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29 15:08: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環境行為心理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過去中國一般不使用心理技術學這個名稱,但是老一輩心理學家所著的工業心理學、管理心理學等著作是屬于這一范疇的。中國現代心理學的主要奠基者潘菽先生,1929年在《心理學之實用上的價值》一文中,直接提出心理技術應用的價值在于為了全體生產人員,1944年他又發表了《心理技術在實業上的應用的條件》一文。此后很少有學者直接論述這一概念?!缎睦韺W大辭典》中“心理技術學”條目說:“中國學者楊鑫輝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提出重建心理技術學,并稱原先的經典心理技術學,要重建為現代心理技術學。”1989年,筆者在江西師范大學率先招收心理技術學研究生,隨后創建我國第一個心理技術應用研究所,1999年在南京師范大學開始招收心理技術學博士生,并建立了心理技術應用研究中心。2000年,筆者又在南京師范大學發起舉辦了首屆全國心理技術應用學術研討會,在各方支持下,此后每年都召開研討會,先后在南京、上海、北京、廣州、昆明、武漢等地舉辦了14屆論壇,出版了6輯《心理技術應用研究》論文集,在《心理學探索》雜志出版???期。歷屆與會者不僅包括高校、科研院的教授、研究員、博碩士研究生,還包括人事、軍事、交通、醫療、企業等實際應用部門的同志。論壇既有學術、論文的交流,也有心理技術軟件產品的創制和工作坊等活動,高度重視理論與應用的結合。值得特別提出的是,開明出版社于2013年創辦了《心理技術與應用》雜志,它為全國心理技術應用研究工作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受到學界和實際工作者的歡迎與好評。
二、環境心理學簡介
環境心理學是應用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運用心理學的方法,研究社會—物理環境與人的心理活動的相互作用的規律,為環境的設計和規劃提供依據。環境心理學的發展要提到格式塔心理學派。1951年法國心理學家勒溫將人的行為、人格和環境的關系概括為一個公式:B=f(P,E),認為人的行為是人的心理人格和自然環境的函數。20世紀70年代后期,人類面臨一系列環境危機,包括環境污染、城市噪聲等,有關的研究也進一步發展起來。1978年貝爾(ParlA.Bell)等三人合著出版了《環境心理學》,認為環境心理學是研究行為與自然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從噪聲入手,分別對個人空間、擁擠與人的關系、城市發展和城市設計等問題進行研究。環境心理學與環境科學、生態心理學等學科關系密切。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尚未充分發展,希望心理學界同仁積極開展探索與研究,以取得相應的成果,滿足社會需要。
三、心理技術應用研究工作的指導思想
心理技術應用研究工作要順利有效開展,必須有一個正確的指導思想?;谒陌l展歷程,筆者認為指導思想應當是:堅定方向,拓寬領域、深化研究。
1.堅定方向堅定方向,就是要始終堅持心理學應面向社會生活,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而不能局限在實驗室和教室里。要堅定地服務于黨和國家的重要任務。例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要搞好經濟心理研究;在思想教育工作中要搞好心理教育活動;發生地震、洪澇等自然災害時,應及時到當地開展心理救助、心理輔導工作。要正確處理心理技術理論研究與應用實踐的辯證關系。盡管在實際工作中有分工,有的人偏重理論研究,有的人偏重實際應用,但都應扣緊技術這個中心環節,要密切聯系、相互學習提高,保證科學性和高質量。要正確處理應用服務工作中服務與報酬的關系。為群眾服務時取得一定合法收入是正常的,單純為了牟取金錢利益則是錯誤的。
2.拓寬領域拓寬領域,就是要將心理技術服務拓展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不局限于當前開展較成熟的一些領域。研究的領域要拓寬。心理學在飛行員、汽車駕駛員、人員心理測評以及其他人員選拔的應用方面研究較多,咨詢范圍較廣,企業經濟心理技術較受重視。今后在社會心理、軍事心理、環境心理等方面應加強,今年將環境心理研究列入心理技術應用論壇主題是很有意義的。研究與應用的活動方式要多樣化。我們原有的活動方式包括:出版心理技術學論文、專著、叢書;研究開發大批心理技術軟件產品;舉辦學術研討會;成立心理技術應用研究所或中心;培養心理技術應用博士研究生。今后要讓活動方式更加多樣化。
摘 要:學習倦怠是學生對學習產生厭煩、逃避、身心疲憊的心理狀態,和學習動機、學習興趣等有關。本文將從學習倦怠的概念、特征、影響因素等方面進行介紹,并指出目前學習倦怠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展望方向。
關鍵詞: 學習倦怠 影響因素
