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6 10:52:5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美術史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藝術史學進行真正意義上的研究,迄今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自藝術史論形成之日起,就以強大的生命力彰顯于畫界和史界對美術家的創作思想和創作技法,對美術思潮和藝術流派的導向,以及對美術教育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一、美術史論對美術實踐工作者創作思想和創作技巧的影響
當前,許多美術創作者認為創作思想來源于自身對技法和繪畫風格表現語言的探索,對美術史論相關知識并沒有過多的涉及。筆者認為,這種觀點存在一定的認識方式和認識形態上的誤區。美術史論的學科使命在于豐富和進一步拓展美術實踐工作者的人文知識內涵,陶冶人文藝術情操。美術史論對美術工作者的創作思想影響深遠。西方的拉菲爾前派、現實主義(圖1)、立體主義繪畫、達達主義等,中國明代書畫上的復古魏晉風流、董其昌的論文人畫以及南北二宗論等,事實上都是美術工作者在業界先倡導美術史論方面的美術理論指導思想,而后發動地區乃至全國美術實踐工作者對該時期美術創作思想,特別是創作題材、創作視覺表現方式進行主流形式上的探討、判斷和統一,引導美術工作者的創作思路契合時代主流藝術創作風格,讓美術工作者在先期的藝術創作構思和素材收集時清楚藝術創作思路的正確性。
關于美術創作技法的來源,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師徒傳承的;有人說通過傳移模寫,從古人處得來的。筆者認為,我國美術工作者的創作技法在經過師徒傳承的同時,更多源于在書本上的技法理論。而技法理論書籍基本是由從事美術史論研究的工作者和愛好者進行編撰和整理而出的。比如西方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的《繪畫論》、中國古代荊浩的《筆法記》、郭熙的《林泉高致集》等。美術史論研究的工作目的在于將經典創作技法理論匯編成書,以供藝術實踐者提高自身創作技法。
二、美術史論對中國美術思潮和流派的影響
美術史論對美術思潮和流派的發展影響,從本質上說,更多起到的是導向和鞭策作用。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這種情況愈加明顯。美術史論在美術學科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擔當著不可或缺的責任。比如,受美術史論的影響,我國上世紀80年代出現美術“八五思潮”;90年代以后出現的裝置藝術、前衛藝術、觀念藝術;近幾年盛行的藝術策展、藝術拍賣、試驗水墨等。如今,美術實踐創作工作者、美術流派、美術思潮同美術史論之間的關系越來愈密切,往往美術史論者首先對美術創作者的作品布展、思潮和流派的命名加以理論支持,并提供可行性方案,然后由美術創作者按方案去完成整個宣傳計劃。
在中國,引導中國美術學術主流發展的中國美術家協會業已先后成立具有該類性質的相關美術理論委員會、策展委員會、美術教育委員會等,這說明了美術史論在社會和學界內對美術學科的影響日益突出。美術史論的地位正在被美術學界廣為認同,美術史論所產生的影響使其成為一門真正意義上的顯學。美術史論指導著美術實踐的方向,發揮出其應有的重要作用。
三、美術史論對美術教育的影響
談到美術史論對院校美術教育的影響,很多人往往都會指向大學美術教育。實際上,這種影響也存在于其他年齡階段。美術史論對中國高等院校教育影響而言,體現在提高美術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中。比如,學習美術史論的學生通過專業課程的學習,了解同美術史論專業緊密相關的美術鑒賞、藝術策展等知識;學習中國畫專業的學生了解中國畫史、中國畫論、藝術概論;油畫專業的學生了解西方畫史等。對于民間美術教育而言,剪紙、皮影戲、糖人等視覺元素需要記錄于美術史論當中。民間藝人技藝的傳播,也需要美術史論相關知識的輔助和指導。
當今,美術史論在學科發展的道路上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對相關交叉學科當中的影響逐步深入、日益突出,最終隨著學科的發展而完善。隨著美術史論得到社會和業界的認同,將更好地指導美術創作的發展。美術史論在發展過程中,被忽視過很長一段時間,這種局面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才被糾正。正是因為美術史論的不斷發展,才形成當今美術界百家爭鳴的盛事。理論與實踐始終是相互統一、相互聯系的,沒有美術理論的新突破和新發展,就不會存在美術實踐中迭起的創新。美術史論是美術學發展的基礎,沒有史論基礎作為保障,美術實踐創作的內涵和底蘊將會缺失,沒有繼承也就無從創新。如今,強調美術史論的重要性,在于強調其在美術學科中的基礎地位和重要影響,美術創作者只有積淀了豐富的美術史論功底,才能夠更扎實地推進美術學科的發展,創作出更多、更優秀的藝術作品。
參考文獻:
[1]潘耀昌.中國近現代教育史[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
關鍵詞: 獨立學院美術史論課程 考試作弊 考試改革
獨立學院美術史論課程是秉承二本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而設置的課程,也沿襲了以往本科的教學模式和考試方法,一般采用閉卷式考試,這種考試方法對于學生的記憶、背誦存在一定程度的有利之處,也成為鑒賞的基礎,但是對于培養學生的藝術興趣和欣賞能力卻形成了很大的束縛,有些學生單純為了考試而考試,為了高分而考試,沒有真正明確考試的意義,甚至為了及格、高分而作弊,這種現象在歷年的期末考試中都有發生,盡管學校針對舞弊行為在學生手冊中有明確的處分條例,情節嚴重者取消學位,但是在歷年的考試中還是屢禁不止。這種現象也引起了我們的重視,是學生的問題,是考試自身的問題,還是授課老師的問題……值得反思。
1.考試作弊現象的分析
