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2 22:39:2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商業銀行信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信息不對稱逆向選擇道德風險信貸
銀行是經營資金融通業務的中介,信貸業務是商業銀行資金運用的核心業務。而在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中普遍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問題。2001年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了三位美國經濟學家——喬治·阿克爾洛夫、邁克爾·斯賓塞、約瑟夫·斯蒂格利茨諾貝爾經濟學獎,以表彰他們在信息經濟學領域做出的杰出貢獻。1970年阿克爾洛夫發表了《次品市場》,他認為在二手車市場上,買賣雙方重復博弈的結果使二手車成交量很小,其原因就在于信息不對稱。1973年斯賓塞在其論文《勞動市場信號》中對勞動力市場存在的信息不對稱進行了深層分析。1976、1981年斯蒂格利茨相繼發表文章,分析了保險市場和信貸市場存在的道德風險問題。本文將運用信息不對稱理論對我國商業銀行的信貸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對策。
1信息不對稱理論
信息不對稱是在市場交易中,交易的一方對另一方缺乏信息,進而影響其做出正確決策,導致交易效率降低的現象。根據信息經濟學理論,信息不對稱(InformationAsymmetry)分為事前的逆向選擇(AdverseSelection)和事后的道德風險(MoralHazard)兩種情況。逆向選擇是交易事前的信息不對稱。阿克爾洛夫在分析二手車市場認為,在二手車市場上有好車也有壞車,買主很難分辨出來。所以買主愿意支付的價格是二手車的平均價格。好車的賣主索要的價格高于市場的平均價,壞車的賣主很愿意以平均價出售。從而導致好車退出市場,只剩下壞車。金融市場上同樣也存在這種事前的逆向選擇,最終的結果也是好的借款人退出市場,市場上留下的是質量差的借款人。道德風險是交易事后的信息不對稱。在金融交易發生之后,借款人可能用貸款人的資金從事風險更高的業務,以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比如企業用信貸資金從事高風險的投資。信息不對稱普遍存在于我國商業銀行中,使得銀行交易效率降低,金融風險增大。
2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關系的信息不對稱
2.1惜貸現象
由于借款人與銀行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銀行缺乏對借款人真實的經營和財務狀況的了解。借款人對自己的信用水平、償債能力、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非常了解。銀行提供的貸款利率是社會風險度的平均值。這樣就會產生逆向選擇問題,風險低的借款人覺得利率太高不愿意貸款,風險高的借款人卻積極地尋求貸款。貸款銀行單憑借款人的財務資料很難判斷誰是風險低的借款人,誰是風險高的借款人,而且有些風險高的借款人為了取得貸款,向貸款銀行隱瞞真實情況,更有甚者提供虛假信息,提供給銀行的是虛假的財務報表。當銀行難以正確判斷時,就會拒絕借款人的請求。商業銀行和借款人之間重復博弈的結果導致產生“惜貸”和“慎貸”現象。
2.1不良貸款問題
在做出貸款決策時,銀行最關心的是借款歸還問題。然而銀行對借款人的情況了解始終是有限的,在貸款發放之后,一些不良借款者欠貸、賴貸、逃貸,難以歸還貸款,這就會產生不良貸款,銀行同時會遭受經濟損失。2003年末據國家統計局統計,銀行業主要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為2.44萬億元,不良貸款的比例為17.8%。1999年國家投資組建了信達、長城、東方、華融四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這是專門剝離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金融機構。當時為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剝離了1.4萬億元不良資產,但到目前為止,我國的不良貸款率還是很高。我國的金融資源配置仍然處于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對不良貸款的控制主要是依靠行政手段和強制措施,所以金融資源的配置處于無效率狀態。信息不對稱也是不良貸款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3存款客戶盲目選擇銀行
存款客戶和銀行之間也是債權人和債務人的關系。銀行作為債務人對自己的信用水平和財務狀況的了解顯然超過存款客戶(債權人),這種狀況容易導致信息不對稱。存款客戶有可能誤選一家信用水平低的銀行,或者銀行有可能用客戶的資金從事高風險業務,那么存款客戶就處于不利的位置。尤其在我國目前還沒有建立信用評級制度,銀行也沒有定期向客戶公布自己的財務信息,存款客戶更加難以判別金融機構的質量,在選擇銀行時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在無法判斷時,利率就成為存款客戶選擇商業銀行的標準。信用水平較差的銀行自然會以高息攬存,然后銀行用高息攬存的資金從事高風險的業務以獲得高額利潤。一方面,如果銀行的業務出現問題,存款客戶就會遭受損失;另一方面,如果客戶對銀行缺少信心,客戶就會抽回資金,銀行有可能出現“擠兌”現象。這樣對雙方都不利。
2.4中小企業融資困難
中小企業很難從銀行獲得貸款的真正原因是信息不對稱。中小企業融資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嚴重束縛了企業的發展。中小企業經營規模小,發展前景難以預測,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這就是中小企業的經營特點。從我國的銀行業結構來看,我國的銀行業過于集中,中小金融機構發展不足,金融資產過于集中于大銀行。中小企業獲取貸款的渠道主要是通過銀行,銀行對中小企業的發展無法預測,向其提供的貸款也就很少。企業有大量的融資需求,但是無法得到滿足,而銀行有大量的閑置資金卻不敢貸出去。一方面是企業貸不到款,困擾著中小企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是銀行找不到合適的客戶,不能實現利潤最大化。社會的資源無法實現最優配置,這同時也表明我國商業銀行在信貸決策上存在問題。這些都是由于信息不對稱引起的。信息不對稱的存在,使得企業融資困難,同時也影響了金融市場的正常運轉。
3解決信貸關系中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對策探討
3.1加快利率市場化的進程,放松貸款利率管制
長期以來我國的利率管制是相當嚴格的,這使我國的金融市場的發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資金的資源配置效率無法得到優化,貨幣政策的作用得不到很好得發揮。利率市場化使金融機構可以依據自身的資金供求、頭寸、盈利及風險等因素自行控制的利率,使資金的供需狀況得到真實的反映。從貸款方面看,利率市場化后,讓利率反映貸款項目的風險度,對風險進行合理量化。在受理每筆貸款申請時,銀行對借款人的風險進行全面評估,對于風險越大的、資信程度較低的客戶,收取高貸款利率,這樣可以補償較高風險帶來的損失。對于風險小的、資信程度較好的客戶,收取低的優惠貸款利率,有利于吸引高質量、低風險的客戶群。所以加快利率市場化對于解決信貸市場的信息不對稱是很有必要的,這不僅是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和完善的需要,也是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
3.2建立信用評級體系,使信用擔保市場化
在一些經濟發達國家都有專門的機構從事企業的資信評定工作,它以獨立、客觀和公正為原則,按照經濟標準、法律標準和道德標準對企業的歷史、現狀與趨勢進行綜合分析,所提供的分析報告和評定結果可以反映一個企業值得信賴的程度。信用評級可以對借款人未來債務清償能力和信賴程度進行評判。我們不僅對商業銀行的信用進行評級,而且對借款人的信用也進行評級。對商業銀行的信用進行評級可以避免存款客戶盲目選擇銀行,使存款客戶在存款之前就對銀行的資信、經營狀況、盈利能力、管理水平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再做出選擇。對借款人的信用評級,使銀行能夠得到充足的有關借款人的公開信息,辨別客戶的優良,做出正確的貸款決策。信用擔保市場化有助于提高金融市場運轉的效率。
3.3完善法律制度,充分保護各個主體的利益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法律法規不健全是信息不對稱的重要原因,為了降低信息不對稱產生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各個國家都制定了相關的法律對金融市場進行規范市場,以此保證公平交易和正當競爭,從法律上保證經濟主體的利益,對于欺詐行為給予嚴厲打擊。用法律制度迫使債務人披露真實信息,對那些提供虛假信息,做假帳的借款人進行嚴厲的懲罰。使銀行在良好公平的環境下運用多種手段,減少不良貸款,提高盈利水平,應對國際競爭。
3.4加快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為中小企業建立一個良好的融資環境
我們要完善銀行體系結構,為解決大銀行和小企業的沖突,就要使中小金融機構多樣化,建立與企業規模相適應的金融機構,使之和我國的經濟構成相適應。我們不僅要有商業性中小金融機構,也應當有政策性中小金融機構,不僅要發展城市中小銀行,也要發展城鄉信用社。在這樣的銀行體系結構中,中小企業取得貸款更加容易,同時也促進了中小企業的發展。
4結論
由于信息不對稱,信貸市場上確實存在一些實際問題,致使我國一些商業銀行的信貸工作缺乏效率。確立完善的信息機制,促進信息的充分化、對稱化,是我們解決信息不對稱,降低銀行信貸風險的關鍵。為此,一方面,我們需要不斷地深化銀行業改革;另一方面,要結合我國體制轉軌的現實,不斷進行制度創新,支持經濟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Akerloff.G.“TheMarketfor‘lemons’:QualityUncertaintyandtheMarketMerchanism”[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70(84)
2Stiglize,J.andA.Weiss,“CreditRationinginMarketswithImperfectInformation”[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1(71)
3闕方平.中國銀企金融交易:信息不對稱及其對策研究[J].經濟評論,2000(1)
4劉端.信息不對稱對信貸市場結構的影響[J].當代經濟科學,2001(3)
5米什金.貨幣金融學(第四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商業銀行信貸集中的表現形式多樣,目前,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集中主要表現為以下六種形式:
(一)商業銀行信貸權限的集中
一方面,貸款權和審批權的集中。隨著信貸管理體制的改革,商業銀行建立了集權式的信貸管理模式,大規模上收貸款管理權限,貸款權和審批權逐步上收于總行和一、二級分行,總行和省行的直貸規模不斷擴大,省行以下機構對項目貸款和新開戶企業貸款沒有審批權,只有短期流動資金貸款審批權,且金額不大。多數基層行,特別是縣支行沒有貸款權。另一方面,基層信貸網點的退出。伴隨著集約化經營改革,商業銀行為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普遍實行了集權式的信貸管理模式,商業銀行在機構重組中信貸網點撤并步伐逐漸加快。據統計,2000年底國有商業銀行機構數量為120909個,到2004年底減少到77992個。
(二)經營資金出現集中趨勢
為有效控制風險,多數商業銀行通過實行二級準備金制度和優惠利率,將基層行吸收的資金集中到分行,統一調度使用。國有商業銀行上存的超額儲備利率一般高于法定存款準備金利率1.53個百分點左右,有的則高出2.61個百分點,大部分行在3至4個百分點。這樣就出現了資金向分行集中,而基層行大多數則變成了吸存機構的現象。
(三)信貸投向行業的集中
隨著金融機構貸款面逐步縮小,新增貸款向少數行業集中趨勢明顯增強。主要表現為商業銀行信貸資金集中投向一些優勢行業、壟斷行業(如電力、電信、煙草、交通、鋼鐵等)的集中。貸款行業分類統計顯示,2003年金融機構全年發放的制造業貸款占貸款新增額的20.1%,比上年上升3個百分點;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為9.9%;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為8.4%。[1]
(四)銀行信貸客戶的集中
從貸款的所有制性質及規模來看,信貸資金主要投向了國有控股企業,即大企業、大行業。而對于我國經濟貢獻率越來越大的民營中小企業等非公有制企業,各家商業銀行則大多采取提高門檻的態度,拒之于門外。在我國,中小企業創造的GDP超過了50%,但僅得到金融資源的30%;而創造GDP不足50%的國有大型企業卻占用了70%的金融資源。[2]
(五)信貸區域的集中
目前商業銀行通過收縮基層機構網點,尤其是大量撤并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機構,支持重點逐步向大城市及經濟發達地區轉移。[3]大量撤并機構的同時,由于經營資金的集中,各商業銀行在資金的調度上出現由欠發達地區向發達地區的轉移(見表1)。
表1國有商業銀行年新增貸款分布地區情況表
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中國金融年鑒》(2001―2004)。
由表1可見,2004年國有商業銀行發放的貸款中東部地區新增貸款占全國新增貸款余額的78.16,而中部和西部僅占14.12和18.73。據統計,2003年全部金融機構發放的貸款中東部地區貸款新增18711億元,占貸款增加總額的68%,中部地區貸款新增4182.7億元,占貸款增加總額的15%,西部地區貸款新增4195億元,占貸款增加總額的15%。各金融機構總行新增貸款562.9億元,占貸款總額的2%,其中90%左右發放到東部地區。各項貸款余額較大的省(市)有廣東、浙江、上海、北京、江蘇、山東,該六省(市)全部集中在東部地區,其各項貸款余額為7.5萬億元占全國的47%。信貸地域分配的不平衡造成東西部經濟發展差距進一步拉大。
(六)貸款期限的集中
銀行存貸期限結構不匹配現象十分嚴重,具體表現為短期貸款投放比例下降,而1年期以上的中長期貸款比例則不斷提高。2000年,金融機構的中長期貸款余額為27931.19億元,占當年貸款余額的28.11%,然而,2005年中長期貸款余額達87460.42億元,占當年貸款余額的44.92%。數年間,中長期貸款共增長59529.23億元,年均增長率達到25.64%;而短期貸款的年均增長率僅為5.87%。
二、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集中的成因分析
(一)銀行自身因素分析
1.銀行經營理念的轉變,是信貸集中的主要因素。近年來,受宏觀形勢影響,不少企業在改革、改制過程中,償債能力弱化,借破產改制之名逃廢債務的現象時有發生,金融機構不良資產比例較高,加劇了商業銀行的風險。銀行為保證自身效益,信貸資金投向必然進行收縮、調整。[4]為追求利潤最大化,最大限度的規避風險,銀行對信貸資金實行集約化管理,制定嚴格的授信制度,普遍實施“雙大、雙優”戰略,將新增貸款資金不斷向大城市、大企業和信譽好、效益好的企業集中,抑制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投入。由此可見,信貸集中是商業經營行為理性選擇的結果。
2.信貸管理體制的限制。一是商業銀行管理體制的高度集中。由于商業銀行實行一級法人管理體制,省行以下機構不具備法人資格,所有信貸政策及管理制度由總行決定,分行以下機構只有按照總行規定執行,極大地限制了基層行的信貸投放能力。在總行大幅度上信貸權限和信貸投向逐步向大城市、大企業和大項目傾斜時,各分支機構信貸必然逐步向少數企業、少數行業、少數地區集中。二是實行嚴格的信貸責任制度。為防范信貸風險,各商業銀行普遍實行審貸分離制度、第一責任人制度,但責任與激勵機制不對稱,導致信貸人員在審查項目時慎之又慎,對成長性企業往往采取少貸或不貸來回避風險的消極態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貸集中的形成。
3.商業銀行競爭的加劇導致信貸集中的趨勢日益明顯。一方面,商業銀行為規避風險,有效加強風險控制,將個人利益與風險狀況直接掛鉤,從而要求各行加大投入以增加收入來源;另一方面,商業銀行還要考核經營效益,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不斷爭奪大客戶、優質客戶以獲取更多盈利。大企業由于其自身資金實力比較雄厚,管理制度比較健全,抵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強,既能給金融機構減少信貸管理成本,也能給金融機構帶來規模經濟效益。由于商業銀行的激烈競爭,從而進一步導致信貸集中增強。
(二)銀行外部因素分析
1.國家政策的干預促成信貸集中的形成。隨著國有企業改革深化,配合國有企業實行“抓大放小”的改革措施,國家采取了一系列產業結構的調整,而產業結構調整主要依賴銀行貸款結構調整來實現。銀行為配合國家啟動內需拉動經濟增長宏觀經濟的政策,投放大量資金支持一批基礎行業和項目的建設,重點支持國債配套項目的生產,從而產生信貸集中。此外,地方政府的產業導向,影響金融機構的貸款投向,也促成信貸集中的形成。
2.金融生態環境的好壞影響銀行信貸集中。經濟環境的好壞決定金融融資效率的高低,從而影響信貸資金的投放。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高,社會信用狀況好,吸納資金能力強,就較易獲得銀行信貸的支持。大企業尤其是能源、交通、水電等國家支柱行業和企業,經營管理水平較高,效益穩定,經營風險相對較小,因此,成為銀行放貸的首要對象。特別是國家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擴大內需以來,重點行業和大型企業得到了優先發展,信貸集中趨勢日益明顯。
與之對應,欠發達地區以及大部分中小企業由于宏觀環境和自身經營等原因,發展前景不夠明朗,抗風險能力較差,加之國家信用擔保體系尚未健全,以及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居高不下的狀況,限制了銀行的信貸投入。此外,部分企業利用不規范改制,大量逃廢銀行債務,加劇了銀行的風險,破壞了銀企關系。商業銀行出于防范風險考慮把貸款重點投向風險相對較小,信譽度較高的大型企業和重點行業已成為一種無奈的選擇。
三、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集中的影響
信貸集中是銀行強化信貸管理、加強內部控制的結果,體現了經濟發展狀況對信貸需求的客觀要求,有利于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利于貨幣政策的貫徹與實施,有具積極的一面。但同時,信貸集中對經濟發展也產生了一定的不利影響。
(一)信貸集中的有利方面
1.有利于重點企業和基礎項目在經營發展過程中獲得充足的資金。銀行信貸資金集中企業,一般都是重點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一些效益好、有發展前景的大型企業,這些企業在國民經濟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對區域經濟發展起著關鍵的作用。[5]銀行信貸資金的適當集中,有利于進一步推動重點企業的發展,促進其優勢充分發揮,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從而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區域經濟績效的提升。
2.有利于優化信貸資源配置,提高金融資產質量。信貸集中是商業銀行短期內改善經濟效益的理性選擇,信貸資金投向經濟效益高、市場發展前景好的行業與企業,有利于充分發揮信貸資金的使用效益,實現信貸資金的良性循環。信貸資金集中支持于優勢企業,符合信貸資金配置的三性原則,經營效益逐步改觀,有利于銀行在更大范圍內優化信貸結構,確保各行最基本的收息率和優化資產率。
3.有利于銀行防范金融風險。信貸資金集中于發展前景良好的大中型企業及行業,有利于優質客戶群體的培養,減少貸款投向失誤,減少基層銀行盲目放款的現象,保持信貸資金的穩健運營,規避信貸資源粗放擴張積累的風險。由于國家重點企業基本不存在倒閉風險,不易對銀行造成較大金融風險,對銀行信貸資產持續惡化的局面的扼制起到了明顯作用。
(二)信貸集中的不利影響
1.信貸的過度集中,導致貨幣政策傳導不暢。一方面,由于實行二級準備金,資金逐漸向上級行集中,削弱了基層行的放貸能力,對區域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小企業的支持甚少,造成區域經濟的資金供求失衡,對微觀經濟造成不利影響。中央銀行穩健的貨幣政策與商業銀行實際的貸款投向集中矛盾,阻礙了貨幣政策的傳導,使貨幣政策的調節效應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大量資金投向少數企業、行業,使這類企業因輕易獲得銀行大量信貸資金產生投資高風險和行業沖動,一定程度上將助長某些行業和企業的非理性擴張,導致經濟泡沫的形成,降低全社會的資金使用效率。
2.形成商業銀行風險隱患。主要表現為:一是經營風險。信貸集中使得銀行信貸客戶固定,收入主要依賴于個別行業甚至個別企業,經營風險進一步集中化。企業經營狀況一旦惡化或市場發生變化,銀行的經營的穩定性和效益性就會受到影響。二是期限風險。大額綜合授信集中于中長期貸款,由于時間越長,可變因素越多,帶來的風險也越大。三是管理風險。由于商業銀行信貸人員受知識水平和行業分析能力的限制,對無法對大型企業的經營狀況、發展前景做出準確判斷?;鶎有袥]有授信權,承擔決策失誤的責任較小,對風險的關注程度則較低;上級行又難以及時準確地了解和掌握企業的各項變化情況,導致貸后風險增加。四是財務風險。目前,銀行的經營收益主要來源于利息收入,貸款過度集中使得銀行的經營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少數大企業的經營狀況。收益的穩定性較差,內耗和銀行經營成本增加,收益相對減少。