作者簡介:
趙海霞(1980-),女,河南安陽人,鄭州大學教育系09級基礎心理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格心理學。
席偉光(1983-),女,河南平頂山人, 鄭州大學教育系09級基礎心理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格心理學。
1 學習倦怠的概念
“倦怠”一詞最早由臨床心理學家提出,用來描述工作中的個體所體驗到的長期身體疲勞、工作卷入程度低等。學習倦怠的概念尚沒有統一的定義,Julie Pham[1]認為學習倦怠是學生不能順利應對壓力時,在學業上產生的情感和行為上的衰竭狀態;楊麗嫻[2]認為學習倦怠是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和動力卻又不得不學習的一種逃避行為;楊惠貞[3]認為學習倦怠是學生因課業壓力或其他個人心理因素,產生的情緒耗竭及低個人成就感。
本研究采用楊麗嫻的定義方法,學習倦怠是學生對學習缺乏興趣或動力,卻又不得不面對的一種厭煩、身心俱疲的心理狀態,并伴有逃避學習的行為。
2 學習倦怠的特征及影響因素
國內外學者認為學習倦怠特征表現在人的行為和心理上:(1)情緒低落,指處于學習倦怠狀態下的學生缺乏學習熱情,對學習冷漠、悲觀。(2)去個性化,指個人以玩世不恭和不帶感情的方式和態度回應周圍人際,從而對自己的學業失敗進行合理化。因此,倦怠的人際關系維度在助人職業活動中表現為對他人的去個性化,在學習活動中表現為對學習本身的不當行為。(3)低成就感,有兩種表現:一是覺得學習枯燥乏味,不感興趣;另一種是,學生感到付出了努力,但沒有效果或收效甚微時,所產生的較強的自卑感和失落感。當較低的成就感與學習倦怠的前兩種癥狀結合在一起時,學生就會喪失理想和學習動機,產生習得性無助。
影響學習倦怠的因素有個人和環境兩大因類:個人因素主要體現在人格、情緒和動機方面,而環境因素體現在學校、家庭和人際關系方面(1)個人因素 性別在學習倦怠上有差異。魏珍[4]和魏婷[5]均發現高校學生中,男生學習倦怠程度比女生高;人格方面主要有自我效能感、內外控等因素,魏云[6]研究表明學習倦怠總分與學習疲倦、學習效能及神經質、開放性存在著差異。許有云發現使用不同應對風格的大學生在倦怠總分及各因子得分上均有極其顯著的差異。宋曉穎研究發現,不同情緒穩定程度的學生在學習倦怠上達到顯著差異,鄧愉聯認為,學習動機能直接推動與維持學習者進行學習的內部動力;李瑾認為動機是促使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和從事某項活動的意識傾向。(2)學校、家庭和人際關系因素 學業上的壓力及學校間的人際關系如師生關系,同伴關系等因素會引起特定個體的倦怠綜合癥狀。家庭方面的如家庭環境、親子關系、父母的期望等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
3 學習倦怠的測量及研究
目前測量學習倦怠的量表主要是MaSlach的倦怠量表。MBI有三種版本,由情緒耗竭、去個性化、降低成就感三個維度構成。這三種版本分別是:(1)MBI.HSS是最早的倦怠量表,適用于服務行業的工作者。(2)MBI―ES是根據MBI.Hss原始量表改編,以學校機構為背景,適用于教育工作者。(3)MBI.GS通用量表,也是根據MBI.HSS原始量表改編而來,適用于從事其他行業的“非與人為服務對象”的人員。這三種MBI量表均以Likert七點自評式量表,從“從來沒有”到“每天都有”,分別記0―6分。
不同版本的MBI量表被不同研究者采用,有學者根據MBI版發展了MBI的學生版。如楊惠貞[7]對MBI.GS量表進行了修改,且修改后的量表更適用于測量學生的學習倦怠。Gold等人以師范生教學倦怠為研究,編制了大學生量表。Powers & Gose以學生為樣本,將修訂的MBI量表應用到教育情境中。楊麗嫻參照職業倦怠量表,編制了《大學生學習倦怠量表》,包含情緒低落、行為不當和低成就感三個維度,此量表信效度較高,國內學者多以此量表為標準。戴春林等編制了中學生學習倦怠問卷,得出中學生學習倦怠有情緒耗竭、學習低效能感、師生疏離和生理耗竭四因素構成。吳艷等人也編制了初中生的學習倦怠調查問卷,陳燕根據情緒低沉、行為回避、成就感低這三個維度編制了《大學生學習倦怠問卷》。
4 存在問題及展望
目前國內外關于學習倦怠的研究比較少,但已呈逐漸上升趨勢。國內大多研究集中在學習倦怠量表的編制上,但缺乏本土化的學習倦怠量表,在探討影響學習倦怠的成因上,還需結合生理、心理和環境等多種因素共同探討;目前還沒有對學習倦怠心理干預的研究,這將是以后學習倦怠的一個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Julie Pham,Burnout afflicts students,Daily Californian(http:/www,wpi.edu/News/TechNews/980317/bumout.html)
[2]楊麗嫻,連榕.學習倦患的研究現狀與展望.《集美大學學報》,2005,6
[3]楊惠貞.影響學生學習倦怠及計算機學習成效因素之研究.田立中央大學博士論文,1998
[4]魏婷.大學生學習倦怠初探.合肥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6).
