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7 16:46:4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科技調研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航天四院41研究所,是我國固體動力技術領域一流研究所。半個世紀以來,41所人始終堅持“國家至上 爭創一流”的理念,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不斷挑戰、不斷突破,開辟和拓展了我國固體動力技術的新領域,譜寫了一曲動人的創新之歌。而41所團委,雖然只有區區100余名團員、4個團支部,在人員規模上只能算是一個小團委,但在過去的2014年,這個“小”團委卻有著讓所有人刮目相看的大作為。
圍繞中心,助力科研生產大局――在某重點型號靶場飛行試驗期間,面對試驗隊員80%以上均為35周歲以下的年輕人的現狀,組織開展了“天鷹飛翔、青春助力”系列活動,為試驗中的青年科研人員加油鼓勁,并從各個方面為試驗人員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為進一步增強青年職工的質量意識,所團委與所質量處聯合舉辦了“牢記使命,警鐘長鳴”職工宣誓及簽名活動,旨在不斷增強青年職工“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的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在青年中培養質量意識。
為了幫助青年拓寬視野,鼓勵他們在本職崗位上成長成才,41所團委策劃了“我與四十一所共成長”系列活動,包括對外交流、青年職工職業生涯專題調研以及專題培訓講座等活動。開展與其他相關單位的對外技術交流,使青年設計師全面了解了固體火箭發動機最新發展動態,同時加強了與工藝技術人員的溝通。邀請全國青年崗位能手、41所首席專家王健儒為廣大青年作了《固體火箭發動機技術發展動態培訓》,分享了自己從事固體事業十余年的經驗和心得。通過此種方式,不斷拓寬青年設計師的視野,同時,增強青年職工成長成才的信心和動力。
針對青年職工普遍反映的職業生涯困惑,以35歲以下的青年職工為對象,41所團委精心設計專題調研問卷進行調研,共發放問卷140多份。同時,進行了詳細的數據整理和統計工作,形成了《四十一所青年職工職業生涯調研報告》。報告真實反映了當下所內青年職工對個人職業生涯以及所內相關人才政策的評價,具有一定的政策參考價值。
為了提升團干理論基礎,加強相關領域理論學習,所團委在團干部中開展了“學理論 讀經典 筑信仰”讀書學習活動,同時開展了讀書心得交流,擴大了團干理論知識范圍,提升了理論認識高度。此外,建立了新員工入所登記制度,讓新入所的青年能夠第一時間認識團組織,為后續各項活動的組織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組織青年職工參加陜西省職業技能大賽網絡計算機管理員專項競賽,取得出色成績并代表單位參加了舉辦的全國職業技能大賽
當然,41所團委2014年最具特色的亮點工作,還是以“傳承之路”(Road of inheritance)為主題的青年英文科技論文會。
一場繼承與創新的對話
由41所團委主辦、以提升青年科技人員技術水平、推進創新創效為目的的青年科技論文會已進行了,一直以來都是所團委的一項重點工程。
為準備2014年的會,所團委一班人在青年團員中進行了廣泛調研,最后決定在會的形式上做大膽的嘗試,即首次以全英文的形式進行和答辯。
這當然是要付出極大努力才能完成的:從論文的前期收集,到根據評審組專家的意見幾易其稿,再到最終論文集的校對出版、會的順利舉辦,傾注了各位作者、評審組專家的許多汗水。由于科研任務緊張,很多作者的論文寫作都是加班完成,是在無數個夜深人靜時迸發出的思想火花的結晶。評委們的奉獻則讓人感動:41所首席專家尤軍鋒,在難得的年休假期間,特意抽出時間擔任初評評委,對論了細致的點評;擔任評審組組長的41所科技委副主任史宏斌,前一天還在北京參加一個型號項目匯報會,第二天就專程趕回來參加會。還有78歲的原四院副院長阮崇智。1957年,在莫斯科向中國留學生講話時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就寄托在你們身上?!碑敃r,阮崇智就是這留蘇學生中的一員。時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現在,他不僅作為評審組專家參與評比,而且還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積累的寶貴知識財富傳承給青年人,并向在場的青年贈送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現代固體推進技術――阮崇智文集》
而作為組織者,所團委一班人更是為了籌備會,犧牲了許多個人業余時間。在四院團委的具體指導下,他們憑借基層團干部那股敢闖敢拼的勁頭,做了大量基礎性的工作,保證了會的順利召開。
終于,以“傳承之路”(Road of inheritance)為主題的41所2014青年英文科技論文會隆重召開。經過前期初評,共有6篇論文進入正式環節。會現場,論文作者全程使用英文匯報論文內容并回答評審組專家的提問,氣氛緊張而又熱烈。擔任論文的評審專家,年齡最大的近80高齡,而參加論文的作者, 百分之百的80后,可以說是一場“80前”與“80后”之間的對話,更是一場繼承與創新的對話。
What is difference of boundary conditions between the unit cell model and other models when studying the mechanical property of composite materials?(在研究復合材料的機械性能時,單胞模型和其他模型的邊界條件設定有什么不同?)
一、學位論文選題
選題是學位論文成敗的關鍵。因此要求導師、導師組及研究生本人要十分重視選題工作。研究生應在大量閱讀文獻、資料和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選題。
(一) 博士學位論文選題
要求達到前沿性、交叉性、急需性、實用性、創新性、可行性。具體要求如下:
1.選題必須具有學科的前沿性;
2.在選題上要注意學科間的相互交叉滲透;
3.選題要重視國家急需解決的重大課題;
4.選題要注重實用性,要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
5.選題的指導思想、技術路線等,必須有創新性,同時還應與科學發展趨勢相一致;
6.選題要考慮到完成論文的可行性(如:經費、實驗儀器、設備、加工、資料等)。選題不易過大,要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學位論文。
(二) 碩士學位論文選題
要求碩士學位論文選題的內容、范圍要適宜。目標明確,在理論上和應用上要有相當重要的意義。選題既要面向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同時又是本學科發展需要的理論或應用研究,要在理論上和應用上有相當重要的意義。盡可能與科研任務掛鉤,使碩士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鍛煉,既有利于提高論文的質量,促進成果轉化,又能解決經費來源。對自選題應采取慎重態度,個別自選題必須在看準方向、目標明確并已具備一定物質條件下才能考慮。
二、學位論文開題報告及查新
開題報告是對論文選題的科學性、先進性、可行性等的論證,是提高學位論文質量和按時完成學位論文的重要環節。各研究生培養單位、研究生導師、導師組和研究生本人必須從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視,高標準,嚴要求,嚴格遵循本規定有關要求,否則,將不允許研究生進入論文階段。
(一) 開題報告的準備工作:
1.開題前,研究生必須做較全面深入的調研工作,并寫出詳細的調研報告。
2.研究生必須寫出開題報告的書面論證材料和學位論文的工作計劃。
3.凡需進行論文開題的研究生,應從研究生院網頁上下載并填寫《研究生學位論文開題報告登記表》。
(二) 開題報告的主要內容:
1.課題的來源、目的和意義;
2.選題的國內外研究現狀、發展趨勢及存在問題(附主要參考文獻);
3.選題研究目標、研究內容和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4.擬采取的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實驗方案及可行性分析(已有的研究工作基礎和研究條件);
