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2 04:22:0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機械工程實訓報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實訓室進入企業模式。該模式將校內實訓室建在企業,這樣,校內實訓室儼然變為了企業生產車間。實訓室以企業為管理主體,將企業產品納入生產、經營和管理計劃當中,學校然后根據企業產品的生產要求,為學生設計實訓課程。于是,學生有了理論聯系生產實踐的機會,在基地頂崗中實現了專業職能與企業崗位的對接;而企業師傅到校任教,又有了提升理論水平的機會。
(2)院校國有民營模式。該模式遵照國有大中型企業的經營管理體制,將學校的國有資產獨立出來,實現資產所有權與經營管理權的分離,然后利用民營企業的生產設備與技術進行運營生產。這種模式將學校的經營與管理權交給企業,企業有了自,就可以按照產品的質量和銷售的數量來開發課程、設置專業,將企業崗位要求、職業道德和職業能力的培養納入到工業工程的整個教學計劃中,這無疑會使高等院校的教育資源和企業的技術、資產和資本實現了優化組合,有利于雙方資源的真正融合。
(3)產、學、研、用一體化模式。該模式利用高等院校的人力資源優勢和先進的實驗實訓設備,與企業共同研發生產技術,然后將技術運用于生產實踐中,在生產實踐中培養人才,創造效益。這種模式真正實現了科研、生產與應用的一體化,既有利于校企之間的經濟合作的長效機制建立,也有利于高等院校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2工業工程專業校企合作的教學范式
為了進一步落實“211”人才培養方案,實現校企之間的真正合作。本課題按照校企合作的模式,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與教學模式。
(1)工業工程專業與機械、汽車工程專業實踐教學資源的整合研究。研究基礎工業工程、質量管理與可靠性、人因工程、生產計劃與控制、物流設施與規劃等工業工程專業課程的內在聯系,以及工業工程與機械工程和汽車工程專業課程之間的關系,合理利用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現有的,雄厚的機械工程和汽車工程實踐教學資源,建立深化機械工程背景,專注某一產業(比如汽車產業),與企業實際相結合的,相互銜接、相互補充的各課程實驗大綱,加大綜合性實驗的比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實驗形式的靈活性和多樣性。
(2)統一實習與學生自主實習相結合的實習模式探討。學生除了參加學校組織的實習內容以外,還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和假期到企業進行實習,優化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專業專項實習、畢業實習之間的關系,設計與各階段理論知識相適應的實習內容和實習要求,合理安排實習時間,實習內容避免重復,使各階段實習相互銜接,逐層深入,研究學生自主實習的考核機制。
(3)實驗室、校辦企業與實習基地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改變以往實驗教學都在實驗室進行的模式,把實驗教學引入企業和實習基地,以解決實際問題作為實驗和課程設計的內容,拓展實踐教學資源,拉近學校與企業的距離,使學生一畢業就可以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改變學生的培養與企業實際需求脫節的現象。
【關鍵詞】校企合作;實踐教學
高等職業教育走校企合作之路,強化實踐育人,以突出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為主,已成為職業教育的鮮明特色。通過校企合作,如何將實踐育人落實到實處,各高職院校都在進行積極的實踐與嘗試,本文結合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國家級重點建設專業的發展實際,探討做好校企合作實踐育人環節的具體做法及成效。
我院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2011年獲批國家級重點建設專業以來,學院在政策及硬件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專業以此為平臺,解構與重構課程體系,明確突出了以強化實踐教學為主的專業人才培養思路。
一、校企共建“校中廠”
以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為依據,以培養職業素質和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以滿足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需求為前提,加強實訓基地建設,努力做到“校內基地生產化、校外基地教學化”強化實踐育人,創建融教學、生產、科研、經營、服務于一體的辦學模式和運行機制,筑巢引鳳與哈爾濱軸承制造有限公司合作共建股份制“校中廠”,建立股份制校企合作體制機制。
2012年學校投資,依托哈職院職教園區建設,在新征校園用地上修建標準工業廠房,引進哈軸合作建立股份制企業,哈軸以產品、設備、技術及資金入股,學校以土地、廠房和職教園區的優惠政策入股,建立集教學、生產、實訓為一體的股份制機械加工有限責任公司“校中廠”及公司董事會,“校中廠”以哈軸加工設備、生產任務和技術力量為依托,在機群布置、生產環境、實習安排及管理、實訓教材等方面進行合作。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校內教師與企業師傅共同“配對子”帶學生實訓,教師參與企業的產品開發,聘用企業人員與有企業經歷的優秀畢業生作為指導教師,提高實習指導教師的知識結構,適應高職實踐教學需要。在教學改革方面與企業共同開發實習指導書,結合生產實際,修改實訓方案,采用分組小班進行實訓。在“校中廠”中開辟獨立區域作為一體化實訓室,整合課程資源,專業課程集中在一體化實訓室授課,實現學生與企業“零距離”接觸。走一條“瞄準市場設專業、依托專業辦企業、辦好企業促專業、辦強專業引產業”的創新強校之路。
二、構建頂崗實習網絡平臺,開展校外實訓基地建設
在學生頂崗實習期間,高職院校面臨著大量校外實習實訓任務,指導老師缺乏、實習地點分散、企業生產任務不穩定、信息溝通不暢等問題困擾頂崗實習順利開展。為確保實習質量和效果,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借助網絡技術構建網絡頂崗實習企業聯絡平臺,以此平臺為支撐點,打造校內外縱向聯動的頂崗實習、就業、管理網絡,開設網上論壇,反饋企業動向、用人需求、企業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等內容,為學生、教師、企業三方互動提供技術支持。不斷加強校外實訓基地建設,鞏固同哈爾濱汽輪機有限公司、哈爾濱瑞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汽哈爾濱齒輪廠、哈爾濱軸承制造有限公司、哈爾濱第一工具制造有限公司等企業的實習合作努力把實習基地變成就業基地。
三、籌建機械行業職業技能鑒定站
技能鑒定站(所)是經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批準設立的實施職業技能鑒定的場所,它是職業技能鑒定的基層組織,承擔規定范圍內的職業技能鑒定活動。包括:1)受理職業技能鑒定的申請,對申報人的資格條件進行審查,經鑒定指導中心核準后,簽發準考證。2)組織申報人員按規定的時間、地點和方式進行考核或考評。3)協調鑒定過程中的有關事務。4)匯總鑒定成績。5)向鑒定指導中心提供鑒定報告。6)協助鑒定指導中心辦理證書手續。組建機制專業技能鑒定站實行政府指導下的社會化管理體制,即按照國家法律政策,在政府勞動保障行政部門領導下開展鑒定工作。
四、改建、擴建校內一體化實訓室
兩年內,完善機械類教學生產實訓基地配套建設工作,完善4個專業基礎類教學做一體化實訓室;擴建、新建11個機械類專業教學做一體化實訓室;新建5個生產型實訓工段。購置先進的加工設備,擴大規模,加強與中德特種材料成型技術有限公司的深度合作,建成省內機械類專業職教共享、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實習實訓基地。
五、模擬企業環境,強化實踐安全教育
校內實訓基地一方面按照工廠化、車間式的真實企業環境進行布局和設備選型,另一方面引進企業資金與設備,通過校企合作開發生產性實訓項目,積極承擔生產任務,參與對外技術服務,不斷提高設備利用率。逐步實現校內車間、課堂一體化教學,最終實現“校內實訓基地生產化”的職場氛圍。同時,學生實踐教學安全問題不容回避,不斷增強學生安全意識教育,達到“無危則安”、“無損則全”的目標要求。
六、企業主導,實施多方評價措施
加大與企業的合作力度,與企業共同開展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工作,以滿足學生、家長、企業的需求,為專業服務產業能力提高提供第一手科學數據。與行業企業共同探索人才培養的過程管理,建立健全質量保障體系,通過對學生五年跟蹤調查,將畢業生就業率、專業對口率、起薪工資、就業質量、企業滿意度、創業成效作為衡量指標,了解用人市場動態及畢業生工作情況。以此提高整個專業的辦學水平和專業特色,為東北老工業基地及全國裝備制造業提供優質人力資源做出保障。
提高高職實踐環節教學質量任重而道遠,是擺在我們每一名高職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大課題。讓我們一起努力,為充分發揮現有硬件功能,最大限度的滿足教學與區域經濟建設發展需要做出自己的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石麗敏.國外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分析與研究.《高等農業教育》,2006.12
