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6 23:11: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風險監管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大型先進的、高精尖醫療器械購買前要對其性能特點、先進性、前瞻性等進行科學論證,對其潛在的風險要進行評估、調查,最后作出綜合的評定。這也是鑒別淘汰優劣供貨方、防止假冒偽劣產品進入醫院的有效手段,確保投入臨床使用的器械是品牌優質、性能良好的放心產品。使用風險的控制大量的醫療器械臨床正常使用中也存在顯性或隱性的風險,并不是只有當器械出現故障時才具有風險,醫療器械風險是客觀存在的,所以“規避器械風險,提高醫患安全”的理念應當導入到每個使用人員的心中。
提高使用科室的風險管理意識,制定風險管理措施,科學的進行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措施主要包括;(1)建立醫療器械正確使用工作制度;(2)根據醫療器械質量保障體系要求,制定器械操作規程;(3)使用人員經過嚴格的技術培訓和考核,掌握器械的原理、作用及性能;(4)大型醫療器械設備必須取得相應資質的人員才能上崗;(5)如遇異常懂得做好初步應急處理防范措施。
所以正確的使用和操作也是規避和防范醫療器械臨床使用存在的風險一個關鍵環節。維修風險的控制任何醫療器械都有一定的使用壽命周期,現實中很多醫療器械使用年份過長,盡管還能工作,但風險值已明顯增加,所以醫療器械“帶病服役”是常有的現象。
為了保障醫療器械正常有效運轉,降低故障率,控制風險,提高醫患安全,預防性檢查維護、定期保養維護、高效故障清除率、嚴格遵守報廢制度等都是規避和防范醫療器械臨床使用存在風險的有效措施。應急預案防范措施的建立為了有效預防、及時控制醫院醫療器械不良事件,最大限度地消除不良事件帶來的危害及醫患糾紛,醫院應成立醫療器械不良事件應急預案小組。小組應堅持預防為主,預防與控制相結合,建立預警和控制事件快速反應機制,一旦出現不良事件,堅持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評價、早控制”。對已發生的不良事件,應及時上報并做好相應的處,以把損失降到最低。
操作風險主要是人為因素造成的,在量化方面存在一定難度,通過強化內控,改善操作工具和方法等方式可以降低操作風險。操作風險防范中最重要的防范道德風險,即防范在監管缺失的情況下,信貸從業者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主觀上損害雇主和客戶的利益的可能性。其次,借款人在還款過程中由于主觀和非主觀原因對商業銀行形成的信用風險。信用風險主要指借款人未按照與貸款人簽訂的合同要求使用或歸還貸款,未履行相關義務,從而給貸款人帶來損失的可能性。信用風險的發生將給商業銀行帶來實質性的經濟損失。各家商業銀行在個人信貸業務受理過程中,都把信用風險防控作為防控要點,對申請人的資質狀況、還款能力進行嚴格調查審查。商業銀行一般通過建立模型對信用風險進行評估,現在國際上比較著名的信用風險管理模型有CreditMet-ricsTM模型、CreditMonitorTM模型、CreditPortfolioViewTM模型、LoanAnalysisSystemTM模型等。最后,市場條件的變化給個人信貸帶來市場風險。市場中對個人信貸產生影響的變量較多,如利率的變動、政策的調整、通貨膨脹的高低和匯率的浮動等,對商業銀行的個人信貸業務產生影響。在我國現行體制下,商業銀行更應該注意國家的政策法律調整給商業銀行個人信貸經營帶來的政策性風險。比如,我國自2009年以來的房地產市場調控,不僅影響了個人信貸營銷,同時也對個人信貸的系統性風險防控帶來了挑戰。又如2007年新物權法的頒布實施,客觀上影響了銀行對個人抵質押資產的處置。
我國商業銀行個人信貸風險防范的現狀和問題
(一)許多商業銀行對個人信貸風險的認識片面,內控制度流于形式。許多銀行的管理人員和操作人員,都關注于防范信用風險,而對其他的風險認識不足。信用風險防范固然重要,但如果忽略了其他風險的防范,則可能對商業銀行的整體個人信貸資產質量帶來不利影響。如對國家的宏觀政策認識不足形成政策性風險,可能在較大范圍內影響銀行的個人信貸業務,從而造成系統性壞賬。此外,許多銀行在業務發展和績效考核的壓力下,不能嚴格按照監管機構和銀行自身制定的操作流程進行貸款的調查審批,在操作環節上造成了較大的風險隱患。如給銀行和個人帶來巨大損失的“假按揭”、“假車貸”等,這些都和風險管理意識薄弱造成的內控缺失不無關系。(二)我國商業銀行對個人信貸風險的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水平不高。與先進的商業銀行相比,部分商業銀行在個人信貸風險的識別和計量上存在著較大差距。當代先進的個人信貸風險識別和計量主要通過建立內部模型和海量個人信貸數據庫,通過計算平均信貸資金成本,參考貸款利率、貸款時間等參數,計算個人信貸的內部綜合收益率,并對比單筆貸款的實際情況,對單筆貸款的風險和收益進行判斷和評估。