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24 17:58:5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福利經濟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數學化成為經濟學發展的主流趨勢,實證化和專門化、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假定條件的多樣化、證偽主義的普遍化、案例使用的經典化、學科發展的邊緣化、古典的均衡分析和現實的非均衡分析相互補充、理性預期和不確定性問題等趨勢強化,博弈論的應用范圍擴大,以及政府作為經濟學研究對象和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的聯系得到共同重視。
20世紀經濟學之所以產生諸多“革命”和理論創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巨大變化。從某種意義上講,研究方法的演變體現經濟學的發展脈絡。舉其要者,研究方法的變化可歸納為以下十大趨勢。
一、數學化成為經濟學發展的主流趨勢
經濟學應用數學研究的專門化、技術化、職業化甚至到登峰造極的程度,使經濟學更嚴密,表達更準確,思維更成熟。主要表現在以下三點:
第一,宏觀計量分析法是最大貢獻之一。諾貝爾獎獲得者克萊因從上世紀50年代最早提出宏觀經濟計量模型,為宏觀經濟研究開辟新的視野。此后,隨著大型計算機的誕生和使用,經濟結構的各種參數得以推算出來,為制定政策提供依據。第一代計量經濟學家的數理貢獻在經濟學方法論體系的整體性、嚴密性和形式化等方面發揮的巨大作用主要體現在宏觀經濟研究方面。中國經濟學深受其影響。經濟學理論與計量方法、計量模型,以及國民收入的核算體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得宏觀經濟理論從未像現在這樣更貼近現實、更具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對比中國《經濟研究》和《美國經濟評論》,可以看到,自2002年開始,《美國經濟評論》上刊登的應用計量經濟學論文比重下降,而自2003年開始,《經濟研究》上刊登的應用計量經濟學的論文比重上升,開始超過《美國經濟評論》。①
第二,計量經濟學長足發展并成為經濟學中一個極富魅力的分支,首先得益于統計學在經濟學中的廣泛使用,并最終成為構建計量經濟學體系的一個重要基礎?!?867-1960年美國貨幣史》是弗里德曼成功運用統計分析的一部經典性著作②,通過一系列的數據統計分析,得出貨幣數量的長期變化和實際收入的長期變化之間具有一種密切的相關性的結論,從而構建弗氏貨幣數量說。統計分析的運用不但支持計量經濟學的發展,還大大推動諸如發展經濟學、國際經濟學、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等新的理論分野和發展。
但是,許多經濟學家都激烈抨擊濫用數學的現象。里昂惕夫在分析1972-1981年間發表在《美國經濟評論》上各種文章的類型之后,指出“專業經濟學雜志中數學公式連篇累牘,引導讀者從一系列多少有點道理但卻完全武斷的假設走向陳述精確而卻又不切實際的結論”。
二、越來越呈現出實證化和專門化趨勢
實證化,是經濟學研究和表述中,越來越注重對經濟現象的因果聯系進行客觀的、不帶有主觀選擇意味的研究。這是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迫切要求。這種趨勢注重具體經濟而非一般性經濟問題的研究,注重經濟政策而非經濟理論研究。表現為經濟學研究目的的實用性,也表現為現實經濟問題對經濟理論研究的實證要求。與這種趨勢相關,整個西方經濟學理論的發展過程也發生兩次轉換,即先是由重視對經濟波動、就業和經濟增長問題的研究轉換到重視對財政赤字、通貨膨脹、匯率變動和國際收支逆差問題的研究之后,又轉換到重視對經濟周期、經濟增長問題的研究。
專門化傾向,是實證化研究深入發展的結果,也是借助日益豐富的分析工具而產生的結果。專門化傾向,是指在現代經濟學的研究和表述方法方面,越來越多地使用一些特有的、非經濟學家一般不使用的方法、分析工具和專業術語,以至于出現只有受過專門訓練的人才能進行經濟學研究和分析、才能夠看懂經濟學論文。于是,由實證化傾向而來的專門化傾向,通過分析手段的發展和豐富,在加強實證研究技術化傾向的同時,又逐漸脫離實證化。這一特征從凱恩斯主義宏觀計量模型到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的動態模型,表現得越來越明顯。從長期來看,實證化和專門化的傾向仍然在加強,但二者之間的距離卻有加大的跡象。如非線性分析這類跨學科分析方法的引進,也許會引起經濟學的較大變化。
三、均衡分析方法與非均衡分析方法并存的趨勢
