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2 14:09:5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國會計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會計論文的現狀
目前我國會計論文主要分為學術論文和畢業論文。學術論文又稱科研論文、研究論文、專題論文,是會計學界和從事會計工作的專業人員及科研人員總結科研成果,送交國際、國內學術刊物、學術出版社或學術會議發表或宣讀交流的論文。
畢業論文主要是指學位論文。在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畢業前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親手完成論文寫作。學位論文是各類畢業生或同等學歷人員為申請授予相應學位而寫出的論文,即學士論文、碩士論文、博士論文等。對于學士論文,要求能較好地運用所學基礎知識技能,解決不太復雜的課題;對于碩士研究生論文,要求能夠充分地反映獨立從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對研究課題要有一定的見解;對于博士研究生論文,則要求反映作者淵博的知識和較強的科研能力,在該學科某一領域有獨到的見解,在理論研究上有突破,形成創造性成果,對會計學科的發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此外,畢業論文還包括在我國接受高等??平逃斀涱悓W生的畢業論文。
二、會計論文作用和特點
(一)會計論文的作用
1.會計論文的寫作是會計研究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會計研究的必要手段。隨著我國會計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發展,廣大理論和實務工作者及會計學者,緊密結合我國會計改革和發展的實際,圍繞貫徹執行新《會計法》、《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企業會計制度》、《企業會計準則》、《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等法律、法規,通過撰寫會計論文,對企業會計制度轉軌和企業改革(如兼并、破產、關閉、出售、公司制改建、債轉股、上市、股份合作制、企業集團)中的財務管理、資金成本管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及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等方面,以及會計新領域(涉及金融衍生工具會計、人力資源會計、環境會計和社會會計等)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
2.會計論文是總結會計經濟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發展會計理論,以指導會計實踐工作的重要工具。在我國,有上百家財經類期刊刊登會計論文。中國會計學會秘書處為了總結前一年度的會計理論研究成果,每年還組織前一年度會計學論文評選活動,并將獲獎論文匯編成冊出版,由此激發了廣大會計工作者進行理論研究的熱情,推動了會計理論的發展,并以正確的理論支持和指導會計改革深入進行。
3.寫作會計論文是培養會計專業人才的有效途徑,是考核會計專業人員和會計專業本科畢業生及研究生等業務能力和學術水平的重要依據。
(二)會計論文的特點
1.學術性。學術性即科學性,是指在論文中所表現出來的系統、嚴謹的理論體系。會計論文的學術性不僅表現在應用價值上,而且表現在理論價值上。主要表現為:
會計論文的寫作目的是建設與發展會計學科領域,描述會計經濟活動中某一新的現象、新的發現,對會計學科的發展具有實踐上的價值;
在理論上,對新的發明和創造有深入的理性分析,運用已有的理論知識,通過嚴密邏輯推導,求得規律性認識,豐富原有理論體系或者建立新的理論體系。
一、引言
自從20 世紀90 年代初美國著名會計學者瓦茨和齊默爾曼所著的《實證會計理論》被翻譯介紹到中國會計界以來① ,實證研究這一研究方法及其相關的問題就受到了會計學術界廣泛的重視。近10 年來的發展,實證方法已逐步為中國會計學術界所接受并得到了相當的應用。據筆者不完全統計,1999 年全年和2000 年1~6 月,代表中國內地經濟學最高水平的學術雜志《經濟研究》,已經發表的采用實證研究方法的財務、會計論文(包括財務會計專業研究人員撰寫的微觀經
濟類專題的論文) 就有20 篇。由于學科劃分以及對論文主題所涉及領域方面的認識,這種統計可能不甚精確,但不可否認,作為相當注重研究方法(尤其強調實證研究方法) 的國內一流經濟學學術期刊,正在刊登越來越多的實證會計研究論文卻是無可辯駁的事實。同樣,被公認為中國內地會計學最高水平的學術理論刊物《會計研究》,收錄發表的采用實證研究方法撰寫的會計論文也越來越多。近年來采用實證研究方法撰寫的會計學博士學位論文也日漸增多。種種跡象表明,實證會計研究正試圖取代規范研究,成為會計學術研究的主流范式。
筆者認為,在實證研究這一方法被引進中國將近10 年的今天再討論這個問題,已經不能僅停留在方法的介紹或規范和實證兩種研究范式孰優孰劣的比較評判層次上,而應當將學術研究中,中國會計學者在方法應用上存在的問題揭示出來,并總結消化、吸收西方會計研究中的先進方法。正因為如此,筆者總結了中國學者應用實證方法撰寫會計學術論文時存在的問題,同時,針對性地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和看法。筆者希望借助評論同行文章這種特殊的方式,為在會計學術研究中建立并形成良好的學術批評風氣盡一點綿薄之力。
二、價值判斷和事實判斷
在中國接受實證會計研究方法近10 年的過程中,學術研究的方法論的爭論可謂層出不窮。種新的學術范式之所以能夠得以誕生并進而得到長足的發展,其原因需要認真予以分析和總結。筆者以為,搞清楚包括經濟學、會計學在內的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價值判斷和事實判斷的關系,是展開討論的基礎。
價值判斷是對某種特定事實內容所作的“公正”或“不公正”、“合理”或“不合理”、“好”或“壞”、“好些”或“壞些”等的評價和預言。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在政治、法律、道德的觀念中,價值判斷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表達政治要求、決定合法與非法、罪與非罪、道德高尚還是低下等不可缺少的語言工具,也是進行行為選擇和政治選擇的前提。但是,在作為經驗科學的經濟學研究中,占重要地位的首先是事實判斷,而不是價值判斷。
從認識邏輯來看,價值判斷僅僅是一種根據特定的價值標準作出的判斷性評價和立場取向。它既不能排除別人對相同的事實持相反的立場,也不能提供可由其他主體進行事后檢驗的有關事實和信息,因而不具有科學預言能力。相反,事實判斷則包括了可由各個主體進行事后檢驗的有關事實和論斷,即事實是怎么回事,它已經怎樣或將來會如何,因而能夠在經驗上被證實或證偽。不僅如此,價值判斷也不能從事實判斷中推導出來,即事實在邏輯上并不包含它的評價。
