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4 21:22: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文學欣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開放的觀念是形象再創造的基礎
開放的觀念易于形成科學思想,科學思想是創新思維的靈魂,形象再創造是文學欣賞中創新思維的前提,因此可以說,開放的觀念是形象再創造的基礎。文學欣賞水平的提高、能力的形成,除了接受者具備相應的文化儲備、滿足期待視野和落實科學的訓練步驟外,首先要進行觀念上的革命。19世紀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勵?!盵1]錢夢龍先生也認為:教師“教”的重點“在于激勵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喚醒學生沉睡的求知欲,鼓舞學生依靠自己的力量獲得成功的自信心?!盵2]從根本上說,文學欣賞的過程,就是欣賞者的對文本的形象再創造過程,是感覺、知覺、思維、想象、情感相互激活的積極的協作狀態。各種心理活動構成的心理能力影響著欣賞的形象再造及創造能力的發揮。富于形象再創造的文學欣賞實踐,是以接受者積極主動認知的狀態為基本條件和導向,在強烈的認知內驅力和良好學習情感的驅動下,接受者以高漲的熱情從事學習思考,探索深藏的奧秘,形成新穎獨特或達到更高認知領域的結果,根據臺灣學者賈馥茗的分析,這—過程包含三個方面:其一為能力,其二為心理過程,其三為行為結果,他綜合三者認為,“創造為利用思維能力,經過探索的過程,借敏銳,流暢與變通的物質,做出新穎與獨特的表現”。[3]這一表述同樣適合于文學欣賞過程中形象再創造的內涵特征。
二、形象再創造依賴于良好的思維品質培養
開放觀念支配下的文學欣賞實踐,其形象的再創造培養依賴于接受者良好的思維品質,良好的思維品質是發展智能的突破口,也是文學欣賞中形象再創造的立足點。文學欣賞中良好思維品質的培養往往需要從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流暢性、變通性、批判性和獨創性六個方面著手,同時思維品質之間也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思維的深刻性是—切思維的基礎,思維的發散性是在深刻性的基礎上延伸的,思維的批判性也是在深刻性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品質,只有深刻的認識、縝密的思考,才能全面而準確地做出判斷,也只有在不斷批判中調節思維過程,才能使欣賞者更深刻地揭示作品蘊含的人文思想價值。思維的敏捷性、流暢性、變通性是以其它幾個品質為必要前提,同時又是其它思維品質的具體表現。綜上所述,文學欣賞的形象再創造還應當具備探索性和深刻性的特征。按照發散思維特點進行再造想象和感知訓練,在認知層次上,會形成較強形象再創造能力。人想象的觸角是以形象感知為中心向各個方向擴展延伸的,發散想象能力是欣賞者必備的能力和心理素質。文學欣賞中形象再創造的主要特征就在于鼓勵接受者應用文學想象力,特別注意營造自由、安全、和諧的情境與氣氛。激發興趣,鼓勵表達,容忍不同的意見,不急于下判斷等。文學欣賞中的形象再創造,如何保護創造性火花,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需要我們營造出開放的內外環境,促進良好的思維品質養成。
三、良好思維品質依賴于營造開放的內外環境
論文摘要:表象有其獨特的特點,具象性、概括性、可塑性、間接獲得性。因其獨特的特點,創作者根據文學創作規律把現實世界里豐富多彩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塑造出豐滿、形象各異的文學形象。表象的存在也是讀者欣賞的基礎,在文學欣賞中,讀者只有借助于頭腦中固有的表象,才能將文學作品呈現給我們的奇異美妙的世界還原成一個形象生動的審美世界。表象在整個文學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表象在文學創作中的作用
文學創作和欣賞就其過程而言,都是綜合了多種因素,諸如作家讀者的生活、經驗、學識、興趣、感知、理解等,都是各種因素經過復雜融合的過程。我們無法把文學創作和文學欣賞中的要素進行單一、細化、明晰的分割,形成科學定理、公式一樣的內容。但為了研究的需要,我們仍然需要從不同細小的點出發,來認識它們在文學創作和欣賞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便更好地促進或完成文學的創作和欣賞。
