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2 07:09:5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公共管理學碩士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目前,行政管理專業碩士論文選題還比較粗疏,影響論文質量提升。一些學者對碩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展開了研究。徐金平(2006)對當前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研究,認為一些碩士論文選題盲目求“大”、求“新”、求“異”,或者論文選題過于平淡,體現不出應有的開拓性。[1]周毅(2009)分析了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的原則,即根據研究目的、實力、條件、興趣和獨到見地,結合地方特色、社會實際、學術價值和科學發展趨勢選題,“小題大做”、揚長避短原則。[2]雷偉偉、袁占良(2008)探析了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與創新能力培養的關系。[3]吳贊敏、梁旭?。?997)分析了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與論文質量的關系[4]。孫國強(2007)[5],李志義、刁玉瑋(1995)[6]對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選題來源、方法和技巧進行了研究,他們認為學位論文選題是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環節,在選題時,研究生既要從不同來源確定選題,又要掌握正確的選題方法,同時還要掌握一定的選題技巧。以往研究主要是把學位論文選題作為一個抽象的一般概念進行研究,即不根據專業特征對一般學位論文共性進行分析,對某一專業學位論文選題深入分析較少。隨著公共領域面臨問題的復雜性、多樣性程度的加深,行政管理碩士有更多“文章”可做,這些“文章”選題質量值得研究。本文運用內容分析法對“CNKI-碩士學位論文數據庫”中截至2014年10月30日顯示被引用過的2011至2013年行政管理碩士(學術型,下同)學位論文樣本的選題質量進行實證研究。
1研究框架及假設
20世紀90年代,行政管理專業歸屬發生變化,即從政治學下的二級學科中脫離,成為獨立的學科,行政管理專業由原先的理論型向實務型轉變[7]。斯托克斯不贊同“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二分法,他提出了四象限體系分別是,高基礎、低應用的波爾象限、高應用、低基礎的愛迪生象限、雙高的巴斯德象限,以及雙低的以訓練為目的的象限。[8]
行政管理專業學生選題可能表現出顯著的解決問題導向,與此同時,社會對碩士研究生的理論水平有較高期望。解決問題導向的研究需要進行大量的經驗主義方法收集資料。按照行政學常用的收集資料的方法,將收集資料的方法分為非經驗主義方法和經驗主義方法,經驗主義方法包括問卷調查、實地訪談、參與觀察、受控田野調查或實驗法。[9]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運用經驗主義方法會受到客觀條件限制,他們可能會轉而借助于非經驗主義方法,最常見的就是文獻法。雖然采取文獻法能夠低成本、便捷地收集資料,但不利于碩士研究生創新,知網、萬方等數據庫可能成為一些人“加工論文”的工具。論文相互借鑒、模仿,大量選題重復。本文提出假設:行政管理碩士學位論文選題位于“高應用、低基礎”的愛迪生象限和“低應用、低基礎”的學生實驗象限。
2類目及樣本選取
根據研究目的,同時,在參考相關學者的研究基礎之上,設計分析類目,包括研究主題、研究層次。研究主題劃分為行政理論、城市治理、行政體制、公共財政、績效管理、人力資源、公共服務、政社關系、公共危機、網絡輿情、政府規制、公共政策、電子政府、服務型政府、行政倫理、政府職能等子類。研究層次借用W·理查德·斯科特(W.RichardScott)提出的研究組織的三個分析層面,即社會心理層面、組織體層面和生態群層面[9]。其中,社會心理層面關注個體行為;組織體層面關注組織結構和過程;生態群層面關注環境中的組織群。本文的分析單元是文獻題名、年份、出版者等。在進行樣本分類時,不可避免的參雜了主觀判斷因素,為提高分析的信度,在導師、同學中背對背進行相同數據分類。減少主觀判斷成分。
本文在“CNKI-碩士學位論文數據庫”當中,分年度篩選出一級學科代碼為“120401”(即行政管理專業)的碩士論文,按照被引用次數進行排序。對其中被引用過的論文進行分析。其中,2012年、2013年被引用過的論文共495篇,全部抽樣。由于時間越長,被引用次數也隨之增加,如2011年當年知網平臺收錄的論文,當年被引用1次,在隨后的兩年可能再次被引用,因此,2009年至2011年被引用論文總體規模大,為方便研究,采取系統抽樣方法,選取458個樣本。樣本容量為953個。
3結果與分析
3.1碩士研究生選題偏好分析
如圖1所示,行政管理碩士學位論文選題偏好比較明顯,主要集中在公共危機與網絡輿情、政社關系、公共服務領域,其他領域的選題則比較分散,每一主題的樣本占比都不足10%,7.56%的選題難以歸類。
①研究政府與社會關系問題。具體表現為研究政府和非政府公共部門、社區等公民自組織之間的角色關系,以及公共服務外包、公民參與等問題。其中,研究社會組織的占35.03%,涉及政府對社會組織的管理和培育,如《云南省社會組織培育機制研究》、《我國基金會的資金管理研究》、《我國非營利組織稅收政策現狀及問題研究》等;社會組織作為多元主體參與治理過程,如《政府與非政府組織互動關系研究》、《我國公共危機管理中的非營利組織參與研究》、《民間組織參與農村公共服務研究》等;以及準政府社會組織,如工會、婦聯等職能,如《社會管理創新視角下的工會職能定位研究》等。研究社區治理的占24.08%,研究社區治理的樣本中51.52%對某個案例或多案例進行實證研究,如《我國城郊撤村建居社區治理研究——以青島市黃島區為例》、《北京建設世界城市背景下社區文化建設研究——以麥子店社區為例》。此外,這一類的研究還包括研究事業單位改革,如高校去行政化、醫院“管辦分離”;村民自治、公民參與等問題。
②研究公共危機以及網絡輿情。涉及的范圍包括公共危機的誘發機制,政府同其他主體對公共危機、網絡輿情的治理,其中,公共危機的研究以群體性事件為主。如《我國群體性事件的發生機制研究》、《征地拆遷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及其對策研究》、《政府在公共突發事件中的微博輿情應對》、《網絡輿論危機中的政府應對策略研究》。
③研究政府提供文化、公共交通等公共產品、公共服務職能,以及區域、城鄉之間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以下簡稱為“公共服務”)。專門研究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樣本21個,占這公共服務樣本總數92個的22.83%。研究公共服務的樣本呈現出地域化、本土化色彩,針對西部地區,或是針對某一特定地區進行研究,如《西部地區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建設研究》、《鄂爾多斯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泰安市農村公共文化事業投入問題研究》。有2個樣本介紹國外經驗,分別是英國公共服務改革、新加坡住房制度。此外,養老問題的研究較多,其次是就業和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
從研究層次上看,近五年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偏好生態群層面的研究。研究生態群層面的樣本數405個,占總數的42.50%;研究組織體層面的樣本數366個,占總數的38.41%;研究社會心理層面的樣本數126個,占總數的38.41%;其他樣本數56個,占總數的5.88%。由此可見,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偏好將政府置于外部環境當中,與外部環境、其他主題互動的外部視角。研究政府自身的內部視角占了較小份額。
不難看出,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偏好的研究主題與研究層次與近五年熱點問題存在相關性。社會矛盾凸顯、社會群體利益訴求上升,公共部門對公平性、回應性賦予更高的價值,需要理清政府權力邊界,給社會更多的發展空間,但仍然強調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方面的責任,尤其是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務。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行政管理領域的研究者一般將“治理”理解為一種角色關系,將好的治理理解為多元主題的共同治理,這一領域的研究增加。研究這類角色關系的論文占總體的比重由2009年的12.03%上升到2013年的65.42%。
行政理論研究數量很少,只有三篇論文,分別是對新公共管理理論、新公共服務理論和戰略管理理論進行描述。行政管理碩士學位論文一般會對相關理論進行表面化的引用,如研究政府與社會關系的論文,堆砌引用治理理論、政府失靈理論等,而文章主體部分脫離理論展開,理論游離于文章之外,“兩張皮”現象較多。行政管理專業更多體現為一種“工具”,而不是一門“科學”。
3.2碩士研究生選題重復現象分析
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選題較為集中。前已述及,選題偏好集中在三個研究主題,而其他研究主題樣本數量較少。以“公共財政”為例,每年“公共財政”的選題樣本數占當年樣本總數的比重都不超過5%。研究的具體內容也較為單一,缺乏非稅收入管理、國庫集中收付制度等內容,對公共預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公共預算的透明性,如《公共預算透明保障機制構建研究》、《預算民主視角下我國公眾參與政府預算的研究》等。選題呈現出兩極化趨勢。此外,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選題重復現象也比較突出。如表1所示,同一選題下存在多個樣本。
對行政管理碩士學位論文選題偏好、選題的集中重復情況的分析驗證了假設,即行政管理碩士學位論文位于“高應用、低基礎”的愛迪生象限和“低應用、低基礎”的學生實驗象限。
4選題質量提升對策
行政管理碩士學位論文的選題緊趨政治熱點、社會問題,基礎性研究較弱,理論應用堆砌、表面化;集中、重復的選題較多,選題結構失衡,多數停留在“低應用、低基礎”的“學生實驗”階段,研究價值不高。究其原因,首先,碩士研究生原著閱讀量有限。碩士研究生對原著缺乏興趣,僅僅針對熱點問題提出研究問題,利用二手資料對理論進行零散化的理解,由于缺乏理論積淀,難以上升到一定層面。因而對理論的應用呈現堆砌化、表面化。
其次,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實證研究“短板”。習慣于采用非經驗主義研究方法收集二手資料,在知網、萬方等平臺收集期刊、論文資料后,進行整理、修改。通過非經驗主義方式進行資料搜集,相比實證研究更加簡單便捷,但過多的依賴二手數據寫作論文,難免造成研究的重復,而且許多論文都僅僅是對前人研究的成果稍作修改,并非對現有成果的發展和創新??梢灶A見如果研究生沒有從意識上消除對二手數據的依賴,在研究中不愿意實踐和創新,行政管理專業未來的論文質量將大打折扣。
以上分析可知,提升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選題質量可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強化碩士研究生經典閱讀意識。目前的激勵機制,易導致研究生過分關注、參加課題、學術會議數量,潛心鉆研原著的時間和興趣減少。可以考慮適當改進目前的評價機制和方法。二是倡導研究生實證和創新精神。消除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對二手資料的過度依賴,為碩士研究生創造多途徑開展問卷、訪談等經驗研究,增加用于課堂外的時間,讓他們真正了解現實問題,同時,優化研究生課程設計,增加計量經濟、統計分析方法等課程,提升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數據挖掘、深入分析能力。
參考文獻:
[1]徐金平,韓延倫.當前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01:42-45.
[2]周毅.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原則及方法[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9,10:34-41.
[3]雷偉偉,袁占良.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與創新能力培養[J].中國電力教育,2008,15:56-57.