強調事實判斷在包括經濟學、會計學等在內的社會科學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不意味著在理論研究的整個活動和過程的所有方面都不應有價值判斷。一般來說,在研究對象的選擇、認識目標的確定、研究方法和分析結果的選擇等領域和方面,需要進行價值判斷。因為每個研究者既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和愛好選題,也可以根據政治、道德和信仰選擇實際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此時沒有價值判斷是不可想象的。比如說,當前中國會計實務中會計信息失真現象泛濫,作為會計學界的研究者,展開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和討論既有理論上的價值,又有現實的意義,同樣也符合社會大眾對消除這種現象的情緒需要。但是,在學術理論研究的內容領域,也就是在認識過程和理論形成過程之中,卻不允許價值判斷插足。如果在內容領域借助于價值判斷,就會使認識過程從一開始就引入“信仰”問題,這只會使認識過程扭曲,得不出科學的結論。再以當前中國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為例,如果從一開始就建立了會計造假是由于會計人員的法制觀念薄弱,或是由于傳統的會計制度已經無法適應建設市場經濟的改革需要的所謂“先驗信仰”,那么,按照如此的基礎作出的分析必然會在結論上發生偏差。另外,有人強調科學家的價值觀和歷史觀,指出一些偉大的學者都有著鮮明的價值觀和強烈的歷史責任,但沒有說明這樣的價值觀和歷史責任在他們的科學生涯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仔細加以考察,這樣的價值觀和歷史觀對他們選擇科學課題、堅持科學信仰和從事艱辛的科學探索起了重要的作用,而對其科學認識和理論創造過程本身則起不了什么積極作用。他們正是在拋開了價值判斷而專注事實判斷的情況下,才有了科學的創造。因此,在一些社會學科的研究中,在獲取信息和認識客觀事物內在聯系的范圍內,保持價值自由前提,避免進行價值判斷是必要的。
從方法論的角度分析,規范研究是根據“應該如何”提出命題,而實證研究則以“是怎樣的”來提出命題,這兩種命題提出方式上的差異,決定了實證研究從一開始就是以價值自由為前提的。作為經驗科學的會計學研究,以價值自由為前提能夠保證采用實證方法所作的理論探索是一種以事實判斷為基礎的研究活動。雖然,研究者在具體從事研究工作的過程中以及結論的形成上,會犯下方法上的錯誤和產生各種邏輯上的漏洞,但這些問題并非是由于實證方法本身產生的,而是屬于方法運用不得當造成的。理論研究中,以價值自由為前提的實證研究方法,是知識累積的重要手段,也正因如此,實證研究才能成為許多社會學科進行學術理論探索的主流方法,才能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并得到學術研究人員的廣泛認可和接受。
三、理論實證和經驗實證
在規范研究還是實證研究的論爭中,引起認識混亂的原因恰恰是對實證研究方法本身了解的不夠深入、認識的不夠清晰。
實證分析可以分為理論實證(或邏輯實證、分析性實證) 或經驗實證(empirical) 兩個相互聯系而又可以獨立進行的部分和階段。前者的任務在于提供一個概括的體系或框架(framework) ,對現實關系究竟是怎樣的問題,作出理論上和邏輯上的分析和解答;后者的目的在于對理論實證得出的結論和假說進行經驗檢驗,以確定其真理和謬誤所在,亦即證實或證偽。因此,進行實證分析,首先要建立理論模型,提出理論假設,進行抽象的、深入的理論分析,然后在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經驗檢驗,證實或者證偽假說,得出帶規律性的結論,亦即達到理論上的解釋能力和預測價值。
雖然理論實證和經驗實證可以分別進行,但同時二者又是相互聯系的。因為經驗觀察到的事物總是具體的,各種因素的影響和作用都包括在其中,只有進行抽象的理論分析,從理論上說明了每個因素的作用和相互關系,才能真正理解并把握事物的內在規律性。不僅如此,理論概念和理論范疇并不一定能夠作為實證分析的指標和工具。因為,理論概念必須抽象掉許多次要因素,而經驗研究所定義的指標及其據此獲得的資料和數據往往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在進行經驗實證時,必須注意從理論概念向實證指標的過渡,實證指標的選擇和設計必須盡量與理論概念相接近。這樣,才能保證實證結論的嚴密性。
當前,不少中國會計學者進行的經驗實證分析,都存在一個共性的問題,就是缺乏應有的理論指導和理論分析的框架,尤其是缺乏足夠的微觀經濟學、金融理財學等會計的“基礎學科”的理論分析框架和經過嚴謹理論研究之后得出的切合中國實際情況的理論②。缺乏基礎性理論框架,就變成了為實證而實證。盡管這類研究中,作者搜集了數據,構造數學模型并作了回歸分析,但是由于缺乏理論指導,給人一種玩弄數字游戲的印象。因而,其結果的解釋能力和預測價值就值得懷疑。對會計研究而言,由于缺乏經濟學和財務學的理論框架和相應的經驗實證的結果,造成了不少研究要么不加分析地把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的相關理論框架作為展開研究的基礎性理論,要么簡單地以“中國特色”為由,籠統含糊地將現實觀察到的現象加以總結描述,即作為被檢驗的假說。如果說,在中國實證會計研究剛剛起步的時候,把西方學者用英語發表的實證研究論文的模型或分析框架拿過來,照著他們撰寫實證論文的典型步驟和程式,加上中國的經驗數據,做一遍練習題,是一種學術革命的先驅行為的話,那么,在經過了起步階段的摸索之后的今天,再繼續這種“照著例題做習題”的方式進行研究,就不得不說這是中國會計學術研究的悲哀了。
針對會計研究缺乏中國的理論經濟學和金融財務學理論支持的問題,筆者建議,一方面,擴大“會計學研究的經濟學視野”③。應當看到,經過20 年來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學研究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和飛速的發展。從各種中國經濟學理論成果中汲取豐富的養分,加以整理、總結,綜合利用,可以提煉出具有相當解釋能力的理論供會計學研究參考。另一方面,若沒有現成的或比較現成的經濟和財務理論,會計學者就必須立足自身,加緊研究,補上這一課。
最后需要澄清一個認識上的誤區。許多學生,包括不少已有一定學術地位的專家學者,只要看到研究論文中沒有數理統計的計量分析、數據采樣,便會認為是規范研究。這實際上走入了一個“形式”誤區。實證(positive) 是和規范(normative) 相對應的概念,兩者從研究方法的命題選擇上相互區別,但由于它們同時都可以進行歸納分析和演繹分析,所以在形式上,特別是在使用自然語言加以理論表述時,并沒有明顯的區別。另外補充一點,在西方,normative accounting 和positiveaccounting 本來的含義是前者是指現值會計(present value based accounting) ,即符合理想假設前提條件環境下的會計;后者是指現實世界中被各種原則、準則所約束,但同時又具有多種備選方案可供選擇和管理(management) 的會計。
四、學術范式的國際化和本土化
