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1 21:02:2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氣象災害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干旱。
干旱是指由于水分的收支及供求失衡而造成的水分短缺。我國位于亞洲東部,受到季風氣候的影響極為顯著。我國的干旱情況具有極大的普遍性、季節性與區域性。我國的干旱平均兩三年就會發生一次,自上世紀90年代至今,我國特大旱災發生次數至少十余次。我國的干旱橫跨四季,春季集中在華北、東北、云南、四川等地,夏季在東北、華北、西北、黃淮地區,秋季在東北西南、黃淮、長江中下游、黃淮、華南等地,冬季則主要集中在南方。
2.洪澇。
洪澇災害的形成與降水量、土壤結構、地理位置、植被、季節等密切相關。自古以來,洪澇災害都是一種較為嚴重的氣象災害,我國江河眾多,每年汛期都會有一定的洪澇災害發生。尤其是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區,耕地密集,洪災頻發必會影響到農作物的生長。主要特點分為:一是普遍性。我國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地區都曾遭受過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侵蝕。二是高損失性。根據1991年到2007年的中國歷年洪澇災害損失官方數據,其中損失中重度以上的年份個數有八個,損失金額都在1000億元人民幣以上。三是突發性。以我國東部地區為例,洪澇災害時有發生,然而防洪能力較弱,經常是洪澇災害突襲來臨,造成損失較大,突發性較強。
3.臺風。
臺風源自于熱帶海洋上產生的低氣壓,當近地最大風速超過17.2km/s時就稱之為“臺風”。我國在氣候上受到了北太平洋西部熱帶氣旋的影響,主要在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受災嚴重,臺風也被人們稱為全球上最嚴重的氣象災害之一。臺風具有影響范圍廣、季節性強、受災程度大、出現頻率高、以及災區較為集中等特點。臺風一般發生在5月到11月之間,由于受到西北太平洋與熱帶季風的影響,我國沿海地區成為臺風的高發區,間接影響達到32個省市。
4.冰雹。
在農業氣象災害范疇內,冰雹是一種區域性較強的氣象災害,它對農作物的危害主要集中在果實、枝葉以及桿莖上,屬于機械性損傷。冰雹災害產生于強對流天氣中發生,與地理位置、外部環境以及氣象條件所形成較為常見的自然現象。它在山區、平原、內陸、沿海均由分布,可以說一種比較常見的氣象災害。近年來,在不經常發生冰雹災害的湖南、江西等省也遭受了冰雹的襲擊。我國的北方山區地帶是冰雹災害的高發區,導致農業生產受到極大的危害。
5.冷凍。
冷凍災害主要指由于溫度較低而引起的霜凍、寒凍等氣象災害,根據冷凍災害程度的不同,又可以分為凍害與低溫冷害。凍害產生于冬季期間,一般氣溫在零攝氏度以下,凍害分為霜凍害和寒潮凍害兩種,在此種條件下。農作物較易產生凍害,嚴重時農作物則會死亡。低溫冷害則指的是由于溫度偏低而使農作物的生長過程發生障礙的情況,導致農作物的減產的氣象災害。
6.其它氣象災害。
除了上述五種氣象災害以外,還有低溫連陰雨、雪災等也對我國的農業生產,乃至農業經濟都受到一定影響。根據報道,2007年,我國華北、西北、東北等地區遭受了連續十幾天的低溫陰雨天氣,導致了很多農作物產生霉變,有的已長出的農作物也產生的爛果現象,致使農民受到巨大的經濟損失。2008年,我國湖南、廣西等地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雪災侵害,直接影響到冬季農作物的生長,農作物減產,農業經濟穩定性失衡。
二、我國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1.對農作物生長發育的影響。
氣象災害的產生,它對農業的不良影響,首先體現在對農作物生長發育的影響。我國疆土遼闊,包括多種氣象災害,干旱、洪澇、臺風、冰雹、冷凍等等,不同種氣象災害都對農作物的生長有著不同程度的損害。以洪澇災害為例,每年七八月份是洪澇災害的高發期,此時也是長江流域玉米的生長盛期,此時,如果發生洪澇災害,容易造成大片玉米的絕收。
2.對農作物種植時間的影響。
如果時值農作物的生長旺盛期,卻發生了氣象災害會導致推遲農作物的種植,如果繼續提前播種,甚至有可能會影響到該農作物的整體產量與質量。以山東省冬小麥的種植為例,到了小麥的生長發育期卻恰逢冷凍氣象災害,為了能夠使冬小麥的生長發育進程與諸多外界因素相適應,勢必要延遲播種時間。如果提前播種,就會出現小麥在入冬前長勢過旺,造成小麥過冬時遭受冷凍災害侵蝕,從而引起冬小麥的產量下降。
3.對設施農業發展的影響。
所謂設施農業是指人們為了抵御氣象災害或者是不良氣候條件而進行的工程農業,如保溫、加光、人工建筑等,主要以花卉果蔬、田間作物以及水產畜牧營造一個小型的氣候環境。氣象災害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設施農業的發展與進步。然而,氣象災害也會對設施農業造成破壞,如暴雨、冰雹、冷凍等,都會造成相關設施的毀壞。
三、我國氣象災害對農業經濟的影響
1.農業經濟損失呈上升趨勢。
我國的農業經濟因氣象災害而造成的經濟損失呈現顯著的上升走勢,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至今,氣象災害對我國農業經濟產生的直接經濟損失分為十五個階段,其中,1988年到1991年的農田受災面積達到了全國農田面積的一半以上,平均每年的經濟損失達到750億元以上,而受災面積則達到47952萬平方公頃。根據2007年的有關數據顯示,我國因氣象災害造成的農業受災面積達到5000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占我國整個國民生產總值的1%到3%。2008年,同樣尤其氣象災害導致我國農業經濟損失超過4100億元,占GDP總值的4.5%。
2.農業經濟影響頻率加快。
根據有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從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至今,其發生氣象災害的頻率分別為12.5%、42.9%、60%、70%、100%,從中不難看出,我國氣象災害對農業經濟的影響頻率不斷加快,危害隨之增加。平均每年國民生長總值的4%都被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所抵消,損失嚴重。
3.農業經濟市場穩定性的影響。
氣象災害的發生,不僅對農業經濟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還對其市場的穩定性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一旦氣象災害產生,將會極大地降低農業產量,而產量的降低將會直接影響到當季農作物的市場價格,由于受到市場供求關系的作用,農產品市場價格將會增漲,氣象災害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短期通脹壓力,不利于我國市場的穩定。
四、我國氣象災害的防御對策
1.構建氣象災害防御工作體系。
各地政府應加強對氣象災害的重視程度,將其納入到農業發展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范疇內,由政府牽頭對氣象防災減災進行通盤部署,其構建完善的防御工作體系。其主要內容包括:構建氣象災害應急響應工作系統,以統一領導、聯合進行的方式,有規律組織氣象災害的防御指揮、預報警報、防御實施;構建氣象災害防御基礎設施建設系統,從而保障各項工程的進度和質量;開展大型農業設施氣象災害的風險評估系統,減低災害的破壞率。
