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1 05:35:4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職校企合作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從校企合作的廣度看,絕大多數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教育還停留在個別的專業試點上,而絕大多數專業還是停留在傳統教育模式上。既使是走在全國前列的高職院校,其校企合作教育也沒能覆蓋全部專業。
2.從校企合作的深度看,絕大多數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教育仍然停留在表層形式上。雖然絕大多數高職院校都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員會或專業指導委員會,但專業培養計劃實際上都是以學校為主制定的,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也以理論教學為主,很多的實踐教學環節還是停留在專業培養計劃上,并沒有得到企業的通力配合和認可。
3.從校企合作的時間上看,絕大多數的校企合作教育都是在高職院校的單方熱情下,一事一議,一時熱一時冷,缺乏穩定的校企合作教育的長效機制。
二、校企合作教育難以深化的原因
1.政府的主導作用還沒有完全到位
首先,中央政府、教育部出臺的一系列引導、鼓勵高職院校開展校企合作教育的政策,仍然停留在宏觀政策層面上,還沒有建立起權威的、完整的校企合作教育的法律法規,更沒有具體的規則或指導手冊等操作層面的東西。特別是對校企合作教育中企業行為、企業責權利如何界定,更沒有明確規定。其次,雖然國家在“十一五”規劃中承諾,由國家財政拿出140億元用于支持職業教育發展,地方政府還有配備資金出臺,但是這些資金主要用于職業院校的實訓中心建設,對校企合作教育的資金支持沒有明確的規定。特別是國家還沒有制訂相應的法律法規,以保護校企合作教育中企業的利益。第三,各級政府還沒有建立專門的校企合作教育的組織協調機構。僅僅依靠教育主管部門的溝通是不夠的,因為校企合作教育涉及到眾多的企業,從而牽涉到眾多的政府主管部門,因此必須由政府出面來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
2.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不高
首先,企業過分強調自身的經濟利益,而忽視了社會責任。企業普遍認為,人才培養是院校的責任,企業只需要從高校畢業生中挑選人才即可。而一旦挑選不到動手能力強、操作技術成熟的人才時,企業寧愿花高薪去“挖”其他企業的人才,也不愿意與高職院校合作來培養實用的人才。第二,企業過分強調眼前的利益,還不能用長遠的眼光來正確認識人力資源的重要作用,因而不愿意在人力資源上進行基礎性的投資。第三,企業對校企合作教育缺乏全面的認識。學校在校企合作教育中決不僅僅是企業利益的“索取者”,而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支撐者”。因為高職院校可以在人才、技術服務、管理等方面給企業以強有力的支持。因此從長期來看,校企合作教育應該是雙贏的,而不會是以一方利益受損為代價。
3.高職院校的服務功能不健全
在推動校企合作教育的過程中,應該說高職院校是積極主動的一方。但這并不能認為高職校企合作教育難以推進,高職院校就完全沒有責任。首先,部分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課程設置不能與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準確對接,導致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人才不適合企業需要,而企業需要的人才高職院校又不能及時培養。第二,一些高職院校由于自己條件的限制,還不能為合作的企業提供人才、技術、服務、管理等方面的支持。第三,高職院校的學制改革相對滯后,彈性學分制還有實質性實施,從而制約了校企合作教育的靈活運行。
三、深化校企合作教育的對策
高職校企合作教育的深入推進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因此構建協調、穩定、長效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需要高職院校與企業雙方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政府的引導、推動。
1.觀念的轉變
首先從政府的角度看,中央政府在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推動社會對職業技術教育態度的轉變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現在需要的是地方各級政府的深入推進,并將中央有關職業教育的精神落實到實處,真正形成整個社會重視職業技術教育的風尚。其次是企業必須認識到,積極參與高職校企合作教育是企業的責任和義務。企業要辦成“百年老字號”,人才是最重要的支撐力量。企業與高職院校開展合作教育,不是無償的付出,而是對企業自身未來發展的最有效的投資。
2.利益的協調
利益是一切合作的基礎,高職校企合作教育也是如此。從短期看,高職校企合作教育似乎是有利于高職院校而不利于企業。因為校企合作教育的有效運行,企業肯定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這些投入不可能立即取得經濟效益,高職院校也沒有足夠的財力給企業以補償。這時,需要政府出面來調節校企雙方的利益關系??梢越梃b國外比較成熟的做法,通過立法的形式,在財政政策、稅收政策等方面給企業以利益激勵,從而調動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教育的積極性。從長期看,隨著高職院校服務能力的增強,高職院校為企業提供的服務也會越來越多,同時企業的人力資源效益也會逐步顯現出來,再加上政府的政策支持,長效的校企合作教育機制就能建立起來。
3.各方建立相應的組織協調機構
如果政府、高職院校和企業都認識到了高職校企合作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通過政府的引導建立起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那么高職教育的校企合作就能夠順利地推進。接下來要做的工作,就是有關各方必須建立起相應的組織協調機構,并制定相應的規則,為高職校企合作教育提供組織和制度保障。首先,各級政府應成立校企合作教育委員會,制定出校企合作教育的規則和具體指導手冊,以規范校企合作教育行為。其次,校企雙方應在各自內部先行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的組織協調機構,明確各自一方在校企合作教育中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最后,校企雙方應聯合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管理委員會,并以合同的形式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以保證校企合作教育行為有章可循,使校企合作教育能夠可持續地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黃亞妮.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教育發展研究,2006,5.
[2]李芹,譚輝平.政府在高職產學合作教育中的角色分析.職業技術教育,2006,04.
[3]張傳齡,廖克玲.當前高職院校產學研的實現途徑與存在問題.教育與職業,2006,6.