經濟學也好,會計學也好,都是“西學”。在改革開放的初期,誰能先看到國外的研究成果或者誰先翻譯國外的研究成果,誰就能在工作、學術研究上處于領先的地位。不管是否承認,當代學者,都以能用英文在國際一流學術刊物上為榮耀。既然將在國外刊物作為術研究的激勵之一,那么,作者就不得不遵守西方的學術規范、使用別人可以接受的表述方式,做到無論在自然語言還是理論概念甚至展開分析論證的方式上和西方保持一致,至少是要向西方靠攏。采用實證的方法進行學術理論研究,實際上也成為一個是否能夠融入主流的問題。
所謂融入主流,概括地說,就是要接受、采納和遵從主流的學術規范和學術傳統。主要包括學術的自由主義精神、理性主義前提、經驗主義內容和實證主義方法。
融入主流,首先要在上述四個方面接受并且掌握這些思維習慣。同時應當充分地認識到,中國當代的經濟改革過程,無論在實踐中還是在理論上,都是充滿巨大挑戰的,很多問題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傳統理論無法解釋的,甚至是傳統理論不曾提出的。這就給學者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機會,來記錄這段無法重復的歷史,發現并提出新的問題、形成新的概念并進行理論的創新。在這方面中國學者具有無法比擬的地域優勢。融入主流不僅意味著要接受和采納,而且主要是創新和發展。會計理論研究中,中國學者還做得不夠。比如,美國FASB 提出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是以“決策有用觀”為前提的,這是由著名的特魯布拉特報告經過廣泛的實證調查后提出來的。中國如果要采納或不采納這一觀念,同樣也需要以中國的實際情況為前提。如果能夠做一次中國的會計信息用戶的研究④ ,結論將會具有深遠的意義。
科學是沒有國界,也是沒有國別的。自然科學是這樣,社會科學同樣也是這樣。只有科學形成和發展的具體環境以及科學原理的具體應用是有國別特色的,受具體的歷史、社會條件制約的,任何國家的科學家,包括社會科學家,對科學發展作出的貢獻,都具有普遍的意義。因此,筆者不以為存在著東西方兩種經濟科學、會計學,也不相信在基礎理論層次上會有什么“中國特色的會計學”。例如,當今中國會計學研究最大的問題就是“會計信息失真”。這個問題其實在國際上也具有相當的普遍性,但在中國表現得更為顯著和突出。從事這一問題的研究,首先就不得不為“失真”找到或者說界定一個可供研究的概念,來衡量所謂的“失真”的程度。換言之,必須首先解決何為會計信息質量高或低的判斷標準。如果連這個基礎性的理論概念或標準都無法確定的話,進一步的有關“失真”的性質、原因、程度等一系列的問題就缺乏判斷的基礎,理論模型的建立就會存在相當的困難。那么經驗研究所必需的變量的選取一定存在錯誤和偏差,又怎能希冀得出科學、正確的結論,又怎能找到減少“失真”的藥方?
舉這個例子,無非說明兩點: (1) 美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中用以衡量會計信息質量的相關性、可靠性概念,在研究“中國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時,為了保持所謂中國特色,為了給人以本土化的感覺,就要使用真實性概念,那么,是否“失真”問題一定就要使用真實性概念? 如果覺得美國的概念和標準存在不足,就應該提出自己的理論主張與之爭辯,但是,筆者至今還沒有看到這方面有獨到見解的學術主張,更沒有看到邏輯嚴密的模型以及有充分證據的經驗驗證研究結果。關于“失真”的會計論文可謂汗牛充棟,但事實上許多研究者對這一問題都未真正地做到深入分析和高度抽象。判斷會計信息質量高低的標準是會計基礎理論問題,也是一個人類共同的學術課題,無所謂國界的區別,也是無法也無需本土化的。非要在基本范疇問題上強調所謂特色,只能是走入誤區。(2) 當我們有朝一日對判斷會計信息質量高低的標準取得相當的共識后,就必須堅持把眼光聚焦在中國這塊土壤上,對中國會計信息質量是高還是低、會計信息質量差的程度、引起的原因、解決的途徑等問題進行研究。
五、會計學術界和實務界的研究分工
從會計研究的發展史來看,學術界在最初的研究中積極參與規范研究,但是到了20 世紀70年代后,逐漸轉為實證研究模式,與規范研究分道揚鑣,把帶著技術開發性質的規范研究留給了實務界和規則制定機構⑤。筆者對上述“分工論”,即學術界主要采用實證會計研究方法進行理論研究,而實務界則主要采用規范研究的方法進行新的會計方法的開拓和對已有實務的規范,給予肯定。
這種分工,既具有學理上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又有別國成功的實踐經驗。在學理上,既然說實證方法解決“是什么樣的”這類問題,必然的就把會計系統作為一個自變量,放到了整個社會經濟環境這個“大函數”、“大方程”當中,研究會計系統的變化怎樣影響整個經濟和社會環境的,或者反之,找到社會經濟環境中是什么因素以何種方式影響會計系統的邏輯關系。正是由于實證研究方法,把傳統的會計研究的范圍擴大到了經濟、文化、法律等整個社會。而傳統的規范研究,則更為關注應該使用何種會計確認和計量方法、應該采用何種會計信息的呈報方式等會計系統內部的問題。對于解決會計實務問題,規范研究來得更為直接有效。所以,基于兩種研究方法本身的特點,學術界更多地使用實證方法而實務界更多地使用規范方法是有內在必然性的。對于會計這樣一門實踐性和時效性都很強的應用經濟類學科,實證研究和規范研究從來都是相互補充的研究方法。重實證、輕規范或者重規范、輕實證都是不正確的學術偏見。正如廈門大學教授曲曉輝所言:“實踐證明,規范研究方法雖然存在一定的局限,但仍然不失為一種科學的研究方法,是進行科學研究不可或缺的手段。最近二三十年來,我們的規范會計研究并非太多而是太少,我國現存會計文獻資料中的學術性成果的數量遠遠遜色于介紹、議論類的文字表述。”⑥ 此外,就中國的現狀來看,學術界仍然需要為政府進行政策性、決策性研究,為實務界的對策性研究提供人力資源和智力資源。值得予以重視的是,學者在身兼數職,既要撰寫學術理論文章,研究基礎理論問題,又要為政府出謀劃策,還要在報刊雜志上撰寫專欄文章為大眾答疑解惑的時候,必須擺正角色的定位。
六、會計研究中的學術批評
學術批評對于學術的進步和理論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以至于無論怎么強調也不過分。它是學術研究和理論探索活動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是學者相互交往的主要方式。其作用在于:一是通過學術批評可以逐步建立一套嚴格的學術規范,使學者們的行為和學術活動有章可循,有規則可依;二是可以對學術作品進行檢驗,開拓新的研究領域和探索方向;三是可以增進學者之間的友誼和交流,形成健康向上的學術氛圍和研究環境。因此,嚴肅認真的學術批評是理論發展的巨大杠桿,也是繁榮學術的必由之路。
反觀會計學術界的學術批評現狀,總感到意猶未盡。學術刊物上的商榷性文章和批評性評論罕見,但“廣告式”、“推銷式”的書評和文評則常常充斥于序言和文獻介紹當中。其實,對學術理論作品的評論,可以存在不同的方法:可以是書面的,如撰寫相關的評論文章在相同的刊物上發表;也可以是口頭的,如在學術研討會上對會議的交流文章做評論、向文章作者指出選題、數據、論證方法等方面的失誤和遺漏所在;還有最常用的和最經濟的方法是在學術機構的內部,主要集中在各大專院校的會計系,在教授、研究人員、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中,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討論會,針對同事、同學發表的、未發表的研究習作展開“毫不留情的”批評。
