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01 01:04: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會計實務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全面廣闊
會計實務信息化的全面性和廣闊性包括兩方面,首先,在會計實務信息化過程中需要結合傳統會計行業知識,計算機理論技術知識以及信息化處理知識,涵蓋知識面非常全面;其次,會計信息化技術在信息化社會中會應用到企業的各個方面,延伸領域廣闊,用途非常之大。
(二)靈活開放
實現會計實務信息化,對于會計從業人員來說是最大的便利,其在從事會計工作中對于不了解的問題可以通過計算機網絡得到正確解答,大大縮短了獲取會計信息的時間。同時會計信息化技術可以在互聯網平臺建立會計人員交流論壇,極大便利了會計從業人員對于專業知識的共享和交流。其靈活多樣和開放的工作方式在信息化過程中得到體現。
(三)多元發展
會計實務信息的多元性發展體現在會計專業獲得信息的多元性和處理工作的多元性等方面;例如,資金的流動,目前網銀和支付寶在國內的使用人群不斷上升,傳統的支付方式顯得有些落伍,會計信息審核同樣需要實現信息化,以保證資金在信息化運作過程中的監管。在企業運作過程中,同樣可以使用網銀等電子支付方式來代替傳統的貨幣流通形式。此外,會計信息化可以利用圖表和影像的方式向客戶直觀地展現會計成果,通俗易懂。
(四)良好兼容
要使得會計實務信息化順利進行,必須保證會計信息化過程中可能兼容并蓄,不斷吸收新的知識和技術方法,這一才能滿足不斷變化的信息化工作流程要求,保證會計工作的順利展開。例如,現階段會計信息化主要吸收的是計算機和信息技術方面的知識,在后續的發展過程過程中還可以結合管理經濟學、統計學、數理分析等多種方法。
二、會計信息化對會計實務的影響
(一)對會計工作人員工作形式的影響
傳統的會計實務工作主要是對企業或機構的會計資料從事特定的數據分析、統計和計算,傳統會計工作人員在會計工作中還需要對主要實務進行審核、統計和分析。然后,在會計信息化過程中,會計人員的需要在掌握傳統會計方法和理論的基礎上,再學習計算機操作方法和信息數據處理技術方法,對于企業的日常會計事務能夠通過電子計算機來進行分析和處理,通過給定了會計預測模型,對于企業的經營管理狀況進行評估和預判。簡單來說,會計從業人員在會計信息化過程中既要懂得傳統會計知識,還要掌握信息化操作方法,多元化發展,保證企業會計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對會計傳統分析方法的影響
在企業會計核算工作做完后,必須對會計工作方法和方式進行分析和總結。在分析過程中,要以會計核算資料為核心,結合統計核算和業務核算等相關專業知識,對會計工作的過程推理和論證,發現錯誤要及時改進,并分析錯誤產生的原因,避免下次出現同樣的錯誤。在會計核算工作的進行過程中,還需要對企業目前的經營狀況進行評估,對企業未來的經營狀況進行預測,找出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在各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點。發現問題,要積極響應,找出解決方案。會計信息化過程中,企業應該從分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優勢,盡量將會計信息整合到信息網絡中,通過電子計算機快速處理和分析得到結論,這一方法設施的前提的會計人員信息化素質的提高。只有會計從業人員能夠掌握會計信息相關技術,才能夠利用好信息化的優勢,提高會計工作效率,降低會計任務工作難度,縮短會計分析時間,大大增加了會計信息的確切性和實時性。為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和經濟利益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會計實務信息化的方法
(一)提高會計信息化意識
信息技術不斷擴張到各行各業,帶來了巨大的生產力效率。傳統的會計行業也需要借助信息化技術注入新的的活力,這就要求會計從業人員放棄保守和固步自封,從新認識新技術和新方法,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和信息化工作意識。只有會計工作者開始轉變觀念,才能夠推動企業會計部門工作方式的轉變。
(二)完善會計信息化法律法規
大學教育的使命是文化的傳授、專業教學、進行科學研究和培養未來的科學研究人員(奧爾特加?加賽特,2001)。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就需要推進高校的教育教學改革,而研究性教學是高校教學改革的趨勢,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能力的重要途徑。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會計學專業也得到長足的發展,正所謂“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然而在會計學本科人才培養中,存在著專業培養方案雷同、課程體系設置相近問題。近幾年來,隨著會計本科教學改革的深入,各高校已經逐漸意識到在會計學本科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過多偏重于會計實務的教學,缺乏系統的理論知識傳授,各高校紛紛采取措施來增加會計理論課程的開設。據筆者不完全統計,70%左右設有會計學專業的本科高?,F在已經開設了會計理論課程,但課程名稱并不統一,大致可歸納為三類名稱:第一類稱為會計理論,第二類稱為會計理論專題,第三類稱為會計理論基礎。盡管名稱不統一,但是其教學內容有共同之處,那就是都涉及會計基本理論的講授。根據筆者近幾年的跟蹤調查發現,在開設會計理論課程的高校中,有些教師仍然像會計實務課程一樣,采用較為傳統的教學方式,因此我們可以探索新的教學方法,以研究性課程的形式來開展教學活動。
二、會計理論研究性課程的性質和教學目標
(一)會計理論研究性課程的性質
會計理論課程主要是面向高年級會計學本科專業學生開設,重點介紹會計理論的發展歷史、會計理論研究方法、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會計準則理論、會計要素確認與計量、財務報告理論、會計前沿理論、管理會計理論等內容,旨在培養學生較為扎實的理論功底和探索研究方法,為后續課程的學習、畢業論文寫作以及升學深造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它一般設置為選修課,也有高校設置為必修課。通常一周安排2―3課時。
(二)會計理論研究性課程教學目標設置
對本科生而言,學習專業知識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學習會計理論有助于其對會計實務的理解、分析,并對會計實務進行合理的預測,從而加深對會計實務的掌握,因此開設會計理論研究性課程不但能向學生傳授專業基礎理論知識,而且能夠培養和訓練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根據這一思路,可將本課程教學目標設置為以下幾方面:
1.幫助學生系統掌握會計基本理論知識,鞏固已學會計實務知識。學生前期所學的專業課程大多數是實務性課程,包括會計基礎、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等,通過會計理論研究性課程的學習,能夠使得學生學習到系統的會計基本理論,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先實務后理論,先簡后難,不斷拓展實務的范圍,啟發學生探究在其他可能情況下該如何處理類似問題,總結提升理論知識,使學生具有更高的應用會計基本知識的能力和處理現實會計實務的能力。亨德里克森(1992)指出,會計理論是一套邏輯嚴密的原則,能夠使實務工作者、投資者和債務人、經理和學生更好地理解當前的會計實務,提供評估當前會計實務的概念框架,指導新的實務和程序的建立??梢姇嬂碚搶τ谔嵘龑W生專業理論素養有著重要的作用。
2.訓練學生文獻資料的搜集和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會計研究方法。在會計理論研究性課程的設計上,可以圍繞某一理論專題進行課堂研討。由教師布置研討專題內容,再由學生搜集和整理文獻資料,利用課堂時間由學生來展示其研究成果或觀點并展開討論,在課堂討論中,教師可以結合文獻資料向學生介紹會計的主要研究方法,比如規范研究方法、實證研究方法,使得學生在掌握文獻資料搜集方法的同時了解會計研究方法,這為今后學生進一步深造或畢業論文的寫作打下一定的研究基礎。
3.提升學生邏輯思辨能力和實務處理能力。會計理論課程的內容之間邏輯性是非常強的,比如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理論就是一個理論較為嚴密的邏輯體系。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能夠培養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得理論與實務之間有了一個聯系的橋梁,據筆者多年觀察發現,在學生學習會計理論課程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變得清晰了,特別是遇到較為新穎的業務,學生能夠運用一定的理論來進行解答。學生參加研究生入學考試,其專業課程成績也會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三、會計理論研究性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材選取
