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8 17:41:4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社會考察報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經過這次的學習,讓我們親身體會到了垃圾不能與我們同生存,我們調查到許多人手里的垃圾隨手就扔,跟本就沒想一想回給我們帶領這樣的后果,只是為了一時的方便。
亂扔垃圾是一種惡習,除了影響公共衛生,還造成蒼蠅.蚊蟲等滋生,危害百姓健康,同時還存在安全隱患,這種不良習慣的人圖的是自己的方便,卻給別人制造麻煩,這是自私的行為,是會令人生厭和不受歡迎的。
我們現身為一名高中生,早已能分辨是非。在我們學校里,有的同學亂扔紙屑,果皮,早餐后的袋子,他們隨手就扔,也不想想我們這么美麗的校園經過這一扔多壞雅趣,我們要勤儉,做一名環保的志愿者。我們學校應多宣傳白色污染的危害,要設計一個環保標記,掛在醒目的地方。盡量減少用塑料袋包裝物品,并杜絕用一次性快餐盒,現在很多同學都到學校外面用一次快餐的盒子打飯回學校吃,這是不健康的,我們要呼吁社會增強環保意識。
由于同學們對于垃圾分類的意義以及進行垃圾分類的要求還不明確。所以學??梢岳谜n間操或中午的時間,通過廣播播放有關垃圾分類和垃圾保護的節目。以培養同學們自覺進行垃圾分類放的意識;也可以在學校組織有關垃圾分類的征文活動,還的文章在校會上讀。這樣,垃圾分類工作就具有廣泛性。
目前,我國生活垃圾水平還比較低,雖然近十多年來我國陸續興建了一批垃圾處理設施,生活垃圾處理率由0.9%提高到了43.7%,城市生活垃圾的處理處置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發解決,但我國在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處置剛剛起步。無害化處理設施都集中在大城市,小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處置矛盾還非常突出。由于缺少無害化垃圾處理設施,小城市生活垃圾只能是以自然堆積,填坑,簡易填埋,投入江河湖海,露天焚燒等處理方式簡易處理。我們應教育城市居民提高對城生活垃圾處理的重要性的認識,并制定相應的法規,要求居民將生活垃圾分類袋裝,做到分類收集,分類運送,分類處理利用。難度大,但必須這樣做,不然城市垃圾無法解決。
關于垃圾等問題的政策執行中存在著管理混亂的問題,涉及百姓貼身的環境問題。垃圾清運的時間每天是較為固定的,今后政府還進一步規范扔垃圾的時間,居民按要求定時扔垃圾可以減少垃圾雜桶中的滯留時間,我們必須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城市上海垃圾的處理,不然給城市環境衛生,社會治安都帶來麻煩和不利。
關鍵詞:黨校干部培訓,研究式教學;思考
目前,隨著黨的干部隊伍實現整體性新老交替,數以萬計的年輕干部走上領導崗位。這批領導干部的文化層次和知識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過去以講授為主的“單向灌輸”已經不適應學員的需要。為改變這種被動局面,盡快實現教學觀念的科學整合,黨校的各項工作特別是教學工作必須研究新情況、新問題,加大實踐鍛煉力度,讓學員通過動腦(思考分析問題)、動手(做筆記、寫作)、動口(研討、發言)、動腿(走出去考察)等活動來提高自己的能力。為此,急需創新教學形式,大膽嘗試研究式教學。
研究式教學,就是教師與學員雙方以平等參與者的身份,以集體討論去發現新知為主要形式的探討、研究、切磋的教學。其最根本的特征在于“教”和“學”的全過程都貫穿著研究性。它包括研究式地“教”和研究式地“學”兩個方面。所謂研究式地“教”就是要加強課堂講授的研究性,講課要有科研含量,對學員提出的問題能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力求從理論上做出回答。所謂研究式地“學”,就是學員在學習過程中聯系思想和工作實際認真讀書,邊讀書、邊思考、邊研究,從而達到教學相長、學學相長的目的。
搞好研究式教學,要認真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抓好課前調研,增強針對性。在研究式教學中,專題選擇是否準確,對研究式教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確定選題前,一定要做好調查研究,熟悉黨在現階段的中心工作及方針政策,了解學員所關心的熱點、焦點問題,以增強選題的針對性。我們主要采取了兩種形式。一是在主體班開班前,由校領導帶隊,組織有關教師,到市內有關部門和單位開展教學需求調查,了解干部教育培訓的組織需求和個人需求,了解市情尤其是與主體班教學內容相關的工作情況和遇到的問題。二是要求主體班學員入學時每人帶來一個在工作實踐中遇到的難點、熱點問題。目前,這兩種形式的教學調研已經形成制度,對于確定研究式教學的內容和方法,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時效性產生了良好作用。
2,抓好課堂研討,體現互動性。搞好研究式教學,必須發揮教員的主導作用和突出學員的主體地位,這是研究式教學必須解決好的兩個問題。在教學活動中,要發揮教與學的兩方面的積極性,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員的主體作用有機地結合起來,一是尊重教師選擇。研究主題由教師討論確定,學習材料由教師自己收集和選擇,使學習、研究基于教師的工作實踐,貼近教師的生活經驗,以利于激發廣大教師對問題研究的興趣。二是教學關口前移。要求教師在學習研討前,提前為學員布置研討課題,提前預習有關知識,收集與研討有關的資料。三是教與學研討相結合。首先由主持研討式教學的教師對整個教學和研討活動進行總體說明,并向學員講清有關研討課題的理論依據、政策法規依據、實踐依據,進行有關研討方法的輔導,然后圍繞研討課題,組織小組和全班研討。課堂研討結束后,教師對學員的學習成果進行點評,為學員指出進一步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3,抓好教學方法,探索多樣性。研究式教學,其本質就是要充分調動學習主體研究、探討問題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員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通過研討,從而達到發現新知,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方式方法并不是單一的,應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的需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為此,在教學過程中,要鼓勵教師不拘一格,大膽創新。如,有的嘗試了“三個三分之一”的教學模式,即教師講授、開展活動、自學與交流各占教學時間1/3;有的實踐了現場式教學,充分利用培訓調研基地,把課堂搬到了校外,從解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熱點問題出發,讓學員自己發現問題,尋找解決的辦法和出路,教師僅就現場教學的選題、教學點的選擇、教學過程中的引導啟發、教學的組織和點評等方面進行引導;有的設計了“模擬法庭辯論”,使學員置身于特定情境的實戰演練,鍛煉和提高了學員的思辨能力;有的采用集體式,由主講教師精選有關研究文章,引導學員閱讀,介紹有關理論觀點,然后分組討論提出問題,再由本學科全體教師集體登臺,回答學員的提問,學員也可以相互提問和爭論。這種做法,允許學員保留不同觀點和意見,不強調作出統一的結論,以便于引發學員更深入的思考。同時,要利用兼職教師隊伍,邀請省內外專家學者、本地經濟建設和黨的建設第一線的領導同志、先進模范人物到校授課,彌補校內師資不足,為黨校教學增添新活力。
4,抓好社會考察,注重實效性。社會考察是研究式教學中的重要環節。規范考察,強化調研,對于提高研究式教學的效果,培養、提高學員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明確考察目的。通過制定周密方案,嚴格組織管理,形成調研報告,并進行成果交流。二是嚴格具體要求。參加社會考察的每個學員按小組形成集體考察報告,每個學員要寫出個人調研材料,并充分利用???,編輯出版學員專集,進行交流。三是重視成果運用。對學員形成的有價值的研究成果,要上報給有關的決策部門,并將優秀的成果負責推薦給有關報刊發表。這樣,使學員的研究成果能夠指導現實工作,從而弘揚了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
