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08 01:01:1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幼師教育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陶行知先生倡導師范教育要下鄉、教學做合一,為幼師生到農村頂崩實習支教活動奠定了理論基礎。文章闡述了在陶行知思想指引下的幼師生農村頂崗實習支教的意義、主要困惑以及主要措施等觀點。
陶行知先生指出:“中國的師范教育多半設在城市里,對農村兒童的需要和疾苦不能理解和適應”n馳主張師范教育要下鄉,走鄉村師范學校培養鄉村學校教師的道路。陶行知先生還指出:“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盎畹泥l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學做合一。’側也倡導師范生“教學做合一”,就是將師范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放在教育的重要位置??梢?,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簡稱幼師生,下同)實踐能力的培養,對于強化幼師生的教師專業精神、培養幼兒教師專業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幼師生到農村頂崗實習支教活動,既是幼師生深人了解農村實際情況的師范教育下鄉活動,又是幼師生在教學實踐中增長知識和才干、鍛煉教育教學能力的實踐活動,這是對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一次有益嘗試,對高等幼兒教師教育的改革具有指導意義。
一、幼師生到農村頂崗實習支教活動的主要意義
1.幼師生農村頂崗實習支教活動是高等幼兒教師教育改革的一項舉措。這項活動打破了傳統師范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幼師大學生在校期間,用一學期時間到農村學校頂崗支教,增加了幼師大學生的實踐教學環節,明確了高等幼兒教師教育院校辦學的定位,對教師教育院校的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為農村學校師資隊伍建設提供了值得借鑒的經驗。
2.幼師生農村頂崗實習支教活動支援了農村學前教育事業。這項活動緩解了貧困地區農村幼兒教師短缺,縮小了城鄉幼兒教育的差距,促進了農村幼兒教育發展,提高了農村幼兒教育辦學水平,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通過幼師生的基層教學實踐,還可以鍛煉幼師大學生在艱苦環境下的適應能力,增進對農村教育的感情,鞏固為基礎教育服務的思想。同時,大學生的到來,給貧困地區帶去了現代教育理念和先進的教學手段,為貧困地區的基礎教育注入了新鮮血液,促進了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特別是在偏遠落后的農村地區,大部分幼兒父母的文化程度較低,加之忙于工作和農活,無暇顧及孩子的教育問題,幼師生頂崗實習支教活動無疑會提高農村幼兒的素質。
3.幼師生農村頂崗實習支教活動是落實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理論和教師教育下鄉思想的體現。頂崗實習支教能使幼師生提前適應幼兒教師的崗位,有效提高畢業生競爭能力和到農村學校的就業比例,是在做中學和做中教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農村頂崗實習支教也可稱為頂崗教學做,是幼兒教師教育“教學做合一”的體現。農村頂崗實習支教活動構建了教師教育院校與農村幼兒園教育的平臺,實現了教師教育與基礎教育在培養內容和過程上的融合,符合初級階段的中國國情,體現了陶行知先生師范教育下鄉的思想,陶行知鄉村師范教育思想是師范生頂崗實習支教的理論基礎。頂崗實習支教是對陶行知鄉村師范教育思想的繼承與發展,也是對陶行知鄉村師范教育思想在基層農村的實踐。
二、幼師生到農村頂崗實習支教活動存在的主要問題
1.傳統師范教育思想阻礙了頂崗實習支教活動的開展。傳統師范教育思想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書本知識傳授、輕實際運用知識的偏向,這就使幼師生會說不會做,實踐能力較差。傳統的教育體制與社會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師范教育與社會嚴重脫節,人才培養不完全適應基礎教育的需求。幼師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思想教育局限于課堂和校園,幼師生普遍未經艱苦環境的鍛煉,對貧困農村的現狀缺乏了解、缺乏感情,畢業后普遍不愿意到山老貧困地區任教。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上,脫離社會和農村實際,單純按大綱和教案搞教學,幼師生在校期間的實習時間短,多數集中在城鎮幼兒園,實習中登臺講課鍛煉的機會少,導致實習效果不理想,教師教育課程體系特別是傳統的教育實習模式巫需加大改革力度。在考核標準上,把學生的考試成績和校內表現作為唯一依據,沒有真正把社會實踐和社會評判作為根本標準,導致學生的專業知識雖基本上可以適應基礎教育的一般需要,但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較差。
2.幼兒教師教育課程結構不合理,教育性和人文性不足。課程是連接教師與學生的橋梁,離開了課程,教師教育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目前的高等幼兒教師教育課程,過分強調教育學科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而不能體現教師職業的專業化屬性,在課程設置體制當中,也沒有考慮教師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的銜接性。人們一般都認為,具備一定的學科文化知識就能勝任教師職業,而無須經過系統的專業訓練,忽視教師的條件性知識。因此,幼師生從教前普遍是強化理論知識,缺乏教師技能,幼師生總共學習三門教育類課程和一個月的教育實習,就要從事幼兒教師工作。由于課程設置不合理,不僅使幼師生的從教素質受到嚴重影響,也給教師教育帶來很大的負面效應。 3.高等幼兒教師教育課程內容空、繁、舊,教學方法單一。教師教育課程不僅遠離培養目標,也脫離了教師教育自身特點和幼兒園的實際。目前,高等幼兒教師教育類院校使用的教育學和心理學教材大多是一個固定模式下的統編教材,而且知識老化、結構單一、內容空洞抽象,缺乏幼兒教育教學前沿性動態與信息,與幼兒園教育教學實際嚴重脫節。許多幼兒教師教育課程與幼兒園教育改革實踐不銜接;高等幼兒教師教育院校的教師對農村幼兒園現狀缺少了解,很少知道幼師生所學知識與幼兒園實際的聯系,因而幼師生畢業后不能迅速適應幼兒園的教學工作,幼師畢業生只是“半成品”,這嚴重影響了高等幼兒教師教育的聲譽。
4.教育課時比例偏少,教育實踐環節薄弱。據了解,我國教師職前培養中教育理論課和教育實踐課的比例分別是為5%左右、4%左右,遠遠低于許多國家的15%左右。筆者了解到,當前幼師生在支教中,最大的困難不是學科知識不足,而是教師技能差和解決兒童心理問題能力差。由于幼師生對幼兒心理發展特點了解不多,尤其是解決幼兒實際問題的能力較差。幼師生在校期間學到的僅僅是書本上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理論知識,卻很少結合實際進行實踐活動,而且對教育課程普遍不重視,學習只是為了應付考試。教師的教學目的也只在于傳授書本上的概念、規律、原理,教過就行。加上教材本身也重理論輕實踐,使學生感到學不學意義不大,把教育課程視為是“無用、多余和浪費時間”。最終導致教育課程的教學不能滿足職前教師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直接影響了高等幼兒教師教育培養質量。
三、加強幼師生到農村頂崗實習支教活動的主要措施
1.加強對頂崗實習支教的領導。要堅持培養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備幼兒園教師應有的專業知識、文化素質和教師技能,愿意到基層包括農村獻身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的合格幼兒教師這一辦學指導思想,不斷健全和完善頂崗實習支教管理制度及頂崗實習支教的教育、培訓、管理、考核、獎懲等各個環節的具體工作,利用校園網、院報、學報、廣播、壁報、電子顯示屏等,大力宣傳相關政策和文件精神。
2.把頂崗實習支教作為整體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完成教學計劃的前提下,深化教學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改革,強化實踐教學環節,保證教學質量。校內教學總課程模塊、總課時、總學分不減少,在幼師生五個學期的課程中,在第四學期或第五學期,用完整的一個學期時間到基層頂崗實習支教,強化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公共英語、計算機教學實踐等環節。每周由五天工作制變為五天半工作制,每天上午由四節課調整為五節課(實施45分鐘課時制改革)。這樣,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可以擠出半個學期的課時,加上原來教育見實習的半個學期時間,累計一個學期,用于頂崗實習支教。通過一系列改革,確保國家規定的教學計劃順利完成。
