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0 06:00:3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社會調查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作為社會科學領域中一門強調方法性、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社會調查已經成為了法學本科專業培養方案中實踐教學環節常規的課程。然而作為熱門實踐課程的社會調查,其教學效果卻日益受到法學教育專家的批評,乃至法科學生的抵制。筆者希望借本校啟動“三學期制”模式的改革契機,結合本人多年社會調查、法律辯論等實踐教學經驗,探索出有益于法學本科社會調查課程改革與創新的具體方法,促進法學本科實踐教學系統化、高效化。
一 法學本科社會調查課程的地位
關于社會調查課程之于現代法學教育的意義,專家學者已經達成一致,其研究成果也已浩如煙海,本文不再贅述。然而鮮有學者從實踐教學的整體出發,研究在法學本科實踐教學這一系統中,社會調查課程的地位,以及與其他法學實踐課程的關系。
目前,各大高校法學本科專業的集中性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包括法律見習、法律辯論、社會調查、學年論文、畢業實習、畢業論文。其課程設置基本如下:第二學期法律見習,第三學期法律辯論,第四學期社會調查,第五學期學年論文,第七學期畢業實習,第八學期畢業論文。從課程設置的時間順序來看,社會調查屬于中間環節,從法律人職業技能培養的邏輯來看,社會調查屬于承上啟下的關鍵一環。
法律見習的教學內容是觀摩法院、檢察院、律所等機構核心業務的實際運行流程,教學目標是讓接受多年基礎知識教育的大一新生,對法學職業執業情況形成直觀的感性認識,有利于大學生跳出僵化的書本知識和單一的課堂環境,逐步適應系統化、科學化的專業素養教育,調整心態面對學校與社會的對接。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任務不大,趣味性比較強。
法律辯論的教學內容是選擇法學各專門學科領域中有爭議的熱點專題,讓學生自愿結組形成正反兩方,并就各方主要觀點展開對辯。該課程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對法學前沿知識的涉獵與研究,培養學生的法學專業思維能力和論辯能力。
社會調查正是在法律辯論課程成果——較扎實的基礎知識與邏輯思辨能力——的基礎上,培養學生開放性的思維能力,彌補法律辯論課程的不足,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與實踐技能。
大學學習需要一定的適應過程,中學灌輸式的教學,學生的思考固定在單向、被動模式中——老師教習知識點,老師提問,根據老師講的知識點回答問題、完成作業。而不進行主動的、拓展式的思考。與其說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偏低,不如說學生缺乏發現問題,問個“為什么?”的思維邏輯。不懂而且不知道需要進行發散思維.觀察社會現象,探討其發生原因,從而做出獨立的判斷,因其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和調查研究能力。
所以法學本科社會調查課程的教學內容是,緊密結合社會調查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內容與實際操作過程,讓學生較好地掌握從紛繁復雜的法律現象、社會現實與歷史文獻中總結出、抽象出問題——即調查選題,并設計出合適的調查方法,整理、分析搜集的資料,并最終完成調查報告。從而有效地銜接好法律辯論課程,并為學年論文選題的確定、書寫打好基礎。
而學年論文是從事科學研究的初步訓練,為進一步進行專業學習、科學研究和實踐活動創造條件,理所當然地是畢業論文和畢業實習的前提與基礎。
綜上所述,社會調查是法學本科系統性實踐技能培養最關鍵的一環,既是法律辯論效果的鞏固,又是保證學年論文實踐課程教學效果的基礎。
二 法學本科社會調查課程教學效果不佳的原因
本人從事多年的法學實踐教學工作,擔任社會見習、法律辯論、社會調查、專業實習的課程教學,以及學年論文與畢業論文的指導?;趯嵺`教學過程與效果的評估,本人認為法學本科社會調查課程的教學效果不佳。社會調查的概念、主要內容、基本方法等理論知識蜻蜒點水、淺嘗輒止,而實際操作更是盲目、混亂,完全偏離了系統化、科學化、明確化的要求。下文從三個角度出發,分析社會調查課程教學效果差強人意的主要原因。
(一)課程未受到充分重視,課程安排不合理
自上世紀70年代末恢復法學教育以來,作為熱門學科的法學專業,如雨后春筍般迅速開遍國內各大高校。很難想象僅僅30多年的時間,法學本科教育培養模式——從理論教學到實踐訓練——已經發展到盡善盡美的程度,很顯然,大部分學校并沒有探索出既穩定又符合本校特征的培養模式,仍然停留在對其他學校的模仿上,尤其是實踐教學方案與環節的設計,基本上都處于模仿甚至照搬的階段,這從各個學校法學人才培養方案上就可以一窺一二。
1 沒有形成體系,缺少配套課程
與法律辯論一樣,社會調查是法律人職業技能培訓的重點,也是法學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集中性實踐教學的基本課程與重要環節。然后二者受重視的程度顯然不同,以本校近5年不同版本的人才培養方案為例,為了保證法律辯論的教學目標的實現,培養方案中不僅配套了理論課程——法律辯論技巧,1.5個學分,24學時;而且還設置了模擬審判1和模擬審判2這兩門課程來鞏固和強化教學效果。
然而社會調查沒有設置與其相對應的理論課程,來指導社會調查的實踐過程,更沒有強化其效果、鞏固其成果的實踐教學課程與之配套。
2 學分學時太少,指導教師任務重
如果將法律辯論課程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其學分達到了6.5個學分,其學時量達到了104個。而社會調查僅僅1個學分,16學時,只及法律辯論的15.3%。在這少得可憐的課時里,指導老師必須擠出時間闡述清楚社會調查的基本理論知識,并指導幾十個學生,分成十幾個組,完成整個社會調查的全部過程。很顯然學時遠遠不夠,而一個課程指導老師的安排就將社會調查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變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3 一周時間完成,時間跨度太短
根據課程設計,社會調查的教學一般都是安排在學期中間的一周來時間集中完成。然而稍微研究社會調查課程,就不難分析出,社會調查的任何一個環節都很難在一周內就完成,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大量的調查研究和資料整理過程。所以這種一周集中上課的方法只能使每一調查環節都敷衍了事。
(二)實踐教學系統化不強,實踐課程聯系不緊密
如前文所述,法學本科實踐課程的設置并不完善,實踐教學系統化不夠,實踐課程之間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各自孤立,聯系不緊密,這就使實踐教學教學效果大打折扣。事實上,實踐教學是一個整體,應當系統化統籌,并注重每一個環節的銜接,尤其是社會調查課程,在沒有理論課程配套的理論教學和強化效果的其他實踐課程而課時量又嚴重偏少的情況下,再失去跟其他實踐課程的緊密聯系,其教學效果再次降低。
按照法學實踐教學培養的邏輯,實踐課程的安排應當層層遞進,并且貫穿整個大學四年,根據實踐教學環節的特征和規律,結合法律人實踐技能培養目標,其課程設置的邏輯順序應當為上文所述。然而根據本校法學專業最新版的人才培養目標,法律辯論和社會調查同時設置在了第三學期,上課時間安排在接連的2周。前文提過,社會調查是法律辯論的鞏固與提升,需要在吸收和總結法律辯論課程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開展社會調查的教學。而毫無喘息機會的課程設計,必將使2門課程的學習都受到影響。
