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05 14:03:2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平民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各位領導,各位評委,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要講的題目是:
當平民偶像,展黨員光彩—老有所做,“退”有所為
邵建華
我是東環里社區的退休黨員教師,今年六十九歲。雖年齡大,但精神不老,我思想緊跟時代節拍,積極參加社區,組織的黨員學習,及社會各項公益活動。
“退而不休,永做奉獻。與時俱進,永葆領先?!边@是我心中的誓言。因此,我能時刻按上級的布署,時代的需要,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各項方針政策。
一.認真學習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觀的創新理論,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覺悟。
采用五種方式學習:
1.讀報、看電視;
2.學理論文獻,摘錄句子,做專題筆記;
3.編詞、譜曲、寫歌;
4.寫詩,演唱;
5.編寫說唱材料。(說:胡總書記看得遠……)
二.宣傳科學發展觀,促進三年大變樣,以旅游立市,謀劃新思路,宣傳、推介我市秦皇島。
1.自費出資,設計、印制了‘創新虎年掛歷’一百余冊,作為免費發送居民的新年賀禮。
此創新掛歷的設計,在于宣傳我市美麗風光,推介我市旅游品牌。版面設計成詩配畫,山水風光選用我市風景。詩的內容:是關于宣傳科學發展觀、愛黨頌社會、贊美大好時代,以及有關實現三年大變樣、快速發展我市的宣傳詩句作為推介語。
第一.詩的內容突出科學發展觀;
第二.采用我市美麗風光及名勝古跡做插圖,推介了秦皇島;
第三.印有
日歷,比較適用。(展示掛歷,及送給總書記的畫冊)
2.通過到各地采風寫詩,歌頌、贊美我市山海風光、歌頌改革開放,贊頌黨的富民政策,反映景區居民的生活巨變。寫有:開發區新貌、望峪美景、毛家溝大櫻桃、祖山風光、花果山、水簾洞、天馬湖、十里鋪葡萄溝等美麗景區。
3.編寫《美麗的秦皇島》歌曲,歌頌我市改革開放,城市巨大變化,以及新時代市民的嶄新風貌。(演唱美麗的城市秦皇島)
三.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
1.支持奧運,參加奧運安保志愿者。
(1).編、教“奧運健身操”弘揚奧運精神;
(2).譜寫迎奧歌曲;
(3).寫詩頌奧運;
(4).參加奧運安保志愿者;
2.弘揚社會主旋律,表揚好人好事,為新聞媒體提供新聞信息,撰寫稿件,積極反映民情,關心百姓熱點。
諸如曾見報上鏡的作品有:《園丁老雷鋒義務修路》、《街道路面雨后成小河》、《小廣告夜襲園丁小區》、《城河護欄嚴遭破壞》、《井蓋下陷行路危險》等。這些事件,通過媒體曝光及有關職能部門協調,多數都得以及時解決。
3.倡導遵守公德、宣傳文明、提高市民素質、促進社會和諧。
(1).編寫《文明十六字歌》約兩萬字,六十余首。
(2).編寫倡導文明的小品劇本,并參加演出。如區文明辦和《燕趙都市報》聯合搞的,情景劇巡回演出,在海港區范圍持續上演兩個月之久,深受市民的好評。編寫的《魚婆賣蟹》小品劇,曾在星光樂園直播演出。
1.編寫《文明少年十六字歌》,近兩萬字。
2.編寫教育、教學經驗總結,近四萬字;
3.編寫英語專著《英語速記歌訣一百首》在國家級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國發行。
4.為規范英文書寫,發明設計了《棱格英文書寫紙》,獲得了國家專利,并被我市教委印用;
5.編寫《規則英語單詞直讀法》榮獲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發現雜志社頒發的“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 ”并集書發行;
6.有關“科學發展觀”的詩文,曾榮獲市委“科學發展觀領導小組”的獎勵并在《秦皇島日報》刊登,部分格言獲得了國家級
大獎;(展示報樣,獎狀,獲金獎書樣)
7.有關網站也多次轉載我的文章和事跡。
五.創先爭優出新招,文明示范進樓道,保潔護綠愛花草。
1.我為社區設計‘支部爭樹一面旗,黨員爭當十顆星’的‘創先爭優’活動方案;以提高黨員的光輝形象和服務能力。此方案受到市和省領導的肯定,欲將在省范圍推廣。
2.開展“文明行為進樓道,和諧鄰里靠大家”創文明樓道活動; 共同清除小廣告,自費粉刷樓道墻。達到樓道清潔,鄰里和諧,維護安全,共創爭當文明家庭。
3.參加護綠志愿者,義務維護園丁苑的環衛管理工作。
4.發明設計“環保兩用拾物夾”倡導環保、推廣低碳,并榮獲“區科協二等獎”參加頒獎晚會,亮相《星光樂園》現場直播。并自費購料組裝20把將進行示范推廣。
5.倡導樓棟居民和諧、文明、團結、崇尚先進,關愛小區,組織舉行“才藝技能實物展示”鼓勵大家爭創文明,愛我家園。
6.教師節期間,自費印制“教師慰問賀卡”八十份,送給《萃文及十三中》的兩個學校的黨員老師,進行節日慰問。
這是我自退休以來,參加社會活動的部分簡介。
我經常自勉道:
下午好!
感謝大家對我的厚愛,讓我有機會在教育處接受鍛煉。談起對學生的德育管理,在座的各位是行家里手,更有發言權。回顧這一學年,學校德育工作穩定、有序,主要得益于秦校長、吳校長的正確領導,得益于全體班主任同仁的大力支持和積極配合,同時大家也給予了我本人許多幫助,使我順利開展了一些工作,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發現了一些問題。在此,我把自己一年來的工作情況向大家匯報一下,不妥之處請批評指正。
一、工作職責
就是服務。學校對處室職能的定位是“督導、服務、評估、協調”8個字,就我個人理解,我認為其核心就是服務。作為教育處副主任,就是要竭盡所能為學生服務,為班主任服務,為領導服務。為此,我給自己和部門工作人員提出了6字工作要求:熱心、齊心、用心。制定了與班主任一起共同實踐的工作準則:投入、藝術、高效;確立的培養目標是:規范、創新、全面。
二、主要工作
1.完善制度。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制度建設上我們堅持繼承與發展的原則,即在沿用過去好做法的基礎上適當調整、修改與補充。一年來,我們先后制定下發了近10個規章制度,如《學部、班級德育常規管理十要》、《學生紀律十四條》、《班主任工作日程》、《日常行為規范優秀達標班級指標》、《自主管理示范班標準》、《衛生、紀律分擔區的劃分及管理規定》、《學生進出校門管理規定》、《活動課管理規定》、《小周六、周日學生管理規定》、《學生午休管理規定》等,這些規章制度,確保了日常德育工作規范、有序進行。目前,我們根據高中部席小宇、張曉爽等班主任的建議,正在擬訂《學生德育積分條例》,以使學生管理工作進一步規范化。
2.緊抓常規。學校常規往往能直觀反映一所學校的校風、校貌,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需要經常抓,反復抓,抓反復??傮w看,一年來學校衛生、紀律和其它常規工作狀況良好,這得益于各學部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值周工作體系和各班主任的鼎力相助。為配合班主任工作的順利開展,教育處嘗試從三個方面做了努力:
加強教育和引導。拿“六不規定”來說,我們在處理個案中重視從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入手,在要求學生“做什么”之前,給學生講清“為什么”,杜絕簡單硬性處理,用“這是集團規定”或某種權威來強迫學生被動接受。正確的行動來源于正確的思想指導。執行之前,理念先行。學生是有個性有思想的人,他對我們的要求提出異議說明他們很有頭腦。堵、壓管得了一時,管不了一世。而且我知道,我們的堵、壓會引起學生心理煩惱和逆反心理,這一來必會給班主任帶來很多麻煩,所以我們盡量作到引導到位,講清為什么不能帶零食,為什么要求不留長發,為什么要穿校服等,以減輕班主任的工作難度。
認真檢查,做好反饋。吳校長要求我們工作中腿要勤、眼要尖。一年來,我們往返于東、西兩個校區,對午休、小班課、電視校會、周六晚、放學后等常規管理中的重點、盲點、難點實行走動管理,經常性地巡視檢查,對每周確立的常規重點進行不定期的抽查,發現問題,及時反饋。