3.為幼師生在校學習和頂崗實習支教創造有利條件。在幼師生扶貧頂崗實習支教期間,不安排其重修課程考試、普通話測試和畢業照像等工作。幼師生上崗前,要修完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并達到合格以上成績;參加所在系統一組織的校內崗前培訓,試講成績達到合格以上,經院校統一組織考核,拿到“頂崗實習支教合格證”后方可派出。頂崗實習支教結束時,受援學校綜合考評完成任務者,頂崗實習支教成績記人學生本人學分。
4.對幼師生既嚴格要求,又熱情關心,確保幼師生培養質量和頂崗實習支教質量。幼師生的教學工作和吃住等生活完全服從當地管理,進駐和撤離時間與受援學校開學、放假時間同步,工作上同當地教師統一要求,生活上同當地教師統一對待,因病因事請假者須經受援縣市區教育局和所在學校批準。院校選派責任心強、有支教和管理經驗的優秀教師擔任帶隊教師,不再安排這些同志的校內工作和教學任務,集中精力搞支教。除具體協調聯絡受援縣市教育局和受援學校外,全面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和管理。
【論文摘要】 心理學是幼師學生必修的專業理論課之一,學好這門學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幼兒感知覺的發生和發展具有一定的規律,作為幼兒教師應該遵循這些規律組織教育教學活動。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理論聯系實際,活學活用,這樣才能提高教育教學活動的效果,才能對幼兒感知覺的進一步發展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心理學是幼師學生必修的專業理論課之一,幼師心理學教學目標主要是要使學生較系統地掌握與未來幼兒教育教學工作相關的心理學理論知識,如心理活動主要規律,幼兒心理發展特點、矛盾,影響教學效果的各種心理因素等;要使掌握的心理學知識與實際教學緊密結合,提高對教學工作的積極促進作用。幼師心理學教育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教師人文意識的培養,心理學教學也不能僅僅滿足于指導未來的幼兒教師教好書、上好課,還應該注重他們人文精神的培養,使之更多地關心愛護學前兒童的成長,重視他們的心理需求,全方位提高學生素質,這樣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靈魂工程師”。由于幼師心理學是一門理論和應用性較強的學科,特點是理論深奧難懂,講解枯燥乏味;但在教學和學習過程中卻有很強的技術性和指導性。幼師心理學教學是為了培養未來的幼兒教師,而不是培養心理學專業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就必須保證教學目的的師范性上來。對于剛剛步入幼師校門的初中畢業生來說,基本從未接受過系統的心理學知識的學習,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對他們來說是很抽象和陌生的。他們的認知及個性發展正處于逐步走向成熟的階段,他們抱著好奇的心態學習心理學,總想自覺不自覺地把心理學知識和自己的心理活動聯系起來。對于這些十五六歲的青年學生,如果不加以引導,就有可能造成他們內心體驗的誤差,或自卑,或自傲或是不系統,或是自我矛盾。可見幼師心理學的教學任務還應包括引導學生們養成自我教育的習慣意識,培養他們健康的心理和自我調控、自我完善的能力。
1 優化課程結構,讓學生迅速融入教學過程
作為幼師專業基礎理論課程的心理學,應做到從一般規律到特殊規律的縱向有序及同層次學科的橫向結合和有機聯系。要以快速高效地提高幼師學生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心理素養為目標,科學合理的制定教學計劃、安排教材結構。教材的結構是幼師學生形成心理學認知結構的依據,教材的結構與現實教育教學活動的結構越接近,就越易使幼師學生將所學心理學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比如緊密結合學前教育學、教材教法、幼兒園管理、幼兒游戲以及心理測量、幼教科學研究等學科,豐富充實幼師心理學的內容,真正能用科學理論去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同時盡可能把現代心理學研究的新成果和新發現融入到教學中來,開闊學生的眼界,激活思維,緊緊跟隨科學時展的潮流,及時觸摸心理學領域研究發展的前沿,使學生能領悟到現代心理學的發展前景和價值。轉變封閉式的教育觀念,轉變“重知輕能、重專輕寬、重智輕德”觀念。要以教育教學中的典型活動為主線,將心理學的相關理論有機地組織起來,構建適合幼師教育的心理學的教材結構。這可以使學生形成完善的心理學認知結構。最主要的是要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幼師心理學的積極性為目標,合理組織教材內容。要強化解決教育、教學工作中典型的心理學問題的基本技能的訓練,讓幼師學生掌握解決心理學問題的技能技巧。在設計課程結構時,要加強對教育、教學活動中典型的心理現象的解釋、診斷和控制的內容,提高對心理學概念、原理闡述的可操作性。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必須把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納入教學工作的日程中,針對幼師學生年齡小、文化素質偏低的情況開展相關課外心理咨詢活動,加強學生自我修養以及人生觀的教育,增強學生的專業素質和思想素質,為培養新一代全面發展的合格的教育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2 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做了解幼兒心理的有心人
從幼師教育的培養目標出發,幼兒心理學教育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在幼師心理學教學中,要為學生創造實踐機會,讓學生到幼兒園多看、多聽、多想、多用,通過自己的觀察,了解幼兒心理發展的規律,讓學生做了解幼兒心理的有心人,幫助學生制訂詳細的調查計劃,即調查目的是什么,采用什么形式,調查問題有哪些,調查步驟如何,結果如何分析等等,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幼兒在游戲,學習和勞動中的表現,包括其言語,表情和行為,并根據觀察結果分析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這樣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和討論,不僅掌握了幼兒心理發展規律,還懂得了運用理論來指導實踐,提升學生理論思維的能力。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對幼兒進行較長時間的調查了解。遵循客觀性和科學性的原則,用事實說話、用科學說話。幫助學生學會選擇行為樣本,進行客觀測量和標準化測量。讓學生從幼兒的活動中去發現一些有趣的心理現象和規律,引導學生學會運用現成的量表進行測量,也能根據一定的測試目的和要求設置和編制出簡單的心理測試量表,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認知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應用科學技術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邀請在幼兒教育教學中成績突出,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給學生介紹經驗與成就,跟學生進行廣泛的交流、溝通,取得了“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效果。這種親臨現場、親臨其境、親臨教師的實踐的教學方法,不僅提供了心理學中“教”與“學”背景知識的融合,而且鍛煉了學生實際的教育教學的能力,增強了心理學教學的操作性、針對性和實效性。也培養了學生初步應用心理學的觀點、知識和方法來設計實施教育教學活動的能力,從而鞏固、理解、運用和消化已學過的心理學理論知識。