另外,根據慣例,學年論文的指導老師與畢業論文的指導老師是一致的,這就使得指導老師可以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方法與效果,科學性、系統性、連貫性地指導學生完成學年論文與畢業論文。但是社會調查指導老師只有1人,并沒有與其相鄰的實踐課程進行導師對接,極大地影響了教學效果。
(三)資源匱乏,支撐力不夠
每年都有學生結合本校校級活動(比如暑期三下鄉活動),或者暑期社團活動,進行社會調查,并完成社會調查報告,反觀法學專業化社會調查課程中,卻鮮有滿意的社會調查活動與優秀的調查報告。根據對法學本科社會調查課程情況的分析,除了上文提及的兩個原因外,還在于資源的匱乏,沒有支撐力,導致學生積極性不夠,社會調查不能很好地開展。
另外,人員的不足也是直接導致了資源的匱乏,如果以學年論文的模式,由一個指導老師帶3—4名學生,那么可以利用指導老師的課題經費來解決一部分資金的問題,否則,以一名教師之力,是難以解決社會調查的資金短缺問題的。
三 “三學期制”模式下法學本科社會調查課程改革探索
(一)“三學期制”模式的基本內容
為了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進一步完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我校自今年九月份開始正式實施“三學期制”模式?;緝热萑缦拢?/p>
1 “三學期制”模式的學期劃分
我?,F在實行的是二學期的學期制模式,即秋季學期(20周)+寒假(5周)+春季學期(20周)+暑假(7周)。實行“三學期制”后,學期制模式改為兩長一短三個學期,即夏季學期(4周)+秋季學期(18周)+寒假(約5周)+春季學期(18周)+暑假(約7周),總教學周數為40周,寒暑假的放假時間基本維持不變。
2 “三學期制”模式的教學安排
實施“三學期制”條件下,各專業(年級)的理論教學主要安排在秋季學期和春季學期,實習、實訓、課程設計、綜合試驗等實踐教學環節可安排在夏季學期。學校還將利用夏季學期,安排更多的跨校區開設的輔修課程和公共選修課程。
3 “三學期制”模式下實踐教學改革措施
加大對實習實訓實踐教學的經費投入和機制保障,建立教學管理部門、學生管理部門和教學單位合作與聯動的機制,共同推進復合型、實踐型的人才培養。強化實踐教學環節的制度規范,建設一批教學實習和就業實習的基地。加大改善實驗室建設條件的力度,加強實驗室管理的制度建設,以保障學生夏季學期集中訓練和暑期科研的順利開展。
通過對“三學期制”基本內容的分析,這種獨立出專門的實踐學期的創新模式,一方面有利于本科教育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進一步完善課堂、實驗、實踐等主要教學環節,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推動開放性辦學機制的進一步完善,“三學期制”為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從事創新性實驗和學術研究、進行教學實習和就業實習,提供了更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以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社會適應性和就業競爭力。短學期的設置,使教學工作的安排更具靈活性。
(二)“三學期制”模式下法學本科社會調查課程改革路徑
1 強化重視程度,合理設置課程
充分認識社會調查在法學本科系統實踐教學中的地位,并合理設置社會調查課程,是法學本科社會調查課程改革的首要問題。沒有合理的課程設計,所有教學效果與改革,都是空淡。
(1)增加配套的理論教學課程與相應的實踐課程
在專業選修課程中設置理論課程社會調查方法,與實踐操作課程社會調查相輔相成,配套完成社會調查的目標。
社會調查方法是文科學生必備的學習和研究的工具性知識和能力。開設該課程,通過系統、全面地介紹社會調查的原理和方法,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使學生在掌握現代社會調查研究的基本規律、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技能的同時,逐漸樹立起認真、合作、嚴謹、求實等與社會調查有關的職業道德觀念,培養他們從事社會調查研究必須尊重科學的思想方法,為社會調查的具體操作與實踐,提供系統完善的理論指導,實現教學效果與目標。
社會調查方法課程宜安排1個學分,16課時,與社會調查實踐課程1學分、16課時相對應,形成2個學分、32課時的學分學時量,既沒有超過法學本科主干核心課程的學分課時量,過分拔高社會調查課程的地位,也沒有過分低于普通專業選修課程的學分課時,從而提高對社會調查課程的重視。
(2)適當增加指導教師的數量
盡量增加指導老師的數量,一方面降低實踐課程教師的工作量,有利于老師全面、細致與系統地指導學生開展社會調查活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指導老師跟進社會調查的每個環節,及時調整工作方向,督促學生認真完成社會調查活動,提高調查研究的成效。
(3)拉長社會調查實踐的時間跨度
“三學期制”模式將實習、實訓、課程設計、綜合試驗等實踐教學環節都統一安排到夏季學期,共4周19天,大大拉長了社會調查課程的時間跨度。社會調查活動的指導老師可以有計劃、有步驟、科學地設計整個調查活動:5個工作日確定選題(包括預選與討論修正),5個工作日完成調查(包括調查方法的選取與實際調查),4個工作日進行資料的分析和整理,5個工作日完成調查報告的撰寫。從而從時間上保障社會調查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順利開展。
2 系統化實踐教學環節,增強課程聯系的緊密度
強化法學本科集中實踐課程的系統化程度,形成一個層層遞進,科學地職業化實踐技能培訓的整體,使實踐教學環節每一單獨課程效果的簡單相加,轉為彼此協調運轉,相輔相成地實現法學專業素養的訓練,完成實踐教學課程的課程目標與集中實踐教學的整體目標。
根據社會調查課程的特點與地位,以及與其他實踐課程的關系,首先可以將所有實踐課程系統化、捆綁化。在確定好實踐課程開設的邏輯順序與時間安排后,根據前一實踐課程的通過情況,來獲得下一實踐課程的選修資格,這樣有利于把握每一個實踐環節的教學效果,并促進系統化實踐教學的整體效果,從而達到培養合格的法律人的目標。
其次,社會調查課程與其他實踐課程的聯系還可以體現在,把社會調查與學年論文、畢業論文串成一個整體。目前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銜接非常緊密,體現為學年論文的指導老師與畢業論文的指導老師是一致的,這一安排有利于對學生專業論文寫作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的培養與提高,那么我們可以將這三門課程的指導老師都銜接起來,統一化,讓指導老師從社會調查階段就開始介入,從社會調查的選題開始指導,經過學年論文的寫作,直致畢業論文的完成。這種安排一來可以解決社會調查這門課程資金匱乏、指導老師不足的實際問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整體協調與系統化法學本科實踐課程的整體教學。
另外,就社會調查這門課程來說,應當將其理論課程與實踐操作課程也聯系起來,以通過社會調查方法這門理論課程為基礎,修習社會調查實踐課程,保證社會調查課程的整體性,確保社會調查課程的教學效果。
3 增加資金投入,落實保障措施
抓住“三學期制”改革的契機,結合校級假期調查科研項目,向學校申請設立專項資金用于社會調查活動的開展;同時由院系設立專項資金支持社會調查課程,支持創新性選題的調查;另外可以要求學校增加校級人文社科課題中法學實踐項目,與指導老師的課題結合,增加調查類科研項目經費。最后,還可以聯合法學專業的實踐教研基地與合作單位,共同開展調查活動,進行專項立項,獲得資會的支持.
