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4 04:18: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技術推廣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現代教育技術在推廣應用過程中,存在等待觀望、缺乏理解、患得患失等社會心理障礙為了加快其推廣應用,促進教育質童的提高,應采取心理的管理等措施,努力改善環境、提高認識、增強動力、促進運用、加強管理。
一、現代教育技術的涵義
教育技術是教育科學的一門分支,我國教育界人士多引用美國教育協會于年提出的定義,即“為了促進學習,對有關的過程和資源進行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和實踐”。現代教育技術就是要把當今先進的技術應用于教育。促進學習是目的,過程和資源是對象,而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是教育技術的范圍。通過優化教育過程和教學模式,來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出高素質人才。它的定位在技術,但不是一種純技術的概念,雖然脫離不了工具,卻不能簡單地看成是工具,它是智能性的系統技術。它包括與計算機技術相關聯的多種傳媒技術、網絡技術、數字通訊技術、信息技術、遠程教育技術、教育資源采集技術、教育軟件制作技術、虛擬現實技術〔〕。還包括新的教育思想、觀念、方法。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基本思想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使學生充分利用現代教育媒體進行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是學生視聽、思考、創造的過程,教師則通過設計、主持、示范和評價履行主導的職責。這種技術應用于教育,必然帶來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模式、教育過程的深刻變革,必然會對傳統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教學方法產生沖擊,這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大趨勢。不難理解,“現代教育技術”的定義包含兩大方面一方面明確了教育技術不單是現代傳媒技術的使用,也包括傳統的教具、模型、掛圖、幻燈的使用,以能否達到應有的效果為標準另一方面是對‘教’與‘學’過程和教學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評價和管理。二者缺一不可。教育事業要發展,必須不斷引人新思想、新技術、新方法。因此,“現代教育技術”概念的提出具有促進作用。
二、現代教育技術推廣應用的主要社會心理障礙
現代教育技術的恰當運用,能有效地發揮教育資源的作用,甚至能跨越式地提高教學效果。因此,即使是在硬件設施不太完善的條件下,也應該挖掘潛力,努力增加現代教育技術在提高教學質量中的份額。然而,在實踐活動中,人們對現代教育技術的推廣運用,存在不同的心理狀態,其中消極、落后的部分正日益成為一種社會心理障礙,制約現代教育技術的順利推廣應用。其一,等待觀望。主要表現在對實施新教育技術的現實可能性方面,認為新技術與傳統方法之間相距甚遠,從教育觀念、目標、程序、方法,到設備、技術,都存在著難以逾越的鴻溝。當前難以把握改革的分寸,難以確定跨步大小,擔心若不盡快到位就會擾亂教學秩序,得不償失論文格式川。鑒于現在條件還不充分,觀念有待轉變,師生的主導與自主關系尚須調整,技術尚待普及,而形勢并不逼人,不如等等再說。其二,患得患失。認為一個課時的工作量,根本完不成改革、調整、制作的任務。既費時間還費精力。對教師要求提高了,待遇并沒有按實施改革所耗費的工作量而確定,不如簡單一點,多抓學時合算。其三,存在誤解?,F代教育技術是以‘學’為重心,力求達到使學生理解思考、自主學習的目的。但有人認為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與教師對學生的啟發、指導存在明顯沖突,這無疑會削弱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從而背離了現代教育技術的精髓。例如,有的多媒體課件本來是可以突破時空界限,再現某些景物或過程的,結果制作成了如同傳統板書的提綱式的干巴巴的電腦幻燈片,運用現代技術只是節省了課堂上板書的時間,加快授課進度,其結果是導致新的“滿堂灌’心〕。這實在是一種誤解,因為問題并不在于技術,而在于運用技術的人。其四,觀念落后。缺乏現代心理意識,觀念落后,是一個主要障礙。如果單位領導和管理人員自己的心態不到位,對現代教育技術推廣應用的意義、關鍵程序、具體操作等了解不深,就不可能制定出明細規則及相應政策,也就不可能調動人的積極性,加速現代教育技術推廣應用的進程。
三、對策探討
推廣應用教育技術,必須從管理入手。現代管理思想強調溝通叫,也就是強調人的管理,將管理的重心由傳統的以物為本轉向以人為本,以人的心理狀態為重心。如果充分調動了人的積極性,其潛力就可能發揮到不可忽視的一個大數字〕。變“重要”為“需要”—目標管理心理學理論明確指出,人的一切活動的基本動力,都產生于“需要”。就其原始狀態而言,推廣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重要并不能等于個人的需要,因為這種“重要”是社會的、組織的需要,而“需要”是自己的。馬斯洛很早就將人的需要劃分為五個層次。不同的個體,對各層次的需要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其中,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要”是高校中知識分子視為最重要的,往往帶有很強的自我追求意識,有人稱它為“成就需要”。