[5]魏珍.中學生學習倦怠的主要影響因素及其個別差異研究.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6)
1.1藥學心理學具有更加廣泛的專業知識
藥學心理學必須掌握相關專業藥學知識外,還包括神經病學,精神病學,心理障礙,藥物濫用,兒科及老年心理學等方面的專業知識。藥學心理學專業的課程包括6個領域:神經藥理學,毒理學,社會行為藥學,包括研究和診斷中所應用的評估方法,藥代動力學,藥物化學和藥劑學。這些涉及到3大知識體系。心理學藥師必須對神經系統解剖學,病理生理學,生物化學等專業知識有所了解,必須掌握神經解剖學,神經生理學以及神經藥理學知識。
1.2物理學和化學知識
一些心理疾病的評估技術和物理療法需要物理學的先進知識和實踐,包括神經遞質及其代謝產地的測量,受體結合的鑒定,疾病狀態的體表標志,腦波記錄,大腦成像技術和電驚厥的技術等也是心理學藥師必須熟練掌握的知識。另外,還必須掌握有機化學和藥物化學的知識。
1.3行為科學行為科學知識
對藥學心理學的實踐是非常必要的。它包括藥物治療技術,環境和心理社會壓力,心理學測試等知識及在診斷疾病和評估效果時采用的評價方法等。同時,對心理學藥師來說溝通也是非常必要的,因為他們必須把藥物信息傳遞給患者和其他專業人員,提高患者的認知,減少患者用藥時的抵制心理,提高患者對藥物治療的依從性,從而增加藥物治療的有效性。
2心理學藥師的專業能力構成
作為一名心理學藥師必須具有全面的專業知識,交流溝通能力以及綜合技能。包括:①根據基礎藥學知識,如精神藥理學,藥動學,藥效學等,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和判定治療結果的能力。②獲取及傳遞患者的醫療數據有效信息的技能。③使用計算機檢索工具,獲得新知識信息的能力。④分析和評價藥學文獻的能力,確定其合理性。⑤評估患者身體狀況的能力。⑥有效溝通的能力。⑦能熟悉與臨床研究有關的法律和倫理學問題的能力,以及論文寫作能力。
3心理學藥師的作用
在不同的崗位以及對不同的患者,心理學藥師的責任各不相同。但主要作用有以下幾個方面:①以精神病理學和藥理學為基礎,收集相關患者的臨床數據加以解釋,并對其的診斷與治療提出自己的意見及建議。②對相關醫學,藥學文獻進行評估,綜合整理出確實可行的治療方案。③對患者及其家屬提供相關藥物治療的教育和專業咨詢,加強溝通,以增加患者用藥依從性。藥師良好的形體素質可發揮治療的暗示效應.。整潔的環境、良好的形象、貼切的語言、專業的動作神態能夠拉近藥患雙方的心理距離,贏得患者的信任,積極肯定的語言能夠提高患者的康復信心,有效提高患者的依從性,改善患者的身心反應過程。④開展臨床查房,與治療體系的相關人員進行藥物治療的有效溝通,設計更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⑤從事學術交流,更好的為患者服務。
4結論
【論文論文摘要】本文從教學實踐的角度提出了問題,分析了自主學習的內涵,指出引導學生自主自主學習的方法,要注重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創設寬松的自主學習的環境,激發學習興趣 ,增強主體意識以及分階段逐步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1.問題的提出
上學期,我在講授《心理學》“記憶”這部分知識時,設計了這樣一種教學模式:查找資料——課堂交流——理論講解——分析討論——總結歸納,即讓學生先在網絡上查找資料,然后在課堂上結合相關的記憶規律,請學生分析記憶方法,最后將心理學理論和學生的學習實際結合起來,總結有效的記憶方法,幫助學生改善學習。但是沒想到在第一個環節就出了問題,我布置的課前任務“在網上查找收集有效的記憶方法”,大多數學生都沒有完成,全班只有幾個同學收集了資料,而且資料來源僅限于一、兩個網站,雖然課堂教學仍能照常進行,但是學生的學習基本上仍是被動的。我問一些同學:你們為什么沒有去查資料?有的說我們不習慣這樣做,有的說老師沒有硬性規定必須查,所以覺得可做可不做,有的說聽老師講已經覺得很好了,所以沒有想去查資料。學生的話引起了我的深思:為什么學生總是習慣于被動的接受學習?學生應該怎樣學習?!
在今天的課堂上,我們仍然很少看到學生主動舉手發言,有的學生被老師叫起來后,會習慣性地捧著書本讀上一段,對于老師提出的較靈活的或需要思維發散的問題,他們有的不敢回答,有的學生會小心翼翼地再問老師一遍:“是不是讓我說書上的……”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把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我們的教學必須著眼于學生潛能的喚醒、開掘與提升,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傊?,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已迫在眉睫!