[4]吳贊敏,梁旭巍.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方法與論文質量的研究[J].天津紡織工學院學報,1997,03:29-32.
[5]孫國強.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選題來源、方法與技巧[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7,03:21-23+27.
[6]李志義,刁玉瑋.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淺議[J].高等教育研究,1995,04:15-16.
[7]何艷玲.我們在做什么樣的研究:中國行政學研究評述[J].公共管理研究,2007,00:21-42.
[8][9](美)W.理查德·斯格特(W.RichardScott),杰拉爾德·F·戴維斯著.組織理論:理性、自然和開放系統[M].高俊山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9-20.
基金項目:
本文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14年研究生教育教學理論研究課題“行政管理碩士學位論文選題質量分析及提升對策研究”(項目號:2004JY0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
關鍵詞:政府購買;公共管理;社會工作
一、政府購買社工服務理論分析
政府購買社工服務是我國公共事業管理中一個相對比較新的研究領域,其理論基礎是新公共管理理論。如今,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正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從新公共管理的理論中我們可以看出,建設“小政府大社會”,大力提高政府的執政能力和工作效率,是目前社會所需的工作方法和方式。目前,我國政府購買社工服務的實踐模式主要有三大模式。
一是北京模式,主要的服務方式是:購買成本、資助補貼、全額購買和項目獎勵。具體流程分六步實施:分別為項目申請、項目審核、項目公示、項目購買、項目監督和檢查驗收①。
二是上海模式,上海市主要以社工項目為主,將具體的社工服務交給專業社工機構,政府按照合同給與社工機構一定的經費。購買形式首先是政府委托購買,后來發展到政府邀標,最后固定為項目招投標。
三是廣東模式。廣東的社工服務是比較完善的。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購買社工崗位。如深圳、東莞等地由政府出資向民辦社工機構購買社工崗位,由社會工作者為特定群體提供服務,社工崗位主要分布在社區、學校、醫院等地點。二是購買社工項目。由有需求的使用單位向民辦社工機構購買社工服務,如社區的居家養老、社會矯正、殘障康復等項目,通過合同管理的方式,政府擔任監管方,有資質的民辦社工機構擔任實施方。
二、鄭州市政府購買社工服務現狀分析
目前,鄭州市政府購買社工服務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主要是社工崗位購買。如金水區區政府出資向民辦社工機構購買社工崗位,由社會工作者單獨為某特定群體服務。二是社工項目購買,如2015年,河南招標采購服務公司受河南省民政廳的委托,就河南省2015年度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項目進行公開招標,符合條件的可以投標。2013年鄭州市金水區首開全省先河,由區政府斥資150萬元推出的三個社工服務項目公開招標,成功簽約。這標志著金水區構建的以政府購買“崗位+項目”為主要形式的社會工作發展模式已生根開花。
社工服務的購買主體主要是全省各級政府機關及派出、授權機構,以及享受財政供給或利用國有資金舉辦的企事業單位。但是,這不意味著各級政府機關就是社工服務的具體使用方,在很多情況下,只是政府通過一定方式向特定的社會工作機構或者組織進行某項服務的購買,但真正的受益者是廣大社會群體和那些在社會當中有困難需要幫助的人們。舉個例子來說,假如政府要照顧一幫老人,他們不需要建一個養老院,再招一批人負責照顧老人,而是只需要花錢把這件事情外包出去,外包給有能力負責照顧老人的社會組織。社工服務購買的客體,即民間的一些社工機構,而各級政府通過向這些社工機構來進行購買服務。這些社工機構進行統一的培訓和管理,各機構實行的是一種相對獨立的管理和運作方式,并不受到政府的領導和安排,而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進行自我管理和相關人員的招聘活動。
三、政府購買社工服務中存在的問題
筆者主要從兩大方面分析,鄭州市政府購買社工服務中主要存在的問題:
(一)制約鄭州社工人才體系建設的瓶頸
目前社工從業人員待遇較低,社會知名度和地位也不高,加之政府將最多的工作機會給予正式的公務員而非專業社工。如此,導致我國很多實質上正在從事社會工作的人員仍面臨著十分尷尬的境地。
第一,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和職業素養缺乏。據河南省民政廳社會工作處沈若為統計,自2008年全國首次舉辦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到2014年,河南省通過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拿到證書的人有3014人,但這些人也并非都在社工機構,非專業的從業人員大大降低了社工崗位的專業性。目前,鄭州的社工一般都是來自剛出校門的大學生,對社區問題不了解,對社區居民不熟悉,并且社會實踐經驗相對較為欠缺,對相關政策和相關法律法規也沒有過多接觸。因此,在面對有些服務對象的某些問題和困難時,就會出現束手無策、無能為力、無所適從的情況,從這方面來講,這些年輕的社工還難以完全的滿足服務對象的需求。
第二,社工人才的流失。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工作系副教授范會芳介紹,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河南省每年培養的社會工作本科畢業生有600多名。可遺憾的是,盡管當前社會對于社會工作專業人才迫切需要,但是有很多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畢業后都沒有選擇到相關的領域就業,出現了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大量流失現象。中部省份的很多社工專業學生畢業后,沒有選擇到該領域就業。即使對口就業,也更愿意選擇到“北上廣深”發展。據2012年河南一所高校的社會工作專業的畢業生說,班級學習社工專業的50名學生,只有不足10人在從事社工工作,其余大多轉行。
第三,收入較低。在我國香港地區,社會工作者的月薪大約在1.2萬元至1.8萬元港幣,而作為高級的社工的年薪就能夠達到大約四十萬元以上。然而,在我國內地,社工的薪資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標準體系。鄭州市一名本科畢業的崗位社工工資每月3000元左右,研究生畢業的社工工資在4000元左右。
(二)鄭州市社工服務政府購買機制缺陷
首先,政府購買服務的流程不規范。第一,雖然《政府采購法》明確規定和要求政府信息,但是如今依然不夠公開,各地方的政府做得并不盡人意,公眾無法了解到全面的監督信息和評價。第二,政府購買服務程序缺陷,招投標不夠透明,事前預估也不夠充分等都會對監管和評估造成較大的影響。第三,目前,由于社會工作相關的監管和評估制度建立和運行都不夠規范,因此國內很少有專業的評估人士開展此類工作。
其次,社工崗位的相關職責和崗位的服務內容和標準難以界定。比方說,明明招聘的專業社工,但是卻做一些與專業職責無關的工作,如單位經常讓專業社工打印文件,整理工作報告等行政事務。所以,業界常說社工被行政化或行政色彩過于濃厚,不利于社工開展專業工作,這樣影響和阻礙了專業社工活動的順利展開。
再次,社工人員的辦公場地和相關的活動經費難以解決。理論上講,由于社工工作本身的特殊性,對其工作的環境和條件都有一定標準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國大部分社工都沒有這樣的條件。比如說,專業社工需要有獨立的訪談室,以方便跟案主進行交流,專業項目社工需要有足夠的經費和充分的場地來安排小組活動,并配備足夠的預備人員。但從目前情況來看,任重而道遠。很少有這樣硬性條件充沛的社工機構。
四、政府購買社工服務的健全及完善
(一)創新社工人才培養機制
第一,加強對社工人員的專業培訓,提高社工人員的專業水平和業務能力。首先要加強知識和技能方面的培訓,組織新上任的社工人員學習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重視專業督導的工作,使新上任的社工人員通過與督導溝通,掌握與運用專業的方法來開展專業服務。同時,項目結束后要進行跟蹤后續工作,評估人員的工作效果,促使他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逐步建立完善考核和評估機制。
第二,提高社工人員的薪資待遇,使他們有一個安全保障,降低人才流失率。筆者認為,為了使社工工作人員有一個安全保障,相關部門應該除了提升社工職業地位之外,還應該改善對社工的激勵機制。比方說,為了體現差別性,適當的提高薪資待遇;對從事社工服務年限長的社工和新人社工,拉開新人和了“老人”的薪資距離;對工作成績突出的社工,實行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每年對工作突出的社工人員進行表彰。
第三,加大宣傳力度。目前,我國全社會對社會工作的認可度和知曉度都還比較低,沒得到社會應有的重視和尊重。所以,從這方面來講我們應該加大宣傳力度,將社會工作這個職業宣傳開來。這樣一來,社會工作者這個職業不僅可以得到被服務對象的認可,也可以社會各界的認可。久而久之,社會工作將會在一個良性的氛圍中開展。社會各界人士了解社會工作,進而接受這個職業,同時,社工的社會地位也隨之逐漸提高,社會對這份職業的好感度也大大增加。
(二)不斷完善社工服務制度體系
完善社工服務體系制度建設,這個龐大的系統工程要求社工機構與各部門合作協調,共同努力。
1、加強制度和資金兩方面的支持
制度和資金的支持是能夠開展好政府購買社工服務工作的基礎。
第一,關于制度的支持。第一方面,國家根據目前的社會需要,補充相應的必要的法律制度。第二方面,由于鄭州市在社會工作方面,還是處于起步的階段,因此,需要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對現有的制度加以改進,并對已頒發的相關文件落到實處。
第二,關于資金支持。在以后的工作中,相關部門要加大對社會工作的財政投入,這是一個關鍵的環節。雖然鄭州市已經適當的加大了投入,但是,目前來看鄭州市相關的政府購買的財政投入仍顯得不足。目前在政府購買社工服務資金投入方面,鄭州市每一個社工崗位只有2萬元,而深圳卻有5萬元。因此,筆者認為可以盡量從第三方入手,加大社會力量的幫助,比方說,充分調動義工和志愿者資源,做慈善或者其他的社會籌資方式等。
2、加強監管和評估兩個環節的工作
監管和評估兩個環節,是促進和保證政府購買社工服務良性發展的關鍵環節,必須要得到充分的重視和肯定。
第一,完善相應的法律和制度。一是相關部門需要完善《政府采購法》的相應內容;二是制定一些專門性的法律法規。筆者認為應當完善的方面具體包括:首先,規范政府購買服務的相關概念和服務的范圍;其次,規范實際的操作程序;再次,對監管和評估的制度進行相應的規范。
第二,建立健全全方位的監管體系和評估體系。全方位的監管和評估體系,包括政府的監督,專業機構的評估,專業人員的評估,以及被服務對象的評價等。監管和評估的具體內容要涵蓋招投標過程、資金使用、服務的專業水平和效果等等,最終達到政府購買服務工作透明公平、公開公正,以取得良好的服務效果。
五、結論
如今,鄭州市盡管在政府購買社工服務的工作上已經取得了較大的成果。但是,還需要進一步改進??傊徺I社工服務是大勢所趨,任重而道遠,還需要更多的努力。
(作者單位:安陽學院)
注釋:
① 耿春雷.政府購買社工服務專家談[J].社會與公益,2012年第8期
參考文獻:
[1] 藍志勇.當代西方公共管理前沿理論述評[J].公共管理學報,2007,(7)
[2] 趙靜.非營利組織參與養老保障問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5月
[3] 代曦.政府購買社工服務的模式選擇[J].今日中國論壇,2011,(7)
[4] 張省,劉延剛,李博.政府購買社工服務模式研究[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12)
[5] 馬良燦,毛傳h.在政府與社會之間―深圳“政府購買社工服務”模式及啟示[J].社會福利,2013,(3)
關鍵詞: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培養質量;評估報告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610(2012)03―0093―08
一、研究背景