從作弊的表面現象來看,學生有一種及格的心理,往往把考試看得比上課重要,從開始上課就擔心自己考試不及格,同時也認為成績能夠代表學習的全部。
考試的題型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考試作弊的客觀條件:以往的試卷中往往客觀題占有很大的比例,填空題、選擇題、問答題等在課本中有明確答案的題型,學生往往不會去認真思考,而選擇參照課本的標準答案,論述題考查學生的思考和表達能力,由于考試思維模式沒有轉變,學生也往往是從課本上摘抄某一部分,而缺乏具體的理解和觀點去真正理解藝術和鑒賞藝術。
教學中存在的根本性問題是長期以來美術史論課程的教學采用填鴨式教學,以教師為主體,以課本內容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方式,無法從根本上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和主動性,學生對學習理論知識也很難有興趣,往往是為了考試而學習,因為怕受處罰而上課,課堂的氣氛很難活躍起來。
課程設置的不合理性也是考試作弊的一個重要因素。在課程的設置上是否符合每個年級學生的接受能力,比如:藝術概論這門課程,它有一定的理論性和系統性,要求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藝術史知識和藝術實踐基礎,才能進行這門課程的學習,如果放在新生的第一學期,學生根本無法正式進入這一課程,也無法形成系統的理論框架,在這種條件下考試,無疑是給學生出了一個難題。課程的設置一定要考慮課程本身的架構和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由簡單到復雜,由淺顯到深奧,使學生在學習時游刃有余。
2.考試內容和形式的改革研究
在考試模式上教師可以打破過去的單一形式,根據自身的理論性質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對于考試內容和形式的改革具體從三個方面著手。
(1)考試內容的改革
“運用型考試”,將學習的知識運用到具體的實踐中。如:中國美術史,在學生學習了基本理論知識以后,我們可以通過鑒賞的形式考查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和實際的運用能力,學生能夠提出對藝術作品的見解,能夠舉一反三,就達到了學習的目的和任務。
“綜合考查型考試”,打破過去的單學科,提高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可以將幾門課程所學習的內容放在一套試題中考查,要求學生對一個問題提出多種不同的解決方案,加強學生綜合運用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指導實踐型”,以學習的理論知識直接指導實踐,通過創作作品的形式體現對理論和歷史的學習,體現自己獨到的見解,融理論和實踐于一體。如設計心理學的課程,可以通過市場調查表的形式,使學生反思課堂上具體的講解內容和自身所學習的專業,在進入社會之后也能很快地適應工作,避免應試教育高分低能的弊端。
(2)考試形式的改革
考試的形式不僅僅局限于試卷,可以融針對性、多樣性、生動性于一體,比如:論文、課堂辯論(講解)、實地考察、參與科研等多種形式。
學生課堂講解的模式,比如:學生講解形式,讓他們學會組織知識點、收集材料、制作課件、發表演講,是一種綜合能力的體現,也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可以擴充他們的知識和實際的動手翻閱能力,也可以通過學生的講演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
以考察的形式進行考試,實地考察,親眼目睹,可能對于學生的學習更有幫助,也能夠實際體味藝術的意義。中國有上千年歷史的文化和藝術,為后人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比如:安徽的徽派建筑、山西的晉派建筑、敦煌的莫高窟、大同的云岡石窟、洛陽的龍門石窟、西安古城、北京的故宮等,學生可通過親身感受真正領悟到藝術的真諦。
(3)完善考試管理體制
加強考試工作的管理力度,將考試的規章制度與處罰條例明文規定地列于學生手冊中,對于試卷、考試成績比例,以及試卷的批改方式都有明確的規定。
對于試卷實行三級審查,由任課老師出試卷、教研室主任、分管教學的系部領導、教務部門共同把關審核,保持試卷難、中、易適當,并對部分試卷由教務部門組織教學督導和專業教師對試卷進行綜合的評價。
在考試和課堂的比例分配上獨立院校秉承母體院校的制度,所有的美術史論課程平時成績占20%,期末考試成績占80%,但平時成績在總成績中所占比例低,導致學生的到課率低,上課表現不積極。為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可把平時比率加大到30%,考試成績占70%,平時成績由考勤、課堂表現、作業組成。理論課教學可以加大課堂考勤分的比重,從而在原來的基礎上更大地調動學生平時上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試卷批改時實行流水線作業,由不同的教師按照題型進行修改,使學生的試卷在批改時保持一定的松緊關系,避免出現過大的落差和對于試卷批改太嚴格或者太松弛等現象出現,并逐漸采取教考分離的考試和教學方法,通過這種方式也能夠檢驗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把握程度,避免題型和內容的泄露現象。
3.美術史論課考試改革的作用
我來幫你flash動畫的歌曲MTV漫畫的游戲設計的還有廣告相冊等等動畫的設計有很多種可以選擇的我們都做過了可以給你指導去百度文庫怎樣才可以找到免費的flashmtv的畢業論文??急用啊湖南商學院選修課Flash8動畫設計教程與上機指導在哪個教室上課?急用.你們能告訴我哪里有flash的免費論文下載嗎?急用如何免費下載flash動畫設計教程求動畫設計畢業論文急用
大學物理論文去哪下載
免費論文大全免費急求大學物理實驗免費論文下載網址到哪里可以下載免費的大學物理論文啊,最好是能夠復制的急用大學物理論文怎么寫?有關物理知識在高端科技的應用大學物理論文求大學物理論文,論述汽車發動機與熱力學的關系,2000字左右謝謝了hao.