5.選題的創新點(選題的前沿性、急需性、學科交叉性、應用性等);
6.選題研究及論文工作計劃;
7.預期研究成果。
(三) 對開題報告的查新工作:博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完成后,要求送交學?!敖逃靠萍疾樾鹿ぷ髡尽?設在校圖書館)進行查新,并獲得查新結果。碩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完成后,鼓勵進行查新工作。
(四) 開題網上公告:凡擬開題的研究生,必須提前1周在研究生院網頁上按規定的格式進行公告。
三、對學位論文開題報告的管理
1.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由學位辦負責管理,各院(所、部)具體組織實施。
2.各院(所、部)或教研室應組成開題報告評議組對研究生的開題報告進行評議。博士生開題報告評議組不少于5人,碩士生不少于3人,設組長1人,導師不能擔任組長。評議組的職責是:按照有關規定對開題報告進行嚴格認真的評議,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對開題報告提出具體評議意見,并給出通過、暫不通過或重新做開題報告的結論。
3.凡未通過開題報告,需重新做開題報告的研究生,應根據評議組意見,進行認真調研、充分準備,在條件成熟時再次做開題報告,直至通過。
4.若未通過開題報告而自行進入學位論文階段的,研究生院學位辦將不接受其學位申請。
5.已通過論文開題報告的研究生,因某種原因更改選題,則需重新開題;若只是在原選題基礎上拓寬或縮小研究范圍,則須向學位辦提出書面報告備案。
[關鍵詞]自動自發設計 學位論文 運作模式研究
一、 選題的發掘、篩選與定位
(一)選題的發掘
常言道:“題好文一半”,選題是寫作學位論文的第一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選題的好壞直接決定論文質量的高低。但是,當前大部分學生在準備撰寫學位論文之初,一提起選題就一陣茫然,不知如何入手,要么信手從資料書或作業中抓個題目,要么索性央求老師給個題目。讓本該認真、慎重的選題變得隨意,從而給以后的論文寫作埋下難以動筆的隱患。其實,選題是需要留心觀察、用心發掘的,學生應該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從以下幾條途徑去發掘選題:
1.從課堂入手。本科院校的課堂教學,常涉及學術動態前沿。學生聽講受教師的啟發,可以激發對某一學術問題的探究興趣,從而發掘好的學位論文選題。
2.從學術講座入手。學術講座比課堂更具有專業性、針對性和啟發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多聽學術講座,從中發掘學位論文選題。
3.從專業見習、實習或社會實踐活動入手??蒲谐晒恼嬲饬x和最終歸屬點是服務社會,創造有用的社會價值。學生可以在專業見習、實習或社會實踐活動中,有意識地了解社會的需求,通過對解決問題的思索發掘學位論文的選題。
4.從教師的科研入手。教師的科研課題一般都具備較高的創新性,學生參與后,可以在整體研究步驟中探尋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發掘學位論文的題目。
5.從現實的矛盾焦點入手?,F實中,人們最感缺乏的、不正常的、抱怨或議論最多的問題往往是最需要解決問題,探討這樣的問題有時可以找到最具意義的題目。
(二)選題的篩選與定位
學生在用心發掘問題之后,就要對問題進行認真篩選和定位。此過程大致分三步走:提出自己的見解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廣泛調研依據自己的興趣和實力酌定題目。
第一步:提出自己的見解。
學生發掘出選題后不要馬上急著去找資料,而是要趁熱打鐵,把發掘選題時自己的想法、見解、思路記下來,以備以后作
參考。如果一開始就忙于查資料,那么很容易受別人想法的影響,進而框定自己的思維,難以創新。
第二步: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廣泛調研。
學生在對選題有了自己的思路后,再充分利用網絡、圖書館等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了解動態,撰寫調研提綱,再深入實地廣泛調研。在這個步驟里,學生需要解決三個問題:1.了解當前學術動態,總結國內外研究成果,避免選題陳舊、成果重復; 2.檢驗選題是否具有創新點。3.判斷選題的價值。選定的題目是否具有學術價值或社會價值,是學生在選題篩選階段必須判斷和界定的。
第三步:依據自身的興趣和實力確定題目。
興趣是最好的科研動力,學生在進行了前面兩步的篩選后仍然對選題充滿興趣則加大了確定選題的步伐。最后就是評估自身的實力和條件,篩選與自己實力、條件適宜的選題。
二、 師生與選題的雙向選擇模式
當前高校大多采用學生單方向的選題模式,即教師列出題目,經教研室或論文考評專家審核后公布出來,由學生選擇。個別選不好的,由系(院)行政安排。這種模式忽視了學生對選題所做出的努力,挫傷了他們的積極性,而師生與選題的雙向選擇模式,則在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最后實現師生雙方指導與被指導的最大協調。具體操作方法是:
首先,在大三的第二學期,面向大三學生和全體教師開展論文征題比賽,以針對性(現實需要)、前沿性(問題新)、創新性(觀點新)、應用性(可操作)、綜合性(跨學科)為指標和導向,每個指標20分,有額外亮點的需陳述理由。系(院)分專業成立專門的評定小組,小組成員必須至少包括系主任、副主任、教研室主任、本專業專家(最好有一至二名外請專家)。然后,將獲獎的學生選題公布,由教師依據自己的熟悉領域、興趣選定想要指導的學生。同時,將獲獎的教師選題公布,由學生依據自己的了解程度、興趣選定想要被指導的教師。最后,根據實際情況做相應的調整,完成整個選擇過程。
三、 論文指導環節的質量要求與互動模式設計
就當前高校的招生情況來說,一名專業教師指導6-12名學生寫作學位論文的現狀短時間內難以改變,為此,我們在實踐探索中,著力建構了“自動自發設計與實現高質量學位論文”的運作模式,分三個階段實施。
第一階段:醞釀準備期。
這一階段的持續時間比較長,從學生入校到正式寫學位論文之前都可以定為醞釀準備期。在這期間,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指導學生寫作社會調查報告、學年論文、科技競賽中的科研論文和見習報告等,培養學生的科研素養、創新意識和寫作能力,為以后寫作學位論文打基礎;而學生的主要任務則是在認真完成上述任務的同時,全面提高對學位論文寫作重要性的認識,樹立自動自發設計和完成學位論文的思想,摸索和鍛煉必要的技能,如選題發掘、資料搜集、文獻搜索、調查研究、創新思維等能力。學生必須認識到,學位論文不僅僅是學校本科教學整體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還是學生在校期間全面學習和提高能力的有效方式,通過寫作學位論文可以在畢業前夕全面梳理大學之所學,加強自己的觀察分析能力、辨證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創新實踐能力,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增強進入社會的信心和勇氣。
第二階段:正式寫作期。
學生完成學位論文的階段任務時間大致安排如下:從匯集資料目錄、撰寫讀書筆記、擬寫研究動態到寫作提綱及修改、任務書,第七學期末完成;開題報告,第八學期第一周完成;論文草稿及修改、英文摘要、答辯第八學期第十三周前完成。系(院)首先要統一設計好學生學位論文逐階段任務完成登記與成績參評卡,由指導教師掌握,每一階段任務,學生都要主動請指導教師檢查完成情況,匯報下一階段的計劃,在教師的指導下作相應的調整,并聽從學生組長所傳達的指導教師的指令,及時向指導教師匯報進展情況和參加集體研討。
第三階段:成果驗收期。
學位論文成績的評定存在一定的主觀性,以往教師在對學生學位論文成績最后評定時,由于種種原因常常給打人情分,這樣弊端很大,尤其影響下屆學生的寫作態度,給論文質量水平下滑留下隱患。對此,我們建議學位論文成績評定采取“三分比例匯總制”,即論文總成績=學生自評分(占10%)+ 指導教師評分(占20%)+ 專家組評分(占35%)+ 答辯分(占35%),在專家組評分和答辯階段將學生和指導教師姓名密封。
參考文獻:
[1]黃萍.本科畢業論文(設計)質量滑坡的原因及對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4.8,P96-97.