在推進研究式教學過程中要切實把握好以下幾個關鍵:
1,發揮主體作用,轉變教學理念,是搞好研究式教學的前提。研究式教學,教師是主體。只有把研究式教學這一新理念落實到每一位教師、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才能實現課堂教學從知識的講授型向研究型轉變、由單向型教學向雙向型轉變、由單一型教學方法向運用多種教法轉變,才能真正把教學過程轉變成為教師和學員一起深入學習、研究問題的雙向互動過程。這就要求教師要鑄師魄、修師德、樹師表、練師能,要愛崗敬業,同時,要有較好的學術素養、良好的溝通技巧和靈活的教學方法。
2,選擇恰當主題,注重實踐結合,是搞好研究式教學的關鍵。問題是思維的起點,也是思維的源泉和動力,沒有問題的思維是膚淺的思維。開展教學研究,目的是為了認識和解決教學實踐中的實際問題,是為了引領教師和學員進入研究的狀態,通過研究和實踐不斷提高能力。因此,恰當的研究主題,首先是有價值的問題,必須是社會發展中存在的真實的、具體的問題,這樣才有必要進行專題研究。并且必須是基于大多數教師有內在教研動力需要的問題,這樣才有可能激發全體教師進行研究的主動性、積極性。其次研究主題必須是大小適中的問題。問題過大,涉及方面過多,就難以突出重點,難以研究深入,就會弱化解
決問題的可能性;問題過小,又會失去主題研究、合作研究的意義。應該從本地區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研究,而這個問題又是能夠帶動和影響本地發展的問題。第三要針對不同的對象選擇研究主題。例如,縣級干部進修班,要緊緊圍繞本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現實問題,以培養和提高學員的全局意識、戰略思維、執政能力為重點;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進修班,要以黨在農村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難點、熱點問題為重點;市直科長進修班,要以研討區域經濟發展,改善學員的知識結構,開闊學員的視野,拓寬思路為重點;縣(區)直領導干部進修班,除要以研討縣(區)域經濟發展為主外,還應重在圍繞全市工作大局,增強大局意識、責任意識為重點等。
在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和知識經濟已經到來的時代,學校德育目標的確立必須充分思考培養和造就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優秀人才。從新時期社會發展的要求出發,結合我校多年的實踐,我們提出培養建設社會主義的創新型人才的德育目標體系。
(一)國際視野中的愛國主義情懷
經濟全球化要求學校培養具有國際意識的人才。為此,學校要在進一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國際理解、國際競爭與國際合作的意識;在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注重多元文化的吸收,使我們的學生成為大氣大度、具有寬闊國際視野的愛國主義者。
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就要培養學生的國家意識。國家意識首先是公民意識。學生到高中階段,有關國家的相關知識已基本掌握,因而重點高中的公民教育目標是幫助學生獲得有關體驗,學會不同情景下的選擇判斷,形成一種自覺的意識,這需要社會實踐活動的鍛煉。其次,國家意識是法制的意識,這就要求公民自覺地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服從社會公認的倫理道德。
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就要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它指人發自內心的對國家的熱愛。對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是建立在對社會主義信念基礎之上的。因而,這種信念只能是建立在學生對歷史唯物主義深刻理解的基礎上。
然而,我們的愛國主義并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在當前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還要使我們的學生具有寬闊的國際視野。國際視野要有國際意識,這就是要在審視國際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發展的情況下,明確自身優勢與不足的意識,從而能走出一條自強自立的道路;國際意識要有國際競爭的意識,要能在找到自身相對優勢的基礎上,敢于與別國競爭;國際意識要有國際合作的意識,要善于學習別國的長處,在國際競爭中把別國的長處變為自己的長處;國際視野還要求我們學生能了解世界各國的文化,有著對世界各國文化的理解。只有在廣泛地吸收世界各國文化的基礎上,中國才能發展得更好,我們的文化才能更燦爛。
(二)基于科學認識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現代社會物質生活的豐富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一些人的享樂主義,而高科技發展的負面效應導致了重物輕人、重事實輕價值、重物質輕精神的傾向。在這樣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學校教育更要倡導精神追求勝于物質追求的生活態度,引導學生在求真求善求美的艱苦探索過程中感受生活的樂趣,體驗思想創新、方法創新的成功,從而樹立遠大理想,拒絕不思進??;崇尚精神追求,拒絕享樂主義;增強事業心、責任感,遠離平庸,在科學認識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
(三)競爭基礎上的團隊合作精神
現代社會是開放的社會,要求社會每一成員有很強的社會交往能力。培養學生社會交往能力與團隊精神是應對經濟全球化需要的重要措施。
社會交往能力與團隊精神作為一種非智力因素,是個體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種發掘情感潛能、運用情感力量影響生活各個層面的關鍵性品質因素,它可以分為:1.情緒控制:這是個人擺脫和消除焦慮狀態,控制沖動與憤怒,保持鎮靜與信心、化解不良情緒的能力。情緒控制能力的發展需要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識,需要在人際交往中鍛煉提高。2.認知他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體諒他人的感受,是共同生活的基礎。目前中小學生尤其是獨生子女學生受到太多寵愛,容易形成這方面的心理缺陷,缺乏對他人的理解,因而正確地理解他人已經成了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方面。3.人際交往:糾正中小學生,尤其是個別“偏才”和“怪才”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問題,是培養高素質人才中的重要問題,因為任何“卓越”的人才首先應是身心健康的人。4.競爭意識?,F代人要有敢于參與社會競爭,在競爭中推動社會發展的勇氣。要把競爭與合作在更高的水平上結合起來。
(四)富有激情而又持續穩定的心理品質
在我國中小學的學校教育目標中,心理品質的目標常常受到人們的忽視。然而,事實證明,不管是從事科學研究的工作還是從事社會其他工作,富有激情才會有工作的動力,持續穩定才能保持工作動力經久不衰。因而,培養學生富有激情而又持續穩定的心理品質對于學校教育來說至關重要。具體而言,它包括:1.自我感知和自我激勵;2.勝不驕,敗不餒,勇于挑戰,具有承受失敗與挫折的勇氣;3.處驚不亂,冷靜地處理復雜事物的能力。
在對社會需要全面認識的基礎上,我們確定了新時期人才培養目標的幾個關鍵詞:認知與情感的全面發展、發展與創新能力的全面提高、學生主體意識的逐步增長等。