論文內容摘要:在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等重要。創新精神的培養,離不開對知識的廣泛接納和吸收,離不開創造性思維的訓練。藝術設計理論教育是培養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在當今大多重技能、輕理論的情況下,加強對藝術設計理論教育的投入,是一項艱巨而又意義深遠的工程。
我國1998年8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五條明確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币蚨?,當前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任務就是培養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設計人才?!靶味险咧^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其中“道”是無形的、本源的物質本身所遵照的運動規律;“器”是有形的、現象的技能、技法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關系猶如“道”和“器”,創新精神是實踐能力的根本、源泉。創新精神從何而來?它來自于藝術設計理論教育的培養。
一、藝術設計理論教育的任務
1.藝術設計理論概述
藝術設計理論是一門對藝術設計的基礎知識、基本問題和基本原理做專門綜合探討的知識體系,主要包含藝術設計史的研究、藝術設計基礎理論的研究、設計批評、藝術設計實踐理論的研究等內容。藝術設計史的研究包括:通史通論——中外設計史、中外美術史等,專史專論——中外廣告史、中外服裝史、中外陶瓷史、平面設計史、工業設計史等。藝術設計基礎理論的研究包括:設計概論、藝術概論、設計心理學、設計方法學、設計文化學、設計美學、藝術美學、藝術心理學、設計藝術原理等。設計批評是對與設計相關的對象的評價和判斷。藝術設計實踐理論是針對每一門具體設計專業的專業理論,這種理論不是簡單的對技法和工藝的概述,而是對技法和工藝一般規律的總結,是對技法和工藝本質及外延的研究。藝術設計理論是一個綜合性的、交叉邊緣學科,其知識體系涵蓋了哲學、美學、藝術學、心理學、社會學、市場營銷學、管理學、生態學、仿生學、人體工學、自然科學等諸多領域;因而,藝術設計理論課程的開設,是拓寬學生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指導學生設計實踐的重要途徑。
2.藝術設計理論教育的任務
①藝術設計理論教育是培養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
李硯祖先生認為藝術設計是“人類為生存而進行的造物活動,是人為實現實用功能價值和審美價值的物化勞動形態。這種造物具有一定的審美屬性和精神價值,因而是一種藝術質的造物”。①諸葛凱先生也認為藝術設計的本質是“按照美的規律為人造物的藝術”。②從以上的觀點中可以分析出藝術設計的兩大要素:“造物”體現的科學精神,造物之“美”蘊含的人文精神。科學精神是人們在長期的科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共同信念、價值標準和行為規范的總稱,是體現在科學知識中的思想或理念;藝術設計實用功能性決定了它必須要遵循一定的科學原理進行造物,因而科學精神是藝術設計的內涵之一。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價值的維護、追求,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珍視。藝術設計具有審美屬性和精神價值,體現了其對人文精神的追求和重視。若使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很好地融入到藝術設計中、滲透到設計人員的設計理念中,需要合理解決科技發展與文化心理之間的矛盾,需要學習生態學、仿生學、人體工學、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知識,需要研究歷史、哲學、美學、藝術學、社會學、心理學、民族民俗學等相關內容。藝術設計理論知識體系涵蓋了自然科學知識和人文知識的方方面面,因而,藝術設計理論教育是樹立、培養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是使藝術設計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重要渠道。
②藝術設計理論教育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基礎
當今時代,一方面人們對藝術設計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越來越多樣,另一方面,藝術設計已呈多元化發展趨勢,多種風格與流派并存。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若想設計出既符合大眾需要又與眾不同的藝術作品,需要的是創新精神。創新需要以豐富的知識為基礎,藝術設計理論包含藝術設計史知識、藝術設計基礎理論知識、設計批評、藝術設計實踐理論知識等內容——知識體系龐大而豐富,所以藝術設計理論教育是擴大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理論修養的根本途徑。
藝術設計教育不是培養技術工人,而是培養具有理論修養,具備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面發展的人才。所以藝術設計教育不應只傳授技法、技能,同時也應傳授“道”(即技法之外的藝術設計創新的本質、內涵),重在授之以“漁”而非“魚”。 藝術設計理論揭示藝術設計的客觀運行規律、總結藝術設計現象背后的本質,因而,藝術設計理論教育是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指導設計實踐的基礎。
二、藝術設計理論教育的現狀
1.對待藝術設計理論不夠重視