[2]徐麗華.校企合作中企業參與制約因素與保障措施.《職業技術教育》,2008.1
作者簡介
陳強(1972-),男,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機械工程學院,副教授。
劉軍(1977-),男,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機械工程學院,講師。
張玉蘭(1967-),女,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機械工程學院,副教授。
提高大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工程設計能力和工程創新能力是工程教育的核心問題[3]。我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計劃”)[4]試點高校、陜西省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和陜西省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綜合改革試點學校,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作為“卓越計劃”試點專業,充分發揮機械工程等特色學科的優勢,貫徹“質量工程30條”,落實“本科教學工程”,服從服務于區域經濟和行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要求,支持裝備制造業、機械行業更新換代和不斷創新,將提供高水平人力資源和智力支持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任務。對“SolidWorks機械設計”課程的內容進行優化,深入開展教學改革,就是以計算機輔助技術認證為平臺,通過專業課程的認證教學試點,解決教學管理、實驗設計、教學內容整合與優化、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達到培養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的預期目標。
二、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1.主導思想與目標任務
(1)主導思想。以行業和地方經濟發展對工程技術人才的需求為導向,以服務行業為主旨,依托行業優勢,結合專業定位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充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和技術,加強校企聯合,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卓越工程師后備人才。
(2)圍繞一個目標,培養三種能力。以著力提高學生的工程素質為目標,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工程設計能力及工程創新能力。
(3)搭建一個平臺,依據統一標準。以CAXC項目為平臺,依據統一的全國計算機輔助技術應用工程師認證標準進行課程教學。
(4)“課程置換”形式,完成認證考試。課程教學形式要進行置換,既要源于認證標準,又要高于認證標準,最后完成認證考試。
2.優化教學內容,細化過程控制
(1)優化教學內容。縱向強化,橫向拓展,提高和充實教學內容。應用“海天教學系統軟件”進行實訓和教學互動。2008年我校首次面向2006級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6個班開設了32學時的“Solid-Works機械設計”課程。隨后依據學生就業信息的反饋,及時調整教學內容,2012年開始和應用工程師認證緊密相連,2013年課程更名為“計算機三維設計與分析”,并增加了8學時,完善充實了教學內容,面向4個專業共13個班授課,修訂出版了新教材。應用“海天教學系統軟件”進行實訓,很好地實現了教師與學生的教學互動,提高了學生對課程的學習熱情,加深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經調查,有72%的學生對該實驗課學習很感興趣。
(2)采用多樣化教學組織形式。課內教學與課外訓練結合,由淺入深,以點帶面,一人一機,學練結合,整體把握,逐步推進。
(3)規范教學過程。交叉互學,教學研討,深入交流,總結完善。
(4)強化實驗教學環節。從易到難,系統地設置實驗內容,且多數內容來自企業。如并條機牽伸機構的結構設計圖紙來源于企業,圖紙規范,數據標注合理,技術工藝全面,使實驗更加貼近生產實際,學生受到“真刀真槍”的實戰訓練。課程教學內容分為5章,每章配有2個單元4學時的實驗,實驗指導書的內容涉及草圖以及零件、裝配體、鈑金及工程圖。每個實驗都有明確的設計意圖,學生很容易上手。
3.評估工程技術素養和基本能力并及時修正提高
(1)重心前移,提前介入。通過實習、參加企業活動,了解企業對CAE及CAM應用和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要求。通過最優化機械設計實驗,建立機構最優化數學模型并上機求解,使學生較好地運用計算機解決機械工程設計中的一般問題。通過三維機械設計實驗,運用SolidWorks計算機繪圖軟件,對并條機牽伸機構進行結構設計,使學生較熟練地掌握三維設計基本方法。
(2)探索人才培養新機制。實現課程之間、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之間、企業學習與學校培養之間緊密銜接及共同培養人才的新機制。
(3)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強化過程。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大賽等創新活動,將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提升到新高度。
4.加強質量監控和信息反饋分析
(1)建設并完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嚴格的過程管理與考核,將計算機認證考試成績、理論考試成績和日常階段性實物設計作業成績分別按一定比例計算,形成最終成績。
(2)克服同質化傾向,實現特色化培養,提升整體質量。圍繞行業發展和產品升級換代,瞄準企業對人才素質的綜合要求,進行立項研究。
三、取得的主要成果
1.教學管理
2010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批準在我校建立全國計算機輔助技術認證(CAXC)項目考試點,成為陜西省第一家高校CAXC項目考試點單位,向校內外開放。由于機械類專業在2011—2012年度“全國計算機輔助技術認證”工作中的突出成績,我校被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評為優秀考試點,項目組負責人在全國大會上作專題發言,項目組成員、機電學院王貫超教授被評為優秀教師。
2.教學改革
(1)發表《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探索與實踐》等論文4篇。
(2)編著的《SolidWorks機械設計教程》2012年9月被中國紡織服裝教育學會列入高等院校紡織服裝類“十二五”部委級規劃教材,獲得學校優秀教材獎。
(3)編寫了《SolidWorks機械設計實訓習題集》、“計算機三維設計建模與分析”課程教學大綱、“計算機三維設計建模與分析”多媒體教材(光盤)、“計算機三維設計教學平臺”實驗作業報告單(無紙化)、“計算機三維設計建模與分析”視頻教材(光盤)。
(4)建立了具有紡織機械設計和面向陜西省裝備制造業發展需要的多行業特色和需求的考試內容和課外實訓習題庫。
3.應用工程師認證
2012年,我校首次組織學生參加Solid-Works應用工程師項目考試認證,225人獲全國計算機輔助技術應用工程師證書。至今,連續三屆學生參加了該項認證,共有587人獲得證書。
4.工程設計實踐創新能力的實訓
連續四年在“高教杯”全國大學生先進成圖技術與產品信息建模創新大賽中獲得好成績,獲第五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省級一等獎、全國一等獎,團隊省級二等獎。調查結果表明,96%的學生認為,該課程的學習對提高機械設計能力很明顯。第五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兩項作品獎得主劉暉同學感言,“其中的圖紙、三維模型及運動模擬都是應用SolidWorks軟件來設計完成的,這款軟件的功能的確很強大,也易學、實用”。
5.主要解決的教學問題
(1)依托CAXC項目平臺,依據認證標準,以“課程置換”形式,完成標準化考試和認證工作。
(2)解決了理論與實踐相脫節,人才培養與行業企業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相脫節,學校教學與服務社會、促進行業企業產品轉型升級換代相脫節的矛盾。
(3)解決了教學質量保障和教學標準衡量存在不一致的問題。
(4)找到了工程類專業大學生工程設計、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四、創新點
1.開辟了標準化教學管理新途徑
建立了陜西省第一個CAXC項目平臺,為校內外人才培養提供了訓練場所。規范了應用工程師認證標準,豐富了教學內容。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強化教學管理,整合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細化實訓環節,完善課程質量和教學效果的評價體系,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2.實現作業無紙化