2.掌握氣象規律,調整農業布局。
氣象災害的產生與當前的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這要求相關政府與防災減災工作人員了解環境變化、掌握氣象規律,提高農業對氣象變化的防御性,進而調整農業布局,以達到農業發展與氣象資源充分利用的可持續發展狀態,進而實現農業高產、高質,農業經濟高效的目的。
3.樹立防災減災意識,提高氣象災害的防御能力。
首先,建立農村氣象災害防災減災宣傳教育系統,將減災教育納入各類農村教育體系中,通過該宣傳教育,通過宣傳教育,使氣象災害易發區人群了解災害的起因及防御措施。其次,提高從事農業氣象災害防御相關工作人員專業素質和技能,充分發揮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應急系統的建設效益,從而減少農業生產損失,提高農業經濟效益。
4.逐步建立農業災害保險與補貼機制。
研究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災害天氣農業保險模式,建立由政府牽頭,商業保險公司參與,補貼與政策扶持相結合的農業保險新模式,有效化解農業災害風險,穩定農業生產。
5.增強生態意識,農業生產與氣象資源利用可持續發展。
氣象災害的發生與環境有密切關系,在新農村建設中,要加以對水資源污染控制與保護,人居環境改善與防災減災進行統籌考慮,比如對山、水、林等合理開局,統籌考慮村鎮小氣候形成,避免發生氣象災害。
五、結語
期間,在市委、市政府和省氣象局的堅強領導下,氣象事業緊緊圍繞氣象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這兩大主題,堅持面向民生、面向生產、面向決策,全力搞好氣象服務,在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逐步形成了具有特點的氣象服務體系,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
(一)防災減災水平明顯增強
建立了市、縣、鄉、村四級氣象防災減災組織體系,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御機制。全市建成195個鄉鎮氣象工作站、2736人的氣象信息員隊伍、197個鄉鎮電子顯示屏,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基本覆蓋全市所有鄉鎮、村。市氣象局與農業、林業、水務、電力、交通、國土資源、衛生、環保等8個部門建立了氣象災害應急聯動機制。期間,全市9縣區均建立了車載式流動火箭增雨作業點,宕昌縣和武都區共修建標準化高炮防雹作業點11個,適時、科學、高效開展了人工增雨和防雹作業工作,取得了明顯的經濟社會效益。市縣氣象災害防御預案體系初步形成。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正在加緊建設。
(二)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建設明顯加快
期間,全市氣象部門切實加強氣象服務體系建設,初步建成了集“公眾氣象服務、專業氣象服務、決策氣象服務、監測預報預警和公共氣象信息”為一體的市公共氣象服務平臺和廣播、電視、報紙、電話、手機短信、網絡、電子顯示屏、村村通大喇叭等多種傳播手段的氣象服務信息平臺。開通了“10630121”氣象預警信息專用代碼,全市氣象服務手機短信用戶達45.1萬戶,占本地手機用戶總數的51.9%。在電視臺開通了有主持人的電視天氣預報節目。完成了《氣象》頻道在本市的落地和播出。公眾氣象服務滿意率達90%。專業氣象服務領域覆蓋農業、林業、水務、交通、電力、環境、能源、旅游等行業。開展了針對特色農業、生態農業、設施農業、畜牧業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氣象服務。
(三)氣象預報預警準確率明顯提高
以強化決策服務、公眾服務、專業服務、為農服務、防災減災氣象服務能力為重點,建立完善了以數值天氣預報為基礎,以氣象信息綜合分析處理系統為平臺的短中期預報預測業務系統、精細化氣象要素城鎮天氣預報業務平臺、公共氣象服務系統、人工影響天氣指揮系統、縣級綜合業務平臺等業務系統、災害性天氣短時臨近監測預警預報業務平臺、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業務平臺等;充實完善了農業氣象、城市氣象、交通氣象、能源氣象、醫療氣象、城市環境氣象等特色農業氣象服務系統和專業氣象服務系統。期間,精細化要素預報最長時效達到7天,0—120小時預報準確率的溫度預報質量提高了31.0%,晴雨預報質量提高了11.5%,降水預報質量提高了16.8%。
(四)氣象應急保障體系基本形成
市政府辦公室印發了《市重大突發性氣象災害應急預案》(隴政辦發〔〕57號)和《市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應急預案》(隴政辦發〔〕33號),成為全市應急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建立了全市氣象應急響應隊伍,應急響應機制和應急服務流程逐步完善,應急處置培訓、應急服務演練等工作逐年加強。氣象應急響應和決策服務內容更加注重敏感性、時效性、針對性,實現了從單純提供預報向提供預報加決策建議的轉變,在年年初低溫雨雪冰凍、年7月17日大暴雨、年8月12日特大暴雨以及歷次公共事件應急、重大活動保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各級黨委、政府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五)氣象綜合觀測體系日臻完善
期間,全市共建鄉鎮自動區域氣象觀測站85個,全面完成了9縣區七要素自動氣象站建設,9個氣象臺站建成風云系列氣象衛星接收系統9套、實景監控系統9套、土壤水分自動觀測站9套,建成L波段雷達一部,大氣電場儀一部。市縣臺站全部建成氣象視頻會商系統。所有發報臺站配備了無線通信備份線路,升級改造氣象廣域網設備,市局到省局由2M升級到4M,縣到市由64K升級到2M,全市高速氣象數據通信系統初步形成,傳輸可靠性大大增加。
(六)氣象人才隊伍建設成效顯著
期間,市氣象局進一步完善了科技人才工作機制,加強了以高層次人才培養為重點的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截止年底,全市氣象部門有碩士學歷2人,本科28人;取得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5人,工程師61人,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人才比“十五”末提高了63%,氣象人才隊伍整體素質明顯提升。18篇,其中在國內核心期刊發表10篇,另有4篇論文入選相關論文集。
(七)氣象基礎設施建設和臺站面貌極大改善
期間,全市氣象臺站的工作條件和業務保障水平得到明顯改善。累計投資5027.8萬元,實施市縣局部分業務辦公用房維修配套設施改造建設項目17個。依托災后恢復重建開展了綜合觀測、預報預測、公共服務、信息網絡與技術支持保障5大業務系統項目建設和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市縣氣象臺站水、電、路、暖、消防、辦公條件、環境面貌有了很大改善,特別是“5·12”汶川地震受災較重的臺站通過災后重建,辦公條件、基礎設施、環境面貌和單位形象全面提升。
(八)依法行政和科學管理水平明顯提高