我國許多商業銀行對個人信貸風險的識別方面,還停留在客戶經理主觀的判斷方面,對風險的計量方面更是無從談起。此外,我國商業銀行對個人信貸的控制能力也相對薄弱,這一方面是因為我國的信用信息體系不完善,造成借款人人違約成本較低,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國的金融市場發展滯后,商業銀行的個人信貸資產證券化還處于探索階段,商業銀行個人信貸的風險對沖手段較少,降低了商業銀行風險防范能力。(三)商業銀行信息系統建設落后,風險管理手段單一。我國商業銀行的信息系統雖然取得了巨大進步,但對應于日新月異現代社會經濟發展,還是存在一定的滯后性。信息系統的落后一方面表現為信息完整性方面,如現在商業銀行查詢的人民銀行個人信用信息系統,主要包括申請人的個人貸款記錄、個人對外保證擔保和信用卡等情況,但是在工作單位,保險繳納等方面并不清楚。信息系統落后另一方面表現在信用信息的準確性和標準化上,商業銀行使用的信用信息系統在數據來源采集方面存在一定漏洞,并未對所有數據的真實性進行核實,而且各家商業銀行對信用信息數據的使用標準方面也存在差異,個人信貸客戶經理從系統中獲得的信息并不一定和申請人的實際情況相符。(四)我國商業銀行的個人信貸風險防范缺乏金融創新。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對個人信貸業務的創新,主要集中于營銷產品的創新方面,對風險防范的金融創新不足,這也與我國銀行業“重市場營銷,輕風險管理”的傳統觀念有關。我國商業銀行現階段的個人信貸風險防控研究,還停留在對國外先進商業銀行風險防控成果的學習階段,并沒有形成創新和開發風險防控工具的核心能力。而且,我國金融行業的頂尖人才短缺,特別是金融創新方面的人才匱乏,客觀上影響了我國個人信貸風險管理的創新和進步。
對現代的物業管理而言,其社會功能是極為廣泛和直接的。同我國的傳統社區管理體制相比,物業管理以房屋產權的私有化為運作依據,并在此基礎上完成了一定的制度創新,因此,物業管理在這些方面具備明顯的優勢。物業管理從一整套專業化的管理體系出發,將與房屋有關的、分散的社會分工集中于企業內部進行統一處理。因此,消費者或者業主只需要面對物業管理企業即可,就能夠在其幫助下獲得預期的服務。另外,現代物業管理實際上又形成了一個新的聯絡系統,社區內的個人、社會群體和社會組織能夠在物業的感召下形成一種橫向的聯合,這對促進社區內部的整合與維系,促進社會的和諧與進步是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的。
現階段我國物業管理可供選擇的模式
(1)創新物業管理的服務觀念,從源頭上重塑物業管理模式。需要動用企業文化的作用,以此為基礎去創造更多的優質的服務。此外,還需要合理的運用創新服務觀念,通過觀念上的改變來構建物業管理公司的心的愿景和使命,以期更好的為消費者或者業主服務。比如,可以考慮建立針對特色業主的特殊服務,根據業主的實際情況,為其提供符合其需求的服務。在這方面,私人化健康保健服務、報紙雜志的收取服務等都可以考慮為消費者。
(2)建立關愛型和一站式的物業管理模式。在現代社會中,物業服務的重點已經不僅局限于向消費者提供物質上的享受,與此同等重要的還有精神上的服務,這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表現的更為明顯,并且有超過物質享受的趨勢。從這個角度講,物業管理已經成為了時代的產物和時代的特殊要求,要想獲得發展和進步,就必須要不斷的提高與完善自身的服務。
因此,對物業管理企業來講,需要對開展的每一項工作和提供的每一項服務制定統一的標準,并以此為基礎,規范其服務。使得每一種工作、每一項服務都執行的有理有據。
(3)細分物業管理的服務領域,將該行業真正的推向市場。要促進物業服務企實現價值的回歸,使其回到能夠體現其核心價值的服務方面。也就是說,要將對房屋本體與設施設備的管理作為管理的重點,同時,要通過強制性的標準和社會監督機制的建立,提高物業管理企業的服務和管理水平,全方面的促進物業管理產業的升級與結構優化。只有這樣,才能將物業管理行業打造成專業性強較、技術高度密集的行業,并有可能使其進一步的邁向高端。為了實現這一點,需要鼓勵一些專業化的服務企業進入到這一行業,形成物業管理的社會化發展的大局面。
在物業管理模式的實施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及其防范措施
(1)物業管理中的成本風險。對物業管理而言,成本風險是所有風險之中最為重要也最為直接的,也是物業管理企業的核心風險之一。因此,在探討物業管理風險的問題上,服務的提供應該與成本的控制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為此,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當承接物業管理業務時,需要優化企業的經營項目,并對其結構進行調整,努力改善現有的業務項目,或者舍棄一些價值較低的項目;同時,還要在價格方面考慮業主的承受能力,確定業主的需求層次,以此來控制開支,降低物業管理的成本風險。
