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0 19:46:5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思想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內容提要]陳亮作為南宋時期浙東永康學派的代表人物,其經濟思想內涵非常豐富,包括商業、農業、財富、土地、財政、稅收等等方面,是適應商品經濟發展需要的進步思想。本文選取其農業思想進行分析,認為,陳亮經濟思想的核心仍是農為邦本,他為農業發展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思想和建設性觀點,不僅對南宋后浙東區域經濟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對今天“三農”問題解決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陳亮(1143-1194年)字同甫,世稱龍川先生,是浙東永康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崛興于永康,無所承接,然其為學,俱以讀書經濟為事,嗤嗤空疏、隨人牙后談性命者以為灰埃。”經濟思想是陳亮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陳亮的經濟思想較為豐富,包括商業、農業、財富、土地、財政、稅收等等方面,是適應商品經濟發展需要的進步思想,其中,農業思想是其經濟思想的核心內容之一。陳亮受南宋社會商品經濟發展的影響及浙東地區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對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核心重農思想、農本思想和富民強國思想進行了突破和創新,豐富、發展了中國傳統經濟思想。
陳亮認為保護農民,穩定封建經濟,關鍵在于發展農業。為此,他較為系統地提出了包括土地政策、賦稅政策在內的一系列保護農民利益,發展農業經濟的措施,概括地看,可從兩個方面加以認識:
以農為邦本思想為指導,提倡積極的賦稅、土地等政策,保護農民,發展農業經濟。陳亮認為,重農才能立國,富民才能強國。因此,他積極倡導發展農業經濟,“裕民力而俾之安于耕”,對漢文帝的“不求富國而求富民,故為治之先,勤于耕農是勸,今年以開藉田先農,明年減半租勉農,又明年以除租稅賜農,野不加辟有詔,親率農耕有詔”的重農政策極其推崇。他把發展農業,保護農民,上升到國家穩定、長治久安的高度來看待。他指出,“古者農自耕其田,其力與相若,其食與其口數相稱。上之人勸之有其誠,董之有其官,賑之有其政。國以農為本,民以農為重,教以農為先,墮農有罰?!煜聼o浮食之民。故民力常裕?!?/p>
發展農業,不僅在思想認識上要高度重視,還有賴于采取各種有針對性的措施。針對南宋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陳亮提出了實行積極的賦稅政策,免除各種苛斂之政,切實減輕農民負擔政策思路。自北宋中期以至南宋,政府財政日趨困難,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政府官俸開支巨大,軍費開支空前浩繁,再加上統治者的恣意揮霍,導致政府財政支出成倍增長。為彌補巨額的財政虧空,南宋政府便采取各種名目,橫征暴斂,各種苛捐雜稅多如牛毛,以至達到“不可以偏舉,亦不能遍知”的程度,甚至連傳統的夏、秋二項正稅,也巧立名目,增加了各種附加稅,增加了剝削。最有力的舉證就是南宋小朝廷疆域遠不如北宋,但其賦稅收入卻超過北宋。如北宋賦稅最多的熙豐年間,年賦稅收入約6000余萬貫,而南宋淳熙時年均賦稅收入達到6570萬貫。對此,陳亮強烈要求南宋王朝的統治者放棄現行的苛斂政策,效法古代圣君的做法,“用民,歲不過三日,什一而稅。不立意罔民利,不喜察以導民爭。上下有制,未作為察,兵不吾蠹。使之各力其力,以業其業,休戚相同,有無相通”?!霸S糜谏舷陆痪街畷r,布信于法禁之所不及”,則“民是用寧,禮義是用興”。唯此,才能發展農業,保護農民,穩固國家。
在封建社會里,土地兼并問題是封建王朝不可回避的問題,農民和農業發展的關鍵是土地問題。如何優化土地資源的配置,提高土地經營的績效,才是保護農民利益、發展農業經濟和提高封建國家財政、賦稅收入的關鍵。陳亮從南宋時期土地兼并的現實出發,著眼謀求國家富強的目的看待農業發展問題,有區別地看待和妥善處理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土地兼并問題。一方面,倡導保護小農經濟,穩定農民生活,維護農民利益,這是封建國家維護統治的根本。陳亮生活的乾、淳時期正是南宋土地兼并最盛時期,許多官僚地主占據大批良田,形成“阡陌繩聯,彌望千里”,相反廣大農民無地可耕,淪落為佃農,生活困苦。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朝廷真正實行輕徭薄賦政策,廣大農民仍然難免破產流亡,成為流民。這不僅對封建經濟產生不利影響,而且還將影響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寧。因此,除積極推行輕徭薄賦政策、減輕農民負擔外,還應限制官僚地主的土地占有和制止不擇手段、巧取豪奪的土地侵占。同時,作為事功學派代表的陳亮又是一個清醒的現實主義者,他看到在封建社會里,無論是官僚地主的不擇手段、巧取豪奪,還是有才能的人用合法手段的土地經營,其結果都將導致農民失去土地,生活困苦。因此,陳亮立足現實,為穩定農民生活設計方案。他認為,導致農民生活困苦的直接原因是地主剝削的沉重和農民生活來源的不確定性,沒有固定的生活來源作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陳亮反對籠統的、不分具體情況的“抑制兼并”和“打擊豪強”,主張要區別看待和妥善解決日趨嚴重的土地兼并問題。他認為,那些靠自身才能,以合法手段獲得土地、誠實經營的地主土地,應給予保護和支持。他倡導保護富民,反對一切“折困天下之富巨室”的行為,反對封建朝廷恣意向豪強增加賦稅的做法,“時朝廷令兩浙、江東人戶田一萬畝者,糴米三千石,抑配度牒,關子之屬。公(指章服)以為:事類科斂,無體民經國之意?!痹谒磥?,因經營有方而致田產巨大的豪強不僅是促進農業發展的主要動力,而且也是引導人們走向富裕的榜樣,起著榜樣示范作用。
發展農業,要重視對農田水利建設的研究,搞好農田水利建設。陳亮認為,發展農業,搞好農田水利建設是關鍵。陳亮指出,在農田水利建設過程中,由于各方面管理的不善、信息的不了解,經常導致所建水利工程不能發揮出預期效果,有些農田水利建設甚至于既勞民傷財,也無避免災害之利,政府對此要高度重視。他指出要科學開展農田水利建設,就必須加強對農田水利建設的研究。為此,他希望年輕人去從事農業,潛心農田水利之法的研究,造福百姓,“使實利及民而惠足以政”。