【關鍵詞】校企合作;高職院校;企業文化;校園文化
當前,高職院校在進行校企合作時,更偏重于專業教學、技能培訓、師資力量、設備引進、實訓基地等“硬件”方面,忽視了對合作企業中先進文化元素等“軟件”的吸收。導致高職學生缺少必要的企業文化理念和職業素養,就業后不能快速適應企業工作環境和崗位要求,頻繁辭職或跳槽。使用人單位認為高職學生難以融入企業文化氛圍和工作進程,會影響其生產和管理;進而懷疑高職學生的工作能力,不愿招聘高職學生,最終造成高職學生就業難,影響了高職院校的持續健康發展。
因此,高職院校在開展校企合作時只有“軟硬兼施”,才能培養出“形神兼備”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一、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
1.高職校園文化
高職校園文化是在高職院校形成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高職校園文化通常由物質文化層、制度文化層、精神文化層構成,精神文化層是其核心。
區別于普通高等院校,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有鮮明的自身特點:其一,高職校園文化的物質文化層更突出職業特色,學校環境布置不僅要求美觀、優雅、體現人文主義色彩,此基礎上還加入了某些具有職業化特征的環境因素。其二,高職校園文化的制度文化層更注重借鑒吸收企業制度和行業規范,以便培養出來的學生符合企業管理方式和行業要求,試圖做到“學校人”向“企業人”的直接轉變。其三,高職校園文化的精神文化層是以經世濟用、開放協作和職業情懷為主要內容的,在企業“以服務為宗旨”的基礎上,提出“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院校價值取向。
2.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由企業領導者長期倡導,并被全體員工積極認同、付諸實踐所形成的共同信仰追求、價值觀念、道德規范、管理風格、行為準則、經營特色以及企業傳統習慣的總和。
企業文化的基本內容也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上:第一層是企業物質文化。這是企業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企業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載體和外在表現。企業物質文化具體地反映了企業及其員工的精神面貌和價值觀,是企業展示給社會的外在形象。第二層是企業制度文化。它是企業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中介,必須適應企業精神文化的要求。具體包括企業領導體制、組織機構、管理制度等??茖W規范的企業制度文化,能夠有效地約束、規范員工的行為,有利于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形成。第三層是企業精神文化。企業精神文化是企業文化的靈魂,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原動力。是企業長期發展過程中在社會文化影響下形成的文化觀念和精神氛圍。具體包括企業精神、企業價值觀、企業理念、企業思維方式、企業道德規范、企業行為準則及企業員工素質等。而企業價值觀又是企業精神文化的核心。
3.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關系
(1)二者的聯系
首先,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內涵一致。兩者都包含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個層次,并都以精神文化為核心。兩者都是通過提煉有自身特色的精神文化、完善內部的制度文化、構建基礎的物質文化來保障高職校園活動和企業運營管理順利進行的。其次,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建設原則一致。高職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建設原則都是“以人為本”。兩者都是以人為中心的組織文化,只有在建設高職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才能充分調動高職師生和企業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其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凝聚起巨大的精神動力,推動高職院校和企業不斷向前發展。再次,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對接點是就業。高職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通過就業共同完成了人的進步、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的社會責任。高職學生帶著校園文化的元素進入企業,賦予了企業文化新的內涵,企業文化又滲透到高職校園文化的建設中。兩種文化通過就業不斷相互影響帶動,獲得了共同提高。
(2)二者的區別
從構建主體來看,構建高職校園文化的主體是學校領導、教職員工和在校學生,成分較復雜、關系較微妙;而企業文化的構建主體是企業員工,成分較單一、關系較單純。
從建設目標來看,高職校園文化是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合格人才,本質上是以社會效益為最終目標,利益沖突較少、競爭意味較淡的教育文化。而企業文化的建設目標是在為社會提供服務的同時追求利潤最大化,是一種注重利益、強調競爭的經營文化。
從作用過程來看,高職校園文化彈性較大,提倡因材施教、保護并鼓勵個性發展,強調個人奮斗。而企業文化要求嚴守規章制度、服從上級,注重團隊協作、集思廣益,強調組織利益至上。
二、高職院校與企業開展文化合作的意義
1.有利于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
高等職業教育是一種與社會經濟發展聯系最為緊密的教育類型,高職院校奉行“以就業為導向”的宗旨,以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己任。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將優秀的企業文化融入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努力推動高職院校與企業的文化合作,讓高職學生在校時就潛移默化地接受企業文化元素熏陶,當高職學生真正處在企業生產、管理、服務、建設第一線時,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唯有如此,高等職業教育才能完成社會賦予其的任務,才能提高社會認可度,才能使高職院校在日益激烈的招生大戰中占據一席之地,才能真正保證高等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
2.有利于高職院校鋪平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之路
目前,大力開展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發展的主流,但目前高職院校的通行做法是僅在物質層面進行校企合作,片面地強化高職學生專業技術硬能力,卻對愛崗敬業、合作創新等關鍵的職業素養軟能力視而不見,這顯然是不可取的。事實上判斷一個高職學生優秀與否的標準,是看他是否能順利的融入企業。因此,只有高職院校與企業開展校園文化合作,才能更好地推動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深入發展。
3.有利于提升企業文化的內涵和品位
高職校園文化一貫重視對學生良好學風和素養的培養。一批批的高職學生不斷地走進企業,給企業輸送了新鮮血液,帶去了新理念,必將影響企業文化的建設。高職學生將校園文化中所強調的公正、公平、民主精神帶入企業文化,對企業文化中的偏頗不足進行修正完善,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調和必將造就一批又一批遵紀守法、平等待人、客觀民主的企業新員工,這無疑會豐富企業文化的內涵,提升企業文化的品味。
三、高職院校與企業開展文化合作的思路
1.以物質文化作為校企文化合作的切入點
高職院校在建設校園物質文化時,應處處突出合作辦學企業的特點,盡可能將校園教學環境設計成教學工廠,融教室、實驗、實訓場所為一體,營造出與合作辦學企業相似的仿真職業氛圍和環境,真正做到理實一體化。時刻提醒學生要有企業質量意識,只有保證現在的學習質量,才能保證今后的就業質量。實現高職校園物質文化環境與企業文化環境的無縫連接。
2.以制度文化作為校企文化合作的落腳點
高職院校的制度文化建設,應當合理引進、利用合作企業的先進制度文化理念。規章制度的設計與編制不僅要符合高職院校教學需要,也要符合企業的管理要求。通過把學生變為企業的準員工,使其體驗企業嚴格的管理、領悟企業文化的內涵,更能使學生的組織精神、紀律觀念、服從意識、精神風貌、時間觀念等發生根本性改觀,為就業后實現“零距離”適應企業奠定基礎。
3.以精神文化作為校企文化合作的著力點
高職院校在堅持先進辦學理念、保持自身文化特色、明確人才培養目標的同時,還要加強與合作辦學企業的銜接,吸納、借鑒企業文化中核心的價值觀念、戰略理念等。并且以高職校園文化中正確的金錢利益觀、端正的社會道德觀,糾正企業唯利是圖的錯誤觀念,提升企業精神文化的高度,使企業在獲利同時更多的服務于社會。
參考文獻:
[1]劉大綸.論高職校園文化的企業化[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1).