“新古典綜合派”在召回凱恩斯以前傳統的新古典微觀經濟學的同時,也在宏觀分析方面大膽地恢復均衡分析方法。因為“凱恩斯革命”打破的主要是自由放任經濟政策下市場自動均衡的實現和保持機制,而不是均衡分析方法本身。因此,新自由主義各派的經濟理論,始終堅持均衡分析的方法。在宏觀非均衡分析方面,成就最突出的是法國經濟學家讓-帕斯卡爾貝納西、馬林沃德,美國的霍瓦德和英國的波茨、溫特等人,他們不僅提出一套和凱恩斯理論體系完全相容的宏觀非均衡學說,而且運用這套理論對中央集權決策經濟的非均衡問題進行分析。正是這些人的努力,使得當代西方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盡管宏觀非均衡分析方法不如均衡分析方法的影響普遍,但它無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影響也在逐步擴大。
從廣義上看,均衡分析方法和非均衡分析方法并沒有本質上的差別,其不同點僅在于各自所涉及的均衡條件和水平的差異。值得注意的是,非均衡分析的研究對象更為現實一些,也更強調動態性。客觀上,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都是對經濟現象某些方面的適當反映,二者雖有差別,但不是根本性的相互排斥,而是相互統一、相互補充的關系。
四、假定條件的多樣化趨勢
經濟學家們不得不或放寬假設,或修改前提,或一反傳統逆向假定,以構建和拓寬其研究領域,為重建和發展他們的理論,以反對和解釋來自對方的理論。例如,經濟人假定是微觀經濟學的核心,也是經濟學的基石之一。在20世紀中,經濟人假定的條件被不斷地修改、拓展,甚至批評和攻擊。凱恩斯經濟學的誕生被一些學者認為是對經濟人個體研究方法的最大“克服”,因為凱恩斯主義的基礎和歸宿都是圍繞總供給與總需求等一系列“總量”關系而展開的。貝克爾拓展經濟人假設,認為個人效用函數中具有利他主義的因素,這才是人類行為的一般性。鮑莫爾主張用“最大銷售收益來代替最大利潤的目標函數”,因為實證經驗表明經理層的薪金與銷售收益的關系大于它與利潤的相關程度。公共選擇學派提出的挑戰是,經濟人在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時,并不能得出集體利益最大化的結論,“阿羅定理”即可說明個人福利的簡單加總不一定與社會福利一致。新制度主義認為經濟人假定過于“簡單化”,因為除物質經濟利益以外,人還有追求安全、自尊、情感、地位等社會性的需要。
五、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趨勢
經濟學研究領域與范圍開始逐漸超出傳統經濟學的范疇,分析的對象擴張到小至生育、婚姻、家庭、犯罪等,大至國家政治、投票選舉、制度分析等。研究領域的這種“侵略”與擴張,被稱之為“經濟學帝國主義”。這取決于時代主題和研究角度的變化、個人興趣和專業特長的不同。
六、強調理性、預期和不確定性問題的趨勢
理性預期學派從通貨膨脹問題入手,強調理性和預期的問題,并由此否定政府干預的有效性,這對凱恩斯主義形成較大沖擊,也引起凱恩斯主義各派對理性和預期問題的重視。盡管在理性問題上各派未能取得共識,但關于預期的思想和方法的確滲入宏觀經濟學各流派之中。
七、學科交叉的邊緣化趨勢
經濟學的大家族中又派生出許多交叉學科和邊緣學派,例如,混沌經濟學、不確定經濟學、行為經濟學、法律經濟學、實驗經濟學等,百家爭鳴,相得益彰。這取決于經濟學家認識領域的拓寬和方法論的多元化,經濟學與其他學科的交流和相互滲透得以大大加深,大量非經濟學概念的引入使得當今的經濟學與百年前相比已面目全非。
八、證偽主義的普遍化趨勢
證偽主義經濟學方法論是實證主義方法論的一種邏輯延續。據統計,20世紀70-80年代的20年間,經濟學界出版50多本經濟學方法論的著作,其中幾乎都和證偽主義有一定的聯系,在1991年總結的當代經濟學家達成的13點共識中,有7個和證偽主義有直接聯系。布勞格在《經濟學方法論》中將20世紀經濟學方法演變史歸納為一句話:“證偽主義者,整個20世紀的故事”。實證主義和證偽主義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新制度經濟學方法論既是證實的又是證偽的,在某種程度上還兼有歷史主義方法論的特點。
九、案例使用的經典化趨勢
經濟學中的“舉例”,不僅已經發展到“經典化”的地步,而且在有些定理中不舉例已不足以說明問題,甚至所舉的案例已具有不可替代性。這種案例的惟一性,既簡單明了、通俗易懂,又幾十年上百年一貫制,代代相傳。用案例闡明一個定理、寓意一個規律已經司空見慣,如“看不見的手”。
十、博弈論的應用范圍擴大趨勢
博弈論已延伸至政治、軍事、外交、國際關系和犯罪學等學科,但其在經濟學中的應用最為成功。博弈論研究的內容主要是決策主體的行為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時的決策以及該決策的均衡問題。借助于博弈論這一強有力的分析工具,“機制設計”、“委托—”、“契約理論”等已被推向當代經濟學的前沿。20世紀經濟學及其研究方法的深化,還表現在:
1、第一次把政府作為經濟活動的一個部門來對待。不僅將政府的經濟活動納入到宏觀經濟活動中,而且將政府的經濟行為和經濟政策作為能動的經濟力量加以運用,使之成為影響和調節宏觀經濟活動與狀況的重要機制之一。政府支出不斷膨脹、效率低下是官僚主義的惡果,其原因是存在“政府失靈”,因此,市場是解決問題的惟一選擇。③
2、宏觀和微觀的聯系得到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共同重視。
注釋:
① 成九雁、秦建華.計量經濟學在中國的發展軌跡[j].經濟研究,2005(04):113-124.