研究型大學是以創新性的知識傳播、生產和應用為中心,以產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養高層次精英人才為目標,在社會發展、經濟建設、科技進步、文化繁榮、國家安全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大學。研究型大學除了承擔發展科學技術和促進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任務外,培養高層次專門人才仍然是其基本的、最本質的職能。目前,我國碩士學位研究生教育分為兩種類型――科學(學術型)學位和專業學位,兩者最重要的區別在于培養目標不同。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可以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專門人才,專業型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則是培養具有一定理論基礎,主要從事實踐工作的專門人才。從層次結構看,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包括碩士和博士兩個層次。現有的專業學位中碩士專業學位39種,博士專業學位5種(教育、口腔醫學、獸醫、臨床醫學和工程博士)。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重點,也是本研究所關注的焦點。從類型結構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分為非全日制和全日制兩種類型。自1991年開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以來,主要以非全日制在職教育為主,僅有少數專業實施全日制培養。2009年開始實施面向應屆本科畢業生的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2010年起實行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攻讀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制度,逐步增加專業學位推免生的數量和比例,鼓勵、引導優秀生源攻讀專業學位研究生。近年來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收比例持續增加,預計2012年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比例將達到30%,2015年將逐步提高到50%。從學科結構來看,截止到2011年3月,我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學科門類涉及管理學、法學、工學、農學、醫學、教育學、軍事學、文學、經濟學、歷史學、藝術學等十一大學科門類,除理學和哲學外,基本涵蓋所有學科領域。研究生教育政策的重大調整標志著我國碩士研究生教育從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向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戰略轉變。因此提高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突出其培養特色成為擺在各專業學位培養單位面前刻不容緩的緊迫任務。
二、問卷設計
發展研究報告以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作為切入點。關于教育質量評價的研究,國內外學者引入了滿意度的概念。馮伯麟對教師職業的滿意度進行了研究,認為教師職業滿意度是教師對其所從事職業以及工作條件與狀況的總體帶有情緒色彩的感受與看法。朱新秤和卓義周對高校青年教師的職業滿意度進行了分析與調查,認為職業滿意度是個人背景因素、個人內在因素和個人外在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個綜合概念。林杰對全國普通高校的現行制度安排滿意度進行了調研,認為高校教師對工作的滿意度取決于工作環境,而他們對工作環境,尤其是對各項制度安排的滿意度,則是反映高?,F行制度合理性與科學性的重要尺度。布魯斯和布萊克本認為教師職業滿意度是衡量學校效能的一個重要指標。由于評估目的、主體和對象等不同,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滿意度評估指標的選取維度不盡相同。概括起來其質量滿意度評估指標維度選取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考察:第一,從投入一過程一產出環節來考察;第二,從外適-內適一個適環節考察。鑒于“投入-過程-產出”環節及“外適-內適一個適”環節的視角,我們設計了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滿意度評估指標,將“質量”概念分解成可以實際測量的具體指標,具體包括8個方面:基礎和專業知識水平、外語應用能力、組織協調與管理能力、科學實踐與學以致用能力、學術道德水平、創新和科研能力、學位論文質量及學習投入程度等。研究采用《華南地區研究型大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質量調查問卷》進行了調查分析。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主要是通過其培養過程來實現的,培養過程大致分解為課程設置、課堂教學、導師指導、專業實踐、學位論文等方面。問卷通過設置相關問題來了解學生對這些方面的看法與感受,進而推測培養過程各環節對教育質量可能帶來的影響。問卷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對專業學位的認知,內容包括研究生選擇就讀專業學位的動機、對全日制專業學位教育的了解程度及對專業學位地位的認識等;第三部分是對課程與教學的認識,涉及課程設置、教學模式、學習投入、導師指導、專業實踐等;第四部分是學習收獲與滿意度的認識,即學生對其專業理論素養、專業實踐能力、科研創新能力等方面提高的自我評價。研究采用隨機抽樣方法,對華南地區多所研究型大學各年級不同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進行問卷調查?;厥諉柧?45份,剔除無效問卷36份,有效問卷309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9.56%。各備選項按照由低到高的等級設計并采用五點式計分法,依次記分“1-2-3-4-5”,各維度得分越高表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滿意度越高。為確保問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我們對問卷進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通過對調查結果數據的初步處理,我們使用克龍巴赫儀系數(Cronbaeh’s Alpha)對問卷進行信度檢驗,α系數為0.861,表明問卷有較好信度。問卷效度檢驗較適合采用結構效度,即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來檢驗問卷結構效度,我們提取出了8個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他們的累積方差解釋率為58.648%,表明問卷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調查樣本分布具有多樣性特點。從性別構成看,男生172名,占樣本中人數的55.63%;女生137名,占樣本總人數的44.37%。從學習形式看,全日制碩士生73人,占總人數的23.62%;非全日制碩士生236人,占總人數的76.38%。從所學專業類別看,文科221人,占總人數的71.52%;理工科66人,占總人數的21.36%;醫學等其他23人,占總人數的7.12%。從工齡情況看,沒有工作經驗,即本科畢業直接讀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63人,占20.3%;有工作經驗的246人,占79.7%。從專業構成看,MPA人數133人,占總人數的43.3%;軟件工程人數35人,占總人數的11.3%;MBA人數33人,占總人數的1 0.7%;計算機技術工程人數25人,占總人數的8.1%;教育碩士人數是19人,占總人數6.1%,其余專業人數64人,占樣本總人數的20.5%。
三、評估報告
(一)總體評估
調查發現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各項得分(學生主觀感受)均在中等(3分)以上,總體滿意度處于中等偏上良好水平。說明從整體上看研究型大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教育質量較好、滿意度較高。從表1可以看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最高的是組織協調與管理能力(3.83分),其次為學習投入程度和學術道德水平(均為3.80分),再次為科學實踐和學以致用能力(3.79分),基礎和專業知識水平(3.75分),得分較低分別為外語應用能力(3.42分)、創新與科學研究能力(3.50分)、學位論文質量(3.67分)。說明在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中,最欠缺的是外語應用能力、創新與科學研究能力、學位論文質量的提高,這些是今后進一步提高的方向。
(二)差異分析
為了檢驗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在不同評價樣本之間否存在顯著差異,研究采用單因素分析方法進行分析。在單因素方差分析中,我們將教育質量總分記為總分40分(Total=8*5)。單因素方差分析的結果見表2。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顯著性水平P值為0.042
第一,科學實踐與學以致用能力差異。表4顯示在存在顯著差異的5個專業中,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科學實踐與學以致用能力平均得分最高4.20分。而臨床醫學、化學工程等專業研究生的科學實踐與學以致用能力得分較低,均低于3.2分。公共管理碩士、社會工作、工商管理碩士等三個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科學實踐與學以致用能力評分較高,在3.8分至4分之間。法律碩士、計算機技術工程碩士、軟件工程等專業學生平均分相對較低,學生實踐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第二,外語應用能力差異。從表5可以看出,法律碩士、會計碩士、漢語國際教育、臨床醫學碩士的外語應用能力平均得分較高,在3.6分至3.8分之間。化學工程類的外語應用能力平均分僅為2.8分左右,外語應用能力最差。其他專業如公共管理碩士、社會工作碩士、工商管理碩士、軟件工程、教育碩士等專業碩士生外語運用能力處于3.2分至3.4分之間,外語應用能力有待提高。
第三,組織協調與管理能力差異。表6表明公共管理碩士、工商管理碩士、社會工作碩士、法律碩士、會計碩士等專業的組織協調與管理能力的平均得分較高,在3.92分與4.4分之間,體現出這些專業的學生良好的溝通能力。漢語國際教育、教育碩士等專業的碩士生的組織協調與管理能力的平均得分處于中間狀態,但有待進一步加強。而理工科類的化學工程、計算機工程技術、軟件工程等專業學生組織協調與管理能力普遍較低,亟待進一步提高。
第四,學術道德水平差異。表7顯示公共管理碩士、工商管理碩士、法律碩士、會計碩士、計算機工程碩士、教育碩士、軟件工程碩士等專業在學術道德水平上的平均分較高,位于3.75至4.4分之間;而社會工作碩士、漢語國際碩士、化學工程碩士、臨床醫學碩士等專業學術道德水平平均分的相對較低,處于平均分以下。
第五,學位論文質量差異。從表8可以看到,專業學位碩士生學位論文的總體質量的差異較小,普遍得分較低,說明總體質量都得進一步提高。但相對來說,公共管理碩士、工商管理碩士、法律碩士、會計碩士、漢語國際教育碩士、教育碩士和臨床醫學碩士學位論文質量略勝一籌,理工科碩士學位論文普遍較差,應采取更加嚴格的質量控制措施。
總之,經過十幾年發展,華南地區研究型大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總體質量滿意度良好,有效地促進了社會經濟文化建設發展。但是各專業類別培養質量參差不齊,仍然存在許多突出問題。學科門類齊全、結構布局合理、特色優勢明顯、質量品牌效應突出的專業學位教育體系尚未形成。
(三)問題分析
調查顯示,處于前十位的問題分別是:缺乏實踐l生教學(17.6%)、擴招太多(10%)、學習時間(8.6%)、導師指導(7.8%)、管理松散(7.8%)、課程設置(5.9%)、教師水平(5.5%)、學生質量(5.5%)、社會認可低(3.1%)、差別對待(3.1%)等。其主要原因是:
首先,專業學位社會認可程度不高。調查發現社會對專業學位了解不多、認識不深,社會認可程度不高。從國家層面來看,專業學位教育缺乏權威的國家定位。2001年教育部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專業學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該意見指出:“專業學位人才培養與學術性學位人才培養是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兩個重要方面,在高等院校人才培養工作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钡吨腥A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并沒有明確劃分學術學位和專業學位。同時國家沒有出臺相應的在學生取得學位后的政策待遇,也沒有將專業學位與行業任職資格認證緊密聯系起來,導致考生報考積極性不高。整個社會甚至受教育者本人對專業學位的認可度不高,用人單位的招聘及人事制度中更沒有體現出對專業學位教育的足夠重視。學校管理者對專業學位教育培養重視程度不高,對其管理明顯存在邊緣化、培訓化及營利化等傾向。
其次,研究型大學專業學位教育還沒有建立一個完善、科學、合理的培養制度。目前我國還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導標準和教學保障制度。調查中發現有些培養單位在專業學位管理上配備的力量單薄,只在研究生院設立一個辦公室,配備幾名工作人員,而他們要負責數千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教育與質量保障工作。
再次,研究型大學專業學位教育尚沒有建立具有差異性、實踐性與前沿性的課程體系。調查顯示研究型大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大多以科學學位培養模式為藍本,未能充分體現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具體表現在實踐性不強、創新性不足、未能很好地體現差異性和靈活性。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部分教材建設不足、教學用書內容陳舊等問題。調查發現學生認為教材非常符合和比較符合實際需求的只占到55.7%,認為參考書對學習幫助非常大和比較大的只占到了58.9%。
第四,研究型大學專業學位導師實踐經驗與責任心比較缺乏。大學教師大都是在重理論輕實踐、重科學輕技術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術研究型人才。這些導師長期在高校工作,很少接觸到社會實際的管理與工作,難以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盡管目前這些大學采用了雙導師制,聘請了來自實踐領域的高級專業技術專家參與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但是受到諸如工作時間、待遇和制度等因素影響,往往是象征性地出現在論文答辯會上,很難起到實質性指導作用。調查結果顯示:有近1/3的學生認為任課老師教學和實踐聯系不夠。目前研究型大學的導師帶的學生數量普遍比較多,導師自己面臨著學術科研的壓力、教學壓力,因此給予學生實質性的指導的時間相對較少。在主觀題調查中,專業學位研究生提到兩種類型學位的學生待遇不一,部分導師責任心不強。