(一)會計理論研究性課程的教學內容
會計理論的內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會計理論主要是指財務會計理論,廣義的會計理論包括財務會計理論、審計理論、管理會計理論。作為研究性課程的教學,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可將會計理論按照內容劃分為會計基本理論、會計應用理論和會計理論前沿三個部分。
1.會計基本理論。這部分主要是圍繞財務會計概念框架體系的內容,包括會計目標的內涵及主要觀點、會計要素的確認與計量、會計信息質量特征、財務會計概念框架(CF)內涵及國際比較。這部分內容是會計理論的主體內容,也是比較重要的內容。
2.會計應用理論。這部分主要是有關會計準則理論的內容,包括會計準則產生的背景和歷史淵源、各國會計準則的制定、會計準則的制定導向問題、高質量會計準則的評定標準問題。這部分內容與現在的會計準則國際趨同與協調密切相關,也是各國規范會計實務的主要依據,與當前實際聯系緊密。
3.會計理論前沿研究。這部分內容主要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涌現出的新的會計問題和熱點問題,會計理論需要對其做出解釋,比如會計行為理論、社會責任會計、人力資源會計、碳會計等,這一部分內容可以根據教學需要作一定靈活的安排,也可以學術報告的形式來開展教學與研究。
(二)會計理論研究性課程的教材選取
教材作為高等學校教學的一個重要參考,為學生的專業學習提供必要的依據,尤其對本科生來講,選擇合適的教材對他們的專業學習會有很大的幫助。綜觀國內高校會計本科會計理論課程的教材,下面選擇以下幾本有影響力的著作:
1.《會計理論》,葛家澍、杜興強著,復旦大學出版社。該著作較早地引進了西方會計理論,并且注重結合中國會計的實際和作者自身的觀點來撰寫,創新發展了我國的會計理論,是一本會計理論的經典著作,其主要內容如上頁表1所示。
2.《會計理論》,湯云為、錢逢勝著,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該著作引用、吸收了美國亨德里克森《會計理論》的研究成果,依照西方會計理論內容和結構撰寫,側重于財務會計理論,其主要內容如表2所示。
3.《會計理論》(第四版),魏明海、龔凱頌編著,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該著作按照財務會計理論、成本控制理論和管理會計理論三部分進行撰寫,其特點是內容由淺入深,教材內容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能夠做到及時更新。其主要內容如表3所示。
根據對三部教材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當前的會計理論相關著作既存在相同或相近的內容,也存在不同之處,作為研究性課程,我們在選擇教材時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選擇其中一部作為教材,其他相關著作作為教學參考,博采眾長,使得學生既能掌握會計基本理論,又能關注當前理論前沿的動態和中國特色會計理論的發展。
四、會計理論研究性課程的教學方法
會計理論是對會計實踐的一種理性認識,它來源于實踐,又指導實踐,會計理論與實踐相互作用,并不斷發展。鑒于在講授會計理論時,學生已經學習完了會計基礎、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等實務性課程,因此在講授會計理論課程時要突出其理論性與研究性,一方面要系統介紹會計基礎理論,另一方面又不能拘泥于現有的會計實務,筆者認為可以通過綜合運用以下幾種研究性教學方法,倡導啟發式、探究式的學習方式來提升課程教學的效果。
(一)案例導入式教學方法
在每一章節講授理論之前,給出簡短的案例來引導、啟發學生。例如通過安然事件,引出高質量會計準則問題。這種教學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得學生以問題導向來學習理論知識,另一方面也使得學生有更為廣泛的知識面。
(二)合作互動式教學方式
現代教學不應該是教師一個人講到底的單項信息傳遞,而應是師生間、學生間的雙向交流與多向交流活動。教師可以提前布置需要討論的專題,由班級學生自由組合成若干研討小組,利用課余時間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歸納總結凝練成為研討小組的觀點,到課堂上進行講解、展示。例如在講授會計準則國際比較這一專題內容時,筆者就把授課班級分成10個小組,每一小組負責某一國家會計準則制定情況資料的搜集,然后制作成PPT在課堂上進行演示,教師在他們講解的基礎上對不正確的地方給予糾正,接著再進行國際比較分析,這樣使得學生對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和我國的會計準則制定都有一個較為深入的了解,同時對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與協調也會有更深的理解。合作互動式的教學達到了師生互動、合作學習、共享學習成果的效果。
(三)名作名篇評析課堂
教師先向學生介紹精品力作或專業權威期刊最新的名作名篇,比如《經濟研究》《管理世界》《會計研究》等雜志上發表的會計類論文,由學生事先進行仔細閱讀,并且撰寫讀書筆記,教師再利用課堂時間為學生進行一定的評析,主要圍繞論文的選題、論點以及論證方法等幾方面展開,這樣使得學生對會計論文有一個比較直觀的感性認識,同時也使學生了解到了最新的理論前沿動態和創新觀點,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為今后學生的論文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人們往往將理論等同于科學,常常用一套幾乎完全相同的標準來解釋“理論”和“科學”。在我們的印象里,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是屬于科學的知識。我們從中也可以體會到判斷一門學科是否屬于科學的主要標尺:拒絕主觀性,不含價值判斷,與客觀相符。如果單從概念、原理出發,還看不出會計理論可能并不算是科學。但如果要用數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的準則來衡量,會計理論確實和科學存在很大距離。
究竟應以何種標準來界定會計理論的科學性呢?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借助科學哲學的力量。邏輯實證主義的代表霍里斯和內爾曾簡要歸納過有關科學的準則,其核心內容有:“只有通過檢驗才能證明知識的正確性;分析性論述沒有事實依據;檢驗一種理論,就是看這種理論的預測是否成功;科學中不存在價值判斷等?!眰ゴ蟮恼軐W家波普創立了“證偽主義”。他在否認經驗“證實”的前提下,提出了科學的劃界標準:“一個命題只要它是可檢驗的,可證偽的,就是科學的;反之,不可檢驗的,不能被證偽的,就屬于非科學的?!崩ㄍ兴拐J為,任何理論,凡能預計新事物就是科學的,否則就是不科學的。總結以上幾種觀點,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任何理論的科學性都要通過檢驗來下結論。一般認為,一種理論的基本檢驗是它的解釋和預測能力。
美國會計學家亨德里克森也曾明確指出:“會計理論真要在開拓會計的理解上或對會計實務的影響上有說服力,它們就必須接受檢驗或證實。這種檢驗包括:①關于現實世界的前提,應該以報表和可觀察的現象一致為依據;②各種理論說明的相互關系,應該就其合理的一貫性予以檢驗;③如果任何一個前提是以價值判斷或無說服力的經驗檢驗為依據的,其理論結論或經過檢驗的假設應受獨立的經驗檢驗?!卑凑蘸嗟吕锟松恼撌?一種會計理論若能經受住這三方面的檢驗,其科學性就相對可靠。
二、規范會計理論和實證會計理論科學性的比較
科學的研究方法是形成科學理論的前提,科學研究成果的質量又是衡量研究方法科學性的極為重要的標準,研究方法和利用這種研究方法形成的理論在科學性上是統一的。目前主流會計理論就其研究方法而言,可分為規范會計理論和實證會計理論。
規范會計理論是一套關于會計“應該是什么”的系統知識體系,旨在通過一系列基本會計原則,會計準則的規范性要求,從邏輯高度上概括或指明最優化會計實務是什么.進而指導會計實務,實現會計實務的規范化。它采用“前提——推論”的研究路徑。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歸納法和演繹法,研究的過程主要借助于抽象推理。它的缺陷在于研究結果難以驗證,不能為自身提供科學性的依據,它的科學性需要利用實證的方法來檢驗。
實證會計理論則是一套關于會計“是什么”的系統知識體系,為解釋現行會計實務和預測未來會計實務提供理論依據。它采用“假設——推論”的研究路徑,主要方法是實證方法,主要內容是證偽。它不是以個人的知識和價值觀來判斷,而是建立在實際觀察和實驗結果的基礎上,盡可能排除研究對象作為客體對主體的反作用,這就使研究具備了可驗證的特點,從而突出了它的科學性。