發展農業,就要重視發展商業,強調“農商一事”,“農商相籍”,這是是陳亮農業思想最為突出和最閃光的地方。歷代眾多思想家大都主張“重農輕商”、“重農抑商”,認為重視農業生產,必須抑制工商業的發展,實現“利出一孔”,使農業生產成為人民經濟收入的唯一來源,推行“驅民歸農”措施,傳統農本思想將農業經濟發展作為一個孤立系統來看待,發展農業和繁榮工商業兩者被對立起來,這種農本思想使整個社會經濟嚴格地限制在自然經濟的范圍內,是封建統治者維護其統治的法寶,但并不能真正實現和達到國富民強的目標。對此,作為浙東事功學派核心人物、永康學派代表人的陳亮,對傳統農本思想的狹隘性進行了批判,提出了一種全新的、開放的“賴商而行”的新農本思想。陳亮主張“農商一事”、“農桑相籍”。國家要以農為本,教化要以農為先,天下無浮食之民,則民力常裕,國家富強。但發展農業,并不是以抑制商業的發展來實現的。相反,農業只有與商業協調發展,才能“展布四體,通其有無,官民農商,各安其所行而樂其生”。他從當時商品經濟日趨發達的實際狀況出發,主張朝廷不應守舊,一昧死抱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不放,而要農商一事,農商互利,以此為目標調整改變政策,使農商相互為用,協調發展,所謂“商藉農而立,農賴商而行,求以相補,而非求以相病,則良法美意,何嘗一日不行于天下哉!”農商協調則為兩利,相互損害,則為兩病,“農與商不復相資以為用,求以自利,而不恤其相病”,則“郡縣困匱,而其弊日又甚矣”。陳亮認為,農業和商業是構成社會經濟體系的兩大支柱,是聯結其它經濟要素的核心紐帶,兩者并無高低輕重之分。他強調:“官民一家也,農商一事也。上下相恤,有無相通過,民病則求之官,國病則資諸民?!鞭r商之間有行業分工,更有緊密聯系,兩者不僅是非對立、排斥的,相反是互利、促進的。農業的發展是商業繁榮的物質基礎和必要前提,而商業的繁榮又能反過來成為促進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的強大動力。重視農業發展,就必須為農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和條件,只有發展商業,才能暢通農產品物流貿易,促進農業和封建經濟的發展。只有協調發展,社會才能走向全面繁榮,進而實現民富國強的目標。任何歧視、壓制、打擊商業發展的舉措,不僅不利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它還將嚴重影響到整個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行和發展。由于農業受氣候等自然因素的影響較大,其生產的好壞具有很大的不穩定性,而商業的發展,既可在豐年避免谷賤傷農局面,又可在災年互通有無,幫助農民渡過難關。
陳亮雖然公開批判與否定了千百年來一直占統治地位的重本抑商觀念,倡導重視商業,發展商品經濟,但并沒有走向賤農極端,對于重本思想,不僅沒有否定,反而一再給予強調,把重農勸農作為治國之道的一項基本內容。綜觀陳亮的有關論述,不難發現,他反對的是斥商為末的賤商觀念,對于以農為本的思想則是持完全贊同的態度。在他看來,從根本上講,只有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才能出現商業的持久繁榮,并進而發揮其職能。他強調“治具之綦大者,不過數端已:制度也,時令也,養老而乞言也,崇儒而重道也,厚本而勸農也”。陳亮主張“農商一事”和“農商并重”,從表面上看,是一種農商并重的思想,但有學者指出,“只是為了糾正傳統的重農輕商偏見,才較多地強調了商業的重要性?!薄稗r商一事”和“農商并重”的核心是農。對商業的重視,一方面表現為一種邏輯關系,是農業發展的必然,另一方面,商業之所以要重視,關鍵還在于其服務農業的功能,能為封建國家增加財政收入,更好地實現富民強國。從這一角度講,只能說是自覺不自覺地充當了商人階層的代表?!安煌趥鹘y的‘重本抑末’思想而主張農商并重”。這表明,陳亮在體察社會經濟內部結構和農商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基礎上形成的農本思想觀念,已經超越了傳統農本狹隘思想的束縛,是對傳統農本思想的深化和完善,并將其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梢哉f,是一種新農本主義思想,一種開放的農本思想,是傳統農本思想發展的頂峰。這不僅有利于促進農業的健康發展,而且對推動商業發展也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實為明代思想家公開倡導“農商皆本”思想鋪平了思路、開了先河。有學者指出,“從歷史的角度看,陳亮的見解對后來明代思想家正式提出‘農商皆本’的思想有著直接的影響?!?/p>
我國自古以來是一個農業占優勢的國家,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封建國家的立國之本。農業的經濟地位反映到思想意識領域,就形成了牢固的農本主義思想,并導致封建政府在經濟發展政策上長期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其實,從本質上講,農本思想則是重農思想的一種極端體現形式,重農思想本身不僅在封建社會時期,就是在今天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它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封建社會中,在重農思想、農本思想指導下,推行了各種重農政策,使我國農業經濟得到很好的發展,傳統農業經濟在世界處于領先水平。在今天,農業作為第一產業,仍然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它是我們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輕工業發展的重要原料來源。農業發展可極大地提升農村購買力,為工業發展提供廣闊的產品市場,還能為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發展提供大量勞動力資源等。無論是歷史時期,還是在現實中國,農業始終是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和國家自立的基礎。加強農業,全面振興農業經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陳亮豐富的經濟思想,蘊含了許多重要的價值,就其農業思想而言,也不例外。如果賦予它們反映時代特點和精神的嶄新內容的話,陳亮農業經濟思想的價值和現代意義就顯露無遺了。當前,我國正處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時期,做好“三農”工作,事關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既要立足實際,放眼世界,認清和研究各種新形勢、新實際和新變化,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也要注重挖掘歷史,努力從傳統農業發展思想中提取、吸收有益的東西,并賦予它們反映時代特點和精神的嶄新內容。
[參考文獻]
[1]《宋元學案》卷五十六《龍川學案》
[2]《陳亮集》卷二十《漢論•文帝朝》