參考文獻
[1]蘇力.當代中國法學教育的挑戰與機遇[J].法學,2006(2):3-21.
[2]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3]黃梅.法學本科社會調查課程的實踐路徑[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9):126-130.
[4]胡輝.周世中.社會調查與法科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理論與實踐卟高教論壇,2008(5):36—38.
[5]郭慶珠.黃國富.社會調查在法學實踐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凈月月刊.2013(2):117-124.
【關鍵詞】社會學 實踐教學 方案設計 社會學干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5-0001-03
社會學專業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文科專業,它需要學生具備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技能以及文理交融的專業知識,該專業的學生還需要具有使用社會學理論、研究方法以及專門的社會學知識進行分析社會問題、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為了實現該培養目標,教育部社會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在“指導性專業規范”中提出了相應的專業教育內容和知識體系總體框架,而其中包括了專門的實踐教學和訓練,具體有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社會調查與研究、社會實踐與社會服務以及專業實習,這些實踐教學內容具體都由各高校的社會學系自己設計并實施。本文以華僑大學社會學專業為例,探討如何進行實踐教學方案的設計,并在融入社會學干預理念的基礎上,實現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
一 實踐教學方案設計目標
實踐教學環節的設置是為了滿足培養方案的需要,培養出能夠達到培養目標的專業人才。因此,實踐教學方案的設計目標是建立起能有效培養學生相應能力的實踐教學體系。這樣的體系應同已有的理論課程體系有機結合,著重培養學生使用基本知識和方法技能的能力,包括使其能具備一定的觀察社會、分析社會的能力,具備提出問題、設計問題、解決方案、應用方案的專業技能。該目標的定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意義。首先,在培養方案中設置實踐教學環節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培養目標,培養出合格的專業人才。根據教育部社會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參考意見,設置一定量的實踐教學內容是開設社會學專業的基本要求。目前華僑大學的社會學專業已設置了必要的實踐教學內容,但需要進一步的統籌優化,并對實踐教學進行適當的改革。其次,現行的社會學專業培養方案中的實踐教學內容應該適時根據需要進行調整、完善、補充、優化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只有這樣才能使實踐教學環節發揮出真正的作用,才能使學生綜合運用理論和方法的能力得到有效鍛煉,才能使學生做到學以致用。
二 實踐教學方案設計思路
實踐教學方案設計需要有一個明確的、可行的思路。針對社會學專業的特點,我們認為設計思路是:首先,要確定不同環節的實踐教學內容該如何設計;其次,搞清諸環節的實踐教學之間的關系;再次,統籌諸環節實踐教學的銜接方式;最后,將該方案整體用于教學實踐并接受反饋以做出相應調整。此外,為了保證實踐教學方案能夠有效實施,也需要對現有的課程體系(理論講授為主的課程)提出改革優化方案,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效結合,而這種優化方案需要符合教育部社會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參考意見,并且也符合本專業目前的實際教學條件。
三 實踐教學方案設計理念
社會學實踐教學方案設計要有明確的目標導向、清晰的設計思路,但僅遵這些設計原則并不夠,還要有核心設計理念,是實踐教學方案設計的靈魂。該項設計原則是以往教學改革,特別是實踐教學改革不太提及的,但這一點很重要。有了理念,實踐教學方案設計的具體內容才能具體實在而不流于形式。結合社會學專業特點及社會學理論,我們提出將“社會學干預”作為實踐教學方案設計的核心理念。
何謂“社會學干預”?它是法國著名社會學家阿蘭·圖海納的“行動社會學”的核心思想之一。圖海納在其著作《行動者的歸來》中提出不同于功能主義的觀念,即個體所具有的主體性使其不再是被決定的個體,而是可通過自身的社會行動來作用于我們的社會和歷史時代。那么個體如何發揮這種作用呢?圖海納提出了行動社會學的方法,即社會學干預(或翻譯為“社會學式介入”)。這一方法對我們進行實踐教學方案設計有極大的啟發:首先,“行動社會學”的研究方法不只是社會學研究中傳統的數據收集和分析技術。它本身就不僅是一種“研究方法”,它還是一種改變社會的方式,一種幫助我們產生社會知識的途徑。以往我們讓學生進行社會調查,主要目的就是收集跟某個社會問題有關的數據或資料,然后進行理論和實證分析,雖然有時也嘗試提出解決方案,但這并不是大家所認為的社會學專業的主要目的之一。當然,這種認識是同傳統的社會學觀念分不開的,社會學研究講求客觀、價值中立,所以并不強調社會學者能做什么,或能通過自己的行動改變什么。而“行動社會學”的思想豐富了我們對社會學研究的認識,非常契合社會學專業實踐教學的理念。其次,可獲得真正的社會學知識,或者說認識到社會學知識的真正起源。學生在進行社會實踐時,通過使用已學的方法收集資料,通過使用已學的理論進行分析,在此過程中學生只是套用現成的理論和方法再次確認或否認書本上的知識,事實上并沒有發現新的知識,從而也就無法真
正實現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目的,因為分析并解決問題其實也是一個知識創造的過程。“行動社會學”的方法告訴我們,社會學知識不僅是或者根本就不是社會學者的工作成果,它其實是社會學者與社會行動者之間共筑的結果。這種認識可以幫助我們反思以往社會學專業實踐教學的目標以及具體的內容設計。
四 實踐教學方案設計內容及體系
在明確方案設計目標,理清方案設計思路,并找到有效的方案設計理念之后,可開始設計實踐教學方案的具體內容并使其形成體系。這里體現出實踐教學方案設計思路的三個方面:(1)搞清諸環節實踐教學之間的關系;(2)確定諸環節的實踐教學內容設計;(3)統籌諸環節的實踐教學銜接方式。
1.諸環節實踐教學之間的關系
教育部社會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指導性專業規范”中提及的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社會調查與研究、社會實踐與社會服務以及專業實習是實踐教學的五個方面,它們之間存在一定的邏輯關系。首先,社會調查與研究注重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重在鍛煉學生綜合使用社會調查方法、數據資料收集和分析的能力,它是整個實踐教學的基礎性內容。其次,在掌握基本能力后,學生進行社會實踐與社會服務,在此過程中檢驗其掌握已學技能的實際水平,并發現和總結出現的問題。再次,為了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學生應撰寫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通過論文寫作,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也是在社會實踐中鍛煉培養起來的,并為后續的專業實習奠定能力基礎。最后,學生在專業實習中綜合應用實踐教學中所學習的知識和技能,并且在教師的引導下反思實習過程??梢哉f,上述五個方面的實踐教學能滿足社會學類專業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要求,它們構成了相輔相成、互為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
2.諸環節實踐教學的內容設計
實踐教學的內容設計需要達到實踐教學方案設計的目標,而且要能體現出實踐教學方案設計的理念。目前華僑大學社會學專業的實踐教學包括兩次各為期4周的社會調查、學年論文、各為期12周的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四個主要環節,另有不占學時的寒暑假期間的社會實踐。在設計這些實踐教學的具體內容時,我們嘗試將社會學干預的理念融入其中。