3 堅持課堂講授與學生自學相結合,讓學生增強學習的主動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向學生講清心理學的基本理論,為幼師心理學的學習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而在心理學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抓住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并以大綱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指導學生自己去閱讀教材,自己進行歸納總結,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他們獨立地去獲取知識,而不是向他們灌輸知識。同學們解決不了的難點,教師再給以重點講解。在教學中要堅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思想,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借以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以便當他們走向工作崗位時,能夠有效地做好知識的傳遞工作,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更好地搞好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增設可操作性知識,如心理實驗、心理測量等內容。在心理學教材中引入一定的心理實驗的內容,使心理學知識更直觀、形象,這樣不僅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更符合學生學習的習慣。通過心理實驗內容的學習,可促進學生有效地理解、記憶,輕松地掌握理論知識。如在學習認知過程內容時,以往過于注重心理現象規律的介紹,導致學生只記住了規律的文字描述,卻不會用這些知識解釋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心理現象。引入心理實驗后,學生先學習理論知識,再通過操作實驗加強理解,實驗結束后還要及時討論總結這些心理現象、心理規律在教學實際中應如何利用。這樣就能促進學生主動思考,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培養他們主動從心理學的視角思考問題的習慣。還要定期組織專家、學者開展課程學術報告,介紹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方面的研究前沿和最新成果。以報告為契機豐富課程學習內容,擴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并積極吸引學生參加科研,以科研促教學。
4 充分利用課外知識,優化學生的認知過程
心理現象雖然復雜多變,具有一定的隱蔽性,但它終究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心理學中所涉及到的大多數心理現象都能在現實生活中觀察到。許多心理現象帶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它總是通過一定的形式表現出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把課堂上的理論知識的學習與現實生活和學習充分的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學習后不斷觀察周圍和反思自我,舉一反三,學習起來更有興趣、更有主動性,能學有所用。典型案例中心理現象具有一定特殊性和典型性,它是在比較特殊的條件下產生的特殊心理現象,通常情況下是觀察不到的;同時又能科學的解釋心理學中最為基本的心理規律和現象。古今中外這樣的典型案例很多,可充分利用這些信息資源和間接知識幫助學生更有效地學習。文學作品是一種間接知識,是經過藝術加工或虛構的“間接知識”,經過選擇,可以從中發現一些近似的“典型案例”。在心理學教學中,充分利用文學作品中眾所周知的典型人物及其行為表現進行心理現象分析,具有特殊的效果。引導學習者在學習心理學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或同伴曾遇到的心理體驗或困惑作為心理學教學資料,充分提取過去的認知經驗,運用所學心理學知識和理論進行討論和分析。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的學習問題、感情問題、人際交往問題、自我意識偏差等問題都能成為學生感興趣的重要話題,這不僅對學好心理學有幫助,同時對學習者本身心理健康成長起重要的作用。我們的學生大多處于青春期,怎樣幫助學生解決由生理上的巨大變化所帶來的心理困擾,以及其它方面的心理問題,理應成為我們心理學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
5 改革考試模式,讓學生心理學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全面提高
改革考試形式,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方法:閉卷、部分開卷部分閉卷、開卷、論文、口試、實驗、研究報告等。選擇何種考核方式應根據課程對基礎知識的要求和應用程度來確定。幼師心理學對基礎知識和應用能力的要求都比較高,可采取部分開卷部分閉卷的方式考核。對于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采取部分閉卷考試,而對于要求學生實際應用的部分采取開卷考試??荚噧热菀w現教學內容的整體化,既要注重學科內部的整合,也要注重學科之間的整合;注重試題與生活,與學生實際的聯系;注重基礎知識應用的測試。成績的評定方式決定了教與學的取向,在對成績評定方式改革時應以注重基礎、注重能力、注重創新為指導,合理確定動態評分原則。要改變過去那種一門課程的成績由一次考試決定的做法,強調過程考核。過程考核要細化成幾個模塊:課程參與情況+課堂互動+平時測驗+實驗(踐)情況課后作業,每一模塊有一定的權重,系統規劃幾個模塊的評價體系??己四J降母母锸怯讕熜睦韺W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優化的幼師公共心理學成績考核模式,應確立科學的成績考核目標體系,建立多種考核方式相互補充的機制,建立系統的成績考核的管理規范。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它直接關系到幼師心理學教學的成敗和教學效率的高低,好的教學方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沒有恰當的教學方法,就很難實現教學目標和完成教學任務。正如巴班斯基所說:“現代課堂教學的鮮明特色乃是教學方法的豐富多彩,乃是有意識地選擇某一課題的主要教學方法,所選的方法要能很好地解決相應的教學和教育中的任務。”教師要不斷完善自身知識結構,提高心理學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教師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還要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身知識結構,提升人生境界。另外,心理學作為一門交叉學科、應用學科、基礎學科,既具有自然科學的嚴格性、謹慎性、實驗性,又具有人文科學的社會性、靈活性和生動性。因此,教師要在工作之余,開展學術活動,研究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擴充知識,以提高教學質量和自身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 姜言波.學前教育專業《幼兒心理學》.教學模式的改革探討《考試周刊》,2011年第80期.
[論文摘要]隨著幼兒園新教改的推進,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教師職業技能訓練滯后的問題日益顯現出來。本章從分析幼師生教師職業技能不適應幼兒園教改的主要問題入手,在剖析幼兒教師職業技能新特點的基礎上,提出了加強幼師生教師職業技能培養的訓練項目、訓練途徑和訓練評價設想。
2001年9月,教育部頒發的《幼兒同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要求:“改革學前教育課程和師資培養方式.并主動配合教育行政部門做好貫徹落實《綱要》的宣傳和培訓工作?!奔訌姼邘煂W前教育專業學生(以下簡稱幼師生)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由此勢在必行。
一、幼師生不適應幼兒園改革的主要問題
教育部全國教師教育課程委員會主任鐘啟泉認為:“目前我國師范生在大學接受的教師教育,與社會發展實際至少落后50年偏重書本知識,接受式學習.死記硬背,強調老師在課堂上的控制,以及封閉式的教學方式。”于是,用傳統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幼師生無法適應幼兒園的教改,其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課程改革滯后,忽略復合能力的培養。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已經進行了八次改革.而服務于基礎教育的高師還沒開展力度較大的課程改革,影響了幼師生教師職業技能的形成。目前,高師的課程設置忽視幼兒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幼師生的知識廣度不夠,且缺乏前瞻性。加上,針對幼兒岡實際的教育類課程少,導致技能單一,缺乏復合性.適應性較差其次是教學方法單一.基本技能訓練不夠長期以來.高師課堂教學把講授法作為主要的教學方法。過分注重知識傳授,幼師生缺少主動、互動、討論式學習,忽視了幼師生肢體表達能力訓練。由于受傳統高校重知識、輕技能,重理論、輕實踐思想的影響.高師對新形勢下幼師生應具備的職業技能缺少深入研究.使技能訓練實效性不強。
再次是學習缺乏創新精神,實習實踐較少。由于高師的教師絕大多數是在傳統教育思想引導下成長起來的.在學生時代他們受的是以教師為中心模式的教育,教學中缺乏批判精神。缺乏創新精神幼師生在學習中也必然形成依賴性。幼師生缺少在幼兒園體驗、適應、熟悉、提高和自我培訓的過程.尤其是缺少對幼兒園教改的感受,導致幼師生教師職業技能弱.實踐能力不強。
二、新教改對幼兒教師職業技能的要求