全市各級氣象部門在加強業務、服務工作的同時,堅持以改進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和強化社會管理職能為重點,加強科學管理,氣象事業發展的內外環境不斷優化,市政府及辦公室相繼下發了《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通知》(隴政發〔〕9號)、《關于進一步做好防雷減災工作的通知》(隴政辦發〔〕33號)、《關于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意見》(隴政辦發〔〕124號)等一系列文件,有效促進了氣象工作的科學化管理。依法開展氣象行政執法,規范了防雷行政許可服務,防雷裝置檢測行為得到有效規范,氣象觀測環境得到有效保護,社會管理職能得到進一步強化。
二、“十二五”氣象面臨的形勢
(一)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新要求
國家相繼出臺了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支持經濟社會、關中—天水經濟區等一系列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了推進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宏偉目標?!笆濉苯洕鐣黝I域對氣象服務的需求將更加旺盛和迫切,對氣象工作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二)氣象防災減災的客觀需要
位于東南部,地處秦巴山區。特殊的地理區域使氣象災害具有多發、重發等特點,是全省氣象災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暴雨、冰雹、高溫、高溫干旱和低溫冰凍等極端天氣事件呈明顯增多和強度增強的趨勢,特別是“5.12”大地震后,山體松動,暴雨衍生的山洪地質災害等自然災害極易發生,強度愈來愈大,災害造成損失越來越重,增強和提高氣象災害及氣象次生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充分發揮氣象在防災減災中的“消息樹”作用顯得尤為重要,氣象工作面臨的任務更加艱巨。
(三)推進跨越式發展的需要
“十二五”期間,繼續推進特色農業提質增效,大力發展優勢主導產業、區域特色產業和地方特色產品,發展“四產區、五基地、多片帶”特色農產品;推進工業跨越式發展,發展壯大有色冶金、農林產品加工、水電能源、醫藥化工、建筑材料等主導產業;培育壯大以旅游產業為主的第三產業,打造五大精品景區,提升四大名牌景區,建設“2225”精品旅游線路;交通建設、城鎮建設、糧食安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都對氣象服務提出了新的需求。加強氣象服務體系建設,大力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是新形勢下適應氣象事業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
(四)應對氣候變化提出更高要求
是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生態環境的脆弱區,氣候變化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直接影響著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我市光照、熱量、降水等氣候資源豐富多樣,太陽能、風能、空中云水資源、山區氣候資源等具有很大的合理開發利用價值。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有效緩解氣候變化的影響,加強氣候變化問題研究,揭示地區氣候變化事實,評估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的相互作用,提出氣候變化防御對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循環經濟、清潔能源,要求我們必須加強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的監測、詳查和開發利用評估,努力把潛在的氣候資源轉化為區域經濟優勢。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公共氣象服務能力亟待增強
公共氣象服務能力,特別是突發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防御能力、減災能力與國家防災減災的總體要求還存在差距;服務信息傳播覆蓋面有待提高。
(二)預報預測服務體系建設有待進一步完善
預報準確率、預報精細化程度不能滿足需求,服務產品和服務手段單一。多種災害性天氣的預報預測水平還不高。臨近預報、精細化預報以及集合預報等新技術在天氣預報業務中未得到廣泛應用。衛星、雷達、區域站等多種觀測資料在天氣預報業務中的有效應用不足。
(三)應對氣候變化和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工作基礎薄弱
氣象信息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基礎性作用尚未充分發揮。氣象服務在農村發展、清潔能源利用等方面的能力亟待提高,對重大氣候事件的演變特征、規律和成因機理的研究不深。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重大工程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定量評估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不能滿足實際需求。區域氣候變化監測能力不足,缺乏氣候變化影響的定量評估技術和系統模型。
(四)氣象綜合觀測和系統穩定可靠運行能力有待提高
氣象觀測站點分布密度不夠,不能準確監測中小尺度降水分布;新一代天氣雷達覆蓋率僅為71%,亟待提高;應急移動氣象觀測系統裝備明顯不足;專業氣象觀測網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五)氣象科技創新和人才隊伍支撐能力不強
氣象科技創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轉化水平與氣象業務服務需求仍有一定差距,科技成果向業務轉化的長效機制和激勵機制有待完善,現代氣象業務重點領域和關鍵技術亟待研究;科技創新團隊建設需要加強,氣象科技領軍人才缺乏,人才隊伍結構還不夠合理。
[論文摘要]氣象與農業、農村、農民關系密切,氣象服務雖然不能直接創造物質財富,但在生產中是個不可以缺少的生產要素,是防災減災、趨利避害的重要手段。為了適應政府的職能,村民委員會是農村最基層最重要的組織,既是接受氣象信息服務的單位,同時也要承擔起為廣大農民和生產經營者服務的職責,政府應該加大對農村氣象信息供給上的資金投入和扶持力度,明確村級財務,保證一定比例的經費用于為農民提供信息服務,把為農民提供包括氣象信息在內的各種公共產品服務納入職責范圍加以落實。
一、增強提供農村氣象信息的責任意識