3.挫傷了基層行的經營積極性,不利于商業銀行的發展。隨著商業銀行經營戰略的調整,分支機構的存款難以及時轉化為貸款資金,使得基層商業銀行功能退化為吸收存款以及清收不良貸款。信貸集中還導致信貸營銷缺乏積極性,基層行不能主動培養和選擇客戶,難以開拓新的信貸領域和發展中間業務,使銀行缺乏其發展的新的增長點。信貸功能的逐步喪失,使金融組織體系出現結構性缺陷,直接影響到金融機構的長遠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助長了無序的民間借貸的不斷擴大。
4.拉大銀行與中小企業之間的距離。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中的重要而活躍的力量,信貸資金向大企業,大客戶的集中,導致一般客戶尤其是中小客戶取得信貸支持的難度增大。目前,各商業銀行通常常駐機構只對信用評級在A級以上(含A級)的企業提供新增貸款等業務支持,對A-級以下企業發放貸款時則從嚴控制,從而使中小企業進入信貸市場更加困難。[6]一部分有潛力的新興企業,由于發展前景不明朗,金融機構不愿承擔投資風險,從而得不到有力支持。由于商業銀行不能及時給予中小企業以信貸支持,造成信貸供求在時間上嚴重脫節,使企業不得不花費時間和成本尋求新的資金來源,影響了中小企業的發展和金融秩序的穩定。
5.造成區域經濟發展失衡。信貸資金過度向大城市、大企業以及基礎建設、公益項目和事業單位單位集中,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貸款安全系數,卻降低了新增貸款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導致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對資金需求的差異進一步擴大,地區經濟發展失衡。由于在欠發達地區作為經濟主體的企業長期得不到銀行信貸資金的有力扶持,相當部分處于市場成長期、有潛力的企業無法良性發展,從而使當地產業結構、經濟結構得不到有效調整,進一步加劇資金供求結構的矛盾。
四、改進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集中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中央銀行政策窗口指導
中央銀行要充分發揮窗口指導作用,利用貨幣政策工具引導商業銀行合理配置和投放信貸資金,保證貨幣信貸政策的貫徹執行。一是強化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比例的管理,適當限制商業銀行向某些行業和地區增加貸款,對欠發達地區以及中小企業貸款占比應有一定的比例要求,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信譽優良、具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的有效信貸投入,防止對大企業及基礎設施和基礎行業的集中放貸引起的長期金融風險。二是適當增加對金融機構特別是中小金融機構的再貸款投入和再貼現額度,努力把資金支持與農村信用社改革進程有機結合,增強中小金融機構的實力,鼓勵商業銀行運用資金定價手段,積極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資金。三是穩步推行利率市場化,對一些由于銀行為防范風險和維護自身利益而不愿放貸的企業,可以允許貸款行適當提高利率,針對不同的貸款對象和貸款種類確定不同的貸款利率,為商業銀行向中小企業貸款提供必要的風險補償,以高收益來引導信貸投向。四是要對商業銀行的系統性和區域性的信貸集中進行預警預報。中央銀行應對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比例做出限制,發揮信貸登記咨詢系統的作用,定期對銀行貸款投向進行分析。同時,中央銀行也應利用信貸登記咨詢系統通報有關信息,加強各行之間的信息溝通與合作,推廣銀團貸款,避免因信息不對稱帶來的系統性風險。
(二)建立行業風險預警體系
商業銀行應建立對信貸集中行業、集中客戶的授信風險預警線,定期進行集中客戶授信風險分析和評級,重點了解集中客戶所處的行業發展趨勢、實際經營能力等有關情況,研究制定對大企業的授信政策,防止信貸風險的出現;從自身發展著眼,建立適合于中小企業的評級制度,在全面了解掌握企業經營狀況、發展趨勢、市場前景的基礎上,及時進行信用風險評估分析,控制風險總量,并定期對集中客戶的資金使用情況進行跟蹤監測,提高工作效率和對授信風險的管理決策水平。完善貸款利率浮動風險管理制度,積極運用資金定價手段,覆蓋中小企業貸款風險。同時,要建立對企業預期市場供求、價格變化預測等為主要依據的監測體系,建立信貸退出機制,及時主動退出無效或低效的信貸市場,有效規避風險。
(三)完善商業銀行信貸管理體制
一是建立科學的授權授信管理體系。各商業銀行應建立貸款分層決策管理體系,依據系統運行實際,對基層進行實績分類和等級劃分,對不同地區的分支行確定不同的貸款審批權限。在對所有的客戶在評級的基礎上,對每一家客戶包括中小企業給予相應的授信額度,在授信額度之內,由基層行審批發放貸款,既可增加對中小企業的有效信貸投入,也可減少信貸集中帶來的風險。二是完善信用審批操作流程。根據各地經濟發展規模和基層行的經營管理水平,因地制宜,適當下放中小企業流動資金貸款審批權,減少中間環節。三是完善業務考核獎懲機制。建立切實可行的“激勵―約束”、“風險―收益”相對應的激勵機制,既要考核存量和新增貸款中的不良貸款比例,也要考核活化的不良資產比例和創造的優質貸款比例,制定合理的獎懲辦法,激勵信貸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四是基層銀行應拓寬信貸領域。在繼續支持優良企業客戶的同時,擴大個人消費信貸、住房信貸等業務,培育優良個體客戶,優化信貸結構。
(四)進一步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
一是大力促進信用擔保機構的發展,解決中小企業擔保難的問題,解除銀行投入的后顧之憂。各級政府要積極協調、引導和促進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的籌建,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運作機制,合理劃分信用擔保機構與金融機構承擔風險比例,維護并促進擔保機構的健康發展,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貸款擔保難的問題。二是要推動企業債券一、二級市場的發展,建立和健全企業股權、債券柜臺交易制度,實現企業投資主體的多元化,開辟多種形式的風險投資資金的籌資渠道。第三是要大力發展風險投資基金,完善其運作機制,以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支持高新技術型中小企業的發展。在拓寬中小企業進行融資的同時,也可以緩解銀行信貸過度集中帶來新的潛在風險。
(五)加強信用建設,完善金融生態環境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地區為長期保持吸引商業性資金投入的能力,應加快金融生態環境的完善。第一,各級政府部門及相關部門要樹立保護金融債權的意識,建立由地方政府牽頭的金融穩定協調機制,強化管理,加強協調,嚴厲打擊惡意逃廢銀行債務的行為。第二,逐步健全金融司法制度,為改善金融生態環境提供法律支持。[7]在立法上充分體現保護債權人利益的原則,在司法上嚴格執行法法律法規,強化對金融債權的保護。第三,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建立符合現市場經濟要求的企業信用制度,加強信用觀念宣傳與教育,開展信用工程建設,著力提高欠發達地區和農村地區的社會信用建議。第四,各地中小金融機構應深化改革,提高金融服務水平,通過實行差別利率、降低準備金利率等方面,優化配置信貸資源,逐步建立以風險溢價為核心的管理機制。通過以上方式,把企業信譽、政府信譽、銀行信譽有效結合,為商業銀行的經營創造一個良好運行環境。
參考文獻:
[1]2004年《中國金融年鑒》.
[2]李妍娜.商業銀行信貸集中的影響及原因淺析[J].商場現代化,2005,(9).
[3]邱躍民,徐衛東等.對國有商業銀行信貸集中情況的思考[J].海南金融,2005,(10).
[4]王愛民.對銀行業信貸集中問題的理論思考[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5,(12).
[5]人民銀行蘭州支行金融研究處.如何認識到信貸集中問題[J].甘肅金融,2005,(1).
關鍵詞:商業銀行;國別風險;管理策略
國別風險是指由于某一國家或地區經濟、政治、社會變化及事件,導致該國家或地區借款人或債務人沒有能力或者拒絕償付銀行業金融機構債務,或使銀行業金融機構在該國家或地區遭受其他損失的風險。對單一國家或地區超過銀行凈資本25%的風險暴露,將被視為重大國別風險暴露。當前我國商業銀行業務跟隨跨國企業步伐走向全球,而全球化的投資和服務使得商業銀行在授信業務、國際資本市場業務、境外機構、行往來和由境外服務提供商提供的外包服務等經營活動中將面臨更多的國別風險。
一、國別風險是國內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重大風險之一
(一)當前誘發國別風險的主要因素
盡管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外資產比重較小,但隨著我國銀行業的國際化進程推進,國內銀行在其他國家或地區遭受損失的風險也在加大。而國別風險是一個涉及政治、經濟、社會、國際關系乃至自然環境及突發事件等十分復雜的范疇,不同的國際環境背景下國別風險也不同,影響國別風險的因素也十分易變,新的因素又在不斷增加,來自國際市場的微小變動對于商業銀行而言都極有可能釀成一場嚴重的國別風險。當前我國商業銀行主要面臨的全球性風險因素具體有以下幾方面。
1.美國次債危機
目前國際上信貸國別風險太高,銀行倒閉形成一種風潮。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的關聯因素多,波及范圍廣,危害程度高,對于商業銀行而言沒有還款能力保證的客戶貸款是不可忽視的國別風險。美國次貸危機中因為商業銀行自身對經濟形勢判斷失誤,投資不當,發放大量不良商業地產貸款,再加上貨幣監理署負責銀行監管機構的監管不力,對部分銀行過度集中于房產貸款標準過松,且沒有采取強制措施糾正,深陷危機的地產業最終牽動部分相對脆弱的商業銀行倒閉。美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FDIC)的最新數據顯示,2009年美國銀行倒閉總數多達140家,遠高于2008年的26家。目前,在美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的“問題銀行”清單上仍有約500家銀行。歷史經驗顯示,這一清單中的銀行約有13%最終會倒閉①。因為次級貸款人無法償還貸款,而房價走低拍賣或者出售用來抵押的房屋后根本不能彌補當時的貸款收回銀行貸款,對銀行貸款的收回造成影響,商業銀行就會在貸款上出現虧損,對于我國涉外業務的商業銀行而言就是一種國別風險。
2.歐洲債務危機
繼西方大型金融機構遭到次貸危機的侵襲之后,全球金融風暴的“骨牌效應”顯現。從冰島到迪拜債務危機的相繼爆發,實力較弱、經濟脆弱性高、經濟結構調整困難的歐洲小國貨幣全面貶值,股價跳水,銀行相繼倒閉。由于債務危機的傳染,希臘、愛爾蘭、葡萄牙和西班牙等遭受信用危機,整體債務風險引發全球擔憂,各國債務潛在的風險依然存在。美國著名的經濟史學家查爾斯·P·金德爾伯格的國家“生產性”可以看出,歐洲國家的債務危機有其歷史、體制和自身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這些國家的經濟失去了“生產性”。歐洲部分國家的高增長主要來自于財政和經常項目的雙赤字,以及歐元區廉價的貸款拉動以及信貸消費。在金融危機的陰影下政府沒有實施靈活的貨幣政策,依靠大量投資和消費拉動經濟,赤字不斷累積出口下滑,最終使得信用風險逐步積累,國別風險在本次經濟危機中完全暴露出來。