[2]何玲玲.關于本科畢業論文教學的幾點思考[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3.9,P164-166.
[3]李維芳.本科生畢業論文指導的實踐與探索[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6.12,P134-135.
[關鍵詞]專業圖書館 知識服務模式 學科館員服務 學科信息服務
[分類號]G258.5
中國科學院研究所文獻情報機構是我國專業圖書館中最有活力的體系之一。2001年以來,隨著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建設的深入,在信息化、數字化大潮的推動下,中國科學院研究所文獻情報機構結合科研一線的服務需求,進行了大量的知識服務探索與實踐,正在逐步形成適合數字化科研的文獻信息需求的服務模式。
1專業圖書館知識服務的內涵
知識服務是學術性文獻信息機構的主要發展趨勢之一,代表著未來專業圖書館的核心能力。未來專業圖書館的核心能力定位在知識服務,即以信息知識的搜尋、組織、分析、重組的知識和能力為基礎,根據用戶的問題和環境,融入用戶解決問題的過程之中,提供能夠有效支持知識應用和知識創新的服務。在圖書館、文獻信息服務行業,知識服務內涵也是不斷發展的。隨著數字化、網絡化技術的應用不斷深入,知識服務的內涵進一步包括了信息管理、知識管理、戰略性學習的相關內容與工具,面向研究、決策制定和創新等提供服務。科學研究過程的數據化,科研活動的流程化,科研過程的模擬,推動著科研信息需求不斷向知識化服務轉變,知識服務在服務內容、服務方式、服務組織上都出現了新的特征。專業圖書館的知識服務要求支持科研活動的知識計算環境和工具建設,支持“現場”的科研信息交互,支持動態柔性的知識、信息組織,建立E-Knowledge服務機制。
2001年以來,中國科學院各研究所文獻情報機構在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的大力支持下,圍繞不斷變化的科研信息服務需求,進行了多層次、豐富的知識服務探索。在文獻保障服務方面,開展了科研文獻資源需求分析、文獻信息環境組織、科技文獻保障體系建設、網絡化文獻保障與獲取平臺和系統建設。探索了開展學科化信息服務的試驗途徑與方法,逐步建立了嵌入科研過程的學科信息服務、文獻保障、信息分析的模式與工作體系。推動組織了面向科研項目和科研管理的情報研究服務工作,開展專題情報分析與服務、決策信息分析與服務,采用科學計量與文獻計量方法,進行專利分析、競爭力與競爭態勢分析、專題情報研究等服務。利用文獻組織、信息組織、知識組織技術,開展面向科研項目、領域的知識組織研究,提供專業化的知識組織平臺和知識環境建設工具,建設知識共享環境和協作環境。
2中國科學院研究所文獻情報機構的知識服務實踐
在國家知識創新試點工程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110余個研究單元圍繞自然科學各個前沿領域、戰略高新技術領域等攀登科學技術高峰,同時,對科技信息服務提出了不同層次的需求。針對科研人員廣泛的文獻服務需求、學科信息服務需求、學科情報服務需求、戰略情報服務需求,各文獻情報機構探索性地開展了知識服務,并形成了一定規模,積累了豐富經驗。總結中國科學院研究所各文獻情報機構的知識服務經驗,主要表現在:科研文獻資源保障服務、文獻信息咨詢服務、專題文獻信息服務、學科信息服務與信息環境建設、專題情報研究與服務、信息分析與知識服務平臺建設等方面。
2.1深入開展科研一線文獻信息需求分析,系統建立文獻保障服務方案
科研一線的文獻信息需求、知識服務需求是專業圖書館機構組織服務的基點。中國科學院研究所文獻情報機構結合科研活動的流程,采取多元方法(服務需求調研、計量分析、內容分析、學科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各自研究所核心期刊文獻需求,分析滿足文獻需求的各種形式。根據中國科學院科研一線的文獻信息需求,合理制定文獻資源建設方案,采取集團采購、集成揭示、館際互借等形式,合理配置,發揮有限資金的最大效益。如青藏高原研究所根據科技文獻數字化發展趨勢,確立了“以電子資源為主,紙本以青藏高原研究基礎理論書籍為主要館藏,其他通過館際互借方式予以滿足,文獻數據庫以參加組團訂購為主”的保障方針,合理制定文獻保障策略。
大部分研究所圖書館組織編制文獻分析報告,引導研究所的訂購決策和資金投入。如理論物理研究所圖書館分析在ISI Web of Science平臺中檢索到本所2004-2009年共被SCI收錄論文1330篇,引用期刊論文34618篇,其中有32243篇集中分布在103種期刊上。據此,制定了本所科技期刊的采購策略,選擇訂購103種學術期刊。電工研究所圖書館分別在SCI、JCR、EI數據庫平臺上,對本所人員在2009年1月-2011年5月近2年多時間內發表的SCI、EI文章、引用參考文獻的主要文獻來源以及使用量等進行統計分析。軟件研究所圖書館結合本所,分析文獻資源保障狀況,完成ACM、IEEE等核心電子期刊數據庫的發文、使用分析報告,供所領導參考。煙臺海岸帶研究所圖書館采取文獻計量學方法,完成了《所信息資源需求與保障分析》,形成了文獻資源建設規劃。
各研究所文獻情報機構除了發揮資金效力,合理訂購文獻資源外,還廣泛利用網絡開放資源、建立專業文獻信息網站,建立第三方文獻共享渠道,組織開發科技文獻數據庫。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圖書館圍繞工業生物技術以及生物技術的國內著名門戶網站,開展深度分析,制定科研信息保障策略,系統分析工業生物信息網、工業生物技術信息網、生物谷、生物通、丁香園、科學網、Nature、Science、Cell、Oxford-Journals、PNAS、PLOS One等網站結構,建立集成的文獻信息聚合、頁面信息抓取工具,使科研人員及時掌握先進科研動態、重要期刊文獻。力學研究所圖書館還利用電子資源的廣泛分布特點,不定期通過專業論壇、社區等網上空間收集電子資源,尤其是國外原版電子書,推薦給相關研究領域的課題組。昆明植物研究所圖書館通過電子郵件方式,讓科研人員隨時隨地地推薦資源,自主決定資源采購類型及內容。上海精密光學機械研究所圖書館自主開發建設專題文獻數據庫,收錄國外相關學術會議信息超過13000條、相關專家數據超過1000人、激光器產品數據3000余條、光電百科詞條2700余條,數據庫還收錄了專業學術會議報告、國外專業機構研究報告、非正式出版物、互聯網資料、內部資料等灰色文獻逾數萬條,相當部分的“稀見”文獻資料具有獨特價值。
2.2全面開展文獻信息的咨詢服務,滿足科研文獻獲取和評價需求
中國科學院各個研究所文獻情報機構利用文獻計
量分析等手段,深化文獻信息保障服務的內涵,拓展文獻信息服務的范圍,組織開展以文獻分析為基礎的知識服務,提供面向課題和科研項目的文獻咨詢和服務,開展專題文獻計量分析服務,面向科研課題提供專題文獻管理服務、專題文獻保障服務等。
半導體研究所圖書信息中心根據科研人員信息需求的特點,主動開展各種針對性文獻信息服務,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文獻咨詢服務模式,包括開展文獻定制服務,使得用戶長期、穩定地獲取本專業最新科研動態;為所內用戶申請項目、申報獎項提供文獻收錄引證分析;向科研人員以“信息早餐”形式科研信息。電子學研究所圖書館為全所科研人員和研究所提供文獻代查服務,提供文獻查詢、文獻傳遞、付費、接收文獻、文獻整理和管理等一條龍服務。電工研究所圖書館通過組織SCI、EI論文引證檢索專題講座,編制論文引證檢索方法說明等,按照科研成果管理要求開展SCI、EI論文收錄、影響因子、核心期刊論文、論文摘要、電子文獻檢索等,支持科研人員的晉級、項目申報。
過程工程研究所圖書館專門針對院士申報、杰出青年基金申請、成果申報等提供引證檢索服務,2008年至今為76位科研人員和實驗室提供引證檢索報告155份,得到了科研人員的普遍認同。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圖書館為了節省科研人員的精力,宣傳推廣文獻傳遞服務,主動為每位院士、資深科學家、科研精英等配備了原文傳遞賬號和隨易通,為科研工作營造了良好的信息環境。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文獻信息機構配合科技處對科研人員和研究生論文是否被SCI、EI收錄進行核實,查詢的被SCI、ISTP收錄和引用情況。通過比較、分析、歸納、概括等手段對期刊、著作、論文等文獻的引用與被引用情況進行分析和總結,從而掌握本所科研人員和學生查閱文獻的規律和范圍,為文獻情報工作者構建本所核心資源提供科學、合理的依據。