什么是表象?表象是保持在記憶中的客觀事物的形象,即當感知過的事物不在面前時在腦中再現出來的形象。表象與感知種類一致,可分為視覺表象、聽覺表象、運動覺表象等。表象有具象的表象和抽象的表象,它不僅是一個或幾個畫面,一個或幾個形象,還可以是一段故事,一段情節、一種體會、感觸甚至可以是一種意境、一種寄托、一種憧憬。表象具有五種形態。第一,個別表象,即是某一個具體、個別的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在大腦留下的印記,它具有定性的特點。第二,概括表象,它是指記憶中某一類事物的形象。它比第一種帶有概括性,帶有類的特點。第三,回憶表象,是指頭腦中重新浮現出的過去生活經驗的積淀,如,我們每一個同學,在頭腦里可以呈現出小時候玩伴的形象、自己以前住過的房間的布局及各種用品的模樣等等。它是再生的表象。第四,想象的表象,是指大腦中未曾記憶過的憑借聯想和想象創造出來的內心表象。例如,日本的富土山,即使是沒有登過它的人,也能在頭腦中浮現出一座巍峨的雪山。第五,不同感官感覺知覺的表象,即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和通感所獲得的不同的表象。
文學創作不像其它科學創造發明,是直接對物質實體的加工、改造,那么,文學創作的對象是何物,我們從直接來源上看,就是表象(當然是源于對生活感知的結果)。從某種意義上說,表象就是文學創作的基源,沒有表象,文學創作就無以為托,缺少了加工的原料。當然,如此說,也不是有了表象就有了文學創作。表象不僅作為文學創作的基源,它也貫穿文學創作的始終,金開誠就說過“從量上說,文學創作的自覺表象運動貫穿于全過程,無所不在,因此它在整個創作的心理活動中占有巨大的比重。但更重要的是從質上說,自覺表象運動本身就是反映客觀事物、進行藝術構思、結出藝術成果的主要手段。rr (1]101文學創作不是一毗而就,它是個過程,這里試從文學創作的不同階段和文學欣賞來分析表象在創作和欣賞中的基源和手段作用。
在文學創作的發生階段,首先是材料(信息)儲備,無論作家的材料是來源于自身的直接感知,還是源于間接的文字閱讀,他們都終將轉化成一種記憶表象,作為材料存儲在作家的頭腦中,黑格爾說過,藝術家需要“通過常在注意的聽覺和視覺,把現實世界的豐富多彩的圖形印人心靈里”,川形成創作的基礎。普希金娜的相貌表象存儲在托爾斯泰的腦中,幾十年后,作家依此創造了安娜的相貌;凡爾納在書刊中獲得的信息表象,成就了他的一百多部(篇)幻想小說。
作家頭腦中儲存的表象數量不可計數,不是每個都轉化成了作品,這就要經過藝術發現階段,也可以說成是,作家對表象的意義的一種發現,周敦頤在蓮花身上看出了君子的本色。有了這些,在一定的動機下就可以使作家投人文學創作中,在這個過程中,表象有時可以成為創作的誘因、動機。巴金一次夜里醒來,看到黑暗中濕流流的閃著微光的抹布,在這一表象的觸動下(創作時離開了具體事物存留的就是表象了),開始了小說《抹布》的創作。 具備了上述內容后,文學創作進人了構思階段,開始形成創作的內在意象?!耙庀髮τ谌魏挝锵蟮脑佻F,本質上都是主體對記憶痕跡的再現”,〔’〕所以說,構思階段就是對表象進行加工改造的過程,就是各式各樣的自覺表象運動,主要是表象的分解和綜合。這常被說成是運用想象(對已有表象加工、改造,創造新形象的心理活動)創造新形象的過程。創作中將形成的形象都非作家頭腦中儲存的表象,它已注人了情感、思維的改造。關于構思中表象的分解和綜合,許多作家和理論家都結合實際的藝術經驗做過生動的描述。歌德在講他對《少年維特之煩惱》中女主人公夏綠蒂形象塑造時,就說得極為明確:“我寫東西時,我便想起,一個美術家有機會從許多美女中擷取精華,集成一個維納斯女神的像,是多么寵幸的事。我因不自揣,也模仿這種故智,把許多美女們的容姿和特性合在一爐而冶之,鑄成那主人公夏綠蒂;不過主要的美點,都是從極愛的人那)L擷采來的。好診索的讀者因此可以發現出與種種女性的相似之點,而在閨秀們中,也有人關心到自己也許是個中的人物。>. y ) so這是構思中表象自覺運動(分解和綜合)的很好診釋。構思過程中,無論是表象的分解和綜合,還是表象的深化、異化,都是創作構思 中對表象的加工,正是因對表象的創造,才有了文學形象的胚胎。
內在的構思要借助語言文字外化于筆端,才算完成了作家角度的文學創作?!罢Z言的斟酌是始終聯系著作者的表象運動的”,f}lu2>賈島在創作“僧 敲月下門”一句時,對“敲”的選擇到底是“推” 或“敲”,他總在做手勢,這不難想象他腦子里正 在進行相應的表象活動。還有,作家根據情感進行 創作,一定要把情感加以客觀化,使它成為一種意 象。“他自己對于這個情感一定要變成一個站在客位的觀賞者,然后才可以得到形式的完美。.. }a)作 家需要對自己的創作進行反復思考,所描繪形象是否貼切、真實傳達了自己的審美理想,這一過程是必要有表象的參與。還有文學創作中的各種創作手法,如比喻、象征就是各種各樣的表象聯想。
從狹義上可以說,文學創作就是積累表象—加工表象—創造新表象的過程。
二、表象在文學欣賞中的作用
按接受美學的觀點,作家完成創作并不等于真正完成了作品,作品需要讀者的閱讀、欣賞,才算真正的完成了。表象在創作中是創作的基源、手段,并貫穿文學創作的始終,在文學欣賞中表象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為文學作品的閱讀不同于其它科學、哲學著作的閱讀,文學以形象性為主,為更好地欣賞作品,同樣需要借助于表象。這里表象的作用可以作為一種更好閱讀、體味的手段使用吧。例如,讀一首唐詩,大概只要幾十秒,可如果人們真的只用這短暫的時間去讀,那就決不能算作欣賞藝術?!爸挥袑υ娋溥M行反復的吟詠和玩味,才能由本身并不具形象性的語言符號引起相應的的表象、聯想,從而產生豐富的形象感,并領略其中的意境或理趣。a [1)373表象可以加深你對作品意韻的體味,并形成深刻持久的閱讀記憶。