[2]顧明遠.職前就業訓練[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1-59.
[3]馬樹超,郭揚.高等職業教育:跨越·轉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search, interviews, case analysis, from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obj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aspects, the success Guangdong vocational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ls are summarized, and the joint-stock cooperation and others innovation modes in the future are outlook.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useful experience for perfecting the system of vocational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exploring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ath, and point out the direction for innovation of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for the domestic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關鍵詞: 校企合作;高職;創新;模式;廣東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vocational education;innovation;mode;Guangdong
中圖分類號:G71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12-0263-02
1 廣東高職校企合作的成功模式
1.1 校企合作對象 廣東高職院校憑借珠三角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優越的地理位置條件,通過借助大型企業的平臺、依托行業的優勢、聯合當地企業的力量等方式,廣泛開展校企合作。
1.1.1 與大型企業開展校企合作[2] 大型企業經濟實力雄厚、管理制度健全、設備先進、保障措施完備,因此,許多高職院校選擇與大型企業校企合作。如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與中國郵政EMS合作建立了校內“一公里速遞”教學企業;廣東工貿職業學院與思科、華為、銳捷等大企業合作,建立思科網絡技術實訓室、華為技術實訓室和銳捷技術實訓室;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與南方航空公司、廣州白云國際機場等民航企業合作辦學,培養高技能的航空運輸人才。
1.1.2 與行業協會開展校企合作 如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與深圳市汽車行業協會、深圳市汽車維修行業協會、深圳市汽車經銷商商會、深圳市二手車行業協會、深圳市保險行業協會等眾多行業協會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成立了以行業協會為主導的專業管理委員會[3];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與廣東省輕工協會、廣東省涂料行業協會合作建立廣東輕工信息網和教育培訓中心。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充分發揮自身的行業特色,大力推進基于行業標準的“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教育新模式,取得了很大成效。廣東省內各種行業協會匯集了大量的行業信息,擁有豐富的資源,高職院??吹搅诵袠I協會可以在校企合作中發揮紐帶作用,紛紛與之合作。
1.1.3 與當地企業產學結合 廣東高職院校圍繞服務地方經濟來發展職業教育,充分利用當地企業或社會資源開展校企合作、產學結合。如廣東外語藝術職業技術學院以“生產性實訓、校企共管、利潤均享”為宗旨,與廣東省中國旅行社合作建立實訓中心;廣東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在廣州花都粵寶麗工業園建立了花都工學結合基地,采用“前店后校、校企合一”的形式進行人才培養[2]。
1.2 學校與企業的關系 廣東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時,學校與企業的關系基本有3類。
1.2.1 職業院校與合作企業同屬一個經濟體 典型代表是廣州華商職業學院與廣州太陽城大酒店開展的“小學期制”合作,上述學校和企業均隸屬于廣東太陽城集團。這種合作關系在廣東民辦院校比較普遍。如在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廣東工業大學華立學院、廣東松田職業技術學院等均有類似的校企合作關系。校企雙方人事、經費、資產不分家。
1.2.2 校企雙方以股份制形式重組學校,或共建專業
如廣東輕工職業學院物流管理專業與南方物流企業集團有限公司校企共建南方物流學院就是這一模式[4]。這種合作關系在國內其他高職院校也有成功先例,如福瑞達公司與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以股份制形式重組生物學院[5]就是這類校企合作典范。校企雙方共同投資,共同負責招生、教學、就業,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1.2.3 校企雙方分屬不同的經濟體,通過訂單、協議、合同等方式開展合作 廣東公辦高職院校與各類企業廣泛開展的校企合作大多數屬于這種類型。如東莞職業技術學院與東莞銘豐集團有限公司簽訂校企合作框架協議,合作項目涉及專業發展規劃、課程設置、師資培訓、實訓基地建設、生產實習和頂崗實習、教材開發、學生就業等[6]。這種校企合作關系是廣東高職校企合作中的主流。
1.3 校企合作模式
1.3.1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 即高職院校與企業簽訂人才培養協議,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共同組織教學,學生畢業后直接到企業就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如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與佛山市高明顧地塑膠有限公司等11家企業開展訂單式培養,為企業培養急需的人才,達到校企共贏。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與廣州海印酒店管理公司合作開展“海印酒管班”訂單式培養[7],該班由雙方共同負責招生、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共同開發專業課程、共同指導頂崗實習。
1.3.2 “2+1”模式 即學生前兩年在校內學習與生產實習,后一年到企業頂崗、畢業設計。這一模式易于操作,有利于就業過渡,被越來越多的學校采納。如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廣州華商職業學院等院校的旅游管理或酒店管理專業紛紛與當地酒店采用“2+1”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采取企業人員和學校教師聯合現場教學的方式,使學生所學知識與企業的實際需求“零距離”接軌,校企合作共同完成第三年的教學任務,形成“企中?!钡膶嵺`教學形式,實現學生能力和崗位要求之間的“無縫連接”。
1.3.3 校企共建實訓基地模式 這一模式已在廣東高職院校普遍推廣使用。一般由學校提供場地和師資,企業提供設備、技術和人員,校企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并以企業為主組織實訓。如廣東民航職業技術學院民航運輸專業與深航金鵬工貿有限公司、芒果網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分別建立了民航運輸專業校外實訓基地,供民航運輸專業學生進行專業崗位實習、實訓;河源職業技術學院與河源萬綠湖旅行社合作開辦旅行社營業部,共建旅游管理專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校企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的模式,打破了部門、行業的界限,實現了資源共享,能夠充分發揮實訓基地生產和實訓的一體化作用,實現學校和企業互助互利、雙贏共進。校企共建實訓基地類型有:
①直接以企業的生產車間、職能部門或工作場所作為校外實訓基地;
②將生產線引入學校作為校內實訓基地;
③企業與學校共同規劃和建設技能培訓或生產、服務基地,地點可以設在學校,也可以設在企業。
1.3.4 “教學工廠”或“教學企業”合作模式 “教學工廠”為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NYP)首創并成功用于教學,是NYP辦學特色之一,也是NYP卓越辦學的主要手段,享譽世界?!敖虒W工廠”理念起源于“教學醫院”(或叫“教學診所”),“教學醫院”理念向工程教育類專業延伸發展而成為“教學工廠”(或叫科技創新中心),“教學工廠”在工商管理類專業則稱之為“教學企業”。“教學工廠”合作模式成為目前廣東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主要方向。其典型代表是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與東方海外珠海分公司共建了“貨訊通”單證中心教學企業,該教學企業由學校提供場地,東方海外珠海分公司負責裝修,并配置基本設備、專用工具,校企雙方互聘互派師資參與企業業務的運作,來培訓學生職業技能。該校還與廣州豪森威市場調研公司合作在校內建立了豪森威CATI訪問中心教學企業,與珠海市利安德財務公司合作建立了利安德教學企業。
2 廣東高職校企合作模式創新趨勢
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發展的必由之路,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學校和企業觀念的更新,廣東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繼續進行新的模式創新,主要呈現以下趨勢。
2.1 校企股份制合作模式 通過對職業院校和企業的資產進行核實,雙方建立合作關系,形成股份制的互利雙贏的合作關系。按照學校和企業雙方的投資比例,來成立董事會,對學校和企業進行統一的管理。這種校企股份制的發展模式,能夠將學校的發展和企業的經營結合在一起,對于學校和企業雙方都是有利的。
2.2 實訓室進入企業模式 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依托企業建設校企共用的生產性實訓基地,整個基地由企業提供實訓設備,學校和企業共同投資,基地不僅是教學的場所,也是生產的場所,在這里進行學生的職業能力的培訓,并與企業的成產進行對接。
2.3 生產車間進駐院校模式 職業院校將企業引進到學校,由學校提供符合企業審查會你要求的場地環境,企業來建設生產車間。學生按照企業的生產要求,進行生產活動和實訓實習,并將實訓的課程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1]麥強盛.論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現狀與未來[J].現代企業教育,2011,(2):24-25.