實證研究方法的應用和推廣,離不開嚴肅、認真甚至是尖銳的學術批評,這是由實證研究方法自身的特性所決定的。正因為以事實判斷為基礎的實證研究方法,包括了可由各個主體進行事后檢驗的有關事實和論斷,所以其研究的前提、路徑和結論,對他人而言都是透明的、可以被重復執行的。因此,運用實證方法進行的研究,更具備了被同行專家“挑刺”的可能,進行學術批評也不會落入“一頭鉆入概念體系”的會計理論爭鳴的老套子當中。但也許正因為會計實證研究需要具備更為廣博而深厚的經濟學、財務學理論功力,付出更多艱辛而扎實的學術勞動,所以目前還很少有“傻瓜”把別人已經完成的研究再重新做一遍的事例,也就無從產生向別人挑戰的勇氣和底氣。
注釋:
①“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PRENTICE2HALL ,INC1 ,ENGLEWWOOD CLIFFS , NEWJ ERSEY,1986。
②在此,不得不提到由陳信元、葉鵬飛、薛建峰合作完成的論文———《中國的會計環境———一個分析框架》(載于《會計研究》2000 年第8 期第8 頁) 。該文以嚴謹的態度,從會計的角度,采用微觀經濟學的方法,對影響中國會計的諸環境因素的行為方式做了比較全面的分析,為進一步的理論實證工作和在此基礎上的經驗實證研究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
③張建偉《: 會計學研究的經濟學視野》,載于《會計研究》1999年第5期。
④孫錚《: 如何理解中國特色的會計》,載于《會計研究》2000年第2期。
⑤這一觀點最初是由上海財經大學博士研究生薛建峰在學術討論中提出的,筆者深受啟發。
⑥曲曉輝《: 中國特色的會計解讀》,載于《會計研究》2000年第4期。
參考文獻
[1]楊小凱1 經濟學原理[M]1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1
[2]光1 經濟學與經濟學家[M]1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1
[3]張軍1 經濟、社會與文化:張軍經濟隨筆集[M]1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1
[4]張維迎1 企業的企業家———契約理論[M]1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
[5]R稵瓦茨,J稬齊默爾曼1 實證會計理論[M]1 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901
[6]李志文1 我對中國會計研究的一些看法[D]1 第三屆中國會計教授會大會交流論文,19971
[7]湯云為,錢逢勝1 會計理論[M]1 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1
Commentary on Present Academic Accounting Research in China
CHEN Min , SUN Zheng
( School of Accountancy ,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 Shanghai 200433 , China)
關鍵詞:研究方法;實證研究;實證會計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6-0-01
一、我國實證會計情況的變化
關于實證會計的研究雖然在上個世紀80年代后期被一些學者引進介紹,但是由于當時的研究條件不足,因而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才有了一些實質進展的研究,因此,上個世紀90年代前期,我國應用實證會計的研究成果非常稀少。而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年富力強的中青年會計學者投身于會計實證研究,跨級實證研究已經呈現出繁盛的景象。與此同時我國學者對于實證會計領域研究方法的觀點也發生了徹底性的轉變,不再是單一的規范會計的研究,而是向西方學習,將實證會計研究與規范會計研究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研究,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我國會計界學者對于實證會計研究的認識水平也在不斷增長之中。
通過對我國會計理論研究史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大部分的會計理論研究成果都基于對規范會計的研究,而對實證會計的研究則寥寥無幾。雖然在上個世紀80年代實證會計研究方法已被引入我國,但是在當時并不被廣大學者們所接受,由此我國的會計界也就產生了因研究方法不同的兩個研究學派:規范派與實證派。隨著學者對實證會計研究的深入及實證會計方法的實質性應用,會計界逐漸認識到了規范會計與實證會計之間應當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由于實證會計研究在假設的提出以及回歸結果的分析上都與規范會計的研究結果有很大的關聯,因此,規范會計理論為實證會計的研究奠定了充分的理論基礎,與此同時,實證會計理論的研究其主要特點是將會計研究的過程與自然科學研究的過程相結合,通過實證數據對假設進行檢驗,從而將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因而規范會計理論研究的不足之處又可以用實證會計研究的方法來進行彌補。
二、我國實證會計研究的主要成果
在以實證分析和假設檢驗研究方法的實證會計研究文章中通常需要用到指標變量,因此在對本文探討的這幾個主要方面的研究內容進行總結之后又把這幾個方面研究過程中所使用指標變量的情況進行了統計和分析,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發現我國會計實證研究在指標變量設置上的規律。
1.對實證會計研究中會計信息方面的主要研究內容及其指標的設置。在通過對文獻研究成果的總結梳理過程中可以發現,在對有關會計信息研究的文章的分析中,會計信息研究主要有股價與會計信息的關系、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環境會計信息這幾個方面。存貨周轉率、應收款周轉率、每股收益、股東收益比率、流動比率、每股凈資產與銷售利潤率等指標是這些文章中使用較多的變量,在實證會計研究會計信息方面的文章中基本上都使用過。除上面說到那些指標外,還有很多學者還根據自己研究內容和側重點的不同,使用了諸如:總資產利潤率、凈資產利潤率、主營業務利潤率、每股凈資產等自己研究所需的指標。
2.對實證會計研究中會計政策與選擇方面的主要研究內容及其指標的設置。在會計與選擇這部分的研究中主要是傾向于兩個方向,一個是會計政策選擇及其變化,另一個就是股利政策變化。每股經營現金流量、總資產的自然對數、凈資產收益率、資產負債率等這些指標都是在實證會計研究中會計政策選擇方面的文章所涉及的。而資產規模、每股收益、每股現金股利、每股經營現金流量凈額、非流通股比率、凈資產收益率、流通股比率股權集中度、國有股比例以及總股本、資產負債率這些指標則是股利政策選擇方面的研究文獻中所包含的指標。