第五,生源質量參差不齊、學習投入不夠。攻讀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既有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又有行政人員、企業員工;既有本科畢業生,又有專科畢業生;既有所學領域與從事行業或大學所學專業相一致的,也有與從事行業或所學專業相差甚遠的。因此生源成分十分復雜,生源素質參差不齊,這對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更有甚者,由于大部分專業碩士受到工學矛盾影響,學習投入遠遠不夠。調查結果顯示1.9%的學生課程學習時間占整個學習時間的比例少于10%,14%的在10%-20%之間,19.1%的在20%-30%之間,21%的在30%-40%之間,18.8%的在40%-50%之間,25.2%的學生課程學習時間占整個學習時間比例大于50%,說明學生在課程學習時間以外,很少花時間進行自主學習。
四、對策建議
(一)健全研究型大學內部質量保障制度
完善管理制度。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整個過程都需要培養單位的管理工作來維系和發展。因此,培養單位必須制訂完善、健全的規章制度以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進行規范管理,這是確保專業學位研究生質量的重要條件。要不斷地修改和完善各專業學位研究生行為準則、入學和選拔制度、課程與學習制度、考試與成績管理制度、導師與科研制度、操作與實踐制度、學位論文與學位答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培養單位要進一步明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在整個研究生教育系統中的重要地位,將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培養作為學校研究生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建立健全校院兩級管理工作隊伍,挑選責任心強、業務素質精湛的干部承擔管理任務,不斷加強培養,提高綜合素質和管理水平,促進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的不斷提升。
提高生源質量。根據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特點,建立公開、公正、透明的招生制度和科學合理的選拔標準――學術標準和行業標準。在對考生資格審查時,嚴格按照國務院學位辦的文件要求,逐一核對考生的學位證、畢業證和職稱證等原件,對不符合報考條件的考生堅決不同意報考。考試和錄取工作要堅持“公平、公正、擇優、差額”原則,確保質量,寧缺毋濫。不斷進行招生考試錄取環節改革,推進有利于選擇優秀考生的選拔方式。加大學位型研究生和學術型研究生招生考試的區別力度,學術型研究生考試注重考生的專業知識和研究潛能,專業碩士在考察專業基礎的同時,應更加注重實踐能力和實際操作考察,以選拔更適合專業型碩士培養要求和培養目標的優秀考生。
強化師資隊伍。首先,強化導師遴選、考核公平競爭機制。實行導師遴選和考核動態管理方式,優勝劣汰,競爭上崗,最大限度地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明確導師責、權、利,提高導師責任心,加強導師對學生的培養。在培養計劃,課程設置,教學方法上都應該加強導師對專業碩士指導的針對性、個性化和差異化。在對導師考核方面,除了參照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考核標準和考核要求外,加強考核導師對培養專業碩士實踐應用能力提升程度。其次,進一步落實“雙導師”制。參照國外培養模式,在專業碩士導師遴選和導師對專業碩士的培養方式上進行深化改革,聘請行業部門實踐經驗豐富和理論水平扎實的專業人士參與教學,促進教師有針對性地對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學生的教學研究和改進教學方法,實施“雙導師制”?!半p導師制”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培養質量,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社會對專業型研究生的認可程度。學校應參照全日制研究生學位點領銜人的待遇和職責,出臺相關政策,明確領域領銜人待遇并加強考核。
突出課程特色。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課程是提高教育質量的核心,根據國外較好的培養方式和我國實際及各研究型大學現實條件,我們認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課程要突出基礎性、差異性、實踐性、選擇性、先進性和創新性。課程設置貫徹“少而精”原則,精簡專業課程,更新教學內容,構建合理知識體系。合理的知識體系應包括職業領域知識、一般性社會科學知識及科學思維知識。專業學位教育歸根到底就是為某一職業領域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檢驗合格與否的惟一標準就是其“任職資格”是否達到。因此應按職業背景差異對知識的不同需求來組織授課內容,構建起合理的職業領域知識體系,如行業領域基礎知識、最新進展、存在問題、發展前景、最新技術手段等。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在實際工作中,不僅要面對本專業領域,還要面對經濟、社會、技術、產業、市場和資源環境等多個領域,因此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培養應充分體現出“復合型人才”特點,在職業領域知識縱向加深更新的同時拓寬橫向領域相關知識,構筑起“職業社會科學知識體系”,體現出專業學位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要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的特點,打通課程學習與課題研究之間的界限,把學習與做課題結合起來,把研究和應用貫穿于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全過程。加強課程建設,實施課程主講教師負責制,鼓勵各領域根據在職人員、各自的行業特點、地域特點自編具有實用性強的教材,對于成熟的自編教材,學校和學院應資助出版,推進網絡課程和精品課程建設。
優化教學模式。專業學位教學模式的改革應從課堂教學改革人手,以課程內容應用化、課堂教學實踐化為起點,逐步摸索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教學模式。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充分發揮研究型大學多學科優勢,堅持以學員為中心,注重學員與教師雙向互動,靈活采用課堂講授、案例教學、專題講座、課堂討論、主題報告、學術沙龍、模擬訓練、觀看影象、實地考察等多樣教學方式,著力提高面授效果。大力開展專業學位教育教學方法的研究與開發,編制相應的案例庫,開發現場研究、模擬訓練等教學方法的操作程序。加強實踐基地的建設,確保每一位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都能深入行業第一線接受實踐訓練。
加強專業實踐。提高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實踐能力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重心所在。研究生教育是以研究為主的教育,是培養少而精的理論型與研究型的高級專門人才的教育。因此研究能力培養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應有之義。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針對特定職業領域需要而設置的學位教育,因此特定職業領域的實踐能力也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重心所在。在教育部專業學位培養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專業學位研究生在學期間,必須保證不少于半年的實踐教學,為學生實踐提供條件,建立實踐基地,聯合社會資源共同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因此在今后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計劃修改完善時,培養單位應充分考慮到實踐環節的學時和學分要求,建立校內外實習實踐基地,聯合校外導師,整合資源,建立研究生工作站或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開拓社會實踐的思路和視野,為專業學位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要指導學生帶著問題與課題深入實踐,從實踐中遴選課題,加以研究,切實解決企事業及行業上的技術難題,從而收到理論聯系實際的效果。
重視學位論文。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論文質量管理是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歸宿。專業學位研究生論文是衡量專業學位研究生知識水平、實踐技能、研究能力和培養質量高低的重要標志。學位論文是全面檢查專業學位研究生知識結構和綜合分析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解決所研究問題、分析問題能力以及組織協調、表達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實行目標管理的最后一關。專業型研究生的學位論文在文體選擇上擁有更為廣闊的空間,以突出實用性和職業背景為指導思想,學生可以選擇調研報告、應用基礎研究、規劃設計、產品開發、案例分析、項目管理、文學藝術作品等多種形式,主要體現專業型研究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學位論文評價上,一方面,強調學位論文的質量和水平,考核專業碩士的理論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和對于研究范式的掌控能力。另一方面,要借鑒國外先進培養方式對專業碩士的專業能力、實踐能力進行考核。
(二)完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相關政策
其一,國家政策的保障措施。在國家層面上,制訂完善健全的規章制度是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進行規范管理的重要保障。國家法律對專業學位教育的定位、專業學位的質量評價標準和體系,專業學位培養應用型和復合型高層次人才的定性分析都還遠不清晰和成熟。因此,國家和省級部門要準確把握教育發展的趨勢,積極開展學位教育研究,進一步完善專業學位教育制度和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加大專業學位教育的支持和投入,從制度上規范專業學位教育行為。
其二,人才市場的配套體系?!秾I學位設置審批暫行辦法》第十條規定:“各專業學位所涉及的有關行業部門應逐步把專業學位作為相應職業崗位(職位)任職資格優先考慮的條件之一?!币虼诵枰M行專業學位與勞動力市場及人才市場的相應配套改革,將專業學位教育與行業準入制度銜接落到實處。在美國,參加一些行業執業資格考試必須以獲得經認證的專業學位為前提,絕大多數州的律師資格考試委員會都規定,參加律師執業資格考試必須獲得經認可的法學院所授予的法律專業博士學位(J.D.)或法律學士學位(LL.B),自學、律師事務所的實習均不能替代法學院的教育。執業資格考試與專業學位教育的銜接使專業學位教育擁有較高的社會認同度,也使美國專業學位教育享譽世界。我國行業執業資格考試與專業學位教育之間尚未建立有效銜接,相應專業學位教育經歷未成為行業執業資格的必要條件,很難避免專業學位教育社會地位受到影響。因此,加強專業學位教育與相應行業執業資格考試銜接,必將促進公眾對專業學位的認可,提高專業學位教育的社會認同度,促進專業學位質量提高和健康發展。
其三,社會中介的評價監督。完善的外部質量監控體系是專業學位教育質量保障的必要和有益補充。當前我國專業學位教育質量監控體系的主體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專業學位全國教育指導委員會和研究生院院長聯席會等為代表的專業學位教育方面的社會中介機構。各種專業學位都成立了相應的教育指導委員會,對各個培養單位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培養和碩士論文在政策上進行宏觀管理,同時各種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下又成立了領域協作組,對各個培養單位的培養方案和課程建設等進行指導。要充分發揮各個準政府組織等中介組織的作用,由各中介機構從不同層次和側面通過不同方式進行專業學位教育的質量監控,保障專業學位的教育質量。要發揮行業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的作用,讓他們參與到專業學位教學中來,保障專業碩士教育質量。在美國,行業協會介入相關專業學位的申請者條件規定、培養計劃的制定等環節。行業協會還以專業認證為主要手段來監控專業學位的培養質量,而行業協會同時也是執業資格考試的主管部門,他們與相應專業的教育機構協會聯合管理專業學位教育。因此,設計一種合理的體制使執業資格考試主管部門能夠參與到專業學位教育中來,架設執業資格考試與專業學位教育培養之間的橋梁,中介機構與研究型大學共同提高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培養質量顯得非常重要,專業學位培養單位可以嘗試性地開展專業學位與執業資格考試掛鉤的培養機制,以培養適用人才。
參考文獻
[1]趙沁平.與時俱進適應需要逐步在我國形成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學[J].中國高等教育,2002(21):3.