[2]劉合群,趙麗潔.廣東高職校企合作的良好態勢及發展走向[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教育),2010,(1):1-5.
[3]余群英.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校企合作研究[J].高教探索,2010,(2):99-103.
[4]李超鋒.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校企合作模式創新研究-以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物流管理專業為例[J].物流技術,2012,(06):152-155.
[5]王文槿.關于校企合作的企業調查報告[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1):23-26.
關鍵詞 高職院校 校企合作 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我國經濟發展迎來新的突破和飛躍,這也給人才的需求帶來了一定的變化,社會需要更多具有高新技術的人才、更多的功能性人才。
所謂的功能性人才也就是廣義上的技能型人才,而從這一類人才的供求關系上看,技能型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在某些方面可以直觀地反應出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過去的死讀書所培養出來的人已經不能夠滿足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在這種背景下,校企合作在高職院校中應運而生,這在我國現今教育體系中算是一個較為新穎的教學模式。對于廣大高職院校來說,增強職業性教育,廣泛實行校企合作,是當下培養技能型人才的一個不二之選。同時,也能讓學生在學習時就能夠做到知識和技能相結合,理論和實踐相輔相成,這對他們的學習有著較大幫助。實行校企合作后,校企間的資源能夠共享,從而達到資源利用的最佳,另一方面,也能使學校培養人才更具方向性,向企業輸送更多具有針對性技能的人才,補充了企業的勞動力,同時也能促進企業的發展。
1現階段校企合作的課程開發所暴露的問題
1.1理論與實踐不能達到高度統一
廣大高職院校的教師、教授、領導大都是從學校走出來的,沒有足夠的實際操作的經驗,他們更多的是鉆研理論知識,并沒有在實踐中檢驗理論的可行性,所以在課程教授中,也很難做到契合企業的需求,久而久之不過是紙上談兵罷了。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只能稱之為理論性人才,與技能型人才相去甚遠,真正到了企業中,他們不能做到“即插即用”,還是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和適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效益。
1.2企業自身的問題
眾所周知,企業需要根據市場需求進行規劃,這也就具有了一定的不確定性,而這種不確定性對于參與開發課程的專家來說無疑增加了選擇上的難度。除此之外,參與開發課程的專家不能草率地從企業中選擇,能夠參與到課程開發的人必須具有充足的一線操作經驗,同時,還要具有一定的思想,對于所從事的工作乃至整個行業有著較深的認識,做好能夠對行業未來發展有著預見性的見解。在開發課程時還需要考慮到學校的教學環境,兼顧教學過程以及學生的認識能力。只有具備以上的能力,才能保證開發出來的課程具有一定的適用性。
對于企業來說,在課程開發方面的經驗不足,不知從何編寫。很多企業更是認為,教材編寫,人才教育是學校的事,學校要做的就是給企業培養出可用之人。這種認識是極為片面的,在當今社會,學生的培養早已不是學校能夠保障的,必須企業和學校通力合作才能真正培養出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即便企業能夠參與到課程的開發,但是企業畢竟利益至上,如果一個沒有工齡的畢業生和一個有著幾年工齡的中專生來應聘,他們必然會選擇有工作經驗的一方,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企業并不是非大學生不可,這就導致在校企合作時,企業并不能全力投入,學校也很難和一家企業做到長久的合作,這就使得校企合作流于表面形式,缺乏實效。
2對于以上問題的解決對策
2.1參與開發課程的專家盡量多元化
學生、企業、教師,三者立場有著不同,對于課程上的要求也會有著變化,在開發課程時,應該做到統籌兼顧。企業就需要安排有著充足工作經驗的來到學校,來表達企業在人才方面的要求,教師則需要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把握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能力,根據企業的要求,給學生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就業建議。至于學生,則需要認清自身情況,更具自己的學習情況,來慎重選擇就業的方向。
2.2多方參與,通力合作
校企合作牽扯到諸多問題,同樣需要政府的參與,為校企合作制定較為全面的機制,提供足夠的便利,促進校企合作課程的開發。在利益上,學校和企業會有著明顯的不同,在這一點上就需要政府進行正確的引導,在校方和資方間成為重要的調解部分,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便利,同時制定相關機制對學校進行補償,完善學校的基礎設施等等,讓雙方在合作中都能有所得,才能使得校企合作變得穩定,實現長期合作共贏。
2.3校企合作要具有創新性和時效性
我國的經濟在以大踏步的方式向前進,這就導致企業的發展不可能一成不變,企業肯定會為了發展而進行變革,因此,校企合作時,也需要充分考慮到這一點,開發出來的課程要盡力做到與時俱進,同時具有一定的預見性,為學生以后的發展做鋪墊。這樣一來,高職院校才能培養出真正符合時代要求的技能型人才,企業也能從中獲利。
3結語
總而言之,校企合作作為現階段高校教學新模式勢在必行,在這種合作下的課程開發應該兼顧到多個方面,力求切實提高校方和企業的雙重利益。
基金項目:2014年吉林省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 ――高職《統計基礎》“課程項目化”教材研究,項目編號:2014ZCY100。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職;校企合作;模式
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致命弱點是什么?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明確指出:“弱在校企合作!這是今后一個時期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重點,是我們應當下大功夫、也是必須下大功夫去探索和解決的難點?!比照章殬I技術學院旅游學院認識到要培養有社會責任感的高技能人才,必須依靠校企合作,并且把其作為改善辦學條件、彰顯辦學特色、提高教學質量的重點。旅游學院積極開展校企合作的試點試驗工作,大膽突破體制、政策、觀念的制約和限制,由點到面,逐步全面推開,建立了比較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品牌效應逐漸顯露。2008年,旅游管理專業被教育部、財政部確定為國家示范建設重點專業;2010年,該專業又被確定為山東省高等學校品牌專業。