二、自主發展德育模式的理論基礎
我校在多年實踐的探索中形成了“自主發展”的德育模式,這一模式是建立在對學生情感發展認識的基礎上的。
1.思想品德形成是知情意行協調發展的過程。學生在情感領域“自主發展”的過程就是一種知情意行相互促進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由知而行,由行而成情,最終成為他的意志品質。在這一意義上,只有學生自主的發展,才有學校德育的實效,這是學生態度、情感發生發展規律本身所決定的。
2.思想認識提高是不斷內化的過程。把社會期望學生具有的態度、價值觀真正轉化為學生自己觀念的過程,是態度與情感內化的過程。大量的研究表明,在這一過程中,外部的條件是重要的,但這一轉化能否最終成功取決于學生自身的發展。學校教育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導,在于精心設計德育環境。
3.德育是師生相互作用的過程。當代教育的發展要求教育體制和運行機制的變革,教育體制由篩選型、集權型轉向綜合型、分權型,教育結構由剛性、封閉式轉向彈性、開放式,師生關系由權威型轉向以獨立性、相互負責和交換意見為特征的平等和諧型、民主型,教育方式由灌輸式轉向啟發式,教育評價由注重結果轉向注重過程與發展,教育管理由集中、封閉式轉向參與式、自主式。對于民主社會的形成與發展而言,造成一代具有民主意識、能夠妥善使用民利的一代公民,其任務自然由教育來完成。由此,實施師生之間民主對話、教學相長的教育,是當前社會發展與當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
“自我發展”的基礎是良好的自主性水平與自主性品質。這就是說,學生已經具有較高水平的自主學習、生活、社會活動的認識與能力,并且學生的自主性活動具有積極的、符合社會價值觀的效應?!白晕野l展”的目標是具有前瞻性的發展空間,即每個學生依據自主發展狀況,確立一個可能的發展位置?!白晕野l展”的載體是學生集體性活動,通過各類有序、健康的學生集體活動,使自身的發展得以實現。
三、自主發展模式的教育實踐
我校師生立足學校教育的實踐,在教育活動和教育情景中加以不斷修正與完善,逐步構建了一套與“自主發展”德育模式的理論模型適應的實踐操作體系。
(一)自我教育
我校一貫注重大德育環境的營造工作,緊緊抓住課堂教學這一教育的主渠道,把它當作學生自主教育的基礎途徑。從寓德育于教學開始,挖掘教學的教育性,然后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教育自己,再后讓學生走出課堂,在社會實踐中教育自己。
1.把思想政治課的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教育自己
我們提出了“將課堂還給孩子”的口號,這不僅是學生智能發展的要求,同樣也是學生情感發展的要求。政治課教師難教、學生不愿學是當前政治課教學中遇到的普遍問題,也是困擾政治課教學的一大難題。為此,我校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嘗試運用學生參與教學的方法,讓學生自己教育自己。
所謂政治課中的學生參與教學,就是在政治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根據實際情況盡可能地主動參與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求知欲,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應用、實踐的能力,以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作用。我校教師在嘗試和運用參與教學方法的實踐中,采取了以下方法:共同參與教師的備課,客串教師進行教學,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參與討論,讓學生自己回顧、小結歸納,由學生根據教學的要求自己來組織和籌劃社會實踐,設立公民論壇。
2.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自我學習、自我教育
思想政治學科的基本任務與其他學科相比,最大的特點是要求學生在掌握馬列主義基礎理論的同時,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良好的道德品質。要實現這一教學目的,必須重視學生的“內化”,也只有在學生的實踐中才能真正實現“內化”。
為此,教師在讓學生通過“學生導讀”掌握教材的基本內容、根據“導讀”內容自編自排小品等活動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向社會請教。在自愿組合的基礎上,3至5人為一組。先由組長召集,確定考察專題、聯系考察單位、設計考察提綱以及考察報告的撰寫和打印等分工負責。同學們在社會考察中,采用多種形式,如實地參觀、聽領導介紹、采訪職工、收集資料、攝影、攝像等。考察結束后,在政治教師及語文教師的指導下,每組完成一份圖文并茂的考察報告或論文。最后由課代表或班干部主持,召開各組的考察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學習。
(二)自我評價
在學校德育中,開展學生的自我評價有助于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認識自己與學校要求的差距,作出恰當的學習決策;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促進學生在德育方面的發展;有助于學生判斷能力的提高,將在德育自我評價中形成的能力遷移到其他學習領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日常行為的評價。學生思想品德素質往往通過活動與交往表現出來。因而,對學生思想品德素質的評價首先通過考察和評價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來進行的。
2.對學生班隊活動的評價。學生的思想品德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在各種活動之中。因而,一方面學校把開展各種活動作為學校德育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通過這些活動本身來評價學生的思想品德。評價的指標是:活動的獨創性、活動表現形式的藝術性、內容的思想性和學生的參與程度等,分別賦值并加以綜合評價。評委由學生自己擔任。
3.對學生社會實踐的評價。對學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進行評價的依據是:選題的現實性,看選題是否具有現實意義;報告的獨特性,看選題的視角是否新穎,是否有獨到見解;報告的思想性,看報告內容是否健康向上,反映改革開放以來的現代化建設成就等;報告的邏輯性,看報告的分析是否合理,邏輯性是否強。有時還舉辦一些社會實踐的匯報展覽,既讓全校同學接受了教育,又檢驗了同學們社會實踐的成果,并要求學生自我作出評價。
4.個性心理素質評價。隨著社會的變化,獨生子女的增多,個別成績優秀的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心理問題:學校奮發向上的精神給一些同學帶來了沉重的學習壓力;個別學生由爭強好勝發展到自私自利;個別學生有較嚴重的內向型性格;少數來自全國各地來的學生所面臨的適應性問題等。學校從實際出發,針對學生中所存在的不同心理問題,結合中學生個性心理素質特點,將心理教育與個性心理素質評價結合在一起,注重評價的科學性、規范性、教育性。學校的心理咨詢室每天向學生開放,由富有經驗的心理咨詢教師接受學生的咨詢,做到診斷、咨詢相結合;心理咨詢室除坐堂咨詢外,還設立了“悄悄話”信箱,解答同學們所提出的各種問題,解除同學們的心理困惑。依據這些材料,心理咨詢室的老師會同教育研究室和其他各方面的老師,對一些學生進行個案分析,較全面地評價他們的個性心理素質,對癥下藥,找出解決問題的措施與方法。
(三)自我管理
1.樹立學生示范群體
在學生中樹立示范群體,是我?!白晕医逃⒆晕以u價、自我發展”學校德育的重大實踐活動之一。它對學生自我教育、主動發展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我們先后培養了四個示范群體。