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甚至是一部分老師,都沒有充分認識到藝術設計理論知識的重要性,認為理論可有可無。這與有些人的浮躁、急功近利思想分不開。在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活動中,學生更偏愛能夠迅速帶來設計成果的設計實踐課,而藝術設計理論課相對枯燥乏味,不能立即物化出設計成果,較少受到學生的喜歡、重視。事實上,沒有藝術理論知識做支撐的藝術設計作品,不過是沒有靈魂的視覺元素的簡單組合。藝術設計教育,不是僅僅教會學生能創作成果,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掌握創作成果的方式、方法、規律和內涵等本質性的東西。藝術設計實踐課程是教學的顯性課程,教給學生的是“形而下”的“器”;藝術設計理論課程培養的是設計師的氣質、創造意識和設計的綜合素質,教給學生的是“形而上”的“道”,所以應加強學生的理論意識。同時,教師的藝術設計理論意識也有待提高。教師在進行藝術設計實踐課程的教學時,可用相關理論知識來指導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充實教學內容,授技的同時,也要傳“道”,通過言傳身教,培養學生對藝術設計理論知識的重視。
2.藝術設計理論課程設置不大科學
目前高校的藝術設計理論課程體系不夠完善,理論課程開設參差不齊,有的高校只開設了設計史、設計概論和中國工藝美術史。科學的藝術設計理論課程體系應該包括:基礎理論課,如設計概論、設計心理學、設計美學、設計方法學等;藝術設計史論課,包括通史通論(如中外設計史)和專史專論(如工業設計史、平面設計史);相關的設計批評課程和藝術設計實踐理論課程等。
3.授課方法單調
傳統的藝術設計理論課一般都是教師講解,學生聽,教學效果較差?,F在多媒體引入教學,但是教學方式依然是灌輸式的,多媒體成了第二黑板。這一方面是因為教師沒有充分利用多媒體的聲、光、色的優勢,另一方面也因為理論課往往是以合班形式的大班上課,聽課人數眾多,限制了互動式、靈活式教學手段的實施。另外,多媒體教學依然局限于狹小的教室空間,學生缺乏消化理論知識的身臨其境的客觀環境條件。
三、藝術設計理論教育的改革措施
1.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
藝術設計理論是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內容,因此藝術設計理論教育對教師綜合素養的要求就相當高。不僅僅是藝術設計理論課教師要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而且藝術設計實踐課老師也同樣要具備。由于藝術設計理論教育必須緊密聯系設計實踐,所以對教師的要求就是雙重的:既要懂設計理論知識,又要會從事設計實踐活動。專職的藝術設計理論課教師,在專心研究、教授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要了解相關的藝術設計實踐知識,這樣才能更好地深入到藝術設計理論研究的本質問題,避免紙上談兵的尷尬。專職的藝術設計實踐課老師,在掌握和教授設計技能、技法的同時,也要掌握大量的理論知識,不僅僅包括設計實踐課的專業理論,也包括基礎理論、藝術設計史論及設計批評等。教師隊伍是培養人才的核心,只有教師的全面發展,才可能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才,所以提高教師素質、建設教師隊伍是教育的大計。 轉貼于 2.教學方法和內容的改革
藝術設計理論課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都帶有較強的主觀性,所以理論課教學在形式上要更為開放與自由,使學生由以前被動的聽課變為主動的參與課堂。教學不應只局限于教室范圍,可以在適當的時間安排學生到博物館參觀學習,針對現成作品進行理論講解和分析;也可以針對某一藝術設計理論觀點,進行課堂辯論或討論。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要為理論而理論,藝術設計理論知識要和藝術設計實踐緊密結合,要提煉出設計觀、美學思想及其對現代設計實踐的影響與實用價值,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體會到理論課程的實用性和指導性。
3.考核方式的改革
藝術設計理論課程最終的考核方式一般是寫論文或閉卷筆試。寫論文并不能檢驗學生真正的學習效果,因為歷年來的學生論文抄襲現象較嚴重,很多學生的論文都沒有實質性內容;試卷考核方式考查的只是學生的死記硬背能力。所以藝術設計理論課的考核方式需要改革,可以以論文加設計作品或試題加設計作品的方式來考核。論文加設計作品,是在寫論文的同時,要學生根據所寫論文的論點,設計出能反映論點思想或與論點思想相關的作品,并把作品附在論文后面;試題加設計作品,就是把傳統的題型變化一下,把純文字型的試題,改為根據已知理論來設計相應作品的畫圖題或者是分析圖片作品的分析題。這樣,才能真正考核出學生理解、分析、應用理論知識的能力,使學生在運用理論知識的過程中真正體會到藝術設計理論知識的價值。
結語
藝術設計人才的培養關鍵在于綜合素質的培養,而綜合素質中很大一塊是藝術設計理論修養。設計師不可能都是設計理論家,但只要是在專業設計上有一定成就的設計師,就一定是具備相當理論素養的人。藝術設計理論教育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全面發展的高級專門人才的關鍵因素,所以我們應拋棄重技能、輕理論的思想,應加強對藝術設計理論教育的重視和投入。
注釋:
①李硯祖.工藝美術概論[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9:13.
②諸葛鎧.圖案設計原理[M].江蘇美術出版社,1998:65.
參考文獻
[1]曾小紅.高等學校藝術設計理論教育初探[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2]朱和平,王美艷.談藝術設計專業理論課程體系的構建[J].當代教育論壇,2007(2).
關鍵詞:美術考古 專業資料室建設 地方高師美術
從學科劃分上看,美術考古學是屬考古學,但又與美術學科尤其是美術史聯系極為密切,它是以田野考古調查和發掘所獲得的美術遺跡或遺物為主要研究對象,從史學立場出發,結合有關文獻記載,進行歷史分析研究和藝術分析研究。與美術史相比,都是以美術品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都需要圖像解讀和藝術分析研究,從這一點來看兩者是一致的。只是美術考古學研究的美術品主要是通過田野調查和發掘所得,而美術史研究的美術品主要是曾經文獻記載的或已有的現存實物——當然,這現存的實物也有可能是曾經或剛剛通過田野調查和發掘所得。所以,從美術研究的角度看,美術考古可以作為美術史研究的基礎研究和重要方法,它可以為美術史研究尋找最新的一手資料,也可以是美術史研究的特殊角度。
由此可見,高等院校對大學生美術考古能力的培養不能僅限于考古學專業,對美術專業尤其是地方師范院校美術專業,把對學生美術考古能力的培養納入其課程計劃也是很有必要的。
一、美術考古能力的培養在地方高師美術專業教學中的地位