一是綜合性。《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內容是全面的、啟蒙的,各領域的內容互相滲透?!庇變禾岢龅膯栴}來自于生活世界.這就要求幼兒教師的技能應涵蓋文學、科學和藝術技能等領域,切忌傳統的教育內容學科化和片面化。
二是示范性?!毒V要》要求幼兒園杜絕“小學化”的傾向.幼兒教師的主要職責不是向幼兒傳授知識,而是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引導幼兒在生活和活動中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所以.幼兒教師要增強示范性,向兒童展現可供模仿的行為.使幼兒發現和獲得新經驗。切忌傳統教育以向幼兒傳授知識為主傾向。
三是趣味性?!毒V要》指出:“幼兒園教育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由于幼兒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他們主要憑興趣學習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應盡量直觀、生動、具體,多用教師的肢體語言引導幼兒學習.增強趣味性和藝術性.切忌傳統教育讓幼兒死記硬背的弊端。
四是操作性。《綱要》要求教師引導幼兒:“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這就要求教師杜絕傳統教育照本宣科.脫離幼兒生活經驗的做法.讓幼兒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使幼兒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
五是實踐性?!毒V要》提倡:“幼兒同的教育活動是教師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教育活動”,這充分說明了幼兒教師學會開展實踐活動的重要性。
六是情感性?!毒V要》要求:“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庇變豪蠋熋刻旌陀變涸谝黄饘W習、活動、生活.教師的人格魅力、文化修養和知識的廣度無時無刻地影響著幼兒.甚至影響幼兒一生的發展為此.幼兒教師還要具備情感性和人文性。
三、加強幼師生教師職業技能的訓練
(一)訓練項目
1.口語表達技能。幼兒教師加強El語表達.主要目的是要與正處于語言發展階段的幼兒進行交往,與幼兒進行情感、心靈的溝通。達到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目的教師應注意語言表達的誠懇、溫和、妥帖、幽默和語言的規范。
2.“寫”和“畫”的技能。“寫”是寫字和寫作,由掌握規范化漢字、書寫技能和常用文體寫作技能三部分組成:畫”主要是繪畫和簡筆畫。教師應該會寫一手好字.會畫幼兒喜歡的圖畫.還要善于在各種繪畫素材中尋找優美的作品.提供給幼兒欣賞.塑造孩子的審美情趣。
3.唱歌、跳舞和彈琴技能3-6歲幼兒的身心發展正處于藝術能力形成的關鍵期.加上幼兒園活動大都伴隨著音樂旋律.所以應該把唱歌、跳舞和彈琴等音樂技能作為幼兒教師的主要技能。
4.組織幼兒在“玩”中學習的技能愛玩是幼兒的天性,是兒童最顯著的特征之一?!毒V要》要求教師引導幼兒在玩中學習教師與孩子一起玩.開發孩子的智力.培養孩子的能力。
5.幼兒園教具制作、計算機操作技能?!毒V要》要求教師根據本地、本園的條件開展教育活動.提高教具制作和計算機操作能力.尤其是掌握符合現代教育思想、深受幼兒喜愛的自制玩教具和計算機課件制作技能。
6.科學探索、觀察技能?!毒V要》要求:“幼兒教師要引導幼兒關注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時問、空間關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與科學”幼兒教師應激發幼兒的認知興趣、探究欲望,開展幼兒科學啟蒙教育。教師還應善于指導幼兒通過自身的活動,對周圍物質世界進行感知、操作,發現問題.尋求答案.應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
7.護理、保健技能。《綱要》要求:“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庇變荷眢w、心理各方面比較稚嫩.容易受損,兒童需要運動.兒童熱愛運動。為此.必須提高幼兒教師的健康意識、護理和保健能力.包括對幼兒常見及意外事故的急救與處理能力。
(二)訓練途徑
1.特色學科教學中增加技術訓練的內容特色學科是與幼兒園聯系緊密的學科,例如《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指導》和《學前教育學》等課程涉及幼兒園教法的內容較多.要把有關課程整合起來.并增加技訓練的內容。
2.一般學科教學中體現技能訓練的環節這里著重闡述口語表達技能的訓練.可以首先讓幼師生進行課前練教.即課前利用三五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專題演講。其次是幼師生課中闡述教師要創設幼師生回答問題的情景,比如讓幼師生講解習題的解題方法.總結學習的主要內容等:然后是幼師生“題講課”.教師可以安排學生講授教材中難度小的內容.還可以安排學生講解習題課。
3.教育實踐活動中增加技能訓練的課時幼師生的見習從一年級下學期開始貫穿整個學程.實習可以安排在畢業前一年半開始.先講課一周.使學生盡早知道講課的重要性和難度.從而自覺提高教學能力要增加教育實踐基地的數量.集中組織見實習.便于學校對學生的檢查和指導。
4.學生課外活動時安排技能訓練的時間要關注學生的課余時間,主要是每天的早自習、下午上課前以及晚自習的時間.要根據年級不同安排不同的訓練內容。
5.鼓勵幼師生進行家教家教不僅是勤工儉學.而且是學生教學能力訓練的有效途徑,不論學生家庭條件如何.都要盡可能嘗試家教家教的時間最好在寒暑假或雙休日,以免影響幼師生上課。
(三)訓練評價
一是建立科學的考核和評價體系.形成齊抓共管的管理體制要按年級、分階段、分類別(專業)層層考核.循序漸進.逐步提高。評價的方式可以把學生的自我評價、班級評價、院系評價與學校評價有機地相結合。
二是建立技能考核的長效機制要使幼師生職業技能的訓練每天有指導、有檢查.每周有評比.并將技能訓練納入幼師生一日常規管理之中。幼師生職業技能訓練內容與方式的確定由教務處負責.常規檢查主要由各院系負責.也可以由學工處領導學生會干部來完成。
【論文摘 要】本文根據學前教育教學現狀,客觀地審視了課程標準下幼師體育技能教學在學前教育教學中的地位,闡述了體育技能教學的必要性,同時探討了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應具有的一些體育技能。使學生能自主地將自己的體驗和興趣結合起來,將自己的方法、價值觀與技能的獲得結合起來。
技能是指人們通過練習而獲得的動作方式和動作系統。技能也是一種個體經驗,主要表現為動作執行的經驗,因而與知識有區別。
體育技能是指人們在掌握體育基礎知識、基本技術的基礎上,通過反復練習所獲得的科學鍛煉身體的能力。
幼師要樹立“師當頭,能為本,零對接”的教學理念?!皫煛本褪菐煼缎裕澳堋本褪侨嫣岣邔W生技能,“對接”就是指幼師體育教學要與幼兒園體育活動銜接。體育技能與幼兒園實踐相結合,為學生的實習、就業打好基礎。
技能教學中,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不僅可以解放他們的眼、耳、口、手、腳等器官,而且更重要的是學習過程中有了屬于自己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獨立性、能動性將得以生成、張揚、發展和提升,能自主地將自己的體驗和興趣結合起來,將自己的方法、價值觀與技能的獲得結合起來。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知識課堂”轉變為“生命課堂”,生命發展成為體育技能學習的真正目標。
幼兒師范學校學前專業的學生就業方向主要是幼兒教師,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最基本的能力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觀察了解幼兒,有隨時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二是組織管理能力;三是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應包含發展幼兒的身體素質和進行各項體育活動。幼兒師范學校學前專業體育課的教學目標和任務應以培養學生的這些能力為中心。
一 觀察指導與幫助能力
觀察是指有目的、有計劃、有思維活動的知覺活動,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觀察社會、觀察自然、觀察實驗等來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然后通過科學思維活動的“加工”,來繼承前人的科學成果。
幼師體育教學實踐課中,學生不僅要注意觀察教師示范動作,而且要觀察理解教師的教學方法,也就是“學會和會學,甚至會教”。學生每節課都要想如果自己組織課堂,該如何教,如何指導學生進行學習和練習,有危險的教學內容更要組織好教學、隨時進行提示和保護幫助。幼師體育教學中的學生試講課,學生們相互幫助配合,能激發學生潛力,展示教學能力,提高學生自信心。學生自己當幼兒配合同學進行試講,有自己是幼兒的親身體驗,為以后的教學實習和工作奠定基礎和積累經驗。
二 口令指揮調隊能力