就科學性而言,實證會計理論優于規范會計理論。這種優越性來自于實證研究方法的科學性。實證方法引入了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注重經驗檢驗,所獲取的證據是客觀的、可直接或間接觀察的事實,因而有助于消除會計理論研究過程中的不切實際的假設以及價值判斷;實證研究中運用了定量分析方法,能以數量化的形式,較精確地描述會計現象的區別與聯系,從而使理論研究成果具有較高的精確性。這符合當代科學發展的趨勢。方法論上的特點,使實證會計理論具有較強的解釋和預測能力,可以評價現有會計原則的合理性,這是規范會計理論所無法比擬的。因此,有人甚至認為,只有實證方法應用于會計領域之后,會計理論的研究才具備了科學的性質。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①實證研究方法并不排斥規范研究方法,只是強調“假設——推論”范式,因其特有的科學性,已成為主流的研究范式。一方面,在這一范式中充分運用了歸納和演繹的方法,例如:形成合理的會計假設時運用歸納法,指導會計理論時運用演繹的方法;另一方面,規范研究如果僅借助于抽象思維,它的可靠性就可能受到質疑。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很多研究缺乏強有力的令人信服的實際驗證。實證研究正好彌補了這一缺陷,所以說,實證分析亦是得出規范理論的必由之路。②實證會計理論并不排斥規范會計理論。規范會計理論在對會計實務的規范和指導上有其存在的價值,而且規范研究有利于誕生新思想、創造新知識、提出新的假設命題。但規范會計理論只有建立在實證會計理論的基礎上才更具有科學合理性。
三、會計理論研究的科學化潮流
正因為實證會計理論的科學性,從本世紀60年代后期開始,在科學哲學思潮的感召下,伴隨把經濟學和管理學變為科學的呼聲,在西方會計理論界掀起了一場范式革命,拉開了會計學科學化的序幕。經過30年的努力,科學主義的會計學術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它在為“決策有用”這一會計目標尋求可驗證命題的過程中.形成了信息觀、計量觀、契約觀三大理論架構,成為當代會計理論研究的主流和基本范式。會計學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從手藝發展為技術。再從技術發展成藝術,30年前終于踏上了科學化的不歸路。
體現會計理論研究科學化趨勢的實證研究,到80年代已成為會計理論研究的主流。一些有影響的學術刊物.如美國《會計理論》(The Accounting Review)、《會計經濟學》(Journal of Accounting Economics)、《會計研究雜志》(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除一些評論性文章外.幾乎找不到非實證研究的論文。英國的代表性雜志《會計組織與行為》(Accounting Organization and Behavior)從 80年代起,也大量刊登實證研究的論文??梢哉f,當今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的會計理論研究,都可以歸入實證研究的范圍。會計理論及其研究方法的科學化,在美英等發達國家主要表現為實證研究的完善與發展,以及更科學的研究方法的創立與應用。據臺灣《會計研究月刊》第107期介紹,臺灣五所大學94屆畢業生的85篇碩士論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都是實證研究的方法。總之,會計理論研究的科學化潮流已席卷全球,除了順應這股潮流之外別無選擇。
摘 要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生態失衡,環境污染等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發展經濟的同時必須考慮解決的首要難題。目前,我國環境會計的理論研究已經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這對指導企業環境會計實務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同時,企業環境會計實務中的復雜個案會不斷突破理論,給理論提出新的課題。因此,環境會計應在會計實務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并進而推動企業會計核算體系的完善。本文從我國企業環境會計的現狀出發,分析目前我國企業環境會計實務中存在的問題,設計與當前企業財務會計核算相銜接的、過渡性的企業環境會計核算體系,并進一步提出推動我國企業環境會計發展的相關措施。
關鍵詞 環境會計 可持續發展 核算體系
近年來,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已經成為各國政府和社會各界所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從環境管理的實踐看,解決環境問題不僅需要健全環境法律法規、解決環保技術問題,更需要加強管理,而加強環境管理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促進企業的積極參與,才能從源頭上解決問題。企業作為社會的一份子,對環境保護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在對企業環境責任的爭論中,企業的角色經歷了經濟人—社會人—生態人的轉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如何準確有效地計量企業的環境盈利和損失,如何客觀公正地評價企業的環境業績,就成為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為此,在可持續發展戰略下,環境問題至關重要。而會計作為一種非常有效的經濟管理手段,它與環保的有效結合,必將對我國的環境保護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一、我國環境會計的發展現狀
國際上對環境會計的研究始于上世紀70年代,以1971年比蒙斯撰寫的《控制污染的社會成本轉換研究》和1973年馬林的文章《污染的會計問題》為代表。我國開展環境會計的研究起步較晚,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才引進環境會計理論。當時是作為社會責任會計的一部分提出來的,但其在會計學界并不被重視。直到90年代以后,隨著環境保護觀念日益深入人心和政府對環境問題的高度關注,我國逐漸開展了對“綠色GDP”的研究,進而延伸至環境會計理論體系。1994年,我國政府制訂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資源與發展白皮書》,將可持續發展確定為我國社會、經濟、環境協調發展的基本戰略目標,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從而在客觀上要求我國建立環境會計體系,以確保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并適應生態經濟發展的需要。
著名會計學家葛家澍教授于1992年發表的《90年代西方會計理論的一個新思潮——綠色會計理論》,則標志著我國系統研究西方環境會計體系的開始。筆者利用中國科技期刊網和中國期刊網,以“環境會計”、“綠色會計”、“生態會計”為關鍵字,搜索從1980年到2010年發表的論文,共檢索出論文1625篇,涉及刊物469種。從論文選題上看,我國環境會計研究范圍已比較全面,并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展,但大多數文章集中在基礎研究和環境財務會計實務等少數幾類選題上。從研究內容來看,涉及到環境會計的基本概念、內涵、必要性、宏觀環境會計和微觀環境會計、會計計量、基本假設、信息披露、成本核算、環境審計、國外環境會計介紹等等。應該說,研究內容是非常全面的。但是,其中主要是規范研究,只有少數實證研究,而理論研究的成果卻沒有能夠體現在會計實務中。
二、我國環境會計發展緩慢的原因
相比較國外對環境會計的研究已向環境會計準則與制度等方面縱深發展,目前國內的研究依然停留在理論層次,而且對很多問題的認識沒有達成共識,基本上還處于探索階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與定型的實踐模式。筆者認為,不僅要看到這些技術上的障礙,我們更應該進一步深入地探討和揭示存在這些障礙的內在根源。
通過對國內環境會計的認真研究和思考,筆者初步總結出制約環境會計快速發展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企業缺乏推動環境會計實施的動力和必要的激勵機制
我國企業環境會計實務推行緩慢,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外部不經濟性”沒有內在化。所謂“外部不經濟性”,是指那些由企業經濟活動引起的,尚不能確切計量,并且由于各種原因而未由企業承擔的不良環境后果。當前,我國大部分企業之所以選擇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企業的發展,固然原因很多,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企業確實能夠從環境破壞中獲得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環境污染所形成的“外部不經濟性”沒有得到內在化,具有公共物品性質的環境資源被無償或低價使用,使環境破壞者能獲得可觀的經濟利益。因此,眾多的環境污染者無所顧及地破壞環境,而根本不考慮進行有效治理,甚至根本不進行治理。根據我國現行環保法律法規,環保部門對違法、違規企業的處罰力度非常有限,無從形成震懾,更無法與企業造成的社會損失相提并論。正是在這種宏觀背景下,企業缺少治理污染的內在動力。