[2]馬德秀.研究生教育要更加注重適應需求[N].中國青年報,2012―03―14(T03).
[3]馮伯麟.教師工作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1996(9):23―25.
關于媒體責任,施拉姆認為傳播者可以通過兩種方式樹立責任感:一是自我調控,大眾傳播的責任高于通過規范能夠達到的層次;二是專業化,不僅要強化傳播專業的基礎知識和技巧訓練,而且要提出大眾傳播的職業標準、職業態度和職業行為。
電視媒體社會責任缺失現象
社會責任感是媒體應有的職責,伴隨著大眾媒體功能的廣泛化和作用的擴大化,大眾媒體必須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電視媒體作為傳播范圍廣、傳播效果強的大眾媒體,更應該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然而,當今電視媒體存在著以下幾種較為嚴重的責任缺失現象。
1.單一追求收視率,導致節目庸俗化
收視率是電視媒體衡量傳播效果的重要指標之一。所謂收視率,是指在某一個特定的時間段,某一節目的收視用戶占該地區用戶總數的百分比。當前不少電視媒體單一追求收視率,導致節目庸俗化,忽略了媒體的社會責任。
開播不久就迅速坐上娛樂節目收視率第一寶座的江蘇衛視《非誠勿擾》,在開播初期節目語言毒辣刻薄,淡化了相親節目的服務功能,淪為“秀”的舞臺,“秀”拜金“秀”刻薄。女嘉賓馬諾“假相親、真出名”的坦白,表明了節目忽視社會責任的現象。在收視率飆升的同時,節目的庸俗成分也是對受眾心理底線的挑戰,這是對觀眾不尊重、不負責的表現。
2.片面追求經濟效益
電視臺的主要收入來自廣告,而電視媒體片面追求經濟利益而過度播放廣告、提及廣告商,會削弱觀眾對電視媒體的信任。
湖南衛視傾力打造的大型脫口秀節目《天天向上》,深得觀眾喜愛。當然,對于每期節目的開場白——“歡迎收看特步天天向上”,觀眾更是耳熟能詳。很明顯,“特步”是節目的主廣告商,廣告商要求在每期節目中必須被提及7次。然而,在某期節目中,由于主持人的疏忽,當節目進行了大半時,主持人才發現忘記提廣告商了,便竭力挽回“您現在看到的是特步天天向上……”“您只有在特步天天向上才能……”“只有特步天天向上才能……”一口氣重復了7次“特步”。這樣的行為必會讓電視節目在觀眾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對于電視媒體來講,畢竟節目內容才是其主體,為了追求經濟效益而忽略節目的整體效果,是媒體對觀眾不負責任的表現。
3.“非愛性掠奪”
電視媒體作為大眾媒介,是和傳播信息的主要工具之一,在傳播過程中,媒體的話語權需要控制在適當的范圍內,一旦過“度”,會對當事人產生“非愛性掠奪”。所謂“非愛性掠奪”是指媒體以“愛”或“關懷”等善意的目的,對公眾人物、公眾事件中的某些當事人進行的強迫性干預,而忽略了對方真實的心理感受。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敬禮娃娃”郎錚成為媒體的鏡頭焦點。年僅3歲的他從廢墟中被救出時,舉起右手敬少先隊隊禮,感動了無數人。然而接下來各家媒體的瘋狂采訪報道,讓郎錚開始情緒不穩,媒體卻渾然不覺,一味要求他“敬禮”,甚至有的電視臺請他上節目。對于當事人,媒體不但沒有給予愛,反而一直在進行傷害,進行輪番的“非愛性掠奪”,嚴重缺乏社會責任感。
從央視“感動中國”評選看電視媒體的社會責任
1.彰顯民族精神,正面引導社會輿論
2002年10月,央視首次啟動“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活動,至今已推出百位人物,被譽為“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感動中國”的推選標準為:“感動公眾、感動中國”,為社會進步做貢獻,有代表社會發展方向、社會價值取向及時代精神的行為等。這一系列的標準證明,“感動中國”評選創造的是一種愛國民族精神,具有無形的感召力和約束力。另外,“感動中國”評選是將社會輿論焦點集中在反映良好社會風氣的一面,通過正面輿論引導大眾良好的、自覺的社會行為。
2.以受眾為中心,貼近民眾
“感動中國”評選摒棄傳統自上而下的人物典型確定方式,廣泛征集網友、觀眾、讀者的意見,由“以傳者為中心”轉向“以受者為中心”。比如,在央視的網站上,及時向網民展現網友推薦人選及網友的評價,并實時顯示每一位候選人的票數動態,如此公平公正的評選,自然贏得了受眾的喜愛和尊重。此外,評選注重平民意識的表達,追求人的自立自強,倡導人與人之間情感的交融。
3.倡導社會主流價值觀
“感動中國”并不止于對優秀個體的宣傳,而是希望通過對人文精神的宣揚和構建,倡導社會主流價值觀。無論是勇敢堅強的洪戰輝,還是用歌聲點亮希望的叢飛、收養不同民族孤兒的阿里帕·阿力馬洪,他們是一群以強大的人格力量感動中國的人,他們的事跡是對人類心靈的凈化,推動著人類構建和諧的價值體系,走向自我完善。
4.促進大眾媒體的互動合作
2003年1月18日,“感動中國2003年度人物”評選正式啟動,評選過程中,中央電視臺與30多家地方媒體合作,共同尋找“感動中國”人物。評選中,各家媒體互有分工、共同合作,比如,《北京晚報》負責重點報道當選十大人物身上所承載的“十種精神”;央視相關欄目或部門進行全方位互動合作報道,《東方時空》展播候選人物的先進事跡,《面對面》主要制作人物訪談等。大眾媒體在廣泛的互動合作中,共同承擔起媒體所應擔負的社會責任。
小 結
新聞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擔負著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責任,要為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凝聚強大的精神力量。在大眾媒體對社會影響越來越大的今天,電視媒體作為影響廣、效果強的大眾媒體,更需要樹立責任意識,構建社會公信力。
參考文獻:
①張培:《淡化了的典型報道——以“感動中國”為例》[J],《聲屏世界》,2007年第4期
②何慶良:《施拉姆的傳播理論》[J],《新聞與傳播研究》,1990年第4期
③陳瑤:《綠色收視率與電視媒體的社會責任》[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年第21期
由于環境保護具有很強的正外部效應,它是一種為社會提供集體利益的公共產品與勞務,它往往是集體給予免費消費,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斥性。因此,環境保護完全依靠市場機制是難以進行的,需要政府制定法律、法規強制社會和企業對環境進行保護,并利用經濟手段誘導經濟主體對污染進行治理。在此過程中,財政政策是其中必不可少、而且也是最重要的政策措施之一。
1、國外研究情況;
國外的研究從基礎理論到應用理論,再到稅收實踐,己形成基本框架。
1910年著名經濟學家馬歇爾在其著作《經濟學原理》中首次提出外部性問題,為環境保護財稅收理論的產生提供了直接的理論準備,但沒有給出一個將外部成本內部化的有效方法。在馬歇爾外部性理論的基礎上,1920年英國經濟學家庇古在《福利經濟學原理》一書中,首先分析了私人凈產出與社會凈產出之間的差異,指出污染者需要負擔與其污染排放量相當的稅收,后人稱之為庇古稅。“庇古稅”理論成為后人通過稅收手段解決外部性問題的重要理論依據。這種傳統價格理論的缺陷是沒有考慮產權因素,環境資源產權合一,是“庇古稅”理論的前提條件。所以污染者付費并不是在所有條件下最優,稅收方案的選擇最終要取決于方案實施的成本。由于邊際成本難以計量,“庇古稅”存在忽略代際公平、不具有操作性等缺陷。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經濟的發展,西方工業化國家的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引起了更多的經濟學家對生態環境問題的研究,保莫和歐茲提出環境與價格標準程序法(1971),巴羅提出了逐步控制法(1979)。在稅收方面,環境保護的財稅政策制度問題逐漸成為研究熱點。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這個時期與環境保護相關的稅收種類日益增多,如排污稅、產品稅、能源稅、碳稅等紛紛出現、其功能綜合考慮了刺激和財政功能。各種排污稅主要是用于引導人們的行為方式,而各種能源稅則主要用于增加財政收入,同時,也希望其產生積極保護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國家將環境稅收付諸實踐。西方各國陸續開征了各種環境稅種,不少國家建立了一整套環境稅制,逐步引入生態稅制己成為傳統稅制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
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這個時期是環境保護稅收迅速發展的時期,為了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各國紛紛推行綠色的財政、稅收政策,許多國家還進行了綜合的“綠色稅制改革”?,F在西方國家不僅普遍建立了綠色稅制,而且綠色稅收在許多國家己成為綠色政策中的主要手段。
目前對環境稅的研究重點突出在環境稅的設計與實施、環境稅對社會經濟各方面的影響等,尤其是對就業的影響成為爭論的焦點。
2、國內研究情況;
國內對環境保護財稅的研究,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相對于國外都還處于起步階段,但發展的路徑與國外大體相同,正在轉入對稅制的協調構建研究方面。
①征稅依據
大部分人認為環境保護稅的征稅依據是環境資源價值化和外部經濟內部化;有的堅持經濟生態綜合平衡調節論;有的堅持環保資金調節論;還有許多專家從可持續發展調控方面來論述環境保護稅收征稅依據。稅率的確定,有人認為,稅率應該嚴肅性和靈活性相結合;有人認為稅率應能體現市場價格和邊際機會成本的差額部分。收入使用方面,有人認為應??顚S茫械娜瞬徽J同。國際比較方面,主要是對國外一些發達國家環境保護財稅實施的介紹和借鑒性研究。
譚宗憲(2004)認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我國環境狀況的現實和國外先進經驗說明:有必要建立我國的綠色稅收體系.目前,建立我國綠色稅收體系時機有利,基礎有利,效率可行,還可以借鑒國外經驗.應該通過改收費為征稅、對傳統稅種的完善、開征新稅種等措施逐步建立我國的綠色稅收體系,調控、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周文和與郭玉清(2007)認為,財稅政策應在國債、稅收、支出和配套等方面做出適時調整,從而更好地促進經濟社會統籌發展,維護社會正義,使更廣泛的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②環境保護財稅收的實施條件
有些學者認為,宏觀上要加強立法,微觀上要加快產權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財政政策能有效地促進環境保護。當企業無力承擔環境污染治理所需巨額資金和投資時,政府應給予一定的投資和適當的補助,以實現生態保護的目的。征收排污費對環境保護有雙重的作用。一方面通過對排污企業收費,促進企業經濟治理污染;另一方面,征收的排污費緩解了環境保護資金的不足,增強了政府和企業治理污染的能力。政府通過征稅、減免稅等手段來調節政府和企業與環境保護的投資關系。