② mary s.morgan,the history of econometric idea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③ 參見〔法〕亨利·勒帕日.美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118-150.
參考文獻:
[1] 〔英〕馬克·布勞格.經濟學方法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1、論文份數:一式三份。一律要求打印。論文的封面由學校統一提供。紙張型號:a4紙。a4210×297毫米。頁邊距:天頭(上)20mm,地角(下)15mm,訂口(左)25mm,翻口(右)20mm。統一使用漢語:小五號宋體。分割線為3磅雙線。
2、論文格式的字體:各類標題(包括“參考文獻”標題)用粗宋體;作者姓名、指導教師姓名、摘要、關鍵詞、圖表名、參考文獻內容用楷體;正文、圖表、頁眉、頁腳中的文字用宋體;英文用timesnewroman字體。
3、字體要求:
(1)論文標題2號黑體加粗、居中。
(2)論文副標題小2號字,緊挨正標題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號。
(3)填寫姓名、專業、學號等項目時用3號楷體。
(4)內容提要3號黑體,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內容為小4號楷體。
(5)關鍵詞4號黑體,內容為小4號黑體。
(6)目錄另起頁,3號黑體,內容為小4號仿宋,并列出頁碼。
(7)正文文字另起頁,論文標題用3號黑體,正文文字一般用小4號宋體,每段首起空兩個格,單倍行距。
(8)正文文中標題
一級標題:標題序號為“一、”,4號黑體,獨占行,末尾不加標點符號。
二級標題:標題序號為“(一)”與正文字號相同,獨占行,末尾不加標點符號。
三級標題:標題序號為“1.”與正文字號、字體相同。
四級標題:標題序號為“(1)”與正文字號、字體相同。
五級標題:標題序號為“①”與正文字號、字體相同。
(9)注釋:4號黑體,內容為5號宋體。
(10)附錄:4號黑體,內容為5號宋體。
(11)參考文獻:另起頁,4號黑體,內容為5號宋體。
參考范文:
獨立本科院校微觀經濟學教學效果提升分析
摘要:《微觀經濟學》是獨立本科院校經管類專業開設的專業基礎課,是經管類學生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由于《微觀經濟學》這門課程本身所具有的特點以及獨立本科院校學生的具體情況,導致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嚴重影響該課程的教學效果。依據教學經驗和課程特點論述獨立本科院校在《微觀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課程設置、教材匹配性、課程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學時間分配以及課程考核方式五大常見問題現狀,并提出針對性建議。
關鍵詞:獨立本科院校;微觀經濟學;教學效果;問題分析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7.094
《微觀經濟學》是我國普通高校(包括獨立學院)經管類專業必修的重要專業基礎課。學好這門課程對于學生掌握現代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增強分析經濟現象和提升理解市場經濟內涵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為學習國際貿易原理、貨幣銀行學等后續專業課程奠定堅實基礎。但是,由于微觀經濟學本身的一些特點,比如在微觀經濟學中利用了大量的圖形和數學工具來分析問題,許多經濟變量之間具有相當強的邏輯關系,這些內容的學習對于獨立本科院校的學生來說都有很大的困難。從而導致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教師難教,學生對很多問題的理解也浮于表面,很難深入理解相關的知識點等問題,使得微觀經濟學失去了本來的教學目的,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探討該課程的有效教學經驗,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以及塑造生動活躍的課堂教學氛圍,從而有效提升學生該課程學校效果,對獨立本科學院學生專業發展有著明顯意義。
1《微觀經濟學》課程的主要特點
(1)理論抽象性強。微觀經濟學中包含有很多對經濟活動以及消費心理本質現象的歸納,理論概念分布廣泛,需要思考理解,常見的就有:供求平衡、消費者行為表現、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市場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論及市場失靈等,即便是64個課時講授也安排較為緊張,而獨立本科院校往往分配48個課時,受時間限制,教師講授啟發學生理解消化的難度比較大。
(2)圖表分析復雜繁多。微觀經濟學中幾乎全部章節都存在圖表分析,圖形關聯度和相似度高,如成本曲線就有十條多圖形分析,習慣文字定性描述的低年級大學生對圖表進行抽象演繹歸納往往欠缺方法論素養,無法合理有效進行分析。
(3)數學模型多。微觀經濟學中存在大量的數據建模分析,需要歸納變量因果關系建立數學模型,然后采用數據加以驗證,需要一定的量化理性思維和數學修養,在校園中感性思維較為明顯數學邏輯思維不足的學生學習該課程存在較大困難。
2獨立學院《微觀經濟學》教學中存在問題
(1)課程設置不太符合獨立本科學院學生整體學習層次。獨立學院經管專業學生整體高中學習水平較公立院校為弱,數學基礎更為薄弱,獨立本科學院經濟學大綱往往是借鑒或者照搬公立院校的已有模板,課程教學內容、考核方式和考核要點等方面與校本部區別不大、沒有針對學生層次進行合理化差別變動,導致在實際教學中效果大幅降低。
(2)缺乏針對獨立學院層次的應用教學型教材。民辦獨立本科學院作為一個新興的高等教育組織發展時間并不長,因此經濟學教材選擇上基本沿用母體公立院校教材,如高鴻業的《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該教材對學生的經濟理論、分析思維培養都有著廣泛認可的良好效果,但對于應用講授型的三本院校的學生來說,教材內容理論深入、內容繁雜、邏輯嚴密,體系豐富反而成為學習的客觀困難,同時個體學習能力差異也導致教師講授時存在困擾,近年來針對高職、應用本科的微觀經濟學教材開始增多,但是教材質量良莠不齊,國外教材適合理解但不適合理論基礎欠缺的一般大學生。缺乏針對性的教材是一個明顯問題。
