“通感”。即視覺與聽覺之間的一種通感,如果將這種“通感”運用到音樂鑒賞的講解過程當中,會使學生很容易從作品當中體會一種來自于身邊的切身的感受,對于音樂欣賞課的講解是非常有幫助的。
對于普通學生而言,他們的理解能力強、知覺豐富,如果在音樂鑒賞課當中適當地將“通感”的方法運用到其中,將會提高音樂賞析課的授課效果。
另外,我們還應當告訴學生音樂語言不同于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所接觸的說話的語言,音樂語言所表達的喜怒哀樂,完全是利用音樂所特有的音的特征來表達的,當音樂所帶給人的感受和人類內心對某件事物的切身的感受產生共鳴時,我們認為我們所說的“通感”產生了,有了這樣的通感,我們就很容易與作曲家跨越時空產生共鳴,更好地理解到作曲家的創作意圖,音樂鑒賞課也自然會達到一定好的效果。
三、在音樂欣賞講授過程中應當運用的三個“過渡”
對于普通的學生,由于音樂基礎相對薄弱,但理解能力強所以在對他們講解音樂鑒賞課時,應力求做到深入淺出,由淺到深、逐步過渡,根據這一原則,筆者總結歸納出了三個過渡。 轉貼于
1、由聲樂曲過渡到器樂曲
在音樂欣賞過程中,最易于欣賞和接受的莫過于聲樂作品了。因為聲樂作品結構簡單,有歌詞,并且歌詞的內容,與旋律所要表達的情緒,基本上是相一致的,所以在教授音樂欣賞課時,應當首先由講解聲樂作品入手。不僅是因為聲樂作品易于欣賞,更主要的是要讓學生通過對有歌詞的音樂的欣賞,了解音樂的表現、發展、和欣賞的規律,更準確地理解音樂所要表達的含義,從而逐步過渡到器樂作品的欣賞。在講解聲樂作品時,首先應讓學生了解作品詞、曲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歌詞的含義。通過舉例和講解。讓學生了解和掌握音樂旋律發展的特征,并鍛煉學生在脫離掉歌詞的基礎上,依然能夠欣賞歌曲的旋律,通過旋律進一步理解音樂。這樣的過渡會使學生在進入到器樂作品欣賞部分時不致感到不知所云或無所適從。
2、由民間音樂欣賞過渡到西方音樂欣賞
每一個民族都有本民族自己的語言。雖然人們常說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但每一個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審美習性,音樂作為一種民族特有文化。有時會像血液一樣融入到人的身體里,它甚至是根深蒂固,與生俱來的。比如說每每播放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民族器樂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等,對于很多學生而言,都是耳熟能詳的民族樂曲,如果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我們能首先將這些作品按照一定的順序依次介紹給學生,會使學生感覺親切、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音樂作品欣賞,尤其是在講解作品結構時。學生較之就更容易理解,在此基礎上再逐步過渡到西方音樂,比如說《命運交響曲》、《藍色多瑙河》、《仲夏月之夢》等等,這樣會使學生對于音樂語言有一個逐步適應的過程,從而能夠進一步吸引學生的鑒賞興趣。
3、由器樂獨奏曲逐步過渡到交響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