現行政策使高校團體的成就需要占有相當大的比例,這種精神需要,在某些時候對有些個人可能上升為支配地位,強烈時會掩蓋社會需要在個人行為中的成份—自己的需要是硬的,而學校教學和教改的需要是軟的。有的人往往將個人自學、深造、研究、開發、撰文等成就需要,甚至娛樂,放在組織需要之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當然不會銳意改革。可見,重要仍是組織的,未變成個人的需要。因此,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要采用恰當的辦法,包括恰當的政策、措施、思想工作,以及必要的宣傳、研討、培訓等措施,有效地調動教職員工進行教學改革的積極性。應先了解教職工的需要,并進行具體分析,然后有針對性地設置教學質量目標非過程,將現代教育技術的使用,規定為從教的條件,設置為教學質量的構成因素進一步將現代教育技術的有關內涵,融人相應的教學環節,確立恰當的質量標準和相應的學生考核標準。如前沿性內容、直觀啟發式教育、學生自主學習、綜合能力培養等,盡量把組織目標與個人的合理需要科學地結合起來。對學生的質量考核,往往是對教職工工作的檢驗在此基礎上,對兩者有沖突的部分,作適當的調整,以協調個人需要包括思想工作、調整制度和創造條件,掃清障礙,實現目標,促使個人逐步把社會需要教學需要化為個人的需要。變“需要”為“行為”—定向激勵有了某種需要,并不一定有那種行為,尤其是有幾個不同需要時,其行為往往取決于各種需要的強烈程度。各種需要都可能產生相應動機,由最強的需要引發的動機占有一定優勢,就會由它激勵相應的行為。因此,變需要為行為要經歷激勵過程,使需要產生的動機激發為行為。需要有很強烈的客觀性,而動機則是主觀的。動機受社會、組織、文化、道德、個人品質的影響,經過了更深層的思維加工。因此,管理工作就是要充分了解教師的各種需要,了解他的動機結構,并從中分析出主導需要產生的優勢動機,以及眾多動機之間的相關程度和突出矛盾。然后因勢利導進行定向激勵,激發社會組織所期望的行為,即激發新教育技術改革的行為提出了一個心理動力場模型,模型顯示被激勵強化了的心理動力場,能克服困難、障礙,或繞過不利因素,迂回地達到預定的目的困。如計算機制作的動感課件,其功能效果遠比舊式幻燈片強,但停留在一般號召是推不動的。有的單位結合實際情況,除作好大量宣傳發動的思想工作外,一方面制定了課程質量標準和達標后的成果評定、獎勵、交流辦法以及超負荷工作量的報酬制度。另一方面設法解決起碼的設備和技術難題。這些就成為激勵因素,將個人的“自尊需要”、“成就需要”變為克服困難做好課件的行為,與組織的“重要”需要統一到提高教學質量的大前提下了。這就是定方向的激勵策略。諸如“啟發學生思維”、“學生自主學習”、“加強系統實踐教育”等等改革,都要采取相宜的組織措施,通過定方向、定位點的激勵,強化心理動力場,從而形成有效的改革行為?!凹睢笔墙M織管理的重要手段,其方式多種多樣〔。在高校教師中,應主要采用鼓勵性激勵,尤其是多用目標性激勵,使他們的行為既有連續性,又可發揮他們隨復雜的教學過程采用恰當方式的機敏能力。在眾多的激勵手段中,必須使物質性激勵與精神性激勵相結合,且隨著具體情況又有所側重,才能事半功倍。變“以物為本”為“以人為本”—團隊協作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僅教育思想、教育目標有了重大變革,而且高科技滲透到各個領域,使教學從嘴巴加粉筆的方式,向形象多變、生動再現、演繹發展的信息化模式轉變。因此,擁有新理念的人,是教育技術改革的中心,再不是添置一點設備就能達到改革目的的。因為沒有掌握新技術思想的人,設備只是一堆擺設。在步人知識經濟、信息社會的今天,社會發展中的許多極嚴重的問題不在于“物”而在于“人”。所以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其重心必須由以物為本轉向以人為本。再從思想導向看,我國長期有做人的思想轉化工作的經驗,有在艱難的條件下完成高難度工作的優良傳統,都是強調“以人為本”,以思想導向、溝通為主要內容的思想轉化工作。
(一)評價指標選取的原則
農業技術推廣評價中使用的指標體系,是指衡量農業推廣項目實施或者完成的優劣或者效益的大小,實施方案和決策目標是否合適等的重要尺度。在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時,很關鍵的是評價指標的選取。由于農業技術具有活動的多樣性和目標的多元性的特點,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并不容易,為了使指標的選取符合評價的要求,在選取過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1.實效性原則
在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時,要充分體現績效評價的目的,與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總體戰略緊密聯系,體現技術推廣的實際情況和基本規律,充分發揮評價的作用。
2.科學性原則
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應根據評價的具體對象和目的,正確處理推廣的質和量之間的關系,合理運用多種評價方法,從多方面對農業技術推廣績效作出全面、客觀和系統的評價并得出相應的結論。
3.適應性原則
在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時,要根據推廣體系、組織機構、農技員或者農戶不同的行為特點來分別設置指標進行評價,而不能一概而論[8]。
4.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相統一的原則
一般來說,農業技術推廣績效的評價是從多個方面來進行的。評價時既要反映推廣績效的全貌,使指標全面又科學,又要防止指標過于繁雜。因此,在設置指標時應做到概念清晰,數據來源便于采集,提高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綜合各個學者的觀點,以及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從經濟、科技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個方面來選取構建農業技術推廣績效評價的模型。