以后,各個法律學科都得到了革新和發展,經濟法的出現,更是法律、法學領域內的一次突破、一場革命。有些同志總是批評經濟法“保守”,是“計劃經濟的法”,是維護舊的政企不分管理體制的法。這些看法都是看顛倒了,應該把顛倒了的再顛倒過來。其實,經濟法在我國的出現,才正是“思想解放、實事求是”的結果。那些創建中國經濟法學的人是在法律、法學領域內進行著一場思想大解放和現代化的改革,是革新而非保守,是前進而非倒退。如果我們仍然承襲西方的公法與私法截然劃分的傳統體系;如果我們囿于“縱向經濟關系歸行政法,橫向經濟關系歸民法,內部經濟關系歸勞動法”的傳統格局而不敢動其分毫;如果我們也一切唯古、唯外、唯本本,那么,中國經濟法是根本不可能產生的。
大陸法系在法律、法學的歷史發展上的貢獻是巨大的,功不可沒。現在看來,仍然有著重要的法律價值和不少的法理精華。原有的法律、法學部門包括新興的經濟法都仍然應該研究它、運用它。但也必須看到,主要發源于歐洲大陸,成熟于自由資本主義階段的大陸法系,其不少理論觀點和方法已不適應現代市場經濟關系的實際和需要。它應該也必須有所改革,有所前進。這在全世界范圍來說都應如此。在我國更不可簡單地將大陸法系(以及英美法系)作為評斷我們法學理論是非和法制工作成敗的標準。
經濟法的出現,至少在以下十個方面對傳統法律、法學有所突破,有所發展。
一、把法律、法學與經濟直接地、密切地結合起來。傳統法學理論多半在原則上和抽象意義上談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關系,民法也只在微觀上滲入到經濟領域。經濟法的出現使法與經濟實現全面、整體的結合,使法對經濟的作用大大加強,更有力地為經濟基礎服務。
二、突破了公法與私法絕對劃分的界限。經濟法是在西方“私法公法化”和東方的一定程度上的“公法私法化”過程中產生的,是公法與私法在一定范圍內相互滲透、相互結合的產物,它既非私法,也非“純粹”的公法,是“以公為主,公私兼顧”的第三法域,是在公法與私法之間進行平衡協調的“社會經濟法。”
三、正確解決了國家與市場的關系問題。經濟法在西方突破了國家不干預市場經濟的傳統觀點,實現了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參與和管理的歷史過程。在我國情況正好相反,我們已經實現了國家對經濟生活的直接的、全面的和過度的干預和管理,所以,中國經濟法的任務是要解決國家干預過多、市場無法自轉的體制問題。因此,不能照搬西方經濟法早期的“國家干預說”,不能簡單地說“經濟法是國家之手的法”。其實,無論是西方的資本主義經濟法,還是東方的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法,都是在“國家之手”與“市場之手”結合協調中產生的,都是兩只手的產物,只有一只手是不可能產生現代經濟法的。只有“市場之手”,產生和起主導作用的只能是民法;只有“國家之手”,產生和起主導作用的只能是行政法或實質上是行政法的“經濟行政法”。經濟法的“雙手說”,解決了現代經濟法兩家產生、形成的共同規律問題,也為現代社會正確處理國家與市場的關系問題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礎。
四、在調整對象理論上,突破了傳統理論中一個法律部門只能調整一種社會關系的“一對一”觀點,提出“一個法律部門不一定就只能調整一種社會關系,一種社會關系也不一定就只能由一個法律部門調整”的主張。經濟法認為,在現代社會,尤其在經濟領域,由于經濟關系復雜多變、相互交錯;也由于法律、法學自身的變化,因此,一個法律部門可以調整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相互聯系和相互轉化的社會關系;一種社會關系也可以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法律部門從不同層次上,運用不同的方法去調整。此種見解主要是就經濟、民事關系而言的。刑法是典型的‘一對一“調整模式,所調整的關系在實質上不應混淆,但其調整方法卻可由有關的經濟法規規定和運用。
五、突破了國家身份的“一重說”(行政管理者)和“二重說”(行政管理者、國有資產所有者)提出國家身份“三重說”(行政管理者、經濟管理者、國有資產所有者)、“三種職能說”(行政管理職能、經濟管理職能、國有資產所有者職能)以及“三次權利分離說”(行政管理權與經濟管理權相分離,經濟管理權與所有權相分離,國家所有權與企業經營權或法人財產權相分離)。將經濟管理關系從行政管理關系剝離出來,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目標之一,也是經濟法調整對象理論的基石。經濟管理關系與行政管理關系有相同處和相通處。經濟管理關系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性質(上下層次性),有時也運用行政方法,但兩者有著基本區別。經濟管理關系本質上是一種物質利益關系,是對物質利益實體進行管理的關系,必須承認被管理的相對方(經濟組織等),是有著自己獨立利益的經濟實體。在經濟管理法律關系中,國家機關和經濟組織,都既是權利主體,也是義務主體。國家機關仍然可以發號施令,依法行政,但必須對相對方的經濟組織承擔義務和責任;經濟組織應依法接受領導和管理,但也有權對上級國家機關主張自己的權利,保護自己的利益。這種經濟管理關系主要應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管理,而不能以行政命令為主……這些都不同于行政管理關系。
六、突破了“法律只調整社會關系(人際關系、外部關系)”的觀點,提出“法也調整那些有著共性的和重要意義的經濟組織內部關系”的理論。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的三個內部條例、《公司法》以及一系列財務、會計規則,都是這一理論的法律依據。在現代社會,國家基于社會利益的需要,必須以法律手段對企業公司的“后院”,進行必要的、直接的管理和監督。這表明法律調整范圍的擴大和調整功能的加強。當然,對此應嚴格限定,不可把企業管死,企業大量的內部關系仍應由其內部章程調整。
七、提出了“經濟法主體”概念,給縱、橫、內部各類經濟關系中的各種組織以一個統一的主體資格。若能運用于立法、將可能解決現行法律、法規中許多模糊、疏漏之處,也有助于司法審判中訴訟主體的認定。如《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及《轉機條例》都規定了企業和政府的關系,這是一種縱向經濟管理關系。在此種關系中的企業應屬何種法律主體,上述法律和法規均未明確。很顯然,叫行政法主體不行,叫法人更不可,因為企業不能以法人身份和政府發生關系;叫企業也不可取,因為“企業”不是法律主體概念。再如,《經濟合同法》等幾個法規定的“其他經濟組織”,又屬何種法律主
體,很顯然,它不是法人,但也不是合伙。諸如此類問題甚多,我們的立法不應再這樣“模糊”下去!經濟法主體涵蓋了“內部組織”,這也是對法學理論和法制實踐的一個突破。傳統理論是根本不承認內部組織有任何主體資格的,但是,從經濟法所調整的內部經濟理論中已經必然引伸出內部組織主體的概念。現行立法實踐中將繼續會出現這類問題。如兩個銀行法中的分行、支行,都應屬內部組織,法規將會給予它們以統一、明確的規定。只稱之為“分支機構”,由銀行內部章程調整是不夠的,無法滿足其地位和活動的需要。