政府的職能包括政治職能和社會管理和服務職能,政府通過國家氣象部門直接為社會提供氣象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特殊地位,決定了作為提供農村氣象信息產品主體的各級氣象部門必須堅持以為農業服務為重點,以為農村供給多種多樣及時準確的氣象信息為責任,堅持“公共氣象”的發展方向,充分認識增加農村氣象信息的重要意義和迫切性,進一步樹立面向農村、面向農民服務的意識,把為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提供更多的氣象信息作為本部門的重要職責和工作任務,切實履行好氣象部門作為公益性事業單位的公共服務職能。 各級氣象部門應該本著服務的宗旨,建立常設的農業氣象服務機構、配備專職的農業氣象科技人員,強化農業氣象服務領域所需人才的培養。在此基礎上,加強與涉農部門的合作關系,保持與農村農民和農業管理者的聯系,建立定點和定時的聯系走訪制度,拓寬農業信息獲取和收集的渠道,及時掌握當地最新農業發展的趨向和變化特點。對本地的農業產業結構進行細致的分析,既要研究綜合天氣對作物和養殖動物的影響,更要分別研究溫度、濕度、氣壓等氣象要素的不同作用。既要開發預報預測產品,也不能偏廢氣候分析產品。區分種植養殖的比重,區分不同地理區域,針對各類農業生產經營品種和服務對象,挖掘氣象為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潛力,不斷拓展氣象為農業服務領域和項目。加大經費投入,保障拓展農業服務領域所需的裝備、所需系統建設的需要。每個季節和年度制定具體的拓展計劃、工作任務,以及所要采取的具體措施,保障拓展服務領域工作的規范化和業務化。
二、健全農村氣象信息的組織機構
為了適應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我國從上到下,各級氣象部門都建立了農業氣象機構,配備專職的農業氣象工作人員,為農業生產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濟建設重點的轉移,面向農村農業生產經營零距離服務的應用型農業氣象受到了忽視,基層氣象站大都撤掉了專門的農業氣象服務機構,從事的技術人員也由專職變成了兼職,沒有人員的保證,農業氣象服務工作處于應付狀態,農村需要的氣象信息的數量和質量都得不到保證。為此,地方政府應當加強對氣象工作的領導和協調,深化公共氣象事業制度改革,重新進行定機構、定人員,建立氣象事業納入同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及財政預算制度,以保障其充分發揮為社會公眾、政府決策和經濟發展服務的功能,保障各個氣象站建立必需的農業氣象服務機構和配備人員,及時主動提供當地農業生產所需的公益性氣象信息服務。與此同時,健全全社會“為農服務”的各項制度,建立以農業生產經營者為主體的社會監督制度,對屬于公共服務范疇內的信息,采取行政手段和經濟手段促使電視、廣播、報紙等公眾媒體開辟農村氣象信息專欄,方便農業生產經營者能隨時隨地收聽收看到最新的氣象信息。
三、健全農村氣象信息的若干措施
中國氣象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于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氣象部門必須以需求為導向,以滿足服務對象的要求為目標;以科技創新為主線,完善服務機制,完善氣象信息傳遞渠道;堅持氣象現代化建設,不斷提高天氣預報的精度、時效和針對性,不斷拓展氣象服務領域,積極做好以農業為主的綜合信息服務,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依靠科技發展和管理水平,提高農村氣象信息的質量
最近20多年來,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值預報模式分辨率提高,我國的天氣預報準確率有明顯改善,24小時的晴雨預報準確率達到了90%。但日常的降水預報、氣象要素預報和臺風等重大災害性天氣的定量預報準確率還較低。因此:一是要依靠氣象現代化化建設,深入研究天氣和氣候的機理,建立科研業務化和研究型業務的業務體制,開發新一代天氣數值預報模式,輸出更精細的可釋用數值預報產品。二是加強基層氣象臺站的管理水平和業務能力建設,建立健全并嚴格實施各項獎懲制度,提高天氣預報員的職業道德素質和業務技術水平,逐步實現由經驗預報、定性預報上升到客觀預報、定量預報,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逐步提供定點、定時、定量的氣象信息產品。三是加強短時和臨近天氣預報,實時監測天氣變化,綜合運用衛星云圖、新一代天氣雷達和自動氣象站資料,做好0~12小時臨近天氣預報的精細化服務,以補救12小時以上短時天氣預報的可能失誤。
(二)完善農村氣象服務體系,提高農村氣象信息的針對性
各級氣象部門要重視農業災害的氣象監測預報、預測預警、評估及控制技術,實現與天氣、氣候密切相關的重大農業災害的災前預警,災中跟蹤、災后評估和減災控制。一是完善農業氣象觀測體系,分別建立種植業類和養殖業類各種作物(養殖動物)新品種生長發育、產量形成與天氣氣候條件的關系以及各品種生育期最適宜和致害農業氣象指標,分階段、有步驟地建立當地各主要作物發育期業務預報系統,以提醒農業生產者提前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以躲避重大農業氣象災害的影響。二是加大特色農產品生產、保鮮、儲運等方面與環境氣象條件關系的研究力度,開發特色農產品氣象保障服務技術,并形成業務能力。三是對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新作物(植物和動物)品種引進進行氣候可行性論證,以提高農業結構調整的科學性,根據區域農業生產特點,對外向型、城郊型現代化農業開展針對。
(三)采用多種渠道,及時提供農村氣象信息
一、積極開展氣象科普宣傳活動
1、對外開放氣象科普教育基地
年初,*氣象科普館建成并對外開放。在今年世界氣象日、全省科技活動月、全國科普日等重大活動期間,市氣象科普教育地全面對外開放。平日看似神秘的大氣探測基地和氣象臺,成了廣大市民和青少年學生們探索大氣科學奧秘的樂園??破照箯d內擺放的災害性天氣預警信號、人工增雨、防雷知識、12121氣象咨詢電話內容等宣傳資料,投影廳播放的有關天氣、氣候知識的科普宣傳片,以及山頂上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新一代高空探測系統——L波段二次測風雷達、DZZ1—2型自動氣象站等多種現代氣象探測儀器,讓參觀的人們陶醉在氣象知識的海洋里。*年上半共接受青少年和市民群眾1800多人次前來參觀學習。實用又有針對性的科普宣傳受到了廣大市民和學生的熱烈歡迎和廣泛好評。
2、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宣傳氣象科普知識
我們積極與當地主要新聞單位聯系,邀請市電視臺、市電臺、*日報社等多家媒體,采用新聞、專題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氣象科普知識,宣傳氣象科技服務內容,宣傳氣象現代化建設的顯著成就,宣傳氣象工作在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促進可持續發展發揮的重要作用,為促進*氣象事業又好又快發展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6月20日,我們配合市科協,以“了解雷電知識增強防雷意識”為題,在*日報出版了一期《科普之窗》,從雷電是什么、防雷知識、雷雨大風預警信號、安裝防雷裝置應找哪個部門等方面全面介紹了雷電防御知識,讓氣象知識和氣象服務惠及千家萬戶,收到了良好的宣傳教育效果。
3、積極開展科技進步活動月活動
根據省氣象局、省氣象學會和市科協關于“科技進步活動月”的總體部署,市氣象學會全方位開展科普宣傳活動。在“科技進步活動月”期間,*大氣探測基地和市氣象臺向社會開放,并配合市科技局和市科協開展科技咨詢、科技展覽等一系列宣傳活動。我們訂購了中國局和省局制作的《氣象與生活》《防雷避險手冊》等宣傳小冊子800多本,氣象預警宣傳單、氣象災害防護指引宣傳單等3000多份以及小禮品一批,于5月22日和6月12日,在市人民廣場和平岡鎮沙頭垅小學和市第十小學開展的宣傳活動中派發,大力宣傳氣象和氣候變化、氣象災害防御等科學知識,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組織開展世界氣象日紀念活動