(3)學生學習積極性不足。獨立本科學院學生普遍習慣“灌輸記憶式”的學習來應對考試,短期難以掌握需要理解歸納演繹結合圖表分析的微觀經濟學有效學習方式,已經固化為習慣的記憶背誦式學習習以為常;另一方面高等數學的學習難度使大多數學生難以掌握有效的量化分析技術,從而增大心里畏難感降低學習積極性;教師缺乏企業實際經驗也導致難以聯系實際趣味吸引性不足,難以有效調動學習熱情。
(4)教師授課精力難以保證。在課酬相對較高的廣東獨立學院教師周授課時一般在20節左右,每學期普遍同時講授三門課程,僅教學任務就比較繁重,加之目前普通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教師為了職稱評聘必然把主要精力用于科研,甚至以擠占教學時間和降低教學質量為代價進行科研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對需要精心準備的微觀經濟學教學很容易產生不利影響。
(5)課程考核方式單一。獨立本科院校微觀經濟學考核方式主要是期末考試與平時成績相結合,即平時成績占30%,期末考試成績占70%。期末考核比重較大導致學生習慣期末突擊記憶復習,期末考試一般采取筆試的形式,題型包括:選擇題、判斷題、簡答題和計算題??荚噧热輪我?,許多題目都有標準答案,需要學生真正運用理論知識去分析實際問題的題目極少。這就導致部分學生存在僥幸心理和應試心理,考試前死記硬背,沒有真正地將課本知識聯系到實際中。同時獨立本科學院高學費導致學生容易出現花多錢應該容易拿到畢業證的交易投機心理,出現抄襲舞弊行為,同時教師為避免過于嚴格引發教學矛盾也存在平時分過于寬松導致學生平時上課缺乏認真投入,使分數不能有效反應學習效果。
3獨立學院微觀經濟學教學效果提升建議
3.1優化課程設置
獨立學院應根據不同的專業特點來開設該課程,經濟類和管理類專業在教學大綱、教學要求、學時等方面應有所側重,細化課程設置層次,并與各自專業的培養目標相吻合,設置適合學生層次、側重理解應用的重點學習內容,適當設置更高層次的理論思考型作為補充,重點在于理解運用解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經濟現象。
3.2編寫切合學生實際的教材
自編教材可以以現在使用的《微觀經濟學》教材為藍本,精簡一些對于三本院校學生而言難度較大的內容。例如,可以保留從供求入手,彈性的分析,效用論、生產論和成本論,市場結構理論和要素理論。而對于一般均衡、福利經濟學等相關內容可以合并成一章,簡要介紹,只要學生把握基本內容即可。每章結束后,添加一兩個案例或相關的事件,引導學生用本章學過的內容來解決這些問題。每一章的內容中,大部分知識點應配有相應的簡單案例,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增加趣味啟發性。
3.3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課堂教學精髓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從而形成一種有助于認知活動的教學環境。獨立學院學生雖然基礎相對薄弱,但思維活躍程度整體良好。改變微觀經濟學傳統授課模式,注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首先,教師要營造良好的教學氣氛,可以在講解一個知識點之后,適當地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其次,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適當給予點評,多肯定學生討論的結果,也要指出學生答案的不足并及時予以糾正。再次,老師應多引入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案例來幫助學生理解枯燥的經濟學理論。教師要及時更新教案,列舉的案例要與時俱進,數據要跟得上經濟的發展,讓學生接受最新的資訊,合理運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與本節課相關的小視頻給學生觀看,讓學生在放松的同時鞏固知識,改變學生認為該課程枯燥、乏味的觀念,克服學生厭學的情緒,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樂趣,從而提高整體學習效果。
3.4提升教學地位重要性
在教師職業生涯中明確教學和科研的各自作用和地位,要讓教師明確教學不合格意味著職業生涯的失敗,將教學作為辦學的質量生命線,微觀經濟學這樣的經濟管理專業基礎課作為教學督察的重點內容,促進教師認真上好每一堂課,倡導以教學為中心、科研服務于教學的理念,并在工作績效上予以體現,學校在安排教學任務的時候,也應該盡量把每位老師每學期講授的課程數目限制在一至兩門,使教師能夠合理分配教學和科研實踐精力,并且有充分時間來進行授課準備。
3.5豐富課程考核方式
針對微觀經濟學這門學科特點,可以采取多種考核制度相結合的方式。學生最終得到的分數可以由三部分組成:平時成績、作業成績及期末成績。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平時上課的態度給予一定的平時分,期末考試的內容應加大材料分析的比重,全面考察學生實際運用能力,盡量將考試內容設計為考查學生如何靈活運用知識點,而不是靠死記硬背來回答問題。通過將這三個部分的考核情況相結合,給出一個最終成績,提升學生經濟學的認知、理解、分析和推斷綜合學科素養。
4結論
微觀經濟學是經濟管理專業的重要基礎課,本科獨立學院的經濟學授課既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本文針對獨立本科院校的學生特點,描述了微觀經濟學課程特征,歸納了獨立本科院校微觀經濟學教學存在課程設置不太匹配、教材缺乏針對性、學生學習積極性不足、教師教學精力難以保證以及考核方式單一的五個常見問題,然后針對存在問題提出針對性解決措施。
參考文獻
[1]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M].第6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12.