八、突破了“法只是打官司”的觀點。持此狹隘觀點的人可能已不多,但我們的法學教育中許多方面仍然突出著這種傾向。法律是要“秋后算帳”的,法律也是要為打官司服務的。但這只是法律功能的一部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還將可能有所縮小。經濟法是天然的法系統工程,其系統調整的思想,將法律調整功能貫穿于經濟活動的全過程,在經濟糾紛、經濟違法事件發生之前即發揮作用。通過管理、監督、引導、指導,確立法律關系,保障依法運行,使經濟糾紛和經濟違法案件不發生、少發生,這對國家、對社會、對當事人,對有關方面都是有利的。經濟法當然也要“治于已然”,但更著重“防于未然”。其實,我們當前正在大力推行的“依法治國”的方針,其重點也不是依法追究責任,而主要是指導、引導經濟關系的依法確立,依法運行。我國的《產品質量法》不同于西方的產品責任法的重大區別就在于它不是單純的產品責任追究法,而是將其包括在內的產品質量管理法與產品責任法的統一體。加強質量管理,將產品質量糾紛消滅在其產生之前,這正是我國產品質量法較之西方的產品責任法更為先進的地方。
九、突破了“法只是確認、鞏固已有權益”的觀點,將法律調整的功能向前、向未來延伸。經濟法是發展之法,是未來之法。經濟法體系中的許多部門法都既調整著當前現實的經濟關系,確認和保護著當前各類主體的合法權益,也為未來的社會經濟發展創造基礎條件,保護必要資源,如計劃法、基本建設法、產業政策法、可持續發展法等等,經濟法的這種功能是任何其他法律部門都不能取代的。我們還可以由此看出,那些主張反壟斷法是經濟法的核心的觀點,是沒有全面觀察經濟法體系,沒有看到經濟法的超前引導功能的。
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要加強針對性和實效性以往的思政工作固然存在諸多不足,但是仍有許多可取之處。所以在今后的思想政治工作建設中,既要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又要創新思政工作開展形式,做到結合實際,做到與時俱進,做到工作開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從而使思想政治工作長期穩定地發展下去。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脫離了實際,那其開展就毫無意義了。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從實際出發,結合廣大職工的需求,以職工的實際利益為出發點來開展思政工作。也只有這樣才能將思政工作做到職工內心,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落到實處,不斷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
㈢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形式、方法上創新如今的思政工作都將以人為本作為基礎思想,將人本管理與思想政治工作有機結合起來,互相協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思政工作的進行應該采用創新的形式,改變以往單一進行的模式,把傳統灌輸式教導變為引導和職工自我教育。在創新的同時,一定不能脫離實際,要從實際出發,與客觀事實為依據,加強創建精神文明活動在職工思想上的滲透力,將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切實融入到廣大干部職工的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㈣堅持正確方針,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增強凝聚力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是決定其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可以說是思政工作的靈魂。所以思政工作的進行要將理想信念教育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務。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在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的同時,要更加注重信念式教育意識與能力的培養,使員工的思想工作與教育工作相融合,用友善、生動、有說服的實例來引導教育,消除其排斥心理和互相之間的隔閡,進而增進交流與合作,提高凝聚力,達到思政工作的最終目的。
㈤堅持以發展水利經濟為中心思想政治工作要圍繞水利經濟建設進行,做到服務于水利經濟,以發展水利經濟為中心。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水利改革在不斷地深入,水利建設與管理體制正面臨著重要的轉變時期。作為一名合格的思政工作者,任務是艱巨的。隨著人們的精神世界的重大變化,如功利意識、效益意識、自主意識和競爭意識的不斷增強,人們的心態也出現了某種程度的偏頗和失衡。為此,如果不采取積極正確的引導,就會使人們在改革中、在轉型時期失去明確的目標和方向,就會產生對經濟發展前途的困惑與迷惘。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須針對水利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研究和探索新方法、新思路,始終立足服務和服從于經濟建設工作這一中心,緊貼經濟工作,滲透到水利經濟工作的各個環節中去,而不是游離在水利經濟發展這個中心之外。
經濟學論文寫作是所有經濟學學習者和研究者共同關注和感興趣的熱點話題?!督洕鷮W家茶座》曾經多次刊登與此話題有關的文章。比如,何帆研究員曾經在《經濟學家茶座》2001年總第9輯發表《如何發表經濟學論文》。再比如,聶輝華副教授曾經在《經濟學家茶座》2003年總第14輯發表《如何創作經濟學論文》。又比如,馮偉博士曾經在《經濟學家茶座》2011年總第52輯發表《拍電影與寫論文》。這些作者都從不同的側面告訴讀者們如何下手寫經濟學論文以及寫論文時的注意事項,總體上來這些側面或實或虛,或大或小,不一而足,但都能給我們帶來很好的提示和啟發。我試著從不同的側面通過五個比喻來告訴大家經濟學論文的寫法。為了把這五個比喻擰成一股繩,也為了給本文起一個帶有比喻性質的名字,我把這些比喻稱為“五步曲”.經濟學論文的寫作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可偏廢于某一方面,我想我在這里寫的東西正好可以跟何帆研究員和聶輝華副教授等講過的內容形成互補。我所講的“五步”是指經濟學論文的定位、選題、構架、成文和修改,而關于這“五步”的比喻則是論文定位猶如打靶子、論文選題猶如找座位、論文構架猶如選兵器、論文成文猶如加調料和論文修改猶如補漏子。
為什么論文定位猶如打靶子呢?