東北財經大學的馬冰研究了國際經合組織的稅制綠色化的實踐,認為我國的稅制應該借鑒國際經合組織的稅制綠色化。楊金田和葛察忠在《環境稅的新發展:中國和OECD比較》一書中,經過大量的實例和調查研究,認為中國的改革要放到三種互補的方法上:取消或改革不利于環境的補貼和稅收政策、對現行的稅種進行調整、引進新的環境稅。同時,財政部為了系統了解國外的稅制并對其發展變化進行系統研究,于1999年設立了《稅收制度國際比較》課題組,從2000年起對世界上20多個國家的稅制進行了系統研究,陸續出版了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瑞典稅制等叢書,對我國深化稅制改革、完善稅收政策體系、提高管理水平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中國現行的財政政策對提供公共產品的激勵不夠,存在著對環境保護的財政投入偏低、排污收費政策和財政補貼制度設計不合理等各種問題。而作為一種公共產品,政府必須承擔提供和保護環境公共產品的責任。因此,我們必須研究現行的財政政策以及財政政策效應,做出合適的財政政策安排。
林升(2007)認為,生態環境與資源的保護是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發揮綠色財稅政策的和諧效應,進行深層次財稅體制改革,是當前治理資源無序開發的根本措施。
③環境稅收的現狀
張俊,馬力在《環境稅立法的構想》(環境保護,2007年第7期)中指出我國環境污染的現狀:我國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的損失每年達2000多億元。我國20世紀80年代前期環境破壞的損失約占GNP的6%。生態破壞的損失約為9%-12%:90年代前期約為GNP的2%-4%,表明1980-1995年環境破壞的速率低于環境增長率;到了90年代中期,由于環境污染造成的年度經濟損失超過1380億元,相當于當年GNP的2%-3%,生態破壞造成的年度經濟損失為3845億元,二者結合起來,每年的經濟損失超過5000億元。世界銀行在1997年計算的我國90年代中期主要由空氣污染造成的環境污染損失約占全球GN甲的7.7%,計4430億元。
我國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狀況十分嚴重,很多問題亟待解決,而開征環境稅是解決這一難題的有效措施。為此,很多學者提出了關于開征環境稅的觀點和看法。何學昌、張士云在《論當前我國生態稅收政策的選擇》(鄉鎮經濟,2006年第4期)中指出,目前我國稅制中尚沒有專門的環境保護稅,但確實有了一些環境保護效果的稅種和稅收措施。主要有:一是對環境污染實施排污收費制度。二是當初并非為了生態目的,而實際上卻有生態效果的稅種,如資源稅、消費稅、城市維護建設稅、車船使用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等。三是采取了分散在其他稅種的稅收優惠措施,如增值稅對綜合利用“三廢”生產的產品適用低稅率或給予稅收優惠;企業所得稅對環保企業給予稅收優惠。農業稅對改良土壤、提高地力、增加肥力、植樹造林等有利于環境保護的農業生產活動給予稅收優惠等。
郝佳佳在其碩士論文《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稅收政策研究》(2007.5)中講述到:目前,我國正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探索國民經濟的綠色GDP核算,而稅收作為政府調控宏觀經濟的一種重要經濟手段,具有優化資源配置、鼓勵與限制產業發展等功能。
3、研究方法和創新之處
研究方法
①歷史分析和實際分析相結合。在論述環境保護的財稅政策的演變及發展,對我國的環境保護的財稅政策進行描述。要在我國構建和完善環境稅制就必須對歷史上所采用的治污手段給出合適的評價,充分認識歷史和現實因素對我國構建和完善環境稅制的制約和影響。
②比較研究方法。通過國內和國外比較,結合我國實際,借鑒國外實踐的成功經驗,分析其教訓,以其幫助我們構建我國的環境保護的財稅政策體系。
③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綜合應用公共管理學、公共經濟學、公共財政學、社會調查方法等有關理論知識和技術,對構建我國環境保護的財稅政策的構想進行深入分析。
創新之處
【關鍵詞】企業管理 義利觀 經濟建設 道德建設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在幾千年的中華文明中,有很多極具價值的文化精髓值得我們在今天的企業管理過程當中吸取和借鑒。思想決定著行動,我國傳統的義利觀在現代社會的經濟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也為現代企業的管理和發展提供了正確的價值導向。
“義利”一詞由來已久,且隨著時代的發展,被不斷賦予了更加深刻的含義。在現代社會背景下對該詞進行分析,可以得出三個不同層次的含義:首先,義利觀是人們主觀行為的一種思想指導;其次,義利觀中積極、向上的內容,有利于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最后,“義”與“利”是一對矛盾統一體,他們彼此對立,同時又相互依存。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傳統的義利思想進行加工,取其精華,使之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和價值。
傳統的“以義制利”思想,在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經濟建設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倡導重義取利的價值取向,抵制見利忘義的不良道德傾向。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有些人為了追求利益,將中華傳統美德拋在了腦后,不擇手段地牟取暴利。當前我們不斷強調要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并以此作為規范人們行為的準則,這一理念也與傳統的義利觀一脈相承。
重視高尚精神追求,預防腐朽思想侵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環境下,多數社會活動都需要通過金錢這一中介來實現,金錢也由此成為一些人競相追逐的目標。在某種程度上,人與人之間甚至已經演化為了復雜的利益關系。由于一些人對利益的過度追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等不良思想也隨之而產生,以至于由此衍生出“一切向錢看”等扭曲價值觀。加大對中國傳統義利觀的學習力度,有利于在精神及人格塑造等方面培養人們正確看待金錢與利益的態度。從這一角度來講,用傳統義利觀重新塑造人們的道德情操和價值追求是十分必要的。
以集體利益為重,摒棄利己主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主體難免把自身利益作為首要出發點,特別是當經濟主體的利益與社會的整體利益、全局利益出現矛盾之時,有的經濟主體很可能會選擇犧牲整體、全局的利益來保全自身利益,這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一些利己主義的小團體,其存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礙。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傳統的義利觀以“義”為主,強調把國家利益、整體利益放在首位。可見,在處理公私關系、局部和整體關系等方面,中國傳統義利觀對當下的經濟社會仍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
傳統義利觀對現代企業責任意識的培養與建立具有積極作用
中國傳統的義利思想有助于我國經濟的發展,有利于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有益于企業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以及社會經濟倫理價值體系的建構。無論在何時,中國傳統的義利思想都要求人們在逐利的過程中堅守道義。在當下,這種價值觀依然影響著我們,那些違背企業倫理和社會道德的行為,正在日益受到社會的鄙棄和反對。在追求物質財富與經濟利益的過程中,道德準則始終對人們的逐利行為起著制約作用,企業的信用變得越來越重要,這也反映出傳統義利觀對現代企業責任意識的培養與建立具有積極作用。
傳統義利觀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潛移默化的重要影響,其精華就是崇尚道義和推崇公利,這種思想起源于儒家義利觀當中的“貴義輕利”思想。在傳統儒家義利觀中,人們的取利行為一定要符合社會的道義,隨著歷史的發展,這種精神早已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重視社會公義、對誠信的堅守,為我國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凝聚力,既有效調節了社會秩序,也維系著人們之間的情感。在經濟生活中,企業以營利為目的的逐利行為不可避免,但企業經營者同時也應該明晰逐利行為的道德底線。“見利思義”就是一種良好的商業道德,有助于企業的發展和經濟秩序的穩定。如何在逐利的過程中長久地堅守信義,對于企業來說也是一個長期的課題。
良好的企業形象可以為企業提供巨大的發展動力,是企業走向世界舞臺的通行證。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廣大中華兒女的道德準則。近些年來,我國一部分企業以逐利為主要目的,忽略了企業形象的樹立。有鑒于此,中華傳統義利^可以被運用到改善企業管理思路與方法的過程中。企業可以通過對義利觀的學習與運用,更加充分地考慮消費者的權益和意愿,使企業在獲利的同時,也維護了消費者的權益,從而實現“雙贏”。企業想要樹立起良好的形象,首先應當秉承正確的價值觀,讓誠信成為企業的核心管理理念,為企業贏得較高的社會認可度。
與時俱進、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地在企業管理中融入傳統義利觀
不同的發展時期以及不同的社會環境向企業提出了不同的管理要求。在企業管理中融入傳統義利觀,應當與時俱進、因時制宜、因地制宜,才能發揮最大效用。中國傳統義利觀有助于提升企業文化軟實力,引導企業健康有序發展,實現企業的經營管理目標。結合目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大環境,傳統義利觀在企業管理過程中的應用途徑可以總結為以下三點。