(二)環境會計的計量問題還沒有真正解決
所謂計量,就是涉及環境因素的經濟業務的貨幣表現。對環境會計的計量方法,雖然目前我國不少學者在借鑒環境經濟學估價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之上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但學術界就計量問題還沒有統一的看法,國家在這方面也沒有具體的規定,因而在實際操作時缺乏依據,同時,企業之間在環境問題上不具有可比性,客觀上為環境會計的推廣制造了障礙。傳統的會計計量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針對環境會計的特殊性,學者們對其計量方法提出了很多新的見解。筆者認為:雖然這些計量方法的提出都比較獨特,但還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實務操作存在一定難度。
(三)與實施環境會計配套的業績評價體系尚未建立
企業引入環境會計,客觀上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將整個系統都與環境掛鉤,企業中的經營業績評價系統也不例外,評價和獎懲活動都應包括與個人或團體相關的環境問題。比如企業現在有幾個投資項目可供選擇,其中,有一項目根據評價指標測算,其盈利狀況比其他項目稍差,但若考慮環境因素卻是最優項。在傳統的業績評價體系下,該項目可能被認為是與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相悖的行為而不被提倡,導致企業經理們可能會為了自身利益而放棄有利于保護環境的行為??梢?,傳統的業績評價系統已成為實施環境會計的一個障礙。
三、對我國發展環境會計的建議
實踐證明,不斷完善以科學理論為指導的、與經濟發展狀況相協調的、規范的環境會計核算體系,是保證企業財務信息質量,實現企業會計核算目標的重要基礎。
(一)完善法律制度
環境會計制度的建立必須有法可依。雖然我國近年相繼出臺《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等環保法規,但這些法規主要是通過罰款等財務手段強化企業內部工作,沒有對外進行信息披露的要求,其結果必然是減弱企業的環境保護壓力,影響相關人員的正確決策。國家須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對企業最低限度的披露進行約束和強制。
(二)加強環境會計理論和方法的研究
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環境會計的實施是一個系統工程,所以,研究工作要分階段進行,先從迫切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入手,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以可持續發展作為環境會計研究的指導思想,加強會計學、環境科學、現代經濟理論和可持續發展理論等相關學科的交叉研究。加大資金投入,成立各級研究機構,組織經濟學家、環保專家及會計實務工作者密切配合,加大綠色會計理論研究及實施的力度。
(三)加強國際交流,學習西方先進經驗
西方會計同行在環境會計理論與實踐方面比我們先行一步。一些西方國家如荷蘭、加拿大等,早已開始著手通過連接環境資源統計與國家會計賬目的關系來確定清潔污染的經濟成本。在美國,有些州已修改法律,要求那些引起污染的部門
承擔清潔環境的成本,實行“誰受益,誰負擔”的經濟原則。澳大利亞統計局(ABS)早已按照有關國家財富計量的要求在國家資產負債表上加入了自然資源的內容。我國的環境會計研究起步較晚,發展相對滯后。所以,應吸收各國環境會計的研究成果,借鑒其實務經驗與教訓,取長補短,設計出適合我國企業實施環境會計的方法。
(四)搞好試點工作,由點帶面,逐步推廣
考慮到我國特有的國情,實行環境會計不能照搬他國現成的模式,只能在吸取他國好的經驗的同時,通過環境會計在本國的實踐,不斷摸索出適合我國國情的有中國特色的環境會計制度。選擇有代表性的地區、行業或企業進行環境會計的試點是一種即經濟又有效的方法??梢酝ㄟ^試點工作,不斷驗證和完善理論研究成果,總結出成功的經驗,在其他的地區、行業或企業加以推廣。
(五)倡導企業建立綠色經營系統
綠色經營是一種新的企業經營理念,是在可持續發展戰略與ISO14000系列的指導下發展起來的,它貫穿于企業整體經營系統之中,如“為環境而設計”、“綠色融資”、“綠色采購”等。綠色經營系統是企業為將其生產經營活動與環境相協調,從可持續發展戰略出發,在決策與經營活動中注入“綠色(或環保)理念”,以綠色理念重塑的企業整體的經營運作流程。環境會計信息系統是綠色經營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不能孤立存在的。只有在企業建立起綠色經營系統,才能為環境會計發展提供良好的微觀環境。
(六)作好培訓工作,提高會計人員自身素質
由于環境會計的復雜性,實行環境會計,必然增加會計人員的工作難度。這就要求政府和企業加大對會計人員的培訓力度,為會計人員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會計人員也應增強社會責任感和環境危機意識,不斷學習,提高業務水平,適應時展的要求。
(七)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民環保意識
由于我國是人口大國,人均自然資源較少,而科技和生產力水平相對落后更加重了自然資源的稀缺性。只有作為最終消費者的廣大人民群眾提高環境意識,才能保證環境會計制度的順利實施,達到環境保護的最終目的。通過充分的宣傳,要使消費者對所有最終產品與服務都建立起“綠色消費主義”理念?!熬G色消費主義”是指消費者在對商品進行選擇時關注企業的環境保護狀況,不從環境保護不力(如造成較大環境污染、不節省能源、不節約資源)的企業那里購買產品。為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提高產品的競爭力,企業將不得不采取措施改進環保狀況。“綠色消費主義”的理念將形成完整的綠色供應鏈,迫使整體產業都“綠色”起來。所以,我們要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民環保意識,使實行環境會計,對外披露企業的環境信息成為企業的自主選擇。
參考文獻:
論文摘要:隨著經濟發展,我國會計教育的規模不斷擴大,取得了不少成績,同時也暴露了許多問題,如專業課程體系不夠健全、教學方法與手段落后、教師教學專業水平有限、學生實務操作能力差等。針對存在的主要問題,本文提出了構建新型會計教育模式的幾點對策。
會計教育改革是會計改革的重要內容,伴隨著會計改革的不斷深化,會計教育事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不僅形成了層次分明、結構完整的會計專業教育體系,而且在會計教育的基礎條件與會計教育教學質量等方面均得到了實質性的跨越與全面提升,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了大批的優秀會計人才。會計教育改革在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的同時,也呈現出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一、構建新型會計教育模式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盡管我國的會計教育事業,取得了許多成績,但是在現有的會計教育模式中,仍然存在著教育觀念落后、教育的目標不明確、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模式落后、教學手段單一等諸多問題,使得會計專業畢業生綜合素質偏低,缺少靈活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實際操作經驗更是匱乏,就業后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適應工作。因此,很多公司傾向聘用有實地工作經驗的會計人員。高等會計教育是培養會計人才的主要手段,而高等教育的發展速度遠不及社會的發展速度,由于現有會計教育模式存在的諸多弊端,使得高等會計教育與市場需求相脫節,會計專業畢業生普遍面臨著就業困難的問題。作為培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人才的高等會計教育,如何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轉換運行機制,培養出既有一定的理論水平又具備一定實際操作能力的財會工作人才是當前我國高等會計教育改革的關鍵所在。
二、我國會計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專業課程體系不夠健全
目前,我國高等會計專業的課程體系不夠健全,課程內容缺乏系統性,培養的會計專業人才缺乏應有的研究與創新能力,教育內容落后于會計實踐,視野狹窄。我國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尚不完善,會計課程設置不盡合理。主要表現在:一是課程之間的銜接不夠,造成內容遺漏;二是理論課時多,實踐課時少,從會計課程體系來看,各門會計課程中實踐課時遠遠少于理論課時,忽視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學生實務操作的能力很差。