在打靶時的定位就是要瞄準靶心,即使打不中十環,也很有可能會打中九環或者八環,或者往壞里說打中七環或者六環或者更低。反過來,如果瞄準的是六環,那么,一不小心結果就很有可能是脫靶。寫經濟學論文的道理也在于此。我們不是要求每個經濟學研究者都發國內頂級的《經濟研究》或者都發國際頂級的《美國經濟評論》(AmericanEconomicReview),但在定位上我們要瞄準最高級別的經濟學期刊??鬃诱f過,“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薄秾O子兵法》里也說過,“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敗?!比绻覀兠闇实氖恰督洕芯俊罚词共荒茉凇督洕芯俊飞习l表,就算要往下掉好幾個級別,也很有可能會在國內一般CSSCI期刊上發表出來。如果我們瞄準的是《美國經濟評論》(AmericanEconomicReview),即使不能在《美國經濟評論》(AmericanEconomicReview)上發表,就算要往下掉好幾個級別,也很有可能會在國際一般SSCI期刊上發表出來。瞄準靶心的過程是提升我們的品味的過程,即使功力達不到,但也決不會走了一條“南轅北轍”或者“緣木求魚”的歧途。張五常教授就特別強調品味的重要性,我想這也是他能寫出并發表很多具有原創性思想的論文的重要原因。品味問題在經濟學論文寫作意義上就是瞄準靶心的定位問題。好品位意味著可能會有更好的學術潛力和學術未來,意味著更容易在發表上從低級別的期刊向高級別的期刊“升級”.
為什么論文選題猶如找座位呢?
同學們跑到教室去上課,一定要找一個合適的座位坐下來,或前或后,或左或右,總之是要找一個別人沒有坐的位子。寫經濟學論文也是這個道理。在論文選題的過程中,必須找到自己合適的“座位”.如果你的選題的具體細節都已經被別人研究過了,那么你根據此選題寫作的論文在經濟學文獻中就不會有“座位”.在文獻中沒有“座位”的論文,學術期刊也往往不會給你發表,特別是國際期刊對這一點的要求就更加嚴格。選題是必須跟文獻閱讀和文獻積累聯系在一起的,楊小凱教授生前曾多次強調中國大陸的大多數經濟學者在文獻積累上不過關。一個選題是不是合適的選題,一方面要看這個選題本身是否具有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看這個選題有沒有被別人做過。張五常教授多次提醒經濟學研習者,論文選題是在文獻閱讀前面的,論文選題不是從文獻堆里找出來的。你需要做的是,先找到一個選題并想好對付這個選題的具體思路,然后再去檢索和閱讀相關文獻。如果已有的文獻沒有做你想要做的事情,那么你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去做了。如果已有的文獻已經做了你想要做的事情,那么你就只能發出一聲嘆息了,這聲嘆息的內容就是楊小凱教授所講的“英雄相見略同”,因為你想到了已經的“英雄”所想到的東西,你自己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了做“英雄”的潛質了。總之,經濟學論文在選題上不能坐別人已經坐好了的“座位”,不能在低水平重復中做無用功。
為什么論文構架猶如選兵器呢?
選擇合適的工具是一門大學問。我經常在課堂上告訴同學們的一句話就是,“騎著自行車永遠上不了月亮,不是人不行,是工具不行。”看看中國名著中的人物使用的那些幾乎量身定做的兵器吧。《西游記》里孫悟空使用的兵器是金箍棒?!端疂G傳》里林沖使用的兵器是丈八蛇矛,盧俊義使用的兵器是點鋼槍,李逵使用的兵器是板斧,魯智深使用的兵器是禪杖,石寶使用的兵器是流星錘?!度龂萘x》里劉備使用的兵器是雙股劍,張飛使用的兵器是丈八蛇矛,關羽使用的兵器是青龍偃月刀。很顯然,選擇跟自身能力匹配的兵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強自身的戰斗力,正所謂“好馬配好鞍,良將配寶刀”.在找好了論文的選題以后,緊接下來的一步就是在構造框架時讓思想跟工具匹配起來,也就是要找到合適的分析工具。簡單的分析工具對付復雜的問題,可能會力不能逮,所謂“殺牛用殺雞刀”是也。復雜的分析工具對付簡單的問題,可能會大材小用,所謂“殺雞用殺牛刀”是也。在這一點上做到恰如其分本身就是很難的事情,正因為很難所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論文的質量。但是,就現階段中國經濟學界的整體實力來說,工具箱里的工具還不是很厚實,還不是很精良,甚至沒有達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程度,所以很多高校都在努力提升高級微觀學、高級宏觀經濟學和高級計量經濟學等“三高”課程的教學水平。很明顯,只有擁有更多的工具可供選擇,才能讓思想和工具更好地匹配。
為什么論文成文猶如加調料呢?
大家都知道,美食追求的是色、香、味,而在成就美食的過程中調料的作用往往功不可沒。調料種類繁多,包括咸味調料、甜味調料、酸味調料、辣味調料和鮮味調料等。選擇合適的調料,那可是大廚的學問。經濟學論文要求的是視角獨特,論證透徹。很多經濟學論文寫作者選題做得不錯,構架也做得很好,但就是論文整體上看起來“瘦骨嶙峋”、“面無血色”、“病病歪歪”,問題就在于作者在如何“加調料”上沒有過關。經濟學論文不能僅僅是數學公式的堆砌,也不能僅僅是給出一個問題的答案,經濟學論文需要注重自身的可讀性。經濟學的研究方向甚多,專門研究微觀經濟學的學者可能不懂宏觀經濟學的數學公式,專門研究宏觀經濟學的學者可能不懂微觀經濟學的數學公式,經濟學期刊的主編也不是萬事通,在作者文字寫得不清晰且文字論證不透徹的情況下,論文的初審就很有可能通過不了,國外叫“deskrejection”.所以,作者在論文成文的過程中一樣學會“加調料”,讓自己的論文看起來“有血有肉”,讀起來“有滋有味”,即使不能像精致的散文那樣讓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回味無窮”,但至少也要讓人讀起來通暢順溜而不至于要靠猜測作者的意思才能磕磕絆絆地讀下來。
為什么論文修改猶如補漏子呢?