引入競爭機制,常抓常新。常規工作最怕做的疲沓、拖拉,看起來是小事情,卻老是做不好。為此,我們聽取了班主任的意見和建議,引入競爭機制,讓各班在爭優申報過程中提升班級常規管理水平,對優秀班級實行掛牌制,激勵他們更上一層樓,激勵別的班級爭向靠攏。如除每周評選紅旗班外,本學年我們開展了日常行為規范優秀達標班級、自主管理示范班、優秀值周班的申報評比活動。目前,我校共有日常行為規范優秀達標班級19個,自主管理示范班9個,優秀值周班17個。許多班級均實行了全員、民主管理,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構建了本班常規管理機構,人人有崗,崗崗有人,富有推廣價值。
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曾說過:“什么叫做不簡單?能夠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簡單。什么叫做不容易?大家公認的非常容易的事情,非常認真地做好它,就是不容易”。我們全體班主任在不簡單和不容易中牢牢抓住常規管理不放松,取得良好成效。
3.抓好培訓。在信息化時代,我們人人都需要充電。在培訓方面,我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奔匆皇肿グ嘀魅闻嘤枺皇肿W生干部培訓。教育處在學部抓好培訓工作的同時,也有針對性地開展了一些培訓。如本學年共開展了4次班主任培訓,其中2次是新班主任培訓,主題分別為“學校德育管理理念、德育管理制度培訓”和“如何有效開展家校聯系”;2次是全體班主任培訓:一為自主管理示范班經驗交流,潭菊清、徐春梅、鄭曉剛、丁玉玲、李緒坤等老師做經驗介紹;一為班級管理心理教育專題講座,通過“傷熊事件”引出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的話題。開展了4次學生干部培訓,如“老帶新”傳經送寶會、衛生、紀律委員工作培訓會、“自主管理中的苦與樂”交流會、新一屆學生會干部工作動員培訓會等,幫助學生增強服務意識,提高管理水平。
除定期開展培訓會外,我們還積極編印《德育文萃》,將一些好文章及時推薦給班主任,讓處在繁忙中的班主任能快捷地捕捉到新信息,武裝頭腦,促進工作。針對家長、班主任反映的學生上網影響學業問題,我們專門推出“網絡教育”???,供大家參考。
4.抓活思想教育。今天的學生獲取信息渠道廣,思維活躍,單一、空洞、權威式的說教很難說服他們,觸動他們的心靈,這就要求教育者采用多途徑、多渠道做好學生思想教育工作。
A.加強陣地建設。學生在校園里,如果我們不用積極的東西占領他們的心靈空間,消極的事物就會乘虛而入,并逐漸占上風。本學年,我們充分利用校會、櫥窗、宣傳板、廣播、電視等輿論宣傳工具,拓展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生活,陶冶學生情操,凈化學生心靈,讓我們的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就說學生看電視問題,禁止看或禁止看港臺電視連續劇,效果甚微,關鍵引導學生看。我們在本學年錄播了《對話》《東方時空》《動物世界》《科技博覽》等節目,定時播放,漸漸被學生認可和接受,并從中受到了不少教育。鄭華玉、黃啟領等老師還積極向我們推薦好的節目。我們也開展了“每周一歌”活動,把學生愛唱歌的熱情與唱好歌的導向有機結合,取得良好成效。 C.抓住重點,突出特色。針對我校實際,我們重點抓好四個方面的教育,即以“六不規定”為主要內容的平民化教育,以愛校教育為先導的愛國主義教育,以萬里精神為靈魂的萬里文化滲透教育,以育人在于育心為指導的心理健康教育。比如教育學生愛國首先就應從愛校、愛家鄉做起,為此,我們啟動了“發揚萬里精神、建構人文萬里”活動計劃,組織學生唱校歌、讀萬里創業史、聽董事長專題報告、討論“如何學萬里精神,如何做一名優秀萬里學子”等,增強學生自豪感、自信心和愛校、創新、拼搏等意識,提升學生精神面貌,營造積極向上的校風、學風。
5.加強德育研究。本學年共召開10次德育研究會,把問題當課題,研究討論。努力辦好《德育簡報》,力爭使之成為具有萬里國際學校中學班主任特色的簡報。目前,我們共編印5期,報道學校德育工作動態,開辟班主任工作論壇,介紹德育管理新理論、新觀點,武裝德育工作者頭腦。本學期本著“發現典型、推廣經驗”的目的進行了一次班主任工作調研,對一些好的做法予以推廣。非常高興的是我們的班主任正在努力從經驗型向科研型發展,促進了德育科研氛圍的形成。我們也開展了班主任工作論文的小型征集和推薦活動,彭林虹、周藝、程東文、倪志成等老師的教育論文紛紛獲獎。本學期我們還啟動了寄宿制學校校園文化課題的研究。
三、存在的問題
1.由于本人才疏學淺,加之經驗不足,所以工作中難免有這樣那樣的疏漏和不盡人意之處。一年來,我始終處于探尋、摸索中,竭力想為班主任服好務,但事實上服務不夠,敬請原諒。
2.常規管理中,說教痕跡重,教育方法、模式上仍顯陳舊。
3.學生管理上,表揚的少,批評的多,沒有做到兩手都硬。
4.工作中,本想抓兩頭,促中間(調研、布置、服務、總結、反饋),但總覺布置任務多,關心了解班主任工作過程中的難度不夠。
5.在發揮學生會作用,調動學生干部積極性,參與學校管理、監督、檢查等方面有待加強
6.工作預見性、前瞻性有待加強
四、下學年工作設想
1.總體要求:艱辛的勞動和科學的藝術(舉例:教育學生不穿拖鞋的不同處理辦法)。
2.學生管理上,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是在同學中大力樹立典型,弘揚正氣,營造比學趕幫超氛圍;一是對同學中存在的不良行為予以嚴肅處理,對影響惡劣的給予勸退,絕不姑息遷就,促進校風、學風上臺階。我們將在高中部試行《學生德育積分條例》。
3.班級管理上,堅持規范與特色并重。規范即要達到學校德育管理的底線,特色即班級管理的個性化,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自主管理也好,躬親型管理也好,嚴管型管理也好,只要利于學生成長,家長滿意,就是可行的管理模式。同時引入競爭機制,創造良好的競爭氛圍,促進各班高效發展。
4.校園文化建設上,重點抓好三塊:學生社團、學校輿論宣傳工具和校園活動。內容上將更加具有層次性、連續性、豐富性、開放性,學生主體地位將更加突出。
5.德育研究上:開設班主任工作論壇,就共性問題開展討論交流,如個別生教育問題、老萬里為什么難教問題等;繼續辦好《德育文萃》、《德育簡報》,推出我校校本德育課程,初步設想推出《主題班會集》;、繼續開展寄宿制學校校園文化課題的研究,積極參加市教委“首批校園文化示范學?!鄙陥笤u選活動。
一、加強德育隊伍建設,提高德育工作質量。
1學校重視對教師的培訓,我們采用請領導專家做講座、請優秀班主任做經驗介紹、外出培訓等不同形式,不斷提高班主任的素質水平。本年度,我們利用教師每周四沙龍的學習時間,聘請了進修學校徐慧穎和哈爾濱市教育研究院郭德鳳主任為教師進行《生態體驗式班會的培訓》和《新課程理念下的教育職業道德》,通過學習提高了教師的德育理論水平。要求教師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全校教師共撰寫98篇學習心得。張黎明和徐春麗兩位老師參加了全國傳美說課比賽雙雙獲得特等獎。
2、加強以班主任為主體的德育隊伍建設,組織班主任參加區進修組織的班主任培訓班,我校已有32名班主任參加培訓,學習有關班級管理方面的知識內容,通過學習,更新了教育理念。教師們共撰寫教育敘事125篇,教育論文70多篇,多篇發表在國家,省級報刊雜志上。
3、為了加強班主任班級管理能力,我校組織教師觀看魏書生關于《如何做班主任》講座錄像,每位教師撰寫了觀后感102篇。開展班主任教師開展工作經驗交流會。通過交流,班主任把班組管理的經驗和一些成功的小方法通過實例講了出來。供大家學習和參考,通過交流取長補短,提高了班級管理水平。
通過培訓,提高了班主任老師的育人能力及管理水平。每位教師都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撰寫學習心得體會提高教師的德育理論水平。
二、加強學生常規教育,營造良好育人環境。
1、愛國主義教育
(1)本學期繼續抓好每周一的升旗儀式和國旗下講話,培養學生聽見國歌聲要駐足肅立,少先隊員敬隊禮,激發學生愛國熱情,樹立正確的國家意識,培養愛國主義意識。 開展“紅領巾,我為你自豪”活動,培養學生熱愛胸前的紅領巾,熱愛少先隊組織。如今學生紅領巾佩戴率達到92%
(2)開展好“祖國明天會更好”“中華魂”讀書活動,并根據學校有關要求,組織了征文比賽。學生通過讀書活動,進一步提高了愛國熱情。全校學生上交征文1846篇
2、安全教育
(1)通過校園電視臺,加強安全知識的宣講教育,讓學生掌握了安全自救的基本防護知識。學校一年來共制做10多個和教育短片對學生進行教育。
(2)繼續抓好學生校內、校外的安全工作,與全體班科任教師簽定有關責任書,規范制度,落實好各種措施。本學期此項工作運行良好,未發生任何安全事故.