2、教學方法與手段落后
目前我國會計本科教育所應用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比較落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效率低下,影響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從教學方法上看,會計教學基本上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理論課程為主的傳統型培養模式,課程教學方法主要采用灌輸式,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綜合能力。從教學手段看,雖然多媒體教學已經比較普及,但情景模擬教學、互動式教學等教學手段尚未運用,造成課堂教學的知識容量較少,教學效果欠佳,不能發揮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作用,學生對所學知識缺乏應用的能力,不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創新能力,不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學生實務操作能力差
會計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因而對學生實務操作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雖然高校基本上都有會計實務和會計電算化等課程,但課時較少,所學內容有限,也難以實現一對一指導,這就使學生不能及時將所學理論知識轉換為實際工作能力,在校外實踐環節,由于財務信息的保密性,企事業單位大都不愿意接收學生實習,學生會計實務操作能力的培養受到限制,給學生在畢業尋找工作時帶來很大的障礙。
三、構建新型會計教育模式的對策
1、優化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
目前我國的高等會計教育在專業設置方面劃分太細,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高等院校要整合有關專業,淡化專業界限,避免不規范的專業劃分。另外,高等院校的會計專業課程設置不夠合理,普遍存在著專業課程過于狹窄、基礎課程設置較少等問題,高等院校應當對現有課程進行梳理,打破傳統的學科知識結構,增設相關學科的課程,強調學科的綜合性和知識的完整性,形成新的課程體系,以便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交流溝通的能力。
2、建設模擬實驗室和實習基地
要提高學生的實務操作能力,使會計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將所學理論知識轉換為實際的工作能力,為畢業后迅速適應工作崗位打下堅實基礎,滿足企業對會計人才的需求,可以從兩方面入手:
(1)建設校內會計模擬實驗室。通過校內模擬實習來加強對學生實務操作能力的培訓,使學生熟悉會計循環過程和掌握會計核算基本技能。在模擬實驗所使用的經濟業務資料應是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經濟業務,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同時在進行模擬實驗時學生可以通過定期崗位輪換,達到會計實踐的系統全面性。
(2)建設校外實習基地。高校應該積極尋求穩定的校企合作單位,建立固定的實習基地,聘請企業會計人員擔任實習導師,對學生的實習過程進行指導。在校外實習,學生能夠接觸到企業實際業務和資料,通過對會計實務進行分析和處理,可以鍛煉自身的實際操作能力,為以后正式走上工作崗位打好堅實的基礎。
3、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會計教師要結合市場需求,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同時擴展學生的知識范圍,使其具備經濟學、管理學、金融學等方面的知識,以增強其適應激烈競爭環境的能力;會計教師應當在從事教學與科研的同時,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定期到企業去調查研究,或者以提供咨詢服務的方式參與企業業務,分析會計實務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以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豐富自身的實踐經驗;采用靈活多樣的會計教學方式,教師應當在講解專業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理論聯系實際,合理增加案例教學的比重,采用互動式、啟發式的教學方式。
參考文獻
為解決上述問題,筆者構建了由六個模塊構成的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1.專業入口教育模塊。本模塊是實踐教學體系的起點,更是有效組織實施實踐教學的基礎。入口教育模塊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的第一學期完成,可以安排30個學時。項目1主要向學生介紹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使學生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職業技能要求、三年學習進程等方面有一個全面清晰的認識,增強專業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項目2主要向學生介紹企業類型、治理結構、組織結構等內容以及企業系統中的信息流、控制流、人員流、資金流和物質流等流動規程,使學生了解企業的性質和類型、各類企業的組織機構和內部管理層級、生產經營過程、財務部門和人員的作用,使學生了解將來面臨的生存環境,了解企業作為經濟體是自己將來工作的依靠。項目3向學生介紹會計職業準入的基本條件、會計崗位設置、會計職稱職務系列等級、會計職業能力要求等內容,使學生了解會計職業環境,充分認識當前專業學習與將來進入這一職業的相關性,為將來就業未雨綢繆。
2“.一體化”課程學習模塊?!耙惑w化”課程學習模塊是學生專業核心能力形成的關鍵?!耙惑w化”課程是指在該課程教學過程中不僅有專業理論知識的講授,同時還有實踐技能訓練的安排,使專業知識及時應用于技能訓練,通過技能訓練鞏固和深化專業知識,做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同步進行、有效協同。為此,需將原來獨立開設的理論課程和實訓課程圍繞專業核心能力進行有機整合。“一體化”課程體系包括:會計基礎(含原基礎會計和基礎會計實訓)、初級會計實務(含原初級會計實務和會計分崗位實訓)、成本核算與分析(含原成本會計和成本會計實訓)、稅務核算與申報(含原稅法、稅務會計和納稅申報實訓)、會計電算化(含原會計電算化和財務軟件應用)等。以初級會計實務“一體化”課程為例,在講完“存貨”項目后,隨即安排“存貨崗位”的實訓教學,實現“學中有做、做中有學、學做一體”,解決理論學習與實踐訓練脫節帶來的弊端。
3.手工會計綜合訓練模塊?!耙惑w化”課程體系模塊的完成,為本模塊的綜合訓練奠定了基礎。本模塊培養學生的資料檢索閱讀能力、會計分析能力和會計判斷能力,是對企業會計崗位各項業務技能的一種全面訓練。本模塊主要訓練內容包括設賬建賬、原始單據經濟業務分析、憑證填制、記賬、對賬、結賬、報表編制以及財務分析等。手工會計綜合訓練需要4個教學周,可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安排在第四學期完成。
4.電算化上機訓練模塊。除了培養學生手工會計綜合處理能力,還應當培養學生熟悉電算化操作流程與基本方法,熟練掌握企業常用財務軟件的使用。本模塊主要根據手工會計綜合訓練的資料,訓練學生利用財務軟件完成電算化賬務處理,以電算化處理結果驗證手工會計實訓結果,實現手工賬務處理與電算化賬務處理有效結合。本模塊需要1個教學周,可安排在第四學期。
5.頂崗實習模塊。前面模塊的訓練采用的是虛擬公司的虛擬業務數據,如何獲得企業真實業務資料,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會計工作的真實性是本實踐階段的關鍵。因此,頂崗實習可考慮通過“校中廠”和緊密合作型實訓基地來實現。“校中廠”的建立可以采取兩種形式,一是校企雙方深度合作,共同出資,以企方代表為法定代表人,利用校內場所建立會計師事務所、會計記賬公司等社會中介機構;二是引進社會中介機構在校內落腳辦公。緊密合作型實訓基地是校企雙方具有實質性合作內容和項目的校外基地?!靶V袕S”和緊密合作型實訓基地免費為學生提供頂崗實習機會。該模塊可安排在第五或第六學期,絕大部分學生在此期間可以輪流、分批次接觸到真實會計工作環境和真實環境下的真實會計業務。
6.畢業論文模塊。該模塊不再要求論文拘泥于一種形式,拘泥于字數和格式的要求。畢業論文可以考慮采用社會調查報告、企業財務問題解決方案等形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該實踐環節主要考核和觀察論文是否體現了一定的專業相關性,是否寫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該模塊安排在第六學期完成。