[2]王鎖根.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改革中的作用[J].教學與管理,2008,(4):117118.
[3]曾貴.教學型高校教師過度科研的動因分析[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5,(6):35.
[4]孫亞軍.關于改進民辦本科院校微觀經濟學教學方法的幾點思考[J].教育科學,2013,(10):151153.
有關經濟危機論文范文一:經濟危機經濟學論文
一、經濟學危機的表現
我們知道,經濟危機的出現給各個國家的發展都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即使是經濟異常發達的一部分西方國家也不能抵擋經濟危機帶來的危害。經濟危機的來勢異常猛烈,即使是一些非常優秀的經濟學家也沒有預測到經濟危機的發生時間以及它所帶來的損失。當經濟危機首次出現時留給部分發達國家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并且許多國家并沒有找到應對經濟危機的有效措施。隨著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經濟危機漸漸的蔓延到了其他國家,并且嚴重地阻礙了這些國家經濟發展的進程。經濟危機的出現不僅僅影響了市場的發展、大大的提高了各國的失業率,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較大的壓力。
二、應對危機的經濟學的措施
(一)重視實體經濟的發展
隨著我國整體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進步,我國相關政府漸漸的開始輕視實體經濟的發展,這也是經濟學出現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們知道實體經濟是一個國家經濟的主要來源,實體經濟直接決定了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速度和綜合國力。為了盡快的消除經濟危機,減少國家經濟的損失,我們必須要認識到實體經濟的重要性,然后制定一套合理有效的實體經濟發展策略。但是,在制定策略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并且還應該預測我國未來幾年的經濟發展情況,最后還應該借鑒國外部分發達國家的實體經濟發展策略。另外,相關政府還應該頒布一些與實體經濟發展有關的政策,并且要將這些政策應用到實際中。
(二)國民經濟收入分配應該適當的向城鄉居民傾斜
到目前為止,我國的貧富差距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比較明顯,在我國一部分地區,人們甚至連最基本的溫飽問題也無法解決,這是經濟危機發生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在我國,大部分的國民經濟收入都用在了工業的發展方面,尤其是國有企業的發展方面,盡管近幾年來,我國大部分城鄉的經濟收入也在大幅度的提升,但是與工業方面的經濟收入相比,城鄉的經濟收入就顯得特別微薄了。為了盡快的消除經濟危機,我們必須要合理分配國民經濟收入,將國民經濟收入適當的向城鄉居民傾斜,從而大大的減少我國的貧富差距,提高我國人民的整體生活水平,進而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以及綜合國力,最終極大的降低經濟危機發生的概率。
(三)相信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地位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我國的綜合國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而我們知道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最大的成就就是制定了市場經濟體制,確定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地位,正是由于市場經濟體制,我國的經濟才可以發展的如此迅猛,因此,我們必須要始終相信市場,相信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地位。為了盡快的消除經濟危機,恢復我國的綜合國力,我國相關政府必須要認識到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不斷改革和完善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加大市場的監督力度,不斷規范市場的秩序,從而更好的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地位。另外我們還應該充分利用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優勢。
三、小結
經濟危機的出現給各個國家帶來了較大的損失,極大的降低了人們的生活水平,阻礙了經濟的發展進程。但是,經濟危機的出現也迫使各個國家審視自己國家經濟發展的現狀,并且認識到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然后根據實際問題采取相對應的解決對策,從而促進經濟更好的發展。眾所周知的是,經濟危機是國家走向富強的必經之路,如果我們可以正確對待經濟危機,并且根據自己國家發展的實際情況采取相對應得解決對策,那么我們不僅可以消除經濟危機,而且還可以促進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進步。但是,如果我們不能正確的認識經濟危機,并且采取相對應的解決對策,那么我們不但不能解決經濟危機而且會使得國家的經濟發展處于停滯狀態。
有關經濟危機論文范文二:經濟危機背景下公共產品供給問題
一、關于世界經濟危機下對我國經濟問題的幾種看法