通過對義利觀的學習和吸納,進一步提升企業文化軟實力。對于企業的經營管理,已經有很多人提出并探討了“企業文化”等問題,良好的企業文化是企業良性運轉必不可少的條件,豐富企業文化是增強企業軟實力的必由之路。軟實力雖然是無形的,但對公司的形象和社會競爭力卻有著重要的影響。過去一段時間內,一些人對于企業發展的理解和規劃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他們甚至認為,只要企業能夠生產出合格的產品、獲得足夠的利潤,那么企業的發展規劃就算成功。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企業軟實力,即企業文化的建立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企業應該與時俱進地調整自己的規劃思路和發展方向,以適應社會的需要和時代的發展,使企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當中立于不敗之地。
以義利觀營造企業文化氛圍,打造企業文化品牌。除了提升服務競爭力、專業技能等硬實力,現代企業也應當營造積極正面的文化氛圍,提升自身文化軟實力。把傳統義利觀融入企業文化中,融入企業的經營管理過程中,能夠幫助企業更好地節約管理成本,降低經營難度,增強員工的積極性,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
以義利觀培養企業員工的社會責任感,提升員工的職業操守。在企業的經營管理過程中,以傳統義利觀為價值導向,將傳統義利觀與當代企業管理有機統一起來,注重對員工社會責任感與職業操守的培養。在和諧社會的構建中,企業亦擔負著重要的職責。企業對經濟秩序和社會道德準則的遵循,將有利于減少社會矛盾和沖突。作為一個實體,企業自身應更加重視“義”,在“義”的基礎上將“利”付諸實踐,例如適時提高員工薪酬、關注員工的實際需求、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等。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①周璐:《先秦儒家管理哲學研究綜述》,《管理工程師》,2014年第5期。
②何方芳:《我國政府行政倫理的失范及其治理――以儒家義利觀為視角》,《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
③朱玲:《企業與利益相關者:一種基于社會責任的義利關系探討》,《現代企業教育》,2010年第6期。
④閆學軍、王雷震:《論孔子的“義利觀”及對現代企業管理的啟示》,《商場現代化》,2009年第5期。
⑤林斌高:《先秦儒家義利觀及其現代企業文化建設應用研究》,《華僑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關鍵詞]金字塔式管理;扁平化管理;團隊
[中圖分類號]G4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2)09-0083-06
在蘇聯教育管理理論的影響下,我國大多數中小學內部管理基本采取傳統的金字塔式管理模式。近些年,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都要求基礎教育要由傳統的精英化走向大眾化,培養目標之一是由標準化轉變為個性化。因此,隨著很多中小學校規模的擴大,傳統的金字塔式管理弊端日益凸顯,阻礙了中小學校的發展。為順應時代要求,如何發揮金字塔式管理模式的優勢,有效解決傳統管理模式中的弊端,追求一種更適合規模較大的新學校管理模式,成為很多學校改革實踐目標。
作為教育管理工作者,筆者經過近兩年的探索和思考,通過理論學習和研究,掌握了相關管理知識,在把握好管理工作的一些規律的同時,運用科學的管理藝術和方法,結合校情,提出了“建設教師團隊,實現扁平化管理創新”的管理理念。通過教師團隊建設實現學校的扁平化管理模式。
一、學校管理現狀及弊端
以我校(桂林市將軍橋小學)為例,學?,F有2個校點、41個教學班、近2000名學生和100多位教師。目前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模式是金字塔式的傳統管理模式,即校長 分管副校長 中層職能部門 學科大組長或年級組、教研組 一線教師的多級呈條線形式的管理模式。如:在學校管理中,各項工作由校長對副校長進行分工安排,分管副校長牽頭負責,相關處室人員給各年級組或教研組布置任務,最后由教學一線教師去執行和完成。分管副校長負責指導相關處室對下面人員的工作情況進行檢查和考核,并向上級匯報。這種分頭負責、分層管理、逐層落實與逐級考核的管理模式的好處是:確保了學校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做、分工明確、責任到人、管理無盲區,提高了學校管理的質量。但在該理論基礎上建立的組織模式會呈現底端較大、隨著等級上升而人員數量隨之下降的金字塔狀。隨著學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該傳統的管理模式逐漸露出以下弊端:
(一)德育、教學兩條線,易脫節難協調
作為學校工作最重要的兩個環節:教育和教學應該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統一整體,應以一條主線貫穿始終。目前學校管理是教研組隸屬教務處、年級組隸屬德育處,形成了德育一條線,教學一條線,各有一批人馬,各有各的工作模式。上述雙線管理在操作過程中易各行其是,各層次之間的橫向關聯性不強,人員之間缺少溝通、互動與資源整合、共享的機會,協調困難,經常給教育教學帶來負面影響。
(二)管理過程環節多、戰線長、效率低
按傳統的管理模式運作,學校工作安排要經過以下程序:校長與主管副校長將工作計劃傳達給教務主任或德育主任,教務主任或德育主任交代大組長或召開教研組長會以傳達布置,再由教研組長通知備課組及全體教師。同理,來自教學一線的信息反饋也要經過相同路線向上傳遞。由于層次多、戰線長,雙向信息在傳遞過程中比較緩慢,且易造成變形或流失,再加上管理重心偏高,有時會脫離實際,這會影響領導的決策與管理效能,造成決策不準確,降低學校辦學效率等。
(三)領導層權力集中、干預多,教師無自
“金字塔式”管理的思想流向是自上而下、逐層貫徹與執行的,下一級對上一級負責,上一級對下一級考核。時間一長,自上而下的管理流向會讓校長不由自主地產生“塔尖”意識,權力集中最終導致校長意志成為學校的辦學理念、辦學目標和辦學行為,校長的意志成為學校全體的意志,不利于學校發展。尤其因為年級組和教研組非相對獨立的教學管理基層行政組織,領導層及職能處室對年級組和教研組的各種工作干預過多,導致年級組和教研組缺乏必要的自,缺乏自下而上的自主決策與主動參與意識,影響各組長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造成創造力不足等弊端。
(四)教師單兵作戰多,缺乏團隊意識
目前,學校的教師評價機制主要針對教師個人業績和工作能力,如我們現行的教師績效工資等。這種評價機制導致教師們的團隊合作意識和協作能力都較淡薄,無論是在教育還是教學工作上,多數教師都以確定個體目標后獨立完成教學任務作為個體成長發展的方式。出于教師間的競爭,教師不愿分享經驗和好的資源,學校在提煉好的教學理念和整體推進新課改進程方面的難度較大。除少數教師外,大多數教師在專業發展方面得不到有效指導和引領,教師之間理解教學大綱、把握教材和教學技能的差距得不到快速有效的縮短,從而也造成教師成長慢、工作量大、負擔重與效率、效益低的現狀。
二、理論依據及思考
(一)扁平化管理模式
所謂扁平化管理指通過減少中間管理層次、擴大信息溝通范圍而增加管理幅度,通過實施權力、目標和任務分解來強化責權對等的分權管理,調動基層的創造性、積極性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的一種管理方式。
扁平化管理是針對傳統組織結構“金字塔式”管理而言的,具體指當企業規模擴大時,改變原來增加管理層次的做法,轉而增加管理幅度。當管理層次減少而管理幅度增加時,金字塔狀的組織形式被“壓縮”成扁平狀的組織形式。在現代企業組織結構中,金字塔式和扁平化共存?!氨馄交背蔀楝F代組織變革的關鍵詞的原因是傳統組織形式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造成決策鏈過長、反應緩慢,為避免淘汰,就須選擇那些與市場關聯度高的部門進行分權、授權管理,使企業集團在規模擴大的同時,組織機構趨向“扁平化”。
實施扁平化管理的優勢是:1.管理重心下移,有效拉近了被管理者與管理層之間的距離。2.管理核心在管理內部,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他們可對其所在團隊的工作直言不諱,對工作中的不足大膽諫言,形成當家做主的思想。這樣不僅能調動成員積極工作的熱情,還能激發他們不斷創新的欲望。3.它強調團隊的作用和集體的智慧,變“金字塔式”管理的 “一人意志眾人執行”為“集體的事情大家想點子”,充分體現以人為本、民主管理的現代管理理念。
(二)團隊與群體
21世紀是一個團隊至上的時代,所有的事業都將是團隊事業,依靠個人的力量已經不能滿足現今社會的需求。只有擁有一支具有很強向心力、凝聚力與戰斗力的團隊,擁有一批互相鼓勵、支持、學習與合作的成員,事業才能不斷發展。
喬恩?R.卡曾巴赫在《團隊的智慧》中指出:團隊是由少數有互補技能,愿意為共同目的、業績目標和方法而相互承擔責任的人組成的群體?!安⒎撬械墓ぷ魅后w都是團隊。比如,許多學校都組建了教研組、備課組或課題組等,但大多屬于工作群體而非團隊??ㄔ秃蘸褪访芩沟难芯啃纬闪恕?團隊績效曲線”, 以闡明工作群體與團隊之間的差異。(如圖1所示)
在這個模型中,工作群體和團隊的區別是工作群體不具有發展和擴大其績效的責任??ㄔ秃蘸褪访芩箯娬{:對于組織來說,工作群體是完全適當的,人們通過參與工作群體來分享信息、做出決策和協調行為。與團隊的區別是,它強調讓每個人承擔自己分內的責任。而團隊是由少數具有互補性技能的人組成的,他們具有共同目標,在一起工作時所取得的成就,遠比按個人的方式或以工作群體為基礎的方式運作時所取得的成就大得多。
1.假團隊:其成員被指定在一起工作,但并沒形成共同責任。事實上,他們按個人方式行事,只關心自身的責任,溝通貧乏、協調蹩腳,找機會搭便車,團體成員間的互動只會減損個人學習,這只是名義上的團隊。假團隊事實上比工作群體的效率還要低。
2.潛在團隊:團隊成員在一起對工作加以組織,并闡明完成任務的方式。但成員間的互動主要是共享信息,他們各自完成任務,只對自己的分內事負責,對他們的評價和報償都是個體化的,彼此相互依存性很低。潛在團隊是介于工作群體與真實團隊之間的中間狀態,其障礙主要是對共同的目標缺乏了解,由于強調個體工作職責而難以形成真正的協調運作。如果在正確的領導和管理下,潛在團隊就能夠通過改進成為真正的團隊,提高效率。
3.真實團隊:具有互補性技能的少數人為了共同的目標聯合在一起,他們具有明確的目標,團隊成員對達成團隊的整體目標盡責。他們有明確的角色與任務分派,不僅一起開會,共享信息和觀點,并且互相支援和幫助,團隊的效能大于個體的總和。《西游記》中唐僧團隊之所以歷經千難萬險,克服重重困難才獲得成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整個團隊在取經過程中,有共同愿景。盡管其成員的動機可能不一樣,但這并沒妨礙共同愿景的作用,他們相互磨合與幫助,達到了和諧統一的境界。
4.高績效團隊:高績效團隊的成員有極高的責任感,他們不僅對團隊的成功負責,而且對相互間的個人成長和發展負責,通過密切接觸的交往和分擔團隊責任建立聯系。團隊的效能很高,甚至超過預期的目標。大雁有一種合作本能,它們飛行時大多呈v形。這些雁飛行時定期變換領導者,因為為首的雁在前面開路,能幫助它兩邊的雁形成局部的真空??茖W家發現,雁以這種形式飛行,要比單獨飛行多出12%的距離,合作可以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據統計,諾貝爾獲獎項目中,因協作獲獎的占2/3以上。在諾貝爾獎設立的前25年,合作獎占41%,而現在則占80%。