2.自主學習的內涵
自主學習是相對于“被動學習”、“機械學習”和“他主學習”而言的。西方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
2.1 以班杜拉為代表的社會學習理論則從行為、環境、個體的內在因素三者之間的交互作用來解釋自主學習。他們認為,自主學習本質上是學生基于學習行為的預期、計劃與行為現實之間的對比、評價來對學習進行調節和控制的過程。自主學習包括三個具體過程:自我觀察,自我判斷,自我反應。
2.2 以弗拉維爾為代表的認知建構主義學派則認為,自主學習實際上是元認知監控的學習,是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任務的要求,積極主動地調整學習策略和努力程度的過程。
2.3 20世紀90年代以后,西方學者齊莫曼認為,當學生在元認知、動機和行為三個方面都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時,其學習就是自主的。他進而又從學習動機、學習方法、學習時間、學習的行為表現、學習的物質環境、學習的社會性等六個方面對自主學習的實質作出了解釋。他認為,自主學習的動機應該是內在的或自我激發的,學習的方法應該是計劃的或已經熟練到自動化程度,自主學習者對學習時間的安排是定時而有效的,他們能夠意識到學習效果,并對學習的物質和社會環境保持高度的敏感和隨機應變能力。
我國學者對自主學習的內涵也有一些理論探討,龐維國認為,應從學習的維度和過程兩個角度來定義自主學習。從學習的維度界定自主學習是指從學習的諸方面來綜合地規定自主學習的本質屬性。如果學生本人對學習的各個方面都能自覺地作出選擇和控制,其學習就是充分自主的。從學習過程界定自主學習是指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能力基礎上的“能學”,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策略基礎上的“會學”,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
自主學習概括地說,就是“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的學習,是指教學條件下的學生的高品質的學習。 自主學習一般是指個體自覺確定學習目標、指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法、監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的過程或能力。自主學習需要學生“自我監控、自我指導、自我強化”。需要學習者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任務的要求,積極主動地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和努力程度,因而自主學習具有:能動性、有效性、相對獨立性、自我監控性等特點。
3.怎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3.1 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創設寬松的自主學習的環境。
有學者指出,實施新課程改革,教師要實現觀念的轉變、角色的轉變和行為的轉變。教師已由傳授者變為促進者,教學是師生的交往活動。這種交往是師生之間相互交流、溝通和理解的過程?;谶@一理念,教師心目中的學生,是與教師具有同樣價值的人。師生關系應是平等的,教與學應是民主的,教學氛圍應是愉快、和諧的。對教師而言,所言所行,既促進學生的發展,同時也促進自身的發展。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心靈的開放,個性的張揚,潛能的釋放。師生共同參與,相互影響、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態度和藹,語言親切,不斷激發學生的強烈求知欲,激勵學生勇于克服學習中的困難,使學生在課堂中既感到積極緊張,又感到輕松愉快。例如:我在組織課堂討論時,總是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讓每位學生都加入到討論之中,在學生尚顯稚嫩的討論發言過程中,我常常適時地給予鼓勵和引導,使學生慢慢消除緊張和自卑心理。當我布置的“查找記憶方法”任務學生未按時完成時,我沒有簡單草率地批評學生,而是深入到學生中間了解原因,并給予具體的方法指導,后來學生逐漸有了一些進步,師生之間的互動也越來越和諧。在指導學生研究性學習和畢業論文時,我沒有把自己擺在導師的位置上,而是與學生平等交流,共同研究,充分尊重學生的想法和觀點,一步步引導學習和研究的深入。總之只有在寬松、愉快、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中,才能改變學生的被動地位,使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求知,敢想敢說,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發展。
3.2 激發學習興趣 ,增強主體意識。
興趣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征。興趣同樣是求知的內在動力,它決定著人對現實的態度、價值取向與選擇。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對學生學習內因的最好激發是激起學生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即來自學習活動本身的內在動機,這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動機。盧梭認為:“教育的藝術就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全國特級教師于漪曾經這樣說:如果你一堂課上得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興趣,學得生動活潑而愉快,那么,你就是要他不要學,他也是欲罷不能。在心理學課上我常常緊密結合現實生活,和學生討論學習,例如:非典時期,我們探討怎樣消除恐懼心理;伊拉克戰爭爆發時,我們從心理學角度看戰爭;馬加爵事件后,我們分析造成人格缺陷的原因;學生考前緊張復習階段,我們談記憶方法,情緒調節方法等,還有大量的課堂演示實驗,如“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知覺整體性、恒常性”、“聽短時記憶廣度”、“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等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興趣的帶動下,被動學習的局面在慢慢扭轉,自主學習的意識在逐漸增強。現在越來越多的學生喜歡上心理學課,課堂發言越來越積極,課堂氣氛越來越活躍,而且主動提出問題的學生也越來越多。有的學生學習成績有了顯著提高,有的課余時間還主動借閱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有的甚至準備將來報考心理學專業。