(3)各班繼續開展《安全是生命的保證》等形式多樣的主題德育實踐活動課。
(4)為提高師生避險抗災能力,學校每學期一次組織了安全疏散演習活動。通過演練,全校3000多名學生經過訓練能夠在3分多鐘全部出樓在操場上站好,廣大師生掌握了應急疏散、正確逃生的技能,強化了師生們防患于未然的安全意識,提高了師生們的安全自救能力,從中積累了集體疏散、應急組織等實踐經驗。
3、 環保教育通過宣傳櫥窗、校園電視臺積極宣傳環保的重要意義,上好《環境教育》課。我們教育學生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樹立良好的環保意識。通過開展活動,現在學生如果看到操場上有紙張,都能主動地跑過去拾起來,使校園變得更加整潔,干凈。
4、抓好養成教育。本年度,為突出我校的德育主題,我校繼續加強了學生常規養成教育,特別是文明禮貌教育,以新的《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花園好孩子歌》為內容,開展“星級班級評比”活動,以班級教育、自我教育為主,花園好孩子示范崗為陣地,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學校繼續強化了“星級班集體”的創建評比活動,通過衛生、紀律、兩操、禮貌、好人好事及愛護公物等內容,每周公布各班得分情況,增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同時也規范了學生的行為,為創建平安校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通過班級評比制度的建立,學生行為規范有了明顯的變化,出教室能夠有序的上下樓,站隊做到快、靜、齊。
5、本年度,舉行兩次生態體驗德育實踐活動課,參賽班級80余次,本次活動課形式多樣,有校園劇、小品、歌曲、詩朗頌、訪談、相聲、辯論會、論壇、談話、才藝表演、游戲等,班班都利用了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并附以相關聲象資料,直觀、形象、具體地展示了實踐課的活動內容,使學生在活動中、在娛樂中受到教育,達到了預期的教育目的。學生自己編劇、自己扮演角色,不僅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欲望和體驗欲望,也提高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還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同時塑造了他們完善的人格,提升了道德素養。
通過開展德育實踐活動課競賽,使班主任老師從傳統式的班會向生態體驗式班會過度,真正加強我校的德育工作,充實德育內容,改進德育方法
三、“園”汁“園”味的少先隊活動,讓隊員快樂成長。
工作中落實教育局的工作部署,力求準確把握教育的脈絡,有效利用學校教育資源,以“校情”為基準點,以“生情”為切入點,以“體驗”為滲透點,開展“園”汁“園”味的具有花園特色的教育活動,讓花園的學生在活動中快樂成長。
1、搭建花園舞臺,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活動的“主角”。
學校教育通常有一個弊端就是在活動中不能讓每一個孩子們得到充分地展示,我們學校就立足從常規教育活動中,搭建學生舞臺讓每個人都成為“主角”,讓教育效果達到最大化。我們工作中強調三個變即:變常規升旗為平民化,變花園電視臺為常態化,變行為示范管理兒童化。
學校49個班級本年度有32個班級參與升旗,班級參與率達到65℅。學?;▓@電視臺節目由學生自己創作、演出,反映校園新風、校園新動向。本年度參與花園電視臺節目錄制演出的學生達到了全??側藬档?1℅。讓學生參與行為規范管理成立“花園好孩子示范崗”,培養“花園好孩子示范員”共計508人次,占全校人數的17℅。大隊、中隊干培訓、兒童公園鐵路員工培訓、花園小記者培訓使特色學生脫穎而出使32℅。在這些常規的教育活動中出現了主動修補國旗的“小旗手”,學生們找到了自我,成為小舞臺中的“主角”。
2、“花園好孩子”的特色養成教育,讓隊員在體驗中求進步。
學校少先隊習慣養成是最具特色的教育,“花園好孩子”是花園少先隊在新的理念下提出的,我們把小學生的養成教育編成了朗朗上口的《花園好孩子歌》,力求以歌為綱,以歌激情,以歌導行。特色好習慣活動,深化隊員習慣落實?!盎▓@好孩子,好習慣繪畫比賽”、“創編好習慣童謠比賽”、“尋找身邊的花園好孩子”、“好習慣短劇比賽” 等系列活動使隊員完成從體驗到感知再形成內化的一個過程,讓隊員們在體驗中求進步。
特色有效評價,為隊員行為內化提供動力.“花園好孩子光榮榜”、花園好孩子相冊都是隊員們的目標。精心設計的“花園好孩子成長卡”獎給有成長中有良好的習慣孩子。兌換活動,每月一次,共兌換2557張。在這一年中有85℅的學生成為“花園好孩子”,這一朵朵小花在花園的沃土中靜靜的開放在少先隊的教育中,出現了主動承認錯誤的小男孩、替別人道歉善良女孩、拾金不昧的“小雷鋒”劉佳燁。還出現了一個被我們稱為“木糖醇”的小隊員:一個周一的早上校長走進水房巡視,只見一個一、二年級模樣的小女孩背著書包走進水房。當她走近垃圾箱附近時,突然看見校長在里面,她有了一絲憂郁,轉身就走了。校長當時想,這個小女孩一定是想扔什么東西。憑著職業的敏感,校長想她一定是看見我不敢扔了。于是校長就趕緊和藹的說:“孩子你是不是想扔垃圾啊,沒關系你可以扔??!”這個孩子紅著臉說:“校長,我早上在家里吃了一粒木糖醇,上學的路上我沒有發現垃圾箱,我又沒有面巾紙所以我一直沒吐出來,我想到了學校吐在垃圾箱里。”說完她就更不好意思了。聽孩子這么一說,校長感動極了,這個看上去年級不大小女孩,有這樣的好習慣,多么令人欣慰。這不就是在學校教育中孩子逐步養成的好習慣么?于是,在學校的留言板上,少先隊大隊部表揚了這名小女生,從此學校就知道了這個“木糖醇”女孩,一直影響和教育的其他的學生。
3、鮮活的特色活動,讓花園少先隊成為最具章張力的課堂。
結合少先隊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針對全體少先隊員開展了“我愛紅領巾”系列活動——“少先隊知識學習”、“敬一個標準的隊禮”、“唱響嘹亮的隊歌”“紅領巾,我為你驕傲”等活動。通過開展活動隊員們知曉隊知識,了解隊史。就紅領巾的佩戴率為例,現在全校兩千多名少先隊員紅領巾每日的佩戴率達到了96℅。今年是建隊60周年,在10月13日建隊日。我們舉行了以“紅領巾,我為你驕傲”為主題隆重的入隊儀式。這活動中全校學生受到教育,二年五班學生代表新隊員講話,在上臺前我拉著他的手。他激動得和輔導員說:“老師你知道么,這是我一生的夢想!”。二年級的新隊員在入隊后上交了371份入隊之后的感受,表達出了隊員們激動的心情,并決心為紅領巾增添光彩。
抓住重大節日開展有意義的活動:“好孩子學雷鋒,紅領巾伙伴互助”主題活動、“給媽媽一份愛”教育活動、“好孩子學會勞動”、參加“歌唱祖國慶六一活動”、“廢紙再用,捐廢還綠”、主題教育活動?!秾W雷鋒伙伴互助,好孩子心中有他人》的活動,我們組織全校學生學寫的雷鋒日記并收集整理。全校上交雷鋒日記共計 1071份?!拔业暮昧晳T”征文收到1377份。校合唱隊參加了哈爾濱市改革總結會、校舞蹈隊《猴戲》參加了南崗區藝術展演。學生在南崗區小主持人大賽、朗誦比賽、“讀國讀國學讀書匯報會”上取得優異成績。在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孩子得到鍛煉,受到熏陶與教育。