(2)物業管理中的市場風險。從發展的角度講,物業管理中形成的風險一般可以劃分為兩個不同的階段:第一階段,物業管理的風險主要表現為物業管理的競標合同風險、物業管理的硬件運作風險、來自于業主的風險,以及物業管理強企業和業主在購銷過程中因信息缺乏或者信息的不對稱而產生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物業管理企業對相關的情況掌握不周,對相關的信息掌握不全,就極有可能給物業管理企業帶來一定的市場風險。在第二階段,物業管理的程序風險。有物業管理員工的失誤造成的風險以及由于市場競爭而產生的風險。這些風險的成因來自于以下兩個方面:物業管理企業的內部管理水平的低下和激烈的市場競爭。
(3)物業管理的風險防范措施選擇。對物業管理而言,其風險防范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首先,引入現代的管理理念和機制,優化企業管理的程序和結構,同時要加強制度建設,強化為業主服務的意識,并以此為基礎構建起卓越的企業文化;其次,注重對企業員工的培訓和教育,最大限度的提高員工的素質,使其樹立起強烈的風險意識。此外,還需要建立風險快速補償機制,從內部增強企業自身的市場競爭能力和抵御風險的能力,尊重業主和保護業主的合法權益,加強與業主的聯系與溝通,提高物業公司整體管理效率和風險控制能力等。
關鍵詞:商業銀行;風險管理
一、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新變化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銀行業是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商業銀行的基本使命就是以承擔風險和管理風險來獲取收益。美國花旗銀行前總裁沃特·瑞斯頓曾指出:“銀行家的任務就是風險管理,簡言之,這也是銀行的全部業務?!?/p>
隨著整個風險管理領域的迅速發展,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從而現代風險管理也表現出與傳統風險管理不同的特點。主要表現為風險管理環境和風險管理方法的改變。
(一)風險管理環境變化
近年來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我國利率、匯率及股票價格市場化進程不斷加快,如何應對市場化條件下這三大風險變量的變化,對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隨著金融業內部的行業結構整合力度的加大,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等行業混業經營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出現了一些集銀行、證券、保險、信托業務于一身的集團化金融機構,在我國當前仍實行金融業分業監管的體制下,無疑使商業銀行所面臨的風險更加多樣化和復雜化。
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6年我國銀行業全面開放,由此而帶來的國際競爭將使得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激烈的市場競爭導致了市場大量創新金融產品的出現,金融創新產品的出現,使得市場的結構更加復雜,商業銀行理解和認知新產品的難度也隨之加大。
(二)風險量化度量和管理方法的革命
傳統的風險管理主要采用管理的主觀經驗判斷和定性分析的方法,缺乏科學的定量分析方法及手段,較少使用風險的量化模型,難以解決當前金融市場出現的各種新情況和新問題。隨著現代金融理論的發展以及金融創新速度的加快,風險度量和管理這一領域正經歷著一場革命性的變化,尤其VaR、CSFP、KMV等大量先進的現代風險管理技術與工具的出現。這些風險管理技術的出現才使風險定價、信用衍生產品和資產證券化以及金融機構整體經濟資本配置和全面風險管理得以迅速發展,風險管理決策的科學性不斷增強。
二、我國現行銀行風險管理的缺陷
近幾年來,我國的銀行在風險管理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各銀行高級管理層不再只盯著貸款業務,風險部門不再只擅長于管理風險,交易人員也不會談衍生產品而色變。但是與國外同行相比,我國銀行還存在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銀行風險管理的組織架構還不完善
在我國,許多銀行并沒有制定科學合理的風險治理規劃,一些銀行在組織結構設計上也存在缺陷。盡管大多數銀行在表面上已經建立了多種風險類型的管理委員會,但他們的風險管理委員會在數量上要么太多,要么不足,而且都沒有明確各自的職能和責任。由于各委員會的職能和責任劃分不夠明確,也就難以避免管理上的重疊與缺口。
(二)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滯后