如果把心理轉換認作文學欣賞活動必要的心理鋪墊,那么,實際的欣賞活動就是欣賞者向文本的心理構建過程。作為審美符號的文學語言,除去表面的指稱外,其語言功能的完成很大程度上在于隱喻的內涵層。這樣,對文學語言的破譯就不是被動的逐字逐句的符合信息的提取,也絕不僅限于符號表象向事物表象的逐個還原,而是有多種心理因素加入的主動的建設性過程。以《紅樓夢》第二十三回中林黛玉欣賞《牡丹亭》一段為例,林黛玉回住房途中聽到的兩句唱詞是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這里的“姹紫”、“嫣紅”,其字面意思都指顏色,但后面卻跟上了動詞“開遍”,顯然僅僅實現符號表面指稱的表象轉換是不夠的。有中國文學閱讀經驗的欣賞者,就可以根據原文的前后關系,憑借自己的理解將“姹紫嫣紅”的顏色表象繼續轉換為有關花的表象。然而,理解了前一句唱詞,依然無法透視唱詞的本意,還要把根據前一句唱詞再造的意象和根據后一句唱詞再造的意象聯系起來加以想象,才能從艷麗的鮮花和“斷井頹垣”的鮮明對比中感悟唱詞中的感傷情懷。顯然,林黛玉從聽到唱詞到有所感觸,已經動用了包括理解、想象、情感在內的眾多心理能力,形成了一種主動的建構活動。
欣賞者理解力向文本的建構首先表現為運用自己關于語言的知識和關于世界的知識對語言信息流的連續破譯。文學欣賞一開始就面對著符號概念,“日照香爐生紫煙”的詩句,從其表面結構來看,只是一連串意象的有續排列,必須首先對句子的表面結構加以解析,才能進一步獲取負載其上的意象和情感信息。
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想象力便加入進來完成意象世界的建構,而想象力的加入又進一步的加深了理解。文學欣賞中的理解活動,并不訴諸邏輯思維對感性形象的一種概念整理,而是在初步理解之后就直接借助想象去再造意象。這時的想象還受到初步理解的制約,因而比較模糊和不確定,但也因為想象對象的不確定,想象活動反而更加積極和活躍,利用任何一點剛剛捕捉到的信息向著各個方向去忖度和發展。但是,隨著閱讀過程的展開,積累的有關表象素材越來越多,理解就會逐漸加深,想象也會逐漸明朗起來。這時的想象會進一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將一些逐漸明確起來的單個意象聯系起來考慮,猜猜它們的深層關系,一些原來還是比較凌亂和孤立的意象會在想象中以新的方式活躍起來,組成一個完整的意象世界。整個意象世界的確立反過去重新規范片段意象,片段意象在整體意象世界中的位置和關系的確立,又會反過來大大地有助于欣賞者對作品的理解向深層發展?!都t樓夢》中寶、黛、釵的愛情糾葛由大觀園里延伸出去,同整個賈府的家業興衰以及上至四大家族、下至劉姥姥、眾丫鬟、奶娘的整體社會背景聯系起來,幫助了讀者在一張整體的圖式上重新確立他們的位置。在這種整體圖式的背景上,原先的局部意象會逐漸的變得清晰起來。
在理解與想象相互交織深化“建構”的過程中,情感也會加入進來發揮自己的作用。欣賞者不是完全被動的體驗文本中內化的情緒或人物,而是憑借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情感反應能力去建構對象。體驗能力幫助欣賞者加深理解,情感反應則轉化為動力去推進欣賞者的想象。情感和想象、理解綜合為一體,但也在欣賞過程中形成一條相對獨立的自身軌跡。在閱讀開始之初,由于欣賞活動還未充分展開,情感同理解和想象一樣,對文本的介入都還不是很深,但即使在這時,情感也已經加入進來開始了綜合建構的活動。讀的劇作《原野》,序幕中的金子賣媚要挾自己的丈夫,逼著大星在母親和妻子之間選擇。此時讀者會覺著這個女人心術不正,嫵媚中帶幾分促狹,可愛但不免有一點害怕。這種情感反應還是初步的,如果它固定在這一點沒有發展,讀者的想象就開始受到轄制,情感反應也難以深化。隨著劇情的展開,金子身上熠熠閃光的一面也開始顯露,她那強烈追求自己幸福、追求自身價值和平等地位的愿望逐漸開始得到理解,欣賞者便由理解轉換為同情,以至一定程度的贊賞。由于理解的深化,欣賞者與文本之間的交流變得更加頻繁和豐富,它會在不同層面上立體展開,既有喜怒哀樂的表達,也有更高級的審美情感和道德情感的升華,并且隨著意象越來越鮮明,情感的指向性和傾向性也越來越明確。情感會干擾欣賞者的注意,吸收與之相合的信息,排斥與他不合的信號,使欣賞者在想象中再造的意象具有明顯的個性特征。情感的強度也和閱讀開始時不同,細碎的情感浪花逐漸轉為深沉的潮涌,越來越強烈的撞擊著讀者的心扉。這時的欣賞者似乎已經完全被文本所左右,他用自己的情感給文本中的對象鼓起了生命的風帆,就此戀戀不舍地追隨著這面風帆漂泊在情感的海洋上,全部身心都沉浸到欣賞中去。達到時,竟會身心共鳴,難以自持:或者纏綿悱惻,憂傷悲切,或者熱血沸騰,慷慨激昂。情感表現盡管不同,但所表達的情感強度卻是一致的。
欣賞活動中這種綜合心理建構的過程,充分反映了文學是一種時間藝術的特點。它對對象的“感知”是逐步積累的,通過一個一個文字符合的破譯,通過一個一個意象的再造,整個心理建構在多種心理因素作用下表現為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