一、上下求索、突破瓶頸,構建完備的校企合作體系
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一頭熱”的現象,即學校很積極主動,但企業參與熱情不高,這也是制約工學結合順利開展的最大瓶頸。為什么企業熱情不高?根源在于利益驅動不夠。如何突破瓶頸?必須解決好企業提出的3個問題:一是企業資源為什么無償給學校使用的問題;二是學生頂崗期滿,崗位由誰來頂替的問題;三是學生能否勝任崗位工作的問題。
針對第一個問題,要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第一是相互交流、加深了解。主動聘請企業的專家和骨干擔任學校的兼職教師,企業參與到學校的教學中來,對教學規律也有了了解。同時組織教師到企業去,了解企業經營的各個環節,企業是如何設置崗位的,如何用人的,對職業技能有怎樣的要求。第二是服務企業、互利雙贏。學院要主動了解企業在產品開發、品牌建設、人力資源建設等方面的需求,以自身的優勢為企業解決困難。
企業提出第二個問題的確有自己的苦衷:學生頂崗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剛剛培訓好一批熟手,就又會換一批新手來實習,而企業的工作又有時間和質量要求。針對這個問題,我們探索實施了“崗位承包制”,實踐證明這是解決頂崗期滿不斷流的有效途徑。安排學生輪流到崗,保證這些工作崗位一年12個月始終有學生,保證在企業的實訓實習學生不斷線。
第三個問題直指教育教學的本質要求,在校企合作中,我院實施了教學緊盯企業的辦法。第一,堅持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包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教學過程和質量考核與評價等環節,從總體設計上保證培養的學生能勝任工作崗位。第二,堅持與企業共同進行課程建設、改革和開發校本教材。第三,建設專兼結合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每學期至少聘請3位企業兼職教師承擔我們的實踐教學,另外組織青年骨干教師到合作企業進行技能培訓。
通過積極探索,旅游學院構建起了完備的校企合作體系。合作企業從縱向上看,既有港中旅集團這樣的國內旅游行業的龍頭企業,也有山東藍海酒店集團這種省內領先企業,又有凱萊旅行社這樣的日照旅行社領軍企業;從橫向上看,有旅行社,有休閑企業,有旅游景區(點),有酒店。從合作方式上看,有校企共建實訓基地、校企共建實習就業基地、實施訂單式培養、合作生產經營管理、開展企業職工培訓、企業課程嵌入、企業出資培訓、企業設立獎學金等。
二、立足日照、放眼全國,擴大開放的校企合作平臺
教高[2006]16號文件明確指出:“針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靈活調整和設置專業,是高等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特色?!比照帐新糜螛I在發展過程中沒有形成大的有影響力的領軍企業,這為我們在區域內開展有影響力的校企合作帶來了一定的限制,要求我們必須放眼全國做旅游教育,擴大校企合作的平臺。學院應該讓利于企業,取信于企業,通過市場拉動、學校主動、政府推動、企業互動造成多方連動,合作多贏,這才是校企成功、順利合作的基本保障。
1.主動適應、靠前服務,有所為造就大作為
旅游學院在擴大校企合作平臺中,放下高等教育的架子,主動出擊,積極接近政府、融入社會、聯姻企業,合作共贏、共謀發展。在校企合作中,很多條件等也等不起、要又要不來,旅游學院發動教師積極聯系企業,毛遂自薦,擴大了校企合作范圍和平臺。萬豪國際集團位列全球十大酒店集團第二位,市值超過66億美元,我院為與其開展校企合作,主動找上門去,先與其管理的北京國航萬麗五星級酒店開始合作。三上北京,用誠意打動企業派人來考察,考察的結論是我們的學生能力不錯,但外語應用水平還有欠缺,另外酒店要求至少實習9個月,我們的實習期只有6個月。怎么辦?千辛萬苦爭取來的機會就此輕易放掉?為了滿足企業的要求,我們調整教學計劃,主動提出學生去酒店實習和就業之前進行1個月的英語強化訓練,把實習期由6個月延長到9個月,并提出為了減少企業的管理負擔,我們派出1位教師一同實習并管理學生。我們的主動適應、靠前服務,受到了企業的歡迎,雙方很快簽署了合作協議,第一批實習生順利派出。實習生的表現非常突出,有的獲“優秀實習生”榮譽稱號,加上雙方在合作中不斷磨合,我院的主動服務完全贏得了企業的“芳心”,雙方的合作如魚得水,邁入融洽階段。
2.訂單培養大獲成功,校企合作擺脫“一廂情愿”
教高[2006]16號文件指出:“要積極推行訂單培養,探索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頂崗實習等有利于增強學生能力的教學模式?!庇唵闻囵B是旅游學院開展校企合作、開放合作平臺的重要武器。2007年,旅游學院與杭州兩岸食品有限公司就人才培養達成一致意向,建立了兩岸人才培養基地,當年就開始了第一屆“兩岸咖啡班”。企業與學院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在校本課程中加入了兩岸咖啡企業文化、咖啡廳領班與主管實務等與企業相關的課程;同時,企業還定期派出一線骨干到校給學生授課,并在學生實習時,安排教師幫助學生完成在工作中的學習任務。實習期間,學生的實踐技能和職業素養得到公司高度評價,不少學生“拿到畢業證之時,就是領到工作證之日”。企業合作態度有了顯著轉變,開始主動聯系學院,邀請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捐贈了教學設備并共建實訓基地,雙方的合作日漸深入,組建了新的訂單班。
三、依托行業、引領行業,走向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
旅游學院堅持以“依托行業”為起點,以“引領行業”發展為目標,以校企合作互贏互利為原則,與行業、企業之間形成了長期穩定的交互參與和良性互動關系。
1.訂單式人才培養
訂單式人才培養是由企業和學校共同挑選學生組建的定向班,由學校根據企業的具體要求和實際情況,制定教學計劃,對該班學生進行定向培養。從2006年開始,旅游學院先后組建了“銀座泉城班”“兩岸咖啡班”“藍海班”等,合作的專業涉及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涉外旅游、文秘等專業,共培養學生150余人;企業為學生提供工作裝,企業為優秀學生提供獎學金,經雙向選擇,企業優先接收“訂單班”學生就業。通過訂單培養的形式,使旅游學院與有關企業建立了一種穩定的合作關系,實現了學院與企業的互利雙贏,不僅有利于企業形象、企業產品等在學院的宣傳,也使學院獲得了企業提供的實訓資源,為學生就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同時培養了符合社會、行業需求的人才。
2.校企雙向介入式