本年度我校少先隊被評全國優秀大隊、哈爾濱市特色大隊,我們花園小學校被評為省級“48個好習慣示范學校”,黑龍江電視臺少兒頻道報道的我校特色少先隊的情況、《家庭教育報》、隊刊《小雪花》雜志對我校作了專題報道。大隊輔導員王巖代表哈爾濱市團市委參加了黑龍江省“48個好習慣”經驗交流會得到團省委領導的好評,花園小學的經驗在全省推廣。
【關鍵詞】網絡化/大學教育
【正文】
人類正在邁入一個充滿夢幻的新世紀。這個新世紀將以獨一無二的信息技術為基礎,實現全球網絡化。人們已經看到了這樣一個并非夢想的現實:“地球上每一個人將隨時隨地都可以同另一個人自由地進行聯系。正是這個簡單的事實,猶如工業革命把農業的中世紀改造成為過去的二百年的工業文明一樣,將使整個的世界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革?!盵1]如果說,80年代初,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曾給剛剛打開國門的人們一個令人“虛幻”的技術世界,那么,今天,站在世紀末的門檻前,人們已毫不懷疑計算機和電信革命對人類正在或將要產生的深刻影響。大學教育也在這一影響之中?,F在的問題是:信息技術革命對未來大學教育的發展是一種什么樣的影響,我們是否做好了迎接它的準備?
一、網絡化的革命性意義
在討論信息技術革命對大學教育影響之前,有必要認識這場革命對社會和人的影響及其本質特征。
(一)網絡化對社會的影響
網絡化是指用Internet(包含了數字化、多媒體)聯成統一的信息空間?!癐nter”的含義是“交互的”,“net”是指“網絡”,Internet是一個計算機交互網絡,又稱網間網。它是一個全球性的巨大的計算機網絡體系,它把全球數萬個計算機網絡,數千萬臺主機連接起來,包含了難以計數的信息資源,向全世界提供信息服務。
比爾·蓋茨這個名字已成為因特網和微軟的代名詞,也成為20世紀信息技術革命的代言人。他創造了一個進入夢幻世界的捷徑,把人們帶入充滿想象與現實結合的電子時代。盡管我國目前尚有23.6%的大學生從未接觸過電腦,51.7%的學生從未使用過網絡[2],但由于大學生們對先進知識和技術特有的直覺和敏銳,這并不妨礙他們對網絡化時代的追求。
美國《商業周刊》1999年8月2日一期文章中認為,因特網的使用正在以爆炸性的速度增長。據美國研究網絡業的eMarketer公司預測,至2003年全球經常使用網絡者將達3.5億人,比1998年底的9540萬人增長267%。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1999年7月的統計報告顯示,截止當年6月30日,中國使用國際網絡(互聯網)的用戶數已達400萬(1997年,只有64萬人上網)。據國際數據公司預計,到2001年,中國的網民將達到2700萬人??梢哉f,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網絡革命正在通過“1”和“0”組成的一串串“比特”所代表的數字化,靜悄悄地進入我們的生存空間。它對社會的震憾將視如18世紀第一臺蒸汽機那樣,以工業社會取代農業社會。它的出現,是世界由工業化走向信息化的必然和象征。美國副總統戈爾在其著名的“數字地球”概念中對信息時代的本質作出了精辟的論斷:“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將推動人們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變,是一場革命性的變遷?!痹谌祟悗浊甑奈拿靼l展史中,還沒有過任何一種技術能像“網絡化”這樣,在這樣短的時間內,引起人類社會生產方式、思維方式、工作方式、學習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重大變革,對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打下如此深刻的烙印。
顯然,這一具有革命性意義的變革與影響主要是通過人們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以各種方式表現出來。
1.在經濟生活上的影響。
(1)經濟增長理念的改變。新增長理論認為,知識的傳播和創新將是經濟增長的關鍵,技術進步和進入信息時代將使經濟增長保持持續發展的趨勢,使人們奢望的“收益遞增”成為可能,由此導致經濟發展模式面臨重新選擇過程。社會將進入一個以知識生產、創新為主導的知識經濟時代。
(2)經濟生產方式的根本變革。產業結構將發生重大調整,信息技術與計算機產業成為改變世界經濟格局的龍頭產業。無所不在的網絡將從一個全新角度重新考查企業與其供應商、客戶、合作企業、競爭企業和其他企業之間的關系,重新選擇經營方式、競爭形式和生產途徑。
(3)經濟組織形式的全面改組。企業外部如供銷關系、用戶關系、合作關系等,企業內部如組織結構、管理模式等,都將發生質的改變。虛擬企業誕生和多變的動態組織結構將把人、技術和管理等資源優化配置為最理想狀態,以適應全球市場環境的突變和富有個性需求的競爭挑戰。全球網絡將使新型跨國企業和“超國界經濟”的企業戰略聯盟組織成為全球經濟的壟斷,使虛擬經濟和虛擬經濟組織充塞整個世界市場,使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和國際投資的運行機制網絡化。
(4)經濟的消費方式和財富的分配方式將發生重大改變。以實體資源、人力資源和技術資源參與財富分配的格局已經形成,而后者參與的比重將趨于增大。網絡使得企業供貨商、制造商、經銷商和零售商以及傳播媒體間的界限日趨模糊,消費者有可能直接參與產品的策劃與生產、銷售;產品的多樣化和個性化將成為未來企業經營戰略的主導思想。
2.在政治生活上的影響。
(1)政府運作方式由于信息的流動、傳遞與交換方式的變革而發生變化:雙向信息傳遞使公眾意愿的表達更直接、準確、廣泛;縮短了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距離,擴大了公眾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公眾的自主性和團體的自治性增強,決策過程更加多元化;政府機構的設置在層級上更為簡化,綜合性增強;公眾對政府行為和政治家的監督檢查更具體,更透明。
(2)原有的權力結構和權威模式正在受到挑戰:一國政治制度受全球化信息的牽涉和互動將發生根本性變革,權力的組織結構、管理范式將發生質的改變,政治家將日趨平民化,社會分權化趨勢將日趨明顯,并逐步向社會的分層化發展,引起社會結構和階級關系的新的變化。
(3)政治生活的開放性和民主化程度加快:人們通過無所不在的網絡可以看到世界任何地方正在發生的事情,既是目擊者,又是監控者;既可以自由表達不受限制,又可以對國家重大決策進行直接干預。
3.在文化生活上的影響。
(1)現代信息技術將促使一個新的行為特征、互動規則和思想意識的新質網絡文化誕生。這一網絡文化將成為信息化社會的主導產業。它從為少數人欣賞的曲壇走進成億上千萬個家庭,成為百姓文化餐桌上的每一道精神大餐。其中,一種人類共同需要研究的“虛擬文化學”正在誕生,人們既要對傳統人文學科進行再造,又要對人類新的生存狀態和生活方式進行理論闡釋。新質文化價值觀念體系正在改變人的生活,可以預言,人類思想文化進程將出現躍進式的變革。娛樂產業將大幅增長,成為閑暇人們的精神需求。
(2)由文化團體和主辦者支配讀者的時代成為過去。在網絡時代,他們將以讀者的口味來決定產品的內容、生產的周期和形式。讀者自主選擇、自由欣賞文化內容并支配文化產業發展方向、發展形式的格局正在形成。