1、舉辦專題知識講座
今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極地氣象:認識全球影響”。結合世界氣象日主題,圍繞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3月16日,我們聯合*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邀請我省著名的氣象專家吳兌先生為《漠江講壇》作專題講座。來自全市各界的數百名領導干部、科技工作者在*市行政服務中心第一會議室聆聽了吳兌先生的專題講座——氣候變化對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影響。吳兌先生在報告中緊密結合我省和*的實際情況,利用大量的電子圖表和數據,圖文并茂、深入淺出地闡述了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系統和國民經濟產生的諸多影響,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技術和措施。陳芝岳副市長在主持講座時指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減輕氣象災害給社會造成的影響,不僅僅是氣象部門的工作,也是全社會的責任。他要求各級領導和廣大社會公眾要一如既往地關心氣象、理解氣象、支持氣象,進一步提高*氣象防災減災能力,使氣象工作在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構建人天和諧中發揮更大作用。
2、召開學術研討會和座談會
3月23日,我們邀請市科協、雙捷水文站、閘坡海洋站、*鹽場氣象站、*合山機場氣象站等單位領導和氣象、水文科技工作者,在市氣象局召開紀念世界氣象日氣象學術研討會和學會工作座談會。《增溫背景下兩陽地區降水和地表干濕年際變化初步分析》等八篇技術論文在會上交流。市氣象局局長阮世林、市科協副主席蔡慶等領導為紀念3.23世界氣象日活動作重要講話。
4月13日,市三防、水文部門的領導和工作人員一行12人到*大氣探測基地參觀,并在市氣象臺與我們進行了座談交流,共同探討如何加強部門合作、聯防與互動,共同做好預警信號宣傳和汛期氣象服務工作,為以后實現資源共享,加強科研與課題開發,提升工作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氣象服務;農村;農民
中圖分類號:P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3-0206-1
農業、農村問題一直是我國特別關注的問題,它關系到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農業對氣象服務的需求是非常必要的,氣象服務對我國農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分析當前我國農村氣象服務狀況,發現存在的問題,根據這些問題提出提出改善農村氣象服務的應對措施,對于防御和減輕氣象災害,充分發揮氣象服務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作用,對我國新農村的實現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 農村氣象服務存在的問題
1.1 不能滿足農村需求
目前我國氣象服務方面僅僅停留在對天氣的預報,并且這種預報有時還不是特別準確,這就限制了我國農村農業的發展。很多氣象服務不但沒有,而且很多氣象部門缺乏這方面的認識,例如農業需要的氣象服務,名特優農作物經濟作物生育期采摘期的氣象保障服務、養殖業發展的氣象服務、新品種引種的氣候論證、適應特色農業發展的農業氣候區劃。隨著農村種植結構的調整,氣象服務必須能夠跟的上這些服務。盡可能地為農業提供及時、準確、時效性的氣象信息服務。
1.2 氣象科普的匱乏
由于氣象部門資金的匱乏,很多氣象科普不能直接選到農村,很多農民不能了解到比較科學的氣象知識,只能是通過電視等一些媒體得到有限的氣象知識,這就限制了農村農業的發展,農民根本不知道有什么樣的氣象服務,又何談去利用好這些服務呢。另一方面,目前我國農村留守的一般都是老人、小孩,很多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再就是富余的人們直接搬到城市居住,這樣的人口結構對于氣象的普及起著消極的影響。再就是很多氣象服務人員對農村的了解不多,這導致了很多氣象服務不符合農村的現狀,這樣就浪費了財力,又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影響氣象信息在農村發揮的作用。
1.3 防雷知識的空白
目前我國農村大部分農民已經能夠認識到雷電是一種自然現象,但是對于雷電的避防還是處于空白階段。很多農民還是在雷雨來臨時,往往跑到沒防雷裝置的涼亭、簡易棚、大樹下等最易受雷擊的地方躲雨,這就會出現雷擊而遭雷擊傷亡事件。農村絕大部分的民房沒有防雷裝置。
2 采取的對策和建議
2.1 體制改革和人才建設
隨著農村對氣象服務需求的不斷多樣化,這就要求氣象部門不斷提高各類氣象服務產品的質量和增加服務產品的數量。氣象部門一定要改變傳統的工作思想,不能把傳統的服務一成不變地強壓給農民,氣象部門一定要提供適合農村需求的預報產品,這樣的話就對氣象部門體制的改革提出了一些要求,要對整個氣象運行系統進行改革和調整。要解決這些復雜的問題,那就是要堅定不移地深化氣象業務技術體制改革,同時要注重對人才的引進和隊伍的建設。
2.2 建立氣象監測預報系統
加強對農村的氣象監測網絡的建設,這對農村減少天氣及地質災害有著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通過國家氣象衛星和地方監測的數據為農村提供農業氣象、生態氣象、大氣成分、雷電等各項服務,提高遙感遙測技術在農村氣象監測的應用水平,為農村氣象服務提供必要的監測技術手段。要有針對性地制定農業氣象、重大病蟲害氣象、生態氣象、大氣成分等方面的觀測,這樣就可以為農村提供服務,也可以為現代農業氣象服務研究提供基礎監測數據。建立和完善氣象監測預報系統是非常必要的。
2.3 建立農村氣象科普教育體系
針對農村存在的問題,氣象部門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制定出適合農村特點的、通俗易懂的氣象預報運用、氣候資源利用、種養業氣象服務指標、避雷防雷技術等科普知識,能夠讓農村的農民非常容易的接受這些科學知識。氣象信息的提供一定打破傳統的通過電視廣播等傳統手段來進行傳播的,隨著時代的發展,一定要利用好現代工具和傳統工具,氣象部門還要定期給農民培訓一些科普知識,通過舉辦農村氣象技術培訓班,傳授經濟實用的農村適用技術,培養鄉土氣象專家,從而努力提高農民群眾科學利用氣象信息的水平。
2.4 加大農村防雷減災管理力度
雷電知識的普及對于減少雷擊事故的發生具有非常好的幫助,通過科普知識進行宣傳,讓農村人們認識到雷擊的危害,把農村防雷減災納入到日常工作規范管理中,建立完善農村建設項目的防雷設計審核和施工監督制度。對農村的防雷狀況進行定期普查,公布普查結果。特別是對農村企業、公共建筑、學校的防雷隱患,要分類指導,督促整改到位。
參考文獻
[1] 韓佳芮.公共氣象信息服務的若干問題分析[D].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7,(04).
[2] 周文韜.我國氣象信息業產業化發展研究[D].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碩士),2004,(04).