寓言就是“寓意于言”,是一種用散文或韻詩的形式通過故事來寄寓道理的文學體裁,通常帶有諷刺或勸誡的性質,往往具有強烈的諷刺效果和鮮明的教育功能。寓言往往篇幅短小,結構緊湊,語言則高度凝練,極富表現力,多運用比喻、比擬、象征等藝術手法來闡發深刻的哲理。故事中的主人公可以是人,如《愚公移山》《盲人摸象》等;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物、植物或微生物,如《狐假虎威》《蚊子和獅子》等。其主題思想多是借小喻大,借古喻今,借此喻彼等。
■
一、把握故事內容及其塑造的形象
寓言在結構上大多分為故事和教訓兩部分。所以同學們首先要把寓言當做故事去讀,弄清寓言敘述的是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怎樣,故事中有哪些人物(有時是擬人化的植物或動物等),主要形象是誰,他們(它們)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進而領會寓言的寓意,并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如《東郭先生和狼》中塑造了東郭先生、農夫和狼三個不同的形象,作者通過對東郭先生和農夫對狼的不同態度與言行的對比,認識到狼的狡猾、兇殘,東郭先生的糊涂、愚蠢,農夫的機智、果斷,從而得出寓意“決不能憐憫像狼一樣的惡人”。
二、領會寓言的寓意
學習寓言的目的是通過對故事的分析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領會寓意,進而在同學們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學以致用。同學們在把握寓言的寓意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看題目,寓言的題目一般都是對寓言內容的高度概括,如《畫蛇添足》即由題目得出寓意:做多余的事,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會弄巧成拙;其次看寓言的開頭和結尾或者寓言中的某些重點語句。如《狐假虎威》中的最后一句是:“狡猾的狐貍是借著老虎的威風把百獸嚇跑的。”“借別人的威風”是理解這則寓言寓意的重點;再次要聯系生活實際,這是弄懂寓意的關鍵,寓言是現實生活的折射和反映,寓言故事中的形象一般都象征著生活中的某些人或事物。再如《猴子和鱷魚》這則寓言,由猴子和鱷魚的表現,聯系生活實際進行理解,同學們可以得出這則寓言的寓意:騙人者反而受騙、邪不壓正等。
三、掌握寓言運用的表現手法
寓言情節新奇,往往能喚起讀者豐富的聯想,它經常借助擬人、夸張、諷刺等表現手法將深刻的道理寄托在寓言故事中,如《黔之驢》就是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虎從畏驢到食驢過程中的心理、動作描寫得細致逼真,層次清楚;作者對驢雖著墨不多,卻抓住它的形體“龐然”,以及其特有的動物本能“鳴”“蹄”來寫,形象傳神,使一只生性大膽而頗有心計的虎的形象躍然紙上,又恰當地表現了貌似兇猛而外強中干的驢的形象;諷刺了當時統治集團中仗勢欺人而色厲內荏的某些上層人物,指出他們必然覆滅的下場。所以同學們在閱讀寓言時,要注意學習寓言中豐富的表現手法、精練的語句和豐富的詞匯,提高自己的閱讀和寫作能力。
■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題。
鸚鵡救火
陵金安
有一只鸚鵡,離開家去看外面更廣闊的世界。飛了幾天,它又累又餓地來到了一座山林,打算暫時在這里安身。一只小松鼠看到了這只來自異鄉的鸚鵡,馬上蹦蹦跳跳地跑遍了整個山林,把這個消息告訴給所有的動物:“快去看哪,來客人了,來客人了!”動物們為鸚鵡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鳥兒們唱起動聽的歌,小鹿們翩翩起舞,小猴們采來美味的漿果,鸚鵡面對這一切,十分感動。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所有的飛禽走獸都待鸚鵡特別好,鸚鵡也盡自己的能力為大家做事,大家都很喜歡它。
雖然生活得很快樂,但是時間一長,鸚鵡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來。于是它向大家告別說:“這么多天來,大家對我的照顧,使我非常感激,但我必須回家去了,希望你們多多保重?!眲游飩円酪啦簧岬匕邀W鵡送了一程又一程,還是不得不分手了。
過了些日子,不幸的事情發生了。這座山林忽然起了大火,烈焰滾滾,映紅了半邊天,百里之外都看得見。山林中的動物們無處逃竄,死傷無數,情況讓人慘不忍睹。
鸚鵡遠遠地望見了這邊的大火,心中暗叫“不好”,它不辭勞苦地日夜趕路,趕到了著火的山林邊。它一次次地飛到附近的河邊,將羽毛在水中沾濕,然后把水灑向山林。也不知這樣來來回回飛了多少趟,鸚鵡累得頭昏眼花,幾次險些被熱浪吞沒,身上的羽毛也被燒焦了,但是火勢一點也沒有減弱,反而越燒越旺。鸚鵡毫不氣餒,還是不斷地灑著水。
天上的天神看見了,就對鸚鵡說:“你也太自不量力了,憑你用羽毛灑的那一點水,是根本撲滅不了山火的,你這是何必呢,搞不好還會把自己的性命都搭進去!”鸚鵡回答說:“我知道也許幫不了什么忙,可是我曾經寄住在那里,那里所有的動物都非常善良,待我非常好。無論如何,我一定要為它們竭盡全力,決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它們活活被燒死!”