口令指揮和調隊能力是幼師生的一種基本能力,也是基本功考試內容之一,口令要求洪亮、短促、有力,調動隊伍要隨機應變。
在隊列教學中,動作單一,口令枯燥,反復地重復幾個單調的動作和口令容易使學生形成錯誤的認識:只要能正確發出口令,正確掌握隊列動作就可以。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會逐漸下降,從而容易忽視調動隊伍時應變能力的訓練。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運用不同的方法,如分組練習、交換練習、抽查展示等方法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在實踐中靈活運用所學口令、隊列動作和體操隊形來指揮調動隊伍,在指揮時保持清醒的頭腦,只有在多次實踐中反復指揮、反復練習,才能逐漸掌握并靈活應用。
三 領操、編操能力
幼師體育教學中操類內容較多,結合幼兒特點讓學生做一些幼兒模仿操,增強了學生的幼兒意識,體驗到幼兒的動作與情緒,這也反映了女生的特點。結合幼師生的實際要求學生正確喊口令節奏,教會學生選擇恰當的音樂、兒歌伴隨做操,并把操融于游戲中,培養學生濃厚的興趣。實踐證明,通過以上各種形式進行準備活動的練習,可以使學生在妙趣橫生的氛圍中完成練習,既提高了做操的質量,又活躍了課堂氣氛,達到了準備活動的目的。掌握動作后要進行同學們領操練習,要體會在隊伍中練習和站在隊伍前領操練習的區別。為了培養學生編操能力,在講解創編各類操的原則方法后給學生統一音樂,規定學過的幾個動作,讓學生自己創編整套動作,并對整套動作提出要求:動作協調、舒展大方、節奏感強。同學們根據平時學到的知識技能技巧,通過自己的想象編成套路,自己表演,做到人人參與,并將編好的操進行展示比賽。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自我表現能力,同時她們的個性也得到了發展。為她們今后從事幼教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 游戲實踐能力
游戲是具有一定動作、情節和競賽因素的一種獨特形式的體育活動,其內容豐富多彩、形式生動活潑,深受廣大青少年、兒童和幼兒的喜愛。體育活動中的游戲,主要是由各種走、跑、跳躍、投擲、越過障礙和各種對抗性練習等基本動作所組成的身體練習,是學生身體素質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游戲的最大特點是能使人們活潑愉快、情緒高漲,比其他身體練習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游戲是幼兒天性的表現,是符合學前兒童年齡特點的一種獨特的活動形式。在幼師體育教學中,游戲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教學內容。我們已經逐漸認識到游戲是幼師生有效的學習方法和手段,是學生較喜歡的活動,對學生的教育及職業能力的培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組織和開展體育游戲活動,能充分調動學生參加鍛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提高學生跑、跳、投等各項運動技能;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力量、柔韌、速度、耐力、靈敏等身體素質;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控制力、注意力、記憶力,調動學生思維活動的積極性,促進智力的發展;并能培養學生朝氣蓬勃、遵守紀律、團結互助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勇敢、機智、果斷、頑強等優良思想品質。
體育游戲是學前體育課教學的主要活動形式,為了未來幼兒園工作職業訓練的需要,應熟練掌握將體育課兒童化和藝術化的能力。幼師生應熟練掌握組織游戲的方法和創編游戲的基本技能,并在游戲實踐中體會童趣的快樂,“在玩中學,在學中玩”,真正實現體育課“汗、會、樂”的目標。在游戲的選編中提倡游戲目的明確、運動量適當、符合年齡特點、內容新穎有趣、難易適中、因地制宜選擇游戲場地和教具。游戲的教學分為三個過程:游戲體驗、創編理論學習、自編游戲的教學實踐。在第一階段主要是讓學生親身體會不同類型的游戲,得到游戲的感性認識。第二階段是對游戲的概念、意義、分類、特點、游戲創編的要求等方面提出要求,使學生從理論上得到提升。最重要是第三階段,讓學生在課堂中進行自編游戲的教學實踐,由一名或幾名學生組織游戲教學,最后以學生自評和互評作為能力實踐的成績。學生能夠在掌握游戲的基礎上自己組織創編游戲,為以后的幼教工作奠定基礎。
五 動手能力
職業院校學生的動手能力相對較突出,平時注重實踐操作,動手能力也是幼兒教師的一項基本能力,在各學科都有體現,美術課可能更加突出。在體育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養成好的動手習慣,我們讓學生自己進行游戲的改編和創編、進行體育活動的試講、學生自己制作體育器械,并講述其用法。比如學生在學習投擲練習時,自己制作紙飛機,用廢紙團做實心球;在游戲中學生自己做道具;廢舊的礦泉水瓶的利用等。課堂教學要充分利用一切機會去激發學生想象的興趣,釋放創造的潛能,讓學生看到創造想象的魅力。
隊列、游戲、動手能力相結合,創編幼兒操與健美操、形體訓練、模仿操練習相結合;組織教學能力的訓練與游戲活動相結合等,這就要求我們繼續提高自身素質,積極融入新課程改革的熱潮中,進一步探索幼師體育教學的新路子,培養出能適應時展的綜合素質較高的優秀幼兒教師。
幼師體育教學目標不僅包括發展學生身體素質的基本目標和組織幼兒進行基本體育活動練習的拓展目標;幼師體育教學目標還應該包括發展幼兒教師體育基本技能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王占春主編.體育教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99
[2]高玉祥、程正芳、鄭日昌.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37
[3]廖遠秀.幼師體育優化課堂教學探索[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05(4):59
[4]趙昀.幼師體育教學改革初探[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5(3):138~140
論文摘要:幼兒教師職業認同感低、惡性流動等問題與學前教育專業的師資培養是密不可分的。職業學院學前教育類學生對本專業的興趣與其生源地、高考前專業相關;有過幼兒園實踐經驗的學生更傾向于認為幼兒教師工作太辛苦;多數學生認為幼兒教師待遇差,這些都影響了學生的專業興趣及職業愿望。
學前教育對個體成長的作用伴隨著腦科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專業的長足發展而愈加受到人們的重視,社會對幼兒教師的要求也隨之增高并表現出理性化傾向,反思型、研究型的專業化幼兒教師成為時代的呼喚。然而目前幼兒教師隊伍不穩定、幼兒教師惡性流動等問題卻給學前教育的進展帶來了困難,這也進一步使以培養幼兒師資為主的職業教育面臨空前的挑戰,并陷人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作為未來的幼兒教師,目前學前教育類學生在專業認同方面處于什么狀態?我們采用自編問卷對廣東大專層次學前教育專業大學一、二年級的212名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以探尋造成其職業認同感偏低的原因。本次調查中,男生2人,女生210人,年齡18-23歲,有效問卷199份,問卷有效率為93.87%。調查按班級進行團體測試。問卷內容涉及基本信息、專業興趣、專業壓力、求職意向等方面,答題后回收問卷,剔除無效問卷,數據采用SPSS 10.0版本軟件進行分析。
1.專業興趣及原因
問卷題目“你對學前教育專業的喜歡程度如何”、“你未來工作時是否愿意從事學前教育專業”分別用以了解學生的職業興趣和職業目標,從“很喜歡”或“很愿意”至“很不喜歡”或“堅決不做”采用5等級劃分,其頻數分析見表1。
另外,我們分別把學生的專業興趣與學生年級、是否參加過幼兒園見習或實習進行t檢驗,沒有顯著差異;而專業興趣與生源地及學生高考前的專業之間存在顯著差異。職業目標與年級、是否是見實習、生源地、高考前專業之間均沒有差異(見表2)。
問卷中“如果你愿意從事本專業,主要是因為”、“如果你不愿意從事本專業,主要是因為”(可多選)兩題是用來了解學生喜歡或不喜歡本專業的原因。
我們把每種原因的選擇人次進行了統計,并按照是否是見實習、年級、生源地、高考前專業分別作頻數分析,進行X2檢驗。在喜歡本專業的原因方面,四種分類均未有顯著差異(p>0.05 ),喜歡孩子、喜歡做教師、從事本專業很開心是吸引學生從事本專業的主要原因;而在不喜歡本專業的原因方面,有過實習經驗的同學更認為幼兒教師工作太辛苦、待遇差,二年級的學生此方面體會比一年級的學生深刻,差異非常顯著,同時這兩種原因的選擇比例也分別排在第一、二位。另外,更多來自農村的學生和非幼師專業畢業的學生認為“大學畢業做幼兒教師沒面子”,顯著高于來自城市的學生和幼師畢業學生的選擇人次;來自農村的學生更傾向于認為幼兒教師對各方面的才能要求太高,詳細結果見表3。
2.專業壓力與壓力來源
問卷中探討學生壓力來源的題目共有7個選項,彈唱跳技能不強、經驗不足、幼教知識不豐富分別排在壓力來源的前三位(見表4)。
3.職業愿望
問卷題目“你希望畢業后從事什么工作(可多選)”提供了8個選項,了解學生的職業愿望,其中公立小學、公立幼兒園仍然是多數學生的首選,詳見表5.