[3] 陳利敏.合理利用氣象經濟 促進農產品營銷[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9,(08).
關鍵詞:區域天氣自動站,資料,加工處理與應用,影響的因素
贛南區域天氣自動站網始建于2005年底,分三年時間建成,現有區域天氣自動站300個,其中6要素站3個,4要素站244個,2要素站53個,分布于全市各鄉鎮,另有大氣監測自動站18個,平均網格約為11km*11km,基本滿足監測中β尺度天氣系統布點(10km*10km)要求。因此,區域天氣自動站網監測資料對于中尺度天氣系統的監測和預報預警服務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如贛州在20060726上猶五指峰特大暴雨、20090703崇義聶都特大暴雨等歷次氣象及其次生災害的預警服務和防災抗災決策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1.區域天氣自動站資料的加工處理
通過對區域天氣自動站資料的收集整理,統計出某一時刻或某段時間內氣象要素分布狀況、平均狀況和極值,并繪制離散離分布圖、格點分布圖。資料的讀取和加工處理均可通過編程來實現。繪制分布圖時應疊加鄉鎮甚至村級區域圖。實踐中常用溫度和降水資料,而風、壓、濕等因站點少、代表性差等原因很少進行分析和應用。
1.1統計表格
根據需要以表格的形式列出某時刻或某時段內某區域內站點氣象要素實測值、平均值、極值。這是一種比較原始的應用方式。只是簡單地進行了一些加工,直觀性差,是一種離散性的表達。
1.2離散點分布圖
根據需要將某時刻或某時段內某區域內站點氣象要素實測值或平均值或累計值在地圖上相應位置上標注出來,分析勾勒分析出等值線,以不同顏色的線條表示不同數值,并標注極值。等值線值可以根據需要取值,溫度值可取偶數值等間隔值,降水可以按照1、5、10、20、50、100、250毫米取值。這是一種圖形化應用方式,直觀性比較好。
MICAPS系統的相應功能可以實現離散點分布圖的繪制,資料以第三類格式數據存放。
在實踐中可以通過編程來實現數據、地理信息的定時自動取值,并自動調用MICAPS生成、保存不同時次、不同時間段的氣象要素值或累計量分布圖,再通過web方式供不同的用戶使用。
1.3格點分布圖
根據需要將某時刻或某時段內某區域內站點氣象要素實測值或平均值或累計值與站點地理信息,建立統計學平面分布模型:對于某次過去的天氣過程的影響來說,某地的氣象要素值是確定的,且其分布也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即可用W(x,y)=F(x,y,z)來描述氣象要素沿地表的分布狀態。由于地表的不平坦性,模型中需要引入z坐標,表明氣象要素也受地表海拔高度變化影響,但z受x和y約束,即z=z(x,y),這樣,更能客觀地反映氣象要素沿地表的分布狀態。以此來計算格點處氣象要素值,標注在地圖相應位置上,分析勾勒出等值線,以不同顏色的線條表示不同數值,標注極值。網格點可取1km、2km、5km、或10km,等值線值可以根據需要取值,溫度值可取偶數值等間隔值,降水可以按照1、5、10、20、50、100、250毫米取值。這是一種精細化圖形應用方式,直觀性非常好,更能表達氣象要素的實際分布狀況。
MICAPS系統的相應功能可以實現格點分布圖的繪制,并可用色標來表達氣象要素的具體分布。資料以第四類格式數據存放。。
在實踐中需要建立格點處地理信息,通過編程來實現數據、地理信息的定時自動取值,并自動調用MICAPS生成、保存不同時次、不同時間段的氣象要素值或累計量分布圖,再通過web方式供不同的用戶使用。
由于氣象要素沿地表分布的復雜性,真正的分布函數難以找到。因此,可以采用有限次冪多項式來模擬,即W(x,y)’=F(x,y,z)’=A+B1*X+B2*Y+B3*Z+C1*(X^2)+C2*(Y^2)+C3*(Z^2)+C4*(X*Y)
+ C5*(X*Z)+C6*(Y*Z)+D1*(X^3)+D2*(Y^3)+D3*(Z^3)+D4*(X^2*Y)+D5*(X^2*Z)+D6*(X*Y^2)+
D7*(X*Z^2)+D8*(Y^2*Z)+D9*(Y*Z^2)+……。
以最小二乘法的方法求解方程。確定最高次冪可以從低階到高階計算樣本殘差平方和與樣本方差的比值來確定,當比值<=5%時可以認為該次冪模擬函數能夠描述氣象要素的分布狀態,不再繼續更高次冪函數的求解。
1.4色標分布圖
建立全境范圍內地理信息數據庫,根據前述方式建立氣象要素模擬分布函數,并規定不同區段要素值狀態用不同的顏色來表示(即色標),以此來繪制分布圖,這樣可以相對連續地表達境內各點的氣象要素分布。
實踐中由于要獲取全境內地理信息十分困難,可以利用前述計算出的格點資料建立一個氣象要素的二維有限次冪多項式來模擬氣象要素的二維分布,即W(x,y)’=F(x,y)’=A+B1*X+B2*Y+B3*Z+
C1*(X^2)+C2*(Y^2)+C3*(X*Y)+D1*(X^3)+D2*(Y^3)+D3*(X^2*Y)+D4*(X*Y^2)+……。
方程求解和確定最高次冪的方法同前。
另外,還可用arcview來實現色標分布圖的繪制。
1.5格點流場圖
將站點風資料分解成U、V方向分量,再按1.3方法分別建立分布模型,計算格點U、V分量值,調用MICAPS系統的相應功能實現流場分析,資料以第十一類數據格式存放。
2.區域天氣自動站資料的應用
區域天氣自動站資料在中小尺度天氣監測、短時臨近預報預警、決策氣象服務、災害評估、人工增雨效果檢驗等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
2.1中小尺度天氣的監測
贛南暴雨洪澇、地質災害具有突發性強、局部性明顯的特征,是典型的中小尺度天氣系統造成的。區域天氣自動站布點廣泛,網格大小達到了11km*11km,資料獲取時間間隔達到了每5分鐘一次,從空間和時間尺度上基本具備了對中小尺度天氣系統的監測能力,由于區域天氣自動站網資料的實時性和圖形化,可以較為直觀地鎖定中小尺度天氣系統的空間位置及強度,通過不同時次的探測資料,全程監測中小尺度天氣系統的演變。
2.2短時臨近預報預警
根據不同時次、不同時間段氣象要素值或累計值的分布特點及流場特征,判斷中小尺度天氣系統的位置、移動、范圍及強度變化,以此預測未來系統演變的趨勢,并作出較為精細化的短時臨近預報,對于較強烈的天氣可以及時就影響時間、影響范圍、影響強度作出預警。在實踐中可以通過對不同時次、不同時段的氣象要素值或累計值(主要是降水)分布的比較,結合雷達回波、衛星云圖資料,來判定生成、發展、移動及消亡趨勢。
2.3精細化天氣預報