1.經濟、科技效益指標
(1)農業總產值
農業總產值是以貨幣表現的農林牧漁業的農產品及副產品總量,反映了一定時期內農業生產的總規模和總成果。
(2)糧食單位產量
糧食單產是糧食總產量與糧食播種面積之比,是農業生產效益最直接的表達方式。一般來說,單位面積糧食產量越高,表明土地質量較好,土地利用集約度較高,土地可持續利用能力越高。
(3)人均糧食占有量
目前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相對較低,因此,人均糧食占有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它反映了新技術的采用和實施后人均糧食產量占有的狀況。
(4)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
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是衡量農業生產經濟效益的一個重要指標,它反映了農民在進行農業和其他副業生產活動獲得的收入,其高低對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農村社會穩定都有重要的影響[9]。
(5)農村用電量
農村用電量指一個年度內,扣除在農村中的全民所有制工業、交通、基建單位的用電量之后的農村生產上和生活上的全年用電,反映一定時期該地區應用農業技術的程度。
(6)農用機械總動力
農用機械總動力指主要用于農林牧漁業的各種動力機械的動力總和,反映了一定時期的農業技術水平。
2.社會效益指標
(1)農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費支出
農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費支出指農村常住居民家庭用于日常生活的全部開支,是反映和研究農民家庭實際生活消費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
(2)農村就業人員數
農村就業人員數反映了一定時期內勞動力資源的實際利用情況。該指標越高,說明農村發展態勢越好。
(3)農民人均耕地面積
農民人均耕地面積指人均占有種植各種農作物的土地面積,包括灌溉水田、水澆地、旱地、菜地等,是衡量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是農業生產的最基本要素。
(4)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
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反映了居民居住水平和基本生活質量的指標。該指標越高,說明居民的生活質量越高,可持續發展態勢越好。
3.生態效益指標
(1)地質災害發生次數
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堿化等。該指標是反向指標,其值越大,表明可持續發展態勢越差。
(2)水土流失治理面積
嚴重的水土流失會侵蝕糧田,破壞農業生產資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反映了該地區在水土保持和農業生產環境的建設上取得的成績。水土流失治理面積越大,生態效益越大[5]。
二、農業技術推廣績效評價實證分析
(一)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數據來源評價指標數據均來源于2012《中國統計年鑒》,本文選取了31個省市的2011年有關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各指標的原始數據見表1。2.研究方法本文采用SPSS系統軟件作為分析工具,選擇主成分方法進行分析。主成分分析是研究如何通過原來變量的少數幾個線性組合來解釋原來變量絕大多數信息的一種多元統計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是利用降維的思想,在損失很少信息的前提下將多個指標轉化為幾個綜合指標的多元統計方法。通常把生成的綜合指標稱為主成分,且每個主成分都是原始變量的線性組合。從而在研究復雜問題時,就可以只考慮幾個主成分而不損失太多信息,使問題得到簡化,提高分析效率[10]。主成分分析的具體步驟如下:(1)若原始數據存在正向指標和逆向指標或者單位不同,要進行同趨化和無量綱標準化處理,使指標之間具有可比性。(2)計算樣本相關矩陣R,求相關矩陣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3)根據特征根計算結果,確定主成分量的個數。為了確保原有數據所包含的信息量被新的主成分所提取,主成分個數的選取要求累計貢獻率達到80%以上。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越大,表明該主成分綜合信息的能力越強。(4)綜合各主成分構造評價模型及分析綜合評價結果[11]。
(二)分析過程及結果
在表1的各項評價指標中,存在著正向指標和反向指標。正向指標值越大,所反映的農業技術推廣效果越好,逆向指標則相反。其中,地質災害發生次數是反向指標。為了使各個指標都具有正向化的性質,在進行實證分析時,先要對數據進行同趨化處理。另外,由于數據單位不同,因此還要進行無量綱標準化處理。數據通過同趨化處理后,接下來通過SPSS軟件對數據進行了標準化處理和主成分分析,確定綜合解釋因子,表2為各主成分的特征值和貢獻率。表2可以看出前4個主成分的累積方差貢獻率達到了83.68%,基本保留了原來指標的信息,這樣將原來的12個指標轉化為4個新指標,4個指標與原來的指標存在著線性關系。SPSS軟件得出主成分系數矩陣如表3。由表3,可知第一主成分主要是糧食單位產量、人均糧食占有量、農村用電量、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農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費支出、農民人均家庭住房面積、水土流失治理面積這7個指標的綜合反映,貢獻率為34.349%。第二主成分主要是農業總產值、農用機械總動力、農村就業人員數3個指標的綜合反映,方差貢獻率為27.188%。第三主成分主要是農民人均經營耕地面積的反映,方差貢獻率為9.245%。第四主成分主要是地質災害發生次數的反映,方差貢獻率為8.535%。接下來,SPSS給出各主成分得分。