3.3 分階段逐步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是一種由低到高,由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在教學中應遵循這一指導原則。有學者指出,它包括三個過程,即基礎性自主學習,探究性自主學習,實踐性自主學習?;A性自主學習這一環節是學生在已掌握一定的知識面上,通過自主學習,從教材中再獲新知的一個過程。探究性自主學習是在基礎性的自主學習上的發展,它是學生在掌握一定量的基礎知識的條件下,自己獨立思索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的一種高層次的自主學習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設計一些有趣味、又有理論深度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探究,從而引發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探究動機。實踐性的學習是學生獨立運用已經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親身體驗,并在體驗中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它是自主學習的更高層次,目的是給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天地,更充足的時間,對學習過程及結果進行自我調整、自我監控、自我反饋。讓他們“以參與求體會,以創新求發展”,逐步培養獨立的學習、生活、工作能力。
我在教授“雙語教學理論”這門選修課時,首先讓學生進行基礎性的自主學習,這主要通過課堂教學和學生上網查詢資料來完成,然后給學生提出探究性的問題,讓他們開展探究性的自主學習。如“你怎樣看待雙語幼兒園?”“你是否主張讓幼兒學習英語?”“誰來教幼兒學英語合適?”“什么是真正的雙語教學?”等等,這些問題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討論非常激烈。最后,我利用課外時間帶學生到幼兒園觀摩雙語教學活動,和幼兒園老師一起研討教學,有的學生在實習期間還主動在幼兒園嘗試英語教學,期末學習結束時每位學生都寫了關于雙語教學的研究論文。后來,盡管這門課程的學習已全部結束了,但是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沒有消退,仍有一些學生主動與我聯系,或是請教問題,或是借閱資料,或是表示希望參加雙語課題研究活動。可見,學生并不是天生不愛學習和鉆研,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學習潛質均有待于教師的發現和引導,教師應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把本來屬于學生的學習過程還給學生。
參考文獻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訓練;實踐
筆者從1988年開始從事高校心理學教學工作以來,經過二十多年的心理學研究和教學實踐探索,有一個清晰的想法就是深化心理學教學改革務必要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訓練。目前需要比較系統地進行心理學教學創新研究。國內外同行經過艱苦的實踐、理論探索和教學驗證,基本構建了心理學教學創新的理論與操作體系,在課程內容上,構建以學生心理素質培養為目的的課程理論體系。開設多門子課程和專題講座,拓展教學時空。課程內容設計注重研究性學習,重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組織學生廣泛開展課外實踐活動,提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教學與科研緊密地結合。創新一套具有課堂活力的多重互動體驗式、案例分析、預設與生成結合的教學方式。因此,在人類健康意識越來越強的今天,作為一名高校心理學教師,特別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心理健康學的視角出發,再結合當前心理衛生的理論和實踐,聯系當代大學生心理素質現狀,特別是針對大學生實際存在的心理問題,對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訓練的理論和實踐進行不斷研究。力求解決以往心理學理論教學、心理咨詢、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治療等課程存在的諸如聯系實際少、對當代中國大學生文化習俗關注不夠的問題。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訓練的概念