(3)文化部門和文化產業組織形式和角色界限日益融合。過去的文化部門和單位(如文藝團體和出版業)彼此間的概念和界限很清楚,當他們的關系和產品都變成了數字的單元,其各自角色就顯得不再重要了。文化產業的組織結構和組織形式由于產品內容、形式的變化而發生融合和變通。
(4)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往、各國的文化整體流正在成為現實。通過網絡正在消除種族隔閡、民族成見,但對民族文化的沖擊和文化挑戰的危機已經出現,使得保存、傳播、繼承和弘揚最優秀的、民族的、傳統的精品文化的任務日趨緊迫,大眾文化與個性文化、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沖突將成為世界文化交流和發展的興奮點。
上述領域的變革正在或將要對人類生活發生重大影響。從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看社會的歷史化進程,社會技術變遷必將引發社會形態變遷并由此逐漸形成與之相應的社會行為模式、社會結構和社會規范。當我們步入信息文明的社會形態時,人們的生存方式也將發生重大調整,這主要包括人們的工作方式、交往方式、學習方式和娛樂方式等。受現代信息技術的影響,人類生存方式的最顯著變化突出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由于溝通方式的革命性變革,時空概念淡化,人們的交往、工作、學習、娛樂將不再受時空“異步”障礙的影響,人們可以同步共享信息,自由選擇交流方式,自主決定行為模式。人們溝通方式的變化使得多民族、多地域、多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理解更加容易。
第二,由于人們用于物質資料生產的時間相對減少,自由閑暇和自主支配的時間增多,由此,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對生活方式的選擇日益增強。網絡自身所顯示出的個性化和多樣化使這種追求和選擇得以實現。人們的生存質量由于多樣化和豐富性而不斷提高。
第三,由于“虛擬時空”的存在形式,人們將不自覺地受這一存在形式的強制性影響和被動性控制。作為信息技術的創造者——人再次轉化為信息技術的異化物,而成為“人—機”對話中的情感迫害者和生存孤獨者。人作為征服自然的勝利者的同時也可能成為戰利品——虛擬技術的奴隸。
(二)網絡化對人的影響
信息革命對人的影響除了上述已涉及到的生存方式帶來的影響變化外,其本質影響可歸納為三點。一是人對自然的影響力。人是自然之子,人對自然的征服體現為人認識和支配自然的能力的大小,而人對自身潛力的認識和挖掘開發是與之相伴隨而不斷深化的?,F代信息技術成為擴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技術,是人征服自然的又一成功標志,體現了人對現實世界的把握以及由這種體驗而產生的自信。二是技術對人的影響力。無論比爾·蓋茨還是尼葛洛龐蒂都反復申明,物質世界都可以簡化為數字“比特”,而人也將被數字取代,成為數字化的“人”,數字化的“社會”。這種簡化從審美角度上看是一種簡潔,而從哲學意義上看則是人性的虛無。難怪加拿大著名的傳播學家麥克盧漢早在70年代就預見:“人類每一項技術的進步都既是對自我的延伸,又是對自我的截除?!奔夹g就像一根夢幻的魔杖,它既順從于人又可能給人以假象;它是一把雙刃劍,可以帶給人們幸福,也可能帶去意想不到的災難。它制造虛擬世界,使人們沉湎于失真的生存空間,并由此產生一種虛幻的虛擬情感和體驗。人對自身價值的崇拜被對技術(機器)的崇拜所取代,以至于人對物的興趣遠遠大于對人的興趣,物(機器)成為人的主宰;人們在征服自然界的同時,有可能對自身力量產生動搖和失望,由此導致人的精神世界最終發生危機。三是人對超自然的影響力?,F代信息技術的逼真性和再現性,即虛擬世界的可視性,使人們似乎難以分辨現實世界與理想世界,這種生存狀態將強制人們在不斷追求和探索理想王國的同時,因一時得不到現實的成果而沮喪,或迫使自己成為虛擬世界的一分子,試圖擺脫現實世界的種種煩惱;或以一種超自然的生存狀態對待現實世界,抗拒逃避,甚至不負責任。人可能再度陷入神秘主義怪圈中,成為技術世界的現代異化物。我們不能不擔憂,人的存在將被人所虛構的超自然影響力所淹沒。
德國作家尼古拉斯·鮑恩說:“直到現在,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政府或別的什么人能夠拒絕或想拒絕這個電子文明世界里的怪物。她新奇的自由性、便利性、快捷性和挑戰性,掩蓋了她潛在的性和危險?!薄皬母旧险f,人的所有自覺或不自覺的工作和創造性活動,都是為了讓生命有一種存在的需要和感覺。但現在,電腦和網絡將在不知不覺中剝奪去人類的這種生命個體的獨立性知覺。她正在制造一種潛在的人的生命知覺危機。她用高速運轉、變幻和無限的“海量”比特,制造出一個光怪陸離、充滿煽動性和誘惑性的,讓人一接觸到她就不顧一切地一頭栽進去,失去理性和自我。她的危險在于,她以一種更具欺騙性的手段、方式和魅力抓住了你的注意力,并在你沒有意識到時就排斥掉你其他的生命感受、情懷、痛苦和樂趣。她利用所有人類的交流欲望和行為,構筑起她撲朔迷離、常開不敗的青春?!盵3]
(三)現代信息技術的本質特征
根據何明升的觀點,現代信息技術的核心內容是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4]。美國學者稱之為Compunication(計算機通信)。俄國信息專家格莉米扎認為:“在全世界組建全球性信息網絡,并將它們聯成統一的信息空間,簡要地說,建設將世界上所有貯存的信息變成每個人的財富的人類共同體——就是信息化”。何明升把這種信息化的技術特性歸納為四點:(1)數字化——稱之為“信息DNA”;(2)網絡化——目前人們熟知的國際互連網就是全球性的各種計算機“網絡的網絡”,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干線;(3)大容量——計算機將產生巨大的存儲能力和極快的處理功能;(4)高帶寬——光纖通信技術是解決信息通道帶寬問題的有效手段。由于現代信息技術的這些技術特性在社會過程中的普遍使用而導致的經濟、政治、文化以及人類自身生存狀態的變革,并由此引發的與之相應的社會行為模式、社會結構形態和社會規范體系的變化,我們有理由相信,“信息社會”或“網絡化社會”將與18世紀的蒸汽機技術、19世紀的電氣技術一樣,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一意義的本質特征可以歸納為:
革命性——語言和文字的出現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大飛躍,而信息技術產生的信息溝通方式的這場深刻革命,將如同牛頓、愛因斯坦的概念框架一樣具有革命性,它們會引發科技的飛速發展和社會的巨大變革。網絡功能無處不在。
不可逆轉性——由于現代信息技術所特有的革命性的技術特性,它將迅速擴散為全球性的一場巨變,它將改變所有稱之為傳統的東西或將傳統改造為一種新形態框架之下的東西,“回到過去”或躲避這種影響已成為不現實。網絡化像時間不可倒流。
無法抗拒的魅力——現代信息技術對人類產生的影響像潘多拉盒中的魔力,是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它引誘人們不斷地追尋并探求這一技術的無限性。網絡成了吞噬一切的“黑洞”。