從最初的單純課程教學到理論教學+實踐操作+認證訓練等多個環節,面向機械類專業全部學生,提高了教學效果。學生上機建模,作業以電子版形式提交,圖文并茂地說明作業過程,實現作業無紙化。
3.綜合考核學習效果
從教學、實驗及能力訓練三方面著手,在計算分析、設計制圖及性能測試等方面全方位培養學生,將認證考試、理論考試和日常作業成績按比例進行綜合考核,保證了項目質量和水平。
4.開辟了人才培養和教學質量評價新途徑
目前,國內高校IE專業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都服務于相應的課程或課程群,但在對這些實踐教學環節的內容、形式、要求、時間安排等方面的設計上,較少從整體的角度來考慮其相互之間的關系與聯系??傮w來看,目前本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方面:
(1)各實踐教學環節獨立,沒有形成體系;
(2)實踐教學體系缺乏先進性、實用性、創新性和有效性,主要是因為實驗、實習條件限制,很多實踐教學內容脫離科技發展和企業的實際需要[1];
(3)教學模式單一,缺乏綜合實踐教學環節,使得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難以發揮;
(4)實驗多以演示性、驗證性為主,缺少系列化的綜合性、創新型、設計性、開放式的專業課程實驗,不利于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的培養。另外,根據對制造業人才需求情況的調研和需求分析發現,目前該專業絕大部分畢業生的就業,仍停留在制造業產業鏈的末端,基本上都是從事基礎工業工程、品質管理、庫存管理和生產計劃等方面的工作,培養出的學生就業后還不能較快地適應崗位,與企業用人要求的期望值,存在相當差距。因此,本文力求結合大連海洋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工業工程專業開辦7年來的辦學經驗,探索一種既能結合IE專業特點,又能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具有市場競爭力的IE人才,從而從根本上提高畢業生可就業性的工業工程實踐教學模式。
2實踐教學體系的設計原則
(1)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突出機械工程素質教育背景。大連海洋大學的工業工程專業,設在機械工程學院,該專業的IE工程定位,主要依托機械工程背景,并在培養計劃中設置了互換性與技術測量、液壓傳動與氣動技術、機械CAD/CAM、機械工程測試技術等多門相關課程,進一步強調了該專業的工程特性。目前,該專業實施實踐性教學主要通過兩個途徑實現:其一,是充分利用現有的工業工程綜合實驗室,模擬現代制造的全過程,體現機械工程背景和IE的特點,并準備進一步完善相關實驗的平臺建設,使之構成一個有機整體。通過現代工業工程方法和實驗平臺,強化學生應用現代工業工程方法和工具的能力,并通過制造工程實驗,增強工業工程專業學生的機械工程背景。通過各種綜合實驗,來提高學生從事制造系統規劃、設計、優化、運作、評價、創新的能力和素養;其二,是加強技能培養和實踐環節,制定不同階段的實驗題目、課程設計和實習內容,保證實踐課的教學時數,形成一個目的明確、層次分明且具有連續性、系統性和創造性的實踐教學環節[2~3]。
(2)努力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研究平臺,堅持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理論聯系實際、教學研相結合;全面實施因材施教,注意個性發展的原則,加強學生的理論與實踐結合能力。一方面要求本專業高年級學生主動參與到專業教師的相關科研課題中,在加強技能培養和實踐環節的同時,也能讓學生對所學知識融匯貫通,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思維方式。
3實踐教學體系的框架設計
構建“面—點—面”模式的實踐教學體系(如所示)。在該體系中,綜合考慮各個實踐環節,體現“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基本原則,以課程實驗知識點為基本要素,以課程設計、學生科研等集成和銜接基本要素來構成專門技能,以生產實習、學科競賽、社會實踐、畢業設計等綜合多種技能,實現專業知識的全面綜合”的實踐思想。由于IE專業必須要始終保持與社會企業需求相一致,因此,中所示的各項目標,是一個開放的閉環系統[4]。在這一系統中,如果培養目標或其子目標發生改變,或者教學與目標出現一定偏差,則應及時對教學的內容、方式、方法等予以修正和調整[5]。
3.1優化實踐教學環節,加強環節間的聯系
在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中,強調將實踐融入到整個專業教學過程中。由于認識到實習的涉及面廣(學校IE專業目前安排在第一學年的第一學期),并且能夠為后續的專業課及實踐課奠定基礎,因而在該模式中起到“面(綜合)”的作用;由于金工實習、課程設計及實驗教學等,服務于相應的課程或課程群,因而起到“點(分散)”的作用;而生產實習、社會調查、畢業設計基本上涵蓋了相應的課程或課程群,需要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所有知識(包括金工實習及實驗教學),因而也起到“面”的作用。如所示。當然,該“面—點—面”實踐教學模式的整體優化,離不開其各組成環節的優化。
3.2開發綜合網絡平臺,整合多維資源
開發涵蓋所示主要功能模塊的綜合實踐教學信息平臺。該平臺整合工業工程綜合實踐教學體系各個環節、各個層次的實踐素材,使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自主學習,方便地與教師交流、互動,為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奠定基礎。其中,實踐素材部分的內容,是對接地方企業生產實踐和學校所簽訂的實習基地(企業),采集典型企業生產素材,作為理論課程案例、實驗、課程設計的實踐素材。通過攝像機拍攝,采集典型行業代表企業的生產實踐,用Premier編輯、制作成視頻素材庫,并根據素材內容細分為理論教學素材庫以及實驗教學素材庫兩類。理論教學素材用于課堂案例教學,理論講解之后,播放視頻案例材料,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利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
4實踐環節的具體開展
4.1實驗環節
根據IE學科的發展過程,進行總體規劃。我們將IE實驗劃分為兩大塊,即基礎IE實驗和綜合系統仿真IE實驗。其中基礎IE實驗,包括基礎工業工程的全部實驗(如動作分析、時間測定、方法研究)、生產管理的生產線平衡實驗、人類工效學等實驗?;A工業工程實驗室,主要為完成“基礎工業工程”和“人因工程學”核心課程的實驗教學環節,為后繼課程的學習奠定實踐基礎。綜合系統仿真IE實驗項目,主要包括物流綜合實驗、可編程自動倉庫實驗、Flexsim、ERP和生產計劃與控制仿真實驗。綜合系統仿真IE實驗主要是采集、分析并優化銷一體化企業中人、財、物、設備、方法、信息等資源的運行狀況,進行整體分解并實現優化組合,并對整個系統進行模擬。綜合系統仿真IE實驗室,主要包括ERP系統、Flexsim物流模擬仿真系統以及與大連華鐵海興科技有限公司聯合開發的生產計劃與控制實踐教學軟件系統等。另外,規劃設計綜合性實驗。綜合性實驗的目的,是訓練學生系統掌握工業工程學科知識及相關技能,鞏固課程知識。要求學生對一個企業的生產情況進行調查、分析,測定企業生產能力,預測產品的需求狀況,并對企業現有的生產計劃、物料需求計劃及生產作業計劃提出合理的改進意見。實驗內容包括生產過程的規劃與設計、生產計劃改進、編制物料需求計劃(MRP)與制造資源計劃(MRPII)、優化生產作業計劃、生產成本核算等。
4.2課程設計環節
課程設計,是學生在掌握了所學課程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的前提下,綜合運用知識完成設計要求,目的是通過設計,培養學生綜合運用IE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素養。目前,學校IE專業課程設計,通常采用集中的方式,由指導教師指定一組課題,內容主要有設施規劃與物流分析課程設計、基礎工業工程課程設計、品質工程課程設計、生產與運作管理課程設計等,分別針對工業工程4門主干專業課和畢業設計前的一次綜合實訓活動。另外,學校該專業從大二年級開始,就在各個學期開設了一些課程設計,以此鍛煉學生的設計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等,使學生從二年級就能開始認識工廠及其運作模式。教師指導學生先深入現場去觀察和了解,要求學生能初步發現一些問題,然后請一些企業中的工業工程、生產管理、工藝、品質管理、會計、人力資源管理等部門的專家講課。講課結束后,還安排學生與專家就所發現和想到的問題,進行面對面的交流,然后再到現場實習,要求學生發現一些比較有實質性的問題,并提出符合工程實際和工藝原則又切實可行的改善方案。在課程設計的安排方面,開設“數據庫原理”、“電工電子”、“機械設計”、“管理信息系統”、“生產計劃與控制”和“設施規劃與物流系統設計”等課程,使學生在機、電、IE專業得到全面訓練,其中的生產流程設計,是將工藝和工業工程結合起來做。同時,還力求組織一些專業課程的專題項目訓練,如在各門專業課程中后期,開設專題項目(Project)訓練,培養學生的團隊集體協作和綜合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4.3實習環節