隨著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心理健康訓練逐步受到心理學界和教育界的高度重視,它已經成為當代學生學校教育的重要方面。當然,心理健康訓練是一項系統工程,要科學有效地實施心理健康訓練,必須弄清心理健康訓練的概念。有狹義的觀點認為,心理健康訓練是對人在心理方面進行有目的的定向訓練過程;許多人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訓練就等于做游戲、進行文藝體育訓練和自由暢談等影響人的心理品質的活動過程。這一觀點雖有合理之處,即上述活動雖與大學生心理健康訓練密切相關,但不能反映大學生心理健康訓練這一概念的本質特征;如果僅僅是按照上述觀點進行心理健康訓練,很容易流于形式,大學生心理健康訓練的目標將難以實現;也有人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訓練通常是指應用一定的心理學方法對大學生的心理品質進行培養和提高以達到預期目標的過程。這個觀點比較抽象缺乏可操作性。整合國內外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訓練是由專業人員在對大學生的各種心理現象進行全面系統和深入細致的客觀測查評估的基礎上,在當代先進的各派心理理論整合指導下,以良好的人際關系為基石,應用言語和非言語交往的心理學技術,矯正或解除大學生的不良行為、各種心理困擾,增強其適應復雜社會環境的心理整合能力和完善人格,從而達到心身健康的有計劃分步驟的過程。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訓練的要素及其主要方法
大學生心理健康訓練的基礎理論主要包括:精神分析理論、行為主義理論、心理生理學理論、人本主義理論和認知學派理論。由這五大理論衍生出的心理健康訓練方法種類較多。近年來的研究和實踐證明,由單一的心理學理論派生出的具體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訓練法均不足以實現理想的效果,必須將各種心理健康訓練法加以整合,使之相互融合才能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訓練,而且,西方發達國家的心理健康訓練方法及其理論基礎應該得到我們國家的檢驗,經檢驗有效的心理健康訓練技術和理論才能更加廣泛地、有效地應用與實踐。大學生心理健康訓練所使用的心理學技術主要有言語和非言語人際交往技術。其中包括:以相互信任、溝通協商為內容的咨詢技術;為明確大學生心理健康訓練的目標而必需的評估技術;以及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訓練的具體方法。心理健康訓練是以良好的人際關系為基石,特別是訓練者要設身處地地理解大學生,對他們要積極尊重、關心并抱以真誠的態度。大學生心理健康訓練的出發點和目的是預防、矯正或消除不良心理、行為,建立健康心理和行為,增強其心理整合能力和應對復雜環境能力,完善個性品質。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大學生心理健康訓練的主要目的是增強大學生心理整合能力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整體心理水平。該能力是指人的認知、情緒、意志和個性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全面調整的能力。具體而言,要通過心理健康訓練,使學生提高自我認識能力、對學習環境和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養成樂觀自信、友善合作、負責守信、開拓創新、追求卓越、不畏艱難的品質,樹立人生理想。而事實上,建立健康行為,調節心理整合能力、完善人格、增強應對能力都是長期的艱苦的過程,需要堅持不懈地進行訓練。大學生心理健康訓練者必須經過專業的心理學訓練,并被政府有關部門所承認,是擁有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訓練工作執照的合法人員。同時必須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必須與受訓者生活在同一文化背景中,在對待心理健康訓練問題時不但要具有廣博的知識和寬廣的視野,而且要有更為敏感的心理和更為豐富的人生心理體驗。大學生心理健康訓練的每一個環節步驟都應精心計劃、組織。心理健康訓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雙方定出計劃分步驟逐漸訓練以達到目標。
任何大學生心理健康訓練方法并非是萬能的,不可能替代與心理訓練關系十分密切的體育訓練、生理調適、專業培訓等基礎工作,必須充分認識到大學生心理健康訓練的局限性,心理學課上的心理健康訓練對心理活動的作用,如同體育課上的體育訓練對軀體活動的作用一樣,尤其對各種復雜的心理現象不是萬能的。實踐證明,行為訓練中的系統脫敏訓練法和暴露訓練法有助于對具有緊張、恐懼、焦慮、抑郁、適應不良、食欲不振等現象的大學生進行訓練;而考試心理、大學低年級生的心理健康訓練等應以人本主義訓練法為好;心境惡劣的調整以認知訓練法為好。總之,隨著心理科學的飛速發展,心理健康訓練開始由單一的訓練法向多種理論技術的整合化方向發展。如用認知法的擺事實和辯論、教育實踐檢驗技術和行為訓練法的系統脫敏、操作性條件反射、社會觀察技術相結合形成認知行為訓練法;用精神分析的功能分析、領悟、理解等技術與行為訓練法的環境決定學習技術整合成精神分析行為訓練法。而且大學生心理健康訓練方法逐步短程化、個體化,力求針對具體大學生心理開展訓練,而不只是團體或小組訓練。同時,大學生心理健康訓練方法向特色化方向發展,即各種訓練效果的評估必須客觀化,不能單方面以受訓者的主觀評估為標準,而應從多角度,客觀地、量化地評價。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訓練的實施步驟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訓練過程中,教師要能夠按照21世紀專門人才必須是以高素質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的要求,積累訓練教學經驗,但不拘泥于傳統模式,堅持可持續與跨越式相結合的發展戰略思路,我們在西部高校經費十分困難的發展條件下,不等不靠,突破傳統的科研人員長期養成的等任務的習慣,眼睛不是僅僅圍著少數教學立項轉,希望從那里找項目、找經費,而是自覺主動探索,直接面對社會市場急需,體現出教學思想的先進性,找準教學改革的優勢。加快發展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強烈愿望。目前,心理健康訓練在我國大部分地區的眾多院校還是一項嶄新的事業,同時它又是一項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教學活動。它需要通過多種途徑對學生心理實施有目的,有計劃的積極影響。為此,我們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心理學專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與教師個人所處學校環境的影響作用,尤其是課堂教學應發揮專業主渠道的作用。把心理訓練與課堂理論結合在一起。而心理健康訓練的實施步驟程序大致經歷以下幾個階段。