可以象天氣圖一樣在精細化業務中應用區域天氣自動站資料。利用氣象要素值或累計值分布圖為依據,制作區域內任何點未來某一時段內氣象要素值或累計值預報,并根據未來時間段資料對預報的準確性進行必要的檢驗。實踐中必須在充分考慮天氣圖、數值預報、衛星云圖等資料的前提下,作出總體的天氣趨勢預報,再結合區域天氣自動站資料進行空間點上的精細化預報。
2.4公共氣象服務
利用區域天氣自動站資料的分布圖,可以直觀地了解各地氣象要素值或累計值的分布,結合暴雨型地質災害隱患點、山塘水庫隱患點、江(堤)防隱患點、農作物種植分布區域、人員密集場所分布就可以提出具有針對性的防范措施和建議,供政府決策參考,聯合相關部門開展有針對性的暴雨型地質災害、山洪災害、作物凍害、電(通信)網冰災等預警業務。如強降水區與暴雨型地質災害隱患點、山塘水庫隱患點、江(堤)防隱患點重合,則可能需要對隱患點進行搶險、救災,并疏散轉移群眾;組織轉移強降水下游區域群眾,并對隱患點進行加固、除險。如強降溫區或低溫區與某作物種植區重合,則該種植區應當采取增溫保溫或其他救災措施。由此制作而成的決策氣象服務材料也更具直觀性和觀賞性。
2.5氣象災害評估
利用區域天氣自動站資料分布圖,結合暴雨型地質災害隱患點、山塘水庫隱患點、江(堤)防隱患點、農作物種植分布區域、人員密集場所分布等資料,可以確定氣象災害的地點、區域、范圍和強度,并對可能造成或已經造成的災害進行評估。
2.6人工增雨作業效益評估
人工增雨作業效益的評估,需要確定兩個數據,一個是人工增雨作業的影響區域,一個是人工增雨作業影響區的自然降水。根據有關研究,一次火箭或高炮地面作業影響范圍約為300平方公里、兩頭為半圓、中間為矩形的區域,走向為引導氣流的方向。我們可以利用該次人工增雨作業影響區域外的站點建立降水分布模型,以此計算出該區域內降水為自然降水,再與該區域內實測值進行比較后,計算出區域內增雨量和直接經濟效益。。當然也可以分別用全境內站點資料、不含人工增雨作業影響區站點資料建立降水分布模型,分別計算區域內實測降水和自然降水,比較后計算出區域內增雨量和直接經濟效益。
2.7氣候區劃和氣象災害評估
針對某種需要(作物種植、資源利用、災害防御等),利用arcview將地理信息與區域天氣自動站歷史資料結合起來,進行氣候區劃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
3.影響區域天氣自動站資料使用的因素
由于區域天氣自動站遠離臺站的客觀,決定了有許多影響區域天氣自動站資料使用的因素存在。
3.1供電
電源是區域天氣自動站運行的基礎前提。我市所有區域天氣自動站均為太陽能電源,當遇有長時間的連陰雨天氣時,太陽能采集器不能吸收太陽能,蓄電池儲能不足以保證對數據的采集和傳輸。
解決供電問題的方法有:一是將單一太陽能電源改為太陽能電源加市電供電,優先采用太陽能供電,當蓄電池電壓不足時,自動啟用市電供電;二是儲備一定數量蓄電池,規定連陰雨達多天后及時更換蓄電池,保證在用設備蓄電池電量充足。
3.2數據傳輸
數據傳輸是區域天氣自動站資料匯集的關鍵。我市區域天氣自動站均通過gprs/gsm方式將區域天氣自動站采集的資料傳輸到中心站。當區域天氣自動站處于比較偏遠的山區時,gprs/gsm信號可能覆蓋不到或者信號強度比較弱,影響數據的傳輸。另外,當未及時繳納通信費時,通信企業將關停未繳費站點的通信功能,造成數據傳輸中斷。
解決數據傳輸問題的方法有:一是把站點調整到gprs/gsm信號能夠覆蓋的地區,或者請求通信企業加強某些方向的gprs/gsm信號,二是及時繳納通信費用。
3.3數據的精度
區域天氣自動站在自身性能上與大監站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傳感器的分辨能力與穩定性上。在業務運行中,也沒有對在用區域天氣自動站進行強制性檢定的規定,器差得不到訂正;區域天氣自動站遠離臺站,日常維護不到位,影響了傳感器的靈敏度,特別是降水,誤差更大;另外,設備安裝不規范,也造成探測數據不準的問題。這些都是造成區域天氣自動站探測資料的系統性誤差的原因,導致區域天氣自動站探測資料的準確性、穩定性、可靠性得不到保證。
解決數據精度問題,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來消除資料的系統性和隨機性誤差:一是從設備選型上,要選用經過認證和實踐證明,具有高可靠性、穩定性、準確性產品;二是對在線區域天氣自動站進行強制性檢定,規定每兩年定期檢定一次;三是規范日常維護制度,要求每月至少進行一次區域天氣自動站的巡查維護;四是規范區域天氣自動站點的選定和安裝。
3.4站點的設置
區域天氣自動站多選擇在鄉鎮駐地,站點網格不規則,在人煙稀少的山區網格間距過大,特別是在高海拔大山缺少站點,使得資料不能完整、真實地反映氣象要素沿地表的分布狀態,氣象要素沿高山的分布規律也難以總結。
為增強對中尺度暴雨天氣和高山小氣候監測能力,今后在新增站點布設時盡量考慮網格的規則性,在西部、南部和東北部三個暴雨天氣敏感區加密布設,并選擇若干高山每200米海拔高度間隔布設站點。
應用氣象學專業是大氣科學應用和服務于社會與經濟發展的大氣科學類重要分支學科,實踐教學在學生培養過程中必須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8-10]。沈陽農業大學應用氣象學專業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農業氣象學專業。自成立至今,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結合北方區域氣象業務特征以及農業院校的特點,在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和創新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但近幾年,由于自身客觀原因和業務單位需求變化等方面出現的新問題,畢業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表現出不能與時俱進,在適應實際業務工作上出現了一定的困難。同時氣象業務、科研用人單位也希望人才培養方案中能增加學生實踐性教學比例,加強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以培養高層次的人才隊伍[11-14]。必須結合時代的要求,創新應用氣象學實踐教學體系。本文結合多年來沈陽農業大學應用氣象學實踐教學改革的經驗,從實踐教學目標體系、課程體系、條件體系、管理體系和評價體系5個方面介紹了本專業在實踐教學體系創新方面的探討研究。
1實踐教學目標體系
從實踐教學的角度,應用氣象學專業培養的人才應具備以下能力。