基于以上理論依據,并對校情進行分析和思考,學校擬對現行的管理模式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作出合理變化,在學校中建立以年級團隊自主管理和行政領導包級管理的機制,摸索和構建現代學校的新型管理模式和管理內容。即繼續原來管理的優勢,同時使之契合當前形勢,使管理效益最優化。
三、管理模式的創新
(一)決策機制――壓縮管理層級,構建年級團隊
壓縮管理層級,重在條塊結合。為減少學校的中間管理層,學校撤銷了學科大組長,并實行“條塊”兩條腿走路。所謂的“條”就是條線,有德育條線、教學條線、科研條線以及團隊、總務、人事等條線。所謂“塊”是年級一塊,變學校的“中層管理”為“年級管理”。年級組內面對學生既有行為規范的教育、德育活動的開展,又有教學質量的監控和保證;“塊”中有“條”,“條”中含“塊”,校級領導分別負責全校的各條線,協調好全校的條線工作,又對一個年級組的管理進行分工,中層級別也分別設教導、辦公室等崗位,具體做好條線工作。
構建年級團隊,完善自主管理。以年級組為單位的自主管理模式是我校建設教師團隊、探索扁平化管理的主要渠道和措施。學校將全體教師以年級為單位建立了7個年級團隊(其中一個為奇峰分校)。年級團隊人員的組成以本年級任教學科的老師為主,學校根據年級年齡段的特征有針對性地對術科教師進行分配,讓每個年級團隊的成員在學科搭配上趨于均衡,便于年級團隊開展各項教育教學工作和活動。每學年開學初,學校就明確各團隊的成員,力求做到團隊成員相對固定化。每個年級團隊設立一名團隊負責人,并進行適度分權和授權,實施團隊負責人負責制。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明確團隊負責人的職、責、權與利,對年級團隊的整體工作全面負責,實行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跟蹤,強化過程管理。團隊負責人處于全年級管理的中心地位,使年級團隊有了相對獨立的管理權和較大的自主管理空間,有利于本年級教育教學任務的統籌安排。同時,學校還把全體行政領導根據分管工作和職能的不同分別安排到每個年級團隊。這些團隊的行政人員是年級團隊的服務員和監督員,只負責對各年級部的工作進行指導、監督、協調和評估,話語方式是協商式的。他們的職能有兩個:一是服務,看看團隊負責人需要行政做什么,幫助團隊負責人解決和協調家長、學生、教師間的問題、矛盾和沖突;二是監督,把握團隊發展方向,使之與學校發展方向相吻合,如發現問題及時指出并糾正。學校同樣給他們定責授權,層層落實。
(二)競爭機制――培育團隊文化,實行團隊作戰
培育團隊文化,營造團隊氛圍。校園文化是學校全體教職員工行為準則、價值觀念和精神追求的具體體現,影響著學校管理改革的實施。因此,學校要努力營造出適合扁平化管理的民主、平等、積極主動與敢于創新的文化氛圍,充分發揮教師團隊的作用,為教師團隊的發展提供便利和支持。以年級團隊為單位劃分辦公室,營造團隊辦公室文化。把學校的一些辦公事務及教學事務權的管理責任賦予團隊,讓團隊自行管理、自主決策和安排,便于有效地開展工作。如:在年級團隊辦公室內建立教參柜、教師圖書柜、教師報刊架、年級教具柜與年級教學資源柜等。將各種教學資源、圖書資源的管理和使用權下放給團隊自行管理,方便教師使用,為各團隊提供便捷的學習與共享的資源,有效解決教參教具要每學期到教導處借還、教師圖書要到圖書室才能借閱以及教學資源由教導處統一管理并束之高閣造成的使用率低等問題和矛盾。有心理學家指出:一旦人們被賦予責任,他們就會對之更負責。只有學校給予教師足夠的信任和方便,教師們工作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被有效激發,有利于促進學校的管理和改革。
實行團隊作戰,樹立競爭意識。一支高質量的團隊并非全是由優秀的個人組成,只要發展團隊成員的搭配能力和提高實現共同目標的能力,通過團隊成員之間對復雜問題進行針對性探討和研究,相互支持,共享成果,把彼此的作用聯結起來,使工作向更復雜的共享性水平推進,將個人智慧逐漸轉變為一加一大于二的團隊智慧與力量,就能使團隊工作的成果產生最大化。所以,學校在教學研究和課改方面也實行教學研究團隊整體推進模式,去改變過去教師專業發展靠個人鉆研和師傅傳幫帶的單一方式,整合教師資源,嘗試智慧和知識共享,技能與特長互補的團隊協作模式。如:加強集體備課模式的研究和轉變,將個人備課向個人與集體合作備課轉變。在學科中制定統一和共享的教案資源和導學案,縮短每個教師對教材大綱和教學目標理解的差異,讓不同層次的教師在同一種教學模式的推動下快速成長,達到為教師減負增效的目的。同時,改變教師外出上課和比賽單兵作戰的策略,實行團隊作戰的機制和模式。每位教師接到賽課任務后,由學校統一成立由不同學科教師組成的賽課團隊,明確人員分工和任務,制定參賽目標和備課要求,整個賽課準備和參賽過程,團隊成員全程參與。賽課結束,在團隊內部對整個備賽過程進行反思和總結,力求達到一人賽課、群體提升的目的,這樣能有效解決以往教師單兵作戰,到處求人幫忙的窘境,從而實現團隊共振的效果。共振是物理學上一個運用頻率非常高的專業術語,是指兩個振動頻率相同的物體,當一個發生振動的時候,引起另一個物體振動的現象。共振在聲學上也稱為共鳴。有這樣一個關于共振的故事:二戰時期,一隊德國黨衛軍經過一座橋梁,由于黨衛軍的步伐非常整齊,氣勢雄壯,產生的共振把橋梁振塌了,這就是共振的力量。因此,我們期待教師在專業實踐的探索中,因為彼此默契而產生趨于相同或相近的頻率,由此而產生文化共振,形成強大的團隊動力。
(三)激勵機制――改革評價體系,完善獎勵制度
改革評價體系,以團隊績效為中心。 對于學校組織,如何考核教職員工的績效昭示著學校的價值標準,關系到學校今后的發展方向。對于教職員工,學校如何評價自己、自身價值能否得以體現并獲得肯定關系到教師的切身利益。以往學校的評價和獎勵制度多為個體獎勵,由于評價結果與教師個人的利益直接相關,教師自我為主、閉關自守的思想加劇了教師個體間的競爭,從而失去了教師之間的合作與分享,這不利于教師團隊的發展與成長。美國管理學家米契爾?拉伯福作為從車間成長起來的管理者,在長期的管理實踐中發現,只要明確員工需求,并適當給予其所需獎勵,人們就都樂意去完成能得到獎勵的事情。團隊合作強調團隊內部的有效互動,相互幫助和支援,共同協作。因此,要建設好真正的教師團隊,就要建立基于團隊業績和團隊整體績效的評價體系。對教師的評價和報償應由個體化轉向團隊化,以團隊的績效來進行評估,以教師團隊的績效作為評價與考核的內容,以團隊取得的成績作為獎勵的依據,強調針對團隊而不是針對個人的評價。這種基于團隊業績和團隊整體績效的評價體系強調集體主義原則,使大家在親密合作中淡化個人主義。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教師工作難以量化和評價的矛盾,有利于教師明確自己與組織、個人與團隊的關系,有利于激勵教師將其知識、經驗貢獻出來,有利于不同專業背景的教師圍繞共同目標協同工作, 從而促進教師團隊的健康成長。
完善獎勵制度,以重獎激勵為上。為促進團隊的整體發展,學校實行全新的教師評價和獎勵體系。每學期開展一次“星級教師團隊”評比活動。學校成立評比專家組,制定了詳細的星級教師評比細則,分別對每個團隊一學期來在教學質量、德育工作、安全工作、團隊組織建設及其他常規工作五個方面的業績進行量化評比。根據評分標準和評分結果排列,分別評出五星團隊、四星團隊和三星團隊,同時給榮獲“星級教師團隊”稱號的團隊頒發辦公室牌匾,并獎勵團隊活動經費,讓團隊擁有一定的經費使用權,最高的五星團隊經費每學期有近4000元獎勵基金。學校還將在網站和榮譽墻及教師大會上宣傳五星團隊的先進事跡和突出的工作業績,展示團隊成員的集體風采。在學校的績效獎勵制度中“教學質量獎”開始實行個人加團隊的捆綁獎勵制度。如團隊獎勵:語、數、英參加的期末檢測和抽測以被抽測的平衡年級的總平均分為計算單位,以相對應學校對比的平均分、及格率和優秀率為標準,以團隊獎勵為主體進行質量獎的核算??偲骄?、及格率、優秀率達到區標準分的,團隊或學科內每位教師獎50元,個別班級和教師考分低于區平均分5分及5分以上者,取消該部分獎勵。個人獎勵:語數英教師所教班級(跨年級或跨班級的以所教班級平均數為準)的平均分、及格率與優秀率均達區相應分數,每人獎勵基礎金100元,超平均分5分以內,統考和抽考每超過0.1分加獎2元和5元;超5分以上的,從基礎分開始計算每0.1分獎4元、8元。另外,學校還設了教師個人教學質量進步獎勵:核算方法以該班本學期語數英教師各學科期末考試平均分與區平均分相差分值和上學期相差分值進行比較計算和獎勵。對正、副班主任工作的考核也進行了捆綁獎勵,即將班級的一些常規工作的量化評比結果作為正、副班主任工作共同的業績。無論在教育還是在教學工作的評價中,學校關注個人成績的同時,更重視團體成績,良好的合作導向使學校形成眾多“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小團隊”,在團結協作中形成良性競爭。
四、教師團隊建設的成效及優勢
學校教師們團隊合作意識和協作能力的不斷增強和提高,為學校實施和形成扁平化的管理模式打下了一定基礎,同時也初現一些成效:
(一)干群關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學校領導下到年級,縮短了干群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干群間的關系。由于年級組的特殊運行機制使領導和教師緊密聯系在一起,管理層能隨時掌握和了解老師們的思想動態、困難和意見,不僅利于干群間的溝通和交流,還有利于問題的及時解決。
(二)運轉機制靈活,反應迅速
在學校管理中,最終服務對象是教師與學生,解決一線教師和學生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是學校管理的第一要務。年級主管行政人員均由本年級教師擔任,與教師、學生聯系緊密,一旦發現問題,有權有責立即將問題在基層中解決。年級的決策也可直接在本年級中得到第一時間的落實。
(三)年級團隊工作主動性得到了增強
由于實行了年級團隊負責人責任制,責、權、利明確,“我的地盤,我做主”,年級團隊之間的競爭局面能夠有效形成。各個年級團隊猶如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運動員,在競賽中誰也不甘落后,可以形成年級之間比、學、趕、幫、超的良好的競爭態勢。
(四)為青年干部創造了一個快速成長的平臺
新的管理模式職責清楚、任務明確,干部大多要下到年級團隊獨當一面,壓力迫使其工作干勁增大,管理工作的各個環節如計劃、實施、檢查、總結和反饋等,都要親自考慮或處理,這種環境非常有利于迅速增長實際才干和積累實際工作經驗,對青年干部的成長起到極大推動作用。
總之,加強教師團隊建設,實施年級團隊負責制與學校扁平化管理模式的改革與實踐,是對傳統管理體制的一次重大改革,是實現學校扁平化管理模式的有效途徑。它創造性地發揮了年級團隊的團體作用,變個人激勵為整體激勵,充分發揮扁平化管理的管理效益,使學校真正達到精細化、科學化和規范化的管理。
參考文獻:
[1] 鄭立達.學校內部管理結構扁平化的構想[J].上海教育,2005(2):33.
[2] 陳曉燕.淺議教育組織的扁平化[J].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