3.對實證會計研究中盈余管理方面的主要研究內容及其指標的設置。在這部分檢索的文獻中發現其設置的指標主要有:資產規模、主營業務收入、應收賬款增加額、營業利潤/總資產、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總資產、凈資產收益率、應計總利潤資產負債率等。
三、在實證會計研究方法上我國與西方國家的差異
(一)研究內容上的差異
在實證會計的研究內容上卡伊看出我國與西方國家之間有著非常明顯的不同。通過比較可以看出西方實證會計研究的內容要比我國的廣泛許多。我國在實證會計的研究內容往往多局限于對財務會計及審計方面的研究。產生這種差異主要有兩種原由,一是實證會計研究要以有效市場假說、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權變理論和信息不對稱理論等一些經濟學理論為研究的基礎,而這些經濟學理論在我國以往的教育中由于重視程度不足,在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上都遠遠比不上西方國家。二是資本市場在我國的發展還不成熟,這是我國會計研究環境與西方不同的關鍵性因素。由于目前我國的資本市場是最后形成的,在很多方面還很不成熟,缺乏規范性因素,因此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會計研究的范圍和結果。
(二)研究方法上的差異
在實證研究方法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實證研究方法指的是檔案研究法,而檔案研究包括了觀察分析、實證分析和假設檢驗三種類別。通過上文對我國實證會計研究的文獻的一系列的分析可知,我國會計學者在實證會計這部分的研究上,通常是使用檔案研究方法,在其他研究方法的使用上很少,國外在實證會計的研究方法上則運用比較全面,在研究過程中也注重對于各種研究方法的綜合運用,也就是廣義概念上的實證會計研究方法。而所謂的廣義概念上的實證會計研究則包括了檔案研究、案例和實地研究、調查研究、實驗室研究五個方面。產生這樣差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國外學術氛圍和研究條件等環境都優于我國。而國外學者在進行實證會計的研究上廣泛的使用各種研究方法來進行分析研究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我國的實證會計發展經過了十幾年的時間,已經有了不小的變化,這是每個會計人都能感受到的變化,但是也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的實證會計研究還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間。就目前來說我國的實證會計研究還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也還沒有一本關于實證會計理論的著作產生,這些實際情況都顯示著我國的會計界需要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關鍵詞]會計準則 《債務重組》準則 經濟后果 盈余管理
一、研究背景
我國《債務重組》準則的制定和修訂經歷了一個反復的過程。我國在1998年6月首次《企業會計準則――債務重組》準則,要求對債務人發生財務困難的情況下進行的債務重組以公允價值為基礎進行會計處理。首次的《債務重組》準則對于規范債務重組交易行為、保護債權人利益等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卻出現了上市公司利用債務重組受益進行利潤操縱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財政部于2001年對《債務重組》準則進行了初次修訂。初次修訂的《債務重組》準則改變了以公允價值為基礎進行會計處理的做法,轉而采用賬面價值為基礎進行會計處理,并不再將債務重組收益確認為當期損益。初次修訂的《債務重組》準則是我國政府根據市場環境特點和首次的準則在具體實施中出現的問題而做出的適當調整,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上市公司利用債務重組受益進行利潤操縱的問題。但是,初次修訂的《債務重組》準則既違背了會計理論的邏輯要求,也難以從根本上防范企業利潤操縱的行為,財政部于2006年對《債務重組》準則進行了最新修訂。最新修訂的《債務重組》準則較初次修訂的《債務重組》準則發生了很大變化,與首次的《債務重組》準則基本相同:使用公允價值的計量方法,并將產生的債務重組收益計入當期損益。 最新修訂引來了很多爭論:一種意見認為最新修訂的《債務重組》準則與國際慣例相符,可以進一步改進企業會計信息質量、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另一種意見認為最新修訂的《債務重組》準則可能為企業利用債務重組收益進行利潤操縱創造空間。本文主要研究《債務重組》準則的最新修訂或再次變更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的影響,從財務會計理論的角度進行分析和論證,以期對此次修訂做一個比較全面和客觀的評價,為我國會計準則的有效實施盡一己之力。
二、最新修訂的《債務重組》準則出臺的背景及內容
我國加入WTO以來,對外經濟貿易和資本往來越來越頻繁,企業跨國經營和投融資現象也日益越來越多,我國開始成為國際經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國要能夠真正地融入國際經濟體系,作為國際通用商業語言的會計則必須走國際趨同的道路。在多種因素的推動下 ,我國財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了包括1項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在內的一整套新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在此體系中,財政部再次修訂了2001年實施的《債務重組》準則。與初次修訂的《債務重組》準則相比,最新修訂的《債務重組》準則變化很大,最新修訂的《債務重組》準則再次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慣例的趨同。
1.重新修訂債務重組的定義
最新修訂的《債務重組》準則對債務重組的定義重新修訂為:在債務人發生財務困難的情況下,債權人按照其與債務人達成的協議或法院的裁定作出讓步的事項。最新修訂的《債務重組》準則重新突出了債務人發生財務困難和債權人作出讓步的前提。因此以下幾種情況不適用該準則:①債務人非財務困難時發生的債務重組的會計核算問題;或重組債務未發生賬面價值變動時,不必進行會計處理。②企業清算或改組時的債務重組屬于非持續經營條件下的債務重組,有關的會計核算應該遵循特殊的會計準則。③債務人發生財務困難時進行債務重組,如果債權人沒有讓步而是采取以物抵賬或訴訟方式解決,沒有直接發生權益或損益的變化,不涉及會計的確認和披露,也不必進行會計處理。
2. 重新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屬性