一是政治上要求進步的學生黨建示范群體。我校已堅持高層次德育多年,在高年級學生中開展黨建工作,進行黨的基礎知識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舉辦了數十期青年業余黨校,參加培訓人數達2000多人。每學期發展學生黨員7-8名,近幾年來已發展學生黨員70人,學生黨員不僅自身要求嚴格,而且在班級、年級、學校各層面都能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他們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周圍的同學,成為學生中的表率。
二是發揚“金牌精神”、品學兼優的示范群體。這部分同學不僅學習目的性明確、學風端正、成績突出、成果累累,而且品德優秀、表現突出,在班級、年級和學校中的影響很大,是同學們羨慕的“成功者”,這批學生成為學生中科技與人文結合比較完美的榜樣。
三是不斷注重人格完善的團隊干部示范群體。這部分學生在完成學業的同時,樂意擔任社會工作,珍惜學生干部崗位,不辜負同學們的信任。他們在實踐中注重自我修養,無論在組織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技藝操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分析判斷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等方面鍛煉很大,提高很快,他們最終以胸懷寬廣、為人誠懇、情趣廣泛、學習努力、成績優秀、言行一致、工作主動、辦事公正等優良作風贏得全校學生的尊重。
四是在逆境中不斷成長成才、自強不息的示范群體。這部分學生雖然身處逆境,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面對困難、正視困難、自強不息、刻苦頑強、克服一個個困難,最終取得成功,受到全校師生的好評。
2.創建特色班集體
學校的特色班創建工作是根據自主、自愿、自動的原則展開的。首先各班同學根據本班學生個性、興趣愛好等方面的特點討論制定班級特色,而后在充分吸取同學意見的基礎上主要由班委、團支部圍繞特色討論并制定特色班級創建計劃,向學生處提出申報。學期末學生處將根據各班申報計劃和小結對各班特色創建工作進行審核,再對審核合格的班級進行表彰并舉行特色班掛牌儀式。
特色的創建是一個自主建班的過程,它給每個集體留下了自我發展的空間,讓同學們能夠自己選擇自我教育的形式和內容,從而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這一選擇過程中,班級的凝聚力更強了。在同學們的努力下,一份份有班級特色的班級公約出臺了,一個個生動活潑的活動開展起來了。班級集體在同學心目中產生了更為強大的吸引力,成為孩子們心目中的一個家。
3.開展社團活動
社團活動是同學們自主活動、自主學習的重要陣地之一。在這里,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的課外學習內容,自己策劃、組織學習的形式和過程。我校學生愛好廣泛,興趣濃厚,喜歡鉆研,原本都是個體行為,學校及時把他們組織起來,成立了學生社團聯合會,下設27個社團。學生社團聯合制定了章程,學生社團、協會、俱樂部等也制定了管理條例。每個社團由社團成員自己聘請一名指導教師。社團小型活動兩周一次,參觀、制作網頁、沙龍、咨詢、講座等,活動形式多樣,生活活潑。同學們在自己喜愛的社團里施展著自己的才華,社團活動的開展彌補了課堂學習的不足,尤其讓一部分學習有困難的同學在社團活動中找回了自信,找到了發揮自己價值的土壤。
4.構建自主管理、服務網絡
12月15日至21日,醫療保險分會應澳大利亞莫納施大學的邀請,組織“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評估標準及方法”課題組有關成員赴澳大利亞考察醫療保險,重點考察了澳大利亞的醫療保障體系構建和藥品優惠計劃的實施情況。在澳期間,全體考察團成員遵守紀律,團結合作,保證了這次考察任務的順利完成?,F將考察情況匯報如下:
一、澳大利亞醫療保障體系
澳大利亞是一個聯邦制國家,其醫療保障體系主要由兩個部分構成:一是全民醫療保健;二是私人醫療保險。
(一)全民醫療保?。∕edicare)
澳大利亞全民醫療保健制度于1983年引入,是澳大利亞醫療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支出占聯邦政府用于健康保健全部費用開支的18%。主要負責為在公立醫院住院的公共病人提供免費的食宿、醫藥、護理和其他的照顧;為住院的私立病人提供75%的醫療優惠計劃費用;為非大額費用的醫生會診提供85%的醫療優惠計劃費用。
在全醫療保健制度下,所有澳大利亞永久居民只要選擇公立醫院看病,都有資格享受免費治療,醫生則由醫院指派。州和地區政府除了提供公立醫院的醫療服務,還與聯邦政府和專業機構協作以保證服務質量和標準。全民醫療保健制度還負擔患者在醫院外進行治療的大部分醫療費用,如看全科醫生和專家門診。但醫療保健一般不包括牙科、理療和按摩治療等服務。聯邦政府為各種醫療服務規定了收費標準,醫療保健負責承擔這些費用的85%。許多醫生的收費超過標準,患者則必須支付超出的部分。
居民以家庭為單位,每家都有一個保健卡,持卡可以到任何醫院看病。澳大利亞采用醫、藥分業體系,醫院只負責治療、開處方,患者憑借處方到藥店購買藥品。政府在公立醫院的門診收費標準有所不同,對于普通的居民門診就醫,病人每次最多支付門診醫療費用為23.10澳元,超過部分由政府承擔;每年最多支付700澳元,超過部分由政府承擔。對于領取救濟金的困難群體,病人每次最多支付門診醫療費用3.7澳元,超過部分由政府承擔;每年累積最多支付280澳元,超過部分由政府承擔。
(二)私人醫療保險
聯邦政府鼓勵人們在使用醫療保健作為主要保障的同時也參加私人醫療保險,以更好地平衡公立醫院和私立醫院在整個衛生系統中的作用。為了鼓勵居民購買私人醫療保險,政府規定給予購買人購買金額30%的補貼。比如:個人一年購買1000元的私人醫療保險,政府將補貼給個人300元。另外,年收入在5萬澳元以上的個人,或年收入在10萬澳元以上的家庭,如果不購買私人醫療保險,政府將強制征收其1%的所得稅使其購買私人醫療保險。政府的這些措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1999年澳大利亞有33%的居民購買了私人醫療保險,到2003年該比例已達到45%。
在澳大利亞,私人醫療保險的投保人可以選擇在公立醫院進行治療,或在私立醫院進行治療。在私立醫院,患者可選擇直接支付醫療費或使用個人醫療保險。私人醫療保險不僅償付投保人在公立醫院和私立醫院的醫療費,還償付投保人接受的一系列非醫療服務的費用,如進行理療、看牙科以及購買眼鏡的費用等,但不能應用于藥品方面的花費。目前,澳大利亞私立醫院床位約占所有醫院床位的1/4,而私人醫療保險支出約占全部健康保健支出的1/3。
澳大利亞醫療保障資金來源于國家按公民個人收入的1.5%所征繳的稅收。在支出方面,聯邦政府既要通過提供醫療優惠計劃(MBS)、藥品優惠計劃(PBS)承擔患者一般治療和藥物的費用,還要即為公立醫院、居民區衛生保健設施、旅店、家庭和社區的衛生保健等提供經濟上的援助,為衛生研究機構提供主要經費,支持衛生工作者的培訓并向高等院校的學生提供資助。州政府和地區政府用于健康保健的財政支出主要包括:公立醫院及精神健康護理、家庭病房、社區病房和老齡人群救助服務。根據憲法規定,州和地區政府有首要責任為人們提供切實的醫療服務,包括大多數急性病和精神病患者的住院治療。各州和地區還向人們提供多種社區和公共衛生服務,包括學校保健、口腔保健、母嬰保健、職業保健、疾病控制和各種健康檢查等家庭衛生保健服務和預防性個人免疫服務。
二、藥品優惠計劃
1993年澳大利亞政府出臺藥品優惠計劃,目的是為給全部澳大利亞公民提供他們所需要的且價格可承受的藥物治療。這也使得澳大利亞成為第一個強制要求本國制藥企業提交指定的藥品數據來申請加入藥品優惠計劃的國家。向聯邦政府和家庭服務部部長直接匯報工作的法定機構——健康保險委員會,負責處理和支付《藥品優惠計劃》中所列藥品的費用。
澳大利亞的制藥企業加入藥品優惠計劃的條件為:制藥企業必須提供政府要求的藥品數據,然后由政府成立的一個評審委員會對數據進行評估,同時政府還要從中介機構提取相關的證明,數據和證明材料全部合格后,方可準許進入藥品優惠計劃。
藥品優惠計劃覆蓋了93%的處方藥,主要涵蓋590多種的普通藥品, 1460多種有效形式的藥品和超過2500種市場銷售的不同品牌的藥品,但主要的日常保健用藥和全部化妝品沒有涵蓋在內。