1.現實性原則
經濟學不同于其他學科,是一門“經世致用”之學,它與實際生活結合極其緊密,具有顯著的應用性特色。這一學科特點決定了經濟學論文選題時必須考慮研究的問題有無現實意義,要借助選題將所學理論與現實經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聯系起來,通過分析研究解決經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此,在論文選題時必須關注社會經濟領域中的現實問題,特別是經濟改革和社會生活中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轉型期,各種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譬如房價過高、通貨膨脹、貧富差距、就業問題等都可以作為研究的領域,作為論文選題的內容,這對于經濟學專業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個難得的機遇。
2.專業性原則
經濟學本科畢業論文作為學位論文,選題理所當然應與學生所學專業和所要申請的學位掛鉤。同時畢業論文是對學生四年所學專業知識的一個檢驗和總結,是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和能力的體現,這也要求論文選題要緊緊圍繞經濟學科,體現經濟學的專業性。對選題而言具體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在專業領域內選擇確定論文題目。由于經濟學本身具有研究面寬的特點,如果不加注意,很容易出現選題偏離專業領域的情況,因此在選題時更要找準經濟學的切入角度,保證選題與專業的相關度。二是要體現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經濟學有一套以數量分析為特征的分析方法,譬如實證分析、邊際分析、均衡分析、靜態分析等,如果能在選題中有所體現,更能反映經濟學專業的特點。
3.可行性原則
選題的可行性是指畢業論文的選題一定要切合實際,具備完成選題的主客觀條件。具體來說,首先,要從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結構、專業所長等主觀條件的角度判斷學生是否可以駕馭選題。譬如,當一個不擅長經濟計量分析的學生面對一個計量分析的選題時,一定會因難度過大而感到難以勝任,這顯然不符合可行性的原則。其次,必須從選題本身的工作量、理論難度和深度、指導教師水平、圖書資料查詢條件、論文完成的時限要求等方面評估完成選題的客觀條件是否具備。以資料的可獲取性為例,經濟數據中省、市級以下的數據一般很難獲取,往往需要進行實地調研而且調研工作量極大,本科學生往往很難獨立完成,缺乏數據的情況下,選題再好也很難寫出高質量的論文。
二、經濟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方面存在的問題
1.重視程度不夠,選題確定過于隨意
一方面,不少老師存在“重研究生論文,輕本科論文”的思想,開題以前老師實際介入并不多,往往交由學生自主選題,沒有給予相應的交流、指導和建議;另一方面,本科學生“重工作,輕論文”,第七、八學期正是學生找工作和考研的階段,很多學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應聘、工作實習和備考方面,無暇顧及畢業論文;還有一部分學生自認為學業已成,將來從事的工作與論文研究的內容無關,抱有走過場的心態。凡此種種,對論文選題的重要性缺乏認識,不花功夫搜集資料并斟酌選題,臨近開題時往往隨便選一個題目應付了事。在開題答辯中會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某個學生信口說出一個選題,卻對該選題的研究意義、文獻綜述、自己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等茫然不知,當老師指出其選題存在問題時,學生會立即將選題更換成另外一個完全風馬牛不相及的題目,選題的過于隨意增大了題目的不確定和變動性,最終會累及論文質量。
2.偏好大選題,涉及面過于宏觀
較之其他專業,經濟學專業畢業論文選題過大、過泛的現象尤其突出。究其原因,一是與學科特點相關,經濟學研究分為宏觀、微觀部分,宏觀經濟學研究經濟中有關總量的決定及變動,涉及的是失業、通貨膨脹、經濟波動、國際收支、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宏觀“大”問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形中會強化這種“大”問題的心理暗示,選題時就會貪大求全,動輒冠以“中國”或“我國”的字樣;二是學生往往擔心選題太小沒有東西可寫,認為宏觀選題題目大、外延廣,寫作時順著每個外延發揮一下,就可以達到論文要求的篇幅,因而選擇了過寬過大的題目。比如“我國貨幣政策的目標選擇”“試論中國的經濟發展戰略”等選題,這類選題本身包括了多維度和多層次,要求研究者對各個層次、各個維度的問題有清晰和準確的認識,本科生的理論水平和對現實經濟問題的認知能力顯然達不到這一要求,過于宏觀的選題寫出來的東西往往缺乏深度、沒有重點。
3.選題范圍狹窄,題目相似度高
其實經濟學涉及面廣,又貼近社會生活,現實中有眾多問題值得研究,即使是同一個問題,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應該說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論文選題空間,經濟學專業畢業論文選題的范圍和題目應該具有廣泛性和多樣性。但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或者是因為指導老師連續幾年給學生的題目缺少變化;或者是因為學生相同的專業背景使他們的學術思維、研究視野趨于一致;或者是因為學生主要通過圖書館資料檢索,趨同的選題手段使那些點擊率高且參考文獻多的選題容易中標,結果就是選題往往集中在幾個話題上,題目“扎堆”且重復率高,很難做到教育部要求的學位論文“一人一題”。比如人民幣升值、期貨市場、中小企業融資、貿易壁壘等都是近年學生熱衷的選題,連續幾年的畢業論文都可能出現相同的選題,甚至同一年同一個答辯小組中的題目也可能完全相同或僅有一兩字之差。
4.缺乏經濟學思維,選題偏離專業方向
目前經濟學本科畢業論文選題中仍存在部分偏離經濟學專業的選題,譬如“校園超市的營銷分析”,這個題目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營銷專業的題目,基本看不出經濟學的專業特色,嚴格意義上就是一個不合格選題。但如果把它改成“校園超市的壟斷市場分析”,從題目就可以看出該選題是運用西方經濟學微觀理論中的壟斷市場理論分析校園超市,無疑凸顯了經濟學的專業特色。第一個題目之所以出現專業偏差,除了指導老師把關不嚴之外,主要原因是學生缺乏經濟學思維。經濟學是一種思維方式,它是一種方法,而不是一套結論。經濟學教育除了傳授經濟學理論知識,最重要的就是讓學生體會和掌握經濟學思維方式,并運用這種思維方式分析經濟問題,形成關于社會經濟現象或經濟問題的解釋。但現實中有部分學生及至畢業也沒培養起經濟學思維,在選題時,面對經濟實踐中的具體問題,不能“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找不到經濟學的切入視角,導致選題與專業相關度不高。
三、提高經濟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質量的建議
1.前置選題工作,夯實選題基礎