3.歐盟各國削減財政開支
為拯救希臘債務危機,歐盟聯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推出的歐洲穩定機制,而歐盟國家如英國、德國、意大利、法國、丹麥、西班牙等面對金融危機過后龐大的預算赤字以及長年累積下來的債務,紛紛大幅度削減公共財政開支。例如英國預以通過減少薪金、調高消費稅和征收銀行稅等手段計劃在2014—2015財政年之前,把公共開支削減170億英鎊①。與英國相比德國狀況也不樂觀,德國聯合政府內閣支持緊縮財政計劃,通過減少福利開支、兒童補貼、核能高額稅征收、推遲基礎建設等,預期2014年德國將大規模削減800億歐元財政赤字,削減幅度占GDP的3%②。同樣意大利政府也通過凍結公共部門薪水支出,推遲6個月發放養老金,提高殘疾補助金領取標準,削減高收入公共部門負責人、部長和議員的工資財政緊縮措施,計劃在2011至2012財政年削減政府開支240億歐元(約合259億美元)③。歐盟應對債務危機的削減公共財政支出舉措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激增了債務風險在國別風險中的比重,使得我國商業銀行對外部評級機構的信任性降低。監管模式的有效性減弱,一定程度上減低了金融機構的資本充足率和流動性,減低了抵御風險的能力。
4.其他不穩定社會因素
金融危機尚未結束,來自外部和內部的可預期與不可預期的威脅使處于困境中的歐元區國家如愛爾蘭、意大利、希臘和西班牙等國家的環境狀況與環境利益的原本穩定均衡狀態被打破,不穩定危險因素正在顯著增長。而且伊拉克、索馬里、阿富汗和蘇丹仍是全球最不安定的國家,民族壓迫、恐怖活動引發一系列的犯罪和治安狀況不斷惡化,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暴力事件頻繁,就亞太地區而言高度衰退的經濟使得日本主體呈現虛弱感,隨著美國軍事力量從東亞轉移到中亞的現實而日趨強烈,重估亞太地區的實力平衡以采取自衛的新措施的日本不穩定因素急劇上升,若是一個民族主義的政府,對亞太地區的和平可能存在著巨大的威脅??v觀國際社會的諸多不穩定因素都會對該國家或地區借款人或債務人償付銀行業金融機構債務能力產生影響,使銀行業金融機構在該國家或地區的商業遭受損失,對于商業銀行而言就是面臨的國別風險。
(二)頻發的國別風險事件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
面對全球金融危機不斷蔓延,債務風險不斷積聚,中國上市銀行紛紛對所持有的相關債券以及其他證券化的債券產品進行減持,或者是提取壞帳準備,對當年銀行利潤造成負面影響。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歐洲債務危機再次警醒我國商業銀行應加強信貸國別風險管理的重要性,且其對我國商業銀行海外信貸提出了嚴峻挑戰。
一是就資本市場而言,次貸危機中發達國家金融機構出現虧損,金融機構的股價會下降,同時其在金融風險進行重新評估時進行充資、以提高資產的質量,造成我國資本市場資金倒流,對我國金融資產價格有下行壓力;二是目前房地產抵押貸款已占到金融機構貸款總額的10%,此類貸款的壞賬風險對銀行業也是不可忽視的④;三是信貸國別風險增加了國際金融市場宏觀環境的不確定性,加大了我國商業銀行對市場形勢判斷的復雜性,當前歐洲各國通過延長實施超寬松貨幣政策以緩解財政緊縮對經濟的沖擊,而顯著增強未來通脹風險嚴重損害了我國商業銀行的利益;四是債務危機將會成為金融危機進一步蔓延的主要表現形式,風險在當前國別風險中占據主要地位,其危害性日益凸顯,原有的政府債券即金邊債券的擔保作用被消弱,商業銀行的對外債務得不到償還或者延長償還期限;五是國際評級機構的權威性受到質疑,對商業銀行內部評級提出更高的要求,增加了從事國際貸款業務的商業銀行對其受險資產內部評級的工作量與工作難度。
(三)加強國別風險管理的國際經驗與教訓
在國際化的金融市場中,我國商業銀行業的發展尚未達到發達、成熟水平。從美國金融風暴到歐洲債務危機看,國際上的輕微的政治、經濟、金融、社會變動都可能使得風險陸續暴露,對國內金融市場產生嚴重的影響。隨著我國商業銀行涉足國際金融市場尤其是深入復雜的金融衍生品市場,金融國際化程度將會進一步加強,國別風險管理成為絕對趨勢。這種絕對趨勢勢必會對商業銀行業產生一定的影響,只是當前這種影響不是很大,但隨著國際信貸創新產品種類越來越多,國別風險管理技術要求也將越來越高。從已有的國際經驗與教訓來看,國別風險管理的影響對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系提出了更多的挑戰,而經驗尚不豐富的我國商業銀行對國別風險控制能力十分薄弱,其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將會面臨嚴峻的挑戰。所以我國金融監管機構與各類金融機構要吸取經驗教訓,將國別風險管理納入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明確國別風險準備金計提標準和比例,以防潛在的危機來襲。
二、國別風險與商業銀行一般信貸風險特點的比較與分析
(一)風險界定的差異
國內商業銀行一般信貸風險界定為以本國貨幣融通的國內信貸所發生的風險。信貸國別風險存在或產生于跨國的金融信貸活動中,不論接受信貸的對象是該國政府、私人企業或是個人,只要商業銀行跨國境的信貸涉及國際信貸活動都有可能遭受不同程度的國別風險。所以國別風險概念更寬,既包括政治風險、風險,也包括貨幣風險、宏觀經濟風險等。因為各種因素可能使商業銀行在跨國業務中遇到損失及收益的不確定,同時國別風險具有多米諾骨牌效應,即具有傳染效應,對于地理緊密關聯的國家以及密切經濟往來的國家尤為明顯,甚至會引發全球性的經濟災難。而一般商業銀行國內信貸風險的發生除了會造成銀行資金的損失對銀行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產生影響外,最多只會引起資金關聯的上下鏈式反映[1]。
(二)風險源頭的差異
商業銀行一般信貸風險是指由于各種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不能按時歸還信貸本息而使銀行在經營與管理過程中資金遭受損失的可能性。多數是因為商業銀行產權缺位、內部控制機制缺乏,流程設計失當等因素所造成的操作風險日益凸顯,或是缺乏判斷抵押品評估能力和識別準確性產生擔保風險,再者就是在多層次和多方面的委托關系中由于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道德風險。而國別風險的源頭可能是政治、經濟、社會因素,而且政治風險、金融風險一直是國別風險研究重點,傳統的國別風險中以反映償還意愿的風險和反映償債能力的金融風險最為突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新型的國際政治經濟關系中,國際對立事件、恐怖活動、核威脅等政治風險,國際衛生、食品安全等突發事件也成為誘發國別風險的熱點??梢妵鴦e風險的源頭多而復雜,并且隨著國際背景的變化而變化。
(三)風險種類的差異
在還款期限屆滿之前,借款人財務商務狀況的重大不利變化對其履約能力的影響都可以說是一般的信貸風險,這時的信貸風險可能是來自企業(借款人)在商品的生產和銷售過程中,由市場條件和生產技術等因素變動而引起的市場風險;也可能是由于自然風險使借款人蒙受經濟損失無法償還信貸本息;或是由于個人或團體在社會上的行為引起的社會風險。對于國別風險而言,某一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政治、社會變化都會直接或間接的對該國家或地區借款人或債務人償付銀行業金融機構債務能力產生影響。直接風險則是國家以拒絕付款、外匯管制、匯率制度調整、一系列貨幣制度等直接干預手段導致商業銀行信貸得不到償還;間接國別風險指某一國家經濟、政治或社會狀況惡化,威脅到在該國有重大商業關系或利益的本國借款人還款能力的風險。
(四)風險的補償差異
違約概念的模糊性與一般信貸和國別信貸有關,兩者之間有重要的差別。所有信貸面臨的共同問題就是契約的實施,即確保雙方遵守條款,債務人償付債權人行動的實施。一般的商業銀行信貸與跨國信貸主要差異就在前者是一種法定的義務,可以由法院實施。另一方面就是一般信貸得不到支付時債務人可以申請破產。但對于因為一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原因引發的債務人無力償還問題,即便是對國家施加懲罰也是間接的,也沒有相當于破產一樣的程序使得債權人收回信貸本金與利息。再者就是信貸抵押或擔保雖不能改變借款人的信用狀況,也不能保證足額償還信貸,但可以分散信貸風險,提供了一種補償功能。抵押或擔保在國別風險發生時彌補風險的作用更小,即便是有抵押物留在國外,在國別風險發生時沒有足夠的機制使得商業銀行可以獲得覆蓋貸款的抵押物價值,甚至東道國制定的有關法律、法令使外國商業銀行或跨國信貸業務遭到不利限制或歧視待遇。嚴重的國別風險下債務人完全不可以動用抵押物,債權人完全不可以獲得風險補償。
(五)風險群體的差異
在國別風險問題上更少關注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問題,對于國際金融市場的債務人選擇更多的是關注一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的狀況。無論債務人是暫時性的還是持久性的,只要一國的整體狀況沒有大的問題,就會放松對于債務人的選擇標準,一旦國別風險發生就會面對一國的多數債務人無力償付的局面。而一般的信貸風險多是發生在商業銀行多層次和多方面的委托關系中,由于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此時面對的是單一債務人的無力償還而非整個債務群的大面積壞賬問題,彌補措施較多且可以靈活控制的[2]。
(六)風險關聯的差異
信貸國別風險是商業銀行跨國經營活動中的一種風險,與商業銀行的其它風險一起構成商業銀行的風險體系,不同于一般的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國別風險與其它各類風險并不是簡單的并列關系,而是一種緊密的交叉關系。主要是因為從本質上看,信貸國別風險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國或地區能力上的缺陷所造成的,這種能力的缺陷不僅僅是存在經濟能力上,而且還存在于金融能力、政治能力和社會管理能力。當一國或地區的經濟增長出現問題,融資關系出現問題,或政治關系出現不穩定,或社會秩序混亂時,商業銀行可能將面臨信貸國別風險以外的其他各類風險中的一種或幾種,甚至是全部??梢哉f一旦信貸國別風險成為現實,可能包含著來自一國的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利率風險、聲譽風險、合規風險中的任意一種或者全部。國別風險是與其他風險相互交織相互作用的一種必然結果,具有內在的關聯性特征。
(七)風險分類的差異
在全面實行的信貸分類制度中,通過對評估借款人的還款記錄、借款人的還款意愿、貸款的擔保、貸款償還的法律責任評估借款人的還款可能性與借款人的還款能力,根據信貸資產按時、足額償還的可能性,信貸的風險程度將信貸資產分為正常、關注、次級、可疑和損失五類,后三類合稱為不良信貸資產。而對于國別風險則根據可預計的未來一段時間一國家或地區經濟政策的有效性、政治的穩定性、社會變化及事件的可能性、國家或地區借款人或債務人償付債務能力、銀行業金融機構在此國家或地區遭受損失的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考量,國別風險又可以劃分為低國別風險、較低國別風險、中等國別風險、較高國別風險、高國別風險五類不同的等級??梢娦刨J風險的形成是一個從萌芽、積累直至發生的漸進過程,相比較一般的商業銀行信貸風險,信貸國別風險形成是集合多方面因素累計漸進的過程。同時銀行業金融機構也是在考慮風險轉移和風險緩釋因素后按照國別風險計提國別風險準備金:低國別風險不低于0.5%;較低國別風險不低于1%;中等國別風險不低于15%;較高國別風險不低于25%;高國別風險不低于50%①。