第一,社會調查的設計安排。社會調查是社會學專業固有的實踐教學內容,它是最基本的實踐教學形式之一。我們共安排了兩次各為期四周的社會調查,它們擔負著不同的功能。第一次社會調查安排在第四學期,學生主要將《社會研究方法》中所學的調查研究知識和技能用于實踐,側重于定量調查方法和技術的練習。調查的主題原則上由指導教師統一安排,學生需要根據既定的主題擬定調查問卷并利用問卷收集資料,然后嘗試進行統計分析,鼓勵學生將數據分析結果寫成調查報告或小論文。第二次社會調查安排在第六學期,側重于定性調查方法和技術的練習。調查的主題仍由指導教師擬定但不指定,學生可從中自由選擇感興趣的研究主題。學生要根據選定的研究主題擬定訪談提綱,還要選取合適的研究對象進行個案訪談,最后要對訪談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并寫出分析報告。兩次社會調查涉及社會學研究方法中定量和定性兩種研究路徑,這樣安排可保證學生得到全面、系統的社會調查練習。需說明的是,兩次社會調查的時間安排既考慮了兩次調查練習的難易程度,也兼顧了課程教授的實際。學生在學習完《社會研究方法》、《社會統計學》、《社會科學統計軟件應用》后從事定量調查練習,學完《定性研究方法》后從事定性調查練習,都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第二,社會實踐與社會服務的設計安排。這一環節屬于全校性的素質教育內容,需我們結合社會學專業的特點,提出有針對性的要求。學生可利用寒暑假的時間,自主選擇社會實踐和服務的主題或領域,根據需要選擇人員組成團隊來實施。我們鼓勵學生將實踐和服務結合起來,突顯社會學干預的理念。如學生選擇流動人口的子女教育這個主題,可選定若干個外來人口子弟學校,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和個案訪談以收集所需的資料,然后綜合運用定量和定性的資料分析方法找出問題,最后就本次調查對象所出現的問題嘗試給出解決方案,并身體力行。最終的目的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改善研究對象的現狀。這個環節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實踐技能,也磨煉了學生的身心意志,培養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
第三,研究論文的設計安排。該環節包括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兩者之間既有聯系,也有區別。學年論文安排在第七學期,由學生自主選題,按照學術論文的格式規范撰寫。此時的學生已完成了兩次社會調查和一次社會實踐與社會服務,具備了初步的實踐能力以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此基礎上,需要進一步培養并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撰寫學年論文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為了幫助學生掌握一般的研究步驟和寫作要領,我們特別開設了專業選修課《學術研究與論文寫作》,本課程通過對范文的評析以及適當的寫作實踐,使學生逐步了解論文選題的原則,掌握查閱信息與文獻資料的方法,熟悉論文的基本格式和寫作規范,培養對論文寫作的興趣。而且通過該課程的學習還可幫助學生將已學的理論類課程、方法類課程、數據統計分析等課程知識打通,形成統一整體。學生在修完該課程后撰寫學年論文,會取得很好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學生可選擇學年論文的主題及研究方式,但我們要求學生進行實證研究并寫作論文,因為社會學的學科特征就是實證性,而且只有撰寫實證分析類的論文才能真正鍛煉學生全方位的研究技能。畢業論文雖然也是撰寫學術論文,但它與學年論文的定位不同。首先,它是“命題作文”。學生只能在指導教師給予的論文主題中選擇,這樣就增加了研究和寫作的難度。其次,它的要求更高。它是檢驗學生掌握社會學基本理論和方法的重要環節,學生只有在達到畢業論文的既定標準后才能獲得學位??梢哉f,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反映了學生研究和寫作能力的不同階段。
第四,專業實習的設計安排。設置專業實習的目的是檢驗學生將所學專業知識融會貫通并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水平,并為就業做好準備。學生可自主選擇適合的實習機構,也可以在學校統一安排下進行實習,但都要按照擬定的實綱和實習計劃施行。學生可從事咨詢和公關策劃、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市場調查、媒體編輯與評論、社會組織工作、社區工作等領域的實踐實習。在該實踐教學環節中,我們仍然可以融入社會學干預的理念。專業實習不同于單一的社會科學研究,除了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外,還要嘗試找出可能的問題解決之道。在此過程中,社會學干預方法可得到很好的應用和發揮,且學生在真實的社會情境中,可嘗試尋找可行的社會學干預途徑。
第五,其他實踐教學的安排。除了上述幾項教學計劃內的實踐教學內容外,我們還積極利用“第二課堂”進行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如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這些科技項目或比賽可為學生提供身臨其境的“實踐感”,學生可獲得一定的研究資助,且通過比賽的形式,可激發學生投身學術研究的熱情。適當利用好課外比賽的機會,既是鍛煉培養學生能力素質的機會,也是檢驗學生實踐能力的試金石。
3.諸環節的實踐教學的銜接方式
在搞清諸環節的實踐教學之間的關系以及確定不同環節的實踐教學的內容設計后,我們可統籌優化諸環節的實踐教學的銜接方式。第一,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銜接。實踐教學是課堂教學、理論教學的延伸,為了實踐教學有效開展,在理論教學方面要做好相應的課程設計。第二,課內教學與課外比賽的銜接。課內教學的目的在于技能的掌握,而課外的學生項目和比賽是最好的應用場合。第三,調查研究與實踐實習的銜接。調查研究重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而實踐實習還需在此基礎上解決問題,強調社會學干預理念。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銜接,社會學諸環節的實踐教學可以成為有機的整體,發揮出良好的人才培養效力。
五 實踐教學方案設計效果
通過對現有社會學專業實踐教學內容和體系的調整、優化,我們重新設計了實踐教學方案。該方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應用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學生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能夠真正有所收獲,能夠將專業基本理論知識和方法技能用于實際。在社會調研、學年論文、畢業論文上的表現有較大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較大提高,學生應用專業知識的信心也有所提高。學生能夠積極參加課內外的學術比賽活動,并且取得了優秀的成績,如我專業的學生獲得第十三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福建省第十二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和優秀獎,這就充分證明了這套實踐教學方案的有效性。當然,實踐教學方案的設計不是一勞永逸的,它還需要根據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以及市場需求的調整而調整。此外,實踐教學方案的設計要重視設計理念的融入,我們認為社會學干預的理念對社會學專業來說恰如其分。
參考文獻
[1]周桂林.“實踐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及其對實踐教學的啟示[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7(1):143~144
[2]張紅主編.社會學專業綜合創新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M].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
[3]馮波、季蕾、陳文玲等.社會學專業實踐教學計劃的設計原則和實施效果[EB/OL].http:/// channel/shehuixuexi/view/241
[4]〔法〕圖海納.行動者的歸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內容:1、結合本專業,??茖?000字,本科3000字的調查報告.