風險管理信息系統是風險管理的主要依據,是提高風險管理水平的有力的技術保證。但是,由于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起步時間較晚,導致積累的相關基礎數據不足。同時,由于我國還沒有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和信息披露制度,使得不少企業的財務數據存在基礎數據收集困難、公布出來的數據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等問題。而且,我國商業銀行在信息系統開發上缺乏前瞻性和不連續性,這些都制約了風險管理模型的建立。
(三)風險量化管理技術落后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在風險管理技術方面還停留在最初階段。雖然有少數銀行自主開發出了模型,但都很簡單,而且并未得到實踐的檢驗。一些關鍵風險管理參數及計量模型,如預期損失(EL)、經濟資本(EC)、風險調整后收益(RAROC)等并沒有被大部分商業銀行所采用,商業銀行的市場風險管理更多停留在制度建設與資金計劃層面,一些先進的風險量化模型與技術還沒有得到普及與有效應用。
(四)風險管理工具缺乏
自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發展迅速,已成為商業銀行規避風險、獲取收益的重要工具,促進了金融市場穩定發展和金融創新的開展。然而,目前我國既缺乏成熟的金融衍生品市場為商業銀行提供對沖利率風險、匯率風險、信用風險的平臺,也沒有成熟的資產證券化市場供商業銀行通過貸款證券化、貸款出售轉移風險。衍生金融產品的缺乏,極大限制了我國商業銀行通過多樣化資產組合來降低風險的可能性,明顯制約了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現代化進程。
三、加強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途徑
(一)完善商業銀行的治理結構
公司治理是對公司的管理層、董事會、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權利與責任的制度安排。治理結構是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原動力。公司治理從根本上決定了管理層和董事會在公司管理活動中的基本行為方式和利益關系,是商業銀行實現全面有效的風險管理的決定性因素。良好的治理結構是商業銀行開展風險管理工作的前提條件。我國商業銀行可以借鑒國際上先進銀行的做法,在制度上建立起現代治理結構和有效的內控體系,這包括建立起有效的風險管理體系、嚴格的內審制度以及獨立董事制度等。
(二)加強對現代風險管理知識和技術的學習
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現代金融理論知識的不斷發展以及金融創新速度的加快,出現了大量先進的風險管理技術與工具,使整個金融體系運行的穩定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是否采用科學先進的風險管理技術與工具,已經成為反映風險管理能力高低的重要標志之一。從實踐來看,國外先進銀行在風險管理技術方面都具有雄厚的實力和巨大的優勢。因此,我們必須不斷學習西方先進的商業銀行風險度量和管理技術,尤其是建立現代風險度量方法和現代風險度量模型,開發適合我國國情的風險計量工具。
(三)加快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建設
高質量的風險管理信息系統是銀行開展風險評估的重要依據。通過風險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大量的計算、對比監督工作都可以通過計算機自動完成,有利于提高風險管理的效率,并且使得許多以前很難開展的風險監控手段變成現實。我國的商業銀行要盡快按照巴賽爾協議的要求建立起獨立的、高質量的數據庫,加強基礎數據的積累,并及時更新數據信息,為國內銀行風險的度量和檢測提供基礎數據支持。同時要不斷加大對銀行信息系統建設的投入,確保信息系統開發的前瞻性和有效性,使信息系統最終能涵蓋銀行的所有業務。
(四)加強對商業銀行的監督管理
我國的金融監管在一定程度上滯后于實踐的發展,為加強對商業銀行的監督管理,保障金融安全,需要立法機關和相關的監管部門共同努力。在立法過程中,應進一步加強規劃性、系統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切實提高立法質量。銀行監管機構應當要求銀行建立有效的風險控制系統,以及時識別、度量、監督和控制風險的發生。監管者應對銀行與風險相關的戰略、政策、程序和做法直接或間接地進行定期的獨立評價,還要監督檢查商業銀行是否建立了完善的風險管理組織體系,是否按要求對相關信息進行了披露以及風險管理部門是否履行了風險監管職責等。
參考文獻
[1]黃麗珠.《市場開放條件下中國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與合規風險管理》,金融時報,2007年1月8日.