1.充分準備階段
多年的實踐經驗表明,做好心理訓練,對師資素質要求很高。所以,在訓練準備階段,是在落實了資深的訓練經驗豐富的教師的基礎上開始的,即學校要準備合格的教師,再由教師采取諸如文獻查閱、觀察調研、心理實驗、心理測量、心理檔案等多種方法廣泛收集與大學生心理相關的生理、心理、學校、家庭、社會信息,進行心理評估,排除嚴重的精神病、腦和神經系統器質性病變,設計大學生心理健康訓練方案。防止重視心理測試,忽視測試后的分析研究的不良傾向。選擇整合折衷的而不是單一的或偏頗的心理健康訓練法為宜。近年來,我們在充分發揮校內心理專家作用的同時,能夠結合校外醫院、學校、心理服務機構等廣泛的社會資源來做好心理訓練的前期準備工作。
2.規范操作階段
心理健康訓練規范是指學校在國家相關法規基礎上所確立的行為標準。它們可以由學校正式規定,也可以在校風作用下潛移默化地非正式形成。我們為了做到別具特色,符合特色辦學的要求,更加需要規范自己的行為。心理訓練教師在這一階段主要是與大學生一起,通過一系列活動訓練,如心理工作坊活動、心理成長小組活動、心理劇表演活動、心理運動會活動、心理拓展活動、心理知識問答活動等,配合分析討論大學生心理特征及其因果關系,不斷分享活動的成果,明確心理訓練目標;優化重組大學生心理結構內容以達到訓練目的。
[關鍵詞] 犯罪心理機制 犯罪心理 無意識
犯罪心理機制是犯罪心理學的重要研究課題,美國心理學家武德沃斯將機制定義為一種或一組有目的的反應方式,精神分析學派認為機制代表由壓抑而產生的無意識的行為動因。華生、斯金納等行為主義學派認為機制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對應關系。國外學者一般認為犯罪心理機制是與犯罪有關的防衛機制,是個體在精神受干擾時保持心理平衡的手段。日本學者森武夫認為,雖然犯罪有著復雜的原因,但首要解決的問題是行為人內心的矛盾和沖突。國外關于犯罪心理機制的問題研究出現了很多學說,本質相異論,包括生理相異論和心理相異論,前者認為生理上的異質或部分異質是發動犯罪行為的驅力和機制,心理上的異質論是把犯罪者看作是“心理上異常的人(狂人、智力低下者、性格異常者)”即具有某種犯罪人格。犯罪傾向論認為正常人與犯罪者都存在侵害他人利益以滿足自己欲望的犯罪傾向。犯罪行為的發生,是外界誘惑對個體犯罪傾向的推動力的大小所決定的。美籍匈牙利精神分析學家Franz Alexander和瑞士精神分析學家Aichorn等人認為的神經癥犯罪人是“由無意識的罪惡感引起了犯罪?!?/p>
欲求不滿論源于精神分析學派,以弗洛伊德為首的精神分析學派指出,人的心理活動并非時刻處于有意識狀態,意識不是人的全部心理活動。人的某些需要、興趣、欲望和以往經歷過的某些沒有得到滿足和重視的經驗和心理,在內心深處潛伏起來,成為無意識?!靶睦磉^程主要是潛意識的,至于意識的心理過程則僅僅是整個心靈的分離部分和動作”。“所謂無意識,它一方面包含著種種因潛伏而暫時不為意識所知,其余一切都與意識活動相同的活動,另一方面又包含著種種被‘壓抑’的活動?!备ヂ逡恋抡J為無意識同有意識一樣,是人的一種心理活動。它不同于人的有意識活動之處在于,它潛藏于主體心底,是未被主體自覺地意識到的意識。弗洛伊德的無意識學說強調了人的本能作用,把人的精神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層次,本我是人的本能活動,包括饑、渴、性等各種原始本能和欲望。自我是受現實倫理原則壓抑而偽裝的本能,為了獲得社會認可和生存權利,自我對本我進行控制并盡量通過合理化的方式來滿足本我的欲望,它代表理性的判斷,協調本我與自我之間的沖突和矛盾,是看守無意識的門衛。超我是完全道德化和完善的一個理想化自我,是與本我的欲望、渴求相對立的,專門指導自我最大限度的限制本我。當本我過強,自我和超我的力量過弱,本我受到過多壓抑時就會在一定條件下發生違法犯罪行為。這種順應不良是由于意識面臨著與它不相稱的環境和任務而引起的。弗洛伊德強調欲望的沖動,包括性本能、死本能、趨樂避苦和自我防御的心理機制,他認為,人類社會中之所以存在犯罪現象,根源在于人類本性中的死亡與毀滅的本能傾向?!八辣灸軐蛲獠繒r對他人的攻擊仇恨和謀殺?!狈从沉怂娜烁窭碚摵头缸镉^。
《犯罪心理學》(羅大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中提到,犯罪心理結構中的無意識主要存在動力結構、特征結構和心理狀態結構中。日本學者安倍淳吉1990年對犯罪心理做了具有層次結構性的表述,認為犯罪者的基本自我和中心自我在犯罪行為發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鄧思(2004)在論文“人是否生來具有犯罪心理”對人犯罪心理的研究是從自然科學中的“張力場”概念的角度,從刑事法學領域來進行論證的。余華(2003)在“人性角度上的犯罪心理探究”一文中,運用“張力場”的概念來說明犯罪心理。賴勇龍(2005)在其碩士論文“女性犯罪個性心理因素分析”中提到以婚外情為原因的殺人案件,‘觸及人性底層最恐懼、最容易引發痛苦的“背叛”情結,會給當事人帶來難以平復的巨大的心理創傷?!蠲惰?006)“犯罪心理學不僅研究表現于外的行為和征象,還要深入研究行為背后的個體意識層面,甚至是更深層次的無意識內容,以找到犯罪的真正起點?!薄叭嗽谠缒陮淠疅o助的絕望感不能成為眼前殺人的辯護詞,但他確有可能造成次殺手冷酷殘忍之心的心理背景。”李霞(2005)在其論文《移置與凝縮機制在諸種無意識形式中的研究》等對夢的理論分析。在犯罪心理學方面的研究主要方向是“無意識在犯罪心理構成中的存在”,而對于無意識心理狀態與犯罪心理之間的關系,對犯罪心理的影響因素未做具體的研究。
國外有關司法出版物的摘錄、地方政府研究報告和文章的的網站,心理學百科全書網站,包括Susanne Karstedt教授在Keele大學所做的演講,有關司法統計局的網頁,并使用EBSCO數據庫平臺查閱資料,輸入“Unconscious Crime”.出現類似相關文獻,無意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罪犯進行心理咨詢時所需要挖掘的隱性因素,把罪犯的人格成長和心理健康做為且國外的研究理論和方案,在可行性和具體操作上,對制定中國本土化的對策的借鑒性和實用性稍顯薄弱。
參考文獻