自2007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以來,次貸危機迅速變成了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全球范圍內眾多的基金公司、投資銀行、商業銀行紛紛倒閉,全球經濟進入嚴冬。面對如此嚴峻的挑戰,中央出臺了4萬億救市的計劃,制定了十大產業振興計劃,采取多種措施鼓勵消費、刺激內需。各地方也積極配合政府的號召,各種刺激內需的方法紛紛出臺。然而中國經濟問題是否只是單一的內需不足問題,這種內需不足是否只通過簡單的刺激就可以解決?關于如何看待經濟危機背景下我國經濟發生的問題,目前有幾種不同的看法。第一種看法是,目前中國經濟的問題是由世界或美國的經濟危機引起的,持這種觀點的人數是最多的。第二種看法是,在美國經濟危機發生前,中國經濟就已經存在問題了。著名的經濟學家吳敬璉就持這種看法。在他看來,由于中國發展方式轉變的問題一直沒有解決,舊發展方式中積累的問題越來越多,因此,即使沒有這場經濟危機,中國經濟的發展也會出現問題。第三種看法是,認為目前中國經濟的問題與世界經濟危機沒有什么太直接的關系,造成目前出口困難的原因與其說是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不如說是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提高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社會學界的孫立平教授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第四種看法,即認為,目前中國經濟的問題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外因即經濟危機導致的世界經濟整體下滑,外部需求減少,出口困難;內因則是我國處于從生活必需品時代向耐用消費品時代的轉型過程,而這個轉型卻遲遲轉不過去,由此造成在外部需求萎縮的情況下,國內市場消化不了如此多的產能,整個中國經濟進入嚴冬時期[1]17。我個人基本同意孫立平教授關于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論述,但認為,這種內因更是城鄉二元結構這一結構性硬傷造成的畸形的國內需求市場。從這樣一個角度看目前中國經濟出現的問題,可以得出:盡管我們目前的問題是由美國的經濟危機引起的,但我們現在所面對的問題,其實更類似于傳統經濟危機中的問題。故中國目前發展遭遇的困境,與其說是經濟問題,不如說是社會結構問題,是城鄉二元社會結構體制造成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缺位以致農村市場需求發育不足的問題。
二、以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構筑走出經濟危機的堅實基礎
一直以來我國的主要目標就是建構一個現代國家所必需的現代工業體系。為實現這一國家目標,大量從農村汲取資源,通過農業稅、剪刀差等形式將大量的農業積累轉為工業積累,并采取城鄉分治的管理體制,即以戶籍制度為核心在城市和農村分別采取不同的政策和體制,實施城鄉不同、工農有別的國民收入和利益分配格局,從而形成了迄今為止還存在的城鄉二元社會結構。這種城鄉之間的差距不僅僅表現在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收入上,更反映在政府提供的公共醫療、義務教育、最低保障等基本的公共產品上。例如,多年以前城市就已經普及的醫療保障,農民居民卻只是最近兩年才享受到農村合作醫療的照顧,并且還沒有普及。另外,農村居民收入中的一項重大支出就是教育,義務教育經費的不足,使農村居民自己承擔大部分的教育費用。這種城鄉公共產品供給的嚴重失衡,使農村居民、尤其是農村貧困群體難以獲得基本的公共服務,由此嚴重限制了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的提高。這種由于畸形的社會結構導致的內需不足,需要通過社會改造、社會改革、社會進步才能有所改變,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在我們國家的今天就是要通過完善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來完善社會結構、構筑走出經濟危機的堅實基礎。
第一,利用經濟危機的機會加大農村生產性公共產品的供給力度。農村生產性公共產品是與農業生產過程直接相關的各類生產性消費,農業生產嚴重依賴農村生產性公共產品的供給。生產性公共產品的供給是農業和農村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是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保障。另外,生產性公共產品的供給還可以有效地提高私人產品的邊際投資產出,農民可將節省的資金投入到其他生產經營活動中以增加收入,從而提高農民的消費能力,擴大市場的有效需求,進而刺激和拉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據測算,生產性公共產品的供給對農業總產值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產出彈性系數為0.643,即每增加1元的生產性公共產品供給,農業總產值將增加0.64元。并且,這個貢獻具有長期邊際收入效應[2]59。但是,我國在這一方面的投入卻嚴重不足,就拿對農業生產最基本、最重要的水利設施來說,改革開放30年來幾乎沒有進展。據水利部統計,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相繼建設各類水庫827座。而數據顯示,從1949年至1979年的30年間,我國共建成大、中、小(10萬立方米以上)型水庫8.6萬座。截至目前,全國已累計建成大中小型水庫87085座。827對比87085,30年來我國農田水利一直處于吃老本的狀態[3]256。且這些水利設施多數年久失修,幾乎不能使用,每年數千萬畝的耕地受旱就充分反映了這一情況?,F在農村居民大多數都要自己打井、自己購買水泵、水管、電纜等設備,這一套下來要花掉兩千元左右,使種地的成本大大提高,不少地區出現拋荒現象。這不僅嚴重制約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也影響了農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大大降低了農村居民的消費能力。在經濟危機的情況下加大農村生產性公共產品的供給力度,短期就可見到的效益就是可以解決大量返鄉農民工的就業問題,避免失業危機,并使其保持一定的消費能力。金融危機發生之初,農業部調查給出的失業民工人數為2000萬。如此大數量的人群重新返回那因為不能滿足他們的生活而使他們被迫離開的鄉村,如果再沒有工作,就更惡化了他們的生活。如果利用這支龐大堅實的勞動力隊伍大力進行農村生產性基礎設施的建設,不但可以為農村以后的發展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還可以解決農民工的就業問題。另外,他們通過建設工作獲得收入,也可以保持一定的消費能力。有了工作,人們就可以對未來有一個穩定的預期,這客觀上也促進了社會和經濟的平穩恢復。