關鍵詞:銀行系統性風險;次貸危機;防范措施
在2011年11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稱“總體看當前國內外環境十分復雜,需要密切關注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加強系統性風險防范”。人們注意到,央行這次并未提及“把穩定物價總水平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而首次提到了“加強系統性風險防范”。銀行風險中,影響及危害最大的是銀行系統性風險,它的傳染及逐級擴大效應使得單個銀行危機演變成整個銀行業的危機,進而有可能引發金融危機。隨著經濟、金融全球化、自由化的發展,銀行業務不再局限于一國,而是擴展到世界范圍。所以,對我國的銀行業進行有效地監管以加強系統性風險的穩定性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一、 研究意義
目前,關于銀行風險的研究比較多,但對銀行系統性風險的專題研究還不夠系統。關于銀行系統性風險的研究大多是在銀行風險、金融危機等研究中附帶說明,而系統性風險的降低或消除對銀行業發展至關重要?;谏鲜龇治隹紤],本文將著重對銀行業系統性風險及防范進行研究,為銀行系統性風險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國銀行業已經提出了加強系統性風險防范這一計劃,這說明隨著中國經濟開放度不斷深化,對銀行業系統性風險的研究己十分重要和緊迫,阻止或減弱銀行業系統性風險的積累,需要我們制定更加穩健的政策和增強危機處理的化解能力,只有這樣才有可能保持中國經濟沿著持續發展的軌道發展。
二、 銀行系統性風險的理論基礎
(1)涵義
目前國際上對銀行系統性風險的含義尚未明確定論。通過了解銀行之間的相互聯系及風險傳染,這里,將銀行系統性風險理解為,個別銀行或某幾個銀行受到其他不利沖擊,其損失給系統中的其他銀行帶來負外部性,當這種負外部性累積到一定程度時,使整個銀行系統的基本功能受到影響甚至完全喪失的可能性。
(2)特征
銀行系統性風險既有一般銀行風險所具有的特征,如風險的客觀性、經濟性等,也具有自己獨特的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傳染性;逐級擴大性;外部性;風險與收益不對稱性。
三、 銀行系統性風險存在的問題
1、銀行系統性風險傳染
自美國爆發次貸危機以來,首當其沖的是銀行業遭受巨大損失,這與銀行自身的特點相聯系。銀行系統性風險的傳遞實際上與銀行所處的經濟環境以及與客戶之間契約的類型有關。進入2008年以后,美國銀行業倒閉危機頻現,在恐慌情緒呈彌漫態勢之下,次貸危機引致的又一輪金融風暴正在逐漸顯露并在整個銀行體系內擴散。同時,美國金融市場的影響力和投資市場的開放性,吸引了來自美國、歐亞等其他地區的投資者,從而使需求更興旺。面對巨大的投資需求,許多房貸機構降低了貸款條件,以提供更多的產品。這在客觀上埋下危機的隱患。
2、銀行體系的脆弱性
銀行的債務比重極高,債務資本比率更高。如此高的負債比率也預示著銀行是一個相對脆弱的部門,其脆弱性來自兩個方面:一是銀行負債的流動性與資產的非流動性特征形成特有的經營風險;二是銀行賴以生存的存款本身增加了銀行經營風險。銀行支付清算系統把所有銀行聯系在一起,從而形成了相互交織的債權債務網絡,某單個銀行的失敗,極有可能導致其債權銀行的失敗,并由此產生一系列銀行的失敗。
3、監管手段不協調
銀行監管的不同手段通常分開來單獨討論。Acharya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解決銀行失敗的事后政策如何與事前的資本充足率相協調。在一個風險轉移模型中,他闡述了監管手段的不協調實際上會增加系統性風險。他認為遭受不同政權體制救助政策的世界范圍內國際銀行的統一的資本充足率監管,事實上將會增加系統性風險。從單一機構考察的監管一旦轉移到系統的角度,便會引發新的問題,盡管這種問題在單一機構并不存在。
四、 系統性風險的防范
從我國的情況來看,雖然銀行監管效率較高,銀行體系也較為穩健,短期內并不具備由于系統性風險引發銀行危機,但由于我國金融機構相當一部分由國家控股,大部分金融機構在經營理念、行為模式以及風險暴露等方面具有較高的同質性,仍然存在系統性風險的隱患。因此,從長期來看,也有必要建立我國銀行業的系統風險防范體系,維護我國銀行系統的穩定。
第一,進一步完善微觀審慎監管機制。微觀審慎監管作為宏觀審慎監管的基礎,在宏觀審慎監管體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構建我國的宏觀審慎監管體系,最重要的工作是進一步完善微觀審慎監管機制。在這一點上,微觀審慎監管能力和效率應提高,監管能力和效率應與金融業務、創新的發展保持動態的協調。一方面,要加快金融監管法規、制度和機制建設,嚴防出現嚴重的“監管死角”;另一方面,要加強監管能力建設和人才儲備,提高監管當局對資產負債、投資策略和資產配置等的監管能力和對風險的預警、防范和控制能力;再一方面,要逐步升級監管技術和方法,采用現代的科技手段,對風險予以甄別、防范和處置。
第二,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監管體制架構。我國目前實行的是“一行三會”的分業監管框架,微觀審慎監管職能主要由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承擔,中央銀行也承擔了少量的微觀審慎監管職能??梢哉f, 這種監管構架使微觀審慎監管機構很難在未來處于主導地位,三會中的任何一家都不具備處于主導地位的條件。作為宏觀審慎監管體系的主導部門,必須具備能夠宏觀把控全局、協調各部門的利益并及時處理金融體系中出現的問題的能力,以保證金融業的安全、穩健發展。在此,中央銀行顯然最符合這方面要求。不僅如此,由于中央銀行獨具最后貸款人職能,所以它具有維護金融穩定和實施宏觀審慎監管的天然優勢。在新的宏觀審慎監管架構中,政府應明確中央銀行為責任機構,與微觀審慎監管機構應實現信息共享,讓其負責監控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并定期將分析結果及建議反饋給微觀審慎監管機構從而采取適當的措施。