藥品優惠計劃是政府應用藥品經濟學制定健康保健政策的重要體現,該計劃主要包括藥品經濟學理論和藥品價格參考體系兩部分內容。藥品優惠計劃的實施大大降低了處方藥的價格,從而降低了澳大利亞公民用于健康費用的支出。
澳大利亞利用藥品經濟學理論來描述和評估藥品價格的工具,其最初目的是為了給病人提供一個能夠承受的藥品價格。同時,澳大利亞還建立了一個兼顧相對安全、相對功效、相對花費及費用效率的執行體系。但在行起來卻非常困難,而且一些弊端開始逐漸顯現,主要體現在:一是政府整體的花費逐漸變成政府和公眾關注的焦點;二是增加了政府維持現有藥品價格的政策壓力。另一方面,澳大利亞建立的復雜且獨特的執行體系要求提供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支持數據,而這些正是那些全球組織所不愿意提供的;同時由澳大利亞決定的藥品價格給全球組織帶來的風險正在增大;全球組織的風險與收益比例也受到威脅。各方都開始對該執行體系能否持續理想的提供給患者可承受的藥品價格提出質疑。為此,澳大利亞提出新的藥品價格參考體系,藥品參考價格制定主要從仿制品價格、同類產品價格、同類療效產品的價格三方面考慮。
與其他國家相比,企業認為澳大利亞對藥品價值的評估的規定較硬性:首先是可供選擇的比較者很少,其次是比較者的價格通常很低,而且已經在專利保護期之外,再次是評估主要集中在臨床試驗數據,最后是評估時排除掉很多收益和花費。因為證據的有效性、可接受性、通譯性及在預測健康結果中固有的不確定性無法得到很好的衡量,所以評價藥品價值方法的范圍受到了很多限制。
同時,澳大利亞的制藥企業進行技術創新、開發新產品方面還面臨著其他的問題,譬如:開發出來的新藥品總是與已有的治療方法聯系在一起,技術上的進步不被承認;而由藥品經濟學硬性規定產生的參考價格很不穩定,而且持續下跌,但是新產品必須要去與之對比,并且要去接近該價格;與此相反,對產品加工制造和研制開發等創新行為投入的費用一直在上升。為了爭取到一個合理的價格,制藥企業要不斷的提供最新的取得良好治療效果的數據,例如發病率與死亡率的比例等,但是這些數據在新藥投放市場時候尚無法得到,這就使制藥企業站在一個非常被動的位置上。
諸多問題導致了制藥行業逐漸開始延遲或抵制應用政府制定的參考價格,而且有數據表明,最近一段時間接受率已經下降到接近50%了。制藥企業開始延緩新產品的研制開發,限制國外產品進口,或者選擇在澳大利亞暫時未被認可且無可對比的產品,同時企業開始把產品的銷售重點從澳大利亞國內轉移到國外市場。制藥企業對行業成長的未來及新產品的期望在當前價格評估系統的制約下變得越來越渺茫。同時,這些矛盾還大大限制了在澳大利亞應用藥品經濟學理論的政策和前進方向,也限制了藥品經濟學在制藥行業和政府工作領域中的發展。
三、啟示
澳大利亞具有較為健全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一是全民醫療保健體現了制度的普遍性和公平性;二是醫療保健作為公共產品或準公共產品,政府主體責任明確;三是在政府政策鼓勵下市場機制發揮了充分的補充作用。而且,澳大利亞還在不斷進行改革和新的嘗試,其醫療保障體系的運行正在培育著一種新的機制,主要是政府責任的分散和市場競爭機制的引入,其框架正在逐步明朗清晰,作用也逐漸明顯。這些對我國在建設全面小康社會要求下不斷完善醫療保障體系提供了值得借鑒的經驗。
同時,澳大利亞也是世界上最先開始在醫療保障政策中應用藥品經濟學的國家之一。藥品經濟學在澳大利亞健康保健體系制定和完善過程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且已經成為一個有效控制藥品費用的工具,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澳大利亞的醫療費用,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雖然這一方法的應用導致了澳大利亞吸引全球資源的能力受到限制,以及政府和國內藥品生產企業之間關系產生矛盾,但其“產出”卻達到了預期目的,保證了澳大利亞居民能享受價格可接受的藥品。對我國進一步完善醫療保險制度、醫療衛生體制、藥品生產流通體制三項改革,以保證實現改革的總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同時,本次考察對于我分會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評估標準及方法》課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主要體現在:
1、澳大利亞采用嚴格的程序對藥品治療效果進行評估,對我分會評估藥品療效有較大的參考意義;
2、澳大利亞的藥品流通受到政府的制約,而且在醫藥分家方面取得很好的效果,促進了藥品流通的良性循環,有助于我分會對醫院藥品管理方面的評估設計;
3、澳大利亞醫療保險對支付監控得較為嚴格。醫療保險只用來支付醫療方面的費用,不支付藥品費用,其監控手段可以作為我分會設計醫療保險基金支出監測評估指標的參考;
4、澳大利亞的藥品價格體系較為嚴密,有效的抑制了藥品虛高價格的問題,同時也控制了醫療費用的增長,為我分會評估我國醫療保險政策落實情況及藥品價格提供了借鑒。
醫療保險分會考察團
團長:王芳琳
成員:李秋華
曹可元
關鍵詞:注冊稅務師制度;制度變遷;制度均衡;稅務;稅務咨詢;稅收籌劃;涉稅鑒證
中圖分類號:F810.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131(2011)05-0090-07
Supply and Demand Equilibrium and Optimization Measuresfor the System of Certificated Tax Agents in China
TANG Feng-lin
(School of Finance,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China)
Abstract: The demand for Certificated Tax Agents System comes from companies, government, and the society, and the supply of Certificated Tax Agents System comes from institutional supply of the willing of central government and actual supply of local governments. The demand of China’s firms for Certificated Tax Agents System is not adequate, furthermore, the actual supply of local governments for Certificated Tax Agents System is less than the willing supply of central government and is a supply and demand equilibrium with low level and low efficiency, whose reason is that anticipated gains for institutional evolution by the subjects such as enterprises, tax departments and so on are less than anticipated cost. Thus, the evolution of Certificated Tax Agents System is really the process of the readjustment of interest position of the parties such as enterprises, tax departments, certificated tax agents and so on. In order to realize effective balance between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Certificated Tax Agents System, the related tax law system construction must be consolidated to change the anticipated cost and the anticipated gains of system evolution between each subject.