地方師范院校的辦學特點與發展活力在于“地方”二字,即要立足地方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實際,圍繞地方基礎教育的要求,確立辦學指導思想與發展定位。地方高師美術專業作為地方師范院校的一個專業,不僅要考慮專業自身的特點,更應該考慮到它還是地方師范院校整體的一部分,因此,專業自身的特點與“地方”的結合才是其特色發展之路。
從基礎教育來看,早在2000年,我國教育主管部門就已經啟動了新一輪的改革,在改革實踐的基礎上,先后推出了《國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和《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并于2004年開始在全國推廣試行。新課程標準著重改變以學科知識體系構建課程的思路和方法,以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為旨歸,致力于學生綜合探索能力、研究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于是“研究性教學”成了新課改在方法上的必然選擇,立足于地方實際的校本教材是各地新課改的重要內容。這就要求授課教師不僅要善于尋找和發現具有地方特色的美術課程資源,而且還要對這些課程資源有研究,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有對學生身邊的地方特色的美術品進行研究的示范能力。
從具體的教育策略上看,在畢業論文寫作這一教學環節,引導學生把自己家鄉的文物或其他美術資源作為選題進行考察、分析、研究,不僅能有效避免抄襲、體現原創,從而保證論文質量,而且可以為學生搜集并研究地方特色的基礎教育新課程資源,盡快適應當地基礎教育改革的需要打下基礎。
所以,美術考古能力的培養不僅可以使學生適應地方社會文化發展尤其是研究搶救地方文化遺產的需要,更是適應地方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需要,當然,從自身來看,也是地方高師美術專業特色發展的策略。
二、“研究性教學”與美術考古能力的培養策略
事實上,美術考古在現行高師美術專業教育中是沒有地位的。多年來,開設這門課的專業主要限于歷史學,即使是美術史論專業方向的,也只是有師資的個別學校按選修課開設,絕大部分學校沒有這方面的專業師資也沒有開這個課程的理念。所以作為課程的開設是有難度的。
面對這一現實,以“研究性教學”為理念的“高師美術基礎理論課程改革與教學實踐”,即以有梯度的理論課程設置為主線,以適當的外出考察研究為基礎,以相應選題的畢業論文訓練為主要手段,引導并通過實踐培養學生的美術考古能力應該是一個可行的策略。
首先,在基礎理論教學過程中,可以選取若干知識點作為研究選題,通過研究示范不僅使學生熟悉并逐漸掌握相關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可以啟發學生對包括技法形式在內的美術相關問題的研究興趣,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
其次,以外出考察研究為基礎把學生探究的目標引向現實,引向對身邊或自己家鄉的美術遺物的關注,并通過進一步的學習和訓練把這種關注明確為畢業論文選題。
最后,以畢業論文選題范圍為研究內容,以研究探索為動力,以學術論文的寫作程序為規范,培養學生初步的美術考古能力。
當然,最終學生不一定能寫出地道的美術考古論文,但最起碼通過這一系列訓練能夠熟悉甚至可能掌握美術考古的相關方法,初步具備美術考古能力。 三、專業資料室建設在美術考古能力培養中的關鍵作用
高師美術基礎理論課程改革尤其是指向培養學生美術考古能力的改革并非易事,這是一個復雜而且具有較大難度的系統工程,尤其是沒有專任教師、沒有專門課程。在這種情況下,專業資料室的相關文獻建設將發揮非常關鍵的作用:一是相關研究資料可以給學生一個很直觀的示范,二是相關理論研究成果可以給學生以研究視角、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啟發,三是相關記載可以給學生提供文獻佐證依據。
但中國美術考古學所研究的美術遺跡和遺物涉及的領域太寬,既可以是被遺忘的或被忽視的在當時曾經代表主流的官方的美術遺跡和遺物,也可以是現在仍然存在的或即將消失的民間美術,涉及建筑、雕塑、繪畫、碑刻、工藝等美術樣式。對于一個地方師范院校的美術系而言,短期內備齊相關資料既不現實也沒有必要。
有鑒于此,筆者認為,在學生畢業論文教學實踐中有針對性地購置相關專題文獻資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即以“不求齊全,但求夠用”的原則,根據學生確立的地方美術考察方面的畢業論文選題所涉及的范圍,征集購買文獻資料。
在具體的畢業論文寫作教學實踐活動中,一方面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選題提出相關推薦文獻目錄,另一方面學生也可以在老師的引導下去尋找相關文獻,在自我探究過程中可以找到老師沒有推薦過的更好的文獻,而這些文獻資料一般情況下資料室是沒有的,尤其是最新資料,是需要添置購買的。資料室可以鼓勵教師和學生自行購買。買回的圖書及時到資料室登記編目再行借閱;沒有買到或不易購買的文獻資料,可把目錄清單匯總由資料室統一購買。同時,已經完成的學生畢業論文也可以作為下一屆學生的參考文獻。
這樣,滴水成川,慢慢積累,隨著一屆又一屆學生畢業論文選題領域的擴大,相關資料建設也會越來越完備。從忻州師范學院美術系近三年(2008-2010年)本科畢業論文質量分析數據來看,有關地方美術考察類選題占畢業論文總數的比例,由2008屆的4.1%增加到2010屆的26.4%,其中每屆良好成績以上均占本選題的55%以上,并且都有優秀論文產生。
由此可見,不開設課程,沒有專任教師,通過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的美術考古能力是可行的,而美術專業資料室的建設在其中發揮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注:此文系山西省2009年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高師美術基礎理論課程教學改革實踐》的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楊泓,鄭巖.中國美術考古學概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2.
[2]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指導方案(試行)[db/ol].htt.comp://202.205.178.7/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24/201001/xxgk_80348.html,2005-03-21.