三、結論與建議
近些年來,為了農業的發展,我國一直積極致力于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建設,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如已經建立了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為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正常開展奠定了堅實、有力的基礎;逐漸推廣了一些先進的、具有較強實用性的農業新技術和新品種,為農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農業技術培訓工作正在逐步開展,為農民素質的全面提升做出了積極的努力等。但是,從整體上來看,還是存在著不少的差距,需要更加努力。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資金支持不夠
必要的資金支持對于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建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和積極意義。但是,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國對于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資金投入遠遠不夠,政府的農業推廣事業費不夠,推廣項目費不夠,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經濟實體創收收入也不高,作為政府推廣機構推廣經費的主要三個來源,情況都不夠樂觀,就注定了目前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建設資金支持不夠。
1.2現行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存在的問題
要想更好地實現農業技術的推廣,就必要做好科研、技術服務與生產這三者之間的協調與配合。但是,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這三者依然處于各自獨立的狀態,尚且沒有緊密地聯合在一起,這樣就很容易導致科研攻關取得的一些成果沒有辦法及時進入農業生產的一線;生產者們因為無法及時得到新技術,加上受到自身文化水平等相關因素的限制,也很難實現生產效益的提升和經濟效益的提高。
1.3來自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原因
人是諸多因素中唯一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因素,因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自身素質的高低、積極性以及思想認識等都會對農業技術的推廣產生很大的影響。從當前掌握的情況來看,我國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隊伍整體素質不高,最為顯著的表現就在于:第一,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專業化水平比較低,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很少甚至根本沒有是從事與農業相關專業的,自身對農業缺乏正確的認識,更別提對農業技術推廣的認識了。這樣就會給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也很難去就某一項技術的實施效果、是否值得大范圍推廣等去進行深入的分析與研究;第二,從事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不高,很多人都是抱著一種“敷衍了事”的態度去完成這項工作,并沒有充分認識到做好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服務意識較為薄弱,服務態度也比較差。
1.4農業技術推廣方式的單一化
農業技術推廣的單一化主要表現在科技部門往往就是根據自身的主觀意愿去就某一項技術進行推廣,很少甚至根本沒有從地區和農戶們的實際情況出發去進行推廣從;此外,技術推廣后的評估滯后嚴重。在某一項技術推廣之后,沒有就推廣的實際效果進行評估,從而導致這些技術失去了其應有的價值。
2加強現行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對策分析
要想真正發揮農業技術推廣對農業的促進作用,筆者認為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努力:
2.1進一步加大對農業技術推廣所需資金的投入
資金是重要的保證,沒有足夠的資金,就無法更好地展開科研;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也就辦法將已有的科技成果推廣開來。因此,加大對農業技術推廣的資金投入尤為重要。此外,還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為了有效保證資金的投入和使用,必須盡快建立相應的監督機制,相關部門和領導各司其職,共同做好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