4.分析與思考
4.1專業興趣
從調查結果來看,近一半的學生對學前教育專業抱“可以接受”的態度,并沒有表示非常明確的專業意向,表示喜歡或很喜歡的約43%,只有不足8%的學生表示不喜歡或很不喜歡本專業。這與調查中問及是否愿意從事本專業的工作時所獲得的數據(40%左右表示很愿意或愿意從事本專業,8%左右的學生認為自己不愿意或堅決不愿意從事本專業的工作)基本一致??梢妼W生在進人學前教育專業領域時,并非完全抵觸該專業。
這種專業興趣在一、二年級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是否經過見習實習影響也不明顯。然而從生源地和高考前的專業來看,城市的學生比農村的學生專業興趣更強烈,幼師畢業后進人大專學院本專業學習的學生比高中畢業的學生更喜歡本專業。這兩方面的差異,前者可能是由學前教育在城市更普及、大家對該專業更認可造成的;而后者的差異則說明,在對學前教育的興趣方面,我們能夠從經過三年專業教育的幼師學生身上看到明顯的效果。
4.2影響專業興趣的原因
從問卷中所列舉的喜歡本專業的原因來看,近60%的學生認為自己喜歡孩子,近一半的學生表示喜歡做教師,1/3左右的學生承認從事本專業很開心,本專業容易就業。這對如何開展本專業的教育帶來了一定的啟示。我們在教育中可以從教師職業的吸引力、教育工作的趣味性方面來加強學生對學前教育專業的認同感。然而問卷調查也發現,在“本專業有前途、有創造性”方面的選擇人次卻偏低,全都不足15%。這意味著學生對該專業的認識不夠全面、深刻,有必要開展更加細致而深入的專業教育,引導學生認識到學前教育事業的朝陽屬性和美好前景。
在不喜歡本專業的原因選擇中,約55%曾經見習實習過的學生認為幼兒教師工作太辛苦,遠遠高于未實習過學生的選擇的25%,差異非常顯著。在此方面,二年級學生的選擇人次也遠遠高于一年級,幼師畢業的選擇人次高于非幼師畢業的選擇人次。從中不難總結出:有過幼兒園實踐經驗的學生更傾向于認為幼兒教師工作太辛苦。因為二年級學生、幼師畢業學生都已經有過去幼兒園實習的經驗。思考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至少有兩個方面:一則可能在于學生缺乏吃苦耐勞的奉獻精神;二則說明目前幼兒教師職業的任務和職責越來越多,使一線教師感覺工作太累,沒有職業成功感,這也與目前國內對幼兒教師的研究一致(黃紹文,2006;陳小異等,2007)。
另外值得關注的問題在于,有一半以上的學生認為幼兒教師待遇差,實習過的學生、二年級的學生的選擇人次分別高于未實習過的學生、一年級學生的選擇人次,差異非常顯著。這在很大程度上與幼兒教師的生存狀態相一致。目前我國幼兒教育事業的總體特征是辦園模式多元化。廣東省自辦園體制改革之后,多數企事業單位的幼兒園被“剝離”,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某些幼兒園開始追求辦園效益最大化,自負盈虧使幼兒園給幼兒教師的薪酬隨市場而浮動,再加上社會上對幼兒教師社會認可度偏低,認為只要能帶好孩子吃喝拉撒即可,導致教師待遇不穩定。據2004年對廣東、湖南等地幼兒教師抽樣調查顯示,城市幼兒教師的收人水平一般比小學教師低20%左右(彭世華、皮軍功,2006)。幼兒教師地位低、待遇差、工作苦的狀態已經與幼兒師資的培養和發展形成了惡性循環。
4.3專業壓力
本調查中學生認為學前教育專業壓力較大、與其他行業相似、壓力較小的分別約占1l3。而在壓力來源中,有近70%的學生選擇了自己的彈唱跳技能不強,近60%認為自己經驗不足,50%左右認為幼教知識不豐富,有45%的學生認為教學技能少、幼兒教師責任重也分別帶來了壓力。隨著幼兒教師專業化的呼聲越來越高,人們對幼兒教師的認識早已從能歌善舞型轉變為反思科研型,然而超過2/3的學生仍然覺得彈唱跳技能是自己從事該專業的主要壓力之一,反思其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是學生對本專業認識不夠深刻造成的,而目前就業形勢也有推波助瀾之勢。有研究者指出,注重技能的學前教育機構處于低水平的發展階段(黃紹文,2006),然而目前幼兒園招聘教師時,多數都把彈唱跳技能作為篩選人才的重要標準之一,這又使培養幼兒師資的院校進人了尷尬境地—以就業為導向的師資培養院校何去何從?如何在學前教育專業生源不斷下降的壓力下(呂蘋,2004;張雪萍,2005;蔣建其,2007),更好地把理論與專業技能并重的培養體系充實、完善并成功實施?