第三,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宏觀審慎監管指標。目前對于系統性風險指標和宏觀審慎監管指標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是這些檢測指標并不適合所有的國家和所有的情況。因此,應借鑒國際經驗, 設計適合我國國情的宏觀審慎監管指標;同時,可以運用宏觀壓力測試估計出現危機時經濟系統可能遭受的損失;宏觀審慎監管機構將上述指標及預期損失情況反饋給銀行業監管部門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銀行業監管部門根據指標情況及建議實施具體的監管政策。另外, 基于我國金融機構的金融創新發展迅猛,而金融機構自身的風險管理能力遠遠不夠的現實,宏觀審慎監管當局需要針對銀行、證券、保險等行業的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要求,通過強化金融機構資本充足率、資產負債、表內表外業務以及金融體系的清算支付系統的監管,設計一個既能促進金融創新又能防范金融風險的監管指標體系。
第四,注重加強對大型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也就是,在宏觀審慎監管框架下,要強調對具有系統性影響的金融機構監管的重要性。隨著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實力增強、大型金融控股集團的形成,我國出現了混業經營的格局,有可能出現類似美國的分業監管和混業經營的制度性矛盾。宏觀審慎監管部門應重點加強對這類機構的監管。一是強化大型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管理,嚴防其杠桿率過度上升,確保大型金融機構的安全性;二是注重對大型金融機構的海外投資和資產進行動態監管,協調好安全性和收益性的關系,以防止金融機構的海外風險敞口過大;三是建立相應的信息收集、風險評估和預警系統,定期或不定期地對大型金融機構進行風險評估,防范系統性風險。
參考文獻:
[1]系統性風險及其防范與控制研究[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
[2]中國銀行業系統性風險防范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
[3]中國銀行業系統性風險預警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關鍵詞】銀行理財;監管;投資范圍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個人資產保值增值需求不斷上升,為理財市場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而由代客理財業務特性所決定的高利潤,以及外資銀行的競爭壓力,更是直接導致了個人理財業務成為國內商業銀行競相爭奪的市場,進而推動了我國理財市場的飛速發展。2004年以來銀行理財市場發展迅速,主要原因有三,首先是國內信貸需求旺盛;其次中國居民財富增長迅速但缺乏投資渠道;最后是對利率市場化的預期促使銀行增加中間業務的比重。而監管環境的變化是理財產品投資組合結構變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對監管政策的解讀十分重要。
二、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概述
理財產品是商業銀行開展個人理財業務所使用的工具,也是商業銀行開展個人理財業務的附屬品?!掇k法》中給個人理財業務的解釋是“商業銀行提供給個人客戶的財產管理,投資顧問,財務規劃和分析等方面的專業化服務?!?/p>
我們對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定義是商業銀行通過分析客戶的財務狀況、風險偏好,利用自身的信息資源,開發設計并銷售的能夠幫助客戶實現保值增值的資金投資計劃。商業銀行可以自行設計理財產品,也可以與信托公司、證券公司合作。
三、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發展歷程
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大致經歷了3個時期的發展。
首先,2005年11月以前是理財產品發展的萌芽時期。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逐步興起。在萌芽階段,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比較單一,發行數量和資金規模都比較小,理財產品基本是投資于商業銀行的傳統領域,產品風險較小,收益率也比較低,而且相應的監管法規也沒有出臺。
第二階段是指在2008年中期之前的這一時期。伴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空前繁榮,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市場也在加快發展的進程中。一系列與理財產品運作管理相關的法規相繼出臺,標志著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監管框架開始逐步形成。