天神聽了這番話,很受感動,立即撲滅了山林中的大火,鸚鵡的朋友們終于得救了。
(選自《中國寓言故事》,有改動)
1.文中畫線句所用的修辭手法是 ,體現了小動物們的 。
2.寓言第三段中的第一句話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文中第五段主要運用了 描寫,本段的段意是 。
4.請你總結本則寓言的寓意。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題。
[古希臘]伊 索
在大森林中,有許多危險威脅著動物。除了獵人的陷阱外,最讓驢擔心的是野獸的襲擊。
有好幾次,虧它拼命地奔跑,才逃脫猛獸的毒爪??墒枪鈺懿恍邪?,每次,它都跑得上氣不接下氣,死去活來的。它想,要是我能變成一頭獅子,我就是森林之王,那么那些臭野獸就不會追趕我了。
這天,驢在森林里尋覓著鮮甜的青草。突然,它發現在不遠的那邊,低矮的灌木叢上有一張獅子皮,猛一看,獅子頭栩栩如生,怪是嚇人。這恐怕是獵人不小心丟下的呢。驢子心想:這下可好了,我可以扮成獅子了,披上獅子皮,所有動物都會被嚇跑,不但野獸不會來追趕我,小動物們也會被我嚇走,那么我就可以吃最鮮美的青草了。驢子越想越高興,披上了獅子皮,昂首闊步地向前走去。
一只小兔子正在草地上玩耍,披著獅子皮的驢悄悄地走近它,忽然出現在它面前,把兔子嚇得“哧溜”一聲鉆進了地洞。
一只小松鼠在松樹上悠閑地吃著松子,欣賞藍天白云,忽然,披著獅子皮的驢走近它,它嚇得慌忙逃竄到另一棵更高的大樹上。
一只小鹿正吃著青草,當披著獅子皮的驢出現在它面前時,它也嚇得撒腿就跑,頭都不敢回。
驢子把它們一個個嚇成這樣,高興極了,哈哈大笑起來。動物們由笑聲聽出原來是驢子披著獅子皮嚇唬他們。大家都覺得驢子太過分了,責怪驢子不應該嚇唬自己羸弱的兄弟動物。
這時,站在高處的小松鼠看到一只狐貍向它們走來,它喊道:“狐貍來啦!狐貍來啦!快逃啊。”小動物們聽到喊聲紛紛躲的躲、跑的跑了。
驢子正想跑開,轉念一想,我現在已經是獅子了,所有的動物中我最了不起了,我用不著害怕狐貍了。于是慢悠悠地轉頭,大搖大擺地走到狐貍面前,停了下來。
狐貍猛一看,嚇了一大跳,趕緊畢恭畢敬地走上前,說:“我親愛的獅子大王,原來您老人家也在這里呀!我馬上走,我馬上走,不敢打擾?!闭f完,掉頭溜開了。
驢子得意極了,這正是以前襲擊它、追趕它的狐貍,它也不敢侵犯它了,嚇得跑掉了。開心的驢子忍不住引頸高亢,“昂昂”地叫起來。
驢的叫聲傳到了尚未走遠的狐貍耳中,它明白原來是搗蛋的驢子,披了一張獅子皮來嚇他,轉身,向驢子猛沖過來。
笨拙的驢子想逃跑,一邁腿,卻被獅子皮絆住了,怎么也跑不了。狐貍撲了過來,一口把這頭蠢驢咬死了。
披上獅子皮,就以為自己是獅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其實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蠢驢就是蠢驢,本事是靠練出來的,一招一式都需要苦功夫,不是靠裝出來的,假借獅子皮裝出來的威嚴,當然不可能長久,這是一揭就穿的謊言。撒謊者到頭來被自己蒙騙,丟掉了性命,活該。
(陳思丹/編譯,選自《伊索寓言》,有改動)
1.給下面的黑體字注音。
羸弱 引頸高亢 蒙騙 栩栩如生
2.給本則寓言擬一個標題。
【關鍵詞】 幼兒教育;幼兒文學欣賞;教學策略研究
文學欣賞是通過對作品語言符號的解讀獲得審美愉悅和精神滿足,幼兒文學則是以最簡單有趣的語言內容來幫助幼兒獲得精神上的提升。幼兒接觸文學的階段主要分為家庭兒童文學閱讀與幼兒園學校教育階段。雖然幼兒對于文學的理解能力還沒有真正的形成,也沒有充足的文化基礎,但是通過教師的引導以及幫助,幼兒可以以聆聽、或者拼音閱讀的方式來很好的感受文學中的情感。因此,在教師或者成人的幫助下,開展有效的幼兒文學欣賞教學,對于幼兒成長階段有著顯著的必要性。
一、改變傳統教育的誤區,提升幼兒文學的教育地位
開展好幼兒文學欣賞教學首先要從教育的思想觀念轉變著手,傳統的觀念認為幼兒的智力發展或者是知識水平不足以達到接受文學欣賞教育的層次,因此,傳統幼兒教育往往以語言教學提升幼兒語言應用能力,游戲教學提升幼兒娛樂性,啟發教學激發幼兒的探索能力,這些教學的方式在幫助幼兒成長的過程中發揮著極大的作用,但是卻無法幫助幼兒培養基本的文化素養,也不能通過有效的文學作品讓幼兒獲得審美愉悅與精神滿足,因此,幼兒文學欣賞教學的缺失對于幼兒精神世界的豐富造成極大的阻礙。例如傳統的幼兒培養過程中,幼兒接觸最多是幼兒玩具,在整個市場的統計中,幼兒玩具和幼兒服飾占據了幼兒用品的最大比例,同時在傳統的幼兒園教育中,幼兒讀物也非常的少,相反,積木一類的小玩具卻非常的充足,大多數傳統幼兒園都只是大量的購進兒童玩具,以吸引學生娛樂玩耍。在育兒知識普及以及國家對于幼兒教師嚴格要求后,我國的幼兒文學才從傳統的觀念中突破出來,成為幼兒培育和教學的主要載體。因此,改變傳統幼兒教育的誤區,提升幼兒文學的教育地位,才能真正的開展好幼兒文學欣賞的教育工作,提升幼兒的精神世界。
二、合理選擇教材,提升幼兒文學的質量
我國幼兒文學在幼兒教育水平提升后逐步獲得了幼兒用品市場的份額,但是在幼兒文學的發展過程中,很多的幼兒書籍只注重發行速度以及銷售量,而忽視了幼兒文學本身的質量,因此在龐大的幼兒文學市場上,書籍質量參差不齊,內容的適宜性也有待考究。在開展幼兒文學欣賞教學的策略研究時,教材的選擇應當作為幼兒文學欣賞教學中的重要工作,以教材的優質性推動幼兒文學欣賞教學效果的提升。例如經典幼兒文學《三只小豬的故事》,以平實的語言、有趣的故事為載體,讓幼兒學生在書本閱讀的過程中了解個人努力、勤勞的重要性。在開展幼兒文學欣賞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借助這本教材,通過趣味故事朗讀的方式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進而激發幼兒對于作品欣賞的興趣。樸實的語言可以讓幼兒直接感受故事內容所表述的部分哲理,再加上成人或者教師的幫助,幼兒對于文學中所展示的哲理可以有深刻的理解,幼兒文學賞析的教學效果也能夠得到顯著的提升。