【關鍵詞】翻轉課堂 高校 美術史 導學
形成于2000年左右的“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概念,逐步演進為一種教學模式,伴隨著2012年“慕課”及“微課”在國內的興起而迅速升溫,大有“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勢頭。恰逢國內基礎教育改革在新修訂的課程標準頒布之后進入深化調整階段,“翻轉課堂”或類似的教學新模式探索已成為當前新課程改革的熱點。可以說,在這種特殊的背景之下,源自美國的“翻轉課堂”進入中國時首先在中小學找到突破口,進而成為教育界的研究課題――在此過程中,高校(尤其是師范類高校)的研究力量和資源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對“翻轉課堂”的理解
提到“翻轉課堂”,通常會聯想到“視頻”,尤其是“微課”的開發、網絡系統管理等。誠然,借助網絡平臺的“翻轉課堂”在信息傳遞的清晰直觀和教學管理的人性化、個性化方面的確有明顯優勢,而這也是當前“翻轉課堂”與慕課、微課齊頭并進的重要原因。筆者認為,“翻轉課堂”的本質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學流程的“翻轉”,即改變傳統先教后學的順序,讓學生先自學,在信息反饋的基礎上,教師再有針對性地答疑并對知識體系進行梳理和引導深化;二是教學活動中主體角色的“翻轉”,即從教師主導的課堂變為學生唱主角的課堂,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和合作者。如果達到這兩個標準,那么,是否借助視頻或網絡,并非必要條件?!胺D課堂”的精髓其實是回歸“Educate”的本義,以“引導”代替“灌輸”,以主動的內化取代被動的接受。
新世紀教育改革伊始,目標之一即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精神,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在現有教育體制下如何真正去實踐,教育工作者也一直處于個體化的摸索中?!胺D課堂”的出現,似乎第一次在全國范圍內明確地提供了一種具有普遍參照意義的教學模式,當然,其影響力是基于網絡化的信息資源。目前,國內已經建立起數家頗具影響力的慕課網站,也實現了與國際資源的接軌,涉及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及職業教育。這無疑對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模式都將造成巨大的沖擊。對于高校教師來說,有必要面對新形勢做出及時的調整和應對。
二、美術史教學中的導學嘗試
在我國高等教育中,以學生自主學習和研究為模式的教學并不鮮見,但多集中于研究生階段。在普通本科階段的教學中,“翻轉課堂”的實施仍然具有探索性的意義。筆者以高校美術專業的史論課程為例,做了初步的嘗試和構想。
美術史是高校美術專業的基礎理論,也是必修課程。對于學生來說,具備一定的美術史基礎有助于其提高專業素養從而提升創作能力,并為更高層次的深造或開拓專業發展領域打好基礎。但學生中普遍存在重專業實踐而輕史論學習的現象。究其原因,除了學生對其重要性的認識不夠,關鍵還與兩類課程的不同思維方式有關。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美術實踐更契合美術專業學生的特長,而理論學習的抽象思維往往是他們的短板。傳統教學方式的講授法恰恰正是以理論闡述、邏輯推理為主,盡管也配合了圖片或視頻,但學生的積極性仍然難以調動。那么,如何激發學生對美術史的興趣,提高其理論學習的能力,從而達到教學目標?筆者在“翻轉課堂”基本理念的啟發下,針對美術專業學生的特點,做了如下嘗試:
(一)建立以問題為導向的導學方案
實施翻轉課堂的第一步,即要讓學生自己先學。學什么?怎樣學?筆者根據教學計劃,嘗試了以教材為基礎,以問題為導向,以網絡資源為輔助的基本導學方案。
大學生與中小學生相比較,對信息的整理和把握能力更強,也有更持久的注意力。筆者認為,短小精煉的“微課”對于大學生來說不是必需的,而引導性的問題設置更合適理論思維的訓練。尤其是對于大多數不擅長抽象思維的美術專業學生來說,需要在知識點的提煉和邏輯推理上提供指引,那么,問題的設置便是關鍵的一步。從問題類型來看可分為三大類,一種是對應于教材的基本知識框架,比如“古埃及雕塑的程式是什么?”“達?芬奇
的代表作有哪些?”等,這些內容可以通過教材或相關資料的閱讀直接找到答案。不妨以選擇、填空或簡答題的方式呈現。學生自學之后,教師可以略過講解或選擇性抽查。二是以歸納、演繹或比較等形式進行邏輯思維的訓練,比如“印象主義的特點是什么?后印象主義的特點是什么?二者區別何在?后印象主義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他們對現代主義各有何影響……”此類問題可以根據信息量的不同,分別以名詞解釋、簡答或論述的形式呈現。第三類,也是最具挑戰性的,即專題研究的初步嘗試。教師指定或學生自報研究選題,學生在課外完成資料整理,在課堂上進行匯報交流。后兩類問題可作為課堂上解決的主要任務。
問題提出之后,利用哪些學習資源呢?筆者在初步嘗試階段主要是以教材為基礎,鼓勵學生利用其他書籍或網絡資源,同時給學生提供視頻信息作為參考。新的科技手段和信息資源為教學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但視頻資料的挑選仍需嚴格把關。既要講究影片本身的藝術質量,又要能與教學內容相關聯,最好具備能引發討論的焦點問題。例如,BBC和DISCOVERY相關系列專題是不錯的選擇,通過“網易公開課”等平臺也能搜索到國內外一些精彩的課程視頻資源。
(二)實施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研模式
普通本科教學與研究生教學的區別之一是師生比的差異。教師在課堂上一般要面對五六十甚至更多的學生,如果要完全實現當節課的個體指導是不可能的。因此以小組為單位是比較可行的,尤其在專題研究方面。
比如筆者從主要教學內容中挑選近十多個專題,每6人左右為一小組,負責一個專題,而組內成員可再細化為三小組,分別負責此專題下的子課題。例如,在選定“丟勒研究”這一專題之后,可將研究內容進一步細化:丟勒的生平與藝術成就概述、丟勒自畫像研究、丟勒版畫(甚至可以具體到一幅代表作)研究等。這些子課題的設定實際上就是教師對學習內容與研究方向的一種引導,每個學生又有了相對集中的具體任務,在起步階段不會覺得手足無措,同時也鼓勵學生自己提出感興趣的課題或子課題。當然,出現這種情況是好事,至少說明學生已經主動走出了第一步。
實踐證明,任務的細化和具體到人,有助于促進學生的責任感和自覺性。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學生往往也會自覺地進行資源共享和交流。
(三)搭建以討論為中心的課堂架構