(八)風險計量的差異
區別于一般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多量而且成熟的運用計量方法、計量模型,國別風險的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更加復雜。一方面國別風險面臨風險變量太多很難與商業風險區分,目前只是定性的分析而并沒有具體的定量分析,而且鑒定非常敏感,衡量技術標準不一,并沒有統一規范的風險資產計提標準;另一方面,基于國別風險是各種風險在對外業務服務中進一步延伸的結果,風險的存在狀態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各家商業銀行跨境業務性質、規模和復雜程度也沒有統一的界定和標準,采用常規的管理方法進行管理難以組織統一有效的國別風險管理體系,效果也不是很明顯。目前,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要求計量方法至少“能夠覆蓋所有重大風險暴露和不同類型的風險;能夠在單一和并表層面按國別計量風險;能夠根據有風險轉移及無風險轉移情況分別計量國別風險?!斌w現了信貸國別風險評估、界定、分類、建模相對于一般信貸風險實施難度和管理成本都較高,而且更具有復雜性和被動性[3]。
三、商業銀行加強國別風險管理的策略
國別風險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構建商業銀行國別風險管理的核心框架是關鍵。對國別風險的管理,就是要利用各種技術手段,對各種導致國別風險發生的因素進行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的過程。其最終目標是以最小的經濟成本達到分散、減輕和規避國家風險,以保障從事跨國服務業務的商業銀行的經濟利益和穩定外部環境。
根據巴塞爾委員會“有效銀行監管的核心原則一覽表”對轉移風險的監管要求以及我國銀監會國別風險指引的要求,編制商業銀行國別風險管理框架具體如圖1所示。
(一)商業銀行加強國別風險組織體系的建設
完善的管理組織體系是有效實施國別風險管理的基本保障。不同類型風險的特點不同,管理方式也不相同,管理所涉及到的重點部門也不一樣。信貸國別風險管理要在充分體現風險類型與特點的基礎上建立管理階層、管理部門的對應關系,充分發揮國際信貸業務線條上的各個職能部門在國別風險管理中的主體地位,具體如圖2所示。
首先,進一步發揮董事會在國別風險管理組織體系中的戰略性作用。明確董事會承擔監控國別風險管理有效性的最終責任,切實制定國別風險管理政策,監察分析各部門國別風險管理情況,對國際信貸業務環節中的國別風險負總責。
其次,設立專門的國別風險管理委員會作為國別風險管理事項的日常處理機構。將國別風險管理納入到統一的全面風險管理標準體系中,由授權委員會負責國別風險限額批準和指令、原則的并發工作,直接向董事會報告,保證所有國別風險管理政策的貫徹與執行。
第三,充分發揮高級管理層在國別風險管理方面的組織體系中牽頭作用。高級管理層一方面要采取必要措施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國別風險,定期審查和監督執行國別風險管理的政策、程序和操作規程,并提交監控和評價國別風險管理有效性的報告。另外,要明確界定各部門的國別風險管理職責以及督促各部門切實履行國別風險管理職責,確保國別風險管理體系的正常運行。
第四,國別風險管理部門與相關職能部門或崗位之間建立高效的信息溝通和運作協調機制。要求各個國別風險管理工作部門承擔其應有的責任:一是國際信貸業務發展工作的相關部門要支持配合分管國別風險管理工作的協調業務發展與國別風險管理兩者關系。二是開發調研部主要負責調查處理和應急救援工作。對境外借款人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認真核實借款人身份及最終所有權,核查資金實際用途,審慎評估海外抵押品的合法性及其可被強制執行的法律效力,避免風險過度集中防范國別風險于未然。當緊急國別事件發生時,及時建立應急機制創新國別風險的化解機制。三是信息技術部門主要是配置足夠的資源進行管理信息系統的構建與維護。及時錄入、更新聯合國制裁決議在內的與本機構經營相關的國際事件信息以及有關制裁名單和可疑交易客戶等信息,防止個別組織或個人利用本機構從事非法活動,減少國別風險帶來的損失的可能性。四是法制部門踐行國際金融市場、信貸違約賠償的有關政策措施、法律法規,為國別風險管理提供及時有效的法律保障。嚴格監督交易調查時遵守反洗錢和反恐融資法律法規,嚴格執行聯合國安理會的有關決議,適時提醒業務部門對涉及敏感國家或地區的業務保持高度警惕。五是內部審計要定期對國別風險管理體系的有效性進行獨立審查,評估國別風險管理政策和限額執行情況,并報告高級管理層以便進一步深入國別風險管理下一步策略的制定與執行。六是內部稽查主要職責是對各職能部門統一的風險管理流程進行及時有效地監測、報告和處理,指導協調本部門的國別風險監督、檢查工作。
(二)商業銀行加強國別風險評估與評級
國別風險評估與評級工作即商業銀行在國別風險事件發生之后,對于國別風險事件信貸資本回收等方面造成的影響和損失進行量化評估的工作,也就是對國別風險可能性的評估,但關鍵在于國別風險事件分析與跨國信貸違約可能性的計算。
1.定性評估分析和定量評估分析
商業銀行最常用的跨國信貸國別風險評估方法大致可分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所謂國別風險的定性分析,是商業銀行按照銀監會指引中指出的國別風險評估因素,對借款國政治外交環境、經濟金融環境、制度運營環境、社會安全環境全面分析的基礎,選擇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指標進行綜合評定以判斷跨國信貸中所包含國別風險的大小。所謂國別風險的定量分析,是指利用數學模型較為精致地分析各種環境變量導致國別風險的發生的可能性。建立信貸國別風險評估信息系統,通過計算機信息技術進行指標篩選、多重差異分析、邏輯分析以及政治不穩定分析,最后進行系統實施[4]。
同時還有兩點需注意:一是商業銀行若已在國際金融中心開展信貸業務,還應當充分考慮國際金融中心的固有風險因素。二是隨著國際大的宏觀背景的變化以及借款人所在國家和地區不穩定因素或可能發生危機的情況下,當及時更新對該國家或地區的風險評估。
2.外部評級與內部評級
銀行業金融機構在制定業務發展戰略、審批授信、評估借款人還款能力、進行國別風險在充分考慮國別風險評估結果的基礎上,銀行業金融機構可以合理利用內外部資源對于影響國別風險的因素進行分類分級,有針對性的對各國舉債違約程度進行評估,從而確定將要面臨的國別風險等級。一種方法就是外部評級法,商業銀行直接采用外部評級公司的評級結果對國別風險進行管理。目前,全球有一些著名的評級機構定期運用不同的方法將特定國家一系列定性和定量的信息整合為一個單獨的指標,對外公布風險評級結果,反映國別風險的高低。另一種方法就是內部評級法,對于跨國界貸款或從事國際貸款的商業銀行,其受險的資產主要具有非系統的國別風險特性,受某一特定貸款國本身變量因素的影響。系統性的國別風險便是全球共同面臨的問題或變量因素而引起的資產損失。商業銀行可以結合計量經濟學技術,設計多種樣式的國別風險計量分析模型,通過統計分析提煉出最具敏感度的風險評價指標,形成對國別風險的有效分級。
(三)商業銀行加強國別風險監測
商業銀行信貸國別風險監測,就是在保證跨國業務系統之間的流程順暢的基礎上,通過已掌握的內外部數據倉庫、數據挖掘、聯機分析處理等技術進行國別風險分析和度量,全面監測和縱深挖掘潛在信貸國別風險,實現信貸國別風險的全面包抄和深入管理。
一是信貸環境監測。國別風險多是因為一國的政治、經濟、制度、社會環境等因素的變化影響借款人的償還能力而造成的,所以要在國別風險評估的基礎上要對國別環境監測。二是償債能力監測。借款人的現金流是還款的基礎,現金缺口決定其到期償債能力,所以要對償債能力時時監測。三是授信監測。主要是對銀行授信額度、不同時間的授信以及不同時段的國別風險值進行比較分析與監測。四是風險限額監測。按國別監測已制定的國別風險限額是否綜合考慮跨境業務發展戰略、國別風險評級和自身風險偏好等因素。尤其是當重大國別風險暴露時商業銀行是否按照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指引在總限額下按業務類型、交易對手類型、國別風險類型和期限等設定分類限額。
但要注意要充分利用國別風險狀況報告,走訪國別事件發生國家或地區,善于從其他外部機構獲取有關信息,運用與國別風險暴露規模和復雜程度相適應的國別風險壓力測試方法和程序,建立與國別風險暴露規模相適應的監測機制。當特定國家或地區國別風險事件發生顯著變化時,提高監測的頻率,進行定期與不定期的監測工作。
(四)商業銀行加強國別風險化解策略
現實的商業銀行國際信貸中,較高的國別風險意味著收益更大的不確定性與損失,必要求高的預期收益進行補償,高收益對應著高國別風險。雖然國別風險是絕對存在的,而商業銀行可以通過各種技術、經濟手段將國家風險減小、轉移和分散國別風險以求最小成本水平承受風險。對于不同標準的國別風險商業銀行可以分級管理,根據國別風險程度采用五種基本技術手段。
1.國別風險抑制—低國別風險
對于目前及可預計一段時間內,不存在導致商業銀行跨國信貸遭受損失的國別風險事件,或部分事件發生也不會影響該國或地區的償債能力的低國別風險,商業銀行此時管理的重點是采取多種措施對已執行或計劃中的跨國信貸業務進行重新調制減少國別風險實現的可能性及發生償債困難時經濟損失程度[5]。
2.國別風險規避—較低國別風險
商業銀行可以運用國別風險規避的戰術應對那些較低的國別風險。事先對影響一國貸款人償債能力或導致投資遭受損失的不利因素發生的可能程度作出預測,判斷導致較低國別風險實現的條件和因素,以便在信貸行為中盡可能地避免或直接改變已作出的信貸行動規劃,但要商業銀行做出決策時要注意權衡解除國別風險的成本與收益。
3.國別風險轉嫁—中等國別風險
若商業銀行跨國信貸業務監控到某一國家還款能力出現明顯問題,而且對該國家的貸款本息可能會造成一定損失,對于這一類中等國別風險商業銀行一般可以要求借款人尋求第三者對貸款提供保證減少國際信貸風險損失。最典型的就是信用保險,一旦國別風險事件發生,保險人給予補償或在國際再保險市場上分保,也可以共同協商通過轉貸票據貼現、債權出售、債轉股的方式轉嫁風險將損失降到最低,但是較大的國別風險就要尋找優質的第三國金融機構提供擔保。
4.國別風險承擔—較高國別風險
較高國別風險的主要特點就是已經實施債務重組或者已經執行擔保,但因為周期性的外匯危機和政治問題,此時的國別風險尤為嚴重,該國家或地區借款人仍然無法按時足額償還貸款本息,當前已經造成較大損失或即將造成確定性損失。針對這一層次國別風險的特點,商業銀行的選擇即是適當提高壞帳準備金的比例,在不影響相關利益者根本或大局利益前提下對已經無法避免和轉移的國別風險承擔下來。5.國別風險集合—高國別風險
對于一國家或地區高頻率出現經濟、政治、社會動蕩等國別風險事件,商業銀行通過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和能力所及范圍內的一切措施仍可能無法收回貸款本息的高國別風險,商業銀行可以在國際上聯合多國、多組織力量聯合行動以分散國家風險損失并降低防范風險發生的經濟成本。一方面組織銀團貸款共同承擔風險;另一方面也可通過與世界銀行或其他國際金融機構合作融資,從而減少個別銀行單獨放款的可能風險,達到化解風險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福勝.國家風險[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9):15-18.