2、報告內容包括:實踐題目、參加時間、地點、方式、內容、過程、發現的問題、結論、效果.
3、表格填寫說明
(1)實踐時間:2011.7.15——8.15
(2)實踐課題即調查報告的題目“關于××的調查報告”
(3)報告內容:表內填寫200——300字概括內容,報告附表后
(4)經實踐單位填寫意見,實踐單位蓋章后,指導教師批注指導意見,并評出成績統一交回電大。
4、評分標準:優(90分以上)出勤情況好,態度積極,能力強,實踐效果好。良(71—89)出勤情況比較好,態度比較積極,能力比較強,實踐效果較好。及格(60——70)出勤情況一般,態度一般,能力一般,實踐效果一般。不及格(60分以下)出勤情況不好,態度不積極,能力不強,實踐效果不好。
5、社會調查和論文存在一張光盤上,正文存檔一份。打印要求;紙張設置在A4紙上,標題三號楷體加粗,正文宋體四號 。
論文指導教師職責
1、 幫助學生選題,選題范圍必須是結合本專業,題目大小適
中。
2、 禁止學生全篇下載網上論文,抄襲刊物上發表的文章。
3、 要求??茖W員撰寫論文字數不少于5000字,本科不少于
6000字。
4、 格式規范(具體按論文封皮要求)。
5、 學生交回論文必須是草稿、定稿、正本(有封面),有修
改的痕跡,并含光盤一張。
6、 教師批語審批表針對學員論文進行評價,封皮的評語對學
員寫作過程評價。
7、 論文撰寫時間:一稿2011.8.1——2011.8.30 二稿2011.9.1
論文關鍵詞:社會調查制度 未成年人 刑事案件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會調查制度(以下簡稱社會調查制度)是指在未成年人涉嫌犯罪的刑事訴訟程序中,在法院判決前,由專門機構對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的性格特點、家庭情況、社會交往、成長經歷以及實施被指控的犯罪前后的表現等情況進行專門調查分析,并在對其人身危險性進行系統評估后制作出書面社會調查報告,該報告將會成為公安機關、檢察機關、法院作出決定或者裁決的重要參考因素。
目前我國相關司法解釋已經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社會調查進行了規定,各地也在實踐中探索著這一制度。但是,從這些規定也可以看出,我國并沒有建立完善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社會調查制度。各個部門都針對本部門的具體情況作出了規定,但整體上沒有銜接,缺乏完整的梳理與清晰地系統。社會調查主體規定得比較籠統,而且缺少在整個刑事訴訟過程中的統一規定。社會調查報告的性質和作用在我國的法律以及司法解釋中規定得也不完善。法律以及司法解釋規定得抽象和不完善導致了實踐中司法部門在實施社會調查時的不統一。
目前,結合我國實際建立統一、規范的社會調查制度已成為必然趨勢,筆者認為其核心問題主要有:
一、社會調查報告的性質
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證據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具有關聯性,而社會調查報告反映的是犯罪人的背景材料和接受幫教的條件,并沒有證明犯罪事實本身。因此我們認為社會調查報告不是證據,控辯雙方也不能在法庭上對其加以質證。但如果公檢法機關發現律師和委托的社會調查員提交的社會調查報告有比較大的分歧,則可以另行委托其他社會調查員進行社會調查并提交報告。社會調查報告是經過調查后作出的書面報告,是司法機關作出決定或者裁判的重要參考因素,其應該具有準法律文書的性質。隨著社會調查制度在我國的不斷發展與成熟,應該制定出規范社會調查報告的統一格式和必備內容。
二、進行社會調查的主體
1.社會調查主體應具備的條件。社會調查主體是通過走訪相關人員、到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生活、學習、社區以及其他關系所在地等進行實地調查,從而掌握該未成年人的性格特點、家庭情況、社會交往、成長經歷以及實施被指控的犯罪前后的表現等情況,并作出書面社會調查報告的人。因此其必須滿足三個方面的要求:應當對未成年人涉嫌犯罪的情況有比較全面、深入的了解;應當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社會調查工作;應當具有一定的法律專業知識。
2.社會調查主體的范圍。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未成年人的律師無論是從自身條件還是從為未成年人辯護需要的角度看都應當進行社會調查,并向司法機關提交社會調查報告。但為避免律師只是從對未成年人有利的角度提交報告而出現報告不準確和不全面的情況,公檢法部門作為未成年人司法程序中的控訴方和裁判者,也應當了解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背景情況。依照我國目前司法解釋的規定,控辯雙方都可以提交社會調查報告。但是目前我國并沒有在公檢法部門形成專門針對未成年人進行社會調查的系統性制度。以我國實踐看來,各級共青團的權益部門、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以及未成年人保護辦公室中具有一定條件的工作人員可以擔任社會調查的工作,他們有相關專業知識,有較高的文化水平,有與青少年工作密切相關的工作經驗,同時又能保證中立性,公檢法部門可以委托其進行調查。還要特別指出的是,2004年社會工作者被載入中國職業標準目錄并逐步專業化。社區的一項主要工作職責就是對社區服刑人員進行管理和監督。隨著這個職業走向正軌,社工也就比較適合進行社會調查工作,而且社區在法庭作出判決后可以根據社會調查情況有針對性地對未成年犯罪人進行社區矯正。
3.社會調查主體的法律地位。調查主體的法律地位關系到其在刑事訴訟中的身份,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涉及其履行職務的職權保障,決定其制作的調查報告的屬性,影響其調查職能的充分發揮。應盡快從立法層面明確界定調查主體的法律地位。賦予調查人員等同于鑒定人的訴訟參與人身份,以使調查人員能以正當的名分參加訴訟,獨立自主地提出調查報告并接受各方質證。
三、社會調查開始的時間
雖然目前在理論和實務界比較熱衷于討論審前社會調查,但是筆者認為,律師和公安機關委托的調查員應當自偵查階段就要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進行社會調查并提交社會調查報告。因為社會調查報告反映的是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況,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該未成年人的人身危險性,可以作為偵查機關決定是否取保候審以及檢察機關作出是否批準逮捕以及是否起訴決定的重要參考因素。
四、社會調查報告的內容
未成人社會調查報告的內容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未成年人的個人背景材料,另一部分是據此提出的建議。個人背景資料包括基本情況和背景情況。個人基本情況指的是未成年人的出生日期、家庭住址、生理和心理情況、性格特點、是否在校讀書等情況,背景情況包括走訪未成年人的家庭學校、社區以及關系密切的朋友等了解到其的家庭情況、在校表現情況、社區對其的評價以及社會交往等情況,未成年人的成長經歷情況;未成年人的犯罪原因以及實施犯罪行為前后的表現等情況,受害人遭受犯罪影響的程度、對犯罪人的態度以及是否與犯罪人達成了刑事和解等。社會調查報告中應當盡量附有證明這些客觀事實情況的相關文件。社會調查報告中的建議部分是指進行社會調查的律師和社會團體中的調查員依據調查的情況向司法機關提出處理該未成年人的建議,主要包括是否應當取保候審,是否應當被不予批準逮捕,是否可以酌定不起訴,是否可以對未成年人從輕、減輕、免除刑罰或者適用緩刑等。