這是“翻轉課堂”的關鍵環節,對師生來說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挑戰。以專題討論為例,通常的步驟是,根據教學計劃由專題負責人輪流對本人或本小組研究成果進行闡述,要求結合PPT展示,然后教師和學生都可提出問題或看法。對學生而言,討論這一關至少存在三個障礙:思路的整理、語言的表達、提問的應對。與單純的書面作業不同,口頭匯報要求學生獨立面對五六十名聽眾的境況,不可能“濫竽充數”,必須切實準備資料。而且語言表達存在一個文字信息輸入和語言信息輸出的轉換過程,對學生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思維訓練和心理訓練。而最困難的是,可能面臨始料不及的提問或質疑,所以不得不在課前盡量做足充分的準備。從實際情況來看,相當一部分美術專業的學生亟需這樣的練習。
對教師而言,不再有事先固定的教案,必須針對學生在課堂的表現做出實時回應,包括答疑、組織討論、引導交流以及總結。教師不必在講臺上滔滔不絕,看似輕松不少,但教學重心的轉移其實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以往一勞永逸的教案不再適用,教師備課的信息容量必然要超出教材,達到一定的拓展空間,而且要敏感地捕捉課堂上的各種問題,才有可能掌控課堂,避免混亂和松散。其次,無論是答題還是課題匯報,每個學生提供的信息都是比較個人化的、碎片化的,教師的另一重要任務就是知識體系的整合。每堂課存在的變量越多,對教師的要求也越高,這其實是一種外松內緊的狀態。
所以說,課堂討論環節是高?!胺D課堂”最大的挑戰,師生都需要一個適應和摸索的過程。但這也是檢驗“翻轉課堂”效果的重要途徑。
三、美術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解決方案的構想
(一)課前預習自覺性的問題
如何讓原本不重視美術史課程的學生主動去學,這個跨度似乎有點大。也的確存在部分學生動力不足,反應遲鈍,甚至不愿去完成自學任務的現狀。筆者嘗試的方案是內外兼修、逐步過渡。所謂“內外”有兩層含義:
一是課內與課外。從課堂內的預習開始,以課前思考題的方式督促學生先看書,在問題的牽引下讓眼睛和頭腦都動起來。如果發現個別學習能力較弱或缺乏主動性的學生,可以有針對性地提問,層層引導,即便是被動地嘗試,至少也會讓他感受到教師的關注,不會完全游離于課堂之外。對于一些有難度的課題,可以放到課外去準備。當然,應視情況提前布置任務,并給予學習資源指導。內外結合,由內而外,這需要一個過渡。
二是內力與外力。外力即外部的評價動力,一定的約束和獎懲機制是必需的。如果因學校規章限制,不能取消傳統考試形式,那么也可以將自學效果和課堂表現作為平時成績的主體參考因素,并盡量加大比重。而最重要的是激發學生內心的動力,這主要源自學生的自尊心和成就感。當看到同班同學有出色表現,當自己的努力得到認可,感受到自己的進步,這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都是有激勵作用的。所以,如何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導學方案,如何多角度發現學生的進步,并給予及時而恰當的鼓勵,都是相當重要的。
(二)課堂討論有效性的問題
如前所述,課堂討論環節是實施“翻轉課堂”的重點和難點。如果在課堂上學生不愿開口,或是不知所云,將無法完成正常的教學任務,更不用說實施“翻轉課堂”。作為課堂的組織者,怎樣克服師生兩方面的困難,主動權都掌握在教師手中。筆者構想的方案是以點帶面,循序漸進,師生共勉。
對教師來說,充分備課是前提,靈活應變是保障,適時引導是關鍵。充分備課既要備教材,也要備學生,盡量對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出現的狀況做好準備。當然,也不可能強求有問必答,遇到不能當時解決的疑難,可以坦然面對,不妨直接告訴學生:“這個問題需要在課后進一步去研究,下節課我們再來交流?!边@本身也向學生展示了一種學習和研究的態度。
而在學生方面,需要教師在不同階段針對不同對象加以引導。以課題研究為例,首先要督促課題負責人按時保質地完成任務,進行有效的課題陳述,為展開討論奠定基礎。其次,教師要用心捕捉學生發言過程中各方面的信息,及時做出反應,與學生有效互動;再次,可以充分發揮少數活躍分子的榜樣作用,以點帶面,促進學生的全面參與;最后,教師的梳理與總結也是教學信息明確化、體系化的保證。實踐證明,只要有可行的導學方案,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都能有不錯的表現,至少在態度上是端正的。而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水平能否達到理想效果,需待以時日。
(三)成果展示與應用問題
“翻轉課堂”以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能力為目標,效果不是立竿見影的。筆者希望將此教學模式演變為一種長效機制,貫穿于整個人才培養方案,而不僅僅限定于某一兩門課程。其實,學生在美術史學習中所體現出來的素質也影響到在其他相關專業學習中的表現。初步的嘗試可以從理論課體系開始,把史論基礎、專業寫作和畢業論文等課程聯系起來。比如,把美術史課程中的討論和研究成果轉化為論文,或者將專業創作感想與專業寫作相結合,這些都可為畢業論文奠定基礎。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 設計教育 實踐教學 教學方法 創新
一.環境藝術設計學科的特點
環境藝術設計是介于科學和藝術邊緣的綜合性學科,合格的畢業生應既具備藝術素養,又要有理性的思維與具體的科學技術知識。[1]環境藝術設計的專業所涉及的內容包括以室內空間,界面,內含物等要素進行的室內設計方面的內容,還有室外空間,街道,廣場,建筑,雕塑等要素進行的景觀設計方面的內容。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所涉及的內容如此龐大,以致與其相關的學科有:建筑學,建筑設計,室內設計,家具設計,風景園林設計,景觀規劃設計,景觀學,城市規劃,城市設計,藝術學,美學,設計心理學,計算機圖形學以及其他相關的藝術設計專業等。而現在諸如展示設計、舞臺設計、公共空間設計、大型交通工具的內部空間設計等跨界設計領域也屬于環境藝術設計的范疇。因此,我們從環境藝術設計的范疇與內容中可以看出,環境藝術是科學與藝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作為藝術設計專業,環境藝術專業又具有交叉性,綜合性,技術性和實踐性等特點。
二.課程設置及其問題
國內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一般都設置在藝術類院?;蛘呤墙ㄖ愒盒Ec其他綜合性大學的藝術學院里,也有些在設計學院或者建筑學院里,但總體國內環境藝術設計的課程設置和教育模式大致相同,一般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公共基礎課學習階段,作為藝術設計專業的基礎性教育,一般在大一進行,所設課程基本有素描,色彩,速寫,三大構成,美術史類等基礎課。第二部分是在大二期間,進而進入專業基礎課學習階段。主要的課程有設計原理,設計概論,表現技法,建筑制圖,室內設計原理,世界建筑史等,還有相應的設計軟件課程,如Photoshop,AutoCAD,3DMax,Sketch up等。第三部主要以專業設計課程為主,以室內設計,建筑設計與景觀設計為主干課程,對學生進行相應的設計訓練,將之前學到的理論知識貫穿于設計案例的實訓之中,循序漸進的讓學生掌握項目設計過程與方法。第四部分基本是畢業設計創作與畢業論文寫作這兩個階段,這個階段可以看做是學生四年學習效果的檢驗與總結。[2]