2.2注重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培養
事實上,現行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能否得以順利實施,與推廣人員的綜合素養有著很大的關系。為此,一定要進一步加強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培養,讓他們首先在思想上充分認識自己所從事工作的重要性,進而通過各種有效措施和途徑,如定期開展培訓與交流等,全面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讓他們成為農業技術推廣的專家,能夠就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難題進行解決,進而充分發揮出他們應有的積極作用。
2.3全面提升農民的綜合素養
1.1改革農業技術推廣體制適應時展需要
針對當前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困境,部分基層推廣單位將公益性技術推廣與經營性技術推廣相分離,將無償農業技術推廣與有償農業技術推廣相結合,并通過試行技術承包、技術推廣與經營服務結合的形式,來推動農業技術推廣體制的改革。部分農產品主產區開展了以高等院校、龍頭企業、科研院所和各種專業化服務組織為主體,以市場為根本導向,以完善服務自制建設、創新農業技術推廣體制為主要內容的多形式、多層次的科技服務體系建設。
1.2創新農業技術推廣方法
近些年,在農業技術推廣部門不斷實踐與經驗總結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科技特派員制度。該制度以農民的實際科技需求為重要依據,由政府或農業技術推廣部門挑選出工作認真、吃苦耐勞、業務水平高的專業人才到農村擔任科技特派員,在科技和企業及農民間建立一個直接聯系的平臺,以在滿足農民科技需求的同時有效調動農業科技人員工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進而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
1.3探索新型推廣組織形式
促進農業科技與農民和企業的直接對接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我國各地便相繼開始涌現出農業科技園。農業科技成果的應用與轉化推動了農業科技園的形成,而農業科技園的建設與發展又反過來促進了農業技術的推廣以及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此同時,還有效地解決了一些影響我國農業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并逐漸塑造出了一批具有強大競爭力的科技型龍頭企業,對農業科技水平的提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創新的發展趨勢
對我國當前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進行改革與創新,既是新時期我國農業科技發展的必然選擇,也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我國是一個氣候多變、地域遼闊的發展中國家,農業發展類型多樣,生產力發展水平極不平衡,這便決定了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必然要朝著多層次、多類型、多種體制共存的復合型農業推廣體系發展,這也為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改革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我國應將基層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視為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的重點,對農業技術推廣體制進行不斷優化與完善,根據農業產業發展狀況調整、完善推廣崗位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績效考核制度,調動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積極性,促進推廣工作的有效開展。同時,建立起高效、快捷、靈活的農業技術推廣機制,加強農業科技、推廣部門、教育間的聯合,并促進不同地區,不同專業間的合作,以將推廣成效進行不斷的提升。除此之外,在農業技術推廣的過程中積極探索能讓廣大農民采納并接受新農業科技的工作方法,將提升農民的科技素質與組織化程度與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進行進行結合。例如,利用參與式農業技術推廣模式來組織農民切身參與到推廣的過程中;又如利用項目帶動推廣模式,以促進區域發展和農業開發為根本目標,將水利、農技、信貸等部門整合在一起,為農民提供系列化的推廣服務等。
3結語
眾所周知,農業的發展是整個國民經濟的基礎,與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息息相關。農業的發展與農業技術有著必然的聯系,因而農業技術的推廣在農業的發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當前,我國正處在由粗放型向集約型過渡的特殊時期,盡管我國農業產量不斷提高,基本上已經實現自給自足,但人均占有量不多。一旦農業的發展不能與社會經濟的發展保持一致,一定會對國民經濟的發展產生必然的影響。
二、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的具體措施