[1] 羅大華.犯罪心理學(修訂本)[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關鍵詞:生理心理學、心理學、科學化、心理治療
1. 生理心理學的概念范疇
首先提出生理心理學這一學科名稱的當屬《生理心理學綱要》的作者、實驗心理學的創始人馮特,其意在從客觀的、生理學的方法來研究心理學。而生理心理學被界定為:研究心理現象和行為產生的生理過程的心理學分支。它試圖以腦內的生理事件來解釋心理現象,又稱生物心理學、心理生物學或行為神經科學。
可以說,生理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心理、行為以及神經活動之間內在聯系的科學,而隨著學科知識體系的完善與發展,生理心理學所囊括的范圍也在不斷變化,現代生理心理學包括了生物心理學、行為神經科學、心理生理學、神經心理學以及認知神經科學等學科。生理心理學除了與神經生理學、遺傳學、神經分子生物學、精神病學之間有深度的交叉和融合外,近年來也與工程學、信息科學以及社會學有所交叉[1]。在某種程度上,生理心理學所具有的學科包容性以及伴隨科技發展的態勢使其影響不斷壯大,豐富了心理學的學科體系。
2. 生理心理學在我國的發展及現狀
二十世紀初,生理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一個分支首次由西歐介紹進來,此后更是經歷了幾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在我國上世紀的特殊歷史背景環境中,生理心理學與思想政治建設等意識形態層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歸納起來,生理心理學的發展歷程可以概括為如下幾個階段:
⑴ 50年代在中國與蘇聯的密切關系中,我國生理心理學的工作主要限定在對巴甫洛夫的高級神經活動生理心理的研究,同時出現了一些引進國際尖端技術和理論的意識萌芽。
⑵ 60年代由于我國開始引進國外的一些先進理論技術,生理心理學開始了以腦電及皮電為主要指標的心理學研究軌道,可以說,此時期的生理心理學在研究領域、研究課題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進步。
⑶ 70年代后期我國生理心理學在經歷了近十年的中斷及低谷階段,各項相關腦機制和臨床研究等重新開展,并展現出了一定的民族特色,譬如關于針麻和氣功等方面的腦機制研究。
雖然我國包括生理心理秀兒在內的整個心理學學科發展底子薄、過程比較曲折,但就在最近這些年,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我國生理心理學逐漸與國際接軌,出現了對生理心理學研究的熱衷,各項相關研究蓬勃展開,諸如2013年南京師范大學承辦的第十六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中,生理心理學角度的研究論文不勝枚舉,在心理學量化、實證化的研究氛圍中獨占鰲頭。同時,我國社會正處于快速轉型期,各類心理疾?。ㄈ缫钟舭Y、自殺、社會適應障礙、行為問題)和心身疾?。ㄈ绻谛牟 ┌Y)的發病率持續升高,已成為 21 世紀我國最令人關注的心理衛生課題。我國生理心理學的研究也正密切地關注心身健康領域的基礎研究[2]。
3. 生理心理學在心理學發展中的定位和作用
生理心理學試圖揭示宇宙起源、生命起源和意識起源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在人類自然科學中處于核心地位[3]。同時生理心理學研究心理活動的生理機制,也即探討和闡明心理活動是怎樣產生的,因而是心理科學中的重要基礎學科。
我國生理心理學的發展更多的體現在高校生理心理學學科建設以及在臨床神經科學實踐。在我國高校生理心理學學科建設方面,北京大學“生理心理學大實驗課”開設于1981年,這或許是國內高校心理學專業最早開設生理心理學課程和實驗課的時間[4]。在高校教育中,加強對生理心理學的教學可以有效提升心理學專業培養質量和學生的學術素養。而在臨床實踐層面,生理心理學強調對來訪者心理問題的生理方面、特別是腦的關注,在這一趨勢下,目前認知神經科學更是日入破竹、如火如荼。
就整個心理學體系而言,不管是19世紀末科學心理學的誕生,還是目前心理學界量化、實證化的主流發展,生理心理學均扮演者主要的推動力。在科學心理學的發展過程中,生理心理學所能起到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5]:
⑴ 在心理學誕生伊始就一直處于哲學范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也多是哲學思辨,生理心理學的出現提供了一種更加實證化的實驗技術,促進了心理學由一門學科向科學轉變;
⑵ 生理心理學的重大發現使心理學理論研究躍上一個新的水平。比如心理學發展史上關于腦機能定位的理論,便開啟了心理學對心理腦功能定位的新思路,其也幫助心理學研究開始注重心理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⑶ 生理心理學的自然科學性質使得心理學的研究超越了思辨、描述而更注重實驗、實證,這對于實驗心理學的開創以及當下大數據時代心理學是一種很大的填補和推動。
另外,除了理論發展層面的意義,值得一提的還有生理心理學對心理學知識應用的影響。而這方面最常見的當屬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比如在心理治療門診中對來訪者心理問題的診斷方面,除了衡量心理問題的持續時間、影響程度等意外,還要參考來訪者的軀體特征方面的改變;除了參考來訪者的家庭環境、病史、人際關系等外在因素,有時候還需要檢查其體內激素水平或腦部的病變與否。
參考文獻:
[1][3] 李量.生理心理學:一門探索心理活動、行為活動以及神經活動之間交互作用的科學[J].心理行為及其神經生物學基礎.2012 ,27:22-30.
[2] 林文娟.生理心理學前沿研究綜述[J].心理科學進展.2008,16(3):353-354.
[4] 李新旺.努力加強生理心理學學科建設[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6(3):26-28.
[5] 郭志戎. 試論生理心理學在心理學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 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18(4):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