三、主題情景創立,帶領幼兒走入文學世界
幼兒對于文學欣賞的能力還沒有得到充足的提升,因此在幼兒文學欣賞教育的過程中,幼兒很容易對文學書籍失去興趣或者是因為注意力的不集中而不能有效的進行學習。如果在幼兒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能夠根據課程教學的內容,為幼兒文學欣賞教學設立合理的情景主題,帶領幼兒走入文學世界,那么在主題情景的熏陶下,幼兒對于文學欣賞的學習興趣更濃,對哲理的理解也更加的深入。
課堂情景的設立是幼兒文學欣賞的最佳方式,在文學欣賞教學課中,教師可以根據幼兒文學中的故事情節,在班級設立各個特定的情景,并邀請學生扮演相關的角色,例如聰明的一休、三只小豬、聰明的小白兔等等,使得學生在文學欣賞的過程中通過直接參與的方式感受文學中的樂趣、體味文學中所折射的道理,而教師需要做好指引的工作,幫助學生自行進行知識的探索,以活躍的課堂氛圍帶動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
四、選拔專業的師資隊伍,開展好幼兒文學教育
近幾年來,國家對于幼教的培養與選拔工作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同時對于幼教的資格認定以及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幼兒園在選拔師資的過程中,除了對于學歷、普通話、藝術能力等方面的要求,還需要強化教師耐心、文學素養、表達方式等多方面的綜合能力,只有借助綜合水平高的教師開展幼兒文學欣賞教學工作,才能發揮其真正的效果來提升幼兒文學素養。
論文摘要:如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是《文學欣賞》課教學中需要特別關注的。精心選擇學生喜愛的教學內容,充分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創設研討與互動的教學情境等方式,都有助于喚醒學生的參與意識,使課堂氣氛生動活潑。
1精心選擇教學內容讓學生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
開設文學欣賞課,是對大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一個嘗試,所以,目前還沒有固定統一的教材可供使用,而面對涉獵文學作品相對少的學生,選擇什么樣的文學作品,選擇哪些文學作品,這是教學過程中首先要考慮的。為此,在開課前,可以先讓學生在紙上列出自己喜歡的作家,讀過的文學作品,以了解學生的欣賞趣味。當然,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每個學生的欣賞趣味不一樣。有喜歡古典文學的,有喜歡現當代文學的,有喜歡臺灣文學的,有喜歡外國文學的,這樣,在安排教學內容時,就應盡量顧及每個學生的興趣,有的放矢。同時,也應選擇一些他們不熟悉但非常重要的作品穿插其中,這樣不僅可以滿足他們的欣賞趣味,而且還可豐富他們的學識,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還應讓學生認識到,名著思想深邃、藝術精湛,閱讀和欣賞名著是一生一世的精神享受,課堂學習只是讓他們走近名著,感受名著,從而喜歡名著,只有不斷地閱讀、理解名著,他們的精神世界才會不斷豐富寬廣。
隨著影視、網絡的普及,學生的文本閱讀量越來越少,像《紅樓夢》這樣偉大的巨著讀過原著的人寥寥無幾,多數學生是從影視上了解故事情節的,無法感受原著的語言美。建構主義研究表明,人們對知識的接受和理解是一個主體不斷建構的過程,即只有通過個體的真實體驗來達到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才是最有效的。因此,要特別強調與文本的直接對話,每次開課之前,把要講的篇目發給學生,讓他們閱讀,并在課堂上談自己對作品的理解,不讀評論文章,以免先人為主的評論影響了學生對文本的個體見解。而對于一些詩詞,可以采用課堂誦讀的方法,激發學生在誦讀中分享文本中的情慷。最有價值的嘗試是自編自改文本劇情的方式:學生以“導演”的身份進人文本,對其中的結構、情節、人物設置進行自己有特色的刪改和重新編排。這種方式能激發學生再創造的興趣,使學生與作品問的交互作用得以深人,從而豐富自身的藝術經驗。
2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角色和引領作用