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圖書館圍繞著本所的高技術研發特點和中國科學院發展產業化服務國家的戰略,主辦了《微系統技術信息》網絡雜志,每周不定期(3-4次)提供科研最新動態,以電子郵件的形式向所里的研究員、所領導發送;所提供的網絡信息調研服務覆蓋了微系統所所有的研究方向,著重報告最新的學術和產業動態。上海有機化學所圖書館以全院集團采購網絡版數字資源為主,改變以往必須到圖書館才能獲得服務的模式,開展網絡化文獻信息服務;同時在文獻信息服務上,從單獨依靠本所圖書館提供服務為主,轉變為以全院文獻情報機構聯合合作的服務模式。
2.3嵌入科研一線,開展專題文獻信息服務,保障科研人員的文獻信息需求
面向科研課題和項目組織專題文獻信息服務,是中國科學院各研究所文獻情報機構的主要工作任務之一。目前,已經形成了圍繞科研信息服務需求,開展專題文獻信息、動態趨勢分析,圍繞研究機構和學科領域,開展研究機構競爭力分析、學科發展態勢分析的知識服務模式。
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圖書館在保障基礎信息服務的同時,承擔《研究所重點學科資源發現與利用態勢分析》項目研究,建立重點學科資源與重點學科研究領域發展態勢之間的關聯關系,分析研究所重點學科資源的利用態勢,完成《研究所高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期刊保障現狀分析》、《研究所高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引用論文期刊保障現狀分析》、《國外目標機構資源保障分析》、《國外目標機構引用論文資源保障分析》以及《生物醫用高分子研究領域全景分析》等研究報告。計算技術研究所圖書館為本所戰略規劃提供信息咨詢服務和統計報告,撰寫《基于ESI的研究所科技論文產出與影響力分析》和《計算技術研究所2000年至2006年發表科技論文統計分析》等;并撰寫《IEEE科技期刊出版現狀調研分析》、《高性能計算研究與應用的文獻計量分析》等分析報告。化學研究所圖書館在保障基礎信息服務的同時,開展專題信息服務探索,完成《化學所與德國馬普、日本分子研究所、加州伯克利大學、上海有機所和長春應化所的資源比對分析》、《化學所SCI收錄論文統計及期刊分類》報告。
金屬研究所圖書館配合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開展材料標準制定與實施的專題調研,分別對中國、美國、日本及英國四國材料標準進行系統比較分析,全面展示了我國材料標準在數量、標準更新速度及技術領域分布等方面與其他三個發達國家的差異,為下一步制定材料標準工作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持。《四個國家材料標準文獻比較分析》也為促進我國材料科學的發展及材料標準體系的構建和完善提供參考和借鑒。理化技術研究所圖書館為激光物理實驗室開展定題服務,半年完成近千條文獻信息、網絡新聞、專利等形式信息的推送服務;利用掌握的檢索技巧對互聯網上的相關資源進行了篩選,并在所主頁上構建了能源專欄,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能源相關信息不足的缺憾。
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圖書館專門針對2007年太湖爆發嚴重的藍藻水華,搜集、整理了大量相關文獻信息,制作了“藍藻水華信息專題”,及時提供給研究所領導及相關研究人員。其提供的資料對本所為江蘇省及無錫市政府起草的應急措施報告起到了重要作用,得到項目首席科學家的認可。紫金山天文臺圖書館主動參與學科情報信息服務,完成了“紫金山天文臺SCI收錄論文文獻計量分析”、“基于Web of Science數據庫的空間環境領域研究發展分析”領域分析,并針對1900-2010年期間有關空間環境科學研究領域的文獻,對其國家地區、文獻類型、機構、出版年、文獻來源、學科種類等進行分析,揭示空間環境學科領域在國內外的研究發展狀況。
2.4深化學科信息服務內涵,建設專題信息環境,探索服務轉型
各個研究所文獻情報機構,積極變革圖書館服務模式,實現從傳統圖書館的陣地閱覽服務、文獻借閱服務等向支持科研文獻及時保障、文獻獲取能力培訓、專題信息咨詢等方向的轉變。各研究所圖書館將科研人員文獻獲取能力、信息獲取能力、信息評價能力等信息素質培訓作為工作的核心內容,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組織不同形式的培訓,如預約培訓、現場培訓、嵌入式培訓等。培訓內容包括了文獻獲取方法與途徑、文獻檢索方法與工具、文獻管理工具、文獻信息環境建設、等。
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圖書館組織圖書館員、學科館員、數據庫商開展面向全所、實驗室、課題組的培訓,內容包括新生與新員工人所教育、專題文獻檢索、End-note管理工具、專利檢索、標準檢索、軍工信息檢索、統計數據檢索、SCI/EI/Knovel/ASME/DII等數據庫使用技巧、TDA分析工具利用等多種形式和內容的培訓。在培訓組織過程中,與研究所人事處、學生會、實驗室密切溝通合作,形成比較完善的培訓組織形式。
力學研究所圖書館結合重點實驗室需求,嘗試以新的方式針對研究領域開展學科情報服務,以信息平臺建設為主,組織建設“高超聲速信息平臺”,積累、長
期保存和利用專業信息,更好地為基礎研究提供信息支撐服務,推動科研項目的進展。2009年11月,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圖書館為紅外物理國家實驗室安裝了“紅外物理信息服務”平臺,提供紅外物理最新的科研成果、科技新聞、紅外物理實驗室論文收錄引用分析、國際影響力分析、紅外物理國際研究進展與趨勢、紅外物理核心和相關資源導航等學科信息服務,受到科研人員歡迎。海洋研究所圖書館圍繞“中國近海水母爆發的關鍵過程、機理及生態環境效應”(973項目)建設專題知識環境,使圖書館的服務模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圖書館充分挖掘文獻資源信息,編制專題數據庫,為一線科研人員提供服務。建設“中國湖泊水庫文獻目錄數據庫”,收集了從20世紀30-40年代開始到90年代的文獻目錄5000多條;建設“地形圖目錄數據庫”,提供常用的大比例尺的地形圖的目錄數據10000多條;建設“館藏地方志目錄數據庫”,揭示大量各類地方志文獻目錄數據庫,收錄3500多條記錄,包含40000多冊地方志。
2.5結合科研信息需求,組織專題情報研究,形成情報研究產品與服務
面向科研項目和科研管理工作,開展專題情報研究,是中國科學院研究所文獻情報機構的又一大特色。各研究所圖書館針對一線科研任務、科研管理,面向區域經濟發展、社會熱點問題等,廣泛開展技術發展態勢、學科發展態勢、科技競爭力、發展戰略研究等情報調研。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信息中心圍繞本所科研項目形成了專題情報調研服務機制,推出了專門的情報研究服務產品系列,編輯《大連化物所前沿信息通訊》和《大連化物所規劃戰略研究簡報》,完成《大連化物所中國專利分析報告》、《CO2減排資料調研報告》、《水資源資料調研報告》、《太陽能硅原料化學化工資料調研報告》、《稀土化學化工資料調研報告》等。光電技術研究所信息中心圍繞定題情報服務(SDI)機制,建隊伍、建網絡、建流程,在長達30多年的SDI連續跟蹤中,已形成題錄/摘要、動態、匯編和專集等4個情報產品序列,連續出版《動態》200余期,《光束控制和跟蹤測量技術》、《光刻技術》等資料匯編300余輯。