實習教學資源,是為完成實習教學任務所需要的關鍵要素,包括金工實習中心、專業實驗室、校外實習基地以及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場所等。IE專業實習教學基礎資源的建設,應與學科建設、理論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還要充分考慮工業工程和現代企業的一些實際應用情況,如應涵蓋工作研究、作業測定、現場管理、技術管理、品質管理、生產線分析、裝配作業仿真、庫存管理、設備管理、零缺陷控制、設備監控等方面內容。隨著企業信息化的發展和服務業與制造業的高度融合,實習教學資源的范圍也將進一步擴大。學校金工實習安排,在校內實習工廠,要求學生對車、銑、刨、磨、鑄造、鉗工等工種進行實訓,熟練掌握眾多機器設備的操作,完成若干指定零部件的加工,最終以實習產品的形式,作為對學生實習過程進行考察。校外生產實習,要求學生到企業生產一線學習和深入了解制造企業實際情況,應用所學的IE理論與方法,對企業的生產運作系統中的規劃、設計、評價及創新等問題進行了解、分析并力所能及地提出一些符合實際的解決方案。主要實習內容包括:(1)方案評價及優化;(2)生產作業計劃的編制;(3)質量管理;(4)生產現場管理;(5)制造瓶頸分析;(6)生產線平衡設計。畢業實習是高校本科教學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實踐環節,是大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前接觸生產實際、開闊視野以適應未來工作的一次極好機會。工業工程既具有工程屬性,又具有管理特征,同時還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這些特點,決定了工業工程專業畢業實習,不能完全照搬機械類或管理類專業的實習模式,應該根據本專業的特點,利用有限的實習資源,發揮盡可能大的作用。為了提高畢業實習效果和品質,IE所屬的機械工程學院,通過向學生做思想動員工作,使學生意識到實習的重要性,明確實習的目的、目標和要求。實習時不僅要了解加工工藝流程、加工方法、工廠(車間)布局、生產計劃的編制,以及其他經營管理情況,關鍵要運用IE知識和技術,從IE的角度去考察、分析和發現問題,并思考如何運用IE知識和技術去解決問題。同時,加強實習基地建設,積極探索參觀實習和生產實習相結合的實習模式。實習中盡可能介入廠方實際操作的實習內容進行參觀實習,通過參觀、聽報告或走訪的形式,了解企業的生產過程、加工方法和管理方法,然后進行分析、討論。
4.4畢業設計環節
畢業設計,既是本科教學歷時最長的一個教學環節,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綜合性最強的一個環節。選題是做好畢業論文的關鍵環節,直接影響畢業論文品質。工業工程專業的選題上,應注重管理科學原理、方法的應用實踐:(1)課題方向與社會需求一致。從畢業生就業情況看,工業工程專業技術以基礎IE的應用最普遍,其次是品質管理、生產管理、設施規劃與物流設計,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等方面,也有一定需求比例。因此,學校該專業在設置畢業設計選題方向時,力求與此社會需求一致。(2)避免理論探討類的課題。由于本科生對本學科的理論掌握的深度和廣度都不夠,而且完全缺乏實踐經驗,從理論上提出創新可能性極小,這類題目的最后結果,往往難以操作和控制。(3)注重管理方法應用型的課題。本科生的培養目標,就是應用型人才,這類題目方向明確,內容具體,題目大小、深度容易控制。并且能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以及對理論應用過程的反思,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應選擇企業生產運營存在的某一問題進行分析,應用工業工程的知識領域,將所學的專業知識與需求緊密結合起來,解決企業生產經營的現實問題。因此,實用性或應用性,是選題的第一要求。(4)與課題相結合的科研型課題。對于那些參加導師科研課題的部分同學,根據指導教師承擔的在研課題、橫向科技開發、技術改造等科研項目,有針對性地選擇那些緊密結合工業工程專業培養方向,體現專業特點的問題,作為畢業設計的選題。目前,大連海洋大學工業工程專業與大連華鐵海興科技有限公司聯合,開發了《生產計劃與控制實驗操作系統》,編寫了實驗指導用書、習題、隨堂考試及說明,并提供了系統演示的Demo版。在系統開發過程中,同學積極參與了該系統的測試和試運行工作,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通過與企業人員的溝通,也使學生學到了許多企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和系統的操作技能。這一嘗試,還將在學校工業工程專業其他實踐環節中,得到延續和擴展。
關鍵詞:卓越工程師計劃;學科競賽;科研活動;體系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1-0121-04
一、引言
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旨在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卓越計劃”對高等教育面向社會需求培養人才、{整人才培養結構、推動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強畢業生創業就業能力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該計劃特別注重對學生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1,2]。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是一個創新工程,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按照“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通用標準,對卓越計劃人才的能力要求是比較全面的,主要包括了學習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工程創新能力和開發設計能力以及管理與溝通合作能力等[3]。學科競賽和科技創新活動作為課外學習的重要環節,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創新能力與工程能力的有效途徑,是“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體系的劑和加速劑,在機械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中如何構建科學合理的學科競賽和科技創新活動體系,是當前急需解決的研究課題。
二、學科競賽與科技活動在卓越機械工程師教育培養中的一些問題
目前針對大學本科生的各類學科(技能)競賽和科技創新活動既有國家級也有省級、校級乃至院級等各個層次的項目和活動。以我校為例,目前機械工程卓越計劃班學生參與度較高的主要學科競賽和科技創新活動如表1所示。從表1可以看出,機械工程卓越計劃班學生參與的各類學科競賽和科研立項活動的種類和數量還是比較多的,并且呈現逐漸增加的趨勢,特別是學科競賽的種類增加的比較明顯。近兩年還新增了一些新的競賽項目(未列入表1),如省級的物理實驗創新設計大賽和工業設計大賽等項目也吸引了部分機械工程卓越計劃班學生的參加。
從近年的教學實踐來看,機械工程卓越計劃班學生能夠參與的各類學科競賽和科研活動越來越多,涉及的專業面和知識面也越來越廣,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升的確起到了較好的促進作用,但有些問題和不足也逐漸暴露出來。
1.隨著教育主管部門、各類教育協會以及學校各教學單位對學生第二課堂和科技創新活動越來越重視,學科競賽和科研活動的種類和數量呈不斷上升趨勢,給學生提供了更多參與的機會。然而學生還有相當的課堂學習和實踐學習任務,尤其是卓越計劃班的學生有比較高的企業實踐要求,在校外企業實習的時間較長,沒有時間和精力參加所有的項目和活動。不少學生面對種類繁多的各類競賽項目和科技活動,在項目選擇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焦慮感,不知自己選擇哪些項目和活動為宜,很多學生缺乏長遠的規劃,也不容易形成可持續成長的學生科研團隊。
2.目前開展的各類活動中,競賽型活動偏多,而研究型活動偏少。競賽型活動往往過分看重競賽成績和最終結果,而忽視活動過程中對學生的技能與知識的培養。由于競賽型活動大多采用淘汰制,真正能進入到實質性比賽和實物制作階段的學生數量不多,很多在前期被淘汰的學生失去了繼續鍛煉的機會。也使得大量的資源向少數具備競爭優勢的同學傾斜。
3.在科技競賽和科技活動中功利性思想有上升的勢頭。一方面,由于受學校獎勵政策的影響,無論是指導老師還是學生都比較重視成果彰顯度高的競賽項目,如“挑戰杯”比賽等。其次是對保研推優有獎勵加分的項目,學生參加的積極性也高于其他項目。對于一些基礎性和普及性的活動則師生均不夠重視,參加的人員數量沒有增長甚至呈下降趨勢。
三、適應于機械工程卓越培養計劃的學科競賽和科研活動體系建設的思考
學科競賽和科技活動在整個卓越教育培養環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對卓越人才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它與課堂教學活動以及工程實踐活動之間不是孤立的板塊,而是有機的整體。應將其視為在整個卓越教育培養過程中促進工程實踐和課堂教學培養功能的重要平臺或載體。如圖1所示,學科競賽和科研活動平臺由硬件平臺和軟件平臺構成,該平臺的軟、硬件建設、學生參與平臺的“引入”機制、平臺的“產出”效果評價模式構成了卓越人才培養中學科競賽與科研活動體系建設的核心要素。