二、“任務驅動”模式嵌入
在實踐教學體系設計的基礎上,將各模塊內容進行細化,分解出若干個項目和任務,將“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嵌入到每一個模塊中,通過實施和評價每項任務的完成情況來實現實踐教學目標。
1.專業入口教育模塊的任務嵌入。如圖1所示,該模塊內容分解為3個項目。項目1由專業教研室主任組織實施,依據是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每個教學班安排6學時。本項目下安排1項學習任務,即要求學生寫出專業認知體會。項目2由專任教師具體實施,組織形式是講解企業有關知識,觀看知名企業宣傳片,觀看典型生產營運流程視頻,介紹企業成長發展史,進行企業經營ERP沙盤演練,探討財務問題對企業生存發展的影響等。每個教學班安排18學時,本項目下安排1項任務,要求學生寫出企業認知體會。項目3由兼職教師或兼職教授具體實施,每個教學班安排6學時。本項目組織形式是介紹企業會計機構設置及其人員配備、會計人員職稱職務系列及晉升要求,講解會計職業準入要求、會計人員專業能力、職業資格證書種類及其報考條件,分析我國會計職業環境以及會計工作對企業發展的意義和作用。本項目安排2項學習任務,任務1要求學生寫出職業認知體會,任務2要求學生寫出三年學習打算和未來工作規劃。
2“.一體化”課程模塊的任務嵌入。以真實工作任務及其工作過程為依據,將每門“一體化”課程內容整合、序化為若干個學習項目,在每個項目中嵌入不同的學習性任務與實訓性任務,兩類任務在項目學習過程中穿行,通過任務的驅動來開展課程內容的教學。以“一體化”課程“初級會計實務”為例,說明任務驅動的嵌入(如下表),先按照崗位和工作要求將該課程內容整合為12個學習項目,然后依據學生應掌握的基本知識和應達到的工作能力,將每個學習項目分解為若干項任務。
3.手工會計綜合訓練模塊的任務嵌入。本模塊以一個虛擬企業為會計主體,以包含各種業務類型和經濟內容的虛擬會計單據為資料,以手工處理方式完成一個會計期間的全部賬務處理流程,訓練學生個體運用“一體化”課程所學知識對各項經濟業務的綜合處理能力。本模塊嵌入9項任務,包括設賬建賬;原始單據填制、審核與分析;分析經濟業務內容,完成相關計算,編制記賬憑證;登記日記賬等。
4.電算化上機訓練模塊的任務嵌入。本模塊根據第3模塊的綜合性資料和結果,利用企業常用財務軟件,完成從賬套建立到報表生成的電算化全過程賬務處理,實現手工賬與電算賬處理結果的相互驗證和處理手段的有機結合。本模塊嵌入6項任務,包括賬套初始化,使用供應鏈、總賬等子系統等。
5.頂崗實習模塊的任務嵌入。頂崗實習是提高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是專業知識應用于實際工作的必經途徑。無論在“校中廠”頂崗實習,還是在校外緊密合作型實訓基地實習,學生均需完成兩項任務,任務1是根據真實工作環境下的真實業務,完成真實性的會計作品,任務2是撰寫頂崗實習心得體會或實習報告。
6.畢業論文模塊的任務嵌入。學生撰寫畢業論文是對其專業知識綜合應用水平和能力的一種檢驗,也是對其會計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進行綜合訓練的一種有效途徑。畢業論文模塊強調論文的實質效果,而不必注重其形式。本模塊可提供如下幾項任務供學生選擇,但不局限于這幾種任務形式:任務1是撰寫財務報表分析報告,可以是綜合性分析報告,也可以是某一方面的分析報告;任務2是撰寫社會調查報告,即調查了解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問題或現象,結合專業知識進行分析;任務3是撰寫企業運營問題診斷報告,即以實習企業運營為研究對象,針對某一方面運營存在問題進行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或辦法;任務4是撰寫企業財務問題解決方案,即以實習企業財務工作為研究對象,針對某一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陷進行分析,提供幾種解決方案,并從中擇優。學生只要完成其中一項任務即可。
三、實踐教學評價
會計準則是對會計信息的加工、披露等具有約束作用的規則,是企業確認、計量、記錄與報告其經濟活動的標準。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使得會計準則的國際化成為大勢所趨。會計的國際化是指會計實務跨越國界,并對其他國家會計實務產生影響(汪祥耀,2001)。會計的國際化經歷了從國際協調到國際趨同的過程。2001年,國際會計準委員會(IASC)改組成為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并正式提出趨同的概念以來,國際趨同進程不斷深化。目前全球已有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直接采用國際會計準則(IFRS)或與之趨同。國外關于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極大地推動了準則的制定與完善。國內的研究主要還是模仿國外研究,缺少對我國特殊制度環境、文化傳統的考量。因此,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研究仍具有相當的潛力,也具有緊迫性與重要性,亟待理論界的進一步探索。
本文旨在回顧相關研究的國內外文獻,并提煉出研究框架。從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背景與動因、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影響因素、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經濟后果三個視角較為系統地梳理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研究成果,進而從橫向與縱向兩個視角構建出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研究框架。分析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未來研究方向,總結我國研究存在的問題,進而歸納出對我國的啟示,以期更好地促進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進程。
二、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研究回顧
對于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定義,理論界存在多種解釋。朱星文(2009)通過對各種不同定義的探討,指出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是指不同國家的會計準則,在資本市場的國際化和貿易國際化日益發達的基礎上,逐漸相互吸收,相互滲透,從而趨于接近,甚至趨于一致的現象。本文從三個視角回顧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獻,包括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背景與動因、影響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因素以及會計準則趨同的經濟后果。
(一)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背景與動因
1.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背景。隨著世界經濟的融合,會計作為一種商業語言,在動態的、不斷調整中最終走向了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事實上,會計國際化始于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經歷了會計準則協調、會計準則趨同兩個階段。2001年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正式提出趨同的概念。然而,國際趨同的概念得到廣泛使用是在2006年后。2005年,歐盟27個成員國、澳大利亞、新西蘭、俄羅斯等國約7000家上市公司遵循IFRS編制財務報表。國際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在2009年改組后,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采用了IFRS。即使是曾經并不認同會計準則趨同的美國,在2010年,其GAAP與IFRS之間的主要差異基本消失。
我國于2006年了39項企業會計準則,2010年又了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持續趨同路線圖,中國會計準則也實現了與IFRS的基本趨同(王松年,2012)。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加快了相關準則項目的進程,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正經歷重大的變革,一些主要經濟體的會計準則國際趨同也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楊敏,2011)。在這樣的背景下,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進程面臨著新的挑戰。