金屬研究所圖書館為支持我國鋼鐵戰略規劃的制定與實施,采用文獻計量分析工具,從近10萬條文獻數據中,綜合分析全球鋼鐵業的技術研究熱點;通過對近400篇文獻內容的綜述,詳細展示鋼鐵業研究進展,提供《鋼鐵行業發展及研究現狀分析報告》,為鋼鐵戰略規劃的制定提供有力的文獻支持。組織開展MCrAl系涂層國內外研究動態分析,針對材料表面工程研究部制定未來發展方向的需要,采用統計分析學、文獻綜述及專利評價等方法,形成了《MCrAI系高溫防護涂層的研究進展》,探索出圖書情報工作與用戶需求間協同合作的有效模式。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信息中心圍繞本所優先發展領域與戰略重點,采取內部電子刊物形式編發科學動態監測快報類、專題研究報告類、年度綜合報告類等三類情報信息產品,其中科學動態監測快報目前包括《生物能源科技專輯》、《生物能源產業專輯》兩種月刊,兩種信息快報產品在相關共享平臺、中國工業生物技術網等網絡平臺;專題研究報告和年度綜合報告不定期,每年分別為4份和2份以上,其中部分報告已提交國家和院有關部門參考。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開展《生命學科發展態勢報告》的年度分析,組織《國內外生物類實驗室廢棄物管理機制研究》與《生物倫理管理研究報告》專題情報研究,根據科研戰略規劃制定需求完成《生科院神經研究所學科能力比較分析報告》。
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圖書館確立需求導向的服務原則和甘為人梯的服務理念,圍繞研究所發展戰略和重點科學領域,深入了解、分析研究所科技管理和科技創新活動對情報信息的需求,加強與所領導、所戰略規劃部門、研究所重要科學家的溝通聯系,確定情報服務的重點對象和重要領域,密切關注、跟蹤國際相關領域的最新發展態勢,系統搜集、整理、分析、梳理相關技術領域的情報信息,形成了專題情報調研報告、專題信息編譯匯編資料、專題信息簡報、專題文獻目錄、專題數據庫等系列化的情報服務產品。完成了《國際激光聚變科學技術現狀與發展態勢》、《太陽能電池技術專利分析報告》、《大型平面鏡制造與測試先進技術調研報告》、《激光信噪比及相關技術研究現狀及發展》、《國際ICF激光驅動器研究年度綜述》、《國外高能拍瓦激光裝置概述》、《國際光伏技術路線圖概述》、《ICF光學材料激光損傷研究現狀與分析》等情報調研報告。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圖書館、上海天文臺圖書館圍繞學科發展和科研決策需求,在科技前沿態勢跟蹤、學科競爭態勢分析、重大學科方向態勢分析等方面形成了系統化的情報研究產品。
2.6試驗建設專題信息分析工具與平臺,構建研究項目和領域的專題信息環境
文獻信息服務、知識服務的工具化、平臺化是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系統實現服務模式轉型和新型服務模式建立的主要標志之一。針對各個研究所專題信息服務的特點,在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積極推動和倡導下,利用各類知識服務工具軟件,圍繞專題研究領域和研究項目構建專題領域的知識環境。
聲學研究所圖書館建立聲學信息資源導航平臺,整合各類信息資源形成了特色。軟件研究所圖書館研發了基于個人/單位的科技論文檢索與知識導航系統,以發現知識、獲取知識、推送知識、跟蹤知識和傳播知識為主線,支持科研人員和科研管理部門快速挖掘信息。武漢病毒研究所在國家科學圖書館支持下,利用專題信息平臺建設工具搭建專業領域的信息平臺,如HIV分子流行病學與分子病毒學學科組信息平臺、肝炎病毒學學科組信息平臺、神經病毒學科組信息平臺等,定期本學科組相關信息、研究進展、領域進展等。同時,將數字化文獻信息、文獻資源與服務體系、專業會議活動信息等有機融合到信息平臺中,形成綜合性的學科知識環境。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圖書館圍繞研究所、新疆分院以及新疆地方的需求,組織戰略情報研究服務,建立戰略情報服務機制,累計完成新疆與中亞五國科技合作研究、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戰略情報研究、新疆現代農業科技發展戰略與路線圖、新疆2007-2010年SCI論文統計分析、新疆科技產出10年評估、中亞國家科技發展概況及其與我國科技合作建議、蒙古國科技發展概況及其與我國科技合作建議、上海合作組織農業合作發展規劃研究、發揮中心城市的聚集輻射作用研究、加快碘缺乏病防治方法與建議、新疆與中亞五國科技合作的回顧與建議、中亞科技實力及其與我國合作前景對策分析、國際棉花產業研究進展等情報研究項目。
青藏高原研究所圖書館秉承綜合信息服務的理念,搭建“青藏高原研究信息與知識平臺”,對國內外青藏高原研究相關的信息資源進行收集、整理、組織,集中展示青藏高原研究的各方面內容,實現了信息知識資源的保存、集成、共享和交互。上海藥物研究所圖書館圍繞“重大新藥創制”科技專項,建立“藥物情報網”,參與建設“上海市生物醫藥行業科技情報服務網站”、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生物技術產業平臺及信息共享平臺”,在服務本所科研的同時,支持區域科技創新與發展。
3結語
基金項目:全國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教改項目“工程碩士‘實踐—論文—就業—創新’四結合培養的實踐與探索”(編號:2016-ZX-424),主持人:周全法;江蘇省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重點課題“工程碩士‘實踐—論文—就業—創新’四結合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編號:JGZZ16_088),主持人:張建斌、周全法;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以實踐創新能力提升為核心的工程碩士培養模式改革研究”(編號:B-a/2016/01/28),主持人:張建斌、周全法。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08-0057-05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于2011年啟動了“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培養項目——學士學位授予單位開展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試點”(以下簡稱“特需項目”)工作。開展此“特需項目”的目的是“服務需求、創新模式、突出特色”,主要針對國家有關行業領域特殊需求的高層次專門人才,緊扣擇需、擇優、擇急、擇重,安排一批辦學水平較高、特色鮮明、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質量高的高等學校,依托其與國家重大戰略、產業發展和改善民生相關的優勢學科,在一定時期內招收培養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1]。“特需項目”的實施,激發了試點高校辦學活力及培養高層次人才的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家有關行業領域在特殊人才需求上的矛盾,適應了我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要求,適應了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要求。5年多來,全國63家試點高校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踐能力培養、畢業論文改革等方面努力工作,取得了一些很好的經驗,為我國碩士專業學位人才培養改革提供了典型案例。
作為首批“特需項目”試點高校的江蘇理工學院之一,在30多年的辦學實踐中,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主動契合國家戰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逐步形成了以“資源再生”、“綠色裝備制造”為特色的學科、專業和科研格局,在資源再生利用、關鍵基礎零部件的再制造、循環經濟研究等方面,形成了較為明顯的特色,為機械工程和環境工程兩個領域培養滿足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特需”的工程碩士研究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江蘇理工學院在開展“特需項目”以來,學校充分發揮自身辦學優勢,緊密依托行業協會組織和相關企業,深度開展產學研合作培養工程碩士,以提高工程碩士研究生的工程創新能力為核心,探索了“實踐-論文-就業-創新”四結合的工程碩士培養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工程創新能力提升為主線的工程碩士“四結合”培養模式