網絡世界對社會生活和人們生存方式的沖擊力以及它自身所具有的本質特征,都表明它必將對教育,尤其是大學教育產生巨大的影響。我們身處在教育的所有的場景中,已經并正在深切感受這一沖擊之下的結果,同時充滿著對未知影響的憧憬。
二、網絡化對教育的影響
(一)政府對全球網絡化的反應
在20世紀最后的20年里,對教育的影響,除因深刻變革的全球經濟對人才資源的重新認識而引發的人才爭奪戰外,現代信息技術所引起的現代教育技術觀念的根本變革,使幾乎全球所有的國家政府和首腦都把超常規發展計算機信息技術,特別是發展現代教育技術,劃撥巨額預算以支持與加強各級各類教育和培訓人員的計劃,作為參與21世紀全球競爭的重要籌碼。各國政府敏銳捕捉到對于一個國家在未來全球戰略中致勝的關鍵法寶:優秀人才,并迅速、積極地作出反應,成為率先變革者。
一是作為時代轉折。許多國家政府首腦對信息革命可能帶來的廣闊發展前景和生存空間的共同認識是:這是別于人類已有社會形態的一種嶄新的社會形態,是一種別于人類傳統生活意義的一種新興的生活方式,即這是人類生活在面臨21世紀新紀元的一種具有時代象征的轉折。為此,從自然資源和資金大戰中轉到以人才資源和智力大戰的新的起跑點上來,這是各國政府順應時展,在社會生活轉折的重要時刻作出的明智的戰略抉擇。去年卸任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總干事馬約爾稱:我們需要一個與信息社會相匹配的學習社會。美國總統克林頓則斷言:信息時代首先是教育時代??梢哉f,各國對“教育時代”和“學習社會”的選擇是這一時代轉折的歷史必然。
二是作為戰略重點。人們對人才爭奪將成為新世紀來臨的首要競爭焦點已形成共識,但信息革命首先反映在高新技術領域的人才競爭則有其特殊性,即這是創新的、頂尖的國際化人才的競爭,推擁有了這樣的一批人才,誰就占領了新一輪全球競爭的制高點。對此,各國首腦把經濟戰略定位為一種新的,即教育領先與頂尖人才領先的戰略,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前瞻性的共識。
三是作為國家投資。在各國政府紛紛提出發展學校信息化教育的宏大計劃的同時,不惜余力撥出巨額預算,投資建立信息高速公路,成了一種不謀而合的行動。他們把這一投資作為國家超常規地對未來戰略發展的投資,其根本出發點就是基于既然未來競爭的焦點是國與國綜合國力的比較,那么,現在的競爭就是看誰投入最早,投得最多。
從各國政府重視現代信息技術對教育影響這一事實,可以得出兩點重要啟示:
第一,現代信息技術刮起的這股颶風不是區域性的,而是全球化的,任何國家、任何地區都不可小視。各國政府爭先恐后籌謀投資“建路”并首先重視教育信息化問題,這充分表明了21世紀各國發展、競爭的焦點不再是能源、資金等,而是“高素質的高科技人才”。
第二,計算機通訊技術是20世紀人類思維能力得以飛躍和升華的最重要的一項發明,它啟動的將是全新的世界經濟與社會的變革運動。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爭取起跑線上的同步,都是為在新一輪競爭中取勝。失去這一機遇,就失去了在21世紀參與競爭的資格。
這兩點啟示應該是已經到來的信息社會對大學教育必定產生影響的歷史背景(包括本文前述的相關內容)和邏輯基礎。
(二)教育對全球網絡化的呼應
各國教育界在繼政府決策之后已紛紛有所行動,并把發展現代教育技術、建設現代遠程教育網絡作為教育面向信息革命的重要任務?,F代教育技術是指以計算機多媒體與網絡通訊為基礎的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推廣和應用。雖然目前對這種推廣和應用的對象、范圍、途徑、形式、目標等等尚未形成定論,但從世界各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的趨向看,主要體現為教學輔助、科研服務和虛擬教育等方面。按照祝智庭的信息技術對教育理論與實踐影響階段劃分,隨著PC機、計算機網絡(局域網)、Intennet以及未來的無線聯網(泛在網:UN.UbiquitousNetwork)依次進入教學領域后,相對的教學形式將發生重大調整,依次發展為從眾體教學、個別化指導、小組學習、虛擬教育到學習型社會5個階段[5]。從現狀看,現代教育信息化還只是不完全的初級階段。在目前教育領域里,許多信息技術的應用僅僅只是停留在課堂教學或課外教育的輔助作用上。僅“從視聽廣播教育到計算機化教育,從眾體教學到個別化教學和小組合作學習,從在校學習到網上虛擬空間中的學習”[6]這一最低目標看,教育信息化還有相當長的路程要走。如果按祝智庭的觀點,將人與計算機看做一個“人機共生”的社會,人機形成將經過“多·一”、“一·一”、“多·多”、“一·多”對應關系[7],那么,隨著現代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后兩種人機對應關系將會很快普及。但問題的關鍵是,教育主體——學生與教師以及他們所依賴的原有教育制度化環境是否適應這一對應,特別是在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模式、教育評價等方面是否做出了前瞻性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
(三)教育信息化與網絡化社會的互動影響
現代信息技術“正在以幾十年前還不可想象的速度重塑著我們的世界”[8]?!爸厮堋笔且环N新質意義上的因素整合。從近年來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向看,高等教育正在發生著一些重大改變,而這些重大改變是基于一種外生力量的影響,即高等教育的外部環境產生了足以使其變化的因素。經濟全球化的出現,知識產業的興起,網絡化社會的形成就是這些因素的綜合體現。這些因素都顯現了這樣一些特性:在全球范圍內不斷擴展與增長的趨勢,在時空界限中無限制滲透的趨勢,在主體選擇上的高度制約性趨勢(在多樣性選擇中的條件制約)。正因為全球化、知識產業和網絡化具有這些特征,它們才在20世紀末對人類社會生活產生了一連串的重大影響,其中包括對教育的影響。而這一影響的本質技術特征即網絡化,它使全球化和知識產業成為可能,同時,也使當今高等教育的三大發展趨勢——高等教育的國際化趨勢,打破傳統年齡和學制界限的終身教育發展趨勢,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學習化社會的發展趨勢——成為可能。這三大趨勢的發展速度和水平將取決于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速度和水平。教育信息化與社會網絡化的關系是:前者受制于后者,對后者產生影響,后者決定前者,兩者具有連動作用。它們之間的互動無疑已對現代大學教育體系和模式提出了挑戰。
在這一挑戰面前,我們是否應該用一種全新的思維視角對未來大學的“重塑”進行一次充分地估價?
三、網絡化與未來大學的發展
(一)大學在歷史中的抉擇
僅從技術社會形態的視角,我們已經強烈感受到網絡化給當今社會的巨大沖擊以及面對未來將會引發的一連串令人難以置信的某種結果,這種結果對21世紀人類的命運具有不可估量的深刻影響。我們已經看到,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教育國際化的趨勢,由于網絡化的推波助瀾而變得更加突出。由此,我們不得不提出這樣的問題:假如我們能夠對網絡化在大學發展趨勢和特征上的影響有所預見和把握,當我們的大學為如何實現跨越,趕超世界一流而尋找捷徑時,網絡化所帶來的沖擊與機遇何嘗就不是這樣的一種捷徑?