[2]卓志.國家風險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12):196-197.
[3]戴育琴,歐陽小迅.我國商業銀行跨國經營的國家風險管理問題分析[J].經濟理論研究,2008(22):100-102.
1.內因:商業銀行存在著制度上的缺陷
(1)信貸風險控制目標不明確。商業銀行缺乏信貸風險與效益整合管理的理念和信貸風險與效益整合管理的機制。表現在信貸管理缺乏清晰的權力責任制度和激勵約束制度,當激勵不足時信貸人員會選擇消極怠工,而激勵過分時則容易選擇鋌而走險。同時,當貸款出現問題時,往往通過所謂信貸委員會的集體負責制度來承擔責任,結果是人人負責而人人又不負責,使得責任的追究無從著手,以致在業務發展與風險控制之間進行單向選擇,或是片面追求信貸資產質量,以致信貸業務持續萎縮;或是無視信貸資產風險,盲目發放貸款,不良貸款率居高不下。
(2)信貸風險制度執行不力,存在制度流于形式的問題。一是貸前調查作為風險控制的關鍵環節,信貸人員做不出有深度的調查,對于企業提供的報表數據輕易采信和運用。二是貸后檢查作為風險控制的重點環節,放松對貸款企業的后續管理貸后管理僅限于應付日常制度檢查的需要,不能真實反映企業的實際情況,造成貸款預警機制失靈。三是沒有建立起直觀科學的風險控制指標體系,對企業財務指標的風險預警、監控信息體系過于復雜不易于操作。
(3)信貸風險控制廣度不夠。長期以來,國有商業銀行缺乏風險全程控制的理念,忽略對風險事前、事中控制。在對客戶目標的選擇定位、貸款發放、貸后管理和貸款責任等方面存在諸多薄弱環節。
(4)信貸風險控制力度大小失當。在經濟杠桿運用上,發放貸款給予一定獎勵,清收不良貸款也給予重獎,造成貸款發放數量越大、質量越差則獎勵越多,而質量越好卻獎勵越少的異常機制;該重獎的信貸資產沒有得到重獎,不該重獎的信貸資產卻因清收了大量不良貸款而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巨大獎勵。
2.外因:經營環境風險因素多,制約強度大
(1)政府信貸風險的客觀存在。所謂政府信貸風險是指在政府信用的引導下,銀行向政府發放的或者向與政府有關聯的企業發放的貸款,由于政府行為而使銀行面臨的壞賬風險。它是以市場化的面目出現的,銀行可能并未與政府發生直接的信貸關系,但信貸風險的發生卻與政府的行為密不可分。
(2)消費信貸的法律環境不完善。我國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備的個人信用制度。與消費貸款相關的法律不健全。對失信、違約的懲處辦法不具體。對出現的問題往往無所適從,風險控制難以落實。
(3)企業財務報表失真及集團客戶關聯交易問題突出。銀行目前遇到的很大困難是企業提供的財務報表不真實,使得銀行的評估辦法基本無效。尤其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很難審查,由于上市公司大都是部分上市,上市公司的現金流狀況說明不了問題,因為他們與集團之間存在著重大關聯交易,而集團公司則往往借助多種融資渠道,形成覆蓋銀行、證券、保險以及上市公司的復雜的企業簇群。這種跨領域的多元化集團運作,增大了公眾、監管機構、中介機構的監管難度。而一旦問題爆發,加大銀行貸款的風險。
二、應對措施探討
1.逐步建立全社會范圍的個人信用制度
建立科學有效的個人征詢體系是銀行控制消費信貸風險的前提保證。從目前的實際出發,可以分兩步走:先在銀行內部建立全行性個人客戶信用數據庫,同時加快建立國內各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交換制度;第二步,由中央銀行牽頭建立一個股份制個人征信公司,聯合金融機構、政法部門、勞動管理部門、企事業單位以及科研機構等,搜集整理個人收入、信用、犯罪等記錄,評估個人信用等級,為發放消費信貸的金融機構提供消費者的資信情況。
2.加快實行浮動貸款利率
人民銀行應加快利率市場化進程,在利率浮動比率、貸款比例和期限安排上,給商業銀行以更大的余地,以便更好地為客戶服務,更好地防范風險。
3.加強貸后管理,完善信貸全過程風險控制
(1)規范貸后管理程序和內容。貸后管理包括貸款發放或其他信貸業務發生后的賬戶監管、貸后檢查、風險預警、貸款風險分類、客戶維護、有問題貸款處理以及貸款回收和總結評價等。從信用發生到收回必須建立嚴格、規范、科學的管理程序,明確各環節管理內容和要求,建立考核制度,確保貸后管理程序明確,內容規范,要求具體。
(2)明確貸后管理職責。明確客戶部門、信貸管理部門、風險資產管理部門以及法律、財務、審計、監察等相關部門的職責,使各部門之間形成管理合力,避免相互推諉扯皮。理順經辦行與管理行貸后管理關系,明確各自職責,共同做好貸后管理工作。
(3)建立分層次的貸后管理體系。按授信額度、風險程度、管理難度確定直接管理客戶對象,對審批的重點客戶、跨區域集團客戶、系統性客戶、行業龍頭客戶、直接營銷客戶建立重點管理制度。管理行信貸管理部門風險經理要充分利用人民銀行信貸登記系統和本行信貸管理系統,全面了解和掌握客戶信息;客戶部門要建立重點客戶的定期聯系協調機制,參與現場檢查,組織落實貸后管理內容。
(4)完善風險預警機制。設定科學、有效的風險預警信號,規范貸后檢查的頻率和內容,前瞻性地發現客戶潛在風險并通過風險預警快速反應機制在更高層次、更短時間內采取最合適、最有效的風險化解措施,最大限度地維護信貸資產安全。
(5)建立責任追究機制?!斑`章必究”才能保證“有章必循”。貸后管理流于形式的許多原因就是職責不明,追究不力。要通過設定各責任人貸后管理的“高壓線”,對不履行貸后經營管理責任、信貸資產出現風險或出現風險不能及時化解造成損失的必須追究其相應的責任。
4.對集團客戶授信風險防范應當做到多方聯動、措施及時,從源頭、流程和硬件建設上對集團客戶進行綜合化管理
(1)抓源頭。完善集團客戶管理制度,收集客戶的全面準確資料,理清集團客戶內部關聯,為準確判定集團客戶和確定授信提供信息支持。從客戶的公司治理結構、財務制度、經營業績、行業發展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將產權明晰、公司治理結構完善、管理嚴格規范的優質客戶納入授信視野。
(2)抓流程。將監督管理貫穿在授信業務的全過程,變重放輕管、重貸前輕貸后的點式管理為前后并重的全流程管理模式。加強對集團客戶的財務信息的收集和財務活動的監控,將客戶的重要資金運用控制在視野之內。
(3)抓硬件。商業銀行應進一步提高電子化建設,盡快將客戶信息綜合匯總,實現全系統客戶信息的共享,上下聯動的立體型、綜合化管理。通過電子化建設,將全系統授信業務的前期調查、復查復核、審查審批、貸款發放、貸后管理、業務分析、檔案管理等環節納入標準化程序,實現授信業務操作流程的全程電子化控制,克服或減少授信業務中的信息不對稱現象。
參考文獻:
[1]范南,王世緯.Creditmetric模型及其對我國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借鑒[J].金融論壇,2002,(5).
[2]朱子云.商業銀行客戶授信等級評判系統的構想及其應用[J].金融論壇,2003,(8).
[3]張吉光.正視政府信貸風險[N].國際金融報.2003-10-20.