最新修訂的《債務重組》準則重新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屬性,要求企業以非現金資產清償債務時,債務人應將重組后債務的賬面價值與償債資產公允價值和相關稅費之和的差額作為債務重組收益,確認為“營業外收入”。債權人應按償債資產的公允價值與重組后債務的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作為債務重組損失,確認為“營業外支出”。
三、最新修訂的《債務重組》準則的評析
從具體經濟環境來看,我國在2003年作出《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標志著我國市場經濟已經由初創轉向完善。但是,我國當前的市場經濟與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相比仍然不是很完善,這種不完善性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 公允價值的“公允性”存在一定的問題。
我國目前的產權、生產要素市場尚不成熟,在實際操作中公允價值的取得和現值的計算可能存在不少問題,如果公允價值只能來源于雙方的協商,那么公允程度就會“大打折扣”。
2. 證券市場監管部門對上市公司的監管規定仍然存在不科學的地方。
證監會在2006年的《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辦法》中對公司上市、增發和配股都有會計盈余的最低要求,而且都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與扣除前的凈利潤相比低者作為計算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的依據。因此,通過非經常性損益操縱會計利潤已經無法達到上市、增發和配股的會計盈余要求。但是,證監會對退市的會計盈余要求沒有做出類似規定,操縱非經常性損益達到延緩或避免退市仍然可能成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動機。
3. 債務重組交易易受關聯方的操縱。
我國證券市場是弱式有效的市場,上市公司在利用關聯方交易操縱利潤方面有很大的空間,魏明海、譚勁松(2000)以案例分析說明:我國上市公司利用關聯交易調節利潤的主要方式就包括實行資產或債務重組。同時,由于我國存在大量的國有大型企業或集團,其人事權、財權等與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大多數ST公司極有可能在地方政府或控股公司的支持下進行債務重組。
4. 我國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還不完善。
我國的股市特征決定了上市公司的進入或退出不完全是市場的選擇,而是政府的行政安排(特別是證券市場發展的早期)。在這樣的制度背景下,上市公司與大股東關系不規范和內部人控制的現象很普遍,通過關聯交易操縱利潤就變得簡單。當上市公司出現困難,尤其是其上市資格受到威脅時,母公司或地方政府就會成為推動資產重組、債務重組的主導或支持力量,而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缺陷又使注冊會計師的審計獨立性難以保證,盈余管理目的型的債務重組可以通過對準則的利用輕松過關。
因此,筆者認為:最新修訂的《債務重組》準則要求將債務重組收益計入非經常性損益,這一規定為上市公司利用準則達到各種盈余管理目的提供了條件。在當前的制度環境下,當上市公司無法償還到期債務時,在各種盈余管理動機的推動下,上市公司仍然可能會濫用最新修訂的《債務重組》準則進行盈余管理。
參考文獻:
[1]陸建橋:中國虧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實證研究,《會計研究》,1999.9
[2]陳小悅 肖星過曉艷:配股權與上市公司利潤操縱,《經濟研究》,2000.1
[3]陳曉戴翠玉:A股虧損公司的應與管理行為與手段研究,《中國會計評論》, 2004.2
[4]王躍堂:會計政策選擇的經濟動機―基于滬深股市的實證研究,《會計研究》,2000.12
[5]嚴 敏王平心:上市公司1999年債務重組準則盈余管理實證研究,中國第二屆實證會計國際研討會論文,2003
[6]謝海洋王季芬:1999、2001債務重組準則盈余管理對比實證研究, 中國會計學會學術年會論文,2004
[7]謝德仁 樊鵬盧 婧:會計準則的修訂與盈余管理:來自上市 公司的經驗證據,中國第四屆實證會計論文集,2005
[8]羅煒王永吳聯生:債務重組會計準則變更的經濟后果,《中國會計評論》,2008.6
關鍵詞:基層會計團體 管理會計 作用
在《財政部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中多處提到了要發揮有關會計團體的作用。從會計學會(協會)的性質看,它是會計學術團體和會計行業組織;從其職能看,它具有組織會員開展會計學術研究、會計實務交流,會計咨詢服務、會計知識培訓等功能。因此,會計團體必須走在會計改革發展的前列,引導和支持會員單位及全體會員為推進我國管理會計體系建設做出貢獻。而基層會計團體,除了具有一般會計團體的性質職能外,又往往是單位會計機構的延伸,它更加貼近管理會計的實施主體,更應在推進管理會計中發揮積極作用。
基層會計團體應該在推進管理會計中發揮什么樣的作用?本文聯系S機電會計學會的實踐進行探討。
S機電會計學會(以下簡稱“機電會計學會”或“學會”)的會員單位涵蓋了S機電行業的企事業單位,而S電氣集團是在原S市機電工業管理局及其管轄單位的基礎上改制設立,機電會計學會的會員單位與S電氣集團及其下屬各單位(以下統稱“會員單位”)一致,面向S電氣集團的全體財會人員(以下統稱“會員”)。在集團財會領導(兼學會領導,以下統稱“集團財會領導”)的協調下,會同集團會計機構,在推進S機電行業管理會計的研究和應用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發揮宣傳培訓的主渠道作用
在我國會計改革發展中,財務會計實現了與國際趨同及持續趨同,而管理會計的發展相對滯后。S電氣集團雖然推行管理會計較早,但依舊停留在部分管理會計工具方法的運用,還沒有引起各單位的足夠重視。在推進管理會計中,做好宣傳培訓成為首要任務。S電氣集團的財會工作實行垂直領導,即從集團總部到產業集團,從產業集團到企業,從企業到下屬子企業;而機電會計學會直接面向各會員單位。集團財會領導為擴大管理會計的宣傳培訓面,發揮了學會的主渠道作用。
(一)利用會刊和微信公眾號宣傳管理會計
基層會計學會的會刊有著在業內發行量大、閱讀面廣及免費贈閱等優勢,是向廣大會員傳遞信息的重要載體。機電會計學會在《上海機電財會》月刊開辟了“管理會計”、“知識之窗”專欄,集中宣傳發展管理會計的意義、作用及管理會計的先進工具方法。同時,在“專題報道”欄目及時宣傳集團開展管理會計重點項目和會員單位聯系本單位實際實施管理會計的動態。
基層會計團體的微信公眾號雖然受眾面沒有其他社會公眾號廣泛,但由于它的內容貼近本行業實際,受到廣大會員的青睞。機電會計學會在《上海機電財會》微信公眾號,及時管理會計微新聞、微論文、微視頻,進一步提高了廣大會員的關注度。微信公眾號的及時性、可讀性與期刊的全面性、深入性相結合,營造了學習管理會計、運用管理會計的氛圍。
(二)通過講座和辦班培訓管理會計知識
基層會計團體在管理會計培訓中,一方面要開展現代管理會計的新理念、新知識、新方法的培訓,更新會員的知識;一方面要緊密結合行業特點和需求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