Key words: Certificated Tax Agents System; institutional evolution; institutional equilibrium; tax agent; tax consultation; taxation plan; tax attestation
一、引言
注冊稅務師(Certified Tax Agents,即CTA),又稱“稅務”,最早興起于20世紀初的日本。當納稅人與稅務人員之間出現征納爭議時,稅務為雙方在對等條件下提供正確的征納稅關系的判斷服務。后來演變到為征納稅雙方提供涉稅服務和涉稅鑒證雙重服務。由于稅務制度能顯著地減少征納稅摩擦,降低稅收成本,逐漸為世界許多國家采用。目前日本和韓國約85%以上的企業、美國50%以上的企業和近100%的個人、澳大利亞約80%以上的納稅人委托稅務代辦納稅事宜(王冬梅,2009;田中治,1997)。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少數退休稅務干部為納稅人提供稅務咨詢以來,我國的注冊稅務師行業雖然有所發展,但發展速度較為緩慢,行業市場占有率不高,甚至出現“有行無市”的局面;這與國外發達的CTA業務市場形成鮮明對比,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這些國家都有相對完善的注冊稅務師制度,而我國卻沒有。
注冊稅務師制度是指對注冊稅務師的稅務、稅務咨詢、稅收籌劃和涉稅鑒證等業務活動進行規范和管理的一系列法規、政策和制度的總稱。完善的注冊稅務師制度應由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若干個子系統構成,如執業規范系統、資格考試系統、注冊管理系統、監督檢查系統、后續教育系統、獎懲處理系統等。從基本制度體系建設來看,我國注冊稅務師制度法律法規體系還不夠完善,需要構建由法律規范和規章制度框架組成的注冊稅務師行業法律規制體系,且大約需要用10年左右時間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稅務師法》的立法、實施條例和相關部門規章的制定(張曉平 等,2006)。從執業規范體系來看,我國還需要構建CTA執業準則、質量控制準則和職業道德準則體系(蘇強,2006);從資格考試體系來看,我國要適當放寬CTA報名條件,增加主觀型試題的比例,全國統一報名時間并與教材征訂發行時間銜接,對港、澳、臺考生開放考試資格(李樹名 等,2003)。制度環境決定著制度安排的性質、范圍、進程等, 為制度安排的選擇范圍設置了邊界;從制度運行的外部條件來看,受經濟、人文和法制環境的影響,我國納稅人的納稅意識普遍不高,CTA立法層次低,導致我國注冊稅務師制度運行效率較低(周金榮,2006)。我國個人所得稅應由分類征收模式向混合征收模式轉變,這不但有利于社會公平的促進,還將有助于我國注冊稅務師發揮其“協稅、保稅、辦稅”作用,理順個人申報、中介鑒證、社會監督、政府監管的關系,實現社會、政府和個人三位立體的綜合監管(蘇強,2005a)。
制度的不完善是CTA行業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然而,我國注冊稅務師制度為什么會不完善?影響其供給和需求的因素是什么?如何實現我國注冊稅務師制度的均衡?為解決此類問題,有必要把我國注冊稅務師制度作為一個整體,研究其變遷的動力和路徑。本文擬采用供求分析方法,對我國注冊稅務師制度變遷進行經濟學分析,旨在從制度完善角度尋求我國注冊稅務師行業發展瓶頸的突破之策。
二、我國注冊稅務師制度的需求分析
1.企業對注冊稅務師制度的需求
注冊稅務師的稅務、咨詢、籌劃和鑒證服務可以降低企業的納稅成本。一方面,由于稅法與會計法存在差異,而日益復雜的稅制和自行申報納稅方式使企業納稅的學習成本提高、辦稅風險增加,于是企業產生了對注冊稅務師的稅務、稅務咨詢和涉稅鑒證等服務的需求;另一方面,日益復雜的稅制加大了企業同一應稅行為適用不同稅收條款的稅負差異,從而產生對注冊稅務師稅收籌劃的需求。由于出現了在原有制度條件下無法獲取的潛在利潤(也稱外部利潤),為了獲取最大的利益,納稅人有進行制度創新、將外部利潤內在化的沖動,從而形成注冊稅務師制度變遷的誘致性需求。這里的潛在利潤包括納稅人自行申報納稅的學習成本的節省、可能因誤用稅法而遭受處罰的風險的降低、委托注冊稅務師事務所制訂合理避稅方案帶來的稅負減輕等。
2.政府對注冊稅務師制度需求
注冊稅務師的稅務、稅務咨詢和涉稅鑒證服務會降低政府的征稅成本,其所提供的稅收籌劃服務也能提高稅收的經濟效率。一方面,擁有扎實專業知識的注冊稅務師,能較好地確保企業納稅申報質量,大大減輕稅務人員工作量,降低了征稅成本,提高了征稅效率。另一方面,注冊稅務師為納稅人提供稅收籌劃服務,指導企業在法律允許的制度空間內進行合理避稅,這不但避免了納稅人因盲目偷逃稅款遭受處罰所帶來的秩序混亂,而且還引導了納稅人自覺地順應政府的宏觀政策導向,稅收政策和制度的經濟效率也就得以提高,從而產生了政府對注冊稅務師制度的內在需求。
3.社會對注冊稅務師制度的需求
從公平地解決征納稅雙方爭議的角度來看,注冊稅務師提供稅務咨詢和稅收顧問服務,有利于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稅收征納關系的建立,有利于納稅人私有產權和國家稅收產權的維護。由于經濟行為復雜,稅收法律制度不可能針對所有的可能事件進行詳細規定,加上征納稅主體所站角度不同,對稅收法律政策的理解不可避免地存在差異,從而出現納稅人對征稅機關的某些稅收裁量行為持有異議。由于稅務行政復議的仲裁者是上級稅務主管部門,“經濟人”的分析假定對仲裁者行為的公正性提出了挑戰。一項制度的有效性不僅體現在它包含了良好的激勵機制,還應該包含有效的約束機制。注冊稅務師的制度安排在爭議的征納稅雙方之間設置了一個公正的“法官”認為其行為公正的觀點是基于以下理由:偏向于政府的裁量將導致注冊稅務師行業處于“有市場沒需求”的境地,偏向于納稅人的裁量將使注冊稅務師的業務行為遭受更為嚴厲的監管,甚至是“滅頂之災”。 。因此,社會也產生了對注冊稅務師制度變遷的需求。
以上三種類型的需求中,企業的注冊稅務師制度需求是核心,是整個社會對注冊稅務師制度需求的最終體現。
三、我國注冊稅務師制度的供給分析
1.中央意愿的制度供給
中央意愿的制度供給是指由中央(包括中央政府和國稅總局)根據既定的目標函數和種種約束條件,在憲法秩序所規定的框架內形成注冊稅務師制度創新的整體藍圖,并據此制定的具體操作規則。中央的意愿制度供給由注冊稅務師制度創新的邊際成本決定。這種制度變遷的邊際成本包括新制度的規劃設計、組織實施的費用、清除舊制度的費用、消除制度創新阻力的費用、制度變遷造成的損失和實施新制度的成本等內容。理論上,如果中央由這種制度創新所得到的預期收益超過采用此項創新的邊際成本,則注冊稅務師制度創新的供給將有保障。注冊稅務師制度的意愿制度供給是中央在一定的制度環境和資源條件約束下,向社會提供的、最大化社會福利值的注冊稅務師制度數量。我國已由中央提供的CTA制度主要有:國務院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1992、2001)、《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實施細則》(1994、2002),國稅總局頒布的《稅務試行辦法》(1994)、《注冊稅務師資格制度暫行規定》(1996)、《注冊稅務師執業資格考試實施辦法》(1999)、《注冊稅務師注冊管理暫行辦法》(1999)、《有限責任稅務師事務所設立及審批暫行辦法》(1999)、《合伙稅務師事務所設立及審批暫行辦法》(1999)、《注冊稅務師管理暫行辦法》(2005)和《“十一五”時期中國注冊稅務師行業發展的指導意見》(2006)等。
2.地方實際的制度供給