第三階段為2008年中期至今,是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的逐漸規范階段。2008年,由于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機爆發,這場風波也迅速波及到了我國的理財產品市場。股票類理財產品不斷被暴露出零收益,這些危機事件也及時的給我國理財產品監管部門敲響了警鐘,更加規范的法規迅速被制定、頒布。
四、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監管及評析
2005年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兩大框架性的基礎法規,從此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開始有監管法規依據。
2009年65號文第十八條至第二十條對理財資金投資權益類資產加以限制,截至2009年5月末,各中、外資商業銀行存續的理財產品超過4100只,理財業務市場規模達到7000億元,理財客戶達到230萬人。但市場風險開始顯現,問題也不斷暴露。2014年禁止理財資金投資于境內二級市場公開交易的股票或與其相關的證券投資基金;不得投資于未上市企業股權和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或交易的股份。
2016年征求意見稿第十五條至第十七條重新明確了理財產品投資范圍,將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分為基礎類理財業務和綜合類理財業務。其中基礎類理財業務可以投資于銀行存款、大額存單、國債、地方政府債券、中央銀行票據、政府機構債券、金融債券、公司信用類債券、信貸資產支持證券、貨幣市場基金、債券型基金等資產,綜合類理財業務“在基礎類業務范圍基礎上,還可以投資于非標準化債權資產、權益類資產和銀監會認可的其他資產”。第十六條明確了從事綜合類理財業務的銀行準入門檻,其中定量指標為資本凈額不低于50億元人民幣,定性指標為監管評級良好;具有與所開展的理財業務相匹配的專業人員、業務處理系統、會計核算系統和管理信息系統;在全國銀行業理財信息登記系統中及時、準確地笏屠聿撇品信息,無重大錯報、漏報、瞞報等行為;理財業務管理規范,最近3年無嚴重違法違規行為和因內部管理問題導致的重大案件等審慎性條件。
這份文件被稱為史上最嚴新規,此前歷年文件并沒有明確的理財資格準入規定,只是對銀行開展理財業務的“三單”要求(2013年8號文第二條)、風險隔離要求(2014年35號文第三條)和產品登記(2013年167號、213號、265號文)加以約束。在上述條文均有效的情況下,該條規定新增了綜合類理財業務的投資門檻,不符合硬性指標規定的銀行將無法投資非標債券、權益類資產或其他另類資管計劃。不過這只是征求意見稿的規定,正式文件中可能有變動。
五、總結
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是金融市場發展的產物,不僅為銀行自身注入了活力也滿足了投資者多樣化的理財需求。正是由于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的觸角延展至各個領域,且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本身存在的多種風險,一旦引發,會嚴重損害眾多個人投資者的切身利益,不僅會挫傷投資者對銀行的信賴也擾亂銀行系統的穩定性,對銀行理財業務的健康發展造成阻礙。我國當前銀行理財發展迅猛,但存在許多風險,如今監管政策陸續出臺,規范了銀行理財的投資范圍,可以有效的降低風險與市場無序狀態,為銀行理財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郭田勇,陸洋.監管新規促進銀行理財產品回歸穩健[J].資本與金融,2009.(09):52-53
[2]肖立晟.人民幣理財產品:概況、運作、風險與監管[J].國際經濟評論,2013(3):93-102
[3]孫曉偉.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監督法律問題研究[D].學位論文,2014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監管;必要性;建設思路
在近些年,互聯網金融發展迅速,大大的沖擊了傳統金融體系,同時也給我國金融產業帶來了更多的發展契機。而發展迅速必然其中就會有弱點存在,而如何減輕問題,從而加快互聯網的健康發展是我們所要認識并探索的問題,通過進行良好的建設,能夠進一步推動我國朝現代化社會邁進。
一、互聯網金融監管的現狀
(一)第三方支付機構的現狀
目前我國網絡第三方支付已經在逐步形成一個體系,通過不斷的完善和建立,已將大大的降低了互聯網金融的風險。第三方支付監管主要具有是兩個問題,首先是作為主要的監管部門的人民銀行在近些年連續的頒發了關于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規章制度,這些制度都有效了限制了第三方支付機構的一些潛在風險,避免了一些由于監管不力而引發的金融漏洞。其次,支付清算協會針對目前的發展推出了一些規范性文件,有效的預防第三方支付機構所帶來的風險,從而使得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能夠有效的進行。
(二)眾籌融資的現狀
我國近幾年流行起一種融資形式,叫做眾籌,而這種融資方式存在著不規范行為,我國在2014年推行了相關文件對重籌融資進行規范,這項文件的推出對于眾籌融資具有很大的限制性,但是眾籌已經是非常廣泛的一項行為了,文件是難以杜絕的,因此,面對不規范和風險的地方可以進行有效的管理,而不是遏制。