4.4職業愿望
[論文摘要]職業認同程度是決定一個人職業發展成敗的重要指標。社會學視野下的職業認同主要是指角色認同。當前幼兒教師由于經濟地位、社會聲望偏低而出現了角色失調、角色沖突等問題,甚至出現了行為偏差。要增強幼兒教師的職業認同感,就必須切實提高幼兒教師的經濟地位和社會聲望。
一、問題提出
心理學家米勒認為認同感是一種社會心理穩定感,具有群體性或社群性,即“認同的本質不但是‘心理’的,它也包含‘群體’的概念,是一項‘自我的延伸,是將自我視為一個群體的一部分’。這是認同的核心。”從社會學的視野來看,社會學的認同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角色認同(role identity)方面,即參照群體將社會認知內化為自己行動的社會過程。認同是教師在社會生活中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的內在接納。一個形成了職業認同的教師能成功扮演教師的角色,將他個人的全部力量都調動到教書育人所扮演的角色中來,感受工作帶給他的成就感、滿足感以及幸福感。反之,缺少職業認同,教師在工作中就會出現角色失調、角色沖突,甚至產生行為偏差。
幼兒教師的職業認同是指幼兒教師對自己所從事的幼教事業有主觀上的內在接納,從而自覺服務于幼教行業的一種精神狀態。眾所周知,學前教育的健康發展離不開一支對幼教事業具有高度認同感的教師隊伍,但目前由于幼教行業在社會上的經濟地位、社會聲望不高,導致相當部分幼兒教師,特別是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對幼教行業認同程度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幼教行業的健康發展。功能主義的奠基人迪爾凱姆說,社會之所以會產生分層,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在任何社會中總有一些工作比其他工作顯得重要。對從事重要工作的這一部分人,社會會給予他們較高的收人和地位。第二,社會中的人在才能、知識、智力和技術水平上存在差異,讓最有才能的人去承擔最重要的工作是社會分層的基本原則。由此理論出發,從當前幼教行業的經濟地位、社會聲望對幼兒教師職業角色扮演的影響人手,研究幼兒教師的職業認同對幼教事業發展的影響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當前幼兒教師職業認同存在的問題
2004年,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的梁慧娟、馮曉霞等對北京市50所不同體制幼兒園的447名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48.4%的被試表示不時有離職的念頭;26.9%的被試后悔當初選擇了幼兒教師這一職業;部分人甚至表示,只要能找到一份待遇還可以的工作就想改行。[3)同年,浙江省寧波市教育工會也在全市范圍內對“鄉鎮中心幼兒教師權益狀況”進行了一次調查,結果顯示:736名教師中,在一所幼兒園連續工作5年以上的占41.09%。其中公辦幼兒園教師連續在一所幼兒園工作1年及以內、1}2年、2}5年、5年以上的分別為2.9%,4.3%,19.3%,73.5%;對集體辦幼兒園來說,這一比例分別為15.6%,12.2%,23.6%,48.6%;對民辦幼兒園來說,這一比例分別為21.7%,15.1%,31.1%,32.1%。由此可見,幼兒教師的穩定性比較差,也從側面反映了幼兒教師職業認同度較低。
筆者于2007年9一l0月份曾到河南、河北、浙江、天津等地調研,訪談了部分幼兒教師,發現在幼兒園工作5年以上的教師對幼教事業有著一種深深的責任感,角色滿意度高,但對幼兒教師這一角色的經濟地位、社會聲望明顯不滿意;而與年輕教師,特別是工作1—2年的年輕教師交談時,她們普遍感到壓力大、工作任務重,待遇低,既沒有經濟地位,也沒有社會聲望,有明確的離職念頭。她們普遍認為,幼兒教師是長時間與孩子密切打交道的人,最容易出現職業倦怠問題。所有這些都表明,幼兒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的職業認同感比較低,對自身扮演的角色不滿意。
三、影響幼兒教師職業認同的原因分析
從社會分層的標準來看,導致幼兒教師角色扮演出現角色失調、角色矛盾的最根本原因是幼兒教師的經濟地位和社會聲望在整個職業體系中處于較低位置。
(一)經濟地位低影響了幼兒教師的職業認同
目前,幼兒園老師普遍感到收入太低,壓力太大。據如皋市統計局統計,2003年如皋市城鎮以上集體企業職工的平均年工資是23486元,幼兒教師的收入不僅遠遠低于這個水平,68.7%的集體辦幼兒教師和77.4%的民辦幼兒教師甚至每年只能領取l0個月的工資,與《教師法》規定的教師享受“寒暑假帶薪休假”相違。民辦幼兒教師的社會保障水平通常也很低,參加養老保險的比例僅為70.6%,參加醫療保險的比例僅為52.9%。
在與社會上一些中產階層人士談及幼兒教育時,他們一般都認為幼兒教育就是看孩子,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前社會的主流觀點,即經濟地位高低取決于職業的重要程度。與這種不被社會看重的職業地位相比,目前幼兒教師工作任務繁重,完成任務的時間太緊,班額過大,文案工作過多,普遍存在“角色超載”現象。這種“角色超載”與經濟地位的不相稱更是弱化了幼兒教師的職業認同。
(二)社會聲望低影響了幼兒教師的職業認同
社會上很多人都認為幼兒教師職業地位低,是社會的“小角色”:“幼兒教師就是阿姨,就是高級保姆,一天到晚就是哄哄孩子,沒啥本事”。甚至有個別青年教師談戀愛時,聽說對方是幼兒教師就搖頭,認為這種職業要喂孩子吃飯、幫孩子擦屁股、哄孩子睡覺,太煩瑣了,沒有水平。這就導致相當部分年輕骨干教師放棄了幼兒教育專業,跳槽到了其他行業。
筆者在與幼兒教師訪談時,幼兒教師自己也表達了相同的感嘆,比較典型的觀點就是:“很多人都覺得我們很輕松,整天和小朋友唱歌跳舞什么的,很大一部分人不能理解我們!”“真正理解的人較少,要視幼兒園的環境和家長的素質而決定,通常素質較高的家長,相對會比較重視!”目前,社會上普遍認為幼兒教師的專業化水平不高,從事幼教工作普遍不需要太強的專業化訓練就足以勝任,這是導致幼兒教師這一角色社會聲望不高的重要原因。
四、提高幼兒教師職業認同的策略
(一)必須切實提高幼兒教師的經濟地位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衡量一個人的經濟地位最重要的指標是個人收入,而個人收入取決于個人所在的行業或單位。在眾多行業中,幼教行業的重要性在普通大眾的心目中要遠遠弱于其他行業,這使得幼教行業自然在整個行業系統的經濟分配中缺少話語權。在這種情況下,公辦幼兒園的待遇尚有保證,但相比其他行業,收入也明顯偏低。據宋廣文、魏淑華的研究,工資滿意度越高,教師的職業認同程度越高?!?I幼兒教師普遍較低的收入導致其經濟地位低下,這又嚴重影響了她們的職業認同,進而影響了她們的生活幸福感。因此,要提高幼兒教師的經濟地位,最根本的就是把學前教育納人義務教育體系,由國家財政保障幼兒教師經濟地位不處于弱勢地位。
(二)必須切實提高幼兒教師的社會聲望
社會聲望是指一個人從別人那里獲得的良好評價與社會承認。它在社會中以多種形式出現:公眾的接受與名譽、尊重與欽佩、榮譽與敬意。而要提高幼教行業的社會聲望,首先必須真抓實干,切實提高幼兒教師隊伍的專業化水平。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曾指出:社會職業有一條鐵的規律,即只有專業化才有社會聲望,才能受到社會的尊重。如果一種職業是人人可以勝任的,那么它在社會上就是沒有地位的。要改變社會對幼教行業固有的看法,不能畢其功于一役,應有長遠的戰略,最為根本的一點就是加強幼兒教師的專業化程度,當前最緊迫的就是提升幼師生的專業化水準和學歷水平。