第二,利用經濟危機的機會加大農村社會性公共產品的供給力度。農村社會性公共產品供給主要包括義務教育、文化、衛生、醫療、體育等社會事業、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以及計劃生育、行政法律等。與生產性公共產品相比,農村居民享受到的社會性公共產品供給更是少之又少??蓱z的九年義務教育到了農村地區也大打折扣,不僅教育條件差,而且農民自己承擔了絕大部分的教育費用。其它的文化、衛生、體育、社會福利更是沒有。其次,在其它國家都是一體化的社會保障制度,在我國卻只有城市居民才能享受到,8億農民只能自己攢錢自己保障。幾十年來農村居民一直懷著有啥別有病,沒啥別沒錢的忐忑心理,生活在小病靠挨,大病等死的處境里,他們最大的愿望就是別有病,否則一人有病、全家致貧。另外,大多數農民沒有可以依靠的社會養老體系,老年人的生活主要依靠土地上的勞作和子女的供養。農村居民懼怕變老,懼怕生病。上學、醫療、養老成了農村居民頭上的三座大山,使他們不敢花錢,也沒有錢可花。這不僅使農民的基本權利得不到保障,更嚴重制約了農村居民的消費能力。在出口嚴重受阻,內需尤其是廣大農村市場的需求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支撐的情況下,建立惠及廣大農村居民的社會保障制度就成為下一步經濟發展的關鍵。通常我們都會以為,社會保障要花錢,必須等到經濟繁榮、政府財政收入比較多的時候才有能力進行社會保障,這也是我們在社會保障領域經常聽到的聲音。然而,在30年代大蕭條中,美國的經濟狀況也很糟糕,政府財政收入狀況也不好,然而卻堅定的建立了社會保障制度。結果社會矛盾不但沒有激化,反倒為走出大蕭條和美國之后的迅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什么會這樣?其直接原因是窮人借此度過了經濟危機,人們建立起了對未來的穩定預期,人們可以花錢了,這就解決了生產過剩和產品積壓的問題,而這恰恰是傳統經濟危機的重要問題。這同樣也是目前我國經濟危機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公司法;公司社會責任;利益相關者;法律保障。
一、公司社會責任的起源和涵義。
公司社會責任思想最早出現在20世紀初期的美國,1916年芝加哥大學的克拉克(J.MauriceClark)在《政治經濟學論文"target="_blank">經濟學刊》上發表的《改變中的經濟責任的基礎》一文中寫到“:迄今為止,大家并沒有認識到社會責任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企業的社會責任?!边@是可查實的、最早提出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的文獻。然而,克拉克雖然最早提出了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但是他并沒有給出公司社會責任相應的概念或定義。直至近四十年后,鮑恩(HowardR.Bowen)才首次明確了公司社會責任的概念。鮑恩1953年的劃時代著作《商人的社會責任》被公認為標志著現代公司社會責任概念構建的開始,其將“商人的社會責任”定義為“商人具有按照社會的目標和價值觀去確定政策、作出決策和采取行動的義務?!?/p>
公司的營利性和公司的社會責任并非是絕對對立的,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若只強調公司的營利性,則會導致公司為了營利而不擇手段,爾虞我詐,不惜以犧牲他人利益為代價,這將導致整體社會經濟秩序的混亂和不安,最終也不利于公司的良性發展;若只強調公司的社會責任,則會令公司背上嚴重的負擔,挫傷公司生產經營的積極性,最終導致社會經濟發展的停滯不前,同時也損害了職工、消費者等與公司相關的主體的利益。因此,應當用公司“利潤最優化”取代“利潤最大化”,即公司在為股東追求利潤的同時,適當地兼顧公共利益,在滿足股東對利潤的需求時,又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達到公司的營利性和公司的社會責任兩者之間的良性相互作用。
在我國,公司的社會責任通常是指,公司不能僅僅以最大限度地為股東們營利或賺錢作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應當最大限度地增進股東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會利益,這些社會利益包括債權人利益、雇員(職工)利益、消費者利益、中小競爭者、當地社區利益、環境利益等內容。
二、有關公司社會責任立法的現狀。
我國2005年修訂的《公司法》第一次以法條的形式規定了公司的社會責任“: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誠實守信,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薄豆痉ā凡扇×恕皯獮椤?/p>
模式的法律規范,強調公司“必須”承擔社會責任,這顯然與授權性、鼓勵性法律規范迥然不同。從約束規范上看,既有法律,又有道德;從約束主體上看,既有政府,又有社會公眾;從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性質和內容來看,這顯然應當理解為公司的一項硬任務、一項嚴格法律意義上的義務?!豆痉ā返男乱幎?,說明公司已經逐步成為市場中最重要的主體和不可忽視的經濟力量。公司的一舉一動,將影響眾多與公司利益相關的社會利益。因此《公司法》對公司的社會責任加以規定,是符合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現狀和世界潮流的。然而,或由于立法水平的限制,或出于對減輕公司負擔、促進公司發展的考慮,《公司法》中對公司社會責任的規定也存在著不可忽視的缺陷和漏洞。