應該正視農業推廣中的問題,并針對問題,分析其成因,找出解決對策,對農業技術的順利推廣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基層政府務必要加大對農業技術的推廣力度
首先,增加農業技術推廣的資金投入,并對相關的制度不斷加以完善。適當地提高科研經費能夠有效地保證農業技術運用的可行性;增加對農業技術推廣的資金,是順利推廣技術的重要保障。其次,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要有針對性地推廣農業技術,解決農民的真正需求,保證推廣的實用性[3]。最后,加大對道路和水利工程等基礎性建設的投資力度。只有在農民相互合作、政府大力支持的新型農業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下,才能夠實現農民產量的提高,促進農業的發展。另外,政府充分發揮其引導作用,改造和建設現有的流通設施,構建以縣城為主、鄉鎮為中心、以村級站點為基礎的農村市場流通網絡體系。
(二)注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素質的提高
推廣人員的素質問題直接影響著技術推廣的落實問題?;鶎诱畱搶r業技術推廣人員給予高度的重視,聘用一些高素質的技術人才,并開展專業知識的相關培訓工作,加大他們對推廣工作的重視程度,轉變其工作觀念。
(三)在基層農業技術的推廣過程中,要以農民的利益為出發點,切實為人民提供技術上的服務
不同地區對農業技術上的需求有所不同,因此,在考慮當地農業發展的基礎上,才能保證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的有效性。同時,受某些地區農民文化水平和學習能力上的制約,農業推廣實際操作的可行性明顯會有影響,將技術推廣的場地移到實際的農業生產場地,親自投身實踐,對農民正確掌握新的技術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在推廣基層農業技術的同時,還應該對農民的意見進行采納或者接受,不斷地完善農業推廣的方式。
(四)政府部門還應該加大對農業技術科研的資金投入,設置專項資金進行撥款
國家對農業的大力支持,是農民積極開展生產活動的重要保障,能夠實現由農業技術到實際生產力的轉變,對我國農業的發展水平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結束語
關鍵詞:農業科技推廣;形勢;對策;長遠性
近二十年來,現行農業科技推廣在農業技術擴散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促進了我國農業的長足發展,然而,隨著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原有的農業科技推廣過程中的很多弊端日益暴露,嚴重影響農業科技成果潛在生產力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1當今農業科技推廣存在的問題
1.1政府的農業科技推廣體制轉軌滯后,運行機制與市場要求不相適應
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發展起來的農技推廣體系,其運行機制都是按照計劃的模式建立起來的,選擇什么項目推廣,推廣范圍多大,主要表現為政府行為,不能適應市場化發展要求。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戶作為農業生產的微觀主體,生產經營什么,選擇什么技術,理應成為農戶自己的權力,而行政式推廣方式,剝奪了農戶作為市場主體的權力,使農民只能被動地接受推廣技術,造成推廣效率低下。
1.2推廣主體間缺乏有效的協調和溝通,弱化了農戶應用科技的積極性及主動性
由于科技供給系統與應用系統之間缺乏足夠的信息交流,農業科研成果與農業生產者實際經濟利益脫節問題突出,使農業科技研究、推廣和應用主體都缺乏積極性。其表現:一是農業科研教育推廣部門聯系松散,政出多門,形不成強大的合力,科研單位長期處在傳統的科研管理模式中,立題、科研、試驗、鑒定、申報成果,這種管理模式,與推廣部門沒有直接聯系,使一大部分科研項目變成了以獲獎為研究目的,不能適應農村經濟發展之需要,真正先進實用的科技成果不多,造成大量農業科研成果的無效供給。而對于農業推廣部門來說,不了解農業科研進展情況,所需要解決的技術難題,沒有列入科研計劃的正規途徑,由于沒有順暢的技術來源,對于作為市場主體的農戶而言,往往需要的技術得不到,得到的技術又不需要,造成供求矛盾。二是農協組織、企業與農業科研、教育、推廣部門的關系問題,目前農協組織及一些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已經成為農業技術推廣的生力軍,由于缺乏有效的技術指導服務,在檔次、規模上很難適應農戶的需求。
1.3農業科研、教育、推廣與農業生產脫節
由于我國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農業科技體制、運行機制是農業科研機構只管科學研究,很少考慮研究成果如何推廣應用、應用后會產生多大的效益等問題。加之政府倡導科學決策及受某種意義上的科學主義甚至泛科學主義思潮的影響,學者的建議往往成為決策的依據。這突出地表現在中國農業科技研究項目均是在專家的參與下制定的,他們往往把自己的見解、觀點帶進決策中,研究的優先領域實際上是由專家而定。專家則偏好“高、精、尖”研究項目,往往忽視實用技術研究項目,導致農業科技研究與農業生產實際相脫節,一方面大量的“高、精、尖”研究成果難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另一方面則是農業生產過程中所需要的實用技術供給嚴重不足。同時,大學與研究機構把論文與獲獎作為晉升與發展的主要考核指標,從制度安排上誘導科研人員去選擇“高、精、尖”研究項目,這也是農業科技研究脫離生產實際的原因之一。