筆者從自身在環境藝術領域的學習與教學過程中的思考認為,國內環境藝術設計的課程設置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其一是課時整體安排的前松后緊。在學生四年的學習期間里,大一主要是一些基本的理論課,具體的設計專業課和相應的技法培養都集中在大三期間,并延至到大四上半學年。因此,可以嘗試將大二的一部分設計史論課調到大一,例如設計概論,設計原理,現代設計史,世界建筑史等。這樣以來,重要的專業課在大二期間會有更多的課時來完成,讓大四的學生將所有的時間放在畢業設計,畢業論文寫作,畢業實習與就業等問題上,使得在大學四年里學生的專業課學習時間得到平衡。其二是理論聯系實踐的問題。筆者認為大一時期的素描與色彩基礎課占據了較多的課時,因為有很多學生在高中的時候已經具備了很好的造型基礎,那么他們更需要的是從美術的思維向設計的思維轉換,以及開始接觸自己未來要從事行業的特點。因此,我們可以相應的調整造型基礎課的教學內容,把重心放在設計素描,設計色彩,設計速寫的課程上,同時在保留美術史論課的同時,增加設計史論的課時,并可以嘗試開設有關藝術市場與設計管理方面的知識,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為學生的努力指出方向。再者對于三大構成,雕塑基礎,美學概論等設計基礎課與理論課也是個難點,這些課程在教學的時候容易停留于表面,很難將其理論知識與具體的設計實踐運用聯系起來,比如雕塑基礎課程,其教學目的主要是讓學生掌握熟練的雕塑技法,但對于環境藝術設計的學生來說,他們更應該從整個環境藝術設計系統中去理解和認識雕塑在其中的地位與作用,他們應該學會怎樣運用雕塑的元素去做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是一個需要與實踐密切相結合的專業,而現階段我們的學生大部分都只停留在學校,而學校能提供的實踐機會是遠遠不夠的,有些學生邊做兼職邊上課,結果會耽誤學校正常的理論學習,這對學生來說也是得不償失的。因此,對于環境藝術教育,我們應該在理論與實踐之間找到平衡點,就目前來說,我們應該增加實踐的環節,多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針對以上問題,除了國內院校設置環境藝術課程的基本模式,各個院校應結合自身的特點對其進行補充和調整,例如綜合類大學在科學與藝術結合方面會有優勢,各個院校應結合自己的強項開設有關特色課程。
三.實踐與創新的關系
國內大多數院校里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主要突出培養學生的藝術與人文素養,對于學生的藝術創作和設計思維與表現方法和相應的理論基礎的教育也非常全面,但其中缺乏技術層面的內容,比如:建筑技術與施工,建筑構造,材料與力學,生態學等方面的課程。由于環境藝術學科與建筑學方面的學科緊密相關,學生未來也主要是進行設計實踐活動,因此,環境藝術專業也需要學生具有很高的技術層面知識和實踐作業能力,但我們的環境藝術教育在著重從理論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時候忽略了實踐與創新的關系。比如在對學生的創意思維進行訓練的時候,我們會充分的告知學生什么是創意,創新的概念,創新的方法,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學生的知識,但是某種程度上也算本末倒置的,因為更好的駕馭技術才能有更廣闊的創新性思路。此外,新技術的出現也極大地豐富了環境藝術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刺激設計師創造出新的藝術形式。
因此,當我們明白了實踐與創新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時,一定要加重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這樣不會限制學生的思維,反而會讓他們的設計更為合理而不乏新意。反之,如果我們只重視創意思維的培養,不注重實踐技能的培養,那即便是有了很多好的創意,但是與實踐不合拍,無法實現,那就會失去創意的價值。[3]就目前中國大多數院校的環境藝術教育體系來看,環境藝術教育依然只注視藝術教育,而缺乏技術知識的培養,環境藝術設計的學生在大學期間甚至不學習數學,物理等理科課程,并且對于建筑學方面知識的了解也很缺乏。雖然環境藝術專業從表面來看歸為藝術類文科,但其學科的特點證明了技術性層面的知識對于環境藝術這個學科是舉足輕重的。
設計學科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性,設計學科是一種在技術和生產基礎上的,具有明確市場需求的發展模式。[4]因此,我們需要根據社會的發展變化來調整目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加大其中技術層面的教育的比重,將技術知識的培養與設計的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應該貫穿學生學習的始終。在加大實踐的廣度和深度的同時,我們還可以開設有研究性質的實踐課,例如對新裝飾材料的認識和運用,對專門的施工工藝的了解,對家具設計中工匠們手工藝的學習,這樣學生們畢業后就會更好的適應社會并能走在行業的前沿。
綜上所述,通過對環境藝術設計學科的論述中我們可以得知環境藝術專業具有交叉性,綜合性,技術性和實踐性等特點。從環境藝術設計的專業課設置中我們可以看到國內大多數院校還存在著不足之處,本論文主要強調其中的兩點,提出現階段國內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設置普遍存在前松后緊,理論與實踐沒有很好的相結合的現象。我們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設計能力,比較重視理論教育而忽略實踐的教育,通過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中實踐與創新關系的討論,我們得知創新與實踐是緊密相連的,我們在現有的基礎上,應加大對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好的進行設計創新而為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1]李沙.透視中國環境藝術設計教育[C].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273-274.
[2]李瑞君.藝術向度與技術向度的結合[C].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15-17.
[3]李朝陽.也論室內設計教育之“隱形的翅膀”[C].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2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