在“特需項目”中設立機械工程和環境工程領域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的背景是國家著眼于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考量。從2010年開始,國家大力發展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迫切需要提升碩士和本科層次人才的工程實踐和工程創新能力,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人才支撐?!疤匦桧椖俊痹O立并實施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和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碩士生的工程實踐和工程創新能力提升愈顯緊迫。然而,由于大學的行業屬性在改革開放后逐漸弱化,企業與高校之間原先存在的行業紐帶已經不復存在,碩士生的工程實踐和工程創新能力培養的土壤逐漸消失,即使是工學碩士研究生的工程能力培養也已經出現嚴重困難,因而在“特需項目”的機械工程和環境工程等領域的工程碩士的工程能力培養途徑和方法已經成為一個影響工程碩士培養質量的大問題。
江蘇理工學院在30多年的本科人才培養中,高度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逐漸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雙證書”畢業制,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所有的工科學生在畢業前必須通過“應知”和“應會”考試取得勞動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中級工、高級工),工科人才培養的職業性和行業性一直未弱化。借此基礎,江蘇理工學院提出在機械工程和環境工程領域專業碩士的實踐能力培養上,必須把工程實踐能力和工程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工程碩士培養的重中之重的工作,通過專業(領域)的行業屬性定位、與行業產業和企業的產學研深度融合、不打折扣的工程領域實踐和工程創新活動,全面提升工程碩士的工程實踐和工程創新能力。基于這樣的工程碩士培養理念,江蘇理工學院在機械工程和環境工程領域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嘗試了“實踐-論文-就業-創新”四結合培養模式,如圖1所示?!八慕Y合”培養模式的核心是以工程碩士的工程實踐和工程創新能力提升為主線,以企業急需解決的工程實際問題為載體,將工程碩士的企業實踐、畢業論文(設計)選題、科技創新和就業進行有機整合,企業為每個選題提供一定的科技創新基金,研究生畢業后,可選擇到該企業就業,繼續從事企業實踐與論文階段未完成的科技創新活動。
圖1 “實踐-論文-就業-創新”四結合培養模式
(一)課程學習階段
在課程學習階段,相關課程的設置原則是注重基礎,聯系實際強化應用,為解決企業實際問題打好理論基礎。通過理論課程學習、實驗操作以及技能培訓等環節,提高工程碩士研究生的專業理論水平、專業實驗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2]。在此階段,每位工程碩士的企業導師必須給研究生開設專業領域相關專題,介紹專業領域新動態、新技術、發展趨勢,強化工程碩士的工程概念和創新意識。此階段的另一重要任務是研究生在學校導師和企業導師的指導下,選擇確定未來的企業實踐單位、工程研究方向、科技創新內容、畢業論文(含設計等)選題以及職業規劃和就業計劃。
(二)企業實踐階段
在“四結合”培養模式的實際運行中,企業實踐、學位論文和畢業就業環節都在相關企業進行。在企業實踐階段,工程碩士研究生主要圍繞本領域的工程實際開展工程實踐和工程創新,通過崗位實習、工程體驗、綜合訓練、技術研發等環節,在企業導師和學校導師的共同指導下,運用領域專業知識,開展企業實踐和科技創新活動,從而提高工程碩士研究生的職業素養和工程實踐能力[3]。
(三)學位論文階段
工程碩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必須在企業實踐之前的課程學習階段完成,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學位論文必須在企業實踐時完成,學位論文還要與企業實踐、科技創新和未來的就業工作結合起來。論文選題必須結合企業、產業和行業實際,以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為第一導向,注重技術性、工程性,兼顧學術性。通過產品研發、工程設計、應用研究、工程項目管理、調研報告等形式,提高工程碩士研究生領域專業知識綜合應用能力、工程問題發現與解決能力和工程創新等能力。
(四)畢業就業階段
從就業角度來看,工程碩士的企業實踐以及在企業從事科技創新和學位論文工作,是工程碩士和企業相互選擇、相互適應的過程。學校通過對畢業研究生、實踐企業和就業單位的跟蹤調查,審視、反思學校對工程碩士培養定位、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設置、培養過程及管理服務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措施,同時獲取企業對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等需求信息,進而反饋予學校,優化工程碩士的培養目標定位和培養方案,調整課程體系,更新課程內容,完善管理服務。
實踐表明,“四結合”培養模式得到了企業和學生的熱烈歡迎,解決了長期困擾企業的“人才招聘易、留住人才難”的難題,解決了工程碩士研究生在學位論文階段必須花費大量時間找工作、影響論文質量提高、工程碩士研究生優質就業的難題。
二、工程碩士“四結合”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成效
(一)進一步健全了工程碩士培養的運行機制
江蘇理工學院在前期探索的基礎上,形成了優化的《工程碩士“實踐-論文-就業-創新”四結合培養模式改革實施方案》,確定了“工程碩士培養目標緊貼服務需求、培養過程體現能力要求”的培養思路,據此修訂了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高標準制訂了工程碩士研究生課程建設與實施方案,完善出臺了企業實踐基地建設方案、導師聘任管理辦法、研究生企業實踐基地建設管理辦法、研究生培養質量保障體系以及畢業質量跟蹤管理辦法等系列文件;同時,專設了研究生企業實踐管理辦公室和項目實施經費,從而為“四結合”培養模式改革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工程實踐能力和工程創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企業實踐是工程碩士培養的重要環節,是圍繞特定的專業領域,以研究生為主體,以企業實踐基地為載體,將理論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并對實際問題進行理論思考的過程。工程碩士企業實踐采用集中實踐與分段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根據學制不同,實踐時間理論設計為半年到1年不等。我國目前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其專業課程設置以及實踐環節存在一定程度的封閉性和局限性。而在“四結合”培養模式下的實際運行中,研究生實踐、論文和就業環節都在相關企業進行,實踐的時間得到有效延伸。在“四結合”培養模式的企業實踐過程中,研究生進行的科技創新活動不再因為課程、實踐以及論文等環節而分段,而是以企業急需解決的工程實際問題為載體進行有機整合,連貫、深入地進行實踐與研究,學校理論學習和企業實踐進行無縫對接。由于企業實踐項目能大大激發工程碩士研究生的探索能力,其理論學習和實踐指導能很好結合在一起,學生更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大膽嘗試。同時,雙導師共同引導研究生從企業發展的現實需求中發現問題、提煉問題、思考問題,學會設計解決方案,學會通過觀察、實驗、調研等活動對問題提出解答、解釋和預測,鼓勵研究生將所學的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運用到企業實際生產中,推動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從而提高工程碩士的實踐能力、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最大限度的激發和提高學生科技創新能力。