1.學科競賽與科研活動平臺的建設。學科競賽與科研活動平臺的硬件建設主要是依靠場地、設備和資金等的投入,這些資源的缺乏曾一度是制約平臺建設的一個瓶頸問題。隨著國家對高等教育的不斷投入和學校自身的持續發展,平臺的硬件建設相比過去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以我校為例,目前校級的機械教學實驗中心,信息技術教學實驗中心以及院級的卓越工程師計劃創新實驗室等為卓越計劃人才開展學科競賽和科研活動提供了較好的校內實踐和實驗場地及設備。由于這些中心或實驗室分別隸屬于不同的管理單位,因此也存在資源優化配置和資源有效利用方面的問題。與硬件平臺建設相比,軟件平臺建設存在的問題更多一些。本科層次卓越人才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應遵循認知、實踐,發展和創新四個階段或層次[4]。應對現有的各類學科競賽和科研活動進行梳理、完善和補充,讓不同階段的學生從事與其學業成長階段相適應的競賽和活動。同時要適當減少或淡化以排名獲獎為核心目的的競爭性項目,而增加以培養學生適應其職業生涯工程技能訓練為主的科研實踐或技能實訓活動。
另外,學科競賽和科研活動平臺建設不是孤立進行的,要將卓越計劃學生的工程實踐活動和課堂教學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例如可以在機械設計、機械原理等專業課或專業基礎課上采用案例教學法,將機械設計創新大賽上優秀的學生作品案例引入到教學過程中。在學生到企業實習時,結合企業的生產實踐條件,開展以提高學生繪圖識圖能力、工藝設計能力以及數控加工編程能力等專項技能為主的勞動技能競賽活動。
2.平臺的“引入”機制建設。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的成功與否都離不開學生的積極參與。只有學生積極而廣泛的參與學科競賽與科研活動,這一平臺建設的價值才能得以體現。要解決學生參與學科競賽與科研活動中出現的缺乏普及性、持久性以及趨于功利性的問題,單靠簡單的教學計劃和行政命令手段是難以取得理想效果的。要實現“要我參與”到“我要參與”的轉變,關鍵是要實現學生的“興趣引入”和“自我管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卓越計劃班學生入學開始,就要通過主題報告,實踐認知參觀,專題講座和社團活動等各類形式的活動向學生宣傳科研創新的理念,介紹學科競賽與科研活動的基礎知識。在教學上也可以借鑒采用鏈條式實踐類特色系列課程的教學方法[5],通過將機械,電子、計算機技術以及金工實踐課程等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解決學生生產和生活中可以遇見的綜合性問題,培養學生的興趣點和成就感,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際操作能力。
在學科競賽與科研活動中要讓學生能夠實現自我管理,體現高年級學生對低年級學生的傳幫帶作用,促進學生學科競賽和科研活動團隊的建立、建設和發展,形成一種良好的創新氛圍和傳統,使得新生能不斷受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這樣才能將絕大多數卓越計劃學生源源不斷,持之以恒地吸引到平臺中來。
充分利用QQ,微博和微信等學生樂于使用和接受的社交工具與平臺,建立有關的學科競賽和科研活動討論組,專業群,引導性的話題,以開放和包容的態度吸引學生參與相關主題的討論和辯論,也是吸引和引導學生進入“平臺”的有效途徑。其次可以將參與學科競賽和科研活動納入到卓越計劃的班級建設和寢室文化建設中,形成絕大多數同學敢于參與并樂于參與學科競賽和科研活動的良好班風和學風。
3.平臺的“產出”效果評價模式構建。在卓越工程師培養過程中,學生獲得優秀的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無疑是卓越能力的重要體現。此外學生在人文情懷、綜合科學素養、多學科視野、跨文化溝通交流能力及團隊協作能力方面的表現也是其卓越能力中重要的組成部分[6]。因此對學科競賽或科研活動平臺“產出”效果評價應該是能夠全面衡量學生卓越能力的綜合性體系。在學科競賽或科研活動平臺的建設中,在現有的一些學科競賽或科研活動類型外,還應設置一些培養學生人文素質、國際化交流能力的競賽或科研活動,例如可以引導卓越計劃學生參加辯論比賽,英語演講比賽,組織學生選修國外大學的優秀慕課課程,選派有條件的學生參加跨國訪學或交換生計劃等。此外在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或科研活動時,要將學生跨學科組團和團隊建設長效機制納入到教師指導和項目考核的重點內容,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拓展其多學科素養。
應摒棄那種只注重學生競賽排名或獲獎的單一的“產出”效果評價標準??梢詫W生是否獲得行業技能認證,是否受到實習企業的好評以及畢業生能最終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等均作為“產出”效果的評價模式。這種綜合性的評價模式才能比較全面地體現學生的卓越能力,綜合反映教育培養效果,也才能為學科競賽或科研活動平臺體系的建設和完善提供有效的反饋通道。
四、采取的措施和成效
針對目前學科競賽與科技活動在卓越機械工程師教育培養中的一些問題,我們開展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1.學科競賽與科研活動的常態化和普及化。我們嘗試以班級為單位,結合學生在各階段的學習內容,設立了一些與教育內容密切相關,全員參與的小型化的競賽活動。例如,當卓越計劃班的學生學習了機械制圖這門課程后,我們就組織試點班的學生學習AutoCAD及CAXA軟件,當學生們掌握了繪圖軟件的使用方法和技能后,進行班級內部的計算機繪圖比賽。當學生到企業進行生產實習時,結合學生分配的不同崗位,開展相應的工具操作技能競賽或者設計方案優選競賽活動。這種類型的比賽或競賽活動,準備和啟動過程相對簡單,同時覆蓋面寬,能夠讓學生全員參與,與學生當前的學習任務密切結合,每個學生均能在活動中有所收獲。
2.以賽促建,加強班風與學風建設。作為成長中的青年學子,大學生的成長與其周邊的環境密不可分,良好的班風學風以及積極向上的寢室氛圍對學生的學習和成才的影響是很大的。我們在卓越計劃班的班級建設中,班主任以及學務指導老師積極鼓勵學生組建學科競賽和科研活動小組,并參與到具體的指導環節。任課老師也利用各種場合動員學生投入到學科競賽和科研活動中,在卓越計劃班形成了良好的科研及創新氛圍,學生對學科競賽和科研活動的參與度極高。以一個30人的卓越計劃班為例,在2014年的湖北省大學生機械設計大賽中,由17名學生組成了多個小組參賽,其中四個項目共計12人獲得省級一等獎,另有2個項目共計5人獲得了省級二等獎。通過吸引學生參加機械設計大賽,在班級形成了良好的創新氛圍和集體凝聚力,對學生完成其他教學活動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
3.打破專業壁壘和障礙,組建學生主導型科研與競賽社團和協會。在卓越計劃學生的培養中,可以借鑒應用導向教學法[7]。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以實踐為中心、以培養能力為中心,教師則起到引導和協調作用。要把學生的課余時間和興趣引導到學科競賽和科研活動中,關鍵是要發揮學生社團和協會的作用,將大多數學生吸納到有關科研與競賽活動的社團和協會中,讓學生在各類活動中,在與不同專業的同學交流協作中自主管理,自主交流和自主成長。利用參加機械設計創新大賽的契機,我們引導學生設立了機械創新比賽群,將指導老師和參賽學生都納入到群中,同時特別鼓勵卓越計劃班學生參加該群。通過該群,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架起了一個良好的賢交流平臺。此外注重發揮學院專業覆蓋面寬,學科交叉性強的特點,指導學生設立了地大機器人創客協會,將學院里機械工程、電信工程、通信工程以及工業設計等不同專業的同學吸納到該協會,以學生們感興趣的機器人設計與制作為載體,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技術培訓和競賽活動,學生們在彼此的協作和競爭中開闊了視野,學習了跨專業的知識,拓展了機械、電子與模型制作方面的實用技能,綜合素質得到了全面提升。
五、Y束語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作為一種新型的大學人才培養模式,實施的時間還不長,還有很多探索性的工作要做。我們認為搞好學科競賽和科研活動體系建設,是機械類卓越工程師培養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是促進卓越工程師計劃班學生成長和成才的一個有效性的保障,其成效將會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漸次顯現。
參考文獻:
[1]馮艷,李玉龍.教育部啟動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J].中國大學教育,2010,(7):4-5.
[2]侯永峰,武美萍等.深入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創新工程人才培養機制[J].高等工程教育,2014,(3):1-6.
[3]林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通用標準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4]魏軍英,王靜,王吉岱.工科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能力培養體系的建設研究[J].中國電力教學,2014,(3):14-15.