(1)基本技能能力。培養的學生應該具備良好的從事氣象行業業務的基本技能,例如:大氣探測中氣象測報的基本技能、農業氣象觀測業務要求的基本技能、天氣預報應掌握的基本技能、計算機數據處理及信息處理能力、氣象遙感數據處理及應用能力等。這些基本技能的掌握可以使學生畢業后能盡快適應業務,同時提高我校畢業生的市場競爭力。
(2)獲取和應用知識的能力。訓練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即具有辨別、判斷各種信息、提取有效信息、綜合分析與歸納決策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際操作能力、設計計算能力、撰寫科研論文、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應用能力。
(3)創新能力。在教學計劃和教學實施過程中加強教學實踐課程和科研訓練環節,培養創新實驗能力、科學研究能力、科技開發能力等。
2實踐教學課程體系
應用氣象學專業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建設按照學校實驗模塊、實習模塊、綜合訓練模塊和設計開發模塊的總體思想,以實踐能力培養為主線,旨在構建分層次、多模塊、相互銜接的實踐教學體系。通過對原有實踐環節進行整合,并且對沒有實驗(習)條件的課程進行充分的挖掘,形成新的課程體系(見圖1)。
(1)實驗模塊。實驗模塊分為信息處理類和業務基礎類兩類,主要為培養學生一些基本的實踐能力。業務基礎類包括應用氣象儀器學、天氣分析和預報2個實驗課程;信息處理類包括氣象遙感數據處理及應用、地理信息系統上機實驗、應用氣象統計學實驗、應用氣象程序設計、常用氣象統計軟件應用等實驗課程。
(2)實習模塊。實習模塊的設計考慮了氣象基本業務的需要,設計了氣象觀測實習和天氣預報實習,屬于氣象行業對人才要求的最基本技能。學生通過這2個實習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測報和預報工作訓練。
(3)綜合訓練模塊。綜合訓練模塊的設計考慮了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需要。具體有農業氣象業務與方法教學實習、小氣候測定實習、設施環境調節、農業氣象災害及其防御、應用氣候學教學實習、畢業實習等實習環節。學生通過此模塊的實習能夠提升自己綜合運用相關知識的能力。
(4)設計開發模塊。設計開發模塊的設計考慮了學生獨立進行科研的需要。具體有課題設計、專業綜合實驗、畢業論文等實踐環節。通過整合和充分地“挖掘”,在新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中,增加了氣象遙感數據處理及應用、設施環境調節和農業氣象災害及其防御等實踐內容,特別是設施環境調節是目前氣象業務不斷拓展的主要方向,北方地區的很多氣象業務單位已經開展設施農業的氣象服務。
3實踐教學條件體系
實踐教學條件是實踐教學體系的基礎,在整個體系中起支撐作用。根據實驗課程體系,主要是實驗室、實習基地和師資隊伍建設。
(1)實驗室建設。整合現有資源的基礎上,增加實驗室面積和更新現有儀器設備,建設成為4個實驗室,分別是氣象觀測實驗室、天氣分析實驗室、氣象信息處理實驗室和專業綜合實驗室。氣象觀測實驗室和天氣分析實驗室主要滿足實驗模塊中業務基礎類實驗課程和實習模塊中2個實習的進行。氣象信息處理實驗室完成實驗模塊中信息處理類實驗課程的教學任務。專業綜合實驗室完成綜合訓練模塊的教學任務。
(2)實習基地建設。實習基地是教學科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知識創新、技術開發的重要基地,包括校內實習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①校內基地建設包括地面氣象觀測場和氣象綜合實習基地。地面氣象觀測場可保證氣象觀測實習,氣象綜合實習基地主要用于滿足農業氣象業務與方法教學實習、小氣候測定實習、設施環境調節等課程的實習與實驗、專業綜合試驗、畢業論文等。②校外實習基地建設主要分為3類,分別是以測報為主要內容的觀測實習基地,以天氣預報為主要內容的預報實習基地和以專業綜合能力培養為主要內容的綜合實習基地,這3類實習基地反映了學生實踐能力增長的過程,依靠實習基地的現有條件,利用地方長處指導學生,特別是到校外氣象臺站進行地面氣象觀測實習和天氣預報實習,可進入實戰狀態,能全面提高實際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3)師資隊伍建設。實踐課程的教師隊伍配備以實驗室(或實習基地)為平臺,通過培養和引進,每個實驗室(實習基地)配備1或2名專職或兼職實驗教師,負責本實驗室(實習基地)課程的授課工作。
4實踐教學管理體系
實驗室和校內實習基地由實驗室主任負責日常管理,專職技術人員負責設備維護、實習準備等工作,實習指導教師負責具體實習的開展。主要實驗室(實習基地)除了保證學生實踐課程的授課之外,主要的運行方式是對學生全年開放。實行以實驗室或課程為單位進行運作的管理機制和開放性實踐教學的運行機制。如地面氣象觀測場、氣象觀測室、天氣分析實驗室配備專職和兼職的實踐指導教師,效仿氣象行業實際業務,學生分組負責的方法進行全年的測報和預報;1個年級如果能夠堅持1年,學生測報和預報的技能就能基本能夠達到實際業務的需要。氣象綜合習基地同樣在配備專職和兼職老師的基礎上,采取學生分組“承包”,挑選主要大田和溫室作物種植,整個生育期內負責“承包”實驗地的發育期觀測和環境觀測;同樣1個年級堅持1年,學生也基本可以掌握發育期觀測、環境(包括小氣候、溫室)觀測的技能。學生只有掌握了這些基本的技能,指導教師進而加強引導,就會逐漸增強其開發和創新的能力。
5實踐教學評價體系
實踐教學評價體系是實踐教學體系的反饋,在整個實踐教學體系中起監控作用。結合應用氣象學專業的特征,建立實踐教學評價體系,主要包括各實踐教學環節評價指標體系、學生評價指標體系、教師評價指標體系,評價結果可檢查實踐教學環節的執行情況,及時解決實踐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例如,在參考有關的實踐教學評價指標體系[11,15]研究基礎上,建立了可執行的應用氣象學專業實踐教學環節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通過該指標體系,能對專業內各實踐教學環節的授課效果進行客觀地評價與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