(三)銷售渠道業務的現狀
銷售渠道的業務主要指的就是電子商務,目前,隨著生活步伐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在網絡上購物,而一些金融支付機構與互聯網銷售進行有效的合作為銷售機構和金融支付機構都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二、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必要性
(一)個人會在利益驅使下產生不理智行為
以互聯網作為媒介來進行金融交易本身不是面對面的進行交易,存在著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在網絡上不能夠準確的核對交易雙方的信息,因此中間產生金融欺詐的行為是非常多的?,F在網絡上有很多借貸機構,由于出資人不能準確的核對借資人的信息,因此這種交易就存在著很大的風險,而如果被欺騙,那么就會造成巨大的損失,而很多人即使了解其中的風險,但為了豐厚的利息報酬,還是會不惜以身犯險,從而損失的更多,對于互聯網金融產業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
(二)個人的不理智行為會影響整個市場的不理智行為
個人的不理智投資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整個金融市場。例如在購買一些基金或者股票,在投資人出現一些情況急需用錢時,會出售一部分,平臺或者其他的消費者會購買和回收,而在這種情況下,投資人會恐懼發生經濟損益,就會將所具有的所有投資產品進行轉出,投資者自身處于一種保護自己的理,但是很有可能會引起大量人來轉出投資產品,進而對于平臺來說是巨大的損失,甚至會破壞市場經濟鏈條的一部分。
(三)市場經濟本身存在著缺陷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為了鼓勵發展,對于市場建設是比較松弛的。金融最大的特點就是風險性,互聯網本身的風險性指數也很高,并且更多的情況下都是隱形風險,而政府很難在問題出現時就發展問題,因此有的時候難以發揮“有形的手”的作用。而金融市場一旦出現問題,所給投資者帶來的將是巨大的損失,而資金鏈條如果斷裂的話,影響的就是整個金融體系,而市場本身是制造風險,不負責解決風險,沒有及時進行解決,那么對于國家,甚至與之相關聯的國家都會是一場災難。
三、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建設思路
(一)完善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
我國的互聯網金融形勢發展的時間并沒有很久遠,但是發展形勢十分迅猛,這就導致目前的互聯網金融是一種沒有監管的狀態,風險很大。而面對我國這個巨大的消費市場,建立起完善的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是十分緊迫的,因此,我國相關部門應該積極健全法律法規進行規范,明確,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有法必尊的狀態。而我國正處于發展狀態,不了解其中的運行,可以借鑒一些其他國家已經建立的互聯網金融監管法律,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來不斷完善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
(二)建立互聯網金融監管的組織體系
互聯網金融產業所涉及的項目十分廣泛,雖然同為一大類,但其中的差異還是很大的,因此,僅僅建立一個互聯網金融監管機構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可以學習目前國際上最為流行的分開監管和綜合監管共進,我國可以建立不同的監管部門,將不同種類的互聯網金融產業分歸到不同的類別中,進行明確的分類管理,這就可以充分發揮各個監管部門的優點,從而實現效益最大化。
(三)完善互聯網金融監管的自律管理系統
而互聯網金融產業的安全本質上還是身處在互聯網內部的自律性,這對于互聯網金融發展十分重要。一般的自律組織都是地方性的,比如我國的中關村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并不具有規模,但是對于一些金融主體是有很大的影響的,但是畢竟號召力沒有那么強烈,因此,我國相關部門應該積極進行互聯網金融自律系統建立,結合我國現實情況,可以在下面的自律協會設立多個監管委員,從而不斷促進我國互聯網金融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四、結語
隨著我國經濟和互聯網合作的不斷深入,不斷創新,不斷發展,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呈良性的狀態,但是新型產品,肯定會帶來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有識之士應該不斷深化認識,不斷對其進行深化改革,實現我國的互聯網金融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林潔然 單位:河北大學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馬曄.資本賬戶開放背景下影子銀行系統性風險及監管模式研究[D].上海社會科學院碩士論文,2015(7):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