[5]孫巖,刁鳴,江凌.研究型大學的學生科技創新實踐平臺建設[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11):116-118.
[6]李培根.工程師教育培養該何以卓越[J].中國高等教育,2011,(6):13-14.
[7]余國江,姜海,徐湘.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德國經驗借鑒研究[J].高教探索,2015,(2):66-69.
The Research of System Construction about Subjects Competition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es in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 of Excellent Mechanical Engineers
ZHANG Meng,LI Bo,LIU Qiang,KANG Hong-mei
(College of Mechanical & Electronic Engineering,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 430074,China)
[關鍵詞] 卓越工程師計劃;機械專業;產學研合作;實踐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4634(2013)05-0101-05
0 引言
長期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一直都是實行“象牙塔”式的教育,與社會的聯系甚少,這就必然導致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的滯后和與社會應用需求的脫節,主要表現在知識理論陳舊、專業設置不合理、教學手段落后、師資隊伍缺乏創新能力等,所培養的人才跟不上產業不斷發展所提出的需求,最終導致畢業生就業率連年下降[1]。在這種背景下,我國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師計劃”。卓越工程師是我國實現工業現代化、提高工業國際競爭力的關鍵。研究型大學作為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更好的實驗條件以及大量科研資金的高等院校,對于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有著責無旁貸的責任與義務[2]。然而,我國現階段的研究型大學工程教育培養特別是本科層次并不擁有與“研究型大學”相稱的優勢資源,主要還是沿襲傳統的教育模式,傾向于重知識的傳授、輕實踐能力的培養[3]。要實現卓越工程師的培養,單獨依靠高校是無法完成的,至少無法培養優秀的具有工程應用背景和實踐能力的工程師。因此,必須要依賴于高等院校和產業界的聯合培養,實現產學研合作教育辦學,才能夠最終實現我國卓越工程師計劃的初衷。在知識經濟時代,雖然也有不少研究型大學都正在進行著產學研的合作,但多數都是重視科技研發及科技成果的轉化,對應用型本科人才的能力及素質培養重視程度不夠[4],在專業素養培養、實驗創新環節、實踐應用訓練等方面均流于形式或者存在走過場的現象,致使目前我國具有工程應用能力的本科人才培養質量很不理想。
鑒于此,筆者緊抓鹽城工學院機械專業成為國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第二批實施單位專業的契機,結合鹽城工學院機械專業的特色,對機械專業卓越工程師產學研合作教育進行探索與嘗試,以期能夠為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實施提供可供借鑒的培養理念、培養模式以及產學研合作教育改革的措施與策略。
1 我國當前產學研合作教育研究及工程應用人才培養現狀
1.1 產學研合作教育研究現狀
目前我國高等院校產學研合作的方式主要集中在科研產學研合作,而對于本科教學的產學研合作教育,目前尚未見卓有成效的專業培養成果,但是仍然有很多學者對產學研合作教育進行了探討與研究。李慶豐等人[5]以大學的辦學定位及人才培養目標為分類標準,將合作教育模式分為三個層級模式,并深入探討了不同層次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應當選擇不同層次的產學研教育模式。王雯[6]探討了教學、科研和產業在研究型大學中的關系,論述了研究型大學在結合產學研方面的優勢,提出了將產學研合作應用于教育能夠推動教育和大學自身的發展。郁秋亞等人[7]從我國高等工程院校的改革角度切入,找到了產學研合作教育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契合點,詳細分析了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實施重點。張澤一[8]重點探討了應用型本科人才的產學研合作教育培養,提出了“準確定位+特色培養”的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具有較好的指導借鑒意義。
由上述分析可見,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是多種多樣的,不存在“始終如一”的教育模式,并且每種合作教育模式的適用范圍也是不同的。因此,我國高校不應盲目地追隨模仿,應根據自己的辦學定位及培養目標,結合學校的辦學特色和專業特點,選擇合適的合作教育模式,進行相應層次的人才培養,這樣才能達到產學研合作教育的預期效果。
1.2 工程應用人才培養現狀
目前,我國工程應用人才主要還是依靠職業技術類學校進行培養,而職業技術類學校普遍存在著生源質量較差、實驗實踐教學條件單一以及工程技術技能落后等嚴重問題,這就導致了我國工程應用技術人才普遍定位層次不高,多數只能從事體力強度高、技術含量低的職業,極大的限制了我國工程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提高。因此,我國工程應用人才的培養迫切需要生源質量較好、實驗實踐教學條件優越的高等院校參與進來,以提高我國工程應用技術人才的培養質量。
培養具有工程應用背景及實踐技能的技術人才尚處于探索階段,我國目前尚未在高等教育全范圍內開展工程應用技術教學改革。目前,全國僅有為數不多的幾所院校在部分專業試點,如武漢科技大學材料與冶金專業依托行業優勢,與企業進行深度合作[9],在最后一年畢業設計階段將學生“下放”到企業頂崗訓練,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實際工程應用技能水平;重慶大學則創新性的提出“3.5+1+0.5”的培養模式[10],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程和工程訓練的學時比例保持在3.5∶1∶0.5為宜,學生在一、二、三年級主要以專業基礎理論課為主,四年級則以工程訓練代替過去傳統的專業理論教學環節,對本科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工程技術應用能力進行專項培養;寧波大學則系統的構建了學生大學四年的專業素養培養和技能訓練體系,實現了“四年不斷線”的實踐教學體系[11],促進了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和創新素質的提高。
從上面的實例可以發現,高等院校在工程應用人才培養方面有著很大的優勢。但遺憾的是,我國高等院校尤其是理工科類高等院校,對于本科生的培養基本上還是采取傳統的四年學分制教育模式,其中貫穿金工實習、綜合實驗、生產實習等實踐環節,但是相較于四年的理論學習實踐,這些實踐環節的時間實在是微不足道的,這就造成了我國本科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現象,這也是導致我國工程應用技術類人才缺口巨大的一個重要原因。
1.3 存在的問題及其根源
從上文對產學研合作教育現狀和工程應用人才培養現狀的探討可以發現,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普遍重理論、輕實踐,缺乏與企業、產業界的有效溝通和聯合,致使理論教學滯后脫節,實踐教學敷衍了事,整個教學過程缺乏有效的創新引導機制和激勵體系,從而造成了我國目前大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差、創新能力差的現狀。這些問題的出現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具體來講,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培養理念存在偏差。高等教育究竟是為了培養什么樣的人才,不同的高校有著不同的理解,但是在只片面追求就業率的今天,很多高校設置了“厚基礎、寬口徑”的人才培養方案,其最終目的只是為了能夠將學生送出去就業,似乎這樣就算完成了高等教育的任務。因此,有失偏頗的培養理念造成了我國高等教育普遍重視理論課程學習、輕視實驗實踐訓練的現象,并最終導致很多本科生眼高手低。
2)培養模式缺乏創新。當前高等教育改革進行的如火如荼,但是對于本科生培養模式的改革卻一直是新瓶舊酒,不管是“厚基礎、寬口徑”還是“寬口徑、重能力”,又或者“重實踐、求創新”,究其本質不外乎都是在原來的培養方案、培養模式下通過增加實驗實踐學時、加大課外實習實訓量來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有一定效果,但是缺乏足夠的創新,無法從根本上轉變目前本科生培養質量下行的趨勢。
3)理論教學任務過重。很多高校提出了“厚基礎、寬口徑”的培養方案,這必然會導致理論教學任務過重,只要是與本專業相關的基礎課程都要學,這樣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學生整日疲于應付門目繁多的課程作業與考試,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再去參加自己感興趣的課外興趣小組或者其他科研、創新活動,到最后學生普遍的感覺是好像什么都學,但什么都不精,既不知道學這門課有什么用,也不記得這門課到底學了哪些知識或者技能,只知道考試要通過。
4)實踐教學落入俗套。根據筆者的一項調研顯示,目前我國高校實踐教學環節除了課程實驗之外,普遍開設的實踐環節有金工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綜合實驗、技能實訓、畢業設計等,除了畢業設計環節,其他實踐環節大多僅持續一周或者兩周,但真正有效學時僅在4~6學時。對于一些實驗實踐條件稍差的院校而言,綜合實驗變成了重復完成簡單步驟的演示性實驗,生產實習演變為參觀實習,技能實訓僅僅是操作著已經和社會生產實際嚴重脫節的老式車床或者機器,最后提交一份報告就算完成了實驗實習。缺乏足夠創新的實踐環節落入了俗套,又怎能責怪學生敷衍了事呢?