從實踐成果來看,以江蘇理工學院2015屆畢業生為例,該屆畢業生科研成果豐碩,參與申請專利30余項,參與技術研發項目20余項,參編著作2本,50余篇,在上海派力迪環保工程有限公司進行企業實踐的趙潔同學被全國工程教指委評為第三屆“工程碩士實習實踐優秀成果獲得者”(全國共100名)。近年來,“四結合”培養模式下研究生和企業基地參與的項目獲得了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江蘇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三等獎等多項獎勵。
(三)學位論文質量和畢業質量明顯提升
“四結合”培養模式中,研究生學位論文課題是由企業導師和校內導師共同為學生選定的,一般是行業或企業急需解決的工程實際問題,從而保證了學位論文與企業實踐具有很好的延續性、融合性。學位論文選題來源于企業的應用課題、工程實際或現實問題,有明確的職業背景、工程技術背景和應用價值,形式包括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新產品的研制開發與技術改造,工程設計與應用研究,工程/項目管理,調研報告等,論文體現工程碩士研究生綜合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解決工程技術問題能力,突出工程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學位論文實行雙指導和雙盲審,按照全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2011〕11號《關于試行工程碩士不同形式學位論文基本要求及評價指標的通知》要求進行評審。
從學位論文質量來看,以江蘇理工學院2016屆畢業生為例,該屆畢業生共計44人,其中,21人選題與實踐內容選題直接相關,17人在實踐企業完成了論文的撰寫。其中,畢業論文盲審優秀率29.5%,而按“四結合”培養模式在企業完成畢業論文的學生論文盲審優秀率高達52.9%,占全校優秀率的69.2%。不難看出,在“四結合”培養模式下的研究生,實踐成果豐碩,畢業論文質量明顯優于其他研究生。
(四)就業質量和滿意度大幅度提升
“四結合”培養模式中的校企深度協同,讓研究生在就業方面有很高的質量和效率。因為企業全程參與研究生培養中實踐、論文、科技創新和就業等環節,實現了幾個環節的無縫對接,將校企深度合作和協同育人貫穿于工程碩士培養的全過程,讓研究生切實參與到企業的科技創新項目與實踐活動中去。畢業生就業時,由于對實踐企業比較熟悉,不用適應新的環境和新的研究課題,所學的內容也與工作內容高度一致,研究生樂于到所實習企業就業,同時企業也需要這樣一個對企業文化比較熟悉,并有一定的科技創新能力的人才來工作,這就形成了企業與畢業研究生就業雙贏的局面。
從就業情況來看,江蘇理工學院兩屆工程碩士畢業生70多人中,有23人留在原實踐單位就業,通過舉辦用人單位以及畢業生返校交流等活動,學校得到了雙方關于“四結合”培養模式畢業生的反饋。其中,用人單位高度評價了這部分畢業生,認為采用“四結合”模式的研究生動手能力的提升更加明顯,在企業中更有干勁、取得的成果更多;而畢業生們在返校交流中也提到,“四結合”培養模式已成為助推自己全面成長成才的“加速器”,在這種模式下的畢業生一到單位便已成為企業的技術骨干,受到了企業領導的高度重視。
(五)導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導師水平是工程碩士培養的關鍵因素,實施“雙導師制”是工程碩士培養的必然要求。在“四結合”培養模式中,一方面,校內導師的遴選除了對其學術水平、科研能力有明確的要求外,還要考察其實踐能力以及與行業、企業聯絡和協作能力;另一方面,聘請行業內的領軍人物、技術專家作為校外導師,并以講座、研討等多種方式與校內導師交流工程碩士指導經驗。此外,設立導師組,由領域內學術水平高、工程經驗豐富的導師擔任組長,負責小組內其他導師的日常培訓與管理,使導師的業務水平得到整體提高;學校實施導師“能力提升計劃”,定期組織校內導師到行業內知名企業、研究生工作站等進行進企、進站工作,及時了解行業發展趨勢,提升校內導師的實踐能力。根據“四結合”模式的需要,學校加大工程碩士培養經費,增加企業導師的輔導報酬,為工程碩士培養提供充足的經費保障;同時,不斷完善導師考核制度,實施優勝劣汰的動態管理機制。
(六)專業領域的產業和行業屬性得到顯著強化
加強研究生企業實踐是國家對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基本要求,是創新培養模式、提高培養質量的需要。近年來,學校陸續與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等聯合成立了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再生金屬學院、新能源汽車學院、電梯學院、機械研究總院江蘇分院等行業學院,通過“專業+產業”、“教學+研發”、“培養+就業”等鏈條,把學校、企業、行業等主體和人才培養培訓各環節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提升學校行業知名度的同時,有效增強了工程碩士培養的行業背景。
在此過程中,學校以穩定、可持續發展為前提,以互惠互利為原則,通過產學研結合等方式,多途徑建設實踐基地,有效拓寬了研究生選擇實踐企業的渠道。目前,學校已與50余家企事業單位簽訂了研究生聯合培養協議,包括常州翔宇資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常州環境監測中心、常州市潤源經編運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無錫市派克重型鑄鍛有限公司等。其中,已有28家單位成功獲批江蘇省企業研究生工作站。導師和研究生可結合自身研究方向,在眾多實踐基地中選定實踐企業,進入工程碩士培養的實踐和論文階段。2016年,常州翔宇資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獲批“江蘇省優秀企業研究生工作站”,該公司每年可容納5-10名研究生進行企業實踐,并可根據學生意愿為他們安排就業崗位。
江蘇理工學院工程碩士“四結合”培養模式自2012年以來的四年多探索實踐中,邊探索邊實踐邊完善,以環境工程和機械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將企業實踐、學位論文、預就業、科技創新活動等實踐環節有機銜接,以企業急需解決的工程實際問題作為研究生實踐創新課題和畢業論文選題,企業為每個選題提供一定的科技創新基金,研究生在學校導師和企業導師的雙指導下從事企業實踐和畢業論文工作,并在此過程中簽訂就業意向。從已畢業的兩屆工程碩士研究生就業跟蹤調研情況來看,學生和企業均對此模式實施效果給予了高度評價。“四結合”培養模式提出了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新思路,解決了工程碩士培養過程中的“研究什么”、“培養什么能力”、“畢業后如何服務特需”和“如何高質量對口就業”等問題,為培養行業和企業急需的碩士層次的高技術高技能復合型人才提供了一種可借鑒的實施方案。
參考文獻:
[1]余國江,楊冰玉.特需項目:專業碩士培養路徑新探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4(8):9-13.