各級各類農業學校雖然一直在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但在實際教學當中卻以理論為主,特別是農業高等院校的教師既有教學任務又有科研壓力,他們沒有時間和精力深入到農業生產第一線去做深入的調查研究,上課時只能照本宣科,最好也就是介紹一些本領域的研究動態而已,至于如何掌握一些實用技術,多數教師自己心中也沒底,而且對動手操作一類的實用技術不屑一顧,這樣必然導致農業教育與生產實際相脫節。此外,在現行體制下,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的自主性很小,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業科技推廣部門推廣什么樣的新技術不是由這些部門在調研的基礎上來確定的,而是由政府決策,但政府的驅動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與偏差,造成所推廣的技術與農戶生產需要的技術不一致;二是由于現有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特別是基層推廣人員還不具備綜合的知識與技能,難以自主提供綜合的技術服務;三是農業技術推廣應當是應用研究的繼續和延伸,但是受到人員素質、科研手段方面的限制,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自主研究難以展開。這種狀況勢必導致農業技術推廣與生產實際相脫節。
1.4以推廣“科技”為中心,而不是以對農戶的推廣教育為中心
由于缺乏誘導和激勵機制,推廣人員的推廣結果,往往與其利益并不掛鉤,使推廣部門及推廣人員在方法上只注重“推”,忽略對農戶的推廣教育,致使推廣人員與農戶之間缺乏有效信息溝通,使推廣工作陷入被動狀態。
2完善農業科技推廣的對策建議
2.1優化推廣資源
農業科技推廣是科技興農的基礎工程,以公益性為主,必須依靠財政投入支持。各級政府每年財政用于農業、科技、村建等方面的投入,要拿出相當一部分用于補助農業科技推廣。要通過現有的農業干部學校、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村科技函授學校等,廣泛開展不同層次的農業學歷教育;要以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為依托,加強對農民的實用技術推廣,大力推廣綠色證書制度,幫助每個農村勞動力掌握1~2門現代先進種養技術,全面提高鄉、村干部和農民接受農業科技教育的程度。
2.2加強農業技術的熟化和規范
確定推廣的農業技術除了先進性外,還必須具有成熟性,以保證技術應用后效果的穩定。農業生產受氣候和地理條件的嚴重制約,因此,農業技術不僅一定要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也要適應當地的耕作制度。為此,在新技術推廣前一定要先進行小范圍的實驗,結合當地實際條件進行改進,提高其成熟度。為了使廣大農民盡快應用新技術,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應該結合當地條件,對所推廣的技術和技術體系制定出通俗易懂的操作規程。這應該是農業技術推廣中的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
2.3適應市場經濟要求,完善多層次、多元化推廣體系
國家應制定相應政策,從制度上,保障農業科技推廣的正常運行。目前,適應市場要求的,以政府農技推廣部門為主體,農業科研、教育,農協組織,公司或企業共同參與的農技推廣體系已經形成,并初具規模,各地要因地制宜,選擇不同的推廣模式,或多種模式,實行政府行為、科技行為與農民行為相結合,科學研究、技術推廣與生產需求相結合。政府部門的推廣體系,要轉變觀念,改變等任務、靠項目、要經費的做法,主動適應市場,從而促進農業生產力的不斷提高。
2.4實行分類推廣,建立一個分工明確、競爭有序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
鑒于農業技術的特殊性,必須進行明確的、系統的、科學的分類,對于不同類型的農業技術,由不同的推廣組織進行承擔。對于需求彈性比較大的農產品,可由生產者或企業出資進行推廣;對于彈性比較小,又涉及國計民生的農產品的生產技術,必須由政府進行承擔。
2.5加強各推廣體系之間的協作與聯系
農業科技推廣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需要各部門齊心協力,才能形成強大的合力,鑒于目前形成的多元化的推廣體系,必須由政府去協調和統籌管理,改變目前的政出多門,聯系松散,甚至脫節的現象??稍O立推廣委員會或聯絡辦公室,由從事科研、教學、推廣、農民、企業有關人員代表組成,加強聯系,建立正常的雙向溝通渠道,形成以各種利益為紐帶的聯合體。
3致謝
本論文設計在老師的悉心指導和嚴格要求下業已完成,從課題選擇到具體的寫作過程,無不凝聚著老師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畢業論文寫作期間,老師為我提供了種種專業知識上的指導和一些富于創造性的建議,沒有這樣的幫助和關懷,我不會這么順利的完成畢業論文。在此向老師表示深深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在臨近畢業之際,我還要借此機會向在這四年中給予了我幫助和指導的所有老師表示由衷的謝意,感謝他們四年來的辛勤栽培。不積跬步何以至千里,各位任課老師認真負責,在他們的悉心幫助和支持下,我能夠很好的掌握和運用專業知識,并在設計中得以體現,順利完成畢業論文。
同時,在論文寫作過程中,我還參考了有關的書籍和論文,在這里一并向有關的作者表示謝意。
我還要感謝同組的各位同學,在畢業設計的這段時間里,你們給了我很多的啟發,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對于你們幫助和支持,在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謝。
參考文獻
[1]張玉珍,尹振君.關于農技推廣隊伍現狀的調查及分析[J].農業科技管理.2007(1).