機電會計學會先后舉辦了《管理會計與價值創造》、《管理會計信息化》、《管理會計創新與應用》等大型講座,邀請著名教授做精彩演講,與會會員參與互動。每次講座的聽講人員均多達400多人,廣大會員一致反映,這樣的講座使大家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拓展了思路,加深了對管理會計的理解。
學會還連續三年承辦了集團財務總監培訓班,每年對產業集團財務總監、二級企業財務總監、部分三級企業財務總監近100人進行24學時的培訓。在培訓內容上,第一年突出了“財務共享中心”的培訓主題,促進S電氣的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建設;第二年突出了“新常態下全面預算管理與績效管理”的培訓主題,促進S電氣完善戰略、規劃、預算、績效四位一體的全面預算管理;第三年突出了“信息化、精細化管理會計”的培訓主題,促進S電氣完善財務業務融合的管理會計信息系統,并充分運用系統數據,展開“數據透視”,深入分析影響企業經濟效益和健康程度的具體因素,推動集團的可持續發展。
為了擴大管理會計知識的普及面,學會舉辦了由廣大會員參與的“管理會計知識競賽”;為了增強管理會計知識輔導的針對性,學會舉辦了“管理會計咨詢會”,組織專家解答會員在實際運用管理會計中的具體問題,并將微信公眾號與騰訊的“部落”功能相連接,在公眾號頁面開辟了“咨詢平臺”,隨時解答會員提問。
(三)采用多種形式培養管理會計人才
目前,我國的會計團體尚不具備考核認證管理會計資質的職能,國家也是將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納入整體會計人才培養工程。會計團體應該支持政府的會計人才培養工程,并探索與國際會計團體合作培養管理會計人才?;鶎訒媹F體重在為會計人才培養工程推薦人才和組織會員參加適合本行業需要的合作項目。
機電會計學會會同S電氣集團每年推薦優秀財會干部參加地方會計領軍人才培養;適時推薦更優秀的人才參加全國領軍人才培養。根據S電氣集團境外業務不斷擴大、境外分公司及境外并購企業不斷增加,而對國際化管理會計人才的需求,學會選擇了比較成熟的、由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與中國總會計師協會聯合引進的國際財務管理師項目(IFM),組織并資助業內70多名財會骨干參加了高級國際財務管理師課程的培訓和考試,并輔導他們撰寫職業能力評估材料。目前,參考人員均已通過考評審核,獲得了SIFM證書,為集團培養和儲備了一批國際化的管理會計人才。
二、發揮研究交流的組織推動作用
管理會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需要不斷總結研究實踐經驗,把感性的認識上升到理性,再回到實踐中檢驗,在進一步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再創新方法、總結新經驗,不斷提升和創新管理會計。基層會計團體既有行業專家的理論支持,又有會員單位的實踐,應該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在管理會計的研究交流中發揮組織推動作用。
(一)組織管理會計課題研究
課題研究對發展管理會計理論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鶎訒媹F體應將管理會計理論與會員單位實施管理會計的實踐相結合選定研究課題。在課題研究中發動廣大會員積極參與,吸取會員單位的實際經驗教訓,支持課題研究的主要論點;促進會員單位把管理會計的探索應用上升到理論高度。努力形成源于實踐、高于實踐的理論創新成果。
機電會計學會近年來每年組織管理會計課題研究,先后開展了《管理會計發展動力與實施機制研究》、《工業企業的管理會計信息化研究》、《轉型發展期大型裝備制造業企業的全面預算管理》、《創新管理會計,促進企業去產能穩增長》等課題研究。學會的各項課題研究分別在S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上級會計學會立項或在專業雜志發表,形成了研究成果,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
(二)舉辦管理會計征文活動
管理會計論文是課題研究的必要補充,可以發動更多會員、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研究探討管理會計?;鶎訒媹F體應該動員廣大會員參加上級的管理會計征文活動,并組織開展行業內的管理會計征文活動。
2015年機電會計學會響應財政部開展的管理會計征文活動,并舉辦了業內的管理會計征文活動,共評出優秀征文29篇,有多篇在《新會計》、《中國總會計師》、《財經研究》等雜志發表,其中《“一鍵式”管理會計信息化探析》一文被評為財政部管理會計征文活動優秀征文。2016年學會再次舉辦了“新常態下管理會計創新”征文活動,已收到會員來稿30多篇。通過征文活動,進一步激發了廣大會員理論聯系實際撰寫管理會計論文的積極性。
(三)開展管理會計經驗交流
盡管不少國際國內知名企業有著應用管理會計的典型經驗,但是這些企業各自的內外部環境和性質、行業、規模、發展階段等與其他企業不一定相同?;鶎訒媹F體要根據“適應性”的原則,組織好本行業的管理會計經驗交流,提高交流效果。
機電學會組織了多次業內管理會計經驗交流會,讓廣大會員分享同行業先進企業的管理會計經驗。如S電氣電站集團“開展目標成本管理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經驗、S三菱電梯公司“加強績效管理促進企業由生產經營型向經營服務型轉變”的經驗、S集優股份公司“運用管理會計整合境外購并企業”的經驗、S海立股份公司“開展全員全過程成本控制提高競爭優勢”的經驗、S汽輪發電機廠“以管理會計信息化推進精細化管理”的經驗等,在交流會上介紹后,符合集團戰略、貼近行業實際的管理會計經驗在其他會員單位得到了推廣或借鑒。
三、發揮推廣應用的助手作用
基層會計團體要成為單位財務領導的助手,成為單位財會機構的延伸,在管理會計實際應用中用好自身平臺,當好參謀助手,發揮積極作用。
(一)宣貫和解讀《管理會計基本指引》
管理會計基本指引是管理會計指引體系的統領,也是單位應用管理會計的指針?;鶎訒媹F體在發揮管理會計應用的參謀助手作用中,首先要引導會員學好基本指引。
機電會計學會召開專題學習會,組織會員單位學習財政部的《管理會計基本指引》,宣貫和詳細解讀管理會計目標、管理會計應用原則、管理會計應用環境、管理會計活動要素、管理會計工具方法及應用領域,并從《基本指引(草稿)》、《基本指引(征求意見稿)》到《基本指引》正式稿的完善過程,強調了管理會計的應用必須以戰略為導向,適應單位內外部環境,合理運用相關工具方法,參與單位規劃、決策、控制、評價并為之提供有用信息。通過《基本指引》的宣貫和解讀,使與會會員進一步明確了管理會計應用的方向和方法。
(二)征集和匯編管理會計案例
案例示范是管理會計指引體系的輔助,也是單位應用管理會計的活教材。如果說管理會計經驗交流材料還只是“毛坯”或“半成品”的話,那么管理會計案例就是精雕細刻的“產成品”?;鶎訒媹F體要做好管理會計案例的整理、修改、挖掘、提煉,使其真正能起到示范作用。
機電學會開展了管理會計案例征集,收集整理了會員單位的20多個案例,從不同側面反映管理會計的實際應用。并按財政部《管理會計工具方法應用案例格式文本(征求意見稿)》對案例進行補充調查及修改整理,匯編了業內的示范案例集。管理會計案例有效促進了各會員單位的管理會計應用。