5)考評手段刻板單一。目前不管是對于理論課的考核還是對實驗實踐環節的考核,基本上都是采用一考定成績的方式,這種考評手段過于刻板單一,容易使學生對教學過程失去興趣,只是為了考試拿學分而學習,甚至有的學生只靠考前突擊復習或者抄襲實驗、實習報告等手段就能夠取得高分,這種缺乏有效公平考核機制的考評手段最終只能成為抹殺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創新激情的工具。
2 基于“卓越工程師計劃”的機械專業產學研合作教育改革探討
2.1 鹽城工學院機械專業“卓越工程師計劃”的實施措施
1)更新培養理念。為了實現“卓越工程師”的培養目標,必須要更新培養理念。鹽城工學院機械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側重于“以實驗與工藝基本操作技能訓練為基礎,以設計為主線,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工程實踐能力、系統思考和研究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為目標”,主要包括校內實踐及企業學習兩部分。通過整合大型企業和社會的各種優質資源,開展與企業的密切合作辦學,利用先后累計一年多時間,將“卓越工程師計劃”機械專業的學生委派到企業進行學習,努力探索和創新“應用型機械工程師”人才培養新模式,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探索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提供參考借鑒。
2)創新培養模式。改變過去的4年理論教學培養模式,通過4年不間斷的社會、企業培養單元或節點的學習與鍛煉,學生從認識社會和企業逐漸達到融入和參與到社會和企業。
在企業培養的主要單元或節點包括專業教育、專業實踐、單元項目設計、系統項目設計、崗位實習和畢業設計。學生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選題來源于企業工程實踐,依托于與企業共建的校外人才培養實踐基地,指導老師采用雙導師制,由校內教師和企業方委派工程師共同擔任,讓學生畢業即可從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兩方面滿足企業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3)合理分配理論教學與實驗實踐教學。在新的培養理念和培養模式指導下,鹽城工學院“卓越工程師計劃”合理分配理論教學與實驗實踐教學,著重加大了實驗實踐教學比例,實驗實踐學分比例從過去的20%提升到48%,學生除了要完成專業課程內的實驗課之外,還必須參加課程設計、專業技能訓練、綜合實驗實訓、企業生產實習、企業頂崗實訓等課外實驗實踐環節,從而取得相應課程的學分。除此之外,在學生的日常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插入動手實踐環節,如定期組織學生參加發動機拆裝大賽、自行車裝配比賽、智能車設計競賽以及課外創新活動小組等,有力的提高了學生動手實踐的意識和技能。
4)加大校外實驗室建設?!白吭焦こ處煛钡呐囵B必須要加大對實驗實踐平臺的建設,但是高校的教學資源和資金是有限的,在這種情況下,院??梢哉袭數仄髽I的優勢資源,實施校企共建實驗室和實訓基地,著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專業品牌效應的實驗實踐平臺。鹽城工學院機械專業依托地方企業的優勢,充分挖掘機械專業實驗教學的內在技能需求,積極與地方企業共建實驗室,先后與鹽城當地知名企業如東風悅達起亞集團、江淮動力集團、鹽城市高精機電裝備有限公司及鹽城市紡織廠等企業共同建設了具有鹽城地方工業特色的實驗室,如汽車電子控制實驗室、生產裝配流水線實驗室、機電一體化裝備實驗室、精密數控車床實驗室、數字化制造實驗室等。這些實驗室的建立絕大多數都緊扣企業的實際需求,既能夠鍛煉廣大本科生的實際動手能力,而且也能夠為企業的生產、制造、產品質量檢測、產品性能實驗等提供服務,從而實現了企業和院校雙贏的局面。
5)構建靈活的考核機制。過去機械專業的理論教學與實驗專業通常采取“一考定分”模式,實驗與理論嚴重脫節,而實驗教學考試又流于形式,這樣的考核模式遠不能適應于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目標。為此,鹽城工學院機械專業提出構建“全方位、多主體”的靈活考核機制,針對不同的專業知識或者能力要求,采用多種考核手段相結合的方式,全面考察學生知識理解和實際應用的能力。鹽城工學院基于全方位、多主體的考核模式具體見表1。
如表1所示,針對不同等級的考核內容與能力要求,采用多種考核手段,能夠較為全面的反映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另一方面,建立企業用工反饋評價體系,通過反饋回地方院校的用工評價,從反面加強對本科學生應用能力培養方案和執行措施的修正,進而提高“卓越工程師”計劃產學研合作教學的質量評價及反饋效果。
2.2 經驗與不足
鹽城工學院機械專業自從實施“卓越計劃”以來,院校資源和企業資源雙管齊下,積極依托企業優勢實行校企共建實驗室,收效明顯?!白吭桨唷钡膶W生實驗課積極性明顯高漲,而且學生做實驗從過去的“要我做”轉變為現在的“我要做”,少數動手能力較強的學生甚至自己設計實驗,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當然,在實施“卓越工程師”計劃的過程中,還是暴露出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1)實驗教師人數偏少,理論課教師工作量過大?!白吭接媱潯敝嘏囵B學生的動手實驗實踐能力,但是由于機械專業課程理論性強、信息量大,加之專職實驗教師較少,實驗課程往往也落到了理論教師的肩上,理論課教師疲于應付備課、上課、改作業、準備實驗、批改實驗報告等教學環節,既不利于保障理論課程的教學效果,同時也不利于實驗課程的開展。
2)專業實驗準備時間長,理論課與實驗課時間難以協調。由于機械專業的很多實驗操作比較復雜,實驗時間較長,在一次實驗之前往往需要準備很多環節,無法做到隨到隨做,這就導致實驗課程與理論課程難以協調,加上實驗班級較多,往往容易顧此失彼,經常出現先集中上理論課再集中做專業實驗的現象,這不利于學生更好的消化吸收機械專業知識。
3)實驗室開放程度不夠。機械專業實驗由于實驗設備往往都具有一定的復雜性,而且操作也帶有一定的危險性,機械實驗設備一旦損壞,維修十分麻煩且維修費用較高,這就導致校方不愿意向學生開放機械實驗室,實驗室的開放程度不夠徹底全面,從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進行動手創造的熱情。
2.3 進一步完善“卓越工程師計劃”產學研合作教育改革的建議與策略
1)實施工學交替式合作教育。由于機械專業理論課程往往具有學時較長的特點,實驗教學通常遠遠滯后于理論教學,這對于學生的消化吸收是不利的,因此必須要改革過去的“先理論后實驗”的學時模式,倡導新的學時分配方案。國外的工學交替學時分配方案值得借鑒,不必將專業課程集中在幾周之內結束,而是理論課程與實驗課程并行實施,學生學習理論課程之后緊接著參加實驗課程,工學交替循環往復,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同時,實施工學交替學制,對于“卓越計劃”應用型機械工程師的培養也是有利的,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機械專業知識,學以致用,不斷提高個人專業素養和職業技能。
另一方面,“工學交替”實施能夠有效的解決學校實習場地不足的問題,擴大了教育資源;通過實踐鍛煉,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使他們接觸到了最新的技術和設備;使學生了解企業和社會,提高了返校后學習的積極性,增強了就業的緊迫感。
2)更新課程知識體系。機械專業教學課程應當緊貼當前社會實際應用的機電技術,然而目前鹽城工學院機械專業的課程教學內容仍然以上個世紀80年代的技術為背景,尤其是實驗教學,仍然以液壓操作臺、51單片機、機電控制面板、簡易數控車床等實驗內容為主,實驗教學課程嚴重滯后于當前社會實際的應用技術,這樣培養出來的本科生除了會操作液壓缸、數控車床外,基本已經與社會主流技術脫節,無法真正實現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目的。為此,“卓越工程師”計劃亟待更新機械專業課程知識體系,以當前主流機械應用技術技能為背景,以前沿機械技術為導向,全面更新機械專業課程知識體系,適時的增加機器人、多維度數控加工、傳感網絡及模糊控制等方面的課程內容,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同時也有利于培養更加符合時代潮流和技術需求的應用型機械工程師。