美國哈佛大學前校長洛韋爾曾在20世紀30年代初對大學的存在有這么一段意味深長的評價:“大學的存在時間超過了任何形式的政府,任何傳統、法律的變革和科學思想,……在人類的種種創造中,沒有任何東西比大學更經受得住漫長的吞沒一切的時間歷程的考驗?!痹谌藗兊男哪恐?,大學始終是人類文明和社會發展的綜合標志。作為一座精神家園的象征,大學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伴隨著社會發展的不同形態,不斷探索、征服自然之路和不斷挑戰、超越人類自我的發展史。
追溯大學的發展歷史,可以基本把握這么一條相互依存發展的線索,即大學因社會需求而產生,又因社會需求而被不斷改造。它在不斷調適并適應社會不同需求的同時,也以其獨特的存在形式和影響手段作用于社會。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伴隨著歷史上的每次重大科學技術的新發現和廣泛應用而帶來的社會轉型,大學作為知識、科學與技術傳播、創造和服務的特殊機構,不僅成為新科技革命的直接創造者和推廣者,而且自身也在不斷變革之中。從時間跨度上看,它由傳統大學、近代大學演變為現代大學,進而發展為當代大學(注:這里所指的幾種類型的大學是以人們約定俗成的概念和以功能變化為主的一種劃分。傳統大學,主要是指中世紀(12世紀初)在西歐出現的以科學、法學和醫學為主要專業,被教會所控制,以培養封建統治和教會所需的騎士和神職人員為主的附屬教會的機構。近代大學是指歐洲文藝復興與資本主義初期發展(15世紀—19世紀)階段以研究和追求科學、人文和哲學領域最高境界為對象,以培養資產階級特權階層人才為主的自治機構。現代大學一般指資本主義興盛發展時期(20世紀—)在各類學科不斷分化和新學科不斷產生的基礎上,以通曉傳播高深學問,以純粹學術研究至上,以培養社會智力精尖的英才教育為主的單一學術研究機構。當代大學指二次大戰后,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成為各國經濟發展和推進民主化進程的重要標志之一,以知識探求和傳播、科學技術研究和應用,服務國家和社會為導向,以強調機會均等,擴大辦學規模、辦學形式多樣、貼近社會為主要特征的大眾化教育的社會機構。),經歷了不同時代和社會變遷,經受了各個集團、各種流派、各方利益錯綜復雜的思想交鋒、觀念碰撞,以及道路選擇,甚至脫胎換骨的改造。從高等教育發展史看,當社會和歷史對大學的存在形式發出一種挑戰時,盡管向來以學術自由和自治自傲的大學決不會為世俗化而輕易放棄什么,但它在作出某種鄭重承諾時,有可能卻經歷了一種痛苦但又是必需的理性抉擇?;氐轿覀兊脑掝},不管當今的大學以什么樣的形象呈現在人們面前,在未來的技術世界中,大學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全面的挑戰,它勢必再一次作出抉擇,并以一種與社會相呼應的全新的存在形式出現。
(二)未來大學發展的趨勢和特征
本文將繞開可能涉及到的有關大學教育的眾多理論性問題,通過至今為止人類發展史上的大學存在形態的一般特征的比較,從宏觀(大學的理念、大學的角色、大學的目的),中觀(大學的職能、大學的組織結構、大學的管理模式),微觀(大學的辦學模式、大學的教學形式、大學的課程內容)三個層面,描述和勾勒一幅在網絡化之下的未來大學的發展趨勢和變化特征,以及可能留給我們的某種耐人尋味的結論(見表1、表2、表3)。
從上述大學基本特征的變遷中,我們注意到一個事實:歷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科學技術革命都帶來了大學的巨大變革,這些變革使人們對大學在整個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更加明確和深刻。同時,我們還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這些變革總的來說都是源自大學本身的一種不斷生長和豐富的變化,它們似乎沒有質的方面的顯著區別,只是在發展演變階段上的量的差異。但是,當20世紀末的信息革命將其網絡的觸角向社會的各個層面和角落延伸時,我們所預見的未來大學將發生革命性的變革,正像網絡必將深刻影響我們所處的這個社會的各個層面一樣。盡管這種變革給了我們更多的選擇,甚至包括過去人們曾經作過的舊有選擇。假如舊的選擇是從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揭示了事物本來運動的趨勢和規律,那么,這種變革只不過是在不同的運動階段改變了它的表現方式,換句話說,是以一種新的實現形式來體現那些根本性的規律。我們需要探討的是:哪些必定要發生的某種變革是事物“質”的改變?或是借以實現的“形式”發生了改變?或是事物自身在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中產生新質并導向事物發展的另一軌道?網絡化下的未來大學的發展趨勢和特征,是否可以表述為這樣四個方面的趨向。
1.大學的地域性消失,代之為“核心地帶”與“地帶”。
以往大學多以所在城市命名,大學的發展與當地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相映成輝,構成獨特的大學城文化現象。特別是知名大學,更成為眾人仰慕的科學殿堂。但能超越時空限制的網絡將改變這種狀況,它可能形成這樣兩種趨勢:一是由某種學科組成的虛擬課程成為全球在學人員的課程,這一課程的制作將由來自數個大學的全球最好的教授、專家、設計人員來完成。他們的制作基地和教學論壇交流密集處就成為其“核心地帶”。這一“核心地帶”可能是一種松散聯盟的形式,可以在某個大學校園內,也可以不在大學校園內。二是如果把這種類型稱為一個教學單元的話,誰擁有這樣的單元數量多,誰就將成為主導全球學科和教研交流與服務的中樞站。可以認為,誰先擁有這樣的中樞站,誰將是未來大學的雛形。同樣如此,以科研項目組成的網間網學術論壇作為一個科研單元,它的實驗基地有可能并不在大學區域里,而可能設在技術園區或跨國集團所在的某個地區,這樣的集合體也就構成了“核心地帶”。這種情形意味著未來大學不再具有當代大學地域上的“中心”意義,它將在教育、科研網絡的支配下進行全球的戰略性重組。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當今最知名的大學在未來有可能成為“地帶”,如果它依然按照傳統模式和理念辦學的話。
2.大學的高深性趨弱,代之為世俗化與多樣化。
除了中世紀大學籠罩著一層神學的神秘主義面紗外,至今為止的所有大學都以其高深學問為基本單元構成了一道令人望而生畏的學術門檻。世俗化可以說是現代社會人們追求現實性和普遍受益性的內在取向,也是推進社會需求多樣化的基本動力。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和大學類型的分化,特別是研究型大學的出現和社區大學的普及,高等教育世俗化的趨勢愈加明顯。網絡所具有的開放性將使大學與社會成員的關系更加密切。大學不再以智商和精尖劃界,上大學也不僅僅只為學習一門技藝或專門知識;它不僅是每一個人的生活權利,學習過程本身也可以成為一種樂趣或“成為利用閑暇的最高目的”[9]。當網絡化將這種潛在的權利和樂趣變為現實時,對更多的社會成員來說,大學原有的以學習高深學問為核心的單一價值取向就將逐步退居其次。同時,從文藝復興運動的歷史意義看,世俗化就是將神化的人轉變為現實的活生生的人,它強調一種以人為本位的取向,尊重人的意愿,主張以滿足現實社會中的人的需要為目的。隨著學習化社會的出現和人們閑暇生活的質量需求,人們需要更多的精神追求和知識享受,更加重視自身在現實社會中的生存與發展質量問題,更加重視在現實世界中尋求和創造一個更加適合于自己生存與發展的環境。正如洛韋爾對大學之所以存在所作的價值判斷:“因為它們滿足了人們的永恒需要”。這一需要是什么?就是社會所有成員的個性意識的覺醒和對精神享受的追求?!按髮W”將真正名副其實地變成“大家學”。為此,未來大學的理念將發生重大改變,它將重新弘揚以人為本的理念,追求科學精神與人文關懷的合諧統一,在新的層次上為提高人的生存質量和個性多樣化的自由發展提供服務。這將是未來大學角色和目的與當代大學的根本區別之一。