首先,《公司法》對公司社會責任的規定過于狹窄,不夠全面?!豆痉ā芳耙恍┫嚓P法規對公司職工的利益保護作了較為詳盡的規定,然而它對于公司的其他利益相關者如債權人、消費者、當地居民等,公司應當如何盡社會責任以及所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的限度卻沒有作出相關的規定。以當地居民為例,公司對其所在地居民的責任主要體現在環境保護上,但是在當前的公司法中對這方面的規定卻是空白的。而在相關的環境保護法規中,也僅僅是對公司的排污標準和處罰標準作了相關的規定。在現實生活中,往往在發生了重大污染事件,致使當地居民的生命財產遭受重大損失后相關部門才對肇事公司進行查處整頓。
因此如何在事前對公司進行法律規制,防患于未然,這就顯得極為重要。
其次,《公司法》沒有明確規定公司社會責任的性質,即公司應當承擔社會責任究竟是基于法律義務的要求還是道德義務的要求。我國《公司法》強調公司具有承擔社會責任的義務,卻沒有說明義務的內容,這又給人產生一種公司的社會責任僅僅是一種道德責任的感覺。這樣的一種模糊性的規定客觀上帶來了實施的不便,因此有必要分清公司必須承擔的法律責任和其應盡的道德義務的關系。因此,明確公司的社會責任的性質,有利于公司社會責任的落實,杜絕公司以道德責任無強制執行力為由而逃避社會責任。
再次,《公司法》規定的公司社會責任可訴性不明確。
《公司法》盡管規定了公司必須承擔社會責任,但是卻沒有對公司如果不承擔社會責任時應承擔何種后果、公司的利益相關者能否以及如何要求公司承擔社會責任以保護自己的利益等問題作出明確的規定。因此,如果不對公司社會責任的可訴性問題作出規定的話,公司的社會責任制度將僅僅成為一種擺設,而無法落實到社會經濟生活中。
三、公司社會責任的實現與完善。
1.完善與公司社會責任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和司法的力度。
對于公司社會責任的概念和性質,應當在公司法中作出明確的說明,并且明確例舉公司社會責任的具體內容,并通過《勞動法》、《消費者效益保護法》、《產品責任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形成有關公司社會責任的內容體系。另一方面,勞動者和消費者等利益相關者的弱者地位決定了要切實保護勞動者權利和消費者權益就必須輔之以行政行為,加強管理論文"target="_blank">行政管理和監督。因此在執法和司法上,應當加大監管力度,防止公司濫用經濟力量,損害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合法利益。同時,加大對損害社會利益行為的處罰力度,將成為維持和貫徹公司社會責任的最后一道屏障和最有效的防線。
2.改善公司的內部治理結構,進一步完善勞動者、消費者與其他非股東利益代表在公司機構中的參與制度。
我國2002年7月1日開始實施的《上市公司治理準則》,第一次以專章的形式規定了利益相關者,并明確提出上市公司在保持公司持續發展、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的同時,應關注所在社區的福利、環境保護、公益事業等問題,重視公司的社會責任。然而,仔細研讀后卻不難發現,該項規定僅具有指導作用,對于公司卻并無真正的約束。其原因在于在當前的公司治理結構下,公司中的權力機構———股東會,決策機構———董事會往往都由股東或者代表股東利益的人組成,因此在公司的運作和決策中,都是以實現股東的利益最大化為核心和出發點的。促進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維護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應當從公司的內部著手,通過健全法律法規,完善企業的內部治理結構,使更多的利益相關方參與到公司的治理中來,使公司的經營真正能夠體現社會整體的利益,維護市場經濟的良性運行和健康發展。
3.建立披露信息機制和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的激勵機制。
在我國當前的信息披露機制下,公司信息披露的范圍僅限于公司的財務和業務等信息。但是,隨著公司的壯大和發展,公司的一舉一動已經影響到越來越多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因此有必要擴大公司信息披露的范圍,如公司的債務情況、企業內員工權益的保護狀況、商品質量及消費者投訴狀況、環境污染狀況、社區關系狀況等也應當納入公司信息披露的范圍。企業以追逐利益最大化為行動綱領是無可厚非的,這是企業創新的重要激勵因素,也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根本驅動力。因此,加強公司利益與公司社會責任的一致性,是促使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的根本途徑和方向。建立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的激勵機制,能夠使公司的社會責任與營利性目標有效地結合在一起,成為企業發展的持久動力。
4.借鑒國際經驗,引導公司參與社會責任標準認證。
公司社會責任的推展離不開相關社會責任標準的認證活動。一般而言,這類認證是在政府的指導和監督下,由非政府組織出面建立獨立的第三方認證和審核機構,從社會、經濟、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等各個方面,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給予客地的評估和審核,并定期公布評估結果,使之成為權威的參考依據。社會責任標準認證客觀上形成了一種約束機制,可以促使企業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因此政府應當引導企業參與社會責任標準的認證。以SA8000為例,SA8000是1997年8月由美國非政府組織———社會責任國際(SAI)制定的社會責任標準,是全球第一個針對企業的社會責任認定標準,其宗旨是規范企業道德行為。它把企業的非經營性、非技術性要求如人本管理、商業道德和精神文明等指標化,使關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保護人有了可衡量的具體量化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