2.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動因。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動因可分為兩類,其一是外部環境的推動,其二是內部自身存在的差異。朱星文(2009)認為資本市場的全球化與國際貿易的發展推動了我國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而吸引外資則是會計準則趨同的原動力。外資的進入以及兼并收購案例的不斷增長,客觀上促進了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Nobes與Parker(2004)認為會計準則趨同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各國間會計準則的差異導致會計實務的差異,進而使得會計信息決策相關性、可比性與透明度降低。Ding等(2007)構建了測量國內與國際會計準則差異的兩種類別:缺少和分歧。Nobes(2009)認為這兩種測量的差別缺乏有用性,最重要的是會計實務是否在國內公司或國際公司間可比。楊有紅與王海濱(2013)認為會計準則自身的差異主要體現為不同準則內容的差異、準則差異的分類與度量以及準則差異導致實務差異。
(二)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影響因素
張鐵鑄與周紅(2007)認為會計準則國際化包括形式上國際化與實質上國際化,形式上的國際化指準則本身國際化,實質上的國際化指會計準則規范下的會計實務處理國際化。在兩個不同的層面,影響因素是不同的。因而,本文從會計準則與實務規范兩個層面進行綜述。
1.會計準則層面。Nobes(1992)研究環境因素對不同國家會計準則的影響,發現此類因素主要集中在宏觀層面。Chan和Seow(1996)研究股票收益率與根據美國公認會計準則(GAAP)調整后的盈余以及其他國家會計準則下的盈余的關系,發現所得結果受到不同社會制度因素驅動。Hail等(2010)則以金融危機為背景,從經濟與政治兩個視角分別分析與評估美國會計準則趨同的方式。研究發現,阻礙美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重要因素主要是基于經濟的成本效益衡量以及國家間的政治博弈。朱星文(2009)認為在我國利潤至上的法律環境中,要在收益確認上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或一致,引入全面收益表,目前還存在著障礙。
2.會計實務層面。Hofstede(1980)提出的會計文化觀最為經典,他認為文化不僅能夠有效彌補正式制度在規制或約束人們行為及其相互關系方面的漏洞,而且還會對社會的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Gray(1988)進一步發展會計文化觀,指出會計人員的價值觀源于社會價值觀,而會計價值觀又會影響會計制度。Lang 等(2006)研究發現在會計準則相同時,公司所處環境的差異會影響凈利潤的可比性。Zeff(2007)認為財務報告可比性受到包括商業和金融文化、會計文化、監管文化等在內的因素影響。Ding等(2007)則發現會計準則的趨同與股票市場以及股權集中度有關。國內研究中,張鐵鑄與周紅(2007)認為現有的研究沒有很好地將會計準則與會計實務兩個層面結合起來研究。付玉梅和李慶德(2013)認為會計準則的實施依賴于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而我國會計人員整體素質偏低,這制約了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進程。
(三)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經濟后果
會計及其準則具有技術性和社會性雙重屬性,因而,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具有經濟后 果。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經濟后果的研究主要分為以下方面:
1.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Barth等(2008)選擇了21個國家的公司作為研究樣本,以更綜合的方法,發現使用IFRS后公司盈余管理普遍減少,確認損失更加及時,會計數據也更具價值相關性,這表明使用IFRS提高了會計信息質量。然而,Hung等(2007)研究發現,德國按照IFRS的要求披露的公司與那些沒有采用IFRS的公司,會計數據的價值相關性沒有發生明顯改變。Atwood等(2011)以美國的公司分析,結果表明在IFRS下報告的盈余與未來現金流的緊密程度低于在GAAP下報告的盈余。Ahmed等(2012)則將強制執行IFRS國家與非IFRS國家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質量進行對比,但并未發現兩者之間有顯著的不同國內研究方面。
國內研究中,薛爽等(2008)研究表明在新準則下會計信息更具價值相關性,而且由新舊準則引起的會計信息差異提供了增量信息;羅婷等(2008)也得出新會計準則實施顯著提高會計數據的價值相關性的結論;劉永澤與孫鬻(2011)研究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后公允價值信息的價值相關性,發現公允價值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的信息含量,公允價值信息的價值相關性未明顯受金融危機影響。然而,朱凱等(2009)通過比較分析會計準則改革前后的會計盈余價值相關性,發現新準則實施后的會計盈余價值相關性并未顯著提高。可見,國際趨同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國內外研究均未達成一致的結論。
2.對資本市場的影響。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對資本市場的反應一般采用事件研究。Armstrong等(2010)研究在歐盟2002年至2005年間采用IFRS的16個關鍵事件對市場的反應,發現那些能增加采用可能性的事件,對股市有顯著的正向作用。Klimezak (2011)則研究強制使用IFRS對波蘭公司的影響,發現在使用IFRS前后,年報的公布并沒有使股市出現顯著的超額收益。國際趨同對資本市場產生經濟后果包括資本市場流動性、資本成本、資本市場配置效率等。Daske等(2008)研究表明強制執行IFRS使得資本市場的流動性增加,而且資本成本降低,企業價值增加。Wang等(2011)發現采用IFRS減少了公司與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Bissessur等(2012)則研究了澳大利亞強制采用IFRS后股市同步性的變化,結果支持了IFRS更能反映公司特質以及更具可比性信息的假設。
國內魏明海(2006)發現會計準則國際趨同能減少信息不對稱,并能降低資本成本。朱凱等(2009)進一步研究發現,會計準則改革而產生的投資者信息準確度調整,直接影響了公司的資本成本。汪祥耀(2011)從資本成本的角度檢驗了我國新會計準則的實施效果,研究發現實施新準則后我國資本市場整體的資本成本有所下降。但該結論在產業與行業檢驗中并不適用,行業差異與會計信息環境等因素也將影響會計準則。
3.對其他社會經濟方面的影響。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對其他社會經濟方面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政治、經濟與社會等領域。Hail等(2010)研究影響美國公司采用IFRS的政治經濟因素,發現公司主要在三方面進行成本收益權衡:一是可比性增加帶來的收益;二是節約的報表編制成本;三是由所有公司和美國經濟作為一個整體而共同承擔的一次性轉型成本。Ozkan 等(2012)研究了強制采用IFRS對會計信息在高管報酬契約的影響,結果表明IFRS的使用有助于會計盈余質量和可比性的提高,進而促進高管薪酬契約更加合理。國內研究方面,夏冬林與李曉強(2005)認為會計準則的優劣應該與其所處的經濟環境聯系。對于許多發展中國家,借鑒國際慣例或國際會計準則不難,但由于法律制度、資本市場等不完善,加上文化傳統等因素影響,執行起來并不容易。蘇黎新等(2009)以香港會計準則趨同為背景,研究審計費用與會計數據的關系。結果表明,相對于非IFRS,審計費用對新IFRS下的會計數據更敏感,這表明IFRS提供的會計信息更有利于審計師的審計工作的開展與決策。
三、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研究框架
通過文獻綜述表明:國外的研究已初現體系,國內的研究仍處在模仿階段,但是潛力巨大,兩者對會計準則國際趨同都缺乏較系統的邏輯體系。因而,構建其理論研究框架就顯得十分必要,也具有重要意義。張鐵鑄和周紅(2007)認為要完善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研究,必須對研究可能涉及的方面有一個清晰的脈絡。
(一)研究框架結構