地方實際的制度供給是指在中央意愿的制度供給基礎上,地方(包括地方各級政府及地方各級稅務機關)根據自身的目標函數和約束條件,向轄區內納稅人提供的注冊稅務師制度數量。它可能是地方政府根據中央的法律法規制定的管理實施方案,也可能是稅務局針對某一具體問題而制定的政策文件,甚至還可能是稅務人員征稅過程中體現的對稅收法律、法規和政策的理解。如:福州市地方稅務局《關于重申注冊稅務師介入稅收征管有關紀律等事項的通知》(2009),浙江省地方稅務局轉發《浙江省注冊稅務師管理中心關于請求放松對會計師事務所從事稅務業務資格限制建議的復函》(2005),福建省地方稅務局《關于開展2008年度稅務師事務所及執業注冊稅務師年檢工作的通知》(2006),重慶市地方稅務局《關于在稅收工作中發揮注冊稅務師作用的實施意見》(2000),重慶市國家稅務局、重慶市地方稅務局《重慶市注冊稅務師行業公告制度具體實施辦法》,重慶市地方稅務局《關于委托重慶渝鑫稅務師事務所代征代繳天然氣資源稅等稅費的通知》(2001)等。
四、我國注冊稅務師制度供求均衡分析
注冊稅務師制度的均衡是指在一定的制度環境和技術條件下,中央的意愿制度供給和地方實際的制度供給適應了整個社會對注冊稅務師制度的需求。然而,由于注冊稅務師制度需求和供給的決定因素不一樣,導致供求雙方對注冊稅務師制度變遷的預期成本與預期收益不一致;且不同層次的供給主體、需求主體對注冊稅務師制度的供求也存在差異,從而使得現實中更多的是注冊稅務師制度供求的不均衡,制度均衡只是作為理論分析標準而存在。這種不均衡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1.企業的注冊稅務師制度需求不足
如前所述,企業會形成對注冊稅務師制度變遷的誘致性需求,而這種需求能否成為現實,取決于制度變遷潛在利潤與成本的比較。現實中納稅人可能有三種選擇:違法進行偷逃稅、守法自行納稅和守法聘請CTA提供服務。注冊稅務師制度產生的充要條件是:守法聘請CTA提供服務的凈收益>守法自行納稅的凈收益>違法進行偷逃稅的凈收益。其中:守法聘請CTA提供服務的凈收益=(企業委托CTA辦理涉稅事宜后減少的稅法學習成本+降低的誤用稅法而遭受處罰的風險+委托CTA稅收籌劃后減輕的稅收負擔)-企業付給注冊稅務師的中介費;守法自行納稅的凈收益=0(作為分析的基準)-(納稅人學習稅法的成本+誤用稅法而遭受處罰的風險);違法進行偷逃稅的凈收益=偷逃稅的預期收益-(被發現而遭受的懲罰+信譽損失等預期違法成本)。
現實中我國稅制有許多不盡完善之處,而稅收違法成本相對較低,相當于提高了納稅人偷逃稅款的預期凈收益。而我國一部分注稅從業人員綜合素質不高,難以為納稅人提供較高水平的稅收咨詢、稅務顧問、稅收鑒證和稅收籌劃服務;與稅務部門千絲萬縷的聯系也使得他們難以保持完全的執業獨立性公正性;且國際四大所的稅務服務收費又遠高于國內注冊稅務師事務所的收費,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納稅人守法并聘請CTA服務的凈收益。這兩方面都是我國注冊稅務師行業“市場規模大但市場需求小”的重要原因。
2. 注冊稅務師制度地方的實際供給小于中央的意愿供給
注冊稅務師制度地方的實際供給小于中央的意愿供給的主要原因是:法律法規的原則性和一般性與經濟社會現象的多樣性和多變性之間的差異。由于注冊稅務師的相關法律法規只能是針對全國所有的業務活動進行原則性、一般性的規定,而稅務、稅收籌劃和稅收咨詢的個案卻是形式多樣的、千變萬化的,這就不可避免地給地方在執行這些法律法規時留下大量自行裁量空間,從而為稅務人員進行權力尋租創造了條件。而作為獨立的中介機構,注冊稅務師行業將會對稅務人員征稅行為合法與否進行監督,同時還會給征納雙方爭議解決提供公正的評判,這些都將減少稅務人員權力尋租的可能。現實中,許多地方稅務部門對注冊稅務師制度的推廣不積極,癥結在此。有時即便開始實行了注冊稅務師制度,稅務部門受利益集團的影響,或者考慮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需要,也會盡可能地減少有效的新制度供給,或者使制度變遷產生時滯,這從我國注冊稅務師行業遲遲未能與稅務部門徹底脫鉤、難以真正成為一個獨立的中介性行業可以得到明證。
另外,地方制度供給的預期成本與預期收益與中央的預期成本與預期收益的差異也是造成我國注冊稅務師制度地方的實際供給與中央的意愿供給不一致的原因。由于中央的注冊稅務師制度意愿供給是由中央主導的,是一種強制性的制度變遷,它并不遵循一致同意的原則;當制度軟約束,強制性變得不再強制時,地方就有可能根據轄區的局部利益、地方官員有可能根據其自身利益,通過曲解規則、補充文件、改頭換面等方法來修正中央的意愿制度供給,從而造成注冊稅務師制度的實際供給與意愿供給不一致。
從以上分析可知,我國注冊稅務師制度不僅需求偏少,而且供給也低于理想數量?,F行的注冊稅務師制度均衡數量偏低、均衡價格偏高,是一種低水平的無效均衡。為了實現均衡的有效性,必須進行注冊稅務師制度變遷,要明確這種制度變遷的動力是來源于供給還是需求。由于我國市場經濟不夠發達,注冊稅務師制度變遷來自于市場自發需求的力量還比較薄弱,而政府有義務向社會提供制度公共品,且相對于市場,政府有政治地位上的優勢和資源配置權力上的優勢,對注冊稅務師制度變遷的方向、形式、進程起決定性作用(盧現祥,2003)。因此,我國注冊稅務師制度變遷只能是更多地依賴政府實行自上而下的“強制性制度變遷”,而非依靠市場自發力量所導致的自下而上的“誘致性制度變遷”。進一步的政策含義是:要加強相關稅收法律制度體系的建設,改變各主體制度變遷的預期成本和預期收益,從而實現注冊稅務師制度供給與需求的有效均衡。由此也可知,注冊稅務師的制度變遷實質上是對企業、稅務部門、注冊稅務師行業等各方利益格局進行重新調整的過程。
五、國外注冊稅務師制度的經驗借鑒
1.注重注冊稅務師行業發展的法律體系建設
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大多注重法律體系建設,CTA行業發展好的國家一般有著較為完善的CTA法律制度。以日本為例,1911年東京為規范稅收服務市場制定了《稅務代辦監督制度》,1942年日本制定了《稅務法》,1951年又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修訂并頒布了《稅理士法》。以此為基礎,后來又陸續頒布了與之配套的《稅理士法施行令》《稅理士法施行規則》以及其他若干附則,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從實體法到程序法的法律體系。其他市場經濟國家也都制定了比較完備的法律體系對CTA進行規范,如1931年德國制定了《稅務咨詢法》、1961年韓國制定了《稅務士法》等(蘇強,2005b)。
2.賦予注冊稅務師明確的法定業務
對注冊稅務師的業務范圍進行明確的法律界定是發達國家(如日本、韓國和德國等)的普遍做法。韓國的《稅務士法》就明確規定,稅務士從事制作稅務調整計算書、稅務鑒證等八項業務及其他附帶業務。韓國國稅廳通過以下三種方式賦予稅務士法定業務:第一,企業若聘請稅務士記賬并申報納稅,可減免10%的應納稅額;若企業年收入在4 800萬韓元以上,沒有建賬且又不請稅務士進行納稅審核,則要被加征10%的應納稅額。第二,納稅人交納所得稅時所制作的“稅務調整計算書”,只有經稅務士審查簽字蓋章鑒定后稅務機關才受理申報。第三,若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表未經稅務士審核簽章,將被加征20 %的稅款(中國注冊稅務師協會考察團,2004)。在國家立法和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韓國稅務士的社會地位和公信度大大提高,稅務士行業也得到了健康發展。
3.保持注冊稅務師執業的獨立性