校企雙向介入式是由學院邀請企業專家,共同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并由雙方出資或提供一定的設備設施進行配套的教學資源建設,同時學校的教師參與企業的橫向課題研究或者為企業提供咨詢服務。旅游學院的職業情境模擬實訓室中的軟件,如魯南森林公園三維導游情境等就是與旅游景區合作開發的。我院在與多家旅行社的合作中,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教師深入企業一線,為企業提供咨詢和服務,如《民俗旅游實務》《旅游市場營銷》《計調與外聯》中許多案例,均是教師帶學生完成的企業橫向課題。通過校企雙向介入式合作,企業進一步了解了教育教學規律,校企合作進一步深入。
3.職教集團合作模式
2009年底,山東省旅游職業教育集團成立,我院被選舉為副理事長單位。旅游職教集團定位為“山東省旅游的教學基地、研究基地和培訓基地”。省內相關職業院校、著名飯店、旅行社、景區加盟,其中包括5所高職院校、10所中職學校和50余個行業協會、企事業單位。我院自參加集團以來,致力于調動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大力加強與集團內部企業合作,在教學資源庫建設、人才技術交流和項目合作研發方面進行了新的探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4.校企融合模式
“校企融合”是發揮學院和企業各自優勢,共同培養有社會責任感的高技能人才的有效模式。校企雙方互相支持、滲透、融合、優勢互補、資源互用、利益共享,實現校企雙方互利共贏。我院和日照市旅游局共同牽頭,雙方共同制定準入退出標準,組織凱萊旅行社、平安旅行社等4家“日照十強旅行社”入駐我院,我院提供場地等服務。我院為入駐旅行社提供教師和學生等人員支持和智力支持,旅行社開展業務時,優先使用我院的師生,每個旅行社每學期為我院承擔48課時以上的理論和實習教學任務。在校企融合模式中,教師與旅游社管理、業務人員、學生與員工基本實現了身份趨同、崗位一致、責任共擔、利益共享。
四、政行企校、合作共贏,打造優質的校企合作品牌
旅游業是政府主導型產業,旅游類專業要走校企合作之路是不能拋開行業主管部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規定“企業、事業組織應當接納職業學校和職業培訓機構的學生和教師實習”;但政府不能以行政命令強迫企事業與院校合作,也沒有出臺鼓勵雙方合作的有力政策。旅游學院不等不靠,用好用足自身優勢,立足區域發展,瞄準行業動態,貼近企業需求,扎實推進校企合作,努力拓展校企合作中“校政行企”合力機制,打造優質的校企合作品牌。
關鍵詞:高職院校;政府主導;行業引導;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6)33-0175-02
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教育發展規劃相關綱要中明確指出職業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在加強職業教育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應該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體制,在職業教育中全面推進職業教育的改革創新。魯昕認為在新時期推進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辦學應該堅持校企一體化教育、集團化教育以及訂單培養等多種教學模式,促使職業教育在當前社會背景下實現全面革新?;诖?,各地區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辦學實踐中加強對政府主導和行業指導的重視,希望能夠充分發揮政府主導和行業指導的作用推進校企合作,提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
1 當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中的政策困境
從當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政策支持方面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創建和應用存在一定的政策困境,政府政策缺陷問題嚴重限制了校企合作模式的優化應用,對校企合作辦學效果產生不良影響。
1.1 尚未建立完善的政策體系
雖然近幾年國家在發展職業教育的過程中加強了對校企合作辦學的重視,并在不同地區設置了相應的試點工程,也出臺了一系列相關優惠政策,但是現階段政府部門針對高職院校提出的校企合作政策一般都是宏觀指導性的,可操作性相對較低,也沒有針對校企合作的發展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獎勵和懲戒制度建立存在一定的缺陷,導致政府部門無法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辦學實施科學的管理,校企合作辦學發展遇到困境[1]。
1.2 尚未建立健全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
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辦學是一項較為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需要具體結合行業需求對運行機制加以完善,進而合理協調政府、行業企業、職業院校之間的關系,構建科學的合作機制,但是從當前我國國家政策方面看,國家支持職業院校構建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希望能夠提升企業參與學校辦學的積極性,但是實質上國家的支持并未對企業參與過程和相關影響因素等加以明確,導致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模式仍然處于探索階段,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建設成效不理想。
1.3 尚未形成系統的宏觀管理體制框架
在當前高職院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政府對職業教育的統籌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對職業教育管理主體的統籌流于形式,嚴重限制了職業教育宏觀管理體系的發展,對聯席會議制度的貫徹落實也產生了一定的不良影響。
1.4 校企合作評價體系尚未建立
校企合作評價體系也是高職院校推進校企合作辦學的重要條件,但是在當前校企合作辦學中,政府部門尚未組織建立相關組織和機構發揮第三方監督評價作用,對校企合作辦學工作的順利推進產生不良影響。
2 政府在推進校企合作中的主導作用
政府在推進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辦學中扮演著支持者和統籌者的角色。一方面,職業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的開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只有在政府的政策牽引下行業企業才能夠與高職院校形成良好的合作,進而轉變高職院校辦學主體單一發展的局面,構建高職教育辦學主體的多元化發展格局,促使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辦學取得良好的發展成效;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推進也需要政府的統籌規劃,需要政府制定科學的校企合作法規政策,對行業企業實施科學的引導,促使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辦學能夠在法律的規范下執行,接受第三方監督,實現持續穩定發展[3]。