針對學生忙于找工作和考研、無暇顧及論文的情況,比較現實的做法是將畢業論文選題的時間安排適當前移。比如在學生一進入大四階段,有條件的學校甚至可以在三年級就讓學生進入選題環節,提早確定指導老師,通過與指導老師交流溝通,在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學生可以早一步確定論文大方向。再有意識地將課程設計、社會調查以及專業實習等實踐環節與畢業論文結合起來,同時熟悉相關的理論分析方法和工具,展開文獻檢索和閱讀,從中搜集和積累相關資料,隨著對相關問題認識和了解的不斷深入最終確定選題。前置選題工作的好處是給予論文選題環節充裕的時間保證,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思考斟酌并熟悉相關的知識領域,為提高選題質量打下扎實的基礎。
2.強調畢業論文重要性,進行選題環節專項輔導
應以院、系或專業為單位,召開畢業論文動員會,宣講畢業論文的作用、價值和要求。強調畢業論文的寫作不僅是學生總結、檢驗、深化所學專業知識的過程,更是訓練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將來工作或更深層次研究奠定基礎的過程。對教師而言,指導論文不僅是培養目標要求的職業責任,還是反映教師能力和科研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更是一個向學生學習提高自己的機會??傊挥袔熒枷肷细叨戎匾?,才能通力配合選出好的題目,做出好的文章??梢詾閷W生進行選題方面的專項輔導,教會學生如何選題。譬如,通過舉辦講座有針對性地講解選題原則;結合以往的論文題目說明選題如何找到經濟學的視角,如何以小見大、挖掘深入;尤其要注重本科畢業論文選題方法的介紹。在多種選題方法當中,相對適合經濟學本科學生、值得推薦的方法有以下兩種:第一是實踐選題法。即在社會實踐、經濟調研和專業實習中,了解現實中出現的新問題、新趨向,通過調研取得第一手資料,以此作為選題的依據。第二是查閱文獻法。即確定感興趣的領域,閱讀該領域內權威的專業文獻資料,了解研究的歷史與現狀,那些該領域中尚未解決的課題或許就是選題方向。
3.強化選題階段的導師作用,重視任務的落實與檢查
針對指導老師在選題階段作用缺位的情況,要強化導師的指導作用。指導老師要及早進入角色,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不能坐等學生上門詢問,而應主動了解學生的專業興趣點,介紹獲取與選題相關的文獻資料的渠道。向學生推薦綜述性或經典的文獻,幫助學生分析調查研究、搜集數據的難易程度,啟發學生尋找經濟分析的角度和需要運用的實證研究方法,幫助學生對選題可行性給出基本判斷,避免選題的盲目性。針對學生不重視選題工作的情況,指導老師要通過布置給學生任務的落實與檢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比如,可以讓學生就閱讀的文獻資料、關注的經濟熱點問題寫出綜述,專業實踐中可以讓學生寫日記、寫報告,以此督促、推動學生發現問題,找到自己的視角;還可以要求學生跟老師通過郵件或電話定期匯報,在和老師交流中也可能就會找到合適的選題。
4.組建專家團隊,為選題質量最后把關
論文關鍵詞:新型農民,循環農業
新形勢下,要建設現代農業,需要依靠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必須充分發揮農村的人力資源優勢,大幅度增加人力資源開發投入,全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為推進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的人力智力支持。循環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和發展模式,需要培育具有新理念、掌握新技能的新型農民。但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中大部分人基本上屬于體力型和經驗型農民,不具備現代化大生產所需要的初級技術能力。農民的農業生產技術水平不能滿足加快農業科技進步的需要,農業經濟效益不高,如何培養新型農民也成為當今社會局解決的問題。我認為要培養新型農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政府要加大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投入力度
政府要加大對農村人力資源建設的投入,在經費上給予大力支持。要增加教育投資力度,鼓勵社會增加教育投入,尤其是鼓勵和宣傳一部分富裕農民集資捐助教育。同時政府為農民提供入學貸款、為大學生到農村創業提供融資、信貸等優惠。農民要提高認識、轉變觀念、參與循環農業發展,需要的是信息和充分的供給。政府需對現有農業信息傳播體系進行集成整合,完善循環農業信息網絡建設,提高網站質量,擴充循環農業信息量,讓農民與時俱進;要加強信息標準化建設,構建智能化農村社區信息平臺,促進循環農業信息資源共享和開發利用,全面、高效、快捷的為農民提供信息咨詢服務;促進農村信息化進程,加快信息進村入戶,把政府上網工程的重點放在村組兩級,不斷提高農村基層適應市場,把握農業、科技發展前沿動態的能力,增強其參與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二、從根本上轉變農民的思想觀念
首先觀念更新是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重要前提。農民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直接影響著農業經濟的發展。要轉變農民傳統、保守的思想觀念農業論文農業論文,樹立循環農業發展理念,增強廣大農民群眾實施循環農業的積極性和自覺性,為循環農業的實施建立強大的社會基礎。因此,在農村教育、宣傳中,要將轉變其思想觀念放在首位,應適時引導他們拋棄傳統的小農意識,走出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的誤區,自覺融入發展市場經濟和建設現代農業的大潮,使之感到知識經濟時代已經到來,生產勞動不再是單純的體力消耗,而是“技能加體能”、知識加勤勞”的復合型支出。其次發展循環經濟,需要農業勞動者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農業循環經濟是知識經濟,農民群眾要樹立“知識致富”的理念。21世紀,知識就是經濟,誰擁有了知識,誰就擁有了財富。沒有知識的土地是貧瘠的,農業人力資源開發,就是要讓農民掌握知識,運用知識,耕耘土地,創造財富。開發農民的潛能,在生產中,變“體力勞動為主”為“腦力勞動為主”,運用各種工具輔助勞動,運用各種知識指導勞動,知識致富。第三,直接面向農民群眾的基層領導干部在轉變農民思想觀念上具有表率作用核心期刊目錄龍源期刊。在農村現實生活中,一旦正確的政策路線確定后,干部隊伍便起著關鍵性作用。他們直接影響著政策路線的正確實施。因此,轉變落后的思想觀念,首先是要轉變農村干部的思想觀念。各級干部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辯證地認識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關系,轉變把增長簡單等同于發展的觀念。在發展道路上,要徹底改變片面追求GDP增長而忽視資源和環境問題的傾向,樹立資源意識和環保意識。要深刻認識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對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牢固樹立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觀念。
三 加強農民循環農業基礎知識和科技知識的教育與培訓