五、社會調查報告的作用
在偵查階段,社會調查報告可以作為公安機關訊問未成年人和決定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適用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非羈押強制措施以及檢察機關不予批準逮捕的重要依據。在審查起訴階段,社會調查報告可以成為檢察院是否酌定不起訴的依據。在審判階段,社會調查報告可以作為法院決定對未成年被告人從輕、減輕處罰、判處緩刑等輕刑的重要參考依據。法院作出裁判后可以根據社會調查報告提供的信息對未成年人進行幫教。在執行階段,執行機關可以根據社會調查報告采取針對特定未成年犯罪人的矯正方法,盡快消除其危險性,使其成為正常健康的公民。
論文摘要本文適應我國東北地區的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方案進行了研究與實踐,擬培養出適合我國東北的區社會體育專業人才,促進東北地區社會體育的發展。
1 研究方法與對象
(1)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運用調查法和文獻資料法。
(2)研究對象。是主要以吉林省的長春地區、吉林地區、白城地區為研究對象。
2 結果與分析
2.1 東北地區社會體育專業辦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對吉林省的各主要地區進行實際調查,各高校專業辦學規模有了迅速的發展,雖然辦學規模達到快速發展階段,但是,我國的社會體育專業教育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還沒有形成自己特有的辦學特色和辦學體系,適應我國東北地區體育發展需要的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
2.2 社會體育專業教育內容的總體框架
(1)教育內容的構成。根據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本專業的教育內容包括普通教育、綜合教育和專業教育三部分。由本專業的教育內容形成相應的知識體系,包括普通教育知識體系、綜合教育知識體系和專業教育知識體系。(2)學分、學時修讀要求。建議本專業學士學位的修讀總學分原則上位160-180學分。教育內容的學分比例見學分分配比例表,各類課程內容學時為2560-2880學時(可按16-18學時/學分計算,本規范以16學時/學分計算)。
2.3 專業教育內容的知識體系
(1)專業教育內容的知識體系的框架。本專業教育內容的知識體系由專業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專業實踐構成?;A知識包括體育科學基礎知識、社會體育基礎知識與技能;專業知識主要由健身與休閑運動指導、健身與休閑俱樂部管理和體育社會工作等知識構成;專業實踐由社會調查、專業實踐設計、專業見習、專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等構成。
(2)專業教育內容的知識體系的基本內容。根據東北地區社會體育專業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要求,本規范對專業教育內容知識體系中的不同知識領域做出相應的界定教育內容的設計如下:①基礎知識:體育人文社會學、運動人體科學、運動技能、相關學科。②專業知識:健身與休閑運動指導、健身與休閑俱樂部經營管理、體育社會工作等。③專業實踐:社會體育實踐:社會調查、專業實踐設計、專業見習/專業實習、畢業論文。
2.4 專業教育內容的課程體系
按照本專業的知識(技能)領域要求,東北地區根據地區特色構建課程體系。專業課程體系包括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方向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實踐教學環節和畢業論文。
(1)專業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是社會體育專業的學科基礎課程,屬于必修課程,是專業教育內容的基礎知識,為專業方向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
專業基礎課程及知識單元概括:課程名稱:體育學概論、社會體育概論、體育社會學、社會體育活動的組織與管理、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體育保健學、體育心理學、體育科研方法、體能訓練、社會體育基本運動項目。
基本要求:社會體育專業基礎課程應按照上述內容設置。社會體育基本運動項目應在健身類基本運動項目和球類運動項目中各選一項,每個項目課程建議2個學分。
(2)專業方向課程。專業方向課程重點突出與本專業相關的知識與技能的培養,是專業教育內容的專業知識,使學生具備較強的專業知識、技能以及應用操作能力。
專業方向課程及知識單元:專業方向課程(下轉第192頁)(上接第179頁)屬于專業必修課程,主要偏重于社會體育領域中的專業知識和工作技能。專業方向課程內容的涉及領域比較廣泛,考慮到東北地區不同地區存在的較大差異性,以及社會體育發展狀況的不平衡。本規范設置健身與娛樂運動指導、健身與休閑俱樂部經營管理、體育社會工作三個專業方向課程模塊,建議修讀學分為25-30。
專業方向課程及知識單元基本要求:在設置專業方向課程根據培養方向規格的要求,以某一方向課程為主進行設置,也可以適當兼顧其他方向課程,形成本方向的專業必修課程。
(3)專業選修課程:專業選修課程主要突出與本專業相關聯的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是專業必修課程內容的拓展與補充,使學生具備較寬的適應面和較強的適應能力。專業選修課程分為限制性選修課程和任意選修課程。建議修讀學分:35-45,限制性選修課程約20學分,任意選修課程約25學分。
(4)實踐教學內容及體系。
社會調查:在第一學期安排不少于1周的時間進行社會調查。使學生深入實地了解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了解社會體育發展情況、公共體育場館經營狀況、街道或社區體育開展情況、各類體育健身俱樂部的運作機制與市場發展前景。完成一份社會調查報告。以優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評定成績。
在第二學年安排不少于2周的專業見習。為學生提供接觸社會體育企事業單位的機會,了解社會體育所涉及的各類工作崗位的情況。見習期間記錄見習日志,完成一份見習報告,以優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評定成績。
專業實踐設計:在第三學期安排不少于2周的專業實踐設計。專業實踐設計包括健身技術指導、體育營銷與管理策劃、全民健身活動推廣、體育中介服務等內容。主要的目的是為專業知識和技能提供應用機會,為專業實習奠定基礎。建議學生結合專業學習的方向,最少選擇一項內容,設計一份完整的策劃書和計劃書,通過一定的實踐,最終形成一份為專業實踐設計報告。以優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評定成績。