保持執業的獨立性是注冊稅務師為征納稅雙方提供公正納稅服務的前提。受CTA行業產生的歷史背景和稅收環境等的影響,各國注冊稅務師執業獨立性的強弱不太一樣,但諸如日、韓、德等CTA行業發展較好。CTA制度較為完善的國家,CTA執業有著較強的獨立性。如日本的稅理士機構是完全獨立于征納稅雙方的中介組織,除法律規定的正常收費外,日本的稅理士不得從納稅人和征稅機關那里取得任何的其他經濟利益和便利條件;韓國《稅務士法》規定,稅務士及其執業機構必須與納稅人和稅務機關保持超然的獨立;德國《稅務咨詢法》也明確規定,稅務師及其事務所在法律保護下獨立開展工作,不依賴或依靠稅務機關,稅務機關不得隨意要求稅務師做任何事情,更不允許稅務機關向納稅人指定稅務師及其機構(蘇強,2005c)。
4.加強注冊稅務師行業的監管
從世界范圍內來看,各國CTA的行業管理體制無論是政府行政主導的、還是行業自律的管理模式,都加強了對注冊稅務師行業的監管。如在政府行政主導模式的日本,按《稅理士法》規定設立稅理士會,稅理士必須參加稅理士會才能執業,由稅理士會進行監管;稅理士會分成三個層次,分別管理不同層面的CTA事宜:最上層的是“稅理士聯合會”,會長由大藏省大臣任命,其職責主要是貫徹《稅理士法》規定的稅理士使命,幫助稅理士履行權利、義務及提高業務能力和服務質量,負責對稅理士會及會員的指導、聯絡、監督并辦理稅理士的注冊登記等事宜;中層是按國稅局分區劃分設置的14個分稅理士會;下層是按稅務署區劃設置的506個稅理士會支部。各層之間不是統轄與被統轄的關系,而是指導、監督和聯絡的關系;政府通過稅理士聯合會發揮監管職能,稅理士會作為民間社團實行自律管理(中國注冊稅務師協會考察團,2004)。而在實行行業自律管理模式的德國,按照公法成立了全國性的稅務咨詢行業公會,并在各州設立分會;行業公會有自己的章程,受財政部委托實行行業自律管理,并受財政部監管。
六、優化我國注冊稅務師制度的政策建議
1.建立納稅人信息共享機制,加大對偷逃稅的懲罰力度
納稅人信息共享機制和稅收違法處罰機制是注冊稅務師制度運行的外部環境的必要組成部分。我國目前納稅人信息制度不完善,稅務人員征管水平有限,加上整個社會缺乏誠信納稅意識,此時只有嚴厲的懲罰措施才能對偷逃稅產生足夠的威懾力;然而,我國對納稅人偷逃稅的懲罰力度遠遠不夠,稅收違法成本低,后果是納稅人對稅款是能逃則逃。在美國,若納稅人因偷逃稅被發現,該信用不良記錄將會跟隨其一生,從此再也沒有機會獲取銀行信貸及他人信任,因而美國公民一般不敢輕易偷逃稅,誠信納稅已成為美國社會的傳統。因此,我國要加大對納稅人偷逃稅的處罰力度,增加稅收違法成本;同時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與完善納稅人信息共享機制,提高偷逃稅的查處概率;這樣才能使納稅人迫于違法成本太高而選擇自愿接受注冊稅務師的專業服務,從而打破原有的制度變遷路徑依賴,實現注冊稅務師制度更高層次的均衡。
2.賦予注冊稅務師法定專營業務,保持其執業的獨立性
目前我國注冊稅務師沒有法定專營業務,在涉稅服務方面,他們不得不與注冊會計師、注冊資產評估師、律師等“爭飯吃”;至于涉稅鑒證服務,《注冊稅務師管理暫行辦法》僅僅將其作為CTA的法定業務范圍,也不具有專營性。由于缺乏法定專營業務,作為一個相對較新的中介行業,注冊稅務師行業發展尤為艱難,許多事務所只有靠與稅務人員拉攏關系以獲得業務。在國家稅收征管制度法律法規不夠完善的現實情況下,稅務人員也樂于“出手相助”以便權力尋租,進而導致注冊稅務師行業的業務競爭憑借的不是優質稅務服務和涉稅鑒證服務,而是與稅務人員建立的特殊關系。同時,納稅人由于沒有自由選擇最優服務者的權利,被迫承擔這種高的納稅成本,于是許多納稅人就設置內外兩套賬進行逃稅,最終使注冊稅務師行業發展進入一種惡性循環。本文認為,只有通過法律賦予注冊稅務師法定專營業務的方式,才能使注冊稅務師的執業保持足夠的獨立性和公正性,才能使注冊稅務師行業正常有序地發展。
3.提高注冊稅務師執業水平,分類和規范業務收費
為了避免與注冊會計師、注冊資產評估師、律師等在諸如納稅申報、發票代購、記賬、稅法咨詢、會計培訓、稅務行政復議等方面進行低水平惡性競爭,注冊稅務師要不斷加強財稅理論與實務知識的學習,利用其專業優勢,拓展新的業務空間,實現從勞務型的計稅、報稅到智能型的稅收籌劃、稅務顧問、納稅評估、財務分析、經營策略等高層次業務轉變(李傳喜,2008),這樣才能以質取勝,贏得納稅人的青睞。
理論上,注冊稅務師服務行業的收費要按照“誰受益誰付費”原則來確定。由于注冊稅務師提供的涉稅鑒證等服務不僅僅為納稅人降低了誤用稅法而受處罰的風險,還為稅務部門節省了征稅成本,因此,涉稅鑒證等服務的收費就不能只由企業來承擔,稅務部門也應按注冊稅務師調增調減出來的一定比例支付鑒證費,這樣對企業來說才是公平合理的。企業的納稅中介服務費用降低了,自然也會增加對注冊稅務師服務的需求。
4.健全注冊稅務師法律法規體系,逐步提高立法層次
注冊稅務師行業發達的國家,都有健全的法律體系來保障。而我國現有的注冊稅務師制度,如《注冊稅務師管理暫行辦法》等還只是稅收行政規章,法律層級較低,對具有民法性質的稅務不是特別適應,整體的注冊稅務師法律法規結構體系也不夠健全,缺少配套的實施細則。因此,首先要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加緊修改并正式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稅務師條例》,同時進一步完善和細化相關的涉稅業務鑒證準則、行業收費辦法、行業公告制度、資質等級評定制度等;其次,要協助人大做好相關立法調研工作,積極推動《中國注冊稅務師法》的出臺(李傳喜,2008),以此來增加注冊稅務師制度供給數量,提高制度供給質量。
5.理順CTA管理體制,落實行政管理與行業自律管理的雙重監管模式
現階段,我國對CTA行業名義上采取的是以政府行政管理(CTA 管理中心)為主導,行業自律管理(CTA 協會)為輔助的雙重監管模式。《國家稅務總局關于進一步規范稅收執法和稅務工作的通知》(國稅函[2004]957號)明確規定:CTA管理中心是行政監管機構,負責依法對CTA 協會、CTA、CTA 事務所進行監督、指導;CTA協會是行業自律組織,負責行業指導和自律工作。然而現實中CTA 管理中心與CTA 協會卻是一套班子,且兩者職能交叉、職責不清,管理體制很不健全。因此,要借鑒韓國經驗,盡快理順CTA管理體制,真正實現政府行政與行業自律管理的雙重監管(蘇強,2005d)。
參考文獻:
李傳喜.2008.規范和發展我國注冊稅務師行業的思考[J].中央財大學報(5):17-20.
李樹名,陳順德.2003.如何完善我國的注冊稅務師考試制度[J].中國稅務(9):48-49.
盧現祥.2003.西方新制度經濟學[M].2版.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20.
蘇強.2005a.我國個人所得稅征管改革與注冊稅務師制度安排[J].經濟師(10):233.
蘇強.2005b.注冊稅務師制度演進及其變遷的經濟學思考[J].吉林財稅高等??茖W校學報 (3):30-31.
蘇強.2005c.世界各國注冊稅務師制度比較與借鑒[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83-84.
蘇強.2005d.中、日、韓等國注冊稅務師制度分析與比較[J].稅務研究(11):74.
蘇強.2006.注冊稅務師制度及其執業規范體系研究[J].揚州大學稅務學院學報(2):29-30.
田中治.1997.各國(地區)的稅務制度[M].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80.
王冬梅.2009.關于我國注冊稅務師行業發展策略的思考[J].商業會計(5):55.
張曉平,左進明.2006.注冊稅務師行業法律規制研究[J].稅務研究(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