關鍵詞:學術誠信 研究生 輔導員
一、概述
研究生學術誠信是指研究生對學術研究的認同和竭盡全力的態度和行為,直接關系到研究生的學風建設和道德建設。本研究在調研川內部分高校研究生學術誠信問題的現狀的基礎上,從學術誠信問題的現狀和原因、導師輔導員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入手分析,希望能進一步加強輔導員在學術誠信建設中的作用。
二、調研結果及分析
本次問卷對象主要是電子科技大學、四川大學的研究生,共收回有效問卷128份。其中電子科技大學占79.51%,四川大學占20.49%。調查對象按性別劃分:男性占46.88%,女性占53.13%;按專業劃分:工科占58.59%,文科占32.81%,理科占7.81%,其他占0.78%。
1.研究生學術誠信現狀
通過調查統計發現,絕大部分研究生對于學術誠信的問題還是較為重視,但是普遍認為當前研究生學術誠信的總體狀況一般,學生對于目前學校的學術誠信狀況表示不樂觀,同學們認為自身對科研誠信有所了解,但還是存在學生大量引用資料拼湊論文的現象。
對于當前研究生學術的總體誠信狀況,69.53%的同學認為誠信狀況一般,不誠信只是個別問題;23.44%的同學認為誠信狀況較差,不誠信已成為一種風氣;只有7.03%的同學認為氛圍很好,不值得擔憂。
2.研究生學術誠信缺失原因
經過對研究生群體的問卷調查,發現導致研究生學術誠信缺失的原因是復雜的,社會大環境、價值取向的影響、學生對學術不誠信的認識不足、監管機制的不完善都有十分巨大的影響。
從表1中可以看出,無論哪種原因,都有超過半數的同學選擇??梢?,原因的組成是復雜的。
從表2可以看到,對于一些基本的學術不誠信行為,大部分研究生同學還是能區分。但對于一些小問題,仍有較大一部分學生不覺得是屬于學術不誠信行為。往往他們在完成學術論文或者其他工作的過程中,無意識的導致了學術不誠信的情況。
3.輔導員在其中發揮作用的現狀
我們對比調研了導師和輔導員在學術誠信教育對學生的影響,結果如下表: 從表3看到,輔導員和導師相比,在學術誠信教育中發揮的作用較小。結合輔導員學生工作的優勢,校內也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學術誠信宣傳活動,針對這些學術誠信活動的效果,我們也在同學中開展了調研。
從上述表格可以看出,同學們對于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都是歡迎的。
三、加強輔導員在學術誠信建設中的作用可以采用的措施
通過對研究生學術誠信現狀的調查結果分析,可以看到目前輔導員在學術誠信建設中發揮的作用較小。今后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增強其作用:
1.輔導員參與學術誠信教育氛圍營造
輔導員要以開展學術誠信相關的學生活動為契機,更多的融入參與。如開展各類學術誠信講座,開展論文規范指導工作,介紹學校相關懲罰制度;定期參與教研室的會議等,通過這些方式,輔導員參與到學術誠信教育中。
2.完善獎懲制度
輔導員需要建立適當的監督制度和獎懲制度。將學生按團隊或者按支部劃分為不同小組,每個組自行制定學術誠信公約。定期檢查各組同學的論文,如果發現有不誠信的行為,將根據情況給予批評、警告等處罰。此外,還可以將學術誠信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考評范圍。
3.運用好新的網絡宣傳手段,豐富活動形式
輔導員可以借助其豐富的學生活動經歷,創新教育活動形式獲得同學們的認同。利用好微博微信等平臺,拍攝學術誠信宣傳微視頻等,這些新穎的活動形式更能被廣大同學接受。
四、結論
研究生的學術誠信意識還需要加強,學術誠信建設工作還需要廣大教育者的繼續努力。輔導員作為和學生接觸最多的人,更要時刻參與到學術誠信教育中,力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沖.研究生學術誠信狀況調查及對策分析[J].浙年專修學院學報,2010,(02):1-6.
(一)選題
1.選題要考慮本學科的發展與實際應用相結合。
2.選題應盡量結合國家下達的科研項目或工程中提出的關鍵性問題。
3.選題應考慮到有一定的先進性和適當的難度,既要有理論分析、又要有實驗驗證(硬件工作經有關使用單位評定)。
4.所選課題應為本學科、專業或工程現場,在經費、儀器設備、試驗條件等方面具有實現該課題的基本物質條件,并經過努力能按期完成的。
5.指導教師充分了解碩士生的專長和不足,結合碩士生在某方面的特長和興趣指導選題。
6.鼓勵由研究生自己擬出論文題目或導師和研究生分別擬題,共同商榷,但都需結合學科、專業的研究方向經過充分調研。
【按:對比博士論文選題要求:“所選課題在理論上應居于學科前沿,有助于在專門技術上作出創新性成果,且具有科學價值”,以及《東南大學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在“培養要求”中對學位論文所提出的要求:“碩士學位論文必須對所研究的課題在基本理論、計算方法、測試技術、工藝制造等某一方面有新見解,或用已有理論和最新科技成就解決工程技術的實際問題,在學術上有一定的理論或應用價值”,碩士論文選題及其最終成果并沒有刻意強調“創新”。】
(二)開題報告
1.研究生開題報告須在第三學期內完成,應至少提前一周在網上提交開題申請,并經院(系、所)研究生秘書審核。
2.研究生在選題、調研的基礎上寫出開題報告。開題報告會應在所在學科、專業范圍內公開報告及論證,由導師主持并邀請有關學科、專業的專家(博士、副教授及以上職稱)參加,一般為三至五人。
3.開題報告應包括以下內容:
①課題來源(國家、教育部、省、市、企業、自選)、選題依據,應著重說明本課題在國內外的研究動態;課題進行的途徑和最終目標。
②課題在理論或實際應用方面的價值,以及可能達到的水平。
③課題研究擬采用哪些方法和手段,完成論文的實驗條件等。
④研究過程中預計可能遇到的困難或問題,并提出解決的方法和措施。
⑤論文工作量。
4.開題報告經專家認真討論并進行質量評定作出決議。質量評定決議采取表決方式,經全體成員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得通過。研究生應在開題報告會結束后一周內填寫《論文開題報告和論文工作實施計劃表》(一式兩份),并在網上錄入開題結果。書面材料須由導師寫出綜合意見,一份送所在院(系、所)歸檔備查,另一份自留。
5.開題報告通過后,方可進入論文工作階段,且在院(系、所)研究生秘書網上審核確認后至少半年方可申請答辯。如未通過者,在1-2個月內可補做開題報告,仍未通過者,則按《東南大學碩士研究生中期考核與篩選辦法》處理。
6.開題報告通過后,原則上一般不再隨意改題。如確有特殊原因需改題者,須由研究生寫出書面報告,經指導教師簽署意見,學科負責人審核,院(系、所)負責人審批后,報研究生院備案,并在1-2個月內補做開題報告,并提交結果。
7.研究生院對各院(系、所)碩士生開題報告情況進行抽查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