專業實習:在第四學期安排不少于10周的專業實習,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合理地安排專業實習崗位,實習崗位主要是管理崗位、技術指導崗位、銷售崗位等。實習期間記錄實習日志,完成一份實習報告。以優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評定成績。
畢業論文:在第四學年安排畢業論文撰寫及答辯。根據學生的選題配備指導老師,并通過論文答辯。以優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評定成績。
3 結論
隨著東北地區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保障體系逐漸健全和完善,社會體育的生活化主要體現在公益性和社區、單位福利型持續發展、準經營型大幅度增長、商業經營型逐步發展。因此,在此現狀下,在高校建立一套社會體育專業的教育內容和知識體系,來培養符合東北地區需求的社會體育專業人才,促進東北地區社會體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2004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
一、課外閱讀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對一個善于思考的學生來說,他在腦力勞動上所花的時間,大約有三分之一是用在閱讀教科書上,而三分之二是用在閱讀非必修的書籍上面的,因為,思考習慣的形成,在決定性的程度上是取決于非必修的閱讀的。如果一個學生只讀教科書,把全部時間都花費在準備必修課上,那么學習對他來說就會變成不堪忍受的負擔,并由此而產生許許多多的災難?!币虼私處熞M織學生閱讀報刊和一些必要的課外書籍,如《中學生時事政治報》、《半月談》、《文摘報》等。報刊上的許多內容與思想品德課的內容,特別是與時事政策教育的內容密切相關。對學生進行時事政策教育的內容絕大部分來自課外資料,讀這些課外資料,可以讓學生了解世界各地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和民族習俗,可以讓學生增長見識、豐富知識,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激發其學習思想品德課的興趣。
二、寫小論文
初中思想品德小論文的寫作,有利于培養學生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觀點、立場和方法去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對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指出:堅持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與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實踐相統一是課程的基本原則。堅持小論文的寫作,可以更好地落實思想品德課教學知識、能力、覺悟三統一原則,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能夠促使學生關心國內外大事和自己周圍的日常小事,增強他們的社會意識和責任感。
三、辦好黑板報、手抄報
黑板報和手抄報是學生探討問題、交流經驗、發表意見的重要陣地,是鞏固、檢驗思想品德課學習的有效手段。通過辦黑板報和手抄報,可鍛煉學生的搜集材料能力、整體設計能力、審美能力、動手能力,也能提高學生運用所學思想品德知識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我組織學生辦了一期以“自古以來是中國的領土”為主題的黑板報和手抄報。在辦報的過程中,學生搜集了證明“自古以來是中國的領土”的歷史依據、地理依據、法律依據,運用所學思想品德知識分析論證了“自古以來是中國的領土”,進一步明確了維護國家安全和國家統一是公民的政治義務,實現了思想品德課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的有機統一。
四、專題報告會
專題報告會可根據教材的實際和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需要而定。我們邀請區黨校老師為學生做了十報告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的專題報告。通過報告會,學生對九年級思想品德課的“資源國情”、“環境國情”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并充分認識到:人類只有一個地球,我們必須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保護好生態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報告會,使課本原本枯燥的知識變得有趣豐富,喚醒了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激發其建設“美麗中國”的美好愿望。
五、社會調查
CGSS與GSS的一個比較
風文笑天(2007)對發表在《社會學研究》上的2004年第2期至2006年第3期所有論文中利用抽樣調查數據撰寫的全部研究中的論文中的回收率進行了統計,發現在27篇論文中,有8篇沒有報告調查回收率,甚至有4篇沒有辦法通過其他方式計算其回收率。在通過各種方式能夠得到調查回收率的23篇論文中(涉及16項調查),有17篇(屬于11項調查)回收率超過了90%。特別是其中兩項全國范圍的大規模調查(樣本量在6000份左右)的回收率更是達到了99.2%和99.9%。這兩個調查分別為“中國社會結構變遷調查”和“2003年度中國綜合社會調查(簡稱CGSS)”,筆者選擇對CGSS2003做一分析,原因有三個:一是CGSS的影響范圍較大,是國內目前比較正規、調查質量比較好的一項全國范圍的調查項目;二是CGSS2003的調查回收率比中國社會結構變遷調查還高,達到驚人的99.9%;三是與筆者的經歷有關,如此高的回收率與筆者所了解的CGSS調查情況完全不符,筆者曾經接觸過CGSS的調查員與督導員,他們給筆者的反饋是調查進行得并不十分順利,經常會被拒訪,這么高的回收率與事實是不符的。筆者認為,比較分析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和分析方法,能夠更深刻的認識調查回收率。因此,本文將美國綜合社會調查回收率與中國綜合社會調查回收率做一對比分析,以便更好的展現國內調查回收率的現狀。美國的全國綜合調查(簡稱GSS)是一項從1973年開始實行的、面向全美國的、連續的大型社會調查計劃。在這個調查的支持下,美國芝加哥大學以此為基礎建立了一個規模龐大的、開放性的抽樣調查數據庫,免費為全世界的社會科學研究者使用,為推動社會科學和社會政策研究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2003年之前,大型的、連續開展多年的、開放的全國性數據庫在我國社會科學研究領域還是一個空白。這一年,參照美國GSS,由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和香港科技大學調查研究中心共同推進中國大陸的綜合社會調查(簡稱CGSS)項目啟動,從2003年開始至2008年度的調查是這一項目的第一期(每年一次,其中2007年暫停了一年),目前在中國綜合社會調查項目的官方網站上已經公開了2003~2006年的4次調查數據。在官方網站中,筆者并未看到調查回收率的狀況,甚至連樣本規模也未作說明,能看到的只是其列出的完成有效樣本規模。為了計算其調查回收率,筆者查閱了其中國綜合社會調查項目組編寫的《中國綜合社會調查報告(2003~2008)》,在書中對樣本規模進行了說明,所計算得到的調查回收率具體情況見表1。由表1可知,美國綜合社會調查的歷年計劃調查樣本規模、完成的有效樣本規模和回收率都被明確的給出或者可以經過計算得出,都穩定在70~80%之間。而中國綜合社會調查通過計算得出以上的回收率結果,讀者稍微看一眼,就肯定會問,為什么CGSS的調查回收率如此奇怪?其回收率接近等于甚至都超過了100%。這也是本文所要分析的第三個問題。