(三)為管理會計應用項目提供支持
基層會計團體除了為會員單位提供管理會計應用知識、實際案例外,還應作為行業會計機構的延伸,直接參與或支持管理會計項目的實施。
一、管理會計人才能力要素
1.財務分析能力。根據主要財務會計報告及相關資料,采用專門的會計技術和方法,對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情況、合同執行情況、風險等進行分析并撰寫分析報告。核實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和發展能力指標,圍繞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活動,從財務會計角度進行指標再核實。
財務指標用于評價工作結果在財務上的效果,具有目標明確、容易量化、客觀性高等特點,常用的財務指標包括收入指標、利潤指標、費用指標等。編制收入利潤分析表、費用分析表、債權債務分析表、年度經營目標完成情況表以及財務狀況說明書。采用本量利分析模型,進行保本分析和保利分析,正確測定產品盈虧臨界點、安全邊際、經營杠桿,繪制本量利分析圖。同時對經濟指標進行橫向、縱向和趨勢比較分析,發現異常指標和變化規律。
2.成本管理能力。成本管理能力注重研究成本性態分析和成本控制。結合企業類型分析成本習性,全面認識變動成本、固定成本和混合成本;會通過變動成本法和全部成本法來計算損益并進行比較,會進行單一品種的本量利分析和多品種的本量利分析,探討具體應用的方法。
研究成本控制,按事前、事中和事后成本控制、絕對和相對成本控制、前饋性控制、防護性控制和反饋性控制進行研究。制定標準成本,能運用標準成本系統進行成本控制,并能分析特定類型成本的具體特點,在掌握成本差異計算和分析基礎上進行標準成本法下的賬務處理。進行標準成本的控制和質量成本的控制,及時向職能部門匯報執行情況。
3.預測決策能力。能結合預測分析程序,實施經營預測分析。利用預測分析方法,進行保本點預測、銷售預測、利潤預測、成本預測與資金預測,具有經營安全性分析和敏感性分析能力。
決策分析,分為短期經營決策和長期投資決策,包括生產決策、定價決策、存貨決策、投資決策。收集決策分析資料,用短期經營決策方法對新產品的投產決策、虧損產品的處理決策、零部件自制還是外購的決策、定價決策,提出有關決策分析的數據依據。運用貨幣時間價值,恰當使用長期投資的投資收益率、投資回收期、凈現值、現值指數、內含報酬率等決策評價指標,通過貨幣時間價值、資金成本、現金流量進行靜態和動態投資決策評價指標計算與分析,以此合理解決實際問題。
4.責任考核能力。具有進行預算、控制和考核方法使用能力。
全面預算。組織公司的財務預算工作,確定全面預算的編制方法及流程;圍繞彈性預算、零基預算、滾動預算等預算編制方法做好預算編制。根據公司權力機構通過的財務預算案,細化分解有關指標,并將預算指標分解落實到各工作中心和相關責任人貫徹執行。負責組織公司月度、年度資金收支和利潤預算分析報告,定期對預算數與實際數之間的差異進行比較對照,監督預算的貫徹執行,考核評價各責任中心的工作實績和經營效果。
構建責任會計的內容,進行業績評價指標的設計與計量,熟悉內部轉移價格的制定方法,把握業績考核與責任報告之間的關系。通過部門預算差異率、預算制度執行情況正確計算績效指標??冃гu價的結果是確定職員薪酬、培訓需求、晉升等人力資源管理決策的重要依據。
5.信息化處理能力。管理會計人員要普及網絡知識。世界著名的經濟學家蒙代爾教授說:“由于以信息平等共享為特征的新經濟的出現,給那些貧困、偏遠、被拋棄在高速經濟增長之外的國家帶來飛越的機會。”在新經濟下,網絡系統以低廉成本提供了市場的、經濟的、科技的、管理的各類信息。因此,要對管理會計人員進行網絡應用普及,積極鼓勵和推動企業利用計算機網絡收集信息,督促企業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逐步把管理會計工作開展起來。
提高會計信息化系統能力。管理會計論文是現代企業會計信息系統的子系統,利用網絡和計算機開展管理會計工作,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和手段,為企業內部各級管理人員的管理活動提供有用的信息,實現企業管理一體化。數碼產品可直接在網上完成傳輸,從而降低運輸成本,在網上可以實現國際電子商務,即無紙貿易,提高生產效率。
研發管理會計軟件等途徑來提高管理會計信息采集、處理和加工的自動化、集成化程度,以應對快速變化的企業生產經營環境對于企業快速反應機制和響應機制的要求,從而為快速的企業生產經營、財務管理和資金運作解決方案奠定基礎。使管理會計人員能夠準確及時地為企業決策者提供預測決策等信息,滿足企業決策者的需要。
二、管理會計人才能力培養
1.導師制,以理論內化實踐。聘請高校理論專家和企業專家為導師,通過職業實踐、課題研究、人才孵化來培養管理會計人才。
實行導師引導下的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機制??偨Y管理會計理論研究成果,引進、借鑒、消化、吸收西方管理會計研究成果,與我國社會經濟環境的具體情況相結合,轉化為本土化的實踐與理論應用成果或經驗,并在區域或行業內推廣運用。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管理會計體系。
實行導師制,傳授管理會計技藝。通過數據的收集,對大量的數據模型進行統計分析,形成可供管理層決策的數據資源。由企業專家進行設計篩選,將管理會計實踐中的成功經驗進行歸納、總結、整理、推廣,形成示范效應。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成果,并從中找出管理會計發展的客觀規律,以適應企業經營機制轉變的需要,保證企業生產經營的高效運行,促進企業自身適應能力的提高,有利于管理會計的發展應用。
2.項目制,以任務推動培養。項目制下要真正發揮管理會計崗位的職能,既要重視如預算管理、財務數據分析、成本費用管理和財務預測、為管理層提供財務及非財務信息以支持商業決策等傳統職能發揮,也要考慮包括投資項目績效考核與評價、風險管理和參與戰略制定等現代職能的發揮。
以大型公司管理為藍本,以項目帶動管理會計人才的培養。臺灣積體電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的戰略包括:產品/技術成本分析、市場細分/客戶盈利能力、產品組合選擇、產能計劃、建立零備件壽命的周期數據庫、設立一個正確的成本目標。在運營上的應用包括:擬定年度計劃時以作業制預算制度為基礎、間接材料單位成本的分析、維修和維護分析、對間接材料消耗做即時監控、人員編制計劃等。通過管理會計信息提供的關鍵績效指標組,將績效轉換成財務指標,用以監測改進成果的單位產出成本,或者是產品和客戶利潤,把數據與指標進行比照。將每個控制點做到極致,這樣會提升企業效益。
3.案例制,以事例借鑒推廣。收集、篩選、整理管理會計案例庫。從案例的搜集、整理、編寫入手,通過對國內外知名企業及其突出經濟案例的社會調研,廣泛的收集經濟生活中各行各業的資料,找出與管理會計內容相關的問題,進行反復分析、不斷提煉后再結合所學相關知識進行梳理總結,形成多來源、多角度的案例,并確保典型案例的針對性、真實性、實用性。
剖析、應用管理會計案例。掌握管理會計案例分析的要義,結合本單位在企業管理和會計運行中的問題,引導管理會計人員進行案例討論,通過對所在公司的財務調研,對調研中遇見的事關公司全局的重大問題進行專題研究、專題分析,將管理會計典型案例及時遷移、應用于公司實踐中,并做好跟蹤,從本公司管理會計的實際操作運用來提升管理會計能力。