從這兩方面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政府在推進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辦學中發揮著一定的主導作用,政府制定教育政策并保證教育政策的貫徹落實,并且政府在推動職業教育發展的過程中能夠充分調動社會上的教育資源,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相應的支持,為校企合作辦學的合理開展創造良好的條件,主導校企合作辦學的優化開展。
3 政府主導行業指導破解高職校企合作困境的政策 性策略
在政府主導和行業指導下為高職校企合作辦學提供一定的支持,促使高職院校擺脫校企合作發展困境,相關政策性策略的制定可以從政府主導和行業指導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3.1 政府主導政策性策略
政府主導政策性策略的制定主要包含多個方面的內容,下面就結合主要內容進行細化分析:
其一,對財稅信貸政策加以完善,為高職校企合作提供相應的財政政策支持。財政政策的支持是政府主導高職校企合作工作的重要政策性策略,對高職校企合作辦學的優化產生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一方面,政府應該制定相應的財政政策,在財政預算中設置相應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專項發展資金,為職業院校校企合作辦學的發展提供相應的支持,并且政府應該注意結合社會經濟發展對專項資金量進行適當的調整,保證政府財政支持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促使職教校企合作辦學取得良好的發展成效[4]。另一方面,政府應該制定相應的稅收政策,從稅收優惠層面鼓勵企業加強與職業院校的合作,為吸納職業院校學生頂崗實習的企業提供相應的稅收優惠支持,如減免與職業院校實施合作辦學企業的土地稅、針對合作企業制定專門的稅收方案等,借助稅收政策支持促使校企合作辦學取得良好的發展。此外,金融政策也是政府為校企合作辦學提供政策支持的重要方面,政府通過制定一定的金融政策,積極鼓勵金融機構對自身金融服務加以改進,設置專門服務于職業院校校企合作的信貸服務,推動高職校企合作辦學的發展。
其二,對頂層設計加以完善,加強對校企合作的管理。在頂層設計方面,政府應該加強對高職校企合作辦學的管理,支持校企合作辦學的開展。具體來說,首先,政府應該積極組織建立相對完善的組織機構,全面主導職業教育工作中校企合作的開展。即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級實施行政管理的基礎上,各地區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構建校企合作指導委員會,從國家層面對校企合作組織機構加以完善,加強對高職校企合作的管理。其次,積極構建決策工作體系,統籌校企合作辦學模式中各方利益關系。政府部門承擔著統籌校企合作工作的重要責任,因此為了實現校企合作模式中各方利益的均衡,就應該加強產業部門、教育部門和財政部門的聯合,構建決策工作體系,對各部門管理職能加以規范,為校企合作辦學協調發展創造條件[5]。最后,建立健全職業教育與產業行業協商工作機制,協調職業教育與行業、企業之間對話,加強職業院校與行業和企業之間的有效溝通、信息交流,為校企合作辦學的優化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為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辦學取得更好的發展成效提供相應的保障。
3.2 行業指導方面的政策性策略
在加強政府主導的基礎上,還應該重視行業引導策略,借助行業指導策略促使高職校企合作辦學取得良好的發展成效。一般來說,行業指導方面政策性策略的制定應該包含以下方面的內容:其一,加大資金投入,促使職業院校的辦學條件得到逐步的改善。具體來說各地區政府應該加強對行業指導工作的重視,積極鼓勵行業加大資金投入,為職業院校校企合作辦學資金的獲取創造條件,促使職業院??梢宰灾鬟x擇采用民間融資、吸引外資或銀行借貸等多種途徑籌集資金,支持校企合作辦學的開展。其二,行業應該指導學校重視骨干教師的培養,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促使學校在行業指導的支持下能夠實現對雙師型隊伍的構建,為校企合作辦學提供相應的師資保障[6]。其三,行業指導教學管理,促使教學質量得到顯著的提升。相關行業可以積極配合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聯合高職院校設置相應的競賽、評比項目,為校企合作辦學的開展提供良好的支持,為受教育者職業競爭意識的培養創造條件。其四,聯合學校加強就業指導,提升學校校企合作辦學聲譽。針對當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辦學困境,在行業指導下學生可以結合行業支持打造專業的人才培養和輸出基地,對學生實施全方位的就業指導,為學生順利就業提供便利。
以某地區職業院校為例,該高職院校隸屬蘇州地區,面對蘇州經濟的轉型發展,其在政府主導的基礎上結合行業主導,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對校企合作模式加以創新,在人才培養目標的設置、專業設置以及課程體系建設方面進行合理調整,形成了雙主體的辦學模式[7]。具體來說,在校企合作辦學方面,該校從2009年到2013年逐漸與蘇州創展模具有限公司、蘇州奕光薄膜科技有限公司、大智精密有限公司等進行聯合辦學,校企合作辦學工作得以順利開展,并且在近幾年取得了良好的發展成效,真正實現了“教學相長”的發展目標。從該校在行業指導下取得的校企合作辦學成果可以看出,在校企合作辦學模式下,不僅高職院校教學質量能夠得到整體性的提升,社會相關行業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也得到了明顯的增強,極大推動了職業教育改革深化發展。
4 結 語
在政府主導和行業指導的支持下,高職院校能夠逐步沖破現有校企合作辦學的困境,促使校企合作辦學在新時期獲得新發展,在提升職業教育質量的同時,也增強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與社會人才需求的契合性,促使高職院校結合企業需求加強人才的培養工作,逐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高職教育事業的發展以及社會人才供給提供一定的支持。
參考文獻:
[1] 蔣永業,吳艷.高職校企合作困境的經濟學解讀與對策[J].東方企業文 化,2015(5):213,215.
[2] 夏偉.校企合作中的民辦高職院校教育困境與對策[J].中國商貿,2014
(7):157-158.