3)校企多渠道將產學研合作教學推向縱深發展?!白吭焦こ處煛庇媱澋膶嵤┡c應用型機械工程師的培養,離不開企業的參與,而這也是國家實施“卓越工程師”計劃的初衷,因此,院校必須從多方面加強與企業的深度合作,不僅僅表現在派遣學生進入企業進行生產實習、實驗和實踐等,更重要的是應當從多個渠道加強彼此之間產學研合作的縱深化發展。結合“卓越工程師”計劃,校企雙方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加強產學研合作教學:(1)共建重點實驗室。學校與企業產學研合作培養應用型機械工程師,不能僅僅停留在共建校外實驗室上,更重要的是應當共建具有地方工業特色的品牌實驗室,著力打造重點實驗室,這樣既可以服務于學校校外實驗教學,同時也能夠為企業的生產、制造、產品質量檢測、產品性能實驗等提供服務,還可以為校企橫向科研課題提供實驗平臺,極大的提高了校企雙方教學與生產資源的整合利用效率。(2)共建校外實訓基地。對于機械專業而言,參加校外的實習實訓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目前的教學資源下,實習基地大多都是大型的機械加工廠或者機電裝備制造廠,學生只能在老師的帶領下走馬觀花式的觀看相關設備,不能動手,更不能實踐操作,因此這些實習實訓沒有任何意義。鑒于此,必須結合機械專業課程的實際培養目標,尋找合適的企業作為“卓越計劃”課程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必須要讓學生動手操作相關設備。這就需要教師走出去,廣泛聯系相關生產制造企業,將一些科研實力較強的企業引進來,與學生形成面對面的交流,讓學生更深刻的明白書本上的知識怎么用、如何用,從而激發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
3 結束語
機械專業是目前全國各個工科院校普遍開設的一個專業,對于如何開展這樣一門理論性強、實踐能力要求高的課程,是目前各個高校都在探討的一個問題?!白吭焦こ處煛庇媱澋膶嵤辛Φ拇龠M了機械專業在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培養措施及培養管理等方面的改革,推動了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教學改革,加快了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步伐,使得教學模式真正由重理論、輕實踐向重實踐、求創新轉變。鹽城工學院機械專業作為國家第二批實施“卓越工程師”計劃的試點專業,對過去傳統的教學方式、手段和內容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卓越班”學生目前教學秩序良好,學生求知欲明顯增強,動手實踐能力明顯提高,對于其他院校機械專業以及其他理工類專業的教學改革,都有著較好的示范性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姜健,楊寶靈,姜愛麗,等.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內涵與時代特征[J].教學研究,2006,29(2):107-111.
[2]陳德玲,胡麗.堅持產學研合作教育拓展大學本科教育途徑[J].中國大學教學,2009,(3):65-66.
[3]萬麗麗.淺談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現狀[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28(5):154.
[4]韓培慶.高職教育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的思考[J].職教論壇,2006,(6):34-36.
[5]李慶豐,薛素鐸,蔣毅堅.高校人才培養定位與產學研合作的模式選擇[J].中國高教研究,2007,(2):70-72.
[6]王雯.對我國研究型大學產學研相結合的思考[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07,(1):116-118.
[7]郁秋亞,吳倩.產學研合作教育是中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有效途經[J].中國高教研究,2000,(9):46-47.
[8]張澤一.應用型本科教育的產學研結合模式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09,(4):27-30.
[9]劉靜,謝衛紅.產學結合模式培養工科類本科生的創新[J].中國冶金教育,2008,(2):32-34.
CDIO強調“做中學才是真正的學”,“做中教才是真正的教”,強調“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工程教育理念,側重于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即讓學生在專業學習中,既懂科學與技術的基本原理,又培養他們的工程素質與創造能力。基于CDIO的實踐教學理念,強調學生的工程素質教育,實施培養卓越工程師計劃。從機械工程和生產運營系列課程出發,構建實驗教學、課程設計、創新設計、畢業設計和工程實訓體系?;贑DIO的實踐教學方式,倡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課堂教學為主線、以學生課外自主實踐作為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為主的體現方式。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根據已掌握的知識,充分應用現有的教學實驗資源和實習實訓場地,積極地進行實踐創新設計。
2CDIO模式下的實踐教學嘗試
2.1加強實驗,培養動手能力(1)合理安排實驗。專業系列課程中安排一個實際項目的實踐環節,學生以團隊的形式參與項目的設計與開發,同時進行項目管理,并提交管理文檔。(2)在可開設實驗的課程中增加實驗課時,將原計劃外的實驗納入教學計劃,使實驗實踐環節能更好地與課堂教學結合。
2.2引入CDIO理念的實習、課程設計借鑒CDIO培養模式,實行“任務驅動式”實踐教學,將企業“參觀”為主的實習,逐步改革為“主題式”的“研究”、“探索”為主的實習。相關實習與課程設計中的CDIO教學模式可以設計為:“教師構思項目(C)———教師設計實際問題(D)———學生進行調查、分析,測定、設計(I)———學生發現問題并進行討論(O)———教師或企業工程師典型剖析———教師歸納總結———學生編寫報告”的模式。通過這些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入CDIO的工業工程課程設計,改變以往的全班同做一個題目的狀況,而是以“舒適、實用、人因”為主題,基于SolidWorks軟件的產品創新設計,包括手動機械器具設計、家具設計、辦公用品設計和家庭清潔工具設計。學生自由組成團隊,主張大膽設想,敢于創新,強調以學生為主、教師輔助的指導思想,全面開展。從構思到設計,每個學生首先提出自己的設計理念和初步設想,并繪制草圖。然后,學生在小組中進行討論,在外觀、結構、功能等方面提出建議,個人進行充實和完善。最后,再和指導教師共同討論,推選出小組設計方案,最終一起完善設計。整個過程中,學生們的思想得到了拓寬,設計的內容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其中,涉及到學過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比如齒輪傳動、電路等),指導教師會要求學生查閱資料和書籍,運用網絡等方式溫故知新;對于一些從未學過的知識,導師指導學生獲取相關信息并答疑解惑,讓學生迅速掌握針對課題所必需的知識。引入CDIO模式的工業工程專業實習與課程設計均設為團隊合作項目,學生在項目進行的過程中學習探索、綜合應用知識,鍛煉團隊精神、學習基本項目組織、管理,培養CDIO能力、職業精神和責任感等各種工程素質。
2.3以大學生科技活動中心為平臺,培養工程素質大連海洋大學科技活動中心以培養學生工程素質和創新能力為核心,實施因材施教。以機械專業和工業工程專業大學2年級學生為主,學生自主參與,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工程訓練,制作大學生創業競賽作品。在CDIO模式下的指導下,學生按照產品生命周期,運用學過的工程理論和專業知識并補充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將實踐教學過程放到工程領域的具體情境中,例如“沿海城市綠色低碳建筑整體解決方案研究”、“明輪式水面溢油與垃圾回收三體船研究”等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通過課題確定、導師指導、團隊設計和創新實踐訓練,最終完成了競賽作品,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工程素質。
2.4加強畢業設計環節,為企業定向培養學生在畢業設計期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獨立完成一項給定的設計任務和專題研究項目,部分學生大三的時候實施導師制,讓學有余力的同學提前進人實驗室,將畢業設計的工作提前;鼓勵學生通過企業實習和生產實際工作的參與,與導師共同制定自己的畢業設計題目,尋找符合生產實際且實用的畢業設計題目。選擇部分學生進行試點,大四到企業去實習,直接重點培養學生的技能,為相關企業量身定做技術人員。
2.5作業及考核方式的改革作業分為課后作業和三級項目設計(三級項目為單門課程內為增強該門課程能力與理解而設的項目,比如課程設計、相應實習等),以三級項目為主,囊括大部分知識點,擺脫學生為做作業而做作業的局面,使學生通過項目設計明白所學知識的用途,加深對課程知識的理解。對考試方式進行改革,課程成績組成為:期末考試卷面成績占70%,平時出勤占5%,課程實驗占10%,課程項目占15%。
3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