銀行的不良貸款一般是由于多種原因形成的,除銀行自身的原因外,還受企業違約、不適當的行政干預以及法制不健全、執法不嚴的影響。雖然近幾年來,金融機構加強和改善了信貸管理工作,推行了審貸部門分離,成立了風險評審管理委員會,強化了貸款民主決策,建立了行業技術專家咨詢制度和信貸決策責任人制度,實施責任獎懲等等,使得信貸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仍存在一些問題。
1、貸款制度執行不嚴,信貸政策向所謂的“大戶”傾斜
當前,由于金融機構之間的無序競爭,造成商業銀行對所謂的大戶貸款審查不嚴,未能嚴格執行貸款制度,這種制度的傾斜加大了貸款風險。例如,一些商業銀行對這些客戶不敢去嚴格管理,嚴格審查其財務狀況,結果一些大企業集團由于經營不善倒閉,導致大量貸款變成呆賬,如“藍田股份”案例,曾有十余家金融機構爭相為其貸款。事實上,集團客戶或關聯企業的風險事件時有發生,其所造成的較大連鎖反應和連帶風險已給商業資產質量帶來了很多不利影響。
2、內部控制體制不健全,風險管理組織結構不完善
據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在1998年提出的《銀行機構內控指引》,完善的現代銀行內部控制體系應該以運作合法、有效和信息暢通為目標,涵蓋銀行的管理和控制文化、風險的有效識別和評估、控制活動和責任分離、信息和交流以及監控和缺陷修正等五個方面的內容。到目前為止,我國商業銀行普遍內部控制體制不健全、風險管理組織結構不完善,還沒有形成現代意義上的管理體系和獨立的風險管理部門,也沒有專職的風險經理。無論是內部稽核部門還是信貸管理部門或資金管理部門,都沒有能力承擔起獨立的、權威性的、能夠有效管理銀行各個方面風險的風險管理職責。
3、缺乏貸款風險評估機制,對風險缺乏全程監控
實施信貸風險的防范管理是個系統工程,涉及基礎工作、管理水平、員工素質等諸多方面,其內涵應該包括經營理念風險意識、識別防范風險能力、風險評估技術、風險管理機制、規避化解風險措施等手段。這樣就需要建立完善的貸款風險評估機制,對風險進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程管理,做到事前要評估、事中要監控、事后要總結。目前,我國金融機構的高級風險管理人才還相當匱乏,風險評估機制也不夠完善,尤其是對中長期基礎設施貸款風險缺乏評估機制。例如商業銀行偏好對中長期基礎設施貸款,以為其貸款風險小,其實不然,如四川綿陽機場,地方和國債投資4億多元,銀行貸款達3億多元,機場不僅經營虧損,還有2億多元機場設備閑置在那里,機場將無財力歸還銀行貸款的本金及利息。
4、重貸款營銷輕貸款管理,缺乏對客戶的全程管理
重貸款營銷輕貸款管理一直都是我國商業銀行的積弊,款項貸出去了,任務就完成了。因而一些商業銀行對前臺客戶營銷配備人員較多,對貸后管理人員配備較少,貸后管理工作薄弱,貸后管理責任制不落實,風險預警機制尚未建立起來,貸后風險追究不落實,因而造成新的不良貸款繼續產生。事實上,不良貸款的形成大多與貸后嚴格管理有關,這一點與企業的應收賬款非常相似。不加強管理,款項拖的時間越長,不確定的因素就會增加,款項收回的可能性將會降低,因而,需要在貸后落實管理責任制,對客戶進行全方位的全程管理。
5、缺乏風險管理文化,風險管理人才嚴重匱乏
在管理學中人的作用占據首位,而人的管理理念又尤為重要。由于風險管理的綜合性和專業性,要求從事風險管理的人員必須具備很高的素質,而且經受過嚴格的專業訓練。目前,我國銀行業屬于高收入行業,內部就業現象較為普遍,外來優秀人才進入不多,造成辦事效率低下。而風險管理的高素質人才的匱乏,又使得銀行缺乏風險管理理念。
2、防范信貸風險的相關治理措施
1、建立先進的風險管理文化,樹立風險管理理念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先進的風險管理文化還未形成,而建立先進的風險管理文化、樹立風險管理理念,又是建立風險管理體制的基礎。這樣就要求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優化風險管理理念、風險管理體系,培育良好的風險管理文化,提升風險控制技術水平。要確定風險管理戰略,提高持久的風險掌控能力,建立覆蓋信用風險、操作風險和市場風險的風險評估、監測及撥備計提制度和體系,培育科學、審慎、全面的風險管理文化。在商業銀行內部,要逐漸樹立“大風險管理”的觀念,即風險管理是每一個銀行員工的職責,而不單單是風險管理部門的任務。
2、構建先進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對風險實行全程監控
風險管理體系是否健全有效是銀行風險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一般來說,風險管理體系應該包括風險管理組織體系、政策體系、決策體系和評價體系等內容。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應該是全面風險管理,這既是巴塞爾協議的要求,也是商業銀行應對未來挑戰的要求。要建立完整的風險管理組織框架,避免風險管理分散的情況,使得決策信息的向下傳遞和反饋信息的向上傳遞都是通暢的。同時,還要研究、引進風險量化的管理模型,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運用現代金融工程的技術,貫徹全面風險管理思想,依托先進的風險計量和管理技術,采用一切風險管理手段,構筑商業銀行內部風險控制體系。
3、實施客戶授信管理,不斷優化貸款結構
實施客戶授信管理,就是收集市場動態和客戶經營情況,采用多種分析方法,充分評定客戶的償債能力和意愿,審慎地確定授信額度,以減少信用風險的一種方法。它包括客戶信用等級的測定和客戶授信額度的確定。事實上,貸款前對客戶信用等級的測定和客戶授信額度的確定是前移風險關口,再加上貸款后的跟蹤管理,這樣既保證了銀行風險管理的統一性和獨立性,又從業務風險產生源頭就進行了有效地控制,實現風險管理理念在業務部門的前移并保證風險管理意識到位。
4、強化風險管理人員的素質,建立一支優秀的管理隊伍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和最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在信貸業務和管理中,人才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我國商業銀行同國外相比,人才相對不足,尤其是風險管理的高級人才相當匱乏,這制約了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強化與發展,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風險管理制度的執行及執行效果。解決這一問題,要構筑以人為本的理念,健全貸款責任制度。一方面應加緊人才的引進,充實風險管理的各個階層,不能因為種種原因降低信貸崗位專業人員的素質;另一方面,要提高現有職工素質,強化風險管理意識,通過以老帶新、獎懲制度等方式明確信貸工作崗位責任制。這樣,就能建立一支優秀的隊伍,再配以科學合理的激勵約束機制,不良貸款的產生將會更難,而其清收將會更易。
5、強化依法管理貸款,降低貸款風險
第一,要充實完善各項信貸管理制度。第二,要建立可靠的貸款風險信息系統,對貸款風險進行有效的實時監控。第三,要進一步完善貸款擔保制度,國際上商業銀行管理信貸均采取合法的貸款擔保制度,它是實現信貸資產安全的重要保證。第四,還可以把貸款與保險結合起來,依靠保險適當化解銀行的經營風險,實現信貸風險的合理有效轉換,當然它也有助于保險業的發展。第五,要完善民事案件風險處置機制,加快“內部律師”的培養,逐步將法律規避風險方法用于金融資產管理,避免惡意逃廢債現象的發生。
6、進一步完善考核體系,認真執行獎懲制度
在傳統的信貸風險考核激勵機制下,發放貸款給予一定獎勵,清收不良貸款也給予重獎,造成中間真空的現象,即質量好的貸款先獎后不獎,質量差的貸款先獎后也獎(若能收回),中間的管理顯然是真空地帶,這樣問題會很多。比如貸款發放數量越大、質量越差(若最終能收回),則獎勵越多;質量越好的貸款獎勵越少。還有本來質量好的貸款先申報為質量不好,然后向上級報告自己花費了很大的精力終于收回貸款等異?,F象的發生。而完善的考核體系與優秀的獎懲制度能實現有效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對貸款的獎勵應放在貸款的全程監控上,嚴格執行貸款責任追究制度,確保貸款質量的提高。
7、進一步加大呆賬核銷的工作力度,全程管理信貸資金
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應是對客戶進行全程管理,從業務風險產生的源頭就進行有效地控制。一是嚴格按信貸規則進行管理,對每筆貸款資料的真實性、有效性、合法性進行審查核實,堅持做到選準優良客戶,嚴把貸款準入關;二是嚴格貸后跟蹤管理,根據企業所處的生命周期,發現問題,及時采取防范風險措施。
同時,借鑒國際先進銀行的經驗,他們之所以能長期保持較好的資產質量,除了具有較高的風險管理水平外,足額提取撥備并及時核銷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因此,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大呆賬核銷的工作力度,充分利用現有的呆賬核銷政策,及時核銷符合政策的損失類貸款;另一方面,借鑒企業的做法,商業銀行對于已核銷的壞賬、呆賬還應派專人進行管理,負責催收,只要還有一線希望,決不放棄。
【參考文獻】
[1]周萃:我國主要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比例首次降到一位數[EB/OL].中國財經網,2006-01-21.
[2]艾勇:股份制銀行不良貸款降至1471億,主要靠自身消化[EB/OL].中國財經網,2006-03-06.
[3]銀行業案件專項治理不良貸款率降至7.5%[EB/OL].中國財經網,2006-08-22.
[關鍵詞]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系統
商業銀行作為經營貨幣的特殊企業,其信貸風險屬性是與生俱來的。因此,各國銀行自誕生的一天起,就在孜孜尋求規避信貸風險的方法和手段,以最大限度地控制信貸風險。信貸風險是商業銀行貸款的信用風險,是商業銀行面臨的最古老的金融風險。信貸風險是指銀行在信貸活動中預期收益不能實現的可能性。它不僅指由于借款者違約不能如期償還貸款本息而使銀行承擔實際的違約風險,而且指由于借款者還款能力下降或信用等級降低而使銀行面臨的潛在違約風險。信貸風險管理是銀行風險管理的核心,它是指商業銀行對信貸風險進行識別、評價并準確度量,在此基礎上進行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貸風險,以最低成本實現信貸資產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學管理方法。
對于信貸風險的研究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問題,信貸風險管理方法歷經多年的發展,不斷推陳出新,表現出一種從定性到定量、從簡單到復雜、從個別資產信用風險評價到資產組合信用風險評價的趨勢。而風險管理上的差距,是我國商業銀行與國外先進銀行的最大差距,也是我國商業銀行整體競爭力和盈利能力不強的根本原因。面對金融自由化、全球化的加強和金融競爭與創新的發展,特別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的金融全面開放,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必須正視經營風險問題并盡快構建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系統,建立全面風險管理模式,以提高自身風險識別和控制能力。
一、傳統信貸風險的測度方法及局限性
傳統的信貸風險度量模型分為三類:專家方法、評級方法、信用評分方法。
專家方法是一種最古老的風險分析方法,其基本特征是:銀行信貸的決策權是由該機構那些經過長期訓練、具有豐富經驗的信貸官所掌握,并由他們作出是否貸款的決定。最常見的是信貸的5C方法,主要集中分析借款人的品格(character),資本(capital),償付能力(capacity)、抵押品(collateral)、商業周期(cyclecondition)這五項因素。專家知識、主觀判斷以及某些要考慮的關鍵要素權重均為最重要的決定因素。運用這種方法的缺點是,專家用在5C上的權重有可能以借款人的不同而變化,專家難以確定共同要遵循的標準,造成品估的主觀性、隨意性和不一致性。
評級方法是指對每筆貸款進行評級,以此來評估貸款損失準備的充分性。最早的貸款評級方法之一是美國貨幣監理署開發的,將現有的貸款組合歸入5類,同時列明每一級別所需要的準備金。目前,國外很多銀行都開發了貸款的內部評級方法,分為1-9或1-10個級別。商業銀行應對業務作出全面綜合的評價,才能正確評估信貸風險的大小。
信用評分模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愛德華.阿爾特曼(Altman)在1968年對美國破產和非破產生產企業進行觀察,采用了22個財務比率經過數理統計篩選建立的著名的5變量Z-score模型和在此基礎上改進的“Zeta”判別分析模型。將Z值的大小同衡量標準相比,可以區分破產公司和非破產公司。此方法的應用依靠大量的歷史數據資料,并考慮了借款者經營的主要方面,對違約概率進行了預測。此預測是建立在經濟發展穩定且借款者的經營環境和經營狀況變化不大的情況下,否則,預測誤差就會很大。