本文認為,會計準則趨同研究明顯的主線是趨同是一個過程,包括一個國家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方向與路徑選擇。另一主線則立足會計準則趨同這個過程本身,包括其背景與動因、影響因素與經濟后果。因此,本文構建出如圖所示的研究框架。
(二)研究框架釋義
依據框架的構建思路,圖中有橫向與縱向兩個視角,分別反映兩條研究主線。
橫向視角反映的是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實質與目的。反映的是會計準則國際化過程,這既是研究的主要背景,也是研究的出發點與立足點。各國的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方向體現的是該國的國際政治經濟地位、國內的法制環境以及利益訴求等,并進一步體現在準則趨同的執行方式上,既可以自愿執行也可能迫于某種壓力強制執行。因此,在執行的路徑上,可以分為“直接使用”“趨同”“認可”與“趨同認可”四種模式。
縱向視角以會計準則國際趨同過程為核心,研究國際趨同的背景與動因、影響國際趨同的因素以及國際趨同的經濟后果。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分為會計準則與會計實務兩個層面,而在兩個不同的層面,國際趨同影響因素存在差異。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影響會計實務的處理,會計實務處理的差異又推動著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是會計準則國際趨同中不可分割的整體。由于會計準則具有經濟屬性,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也必然具有經濟后果。國際趨同經濟后果主要體現在會計信息質量、資本市場與其他社會經濟影響三個方面。這表明會計準則國際趨同不僅是制度的變革,也是不同相關利益者之間的博弈與均衡。
綜上所述,橫向視角是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研究的實質與目的,縱向視角則是研究的主要內容與方向,兩者不是簡單機械的組合,而是具有邏輯聯系的有機整體。通過文獻綜述發現,以往研究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多從單一[第一論文 網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和寫作教學論文的服 務,歡迎光臨dylw.neT]視角或者某幾個視角出發,缺乏綜合視角的分析。我國的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正有序地向更深程度發展,對于國內的會計學術界而言,盡管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研究是“舶來品”,但僅僅模仿國外的研究是不夠的。因此,本文構建的研究框架,不僅是對已有研究成果的歸納提煉,也是未來研究的創新源泉。
四、未來研究展望及對我國的啟示
會計準則國際趨同伴隨著經濟全球化與金融自由化興起,也需要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完善?,F有的文獻盡管已有多個角度的進展,但尚未有效構建國際趨同的研究框架。同時也存在的一些問題。如在研究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影響因素時,沒有對不同國家趨同水平差異進行解釋;在研究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經濟后果時,沒有考慮不同國家機構影響力的差異。在研究對象上,基于新興經濟體的國際趨同研究成果很少;在研究結論上,由于樣本與數據的差異導致結果的多樣化,降低了研究的指導意義。因此,未來的研究要逐步克服這些問題,從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研究視角、研究方法上尋找創新點。
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是大勢所趨,研究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意義重大。“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個過程也許會很艱難,也會很漫長,需要理論界和實務界共同不懈努力。因此,本文結合文獻回顧與研究框架構建,總結出如下啟示:首先,要充分考慮我國特殊制度背景與經濟環境。我國正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階段,改革仍是當前的主題,這就決定了我國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不能照搬西方國家的經驗,而是要結合轉型經濟的特點,市場經濟體制與資本市場并不完善的現實,堅定立足于制度環境、文化背景、歷史傳統以及經濟基礎,研究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路徑。其次,要拓寬研究視角。既包括在研究框架內的創新,也包括在研究框架之外的突破;既要有橫向的國家之間的比較,又要有縱向的時間維度比較。既要懂得中國的基本國情,又要重視國際視野,把中國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放在世界政治經濟背景下考量。最后,要促進研究方法創新。既要注重規范研究,也要進一步加強實證研究;既要參考借鑒國外的研究模型,又要創新發展具有中國背景的模型;既有強調理論對實務的指導作用,也不應忽略實務對理論的促進作用。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研究要在不斷的“試錯”過程中,提升整體研究水平并為實踐提供有力的支持與幫助。
參考文獻
[1] 汪祥耀.會計準則制定模式的國際比較與借鑒 [J].財貿研究,2001(4).
[2] 夏冬林,李曉強.國際間會計準則和會計信息的差異、協調與制度環境 [J].會計研究,2005(1).
[3] 魏明海.我國會計協調測定與政策研究 [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
[4] 張鐵鑄,周紅.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研究:一個綜述 [J].財貿研究,2007(3).
[5] 羅婷,薛健.解析新會計準則對會計信息價值相關性的影響 [J].中國會計評論,2008(2).
[6] 朱星文.會計國際趨同研究的中國視角 [J].當代財經,2009(2).
[7] 朱凱,趙旭穎,孫紅. 會計準則改革、信息準確度與價值相關性——基于中國會計準則改革的經驗證據 [J].管理世界, 2009(4).
[8] 蘇黎新,孫詠菁,姚軍. 香港會計準則與IFRS全面趨同的影響:基于盈余的價值相關性和審計師反應的證據 [J].中國會計與財務研究,2009(4).
[9] 劉永澤,孫鬻.我國上市公司公允價值信息的價值相關性——基于企業會計準則國際趨同背景的經驗研究 [J].會計研究,2011(2).
[10] 汪祥耀,葉正虹.執行新會計準則是否降低了股權資本成本 [J].中國工業經濟,2011(3).
[11] 楊敏.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進展與我國的應對舉措 [J]. 會計研究,2011(9).
[12] 王華,劉曉華.中國會計準則國際協調效果的實證研究 [J]. 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1(12).
[13] 王松年.經濟全球化和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 [J].會計與經濟研究,2012(1).
[14] 伍中信,曾峻.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經濟后果:文獻回顧與啟示 [J].財經論叢,2013(5).
[15] 楊有紅,王海濱.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研究綜述與展望 [J].會計之友,2013(8).
[16] 付玉梅,李慶德.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過程中的困境及對策 [J].中國農業會計,2013(8).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12 (30).
[18] ARMSTRONG, BARTH, JAGOLINZER, RIEDL. Market reaction to the adopdon of IFRS in Europe[J].The Accounting Review, 2010(85).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11(30).
[20] BARTH, LANDSMAN, LANG.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accounting quality [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