3.大學的綜合性喪失,代之為高度分化與高度整合。
其一,大學學科發展的歷史清晰表明,20世紀中葉,隨著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各分支學科的不斷涌現,出現了各分支學科不斷融合和滲透的趨勢。為了加強學科的交叉融合和學生的通識教育,由單科性學院過渡為綜合性大學的趨勢成為當代大學發展的一大特征。但是,這一特征將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化在教育領域的開發而不斷減弱,或者說,網絡化將解決因地域的局限所帶來的單純綜合性問題。網絡化將把無數的學校、研究和學術機構以及企業、商店、醫院、辦公室和家庭等都聯系起來,以解決知識和技術共享,以及科學探索和發現所涉及到的綜合性問題。人們不再需要在同一個校園內設置所有的學科,以呈現出綜合型功能。20世紀末全球超大企業和跨國公司的合并戰略是為了想在大競爭時代取得優勢互補和效率化,但事實上并沒有事例說明它“對取得競爭優勢作出貢獻”應該看到,“競爭的真正對手是劇烈變化的市場。決定企業競爭力的是能否建立起與顧客進行雙向交流的渠道,以及企業內是否有解決難題的能力。這涉及的是企業機能問題,與企業的規模和實業的數量等結構性問題無關?!盵10]雖然,當代的企業重組現象與當前我國進行的某些大學的合并并非一個性質,但其出現的共性問題卻是值得深思的。其二,未來大學為滿足社會成員終身教育的多種需求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所承擔的功能將不斷泛化,逐步向多樣和分散化發展,即由原來少數單元所承擔的功能改由多個子單元去承擔,這些子單元之間的學科綜合將主要依賴網絡和新型集合系統的協調(指未來大學的整合功能)。當這些子單元經網絡半游離開原有大學的組織系統時,便具有了自己相對獨立的內部組織系統和原則。從組織系統的宏觀角度看,這些子單元呈現出一種分散化的狀態,而且將是一種高度分化的狀態。因為這些子單元可能將以跨校際、省際、國際的形式存在,這將導致大學組織結構和管理形式上的重大突破。其三,未來大學的高度分化(指上述的多個子單元)使得大學之間的學術觀念和思想交流更加迅速、更加開放,也更為充分,同時也使得那些分化的子單元或其之間的教學人員有更多的精力從事知識的更新、融合和傳授工作。這將意味著大學未來的組織結構需要一種不同于現有的科層結構和教授自治結構,它將體現出一種高度的整合功能。這種功能體現為一種靈活高效的運作機制,它不僅將形成有利于激活各個子單元的創新潛能,而且持續不斷地激勵各個子單元在國際大學間保持獨特優勢的學術競爭實力。同時,這種整合功能將具有一種粘合劑作用,把眾多的子單元優勢整合為一個充滿個性活力,使大學與大學、大學與社會、大學與人(作為個體存在的人)之間的溝通更為協調融洽,并具有高度穩定性的學術集合體。誰的整合功能強,誰就將成為眾多子單元的集合體,即未來大學。
4.大學校園淡出,但大學精神依存。
大學已經存在了1000多年,其生命力之久遠,之頑強超過了其他任何社會組織機構,原因何在?歷史告訴我們的無非是這樣兩個屬于大學特有的品質:一是“它提出了一種毫不動搖的忠誠于探索精神的宗教”[11],二是“始終致力于在傳統與變革之間不斷建立和維持平衡”[12]。在面臨現代信息技術的巨大影響面前,大學從它的社會角色、功能、目的以及組織形式到教學模式等都將發生重大變革,有的變革將會超出現在人們的想象。但是,如何使大學這座人類精神的圣殿繼續存在?這兩個經過歷史檢驗的大學獨有的品質將給予未來大學以某種啟示:
——當學生不再受時空限制,以多種方式出入無圍墻的大學時,大學作為知識之泉的傳遞功能就不再是唯一的了。但是,作為探索“天地萬物之源”并建構人類所需的知識大廈,同時將人類探索知識的方法傳遞給后人這些功能則是大學獨具的。
——一方面,網絡化將使大學更趨向世俗化,它將更貼近社會,服務于社會;另一方面,它可能會在迎合和服務社會需求的過程中失去其方向。長此以往,大學也許將與世俗同流合污,失去個性。因此,大學在不斷世俗化的趨勢中要找回它賴以長存、永葆魅力的生命點,這就是大學的獨立性和批判性。大學的神圣就在于它具有追求完美理想的使命,保護真、善、美的權利,共享不同學術觀點的自由以及享有尊嚴的批判精神,這是大學之靈魂。因此,未來大學的學術自治和自由的保持,將是它勝任社會賦予它多種角色和責任的“過濾器”。
——當大學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學術共和國”[13]時,由于網絡化,人們在瞬間可以領略到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發生的事件,人們可以同時觀賞到一種文化現象,特別是當網絡文化(尤其是當它被某種文化強國領先占據主導地位時)作為一種世界語和世界文化滲透于地球村的所有居民時,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和地區文化將被淹沒在一種單一世界語的通俗文化之中。未來大學的責任就在于當它自身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學者共同體”時,它將清醒意識到大學在繼承、發展、豐富、創新多元文化上對維系這個原本就豐富多彩世界的平衡的深遠意義。
——英國雷丁大學控制論研究負責人凱文·沃里克確信,再有50年,機器將征服人類。日本高級通信技術國際研究所硅腦制造工程的負責人雨果·德加里承認,他創造的東西可能會“把我象蒼蠅一樣拍死”的想法一直攪得他心緒不寧[14]。這似乎聽起來像科幻噩夢,實際上,人們已經預見到,由于信息爆炸帶來的這個機器世界在給予人們更多方便的同時也給予了他們更強烈的精神沖擊和壓力。人們將更加迫切地尋找一種能夠擺脫現存信息垃圾帶來的精神壓力的一種解脫方式。他們不僅需要有一個能夠指導他們消費、利用、選擇、處理信息的方法,而且他們更需要尋求一塊寧靜的思維空間和溫馨的情感家園。未來大學應該成為這樣的“精神家園”:它將滿足人的情感,凈化人的心靈,重塑人的自尊,張揚人的個性;它將成為未來技術世界中充滿人文關懷和注重人文資源的“飛地”。
(三)我們的準備
對未來大學的命運,本文并沒有作科學方法上的嚴格推論,只是作了一種“猜想”。如果順著這一猜想繼續探討,可能尋求一種達成共識結論的意義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顯得越來越不重要。但在追尋這一結論的過程中,我們反倒會從中得到極為難得的創造性火花和探索性發現。恰恰可能是這些“火花”和“發現”對于我們意欲追求的彼岸世界,也許是跨越的一座“橋”。
當初希望能在文章的結尾給網絡化影響下的未來大學一個結論。事實上,這個結論至今不知所以然。好在這一命題將會成為21世紀大學教育最有意義的課題,可以肯定,它的“解”應該在它變革的過程中。
【參考文獻】
[1]蕭琛著.全球網絡經濟.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
[2]網絡網得住生活嗎.北京晚報,1998—12—10
[3]《代用品與者》Copyright.ITWNewcorp,Inc.1997—1999Allrightsreserved
[4]信息世界,1998(2)
[5][6][7]祝智庭.信息技術與創新教育:技術哲學觀的透視.見:丁鋼主編.創新:新世紀教育使命.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8]〔美〕國家科技委員會.技術與國家利益
[9][11]〔美〕約翰·S·布魯貝克著.高等教育哲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89,133
[10]超大規模企業未必具有競爭優勢.參考消息,1999—09—13
[12][13]21世紀的大學(北京大學百年校慶招開的高等教育論壇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22,10
[14]〔美〕奧蒂斯·波特.21世紀21種設想——機器比人更聰明.參考消息,1999—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