其次,政府應切實提高高校幼師生的待遇,提高幼師的社會聲望。目前,教育部為了吸引優秀生源報考師范類院校,在教育部直屬的高校中對師范類學生免除學雜費,并補貼生活費的政策應該在幼兒師范學校推行,以政策行為抬高幼師生的社會聲望。
一、轉崗幼兒教師的工作現狀
通過對近三年內轉崗至我園的21名教師進行調查,我們發現:第一,這些轉崗幼兒教師對自身專業發展需求持認可態度。他們愿意通過多種途徑,如參加繼續教育、園本教研、外出培訓等活動來拓展加深學科專業理論和實踐知識,更新教育觀念,提升自身的綜合實踐能力。第二,這些轉崗幼兒教師的專業知識結構不強,缺乏骨干教師。參與調查的21名轉崗幼兒教師中,35歲以下的年輕教師有20人,28周歲以下的教師有5人。專業知識結構方面,初始學歷是大專的僅有2人,不到1%,且為英語專業,其余都是中專學歷,沒有真正從幼兒師范畢業的教師。第三,這些轉崗幼兒教師存在一定的職業倦怠、工作不適應的現象。有70%的教師存在職業倦怠,缺乏職業認同感。相比于中小學,幼兒園工作時間長,工作內容瑣碎具體,家長工作更直接、更細致,教育方式更加靈活,安全責任壓力更大。面對這些變化,個別老師感覺自己缺乏能力,因而疲于應付。雖然付出很多,但是收獲很少,他們感到很無助,無法自我調適工作中的壓力。教師年齡結構成熟化,這是可喜的一面。但教師的知識結構不夠全面,短期內無法適應工作壓力,嚴重影響了教師的專業發展。
二、立足園本培訓,促進轉崗幼兒教師專業發展
1.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提高轉崗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積極性
有效激勵機制的建立是促進轉崗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手段。為此,我們通過多種途徑激發轉崗幼兒教師的工作潛能:首先,保障轉崗幼兒教師擁有個人專業發展自,讓他們自己制訂成長計劃;其次,對轉崗幼兒教師優先提供外出學習、觀摩、進修和參評優秀教育活動、教案、論文等機會;再次,對表現出色的轉崗幼兒教師給予優先評模、評先、骨干教師培養等機會;最后,在績效發放方面,對進步顯著的轉崗幼兒教師也會給予獎勵。這一系列的措施有效地激發了教師參加專業培訓以提升自身專業能力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轉變教育觀念,使轉崗幼兒教師盡快適應幼兒園工作
轉崗幼兒教師的職業認同感普遍較低,他們對幼兒教育的內涵理解不夠。一些教師不了解幼兒生理、心理、認知發展理論,認為“幼兒園里就是教孩子學個兒歌、講個故事,只要孩子高高興興、磕不著碰不著、玩好就行了”。他們的教育理念與方式仍停留在“重保輕教”層面。他們雖然很負責任,但其教學隨意性大,存在“小學化”和“保姆型”的教學傾向。鑒于此,我園積極創設寬松愉悅的工作氛圍,讓他們交流自己的困惑和需要,隨后通過園本培訓等方式轉變他們的教育觀念,讓他們形成對幼兒教師職業的正確認識,提高其專業思想和保教技能,使他們能盡快地適應幼兒園的教育教學工作。
3.在教師調配上,以老帶新,縮短轉崗幼兒教師的適應期
在轉崗幼兒教師適應新崗位的過程中,班級常規、教育教學的秩序等都會被打亂。但教師1~3年的適應期不能讓孩子們的成長受到太大的負面影響。為此,我們讓幼教時間長的老教師、優秀教師與新調入的轉崗幼兒教師搭班,從幼兒的常規管理、家長工作的開展到教育教學的實施等過程都有老教師作指導和引領,幫助轉崗幼兒教師解決實際問題。在老教師的帶動下,轉崗幼兒教師很快適應了班級工作,并主動參與到幼兒園的教育科研工作中。
4.采取多種培訓方式,促進轉崗幼兒教師的專業發展
我們組織教師參與各種教育技能培訓,采取定期學習、聘請專家入園指導、案例分析、討論交流等方式進行幼教法規、基礎幼兒教育理論學習、教學活動設計、課件制作、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教育教學論文撰寫等方面的培訓。多數幼兒教師在家庭中都身兼女兒、妻子、母親、兒媳等數職,家務纏身,不可能抽出太多時間系統地學習專業知識,所以我們先梳理出學習提綱,讓教師有目的、有綱領地學習,掌握必備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時,搞好繼續教育課程的學習,通過自學、集中學習、集中研討等方式進行。
經過兩年多的探索和實踐,我園轉崗幼兒教師的綜合素質明顯提高,來自幼兒園及幼兒家長的信任和鼓勵使他們增強了職業認同感和自豪感。經過培訓,這些轉崗幼兒教師已初步掌握了幼兒教育學、心理學、衛生學方面的部分專業知識和基本的專業技能,樹立了正確的教育觀念,教育實踐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已經能夠適應幼教工作。
三、一些思考和建議
根據我園的研究及實踐經歷,對相關單位和機構,我們也有一些思考和建議。
1.對師資培訓機構的建議:培養更好的幼兒師資,提供更多的職后培訓
在職前培訓上,正如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彭兵老師所言,幼兒教師工作的特殊性和職業屬性的多樣化,決定了教師個人的綜合素質在專業化的進程中的重要地位。我們目前的幼兒園教師多是初中起點經過三年職前培訓直接就職的中專生。因而,幼師學生多數是文化成績起點較低的學生,他們的文化素養有限成為制約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有些職業學院的幼師專業,中專3年,在校學習一年半,實習一年半,有的甚至只在校讀一年;大專5年,在校三年半,實習一年半。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短,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學得不夠扎實,因而,其實踐能力也難以得到很好的提高。但是,幼兒園師資隊伍的培養關鍵仍然在幼師學校。因此,幼師學校和教師進修學校等師資培訓機構也應該進行課程改革,將課程的重心移至教師專業發展上來,著眼于教師教學實踐能力的提高,扎扎實實地搞好教學工作,培養出高素質的幼師畢業生。
在職后培訓方面,我們認為各大培訓院校專業的開設,要符合國情、省情及地方教育需求。而且,職后培訓不應只關注廣大幼兒教師的學歷達標,更應關注幼兒教師的知識技能和教育實踐能力的提升。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社會需求。
2.對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建議:教師聘用要符合幼教發展實際
中小學教師轉崗到幼兒園任教,必然會有一個適應轉型的過程。而且,有一部分教師工作穩定性不高,他們有工作調動、繼續轉崗的想法。所以,投入很大精力和財力培養這些教師,其結果往往是徒勞無功。因此,要根據幼兒教育發展的特點大力發展學前教育的師資培訓。鹽山縣從2000年開始,中高等院校畢業生不再包分配,幼兒園的師資來源只有中小學的轉崗教師,即使每年都有招聘特崗教師,但他們也都下了鄉鎮,根本不會到縣城幼兒園里來。因此,我們建議地方政府解鎖幼兒教師錄用政策,停止將中小學教師轉崗到幼兒園任教,招聘專業院校畢業的幼兒教師充實幼教隊伍,為幼兒園輸入一些優質的教育資源,讓幼教事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