將課堂主體由教師變為學生是非常重要的理念轉變,必將有效提升和活躍課堂氣氛。而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學生經常是被動、機械的教育對象,沒有作為主動的主體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這限制了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壓制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在文學欣賞課的教學活動中,要注意加強教師對現代教育理論、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學習,積極改進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可針對某一作家或作品,提出一些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或者利用多媒體現代教學技術,有計劃地組織學生觀看一些名著名片,然后談觀后感。這樣可以促使學生為了闡述自己的觀點,不僅在課后閱讀了許多作品,查閱了許多相關資料,更有許多同學把改編成影視的名著與原作進行比較討論。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也要參與其中,更善于聽取和分析學生的解題思路,給予各種不同意見以充分表達的機會。同時,還要不時地給他們以啟發、引導。課堂上,老師既要把學生看作一個知識的學習者,更要把學生看作一個有豐富內心世界、有獨立人格尊嚴和巨大生命潛能的生命體,尊重他們,關心他們,愛護他們。學生思考的成熟與否,觀點的幼稚與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個學生都能主動地參與并表達自己的觀點。所以,確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的生命潛能和創造精神在豐富多彩的自主活動中得以充分釋放,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是激活學生思維,形成良好教學效果的關鍵。
3創設嶄新的教學情境
3.1學生研討式
對話教學是目前比較先進的一種教學理念,它提倡建立自由、開放的心理場境,體現民主、平等、自由、開放、溝通、合作等特征,培養學生主動積極的意識和自由開放的個性,力求創設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充分參與的課堂教學情境。建立和諧氛圍,是創設充分參與的課堂教學情境的前提?,F代教學理論認為,課堂教學除知識對流的主線外,還有一條情感對流的主線。民主、平等、友好的師生關系是愉悅、和諧的課堂環境形成的基礎。在這樣的情境下,教師不輕易指責或批評學生,常給學生以鼓勵和支持,使學生心情舒暢、興趣盎然、無拘無束地參與教學活動,為學生的學習創沒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例如,在欣賞金庸小說時,設定的情景是“金庸小說研討會”,同學們坐成圓桌式,暢所欲言,教師不加任何評論,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同學們在談到金庸小說中的“大俠”時,有的認為是郭靖,因為他“為國為民,俠之大者”;有的認為是令狐沖,因為他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有的則認為是蕭峰,因為他為了和平,為了阻止大宋與契丹兩國交兵而不惜犧牲性命。在談到誰的武功最高時,有的學生說是韋小寶,因為他的逃跑功最厲害(不時引起哄堂大笑)。實踐證明:給學生創設成功的機會,體驗成功的愉悅.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習動機,使之滿腔熱情地投人學習。
關鍵詞:文學欣賞 再創造 主體因素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具有喚起讀者愉悅的審美機制。文學欣賞是文學作品(即欣賞客體)在讀者(即欣賞主體)方面引起的一種思維活動,是讀者運用思維器官,依靠想象和聯想,對作品進行感受、體驗和思索,從而獲得美的感染和愉悅,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的特殊審美活動。
文學欣賞,相對于造型、表演及其他綜合性藝術的欣賞,既不是感官刺激的結果,也不是簡單的復映現象,再現形象,而是欣賞者通過語言媒介,利用想象與聯想,依靠自己的內在素養,結合閱讀時的情境。去感受文學作品的藝術形象,體味藝術境界,領會思想內容,激起情感反應,最終體驗文學作品的藝術魅力,達到文學欣賞的最佳境界。這一過程。就是文學欣賞的再創造。比如:欣賞元散曲家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三個“鼎足對”中的九個名詞:“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如果消極、被動地去感知,這不過是一堆毫無雕飾的名詞而已;如若積極、主動地去想象、聯想的話,腦海中便會浮現出一個個意象,再把這一連串意象置入“夕陽西下”的時空背景下,最終又組合成一幅滲透著天涯孤客羈旅愁思之情的秋景圖:“斷腸人”目含企盼,心懷凄涼,面容憔悴,周身疲憊,在這歲之暮、日之暮,獨自信馬流落天涯……作者早年熱衷功名,一生并未得志,長期漂泊在外的孤獨凄涼之感,通過這一再現的形象傳遞給了欣賞者。并引發其強烈的共鳴。欣賞者對作品中人物、景物及意蘊的把握,全靠在對全文28個字所傳遞出的信息的理解、感悟,聯想和想像基礎上的欣賞再創造。
文學欣賞的再創造,是達到文學欣賞最佳境界的必由之路。然而,由于欣賞主體在欣賞過程中的想象,總不免要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等而有所加工改造,于是欣賞者頭腦里再現的形象,既有作品中客觀形象的確定性與規定性,又有欣賞者的獨創性、新穎性,因此,欣賞主體再創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欣賞的質量和效果。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人們的文學欣賞再創造能力同其他許多方面的能力一樣,因受多種因素制約而呈現出差異性。本文主要就欣賞主體后天的非確定因素簡析如下:
一、欣賞主體一定的人生閱歷和藝術思維能力是進行文學欣賞再創造的關鍵因素
欣賞文學作品,對文學形象進行再創造,必須對文學作品反映的社會生活有相當的直接和間接的經驗,要能分辨真善美和假惡丑,要有一定的藝術感受力和分析理解力。
1 必要的人生經驗。生活是培育想象之花的沃土,我們有豐富的生活經驗,才能由此及彼,浮想聯翩,創造出新的形象。文學欣賞中的想象和聯想,是以欣賞者的生活經驗為基礎的。
小時候欣賞大人們講的童話故事、兒歌,全靠那時的一點直接生活經驗。長大后隨著閱讀作品內容、藝術的漸趨復雜,對欣賞者人生閱歷和相應的知識結構的要求也隨之提高。
文學欣賞再創造離不開必要的人生經驗,因為文學和經驗都由人生而來,怎樣看人生。就怎樣看文學。一般說來,生長在北方的人,更能體味“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的壯麗景色;久居南方的人,則易領略“雨輕風色暴,梅子青時節”的秀美風光。一個足不出戶、孤陋寡聞、頭腦閉塞的人,是很難具有生動豐富的想象力的。對人生有相同的感受或相同的見解,千山萬水也如比鄰而居,否則,咫尺之遙也成天涯陌路。人生是欣賞文學作品的主要通道。以人生說文學,如平湖蕩舟。無所不通;脫離了人生談文學,就會越談越玄。
2 欣賞者的文化素養。文學是有不同層次的,有簡單與復雜,淺露與深邃,單義與多義,明確與朦朧之分。欣賞主體文化知識的多少,規范著欣賞的范圍與深度。一個人文化藝術修養越深厚,思想認識水平越高,他在文學欣賞的再創造活動中也就越得心應手,其文學欣賞能力和分析鑒別能力就越強。許多優秀的世界名著,至今只能在我國“文化密集區”流行,而不能遠播農村,主要是文化因素的影響。再如我國古代的詩、詞、曲??梢哉f是中華文化的結晶,可由于同樣的原因,它們也不能為世界廣泛接受。即使是本國讀者,如果沒有一定的文化修養,最多也只能得其皮毛,很難使欣賞遞上層樓,成為真正的賞心樂事。總之,對于某種以特殊文化為依托的文學作品,你掌握了有關知識,它才會對你產生魅力:你不能突破知識的局限,橫在你面前的,就是不可逾越的鴻溝。
二、欣賞主體良好的處境和健康的心境是文學欣賞再創造的重要保障
文學欣賞所處的環境,影響著主體的心境,最終影響文學欣賞再創造的效果,處境不同,效果則異。良好的心境是進入最佳欣賞狀態的前提與基礎。
1 欣賞主體的處境。欣賞主體閱讀作品時的處境,是指文學欣賞過程中主體所處的環境與時令,屬文學欣賞主體的外部條件。文學欣賞要求主體保持注意的穩定,尤其是長篇巨著。人物眾多,場面紛繁,情節復雜,矛盾交錯,加之形象意蘊的豐富性與不確定性,主體在欣賞過程中如不發揮注意的作用,是很難對作品有較完整、深刻的體驗和認識的。即使欣賞四句短詩,也要凝神靜氣,反復地吟詠、玩味、推敲,才能由不具形象性的語言符號最終感受作品所展示的意境、情感氛圍、人生哲理以及作者對生活的獨特感受。雖說注意是靠人的意志、毅力來維持,但表現在視覺與聽覺上的外界刺激,也會干擾和影響注意力的集中,特別是心理素質較差的人更容易使注意力分散與轉移。因此,欣賞主體必須對欣賞環境作出合適的選擇。另外,氣候、時間對注意力也有著一定的影響。異常的天氣現象會導致人的注意力分散:欣賞時間過于零碎分散,注意力也不易集中:時間過長,人的精力下降,注意力的質量也會大減。所以,要想達到文學欣賞的最佳境界,還要對欣賞時間作科學合理的安排。
2 欣賞者閱讀作品時的心境。文學欣賞的心境,是指文學欣賞過程中主體的心情、心態。人的注意力,盡管受外部條件影響,但起主導作用的卻是人的心理素質。文學欣賞中主體要充分發揮心理功能的作用,獲得較佳的審美效果,還須具有良好的心情和健康的心態。
心情指主體某段時間的情感狀態。人有雜念,難于凝神:七情過度,難于集思。甚至,惡劣的心情還會使人失去文學欣賞的欲望。另外,由于情感總是與客觀事物是否滿足人的需求有關,主觀色彩極濃,加之處于動態之中,因此,不同的人或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對同一作品或作品中同一人物、事件。產生不同的愛與憎、褒與貶,肯定與否定都與主體的心情有關。所以。文學欣賞主體應保持不浮不躁的良好心情,即所謂閑情逸致,與欣賞客體作到交流感應,以獲得較佳的審美效果。
文學欣賞的心態,主要指文學欣賞過程中具有普遍性的審美態度。審美態度盡管表現多種多樣,但最突出的莫過于審美與功利的關系,倘若二者失衡,要么混淆藝術與真實的界限,主體就會以實用態度取代審美態度。要么主體就會完全處于“靜觀”狀態,不能從文學欣賞中受到熏陶感染,失去審美與社會效果。清代陳其元在《庸閑齋筆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余弱冠時讀書杭州,聞有賈人女明艷工詩,以嗜(紅樓夢>致成瘵疾。當綿懾時,父母以是書貽禍,取投諸火。女在床,乃大哭曰:‘奈何燒殺我寶玉!’遂死。杭州人傳以為笑。”這種悲劇在文學欣賞史上不乏其例。究其原因,就是欣賞主體缺乏健康的心態,沒有處理好審美與功利的關系,混淆了藝術與真實的界限,用實用態度取代審美態度。文學欣賞。由于既有審美功能又有社會功能。主體在獲取審美享受的同時還要凈化自己,從作品中獲取巨大的精神力量,因此文學欣賞的健康心態,主要是處理好審美態度中審美與功利的正確關系,使二者不要失衡,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離”,但又不能離得太遠。文學欣賞主體既要能夠進入作品,真實細膩地感受人物的悲喜憂愁,與人物一道去品味生活的甘甜酸苦,但他又可隨時擺脫作品中的人物,拉開距離進行審美觀照,“不即不離”,這才應該是文學欣賞的最佳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