[3] 胡茂波,吳思.博弈論視野下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困境與對策[J].教育 與職業,2012(23):11-13.
[4] 趙永軍.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校企合作模式的困境與探索[J].成人教育,
2011,31(8):93-94.
[5] 龍俊.高職教育校企合作辦學困境與對策[J].江西教育,2016(21):
10-11.
[6] 趙世均.高職計算機類專業校企合作的困境與發展對策[J].人才資源 開發,2015(6):199-200.
關鍵詞 后發地區 校企合作 意愿 影響因素
當前,轉型升級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后發地區由于創新資源、人才儲備等方面的劣勢,轉型升級過程中面臨更大的困難。加強與高等院校特別是當地高職院校的合作,提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培養高技能人才,是后發地區企業實現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然而,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校企合作中存在企業與職業院校一頭冷一頭熱的現實。本文通過對河源企業進行調研,摸查企業與高職院校合作的意愿并分析影響因素,探討推進校企合作的路徑,從而更好地為后發地區加快轉型升級提供有力的人才、科技等資源保障。
1調研樣本分析
本次調研的對象為河源地區的工業企業,共發放調查問卷135份,回收119份,有效問卷107份。有效樣本中,電子信息類企業46家、機械制造類企業39家、服裝制造類企業11家、其他企業11家。
2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意愿
2.1校企合作意愿
企業與高職院校開展合作的意愿及其強烈程度,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基礎。調研發現,河源的企業與高職院校開展合作的認同度相當高,而且意愿較強烈(見表1)。調研結果與校企合作現狀中企業一頭冷的現實大相徑庭,反映出校企之間存在的利益分歧,需要進一步完善合作機制;也說明當前校企之間的合作仍有很大提升空間,未來充滿希望。
2.2校企合作類型分析
如表2所示,當前實踐中,企業與高職院校合作的方式主要包括接收學生實習實訓、參與專業設置及人才培養目標制訂、參與開發課程、參與編寫教材、安排能工巧匠到學校任教、員工培訓、共建實訓基地、聯合技術攻關等。調研發現,接收學生實習實訓是當前河源的企業最期待的校企合作形式,員工培訓、聯合技術攻關等方面的合作意愿較弱,而其他方面合作的興趣不大。從結果看,從調研結果看,雖然企業對與高職院校合作的意愿強烈,但卻局限于淺層次合作,對開展深層次合作的興趣并不濃厚。
3企業參與高職校企合作的影響因素
3.1高職院校資源與能力
高職院校本身的資源與能力能否滿足企業的需要,是影響企業與其合作的重要因素。調研結果顯示,89家企業認為選擇校企合作對象時,首先考慮高職院校自身的資源與能力,如實踐條件、科技資源、學生與教師的能力等。在對企業的訪談中,不少企業表示,如果高職院校的師生能力不強、實踐條件差、科研服務能力薄弱,將不會考慮與其合作。雖然當前大多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過程中都相當注重適應于企業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但一些高職院校仍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不注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導致學生所學的知識與企業實際需求脫節,企業自然缺乏校企合作的意愿。在聯合技術攻關方面,很顯然,高職院校的技術創新能力和科技人才儲備將決定服務企業的能力。然而高職院校更注重教師的職業技能,人才隊伍的研發創新能力相對薄弱,因此當地企業往往尋求其他科技創新資源來提高自身競爭力,如河源的企業大多數是與廣東工業大學在河源設立的協同創新中心尋求支持。
3.2當地政府的支持
校企合作必須得到來自政府方面的支持,如行政管理與服務、資金扶持、優惠政策等方面的支持。調查發現,97家企業認為來自政府的資金、政策方面的支持對校企合作非常重要。當前,雖然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校企合作的條例,但總體上對職業教育關于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規滯后,對職業教育的管理服務尚未顧及校企合作層面。特別是對于河源這種后發地區,由于財政資金緊,地方政府對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薄弱,難以推動校企雙方建立健全、確定的合作運行機制,造成校企合作不深入、難持久。此外,當地政府部門往往忽略人才發展規劃與發展戰略的制訂,而且忽視當地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導致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脫節,培養的人才不符合當地經濟轉型升級的要求。
3.3信息渠道的暢通性
暢通的信息渠道是開展校企合作的必要條件。信息暢通不僅有利于高職院校及時地從企業獲知合作需求,從而提高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同時,暢通的信息渠道也能方便企業尋找符合要求的高職院校進行合作,降低協作成本。調研發現,87家企業認為暢通的信息渠道能有效促進校企合作;同時,對當前校企合作的合作渠道上,90家企業認為不夠暢通,主要是信息渠道少、環節多。在與企業的訪談過程中了解到,雖然企業有校企合作意愿,但往往不了解如何與高職院校聯系進行,最后也就不了了之。由于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信息渠道不暢會形成信息不對稱問題,從而導致校企之間難以在供給和需求上達成共識,直接影響校企合作的成效。
3.4制度文化差異大
雖然近年來許多高職院校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期望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成功。但由于學校和企業很多方面存在差異,如制度、運作機制及校園文化等方面,二者很難真正融合,導致校企合作在運行的過程中矛盾凸顯,制約了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形成。特別是由于高職院校在制度文化方面仍比較僵化,難以和企業達成利益契合點,建立不了持久的合作關系。
4深化校企合作的建議
4.1高職院校要提升自身服務能力
高職院校要從自身出發,著力提高辦學水平和實力,基于地方經濟轉型升級要求進行人才培養模式和管理體制及時創新,在專業建設、課程設置、教學模式等方面探索與當地企業需求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適應產業轉型升級要求的高素質技能應用型人才。同時,要鼓勵支持教師與企業交流、聯合科技攻關,提升科研創新能力,提高服務地方經濟轉型升級的能力。
4.2建立暢通的校企合作渠道
高職院校必須與企業建立暢通的合作渠道,以此降低協作成本,實現校企合作雙贏。高職院校應加大宣傳力度,展現自身優勢,提高學校知名度和美譽度;加強與工業園管委會的對接,通過其牽線搭橋了解企業需求、建立合作關系,避免個別教師孤軍奮戰尋求校企合作,從而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和效果。此外,高職院校要充分考慮企業的需求,采取靈活多樣的運作機制,積極探索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力求在校企合作中達到雙贏,從而推動校企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
4.3當地政府應鼓勵支持校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