循環農業的實施,需要更多的農業高新技術和現代管理技術,而這些技術又需要有較多文化和科技知識的農民才能掌握。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個以基礎教育為依托,以農村職業教育為主體,以科技普及、培訓和推廣為重點的農村教育體系,造就一批有知識、懂技術、會管理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在當前農村正規教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應大力發展農業短期培訓和科技普及教育,加速農民知識化進程。要改革農村基礎教育模式,在義務教育中加大循環農業基礎知識和科技知識內容比重,同時制定優惠政策,鼓勵農業專業畢業生,退休科技工作者到農村創辦職業技術教育或科技進修學校,傳播循環農業的科技知識和經營管理知識。
四 發展農民合作組織,為循環農業提供組織保障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農業,客觀上要求農民再次走上合作制的道路,即農民在經營上自己組織起來,按照生產的需要組織不同形式、不同
摘要在“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則下,搞好辦點示范農業論文農業論文,同時,建立上下工作指導機構,搞好示范推廣、培訓等工作。
五 有組織地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
大量的剩余勞動力滯留于土地上將會影響農業生產率,無助于人力資本存量的提高,也會造成諸多社會不安定因素。有組織地精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對農業可持續發展將產生深遠而積極的意義,也將為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創作有力的條件。其一,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將增加他們的收入,隨著收入的增加,農民工將有更多的資金投資于教育、健康,人力資本存量會有較大提高。其二,農村勞動力在城市務工期間,用人單位將給予他們一定的培訓機會。在工作的過程中,通過干中學,農民工也將進一步提高職業技能和專業知識。其三,農村勞動力在城市工作生活過程中,會接受更多有價值的信息,這將有助于改變存留于部分農民身上的封閉意識和小富即安的保守思想,使農村勞動力更具進取精神、開拓意識。隨著思想觀念的轉變、文化知識和職業技能的積累、生產資金的增加,農民采用先進技術和新的農業生產模式的主動性和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增強了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動力。為了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目前最迫切的工作是改變傳統的城鄉分割戶籍制度,消除各項對農村勞動力務工的歧視性規定,加強農民工崗前培訓,建立信息完備的勞動力市場,引導農民工有序、有組織地轉移。
發展循環農業,離不開廣大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離不開農業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搞好農業人力資源開發,為實施循環農業,實現農業、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撐,是當前循環農業系統工程建設的關鍵環節。
選題依據:在當今以金融、技術、信息為主導的知識經濟時代,企業之間的激烈競爭實質上是企業文化之間的激烈競爭。企業文化對于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它對企業的管理體制、決策指導思想、經營戰略、管理方式等都有重要影響,從而對企業的興衰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而占我國國民經濟主導地位的國有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停留在低水平的封閉型企業文化階段,其“企業文化”常被單純地認為是企業的政治思想工作,或者將企業職工的文體活動代替“企業文化”。也有的國有企業把“企業文化”僅僅表現在一些大同小異的口號和標語上面,或規章制度及企業標志上面,沒有真正體現出企業員工所追求的價值觀,經營理念和企業精神等深厚內涵,沒有真正發掘出企業員工中蘊藏的推動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強大力量。優秀的企業文化是不會自發產生的,而是在人們積極追求過程中慢慢積累起來的。這就要求我國國有企業重視企業文化建設,不斷的進行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的比較與吸取,并結合本企業的特點塑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使國有企業在競爭中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在未來的激烈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可行性論述:21世紀是一個充滿競爭和挑戰的世紀。在這個世紀中,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意識的企業文化與企業的科學技術、經營管理一樣,是企業基礎中的“軟件”。如果不能建立起適合我國國情和本企業特點的的國有企業文化,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方面就難以取得長遠的成效。因此探討國有企業文化重構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論文擬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相結合;對比論證;列事實、擺依據;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過圖書查詢、網上瀏覽、去國有企業實地調研等方法來收集資料。擬運用經濟學、企業管理學、組織行為學等相關知識來撰寫論文。
本論文擬分以下幾個部分撰寫:第一部分:企業文化的概述通過對企業文化的含義,作用和地位及國內外企業文化發展的現狀的簡單闡述來對企業文化的概況作一個簡要的敘述。第二部分:我國國有企業文化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擬對國有企業文化面臨的主要問題及相關原因進行剖析,通過對問題的剖析來達到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作用。第三部分:重構國有企業文化的對策通過對國有企業文化現存面臨的主要問題的剖析來尋找并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然后相應地采取解決問題的措施來對現存問題加以解決。
年09月25日—年10月25日收集資料,擬訂論文題目和開題報告。2005年03月01日—2004年05月1日在國有企業進行調研,撰寫論文初稿。年05月02日—年05月31日修改論文,撰寫論文第二稿。年06月01日—年06月08日修改論文,撰寫論文第三稿。年06月08日—年06月15日修改論文,做好答辯前準備。年06月15日—年06月20日左右進行答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