[2]趙映峰,易超峰,郝新遠.淺談新形勢下的農技推廣工作[J]
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24).
關鍵詞:水產技術;推廣體系;技術推廣
一、我國水產技術推廣體系發展現狀
我國水產技術推廣體系以政府推廣機構為主導、多元化推廣組織共同發展的“政府主導型”推廣體系。我國水產技術推廣體系由農業部漁業局主管,通過自上而下方式進行技術推廣。國家和各省市每年都審定一批水產科技成果進行項目推廣,運用經濟手段與合同形式推廣水產技術,組織相關技術推廣員和專家向漁民提供咨詢與服務,加強涉漁公司、民間組織同漁民的聯系,加快水產技術轉讓。據統計,2001年我國水產技術推廣站共有16456個,較2011年水產技術推廣站減少13014個,總體降低20.91%。2011年,我國專職水產技術推廣員有37602人,比2000年增加58.42%。2001年至2011年我國水產技術推廣經費投入呈上升趨勢,2011年全國投入經費達129772.98萬元,是2001年的 3.31倍。2011年,全國水產科研機構共有117個,科研機構從業人員為6872人,其中科技活動人員5003人。水產技術科研論文共發表2542篇,有效發明專利總數達256件,出版科技著作92種,專利授權76件。2011年全國漁民技術培訓40827期,培訓人數3092127人次。
綜上所述,2011年我國漁業技術推廣體系發展較好,表現為三方面:水產技術推廣工作中,政府負責制定與實施技術推廣項目計劃,以國家財政方式保證推廣經費;水產技術推廣主要通過試驗、示范、培訓指導及咨詢服務等方式,將水產技術普及到水產生產中;水產技術推廣體系在組織管理上具有雙重性,行政化特點顯著。
二、我國水產技術推廣體系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水產技術推廣體系整體發展較好,受歷史原因影響,其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不相適應,存在一定問題:
第一,水產技術推廣體系不適應市場化發展進程。隨著政府機構改革的進行,水產技術推廣工作在市場預測分析、水產技術資金籌集、水產品銷售推廣、產品質量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水產技術推廣機構與行政管理部門對應性強,行政部門過度干預導致上級推廣部門作用弱化。
第二,基層水產技術推廣機構投入不足,公益性職能發揮難?,F行水產技術推廣體系下,推廣組織的結構、編制、經費等由政府決定,基層推廣部門得不到財政保障,不僅造成推廣人才流失,也阻礙了水產技術在漁業生產中的應用。
第三,推廣人員尤其是基層人員的素質不高。我國水產技術推廣隊伍建設水平參差不齊,省級站、地級站推廣人員素質較高,到縣級及以下推廣站的人員素質較低,尤其是鄉級和村級問題尤為嚴重,加之基層推廣員少,專業化知識掌握不足,水產技術推廣工作華而不實。
第四,水產技術推廣手段落后,水產技術供需矛盾突出。我國水產技術推廣體系存在教育、科研與水產現實聯系不緊密,成果轉化效率低,漁民接受技術培訓、高層次教育不足,“產學研”合作不密,水產技術需求不能及時反饋到研發部門,科研部門的新型技術服務于小眾,水產技術成果推廣受眾缺乏全面性。
三、我國水產技術推廣體系發展的對策
水產技術推廣體系的建設應從水產實際需求入手,實現推廣方式現代化、推廣隊伍高素質化、推廣行為社會化、推廣手段實用化,推動我國水產技術推廣體系科學發展。
第一,加快完善水產技術推廣體系建設,適應社會主義市場化進程。拓寬水產技術服務范圍,加強技市場預測分析、水產技術資金籌集、水產品銷售推廣、產品質量管理等工作。弱化行政干預力度,在政策、經費上要對推廣機構予以幫助,保證水產技術推廣部門更好的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
第二,保證水產技術推廣經費,推動技術有效推廣??茖W預算人員經費,對推廣人員經費予以保證,保障推廣人員工作生活,對公益性業務經費與設備經費予以支持,對推廣機構予以專項補貼,加強推廣經費監管與審計。
第三,優化水產技術推廣隊伍,提高推廣人員素質。根據漁業發展新形勢,將高校培養的高素質人才與推廣部門進行培養對接,壓縮推廣隊伍中非專業人員比例,鼓勵并支持推廣人員深造,加大高校及科研機構對原有推廣人員的業務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