二、國外信貸風險度量新方法以及在我國信貸風險管理中的應用難點
近年來國外在信貸風險度量與管理的技巧和科學的研究方法方面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現有的信貸風險度量模型都是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發展起來的。
(一)目前廣泛應用的國外信貸風險度量新方法主要有:
1.KMV公司在1993年開發的CreditMonitorModel(違約預測模型)。該模型的理論基礎是默頓(Merton)將期權定價理論運用于有風險的貸款和債券的估值中的工作,債券的估價可以看作是基于公司資產價值的看漲期權,當公司的市場價值下降至一定水平以下,公司就會對其債務違約。KMV模型通過計算一個公司的預期違約率(expecteddefaultfrequency,EDF)來判斷他的違約情況。
2.J.P.摩根公司和一些合作機構于1997年推出的CreditMetrics方法(信用度量術)。在銀行業最早使用并對外公開的信用風險管理模型是J.P.摩根于1997年開發的CreditMetric嚴模型。該模型是通過度量信用資產組合價值大小進而確定信用風險大小的模型,給出了一個測量信用資產價值的大小的具體方法,并由此判定一個機構承擔風險的能力。該模型以信用評級為基礎,計算某項貸款或某組合貸款違約的概率,然后計算上述貸款同時轉變為壞賬的概率。該模型通過計算風險價值(VAR)數值,力圖反映出銀行某個或整個信貸組合一旦面臨信用級別變化或違約風險時所應準備的資本金數值。VaR方法作為一種測量投資組合風險的新方法得到迅速發展,到目前為止,VaR方法已成為金融領域和部分工業投資領域中的一種重要風險管理工具,許多金融機構已采用VaR來度量與管理投資組合風險,同時,巴塞爾委員會1995年4月提出了市場風險模型擴展的建議,建議銀行建立基于VaR的風險管理模型。
3.麥肯錫公司在1998年開發的CreditProtfolioView(信貸組合審查系統)。該方法是分析貸款組合風險和收益的多因素模型,它運用計量經濟學和蒙特·卡羅模擬來實現,最大的特點是考慮了當期的宏觀經濟環境,比如GDP增長率、失業率、匯率、長期利率、政府支出和儲蓄等宏觀經濟因素。模型認為信用質量的變化是宏觀經濟因素變化的結果。
4.CSFP(瑞士信貸銀行金融產品部)開發的CreditRisk+(信用風險附加)模型,應用了保險業中的精算方法來得出債券或貸款組合的損失分布。該模型是一種違約模型,只考慮債券或貸款是否違約,并假定這種違約遵從泊松過程,與公司的資本結構無關。
此外還有死亡率分析、基于風險中性的KPMG貸款分析系統、風險敞口等值法等,最新發展的信用風險度量模型是2000年4月,穆迪(Moody''''s)提出的Ri.skRalc,該模型結合了基于默頓(Merton)債券估價的結構方法和分析歷史數據的統計方法。以上關于信用風險的研究汲取了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比如計量經濟學方法、保險精算方法、最優化理論、仿真技術等等,運用了現代計算機大容量處理信息和網絡化技術。
(二)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現狀與難點
我國關于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研究于20世紀80年代末才剛剛起步。信貸風險是我國商業銀行面臨的最大和最重要的金融風險,由于長期處于計劃經濟體制下,銀行缺乏風險意識,因此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忽視了對信貸風險的管理。在銀行業的管理實踐中,其風險管理在我國經歷了計劃經濟體制下對銀行風險損失的控制、有計劃商品經濟體制下的銀行風險管理及現階段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三個階段。
1.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信貸風險管理。從建國到1978年以前的30年時間里,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信貸風險是由國家統一承擔的。銀行風險觀念淡薄,對信貸風險管理除了反對貪污、挪用等財經紀律外,主要是依靠貸款指令性計劃分配,堅持“計劃性、物資保證性、歸還性”三性原則來加強貸款管理,控制信貸風險。
2.有計劃商品經濟體制下的信貸風險管理。1984年10月,中央明確提出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信貸業務得到迅速發展,信貸風險也開始逐漸暴露并加劇。為此,我國先后確立了存款準備金制度、呆賬準備金制度、備付金制度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制度,初步建立起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制度與機制。但這時的貸款絕大部分給了國有企業,貸款通常沒有擔保,再加上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預嚴重,使許多企業拖欠銀行的貸款,大量貸款最終成了壞賬,據統計,20世紀80年代后期國有銀行貸給企業的貸款中平均有20%的貸款不能償還。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信貸風險管理。目前我國商業銀行開始注重對客戶進行資信評估,但在具體度量和管理時使用的方法還很陳舊,基本局限于定性分析等一些傳統的方法。國內銀行的風險管理水平大多處于第一階段—非系統化管理,我國各商業銀行對于如何度量信貸風險并構建全面風險管理系統的研究還比較薄弱,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領域日新月異的變化對銀行業發展提出的要求。而通過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系統的開發建設,可以使銀行的風險管理水平達到第二階段—系統化風險管理,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對相關的管理系統進行改進與完善,可以逐步趨向于第三階段—戰略組合管理。而我國商業銀行引進和采用西方國家信貸風險度量模型可操作性不大,主要是因為我國企業信用等級及其變化的資料數據庫還未建立,缺少企業信用等級及其變化的數據資料,給信貸風險的度量增加了難度。
銀行度量風險的數據主要來自客戶不同時期的財務報表及其資本市場的價值或價格,還包括銀行貸款損失的時間序列數據等。對于我國銀行來說,只有建立起行業信用數據庫,才能為高級的風險管理體系提供支持和保障。由于我國銀行客戶中非上市公司占據絕大多數,所以對客戶現有財務報表數據的搜集和整理以及對客戶將來信用信息充分披露的要求就顯得非常重要。
三、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系統的構建
通過建立一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系統,旨在預防、回避、分散、轉移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從而減少損失,保證信貸資金的安全。
1.從商業銀行信貸操作流程的角度,構建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管理系統。該系統有三個構成要素,分別為信貸風險識別系統、信貸風險量化系統以及信貸風險控制系統,它覆蓋了整個信貸操作過程,包括貸前調查、貸時審查和貸后檢查。實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過程的風險管理體系,把這三個構成要素置于一個大系統中進行系統分析。
信貸風險識別是風險管理的基礎環節,是指對經濟主體面臨的各種潛在的風險因素進行認識、鑒別、分析,在這個階段,要做到正確判斷風險類型,準確尋找風險根源。信貸風險度量是在識別風險產生原因的基礎上,科學地量化風險,包括衡量各種風險導致損失的可能性的大小以及損失發生的范圍和程度。風險度量是風險識別的延續。信貸風險控制是在識別和度量信貸風險之后,采取有效措施減少風險暴露、將風險損失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圍內。
通過對信貸風險評價分析,才能科學測度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量,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從而對其提出控制的措施。這三個構成要素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聯合起來構成一個信貸風險管理的整體,從而達到信貸風險防范和控制的目的。
2.構建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系統的關鍵在于科學測度信貸風險。風險度量是信貸風險管理系統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能否對信貸風險進行準確的度量關系到整個風險管理體系的成敗。
由于違約風險是我國銀行面臨的最重要的信貸風險,因此信貸風險管理系統將側重于對違約風險進行度量,通過建立銀行內部信貸風險度量模型,對預期違約概率、賠付率和貸款損失等變量進行估計,進而計算銀行個體貸款和貸款組合的預期損失和非預期損失。其中,貸款組合的預期損失等于組合內個體貸款預期損失的加權平均值,權重為個體貸款占整個組合資產的比重;貸款組合的非預期損失則是個體貸款的非預期損失、個體貸款占貸款組合資產的權重以及貸款損失相關系數等變量的函數。預期損失決定著銀行的準備金和保證金水平,而非預期損失決定著銀行風險資本的水平,從而達到對銀行信貸風險進行量化組合度量的目的。
現階段商業銀行可以在傳統的貸款風險度的計算基礎上構建一個信貸風險度的函數式,綜合考慮各影響因素,衡量信貸風險的大小。信貸風險度為:f(X1,X2,X3,X4,X5……)其中,X為影響信貸風險大小的各個因素,包括貸款對象的信用等級、貸款方式、貸款期限、貸款金額、貸款投資項目的風險—收益比等。信貸風險度量采用了內部評級與外部評級相結合的方法,對影響企業信用的因素進行加權綜合,得到企業信用的綜合評價值。信貸風險度指標可以用于銀行對個體貸款的分析與決策,根據信貸風險的度量結果制定明確的信貸風險管理政策,如授信的對象、額度和期限等,從而保證每筆貸款的合理性,這是控制和防范信貸風險的主要環節之一。同時,還應考慮銀行貸款組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通過對個體分析與組合分析風險收益的比較,盡可能減少各貸款之間的相關性,從而分散和降低貸款組合的總風險,實現對貸款組合信貸風險的動態管理。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控制信貸風險,降低不良貸款的比例,并為銀行的資本配置提供參考,幫助銀行決定滿足巴塞爾協議風險資本充足率要求的經濟資本數量,增強銀行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謝平,等.中國商業銀行改革[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2]鐘俊,等.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與管理[M].北京:中國工商出版社,2005.
論文關鍵詞:中間業務,金融脫媒,融資證券化,利率市場化
一、問題的提出
長期以來,我國社會融資格局以間接融資為主,商業銀行發揮著社會融資主渠道的作用。在此融資格局下,經濟的高速增長必然要求商業銀行信貸的高投放,商業銀行也正是適應經濟高速增長的要求增加信貸投放,實現了信貸規模的快速擴張,盈利水平的快速提升。為支撐信貸規模的擴張,商業銀行無一例外地將吸收存款作為經營活動的重中之重,通過增設營業網點和存款營銷來增加資金來源。吸收存款,發放貸款,增加盈利,成為商業銀行經營模式的重要特征。
通常,商業銀行的業務分為三大類,即存款業務、貸款業務和中間業務。商業銀行從事存款業務要發生利息支出,從事貸款業務要取得利息收入,貸款業務取得的利息收入扣除存款業務發生的利息支出形成凈利息收入,即存貸利差收入。商業銀行從事中間業務可獲取手續費收入和傭金收入,即中間業務收入。表1列示了我國商業銀行2003年至2009年凈利息收入與中間業務凈收入之間的比例關系。表中的數據顯示,商業銀行盈利的主要來源是凈利息收入,即存貸利差收入,中間業務收入雖然呈逐年增長的趨勢,但仍處于較低的水平。盈利來源構成的實踐數據支持了我們對上述商業銀行經營模式的判斷。
表1商業銀行凈利息收入占中間業務凈收入比例(%)
年份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占比
85.29
85.07
82.75
82.46
8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