為何CGSS調查回收率如此奇怪
根據調查回收率的定義和計算公式,可知其涉及的是樣本規模和實際完成的有效樣本量。除非普查或者所有被調查者的特征都一樣,否則所有旨在根據樣本特征來推論總體特征的抽樣調查,都面臨一個如何確定樣本規模的問題。因為,在一項抽樣調查研究中,按照一般程序,在研究設計階段,研究者在界定了總體之后會制定一個抽樣框,按照一定的規則從這一抽樣框中抽取樣本。在實際抽取樣本之前,需要確定樣本規模。一般來說,樣本規模的大小與總體規模、估計的把握性與精確性要求、總體的異質性程度以及研究者所擁有的經費、人力和時間有關(風笑天,2009),樣本規模往往是研究者綜合考慮有關影響因素之后進行主觀判斷的一個結果。以CGSS為例,其計劃調查的總體樣本規模的大小的確定考慮了很多因素才最終確定的。在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中國綜合社會調查項目編組編寫的《中國綜合社會調查報告(2003~2008)》中明確寫到:“綜合考慮精確度、費用以及調查實施的可行性等因素,以及以往若干全國社會調查的經驗,再加上考慮到調查實施中通常會存在一部分戶內找不到、或沒有合格調查對象以及各種原因造成的無回答等情況,根據對回答率的估計,以及總體劃分為五個抽樣框,我們把樣本量確定為10000。這10000個樣本不僅能滿足對總體的估計,而且也能滿足抽樣框各自總體的估計,所以是比較合適的樣本量”(李路路等,2009)。筆者認為,CGSS在研究設計時確定的計劃調查樣本規模是十分明確的,即10000個,那么根據調查回收率的計算公式,作為分母的計劃調查樣本量為10000個,如果問題并非出在抽樣設計中的樣本規模這一分母上,那么就只能出在作為分子的完成的有效樣本規模上。完成的有效樣本規模表明的是調查的具體開展過程中的完成了多少個有效的樣本量,這涉及到了調查的具體實施過程。根據CGSS歷年調查結果(見表1),可以發現實際完成的有效樣本規模居然和計劃完成的樣本規模幾乎一致、或甚至比計劃完成的樣本規模還要多。因而,對第三個問題的回答引出了筆者所要分析的第四個問題:在實際實地執行過程中發生了什么,從而導致實際完成的有效樣本規模出現這樣的情形。
實地執行過程中發生了什么
CGSS依據其抽樣方案(具體抽樣方案見其官方網站或《中國綜合社會調查報告(2003~208)》一書)可以確定到居委會或村委會,在抽中的居委會/村委會中如何抽取居民戶和抽中的居民戶中如何抽取被調查者,則是實地執行的內容。那么在這個實地執行過程中發生了什么呢?仔細分析實地執行過程的程序,可以發現問題出現在居民戶抽樣的過程中,如在城市居民戶抽樣中:“隨機選取起點之后(可以是翻一本書看頁數或看一下表等方式),按右手原則,隔六抽一(如果起點是第三戶,中間凈隔六戶,即第二戶應抽取第十戶),同時標注其+1(下一戶)及-1(上一戶)戶地址,并多抽3倍的備用地址”(李路路等,2009)。不難看出,問題就出在最后一段話上面——并多抽3倍的備用地址。那么這些備用地址來干什么的?再看下面一段話:“如果所抽取的地址不夠使用,則由抽樣員在此居委會繼續抽取,如果該居委會地址全部抽完,訪問中仍然不夠用,則繼續按右手原則在相鄰居/村委會進行抽取”(李路路等,2009)。這多抽的3倍備用地址是用來干什么的?答案已經很明顯了。由于現實被調查者和調查者的各種特殊情況,總會導致樣本中的某些個體無法成功訪問,或者說總有一部分樣本會訪問失敗,那么多抽的這3倍的備用地址的居民戶就是用來作為替補那么訪問失敗的樣本的,甚至于在多抽的3倍備用地址仍不夠用時,還需繼續在相鄰的居委會/村委會抽取備用地址以彌補訪問失敗的樣本。為了更好的理解這種備用地址導致所發生的變化,筆者舉一個例子:一項調查計劃從總體抽取400個調查對象作為樣本,研究者采用結構式訪問的方式收集資料,實地執行中訪問了400人,實際成功訪問240人,那么該項調查回收率為60%。而遵循CGSS的方式,則以上調查則變成為:一項調查計劃從總體中抽取400個調查對象作為樣本,研究者采用結構式訪問的方式收集資料,實地執行中第一步抽取400人作為調查對象,筆者稱之為樣本1;第二步抽取另外1200人作為替補調查對象,筆者稱之為樣本2;第三步對第一步所抽取的400個樣本進行訪問,如果全部成功則到此結束;如果未能成功,如成功訪問了240人,則缺少的160人,則從第二步選擇的1200人即樣本2中選擇替代者進行訪問,直到訪問成功160人,調查結束。如果這樣本2中的1200人種未能成功訪問160人,則還需要在其它地域如相鄰的居委會抽取人員作為調查對象進行訪問,這部分被抽取的調查對象筆者稱之為樣本3,直到160人滿為止,調查結束。該項的回收率理論上按照調查回收率的公式計算為100%。任何一個讀者看到這里對100%回收率都會存在疑問,即是不是公式本身有問題?筆者認為,問題不是出現在公式上,而是由于實地執行過程中的操作導致按照這一個公式進行計算得到的回收率變得毫無意義。根據CGSS的調查方式,原本作為計劃調查樣本的規模變成了實際調查過的完成的有效樣本規模,即在計算公式中本應作為分母的樣本規模變成了作為分子的完成的有效樣本規模,那么分母在哪里呢?筆者認為,實地執行過程中所調查的所有樣本,不論是訪問成功還是訪問失敗,構成實際調查回收率的分母即實際發生的訪談數量,那么這個分母的數字是究竟為多少呢?從調查的實際過程來看,樣本1肯定是包含在分母中的,樣本2和樣本3也或多或少的包含在分母之中。用公式表示為:實際調查回收率=計劃完成的樣本量(/計劃完成的樣本量+備用樣本的使用量)=樣本1(/樣本1+樣本2(部分或全部)+樣本3(0或部分或全部))從以上公式中可見,分母數字究竟多大,已經很難確定,因為在實地調查的執行中一旦完成了樣本1規模的數量,調查就已經結束,此時,已經調查了的樣本2和樣本3中調查對象屬于分母,尚未調查的樣本2和樣本3中的調查對象不屬于分母。在CGSS調查中,實地執行過程是由具體調查單位執行的,他們對訪問過程的記錄是不全面和不詳細的,甚至可以說是有問題的,使得這些調查人員究竟調查了多少個樣本2和樣本3,CGSS項目組是無從得知或者很難統計的。一方面,實際調查回收率的分母的確切數字無法得知,導致實際的調查回收率已經成謎;另一方面,CGSS按照回收率的定義進行計算,其調查回收率就變的如此奇怪,甚至調查回收率超過100%?;谝陨戏治?,筆者認為,CGSS在實地執行過程中發生了一些重大改變,樣本規模被替換了,即實地調查的樣本規模并非計劃調查的樣本規模,而是實際發生的訪談數量。實地執行中的樣本規模除了包含研究設計中計劃調查的樣本量之外,還包含了計劃外的替代樣本,這種將樣本規模引入實地調查過程的做法,導致的結果是其調查回收率已經不可知了。筆者認為,樣本規模與調查中的無應答數量是相關的,然而,無應答數量對于樣本規模的影響是發生在研究設計階段時確定樣本規模中的,無應答個案的存在導致樣本規模會大于研究需要的被調查者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